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6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6篇

【#作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6篇#】阅读书籍时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大门,因此阅读时相当快乐的一件事,读了作品,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百态。写作品读后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我们选择了最有价值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资料供读者方便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1)

**“快”“慢”思考的不同

《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揭示了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人们的思考与决策。“快”的叫做系统1,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自动化的进行思考;“慢”的叫做系统2,是依赖逻辑、数理和概率运用专注的注意力进行的思考。书中通过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一、两个系统的介绍

系统1是指人类不受控制或无意识的思维方式,系统2是指人类控制或有意识地进行的思维方式。用系统1来思考或判断是很快的,所以人们通常在第一时间就在头脑中形成想法。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错误的结论,因此人们往往转向系统2进行更复杂、更费力的思维过程,以补充或纠正系统1。

然而,上述陈述并不意味着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然而,系统2是懒惰的,并且经常忽略验证,因此它不能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是快速的,因为我们直接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形成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取决于我们心中的偏见。系统2很懒,因为工作内存确实很费劲。至于思维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如果存在偏见,很容易偏离工作记忆的结论。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询问参与者的意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估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就成为一种需要克服的偏差。

例如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总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这个球多少钱?

系统1给了我们10美分的估价,这是大多数人会很快得到的答案。似乎这个答案天生就不需要我们去思考。看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产生了这个结果。但是,一旦您对结果有疑问,系统2将尝试工作。只要想一想,就会否定直觉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1.05美元,球是5美分。

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人类来说,在系统1和系统2之间切换通常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复杂的事情之一。当人们感到自己已经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中就会出现非理性行为。这是因为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按照一个系统来操作。

数据的积累和方法的引入是容易的,但人的素质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这也是决策的难点。

二、如何相信思考的结果

这本书指出了我们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的情况:一是事件本身有规律,但我们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楚地表达;二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我们掌握了它的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形成的。

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也就是说,在有规则可循的环境中,直觉判断必须有选择性的信任。

也就是说,当情况复杂紧急时,可以运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作为长期的**人和政治家,他们的**环境本身是不规则的,所以他们的**是一种不能依赖的直觉**,这是无效的。

在一个不可**的世界里,人们**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是利用巧合撒谎。所以我们不能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三、慢思考比快思考更靠谱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懒的直接使用system 1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使用system 2,我们会发现如何被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所欺骗。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1”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2”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丰富的词汇来准确、清晰地描述。它需要用大脑在不同的地方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2015年8月31日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2)

今天再次听了一遍丹尼尔卡尼曼的《成长的快与慢》,总结内容如下:

人的思维里面存在着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是潜意识的具现化,它会根据直觉进行判断和决定,遵循最省力原则,系统二是深层思考系统,会进行逻辑演绎和推理,判断结果利弊,大多数人只会动用系统一。

峰终定律:大部分人对于一件事的判断主要是根据这件事带给他的最高峰和结束时的感觉进行判断。

锚定效应:人对于价格和其他事物的理解容易被锚定,当其他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或者价格之后,之后就会围绕这个价格来进行。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一件东西之后,人就会将这件东西赋予高于本身的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此人的眼中使其的价值高于被人眼中的价值。

可以将此书和《穷查理宝典》进行结合阅读,穷查理宝典中有着一套人类误判心理学,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3)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4)

《思考,快与慢》一经问世就在西方图书界成为了一本畅销书,而由学术界或者由心理学家所著作的书马上成为畅销书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丹尼尔·卡尼曼,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心理学家,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行为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者。

这本书不仅是卡尼曼教授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学术研究的成果的一个集成,同时也对于整个社会、这个时代如何看待人类、看待人类和自己的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人类的两种思考系统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卡尼曼教授主要想传递的信息非常直接明了:人类的思考有两种平行的、或者有相对替换作用的思维系统:系统1与系统2(即快思考与慢思考)。

系统1(快速思维)是启发式思维;系统2(慢速思维)是逻辑的、谨慎的和中立的思维。

作者发现,人类的思维并不依赖于简单单一的思维方式,而是不断地在两个系统之间切换,人们往往很难正确选择何时使用系统1,何时使用系统2。

在相对简单重复的环境中,系统1(快速思维)更方便记忆,也节省了整个大脑思考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帮助我们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当我们很难通过快速思考得到可靠的答案,也就是说,当我们无法通过快速思考得到答案时,大脑需要为这个问题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慢思考。

快速思考和慢速思考对人类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许多危险的事情做出本能的快速反应,这就是快速思考。人类可以做出许多重要的科学发明,这是缓慢思考的结果。

二、思维模式切换的困难性

但是作者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快速思维和慢速思维之间的转换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很多偏差恰恰来自于人类不能很好的判断何时运用何种思考模式。

在应该使用慢思考的情况下,很多人会仓促地或者不负责任地使用快思考,从而导致了很多的决策错误。

在人类的决策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很容易降低任务的复杂性,从而使用快速思维。这与人性或心理特征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构成和交往有关。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心理学原理,但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多采用实验和小案例,而笔者结合了近二三十年来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这些实验容易理解,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是这本书在全世界如此受欢迎的两个重要原因。

