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我把青春献给了句子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我把青春献给了句子。

古人常说:“三日不读书籍,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传承至今,依然有着深刻的道理。阅读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对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读后感更是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阅读一本精彩的小说,总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感悟。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从一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这种深入的阅读体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读后感也是一种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读一本好书并撰写读后感,我们不仅会对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还能够思考作品中所涉及的道德、伦理和哲学问题。这种对思想的把握和思考的实践,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

读后感还可以促使我们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与自己的思想观念相悖的情节或者观点。这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反思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反思,更是对自己的思想的反思。通过读书和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读后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审美和理解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读一些好书,并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这将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投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

爱生如子待生如友

禹化小学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书中提到:“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

”。他从18岁起就当小学教师,从未离开过教育。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

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短短的52年生活中,他写了40多本书、100多篇论文、1200多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开始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和你我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一线教育家。他不是一个博大精神的理论家,但正是勤奋无私的精神、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深切热爱,使他登上了事业的顶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

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不尊重你。回顾近几年中小学的教学经验,许多事实更能说明尊重的重要性。中学生正处于生理转型期。如果你不尊重他们,不要大声说,骂或侮辱他们。即事实对他们的鄙视也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紧张。

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更是毫无遮掩,爱“恨”分明,因为你的不尊重,他可能路上遇到你不会向你问好,上课更是不会认真听讲。“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我想,为人师表,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反思我的教学,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学生。忘了他们只是孩子,学习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游戏,而是一种劳动。

对孩子来说,掌握知识是终极目标。他们不能像成年人一样选择学习和计划。当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情绪产生了,那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来念书了。如果你不了解学生,就不能给他们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爱学生,应该说是做老师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对所有的爱,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这样你才能更宽容,更豁达,让孩子更喜欢你。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成一个亲密的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寻求我的帮助和指引。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做亲密的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烦恼和忧虑,这样教师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

爱学生,就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不必等到坐在消防车上,点着灯,学微积分,才知道他们是你的小学生。”

那么,是否爱就应该对学生放宽要求了呢?当然不是。爱学生,反而应该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不能成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学生的心。

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古代有一位大教育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都需要老师的关爱。那么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个学生,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和孩子们没有同样的兴趣爱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他们心灵的通道就会永远被堵住。既然我选择了把我的全部心献给我的孩子,我愿意永远保持和拥有一颗童心。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懂得感恩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2)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

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用爱滋润爱。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

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

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 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但在学习了大师的作品之后,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不能提高,不一定你的教学水平低。

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

”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容易。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中没有情感和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是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

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

给孩子鼓励,给孩子表扬,全心全意给孩子。谁不想要或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

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小利,一段时间每天都迟到,她的学习越来越明显地减少了。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担心。下课后,我让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了,但什么也没说,这让我更不舒服。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

看到她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不能照顾自己或祖母。所以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怎么简单地照顾自己的生活:梳头、整理包和衣服、洗红领巾等等。

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

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把外套打开,没穿袜子,半个脚踝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

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感冒。”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买了两双袜子送给她。孩子哭着说:

“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

”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全部的心给孩子意味着给他们更多的爱,理解和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上的花微笑,让他们绽放的更加灿烂,更加耀眼,更加绚烂!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恒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3)

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时,最初我觉得有点不耐烦。为什么呢?因为他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

但当我深入阅读时,我明白了他的意图。没有对教育的热爱,没有对每一个孩子的详细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刻理解,我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师父所做得并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我们都没有耐心和热情去做的。是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引领着他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

我意识到我们班的张豪是一个基础差的孩子,没有学习的热情。因为做不到给他弥补知识上的空白,只能尽量多的去关心他,鼓励他,以此来激发他学习的热情。过了一段时间,他看起来真得像个新人。就连数学老师也觉得自己的学习热情在高涨,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其间的道理。

《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老师,让我们积极行动。像苏师傅一样,用我们的真诚、爱心和责任感,把希望的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用智慧、仁爱和宽容的心拥抱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4)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作文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5)

