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三年级认识课件 >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优选十一篇)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优选十一篇)

【#范文大全#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优选十一篇)#】关于“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接下来将详细解释给大家。老师在上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写教案课件时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帮助和启发,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1】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是面积”,面积的本质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

本节课是属于概念教学,学生获得概念一般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两种方法。这节课既利用概念同化的方法学习周长的概念,即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大小)与新概念(面积)建立联系,又利用概念形成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什么是大小,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只有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缺乏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我增加了三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丰富教学素材。

实际生活中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时,有时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目测法);有时不能,可以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就能比较出大小;有时把图形重叠在一起也比出大小,我们就可以借助统一的单位进行比较。而教材只提供了一组图形的比大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三种情况)。因此,我又提供比较图形大小的第一、二种情况,丰富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我把课本第40页“画一画”这一活动,两组图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于以上的想法,这节课我从三个层次来教学“什么是面积”:

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活动,直观感受和认识什么是面积。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比大小的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面积的概念。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比如有的学生说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等,初步形成周长与面积正确表象。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1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母、分子的意义,但本课时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数线的名称。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学具,获得产生分数的实际需要,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数的形成,并理解分数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简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时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课件出示:(视频展示)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给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兴地吃了两块西瓜。

师:像分西瓜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生:我妈妈在夏天的时候,也这样切西瓜给我们吃。

师:妈妈在切西瓜的时候,每块的大小是怎样的?

生:每块的大小都是一样多的。

有:有时候,我和姐姐两人吃一个苹果,奶奶把苹果分成一样多的两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爷爷给我和弟弟带回四个桔子,我和弟弟每人两个。

[点评]教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看短片,说生活,初步体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分组活动,探求新知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纸做的饼,咱们也一起来分一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纸片。

师: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给小组成员。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沿直线剪开,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分给每位同学。

[点评]这一细节,教师匠心独具,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人数不等的小组,分别有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和五人组,便于学生体验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由于小组成员人数不同,得到的份数必然是多元的,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认识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在这一环节,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人数不同,有很多的小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数,同学们都很谦让,小组长们把多的一份给了其他成员。成功地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相互谦让的美德。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几份?

生1: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们小组有3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们小组有4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们小组有5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个人一个小组,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还有一份放在中间,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话,我们还需要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我们以后会学到。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中的分圆活动,亲身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描述数学问题的严谨性。

师:我们把这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数来表示呢?(作短暂停留),这个数既要能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试着设计一下吗?可以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设计,小组讨论,显出为难情绪。教师巡视,与学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但讨论很热烈,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引导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感觉很困难,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写在前面就写了53,把5写在后面就写成了35,与整数一样了。

学生再次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学生提出:能不能在中间用一种符号隔开?比如5*3。有学生提出:前后放置不可以,能不能上下放置呢?

教师适时夸赞:同学们真聪明,爱动脑筋,我们的祖先也和你们一样,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发明了这种新的数:把表示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写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数写在上面,并用短横线隔开,35(分数产生了!),由于这个数是在分东西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五分之三。

课堂顿时沸腾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不由自主地念着分数:五分之三。

[点评]分数的产生,从质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分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分数,读分数。)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呢?师生共同说: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师:你能试着把你手中得到的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吗?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分数吗?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写作:25,读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写作:15,读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写作:55,读作:五分之五。我还发现,我就是得到了一整个圆。

师:你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55和一个圆的1比一比,谁大谁小?

生思考后得出:55就是这一个圆,也就是相等的关系,所以55=1。

[点评]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知识在活动中发现,在需求中产生,在矛盾中激发,在思考中创新,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三、扩展活动,孕伏创新

师生活动:折出一张纸的14。

师: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先告诉老师,分数14表示什么意思?

