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陆犯焉识读后感 >

陆犯焉识读后感(精品15篇)

陆犯焉识读后感(精品15篇)

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阅读作品后,一定有什么触动了你,可能是某一瞬间,可能是整篇围绕的意志和情感。 写读后感,可以让自己更清晰的理解书中的思想和观点,以下是一篇关于“陆犯焉识读后感”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讨论分享知识!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2024最新写兔的作文推荐十五篇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对上海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代歌后邓丽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邓丽君如夜莺般娇柔婉转的嗓音,我脑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华的景象:十里洋场霓虹灯闪烁、终日不灭;百乐门前舞女巧笑的倩影;还有黄浦江,船只川流不息,不顾一切似的奔向远方

但长大后,我对上海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石库门一幢幢、一栋栋排列成行,看起来沉默寡言,却又像是将这房子、这城市的秘密娓娓道来;还有那冬日里的老虎灶,在没有暖气的旧年,无数老上海人靠它烧出的热水熬过漫长湿冷的冬天;弄堂里的粉笔画出的跳房子图案、清晨深夜里买早点宵夜的推车老上海在我的脑中逐渐丰满,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轻;繁华又贫瘠;曾遭遇过无数重创,却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最后,患了老年痴呆的冯婉瑜,只记得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陆焉识,却不认得衰颓的老年陆焉识。复婚现场,她大闹现场,因为她心里记挂的仍是那个少年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2)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其实买书回来时,两本书都先让同事看了。看《十三钗》的大叔不断地感慨电影不如原着好;而看《陆》的大姐没有评论过太多,只是因为我与某领导在公开场合强硬对白时,说“你也学学人家陆焉识,为了保护自己装结巴都能装二十年,你倒好,压了两天火了,最后还是爆了。”她顺便叹息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的可惋结局。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老几装结巴,贿赂邓指,不救梁葫芦,都是为了生存。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3)

陆焉识自幼家境殷实,十四岁便做主留下了要被退回娘家的继母恩娘,十六岁念完高中,十八岁念完大学,会几国语言,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后又漂洋过海,深造也好,追寻自由也罢,享受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少爷待遇,当然,陆焉识配得起这样的待遇。

外界环境的异变能为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人在环境中为求生存又能做出多大的改变?

首先是身份的改变。战乱中时局动荡,焉识归国前的陆家已经逐步显现出没落的迹象。报纸上也附和着水深火热、暗流涌动,讽刺、批判、回击、斗争焉识不理这些,继续他学术的探讨,时而自以为高明的暗嘲终究是被好事之人拿来断章取义,招来了麻烦。陆家不保,焉识不再是少爷,与凌博士的误会也辩不清。最终被带走的时候,甚至连罪名都不是那么确切。百无一用是书生,恩娘口中最没用场的人,确是此时的焉识无误了。

其次是焉识性情的改变。西北服刑期间,是陆焉识转变最大的时候,为了生存下来,为了能再见到婉喻,他丢弃了清高,放下了尊严,以前最不屑的伪装狡猾正是他此刻的嘴脸。多年严酷的打磨,在他身上留下了肌肉记忆,到被释放回家后,还会偶然的唯唯怯怯,胆战心惊。

陆焉识转变最大的一点要数对冯婉喻的感情变化了。这是他所有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他有在严苛条件下求生存意识的根本原因。

从抗拒到理解再到深刻的思恋,当他以无期犯的身份感悟到这些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来不及了,但又暗暗地为这一切赋予了它的可能性。

望达、韩念痕与冯婉喻

望达是陆焉识连名字都不曾提起的初恋,是他挣脱恩娘和婉喻的束缚,不远万里追求自由解放、抛下作为儿子丈夫的所有职责后,第一段偶然邂逅。但他无论再怎样逃避冯婉喻,也始终不会与望达结婚,更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望达,他有妇之夫的身份。望达在与离开间或,陆焉识的红粉后备役从来没有停止过动作。或许在陆焉识看来,这一年的恋爱时光但是是弥补自己被包办婚姻而缺失的生活经历,或是一场没有任何职责人的游戏。

