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过去读后感 >

过去读后感(必备9篇)

过去读后感(必备9篇)

过去读后感。

过去读后感(篇1)

一个人若想改变,就从丢弃旧物开始,你留存的记忆越细致,越是容易铸造出一个思维的牢笼,困于其中,越陷越深,不是我们的心胸太窄,是里面拥挤,自己却毫无知觉,直到有一天被它塞满时,你发现,你再也无法走远。要想成为通透的人儿,必须对自己动刀。砍断那些不必要的念想,让一直蜷缩在过去的自己,站起来,继续往前走,这件事稍有不慎,伤筋动骨,再难复原,就会变得迟钝,麻木,失去悲悯心,生活的残忍原来不是因为它蛮横霸道,而是它总会来挑战你那些旧有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忘记一些对自己毫无意义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它不仅不能让你止步不前,反而还会让你更加沉重,从而不能快乐地生活。

未来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对未来不要抱太多的期望,不要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于未来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勇敢地接受它,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你会发现生命竟是如此美好。

今天,才是你能把握,你应该把握的,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

过去读后感(篇2)

踏上工作岗位已经多年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和艰辛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感,每天似乎都在疲于应付。而《过去的教师》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书中记述了这些名人大家的老师是怎样教书、怎样治学、做人的,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昔日教育者的风貌,了解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他们痛心疾首,倾其所有办教育,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学习才能救国。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在经历***不公平待遇时,他们心中念念不忘地还是那份教育,割舍不断的还是那份教育的情怀。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商友敬在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说: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受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的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需要思想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大家,也很难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腾飞,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他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受罪。他们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并且有很多选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老先生从小看《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这样的闲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简直是不务正业,但或许正是这样宽松的环境,这样淡定的教育方式才造就了这些大家。

读了这本书,感动于他们高尚的品格。《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过去的教师》中的先师们还对学生的高尚人格进行熏陶,这让学生们终身受益。陈志华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他已经记不清老师是怎样讲课的,但是老师怎样教他做人让他终生不能忘记,令我想到,今天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对立又统一,应该三维并举,而不是选完成一个目标,再去完成另外一个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教育学生。

过去读后感(篇3)

一、《追寻人类的过去》很值得多读几遍。

由于全书是以宾福德在欧洲的演讲稿基础上编写的,所以格外得流畅清新,全无学术文章的繁复套话。而作者又善于讲故事,把考古的观察和实践、思考和推理,讲得时而惊心动魄,时而妙趣横生。

二、前言和第一章

一进入前言,作者就对于学术之争表现出毫不客气的坦率:“我在剑桥的遭遇是一个常见的社会哲学家论辩的方式。他们首先询问被告打算什么时候停止打老婆。被告回答说事实上他没有打老婆,而且他并不认为一个人不能打老婆。唉!这种贫乏的讨论很少能启发思考、增长知识。整个过程是一个可怜的人在结论确定的荒谬的争论中挣扎。”真是幽默而直接,代表了过程考古学对于后过程考古学的尖锐嘲讽!

当然,宾福德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探索客观地描述真实的方式”,并非不要哲学性的指导,他总结到“没有科学的哲学只是轻浮的文化,而没有哲学的科学是贫瘠的传统。”

西方学者整体上非常重视问题,往往从问题着手,一个好问题价值千金。因此,总是能在务虚层面,牢牢把握住话语权。宾福德也是如此。

在第一章的“理解考古材料”,作者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够通过发掘更多的遗址和发现更多的新东西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吗?”

哪怕没有学过考古学,人们都会回答“YES”。这恐怕是不证自明的考古学公理吧。

然而,宾福德却说“NO”。

“我可以明确的回答说”不能”。如果(我怀疑)大部分人发现我的回答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们想象中的考古学家不过就是发掘遗址的人;他们不明白考古学家所有必需要做的研究就是去理解考古材料。”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反常识的回答。常规思考角度是发掘到了什么,从器物和遗址中去思考线索,问题和答案;宾福德却强调要理解考古材料才是第一位的。然后,进一步抛出自己的观点,考古学家应该如同自然科学家一样,去发现材料的意义。

“因为对于自然科学家而言,他们从来不期望所观察的事实“会自己说话”。他们不会认为观察到的事物联系本身就具有不言自明的意思,作文他们在不断的“赋予”这些联系以意义,并且评估他们在实践中的作用。确切地说,这正是考古学家寻找的位置:赋予他观察到的考古事实以意义,然后去评估根据它们重建过去的真实性。”

宾福德强调“考古学应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提出“三个领域——研究某些当代族群、进行过程可以控制的实验和运用各种历史文献。”

这一切是为了考古学家应该直面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典型的人类行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比如语言,小型家庭生活和分享食物。延伸出来,包括睡在哪里?是动物狩猎者吗?这些特征是突现,还是量的跳跃,还是逐步增长的过程?

