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陈情表读后感 >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作文# #陈情表读后感#】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经常写作文,如果没人倾诉的时候,写作就是你的疗愈者。写好一篇作文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起来的。优秀的作文到底好在哪里呢?小编特别编辑了“陈情表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陈情表读后感(篇1)

高中读《陈情表》有感

读书不仅能提升人生境界,更能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

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生活,滋润着读者的心灵,更有相关的亮点。别错过,只要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

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照顾他并将他养大。

他本人也是;无伯大叔,冼大哥,晚上休息。他的祖母肯定了他的好意,坚持以孝道结束。

在文章中,他深刻地写道,他的老祖母在床上病重,这使他无法离开。

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

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

当您孝敬长辈时,不仅会安慰他们,而且您的形象也会在旁观者的眼中长大。

保持这样的太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的广阔,花儿是那么的芬芳,中午的太阳不是那么的着急。

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就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代人都比另一代人强大。

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首先要孝顺。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

我们要时刻牢记新一代,肩负重任,弘扬传统美德。

【篇二】

李密曾任蜀官。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陈情表读后感(篇2)

古人常说读书必有感,必会落泪。其一《出师表》,落泪者是忠,其二是《陈情表》,落泪者是孝;后者是《记十二郎文》,落泪者是美。

自读《陈情表》后,我颇受感动。讲述的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世的奏章,描述的自己不能胜任的理由之一“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及自己的与祖母的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将作者步步紧逼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但在忠孝的两难境地中,笔者毅然选择了孝道。

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日我们中华民族宣扬的不正是以孝治国吗世间万物皆有情,小到野马尘埃,大到宇宙星辰,无一不是展示着情的存在。古时早就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对土壤的感恩,也是它们来年开花的铺垫。

如今我们处在和平安详的社会中,不穷,我们如图古人般生当有陨首,死当结草。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古人一样把孝道作为第一件事呢?让我们用孝心融入这个伟大的社会!子女孝顺父母,这是法定赡养的义务,是我们身为子女必做的一件事情。

它不仅展示了我们自己,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制度。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标签。

无论你曾经做得如何物质赡养的如何已成过往。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世界的起起落落,如火电之光,起起落落,变幻莫测。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什么榜,我们展示“孝”,并让“孝”落到实处,怀着孝心去感受。

陈情表读后感(篇3)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然而,由于文章中所要表达内容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辞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贯穿的是一个“理”字。他采用一个“制高点”,晓之以理的处处为秦王阐述了一个“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制国大计,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则是围绕的一个“情”字。动之以情的诉说自己艰难的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虽然违抗了圣命,但在朝廷的紧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诉说衷情。最后感动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杀头,反而还得到赏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皇恩。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之所以采用表的形式上书给晋武帝,应该可能也是有此依据。足可见,汉魏晋时臣子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行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清高的怀疑,追述少年时期就已任职前朝,本来就是希望求官职显发达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的意思。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历史对李密当时不愿入朝为官另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旧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和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文章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然残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深深的打动了。

李密所作《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然淡语浅言,但句句真情,皆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简练畅达,因此经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千古传诵。

陈情表读后感(篇4)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

“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

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的人类情感比古代更薄吗?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

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我在公司的车上工作时都听有线广播。有一则公益广告:关爱我的家庭和社会。我们教过我们的孩子照顾他们的家庭吗?我们给他们照顾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

“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

”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父母要因为孩子感冒而受到批评?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

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

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需要关心。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能像孔融、黄香七八岁时那样懂得礼仪和孝道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篇5)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国家机密,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陈情表读后感600字范文最新4

读了《陈情表》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为李密的一片孝心和心存感恩所打动。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答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我们经常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恩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意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我们当存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我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在一次回来探亲时,不顾异味帮母亲把脏了很久的袜子洗了,这更让人们尊敬陈将军的品德和为人。

相比之下,刘邦就没有感恩之心了。汉高祖刘邦,在一次战役中,父母被擒,将被处死,他非但不帮,还冷嘲热讽。虽说汉高祖时中国历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可他的不孝却是令人唾弃。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淡薄了亲情、爱情、友情……又酿造了多少人间遗憾和悲剧!但是,大浪淘沙,人间必将迎来更加和谐而美好的明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恩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珍惜……”愿这动人的歌声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永远流淌在你我心田……

