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比例性质教案 >

比例的性质教案集合

比例的性质教案集合

趣祝福范文大全通过阅读“比例的性质教案”您或许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信息仅供参考请谨慎使用。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成效的保障之一。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1)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学生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3)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重点)

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自主建构

活动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活动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兔博士网站中提供的关于国旗通用的五种规格:

(1)长288cm,宽192cm;

(2)长240cm,宽160cm;

(3)长192cm,宽128cm;

(4)长144cm,宽96cm;

(5)长9 6cm,宽6 4cm;

请你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计算一下它们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小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写成一个等式,像这样

240:160=144:96

240/160=144/96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总结归纳比例的概念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作交流:

试着把上面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内项积=外项积

师生共同总结:

基础练习一:

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

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3)8:6和1/6:3/4

(4)3/10:1/4和6/25:1/5

基础练习二:

上午10时整,在空地上直立了6根不同长度的竹竿。测得这些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如下表:

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

3

2.5

2

1.5

1

0.5

影子长度(米)

6

5

4

3

2

1

竹竿高度(米)

(1)写出竹竿高度以与影子长度的比,填在上表中。

(2)根据上面的结果写出三个比例。

拓展练习:

试着利用8的四个因数组成四个比例。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3:2=():6

():12=2:6

课后反思,教学相长:

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二、是对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是灵活驾驭课堂的即时生成,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0:160=144:96

160X144

240 X 96

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积=外项积

板书: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2)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y=k/x ( k是常数,k 0 ),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观察 和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反比例函数 y = 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 ,____),其图象分布在_ __象限;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 与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 )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习的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习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习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与新课较接近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这类练习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习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习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3)

反比例函数,顾名思义就是指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函数。它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函数类型,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价值。本文将从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

反比例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其定义形式为 y=k/x(k≠0)。其中,“k”为非零常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为 x≠0。这个函数的图像关系体现为 一条反比例函数曲线,它呈现出V型,具有显著的对称性。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从第一象限中心点(1,k)开始从右上角向右下角弯的单曲线,当x趋近于0时,y趋向于无穷大。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x轴和y轴分别呈现出水平与垂直渐近线,它们的交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渐进中心。x>0时,y>0,x0)和 y=-k/x(k>0)的图像来分别代表反比例函数图像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中的关系。

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也有着显著的对称性。将反比例函数曲线沿着横轴y对称,则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反比例函数图像,其方程为y=-k/x(k≠0)。

三、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有许多重要的性质,下面列举几点:

1. 定义域和值域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为x≠0,值域为y≠0。

2. 渐进线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条渐近线,分别为x轴和y轴,与x轴和y轴平行。当x趋近于0时,y趋向于无穷大,渐近线就是它们的交点。

3. 对称性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着明显的对称性。如果将反比例函数图像沿着y轴对称,则可以得到另一个反比例函数图像,其方程为y=-k/x(k≠0)。

4. 单调性

反比例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下降,当x增大时,y逐渐减小。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反比例函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人的步行速度与走的距离就是符合反比例函数的规律。步速越快,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就少。此外,还有类似于离心机、计量法等相关技术领域的运用,都可以采用反比例函数来计算。通过反比例函数来描述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总之,反比例函数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函数类型,其基本概念、图像、性质和应用都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深入了解与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数学理论和应用知识,还能够为我们探索更广泛的科学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

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12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新授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师生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8题。

学生交流

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5)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练习六的练习题。

2、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 “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这样由地图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顺势导入课题并板书:这样地图片或实物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都要用到比例的有关知识。最后出示几个比,让学生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然后利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通过例1中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哪些比?写出两个比,根据比值相等写出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请学生自己说出几个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说出的比例,请学生自学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分成小组来找找看,并用简洁语言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决问题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已经会解决了。本节课要让学生用另一种数学眼光,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这种特殊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数学应用意义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上,能否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其关键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2.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

和的相等。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记录卡”的应用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比例的解是x=16。

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

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二判、三列、四解、五检。

“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7)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什么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找出比例2.4:1.6=60:40的外项和内项,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有什么发现?

3)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4、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应互为倒数。()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先判断,并说明理由。

巩固学生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巩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教学比例(特别是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要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

2、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例的性质教案(篇8)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学生回答后,师说: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4.5∶2.7=10∶6)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编辑推荐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经典


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您编辑出这篇“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落实学校教育方针的有效工具。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知识链接:

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什么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4:1.6和60:40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找出比例2.4:1.6=60:40的外项和内项,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有什么发现?

3)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4)试着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2.4∶1.6=60∶40

两外项积是:2.4×40=96

两内项积是:1.6×60=96

2.4×40=1.6×60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各小组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

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填空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2.在比例里,()等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在a:7=9:b中,()是内项,()是外项,a×b=()。

4、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2、判断

(1)因为6×9=18×3,所以6∶3=18∶9()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应互为倒数。()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先判断,并说明理由。

巩固学生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巩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巩固学生能正确的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比例(特别是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要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

2、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5)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集合14篇)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级32、33页的“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能力中等,平时上课发言的学生不是很多,对于这个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是第一次的接触,但本节课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领会的能力相信还是可以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和12∶91∶5和0.8∶4;

7∶4和5∶380∶2和200∶5。

(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

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课堂作业设计。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0.5:0.2和:。

