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小儿辩日教案 >

两小儿辩日教案模板11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模板11篇

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2】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音画出来。

2、报名,分小节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来读。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点拨。

4、背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两个小儿会有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作评委,结合学生的评义,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加点拨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5、教师就抓住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了解孔子为万世之师的道理,而不能让学生错误理解为被两个孩子的问题难倒。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六、指导学生有韵味背诵。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3】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山东被成为孔孟之乡,你知道孔指的是谁吗?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

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来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几个目标:(出示课件)

1、能流利、正确诵读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基本知识,激发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三、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16,本文选自?(出示课件)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周朝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全书基本思想属于道

家一派,宣扬顺应自然,消极无为的哲学。一直为后人珍视。

四、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标注的读音和屏幕上画出的节奏,试着将课文度通顺,读

流利。(出示课件)

2、哪位同学起来把课文读一遍?(2人)

3、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读一遍。(出示课件)

4、按照老师的节奏,让我们全班齐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

1、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生涩难懂,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对照注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

方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师巡回)

2、好,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出示课件)

解词:辩是什么意思?故呢?

谁来完整地翻译这一句话?(23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的意思是:全班一起

说。

(出示第二句课件,翻译第二句话。方法照上)

(出示第三句课件,翻译第三句话。方法照上)

(出示第四句课件,翻译第四句话。方法照上)

3、好,下面请同桌两人采用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的办法,将课文再翻译一遍。

六、分析课文

1、在本文中,学问渊博的孔子被谁用什么问题难住了呢?

2、小儿1的观点是(出示课件)(用原文回答)(指导朗读)

小儿2的观点是(出示课件)(用原文回答)(指导朗读)

3、他们的理由是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他们陈述理由的结尾用了什么修辞?这种

修辞有什么好处,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

4、正是由于两个小儿的理由都很充分,所以,孔子也不能决也你猜孔子会怎么说

5、如果让你把文章分成三层,你会怎么分?

六、小结

七、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两个小儿围绕着太阳在初出时和日中时那个距离我们近

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小儿1认为早晨的太阳如车盖,中午的太阳如盘盂,按照距离近的物

体大,距离远的物体小的原则,早晨的太阳距离我们近,中午的太阳距离我们远;小儿2认为早

晨的太阳苍苍凉凉,中午的太阳如探汤,按照远凉近热的原则,早晨的太阳距离我们

远,中午的太阳距离我们近,从而难住了孔子。

八、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从两个小儿身上学到了什么?

那么,我们又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九、这个问题难住了孔子,你能不能帮助孔子回答他们。

十、同学们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她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很值得大家去学习去研究,

最后,就让我们在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中,有感情地把课文再齐读两遍。

十一、布置作业

1、处理课后习题

2、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4】

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1)我叫靳家彦;(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3)今年60岁;(4)我喜欢阅读和写作;(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6)今天我们就学这个判断。

师:辨别分认它所以用辨,读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一:辨别

生二:辩论

生三:识辨、辨识

生四:辨解、辨论

师: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不要怕错,只要敢说就行。读一下题目

两小儿辩日。我呀就不懂这个题目,今天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咱们师生互换一个位置。今天你们是师,我是生,两小儿辩日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师:古文用了五个字就说了你刚才的意思,哪五个字两小儿辩日。古文有一个特点一个字,哪个字。

生:简。

师:古文是简,但意思却不少,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今天我两小孩就着太阳的问题用语言来进行争辩、进行辨别。拿起纸,咱们来读一读全文。要进入读文言的绝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两小儿辩日齐读。

生:读。

师:我有一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盂念什么呀,你们以前认识吗?

生:认识。

师:是怎么认识的呢?

