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海潮课件 >

望海潮课件

望海潮课件

通过阅读“望海潮课件”您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您对本话题感到好奇请持续关注我们的主页。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纲领,要写到位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学生会工作报告(模板5篇)

望海潮课件【篇1】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望海潮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次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难点:品读语言,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盛景,四股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没得比跳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勇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

三、作者介绍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上片五平韵,下片六平韵,一韵到底。也有于过片(下片的起句)二字增一韵的。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第二部分: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六、全文分析

1.《望海潮》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美丽与繁荣的?

从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指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指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写的都是杭州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描写的是杭州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的繁荣。

2.如何认识柳永在《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歌颂?

这首词是投赠之作,是柳永投赠给孙何的。孙何当时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词中“千骑拥高牙”等句,是就孙何而言的。由于是投赠给杭州长官的作品,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不免对当时的杭州进行了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以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现象,还是可以看到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殷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柳永对杭州的歌颂中也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赏。“烟柳画桥”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利用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双手造就的。柳永对此大加赞赏。

3.《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写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重地;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风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民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美之情。

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词广为流传,请简要赏析其内容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时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大。“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致概括了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八、写作特点

①词风豪放,巧用夸张。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苏轼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开头三句,一说地理位置,二说政治地位,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总括全局,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后写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结。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作进步的交代;继而又写市场、人家,对“繁华”作进一步的描写。下片写西湖景象,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歌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全篇以铺叙见长,但又非平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处都以白描为主。

③善用点来富有层次感。

上片中“东南……”是点,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风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水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九、补充资料

柳永词的特点

“柳永的诗词凄婉绵长、充满着儿女之情,他的用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他的词音律婉转、平易轻快。他更善于将情景交融,加上他词中的词都非常美,所以一般来说他的整体诗词充满着音乐和旋旎之美。”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布置作业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歌功颂德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別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2.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一开头就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一句开始,从多个方面描写杭州之美丽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与“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

D.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从湖山盛景、桂子荷花、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将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乃至引起社会的动荡,也不是不可能的。

D.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物质存在。

4.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胜:优越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画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对:面对着

D.都门帐饮无绪绪:头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2.答案:C

解析:“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奢侈生活的反感”表述有误,词中无反感之意。

3.答案:D

解析:A项,成分余,“聆听”含有“认真听”的意思,应删去“认真”。B项,成分赞余,“如果”与“万一”重复应删去“如果”。C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中的“的”。

4.答案:D

解析:绪:心情,心思。

望海潮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 乘醉(chéng) 罗绮(qǐ) 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1.“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  ”,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   ”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 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望海潮课件【篇4】

本课内容为宋代的词,以前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词的一些知识,但是相隔半年,已经模糊了,所以先要温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学习重点也在于诵读,所以要结合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音美,景美,情美。还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指导,启示学生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分析情景关系,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切感受。

知识与能力: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学习“点染”的变现技巧。品味词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分析情景关系,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切感受。

导语: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而观看潮汐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在杭州的钱塘江畔。我们对杭州并不陌生,那里有很多美丽传说、诗词、旅游景点,同学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预习活动成果)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

产生于盛唐,盛行于宋。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早期的词牌有名称,许多和填词的内容是一致的,如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是写江南的美丽风光,张志和的《渔歌子》歌咏的是渔父生活。因此可以说,早期的词牌有许多也可看作标题。但到后来词牌往往只表示词的声韵格律,与调的内容渐渐失去直接的联系。因此,后来填词的人常常在词牌后加些文字来标明词所写的内容,这就是词题。如宋代晏殊的《山亭柳》词,词牌下有“赠歌者”三字,这就是词的题目,表示了词所写的内容。又如苏轼的《念奴娇》,题目是“赤壁怀古”。有的用词题还不足以表示所写内容,往往就写一段小序来说明创作的原委,如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就有颇长的一段小序。所以有的词,不仅有词牌,有词题,而且还有小序。这种例子在南宋词中尤其普遍。

①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②按风格分:婉约词(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豪放词(苏轼、辛弃疾)

③按曲段分:单调,双调(上下阕),三叠(第一阙、第二阙、第三阙),四叠。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2、根据词的基础知识,分析这首词所属的类型。

3、学生谈一下作者笔下的杭州有什么特点。

明确:柳永《望海潮》词中描写了杭州城市的繁华、钱江大潮的壮观、西湖风景的秀丽,表现了对豪富、安乐的都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这是盛宋社会风貌的速写,把杭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市井风情,表现得既充分又含蓄,俊逸、豪爽的格调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上阙四句话各说了什么内容?