1.4:2和7:10。

(四)、拓展练习。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5、8、15和24。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比和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解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对学生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能力目标: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探索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适时引导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知识迁移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以旧知识导入,创设简单的情境、简单的问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准确地定位了教学的起点,顺利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去学习。从而也自然的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本环节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自主学习独立反馈

自学课本第41页,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因为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学掌握,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2.4:1.6=60:40,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探讨比例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再选几个比例式验证一下。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完善;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环节:多层练习,强化感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第一类基础练习题,目的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是为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

第二类是拓展题这是比例基本性质逆向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结合了我的市级课题《课堂多元化反思的实践与研究》的理念。

第四个环节:质疑总结,体验成功

我会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在学生交流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所呈现的知识点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七、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8页"比的基本性质"。它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这一内容也为化简比打下基础。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教材处理

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的概念。本课中,我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了其特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重组等思维活动,概括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广开言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中,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方法不只一种,不管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只要合符规律,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安排了综合性练习,通过练习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猜想激趣。通过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类推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尝试、讨论等方法进行化简比,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复习题的设计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为概念的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他己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好复习题,能使学生己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

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本课中,我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设计了铺垫练习,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好准备。我先是用填空题的训练,5÷4=15÷()=()÷24 2/3=()/4=8/()

给学生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要求学生把填空题两小题改成比的形式。这样设计复习题,有助于学生通过寻求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建构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迁移规律。

(二)猜想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比与除法、与分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除法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离不开感知,感知对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建构概念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具体的图形或数字间寻找内在的规律。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操作或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概念的表象。本课中,抓住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把一组除法等式和一组分数等式改成二组比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①5:4=15:12=30:24 ②2:3=4:6=8:12这两组等式,通过寻求等式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

(三)探究活动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1)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照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2)归纳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2、教学化简比

谈话: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现在我们又找到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1)通过化简分数理解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比,那么什么是最简的整数比。(2)讨论小结: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是互为质数。(3)师生共评,揭示方法。例1的第(1)题:14:21=(14÷7):(21÷7)=2:3

方法1: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的时候,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例1的第(2)题:

方法2:当比的前、后项都是分数时,用比的前、后项分别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例1的第(3)题:

1。25:2=(1。25×100):(2×100)

=125:200=(125÷25):(200 ÷25)=5:8

方法3:当比的前后项是小数时,先化为整数比,再化成最简的整数比。方法4:用求比值的方法,但有注意结果必须写成分数或假分数

3、尝试练习

做"做一做"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9题,在课本填表,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注意对比所填的两列结果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注意到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小结: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的形式。

求比值是为了得到一个数,结果可以写成分数、小数,也可以是整数。

(五)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作业:练习十一第二,三题

(七)板书设计比的基本性质

14:21=(14÷7):(21÷7)=2:3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4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6∶10和9∶15。

4.5∶1.5和10∶5教师结合回答说: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那学完今天的知识----比例的基本性质,老师的秘密对你来说就不是秘密了。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三、反馈。

1.在四人小组里,将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当学生说到比例的基节本性时,师引导学生探究验证.)3.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在这一环节,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完成课本第41面的“做一做”)。

2、():4=6:()。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15∶3=():1(2)2∶0.5=1.2:()。

5.在a:3=8:b中()是内项,a*b=()6.如果2a=7b(a,b不为零),那么a/b=()/()。

【设计意图】练习主要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与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形成对比;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充分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开放性,让孩子们发现比例的知识的奥妙。

六、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43页的第5题(全班完成)。

2、课本第44页的第14题(学有余力的孩子完成)。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意图】这板书是为了突出重点,让孩子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比例各部分名称以及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到底是两个数相乘。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__小学的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基本设想: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3、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已学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得以延伸。

2、通过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态度。

2、通过游戏锻炼学生思维反应能力,并培养其合作精神。

3、通过分组竞技的方式,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5、教学准备:为了教学信息的直观呈现,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阅读自学”

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容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整体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通过实例探究新知。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环节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为了新课程更好的导入,教学前,首先复习比的知识,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为以下情境作铺垫。

(1)我们知道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相除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打开课本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在这我会提示比可用两种方式表示,比的形式和分数形式。

(2)学生已经写出了四个比,选取其中两个比,如2.4:1.6和60:40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设问题情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自由回答。

(3)顺势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也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通过实例、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为三部分教学: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第三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观察这两组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会引导学生可以用等号连起来,然后直接给出定义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然后请学生自由总结比例的意义。之后我总结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接下来设计了练习。

下列两个比之间的哪些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1.5:3()15:3通过这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先试着从具体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入手,从而引导其归纳出比例判定的一般方法,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组成比例的关键所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这时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我会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板书80∶2=200∶5,80/2=200/5)。

观察80:2=200:5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我做总结。探讨写分数形式,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结果。我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小结:我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检验组成的比例对不对?学生会回答对。我及时提问那么:4:9=5:10成立吗?学生会可能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或比值相等的不同方法去回答。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计算几个比例式的内项积和外项积,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性质。同时也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在这我安排了三道题,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我会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一环节我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小组总结,并派代表发言,之后小组互相评价,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我予以鼓励。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什么叫比例?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4)布置作业36页2、3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五)、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猜数游戏16:4=8:()(2)发展性练习。

a.能否把3×40=8×15改成比例?b.如果5a=3b,那么a:b=():()从小学生心理角度考虑,学生持续听课较长时间后,他们的注意力由集中到分散,因此我设计了猜数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又让学生初步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作用,为下一节课学习解比例做一些渗透,后面两道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说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6