生:查字典。

师: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办法,问老师,不是,识声旁识字。什么是盂。

生:就是装酒的器皿。

师:嗯,比盘子的边高一些,比碗的边要矮一些,这种叫什么?叫盂,读一下盂。回到课文就读这一段,读全文,赶紧读。

师: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且,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吗?任何人遇到困难都需要帮助。所以你们这四人就当老师的小小的备课组,你们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我发给你们材料中也有注释,也有其它注释。看哪个组最好,给五分钟时间,自己组解决,只给五分钟。

生:讨论。

师:这是六年级的课文,再早些时是初中的课文。今天我们五年级就来读,读了五分钟,事先也没有接触古文,我请你们读一读,看你们自学使用之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请你们看偏字,看讲义,不要看大题目,你们看题目的阅读和看书的阅读,要用不同的视觉扫一下。你们看偏字,谁来读,我不喜欢齐读,喜欢一个人一个人读。好,你愿意读吗?在她读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注意听,听什么呢?听她是不是在读古文,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韵味,听她有没有读出这种味道。你不慌,准备好。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读得真好,全班照她读的那样读一遍。

生:(齐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你先别坐下,你们看我读,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生:不对,是学习的意思。

师:对,这里的游是学习、交流的意思,你跟人家学习、学流,这叫游。见两小儿辩斗。斗什么呢?为什么用斗,斗是什么意思?

生:斗就是辩斗就是争论、辩论。

师: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问明原因。

师:用白话说就是问你们在争什么,问其故就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要把它的意思放到古文中来,你再来读这一句。

生: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读)。

师:所有的同学把纸给扣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齐背)。

师:多好,把古文的特点和我们的生活、体现和现代文的意思结合起来。这没有什么难的,你们说是吧。现在请你们其中一组替我讲一讲。[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我要求一个组起立,一个人一个人讲,其他人补充。他所讲的是代表你们组的水平,哪组来,不是你一个人,是你们组五个人,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行吗?

生:行。

师:你们各组听一听,一是抱学习的态度,二是抱挑剔的态度。好,开始。

生:我请请其他小组补充,就是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而到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比较远,因此另一个他认为,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

师:你们认为她说的对不对。好请你读出它的意思。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日初出,这个初,日初出,日刚出,它为什么念初?你看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衣服。你买来布要做成衣服,首先要干什么,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

生:这个初字以前跟衣服有关。

师:对了,你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生:听人家说的。

师:好,道听途说也是长学的一个办法。对不对,但是要记住,要追问他,你这个故事从哪来的呀,怎么会跟衣服有关系?每次孔子看见一件事都要问个明白,而且要再三追问。问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你懂了吗?再读,你就会读的很好。

生:读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师:你们都能读得这么好吗?一齐读。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对,但没读好。你们没有读出那个情,没读出古文的韵味。怎么读呀,也是什么意思?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有人说读古文最难的是感叹词,这是不对的,难的是实词。也就是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比如说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不懂,什么叫车盖,什么叫沧沧凉凉?我都不懂,这比呀、啊好懂吗?全班再读这个句子,读出韵味,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就这样读,读得非常好,你们组能胜过他们吗?读下一个,读了这段,意思懂吗?懂什么意思?一个小孩认为什么,另一孩儿认为什么?

生: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一儿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远,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下面就讲到为什么一个说远,一个说近?这二段我请两组来比较一下。哪组来?你们既向他们这组学习,也审视他们这里。要说明情况,要帮助他们。好,读吧。

生:(齐读)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能给我和同学们讲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道不是在远的地方就小吗?在近的地方就大吗?

师:你把全段的意思说一说。

生:就是一个小孩子说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一样大。

师:什么叫车盖?

生:车盖就是一种马车的一种盖。

师:盖是什么形状的,圆的。以前只有王爷的马车有遮挡,五将的车没有遮挡,所以这个盖就像伞那么大。接着讲下去。

生:当太阳升到天中央的时候,却像盘子那么小,这不是在远的地方东西就小,在近的地方东西就大吗?

师:这个地方,谁有提问。我知道你要说什么,站起来。

生:她说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都是同指一个太阳,你不能说远的东西就小,近的东西就大。

师:你们说远的和近的东西就变成几个太阳了。

生:两个。

师:你们比编书的编者还高,你们打开教学参考看看,人教参上写,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句话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个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远时小近时大,这时就只有一个太阳。哪个准确?

生:远时小,近时大。

师:我把人教社的教参原始地给你们印出来在后面。这两位同学我就特别注意,她站起来我就想到她准会提这个问题出来。这说明什么,同学们初学古文就那么咀嚼、消化,去一点一点地品味、去读。这种阅读品质太可贵了。请你继续把这段讲完。

生:一个小孩说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子那么大,当太阳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却只有盘子那么小,难道不是远时小,近时大吗?

