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千年一叹读后感 >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例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例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穿越千年的遗迹

文/布点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要想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文明的本质,就需要去靠近他,去靠近那些厚重的古墟,去抚摸那些斑驳的碑铭,去体会那些传承千年的神秘文化。而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千年一叹》就是访问北非中亚和西亚等地与古中国齐名的文明遗迹,去感受那不同寻常的美,去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中国。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废墟”。这便是余秋雨先生写作的动力。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走过了埃及,走过了希腊,走过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明故土,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几千年前几大文明古国的兴盛与衰亡。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哀希腊》,浩大温和而蔚蓝的爱琴海静静地躺在文笔流转之间,洁白庄严的石柱屹立在厚重的书页之上,我仿佛看到了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他们的智慧如爱琴海倒影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拜伦的诗句在我耳边回响:“祖国啊,此刻你在**?

你那美妙的诗怎么能完全沉默?你那高贵的琴弦是怎么落到我这样一个平庸的流浪汉手里的?”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既是对逝去的希腊文明的哀悼,也是对世界所有文明的呼唤。

爱琴海上柔和的海风拂过岸边哲人的身体,抚摸过石柱上的斑驳的遗迹,最终吹过浩大神秘的海神殿,吹进了我的心中。

那一刻,我如同梦中的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双脚踏上了这片伟大的土地,在蔚蓝的爱琴海边徜徉,任由海水漫过脚踝;与先哲们一同思考,领悟人生的道理;在巨石柱群中徘徊,感受着所蕴含的厚重;他仰望宏伟的海神庙,追随拜伦诗歌中的吟游诗人,感叹世界的美丽

时隔四个月,余秋雨先生终于在千年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大梦,上面分别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我站住了,我的同伴们站住了,谁也没有出声,只听到峡谷下的水声响如雷鸣。

”生在她的怀抱中,我们却常常抱怨,离开她远远近近的看一圈,终于懊悔

《千年一叹》让我畅游在世界文明之中,思索中华文化的传承,最后,请允许我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来当做结尾“不是距离的遥远,时间的漫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利用一周的时间陆续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掩卷之后,感慨万千。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

一九九九年,恰逢跨世纪之交,余秋雨先生受香港凤凰卫视栏目组邀请担任嘉宾主持,行走数万公里,以“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古文明遗址”为目的,带领摄制组横跨欧非、亚大洲,于希腊、埃及、以色列 、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一路追寻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印度文明等等古文化遗址,引领观众和读者通过镜头和文字近乎零距离接触那些沧海桑田中早已消逝或依然存在的文明印迹。

这个节目很受欢迎,也很有影响力。不仅中国大陆,港澳台观众喜欢看,就连摄制组所到之地的中国留学生、华裔同胞听说或收看了节目后,估算行程后都主动赶往摄制组即将到达目的地,提供相关服务。 单凭自己阅读文字的感受,我也可以大胆地说,每一位**节目或阅读文字的人都能从中经受一次古文明的熏陶和洗礼,也能在内心产生深刻的震撼与深度的反思。

英国诗人拜伦在爱琴海旁的白色石柱上题词,是对古希腊文明的一种悼念和敬仰。感谢那位盲诗人荷马,用史诗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了迈锡尼文明;感谢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的石柱和竞技场,让今天的我们还能透过斑驳的遗迹感受到奥林匹亚精神的强健;感谢德尔斐阿波罗神殿上智者的名言,它他完成了从祈求神谕到对人类自我理性认知的过渡;还感谢巴特罗神庙上一些组织和教授的义正词严的呼吁,他们强烈要求把巴特龙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这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负责的严谨态度,对我们丢失了重要文化珍品的国度难道不是一个启示和警示吗?最后我们更感谢克里特岛上米洛斯王朝古代宫殿遗址所展现的先进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源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叹服叹服之余,我们也会产生清醒地自醒:

如此灿烂的古代文明是难以抗拒的自然暴力。那么,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我们又怎能畏惧它而不和谐相处呢?