一、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二、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对本段教材的教学作出以下两点处理:

1、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原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是一种纯数理之间的推理,是符号之间的运算,欠缺生活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例1的教学

例题由两道题组成。

第(1)题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此素材有利于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且蕴含了相似变换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好的编排。

第(2)题给出的两个比,我认为过于单调,且没能涵盖比的各种呈现形式,为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我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第(1)题的基础上自主举例练习化简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等各种比。

以上两点处理均基于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数学资源的多元化的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个性处理的,并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②能力目标: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尝试来化简并探讨出不同类型比的多种化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探究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

1、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3、“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上课开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果珍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果珍,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三杯果珍,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100毫升的水,

10克果珍;第二杯200毫升的水,20克果珍;第三杯400毫升的水,40克果珍.同时我也以此在讲台上做了这个实验,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

(设计意图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又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有的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说出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通过类比让学生想到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最后强调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哪些词语是很重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同时、相同、0除外”这些关键词。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理解最简整数比

通过类比让学生明白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小组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然后达成共识:(1)是一个比;

(2)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3)前项与后项互质。

(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先类比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对这个概念产生共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

(四)教学例1

1、教学第(1)题

(1)出示例1的第(1)题。

(2)让学生阅读例题,说说图片中的事件,并按要求列出两个比,然后尝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两个比化成两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3)师生点评,小结。

(4)提出问题:两面旗的长、宽不一样,但化成最简单整数比后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

2、谈话:以上我们学习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知识,但比的呈现形式有很多,你能不能自己举例出不同的比,并进行化简呢?

(1)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每小组分别举出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一个例,并在小组内完成探究练习。

(2)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3)简单小结各种比的化简办法。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教学资源多元化,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46页的“做一做”。

2、游戏:小蜗牛找家。

3、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5,比值不变。( )

(2)比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除以2。( )

(3):1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3:48。( )

4、完成教材48页第6题。

(设计意图:层次性训练中,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个性。第1、2题是基础性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第3题是判断题,设计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第四题使用讨论形式,通过全班的辩论,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向大家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等式的性质》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教学得失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从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难以用估算求解切入,引出对等式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师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4、教学准备:天平、导学案及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

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独立自学。

预学: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81页第一、二两段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能说出方程4x=24,x+1=3的解吗?试一试;

(二)合作互学。

1、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

2、归纳: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8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问: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因为如果乘以0,比的后项就变成了0,没有意义。且0不能作除数,更不能同时除以0)

2.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

问:这道题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使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引导学生得出:这道题前项、后项都是整数,要把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就必须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最大公约数7)

(2)

问:这是一道分数比,怎样才能使它转化成整数比?(引

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转化成整数比。)

化成整数比以后,如果不是最简的整数比,还要应用(1)题的方法继续化简。

(3)

问:这道是小数比,怎样化成整数比?(启发学生说出: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整数比,要再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使它化为最简整数比。)

3.小结:

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它的内容是什么?还学会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5、7、8题。

3.练习十四第9题。

提示:化简与求比值的得数有什么不同?(化简的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商,是一个数)

四、作业。

1.练习十四第6、10题

2.一列火车15小时行驶1200千米。

(1) 写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 求出这个比的比值,再说出这个比值的含义是什么?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1)从4 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图上阴影部分画上等号)

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1)4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 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

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观察 转化成 , 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

(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 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 2倍。)

(2)观察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 的大小.

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

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从数轴上可以看出:

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

(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

(2)你们分析一下, 、 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 了呢?

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为什么要“零除外”?

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基本性质”)

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四、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

(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分母是6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4. 的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5.请同学们想出与 相等的分数。

规律:这个分数的值是 ,然后只要按自然数的顺序说出分子是1、2、3、4、……分母是分子的4倍为:4、8、12、16……无数个。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好.

七、课后作业。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1

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分式》第一节第二课时《分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九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

我的教学理念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努力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民主的、平等的、开放的、和谐的、充满了激趣的、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数学!

二、说学情调查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争胜心和表现欲,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老师巧妙设疑、灵活引导、及时激励。

三、说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与前后的联系

本节教材是本单元的第一节,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有关运算打下基础;从研究方式上来看,它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的又一次应用;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来看,它强化了学生的类比转化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了数学修养的提高。所以这一节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推导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2、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

3、了解最简分式的定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类比等活动,获得一些探索性质的初步经验。

(三)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与分数的类比,使学生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即类比— —联系— —归纳— —拓展。

2、培养学生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能力。

【3】、教学重点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4】、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四、说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置问题链,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设计的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形式上有:自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等。

六、说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

1、下列各式中,属于分式的是( )

A、 B、 C、 D、

(一)、复习提问 温故知新

2、当x=____时,分式 没有意义。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是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方法,使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幼儿园阿姨要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多少苹果?

2、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抓住“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这几个关键字。为推导分式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三)、自学释疑 合作交流

2、 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说说看!

3、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注意什么?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

的值不变。这个性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生归纳以下要点:①分子、分母应同时作乘、除法中的同一种变换;②所乘(或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整式;③所乘(或除以)的整式应该不等于零。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1) 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新知识;

( 2 )学生对“性质”的运用注意事项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问题为出发点,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归纳、发现,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

(四)、训练操作 巩固新知

例2、下列分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2)

学生讨论、交流、口答,老师指导、矫正。注意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强调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反思:为什么(1)中有附加条件y≠0, 而(2)中没有附加条件x≠0?