陈情表读后感(篇6)

《陈情表》是久负盛名的一篇篇章,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而成。这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却写出了饱含深情的陈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思考和由衷的忧虑。读过《陈情表》后,让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文章开头,杜甫以自己奔走的身份开篇:“臣心所愿,非虚为之。”这句话一出,便引人深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国家的痛苦和当时的困境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通过描写自己的身份,作者表达了心术不正、权谋之辈为国家带来的混乱和困境,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德行和忠诚。

接下来,杜甫用了一段长长的陈述,详细地描述了唐朝内乱和战火连连的局面。他指出,当时的朝廷已经沦为了非人之地,国家正在面临着沉沦和亡国的危机。在这段陈述中,杜甫以自然景物为喻,用山川破碎、宫阙寥落等形容词描绘出当时的局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国家之乱的生动描写,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沦亡的深深忧虑之情。

接下来,杜甫描写了自己的艰辛奔走之路,以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之心。他表示自己踏遍山河,才能抵达京都,向朝廷献上心中的忧虑和关切。杜甫在陈述中没有回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将自己的忠诚和付出说得淋漓尽致。这种为国家奔波劳累的精神及其实践精神,无疑让人们看到了作者的担当和社会责任。

接着,杜甫用了一段极富感情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忠心和对国家的期望。他以亲情的纽带来形容自己与皇帝的关系,希望皇帝收到这封表章后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采纳自己的意见,改变国家当时的困境。他以深深的感情催促皇帝采纳自己的建议,实现国家的安宁和稳定。

最后,杜甫以激动的情感来结束了整篇文章。他表示自己磨尽心机,以尽到自己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期望,希望皇帝能够明辨是非,采取行动。整篇文章充满了情感的宣泄,传递出了作者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寄予的厚望。通过这些动人的句子,杜甫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前景的希望。

《陈情表》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国家状况和自己忠诚之情的描写,杜甫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用笔墨表达了对国家未来明亮的期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为国家奔波劳累的坚定决心。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封表章,更是一种流淌着对国家痛苦与关切的心灵独白。

阅读《陈情表》之后,我不禁思索起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国崛起的时代,国家的发展和主权的维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就如同杜甫在《陈情表》中的陈述一样,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陈情表》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有大爱和大勇的人。只有拥有对国家发展的关切和忧虑,才能够激发人们为国家付出的动力和勇气。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像杜甫那样奔波劳累,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己之力。

综上所述,《陈情表》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杜甫的陈述和描述,我看到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关切,也看到了作者为国家所付出的努力。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爱国的含义和责任,激发了我对国家发展的热爱和期待。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将怀揣这份爱国之心,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情表读后感(篇7)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着工作,学着向父母问好;也许你很久没握住他们干枯的手;也许你没注意到他们头上还有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 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

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你。

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是给你力量和信心去面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也许你不知道当你有信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高兴。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

孝顺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当他们还在珍惜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空闲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温馨的问候,也许你觉得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无穷。花点时间和他们交谈,他们会感到非常幸福。

放下你的工作和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让孝心绽放,幸福绽放,爱情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孝道。一句孝心,平淡常常,不需要只补上颜色,这会让你的父母难忘。人生苦短,你能孝顺自己的时间不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把你的孝顺传下去吧!

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

给你莫大启迪。 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

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二】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

“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

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

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我在公司的车上工作时都听有线广播。有一则公益广告:关爱我的家庭和社会。我们教过我们的孩子照顾他们的家庭吗?我们给他们照顾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

“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

”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评了?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

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

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让他们明白父母也需要关心。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到七八岁的年龄能像孔融、黄香那样懂礼知孝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篇8)

陈情表读后感(一)我是一个青年人,但我酷爱中国古典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态度,这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大认可。

作为一个年青人,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载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渐成熟中,我觉得热爱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当今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社会上一些人无视自己的信仰,践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社会群体信仰的危机。我敢肯定这种危机既潜伏在意识形态,又反映在现实之中!总之,我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一场劫难,却又无可奈何,我不知道是历史的悲哀,还是我们现实的残酷?

