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苏武观后感 >

苏武观后感

苏武观后感

苏武观后感 篇1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①稍迁至刂芯牵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明确:

【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二次自杀、卫律逼诱降、北海牧羊、李陵牧羊、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а┯腱姑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第四大组】:1)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个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2)在其他人看来,苏武是值得敬佩的,这是要肯定的。但我也反对,因为他傻。为什么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出现苏武这样的人,因为这个社会是现实的。苏武是令人敬佩的,他傲人的骨气,令单于折服;他赤胆的爱国心,令我颤抖;他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叹服。可是,在这个社会,你的赤胆忠心比得过那俗气但实在的钱吗?比得过庸俗但确切存在的权力吗?只是一味的忠诚,只是一味的坚持,你能得到的东西有多少。是,我不能否认正是因为他的气节才使人们记住了他,正是他的赤胆忠心才使他更伟大。但试想想若不是汉朝向单于要人,若不是常惠聪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赤胆忠心固然重要,连自己生命都不能保证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坚持呢?李陵固然懦弱,但他看得清现实,他的背弃固然令人愤怒,但请问现在的多少的会学习苏武,放弃金钱,权力。这不正才是真正的人性吗?李陵背弃的同时他也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若是你,或许连想都不想就投降。不能否认,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但社会中存在的就是普通人。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层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苏武观后感 篇2

苏武的《留别妻》读后感赏析1500字: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去匈奴前给妻子写了一首《留别妻》,第一句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最后一句却是“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了,你不要担心,不要忘记你我之间欢乐的记忆,哪怕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面。”苏武牧羊,为汉守节,在北海历经沧桑,北海的风雪不仅见证了一个男人的刚节,还吹散了他十九年的光阴。

苏武在天汉元年出使匈奴,昭帝时带着满头白发回国。可妻子却已改嫁他人。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旧故,选择独自终老。人走声散,夕阳昏黄的光洒在他佝偻的背上,年迈的他立在空旷的院子里,一步一步地向大门走去,似乎在去追什么,可门里门外都是萧瑟的风,风里再没有一个青衣罗裙,浅笑如水的女人为他等候。

若此生,得不到,护不了,那吾宁愿百年孤独。若此生,得到了,护不了,那吾愿放手,百年孤独。

苏武在匈奴时被副使张胜牵连获罪,卫律劝他投降,他当场拔刀自刎,后经胡巫抢救,保全余命。单于在对他威逼利诱都失败后,关他,让他绝食。苏武却靠吞雪,吃毡毛,活了下来。单于无奈,把他丢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说公羊产乳了你再归汉吧。可是苏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归降。

我想知道,这个刚烈节义的男人拔刀赴死那刻眼前浮现的是谁的脸,吞雪食毡时心中想着谁的面容,北风萧瑟之中是否会思念爱妻温婉的嗓音。

爱,的确不值钱。但有时爱可以带来拯救,可以宽慰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我如果活下来了,我一定回来与你相见。我要是死了,也会永远想你。”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承诺,这个男人后来守住了他的大汉,却没能守住他的女人。

我也见过许多男人许过的诺,后来那个叫薛平贵的娶了西凉公主,那个叫司马相如的逛了花楼,那个叫李隆基的只会对着遗物哭。丁先生也曾许诺我,会对我好,绝不弃我而去,后来我们形同陌路。苏武说,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我想,除却对大汉的忠心,苏武刚强的内心之中一定有一个位置安放着他对妻子的爱,那爱支撑着他每一个濒临绝望的瞬间。

你我结发之日起,我从未动摇过与你恩爱到老的决心。爱喽,虚无得像屁一样的东西,折磨了许多人,也给许多人带来救赎。虽然我现在着实体会不到快要死的那刻突然想到我的Mr.Right就瞬间满血,能量回升的感觉,但每每读到或写到这些,总会生出莫名的沉重感。

《谋杀似水年华》中被关在地下室的秋收,没有水没有食物,为了使自己不陷入昏迷,他拿着碳块在墙上一遍又一遍地写田小麦的名字。多年之后,当田小麦走进地下室,天窗上的光泄下来,照亮墙壁,满墙都是大小不一的“田小麦我爱你”六个字,她捂着嘴,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有没有一个男人这样爱你,或者这样爱过你?你又会不会这样的去爱一个人?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会遇到一场天雷勾地火的爱情,陪伴在身边的那个人谈不上多动心,但足够一起营造快乐的回忆,一起在柴米油盐中缓步前进。我呢,说不准哪一天想安定下来了,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温柔的孩子依偎在一个对我宠爱的人身旁了。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愿天下有情人生死与共,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恩爱偕老。愿天下有情人不论红尘,还是黄泉,都能生死与共;也愿天下人都能与相爱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苏武观后感 篇3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

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

记得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生命永远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在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

苏武观后感 篇4

放假时,老师布置我们在家里阅读一些课外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假期中我经常跑到书店看书。其中,最能打动我的就要数《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汉武帝时,汉和匈奴关系十分紧张,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没有害怕,毅然接受使命欣然前往。到了匈奴后,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并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劝他投降,先后利用饥饿和寒冷逼迫苏武就范,但苏武宁死不降。单于最后让他去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失去信心,向往着总有一天可以回到祖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后苏武终于回到了祖国。苏武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人们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苏武代表国家出使外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拒绝荣华富贵的诱-惑,能够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表现出了一个大丈夫的气节。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小英雄嘎子、雨来,中国兄弟连等等。

虽然我现在还小,但是我要苏武的爱国精神。同学们,爱国没有小事,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爱国的人。