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分别是农业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

这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作者提出“一方面必须依赖于观察,另一方面必须通过研究赋予观察的内容以意义”。

宾福德明显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真正令人激动的研究还在进行中,那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已经为时不远,有一些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了。”他的乐观深深鼓舞着充满热情的阅读。

过去读后感(篇4)

在清华大学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意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在于有多少豪华的建筑。

能够说出此话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其实,不仅大学因为有大师才能称得上大学,中学、小学也会因为名师而成为名校。

当年位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与神话,不仅因为有一位叫经亨颐的校长,也依赖于曾在这所中学任教的名师们: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这些名字,足以令当下任何一所名校自惭形秽。正是在春晖中学,夏丏尊开始了爱的教育,朱自清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丰子恺画了很多漫画,朱光潜看到了无言之美这些人除了从事教育,还写作、绘画、搞学术研究。他们不用担心高考,不用应付各种各样的监督和检查。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能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正是这种超越功利和近乎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说的正是这些名师的故事。 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不仅是因为书中有着这些闪光的名字,我更想看到隐藏在这些名字后面的那些闪亮的思想。

启迪学生的智慧,照亮一条知识路

在这本书中,启功先生回忆了他的恩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陈先生常常指着某件字画问学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学生知道,陈先生必大为高兴,会讲到很多关于这人的事情;如果学生不知道,陈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说他是一个史学家,之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学生们往往自觉羞愧,回去后查遍关于此人的资料,准备下次见到先生时再讨教。以陈垣先生的学问,他完全可以在学生不知道时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学生,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点到为止,只给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去寻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他认为,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无知,以显示自己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兴趣,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我想,陈垣先生正是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给学生照亮了一条知识路。

引导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这本书收录了丰子恺先生对恩师李叔同的回忆文章。李叔同先生是一个极善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的高手。在当年的杭州师范,李先生是音乐和图画教师。当时,图画与音乐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地位是最低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门学科根本无法与英文、国文和算术相比。

但在李叔同先生任教期间,情况却恰恰相反。据丰子恺先生描述,当时学生们学习图画、音乐比任何功课都勤奋。下午4时后,不但满校都是琴声,而且图画室里也不断有人在练习石膏模型与木炭画,那情景简直就是一所艺术专科学校。当时同在学校任教的夏丏尊先生曾感叹图画与音乐课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丰子恺先生认为,这一切缘于李叔同先生极其认真、严肃的教育精神。但夏丏尊先生的看法似乎更全面,他认为一半是缘于李先生在音乐、图画方面非同一般的雄厚实力,一半也是由于李先生的人格感化力巨大。

我想,无论是因为具有巨大的人格感化力,还是因为教学实力令学生敬佩,作为教师的李叔同先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有本事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

事实上,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这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追求,有这种追求的教师总是让我由衷地钦佩。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学科上获得优秀成绩而不安。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欢乐将伴随着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寻求知识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于他的人生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学科的助手。

可是,具备这种自觉的意识并能有这个本事的教师实在太少了。

重视做人的教育,他们本身就是大写的人

当下,教育上的短视与急功近利行为在某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

朱自清先生早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就对此提出了批评。一贯平和、有风度的朱先生,谈及此事,也忍不住内心的愤懑了:我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教育的信仰》)是的,只重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又如何能够走远呢?教育中的功利虽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育更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事实上,朱自清先生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信仰。他不仅用自身的学养和才华教学生怎样求知,更用自己的人格与气节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那些令学生无比敬服、怀念的教师,不论是赫赫有名还是名不见经传,无不是育人的典范,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大写的人。

该书编者商友敬先生是我极尊敬的学者,我与他曾有一面之缘,他的风度、人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商先生已经去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过去的教师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透过商先生的序言以及他写在每一篇文章前面的导读文字,联想到他的生平、著作,我们就会坚信:商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过去的教师某些特有的精神。

生命会消逝,但那些闪亮的思想永存。

过去读后感(篇5)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文歌坛著名作词人周耀辉先生在中国内地出版的首部动情作品──《突然十年便过去》。此书不只是周耀辉先生个人的记录、怀念或感受,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会丝丝连连地让人想起,在时间的流河里,你也曾碰过、爱过、怀念过的一些人、一些事。周耀辉先生说:此书的文章很多写来不止十年,集结叫《突然十年便过去》可以吗。其实十年已经不是一个实数,而是一个代名词。 十年,代表了——青春。

突然十年便过去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十年前,也许你青春萌动,穿白色球鞋,暗恋喜欢的男生,却从不表白。每天在下课后,在体育场不挺的跑步。因为青春,有太多多余的荷尔蒙需要找一个途径来宣泄。你会为见喜欢的人而翘课。你会因为考试不及格而不想回家。你会在CD店拿起流行音乐的歌手,然后心里合计自己口袋里的钱,可不可以把她买回去。你会因为一本韩寒或者自己喜欢作家的新书......