回过头来看《陈情表》,这是一篇散发着传统美德的古代散文,现在能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在这个金钱世界,谁还在乎忠,义、廉、孝,它的观念,已经与我们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不仅中国古文化离我们很远,似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也离我们很远,说得严重一点,中华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大学毕业已十年了,我觉得自己在毕业时曾高喊着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想起这些话,现在我都觉得脸红。我在经历了十年社会生活后,我明白自己已发生了蜕变,没有了纯洁,熄灭了热情,磨去了棱角,随波逐浪在这个金钱社会,已经变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内疚,甚至痛骂自己。

一个忽视继承的民族,发扬光大毕竟是一句口号,我个人的力量怎能与潮流抗争,我又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呢?

在中国古代,有无数的例子说忠孝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些例子只表明了这一历史命题的正确性,却没有突显其矛盾性。忠孝不能两全,必然要有取舍。按照传统的封建礼教,不能两全其美,就要取最重要的。

以此作为前提,应该说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选择忠,因为忠是忠于国家,进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为顺应天意,弗敢违矣!

而《陈情表》似乎是个例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这一句话中,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似乎在古代就已经实现了。真正能忠于国家的人才都是孝顺的人。因此,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甚至以孝顺廉洁来举荐**,这也成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却是立国之本。

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设定自己的推辞逻辑,以孝为忠、为大义,更以孝作为仁君之仁,达到了自己巧辞而又不迁怒于君主的两全目标。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两全”应该指的是不能同时两全,如果处理得当,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两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归结于处理二者关系的得当,更在于李密内在的孝廉之心。

孝顺自己的祖母,不,别说是祖母了,就说是孝顺母亲,能在挺进仕途,成就大忠之间作出选择的,又能有几人?我不想以此来评论道德沦落或者是退化,但这个深刻的命题在现实社会中,其二难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不能两全的范畴。

在现实社会,我们遗憾地只能看到,标榜自己忠于党者、忠于国者、忠于人民者,多乃营营苟苟之辈,他们鱼肉百性,伤天害理,岂敢指望他们大忠乎?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枉负大孝之名!

试问,一个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几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来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谈忠党、忠国、忠于人民之大事业了!

陈情表读后感(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也许你忙于工作、学***而忘了给父母一声亲切的问候,也许你很久没有牵过他们的手,更没有注意到他们头上的银丝。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很深,李密从小的遭遇就不好,生下来才几天,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改嫁,李密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既无伯叔也无兄弟,孤孤单单,但李密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跟祖母刘氏的感情很深,可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李密伺候饮食汤药,从未离开不管。到了秦朝建立,李密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被推举为孝廉,后被举荐为秀才,这时候,李密因无人照顾祖母,辞谢而未能从命,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为洗马,李密又上书报告皇上,辞不赴任,但是诏书急切严厉,郡县长官不断逼迫,李密想要为朝廷奔走效劳,可是祖母刘氏已经九十九岁了,年迈多病,于是李密又上书讲述自己无法去的原因。

在上书中写到,他感激朝廷的重任,但是家中祖母在等着他尽孝,进退两难,处境实为狼狈,“如今我已是个亡了国的卑贱俘虏,还受到朝廷的重任,宠爱优渥,怎敢另有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不会太长久,朝不保夕,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祖母没有我就无法熬过风烛残年,我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实不能离家远走。”最后,他恳请皇上成全他的愿望,或许祖母能够侥幸保全余年,活着该当献出生命,死也当结草报恩,陛下被他这般孝心打动了。

人,应常常怀着感恩的心。《陈情表》告诉了我们孝心的重要性,让我们重新领悟“百善孝为先”的真谛,给我很大的启迪,及时尽孝吧,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每一滴水的恩典,当春风得意相报。更重要的是,父母、亲朋好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辽阔的海洋。

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放弃某些机遇来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每个人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中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了感恩,是为了将无以回报的点滴铭记于心。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从一点做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哪怕是一个微信或者一个小小的行动都能体现我们的孝心。人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心无价,愿以生命奉献,死也要结草图报,忠情之情一片孝心,令人感激涕零,这种朴素、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在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孝心。一个孝顺、平庸、不需要浓妆艳抹的人,只会让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不留遗憾,能孝顺父母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要让自己成功的速度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

趁时光还在,父母未老。

陈情表读后感(三)刚背会了李密的《陈情表》,我觉得家里有小孩的都要让他背会,我的人生经历不过才三四十年,所见所闻可以说相当有限。但在这短暂三四十年里对我内心冲击最多,力量最大,让我最痛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孝”。近到亲戚朋友,远到父老乡亲,少年时风风火火,中年时意气风发,但是能够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我想我们已经很高兴了。为什么别人有哪么多悲伤?我们需要哪么少的东西,想要太多的东西吗?

