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陈太丘友期课件 >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锦集九篇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锦集九篇

【#范文大全#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锦集九篇#】以下“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由趣祝福小编精心收集整理,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使您取得更好的成绩。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制定好教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1】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翻译难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取情感体验,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学习古人懂礼知仪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诵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通过故事内容,推究文章内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生成问题策略:“生成”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时,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的“生成问题”,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1、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悟读主旨,质疑探究--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阅读理解这个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聪慧机敏,引出《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像王戎这样聪敏机智的儿童,导入新课《期行》。

2、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原书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类。“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学生认真听读欣赏。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1)读准字音:如“尊君在不?”读fǒu,

(2)读好节奏: 把握停顿,准确断句。如“君/与家君/期日中。”

(3)读出情味:由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

3、师生评价,共同纠正:要重点读出友人“礼--怒--惭”的语气和情感变化。要把元方维护父亲尊严,有理有据地驳斥友人“无信”“无礼”和入门不顾的小孩情态表现出来。

4、背诵课文。

三、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

(1)留:国名、人名、地名、年号等保留不译

例:陈太丘,元方。

(2)补: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例:(太丘)去后(友)乃至。

(3)比:比较异同。

例:尊君:你父亲;

君:你、您;

家君:我父亲。

(4)参:参考课文注释或工具书。

(5)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教师适当指导。)

4、把握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交流后理出文章的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半部分通过元方和客人的对话阐明寓意。

四、悟读主旨,质疑探究

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

2、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的?

3、试对人物进行评价

4、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予以重视,因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或超出教学预设的教学情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积极应对,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搞好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特别是评价人物时,要客观、公正、全面。

在经过师生相互的活动之后,达成共识:

1、因为陈太丘没有等他,认为陈太丘没有守信。

2、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3、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敏机智、懂礼识义。

4、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要做一个明礼诚信的人。

五、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课件展示“八荣八耻”内容,提出问题:

1、如果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这则故事可以作为哪方面的教材?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请选择一句或者写一句关于诚信的格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创诚信校园,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

诚信为本,学做真人。

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我诚信,我美丽.

我诚信,我自豪!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诚信是一支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 汉字上长出了华夏,一代代,一脉脉,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牢固树立讲诚信的观念,努力践行:……的庄严承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翻译“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

(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的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4、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2】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课下的注释,自行翻译文言文;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并深入体会文意;

3、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信”和“礼”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并深入体会文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呢?(生答)今天,老师再领大家去认识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好不好?(生答)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出示多媒体投影)

二、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三、正音,通假字不(fǒu)通“否”,语气词。(出示多媒体投影)

四、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行疏通文意,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把不会的字词,随时标注在书上,注意文中的省略成分,可以互相讨论解决,仍有不懂的,等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指导学生翻译)

五、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全班解决,并提出重点需要掌握的字词。

六、文言文里的字词意思,尽管和现代汉语不同,但个别字词的

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学生说出文中的几个这种词的意思。(出示多媒体投影)

七、每组选一个代表,一人翻译一句,翻译全文。

八、请女同学来齐读,男同学点评。

九、抓住文中陈太丘友人元方三个人的“怒”,让同学在朗读中去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出示多媒体投影)

十、男同学齐读课文,读出三个人“怒”的不同感情。

十一、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演出。

十二、全班同学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十三、讲解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出示多媒体投影)

十四、全体同学跟老师宣誓,做一个诚信的大中人,做一个礼仪的大中人。(出示多媒体投影)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4】

一、导入

1.讲述《元方善对》的故事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提问: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争相回答)

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年仅十一岁的元方就表现得如此机智,聪颖。事实上他的才智在此之前就早已显露。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元方,深入领会他的过人之处。

2.明确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聚焦目标一)

(一)诵读课文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强调朗读的字音、节奏。

易读错的字如:"尊君在不”中的“不”的读音应该是

节奏示例:“陈太丘/与友/期行”体会到:根据读准节奏。

朗读时需注意的句子节奏划分:元方/时年/七岁待君久/不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二)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及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2.强调重点内容。

(1)“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

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2)在文中补充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三)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

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

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聚焦目标二)

1.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无信-------“期日中,过中不至”

无礼-------“对子骂父”

暴躁易怒----“友人便怒”

粗鲁-------“非人哉!”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总结:言而无信,不懂礼貌,但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从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学法指导:要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等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合作研讨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你是怎么看的?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三)展示讲解

(四)学习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诚为本,以礼待人。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5】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

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欣赏生动的故事情节

3.诚信做人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切入

出示课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指名读,注意把握语气、语调

3.评议朗读中的精彩处或不足处

4.分主角读:一生读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全文,如有疑难同学间交流。

2.解释加线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期日中太丘舍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3.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帮忙更正。

四、背诵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复述不一样于背诵,它允许有个人的合梦想象和再创作。

六、人物画廊

1.本文描述了几个人物?重点描述的人物有几个?(友人、元方)

2.文章经过哪些方法来描述人物的?(语言描述、动作描述、神态描述)请分别找出有关语句。

3.个性品读

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

⑴首先揣摩友人的两处语言应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提示:第一处(询问、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高)

⑵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回答?

提示:第一处(客气),第二处(义正辞严)

⑶同桌两位同学试读一遍。

4.人物语言反应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交流讨论。)

明确: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懂礼、聪明、识义、正直不阿

七、圆梦剧场

1.不少同学有这样的梦想长大当导演、当演员,为了圆梦,我们自我作主,当一回导演、演员,让我们一齐走进圆梦剧场。

提示:

⑴把本文故事编成短剧。

⑵四位同学自由组合,一位当导演,其他三位扮演太丘、友人、元方。

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要到位。

⑷可创造性地增加情节。

2.排练

3.上台表演

4.教师现场采访导演:

导演:你认为三位演员中哪位表现得更出色?好在什么地方?

八、观点对对碰

最终一个场面耐人寻味:“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的?