相比望达,韩念痕是在战乱中与陆焉识共同经营过两年生活的人。这个重庆女子虽没有高贵的出身,她的聪慧、美艳足以使他着魔。念痕是很爱陆焉识的,那些试探的谎言但是是她自卑的武器。焉识不承认她的孩子的时候,她也无任何辩解,任他把她看作不忠的女人,默默忍痛把孩子打掉。可她还是那么爱他。不顾外界的闲言碎语,搬去照顾焉识起居,做了名分上的外室,与他共同生活,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做这样的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决心。焉识入狱,她为焉识寄了两年的家书,最后在这过程之中死心放下,她明白了无论外界变成什么样貌,他对家庭的职责永远不会改变,他是无法与家人分开的。焉识出狱后,念痕潇洒地离开,留给焉识的是她最完美的年华与他共同生活的回忆。陆焉识是否爱这个女子呢?我想他是爱的,只是怕承认,借口他爱的是自由而不是念痕,怕真离不开她。男人的爱不像女人,能够这么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可焉识本质还是个有职责感的人,他的职责只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他还不是那么喜欢他。

冯婉喻则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形象,一向为爱默默坚守着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职责,替她丈夫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对焉识言听计从,甚至为他牺牲自身清白,从无半分怨言。同样一件事在她与焉识眼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境况,焉识那些过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厌恶与嫌弃,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无声的爱。婉喻是可怜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岁里,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焉识的爱,这对一个以情感作为精神支撑而竭全力守护家庭的人来说有多么可悲。同时,婉喻又是幸运的,一次要了无数人性命的长囚,最后使得焉识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婉喻失忆后,焉识衷情陪伴,虽然她再未忆起他是谁。陆焉识与冯婉喻就像千百年来的夫妻相处模式,经历沧海桑田之后,感情转变成亲情而永恒,每个人都为他的身份主角而坚守着自己的职责,陆焉识虽是洋派留学生,却也未能免俗。他抵抗过,逃避过这桩非自主选取婚姻,可能是恩娘的为难让他可怜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终如一让他内心涌起一丝被掩盖的感动,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让他后悔当初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是怎样,他还是爱她的,不然一个人怎样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生存下去的信念?

人已归,心何安

书中描述了两处陆焉识被带走后回到上海。第一次是他周详计划后冒着生病危险进行逃亡,看到婉喻祖孙三人宁静的生活后不忍连累他们而回去自首。逃亡这个举动已经为她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儿女对焉识的怨怼又一次加深。直到之后焉识被释放回家,他的儿女也不愿父母重新在一齐,唯恐后面再有什么政治运动受其牵连。他们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表现实则反映出惶恐不安、十分畏惧的心理状态,既可怜又可悲。与父亲划清界线似乎是他们为了寻求自保而建立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没有生长在那样一个年代,所以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陆焉识服刑期间,他的家人们是敌属,他在坐有形的牢与世隔绝,他们却在坐无形的监,时时被人盯在眼里,不可有丝毫行差踏错。常年经受着这样的压抑苟延残喘,日子不是那么好过的。焉识归来,婉喻已不认得他,他与儿女之间也有隔阂,婉喻离开后,此处再无他容身之地,他也毫无留恋,终随心而行,寻找许他容身的一片广陌。

很早就听说过作家严歌苓,之前一向没有读过她的书,这次是前一段时间看了张艺谋的《归来》,一时好奇心起,看看《陆犯焉识》。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惊奇,与其说她是个厉害的作家,更不如说她是个实力超群的编剧。整本书看不到任何空虚的浮饰,语言从头到尾朴实平易、生活化,即使如此也不会给人枯燥及疲倦感。每句话都衔接紧密,画面感十足,看的时候能脑补出许多具体的场面,而非虚幻的联想,真实与细节是她功力深厚的一个体现。还有一点是当代许多自称作家的人(青年尤甚)很难企及的,她的作品时间与空间的推移是同步的,很多人容易忽略其中一个而过分强调一些看似重要,实则可有可无的细节,往往使故事的连续性减弱,出现停滞。另外,她对整个故事的总体把握、布局及深度的安排都拿捏得很准确,是个有实力的剧作家,值得学习的地方挺多的。

与同是上海女作家的张爱玲相比,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张爱玲孤傲、华贵,作品中带着一种大气,本意埋得更深,需要读者用心体会思考,恍然大悟后有另一种收获。而严歌苓是将所有都写在了读者眼下,给你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你感受到的就不会相差太大。各有各的高明之处,虽然我更喜欢张爱玲的风格,但却是从这本书得到不少的收获。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4)

爱情,自由,执念,个人和时代,有用与无用,人性与兽性,束缚与解放…这本书可以让人想到很多。

冯婉瑜展现得隐忍驯顺,但内心却是执着而火热,陆焉识是一个经历丰富、走过山海、见过世面的人,和他丰富人生对应的是婉喻丰富的内心,书中没有写婉喻的内心世界。日复一日在恩娘、困窘、和儿女周旋的生活中,她守护着自己炽热的爱,又活出平静如水的模样。真是可爱动人!

