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十字街头作文 >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汇集10篇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汇集10篇

【#作文#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汇集10篇#】在考试过程中作文的表达可以看出看一个人的思想灵魂。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一篇好作文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有哪些技巧可以学习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汇集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1

之前看了部电影,叫《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自从看了上一部之后我就对汤唯和吴秀波的戏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片子也让我很喜欢,里面有个重要的剧情线索《查令十字街84号》,看完片子后就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电影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本小小的书在这部电影热映后,价格是35元,七本青年文摘的价啊。今天终于用四十分钟看完了这本书,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小到大,我只有在小学作文里写过信,重点也不在信,而在分数,当然我更没有收过信了。真的会有人就那么一直写信吗,给一个从来都没有见过听过的人。我不是很喜欢用q q等软件来沟通,因为那会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哪怕明明是和熟人。可写信是很妙的,可以看到对方的字,而纸质感也更能传递情绪。

在书中,海莲汉芙就一直通过信件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书店联系,买书,寄送礼品。通过信件,双方也对对方有那么点点的了解,这样一直持续到弗兰克德尔去世。海莲当然也曾收到过书店其他人的来信,甚至有弗兰克的家人、邻居的,不过主要是弗兰克的信。他们到底算是什么关系呢?朋友?可是他们从没见过面,海莲一直都希望自己能亲自去看看,但一直都没有成行,一直到书店里的其他人都已经失去消息,到弗兰克和店长都去世,海莲都没能见一眼这些人、 这家店。客户关系?海莲在这二十年中买了无数本书,不仅如此,海莲还从美国给在英国的他们寄去了鸡蛋火腿等物资,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英国的人们物资匮乏,海莲甚至托朋友带去三双丝袜给女店员和弗兰克的妻子,弗兰克也送了海莲一张由邻居奶奶绣的精美的桌布。也许,没见过面的人也可以是朋友;也许,一直惦念着的才是最珍贵的;也许,大家只是彼此精神上的慰藉;也许,那让人心痒的朦胧感最令人着迷。

书中有几个点让我感触颇深。第一个是海莲一直未成行估计永远也不会成行的旅行。当海莲给书店寄去物资后,书店里的人就一直很好奇海莲,海莲也很想去英国。所以海莲嫉妒自己的朋友可以去看她的书店,在她另一个朋友去英国之前说真希望你也可以一起去时,海莲难受万分。查令十字街84号就在那,可是她去不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说走就走的旅行,有的人也许真的就在一个地方从生到死。有的时候我们唾弃现实,可我们都逃不开现实,我们也许没有能力支付自己的愿望。书店里的人也真心希望海莲来。开始弗兰克想让海莲来了之后住在邻居奶奶家里,邻居奶奶后来去了老人之家;十几年过后,弗兰克的两个孩子都在外读书时,弗兰克说海莲来了之后有两个房间可以挑选。没有结果的准备在以后看来是那么凄凉。

第二个是书店里散去了的人。塞西莉法尔是书店的女员工,曾经在信中教海莲如何做约克郡布丁,后来需要和丈夫一起去阿富汗待一年,可一年后,便毫无消息了。塞西莉在辞职后曾写信告诉海莲可以把信寄给她的母亲,由她的母亲转交。然而没有联系就是没有联系了,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将来实行起来时我们才会发现那有多行不通。总说萍水相逢便是缘,那么散了的时候又该被称作什么呢?海莲多年之后依然会在给弗兰克的信中问起塞西莉的消息,也许塞西莉也会在兵荒马乱之后偶然想起她曾和一位叫海莲的女子通过信,但她应该只会回忆而不会再提笔了吧。

第三个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的死。新的员工继任后在整理旧物时看见了海莲的信,便回信询问海莲是否仍需要书以及告诉她弗兰克去世的消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应该是一直坚守在这家书店的人,书店里的书变来变去,但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有多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情一辈子直到死?我就向来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做不好时还会变得狂躁。我很难想象自己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样子,尽管我知道应该是会这样的。我没有那么深的热爱,所以自然就会厌倦。而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人也总是会有贪心的,得到了一点点就会开始想要更多,会想往上爬,有多少人会像店长和弗兰克一样就甘于自己的普通平凡呢?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的结尾没有说海莲是否继续在那家书店买书,但是作者还是给了读者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弗兰克的女儿希拉写信给海莲表明想和她继续通信,也许希拉想传承那份纯粹的关系。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2