生:1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我得到其中的1份。

师:在折纸的过程中,有谁觉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我要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平均分,就是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师:请从学具袋中拿出一张纸,把其中的14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回顾和运用。教师给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样折出14,并涂上颜色。体现了知识呈现的多元化,在统一中开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学生作品:

[点评]通过作品的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感,从展示成果来看,学生掌握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板书设计:

[总评]本课时教学教师站在认识分数的意义这一高度把握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找到知识的接触点,创意朴实而新颖,成功地诠释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情境设计贴近生活。

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分西瓜的生活情景,情景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一理念,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来感知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合作交流,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动笔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了情景再现、产生需求、尝试创新、构建新知、运用新知等学习活动,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并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每一次活动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知识建构新颖独到。

常规教学采用的是先认识几分之一,再扩展到几分之几,而在本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感受到虽然分的份数一样多,但得到的份数却不同,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一矛盾激发需求,先从分数的意义的高度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主导主体,位置正确。

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放手让学生做一做、想一想,给学生一定的假设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有充足的尝试的机会,课堂始终洋溢着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在平等、尊重、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探求新知,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地闪现。

3份353表示得到其中的3份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读作:五分之三

2份25读作:五分之二

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1份15读作:五分之一

平均分成5份,5份55读作:五分之五

我得到了其中的4份45读作:五分之四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3】

一、教材:苏教版数学第6册P17-18。

二、课题:认识年、月、日(新授)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年历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T:Today,Ivebroughtsomethinginteresting.Couldyouguessinute、Second),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T:Boysandgirls,Pleaseshoanaccards.Lookcarefully:thecalendarcards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xx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T:Hoanymonthsarethereinayear

T:archAprilMayJune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7个)

30天:四、六、九、十一小月(4个)

28天29天二月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2)T: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

T:Noe.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theboysstandupplease,是小月thegirlsstandupplease,istake.Gamebegins!

教师选择February、June、July、September、October等让学生进行游戏练习。对反映快的学生加以鼓励。Forexample:Youaregreat!、Goodjob!、es)

T: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T:LetsCherishthetime!Ok

S:OK!e!

T:Thatsall.Classisover.Goodbyestudents!

S:Goodbyeteacher!

五、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日(Day)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7个)

年(Year)30天:四、六、九、十一小月(4个)

28天29天二月特殊月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74页~第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瞧老师能很快地画出我的左手手掌来。

(师用笔很快地顺着自己手掌画出图形来)

师边画边说:像这样老师就能画出自已手掌平面图形来。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自己左手手掌的平面图形来吗?

(学生动手画)

2、师:把一名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自已手掌图形的旁边)

3、师:这两个平面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大一小)

4、师:对,这两个平面图形一大一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第2个图形的面积小。

二、面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好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平面图形。比如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长方形)那么这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师:大家再来看一看你们课桌的表面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也是一个长方形)

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

你这下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现,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摸课桌面)

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3、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

(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

(学生涂色)Www.zF133.Com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

(靠眼睛看)

我们把靠眼睁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观察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没有观察法不适用的时候?

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比如下面这两个图形,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4、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可惜它们都藏起来看不见了。但是1号图形告诉我们说:我有8个小正方形。2号图形说:我有18个小正方形。你们猜猜看,几号图形的面积大?

(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巩固练习

1、想相做做第2题

师:(电脑显示中国地图)瞧,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国家。大家知道我们在哪个省吗?老师从这个地图上描出了4个省、哪个省的面积?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做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草坪也是一个长方形,它们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5】

本课题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9月27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2.学习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

3.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学生对1千克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1千克有多重。

教学准备

一千克大米9袋、各式各样的秤,两袋各500克的食盐,一袋茶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谈话

二、感受1千克的重量

2.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三、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同学们,你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千克和克,那么对于千克和克,你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又叫公斤,用字母kg来表示,克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1千克=1000克。

1.大家对千克和克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1千克重的大米,请大家来拎一拎,体会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2.学生进行拎1千克大米的练习。

3.师出示水果1袋,请学生拎一拎,猜一猜,水果大约重几千克?

4.师出示两袋重量分别是500克的食盐,再次请学生来掂一掂,充分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

1.打开课本,在书上将书本出现的秤编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认识的秤,写上名称,不认识的打上问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认识秤的学习。

3.组织交流。

4.老师随意出现秤,请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秤?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电梯可载重1000kg,大卡车载5000kg。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说出下面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大白菜:3千克冬瓜:8千克

芹菜:1千克南瓜:7千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你知道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几千克吗?

