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11篇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11篇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1

1.能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你们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自己的祖国吗?请一位同学找一找。那么,你们对我们的祖国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预习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交流机会)

2.教师展示图片,小结:是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繁荣富强,在她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13亿的中国人民。如今的中国,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课件出示的问题。(本诗共几个小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是围绕哪句诗写的?)

a.指名朗读第一小节,理解“我们天天在思索,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

b.教师:那么,在作者的心中究竟什么是祖国,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案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小节,说一说你的体会。

c.指名说体会,教师板书。

d.出示课件,欣赏配乐朗读说画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祖国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e.教师小结:你们说得太棒了,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强大而又和平的祖国,我们怎能不爱祖国呢?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a.教师出示课件问题,学生自由读诗歌5-8小节,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 “我们天天在思索,一年长一岁,答案有千万个。”这句诗与第一部分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 反复朗读6.7.8小节,体会什么是对祖国的爱?

3. 除了诗中的,你还知道怎样做是对祖国的爱?

c.教师小结:是呀,为国捐躯是爱祖国,建设祖国是爱祖国,做好一个中国小公民也是爱祖国,正像诗歌中写的“我们对祖国的爱,像涓涓细流,汇入长江.黄河,一路奔腾,一路唱着歌:我们爱祖国,我-们-爱-祖-国。”

5.请6位同学表演配乐诗朗诵。

这首诗歌让我们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了什么是祖国,以及什么是祖国的爱,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爱我们的祖国。

2.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写一写你心中的祖国,以及你对祖国的爱。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2

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 能正确分析并解决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3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抽学生回答上面的3个问题,列出算式: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并要求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7.44。

学生可能会说出多种计算方法,比如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

教师: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学生回答略)其实 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我们还要思考这样3个问题:一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1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1辆的汽车。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用近似数来表示。那么我们来研究第2个问题,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预设1: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这道题的商的近似值有不同意见。

教师: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商的近似值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抽一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暂时不发表意见。

教师:有没有不赞成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谁来当代表说一说你的想法?

主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没装完的货物就没有地方装,我们也就不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所以剩下的部分也要用1辆车来装。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介绍进一法。

教师:看来同学都同意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现在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行吗?

教师:既然你们都赞成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那么谁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的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的部分我们装到哪里?只装27辆,我们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吗?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不难发现,如果将剩下的舍去的话,车里装的就不是3430箱货物,而是比3430箱少一些,这样不符合题意,所以用四舍五入法来处理这道题的得数并不合适。应该探索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既然我们不能将剩下的货物舍去,那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通过教师刚才的引导说出:剩下的货物也要用1辆车来装,这样才能将3430箱货物全部装完,所以3430÷125≈28(辆)。(根据学生的回答修改板书得数)

教师:对了,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剩下的不足1份又不能舍去的情况时,我们不论要保留的数位后一位上的数是几,都要往前一位进一,这就是“进一法”。第2个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活中的进一法用得多吗?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进一法?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其他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3题。

第3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处理得数的,为什么要把尾数都去掉。

【简评:本节课的解决问题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数量关系并不复杂,因而教学的重点不是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而是放在怎样处理得数上。为了突出两部分学习内容的差异,教学中从原来取商的近似值入手,来考虑这种方法适不适合新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这种得数的处理方法不适合新的情景时,再向学生介绍进一法。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对得数处理的探讨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保留近似数的方法,而且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保留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知道在特殊情况下要进行特殊处理。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学习进一法的认知需求、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使本节的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多媒体课件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

多媒体课件在上题的下面对比出现例2。

教师:这儿也是铺管道的问题,和前一道题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让学生理解和上一题比,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不知道。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求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的解题策略。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吗?(学生回答略)请同学们按刚才分析的方法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算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学生计算后,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样的题同学们会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抓住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要先求出这个数量关系中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4,5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一步计算与多步计算问题的联系,采用比较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探讨新知识的解决方法,这样既突出了主要的数量关系(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题中的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回答略。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树立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读本课生字14个学会,生字10个。

3、学习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14个学会,生字10个。

一、激情进入: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上有一个十分美丽的森林王国,有一天,他却神秘的失踪了?你们想知道他失踪的原因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本课的生字较多,一定要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

2、进行生字的重点学习。

a. 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能找到最好的识记方法。

b .开火车读生字。

3、默读课文,自己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4、森林王国是一个怎样的王国?

a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说一说。

b. 你喜欢这样的王国吗?为什么?