我知道这只是海莲在英国的日记,虽然书名还算贴切,实际上算旅游日记。我手上有英国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英国版在书后附上了海莲的日记。一开始,《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刚刚出版的时候,我根本不打算买的。

可是,我不能阅读英语书。就像收集游戏手办一样,这本书在8月份到我手上。我其实对英国文化不够了解,其中好多地名和人名对我来讲都很陌生。

没想到打开书,对海莲的兴趣很快超过了其他理性因素。海莲太有趣了,我看到一个真的、好不做作的海莲。她在英国的那段时间也许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吧!海莲一生热爱英国文学,可她一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直到《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才有机会踏上英国。如果弗兰克还活着,故事又会怎么样呢?海莲此行见到了弗兰克的夫人和女儿,书店店主的儿子,还去了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也算不虚此行。

前几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和第一部没啥关系,完全是蹭第一部的热度,我却爱极了它,只因为这部电影是由《查令十字街84号》贯穿全片。

因此,手上这本“重返”也不算讨厌。只是啊,书腰上的“《查令十字街84号》续作”不知道让这本书挨多少骂。读过的人当然知道《查令十字街84号》没有续作,弗兰克死后不久,马克与科恩书店就倒闭了,海莲再也没办法和马克与科恩书店联系。总觉得有人会因为这该死的腰封而骂书。哎,营销啊。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3

如果有那么一个地址,有那么一个人,有一张小小的邮票,你愿意向ta寄去一封信吗?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你们从未谋过面,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勾画出ta的相貌和品德,见面时会不会有如故的感觉?

生活在繁芜的时代,我常常找不到我的树洞,是它隐藏的太隐蔽?还是我渐渐地没有了可倾诉的烦恼了?

有人笑,送礼物不如发红包实际,寄明信片没有发照片快速。什么?送书!真是稀奇!!!恍惚间觉得,那些写在扉页上的工整的赠语突然和变得和普通文字没有差别了,那精心包装的祝福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真的是很讽刺啊,我却是利用手机敲打出这段心得,我来不及找纸笔记录下此刻的心情,更何况我打字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手写,而我的思维却远远落后于技术的更新换代,科技促使着我的肢体更为敏捷,却没有更新我的大脑思维,真是悲哀,宛如一个iphon7plus的外壳配置着iphon4的系统!

有些话,手机是敲不出来的,有些感情,书信可以保持的更久。有位老师曾说,他年轻时向他的妻子求爱,一封信修改了几十遍,在邮局徘徊了几十次,邮票贴了又撕掉,最后扔进邮筒的那一秒,心恍若一下子也被丢了进去,只希望远方那一刻的她能够体会到他这一刻的思念,真是美妙啊。

我不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但我却乐意去保存每一个与书结缘的故事,去珍惜每一场与书店、图书馆的邂逅。

我曾经上课偷偷写的小纸条和这二十年的书信比起来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我在翻读时莫名地感到快乐,蹩脚的字体,尴尬的错别字,花花绿绿的纸片儿……这些若是都放在手机里,估计很早就被当作是垃圾清走了。

我们都需要一个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的地址。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4

《查令街十字街84号》读后感600字

2018年1月25日(周五)那天早晨,囫囵吞枣般的把《查令十字街84号》读完。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其中还包括了玩手机,上洗手间,和同事聊天的时间。可见我那时有多浮躁,只是为读完而读的这本书。然后匆匆写了读后感,如果迷信点,那就是老天惩罚我的浮躁,不知道怎么操作的,居然写好的读后感丢了。什么狗屁读后感。丢了就丢了,事实是自己粗心丢的。不管了,我只记得当时写的里面有一句,若干年后从新品味这本书。何必等到若干年后。周六,生病,在家休息。午睡前细细开始读,读了点。后来周日起床。发现家里卫生打扫了,没什么事,抱着这本书家里晃悠了一会,躺在有阳光的沙发上继续读。