陆焉识的一生当然是活的任性而充满张力,令人羡慕。为了他的自由,和生活妥协又和生活抗争,比如那一桌留下了老宅的宴席和那一份送走了老宅的手稿,比如他假装磕巴牺牲饭食来保命又不顾一切的逃去上海…

这个故事后面很奇怪了,仿佛是一群年轻却思想禁锢而落后的人,和一对年老却思想自由又前卫的老情侣。当然也不是真的奇怪,考虑到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父与子的矛盾和差异很容易理解,婉喻却是很珍贵的了,没有接触过海外的思想,又生活在这么多苦难之中,她依然爱着和时代不符没有用处的陆焉识。当然前卫和落后也与我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关,也许三十年后我们所谓的自由被看作是放纵与胡闹,或者,我们所谓的规矩被看作是禁锢与束缚。谁有可知呢?我们都受着时代和眼界的局限…怎么能跳得出呢?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5)

有人说,时间是最伟大的事物,可以让红颜白发,可以让英雄迟暮,可以让西风凋了碧树;时间是最伟大的治疗者,可以拂去那些你曾以为舍不得,放不下,忘不掉的事物。

然而,时间最伟大是能教你认清一切。也许你的双眼会因岁月流逝而变得暗黄浑浊,甚至人影憧憧,但你的心灵,却愈加明亮透彻,透过喧器与嘈杂,沉静出的是真心与珍贵。

时间倒转,黑白斑驳是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中的主人公上海公子哥陆焉识,他博学多识,风流倜谠,情趣皆备。他在属于他的时代里,活的自我,活得晒脱。

当被强迫迎娶了一个妻子之后,他选择离去,去追逐他那快意洒脱的时代。可他自我建造的小时代在大时代的滚滚车轮下,定会被碾压得粉碎。他一下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被践踏、被遗忘、被放逐时间被无限地拉长,放大,所有生命中的锁碎都让他猝不及防。

在时间拂过的湖面上,浅浅显现出一张清秀的脸庞,不是他以往的莺歌漫舞的红颜知己,亦不是一同灯红酒绿的朋友伴侣,而是那个一直在角落默默注视着他却被他漠视的妻子,原来真正欣赏他,守护他的是那个愿意在他风流后给他热饭,煮醒酒汤的冯婉瑜。当时间帮他清扫干净心房后,他的生命不再孤寂,不再落寞,他用他的全部力量去争取他和冯婉瑜最后的时光。

你听,时间多么无情啊!属于你的时代,说结束就结束,可是,你又听,时间多么深情啊,在你最绝望的境地中,从过去的时间里挖掘你不曾知道的宝藏。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有看见和看不见,听见与听不见,没有过去与现在。而人往往被糊涂增长的年龄所蒙蔽,听不见生命真正发生的声音。

多亏有了时间,才能洗净身上的肮脏与血污,多亏有了时间,我们才能看到那个洗尽铅华后的高贵灵魂所散发出的迷人光芒。而那些狭隘,险恶卑鄙的身躯,早早被埋葬在荒野里,无人收尸。

向时间鞠躬,做他真诚的崇拜者。

听时间的声音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6)

迟到的爱——读《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

《陆犯焉识》这部作品真的诠释了很多,从中国大动荡时期的政治运动发展到社会人心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西洋放荡留学生活到西北大漠牢狱之灾,从年轻不羁不懂爱情到老年相伴不离不弃。你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去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发展,也可以当做笑话看待那个时代的荒唐丑态,可我看进心底的却是那份乱世中延续下来的爱。

婉瑜跟焉识的结合属于旧时包办婚姻的产物,焉识对于婉瑜早期的逃避也仅仅顺应那个时代的发展。焉识早年留洋放荡不羁的生活,与后来西北大漠悲惨至极的牢狱生活,是对比更是对于婉瑜焉识迟到的那份感情的铺垫。只有经历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能体会到枯灯黄晕的神秘与执守,也只有经历了世态炎凉众叛亲离才更能体会到爱人的不易与忠贞。

雪地苦走二十几里,狼嘴里幸运逃生,仅仅只是为了看看小女儿印象中的脸颊,让自己脑海中爱人的脸影不再那么模糊。

西北大漠走至上海,背负政府各界的谩骂与抓捕,仅仅只是为了回去看看爱人老去的背影。花费半月工资,耗费无数夜晚,磨平指甲剥出的罐罐蟹黄蟹油,仅仅只是为了牢中的爱人身影不再消瘦。不知年月,苦苦守候的那一份份信件,是她心底最为执着的坚守,哪怕失去了记忆,也不准任何人侵犯。

