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太宗十思疏课件 >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七篇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七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星际迷航)趣祝福编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一篇有关“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的文章,我们的网站会持续更新欢迎您收藏并随时关注我们的动态。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严谨的教学课件可以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1)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出自《全唐文》。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1、 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成语)

2、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解题】

谏:进谏;疏:一种文体,专指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写作背景】

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贞观十一年写的奏议。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眼前的各种事物。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个奏章放在案头,经常对照反省。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篇奏议如此深沉地打动了唐太宗的心思呢?为什么唐太宗如此看重这篇奏章呢?它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呢?

【字词、文言知识点、内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了话题。文章起笔,先从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本段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先总结历史: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取天下时,“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接着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

本段成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本段成语: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根本”“纵情”等词的古今义。

3.积累“倍”“以”“所”等六个词语。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默写3分,共21分)

1.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阳人。谥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B.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C.疏,原意为“分条陈述”。后指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也叫“条陈”。

D.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2)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3)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4)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赵永康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课,作者魏徵想要通过自己的上书,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太平盛世之年,也不可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应该持之以恒地施行仁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言辞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称得上是一篇千古劝谏之佳作。太宗也将之奉为自己的座右铭,置于枕边,每每有轻浮的杂念使时,便以此鞭策自己。但是在教授课文时发现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课文注释不当,另一个文章自身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注释不当。作者魏徵在第三自然段针对太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思”,其中第五思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里的“三驱”到底做何解?教材的注释是“《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开三面,留一面。”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先来看看魏徵提出的第六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是 “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自始自终要谨慎”,可见“慎始而敬终”这种态度是针对“忧懈怠”这种行为提出的。看得出这句话的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魏徵提出的“十思”的写法都应该是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再看第五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其中“乐盘游”是指“以盘游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也就是说太宗喜欢打猎。依照推理,接下来作者就会劝戒太宗应该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即“则思三驱以为度”,但是按照教材对“三驱”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应是“就应该网开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也就是说“应该狩猎为度,不过分捕杀”,如此解释看来魏徵是在劝戒太宗不要滥捕滥杀,这似乎违背了他为君担忧为民着想的初衷。那么 “三驱”到底应该怎么翻译? “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为“赶马”,在这里应理解为“驱马打猎”,“三”是一个概数,表示少,所以我认为“三驱”应该解释为“少打几次猎”。因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句话应该译为“(您)喜欢打猎,应该考虑每年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

问题二:文章自身的不足。众所周知,我们写文章时都讲究对称,假如在写文章时出现了ab两个问题并要对这两个问题回答,那么我们习惯先回答问题a再回答问题b,这才合乎情理。这点要求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古人对此要求更严格。但是在这篇文章中魏徵就太大意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通过“根”与“泉”的自然流变规律上升到如何治理国家的高度,这是正面论证。接下来作者用同样的例子进行反面论证,作者这样写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按常理作者应该先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再举“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这样才与上面举出的正面例子顺序保持一致。虽然今人不能苛求古人如何,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瑕疵,那么在这里提出来,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在写作、说话时不要出现这样的逻辑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5)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长者”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习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习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习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6)

【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二、补充注释    1.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2.戒奢以俭。以:另一种解释是把“以”看作介词;“戒奢以俭”意为“用节俭来戒掉奢侈”,也通。    3.诚能见可欲。“诚能”二字是贯穿整个“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意思。4.三驱以为度。三驱:另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一供祭祀,二享宾客,三充君之庖厨。比较优长,还是以课本中的注释较符合文意。三、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    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要点    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                 (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    积其德义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要点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布置作业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7)

《谏太宗十思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测试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______________

(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

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实繁

春华秋实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9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