生:(疑问)老师,她不是当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而是到了中午的时候。

师:及就是到了的意思。懂吗?讲得真好,还有什么疑问?给他们鼓掌,哪一组讲得好?接着讲下一段,你们组敢讲吗?请你告诉我,敢吗?

生:(小声)敢。

师:说敢,要有点勇气。四个推一个代表,不行,你一定能讲好的,你最敢讲。所以我想请你做代表。

生:试一试吧。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什么叫探汤?为什么叫探汤?

生:因为汤是指热的水,把手伸到热水里面试试,所以叫探汤。

师:这到底是汤还是热水?

生:热水。

师: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有一句话叫固若金汤这里的汤就指热水。这里有一盆热水,我把手伸进去叫探汤。到中午的时候,热不热就好像把手伸到热水里面。你接着往下读。

生: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相信他能进步吗?给点掌声,再读一遍。你看老师们期望着你,同学们盼望着你。多好,我帮助你一齐读,你一定能成功。你看着黑板,咱俩一块读。

师:我们就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生成,课堂上在我们的帮助下进步,这是我们大家最欣喜的事情,比自己进步还要高兴。你姓什么,叫什么。陈晓旋,我可以跟你握握手吗?

生:可以。

师:我可以拥抱你吗?

生:可以。拥抱。

师:还不鼓掌,等什么时候。你们一起读,大声读,从一开始不敢读到现在你敢读,会读吗?能爱读吗?

生:敢、会、爱。(小声地)

师:爱,又害羞了,今天不爱,明天不爱,慢慢你就会爱了,懂吗?全班读这两段。

生:(齐读)。

师:给课文分个段,实际古文是没有段,有时连个标点也没有,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读这两段要连在一起,为什么?是一个层次。因为第一个小孩说,离得近,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很大;为什么中午远,为什么,因为看起来小。早晨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所以说近大远小。另一个小孩说,早晨看起来远,为什么,因为感觉冷,中午看起来近,为什么,因为感觉热。两个小孩针锋相对,把两段合起来读,懂那意思特别好,大家看着书读,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

师:这时候两个小孩就问孔子了,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古文怎么说?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再读,用现在的话就是,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孩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知道的事情比我们多。

师:对呀。谁说你知道的比我多。孰就是谁;为就是认为、说;汝就是你;多知就是知道的多;乎就是呀、哪。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孩是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笑。

师:研究这笑是一种什么笑。你说。

生一:讽刺。

生二:讥笑。

生三:嘲笑。

生四:嘲讽。

师:讽刺、讥笑、嘲笑、嘲讽、冷笑,还有吗?对吗?听老师读,然后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到底是善意还是恶意?

生:善意,因为你的语气越来越低,如果是恶意的语气应该是越来越高。

师:文章并没有表成,是我读完文章以后的感受而读的。到底这笑是什么笑?

生:是恶意的,是嘲讽的笑,怎么可能是善意的呢?

师:好,咱俩的观点不同,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孔子知道大小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嘲讽吗?该冷笑吗?

生:不该。

师:孔子实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们会感到怎么样?

生:会感到失望,他们以为孔子能帮助他们解答。

师:哦,是失望的笑,但是那两小孩不认识孔子,他以为只是胡弄地笑?他们知道不知道孔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生一:知道,因为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二:知道,因为根据两小孩的话:谁说你知道的比我们多?这是一个反问句,孔子是一位圣人。

师:你是圣人,就一定知道的比我们多吗?你是圣人不也答不上来吗?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你说他们知不知道孔子。知道,好,越点越明,就是要这样学,学不但要问,而且要思;不但要思而且需要辩;不但需要辩而且要服从真理。只要人讲的有道理,我就服从人,你们说孔子做的对吗?对在哪里,你说。

生:孔子他怕自己乱说会给小孩子误导。

师:对了,孔子虽是圣人,但他不是所有的天下事都知道,对不对,有没有天下所有事都知道的人?可能吗?