他不联系她,只是因为他知道她在等他。她不联系他,只是因为她知道他会回来。等到他回来了,她却忘了他的模样。脑海中却依然记得“陆焉识”这三个字,等到这三个字都忘记了,她还是没能忘了他。

婉瑜焉识晚年是在一起的,从十六结婚到七十相见,跨越了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和她都在等。到晚年在了一起,却仅仅是陪伴,这时,认不认识又重要吗?她还是把他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有时想着,世间爱情百态,可这份执念这么深沉的爱情,怕也只会出现在那个青涩纯真的年代。爱了,就是一生一世,就是至死不渝的陪伴,哪怕你我互不相识。婉瑜去世的时候,仿佛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那个贤淑背后带着点小野性的女人,那个无拘无束只爱焉识的自己。读后感·焉识只是静静的陪着她。我最为感动的也是这份跨度了五十多年的等待与爱情,只要在一起了,纵然不相识,又能怎样呢?就像弥留之际文章末尾写到: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瑜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婉瑜直到死仍然不认识焉识,她忘了焉识的音容,也忘了焉识这两个字。但她始终是记得他的,记得他的存在,记得他的归途,记得这份爱情。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7)

在少爷、博士、教授、浪子、死囚、老几、逃犯的身份切换里,陆犯始终是那个陆犯,焉识也始终是那个焉识。父亲亡故,还未成年的他选择让恩娘留下,也名义上接纳了数面之缘的婉喻;飘洋过海,潇洒不羁不盲从,泡洋酒,喝洋酒,抗争婚姻,追寻自由,学问却又能扎扎实实;回国从脚,口诛笔伐里招人陷害,被人利用,内心深处仅仅停留在学术争论;温柔乡里,醉生梦死,挥霍情欲,面对蒋家政权时的执拗换来了第一次牢狱之灾;再被迫害,咆哮公堂,刑期加了减,减了加,终于流放西北,成了无人可说、无话可说、脑里盲写的老几;风雪枯草里,熬过严寒,熬过饥荒,熬过火灾,熬过河北大干事,却没有熬过丹珏的那个电影,没有熬过读懂婉喻风情以后的思念,也就有了出逃,有了全书老几唯一一次背叛自己的良知;勘破爱情、参透人生的老几回到上海的日子里,还在训斥孙子,训斥弄堂口的孩童,婉喻走后,他也走了。。。究其一生,丰富多彩的一生,无法理解的一生,悲苦流离的一生,但也是执拗孤独的一生。多维的人生里,焉识始终孤独。因为孤独,生命变得异常坚韧;因为孤独,最后参透了爱情;因为孤独,缺憾的人格却异常高大。

陆家焉得,没走过那段岁月,焉算得?

陆犯焉识,没走过那段岁月,焉能识?

囚犯老几,经过了那段岁月,算老几?

最后感慨一下作者,下笔如刀,刀刀见血。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8)

念念红尘中,能被迷了眼睛的人,总归是试图要看清些什么的。

似水流年里,纠结挣扎的人,只是想要剥开一层层的雾霭,看看归来的路怎么走。

颠沛流离的旅途中,无欲无求的低头走,是因为只牵挂一个人。

一缕柔情痴迷,在婉喻的手里织成一把在岁月和焉识开悟的双重打磨下越来越清晰的锁,她以为这把锁只能锁住她对焉识的一往情深,后来,岁月流年苦难折磨和相思,一样一样都被锁住了,化成她脸上的平静。

有一种平静叫做死水微澜,无骨无血,无爱无恨。

还有一种平静叫做坚定,能悲凉也能喜泣,永不放弃。

一眼沦陷,两处感恩,三拜终身,四别煎熬,最终把焉识活在心里。

见不见得你,我都在这里,念不念你,我从不告诉别人,你不是天也不是地,只要你是焉识,我不要你为我顶天立地也不要你为我柔情似水。

虽然我喜欢,但就是觉得不该你做的,你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不该的,因为你只要是焉识,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焉识,其他的一切,都不怪你。

陆焉识风采锦绣,不知道家里的婉喻妩媚动人,而贪念其他。望达只想让他当自己不见光的情人,从不想结成青丝变白发。焉识不能意识自己是婉喻的全部却能意识到自己是望达的雨露微沾。韩念痕认识的很清楚,那一封封不乱日期的平淡信件,就是焉识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隔阂,他以为这隔阂是恩娘刻意树在他和婉喻之间的,却不知恰恰是这隔阂把所有人隔在了他和婉喻之外,恩娘进不来,孩子进不来,韩念痕更进不来。当然,这个道理要在最后的最后才会明了。