提示:

1.模仿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设正方和反方,每方可设主辩手一名、二辩手一名、三辩手一名。

2.赞同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正方,反对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反方。

3.正反双方分别阐明自我的观点,并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自我观点的正确。

九、我来讲故事

⑴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做人要讲诚信。

⑵请同学们把自我所明白的或自我亲身经历诚信故事先讲给自我的同桌,然后再讲给大家听。

(诚信故事举例:商鞅言而有信;孙武斩姬演兵;曾子杀猪;诚信的试金石。)

⑶教师来讲一个故事:

故事见《读者》(22期《盗马》)

请同学们续写故事结局。

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诚信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整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优良品德。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本文是学生继《咏雪》后的另一篇文言文,尽管他们对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有限,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能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明白懂礼守信的可贵。但个别重点词汇的意思,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内容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一篇,文中讲的是汉末名仕陈元方七岁时,面对父亲的有人的无力无信,义正言辞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无信”“无礼”二词为全文的核心。

教学环节与活动:

一、导入:

1、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德,至今流传。相信同学们也知道这样的故事,下面就请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故事。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这样一位小朋友,请大家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走进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一篇,注意字词读音。wWw.ZF133.COm

2、同桌分角色对读课文,全班齐读。

3、请一位同学来复述故事情节。

4、疏通文意:先自己对照课文的注释,用加字法或换字法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字、句、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上讨论解决。最后将难词、难句整理出来,全班一起交流解决。

5、比一比,看谁译得快。

(将课文中重难点的字词标上红色,让学生举手抢答)

6、合作探究

A、火车接轨:每人一句翻译课文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小组讨论:客人和陈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何以见得?结合课文分析。

板书设计:

客人:无信、无礼

对话赞扬元方懂礼识仪、正直不阿

元方:斥客

结果:客认错,元方入门不顾

7、各抒己见: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说说你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A、并不失礼------以礼待客(称父亲友人“君”可以看出),客人竟然无信、无礼,对待这样的人就应当“入门不顾”,同时它这一行为也体现了元方“刚强正直”的品质。(学生说,教师引导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刚强正直)

B、失礼--------客人感到“惭”,并“下车引之”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想求得别人的谅解,那我们就应当原谅他,谅解他。元方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8、归结:俗话说“人无完人,谁能无过”,而元方当年仅有七岁,我们更不能用成人的要求来要苛刻地要求一个孩子,但他那种“刚强正直”的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于父亲的友人,他知错能改,我们应当用宽容的胸怀来对待他,更何况宽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

三、拓展延伸:摘录《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一则故事,请学生边读边翻译文段,说说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做事要注意观察,认真思索。)

四、简介《世说新语》的资料。(学生根据预习到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

五、看图片,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看谁背得快。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及翻译。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句。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评价:

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小组讨论热烈,能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准确的翻译出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对于课外的拓展延伸,学生的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节课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十八::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

2、重点精讲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陈太丘与友期行”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难点精讲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2、学习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又要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并熟练默写课文。

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并有所启示。

【知识拓展】

1、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4、《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课内问题指导】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参考答案:

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被编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联系生活及其他学科,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即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又提出学生能主动地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主题上均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亲情去写的。作为人间最真挚而又美好的亲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单元教学的要点:在继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人物间的浓浓亲情,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尤其后者为下一单元的练习朗读和默读奠定了基础。这一课在本册文言文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虽然课文故事性强,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但一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继续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是大有必要的;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同样不可缺少;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是大有裨益的。作为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诵读古代诗词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新课改要求。因此在七年级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形成文言文思维意识,将“文言”与“文”同步进行方为科学的教学。

2.本节主要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文中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

3.教学目标

依据三个维度我预设了如下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抓住关键词快速背诵课文。②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3、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优良品德。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难点: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继《童趣》、《论语》、《山市》之后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尽管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有限,但该文内容浅显,且故事性强,学生在多读之中能够感悟大意,借助详细的注解基本上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美德可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较为封闭见识浅薄的农村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知识有必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训练或推荐来完成。至于文言文的快速背诵要有技巧,这一点也需要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三、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预设目标,我选用了:激趣导入法、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探究讨论法。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渲染氛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尤其针对初一新生让其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既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又能体会人物的情感。分类整理归纳法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与习惯,诸如词语的整理、名句的收集等,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归类”意识加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学生练得越早收获就越大。新课标还很注重学生思考和探究、讨论合作能力,希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学法指导,如:圈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研究法。通过默读圈点勾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以及文眼关键词;朗读法,在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背诵课文;合作法,则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问题,进而形成开放式的话题。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八德教育誓词。

二、复习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课文学习

1、读课文,注意停顿;

2、全班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3、感知文意,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4、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四、拓展思维:

1、课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你能解释一下句子吗?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五、问题探究:

1.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这两个人?

2.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六、课堂延伸

学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请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想法。

七、课外延伸:

1、有关诚信的名言与成语的积累

2、讲故事比赛

八、作业:

1、查找有关资料,写一字左右的描写“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文章。

2、请你收集10条关于“诚信、礼貌”的名言,抄在剪贴本上。

六、板书设计

小编推荐

春晓课件(锦集九篇)


春晓课件【篇1】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晓》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齐背《春雨》

2、揭题,认识诗人。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二、精读古诗,理解体会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2、请学生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联系挂图,说说个诗句的意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4、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6、议一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评议、交流。

7、教师小结: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春天的其他古诗,和同桌交流。板书设计: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课件【篇2】

内容: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习生字。

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意思。

重点:识字、写字。

用具:字卡、教学图片。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三、描红指导。

春晓课件【篇3】

运动目的:

1、感觉黄梅戏曲调清爽悠扬的特色。

2、学惯用“填词”的方法改编戏曲,并能实验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色的行动。

3、萌发幼儿喜好黄梅戏的情绪。

运动预备:

1、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选段的原唱及伴奏音乐。

2、供幼儿学唱歌曲的图谱。

3、黄梅戏《打猪草》的演出视频。

4、幼儿已听过黄梅戏曲调。

5、幼儿已熟习控制多首五言古诗。

运动历程:一、听黄梅戏

放灌音《打猪草》选段,让幼儿感觉原曲。

1、小朋友,这是一首什么曲子?(黄梅戏)

2、黄梅戏是什么处所的剧种?(安徽)

3、这段黄梅戏的名字叫什么?(《打猪草》中的《对花》)

4、你们喜好听吗?为什么以为好听呢?

(幼儿自由报告,引诱其感觉黄梅戏的特色:抒怀、美好、流通、动人、婉转清爽、精致等。)

二、哼唱黄梅戏

1、你们想看黄梅戏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吗?要是你发明内里有你熟习的处所就勇敢地随着哼一哼,好吗?(观赏黄梅戏《打猪草》的演出视频。)

2、恩,小朋友学得真像!如今石先生和你们一路来唱。(随着伴奏音乐哼唱“啦”。)

三、学唱黄梅调《春晓》

1、填词范唱黄梅调《春晓》

幼儿园教案看你们唱得这么开心,我和徐先生也来一段,接待吗?听听我们唱的和适才《打猪草》中的《对花》有什么差别。(曲调一样,歌词纷歧样。)你喜好哪一句?

