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我们仨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汇总10篇

我们仨读后感汇总10篇

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写一篇出色且有思想的作品读后感?我刚读完《我们仨读后感》这本书,但却总是回忆起书中那些精彩的场景。读后感是我们思考作品的方式,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提高,编辑特别挑选了一篇实用的读后感作品“我们仨读后感”,欢迎您在本网页阅读!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作文中描写父爱很伟大的句子汇总(60条)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梦是情感的寄托,也是人固有的生理机能。小时候,不懂做梦的意义,只是每做一次梦,便兴高采烈的把梦分享给家人和朋友,随后便无从过问。今日,有幸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便对梦有了深层次思考,文章中梦是杨绛先生了解女儿病情的纽带,同时也是安慰钟书先生的良药,她知道这个梦终有一天会消失,但她永不知这个梦消失的如此之快,梦破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也被消耗了一大半,即使她再想做一次这样温馨的梦,但是现实却隔绝了她做梦的条件,此时,梦也隔止,心也却日益孤寂。

梦可以让你领略同一世界的奇幻,也可以让你领略天堂时间的魔幻。为什么逝去的人,会无数次出现在你的梦境之中,我想是因为他在牵挂着你,你也在牵挂着他,想必这神秘的情感寄托,你,我无理无据更无法用言语去解释,但是可以简单理解为:你们至少彼此没有被遗忘。此时,你也应该庆幸自己在另一世界有个至爱的人在呵护着你,只不过爱你的方式有点特别,但至少你可以感受到爱的延伸和宽泛。

请珍惜每次梦境,它不仅是一个情感调味剂,也是彼此灵魂的相遇,多希望这个梦时间可以久一点,告诉远方的他,这边世界的繁华和喧嚣,也可以聆听他那边世界的美丽和恬静,彼此在梦境中相互关爱,相互依靠,领略同一环境下不同世界的美妙之旅。我也希望下次在梦境中,与他相遇,看看他是否安好,是否像我一样牵挂着我们,也可以告诉他,家很好,有时间多回来看看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全书看完,意犹未尽!平凡的生活,却酿就了醇美的感情!这几乎是我第一次在连续的时间内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的。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发现作者对灾难和痛苦总是一笔带过或者寥寥数语,更多是记下一家人的温情和美好。人生最难得的就是这种看似浅薄的幸福:夫妻恩爱和睦,有共同的事业,相互关照体贴,儿女聪颖、活泼、大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爱女和爱人的相继离去,只剩杨绛一人。当看到“牛儿不吃草”,一下就忍不住掉了泪。朴实无华的语言,暖暖的亲情。他们仨善良、纯真、博学,叫人敬佩。人这一辈子要活好要开心要健康,如果能够遇到一位灵魂伴侣,像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样,该是多么幸运又难得的事情。他们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相依为命、相互扶持,谁也不落下谁,风里、雨里,手拉手一起走,直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我们仨”的一生!非常喜欢这本书。通过杨绛先生,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无奈。他们一家三口的心心相印,幽默风趣,钱先生的童真,杨先生的担当,女儿的善良,都是我们一生向往的美好。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己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直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但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冲着这句话,和杨绛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早些年就买了这本《我们仨》,因为疫情不能出门走动,闲着也是闲着,读起了这本书。

买书时,想着杨绛写下这本随笔散文时,她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都已不再人世,内心同情这位孤寡老人。在这段将近二十年的时光里,她是怎么生活的?依靠曾经一家三口的美好回忆?依靠不停的看书,写作?我不知道。这一切也只是我的猜测。

现下,我当了母亲,我的宝宝刚好满一周岁,我也有了“我们仨”,读起这本书感慨竟多了起来。看着“他们仨”相聚相离,快乐又艰难的这一生的经历,不经意间,我也会想“我们仨”会是怎么样?