练习:1、填空:(1)

反思:你是怎么想的?

2、下列各组中的分式,能否由左边变形为右边?

(1) 与 (2) 与

(3) 与 (4) 与

反思: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应注意什么?

(1) 都;(2)同一个;(3)不为零。

例3、化简下列分式:

学生先独立思考、作答 ,并安排两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问题(2),学生思考、归纳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并综合各小组中同学的不同见解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1) 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地完成任务;

(2) 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3) 注意解题格式的强调。

强调: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叫分式的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分式的基本性质

做一做:化简下列分式:(1)(2)

议一议:你对书上小颖和小明的解法有何看法?与同伴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强调:分子和分母已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

分式约分的注意事项:

1、当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 。

2、找公因式(数字取各数字的 ;字母取 的字母,并且要取相同字母的 次幂。)

3、约分要 ,结果要化成最简 或整式。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等值变形的技巧;掌握分式的约分的方法;会把分式化成最简分式。

(五)、课堂小结 回味反思

说说我们本节的收获吧!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

2.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应注意什么?

3.化简分式我们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过程和语言表述进行反思;等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习经验。

(六)、课堂小测 共同成长

化简下列分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考查了学生进行分式约分的能力;以便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

(七)、布置作业 查缺补漏

必做题:课本第72页习题3.2【知识技能】

选做题:课本第73页习题3.2【数学理解】(3,4)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注重了分层,让探究延伸到课外。

八、说板书设计:

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 分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都;2、同一个;3、不为零

二、 分式的约分

三、 最简分式

设计意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九、说教学反思:

教完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我强调要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注重分类、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的渗透。

3.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

4. 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五章第一节“分式”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小学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分式变形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的通分、约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等问题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恒等变形、变号。

三、教材的处理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针对练习使学生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性质”,再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其掌握“性质”的运用。

4)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

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关注学情是教学内在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刚刚建校2周年,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数学知识点运用方面问题较多。此外,学生的课外学习几乎无人督促,而学生又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班里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同时体现出及格率低、优秀率低等问题。且升本教育模式在我校没有大面积推广,因此我们数学组在本学期内进行小专题实验: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多练多想,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灵活运用“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2、数学思考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

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应用此性质进行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会,实现教学目标。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问题,让学讨论、交流、总结。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二、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自主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以旧知识类比得出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二、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三、基础训练,巩固新知

四、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1、如果把分式abab,字母a,b的值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的值为()

A.扩大为原来的2倍

B.缩小到原来的

C.不变

D.缩小到原来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以观察天平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天平并通过天平中的平衡引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

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课件在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通过课件对教材第64页图2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发现的规律。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得到结论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的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通过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应用等式两边同加或同减相同的数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通过填空练习巩固由浅入深的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布置作业。

比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4

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中的原子、分子部分,教学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二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中有关微粒的基本性质的部分。本课中的微粒知识要为第二单元物质的量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更是为了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微粒观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引导学生从变化的、不一样的角度看世界,通过常见的化学实验、实验现象去推理背后的性质,通过事物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分析、思辨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水的性质,如水的缔合性质,水溶液、乳浊液的知识打下伏笔,从微观角度来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用微观理论来指导学习物质的转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科学课中认识到了微观粒子的存在,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一章“从宇宙到粒子”的第二节物质的粒子模型中,学习过物质的粒子构成相关内容。因此本节课在这些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微粒的一些基本性质。

同时学生具有一定化学用语及实验仪器的使用基础,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很少从自身思考过“想观察什么、能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而往往都是照方抓药,教师怎么布置就怎么做,教师说要观察什么就看什么,有时候即使观察到不一样的现象也很快被当成实验失误而忽略过去,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低阶思维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等级,低阶思维活动三个等级:识记:背诵、默写;理解:用自己的话解释;应用:直接套用。高阶思维活动三个等级:分析:辨析、判断、推论; 评价:讲自己的观点;创新思维活动:创思、创意、创作。教学目标对大多数的课来说还基本停留在低阶思维活动中。因此本节课中对于“微粒间的间隙”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并不是事先划好体积的标线,教师混合后提问:“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变化?”。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辨析,混合酒精与水后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方法来观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使用的仪器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推断结论。

由于初中的学生并没有进行选拔考试,同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较大,粗放的教学以所有学生为对象,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学生差异,所以教学质量只维持在一般水平。精细的教学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采用差异教学对策,应对每位学生不同的需求。就要进行分层教学,学校分层、班内分层、教学分层、递进教学等,但在学校没有进行分层化的时候,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完成分层教学,光靠一位教师很难完成,差异教学对策除了分层递进教学中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本校首先尝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第二位教师即“双师制”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在同一班级采用分组学习、复式教学之外,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实验操作等等活动中去。以便教师更好地点拨,开展辨析、判断、评价、建构等活动,对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进行修补或完善,从中培养智能。

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是短周期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课堂里的“情绪体验”、“高阶思维活动”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所以要在课堂里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因此在本堂课中采用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法,但要有明显效果是需要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实验,掌握微粒的性质“动”、“小”的特点,同时能根据对比实验得出温度的变化对“动”的影响。

2、通过对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的辨析,得出微粒的其他性质“间隙”,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性拓展“微粒间的作用力”。

3、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的构成,为今后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4、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分析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的方法在化学实验过程的作用,增强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体验化学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从现象明显的实验开始观察,学生回忆起科学课学过的微粒知识,认识微粒的存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微粒在不停运动,并推测微粒很小。感悟设计不同的实验能帮助理解不同的性质。

从一堆手到其中一只手,再到不断被放大的手部皮肤,学生惊讶于照片中微观世界有别于宏观世界的景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粒性质的积极性。

微观世界及微粒认识历程

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

马赫质疑原子存在的精神

介绍原子有多小

人们看见原子到可以移动原子

课题引入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微粒,虽然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但确实存在。今天通过实验来研究微粒性质

实验一:高锰酸钾与水混合

同时在同体积冷水、热水中,分别滴加1滴高锰酸钾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怎样的思考?