陆焉识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他儒雅博学,他清淡无争,他是语言学家,可以熟练使用六国语言,却没有学会生活的技巧和智慧,这是痴,是痴念他心底的人性良善。

二十余年的劳改生涯,每天兵荒马乱的干活,每天食不果腹的生活,每天看着生命消逝,每天脑海里给婉喻的表白,让他终于一层又一层的剥开了洋葱辛辣的外衣,品尝到了生活中心的甜蜜。

这是蜜也是祸,他急于将这蜜和坦诚送到婉喻的身边,却在看到她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的平静时嘎然而止。

焉识嘎然而止的是唯爱相伴的勇气,却不是政治运动里给牵连人的祸患。婉喻又一次背负了他留给她的印记。

“他回来了吗?”

“快了,已经在路上了”

“准是被什么耽搁了”

焉识不知道自己醒悟的时候,他就已经拥有了一切,就已经分分秒秒伴在他的婉喻的身边。

婉喻知道她的焉识从没有离开过自己,在最后却迷失在自己的爱里。终究还是要把现实拉进自己的坚定中,因为在爱情里她没有真正遇到过他,她以为他在现实里。

最后一点希望了,最后一次了,焉识,我还在为你开脱,说你是在路上耽搁了,你究竟什么时候归来?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9)

读它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最多的,就是我的外婆。

听妈妈讲过外婆的一些很细碎的记忆,像,她的爸爸好像是当时上海租界里小有名气的律师;她的住家好像是一个带着院子的小二层洋房,她和姐姐每次去买衣服布料都是报“吴家大小姐”“吴家二小姐”来记账……想要的东西她的爸爸总会满足她。后来她考上了浙江大学建筑系,在学校的舞会上认识了我瘦弱腼腆的外公。两个人相爱、生子,以为生活会平静又幸福的延续。没人会想到一夜间就什么都变了(这也是为什么外婆直到老年仍会不时提醒妈妈“不要给阿芳讲那些事情,对她不好的。”)十年,先是把外婆拉扯到西北,后又把他们拉扯到生死两隔。

本来是抱着读一本温婉如水的爱情小说的心情来看这本书的,没想到爱情只是它的一个引子、一根线。它的宝贵在我看来,是让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血淋淋的了解了一段历史。我读到很多地方都有一种在读天书的感觉,书里描绘的很多画面是让我这样一个自认想象力丰富的人自惭形秽的。有几次读着读着我发现我的手就不由得握紧了,还有那么一两次读到想吐,非常深切的体验了“如鲠在喉”。

让读这本书的体验变得比它本身更沉重的是我不由自主地又不断地把很多情景安插到我外婆的身上。外婆出现在我的印象中时,已经六十出头,但仍比很多年轻的印象要美很多。因为她是那个会坐在沙发上静静翻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外婆;是那个会开着CD机随着音乐慢慢在客厅跳舞的外婆;是那个吃饭喝水永远慢条斯理待人接物永远亲切得体的外婆。所以当妈妈告诉我,外婆早些时候也是被要去搬过砖挖过煤脖子上挂过大牌子铁丝嵌到过肉里的时候,我是真的不敢相信。现在读了这本书,看着这个“能跟八国联军喊话”的大学教授翩翩君子转变成说话捋不直舌头的阶下囚死刑犯然后又再一次逐渐拣回人形,我明白世界上真的没有人想不到做不到的,尤其在恶的一面。

我的外婆后期记忆也越来越差,甚至记不起我现在的外公(外婆的第二任丈夫),记不起我的妈妈、我的小姨,和她最爱的外孙女阿芳。她的眼睛里也有了像婉瑜后来的那种儿童似的单纯。只要看到我在她面前跳跳唱唱她就会高兴地拍手,会像孩子一样撒娇和你讨价还价的要吃巧克力,更多的时候是愣着神看电视里的人唱歌。我总想让外婆把记忆找回来,妈妈却说没了记忆也不一定是不好的。

我最后见外婆时是16年的8月底,她瘦到盖上棉被时几乎看不到起伏。医生说外婆已经没有了危险,但也没有了意识,重症监护室没必要住了,找个护工每天给翻翻身打打流食。那时候妈妈拍拍外婆的脑门,她会睁开眼睛再看看头顶的天花板。眼睛里还是孩子一样直接的眼神。

外婆20xx年的11月走了,听医生说走得很安静。

不知道该不该感谢这本书能出版,不过也算是给那样的一代人有个交代。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0)