2、进修歌词

a、出示图谱,师:看,石先生唱的歌词在这呢!我们一路来把《春晓》朗诵一遍。

b、师:在唱古诗前,我还唱了一句话,你们听出来了吗?(学古诗,唱古诗,我们一路来,唱古诗。)末了一句唱的什么?(的儿喂呀,的儿喂呀,的.儿喂呀,的儿喂呀喂尚喂。)

c、按节拍完备朗诵歌词。

d、配上音乐朗诵歌词。

e、男女对诵歌词。(按赤色、蓝色男女对诵)

3、配上音乐学唱黄梅调:春晓

a、如今我们来随着音乐唱一唱吧。(幼儿跟琴慢速学唱。)

b、随着音乐伴奏演唱。

c、师生对唱。

d、幼儿分组对唱。

四、勉励幼儿为古诗创编演出行动。

a、我们观赏的这段黄梅戏有几小我私家唱啊?(两个)男的叫生,女的叫旦。他们在演唱的时间,一边唱还一边奈何的?(做行动)那你们适才观赏的时间有没有学到一些美丽的行动呢?

b、好,如今我们再来观赏一遍,一边看一边学,好吗?(幼儿随便站位,边观赏录象,边学行动。)

c、请幼儿上台树模行动,各人学。(学行动时,念唱古诗,提示女孩子可以用手帕做道具。)

d、有了美丽的行动还应当有音乐配上,来!我们一路来演出。(随音乐演出黄梅调:春晓)

五、幼儿配对演出黄梅调:春晓

1、老师演旦,幼儿演生对唱演出。

2、女小朋友演旦,男小朋友演生,自由组合演出。

六、幼儿手工制作竣事

本日我们把古诗《春晓》编到黄梅戏里去了,喜好吗?我知道你们还会许多古诗,下回我们再一路来编一编,唱一唱。

以上是《大班音乐教案_黄梅调“春晓”》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大班音乐教案:黄梅调“春晓”,,觉得好就请收藏下。

春晓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优美的旋律,学习用清楚自然地声音演唱歌曲A段。

2、初步尝试简单的合唱方式。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难点:

能清楚自然地演唱;唱准A段第三句的节奏。

唱准A段第三句的节奏、合唱的方式。

活动准备:

音乐《春晓》、图谱、古诗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唐诗,念唐诗进行发声练习。

1、提问:小朋友会念唐诗吗?

2、朗诵唐诗进行发声练习。

二、学唱歌曲《春晓》

1、欣赏歌曲《春晓》两遍。

提问:这首歌曲听上去有什么感觉?

2、放音乐念词,熟悉歌曲旋律。

1)出示图谱,放音乐,老师指图幼儿观察图谱。

2)共同分析图谱,发现小花的位置就是唱词的地方,唱准第三句(利用声势、念词等方法使幼儿掌握)

3)发现休止的地方,唱准并创意休止符。(用模仿、跟唱的方法唱准)

4)跟音乐完整地念歌词。

3、学唱歌曲,能用清楚自然地声音演唱歌曲A段。

1)教师弹琴,放慢速度,幼儿跟唱。(对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练习)

2)幼儿用清楚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A段。B段做摇头或小花摇摆的动作。

4、练习演唱。

采用分男、女生或个别演唱的形式进行歌曲的练习。鼓励幼儿能大胆地演唱。

三、尝试简单的合唱方式。

1、增添图谱内容,感受合唱的唱法。

2、示范合唱的方式,幼儿模仿学习。(声势、念词等)

3、分两组进行合唱练习。

课后反思

1、目标定位

从教学效果来看,目标定位较准确,有可操作性,有明显的指向性,并且整节活动以目标为中心顺利开展,难易程度适中。

2、教具准备

教具能为目标服务,简单易操作、易懂,利用率高。

3、活动流程

活动以导入——学唱歌曲A段——合唱三部分进行

利用幼儿诵读唐诗进行发声练习,即可以感受古诗意境,又可以起到开嗓的作用,学唱歌曲中,重难点突出,通过让幼儿观察小花摆放的位置不同,学习正确的诵读节奏。利用声势、语词的多次练习,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发现4/4拍的规律后,自然引向休止符的认知,请小朋友设计休止符号,发挥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幼儿学习兴趣。在掌握的不太好的地方,我有意用钢琴慢速的进行逐句学习,使幼儿唱的音更准确更清楚。第三环节是对唱歌内容的难度提升,需要配合演唱,仍然利用图谱解决了这个难题,幼儿学习不费力,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孩子,依预设、依情况随时调整活动细节,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唱歌曲,大胆表现,有所收获。

不足:

1、写在黑板上的目标表达不准确,造成听课人对活动的理解和看法有误差。

2、准备好的PPT古诗背景图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没有展示,使得设计之初达到诗、歌、画三位统一的效果略显欠缺。

3、预设中还要对《春晓》的诗意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幼儿理解词意,感受意境,但在活动中被忽略了。

改进:

幼儿学唱歌曲时坐的时间有点长,可以再休息的间隙请幼儿听音乐舞动身体,一是起到休息嗓子的作用;二是让身体活动一下,劳逸结合,更有兴趣参与学习。

春晓课件【篇5】

设计理念: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遵循学习古诗的过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字词在古诗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在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听读,借助拼音自读,重点句跟读等不同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顺全诗。

2、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逐句朗读领会,再联想全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句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难点:了解古诗语言颠倒、减缩的特点,能把省略的词语补进去,颠倒的次序顺过来,间断的意思连贯好。

教学突破:在朗读和现在语言习惯的对比中,了解古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

乐曲《竹林春晓》、诗歌填空《春天的乐曲》。

教学设计: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齐诵古诗《春雨》,说说诗意。

2、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游春踏青,高兴吗?春游不一定要远行,“身未动,心已远”,咱们今天就用耳朵去试着感受春天。闭上眼睛,仔细听(播放乐曲《竹林春晓》)。轻轻睁开眼睛,说说你从歌中听到了什么?仿佛见到了什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蕴含春日特点的乐曲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在动听的歌声中使学生感受春天美妙的情景,和诗人一样从声音中走进春天,为学生理解《春晓》的诗意作好铺垫。

3、老师这儿有首没完成的小诗——《春天的乐曲》

(出示课前准备的打印稿)

你能用春天是什么声音来补充完整吗?别着急,咱们看看学了课文能不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孩子细心观察感受、大胆想象创造、优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看图,了解图意。

1、打开课本,仔细观察插图: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图画中都有谁?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3、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课题《春晓》(齐读)。

4、课题中的“晓”是个生字,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按正确的笔顺写写这个字,注意“晓”字的右上角没有点。

5、作者具体是怎样描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诗中。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鼓励他们有序观察、完整表达。同时,随文识字,及时指导“晓”字的正确笔顺与书写注意点。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2、发现了吗,诗中还藏着一个多音字“觉”,在课文中读“jué”。

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咱们熟悉的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一生都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解题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简介作者,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

四、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1、听课文朗读,结合图片想想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诗指早晨(在课题旁板书:早晨)。那么诗题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春天的早晨。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齐读古诗)

3、学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读诗的前两行,想想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没读懂的,同桌一起商量。

(2)汇报交流。

眠:睡眠,睡觉;所以“眠”是目字旁。 晓:天亮。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亮了。可见春光美好,连睡觉都那样舒服,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注意课题里“晓”的意思和这儿不同,要联系句子来解释。

(3)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春天的天气暖和,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4)早晨醒来,作者耳畔传来了什么声音?闭上眼睛听录音,体会“处处闻啼鸟”,说说自己的感受。