取1mL高锰酸钾溶液稀释到10倍,再稀释到100倍,能观察到什么?又有怎样的思考?

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史是曲折的,感受科学家严谨、执着的科学精神,体验现代科学创造的惊喜,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逐渐清晰,尊重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形象的类比、生动的语言表述体会微粒到底有多小。

实验二:酒精与水混合

——微粒间存在间隙

学生2人一组利用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来证明

实验中,发现还能产生哪些思考?

由实验引发的其他思考

总结微粒的基本性质

课后讨论及习题布置

引入“双师制”加强师生交流,及时点拨、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打开思路,切身体会合适的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对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发现、思考中体会探索化学奥秘的艰辛与快乐。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十三篇


趣祝福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变得越来越出色让我们一起努力。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自身教育的必要途径。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算算这些比的比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教师将教材例题后(相当于练习)的一组信息“前置”,这样设计与处理,一是使题材鲜活,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据是什么?

(1)10∶11(2)15∶3=10∶2

a.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1)(2)(4)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读教材(相关内容),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指出它的内、外项。

(4)任意写一个比例,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

(1)出示比例8∶( )=( )∶3。想一想,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填数相对费时,慢慢地,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如1和24、2和12、0.5和48……)板书在括号下面,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意见不一,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假设成立,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5=6∶( )3∶5=( )∶( )

2.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总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一堂“老课”,但执教者却能“老课新教”。新授课的巧妙导入,数学化过程的有效展开,训练的精当、扎实、灵活,以及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等方面都颇有新意,因而,这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又保持着数学课“本色”的朴实无华、扎实高效的数学课。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鈥?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说教材:

1、教学地位:

本教学内容是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在生活中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习比例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B、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C、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教学方法: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利用求比值引出比例的意义。引出比例的意义后,加以理解、应用、深化。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结合具体的比例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内项与外项之积的关系,并用其他比例式进行验证,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并且已经拥有观察、分析、发现、总结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知识不会太难。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什么叫做比?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比的比值

5:360:4016:122.4:1.6

(分小组完成,汇报)

3、引入新课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出比例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相等,那这两个比可以用什么号连接?(等号)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60:40(板书)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板题:比例的意义)

2、探究比例的意义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知道要组成比例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几个比?(两个)其次,这两个比的比值必须怎样?(相等)现在,我们来完成两道口头判断题:1、2:3是比例。2、比例是一个等式。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同学们能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出示练习题)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2)、20:5和1:4(3)1/2:1/3和6:4(4)、0.6:0.2和3/4:1/4

(分小组完成,汇报,说说怎样完成)

4、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说明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它们就能组成比例。那么,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a、比值是否相等。(板书)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了解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都知道一个比有前项和后项,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动手操作,确定性质

(1)、请同学们计算在2.4:1.6=60:40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是多少?

(2)、探究:发现了什么?(两个积相等)

(3)、质疑: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积都等于内项积呢?请同学们任选黑板上的一个比例验证一下。

(4)、归纳规律:任一个比例的外项积都等于内项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齐读)

(5)、知识的应用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说明一个比例的外项积一定等于内项积。那你们能利用这个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出示练习题)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2)、0.2:2.5和4:50(3)、1/3:1/6和1/2:1/4(4)、1.2:3/4和4/5:5

(分小组完成,汇报判断方法)

(6)、小结:通过练习说明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另一种方法是看它们的外项积是否等于内项积。(板书:b、两个外项积是否等于两个内项积)

(7)、教学比例的分数形式

我们都知道比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比例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2.4:1.6=60:40可以写成2.4/1.6=60/40。请同学们找出外项和内项来。(指名回答)那么在分数形式的比例中,计算两个外项积和内项积只要把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就行了。(板书演示)

(四)、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1.4:2和28:401/2:1/5和5/8:1/47.5:1.3和5.7:3.1

2、判断。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C、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5:40.24:0.36=2:()

4、开放练习:

A、用比值是4的两个比组成比例

B、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比有哪些?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60:402.4/1.6=60/40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练习六的练习题。

2、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 “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这样由地图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顺势导入课题并板书:这样地图片或实物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都要用到比例的有关知识。最后出示几个比,让学生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然后利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通过例1中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哪些比?写出两个比,根据比值相等写出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请学生自己说出几个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说出的比例,请学生自学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分成小组来找找看,并用简洁语言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3.讨论巩固、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2)发展性练习

4.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新知?还有什么疑问?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4

3月1日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冯老师给我们做了一节精彩的课——《比例的基本性质》,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运用”,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练习要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问题导学开始,冯老师就利用比的意义引入,然后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复习中导入新课;接着老师在新课教学后及时的训练,在合作交流中将练习设计成“试手气,展才气”,将易混、易错的题集中展示给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2、本节课的练习集中体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整节课高密度高容量的练习,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懈怠,这也是冯老师长期训练的结果。

3、冯老师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关注了所有的学生,真正让所有学生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总而言之,冯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建议:如果能在拓展练习中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比例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就更好了。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5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比有哪些了解?