生:不可能。如果当时科技发达一些,孔子就知道了。

师:恐怕在今天孔子知道的科学知识都没有你们知道的多呢?时代的局限、历史的限制、科学技术的限制,你们承不承认。你们说是早上的太阳远还是中午远,是早晨的大还是中午的小?赶紧看材料,替孔子解围。同学们回去后去网上查一查,找出更的答案来解释。看完且明白的请举手,明白的请起立。这就是阅读的收获,我读了而且还明白了。好,我问三个问题就知道你懂不懂。

师:(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生:一样大。

师:(2)是早上大中午小?还是早上小中午大?

生:都不是。一样大。

师:为什么它早上看大,中午看小呢?

生:视觉、错觉。跟背景有关,不是近大远小的问题。

师:另外,太阳冷热与远近有关系吗?

生:没有,中午感觉热是因为太阳晒了老半天,地面就很热。

师:同学们都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太阳嗖地面距离有多远?

生:有1.5亿远。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要把古文写成白话文有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而用古文写这段话,用了多少字,知道吗?117个字。就是你们稿纸的五行多一点。这么短就把故事写完了。下面我请同学演两小孩,我们演一演,行吗?

生:行。

师:谁扮第一小孩,谁扮第二小孩?我扮孔子行吗?你们现在开始辩,辩得越热闹越好,你们自己什么观点都记住了吗?

学生表演。

师:到底怎么样,我样一起背诵全文。

学生背诵。

师:就这样一篇一篇读,一篇一篇地积累。把这故事的原文出处都记下来。以后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有争论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最良好的学风。这节课我向在座的小老师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在课堂上你们也是老师,我也是学生,我们师生互动。

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5】

在《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这个寓言做为经典被选入历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这就是《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沦沦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对于这段文字的讲解,有人认为,孔子知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而感到: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孔子是不是圣人,看来已是定论。孔子是不是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姑且不论,但孔子何以不知?

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的事,可以说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认知。一个孩子说太阳出时近,而另一个孩子认为中时近。这是两个相反对的结论,显然二者不可同真,但到底哪一个是假的呢?

从两个孩子的推理看,一个孩子认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

所以:日初近而日中远

而另一个孩子认为:

(对于发热物体)近者热而远者凉

日初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

所以:日中近而日初远

应该讲以上的论证并不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从推理形式上是正确的,但二者必有一假(未必必有一真)。也就是说,两者之中必有一个其前提是假的才导致其结论之假。

于是再看两个前提是不是正确呢?

首先,何以说远者小而近者大?这显然是在地上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通过归纳)得出的经验认识,它有没有必然的正确性呢?现在我们知道,常识常常会欺骗人们,两个等大的园如果其中一个外边有一个较大的同心园,而另一个内有一个较小的同心园,看起来前者会较后者小些。可见远者小而近者大并不必然的真。

再看,何以近者热而远者凉?在同一方向上(比如离开一堆篝火)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但假如一个是在火的上方,而另一个在火的旁边或下方这一结论就不在成立了。可见近者热而远者凉也并不必然的真。

无论是孔夫子还是将来长大成人的小儿,看来都不可能决这个问题了,回为两小儿将它做为了孰为汝多知乎?的论据,而孔子夫子由此却变成了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圣人的理由。两小儿并没有在成人之后继续延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而孔夫子成了圣人,他不能决之事别人当然更不能决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也并没有因此因格物而致知,于是中国没有了亚里士多德。而且也只好在两千多年后来请西方人来决这事了。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我们的学术不会强大,不会造就领导世界学术的大理论家,不会出现领导科学革命的大科学家。东土学术汲养必待逻辑化入吾人血脉而后可大补。

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注脚吧!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6】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刚才大家纠出了一群小坏蛋,这是我们译文中的拦路虎,害怕吗?好,下面我们就封杀拦路虎!)老师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课件)。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谁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试着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商量解决。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合作汇报

好,老师还有一个难题,(发表)生看看难不难,但老师的要求可有点难,请注意看要求(课件):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

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小组合作一表四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五、诵读表演

师生分角色分组分角色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们再分级分角色比赛比赛。

(此环节是朗读的基础,重点指导语气)

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吗),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解说员,有意者速来报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7】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从故事来看,即使是孔子那样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即使是两个孩童,也有着可贵的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但是,仅仅把文章理解为用两个孩童衬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们来笑这一点,似乎还有些浅显。孔子的不决,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没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答案,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更能体现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为,恰是孩子天真的体现,更显孔子的伟大之处。