埃及那座最大的胡夫金字塔,让世人惊叹,也让世人困惑,曾经创造了如此悠久如此壮举的古文明,到今天怎么如此落后和贫穷了呢?是因为过度劳累而元气大损呢?还是因为过于自傲,晕头转向,从而原地踏步了呢?

没有人回答我们的问题。一切都是个谜。我们只知道一位稀世美人哈特谢普索特女王在世期间,漫漫碧血黄沙中,卢克索地区一度曾是地球上最豪华的首都,从那里保存的祀殿的遗址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女王统治时期的强劲威武,可惜在时光流转的三千年后,先生只能无比惊愕和惋惜地说一句:埃及的古文明,基本已经遗失。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它已经被杀害和迁移。是的,犹太人!这个民族因为优秀而接二连三地遭受不公,同样这个民族也因为优秀,在面临一次次驱逐、杀戮、奴役之后依然创造出了灿烂的希伯来文明,并表达出了他们对和平的执着向往。作家铁凝有一篇文章中写到:

一个20多岁就掌握了10多种语言的犹太青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播下了和平的种子。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他们的教育箴言里从来都有两个字,那就是“和平”!这两个字,即是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对侵略者和**党的反抗和强烈指责!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我们知道了两条河的名字: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也知道这里曾经创造了著名的古巴比伦文明。这是一个远远早于中华文明的文明时期,除过天文、医药、数学等重要成果之外,我牢牢地记住了一部法典的名字《汉谟拉比法典》。

我们惊叹于古巴比伦人在四千多年就已具有的法律意识,可联系巴比伦历史上的无数次残暴行径,我们不由要问:是具备法律的意识重要?还是种下和平的种子更重要?

要树立法律意识,如何使法律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渗透和制约人民群众?

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就是一个有着大胸襟的帝王,他在其陵寝的一方石碑上用波斯文写着:我,居鲁士大帝,王中之王,受命解救一切被奴役的人

事实上,这位居鲁士大帝也确实用他卓越的军事和行政才能远慑邦国,内服民众,文武兼备,用宽容与尊重成就了自己的政治气度。在他之后的大流士也是一个伟大的统治者,当他统一度量衡,开凿运河,建立驿站,造成一个庞大帝国的权力覆盖时,他的宫殿所在地波斯波利斯成了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和纳贡的圣地。但如此灿烂的帝国文明,也在多年后成为风中的遗迹。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在之前的游行中,约旦这个国家多次提起,毕竟这些国家距离实在太近,甚至约旦在从前还是属于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两个国家以约旦河为界,沿河而治。

虽然我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听过乔丹的名字,但我对乔丹的第一个清晰印象是在上海世博会上。在世博会各个国家的展馆中,都会展出一些自己国家的特色展品,约旦馆很小,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它的样子,但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我在约旦馆里买了我在世博园中唯一一件商品,就是用死海泥制成的香皂,对于当时还小的我来说,这真是一块好贵的香皂,足足有50块,可和其它的展品相比,这已经是我比较能接受的价位,毕竟其它的商品更贵。我对约旦馆的记忆就剩下它对死海的介绍和相关的商品,提起约旦可能没有很多人能说清楚,可提起大名鼎鼎的死海,就有不少人能说出点什么了,可我今天又认识达到了约旦的又一景点——佩特拉古城。

这座古城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是约旦最著名的历史区域之一。这座隐藏在高山峡谷中的古城因它玫瑰色的色调又被称为“玫瑰古城”,它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它的岩石带有珊瑚宝石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使之呈现出绝美的颜色。但佩特拉古城使人着迷的不仅仅是它奇特的颜色,还有它背后的故事,它少有文字记载,但又确确实实用这样一座瑰丽的城池向人们证明它的存在,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包围着人们,这座城市的主人是谁?