终于读完了《陆犯焉识》,昨夜看到一点三十分,伴随着不安,悲愤和难过逼自己睡去,梦中自己却像进入了陆焉识所在的荒漠,四处张望像是寻找什么。

这本书太过真实,赤裸裸的将时代,人性和现实扒开血淋淋的呈现在你面前,不让你有一丝幻想。

从留美博士,精通四国语言,坚持自我,有强烈自尊心的陆焉识到为自己据理力争的阶下囚,再到任人宰割,苟活于世的无期囚犯老几,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不懂得圆滑处事还偏偏有硬笔杆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这是一个连基本的生命权都无法被保证的年代,这是一个不容许文化人存活于世的年代,与其说这是人类社会,不如说它是动物世界之间毫无人性的撕杀,如果可以保全性命,可以背叛亲人,可以供出同类,人性中的温度荡然无存。

如果说老几在大荒漠里所受的苦痛都是时代的悲剧,还有他自作自受的产物,那他被释放后,亲人的利用,贬低,疏远便是我最不可容忍的地方,老几在大荒漠被打,被算计,被侮辱我都未曾觉得老几卑微,但是当他被释放后,亲人让他洗衣,干家务,称呼他老头子,责备侮辱他,这是最令我心痛的地方,一个人倘若在家中都可以被看不起那他可真的是很可怜,不是吗?

假如不是她,我就不回来了。陆焉识说

我会找的到的,随便你到哪里。婉瑜说

为见婉瑜,老几做了逃犯,也为了婉瑜,老几自首,为了婉瑜,老几要活下去,为了婉瑜,老几也邮出离婚协议书。

婉瑜等了一辈子陆焉识,却在陆焉识来到身边时不再认识陆焉识,婉瑜为了陆焉识付出了所有,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这个安静的女子却在有关陆焉识所有事情上都无比坚定不容置疑。

真正的爱情真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吗?这种曲折百转荡气回肠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婚姻中的出轨真的是不可逆转又不可饶恕吗?如果真的有男人如陆焉识会在婚姻懵懂时牵起别的女人手,却又在之后发现自己真正所爱并为她倾尽一切呢?如果真的有婉瑜为了陆焉识出卖肉体只为陆焉识可以活命,却一生真的只爱陆焉识一人呢?当我年少时,只知道出轨是错的,是一种背叛,是对婚姻的亵渎,更是一种耻辱永远不配输得原谅。却在渐渐成熟后理解了很多人事并不是非黑即白。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题记

曾看过电影《归来》,为那段最终没有归来的等待而伤怀,被遗忘的人只能活在记忆里,爱不再复苏,只能缅怀。

带着更多的期待与遐思去读原著,发现故事原本可以又是多种情节,主人公也没有陈道明演的那么重情重义,他对婉喻的爱并不是那么忠贞那么热烈……呵呵,一切源于一个枷锁。

焉识父亲过世较早,继母长他十岁,他作主把可怜的继母(恩娘)留下来,从此,他成了恩娘心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男人。恩娘为了拴住焉识,把侄女婉喻带来做焉识的妻子,包办的婚姻好似沉重的铁枷锁住身体,但焉识18岁体内的那颗不安分的心又渴望逃脱,于是留学的旅程开启了自由之路,但自由毕竟是有限度的,五年的灯红酒绿后,一路洒泪归航,爱不爱的都要一起生活下去,焉识与婉喻的故事像联盟,共同对付多心思的恩娘,但内部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团结。婉喻却很知足,焉识对她好一分她会当五分去珍惜,并以十分去回报,宁可忍受恩娘二十分的挖苦。为送给焉识一块欧米茄白金手表,她换掉恩娘给她的嫁妆祖母绿宝石,但焉识只是勉为其难地戴上。他们谁都想不到,正是这块表关键时刻换了五个鸡蛋,救了老几(焉识)一命;又贿赂讨好了邓指,让老几去看电影中的女儿……爱在紧要关头都是救命稻草,婉喻给焉识的也是救命的爱。没有这爱的思念和牵挂,谁能在大草漠中忍饥挨冻地活下来呢?

焉识一直都认为自己不爱婉喻,她不漂亮,也不风情,唯一拿得出手的是字写的不错,但这些怎么能配得上风流倜傥博学多识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陆焉识呢?他也曾放纵过自己,在围城的外面演绎过两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自由的追逐和浪漫的缠绵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中国男人骨子里的家与责任的烙印,使他不得不又回归现实。他给家里写的一封封书信,不是应付,那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无论是狱中代寄的,还是劳改时的腹稿,一字字一句句,都是他自己都说不清的对妻子和女儿的牵挂,多少年以后,他才明白,那才是真爱!