探讨“怒涛卷霜雪”中“卷”字的妙处。

3、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地点来写?

下阙描写了哪些人?他们的情态反映了什么深层含义。

1、点染:国画用语,引申到古典诗词中,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本词是怎样运用点染手法的?

有人说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描绘的景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抒情的种类:

作业:从下列诗中任选一首,从点染结合、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

教后记:

望海潮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江城子》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

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

(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

(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事例: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两首词、两个人、两座城,以及同学们笔下的城,是记忆叠加的书写,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呼吸的印证。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中国,我们有古老和年轻的城市,同学们高中努力学习,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复旦,去年轻的.城市上海。然后请你们和古人一样,用文字,用文化记忆来书写城市,这样,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了!

望海潮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道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的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二、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说: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柳永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三、背景介绍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解说: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正因为如此,就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最后一句便有谄媚的味道。

四、引入新课

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五、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点

形胜、繁华(板书)

(2)请同学说说初读诗歌的感受:

景——美民——乐官——愉(板书)

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4.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解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解说:——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解说:——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解说:——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

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解说:——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解说:——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解说:——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六、总结

1.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2.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3.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备课资料】

一、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二、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一)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

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二)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钱塘自都市繁华之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自然风光之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古繁华民生安乐之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词风豪放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四、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五、关于柳永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世间的浮名虚誉,我宁愿不要,不去追逐——我宁愿消闲自在地一边斟着茶水、品着美酒,一边拍着节律低声歌唱。“忍”字,说明诗人是痛彻后的割舍——柳永好象总是落榜嘛,在那个男人要求得一官半职的年代,他也不能免俗吧,肯定心里也想考取功名的。只是,天不遂愿,无法实现仕途抱负。所以,他才会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从这个“忍”字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受伤的,并不是潇洒到一出娘胎、打小就看透了这一切,愿意在街柳花巷里放浪形骸。因此,他会说,那些虚名我不要,还不如悠闲地品茶喝酒,和美人们唱唱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宋仁宗时期,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2、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回忆词的相关知识   ㈠宋词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㈡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这首词。   ㈢背景知识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1.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2.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⒈请同学朗读。   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t清嘉:t,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⒊再读课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朗读指导: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⒋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四、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提问: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㈠赏析上阕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上片: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杭州来都能选择主要的,能体现杭州特点的景物铺叙而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1.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2.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形胜,就方向言,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八个字交代了地理位置之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字字铿锵,力能镇纸,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同时也点出了将要歌咏的重点:形胜、繁华。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

望海潮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赏析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带给人们的美感也是多样的,或壮美,或柔美,词人面对不同的美景,也会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婉约词风著称的李清照面对壮阔的大海,写下了那首以豪放著称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婉约派正宗的柳永在钱塘观潮、西湖览胜的时候,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风格豪放的《望海潮》。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有许多诗人、词人曾经歌咏过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堪称是歌咏这座城市的代表性作品,他以豪放的笔墨给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宋初杭州城的富庶与秀丽。

上片总写杭州城的形胜与繁华。开篇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字字铿锵有力,不容置疑,以博大的气势概括了杭州城的重要位置与悠久历史:杭州城是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城市,自古至今都以繁华富庶而著称。“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那么,杭州的形胜与繁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那就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吧!先到城里去转转,道路两旁柳色如烟,小河上彩桥似画,穿行在大街小巷,只见居民房屋清幽而又雅致,窗上悬挂着挡风的帘栊,门前披垂着翠绿的帷幕,屋舍密集,整个杭州城约有十万人家呢。再到郊外去看看,最好的去处当然莫过于钱塘江了,那曲曲折折的长堤上树木成行,郁郁苍苍,远远望去如云雾萦绕。每年八月份来此观潮,澎湃浩荡的波涛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岸边,如同卷起了千万堆霜雪,声响震天如万鼓齐鸣,场面何其壮观!整个江面望不到尽头,这里的地势非常险要,如同一道天堑护卫着这座美丽的城市。那么,市民生活状况如何?市场上各色商品琳琅满目,珠宝珍玩、绫罗绸缎应有尽有,家家户户过得殷实富足,那些富豪权贵们更是争奇斗富,穷奢极欲,尽情享受着太平盛世的欢娱生活。