修建它的原因和时间是什么?这些精美的建筑的用途是什么?曾经如此繁荣富强的国家,为何一夜之间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居住在城中的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没有尸骨,没有典籍,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仅有的一些刻在石崖上的图案文字,至今没能破译,只有一整座石头城让现代人去思考,探索。

世界上有很多遗迹,比如佩特拉古城,等待人们去发现和探索,就像人类文明史坐标中的空位,等待后代去填补。终有一天我们会对自己的先辈更加了解。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他的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线索和反问。

这本书主要描写余秋雨去希腊、埃及等十个国家时的所见所闻。他走上了哲学家的漠克利特的人生道路,从希腊到埃及、巴比伦、波斯和印度。德漠克利特漫游的钱是他父亲的遗产。那时,他所居住的城邦将被指控其子女挥霍父亲遗产罪。据说他在法庭上成功地为自己辩护,最后说服法官免除了他的处罚。

正是遵循这样一种风格,余秋雨这次参观的重点不是图书馆、科研院所、大学和博物馆,而是文明工地。

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尤其是迈锡尼的繁荣,比希腊早一千年。它是一种野蛮的武士文明,但它也默默地滋养着希腊。

迈锡尼遗址是一座300年前的皇城,占据了一座完整的小石山。这座山头活生生的垒出了一个早期文明的重大教训。那就是:

不管是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

再说说埃及,一提到埃及,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金字塔,“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的这一切全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这是书中所描绘的金字塔,这也不禁让我想到以前在书中看到的一系列的疑问,写到这里,我又想到郭老师常说:

不要草率的把问号删去。埃及文明可以说是最有疑问的。他需要考古学家不断探索。在未来,也许是我们揭开了种种疑虑。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世界文明的现代形态的实地考察,以日记的形式写就《千年一叹》一书。这本书完全记录了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考察历程,几乎囊括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古国。

他多是避开繁闹之地,寻访古堡,神殿,陋巷,陵墓这些处于隐秘状态下的文化废墟。我认为其中的景色描写部分固然精彩,但应位居其次,而余先生一次次**文明兴衰的缘由,才是他真正要与读者分享的。这一次考察意义的所在,余秋雨先生在第一章已说得明白,“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有没有必要走到底,硬把脚印延续到今是祸是福,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它们离去的原因。

”这无疑会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文明,一个亘古悠远的字眼,在漫长的历史宏流中,享受着几千年的孕育成长,却又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刹那间的摧残与淹没。余秋雨先生实地勘察了几大文明发祥地的古迹及今天的现实图景,经过一番梳理后的结论是:“人类几大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

”不过“相比之下,希腊的情况较好,希腊当初衰败的直接原因我看有两个,一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政治内耗,二是既要迎接外敌又要不断远征,造成致命劳损。”至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恒河印度文明则等而下之了,前者“一开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于自身的神秘。”中者,“整体倾向实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诱发大量的战争,而后者,其内部原因,“至少有一半与宗教迷误有关”。

他们的文明同中华文明一起辉煌,起辉煌不亚与中华文明,但今天却无一例外地衰落了。过去的辉煌已被风雨侵蚀而黯然失色。完全不同。只剩下一些废墟留给子孙后代去关注。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这些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的比较,找到了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他认为,战争、社会混乱、无知和保守主义是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衰落。虽然有战争,但他们是世界上唯一长期没有被奴役的人。

而一种文明能否保存下来应该在于它是否能在文明的初期将文明大众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之初,都是个人的、单一的,当这种文明被一类群体接收后,就从个体崇拜阶段进入全体认可阶段,这种认可就是多元化的基础。当认可经过一段思考,到适当时期,尤其是思想政治放松的阶段,多元化就会萌发、发展,迅速到达高潮,经过一个时期的沉淀,再多样化。