突然十年便过去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十年可以改变很多,这应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时间,带着一种回首也看不到原点的遗憾,我们会有多少个十年,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有十个十年吧?而在这屈指可数的十年中,又有多少个十年关头,可以有像是习惯性动作一样,在一个十年刚刚过去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十年。这是我在看这本书后总在想的一个问题。 如果说十年太长,比起人生漫漫......

过去读后感(篇6)

成长了之后才更发现时间如流水,日复一日。

我们像是时间流水线上的工人,

一旦开动了时间这架机器,便再也无法选择停止。

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面对,你只能硬着头皮上

不管你愿不愿意,有些告别终究无可避免

不管你对旧物有着多深厚的执念,

也要收起来整理自己迎接新的一天。

每次到年尾的时候总是很伤感,

那些和你缘分已尽的人,

陪你不过止于某月某日,

有的人和你缘分未尽,

在人生的路途上还可以与你共路。

还有些人,时光将他定格,生命止于今年。

而那些可以互相陪伴在一起很多年的

亲人、恋人,又该是多么大的幸运。

20xx,有过收获,也有失去。

那些和你一直计较的人,放开心胸吧,

当你把生活放大了,烦恼便少多了。

村上春树说:把人生当做饼干罐就行了,

饼干罐不是装了各种各样的饼干,

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吗?

20xx,有过变化,也有过维持。

或悲或喜,悲欣交集。

你可能遭遇过失恋、又或许工作的事情让你头疼。

然而,谁又说这不是一种人生呢?

明星尚且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困苦,

又何况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20xx,又新认识了一些人。

幸运的是老朋友也不曾走远,

感恩生命里遇见的每一个人,

他们的到来都是有原因的,

不要和父母怄气,因为他们陪伴你的时间越来越少;

不要和你的朋友计较,因为你们说不定还能再一起生活几年;

不要和爱人吵个不停,这一生能一直陪你到老至死的只有这么一个人。

新的一年,有人陪你吗?不要担心,还有我呢。

从今天开始,让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都过得更加开心点吧。以前所有的好与不好,都让它走吧。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放得下过去,才配拥有更崭新的未来。

佛说:“你心里想着什么,你就会遇见什么。”

给自己一个美好的信念,要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当你真的一直这么想的时候,便不会为未来惶恐不安,

也不会畏惧不可知的前途。

二月,相信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更好。

林夕在歌词里写道:

“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每每对离别的朋友总想问一句:下次,还能再看见你吗?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许愿,以后的每一个日子,我们还在一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变成更好的自己,20xx已经过去了,放心吧,那些你所放不下的人和事,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那些你所期待的爱和陪伴,时间都会把最好的带到你面前。

过去读后感(篇7)

想必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陆天明吧?今天,我拜读了他笔下的《这也会过去》一文,故事虽然简短,但我从中受益匪浅。

《这也会过去》讲的是:中东的皇帝要大臣们找一枚戒指,并在戒指上刻一名话,这句话要使他在悲伤时有活下去的勇气,快乐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大臣们冥思苦想,数天后,他们向皇帝呈上一只白金戒指,上面刻着这也会过去。

是呀!这也会过去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却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和宠辱不惊的处世原则。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联想到另一个故事:世界著名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一次选拔职员的过程中,由于电脑出错,使一位天资聪颖的年轻人名落孙山。之后,松下幸之助发现了问题,感到万分内疚,正当他想给年轻人下发录取通知书时,得知年轻人因没录取而跳楼自杀的消息。大家正为失去一个人才而感到惋惜时,松下幸之助却严肃地说:不,幸好我们没有录取他,这样一个不能面对失败的人是不能成功的。没错,这个年轻人面对失败就如此脆弱,是无法成就大业的。

故事中的人物如此,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上期期末考试,我得了全班第二名,当时我比过节还高兴,家里人也连连夸奖我。这时,妈妈提醒我:孩子,你不能被小胜利冲昏头脑,应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向第一名进军。我开始把妈妈的话当成耳旁风,心想:依我的学习基础,进入前三名不成问题吧!所以,我有点飘飘然了,没把考试当回事。结果在这学期期中考试中我仅得了第六名,我真后悔当初没听妈妈的话。

《这也会过去》告诉我不能因为失败就过于沮丧,也不能因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得意忘形。

过去读后感(篇8)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说的是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这些名师的故事。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不仅是因为书中有着这些闪光的名字,更想看到隐藏在这些名字后面的那些闪亮的思想。下面说说读了这本书后的其中一点感受启迪学生的智慧,照亮一条知识路。