生1:比有前项和后项。

生,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山东有一座城市,那里每年都要举办啤酒节。是哪座城市?

生:青岛。

师:是呀,青岛啤酒世界闻名!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这辆货车正在运输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芽。这张表格就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师:你能提出哪些与比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1: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谁能说出这个比是多少?

生:16:2。

师:谁还能再提一个问题?

生2: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生:32 :4。

师:谁能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说出一个比?

生3: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第二天运输量的比是16 :32。

生4:货车第一天的运输次数与第二天的运输次数的比是2 :4。

……

(教师依次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比例的意义。

师:学好数学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值相等。

师: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货车每次的运输量。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写成16:2 =32:4。

师:黑板上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这样写?

生1:2:4=16:32。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0.5。

师:还有吗?

生2:32:16=4:2,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2。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知道了什么是比例,你能不能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几个比例,开动脑筋试试吧!(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想到了用整数组成比例,还想到了用小数、分数组成的比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写的比例。

生1:3:4=9:12

生2:7:8=14:16

生3:0.3:1=0.6:2

生4:1:=2:1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这几个同学写的比例都正确吗?怎么才能看出来呢?

生: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因为比例就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师:请大家利用这个方法验证一下黑板上的这几个是不是比例。

2.感受比例的实际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

谁来汇报?

生问中的比的比值分别是340:1=340,680:2=340,1020:3=340,比值都相等。

生问,这个比值表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传播的米数,也就是传播速度。

生问,我写出的比例有340:1=680:2,680:2=1020:3,340:1=1020:3。

3.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知道了比有前项和后项,而组成比例的这些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课件出示)谁能来说一说?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请你指出在这个比例中(,哪是它的内项?哪是它的外项?

生:2和32是它的内项,16和4是它的外项。

(课件演示:像

师:原来我们学过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在你的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吧!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生板演)和你写的一样吗?

师:怎样读呢?

生1:二分之十六等于四分之三十二。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生2:16比2等于32比4。

师:这两种读法你同意哪一种?

生:第二种,因为在这里是比例,而不是分数,所以要读作:16比2等于32比4。

师:那么它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谁?

生:2和32是内项,16和4是外项。

(课件演示:交叉画斜线。)

4.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在比例里,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比例,想一想、算一算,看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们组发现内项和外项之间是倍数的关系。

师:噢,不错。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我们把内项和外项分别进行了加减乘除的计算,发现只有相乘时才有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噢?这组同学不但有新发现,而且还很会研究问题。可是这是巧合呢,还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

生:可以验证一下。

师:举例验证,非常好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咱们刚才不是写过几个比例吗?现在请大家动手验证一下,这些比例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

(生独立验证)

师:谁来说说你的验证结果?

生1:我验证的是:1:3=3:9,1×9=9,3×3=9。

生2:我验证的是:8:5=16:10,8×10=5×16。

生3:我验证的是:3:4=9:12,3×12=4×9。

师:通过验证也证实了刚才这个组同学的发现。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内项积=外项积)

师:刚才我们先观察比例,猜想出内项和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每组比能组成比例吗?

(20:5和1:4

(18:12和30:20

生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6×5=30,3×8=24,不相等。

生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20×4=100, 5×1=5,不相等。

师:怎样改一下使它们能组成比例?

生3:把20 : 5改成5 :20,这样5×4=20,20×1=20,能组成比例。

生4:还可以把1 :4改成4 :1,也能组成比例。

生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4=×6。

生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18×20=360,12×30=360。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可以根据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外,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判断。

2.填一填。

1.4:2=( ):3

:= =( ):6

师:最后一题还有没有别的填法?

生=(:6

生=(1):6

生=(:6

生=(2):6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填法?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要两个内项的积也是30就可以了。

20四个数组成比例。

师:你能用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师:最多可以写出几种?怎样写能够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2和20做外项,8和5做内项时有4种:

2 :8=5 :20 2 :5=8 :20

20 :8=5 :2 20 :5=8 :2

8和5做外项,2和20做内项时也有4种:

8 :2= 20 :5 8 :20=2 :5

5 :2=20 :8 5 :20=2 :8

四、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知道了比例的意义。

生2: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3:我知道了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意义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师:这节课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

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12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新授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师生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8题。

学生交流

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7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2—34页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属于概念教学。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俩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5、练习,p33的做一做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8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教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说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制作有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p33的做一做)。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在这里的时候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揭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进行练习(p34的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4的比,并组成比例;写出两个比值是1/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6×16=8×123×40=8×15)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这个练习意图是让学生在有未知数的方程中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明了的数学式子反应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9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练习六的练习题。

2、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 “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这样由地图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顺势导入课题并板书:这样地图片或实物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都要用到比例的有关知识。最后出示几个比,让学生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然后利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通过例1中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哪些比?写出两个比,根据比值相等写出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请学生自己说出几个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说出的比例,请学生自学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分成小组来找找看,并用简洁语言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0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1)3:8=9:( ) 0.5:( )=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 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 ×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 基本练习。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 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1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学生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__小学的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基本设想: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3、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已学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得以延伸。

2、通过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态度。

2、通过游戏锻炼学生思维反应能力,并培养其合作精神。

3、通过分组竞技的方式,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5、教学准备:为了教学信息的直观呈现,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阅读自学”

