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收藏10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收藏10篇)

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观赏完影片后,大家肯定心中都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动笔将心中的感动和见解记录下来,写进观后感里,写观后感时需要围绕基本观点来摆事实、讲道理。我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整理了以下信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本网站所述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过分依靠!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坚强的周记(推荐8篇)

观后感可以说是每个观众在观看电影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这种多样性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不同。观后感不仅仅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更是表达自己对电影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简要介绍电影的主题和剧情梗概,让读者对电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可以谈谈自己对电影中的人物角色以及演员的演技表现的评价,可以结合具体的场景和台词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谈谈电影的导演技巧和摄影美学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以及配乐和画面的契合度等方面。

除了对电影本身进行分析和评价,观后感还可以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相联系。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来探讨一些与自身相关的话题,比如友情、爱情、家庭关系等。通过观后感的写作,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或者反思。

总之,观后感是一个展示观众对电影理解和思考的重要方式。通过写观后感,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倾诉出来,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每个人对同一部电影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这也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写观后感时,要坚持围绕基本观点来摆事实、讲道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记住,观后感是一个展示个人思考和情感表达的平台,希望您能通过写作来分享和交流您对电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

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肃始终把培养新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他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艺术,而且用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表演者。他也在小组里从事一些主要活动。他推动年轻人前进。《江姐》5次复排,他都默默地站在幕后,甘当人梯,乐作嫁衣,用50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9月28日,也就是住进重症监护室的前一天,阎肃还在床上修改歌词,为年轻一代指导创作。

“有思想”“有学问”“有办法”“有魅力”,中国**家协会副主席孟卫东将阎肃称为“四有新人”,他最喜欢阎肃的第四点——“有魅力”。“阎老的魅力在于他有趣味,懂幽默,很随和,易沟通,和他在一起工作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

阎肃的这种魅力给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说每次看到阎老都是朝气蓬勃的,他走到**都像“一团火”。

“阎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想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就要做到文艺各个行当无所不涉猎,广种而多收,种的面积很大,同时单位面积产量又很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著名剧作家刘锦云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阎老堪称‘劳动模范’。正因为他的勤学苦练,才有了多产优质的创作。

”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年的“春晚”,阎肃都是核心创意人员、评审专家。每年除夕夜,他都会在**电视台演播室大厅度过,直到元旦凌晨3点4分才赶回家。导演黄一鹤讲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

有一年,阎肃在筹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时,家人来说他母亲病得很重。他刚要买票回家,却得知母亲已经去世。他强忍悲痛,没有回家,把母亲辞世的难过心情静静地收起,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千家万户送去欢乐和祝福。

1999年初,总局艺术局组织专家到全军各单位巡回考察,指导参加全军文艺演出项目。阎肃对所有样式的剧目和节目,无论是歌曲、戏剧、小品、相声,还是杂技、魔术,都能谈出恰如其分的意见,都能出新点子、出新招,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原二炮政治部文艺团团长、诗作者屈塬称赞阎肃

“这不仅是水平,更是一种胸怀。不管阎老在什么场合,他总能张开双臂,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免费提供给大家。阎老85岁的人了,没有一点儿老态龙钟的样子,才思一直不枯竭,越活越精彩,越活越达观,越活越睿智。

”进入新世纪,阎肃担任过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作为评委,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此外,他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

“评委就不该把圈子带进赛场,如果真要画圈子,你就画个大圈子,把所有的小圈子都画到自己的大圈子里,把所有的选手都画进去,这才算本事。”

80多岁的阎肃笑称自己是80后,生活中的他确如80后年轻人一样,热情拥抱新事物,因此嘴里常会蹦出“偷菜”“雷人”一类的词语。他坦承,自己喜欢李宇春,是个“老玉米”。他渴望新知识,把阅读和求知当作最快乐的事情,感到无穷的乐趣。

书籍不仅为阎肃带来创作上的帮助,也是他的“精神故乡”。阎肃认为:“心灵上的故乡,都是在我们的先贤笔下。

像鲁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和巴金先生的作品一样,我从小就学习。我真的有很长的经验,知识,知识和气质。从中,我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阎肃总说,永远要有一颗童心。他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快乐,很少用愤怒和悲伤来对待这个世界。他的生活很简单,粗茶淡饭、布衣棉衫。

他也遵循不逢承、不抱怨、坦诚待人的简单原则。一场春雨,几片落红,南飞的大雁,西沉的落日,阎肃都觉得是那么的新奇美好,这也许就是他能永葆创作之树常青的秘诀。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2

2017年是谁感动了你?谁让温暖的阳光进入寒冷的冬天?

——题记

每年都会有这样一群人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这是一个简单的舞台,没有华丽的背景和耀眼的闪光。但这个舞台,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这舞台一样,朴实无华,但他们却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选择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

他们,感动了中国。

在他们其中,有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年届九十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段爱平;有三十五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坚持出诊的仁医吴佩兰;有为子女筹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有荣誉迟到二十八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还有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他们,都有着同一种精神——奉献。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老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刘盛兰。他是一位标准的“五保”老人,七年来坚持拾荒助学,而自己却几乎未尝肉食,未添新衣。老人的衣物以及许多的食物都是捡来的。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七年来所寄出的金额竟多达七万余元,前后共资助了一百多名贫困学生!七万元,对于这样一位“吝啬”得连馒头都舍不得买的老人,该是一笔多么巨大的金额!七万元,或许仅仅是企业家随手抛出的一张支票。

一方面,那些企业家确是很有钱,但他们的心是空的!刘盛兰的精神财富是他们不能用金钱来交换。

刘盛兰老人为这些学生们倾其所有他在自己风烛残年之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老人是普通的,或许在茫茫人海之,我们不能寻觅到他的身影;但老人却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善良博爱的心。也许,他的身体已经成了佝偻病;但是,他以高尚的心,看不起九十岁的生命。

当我们挥霍父母的钱财时,我们是否应该想想,世界某个角落是否有一位老人,他小心翼翼地把一堆废品放进编织袋里,用这些废品拯救一个有一个贫困学生的梦想!

