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资治通鉴观后感 >

资治通鉴观后感

资治通鉴观后感

资治通鉴观后感。

你有想好该如何去写作品名观后感吗?正确的观后感不是一种遵循常规的情感反应,写观后感时需要围绕基本观点来摆事实、讲道理,您可能会对资治通鉴观后感有些好奇不妨阅读本文了解更多,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资治通鉴观后感【篇1】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因为这本书极难读懂,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我特意复习了《周易》,《尚书》,《大学》,《古文释义》等书籍。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昏君、佞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正,顽强,宽厚,忠诚,信义等品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书中更加强调的做人品质是德。此处的德并非是道德,而是德行,是“做”出来的德。司马光在开篇时便写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可见古人不但重尊卑伦常,更重德行的培养,因为将礼、分、名的作用分开而谈,是告诉君王如何以德处理纪纲、君、臣之间的关系。可见培养德行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也是今天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路上奋斗所必不可少的。

下面,从两个故事来说说我读书的心得体会。

商鞅变法。一提到商鞅,大家一定会想到,其以刑名之学变法,虽手段过于残酷,积怨太深,不得善终,但却使秦国成为万乘之国。不过,资治通鉴却没有从变法的角度来写商鞅,而是从信用的角度进行重点描述的。起初,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他由于在秦国的根基甚浅,担心百姓不相信变法,没有公布。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曰: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没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赏赐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同志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这段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对于个人而言,信用是最大价值,人无信不立。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也充分体现到这点,言既出,行必果,这才是一人的立世之本。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来讲,我的信用方式就是对党忠诚,对国奉献,对民服务,只有真诚的将全身心的动力奉献到党的事业,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利益上,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可惜的是,现在社会上精致利己主义盛行,每个人在工作做事时,更强调的是自身的待遇和利益,有人稍微做出点些许的成绩就希望所有人看得到、听得到。更多的人不是在充分的磨练自己、充实自己,而是一味的在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为此,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汉代丙吉的故事。

丙吉因研究律令,担任鲁国狱史,因功逐渐升迁后担任廷尉右监。因牵连罪案免职,回到州里做了从事。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发生,丙吉因为原来是廷尉右监被征召到朝廷,汉武帝命他治理巫蛊于郡邸狱。当时汉宣帝刘询出生几个月,因为是皇曾孙,被卫太子刘据事牵连关在狱中,丙吉看了很同情他,心知太子无事实证明有罪,特别同情曾孙无辜,挑选谨慎厚道的女囚徒,命令她护养刘询,放在宽敞干燥的地方。丙吉处理巫蛊案件,连续多年不能结案。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往来长杨、五柞宫之间,望气的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便派使者分别登记监狱中关押的人,不分轻重一律都杀掉。内谒者令郭穰夜晚到郡邸狱,丙吉闭门拒绝使者进入,说:“皇曾孙在,别的人无辜杀死都不可,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双方相持到天明,郭穰不能进去,于是回去报告武帝,并弹劾丙吉。武帝也醒悟了,说:“这是天的保佑。”于是大赦天下。郡邸狱关押的人独赖丙吉得生,而大赦之恩又遍及天下。刘询重病,几次几乎死去,丙吉多次嘱咐护养他的乳母好好用药治疗,照顾刘询很有恩惠,用私人财物供给他的衣食。

刘贺即位后,因为行为不守法度被废,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等大臣商议立国君的事未定。丙吉向霍光陈述说:“将军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属托,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无后人,海内忧惧,想快点知道继承的国君。发丧之日按天意拥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义废除了他,天下没有人不心服的。当今国家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一举。我在众庶中打听,考察他们说的,同宗诸侯在位的,没有谁在民间有声誉的。而遗诏所养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让他寄居郡邸时,他年幼,现在十八岁了,精通经术,有才能,办事稳重又有礼节。希望将军仔细考察并用占卜参证,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后再决定大策。”霍光听后,便派宗正刘德与丙吉到掖庭迎接刘询。刘询即位后,赐丙吉爵关内侯。丙吉为人极厚道,不夸耀自己。从刘询即位以来,丙吉绝口不谈以前对刘询的恩德,所以朝廷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劳。此处正应了《道德经》里面所记载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对于我们来讲,做事不能只求为了博名、图利,而是随着真诚的意志去努力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不断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磨练自己,激励自己。如此,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我通读《资治通鉴》后,深感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也对于历史有了一个重新的了解,以前还局限于初、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三国演义,但读过资治通鉴才明白,要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有良知的人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在《资治通鉴》那蝇头小楷中,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都有权谋、都有杀戮,都有着底层民众苦难的愤恨与挣扎。文学、艺术、和平、仁善,一切美好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文明是经常性的屈服于野蛮之下。虽然,后世的人有幸看到侥幸得以保存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文明谱写赞歌,但是,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尘埃,去窥视真实的历史。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残酷,意味着无奈,意味着决绝。我们习惯性的总乐于接受快乐和幸福。但是,历史从不因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分毫。当我们豪迈地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处在外夷劫掠下的百姓正在那个时代四处奔逃,流离失所,陈尸荒野。