苏武观后感 篇5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②数(shu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2)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9、宜皆降之。 (使动用法)10、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

二、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 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四、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苏武观后感 篇6

今年暑假中,我读了《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激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直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

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人就应该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于自己的灵魂,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一个人就应该像苏武那样,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苏武让我知道,爱国需要一种坚毅的品格,它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让我向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让我乘着爱国的翅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和谐强大而努力学习奋斗吧。

苏武观后感 篇7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

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

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三、说教学过程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疏通文言知识,结合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四)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1、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2、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明确: 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划分依据:时间顺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复述文段。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接合地带,意图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经营的西域地区之威胁;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本人投降,成了匈奴的大将。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 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②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③课文第6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5、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运用细节描写。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①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②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③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④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三)讨论问题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1、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休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班彪认为史记有两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以儒家经典上来。另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皇家意志的限制。受家学和政治的影响,《汉书》与《史记》有较大不同。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写作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客观平实,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2、《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即班昭班固之妹,嫁给曹世叔。“家”通“姑”)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到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朱自清《经典常谈》)

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苏武观后感 篇8

苏武是汉朝时期武帝的一位大臣。当时西北方的匈奴人屡次侵犯中原,汉朝的国力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和匈奴人打仗,于是汉武帝为了边疆的安全在公元前1xx年的冬天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苏武和十几位随从带着礼物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了匈奴。单于比较冷淡的接待了的他们,就在他们即将回国的前几天,一场意外发生了,苏武的手下联合部分匈奴人发起暴动,苏武因拒绝投降被送到了荒远的贝加尔湖放羊。xx年后,汉武帝去世了,历经千辛万苦的苏武才被放回到中原。他来到了汉武帝的墓前祭拜,汇报了出使的情况。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大的感触:一、苏武身上的那种不辱使命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他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仍然牢记自己的使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常人难有的,在他被送到贝加尔湖放羊时,没水没粮而且荒无人烟,在这样的恶略环境中很难有人能活下来,我想那时的他既思念自己的祖国,也思念自己的亲人,但就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撑着他活了下来,并且一待就是十九年。他们一同去的人一多半都投降了,而他却仍不投降。表现出他坚强的民族气节。三、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在他被审问的时候,单于给他高官做,给他金钱时,他拒不接受,是他的这种精神支撑他没有投降。四、他的爱国精神也是支撑他在那种恶劣环境中活下来的信念之一,如果不是这种精神,即使他在坚强不屈,也会受不了利益的折磨而投降的。

苏武这位民族英雄,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苏武观后感 篇9

看到赫然醒目《苏武传》。苏武,这个大汉臣子。坚贞不屈北海牧羊十九载,我仿佛看到在茫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正义从地平线上缓缓出现,渐近,渐近神情悲愤、面目刚毅,眉头的皱纹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天汉元年瑅便单于继位,恐怕汉朝袭击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系数放归扣留的使者,汉武帝夸奖其义,派遣苏武和中郎将张胜出使匈奴。苏武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此次行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马蹄声声,一行人等在落日黄昏风沙的肆虐下踽踽独行。仿佛塞北的胡杨也被这个忠贞男子的报国精神而感动,随风伴舞呼呼作响。

哀叹,当汉使张胜谋反事败;苏武下狱,为坚守正气苏武拒绝折节叛敌;,当单于冷目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备感惊诧;执着的苏武,抛开富贵淫奢的诱惑宁肯北海牧羊。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心中含着微笑,望着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他面目刚毅因为他坚信: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会哗哗的解冻,那时他会再听见长安明朗的呼唤,看见家人灿烂的微笑,尽管那是招摇的梦;因为他坚信:一切美好都诀不会消失,会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总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因为他坚信:汉匈和睦是天的意愿,是一首不老的诗,只要他坚守那方土地,坚守那颗玲珑的心。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夜深人静、月如残钩、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苏武观后感 篇10

虽有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南唐时期李璟的《浣溪沙》,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鸿门宴》。可我独爱东汉时期班固的《苏武传》。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与清风拂过,歌声远逝,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考。在精美的古文中,究竟该怎样欣赏?放下急切的步伐,细细品味,我们会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及那不屈的精神。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汗

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苏武“出使匈奴”,“意外变故”,“拒不投降”,“北海牧羊”的故事被我铭记在心,他那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的爱国事迹烙印在我心里。

当汉使谋反事败,苏武拒绝折节叛敌;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也为之欣赏。苏武在死面前仍旧执着,他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者。

朔风凛冽,你与冷月为伴,仍旧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在大漠飞雪,与孤独相伴,你把“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的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荤皮一起咽下,浑身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我独爱《苏武传》,是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打动了我,是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打动了我,是苏武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打动了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使人联想到唐诗宋词,敦煌丝路,戏曲汉服,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太极长城,古乐舞城,松竹居民等等。面对纷繁的文化理念,我独爱《苏武传》,因书中的苏武给我的不仅仅是敬佩,称赞,更有一种精神领导着我,释读人生的真谛。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文化内容,不在于五彩斑斓,而在于细味其蕴意。《苏武传》这篇纪传体值得细品!

苏武观后感 篇11

1. 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与“坏人”了,对生命的认识也会因此丰富。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2.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

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

在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

而往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李陵的一番话也无疑翻起了苏武内心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一定使苏武痛不欲生,可是他仍然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忠贞的信念战胜了一切。他对卫律,义正言辞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并且列举了惨痛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为的就是告诉他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也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啊!

是坚定的爱国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即使始出强壮,发白归汉,相信苏武一定无怨无悔。

苏武观后感 篇12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9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