处处:到处。 闻:听到。 啼鸟:鸟叫。

“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到处听到鸟的叫声。)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是呀,同学们都觉得这样读起来有些别扭。写诗是要押韵的,读来才琅琅上口,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把“鸟”字放在句末。)

【设计意图】抓住看似简单的词序变化,使学生对古诗的语言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

(5)你能连起来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吗?(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从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呀,“处处闻啼鸟”,可以让人感受到背后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仿佛满目春光映入眼帘。

(6)从诗的前两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儿看出?(春色之美,诗人对春光的无限喜爱。)你能读出诗人对春色的喜爱吗?(板书:爱春)

(7)指名读,点评激励,读出诗句中美好的感觉:1、你读得真棒,老师仿佛听到了鸟儿们动听的歌唱!2、老师听出来了,有几只鸟儿应经在鸣叫了,可好像还不够多,不够热闹,再试试!3、咱们一起来读,小朋友们清脆的读书声和在一起,仿佛无数只鸟儿在婉转歌唱呢!……

【设计意图】诗歌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引导学生透过处处的鸟啼声想象无边春色,走进广阔的大自然,使学生自己去想象、去体味诗中那鸟语花香的烂熳春光,产生与诗人一样“爱春”的情感共鸣。

4、过渡: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5、学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观察文中插图:地上有什么?作者回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3)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么样呢?结合图片,试着说说第四行诗句的意思。(经过风吹雨打,不知不觉又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4)从诗的后两行你又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启发引导:想想此刻你就是大诗人孟浩然,昨天还是百花盛开,一派争奇斗艳的美好景象;今晨醒来,一场春雨却在夜里不知不觉吹落了多少花瓣,庭院里的落花飘了满地,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是呀,落花总是叫人惋惜,大好的春光不能长驻,应加倍珍惜(板书:惜春),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板书:一年之计在于春!)

【设计意图】“夜来风雨声”转为写回忆,“花落知多少”又回到眼前,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由爱春转为惜春。正是因为爱极而舍不得这大好春光,惜春即是爱春。此处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启发他们将自己置身春日一夜风雨过后的庭院中,面对满地飘零的花瓣,体会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从而与诗人心意相通,产生美好春光需倍加珍惜的感悟。

五、领悟内化,诵读出自己的感受。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感受春日清晨的美好,诵读古诗,提醒自己加倍珍惜这明媚美好的春光、爱惜时间!

【设计意图】在配乐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诗意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把对诗句的感悟融会贯通。

六、拓展:争当小诗人。

1、春天有迷人的色彩、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写春天的声音,那处处鸟啼、那潇潇风雨,婉转悠扬、悦耳动听。耳朵里听到的声音,用心去感受,真美!你也能当一回小诗人,完成咱们课前交流布置的小诗——《春天的乐曲》,从声音中去描绘春天吗?可以怎么写呢?(可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提醒,比如“春天是清晨鸟儿动听的歌声……)大家在你们4人的小组里讨论讨论,一人贡献一句合作完成精彩的小诗,别忘了完成后在“作者”后面端端正正写上你们的名字,大家争当小诗人哦!

2、学生4人小组讨论、填写。

3、交流、点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同学们用心书写了最自然的诗篇,奏响了春天最动听的乐曲!

【设计意图】紧扣主题,引导学生像孟浩然一样从细节处、从听觉里亲近春天、珍惜春光。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自主创作的兴趣,重视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创作诗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孩子用充满童趣而又优美细腻的笔触在语言文字里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呢?

春晓课件【篇6】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是新课标强调的教学理念之―。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春”的主题,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从猜谜语、律动表演导入,再通过说春天、唱春天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春天。并将情境、音乐知识和创作内容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欣赏、演唱古诗词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春晓》,井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歌唱、朗诵、舞蹈等手段来表现歌曲(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猜谜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猜吗?

出示谜面,后长叶子先开花,花像小小金喇叭,喇叭吹起嘀嘀哒,吹得冰雪全融化。(猜一植物)――喇叭花。

对呀,喇叭花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呢。

2、歌表演《春天在哪里》。

小朋友们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3、春天是―年四季中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哪位小朋友能够用你的歌声来表现春天呢?(学生自由演唱)

4、刚才大家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还有哪些同学能够吟诵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设计意图:猜谜是孩子们的“拿手好戏”,律动表演更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将两者作为本课的导入,更能引人入胜,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马上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这一本课的重要特征得以最初体现。]

二、欣赏古诗

1、刚才有位同学吟诵了《春晓》这首诗,你们看,唐朝诗人盂浩然多么了不起,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妙的诗句吧!(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2、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

3、大家说的太好了,面对这么美丽的春光,我们的诗人盂浩然不禁吟到:“春眠不觉晓,……”(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借助配乐朗诵.理解古诗所表现的意境,以体会、品味音乐与古诗巧妙、完美的结合。]

三、学唱歌曲

1、这首诗也被谱成了歌曲,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2、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3、老师示范演唱。

4、学生用la哼唱。

5、轻声演唱歌词。

6、解决难点:

(1)歌曲的四个休止符处加上四个动作:听、听、看、摇头。

(2)最后一句附点节奏。

7、那么美丽的春天,你怎样用动作表现出来呢?

(1)集体讨论、归纳、积累、示范。

(2)集体表演。

8、分别用慢速、中速和快速演唱歌曲,请学生仔细聆听,说一说三遍演唱的速度和情绪有什么不同,分别表演。

[设计意图:“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学会歌曲之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创编律动动作,并在教师的组织下集体讨论、归纳,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律动,使学生的自由表演与规范舞蹈得以结合、展现。]

四:创作表演

1、引导学生选择表现形式。

(1)吟诵(2)演唱(3)舞蹈(4)综合以上或其它形式。

2、小组讨论、创作。

3、表演展示。

[没计意图:这是学生自主性的又一次体现,由学生自己选择表现形式表演春天,在“观众”面前自信地朗诵、演唱、舞蹈、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掀起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又一新高潮。]

五、课外延伸

1、拓展欣赏其它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

2、小结本课。

3、律动出教室。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主题“音乐与诗歌”的点睛之笔,在二年级学生通过实例体会了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后,以总结的形式对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加以提炼,虽然寥寥数语,但已足矣。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举一反三,去寻找、品味其它富有音乐性的古诗才是本课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春晓课件【篇7】

活动领域:语言、科学。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春晓》并感知古诗的意境。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活动

1、语言活动区

提供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活动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提供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提供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提供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活动评价

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活动反思: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春晓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个生字:晓、眠、闻、落、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磁带,展示仪。

生:每人一张白纸或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举手回答。

师:“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滋润着万物,小草绿了,桃花开满了枝头,春燕和小鸟在空中翻飞,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看到了这美丽的春景,不由得写下了《春晓》这首古诗,你们想学一学吗?