如此下去,循环反复,生生不息。只有大众化,文明才不会随一个或几个个体的消亡而灭亡,只有多元化,才能彼此平衡协调,并为每个不同的时代提供最优的选择。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解放思想,思考新思想。

中国的文明刚开始时也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造物文明,之后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至今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如果没有大众化和多样化的文明,一两个人的死亡或一两场战争就足以杀死他们。而大众化、多元化的文明,一个统治者的死或几次战乱反而为文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较大的自由度,从而使文明得以蓬勃发展。

说到这儿,我倍感欣慰。中华文明是幸运的,创造了文明,守护着文明,传承着文明,自成体系的多元发展又不忘引进优秀的思想,让外域文明在中华土地上焕发新奇色彩。看着古代文明的**,我暗自庆贺自己中华文明的辉煌,但谁又能看到他的努力。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看看《千年一叹》,它让我们更了解世界,更理解中国。文明,走过了几千年,仍会继续走下去。我们用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语言交谈,每一步都是我们祖先的足迹。

请允许我向天堂祈祷:中华文明,有天地在一起。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没有经历过这段旅程的人,也许很难理解队员们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历程,途中不仅历尽茂密的高山丛林、密布的战壕,奸险盗匪的出没,还有那大自然无法抗拒的力量。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的交融中,引发了人类文明何时会像大多数古代文明一样兴衰的激烈思考。

而这种疑问始终贯穿了整部日记,我们关注这种思索的同时,也应该更加关注能否在从中开阔文化视野,置身于地理与人类文明背景中去深思与成长。

我去过26个国家,但没有一个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代文明。余秋雨先生辛苦工作之后,发现并理解了什么?是帕台农神庙的废墟还是金字塔的神秘面纱?

耶路撒冷的战争,还是古巴比伦城堡下的难民?不,当然不止这些,然而也正是这些证明了世界上几大文明发祥地都无一例外地衰落了,它们之所以衰落,余秋雨先生为了不负此行,试图给这个问题一个圆满的答案。

余秋雨先生说战争、社会失序、愚昧和保守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中国恰恰避免了这些。这种论断听来精彩,但细想起来本身就值得怀疑。今天的我们,对待历史疑点比下结论更有意义,更不用说勉强下结论了。

人类文明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让我们慢慢探索,找到答案

当然,千禧之旅是人类考察史上、也是人类的电视史上一次前无古人的壮举,在我们之前确实没有人或是一支队伍走过这条路线。从文明、宗教、战争和经济的角度看,这条线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呼啸的寒风一次次撞击着房间的窗户,袭来的寒意让心头划过一阵寒噤。拢紧外套,环顾家中的藏书,一个咖啡色系的书脊不期然闯入我的视线。它有着一个看似沉重却耐人寻味的名字——《千年一叹》。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冠以一个非常高雅的名字——文化散文。作者似乎从皓首穷经中走来,有一种俯瞰历史的魅力。他将长期封存的文化内涵呈现给读者,令人感动。

这本《千年一叹》当然也毫无例外的以一种深沉的回声震撼了读者的灵魂,更引发了我也许并不成熟的千年的断想……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路线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是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都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国家。

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追寻着文明的足迹,抚摩着历史的伤痕,余先生怀着满腔的热情与疑问引导我们共同踏上探索之旅——“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

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以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在漫漫的历史之路上,希腊文明衰落了,仅剩下一些闲散和与世无争;埃及文明折断了,只有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神秘而忧郁地望着远方;两河文明留给世人的只有“修复的崭新的巴比伦遗址”与“一大堆失去文化的萎弱躯体”;波斯文明也已是一派充满脂粉气的无能,早已是外来文明的天下;至于印度河——恒河文明给人的感觉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其唯一美丽的风景,印象中那圣洁高尚的“恒河晨浴”更是被肮脏、恶臭与愚昧所取代。中华文明承受过不少的恩怨煎熬,百年屈辱史更是被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牢记心头,但正如余先生所说的“不被热情或愤恨所扭曲的,才是真正的大文明。”大海之所以可以容纳百川正是因为它的低位、广阔与包容。