读完了言归正传,我废话真多。读完全本,我想用一个词语,偷窥。我偷窥了他们的信件,他们的隐私。从英国到美国距离有多长,通过一个在报纸上看到的小广告,因“专营绝版书”建立起通信联系。从陌生人,买主,卖主的关系,到最后息息相关的朋友,甚至可以理解为素未谋面的家人。唯一的遗憾就是直到弗兰克死,都没有见到海莲。

海莲一直计划着去英国,去看看她的书屋,看看书屋里的朋友,弗兰克也一再邀请海莲来英国,书屋所有人都在准备着海莲来,该怎么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可是结局却那么遗憾。这本书很薄,但是含的知识量很大。我看过其他人写的书评。

他们居然从信件往来中看到了爱情。我的天呐,理解真够透彻。也许是因为弗兰克太太给海莲的信中有句“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一直觉得海莲,弗兰克和书店其他店员的关系是朋友,是家人,友爱的家人。书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远方有人竟能为素未谋面的一群人付出这么多关怀和慷慨,我的内心实在倍感温暖。”这句同样温暖了我的心。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5

聂鲁达在信里如此写到:“用写信的方式告别,免得我们相互对着流泪。”却不知,有多少见字如面的信笺,在斑斑泪痕里面目全非。

写信在这个即时通讯工具花样百出的年代,或许已经成为了某种过于文艺的象征。有时候,我们在橱窗里为明星片驻足,却不在舍得花时间写一页信纸,期待收信人抚平折痕的心境。而明信片,大都不过是到此一游的形象代言。可还有人会在信里写,“见字如面”,一诉离情?

两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以20年书信往来为主体的书,很感慨和唏嘘,他们从最开始相识的时候,书信的文字还很拘谨,后来海莲越来越随意,以至于会说出:“大懒虫,别呆在屋子里无所事事了,赶快给我找书去!”这样只有相识多年的老友才能说出来的调侃话语。

最初相识的时候也是书信往来最平凡的时候,那时几乎一个月互相会有两三封的书信,但后来越来越少,有时几乎半年多才互通一次书信,文字的气息也随着年龄的老去亦或是太过熟悉,变得关怀更多一些。虽然相识20年却从未见过面,也许这是海莲最大的遗憾,随着弗兰基的去世,还有时代的变迁,这家书店终于没有坚持下去,故事的华美落幕,我合起了书,但情感仍肆意流淌。多么想去看看老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旧书店啊;又多么想沿着老街去听听海莲小姐和弗兰克之间的故事啊。

时光不老,记忆不去。这世间,陨落的是生命、是街角的那家旧书店,永恒的却是流淌在书籍中的一花一木、更是书信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缘。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6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奇妙,一个是远在纽约的海莲·汉芙,一个远在英国的书店经理人弗兰克·德尔,这么遥远的距离却让两个人有了联系,而且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通信。海莲说,弗兰克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了解她的人。英国传统绅士弗兰克虽从未如此直白率真的表达过他对海莲的欣赏,却用二十年兢兢业业为海莲寻找书。最后在德尔死后,海莲接到了德尔妻子诺拉的信才知道,德尔与自己是如此相似,德尔是如此珍视海莲给自己的信,远不是自己所表现出来的那般理智,这几乎让诺拉嫉妒起海莲来。看了几个名评,有的说德尔是海莲的精神情人,海莲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而德尔有自己的责任和家庭,所以他即使知道他与海莲志同道合也只能让自己停留在道德的界限之内。对此我无从猜测和想象,我只是非常惊叹于这种人生中莫名其妙的缘分和际遇,说不清道不明,也许真的有位月下老人牵着你我彼此让我们相见,相识相知。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7

聂鲁达在信里如此写到:“用写信的方式告别,免得我们相互对着流泪。”却不知,有多少见字如面的信笺,在斑斑泪痕里面目全非。

写信在这个即时通讯工具花样百出的年代,或许已经成为了某种过于文艺的象征。有时候,我们在橱窗里为明星片驻足,却不在舍得花时间写一页信纸,期待收信人抚平折痕的心境。而明信片,大都不过是到此一游的形象代言。可还有人会在信里写,“见字如面”,一诉离情?