最后,我想说,“修行主在修身,但修身源于修心”我们的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若每个人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正确了,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安定、和谐、有序社会环境下,每个人变得包容开放、并且具有不断的改变、创造、更新的文化意识,每个人都能更好的掌握自我命运、发挥自身作用的时候,那么我坚信,这个国家一定会迎接美好的未来,这个顽强的民族将会迎来崭新的腾飞!

资治通鉴观后感【篇2】

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但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

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

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胜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渐。失败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这种情形下,才可以辩论。假如只靠名词定义之类词汇的堆积和美丽抽象的理论,来灼灼逼人,引用灵巧的譬喻转移方向,引导人们坠入他所预设的五花阵里,最后忘了主题。这对正规的思考力的训练,有严重的伤害。有些人一旦发言,言辞锋利,纠缠一团,一直纠缠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他才最后闭上嘴巴。这种争论,已造成困扰,我不愿参加。

短短的一段话,指明了辩论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积累的思想认识的表现,通过辩论,让每个人的思想、知识都有相应的增长,而不仅仅是围绕一个虚拟的问题斗嘴皮子。

资治通鉴观后感【篇3】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xx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资治通鉴观后感【篇4】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观后感【篇5】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这294卷为>5卷、>3卷、>60卷、>10卷、>40卷、>16卷、>10卷、>22卷、>10卷、>8卷、>81卷、>6卷、>8卷、>6卷,>5卷。另外>30卷,>30卷。

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看了这本书,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的信任,最后断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为马的赵高;诸吕之乱,霍光揽技、王莽代汉、窦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龙床,不视天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大权在握,傀儡皇帝刘协,残暴无比隋炀帝,杀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乱安录山,杀李坤自立朱温……

同时,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统一中国秦始皇,建立汉高祖,精励图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仁君刘备,强者关羽、张飞,奇才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卢史皇上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国土面积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宁,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贪污……

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历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还让我知道有多少奸诈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这是我的理想,我要为这个理想而学习。

资治通鉴观后感【篇6】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看完了《资治通鉴》一书,仿佛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饱览着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在《资治通鉴》中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汉文帝了。

汉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在我看来,汉文帝之所以能够能够成为守成之君时应为三种原因:一.不扰法。二.不扰民。三.克服享乐主意。由于这三点汉文帝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了一位守成之君

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中国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开国皇帝,然而却鲜有杰出的守成之君。《资治通鉴》记载了王朝兴衰,各种各样的君主多达数百人,其中失败的远远多于成功的。绝大多数守业之君,不仅无法守住祖业,反而有这种那种的弊病,导致国家衰亡。在《资治通鉴》所载的众多君主中,西汉时代的汉文帝堪称守成之君的典范,那么汉文帝的守成,究竟“成在哪里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汉文帝拒奢尚俭,非无欲,乃不敢放任也。其时,国家刚刚摆脱兵祸,神州满目疮痍,犹如废墟,库徒四壁,财力贫弱,皇帝出巡时竟连一辆有派的马车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计艰难,一遇灾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鬻妻卖子,颠沛流离。 经济状况的恶化,迫使汉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诸如减轻赋税,抑商养农,募民还乡等,很快使濒临崩溃的国家经济有了些许生机。与此同时,另有一股不健康风气在悄然增长,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骄奢淫逸。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不惜以增加封国内百姓的负担为代价,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为解决此弊,汉文帝决然推行节俭之风,以抵制奢靡的.侵害,并且身体力行以影响官风、乃至民风。

这也是汉文帝能够成为守成之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汉文帝爱民如子的特点。又体现了汉文帝克服享乐主义的优良品质。

如今我们的社会风气为何不好,正是因为社会上缺少像汉文帝一样的守成之君。正是因为这社会中没有这样一位像汉文帝一样的领导者。所以导致如今的社会,如果要是社会中有这样一位领导者的话,为我们做出榜样,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做自己国家的守成之君。家强则国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汉文帝那样,做一个守成之君,中国必将会越来越强大。

资治通鉴观后感【篇7】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达到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资治通鉴读后感相关:

上面这些就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5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