趣祝福logo

目录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还原课件 >

还原课件

还原课件

祝福语通常是指对人们送上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在生活中许多不同场景都会用的上。还原课件专题给大家汇集了大量关于还原课件、还原课件精选等,希望丰富的还原课件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氧化还原反应课件(合集六篇)

目前所提供的是编辑整理的“氧化还原反应课件”,这个链接非常实用,建议将其加入收藏。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本学期又到了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关键要素。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1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得失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设疑、比较、讨论、讲解、练习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aco3受热分解放出co2 b、以mno2为催化剂,kclo3分解放出o2 c、铁与稀硫酸反应 d、固体nacl与浓h2so4反应放出hcl气体

       2、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上升到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什么叫化合价?化合价的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过渡]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有密切的关系。[板书]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

       指导同学们看课本图1-8,指导学生认识nacl的形成过程: 指导学生写出双线桥:

       失去2×e-,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na cl2 = 2nacl 得到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归纳] :氧化剂:cl2,得到电子的物质;还原剂:na,失去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降低)的价数=失去(得到)的电子数 同一反应中得到电子总数=失去电子总数 请同学们分析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h2 cl2 = 2hcl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结论]对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没有完全得失电子,只是电子的偏移,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全文>>>

2最新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希望这份"氧化还原反应课件"能够为您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蓝图。希望本文能够引领您走向正确的方向!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新课程体系中是分三阶段完成的: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处于第二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过程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

阅读全文>>>

3草原课件

下面是一篇关于“草原课件”的详细文章,如果你认为这个信息非常有用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教案和课件优化可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精细化。

草原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

阅读全文>>>

4抽屉原理课件集锦

根据您的要求,本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抽屉原理课件”,请您务必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课件,当然,教案课件内的内容必须十分完整。教案是一种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

抽屉原理课件 篇1

把(m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中,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多有(m—1)个物体。

[证明](反证法):若每个抽屉都有不少于m个物体,则总共至少有mn个物体,与题设矛盾,故不可能

抽屉原理的资料简明朴素,易于理解,它在数学问题中有重要的作用。许多有关存在性的证明都可用它来解决。

解:将一年中的366天视为366个抽屉,400个人看作400个物体,由抽屉原理1能够得知:至少有两人的生日相同。

又如:我们从街上随便找来13人,就可断定他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从任意5双手套中任取6只,其中至少有2只恰为一双手套。”

“从数1,2,。。。,10中任取6个数,其中至少有2个数为奇偶性不一样。”

例2:幼儿园买来了不少白兔、熊猫、长颈鹿塑料玩具,每个小朋友任意选取两件,那么不管怎样挑选,在任意七个小朋友中总有两个彼此选的玩具都相同,试说明道理。

解:从三种玩具中挑选两件,搭配方式只能是下方六种:(兔、兔),(兔、熊猫),(兔、长颈鹿),(熊猫、熊猫),(熊猫、长颈鹿),(长颈鹿、长颈鹿)。把每种搭配方式看作一个抽屉,把7个小朋友看作物体,那么根据原理1,至少有两个物体要放进同一个抽屉里,也就是说,至少两人挑选玩具采用同一搭配方式,选的玩具相同。

上方数例论证的似乎都是“存在”、“总有”、“至少有”的问题,不错,这正是抽屉原则的主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运用抽屉原则只是肯定了“存在”、“总有”、“至少有”,却不能确切地指出哪个抽屉里存在多少。)

抽屉原理虽然简单,但应用却很广泛,它能够解答很多搞笑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具有相当的难度。下方我们来研究有关的一些问题。

把所有整数按照除以某个自然数m的余数分为m类,叫做m的剩余类或同余类,用[0],[1],[2],…,[m-1]表示。每一个类内含无穷多个数,例如[1]中内含1,m+1,2m+1,3m+1,…。在研究与整除有关的问题时,常用剩余类作为抽屉。根据抽屉原理,能够证明:任意n+1个自然数中,总有两个自然数的差是n的倍数。

例1证明:任取8个自然数,必有两个数的差是7的倍数。

分析与解答在与整除有关的问

阅读全文>>>

5最新马原课件10篇

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讲述“马原课件”的精选文章,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教案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马原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在玩土豆一家的游戏情境中,尝试进行默念,感知休止节奏。

2.能用语言、动作有节奏地大胆表现。

3.体验节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了解土豆能做成哪些菜肴和土豆的`各种营养,会做《土豆一家》的手势菜谱。

二、吃土豆,感知休止符1.初步感知游戏方法过渡语:每个小朋友都念的整齐、接得好,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做一个游戏,看看怎么做?(播放课件)

重点提问:

◆你能看懂图片上讲的什么?(丝儿手心朝外、片儿手背朝外)◆那么怎么做呢?

小结:把丝儿、片儿吃到肚子里了,嘴里就没有声音了,而用不同的动作变现。

2.分组操作探索发现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儿歌图片,分成男女2组,8个人一组每组好好商量一下先吃一样什么,然后把吃掉的这样东西去掉,一起试一试、练一练,等会儿邀请你们表演哦!

他们表现的好吗?为什么?你们用什么好办法说的这么整齐的?(吃得这么干净?)小结:哦,虽然不能说出来,但空格在,节拍还在,只是心里数了,这样的话不会乱,也不会丢掉了,行不行?我们一起试一试,别忘了好办法噢!

◆跟着音乐旋律节拍集体用语言、动作表现小结:哦,难不倒你们。原来不管吃掉丝儿还是片儿,我们可以用心理数的方法不说出来,留在这个节拍整齐地表现出来,真能干!接下来老师觉得刚才吃掉一样东西还不够,现在请你们把丝儿、片儿全吃掉,行不行?用刚才的好方法。

◆2组幼儿同时表演,教师做观众,观看并评价。

◆再次合着音乐表演,大胆用语言、动作表现三、完整表现--全部吃掉

◆完整表现把土豆全部吃掉。

◆表演--全部吃掉与客人老师pk。

马原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真正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读课题)

2、 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的理解,甚至于别人的一个温暖的鼓励,心情就会很快乐,而“给予”就意味着付出、失去,那课题为什么还说给予是快乐的呢?给予是不是真的让人快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初

阅读全文>>>

6课文草原课件实用十三篇

课文草原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具准备: 音乐视频、幻灯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讲促读,自主感悟,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3.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风光美 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青翠欲滴”等词的意思。

结合中国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赛读,师生评议。

8.

阅读全文>>>

7分子原子课件11篇

趣祝福的编辑十分认可“分子原子课件”这篇文章强烈推荐您阅读一下,如有需要希望我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帮助您解决一些问题。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分子原子课件【篇1】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

阅读全文>>>

8草原的课件(分享七篇)

接下来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整理的“草原的课件”需要您的关注。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构建出色的教案和课件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这会是对你有用的!

草原的课件(篇1)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

阅读全文>>>

9分子原子课件优选九篇

分子原子课件【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

阅读全文>>>

10分子和原子课件十三篇

有兴趣了解“分子和原子课件”的相关信息吗?请继续阅读下文经过精心准备的资料。每位老师在上课时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编写出优质的教案是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分子和原子课件 篇1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