生:想!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多媒体出示课题:《春晓》

二、理解诗意:

1、品古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孟浩然的《春晓》。(播放多媒体课件)

2、学古诗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行诗句,谁来读一读?

生:(读)“春眠不觉晓”。

师:学习古诗要从字、词入手,你觉得第一行中什么字不理解,需要大家的帮助?

生:“眠”是什么意思?

师:提得好。古诗中的一个字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词,“眠”是睡觉的意思。

生:“不觉”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

师:“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行古诗中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师:谁能把这一行的意思告诉大家吗?

生: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就到了早晨。

师:学懂诗句要从字、词入手,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加上一些字词,有时还要调整一下顺序,最后根据大意来理解古诗。

师:试着学一学下面的三行,要是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怎么办?

生:可以问老师。

师:是的,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正好,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在场,小朋友们可以大胆地去请教。

生: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师:对,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

学生讨论,自学略。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你们的自学情况:电脑闪烁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组词;谁知道第二、三、四行诗的意思?

生:回答。

3、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评价)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师带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朗读,背诵古诗)

三、领悟想象:

师: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师:(旁白)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你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只听到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快乐,可是昨天夜里……播放情景音乐(生作陶醉状)

师: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是啊!这就是春天的气息,这就是春天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面上花红柳绿,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树枝头,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播放情景音乐)

生:读古诗。

四、拓展应用:

师:春天这样美,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的美景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好吗?

生:有的写话,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师: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小朋友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1: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蝴蝶飞来了。

生2:春来到了,柳叶变绿了,青蛙从洞里出来了。

父与子课件锦集


为了让你更好地备课,趣祝福提供了以下可能有用的“父与子课件”,供你参考使用,别忘了收藏和分享哦。对于学生来说,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而对于新教学的老师们来说,更需要多花时间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父与子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预习时学习新字词,对于不懂的借助字典或者小组讨论等各种方法,解决难题。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 爆炸、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3.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认识八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如:“曼 墟 砾 爆”等生字。

教学难点: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1.PPT展示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图片中认识地震,感受父母之爱,紧扣主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图片后感分享:

a.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看照片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感情。

b.师:同学们看了照片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图片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与子都是如此。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文,请打开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1.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不懂的生字可查字典或小组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生词,再向老师提问解决。

2.针对学生情况和生字词的难度,自主选择重点字词讲解。 如:“曼 爆 颤 砸 ”等字。如:

爆 :注意偏旁是“火”,根据偏旁懂得区分“爆瀑 曝”,并以此对比联想记忆。可组词“爆炸”等。

颤: 读音chàn 翘舌而且是前鼻音,可组词“颤抖”等。 读音zhàn 时,翘舌,可组词“颤栗”等

3. 学习多音字,对比记忆。先让学生查字典并组词,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最后让他们读两遍。

【设计意图】: 讨论记忆生词方法,既加深学生的记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消化生字词,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5.检查生字,抽取同学,要求给出字词,读出读音并解释意思。

昔日:xī rì 以前的日子,曾经,从前,大多用于写回忆文,书面语等

爆炸:bào zhà 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

破烂不堪: pò làn bù kān 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

1.朗读课文,通过分组读,自读,齐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知道故事大概梗概。

2.在朗读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各小组找出描写父亲与孩子的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的词句。

3.有感情朗读找到的句子,看那个小组找得有快又多,并且读得最好。生评,师评。

【设计意图】竞赛的方式会让学生更活跃地学习,同时也能更好达到“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1个生字词,并学习了三个多音字,而且大家在学习中发现了一些记忆生字词方法,你们都很厉害,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现在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看你们能否读准生字词了。

多音字:

【设计意图】由于其他的生字词是在PPT上演示的,所以黑板上只板书多音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2. 学会理解父母之爱,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1.出示练习,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

2.让学生默读课文,请一两个学生口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学生消化上节课遗留下的知识难点,同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既达到锻炼口语和胆量,也让学生更加深这篇课文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1.自由朗读,把上节课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再读几次,用口头语描述父亲的形象

2.分角色朗读父亲与阻挡的人之间的对话。讨论“父亲真的是精神失常”?

3.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a:“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要从8小时写起?

5.“体验一分钟”,让学生闭着眼睛体验一分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36小时的艰辛。

6.创新提问:假如父亲挖了36个小时之后,却发现儿子已经死了,这个父亲还是“了不起“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解读课文,当这个残酷的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感情是一种冲击,但却让学生思考,更能坚定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1. 通过分角色朗读,齐读,竞赛读等方式,再次让学生感受父子之间的“了不起”。

2. 在各种“读”的基础下,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的对话,并模拟情境。

4.抓重点句子,设计提问,重点解读。如:

师:儿子坐作出这个决定,他了不起吗?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

b:“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5.个性阅读,畅所欲言。学完本篇课文每个人都有很多感受,让学生抒发感情,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播放防震知识,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作用生活。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都要懂得珍惜回报父母之爱,向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学习,做一个勇敢又了不起的儿女。好不?

父与子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父与子课件(篇3)

教材简析: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父与子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师:能说说图片反映了什么事吗?(板书:地震)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

师: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1月17日,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侵袭了美国洛杉矶,在地震中,有一对父子用他们的真情,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出示课题)。齐读

3、回想刚才的一组图片,你觉得从图片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n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n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n3、读了文章,你觉得这对父子怎么样?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女生读这个句子)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男生读这个句子)

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父亲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说清楚,那就是更明白了。谁愿意再试试。)

3、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齐读。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说的太好了,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咱们一起来感受下父亲的了不起。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在课文中找一找。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咱们看看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最后两句话还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来说说看。

(第一句话有点恳求的心情;第二句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怎么体会的?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焦急。第三句,有一点生气。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

师:同学们不仅读出三句问话的不同语气,还分析了父亲的所思所想。真的,透过父亲这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老师和大家合作,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看大屏幕,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引读)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齐读三句话

我们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到处都是血迹,这就是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这36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眼睛想想?放音乐。

这是包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36小时的挖,我们看到了父亲――齐读:出示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就这样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还要挖,因为当时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个念头源于父亲对孩子的一句承诺,什么承诺?

3.体会父亲的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师:(总结)我们分别从作者所描写父亲坚定、执着、信念这几方面,看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同学们,你们佩服这位父亲吗?

1、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在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经看过的书《感悟父爱》,在序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我想从给大家: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让我们永远记住――父爱如山!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

师:我们是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父与子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幽默画(最后一个苹果),鼓励幼儿想想、说说、笑笑,体验诙谐的情节,培养幽默的生活态度。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幽默语言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幼儿从画面的理解讲述中悟出坚持到底就能完成任务的道理。

活动准备:

《父与子》的系列图片、课件、苹果树、父与子的漫画书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苹果树

师:这是什么树?树上有几个苹果?