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或许会有人说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对的。他知道孝顺祖母是根本,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

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很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试想人如果和动物一样,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荒郊野外,听任其自生自灭,那人还是人吗?人何以称为万物之灵?乌鸦尚知反哺,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

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百善孝为先,饮水要思源,愿我们家家户户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满!

陈情表读后感(四)刚听说李密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脑中冒出了另一个李密——《隋唐英雄传》里那个一开始拒绝当瓦岗寨皇帝,后来抢了程咬金混世魔王宝座又用一座城池换美女的那个李密。虽然不是一个时代,但我在其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学者的储备。

李密拒绝做官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口中的“终祖母刘之年”,也就是我们说的“至孝”。然后在这里我要钻一个牛角尖,就是字典里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

注意,是父母。因此,我们心中的大孝子似乎不同于我们的孝道观念。他的孝只是报恩,只是报答祖母刘的抚养之情。

而且文中还描述了作者自身幼年的悲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老师说这反映了刘奶奶的善良,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就不信“舅夺母志”里能没她这个做祖母的参与。而作者特别纠结他自己悲惨的出身,对这个在他丧父后强嫁他母亲的祖母心里怎么能没有怨言!

而作者不止一次提到祖母刘病情危机,命在旦夕。第一段: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第二段: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比较长: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第四段说的更直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说到这里,要是还死心塌地的认为李密真的无心仕途只为祖母那是在是强人所难了。要我说,他对于祖母的百般只是个借口,或者说,是一个缓冲垫,是一个挡箭牌。挡谁?

挡世人的流言蜚语。古者贤不侍二主,李密作为前蜀旧臣,国破家亡,理应以死殉国,即便不死苟活,也至少对西晋斜个白眼,批评两句。但是晋武帝的糖果政策一下把他心中的所谓忠义洗得一干二净。

在他心中,前蜀成了“伪朝”,为官前朝也成了“不矜名节”之事。他一边极力撇清与前朝的一切关系,极力讨好晋武帝,一边推辞不仕,婉言拒绝,还打出祖母刘这一张亲情牌以封住世人之嘴。好一出欲擒故纵!

而我开始怀疑他对祖母刘一系列的病危描写是怕晋武帝是文盲,不能理解他的言外之意,急切的想要告诉皇上:皇上你有点耐心,我需要点**优势。这老太太马上就挺不住了,到时候才能名正言顺的做你大晋朝的官,为你效力。

陈情表读后感(篇9)

读《陈情表》不流泪的人,一定是不孝。苏轼说道。然后,我很惭愧,我的学生也没有希望了。因为,我们读完没有哭,甚至没有悲伤的表情。这样的作品叫做《至尊的话》,是一部悲情动人的杰作。我们没有感动落泪。这真的是浪费时间。

谁的责任?

看书疼,哭,哭到孝顺?如果是这样,那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地为国家提供评估国民道德素质的评估标准,只要三篇就够了。 《师徒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看完这三篇不流泪,谁道德素质不行,更谈不上升迁,就没有做人的希望。

读你一千遍我都不会厌倦,但我真的没有兴趣读一千遍。如果不需要背诵,读一遍可能就够了。

之所以不想再看一遍,是因为孝道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孝道是一个借口,一个皈依的好借口,或者一个不皈依的好借口鲁莽行事,不鲁莽行事。

《陈情表》表达了什么样的爱,你要明白,不仅仅是孝顺的感觉,还有苦难、感激、恐惧、尴尬、报应的感觉。而这诸多纠结的情绪,真假难辨。真与假,假与真。假如真,真如假,真如假,假如真。

如果说李密以支持刘奶奶为由拒绝做官,似乎也说得通,因为当时的李密确实是家喻户晓的孝子,一度被认为是孝顺。只是因为这个原因,说李密在蜀汉当了多年的官,当过文员,也未免有些牵强。过去可以支持,为什么现在不能支持?李密的身世确实很惨。父母早早离开他,或过世,或再婚,父爱、母爱严重缺乏。不是九岁,有严重的先天不足。没有兄弟,甚至想有一个可以四处走动的亲戚,都是一种奢侈。惨不忍睹。只不过是无极强者的近亲而已,五尺之内没有一个应门的少年,未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前任官员,而不是普通的小官。郎部至少是省级干部。连服务日常生活的孩子都没有,这官太寒酸了。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我太惨了,放过我吧!

