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行道树课件 >

行道树课件范例

行道树课件范例

要找优质文章吗“行道树课件”是您的不错选择,必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制作完整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问题解决方案

行道树课件 篇1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 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1、导入  :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或者舒适的坐在小轿车上,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的大厦,只能是那来来往往的名牌车辆,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正音:课件展示。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3、朗读:

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个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几个点非常值得我们来深深的思考。

4、默读:

思考三个问题:

(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

(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

5、讨论这三个问题:(10’)

注意几个问题:(1)、每个人都要记笔记。(2)、联系上下文。

6、分析解决三个问题:

(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关键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树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

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

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

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

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

7、过渡:

就像作者张晓风,他的深沉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篇课文里,一般人在行道树面前视而不见,而他却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为人们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人们,将他们的崇高精神与行道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深沉,它能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面。同样的,张晓风不仅在《行道树》这篇文章中体现他的深沉,在《梧桐》中,也有他深沉的影子,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段深沉的影子。(见附案)

(如果没有时间则让学生读一遍即可。)

8、《梧桐》欣赏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散文的方法。即通过线索感受文章的思想。

9、作业 :

(1)、按照课堂上所学方法学习《梧桐》及《第一次真好》。

(2)、写第九课生字词。

(3)、完成《新学案》第七课。

行道树课件 篇2

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

行道树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以此来象征无私奉献的人。文章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说明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积累“堕落、点缀、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理解街道树的象征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奉献者,常怀感恩之心。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继续发言)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凉风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近行道树,(板书:行道树及作者)听听它的诉说。

二、导学反馈:

1.指名生介绍作者张晓风的有关资料,其他生作补充。

2.学生互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三、课堂研讨:

(一)质疑探究,抓关键句,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体会主旨。

1、请再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书上批注你的理由、理解或感想。(师随机板书:语言)

2、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相互补充。5分钟后把你最满意的一处展示给大家。

3、交流中质疑,读中释疑。(师相机板书:对比)

语义深刻的语言提示:

1、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4、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行道树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或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说行道树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什么地方?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讲,这便是“痛苦”。表现在: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夜晚孤独寂寞。(体会两处对比,感受“痛苦”,体悟精神。)

(3)、“深沉”指什么?

“深沉”指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以苦为乐的品质。上文选择春生绿叶,夏献浓阴,下文的迎接太阳,制造清新空气,这些都是深沉带给我们的神圣。

……

6.行道树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4、现在,你还有疑问吗?

(二)写法借鉴

1.同学们,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师相机板书)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 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

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此外,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精炼,形象。(相机板书)

(三)情感体验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1)、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2)、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3)、行道树,你选择了牺牲,就决不能回头

(4)、行道树,希望你永远不要改变自己的选择。

(5)、行道树,你敢于挑战,承受痛苦,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6)、行道树,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的发言,让老师大开眼界,真没想到你们能说的这样好,不但语言优美,而感情真挚。其实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她对行道树也是热情歌颂与赞美的。

师:同学们,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①生: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生: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

③生: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

④生: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⑤生:还有菊花,能耐寒、不怕风霜

⑥生: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同学们刚才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你们的思维能力真不错,这与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家刚才所说的,和文中作者写的都一样,都是借自然界的某一物,挖掘它的特点,赋予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赞美了一种精神——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联系生活,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行道树,蜡烛,牛、蜜蜂、路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在生活中,有这种精神的人吗?

学生举例:(如:清洁工人,抗战非典的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3、你也向他们一样为别人奉献过吗?请将事件过程讲给大家并说说你的感受。

四、总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1、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乐,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

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奉献自己,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

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唱这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丽、最崇高的情感——爱的奉献[教师播发歌曲《爱的奉献》,学生齐唱]

2、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达标:

1.行道树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你们愿意做一个无私的奉献者吗?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 ,我愿 。

仅供参考: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树》写一段话,赋予这种事物一定的象征意义。(300字左右)

六、课后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奉献主题的名言警句。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教法设计

(1)、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讨,去创新,质疑问难不仅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预习中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后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重难点质疑,最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扩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疑问——探究——疑问的循环递进的训练主线,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在不断地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2)、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3)、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4)、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教学。因此,要求学生收集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交流时,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想行道树,想社会上具有无私奉献的人,想自己……激发学生领悟人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熏陶。

(6)、为达训练目的,“活”用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使课堂具有鲜活性,扩展学生阅读视野和想象空间。

2、学法指导

(1)、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2)、探究阅读法。《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本课力求突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和谐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

总之,我的课在设计上尽可能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行道树课件 篇4

行道树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品析文中形象而深刻的语言。

3.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把握行道树——无私奉献的形象,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品味语言,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行道树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漫步在校园或者街头的时候,总会看见街道的两旁种着

许多树,我们亲切的叫她们“行道树”或“绿化树”,她们是我们的朋友。那你们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她们呢?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都知道些什么树。(一组树的图片)

同学们,假如树能思考,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想些什么呢?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脚步,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去听听她们的心里话!