西瓜:大约是4千克菠萝:大约是2千克

5.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

一袋大米重25kg,4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6.课外请大家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

什么收获?

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4题。

课后感受

由于这部分知识学生二年级已经学过,所以这节课主要还是复习,通过拎米,进一步感知1千克的重量。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

的各部分名称。

3、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难点:

简单的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生每人准备彩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交流:屏幕出现机器猫叮当在天空中飞行的动画。今天我们把小叮当和大雄请来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同学们高兴吗?我们先去大雄家看看发生什么事了吧!

大雄:叮当,叮当快来啊!老师要我找出物体表面的角,角是什么啊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角吗?你们能不能来帮帮大雄啊?

播放动画:小叮当带着大雄在看藏在生活中各处的角--闪烁角所在的位置。

学生回答后师:对,这就是角,这节课我们大家就来一起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操作,体验角的特征。

1、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请同学们从下列实物中找找。(课件

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来)

2、折一折、摸一摸直观感知。

(1)、师:你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生动手折角)

(2)、闭上眼睛,摸一摸手里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觉顶点是尖尖的,而两边是直直的。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示范画一个角。让学生观察老师是怎么画角的,后讲述角的各部分名称,向学生说明:我们通常用小弧线来连接两条边来标出角。

(2)、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指指课件所示实物中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3)、师:如果一个图形有多个角,为了便于区分他们,我们可以把每个角编个序号,例如我们把它编号为1。记作:1,读作:角1。

4、学中练

(1)、下面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游戏好吗?用手势来判断下面图形是否是角,若不是,请说出理由。(课件出示)

(2)、完成课本中67页指一指的内容:请你用铅笔标出图中的角。

三、做一做,体验角的大小,

1、用学具做成一个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

(1)、任意拉一个角,同桌比比两个角的大小,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在小组内比一比谁的角大。

(3)、如果想使你的角变大一些,应怎么办?

(4)学生演示方法,师引导学生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5)、接着请同学们看看红三角,黄三角来比一比谁的角大?(课件出示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大家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叮当对你们的表现满意极了,所以他决定带大家到处转转。

课件出现情境图:想听好听的歌曲吗?我们先要找到音乐的密码:数数N、M、T这三个字母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2、师:这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吗?看谁找得多?

四、全课小结

谈谈你本堂课的收获?

五、拓展练习

请你再仔细的观察,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

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所知道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7】

导与学目标:

1、在同学们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会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超市内的问题、船的载重量等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导与学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导与学难点: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若干、一袋盐、一粒豆子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资料、各种面值的硬币等。

导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进行赛跑比赛?假如老师在咱班进行以此赛跑比赛,你们愿不愿意参加?可是这次老师要给比赛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在咱班的***和***中(一胖一瘦两个同学)选一个,背着他跑,如果要你选的话你会选谁?为什么?(同学们都选择体重比较轻的同学)

师:大家都一致同意选***了,因为***的体重比较轻,而***的体重比较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本,检查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观察课本第二页情境图,请画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请根据你画出的信息,提出有关克、千克、吨的问题,如果你所提问题与课本问题不同,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表示较轻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 )大约重1克;

★表示较重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千克;1000克=( )千克。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大约重1吨;1吨=( )千克。

★你用的什么方法知道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尝试解决自主练习第1、2两题。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疑惑以及发现,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1、请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再次精读课本。检查预习提纲的填写情况。

2、按照预习提纲的顺序,集体订正,请把错误圈起来。

第一是读出你画出的数学信息。

第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1克、1千克、1吨各有多重?2千克、3吨有多重?等,对于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老师重点板书,一会解决。第三、四、五因为都是填空的形式,所以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应该填对。

第三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预设:掂一掂 称一称、估一估等。

第四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预设: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3克、5克有多重呢?

★2袋食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4千克有多重?