两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以xx书信往来为主体的书,很感慨和唏嘘,他们从最开始相识的时候,书信的文字还很拘谨,后来海莲越来越随意,以至于会说出:“大懒虫,别呆在屋子里无所事事了,赶快给我找书去!”这样只有相识多年的老友才能说出来的调侃话语。

最初相识的时候也是书信往来最平凡的时候,那时几乎一个月互相会有两三封的书信,但后来越来越少,有时几乎半年多才互通一次书信,文字的气息也随着年龄的老去亦或是太过熟悉,变得关怀更多一些。虽然相识xx却从未见过面,也许这是海莲最大的遗憾,随着弗兰基的去世,还有时代的变迁,这家书店终于没有坚持下去,故事的华美落幕,我合起了书,但情感仍肆意流淌。多么想去看看老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旧书店啊;又多么想沿着老街去听听海莲小姐和弗兰克之间的故事啊。

时光不老,记忆不去。这世间,陨落的是生命、是街角的那家旧书店,永恒的却是流淌在书籍中的一花一木、更是书信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缘。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8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重温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时,这句话在扉页、封底出现,书页一开一合之间,竟有些怅然。

当初买这本书时,好像是为了满减而凑单的,书拿到手,却立刻喜欢上了,也许跟海莲汉芙一样,见到了装帧精美的书籍,即使还未开卷,就已经有了阅读的冲动。

那时二战刚结束,居住在纽约的作家海莲汉芙无意间看到伦敦一家旧书店的广告,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书店写了第一封求购的信,没想到得到了书店员工弗兰克德尔认真的回复,飞鸿来往之间,却是整整二十年。

在她心里,弗兰克就是一位严禁刻板的英国绅士,而在他的心里,海莲就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美国lady。二十年从未谋面,却始终保持着初遇时的感受。

多么有意思的开始?

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求购书籍,慢慢多了些感叹和嗔怪,多了些对英国绅士的好奇,最终发出了“弗兰基,这世界上最懂我的就是你了”的感叹。

而一开始,只是出于责任心将需要的书籍收集邮寄,慢慢会主动提供海莲喜欢的书籍,会对提供的书籍海莲不满意而感到难受,会对久久无法找到海莲喜欢的书籍感到歉疚,会为了找到更多的旧书而长时间在外奔波,在最后一封信中,终于写上了“想念你”。

从一开始的你一封我一封,到后来随时都会写信,间隔长长短短,却始终没有停歇。

从一开始的先生小姐的称呼,到后来彼此互称亲爱的,还有海莲屡次对于弗兰克近乎捉弄的称呼,这一切,似乎有点晚,但是却如此贴切,自然。

可以想象,当他或者她,收到彼此的来信,迫不及待打开,仔细阅读几遍,应该在字里行间,探寻彼此的牵挂吧。

海莲在信中,曾经写到很好奇为他服务的英国绅士到底是个何等样人物,而弗兰克,也屡次在脑海中描绘这位美国来的女游客的形象。也许,有很多次,当书店门口的风铃响起时,他都会抬头看看,来客究竟是不是海莲,却每一次都只有一声轻叹。或者,还有,他们彼此也在想,为什么相隔如此遥远,会有一个灵魂,如此的接近?

他们始终未曾见面,但是却已经熟识了很久。

是的,我宁愿相信,查令十字街84号,写的正是这一段美好的爱情。

对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群有趣的人,生活虽然艰辛,他们却始终乐观,把生活过得如此,充满了仪式感。

旧水果筐做的简陋书架,放满了海莲视作珍宝的书籍。一张手工的英格兰桌布,让海莲欣喜若狂。物资紧缺,明明是干燥蛋更加适合,却还是要了新鲜蛋,并且第一时间烘烤了蛋糕。海莲托人捎去四双丝袜,成了最好的礼物。书中这些细枝末节零零总总,看似无用而又浪费,却被他们视为生活必须的组成。

雅,是充满仪式感的雅,俗,也是充满仪式感的俗,这便是,生活吧。

通信,在某个时间戛然而止。

那个卖给我书的好心人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但是书店还是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看到这句,不免泪湿眼眶。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9

《查令十字街84号》

有一种感情,从没说出口,淡淡的,轻轻的,仿佛普通朋友;有一个人,相遇甚晚,却言谈甚欢。

二十年,海莲·汉芙时时期待着赶往有他在的“我的旧书馆”去拜访,却总没成功。而有一个人也在二十年间,在同一个地点寻觅等待着一个突然出现的熟悉又陌生的女人。时光荏苒,他们似乎从没想到过有生之年书信联系20年的人,会没有见上一面的可能。许多人从旧书馆离开了,中断了联系,再也没有听说过,好似微风吹过,转瞬消失了身影。而那一个人还在,所以心绪平静。