三、影响人类决策的几大原因

(1) 很多人类行为都不是大脑能认真处理的。我们做的许多决定都是受情绪的影响,而不是理性思维的影响。

我们很难意识到我们的决策会受到情绪、周围环境、社会价值观等的影响。

(2) 为什么人们不能在快速思考和慢速思考之间转换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思维迟钝。大脑希望通过快速思考来节省自己的能量,降低自己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但这种看似有效、便捷的思考方式,往往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大脑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信息的掌握与判断,决策的准确性,也就是“过度自信”。

(3) 思维框架和环境对整个思维过程也有重要影响。通过实验发现,传统经济学所强调的价值和效用只是相对的价值和效用,在不同的环境和语境中对行为决策者的判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经历或我们的环境将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泡沫经济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过于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源于过去人们经历过经济快速发展或股市剧烈**的时实。

这种思维框架一旦形成,就会对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从每个个体的决策过程中,快思考与慢思考模式切换的困难出发,而其实在宏观层面上,这种切换的矛盾在整个社会与经济运行中也是广泛存在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5)

终于抽出时间写这本书的书评了。这本书的几个影响。第一个,启发式原理,人们在有限的决策条件下很容易被代表性,既眼见为实,窄框架所影响,而忽视了基础比率。基础比率也就是,只要用理性的方式去认真的思考,比如,世界上是农村人口多还是律师人多,这就是一个基数比例可以解释的事实,但是人们经常被代表性闭双眼,而忽视了后验概率。第二个就是贝叶斯定理,就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也发生,这就属于连续性事件,概率会比较低而已。但是人们更愿意高估描述简单的事情,因而高估这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人们更容易高估连续事件的概率,而低估非连续时性事件的概率。第三,人们对样本大小不敏感,事实上大样本更容易接近于事实,小样本更可能会发生极端的现象。其中一类的保守主义就是会低估证据的影响,执着于主观偏见。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甄别面试,很多事实已经证明了甄别面试的无效性,但人们依然喜欢靠描述来进行判断。第四点就是概率不会进行自我修正,人们经常认为,抛硬币时候,抛了七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八次反面的概率会比较大,但是事实上理性思考,概率是不会进行自我纠正的,所以第八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第五回归平均值现象,飞行员的测试水平,不是因为奖励或者惩罚,而进行调整,这只是一个概率现象。第六,例子的可提取性,真实性震撼性,最近发生,我身边真实发生这种情况会影响我们对该事件概率的判断,高估。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6)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指人类不受控制或无意识的思维方式,系统2是指人类控制或有意识地进行的思维方式。

用系统1来思考或判断是很快的,所以人们通常在第一时间就在头脑中形成想法。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错误的结论,因此人们往往转向系统2进行更复杂、更费力的思维过程,以补充或纠正系统1。然而,上述陈述并不意味着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

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然而,系统2是懒惰的,并且经常忽略验证,因此它不能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是快速的,因为我们直接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形成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取决于我们心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维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如果存在偏见,很容易偏离工作记忆的结论。

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实践,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思想来代替原来的偏见,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准确有效的思维方式。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的主要工作是逐一向我们揭示人类大脑中本能存在的偏见,以及哪种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通过聊天,更容易发现和分析别人犯下的错误,也更容易比较和分析自己犯下的错误。所以这本书是在分析别人的错误。如果我们倾听别人对自己错误的分析,然后比较自己,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询问参与者的意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估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就成为一种需要克服的偏差。

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总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这个球多少钱?

系统1给了我们10美分的估价,这是大多数人会很快得到的答案。似乎这个答案天生就不需要我们去思考。看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产生了这个结果。但是,一旦您对结果有疑问,系统2将尝试工作。只要想一想,就会否定直觉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球是5美分。

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人类来说,在系统1和系统2之间切换通常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复杂的事情之一。当人们感到自己已经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中就会出现非理性行为。这是因为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按照一个系统来操作。

数据的积累和方法的引入是容易的,但人的素质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这也是决策的难点。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就像孩子一样,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意味着他将来能比其他孩子取得更多的成就。

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教官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好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

事实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表现与指导员采取的措施无关。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得相似性或典型性,可用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通常根据大脑现有的数据或印象来判断,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有限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人们经常根据自己的班级、能力圈、知识结构等局限性来描述问题。

另外就是锚定现象。这是我们生活中最有趣的选择之一。在自由市场中,当我们不知道蔬菜的**时,对方给出的**就是锚。如果我们在对方给出的**的基础上做出改变,我们基本上会支持对方的**。

除非我们给自己一个独立的**,那么这次就等于我们给另一方另一个锚定值。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方面,我们都给对方一个固定的定价范围,使我们自己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系统1在面临风险时都非常容易工作。作者这样讲到: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

”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

”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

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

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一章的结尾写到的:

“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

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0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