2师:你们瞧,这个苹果又大又圆你们想吃吗?老师这有两个人他们也想吃这个苹果,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教师出示两个纸偶,引导幼儿猜一猜他们想得到苹果办法。

二、看图讲述

1、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真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父子俩有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2、出示第一幅图: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我觉得父亲的动作好像很有趣,老师来学一学,你们帮老师看一看做得对不对。

教师扮演这棵苹果树,引导幼儿模仿父亲的动作吃力的摇树。

师:父亲也是这样用力的摇树的,你们觉得他能够得到这个苹果吗?结果会是你们想得那样吗?那我们继续往下看。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儿子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他看着父亲满头大汗,也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了。

那儿子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4、出示第三幅图

师:没拿到苹果,父亲很不甘心,父亲又有了什么办法了?

师:你们看拐杖就差一点就可以碰到这个苹果了,我想这次他们应该可以吃到美味的苹果了。那你们觉得可以吃到吗?

5、出示第四幅图

师:很遗憾!他们没有吃到苹果。他们不得不继续想办法。大家看这次父亲用什么方法摘苹果?

6、出示第五幅图

师:鞋子扔出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了?

师:老爸和儿子忙了半天还没有得到苹果,心情怎样?会不会继续想办法?

如果是你,你会坚持下去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有没有像我们小朋友说得那样。

师:如果你是那个儿子,在父亲想要放弃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什么?(教师总结做事要坚持要努力不能半途而废)

三、欣赏漫画故事

1、教师请幼儿完整的讲述故事。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幅图角落上的序号,并要求幼儿说出它的作用。

3、师:你觉得哪一幅图最有趣?为什么?

4、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父与子的其它漫画作品,体验漫画中的诙谐有趣。

四、介绍漫画书《父与子》

1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故事是来自哪里吗?

2、教师出示漫画书《父与子》,并适当介绍这本书。

结束语:今天小朋友的表现很不错,老师将这有趣的漫画书留给你们和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父与子课件(篇6)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跟空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我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是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父与子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体会文章表现的父爱的伟大及执著信念的坚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父爱、母爱是人世间最高尚、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无数名家以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名篇,感染了许多读者。我们刚从《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柔与细腻,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汉林描写的一个发生在地震中的传奇故事,一起去感受父亲的伟大与深沉。

1、正音:

结合《丛书》p96,“读准带点的字,在正确的读音下画上横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板书课题,了解略读课文的读书要求:

请一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归纳板书:

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去概括。)

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二、自读自悟

(要求带着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自读课文。)

三、交流感悟

1、讨论理解问题⑴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⑴ 引导学生共同理清四要素要点。

(当归纳地点时,简单介绍洛杉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⑵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根据四要素进行概括。)

2、讨论理解问题⑵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明确要求:可以提问题,可以交流看法,可以小组一起感情朗读。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⑵ 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相关语句,了解父亲当时所处的环境。(通过此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亲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儿子,更能突出父亲的伟大。)

① 师:我们先一起了解大地震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绘。)

② 结合平时你们了解到的地震的相关知识,说说这里的处境危险吗?

(让学生知道当时处境之危险,随时都会发生xxxx。)

③ 学习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从文中哪些段落、哪些语句体会到父亲的伟大?

(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语句、段落,汇报小组学习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梳理归纳,为下面的深入分析,体会父亲了不起做铺垫。)

⑶ 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三自然段:

(父亲为救儿子不顾危险。)

① 父亲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知道父亲冒着随时会xxxx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从而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② 什么动力使父亲在一片废墟中去寻找自己的儿子呢?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支撑父亲所作所为的是信念。)

③ 朗读指导。

⑷ 结合学生汇报,学习理解第五~十三自然段:

(父亲救儿子的坚定而执着的信念。)

① 父亲了不起在哪里?

(引导学生抓住语句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xxxx、警察提醒他有危险,但他坚持在废墟中挖掘着。)

② 什么动力使父亲有这样了不起的举动?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想到的是他对儿子的承诺,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③ 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的坚定和执着)。

④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呢?

(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步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面临危险,随时会发生的倒塌、余震、xxxx,父亲连续挖掘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⑤ 为什么这位父亲能连续挖掘38小时而不放弃呢?

(引导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战胜了一切困难。)

⑥ 朗读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感受父亲的伟大。

⑸ 面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想怎样赞美他呢?

(师先示范: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信念坚定,不轻言放弃。)

⑹ 重点朗读指导,体会人物感情:

① 出示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b、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② 师:这是文章第3第13自然段中两处父亲对儿子的相同的呼唤。我们一起理解一下,同样的呼唤,但父亲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理解第一次的呼唤是父亲面对废墟的绝望悲痛的心情,第二次的呼唤是听到儿子的声音,那惊喜万分的感情。)

③ 朗读。

⑺ 学习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① 找出文中描写儿子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读一读。

② 出示重点段段: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③ 说说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表看法,理解儿子对父亲充满信任,充满耐心等待父亲,对生存充满希望,以及处事的冷静、勇敢。)

④ 出示重点段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⑤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从儿子对同学的关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四、体会情感

1、假若你当时在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这一事件中,父子为什么会团聚?(凭着坚定的信念)文中反复出现过哪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谈谈你的体会。

3、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懂得: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放弃希望,那么你就能成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朱自清散文《背影》。

2、阅读《轻松练习》中的《回忆中的家》。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父与子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父与子课件(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父与子课件(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生分析:

在经历了的汶川地震之后,在学生的心目中,对地震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对地震所造成的伤害也有一定的认识。基于此,我特在此次的课教研活动课上执教了这一课,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了解地震对人们带来的伤害,透过汶川地震的了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了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从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以及这对父子间的相互信任。

3、在角色对话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大家齐读课题。(师指板书)

(一)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是的,课文讲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事。(相机板书:父、子),刚才在交流时几位同学都提到了地震,同学们,像这样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30多个小时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

师: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十四个小孩被埋在废墟下长达38个小时后却得救了。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得救?是什么创造了这一奇迹?

师: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大地震发生38个小时后,这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挖呀挖,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13位同学。多么了不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板书:了不起)

1、师:那么课文中哪一部分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让你感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动?从中找出打动你内心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受随时批注下来。

②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有关句子。

(三)交流:

A、“他挖了八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作者为什么把实践罗列出来?

(2)同是一句话,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句话,谁还愿意谈谈?

2、个性化朗读:

时间过去的越多,父亲的心情就越着急,你应该怎么读?

时间过去的越多,父亲的身体就越疲惫,你应该怎么读?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想象画面:8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父亲在废墟里挖掘的画面吗?36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父亲此时的形象吗?