几多落花擦过额际?几多枯叶缀上衣襟?几多流水带走熟悉的人群?

有多少只大雁赶走了我们脸上的笑容?时间悄悄地掠过我们的头顶,一切都以惊人的速度和奇妙的规律变化着。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人善良博爱的心。是他在2014年感动了我,是他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寒冷的冬天。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二

和往年一样,感动中国一直影响着数百万中国人。在这些人中,有作为国家伟大工具的精英,也有作为草根的普通百姓,但他们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名人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也会对中国教师这个职业所感动的人有更多的感情。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的人物。他是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

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演讲动员,结果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族群众走出了大山。就这样,莫振高总共筹得3000多万元,赚了1

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最后,莫振高由于工作努力,于2015年3月9日死于心脏病。他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

正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用生命谱写了关荣和人民教师的伟大,使我们看到了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我们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连接虚幻灵魂与现实的媒介,是弘扬和传承优良品质的载体。在感人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榜样的力量和人性的力量。

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三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希冀。不能排定,不能奢靡,却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悄悄地触动你的心。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的匆匆中,心灵因为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渐渐冷漠,***这样高速运转的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更不愿意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的慰藉。曾经,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的滋味。

今天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繁杂心灵......

48岁的陶艳波几乎从早到晚陪着儿子杨乃斌,和儿子一起学习,做老师,陪儿子读书。杨乃彬儿时发烧导致失去了听说功能。很多地方都有儿童接受**,但医生的结论总是让他们失望。

为了儿子,她学会了说和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师范,于是她辞职和孩子一起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

后来,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经过12年的努力学习,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报答他的父母、老师和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看完这个故事,我早已热泪盈眶。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如此坚强执着?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泪流满面熬过黑夜?

是什么让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听医生的,对不起?

是什么让母亲继续教儿子一遍又一遍地说话?

是什么让母亲愿意放弃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

是爱。有一种爱,没有华丽的表情,但你总是相信那是真爱。它永远真诚永远不变它无需华丽词包装;它像寒冬熊熊烈火它像炎夏一缕清风,它激活我们生命能量,它体贴相伴永远。

没错,这是母爱。母爱的力量有多大?我们无法测量。它常常超越奇迹,创造辉煌。

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一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开始了,我和我的家人怀着一种说不口的心情**了整场节目;节目之前我的眼里全是期待,期待这节目快点开始。在节目中,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我父母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我们一家人的泪水是为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而流,我们一家人不仅被他们的事迹而感动,我们更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他们的爱、他们的信念而感动着······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为人民治病的白衣天使;有的是普通的基层干部,还有的是教书育人的普通教师,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中有的为祖国航空业的发展贡献出了全部的青春甚至生命,有的为基层的农民工不惜卧底十几家企业,只为农民工有更好的工作,而更多的人则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一般的老人都退休在家享受着晚年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却把自己最珍贵的时间留给了自己的工作,在病魔的折磨下他依然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刻,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国家的科学研究,为了给后人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放弃了这次行动。我心中不禁喊了一声:

“爷爷您走好”您不愧为科研界的一座丰碑,您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一根布带,看似平凡,其实未然,这根布袋记录了两代人的记忆。小时候,这根布袋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你长大这根布袋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他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的传承。

这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给陈斌强的颁奖词。陈斌强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是他用一根布带把他和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紧紧的系在一起,布带的这头是母亲的爱,而另一头是则是你对母亲的牵挂和感恩。自从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后,你就用这更布带带系着母亲上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很普通的事,是他分内的事,甚至自也能做到,但我们中有不少人往往有始无终。常言说“窗前百日无孝子”有的人可能找种种理由而放弃,可陈斌强却做到了,他用坚持,责任诠释了爱的真谛,人间的真情。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躺在被窝里那一件件感人的事迹,那一个个令我敬仰的人,那一个个为信念而执着的奋斗一生的鲜活的的人物永记在我的心中。

其实人的一生不一定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令人感动,而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令我们感动,多帮助别人多做好事,多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己等等,这些事并不足以堪称伟大,但却温暖人心,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因为平凡中有伟大,伟大中有平凡。

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二

20xx年的2月10日,**电视台**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晚会,这不仅是一次爱的聚会,更是一次让人们备受感动的盛宴。

虽然现场只有10个人被感动,但足以让我大吃一惊。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水艇创始人之一,有人这样评价他:誓言无声;刘盛兰用捡垃圾卖出去的钱来给贫困的学生捐款,他这种崇仁厚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胡培兰,是一名医生,98岁高龄了仍然坚持工作,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所有医生学***样;像姚厚芝,知道死神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她就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为她的女儿和儿子用线绣了一幅清明上河图,长22米。

他用了3年半的时间才绣完了,她在讲台上说:“我要用最后一口气来表示我爱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深情的母爱呀!

感动,感动无处不在,假如你们班有人生病了,你去看望他并且给他辅导功课,他就会被你的行为所感动。

看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朋友们,我相信你们的心灵一定用圣洁的泉水清洗了一遍,留下了感动和爱。

感动处处在人间,我们的生活也因感动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两天到处除了奥斯卡就是感动中国。不过估计是我孤陋寡闻不关心时事,评出来那是个人里头,我就知道季羡林是谁,其他的别说知道他们干了什么,连听过名字的都不到一半!不知道这些人都感动谁去了。

我觉得其实就是,**说了,得感动中国;新闻联播说了,我来感动!然后这些人就貌似感动中国了。其实呢,中国这么大,哪儿感动去啊。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3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事迹

《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预备役某部基地研究员,2012年逝世。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能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的研制非常困难。

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自主创新制作了钟式压力记录仪,为核**冲击波参数的测量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随后40年的科研征程中,他取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并移交了毕生积累的全部科研和试验技术资料;多次致电试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身体极度虚弱的林俊德9次要求家人和医务人员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

病重的林俊德,在人民群众的手中,到离办公桌几步远的地方,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艰难、最最后的冲刺

5小时后,心电图机上的生命曲线永远从屏幕上小时。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位于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命名的。