赶上圣朝,沐浴清华。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恭维,我怀疑是讽刺。在政治上,晋武帝司马炎可以说是一个胆小的君主。废除郡州武力,大肆分裂氏族,埋下后世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的遥远事业。生活中放荡不羁,宫中侍女一万余人,造成社会上的放荡和奢侈,为西晋短暂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只有圣朝以孝道统治世界。那些年老的人还在受教育,大臣们尤其寂寞。孟子很早以前就教导过我们应该扩展孝道的含义。我们也知道,君子让百姓孝顺,孝顺的儿子越多,就越有可能成为忠臣。然而,他们的后院经常着火。为了争夺王位,他们杀父杀王。他们互相蚕食。以孝治天下,就是只许国官放火,不许人点灯。

而且大臣是傀儡王朝的年轻官员,曾在官府任职。今天的大臣们都沦落到了国家,沦为低等的俘虏。人活一张脸,一棵树活一张皮。乱世之中,如果有知识分子可以夸耀的一件事,那就是著名的节日。书生可杀不可辱,李密如此自嘲,令我惊讶。诚然,良鸟择木栖,良臣择君为事。知道时事的人是俊杰。李密似乎在说,我不是一个不要脸的人。给我一些时间和空间。一个刚刚死去的丈夫,怎么会急着再婚呢?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一点也不想要贞操拱门,只是时机不成熟,你又何必着急,一遍遍。诏书严,诬臣狂妄;地县迫害他们,劝他们上路;这让我很难做到。

嘿!

纸上写满了荒谬的话语和苦涩的泪水。都匀的作者是真的,味道谁能懂?

在《陈清彪》中,李密先生的无奈处处表现出来——在权力面前渺小的无奈。你是官员吗?没心情。对于一个不想在现代民主社会做官的人来说,很简单,就是不报名参选,没有人会绑架你到选举现场,逼你当总统。但那时不同。朱棣“篡位”后,为了让全世界的文人墨客承认他的“合法性”,他坚持让伟大的儒家方孝儒为自己起草了《致全国人民的书信》。 .方小茹不肯,让狼狈不堪的朱棣,灭了他的十个宗族。有人劝他不要杀方小茹,给帝国留下一些“学者的种子”。朱棣坚决不肯,杀了他。

司马炎招来李密,是因为朝廷里没有人为太子洗马,或者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做,想做的人都不见了。为了一个很简单的目的,他和他的政权需要设立一个标志——不仅是残酷的打击,而且是一个有道德的下士,只要你不惹麻烦。所以,去不洗太子马的身体和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李密表态。以如此庄重的形式,他承认了新主人,表达了对新政权的效忠。

司马炎安抚蜀汉后,为博取民心,获得知识分子的拥护,巩固政权,实施孝道治国方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型。树是谁?当然是李密。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的老臣,更是名扬四海的孝子。蜀黍一石能杀二鸟,既能贯彻治国之策,彰显皇帝的英明,又能拉拢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老臣。李密不是普通的学者,而是蜀汉“史官”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府的高级官员。皇帝一再下诏,敦促李密在朝廷任职。然而,李密也一再拒绝遵守法令。要知道,违抗圣旨,与朝廷作战,是天大的罪过,你会失去理智的。李密是不是要和自己的性命搏斗?

我们不必逼李密先生向方小儒同志学习,但他大义凛然,牵连“刘奶奶”。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妥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自由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理解有限。我对李密先生对个人尊严的坚持是有限的尊重——虽然,只是有限的坚持。同时,他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能够找到足够的借口,以及在言辞上勉强摇摆的能力表示有限的钦佩。

李密,他只能这样选择,他有选择的自由。 《陈情表》只能这样写,没有其他更好的写法。要谴责,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着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撒谎。不仅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乱七八糟。唉!

所谓社会的仁爱与进步,说到底,是要维护每个公民的“个人感情”吗?而一切残暴和专制的出发点,往往都是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的。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6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