最能代表杭州的自然胜景莫过西湖,下片则专咏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其湖山之胜景,山水相映生辉:白堤把西湖分成里湖和外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把湖面装点得分外美丽;周围的灵隐山、南屏山等等数不清的山峰重重叠叠,深秋时节,桂花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山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装扮着西湖的山光水色,令人神往,也吸引了外族入侵者的目光。据说,这首词流传开来以后,金主完颜亮欣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美景,产生了投鞭渡江的侵略野心。(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这未免有点夸张,但柳永的确很恰当地概括出了杭州西湖最具特色的美。那么,美丽的西湖给杭州人的生活增添了几多欢乐?不管白天夜晚,总能听到渔翁那悠扬的笛声,还有采莲女子婉转甜美的歌唱,收获的幸福写在他们的笑脸上。据《鹤林玉露》卷一记载,这首词是柳永献赠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吴熊和先生考证认为当是投赠给杭州知府“孙沔”的,见《吴熊和词学论集·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作为投谒之作,词的末尾自然要唱一点颂歌: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而又风雅的长官来到西湖与民同乐,他醉意浓浓地陶醉在箫音鼓乐中,啸傲流连于山水之间。何不把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来日升官回京时献上朝廷?这句话当然包含着柳永对这位长官的升迁祝福,虽然是奉承话,但却非常自然地融化在整首词中。

这首《望海潮》有如一篇都城赋,柳永以他最擅长的赋家之笔层层铺写开来,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气势时而博大激越,时而轻柔婉转,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城这“人间天堂”的美丽与富庶,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乐,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和谐盛世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柳永的《望海潮》为我们提供了城市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范本

扩展阅读

春潮课件


春潮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首句总起,写山的背阴处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冰封的大江变软了,这一切都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这一部分是春潮的序曲,春潮还在孕育、积累、蓄势。第二部分由弱到强,春潮逐渐宏大,直至不可抗拒。这一部分紧承上文,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气势磅礴的开江场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套的硬件设施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但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因此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但是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学习,提前搜集资料等等,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

(1)出示: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________,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______。朝阳处_______,雪水顺着__________,冲开了______________。那巨大的______________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_______________,最后成为一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冰封的大江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颜色也__________。

(2)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五、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一、以学生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学生朗读好课文。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推敲,读中提高。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第二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运用了比较和电教辅助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而且,在利用春潮汹涌的课件时,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示,而是在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再出示,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无憾的工笔,在这篇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生字词的教学还应突出一些。

春潮课件(篇2)

课题:语文天地

授课时数:3课时

备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春的美丽。明白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道理。

2、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的方法,积累有关春天的诗歌、农谚。

3、巩固学习短文的方法,完成描写春天的习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学会积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短文的方法,自主学习短文。

教学难点:

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我的摘录笔记)

1、回忆《春潮》和《三月桃花水》是从那些地方展示各自的特点的。

2、读一读下面两组词,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耳语禁锢崩溃

回旋袅袅沉醉

3、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

4、读一读。

二、畅所欲言

1、弄懂什么是农谚。

2、展示课前同学们收集的农谚。

3、讨论春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开卷有益《泼水节》

1、读文思考:课文围绕泼水节都写了哪些内容?用/把不同的内容划分开。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泼水节》

1、预习《泼水节》时你提出哪些质疑?又是如何作答的?

2、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3、展示收集的《泼水节》相关照片以及傣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

4、阅读短文5至7自然段,然后练习复述周总理过泼水节的情景。

二、学习《抢春水》

1、回顾前两单元学习课文的方法。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抢春水?短文想说明什么?