2、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斌强事迹

《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陈斌强,38岁,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死于车祸,母亲独自抚养3个孩子。2007年,我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母亲多年来的努力。他决定不管有多困难,他永远不会丢下母亲不管。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块布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用电动车开到30公里外的学校。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

”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3、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何玥事迹

《何玥: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

2012年4月,即将小学毕业的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并住院接受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再次入院治疗。肿瘤已经扩散到脑组织。当她听说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决定把自己的器官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1月17日,小何玥因脑死亡。她父亲按照她的遗愿,给三个人捐了两个肾和一个肝。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

2008年,她在汶川时,强迫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当她被诊断出患有脑瘤时,学校为她捐款,她要求父亲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

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0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度过了短短的12年生命。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脏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病人,其中一名是18岁的藏族尿毒症男孩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4、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家顺事迹

《陈家顺:受民工爱戴的基层好干部》

陈家顺,54岁,男。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浙江省义乌市沾益县劳动站站长。

云南省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副局长积极组织老家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注重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问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种就业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而战。4年来,为农民工调解纠纷780余件,挽回损失180余万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5、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淑珍事迹

《高淑珍:河北的爱心小院》

56岁的高淑珍是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时得了类风湿症,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

后来,她发现附近村里也有一些孩子因为被肢解不能上学。他们都渴望读书。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五个孩子,四张课桌,两块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了读书的声音。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来,她收留了近100名残疾儿童,但一分钱也没有。高淑珍和女儿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他们在她家一起吃了一大锅米饭。

渐渐地,自行车已经够不着了。她一咬牙就买了一辆旧货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们少受苦,她要求他们在家里生活,吃、住、读都是免费的。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不管有多困难,她总是尽力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好。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水稻是孩子们的口粮。

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后,引起强烈反响。爱心院落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许多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进行爱心接力。一些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上海一家医院为这家小医院的10名儿童作了手术。

6、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丽莉事迹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女,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受教育的家庭。2006年,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佳木斯第十九中学任教。

2012年5月8日,放学后,张丽莉在路上指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压过张丽莉的大腿。肉卷起来了。路上满是血。太可怕了。被轧死后,她有时醒来,有时陷入昏迷。在去医院的路上,她对大家说:先救学生。

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7、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文波事迹

《李文波: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

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兵。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他当时参军,三年后到南沙永暑礁守礁。

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4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2013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高淑珍的爱让小院子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她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她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5

在观看了2009年中国十佳人物颁奖典礼后,我默默地感叹世界上有真爱和真爱。感情无处不在,只要空气中有一丝真情,就会感动泪水,更别说伟大的爱情了。

卓琳是如此平凡伟大,她愿意成为邓小平背后的无名英雄,教育丈夫和儿子。她对她的爱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信念。

还有朱邦月,他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中国男人,他在自己单腿残疾后,还要照顾得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妻子和俩个儿子,在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还笑对生活。看到卓琳和朱邦月的事迹,我不禁感慨,我们也应该学习卓琳晦涩而顽强的精神。学习朱邦月的吃苦耐劳,面对苦难也能够微笑的大无畏精神。

母爱是最真的。在十大感动汉字中,阿里帕·阿里马洪收养了十多个孤儿,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无论他遭受多大的痛苦,也从不让他挨饿。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向阿里帕学习

阿力马洪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为灾区捐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陈玉蓉横冲直撞了7个月。为了减少脂肪肝,她把肝脏移植给了儿子。最后,她成功地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一个母亲可以奉献多少?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答案。所以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母亲无私的奉献,母爱。

李灵这么一个平凡的年轻女孩能够花费家里所有的积蓄在家乡办学,帮助失学儿童免费重返学堂,她不辞辛苦,去**儿童书籍,不在乎别人误会的眼神,默默付出。看到这些,我觉得将来我会向李灵学习。我不怕苦,我会勇敢而执着。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沈浩。他和小岗村的村民一起努力发展小岗村。为了发展小岗村,他把人民放在心里。他连照顾家人的时间都没有,默默地努力工作。我想现在我们应该有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看到所向披靡的张正祥,他是个农民。为了保护母亲滇池,他不怕别人的威胁。不怕别人报仇,不怕别人把他当成疯子,终于成功地防止了别人对滇池的污染和破坏。我敬佩他的那种不惜牺牲全家的利益,更不惜付出骨髓身残的代价,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要学习他那种面对贪婪、愚昧和**的困境,有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翟墨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改变对中国不出海的看法,挂起了两年半的云帆,历尽艰辛,不断挑战自己的困难和危险,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无动力环球航行。在途中总是挂着中国国旗。

所以我感受到作为国家的一份子,要时时刻刻记住要为祖国争光。

从“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萨布利亚?坦贝肯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她竟然为**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切健全的我们,更应该要有这种高尚的人道精神,更要有这种博爱的慈善情怀!

最后看到为救落水儿童而献身的何东旭、陈及时、方招,我们作为大学生就要有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具备新时代最需要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见义勇为的精神。

每一个故事都平凡而伟大,真诚而无私,让我们震惊和感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6

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他说他身体很好,还能工作。他不需要照顾他,所以他必须帮助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人。老人叫吴锦泉。他是南通最老的红十字志愿者。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昨天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每月生活费不足400元

他至今已捐出4万多元

从xx年11月11日起,作为央视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在江苏的唯一合作**,现代快报延续感动,第4年与央视联合开启“感动中国”在江苏地区的人物推选,以及“感动中国xx江苏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感动中国”栏目组工作人员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从人物推选开始以来,栏目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的大量推选人物。《现代快报》评选出的许多感人人物,以其杰出的事迹赢得了评委们的关注。

xx年12月,“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全国候选人诞生。他们中的唯一一位江苏候选人,是快报自xx年开始多次报道的87岁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吴老在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候选人后,xx年再度入围候选人名单。

吴锦泉是南通市港闸区人,是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现在,虽然已经87岁了,但老人几乎一天没落地就准时出门,在十字路口摆摊。每次磨刀仅有几元收入,老人省着攒着,攒到一定数目,基本悉数又捐了出去。