我的仔仔,未来,他会像圆圆一样爱看书吗?未来,他会调皮的让我气得牙痒痒吗?未来,他会是一个要强,努力工作的人吗?未来,他会求取一个怎样的女子共度一生?未来,他也扛着压力,负重前行吗?未来,还挺远的。但~未来~请走在我后面。

从小到大,看到的是奶奶、外婆比爷爷、外公活的长,听到的乡里乡外亦是女子比丈夫活的久,好似女子都更长寿,更幸运。可我却想活下来的才是最可怜的。活着不是更需要勇气吗?当我们都步入老年,颐养天年的时候,想,能不能让我先走。毕竟我知道自己不是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个看电视电影就会哭,泪点很低的人,到那时候我不得整日以泪洗面,委屈的要死要活了。

曾经,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只是一句古话。甚至大言不惭,年少轻狂,会觉得生命不过如此,若我发生意外,我会写封遗书,愿父母忘记了我,日后能开开心心的继续生活下去。可现在,我连想都不敢想,若自己是那个白发人。怕死,惜命,这是中年人的标配吧。

我想杨绛先生的内心一定很强大吧。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仔仔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想他会怎样度过他的一生?若是他不是读书的料,成绩不好,我会强迫他读书上进吗?若他并不想娶妻生子,过婚姻生活,我会天天催婚吗?若他并不能取得一番成就事业,我会心生怨愤吗?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此时此刻,这些都是假想的问题,现在如旁观者一样想的答案,未来会被啪啪打脸吧。当时当刻,我想我的仔仔不爱上学就不上学呗,但是我要告诉他学历的重要性,告诉他我曾幻想他能考去北大清华,不上学可以,但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得有一技之长,有立命之本。不想娶妻就不娶呗,但我要告诉他,另一半可遇而不可求,遇见的时候要勇敢追求,没有也没关系,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并想好未来养老的问题。有无成就那更是他自己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只希望他有一份养活他自己的工作,能够独立生活,现在的人,饿不死,冻不着,愿他还有能力追求他自己的梦想。既然我已知道一切都未必如愿以偿,只求我的仔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我的“我们仨”才开始一年。未来也愿如此吧。

最后再附上另一个最喜欢的句子。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每个人赤裸裸的来到这尘世,历经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后又赤裸裸的离去,就像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最后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到生命的最后我们什么都握不住带不走。

即使是富可敌国腰缠万贯的超级富豪,也只能享受这短短几十年的奢靡;即使再深再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几十年后也只能是你睡你的我睡我的,再也无法联络。人的一生到头来终究只能是一个人悲剧散场,亲人朋友爱人只是自己人生路上的过客,一起走着走着就散了,即使万分不舍也只能坚强面对。

正如杨绛先生的一生,她们一家三口风风雨雨走过无数春夏秋冬,她对钱钟书先生和女儿的爱深入骨髓。丈夫和女儿的相继离世让那个温暖的家从此支离破碎,也使她的心千穿百孔,恨不能相随的她顽强的独活于世近20载才等来命运的召唤。很难想象耄耋之年的她是怎样度过余生孤独的每一天的,也许正是她挚爱的文学和往昔美好的回忆支撑着她独自走过这慢慢余生吧!

死一直是我们所忌讳的一个字,我们都渴望永生,但我们知道永生只存在于幻想。以前老人们常说先走的人幸福,年少时无法理解,觉得哪会有人嫌命长呀,但如果生命里再也没有值得牵挂的人或事,先走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而活着的人只能与寂寞作伴……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尤其喜欢前面两部分!把离别编织成一首曲,一个万里长的梦,把这伤痛捻的细水流长,也把离别稀释成一江流水,最后化成落日一个点,慢慢地,远去…她说:路上都是离情”,不愿离去,愿化作一块岸边的石头,守护着失散了的人——我们仨。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家永远是温暖的港湾。圆圆的乖巧聪颖惹人心怜,钟书的笨拙和体贴让人温暖,杨绛的包容温情处处生花。没事,我会洗,没事,我会修,钱钟书的天天爱心早餐,小圆圆的过目不忘和令人自豪的西瓜对话,生活是快乐的,但总伴随困苦与离别,而一份份被他们仨称为石头的书信,不管是人在那里,分别的思念有多厚,也能用一块块石头慢慢化解,因为它们是家的桥梁。