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容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整体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通过实例探究新知。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环节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为了新课程更好的导入,教学前,首先复习比的知识,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为以下情境作铺垫。

(1)我们知道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相除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打开课本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在这我会提示比可用两种方式表示,比的形式和分数形式。

(2)学生已经写出了四个比,选取其中两个比,如2.4:1.6和60:40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设问题情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自由回答。

(3)顺势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也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通过实例、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为三部分教学: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第三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观察这两组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会引导学生可以用等号连起来,然后直接给出定义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然后请学生自由总结比例的意义。之后我总结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接下来设计了练习。

下列两个比之间的哪些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1.5:3()15:3通过这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先试着从具体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入手,从而引导其归纳出比例判定的一般方法,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组成比例的关键所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这时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我会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板书80∶2=200∶5,80/2=200/5)。

观察80:2=200:5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我做总结。探讨写分数形式,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结果。我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小结:我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检验组成的比例对不对?学生会回答对。我及时提问那么:4:9=5:10成立吗?学生会可能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或比值相等的不同方法去回答。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计算几个比例式的内项积和外项积,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性质。同时也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在这我安排了三道题,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我会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一环节我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小组总结,并派代表发言,之后小组互相评价,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我予以鼓励。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什么叫比例?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4)布置作业36页2、3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五)、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猜数游戏16:4=8:()(2)发展性练习。

a.能否把3×40=8×15改成比例?b.如果5a=3b,那么a:b=():()从小学生心理角度考虑,学生持续听课较长时间后,他们的注意力由集中到分散,因此我设计了猜数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又让学生初步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作用,为下一节课学习解比例做一些渗透,后面两道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说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2024反比例函数教案汇集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是教师的工具之一,承载着难点和注重的方向。趣祝福选取了这篇文章来为大家解读关于“反比例函数教案”的最新知识,请相信您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符合您要求的信息!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1

反比例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我们学习这个概念的重点内容,下面就来详细讲解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反比例函数是指一个函数,当自变量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变化时,其相应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乘积保持为一个常数的函数。通常记为y=k/x,其中k是一个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一般是一条通过原点斜率为常数k的双曲线。具体来说,当自变量x趋近于0时,函数值y趋近于无穷大,当自变量x趋近于正无穷大或负无穷大时,函数值y趋近于0。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如下所示:

(图中红色双曲线即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三、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 定义域和值域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除了0以外的所有实数,值域是除了0以外的所有非零实数。

2. 奇偶性

反比例函数是一个奇函数,即满足f(-x)=-f(x)。

3. 单调性

当x>0时,y随着x的增加而减少;当x

4. 渐近线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可以看作是两条渐近线y=kx和y=-kx的交点,即当x趋近于正无穷大或负无穷大时,函数值y趋近于0,而当x趋近于0时函数无定义。

5. 对称中心

反比例函数的对称中心在第三象限的点(-√k,√k),即在两条渐近线的交点的中心对称。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反比例函数在很多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工程领域中,电路中的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的相互作用就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表示;在物理中,牛顿定律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也可以用反比例函数来表示。

五、总结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于完成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非常重要。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加强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2

1.定义: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2.其他形式 xy=k (k为常数,k≠0)都是。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1.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A经过旋转变为点A′,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2.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作图:

在画旋转图形时,要把握旋转中心与旋转角这两个元素。确定旋转中心的关键是看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某一点是“动”还是“不动”,不动的点则是旋转中心;确定旋转角度的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组对应边,看其始边与终边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作图的步骤:

(1)连接图形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

(2)把连线按要求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角);

(3)在角的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

(4)连接所得到的各对应点。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3

主要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别于解析式为整式的一次函数。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4、心育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意志。

(2)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3)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整体构思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我还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说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重要的多。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提问:

1、小学时我们是否反比例关系?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叙述反比例关系?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之间的关系。

2、若从函数的观点看,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作自变量和函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

让学生改写,得出结论。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的实例,形象地把抽象的定义引出。增加学习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部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强化主动的学习动机。

问1、说出观察两个变形式后的初步印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问2、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巩固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回答好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或不得要领的给予热情的帮助,鼓励。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循序渐进的挖掘定义的内涵,去体会数学的严谨。通过授课的语言,表情动作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1)学生体会,自己动手画图。

(投影出示)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把作图最标准的用投影仪投出,以此为例图。并希望大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问:观察函数y=kx和y=kx—1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找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有那些不同的特点?

①分组讨论,并鼓励全体同学要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相信靠大家的智慧会全部找出。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体会学习方法。

②找学生小结本组讨论的结果。

(看哪组总结的最全、语言最标准、简练,不够准确的下面组可以给予补充)在本环节中回答精彩的给予肯定,没想出的鼓励大家继续去发现,最后让大家去评判回答最佳组,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肯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态度,让大家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努力后成功的感觉。并学会且乐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性质: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条理更清晰,呈现出本节课知识重点,巩固记忆。又因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求x=1、5时,y的值。

(1)y与x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2)根据式子能否求出当x=1.5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在问、想、做中鼓励思考,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使学生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联系所学知识由学到用的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跃迁。

教师: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大家在本堂课中的表现。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教材130页1、2、3、4、131页5、6。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4