老人的月收入维持在1400元之xx元之间,但支出几乎从不超过400元。 “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就捐多少。”老人说。

在xx年,他在汶川的时候,老人捐了1000元;在xx年,他在玉树的时候,老人捐了1000元;在xx年,他捐了1000元给四川芦山灾区。去年,他又捐给14岁的白血病女孩600元,捐给红十字会11840多元……累计至今,这位磨刀老人的捐款,已超过4万元。

获得290多万选票

当之无愧的感动人物

“我真的没想到,会获得这份荣誉。”昨日下午,吴锦泉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始终念叨着的就是意外。曾被选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次因为这一评选,进入公众的视野。

吴锦泉家住港闸区天生港镇五星村社区一间普通平房,房门狭窄,一路上都不显眼。但当现代快报记者沿路打听他的住处时,几乎所有被询问的百姓都会立马反应过来,吴锦泉就是那个“做善事的磨刀老汉”。吴锦泉依旧按照往日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迎着日光,踏上自行车去找一个不固定的摊位,在一次次接过顾客手中的零钱后,再推着车,披着霞光,回到家中……数着沉甸甸的硬币,成了每天让他感觉最踏实的事儿。

攒多了,就捐出去。

xx年,他还倡导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爱心社成立以来,收到爱心居民和企业家的捐赠近2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南通市红十字会也申请注册了“磨刀老人”公益商标,并设立“磨刀老人”微公益**。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感动了无数人。

在评选阶段,无数市民通过**和手机为老人投票。截至1月19日12时,吴锦泉以298.94万票排名第二。

颁奖典礼上

白岩松以他的事迹开场

昨晚不到7点,吴锦泉一家就聚集了一批村民,等待一小时后**电视台播出的感动汉字颁奖典礼。被他们围在中间的吴老,有些紧张地等着自己在电视上出现的瞬间。在电视里,站在台前的吴锦泉坐在小马上,静静地磨着剪刀这是多年来中国颁奖典礼上罕见的一幕。

“人性中最好的东西一直都在,可能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你,可能是他。”昨晚8点开始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以吴锦泉老人的故事作为了开场。一幅画面的闪现,让观众的目光温暖,台上的主持人感叹不已。

“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得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主持人白岩松说。

老人却并不言苦,他笑着说,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这更让白岩松感慨,他甚至发出号召,“南通的,老人身边的,如果有天你走到了楼下,看到了老爷子,您要磨的,甚至可能不太用磨的,也都拿起下,帮帮老爷子。这时候您帮的不是老爷子,而是老爷子相帮的很多人。

在这,谢谢您了。 ”白岩松同时还报以一个鞠躬。

昨晚,现代快报记者再次致电吴先生。老人说,在他站在**电视台舞台上的几个小时里,他印象最深的是他捧杯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老伴儿,要不是她,我不可能把这份慈善事业继续做下去。”xx年9月,老伴因肺癌去世,老人再也没法牵着她的手去捐款了。

老人此前从未去过北京,一月底接到邀请去到北京后,除了几度彩排,一个下午的正式录制,吴老几乎没动过要出门逛逛的心思他想尽量节省开支。节目录制完毕的翌日,他就赶回南通,没有在北京多逗留。

高洁卓不群

央视颁奖词: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

推选仍在继续

随着“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落幕,“感动中国xx江苏年度人物”的评选也接近了尾声。截至目前,共有来自江苏各市的40余名候选人事迹被登上了报纸。目前,推选仍在继续,预计2月底结束。

推选结束后,由江苏各界精英人士、市民代表组成的专家评委会将选出20名“感动江苏”候选人,公众可通过微信、网络、信件等方式进行投票。候选人名单及投票启动时间,请关注快报后续报道。

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

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优秀】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xx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xx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xx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xx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在中国体育史上,“铁榔头”郎平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在近30年的时间里,由始至终被无数的拥趸者崇拜;经历过四夺世界冠军的辉煌,享受过全民敬仰的荣誉;30年来始终走在排球运动的最前线也最透彻地体会到体育如何承受一个国家荣誉之重,担当着全民期待之累。

1981年11月16日晚,学校停课,工厂停产,乌鸦停了,全国似乎都停了。

全国人民都站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正在进行中,中国队与东道主日本队交锋。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位名叫郎平的北京姑娘获得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以3比2获胜。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颁奖仪式前,国家体委、全国体联、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贺电到达了颁奖队伍。《人民**》12月5**道说,当时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件,仅郎平一人就收到3000多件。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全体师生甚至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第二天,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在鼓吹女排夺冠。《人民**》头版:《学***,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女排赢,中国赢;女排强,中国强。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势头已使一个时代复苏。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女排的灵魂人物,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这样写道。

“拼啦,不拼没机会了!”

这是郎平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袁伟民教练破格让这位仅有2年多队龄的北京女孩推到主攻手位置上,并期盼她能“一鸣惊人”。他没有下错赌注。他出色的高水平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球技术,以及留着孩子们的花环和刘海的郎平,令世人惊叹不已。

据统计,7场比赛,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铁榔头”的别号就此流传。

此时此刻,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这是一个需要精神援助和精神营养的时代,也是一个急需新的精神支柱的时代。毋庸置疑,郎平已成为方向的坐标和精神食粮。

随即,“学***精神”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人民**》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事例举不胜举;女排姑娘们的形象还登上了邮票、日历、纪念币、纪念章。

在出征1984年洛杉矶前,一位佩戴着“南京大学”校徽的姑娘找到郎平,把奶奶送的红纱手帕托在郎平面前,当年的《解放**》刊登了此事:“一块手帕充分表现出十亿人民对女排的关心和支持。”

当振兴民族的重担压在他身上时,郎平正在奋斗,他的精神也被拉到了极致。

郎平不会忘记,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1比3惨败于美国女排,“我心里焦灼,无法控制,我的情绪一乱,其他队员的技术都不能稳定地发挥。”自责和精神负担堵在郎平心口,她无心进食,端着盘子坐到角落里发呆,后来干脆跑到外面的草坪,放声痛哭。