★1吨到底有多重?10吨有多重?……

(二)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这个环节大胆放给孩子,通过预习有部分孩子一定知道怎么解决。老师适当进行引导理解)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2袋盐真的重是1千克吗?

1、称一称。学生用天平称来进行验证。(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及使用方法)

2、掂一掂。1克、1千克的轻重。请你把1枚2分硬币(1克)和两袋食盐(1千克)分别放在两只手中掂一掂,感受轻重。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8】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认识吨和名数的简单换算,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11题。

2、开始教学质量单位“吨”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10袋大米的插图,使学生知道每袋大米重100千克,同样的2袋就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这样的10袋大米才够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要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并且掌握1吨等于1000千克这个进率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可按照课本中的提示,让学生想想看,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大约重1吨?

3、吨与千克的换算,同长度单位一样,可让学生自己推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并说一说推算过程。学生练习时,应向学生说明,物体的重量经过换算,虽然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但它们所表示的实际重量没有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示一个实际量的大或小,除了数字能说明问题之外,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4、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帮助学生看懂图意,再在括号里填上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第5题,计量1个梨的重量用“克”,一个南瓜的重量用“千克”,一只鲸的重量用“吨”,使学生受到启发,独立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或吨计量的东西。

练习十八后面的思考题,可以这样想:上、中层小瓶数相等,上层还有1中瓶、1大瓶,中层有3中瓶,从而推算出1大瓶=2中瓶;上、下层大瓶数相等,上层还有5小瓶、1中瓶,下层还有8小瓶,从而推算出1中瓶=3小瓶。(当然还有别的推算方法。)因此,中瓶装洗发液xxxx=600(克),大瓶装洗发液6002=1200(克)。也可以将图中每层相同的5个小瓶除外,观察上、中层得到1大瓶=2中瓶;观察上、下层得到1中瓶=3小瓶。通过以上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汇报收集到的信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800瓶大可乐重1吨

一只大象重7吨

一艘大货轮可以运货4800吨

火车车皮载重量是60吨

3、刚才我们汇报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揭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吨)

(二)吨在国际上,我们用t来表示,比如(出示桥梁图片),问: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吨吗?如果这辆卡车加上货物一共重13吨,能开过去吗?

(三)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展开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板书)

(二)提一提

1、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完毕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如果再加10桶呢?50桶呢?

3、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师: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1)读关系式;

(2)那也就是说:1000千克=1吨

(四)估一估:

1、师: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五)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学生举例)

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出示下述材料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袋食盐重1吨。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回顾: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

(六)理一理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2、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____。

(七)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八)单位换算

3吨=()千克

1吨-600千克=()千克

6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吨

三、巩固

(一)单位换算

8吨=()千克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1吨-100千克=()千克

4500千克-4吨=()千克

(二)将上课伊始中汇报的材料全部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比较一下两次的数据,你想说什么?(小结:数据较大时,用吨作单位比较简便)。

(三)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看了日记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三)拓展应用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四)机动题

有9吨苹果要运到水果交易市场,租一辆载重量是3吨的大货车的运费是350元,租一辆载重量是1吨的小货车的运费是200元。你准备怎么租车,为什么?

1、学生独立设计;

2、小组内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比较好的方案,并推出一名代表,准备好在全班交流时说哪几句话。

3、全班交流;

4、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了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曾记得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曾说过:要引导着孩子们往前走,首先得知道孩子们现在在哪里。所以,在此环节,我努力通过此问题来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吨都感受较少。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质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在本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等学习方法去感悟1吨有多重,教师充其量只是一名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新课堂要尽量满足学生这种表现自主探索的需求,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努力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本环节中我设置了3道题,其中第一题是为后进生准备的,第二题是为中等生准备的,而第三题是为优秀生准备的。如此,通过算一算(举例)的方式具体感受1吨。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国内外历来的课程都把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尤其是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目标,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因此,为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此环节中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教学片段实录

师: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1吨有多重?

生2:为什么要学习吨?

生3:1吨与1千克有什么关系?