很平静的一天,突然接到他的死讯,才明白――最懂海莲·汉芙的人那个人去了,在这个世间,再没有一个机会可以见到那个联系了20年却没见过一面的人。如果你恰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向他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篇10

读《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让人手不释卷,一顿饭的功夫就看完了。字里行间有让人口齿噙香之感。 我喜欢强调地标的文学作品,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而喜欢一个地方,特别有仪式感。比如贝克221B,当然还有查令十字街84号。有时候,走进一个地方,就等于走进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结界。

3月份我和洋洋去了日本,他的结界是镰仓高校前站。他站在江之电的列车道口前,面朝大海,我站在他背后替他拍照,牢牢记住对象的嘱托“一定要在江之电进来三分之一的时候拍照”。四周都是前来“朝圣”的中国游客,我专注拍照,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就算看到了,也无法确切描绘他们的心情。那一刻,他们都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回忆中。

于我,重要的地标是西湖区留和路299号。在同学间还在用信件交流感情的时候,我在信封上写过无数次留和路299号。工作以后偶尔回母校惺惺作态怀念青春,从30岁到16岁,似乎只是一趟公交车的路程。只要经过留和路北口,我就会本能的低声提醒自己,要在上埠下车,不然就会坐过站,下车后往前走几步再过斑马线,然后跨门仿佛是结界一般的校门,门口是铜制的门牌号码,留和路299号。然后一个闪回,flashback,yesterday once more。身边是英气勃勃少年,踩着点上课,说着一两句脏话假装自己是大人。

yesterday,yesterday,仿佛就在昨日。

只是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只有梦里才不身是客,来者犹可追。

书中海莲有抱怨到,现代人用语不够规范。其实何止是英语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我是学语言的,又沾着点历史。对这方面倒是十分淡定佛系。语言的消失,发展,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想得豁达些,以往十里不同音,现在地球越来越“小”,人类甚至能窥见黑洞。世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慢慢趋同化。刚好昨天还和小伙伴说过方言消失的问题。只要还有人在说,有人在用,他就不会死。像《灵魂摆渡》里的山神,只要还有一个人信仰着供奉着,神就不会死。

anyway不扯这些有的没的。这段只是意识流作祟引发的一个小想法。

还是说一下文字的魅力和笔友吧。

没有因为文字爱上一个人的经验,不过确实因为文字对一些人产生好奇感和亲近感。比起外貌,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的那个人会更走心呀。毕竟一个是外表美,一个是心灵美么。呵呵呵呵。

文字是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美化自己的一部分。我经常用文字记录生活,有时候谈谈最近的想法,或者批判一些事情,在这过程中很难客观的去用文字批判自己。

内心的黑暗,被自己无意识的屏蔽,变成某种“褒义”和积极向上的伪装。当我嫉妒的时候,我会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魅力,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魅力。当我不自信的时候,我害怕别人看轻自己的时候,也会有点“好为人师”展示出自己懂挺多的,希望大家快点发现我这个宝藏少女。不过最近我的微博上,总是一些没有营养的自拍啊,碎碎念啊,被我总结为,这个阶段是“自信而快乐的仙女”。哈哈哈……文字这种东西,还真的需要做深度阅读理解的呀~~

我没有笔友,不过有因为文字认识的朋友,在bbs上觉得她写得小作文真好。想要认识她,和她成为好朋友,于是发了站内信,加了QQ,后来她去搞歌词创作,我们又一起组网上乐团唱歌。

上学的时候,不是老师会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念么?我也因为这个环节,对好几个同学“另眼相看”。如果深感共鸣,我依旧会有那种,我好想好想和她成为朋友的冲动。

看,文字那么重要!

希望自己保持阅读,保持写作。保持对自己的真诚而不是美化。内心单纯而丰富,和周围的小伙伴一起变得更好!因为最近看到的鸡汤是,一个人优秀很正常,帮助身边的人一起优秀就能成大事(挣大钱)。我可太想发财了呀~

因为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就套用学生作文的呼吁式,希望看着不奇怪。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9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