最后,郎平咬紧牙关,带领中国女排夺得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女排的神话达到了顶峰。4000多名北大学子冲出校门,有人甚至点燃自己的被子,做成火把,绕未名湖游行,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

很快,国庆35周年游行,郎平被安排站在花车里,作为国家英雄接受山呼海啸般欢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短短5年内,中国女排迎来了“五连冠”,中国社会对于她们的崇拜一次甚于一次。

时代巨手将郎平推向神坛。而后,她却凭一己之力走出神话。

“我不能够再躺在冠军的奖状、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我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我得重新开始生活。”郎平在自传里写道。

随后,郎平与白帆结婚,远走美国。

她参加了美国排球夏令营,教孩子们打排球赚学费,为意大利俱乐部老板打球赚生活费。“有一阵,软骨碎了,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膝盖肿得厉害,腿根本弯不了,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打完比赛再抽,多痛苦、多麻烦,我也得坚持,你拿人家的钱,你又需要钱,干不了也得干,我真是卖命地在打。”郎平在自传里回忆到。

在欧美国家,郎平体会到全新的感受,生平第一次为钱打球,这里的体育是一种产业,运动员和老板的关系,就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

十年后,一条消息在国内激起千层浪郎平即将回国,执教女排国家队,“放弃合同,放弃家庭,放弃女儿,放弃朋友,为了拿冠军”。举国欢腾,人们盼望着“铁榔头”能让成绩下滑至世界第八的中国女排“起死回生”。

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指挥和无表情的教练是铸铁。谁又知道从回国的那天起,郎平便是孤军奋战,她身后的那个家,像经历**摇晃后的房子垮塌了,她与白帆已终止婚约。

背负十几亿人民目光的郎平深知女排输赢对于国人意味着什么,郎平内心时时刻刻在焦灼着,“软软地倚着栏杆,我突然感到一阵很无助的孤独,好像从山顶滚落到深深的峡谷,耸立四周的是悬崖、是峭壁,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来拉我,我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往上爬……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在**?”

没有妥协,没有选择,郎平当时的想法是,中国女排培养了我,当有需要的时候,我只有无条件地去做。

“郎平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全天24小时。”郎平好友杨玛俐回忆道。“有一次,张蓉芳跟她一起去参加比赛,两人聊比赛的事聊到夜里12点才躺下睡觉,到了1点,张蓉芳发现郎平忽然坐起来,一边嘟囔着‘我要看录像’,一边打开比赛录像又开始研究。

”凭着8年海外丰富执教经验,短短一年半时间,郎平将中国女排带上了1996年奥运会亚军的领奖台上。

此时的郎平已是心力交瘁。主诊医生打开她的膝关节之后吓了一跳,她膝关节的磨损程度,已像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女儿白浪小的时候,见到妈妈就会像头小鹿似地扑过来,郎平却害怕膝盖吃不住力,不敢抱她……

郎平第二次离开了中国女排。

雅典奥运会后,郎平应美国排协之邀出任美国女排主教练。出乎意料,郎平又一次成为民族英雄。

当时的网络举行的民意投票显示,大多数人支持她去美国执教,而且普遍认为美国选择一名中国人担任大球的教练,是对中国女排实力至高无上的认可。《新华社》为此发表了《喜见大国心态》,文章指出,一个大国应当有开放、慷慨和包容的心态。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人民称呼郎平为珍妮,此时的她,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名女人。

“她们打排球纯粹为了快乐,不爽随时退出。没有像中国队‘为国争光’那回事。当时的我是如何都接受不了。

”与中美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艰难磨合后,郎平带领的美国队进步迅速,xx年世界杯,美国队即获得了季军,第一时间就拿到了北京奥运的入场券,提前完成美国排协的要求。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xx年的北京奥运会,郎平归来。她带领美国二队与几支中国地方球队进行热身赛,虽然比赛级别不高,却被球迷热烈追捧。

在杭州,球市火爆,体育馆必须加班售票;在南京,球迷太过热情,迫使郎平取消了游览日程,“球迷的热情让我想起了80年代刚夺冠的时候。”

紧接着面临要对战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姑娘,郎平内心坦坦荡荡,比赛已超越了国家荣辱,“输赢算不了什么,世界大赛毕竟不是世界大战。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此战被**称为“和平之战”。

1981年,中国太想在世界上以金牌证明自己,而27年后,另一名神坛上的人物刘翔,即便退赛,依然得到国人的理解,“体育已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原本的快乐与健康意义。”郎平说。

xx年,时隔11年后,郎平再次回国指教。这一次她执掌的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国家队,而是眼下暂时还默默无闻的广东恒大俱乐部女排。以前,她把全身心奉献给国家;如今,她更加注重自己的人生,回归体育与人性。

“女儿硬要我陪她去美甲。”涂着猩红色星星斑点的漂亮指甲的郎平,此时帅气时尚,表情柔和。

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昨晚,所有的泪水都来自感动!因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为他们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那一份感动重重的落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泪水控制不住的溢了出来。

谁说人间没有真爱,谁说社会缺乏信任,谁说物质高于一切,谁说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沦丧?

《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完美的诠释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真谛!他们身上的美德让我感动和敬佩,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好好的感悟。结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其中黄旭华和姚厚芝这两位的事迹, 更加让我触动。

首先说一说黄旭华老人: “自古忠孝难两全”,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毕业后的黄旭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忠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工作。舍弃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30年。

错过了为父母尽孝,错过了为父亲送终,顶着被家人误解、被族人唾骂的压力,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潜艇的研发,为了壮大祖国的军事力量,默默的、无悔的付出,终于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核潜艇,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潜艇之父,更是让人敬佩的中华好儿女!

想想自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在年近不惑之年,远离年迈的父母,远离熟悉的朋友和环境,拖家带口奔赴一千多公里的盐城驻守。曾经,我内心也有诸多的不舍;曾经,我也认为这算是一种不平凡;曾经,我也觉得我可以因此而骄傲。但看看黄旭华的事迹,我的内心除了惭愧,就是惭愧,自己现在做的,还太不够好了,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洗礼,对灵魂的洗礼,对思想的洗礼,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为工作和事业付出和奋斗的决心。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数字化,而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更需要的是走向数字化的刚强!