【--小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重点)2.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难点)一、情景导入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所提供的两组数据描绘出相应的反比例函数图象.x                -6                -3                -2                -1                1                2                3                6y                -1                -2                -3                -6                6                3                2                1x                -6                -3                -2                -1                1                2                3                6y                1                2                6                6                -6                -3                -2                -1观察这两个图象,试着求出它们的解析式,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在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值可以是()A.-1  B.0  C.1  D.2解析: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该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所以该函数的比例系数1-k<0,解得k>1.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都是由比例系数k的符号决定的;反过来,由双曲线所在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也可以推断出k的符号.【类型二】 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在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上有三点(x1,y1),(x2,y2),(x3,y3),若x1>x2>0>x3,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A.y3>y1>y2  B.y3>y2>y1C.y1>y2>y3  D.y1>y3>y2解析:本题方法较多,一是根据x1,x2,x3的大小即可比较;二是画出草图,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比较;三是利用特殊值法.(方法一)比较法:由题意,得y1=-1x1,y2=-1x2,y3=-1x3,因为x1>x2>0>x3,所以y3>y1>y2.(方法二)图象法: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1x的草图,描出符合条件的三个点,观察图象直接得到y3>y1>y2.(方法三)特殊值法:设x1=2,x2=1,x3=-1,则y1=-12,y2=-1,y3=1,所以y3>y1>y2.故选A.方法总结:此题的三种解法中,图象法形象直观,具有一般性;特殊值法最简单,这种方法对于解答许多选择题都很有效,要注意学会使用.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如图,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B(x0,y0),则k的值为.解析:∵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为1,且BA⊥y轴.又∵点B(x0,y0)是反比例函数y=kx图象上的一点,则有S正方形OABC=|x0y0|=|k|,即1=|k|.∴k=±1.又∵点B在第二象限,∴k=-1.方法总结:利用正方形或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确定|k|的值之后,要注意根据函数图象所在位置或函数的增减性确定k的符号.三、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性质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函数自身的规律,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进行语言表述,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反思】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体会: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巩固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对图象性质的.研究,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不仅使他们记忆犹新,还能建立自信心.由学生自己思考再经过合作交流完成的数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他们互相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象,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中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归纳概括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5.2.2A)

第二张:(记作5.2.2B)

第三张:(记作5.2.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总结出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并讨论了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6

【--小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观察、类比学习,探索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1.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重点)2.会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解决相关问题.(难点)一、情景导入已知某面粉厂加工出4000吨面粉,厂方决定把这些面粉全部运往B市.所需要的时间t(天)和每天运出的面粉总重量m(吨)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你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形象地画出这个函数关系的图象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类型一】 判断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  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在()A.第一、二象限  B.第二、三象限C.第一、三象限  D.第二、四象限解析:因为k=-6<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选D.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类型二】 由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确定k的取值范围  若双曲线y=2k-1x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A.k>12  B.k<12C.k=12  D.不存在解析: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则必有2k-1<0,解得k<12.故选B.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位置由k的符号确定.【类型三】 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则这个长方形的一组邻边长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图中的()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反比函数的实际问题.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8,两邻边的长分别是x,y,所以x·y=8,即y=8x,所以此函数属于反比例函数.而长方形的任意一边的长度都必须大于0,故x的取值范围是x>0.由k>0且x>0可知,函数的图象只在第一象限内,故选D.方法总结:在解决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因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限制,常只有一个分支或一个分支中的部分曲线段符合题意.探究点二: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b与y=abx(ab≠0)的图象大致是()解析:在A、B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ab>0.而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在A中,a>0,b<0,矛盾;在B中,a<0,b>0,矛盾.在C、D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二、四象限,∴ab<0.再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在C中,a<0,b>0,符合题意;在D中,a>0,b>0,矛盾,故选C.方法总结:在每个选项中可先由一个函数图象的位置得出a、b的符号情况,然后在另一个函数图象上检验,若无矛盾,则此选项正确,否则就是错误的.  已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3x+m的图象相交于点(1,5).(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求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的坐标.解:(1)∵点(1,5)在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5=k1,即k=5,∴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5x.又∵点(1,5)在一次函数y=3x+m的图象上,∴5=3+m,即m=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2;(2)由题意,联立y=5x,y=3x+2.解得x1=1,y1=5或x2=-53,y2=-3.∴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的坐标为(-53,-3).三、板书设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形状:双曲线位置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 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 第二、四象限内画法:列表、描点、连线(描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逐步明确研究函数的一般要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具体展现了反比例函数的整体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观察、类比学习,探索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首先回顾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首先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其次是让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从图像上去识别什么,观察什么,通过类比学生明白了应该研究图像的形状,图像在不同象限时函数的增减性。最后展示一些有关性质的习题让学生利用医学知识来解决此类问题,检测学习目的的达成。带着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对教学中体会较深的几点如下:首先,目的明确了,做起事情才有方向,这节课学生通过我的引导,类比正比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方式途径,学生一回忆,方向明确了,自主探究起来也就有了方向,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其次,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学习中的重要性,一个问题让我们去凭空想象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图,想起来对相当多的学生还存在很到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把图做出来,再在图中寻找信息就变得直观形象。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数形一结合,信息就自然明了。再次,及时巩固是重点,学生既然能很好的总结知识点,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把总结的知识点加深巩固,这就要设计切合实际的练习题,还应该紧扣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特意的做了安排,只要学生能判断来一个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就能很好的完成函数所在象限和增减性的判断。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看,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在平时的课堂上从不发言的王某、李某等人都踊跃举手回答,当然都是正确的。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我们更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4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