或许,中华文明独特的稳定性和包容性,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成为唯一仍在延续的古代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耶路撒冷的哭墙,宗教信徒那扇永远不倒的墙。犹太信徒流离失所,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哭墙成了他们心中的圣地,许多画面立刻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不要哭。”

因为我们一直拥有富饶的土地,没有理由去哭泣….也许正因如此,汶川地震我们挺过来了,玉树地震我们挺过来了…还有中国未来将要来的及还没来的各种挑战,中国人都不哭,都昂首挺胸齐手并进。因为我们有一片辽阔的土地,因为我们有同心同德的人,因为我们在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携手共进。。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读着余秋雨老师的《千年一叹》,面对历史的种种,虽有些措手不及,但从一位俯视历史的旁观者来看,更多的是,增添了一份感叹,唏嘘。

千年走一回,传来无数声叹息。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

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

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合上网页,仿佛我的心也跟着余秋雨走了一圈,仿佛我来到了千年的一声叹息。让我的心也沉淀出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韵,让我感受到这样的美与圣洁。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8

千年叹息,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毁灭。

希腊,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所有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爱琴海沿岸曾经站着许多哲学家。迈锡尼的“特洛伊木马计划”流传至今;美丽的女子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代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先进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发生在一千年前苏格拉底、孔子和释迦牟尼诞生的时候!神奇吗?

敬畏吗?人类祖先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创造力。遗憾吗?

痛苦吗?这样的文明是哪个人创造的?来自何方?

克里特人曾经使用过的排水系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头的洁具店里也不过时……可后来他们都去了**?他们是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战乱,疾病,或是天灾?

古希腊曾给后世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财富,但无情的时间还是将它掩埋,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神殿、石柱、体育场、废墟见证着她昔日的辉煌。今天的希腊只站在前希腊的肩膀上。文明早已中断,留给人们一个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词。常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的余晖中,茫茫无际的金色沙土上矗立着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

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笔下的这个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破旧的开罗市没有人身安全的保障。所谓的四星级酒店相当于一个没有美味食物的小旅馆。

这就是金字塔的故乡今天的样子。

希腊地处经济发达的欧洲,属于弱小国家。埃及的经济更是落后。难道说这些曾经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拥有古人的坟墓之外一无所有了吗?

余秋雨的作品中的希腊人比较闲置,埃及人则比较闲置。不在乎约定的时间,不努力工作,连房子都只盖了一半,庄稼都是大自然随便种的,收获的只够生活。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观几大文明古国,近代以来都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列强的奴役和压迫。现在这些古老文明更能代表落后和贫穷。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是遗传下来的吗?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9

《千年一叹》读后感: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千年一叹》读后感

毛晓云且顾诗书好年华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

问道于数万里荒原,

反思于尼泊尔山麓,

惊悚于古礼貌遗言。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因此他们选择希腊作为此行的第一站,途经除中国之外的三个文明古国,即埃及、印度和巴比伦。

作者曾远行数万公里,考察世界上主要的礼貌纪念碑。在寻找人类古老的文明路基时,他发现有那么多的路段,草地模糊,沟渠密布,土匪横行。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

只有极端的贫穷落后,极端的无知无知,礼貌野蛮,才是一步之遥。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巴比伦礼貌。。。此时此刻,只剩下一堆废墟,连同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齐消失。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所说,千年一遇,山高水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之云,我是黄河之浪,我是涅盘之凤再次飞翔。

法老的坟墓,巴比伦的城墙,希腊的海岸,夜潮,耶路撒冷的秋风。我是废墟的泪,我是下一代的伤,恒河边的佛钟在**?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歌,我是涅盘的凤凰再次飞翔!

所以我很高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也很高兴我身后有一个强大伟大的祖国。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5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