3、出示课前教师准备的摘录笔记

4、比较《泼水节》和《抢春水》有什么共同点?

第三课时

一、审题

春水滋润着大地,催生了万物。充满了生机的春天睁开了惺忪的双眼,欢迎我们投入她热情的怀抱。任选一题,用你的笔来描绘春水吧。

二、任选一题,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如何把文章写的生动具体?(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四、注意事项

1、要观察事物的形、色、光及其变化,还可以倾听,可以触摸,把感受充分写出来。

2、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五、学生习作

六、评奖誊写

春潮课件(篇3)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āikāchāxnfshnli

()竭()()()()()崩地()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大江()的小草()的声响

()的浪花()的黎明()的力量

三、缩句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开始活动了。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五、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六、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古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得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1、第一段与第二段是关系。

2、用画出文中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春潮课件(篇4)

《春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首句总起,写山的背阴处“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冰封的大江变软了,这一切都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这一部分是春潮的序曲,春潮还在孕育、积累、蓄势。第二部分由弱到强,春潮逐渐宏大,直至“不可抗拒”。这一部分紧承上文,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气势磅礴的开江场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 “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

四、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五、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春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

(1)出示: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________,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______。朝阳处_______,雪水顺着__________,冲开了______________。那巨大的______________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_______________,最后成为一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冰封的大江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颜色也__________。

(2)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五、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2、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春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来源:网络 2009-07-14 20:00:21

[标签:语文]奥数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本单元以《春潮》为题安排了两篇散文。这两篇散文用不同手段面写了春天的景象。第一篇很有气势,第二篇非常细腻。两篇文章语言丰富,描写形象,细腻,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春天(春潮)的喜悦之情。但是这两篇课文描写的景象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加上复句和比喻句比较多,就给学生理解课文增加了难度。所以学习这两篇课文,首先是要读通读熟。在此基础上,教师用语言和画面设置情境,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朗读,感知并比较春潮和春水的样子和特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画面资料。相应的音乐磁带。

2、教师准备小说《苦菜花》的背景介绍以及与此文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看到春潮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学生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处,要求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学生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己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 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崩溃――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由弱到强、势不可挡

春潮课件(篇5)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桌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春潮课件(篇6)

课题:《春潮》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电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

(1)出示: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________,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______。朝阳处_______,雪水顺着__________,冲开了______________。那巨大的______________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_______________,最后成为一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冰封的大江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颜色也__________。

(2)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二、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三、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春潮课件(篇7)

课题:《三月桃花水》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是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在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课前准备: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如果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学生要

《春潮》对比阅读。教师在设计导语、总结语时语言应力求优美,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几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学生读书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水声如音乐)

(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生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美。)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2、标画出文中的两个问句。找一找答案。

3、再次准确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学生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4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发现读得好的,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己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学生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3段,全班感情朗读第4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4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认字、读书就行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学生的思维。即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等容易忽视的问题。]

三、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春潮课件12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尚未完成,现在还有时间来完成。教案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指南和参考。下面是我们为您分享的“春潮课件”,请记下本网页的网址,以便下次再访问!

春潮课件(篇1)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向往春潮

1、导入: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万物复苏,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2、揭题: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北方春天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评析】简洁而富有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对春潮的美好向往之中,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企盼。

二、初步感知,走进春潮

1、播放课件。(播放配乐课文和春潮景象的录像)

2、交流。听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几方面的内容。

【评析】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和气势雄伟的春潮景象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通过初读课文,揭开了春潮的神秘面纱。

三、细读感悟,品味春潮

1、品读春潮形成部分。

⑴谁能说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生自由读一、二段)

⑵为什么说冰封的大江“变酥了,变软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⑶春潮在温暖的春风中慢慢奏响了序曲,由弱到强,慢慢壮大,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指导学生通过音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读出春潮的形成过程)

【评析】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形成过程,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品味“酥”和“软”等词用得巧妙,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2、品味春潮的不可抗拒。

⑴春潮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着成熟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⑵读完这一段,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春潮?

⑶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春潮的气势雄伟,势不可当呢?