5、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4~13自然段,分析一下。

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a、新国王对特别法令怀恨在心。

b、听信远方客人的建议。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建造新王国的决心很大。

c、砍伐森林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想对国王说些什么?

d、在王国中都发生了哪些不愉快的事?

进行分别的总结。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不愉快地事情?

6、请你总结一下,为什么森林王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三、课后拓研:

1. 想一想,老国王为什么会建立那条特别法令?

1. 进行认真的观察,说一说,哪个字你认为最难写。

2 . 提出的问题,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

3. 学习“饶”字,注意他没有点。

4. “颖”、“燥”进行重点书写。

请同学把自己组编的故事演一演,想一想,那位失去王国的国王会想些什么?

作业:

四、如果你是那位国王,你会怎样重建自己的王国。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

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哲理古诗名句),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5

1弊灾餮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备据课文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

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理解“妈妈”不直接提醒威尔逊的用意。

2笔茄剑一般写出游的文章都重在写出游的过程,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赶快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1弊远量挝模借助拼音自主学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特定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或根据生活积累学习字词。

2毖生汇报、交流学习的收获。

3背樯试读课文,在评价中正音。

4闭馄写出游的文章重点写了什么?(出游前的准备、出游的结果、出游给威尔逊带来的启示)

1毖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3段,想想你都读明白了什么。

2苯涣鞫梁笾道的内容。你觉得威尔逊是个什么样的少年?(自信、聪明、独立,又有些马虎)试着把自己的体会批到书上相应的地方。

3蹦阌惺裁匆晌事穑咳纾郝杪璺⑾滞尔逊没有带齐东西为什么不直接提醒他?她不担心孩子冷吗?

4笔Γ菏茄剑这也是书上旁批的问题,今后我们读书也可以学着这样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批下来。

5贝着这些问题,自读后面的段落,读后小组内讨论讨论。

6奔体交流,明白妈妈的用意,把自己的理解批到书上。(妈妈是想让孩子尝试“失误”以及“失误”带来的教训,因为亲身经历,比包办代替、口头说教更有效果)

7闭獯纬鲇尉烤谷猛尔逊有什么收获呢?交流威尔逊明白的两个道理。

小结:小小的失误,让威尔逊明白了做事要有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次出游的收获真不小呀!

8鼻氪蠹以俣炼恋4~12段,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适时指导朗读。

2备据实际,跟爸爸妈妈商量,拟订一份家庭郊游计划。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6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

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介绍你看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诗歌。

2.想知道古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和《清明》。

3.读题,简介苏轼和杜牧。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古诗,相机指导认读生字,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

1.多种形式背诵古诗,并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复习上节课内容。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指名释义文中的生字、新词。

1.示范引路,学会方法——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⑴想。自读古诗,想想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⑵看。看课后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自己还未明白的地方在组内和同学讨论。

⑶猜。根据自己的理解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⑷议。师生对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⑸说。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⑹悟。感悟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⑺诵。感情朗读并背诵。

2.小组合作,自学探究——学习《清明》。

⑴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惠崇春江晓景》的方法。

⑵学生小组内研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1.说说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名句。

2.师生互相介绍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诗歌和文章。开展课外读书竞赛。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绘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介绍的三个小故事 。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部分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导入语:我早就听说六年级的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今天老师想出几个多音字考考大家,你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读音吗?

(3)“和”的读音有( )( )( )( ),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今天我们将学习以这三个字为课题的课文,想知道他们在这里的准确读音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看课文里都讲了些什么故事?

(1)“将” ,这里读( ),本文中指( )。(板书)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将”。

(2)“相” ,这里应读( ),本文中指( )。(板书)你怎样理解文中的“相”。

(3)“和” 这里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找到课文里的相关句子来读一读。

(二)、原来他们不和是因为蔺相如升了官,职位比廉颇大。那蔺相如这官该不该升?