费劲心思和体力才爬到礼堂看到最后五分钟的纪录片,女儿的样子熟悉又陌生,她像极了婉喻,说不出的滋味重重袭来,他只能用痛哭来释放。恍然大悟以后他选择冒险逃狱,成功地出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婉喻和女儿接电话时表现出来的各自的睿智更让人叹服,他们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焉识,焉识的自首是成功的,这次出逃更是成功的,这是他最后一次和婉喻真正地交流,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令他魂牵梦绕的婉喻会在多年以后得了健忘症,再也认不出来他了。电影里巩俐自己一次次做小牌,一次次在5号去车站等焉识的场面令人感动,小说里没有这种固定的场面,但她对子女“包办婚姻”的抵抗,对陌生“焉识”的拒绝,她挽着焉识在弄堂里亲密出行,“复婚”后对身体的完全释放,都是一种种大胆的反抗,她想活真实的自己,不再听别人的摆布,她真的变成一个新的婉喻,对于焉识来说全新的可爱的婉喻,一个深爱焉识又不认识焉识的婉喻……

真的忘记了吗?临终前的对话发人深思,“他已经在路上了。”“路很远的。”她都记不住他的名字了,但依然在痴痴地等,明知等不到了,还为他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焉识一直在她心里,只能住在她心里,永远住在她的心里了。

和单纯的婉喻相比,陆焉识有时更显道貌岸然的卑鄙自私,他活该吃二十年大漠劳改的苦,正是这些折磨后的反思才让他懂得婉喻是多么好的一个女人,多么值得他珍惜和疼爱的女人,但是,一切都晚了,婉喻对他没有恨,也无所谓原谅,忘记是残酷的,也是最无奈的结局,他最终还是带着婉喻的骨灰回到草漠寻找新生活了。儿女们没有完全接受他,因为他的存在曾深深地伤害过他们并影响了他们一生,但他伤害最深的婉喻呢,在草漠的夜晚,他会对她说些什么呢?说他华盛顿的风流史?说那枚蓝宝石领带夹的来历?说他差点变成狼的美餐的惊险?说他和梁葫芦分享死人的口粮……还是说他夜晚的一次次腹稿,一次次润色……

严歌苓的这部小说是根据她祖父故事改编的,感人的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也许原型故事更离奇更动人吧?小说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跳跃性地回忆,或细笔勾勒,或浓墨重彩,人物情节都在特定又赋予变化的环境中凸显个性和曲折。读到小说结尾我开始谅解这个六十多岁离家出走的老人了,一生没有真正感受过几天家的温暖,坎坷大半辈子,又要回到曾做过恶梦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焉识会做什么呢?把腹稿一一润色成文字稿吧。婉喻,你看见了吗?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2)

《陆犯焉识》读后感500字:

严歌苓将人物置于社会历史演变的大环境中,在展现不同人物本色、命运的同时也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真相,特别是小说的开篇,境界宏阔,颇有史诗的气魄。

关于时代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过于敏感的话题,不好言说,但确实是一个帮我们较好地还原本真的一个窗口,通过小说中很多的事件和人物可以帮我们窥探到当时的历史,或者说一个知识分子眼中的时代之殇。其中的太多东西,比如关于人性与看客,人物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知识分子与大众,情感与自我的救赎……值得我们去反思。

除此之外,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颇为成功,恩娘、冯婉瑜、丹珏、冯子烨等人的形象都刻画的深入人心,甚至连戏份不多的韩念痕也都刻画脱俗惊艳,让人在心动之余不忍忘怀。婉瑜则让人看到了圣母的影子,恩娘的精明让人在反感的同时也不由得心生佩服,而丹珏与子烨的存在也让人看到了时代给人的创伤,特别是丹珏的结局让人不由得心生悲凉,那个孤独倔强、唯一保留焉识气质的小女儿最终也没抵得住时代与世俗的洪流,最终被刘家以外来者的姿态架空,成了又一个“无能”的陆焉识。

就叙事本身而言,看得出作者也是颇费心思的,其有意将时间打碎穿插在不同的事件中展开叙述,或者索性将完整的事件打碎穿插在不同时间进行事件的还原。以孙女的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深入其中,出于其外,显得自由灵活且不失本真。而老辣纯熟的语言、深刻的讽刺和比喻都无不看出作者高妙的艺术表达力。