2、想象说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画面,(师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睁开眼睛,告诉大家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同学们,这感人的画面告诉我们父亲挖的哪里是废墟呀,是饱含血泪的情,是感天动地的爱,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再现眼前的这位父亲。

(2)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这是包含着父爱的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段话,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读书时能把书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来,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表情写在脸上,开始吧。

4、同学们,满是灰尘的脸,布满血丝的双眼,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衣服,作者通过对父亲进行了什么描写?(外貌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那决不放弃的信念。这份包含血泪的情,这份感动天地的爱,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位父亲真是了不起

C、“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这是一场灾难深重的地震呀,在这样的地震下,阿曼达存活的可能性大吗?(不大)大爆炸的可能性大吗?让我们跟随纪录片,亲眼看一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吧。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坚持挖下去呢?

出示: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齐读句子――个性化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这句朴实的话正是源于深沉的父爱,源于恒久的承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D、“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想象画面:压在废墟底下36小时,同学们究竟是如何度过的?

2、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

3、阿曼达跟13位同学能活下来并获救全凭父亲的一句话。是什么话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4、当父亲真的出现了那一刻,阿曼达做了什么?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5、为什么阿曼达可以做到这些呢?是什么在支撑他?(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正因为对承诺的信守和信赖,才造就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感情升华。

师: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

1、师:同学们,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同时,这也是一对幸运的父子。读了这篇课文,让老师想起了发生在我们中国大地的“5.12”汶川大地震,在那场无情的大地震中,同样出现了许许多多像我们课文中这样的父母。(播放汶川地震一位父亲徒手挖掘三个多小时救出自己的女儿的片段)由这伟大的父爱,我们想到了母爱,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图片(幻灯放汶川地震的感人图片,教师述说)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板书设计:

父与子课件(篇11)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

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等

五教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伴乐叙述,并展示课件: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上一课时的简单温习,同时也让课文的学习更具完整性,连贯性。

二品读体验,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了吗为什么而感动

2,课文时用了什么词来夸赞这对父子的

3,出示语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过渡:是的,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感受这种爱的力量吧!

当这位父亲站在这被地震毁得一片狼藉的废墟前时,他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那个自然段

5,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

(2)除了这位父亲,还有其他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读一读。

(3)对于这位父亲,你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敬意

(4)角色朗读本段(教师引读旁白)

6,过渡: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切,纷纷来劝阻,下面请分角色朗读当时人们劝阻的情景。

大家为什么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7,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生配合读;

(2)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8,终于,在挖到38小时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听,在瓦砾堆下传出什么声音(播放声音课件)想了解他们当时的对话吗让我们都来身临其境地当一次文中的主人公,读一读!(出示文中的图片)

指名全班交流朗读。

9,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名读一读;

(2)这句话告诉我们父亲了不起,孩子也了不起,你从哪发现了

(3)相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指导读;谈理解。

10,让我们再一次夸赞一下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

学生回答,感受父与子的伟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不起"一词。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

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挖"来理解。

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再抓住"痛哭并大喊"和"绝望地离开"这两个词同"挖"进行比较,体会"了不起"。

学生回答。

学生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学生结合上文理解"精神失常"

师生配合读。

学生回答后再次深情地朗读。

学生回答:爱的力量

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集体读。

分成小组朗读练习。

分角色交流朗读。

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学生找一找这一部分里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不起"

大声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以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理解"了不起"。

三拓展练习

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图片)

分小组模拟采访。

全班交流。

学生模拟提问。

小组内模拟采访。

指名模拟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活动落实课后的"小练笔",并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口语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让他们积极交流,主动发言。

四总结

(伴乐)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与子啊!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亲信任的爱,对同伴的爱,无不让我们感动,我们多么希望这"爱"的教育,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成为"爱"的传播者。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首尾呼应,渗透德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了不起

父与子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会能认识到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2、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3、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4、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故事

2、搜集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揭题

?论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子和他的妻子上街之前,小孩哭闹着也要跟着去,他不让小孩去,他妻子就哄着说,我们回来杀猪拿猪肉给你吃,因为小孩贪吃,这样就敷住了小孩跟路的想法。回来之后,曾子说不能欺骗小孩,我要把这只猪杀了给儿子吃。

你们同意曾子的做法?意见发生分歧,我们这节课就开一次辩论会:讲诚信与善意的谎??

二、自学学习提示,明确要求,确定自己的观点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

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

辩论的要求:

1、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

2、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

三、自由练说或小组交流

按要求进行准备,组内交流

四、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组,临时调整座位进行辩论

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

3、运用反问,增强语气

4、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

选定主持人一名,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调整座位

一个找不到母亲的小孩,你肯定会骗他说:妈妈一会就来了、、、、、肯定不会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一个得了绝症的人,家人肯定会骗他: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肯定不会说:你等死吧

我们在丛林里迷路了,我们会互相欺骗:没事。很快就会出去的、、、、、肯定不会说:我们完蛋了,等着喂野兽吧

注:教师此时应成为辩论会主席,进行调控、指导,辩论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五、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诚信是美德,是大前提,社会应该弘扬诚信,时时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做到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不论大小长幼,进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营造强有力的诚信氛围,诚信很重要,但是有些场合还是需要善意的谎言。

六、评选三名辩论小明星

第二、三课时

一、交流谈话,情境导入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帮助。孩子你曾经帮助过别人?感受到陌生人对你的关爱?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我们就将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写下来,再修改成为佳作。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读文中习作提示。

2、交流习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1)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

(2)写前先构思。

(3)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三、挖掘记忆,交流构思

1、指名学生交流。

2、学生评议,补充。

(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帮骑车受伤的你看病;未曾谋面的朋友以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成为你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四、回顾本单元课文,小结写作方法

通过事件刻画人物,从而表达真情

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

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言平实,感情真实。

五、习作取题,试写初稿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找喜欢的伙伴修改。

六、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朗读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的地方

七、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规范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包身工课件(锦集九篇)


包身工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通过对本单元典范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引导学生体会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新闻和报告文学的要求是: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据此,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

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③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④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⑤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解读文本,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探究延伸,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解读文本,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延伸,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第一环节导入: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简介包身工-明确什么是包身工:奴隶,受日本资本家和中国代工老板的双重压榨;简介时代和创作背景,明确这种这罪恶制度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介作者及《包身工》在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里程碑,艺术性和思想性都非常强,突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的残酷剥削,控诉了他们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设置意图:长文短教,迅速切入主题。

2、第二环节回顾新闻知识(自主发言,教师点拨)

阅读单元说明: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报告”,意味着选材的真实,“文学”,意味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的典型性,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的特征。

3、第三环节文本解读(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速阅读课文,设置思考:

①本文是一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结构层次: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

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背景材料)

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背景材料)

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背景材料)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设置思考

②分析文中用到的材料,探究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背景材料: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包身工发展及原因,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数字精确,记述详实,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强化了对包身工制度罪恶的认识,深化了主题,增强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多种手法穿插使用使两种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设题意图:完成对文本的初步解读,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写作特色,完成知识能力目标

4、第四环节默读课文,思考那些描写最打动你的心。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谈谈哪些描写最打动你的心:关于芦柴棒的描写,关于小福子的描写,关于起床场景的描写,关于墨鸦的描写等。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