1、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8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慷慨激昂),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2、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缶)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3、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B、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办保卫赵国。”设疑:此后赵国真的强大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读课外资料,了解这一段历史。

七、板书设计:

将              相                           完璧归赵--骗

廉颇     和      蔺相如                      渑池之会--逼

(勇于改错)(爱国)(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避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8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培养个性化识字,鼓励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的内容。

(3)学习做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拥有一双不平凡的手,你们都用手做了些什么呢?”(绘画,跳舞,弹琴……)

“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的手是怎样的?我们的手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好,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相信你们学了课文会有更大的发现。”

(在导入课文学习中,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巧设疑问,“用手做些什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来激发学生想像探究的_)

(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自学生字,与同学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经验。)

2、请同学们再发出声认真自由读课文,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第八册的阅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做简单的批注。所以在阅读中,我常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批注。它的方法可以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是注明理解的含义,还可以是勾画感触最深的句子……)

(1)抽读生字新词。

(2)抽读诗歌。

(识字过程中应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才会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收到好的效果,)

(在此环节中,不仅要板书学生理解的内容,还要小结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便后文的教学)

1、(由板书导入)齐读黑板的板书。

思:句中的“是”字能换成什么字,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四句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此时,让学生造几个类似的句子,能加强对带“是”比喻句的理解和运用。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师:书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比喻句的?(师引读板书的内容,生接读相应课文。)

2、(由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引入)学习诗歌。

个别同学读第一节的内容,其他同学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思想健康即可。)

指名读。思:为什么把我们的手比喻成“桥”、“船”、“小鸟”?

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并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师适当地指导朗读。)

(“顺着学情,因势利导”是我的教学特色。本课中,我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我们的“手”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传递美好的感情)

(此问题,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采取多种朗读方试,如:赛读、表演读以体会文章的内涵。)

2、师生接读。

3、分组对读。

4、引导学生背诵。

师:“同学们,伸出你们不平凡的双手,看看象什么?”(枫叶、海星、如来佛的五指山……)

师:“我们还可以用手来表示什么不同的含义呢?”(再见、抱歉、ok等)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能模仿课文写一节诗。”(生仿写,再选择优秀的句子补充板书。)

(学生能够读懂课文,也就有了仿写的基础,但还必须有仿写的内容,即有东西可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毕竟生活是创做的源泉。让学生在这些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自然生活中观察、分析、体悟,学会用鲜活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使之“仿”、“创”结合,写出新意。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此时,教师再挑选精美的句子填入板书的括号内,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样的练习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学们真不愧是小诗人。只要人们心手相连,就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1、写好生字新词。

2、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写几节诗。

3、摘录描写“手”的词语或句子。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9

一、教学要求: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

出示:4、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七、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八、打开计算机,按要求做练习。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3.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4.能够想像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难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一、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3.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14个生字和新词,认读1个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名人,他就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赶快打开书看一看吧。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2.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3.能够想像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即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2)指明分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

(1)默读课文,说一说男孩的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做法有什么不同?请你对他们的态度、做法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父亲:严厉而冷酷,要儿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为孩子赔钱而是借给孩子钱,让儿子自己想办法还钱。

A、语言:父亲的两次语言,请同学来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

父亲说的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该对自己做的错事承担责任。既然小里根闯了祸,就应该由小里根自己承担责任。父亲借给他钱并让他想办法偿还,目的是要让他切实地把打碎玻璃要赔偿这一责任承担起来。

B、神态:“父亲听了,板着脸一言不发。”“可父亲仍然板着脸一言不发。”“父亲才冷冰冰地说道”“严厉地对男孩说”说明什么?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3)从此以后,小里根是怎样做的呢?

“一边……一边……”“几个月”“终于”你能想到些什么?

当小里根挣够15美元后,他是怎样交给父亲的?当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父亲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父亲为小里根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高兴,为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而高兴。看似不近情理的做法,实际体现了父亲对小里根未来的发展着想,蕴含着父亲对小里根更深层次的爱!

(4)默读第六、七自然段,体会里根深有感触地说的那句话。

这句话什么意思?(懂得了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这句话也从侧面印证了父亲当年说的话:“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

3.小结全文:

(1)学完课文,说一说“责任”是什么意思?

(2)利用提供的词语“打碎、负责、终于、责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你学了课文有什么感受。你觉得里根是一个怎样的人?

[《责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8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