师:看样子,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开始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站起来说:1吨=10000千克。另一位同学忽地站起来说:不对,1吨=1000千克。)[教师把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到底哪一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刚才老师已经给你们每一组都发放了一桶矿泉水,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轮流提一提。(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提,有的提得面红耳赤;有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提起来......)

师: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生:(齐呼)太重了!

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桶水怎么样?

生1:老师,提不动。

生2:老师,用扁担挑。

师:如果给你10桶呢?

生1:用四轮车推。

生2:用小卡车运。

师:如果有50桶呢?

生1:用吊车吊。

生2:用大卡车运。

师:那你们知道这1桶矿泉水有多重吗?猜猜看。

生1:40千克。

生2:50千克。

生3:......

师:老师在课前已经称过了,这桶水大约重20千克。那50桶水重多少千克呢?请你们算一算。

生:1000千克。

师:1000千克与1吨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11页。找到了吗?有什么关系?

生:1吨=1000千克。

师: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这两位同学回答的,谁的对?

生:......

师:那么1吨=10000千克,对不对?

生:不对。

师(目光投向回答1吨=10000千克的同学):那老师把你回答的擦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1吨=()千克?请大家读一读这个关系式。(生读)那1000千克=()吨?

师: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六、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提水、体重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个方面转化来感知一吨。

首先,在量的方面,我把它转化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提水的活动,1桶20千克的矿泉水学生提起来都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50桶这样的水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数量的转换,我主要是通过2000袋食盐的重量是1吨这一实例中的2000让学生感受1吨很重。

其次,在形的方面,我通过40个三年级的同学,两头黄牛、800瓶可乐等,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本节课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

挑战性的。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去调查或收集一些有关吨的信息。并在课中进

行汇报、补充,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让学生体验到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

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说一说、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

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

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

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4、教学过程体现差异化

A、B、C层学生在智力、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化教学。让每一层学生都在为更高一层的目标而奋斗,于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至少都保底(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了。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处以生为本。学生通过自主体验,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建立1吨的概念。

上完这节课之后,有老师给我提出了如下建议,我想或许能给大家带来思考:

1、1吨=1000千克是一个定论,没有什么好研究,所以当有位同学说:1吨=10000千克。另一位同学反驳说:1吨=1000千克。时,教师可引导:到底对不对呢?请大家翻开数学书第11页......

2、既然有学生说:1吨=10000千克时,教师何不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只要问:这位同学说1吨=10000千克,对吗?那10000千克=()吨呢?如果有同学能回答,便当场解决;如果不会,让他们课后再去探讨。

如果再让我执教一次的话,我一定会采纳第二种建议,如此既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又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10】

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拍手接力连接了新旧知识,且操作简便,耗时少,可以为后续学习留出更多时间。)

1.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①师:同学喜不喜欢小白兔呢?今天就有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的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有谁知道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呀?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今天就给小白兔准备了好多不同的胡萝卜。大家一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贴上大胡萝卜贴片,两两贴在一起。)

那带叶子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呢?(贴上小胡萝卜贴片,两两一起贴在黑板上。)

师:像这样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白萝卜是几个2根呢?怎样摆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一数。指名学生上黑板用白萝卜贴纸演示,摆一摆。 师: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先由老师引导认识“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将“倍”与“几个几”直观的联系起来。)

2.巩固“倍”的概念。

①胡萝卜摆好了,小兔子就开吃了,它先吃掉了一个小胡萝卜(拿走一个),那大家再想想,白萝卜变成了小胡萝卜的几倍了?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②贪吃的小兔子又吃掉了两个白萝卜(拿走两个),那现在白萝卜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呢?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也使学习不再只是枯燥的数字)

现在,小兔子去吃胡萝卜了,大家也继续用自己的小棒动动手,练习一下吧。

2、小兔子吃剩的小胡萝卜有3个,白胡萝卜有5个,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老师要再贴上多少个白胡萝卜,它才是小胡萝卜的2倍?3倍呢? 板书设计:

三年级倍的认识课件【篇11】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有许多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还有,本节课如能设计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让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这样的亲身参与活动,应该更能使孩子体会吨的重量。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4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