当然,由于完整的时间和事件被打散,所以叙事难免会显得凌乱,个别的人物和细节的处理略显烦琐,但这都不影响这本小说整体的艺术价值。总体而言,它是一本可读性较强、值得我们欣赏玩味的书,值得推荐。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3)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最残忍无德的人是子烨,他的父亲在国家的各种运动之中残喘到老年,老年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然而亲人却如此待他。把他当做一个跑腿的工具。可是这以后又看了其他小说,比如《第九个寡妇》,孙怀清活了那么长时间,他也拖累了别人,本质上说他和陆焉识都是一本书里面主人公们悲剧命运的导火索。可是孙怀清一辈子,他在奋力为自己爱的人付出牺牲,他知道自己有家室,明白自己的肩膀上担负着什么,他用自己的独特的精明让史屯的记住他。可是陆焉识,假如把他的人生分成三段,一段迂腐书生气,一段监狱岁月,一段出狱以后的岁月。那么第一段的他,完全就是个废物,没有任何用处。他用这段时间,拖垮了一个家,拖死了恩娘,拖痴呆了婉瑜,拖庸俗了儿子,拖孤独了女儿,因为他心中那一点点可怜又无用的自尊心和坚持,他把一手好牌打了一个稀巴烂。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4)

【本贴有大量书透】这篇长篇小说的叙事顺序大体是:“看女儿的电影——越狱——自首——释放——回家——等待婉喻——相认——归去”而从中插叙在陆焉识回忆、孙女的回忆中的故事也不少,具体是对陆焉识在入狱之前的经历。

整理之后为:“少年陆焉识留继母——指婚和出国——初恋——归国、知识分子纷争中直言受累——重庆外遇——战后屈辱——入狱”

就这样一线往前,一线往后交代的情节,合并起来就是一个世纪老人的一生。这一个封建公子哥,历经了大半辈子牢狱之灾,失去爱妻、离开儿女,最后变成一个耄耋老人。

我祖父热恋我祖母比我祖母热恋我祖父迟了许多年

陆焉识是一位世纪老人。那一世纪的历史大事在他的身上得以汇聚,折射呈现。说二十世纪的各种残酷在这些情节中体现成为背景,而小人物的小生活从中发生多种转折。历经了许许多多的无须有的罪名和不讲理的惩罚。

半辈子中,陆焉识对婉喻的爱在大荒原中发酵到几近爆炸,在监狱中他安分了几十年之后,抱着一个回去“再不回去就再也爱不动了”,为了还婉喻一个清醒的温存,后来与婉喻联系到之后,竟然只剩下“见婉喻一面”……

他是被你婉喻多年前的眼神勾引回来的。他太愚钝,那些眼神的骚情他用了这么多年才领略。他再不回来就太晚了,太老了。

老得爱不动了。

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

1963年11月23日这天,他觉得自己是要回去弥补婉喻上的那一记当。不然就太晚了,他会老得弥补不动的。 而在出狱婉喻得上帕金森忘记了他之后,有一步步为她那会陆宅,一个个背影唤回婉喻的对他的记忆。

最后,他找回了婉喻对他的爱。

不紧不慢的走完了一生。一生的人情真是难以经营,一生的真情却又那样曲折。

“严歌苓有一点很独特,就是她的小说总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故事核。她知道她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只有读到最后,像合页一样,读到最后,才有一个前前后后完整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读完余味无穷。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5)

陆焉识一生过得不幸福,可以说性格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一生,无论这个人是否才识过人。而正因如此,家庭条件优越,记忆过人的焉识在种种情况下,收获了一个我们看来很悲惨的一生。(但是我却觉得相比他的儿子和旧时代中国人,他的思想够先进,人生算得上痛苦但是足够充实)同样,在历史背景和国家体制,家庭教育上面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事情。我很会把焉识代入现代,我至少可以相信,他的雄辩和追求自由在这个时代是很可能如鱼得水的。至于爱情,很遗憾,传统思想的约束让他失去一次美好,说到底,婉瑜还是没等到焉识吧!

而看看自己的世界和背景,是选择放荡不羁,还是追求幸福的委曲求全呢?其实无论哪一个都很难放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也许又不得不最后做出抉择。看了焉识的故事,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我选择把握幸福,因为我不是焉识,我看见我的婉瑜了。我可以幸福,我选择幸福。未来很多事情,也有很多变故,有时我们也会做一些自己觉得不对的事情,但是人生何以完美呢?终有得有失。

感谢作者精彩的作品,人物塑造结合背景,让人感想颇多,读后有很多收获和对人性及时代甚至自身的反思。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3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