⑷品读重点句段:“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指名读,评价)

①播放开江场面的录像。(再读)

②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为什么说大江“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配乐朗诵。

⑷春水战胜了寒冬,她多么欣喜,多么激动啊!谁能读出春水的喜悦之情?(指名读第四段,评价;播放优美欢快的钢琴曲,渲染气氛,配乐齐读)

【评析】借助音像,播放排山倒海般的开江场面的录像,让学生观看春潮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以汹涌澎湃的潮水声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把学生带入气势雄伟的春潮情境中。欢快的钢琴曲,衬托出春潮战胜寒冬的喜悦之情,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四、介绍背景,升华春潮

1、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

2、升华情感,再读重点段。

3、省略

春潮课件(篇2)

课题:《三月桃花水》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重点是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在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课前准备: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如果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学生要

《春潮》对比阅读。教师在设计导语、总结语时语言应力求优美,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几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学生读书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水声如音乐)

(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生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美。)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2、标画出文中的两个问句。找一找答案。

3、再次准确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学生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4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发现读得好的,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己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学生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3段,全班感情朗读第4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4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认字、读书就行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学生的思维。即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等容易忽视的问题。]

三、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春潮课件(篇3)

《春潮》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春潮的序曲。第二部分写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首先,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加深课文理解。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首先从第二自然段中就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接着在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具体指导,最后通过两段的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情感。这些,说明本课在对语言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较好统一。

其次,以质疑引发个性探究。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质疑问难。本文的金钥匙环节就为这一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不过,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有方向性,教师还应当设定质疑的范围,提示学生应针对什么提问,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春潮课件(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首句总起,写山的背阴处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冰封的大江变软了,这一切都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这一部分是春潮的序曲,春潮还在孕育、积累、蓄势。第二部分由弱到强,春潮逐渐宏大,直至不可抗拒。这一部分紧承上文,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气势磅礴的开江场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套的硬件设施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但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因此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但是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学习,提前搜集资料等等,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退,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己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等。

(3)自己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分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

(1)出示: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________,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______。朝阳处_______,雪水顺着__________,冲开了______________。那巨大的______________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_______________,最后成为一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冰封的大江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颜色也__________。

(2)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五、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春潮课件(篇5)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理解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懂得春水充满生机的热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学会结合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学会在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感受春水是多么的生气勃勃,多么的博大恢弘。理解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发现了吗,说给大家听好吗?今天,我们就要到这北方的二月去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春潮)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看看在这个季节里,课文写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2、3段。

指名回答,用课文的词语概括地说说它是什么样的?(不可抗拒)

重点读读第朗读2、3段,边听边画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哪些地方表现了春潮的不可抗拒?

快去看呀,大江复活了,她扯着我的衣襟......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词语说说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回答问题:课文描写是什么?

听录音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站在江边,看到春潮是什么样的?

交流。

小组交流

全班朗读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二)拓展想像,体会课文

教师放的录音,教师配乐吟诵

播放录象,你看到的画面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如果此时此刻,就站在江边,你想说些什么?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春潮是不可抗拒的?

面对春潮的力量,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说说那一句话能概括春潮的样子。

二、复习课文内容:

1、面对春潮的力量,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写写自己想像春潮的景象。

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的句子,结合课文2、3段的有关句子谈谈说说。

三、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四、学写生字。

五、学习摘录笔记,进行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

2、学生自己读生词。想一想:体会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交流自己看到的景象

美读第3段。

小组交流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作业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衰竭

作业设计

写写自己想像春潮的景象。

摘抄表现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板书设计

春潮

不可抗拒

生机勃勃顽强的生命力

课后反思

春潮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形、色、声等写出春水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2、指导学生展开大胆、神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雨的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用拟人等手法写出春水的特点,使习作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春雨的特点

孩子们,春天是个迷人的季节,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不湿杏花雨。你们喜欢春雨吗?谁能说说春雨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形、色、光等方面说说春雨的细小,珍贵。)

二、交流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资料

1.孩子们,像春雨贵如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农谚、格言、诗句很多,她们在丰富我们的语汇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着春天的信息。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展示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2.孩子们的积累真多。(出示孩子们交流的农谚)看看这些农谚有什么特点?我们也试着编一个吧!