在这本书中,启功先生回忆了他的恩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陈先生常常指着某件字画问学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学生知道,陈先生必大为高兴,会讲到很多关于这人的事情;如果学生不知道,陈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说他是一个史学家,之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学生们往往自觉羞愧,回去后查遍关于此人的资料,准备下次见到先生时再讨教。以陈垣先生的学问,他完全可以在学生不知道时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学生,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点到为止,只给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去寻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无知,以显示自己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兴趣,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我想,陈垣先生正是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给学生照亮了一条知识路。

该书编者商友敬先生也是一位被世人尊敬的学者,商先生已经去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过去的教师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透过商先生的序言以及他写在每一篇文章前面的导读文字,联想到他的生平、着作,我们就会坚信:商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过去的教师某些特有的精神。

生命会消逝,但那些闪亮的思想永存。

过去读后感(篇9)

对于一名年轻教师而言,能从前辈身上学到东西无疑是莫大的荣幸。暑假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静下心来,学习前人如何教书育人,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

商有敬的《过去的教师》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为大家所熟知的名人的学习经历,比如:梁实秋、汪曾祺、苏步青等等,在他们对自己老师的回忆中无疑充满着感恩和怀念。那些影响他们一生的老师让他们记忆犹新,同时也让我感慨万千。

在阅读之前,我也迫切的想知道,这些在人生中有所成就的人,究竟受过什么样的教育,遇到怎样的名师,让他们在人海中大放异彩。通过仔细地阅读,我发现过去教师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气质,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深远的。首先这本书的前言就对我有很大的触动,现在摘录下来:

年轻的老师们,你们太忙了。我看你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是太辛苦了。如果能抽点时间读些书的话,也是去背那些为考学历而不得不背的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那又是一重苦恼和负担。

你现在打开的这一本,不是习题集,不是教学参考书,也不是进修辅导书,这是一本“闲书”,是闲下来没有事的时候读一读的书,它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甚至会引发你进一步的思考。这本书说的是半个世纪以前,你老师的老师(教“太老师”)或是比他们更早的老师,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他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观察他们,如同用一架望远镜,看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明亮而透彻,看了以后,你也会想到:哦,将来我也许会同他们那样,在学生的眼里闪闪发光。

过去的教师比你们更辛苦,这是肯定的。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人,他们的日子同全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受煎熬。

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为什么充实?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应该传承给下一代的,而不是可以变题目化为分数换取文凭的知识商品。为什么自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一个受所有人尊重的教师(或被尊称为“先生”)。

他们认识了这个世界,认清了这个中国,明白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向往着中国的未来,他们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教书,挺直地站着,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这就是过去的教师,我们的“太老师”们的形象。

当然,他们也有痛苦和烦恼,有家国之仇,有身世之恨,有人事的纠葛,有内心的冲突,但他们毫不回避这一切,很坦城地把心迹显示在学生面前。在他们身上,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教师的品格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世界上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口碑,教师的事迹是从他的学生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中国最伟大的教师孔子是个“述而不作”的人,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行记在《论语》中,《论语》就是他的纪念碑,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我觉得,那些年年到曲阜孔庙去装模作样“祭孔”的大人先生们很可笑,他们去膜拜那个泥塑木雕,那个“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牌位,而不去亲近就活在《论语》中的孔子本人,孔子在天有灵,会嘲笑他们的。

我希望今日年轻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务之暇,在烦闷的人事之余,把这本书抽出来看上一篇两篇,就像在历史的大树下纳凉,有一点领悟,有一点警策,有一点会心,有一点激动,这就够了。当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常存一颗向往之心,人也就活得充实自在了。(商友敬)

看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应该提升的东西有很多,首先,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对学生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很多人学贯中西,通晓文学、历史、科学、地理等等。他们交给学生的是巨大的财富,让学生受益终身。他们生活在民族自强、新旧文化交替之际。他们对于中国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教育,他们执着,以自己的博学来春风化雨,教育后人。像吴宓、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陈垣等。我想现在我们这些教师是否能像他们一样博学,我自认身上缺乏这些印记,但我有求学的欲望,也许我们会觉得现在所拥有的知识可以应对目前的工作,但是想要成长,想要进步,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用之不竭的资源。

其次,他们拥有无私的爱心。在文章前言中有这样一句:教师的品格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我很认同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的就是去了解孩子,去关心孩子,也许我做不到对孩子付出我全身心的爱,但是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我的失误而使他们的心灵受挫。书中写到陈垣先生对启功怎样教书提出的九点提醒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这也是我作为班主任最应该学习的,对待学生不能有偏爱,在课堂上要以鼓励夸奖为主,不要发脾气。在工作中,我也时常会有很多疑问,会向我的前辈们请教,毕竟我还没有完全具备一个教者所拥有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对孩子变批评为鼓励是很奏效的。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从而更加顽固,腻烦学习。但是表扬加鼓励却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倍努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多付出一点,多爱一点,孩子就收获的多一点。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55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