诗意难得,柴米油盐那里都可以挣,前段时间一哥们跟我说的。作为顶尖知识分子的家庭,计划好生活预算,煮五花肉查三个菜谱是不是太严谨?能和钱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后来的保持正确,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学者,不阿谀奉承,也不刻意放低自己的底线。对吵架是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不过总是一商量就能好的了,总体谁也不太偏让。三人关系相互亦师亦友,我觉得比传统的父慈子孝境界上更上一层楼了。

我们仨读后感 篇8

文字没有温度,但却传出悲怆的气息,带着透不过气的沉闷与压抑,几次放下,又重新拾起来,明明自己并没有亲眼看过他们仨的生活,但却难过的眼泪不止。

“回旋式”的叙述,透过仨人的日常生活,却夹杂着杨绛对那时生活的深深眷念。他不断的幻化成梦穿梭在阿圆的身边,幻想着自己能够多陪陪阿圆,这也许是为了弥补没能在最后那段时间陪在女儿身边;为什么总是化成梦?因为在那个时候,最起码在梦中,他们仨还能聚在一起。古驿道旁的柳树,渐渐变黄枯萎。阿圆还是走了,但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杨绛最后说“最后我们仨走散了,我只能在回忆里和他们相聚”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读完很奇怪为什么自己那么难过?作者并不需要读者同情,因为他们是幸运的,自己又何必“感时花溅泪”。当站在杨绛的角度思考,又觉庆幸,因为他们仨相遇即感恩,陪伴即幸运,无需时间的长短,因为有过陪伴,所以感恩与他们的相遇的幸运。

我们仨读后感 篇9

读《我们仨》这本书,你可以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和女儿浓浓的爱。年轻时在国外求学,夫妻俩那种默契真让人羡慕,这才是真正的理想爱情吧!起初,看到女儿和丈夫都一一离去,我也觉得悲痛。但,读完文章,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他们三个之间的爱,很温暖,很舒适。人活一生,能有一个知己,能有一个孝顺又聪明的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记忆最深的是:每外出一趟,回到家中,都可以彼此分享奇闻趣,他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很有意思的一家人,也很会生活。

看到女儿去世前几天,给妈妈写信的内容,她怕妈妈以后没人照顾,不会做饭,还特地写了食谱。好感人!钱钟书生病住院,也要坚持坐起来给女儿写信,女儿得知消息,还未收到来信就高兴的先给爸爸写回信。多么浓厚的父女情啊!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钱钟书先生和杨绛一生都是不刻意追逐名利的。不管身处什么恶劣的环境,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学习的父母,爱看书爱思考,这也深深影响自己的女儿。这种爱的教育是精神上的传达,更是一种无穷的力量!

我们仨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看了十多年。家里有一本纸介版的书书,封皮封地与这个电子版一般无二。那是十多年前一个同事送我的。那时的我,意气风发,还没有结婚,翻看了两页,觉得事情琐碎、乏味,也难找出读起来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就像是一位老人家在碎碎念。所以就放下了。这一放就是十多年。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回到娘家。没有什么事,想找本书看你,便一眼瞥见书架上落灰的它。当时想就这本没看过,要不再努力看看吧。谁想,一看便停不下来,有了家庭,上了年纪,便对着书中记录着的那些生活琐碎有了共鸣,而那些平实的文字将这些生活琐碎描绘的如此温馨,令人羡慕,也让人警醒:这些就是幸福!一家人相互扶持、包容、分享,与人为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事业,但,是出于爱好、出于责任,并不为名利所累。家人分离时,都会积攒“小石子”,待重聚时,相互分享、讲评。钱老先生夫妇俩人的爱情是最浪漫的,最令人羡慕的。有一句歌词说: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两人携手经历了七灾八难,慢慢变老,两人互为对方最后一本著作题字,这是多浪漫的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罗曼史,有的就是志趣相投,相互欣赏!但正如杨先生所说,人生没有永恒,读到这里,不禁泪目。一家再好,也总逃不过生死别离!所以,现在当至亲还都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多一些包容、理解,就多一份温馨、幸福!珍惜,珍惜!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9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