心情激动,平复一下,再来说一说姚厚芝同志: “慈母手中线,三年锈大爱”,一想到电视中那因病痛折磨紧锁着的眉头,想到为儿女筹措学费锈巨幅十字绣而颤抖的双手。姚厚芝,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以及那一份对儿女的责任。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您就是那浩瀚的大海,宽广无疆。看完您的事迹,我拨通了妈妈的**,听着她的嘱托,想起她送别我时的泪眼婆娑,我的心再一次潮湿了。

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0xx年11月4日,长沙的四岁男孩李辰飞丢失。4天后,李辰飞父亲在香港的同学把李辰飞的情况发在了宝贝回家**上。

**志愿者进行资料比对,发现李辰飞的**与长沙**刚刚解救的一个孩子很相像,便联系家长进行确认。但家长当时根本不相信,发布求助一个小时,孩子就找到了,怎么可能?他们甚至把志愿者当成了**,怎么也不肯上网查看比对**。

最终志愿者与李辰飞父亲的同学取得了联系,由他出面劝说李辰飞的父母。4天5夜没合眼的家长看到**后,一下就认出了这就是李辰飞,连夜接回了孩子。

1个小时找到丢失的孩子,这一度是宝贝回家的最快寻亲纪录。

随着**数据库的丰富,这一“最快纪录”频频被打破。很多时候,寻亲信息来了,志愿者在数据库中就找到了相符的资料,核实后就能确认,这就是要找的亲人。

推动多方关注建立打拐dna数据库

除了利用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帮助寻亲者,张宝艳和秦艳友还想方设法推动全社会对打拐寻亲的关注。

xx年,他们与浙江卫视携手开办了国内第一家公益寻人节目,先后与浙江卫视、搜狐、新浪、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举办了两届寻亲大会。

xx年6月1日,组织北京、杭州等百个城市的志愿者进行百城反拐宣传活动。

xx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拉依萨和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提交了《加大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及强制救助街头流浪乞讨儿童》的建议。

同年,他们做了一份详细的被拐儿童现象调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把失踪儿童立案时间与立案规定做了修改,由原24小时后立案改为现接现立;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打拐dna数据库,免费为丢失儿童和家庭做dna鉴定;首次把打击利用操纵流浪乞讨儿童牟利犯罪列入专项行动。

同时,全国公安机关专职打拐负责人进驻了“宝贝回家”**群,与“宝贝回家”建立长期打拐合作机制。目前在“宝贝回家”**群里,有全国各地打拐警察100多人。“宝贝回家”的寻子信息和**实现共享。

xx年起,在“宝贝回家”的呼吁下,由公安部牵头联合五部委下发了打击利用未成年人乞讨专项行动的文件,开始了对街头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行动,现在只要发现身份可疑的流浪乞讨儿童就可以带到**,**会为这些孩子免费做dna,核实孩子的真正身份。

xx年12月,宝贝回家志愿者配合吉林省公安厅组织了全省范围内的对流浪乞讨的孩子进行清理救助活动。

在推动关注的同时,宝贝回家还不断完善**各种搜索匹配功能,将人脸识别系统和催眠恢复记忆等技术应用到寻亲当中。

“xx年,石家庄有一个孩子,失踪时年纪太小,始终回忆不起有价值的寻亲线索。”张宝艳说,专家对孩子进行催眠恢复记忆,他成功地回忆起儿时走失时的情景,最终志愿者根据这些情景,在成都为他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亲人。

张宝艳说:“其实找到1300多个孩子不是‘宝贝回家’的最大亮点,**的社会效应在于推动了公安部门打拐专项行动,使社会上拐卖犯罪得到遏制,更多孩子避免丢失,更多家庭少了骨肉分离的痛苦。”

随着宝贝回家**影响力不断增大,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也越来越多。xx年,公安部提供了专门经费用于支付房租、购买设备;通化市委市**为“宝贝回家”解决了办公场所、车辆,通过**购买的方式为**设立了5个公益岗位;还有许多企业主动上门提供公益赞助。

去年帮助420个家庭团圆每天至少找到一个孩子

xx年1月末,张宝艳和秦艳友回到了位于通化的家中。

“这次入选感动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获得了一个影响力更大的荣誉。”秦艳友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更多人开始关注宝贝回家,开始关注被拐儿童。”

8年多过去了,从最开始几个月才能找到一个孩子,到如今每天至少找到一个孩子,张宝艳和秦艳友有了更大的目标:要在5年内帮助1000个家庭团圆。“目标是xx年底定下的,现在看来用不上3年就能完成。

”秦艳友表示,仅是xx年,宝贝回家就帮助420个家庭团圆。

张宝艳说宝贝回家的最终目标是天下无拐。

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她坦言,“我希望**影响力越来越大,能够帮更多的寻亲者找回亲人。但我更希望失散亲人的家庭越来越少,直到没有,那样就不需要我们了。”

8年多全身心的投入,张宝艳常年坐在电脑前,腰部和颈部会经常犯病;放下饭碗就上网,胃部经常不适。对此,秦艳友会经常要求甚至“胁迫”她离开电脑,去走一走或者休息一会儿。然而每当**群闪动,她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

甚至家里停电上不了网的时候,她也会拿起手机,去处理各种事务。

没有报酬,甚至要自己搭钱,还要经常遭遇各种非议和谩骂威胁,是什么支撑这对夫妇走到今天呢?