设置意图:体会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描写生动细致:完成点面结合手法的认知。

第二环节研讨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研讨与练习三)

点拨分析:贬词褒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整散结合的句式,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控诉,增强了警醒作用号召作用。

设题意图: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报告文学强烈的情感倾向,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三环节:探究延伸

1课件展示:20xx年关于山西万荣童工现象“死灰复燃”的报道及相关图片,请同学们谈感受

设题意图: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探究延伸:你了解简光洲吗?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

课件简介简光洲:

①上海《东方早报》记者。20xx年9月11日,他的报道《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xx奶粉致肾病》,引起中国奶业的震荡。

②简光洲获得“20xx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颁奖词:真相因良知而显露,黑幕因勇气而洞开。他打破媒体“某”规则,直接说出了“三鹿”两个字,引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地震,间接挽救了无数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在蝼蚁撼大象的背后,他和他所供职的《东方早报》的诚实和勇气,还原了传媒的公共价值和监督角色。他只是一个记者,但他代言了20xx中国传媒的良心。

设题意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新闻工作者表现出来的毫不畏惧、直面黑暗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深入思考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包身工课件(篇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生字新词

(一)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二)解释(带点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三)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一)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二)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一)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二)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运用上面“板书”)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包身工课件(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包身工》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一、"包身工"的内涵。

二、叙事方法的学习。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二、关于《包身工》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6发表。全文记叙了二三十年代几个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经受的苦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简介

报告文学:

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课文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是什么?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甲、社会背景恶劣: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乙、工作性质恶劣: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协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协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丙、待遇恶劣: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丁、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

包身工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重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

明确: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

师:同学们,你们对打工仔、打工妹这些名词有所了解吧?甚至有些同学还打过暑假工呢!时下的打工生活自由自在,工资待遇也普遍高了。可是谁能想到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二、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⑵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⑶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⑷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⑸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

朗读、讨论、明确:

⑴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⑵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⑶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⑷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⑸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四、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

(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启发引导:

①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

工作情况:

1、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被迫起身。

2、四点半,包身吃粥的凄惨景象。

3、五点钟,包身工被赶进厂的情况(至六点钟)

4、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工作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二、写法探究

(本堂课主要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使师生、生生互动。)

1、引疑:

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学生议疑:略。

教师释疑: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2、引疑:

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议疑、点拨、释疑: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探讨一下,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分小组交流、探究。)

示例分析:

⑴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举例: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⑵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朗读第1、2自然段。

明确:

①精炼简洁,形象鲜明:

作品开头写到“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吆喝着女工们起床,只用一句话写他的穿着,抓住了特征,表现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恶感情。经过一阵吆喝,女工们忙着起床了,工房就象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人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这里写这个打杂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

A、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的)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B、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C、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打杂的向芦柴棒头上泼了盆冷水,寒冬时节,她反射地跳起来了,老板娘就笑着说:“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②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写到纱厂车间里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声”这两个隐喻,写出了远处的听觉感受,接着,用了“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磨擦”四个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比喻成“好象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就象听到车间里的巨响一样。用“爱作弄人的小恶魔”来比喻无孔不入的飞絮,加强了读者的厌烦感觉。形象的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③精辟的警句:

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警句的运用,象“罐装了的劳动力”,“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这些警句,是作者运用正确的观点,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把从中领会到的思想压缩在极其简练的语句里,因而显得简洁、生动、含蓄而有力量。

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4、写法启示:

⑴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⑵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三、作品的内涵探究,情感拓展

引疑:《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议疑:

设想一下,今天的“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请同学根据网上搜集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理解进行讨论。)

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释疑: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而今天的打工仔从农村走进城市,走进外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有抱负更有人格尊严。(可联系具体事例。)

四、结语

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五、拓展和延伸(作业布置)

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以《包工奶》为题,写一篇的记叙文。

六、欣赏品味

配以低微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背景音乐;教师在讲述《野兰花》的故事梗概。

七、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主副交互,有机结合。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

包身工课件(篇5)

《包身工》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虐待(nūè)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

包身工课件(篇6)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有这么一群女孩子,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但她们吃的不如猪狗,出的是牛马力。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没有自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跟夏衍一起走近包身工,去感受一下她们的苦难。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疏通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

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 辊(gǔn)

栅(zhà) 趾(zhǐ) 骷髅(kū)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3.作家作品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信息筛选

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并加以概括。

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居住低劣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五点钟:劳动情况 条件恶劣

黑夜:收工情况 悲惨命运

合作探究

1.包身工的生活这样悲惨,包身工制度却得到飞速发展,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两万四千人以上。

4.我们刚学习了两篇短新闻,试比较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何共同点。

明确:在选材上,两篇文章都一方面写新闻事实,一方面交代背景材料。在本课,新闻事实是记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是明线;背景材料介绍了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状况,是暗线。

能力提升

通过分析,你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吗?

明确: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课堂小结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为赶走帝国主义,为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研读本文时依然能感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激起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

作业设计

认真阅读文章,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读课文,找出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1.记叙、描写在文中的体现。

明确:(1)包身工清晨起身时的情景,并描述了住宿条件。“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2)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晚上倒挂在墙壁上的两张饭桌放下来了。几十只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这些细节描写了饭菜的低劣,表现了包身工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3)“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后来,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这段描写了典型的打骂场面,表现了她们所受的非人折磨。

2.文中说明、议论、抒情的句子有何作用?

明确:(1)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来源。“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说明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2)分析“需要”包身工的原因。说明和议论为主。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性发展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促成的。

(3)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加上浓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控诉和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帮凶的严正警告。

分析鉴赏

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举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二)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感悟这一特征。

明确: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写打杂的快速连续的动作,用“虎虎地”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2)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形象的比喻。

明确: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3)体会发人深思的警句。

明确:结尾“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课堂小结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既进行了包身工的群体描写,又选取了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进行描写,所以这篇文章发表至今已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能感到深深的震撼。

作业设计

对现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作些调查,写一份不少于800字的报告。

板书设计

(一)精确的数字

(二)生动的语言 文

包身工课件(篇7)

《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材料拟小标题。《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

①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②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③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

4:15起身住宿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4:30早餐饮食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

5:00上工劳动小福子

面点

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

①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

②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

①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

议的内容议的形式

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

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

①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②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

③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集中安排,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线不清,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穿插、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表现力。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用乘法来点拨。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可设计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弄清其联系,说一段话。这三个说法分别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劳动和受剥削的悲惨遭遇,可激起学生的同情和义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包身工课件(篇8)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教师]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介绍作者]作者夏衍,我国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投影作者图片]

[解题]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提示: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_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_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包身工课件(篇9)

教学目的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

4、明确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5、培养口述能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字注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四、第二步精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以“思考和练习”为纲,采用讨论法进行。

1、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2、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后半部分内容,再次快速阅读。

(1)要求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 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2)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4、布置作业:

(1)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三,思考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6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