3.指名说说自己编的农谚,教师相机点评(要与春天、农业有关,语言要简练)。

三、读写结合,指导写作

孩子们,春天是美好的,花开了,树绿了,小河又开始流淌了。用你的眼睛、你的心灵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吧,充满生机的春天睁开了惺松的眼睛,也正欢迎着我们投入到她热情的怀抱呢!

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春水展开的,几篇课文也都和春水有关,所以我们这次习作就来写写春水吧。

1.指名读笔下生花的内容,说说题目的要求。

2.学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春水的语句和写法吧,说说你的收获。

3.思考2分钟,你准备选择哪个题目,结合冬冬的话,说说怎么能把春水写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按一定顺序;抓住形、色、声、光等;大胆想象;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引用诗句、格言、农谚等)

教师总结提示:

第一个选题:写春天的小河(小雨)

后面的括号里提供的是备选内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另写,如小溪、池塘等。

既然是写春天的小河(小雨),就要根据春天这个季节的特征,抓住春天的小河(小雨)等春水在这个季节的特点和不同于其它季节之处。春水滋润着万物,那么一场春雨前后一定会有一些变化,应重点描写春雨后的景象。

第三个选题:写想象作文:我是春天的小雨点

写想象作文要大胆地去想象,但一定要符合春雨的形态和特点,只有把自己合理地想象成春天的小雨点,才能逼真地演绎出春天小雨点的栩栩形态和勃勃生机,从而达到想象和实际的完美结合。

好了,让我们拿出笔来进行我们这次的习作吧!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五、习作展示

把你最满意的句子或者片断读给同学们听。师生评议。

六、指导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孩子们,先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然后请和你的同桌或好朋友互改,看谁的作文写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

好了,让我们拿出笔来进行我们这次的习作吧!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五、习作展示

把你最满意的句子或者片断读给同学们听。师生评议。

六、指导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孩子们,先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然后请和你的同桌或好朋友互改,看谁的作文写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

春潮课件(篇7)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形成过程和磅礴气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一,以学生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学生朗读好课文.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第二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

想法是美好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朗读一开始并没有读出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而是在后来,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才稍微好了一点.我很是郁闷,要知道,教室后面坐着我们四年级组的两位战友.课后,我找了找原因.一是,学习课文时,除了找到重点词句指导朗读,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二是,应该想办法找相关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春潮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

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

2、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看到春潮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学生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处,要求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学生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己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春潮课件(篇9)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二、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成熟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学生可能说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如果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理,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帮助学生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爆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侧重在爱国教育上。)

三、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逼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春潮课件(篇10)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āikāchāxnfshnli

()竭()()()()()崩地()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大江()的小草()的声响

()的浪花()的黎明()的力量

三、缩句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开始活动了。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五、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六、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古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得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1、第一段与第二段是关系。

2、用画出文中描写春天在进攻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春潮课件(篇11)

本课教材分析:

本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气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春潮的序曲,描写春潮的孕育、积累、蓄势。第二部分紧承上文,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重在表现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文章语言丰富,描写形象,细腻,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春潮的赞美、喜悦之情。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南方,而《春潮》一文描写的是北方的春潮,这一景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难以取得直观的感受。不过,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用语言和画面设置情境,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朗读,想象,感知春潮的样子和特点。文章节选自小说《苦菜花》,应鼓励学生补充阅读该小说,不仅如此,教师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也要作相应的介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作者的喜悦心情。赏读、品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词句,想象、讨论理解春潮到来时的恢宏场面。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凭借金钥匙的提示,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训练学生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观潮》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观潮》中潮来之时的录像资料。)师问:这是江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引出课题。)春潮描写的也是潮,不过,它是北方的潮,今天我们将去北方观赏春潮,看看它是什么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生字新词,正音,指导学习。

3、同桌之间相互把课文读一遍,做到正确、流利。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学习对课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的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明确课文的重点段。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自然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有几句话,请读一读你认为写得好的那一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指导朗读、想象第二自然段。