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张宝艳笑着说,“一开始,我的愿望是能给寻亲者带来一些帮助。现在支撑我的,是找到亲人后,寻亲者脸上的笑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7

感动中国201x十大人物观后感 (一)

文/欧阳菲戈

刚吃完晚饭,我就迫不及待地看电视。20时整,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的见证下,2015中国颁奖典礼正式开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一个个揭晓,他们有“两弹一勋”功丞、有义务支教的夫妻、有默默做好事的普通市民、有打击犯罪的英雄,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放弃安逸生活,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朱敏才和孙丽娜分别是72岁和61岁。大多数人选择享受晚年,感受最美的日落。但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在贵州山区任教10年,为这片贫瘠的土地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他们所教的尖山小学海拔1300多米。只有两间教室没有电,也没有窗户和框架。

他们把原来的办公室分为两部分,外面是办公室,里面是卧室,卧室和卫生间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晚上他们需要带两个口罩睡觉。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仍是凭着那份执着和韧性,为大山深入的孩子带去文明和知识,而且一去就坚守了10年。

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意外深深打动了我。我的心似乎受到了神圣的洗礼。与我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但我们到底为社会、为国家、为身边的人做了什么?伴随着这种思考,半夜里充满了正能量,朦胧入睡

感动中国201x十大人物观后感 (二)

文/朱继文

2月27日晚上,我们全家一起**了201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

晚会评选出的201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别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他们中,有科学家、有老师、有医生、有警察,还有点仅仅是普通的老百姓,但他们却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感动了在场的观众,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你我,更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8

第一篇: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感动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悄无声息地流过干涸的心田,送给我们生命的养料;感动就像一阵如毛的细雨,飘飘洒洒地划过天际,虽细却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感动就像震天动地海啸,卷起千层浪花平静的大海在咆哮,是灵魂在怒吼。

生活中的感动**于父母和陌生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充满爱的父母,无论是细腻的爱还是粗糙的爱,都会带给我们与生俱来的感动。傍晚,书桌旁散发着清香的牛奶是母亲的味道,甜甜的、暖暖的,一股热流荡漾在心间,是感动;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举过头顶的雨伞有母亲的香味,雨水顺着母亲的肩膀缓缓滑过,雨水是凉的,我的眼泪是热的,是感动;那是个不眠之夜,我昏昏沉沉地从睡梦中醒来,忽然有一滴泪水落在我的脸上,那是母亲的滋味,凉凉的、咸咸的一层朦胧的白雾罩住了我的双眼,是感动。

从不需要刻意地去寻找,母爱的感动就在身边。

在我犹豫、眉头紧锁的日子里,一个陌生人的微笑像一缕春风驱散了我的烦恼。在我的心情陷入低谷的日子里,一切都变成了灰色,一个来自于陌生人的帮助如一缕阳光瞬间照亮幽深的山谷。当你突然回首往事,你会发现它来自陌生人的移动:

一位老人费力地拉着煤车上坡,这时,几位年轻的小伙子帮着老人拉车,老人感激地一笑;在雨中一车苹果滚落在地,女主人慌慌张张地捡苹果,不一会所有的人都弯下腰把苹果一一扔进筐中,当女主人感激地抬起头时,一切又归于平静。

《感动中国》的人物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闵则恩;党的理论传播者方永刚;细心侍奉之妻家人的河南工人谢延言;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胡洪烈;用爱心呼唤英雄的妻子罗映珍;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空军飞行员李剑英;被称为湖南的张海迪的残疾人李丽;坚守医德的医生陈晓兰;为拯救落水者年轻的军人孟文斌。他们默默地站在岗位上,无怨无悔,用自己的力量书写辉煌的人生,用自己的信念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给我们后天的感觉。

张开双臂,用我们的双手继续展开感动:一份小小的礼物,一个温暖的拥抱,几句安慰的话语都在为别人无言的感动。让我们续写中国的感动。

第二篇: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今天,我**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感动中国的人中,吴锦泉最令人印象深刻。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听广播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向红十字会捐赠了磨刀赚来的1000元硬币。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吴锦泉得知这一消息后,于1966年在街头为人们磨刀两年

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牺牲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不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追求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活力,没有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第三篇: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其中王宽很让我感动,他是郑州戏曲圈里的一位老艺术家,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让这些孩子吃、穿、学、学艺术,王宽决定放下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到茶馆去唱歌,也就是7年。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他的颁奖词是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9

上高中以来,我的作文水平一直不太好,有时连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好。不过,这不是重点,在我看完了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我倒的确是颇有感触,毕竟在现在的社会中,金钱在大多数时候决定一切,而人们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利益来维持。这是现状,但幸运的是,在我们中间仍然有充满道德和正义的人。

这些人真正继承了我们祖先甚至全人类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这些人可以称为真正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无不流露着祖先身上的良好品质,也正是我们在这个社会,这个年代所缺失的。我们并不缺乏物质财富,却唯独缺乏精神财富。

俗话说:“人穷志不穷。”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是不是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呢?

不过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些都不是重点中的重点,而我这次所要讲的重点中的重点则是我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其中一人的事迹的观后感。由于我很长时间没写过读后感了,希望大家接下来无论我写的好或不好都能给一点掌声,谢谢了。

今年我观后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敬爱的刘伟叔叔。“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

下面再插一下简介:刘伟10岁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以及颁奖词: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这可能有些班门弄斧,不过刘伟叔叔的经历却的确不容易被我们遗忘。他的坚韧顽强、坚持不懈、坚贞不屈真是由衷地令人感动。我们不妨也设想一下:

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能这样坚持下去,不轻生,不放弃,不抛弃吗?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能看得开、想得远、吃得消吗?虽然世界上所有的神马都是浮云,但我仍然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在世去时候悔。

总之,我们应该向刘伟叔叔学习,珍惜现在,拥抱未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0

导语:看着感动中国,我总觉得那些入选的人是令人钦佩和感动的。在这个简单而丰富的舞台上,闪耀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星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今天,我**了“x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这一年感人的汉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支月迎。

支月英是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燕下镇白洋教学中心的一名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感动中国选拔委员会给支月英的话是:你走了很多路,总是绕着大山走;你吃了很多苦,但是你给孩子们的是甜蜜的。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

三十六年,华丽的两代童年,洁白你的辫子。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牺牲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不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追求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活力,没有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我要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天,我**了“xx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这一年感人的汉字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秦玥飞。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国服务农村,至今已是第六年。

xx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xx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xx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业创新,发展茶油产业,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玥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汗水是青春。种子是理想的。

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牺牲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不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追求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活力,没有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我要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xx年2月27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在**电视一台深情呈现,观众无不被他(她)们的事迹所感动。