学情分析:

在前几篇文言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能够比较顺利的解决文中字词句的问题。个别存在困难的字词句,通过合作,应该能够比较顺利解决。

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可能只会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去读,缺乏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对文中争论的问题进行探究。

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合作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受到启示,敢于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文本内容。

难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完成学案

(一)导入

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已经不用我多说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个伟大都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门人三千,学识渊博,被众人所推崇的大学问家,也有答不上了的问题,而为难他的人却是两个小毛孩儿。那这两个小毛孩儿究竟提出了什么样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二)文常,关于《列子》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 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盂沧为孰为汝知[笔稿范文网 WWw.BijiaoGaO.COM]

3、 自读课文,能流利朗读

4、齐读

(四)理解文意

1、 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纠正学案,提出疑问

2、 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4、 请同学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5、 齐读文章,教师评价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流利,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你觉得缺什么呢?(情感)

(五)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六)课文分析

1、讨论、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1)两小儿争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2)儿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根据怎样的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得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结论。在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不够的情况下两小儿的争辩是得不到统一结论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体现两小儿身上的可贵之处,你发现了吗?说说看!表现了两小儿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从多角度认识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4)你能从“孔子不能决也”中读出哪些背后信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即使知识广博,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说明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孔子很明智,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结论,见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结

1)你认为两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列子中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多角度理解本文。

附:板书

两小儿辩日

问题--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结论--日出近,正午远--视觉

日出远,正午近--感觉

实质--两小儿: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8】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孔子,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也想讲讲孔子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老师讲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可有一次,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六课《两小儿辩日》一文。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想问一下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那么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吧!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好吗?

(学生初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了一遍课文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怎么去读这些文言文比较好呢?(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想读来大家听听?(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谁还想读?让举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学生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谁敢站起来说我比老师还读得好?(指名再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了,你们都读出一点什么来了没有?谁想来说说?(学生述说)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师:请读懂了课文的同学举手看看。可老师读来读去却有两个不懂的问题:一、这两个小孩倒底为了什么问题争了起来,是争太阳的大小,还是争太阳与人的远近?二、他们倒底谁是对的?

(无疑这又将引起学生的又一轮争论。在他们的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时,我相机给他们科学的解释。)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9】

教學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學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体会學无止境的道理。

教學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學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學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學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學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學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學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學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學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學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學习效果。

(1)请學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學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學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學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學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學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學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學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學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學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學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体会學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師生漫谈

1.回味“學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學习历程”,启发學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師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⒈认识2个生字,学会1个生字。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⒊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⒋感受两个孩子的聪明可爱以及孔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教学难点

感受两个孩子的聪明可爱以及孔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2.“辩”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同书写这个字,左边是一个“辛”字的变形,中间是言字旁,右边是一个辛字。能用“辩”字组个词吗?

(辩论争辩辩驳)

发现了吗?这些词语都与什么有关?

(都与说话、言语有关)所以中间是“言字旁”

3.你还知道哪些字与这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辨辫)可以组词(分辨辨别辫子)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字意,把这几个字区分开。

4.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小儿辩日》)。“辩”在这里怎么解释?(辩论,争辩)那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两个小孩争辩与太阳有关的问题)

5.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两小儿争辩什么问题——辩何事

两小儿是怎么辩论的——如何辩

两小儿辩论的结果怎样——何结果)

我们先把这些问题放在这儿,稍后再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课文。在他读之前谁能为他提几点建议,怎样才能读好呢?

(声音要洪亮,语速稍微慢一些,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听了他的朗读,你认为有需要订正的地方吗?

(师评:读得正确、流利,但是没有读出古文的韵味。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读出古文的韵味。)

3.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速不要太快。

三、理解大意

1.课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前所查的资料,边读边想每句话的大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同学们刚才思考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思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指名读):⑴由组长组织大家说说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⑵请组内成员按照1号到4号的顺序,依次理解课文内容;⑶如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理解;⑷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可以提出来。

3.在刚才交流的过程中,哪些词句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通过小组学习也没有解决?