4、师小结:在山中的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

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表达的情感,再全班交流一下。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总结,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总结提示: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力量汇集起来,就象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崩溃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由弱到强、势不可挡

总评:

一、以朗读加深课文理解。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首先从第二自然段中就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接着在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具体指导,最后通过两段的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情感。这些,说明本课在对语言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二、以多种形式提高语文素养。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宽松的环境中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该课鼓励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阅读小说《苦菜花》就是很好的辅助教法,不仅能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三、以质疑引发个性探究。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质疑问难。本文的金钥匙环节就为这一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不过,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有方向性,教师还应当设定质疑的范围,提示学生应针对什么提问,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春潮课件(篇12)

《春潮》课件

教材简析:

《春潮》是作家冯德英的作品,描写了早春时节,江水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表现了春水充满生机的热情,给人以生命的力量。本文文质兼美,适合细细品读。

教学构想:

教学重要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感受春水是多么的生气勃勃,多么的博大恢弘。理解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

理解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懂得春水充满生机的热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结合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学会在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春水是多么的生气勃勃,多么的博大恢弘。理解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文章中的情感。

能用自己的话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发现了吗,说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要到这北方的二月去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春潮)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看看在这个季节里,课文写了什么?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回答问题:课文描写是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春潮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2、3段

1、听录音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站在江边,看到春潮是什么样的??

2、交流:指名回答,用课文的词语概括地说说它是什么样的?(不可抗拒)

3、重点读读第朗读2、3段,边听边画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哪些地方表现了春潮的“不可抗拒”?

“快去看呀,大江复活了,她扯着我的衣襟……”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词语说说为什么?

4、小组交流

5、全班朗读

(二)拓展想像,体会课文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教师放的录音,教师配乐吟诵

2、交流自己看到的景象

3、播放录象,你看到的画面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如果此时此刻,就站在江边,你想说些什么?

4、美读第3段。

(三)朗读全文: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1、组交流:为什么春潮是不可抗拒的?

2、面对春潮的力量,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作业设计:

写写自己想像春潮的'景象。

板书设计:

春潮

不可抗拒

生机勃勃

顽强的生命力

课后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说说那一句话能概括春潮的样子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二、复习课文内容:

1、作业交流:面对春潮的力量,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写写自己想像春潮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的句子,结合课文2、3段的有关句子谈谈说说。

三、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四、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衰竭

作业设置:

摘抄表现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观潮课件集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现可以通过反应得到体现,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趣祝福小编为您提供了以下关于“观潮课件”的信息,请将这篇文章加入你的收藏夹下次再读!

观潮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后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并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

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我选择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和教学结合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总结;

2、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实景录像,增强体验;

3、注重语感训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领会课文描绘的潮水壮观景象。

三、说学法。

1、课前自学。学生根据课文“预习”要求自学,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条理,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学收获或问题,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程序设计。

(一)汇报疏导,理清条理。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学情况,能有效反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加以点拨疏导,将零碎知识理出头绪,理清文章条理,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观看录像,增强体验。

实践证明,课堂上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因为活泼生动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使人的思维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条理之后,通过播放潮来时的实况录像,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受。同时,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学生有感而发,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体现自主,调动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所以,在落实各个环节教学时,要体现自主,突出主体。如在学习“潮来时”这一段,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样的教学,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训练语感,体会感情。

朗读具有移情作用,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和美学感受。而《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是潮来时,气势雄伟,景象壮观,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落实单元训练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情。环节设计从课前整体感知的泛读,到理解课文后的比赛读、表演读,到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师生评价读出感情,增强了朗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既训练了语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五)质疑问难,拓展思维。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交流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课前安排课题质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过程中安排质疑,有利于信息反馈,调整教学;学完课文后安排质疑,不仅能解惑,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

观潮课件 篇3

《观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的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也写出了观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大潮到来时和大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写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文章最后将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霎时”是时间极端的意思,说明了大潮来世之猛,速度极快。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说明持续时间之长。最后一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 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练习朗读文中从“午后一点左右”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一段。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们盼望、兴奋、激动、振奋。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农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注意钱塘江大潮这么神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如:课文在写浪潮越来越近时,写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分号。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