在获选的人物中,有一生隐姓埋名,扎根中国大西北沙漠,为国家的“氢弹”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于敏;有退休不在大城市安享晚年的外交官夫妇,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主动到贫困的贵州山区进行支教,一干就是十年,最后病倒在教学岗位上的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卖掉了住房、辞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一心照顾卧床三十年的病父,仁孝行于家的大孝之女朱晓晖;有三十九年如一日,照顾截瘫病人高新海,使他坚强活了下来的陇海大院的街坊邻居群体……他(她)们无论是为国家、为社会、为至亲几十年所做的坚持,所付出的真情、所奉献的大爱、所做出的贡献,无不坚守着、继承着、发展着、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德仁善孝”的优秀品质,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演绎着人间大爱,人间真情。正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感恩精神,使他们做了感人的好事,感动了中国。

羊有跪奶的思想,鸟有反哺的意义,人有感恩的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感恩父母亲的养育,感恩学校的教育,感恩工作单位的培育,感恩朋友的相助,感恩花草树木的养眼与悦心,感恩日月每天的升落相伴。

有了这样的情怀,终身付诸实践,你就会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无怨无悔的人,一个积极快乐的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勇于担当,积极贡献的人。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感恩是一种力量。只要我们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感恩和帮助他人的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变的无限温暖和美丽!

国人们,加油!加油!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他说他身体很好,还能工作。他不需要照顾他,所以他必须帮助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人。老人叫吴锦泉。他是南通最老的红十字志愿者。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昨天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每月生活费不足400元

他至今已捐出4万多元

从xx年11月11日起,作为央视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在江苏的唯一合作**,现代快报延续感动,第4年与央视联合开启“感动中国”在江苏地区的人物推选,以及“感动中国·xx江苏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感动中国”栏目组工作人员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从人物推选开始以来,栏目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的大量推选人物。《现代快报》评选出的许多感人人物,以其杰出的事迹赢得了评委们的关注。

xx年12月,“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全国候选人诞生。他们中的唯一一位江苏候选人,是快报自xx年开始多次报道的87岁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吴老在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候选人后,xx年再度入围候选人名单。

吴锦泉是南通市港闸区人,是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现在,虽然已经87岁了,但老人几乎一天没落地就准时出门,在十字路口摆摊。每次磨刀仅有几元收入,老人省着攒着,攒到一定数目,基本悉数又捐了出去。

老人的月收入维持在1400元之xx元之间,但支出几乎从不超过400元。 “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就捐多少。”老人说。

在xx年,他在汶川的时候,老人捐了1000元;在xx年,他在玉树的时候,老人捐了1000元;在xx年,他捐了1000元给四川芦山灾区。去年,他又捐给14岁的白血病女孩600元,捐给红十字会11840多元……累计至今,这位磨刀老人的捐款,已超过4万元。

获得290多万选票

当之无愧的感动人物

“我真的没想到,会获得这份荣誉。”昨日下午,吴锦泉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始终念叨着的就是意外。曾被选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次因为这一评选,进入公众的视野。

吴锦泉家住港闸区天生港镇五星村社区一间普通平房,房门狭窄,一路上都不显眼。但当现代快报记者沿路打听他的住处时,几乎所有被询问的百姓都会立马反应过来,吴锦泉就是那个“做善事的磨刀老汉”。吴锦泉依旧按照往日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迎着日光,踏上自行车去找一个不固定的摊位,在一次次接过顾客手中的零钱后,再推着车,披着霞光,回到家中……数着沉甸甸的硬币,成了每天让他感觉最踏实的事儿。

攒多了,就捐出去。

xx年,他还倡导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爱心社成立以来,收到爱心居民和企业家的捐赠近2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南通市红十字会也申请注册了“磨刀老人”公益商标,并设立“磨刀老人”微公益**。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感动了无数人。

在评选阶段,无数市民通过**和手机为老人投票。截至1月19日12时,吴锦泉以298.94万票排名第二。

颁奖典礼上

白岩松以他的事迹开场

昨晚不到7点,吴锦泉一家就聚集了一批村民,等待一小时后**电视台播出的感动汉字颁奖典礼。被他们围在中间的吴老,有些紧张地等着自己在电视上出现的瞬间。在电视里,站在台前的吴锦泉坐在小马上,静静地磨着剪刀这是多年来中国颁奖典礼上罕见的一幕。

“人性中最好的东西一直都在,可能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你,可能是他。”昨晚8点开始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以吴锦泉老人的故事作为了开场。一幅画面的闪现,让观众的目光温暖,台上的主持人感叹不已。

“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得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主持人白岩松说。

老人却并不言苦,他笑着说,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这更让白岩松感慨,他甚至发出号召,“南通的,老人身边的,如果有天你走到了楼下,看到了老爷子,您要磨的,甚至可能不太用磨的,也都拿起下,帮帮老爷子。这时候您帮的不是老爷子,而是老爷子相帮的很多人。

在这,谢谢您了。 ”白岩松同时还报以一个鞠躬。

昨晚,现代快报记者再次致电吴先生。老人说,在他站在**电视台舞台上的几个小时里,他印象最深的是他捧杯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老伴儿,要不是她,我不可能把这份慈善事业继续做下去。”xx年9月,老伴因肺癌去世,老人再也没法牵着她的手去捐款了。

这位老人以前从未去过北京。今年1月底,接到去北京的邀请后,除了几次排练和一个下午的正式录音外,吴奇隆几乎没有动过外出散步的念头——他想尽量省钱。节目录制完毕的翌日,他就赶回南通,没有在北京多逗留。

高洁卓不群

央视颁奖词: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

推选仍在继续

随着“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落幕,“感动中国·xx江苏年度人物”的评选也接近了尾声。截至目前,共有来自江苏各市的40余名候选人事迹被登上了报纸。目前,推选仍在继续,预计2月底结束。

推选结束后,由江苏各界精英人士、市民代表组成的专家评委会将选出20名“感动江苏”候选人,公众可通过微信、网络、信件等方式进行投票。候选人名单及投票启动时间,请关注快报后续报道。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0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