二、作者简介

张晓风,女。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代表作有小说《梅兰竹菊》,散文《地毯的那一端》、《行道树》,戏剧《画爱》等。

三、字词梳理

行道树 堕落 点缀 烟囱 浓阴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诵课文

要求:1.全班齐读,把自己想象成一棵行道树。

2.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二)初读印象

1. 这是一列____的行道树。(图片)

忧愁而又快乐、无怨无悔、不被别人理解、能承受痛苦、寂静孤独……

(学生也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2.我们的作者张晓风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原句。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那么同学们,行道树在忧愁些什么呢?它又在为什么而快乐呢?

表现 原因

忧愁 (1)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 家本在山上,在原始森林里。

(2)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同伴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3)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

(4)生活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繁弦急管,红灯酒绿。

(5)我们担心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 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讲解:(1)看看同伴的生活环境,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环境,行道树发出了怎样的感

叹?

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点缀”?

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在这样一个饱受污染的环境中,行道树虽然满面愁容,但却又觉得很快乐

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表现行道树快乐的语句,前后桌一起讨论。

(1)自己选择的命运——成为行道树,因此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快乐 (2)我们向冉冉升起的.朝霞致敬,快乐的迎接太阳。

(3)我们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以孩子能贪婪地呼吸清新空气而自豪。

(1)“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3.教师总结

行道树为那抖不落的烟尘而忧愁,为人们对它的不重视而忧愁,也为城市空气污染、市民健康而忧愁;但是它们还是“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快乐的迎接太阳,为城市制造清新。

4.那么同学们在你们的眼里,行道树具有哪些品质呢?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5.文中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行道树的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痛苦——一身烟尘,孤独寂寞,夜晚苦熬

深沉——默默奉献、以苦为乐

总结:这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行道树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6.同学们知道这种通过某一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吗?

借物喻人。

7.那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也具有行道树这样“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品质呢?

六、写一写

行道树,我想对你说____。

要求:基于行道树的奉献,表达对行道树的感谢。

七、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以“奉献”为主题来说说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行道树课件 篇5

《行道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词句积累

【教学难点 】: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 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配乐展示多幅行道树的课件)

教师语: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简评学生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

3.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生成探究,品味语言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2.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每组派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怎样理解“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什么说是一种“点缀”?

③为什么行道树之事是神圣的?

④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⑤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⑥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命运?

⑦“走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到忧愁而快乐的树。”句中的“忧愁”“快乐”矛盾吗?

⑧行道树象征了什么?

3.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发言,教师追问,适当点拨。

四、四、诉说心理话,反思言行

(一)、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二)、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先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同桌位之间交流,准备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延伸,展开联想

①现实生活中具有像行道树一样精神的人吗?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②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大胆联想,自由发言)

六、总结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中歌颂他们吧!

行道树课件 篇6

近日,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拜访行道树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关爱大自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参与亲手照顾行道树,收获了很多。以下将从活动的准备、实施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个教案。

首先,对于活动的准备工作,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细节和组织安排。在这次活动中,准备工作相对较少,导致活动的流程和时间安排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在观察行道树时,没有提前准备相关的工具和资料,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树木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此外,在安排学生参与行道树的照料时,我们没有提前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浇水、修剪和除虫等操作,导致一些同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次,活动的实施也需要更加注重互动和实践。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观察和听取讲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虽然讲座内容丰富,但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们对于行道树的关注度逐渐减少。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游戏、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其中,培养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最后,对于活动的效果评估,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成长。虽然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和经验,但我们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反思。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个别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活动的感受和建议,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

总的来说,拜访行道树的教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关爱大自然的机会,但在准备、实施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活动的细节和组织安排,增加互动和实践环节,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成长。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成为保护环境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

行道树课件 篇7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

2.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

3.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为品味思考定向,整体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课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行道树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入新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展延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分层次。

行道树课件 篇9

[教学反思]《行道树》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

[1] [2]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1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