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我采用了先假想自己是个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所疑问。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等几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我深入学生可前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让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观潮》这篇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大潮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认识。

此文的编写,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领悟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讨大自然的情感。

以上是教材的解读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学情况制定的教研专题是:“朗读训练中评价艺术的研究”。《课标》对1——9年级各学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而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级的一年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但要达到有感情还差一步,并且学习语言能力还需提高。因此我选择这一专题。为了探索出这一主题的解决途径,我结合该课特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读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情感。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感情读文。积累优美词句。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 “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仔细听一段文章,看谁能听出这描写的'是哪的什么景象?(钱塘江大潮涌来的景象)

师:想不想去欣赏?(想)让我们一起去观潮。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课题。理解“观潮”的“观”以及“天下奇观”中的“观”。

1、师: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出示生词)谁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写法。重点指导塘、昂、逐、蒙的写法。

2、师:(出示二类字)看谁能将这一组词读正确?注意有一个字颜色不同,看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号”多音字)

师:文中还与几个这样的字?(涨、闷)

1、师: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课文读得怎样?谁愿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市、潮来后)

2、师:既然我们是来观潮的,你们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来时的景象吧?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部分,大家自由读第3段,思考:潮来时, !

4、师:作者写潮来时是有一定顺序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浪潮都有哪些变化?勾出相关的语句。

重点指导: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是什么声音?学一学。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啊,盼啊,终于听到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师:现在大家就是观潮的人,我们来演演看,(师高喊)潮来了!

师:当时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宽,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横贯”改成“横在”看看有什么不同?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滚。说明浪怎样?(大、猛)两丈是多高?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画面感受,进行朗读比赛。

5、师: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多么精彩的语句呀!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想)大家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一起来观潮!喜欢画面的可以看画面,喜欢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请看大屏幕(故意等一会儿),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快看潮来了!(放录像)

6、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接着来交流潮来前以及潮来后的景象,下课!

观潮课件 篇4

一、说教材和学情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四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观潮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 平静 涨水

六、说效果

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课件 篇6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2024望海潮教案模板


每位教师为了教好课程都需要编写课程设计和制作教学资料。只要我们的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认真负责,就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制作完善的课程设计是确保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为了迎合您的兴趣爱好,趣祝福编辑向您推荐一本“望海潮教案”。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望海潮教案【篇1】

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 编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 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 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 ,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 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 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中国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教案【篇2】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这是一首词,我们就先学习一点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孙何知晓后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学生齐读。

五、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六、具体分析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t”,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t”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八、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教案【篇3】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望海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作者。

⑵ 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⑶ 学习诗中点染、铺叙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

⑵ 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⑵ 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1、名句欣赏。

2、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点染和铺叙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朗读诗歌

1、初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准词意。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⑴ 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⑵ 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要读出一种气势来。

⑶ 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杭州是太平盛世里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在那里,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⑴ 从地理位置上看。

⑵ 从历史传统上看。

⑶ 从自然景观上看。

⑷ 从市井面貌上看。

⑸ 从百姓生活上看。

⑹ 钱塘长官生活看。

3、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惊叹赞美艳羡。

四、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

杭州在诗人的笔下有美丽的景色和繁荣的经济,还有人们安乐的生活,一切显得很诗情画意。然而作者是怎样做到具体细微地描写的呢?请结合词的上阙和下阙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

具体分析词: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2、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问题探究2:

找出词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

五、诗歌艺术手法分析

讨论:点染手法。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本词点染一。

点染二

本词的又一特色:善于铺叙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展示部分同学填词习作,大家共同交流。

七、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望海潮

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惊叹赞美艳羡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6、钱塘长官生活看

望海潮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海潮》。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说。

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它是柳永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重在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其写景壮丽,声调激越,一反柳词惯常风格,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位、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来看,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内容的分析,结合本文实际,我确立了:

掌握宋词的相关常识、诵读技巧。了解作者。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采取了“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迁移应用”的三步教学法。

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于是我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和评价诗词的能力。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五)再次诵读,拓展延伸:

设计依据:好的诗词鉴赏课,要求学生的诵读、互评同学生习作欣赏相结合。

设计依据:让学生领会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6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