4.哪位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游:游历、游学。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思想,而不是游玩。)

(“日始出”指的是什么时间早晨板书“晨”“日中”指的是什么时

间中午板书“午”)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不是太阳离人远的时候小,离人近的时候大吗?)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不是太阳离人近的时候热,离人远的时候凉吗?)

5.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文章大意。

6.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这次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四、分析课文

1.一同来看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小儿“辩何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太阳是早晨的时候离人近,还是在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2.他们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可以看的出他们俩的观点(截然相反)。

3.两个小孩是如何辩论的呢?他们分别有什么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入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板书远小近大近热远凉)

4.现在你就是两小儿中的一个,和你的同桌分好角色,放开声音争辩。

(1)指名读。

(2)评价:辩是辩了,没有斗的味道。

(3)评价:刚才这两名同学谁的言语更能征服你?为什么?(他说得更坚定,他说得更理直气壮。)

(4)哪一组愿意试一试。

(5)生评价。

(6)看见同学们争辩得这么激励,老师也想加入到其中,谁来同我辩论一番。

(7)我们全班分成两组,一同来辩一辩,老师来读提示语。

注意提示语的变化。

(一儿曰一儿曰一儿坚持曰一儿反驳曰

一儿理直气壮曰一儿不甘示弱曰一儿高声曰一儿跺脚曰)

5.同样是在观察太阳,两个小孩说的也都是事实,为什么他们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呢?

(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说,而另一个是从触觉的角度来说。)

真是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

6.两个孩子各执己见,争执不休,谁也不愿被谁说服,这时候孔子来了。我们知道孔子是谁?(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人)两个孩子都想请老夫子下个结论,可结果如何呢?

(孔子不能决也。)

7.连他都不能断定谁对,谁错,这可如何是好?同学们如果你也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呢?

(两个小孩的观点都不对,近大远小是因为参照物不同,是一种错觉。早晨凉中午热是因为早晨地面温度低,到了中午已经接受了半天的日照了所以温度高,于太阳离我们远近无关。)

8.这个问题两小儿答不出,孔子也答不出,难怪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9.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写在书上,用白话文来写对于同学们来说自然是驾轻就熟,何不大胆尝试用文言文写。

生读。

五、回读课文

两小儿辩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两个孩子的可爱,感受到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让我们带着对两小儿的喜爱之情,对孔子的敬佩之情一同来朗读课文。

六、作业

⒈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背诵、抄写或默写课文。

⒉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墨写写“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⒊根据兴趣和能力收集有关孔子的信息,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了解这个方面的天文知识,其实两小儿的说法都不正确。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散尽,就显得太阳小。夜里,太阳照到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热。其实,不管太阳是大还是小,人的感觉是冷还是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但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辩斗,启发了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在简单的言语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是“如车轮”,一句是“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大小。而“则其日中如探汤”则采用类比的写法,从触觉的角度,说明了太阳给人的感觉。此外,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三次运用反问句,这些反问,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肯定和对大学问家智慧的怀疑。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细细品味的地方。十三四岁,正是如梦如幻的年龄,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肯质疑,有主见。但又往往容易自以为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

研读与赏析

1、文章艺术特点:本文较好的体现了《列子》一书的艺术特点,一是文辞简约,一是描摹生动。

本文共117个字,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层次分明。同时,文章描摹生动,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摹太阳的形状用了“如车轮”、“如盘盂”,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色,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文章的语言锤炼到位,极富表现力:如“沧沧凉凉”一词,就把清凉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一个“笑”字,更把两小孩当时的俏皮和嘲讽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倍增讽刺效果。

2、孔子东游时,见两小儿辩斗,为什么主动去“问其故”?如何理解孔子问之后“不能决”并且受到两小儿的嘲笑这一内容?

孔子游学,本身就带有学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见两小儿辩斗而主动去“问其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连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属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里写这个故事,有意讥笑孔子的无知。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文章,熟读释疑。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积累。要注重对文中“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通过流利地朗读古文,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4、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养。

体验反思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知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片面的看法而对客观事物和人作出错误的评价。

拓展延伸

阅读《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译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a.退为家人讲为:

b.群儿戏于庭于:

c.众皆弃去去:

d.破之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06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