近日,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整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教育工作以及对孩子的爱。近日,流行着一句话:“教育者要想着两件事,一是如果我是孩子,二是如果这是我的孩子。”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对待孩子要耐心、细心,讲究方式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小大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甚至比我们更强,作为教育者,更要运用专业知识,走进孩子的内心,保护他们的心灵,学生在感受到爱的时候自然会打开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是啊,我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天性是玩,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的,只要我们付出了爱,让学生感受到了爱,他们就会信任我们。还记得刚进班的时候,学生们是严肃的,后来,他们逐渐开始和我开玩笑,讲小秘密,说心里话,这都显示着我们成为了朋友。可能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尤其是语文学科,我认为需要学生有开放性的思维,敢想敢说,严肃的课堂似乎不利于这一点,我将不断摸索,朝着理想的师生状态努力。

一直都在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他们适合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和自尊心强的孩子聊天时,就要不断地引导他合理运用自尊心;和内向的孩子聊天时,要温柔一点等等。只要用心,只要足够爱孩子,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爱中长大,他们的心中也将充满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6)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

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7)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习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习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习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平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近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8)

每读一本教育书籍,我都是想从中找到一个答案,可以解决令我困惑的问题,想从别人身边了解他们的教学生活中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以及别人是如何处理的,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再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并且我相信这份爱是可以传递的。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爱青年、关爱弱者、促进新一代发展的自然质朴之感,又有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担当之精神。父母对孩子的爱具有本能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和支配的情感色彩,甚至掺杂了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爱包括对每个学生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望。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步与成效。

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中学生还是很孩子气,说自己不大。在这个时候,除了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沟通和严格的行为。有时他们会在课间分享他们的乐趣,问我他们有没有吃的。老师的这个很好吃,你也可以吃。在这个时候,我的心会很快乐。

记得在刚开学每个早晨走进校园后经常会碰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刚开始他们有些害羞不好意思向我问好,一边走一边用余光打量我,我知道他们的心跳应该加快了,看着一个个红扑扑的脸蛋,我很自然的走到他们身边问好,显然他们有些惊讶,也高兴的应了声。之后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他们响亮的问候声,慢慢的他们与我的关系变得亲近了,很乐意同我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忧愁。

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虽然他们依然闹腾,依然不省心,成绩依然不能名列前茅,但是看着每一个孩子,我总能看见他不同的特长,经常在自***看着他们认真书写的样子不断的幻想,他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医生,科学家等。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个性差异。我们不能通过学习来判断孩子的能力,这会伤孩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他们的优势带动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当一个学生受到老师温暖的关怀和关爱,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后,他将逐步学会以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付出和奉献,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责任和理解,这些品质是我们希望在教育学生中塑造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美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仿效的欲望。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教育者最有价值的品质之一是人性,即对儿童的深切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9)

崧厦镇中心幼儿园严燕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众多**专著中的优秀文献之一。如果用他书中的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一定是这句:“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平凡的一句话,却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伟大无私。

陶行知曾经这么描绘他心中的教师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不带半根草去前,是捧着一颗心。

教师捧着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才能体会孩子的一笑一颦,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解开孩子心灵的密码。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的前言里写到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书名:“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教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医生献给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可以说这个题目是他一生从教的真实写照。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教师爱孩子是教师教育质量的体现。如果父爱是严厉的,母爱是仁慈的,那么教育者对孩子的爱就是父爱和母爱的结合,既要严格又要仁慈。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记得小时候在小学执勤时,我戴着肩带站在学校门口,看到老师进了学校,向老师敬礼,并称老师好。老师面无表情地走进学校,这对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连带着那个老师的课都不是很喜欢听了。

而且潜移默化的,一直对教师这个行业有很深的误解。直到我成为一名老师,我才意识到“老师”这两个字的意思。这不仅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项责任。这不仅是为了完成教育任务,更是为了用心与孩子沟通,把整个心交给孩子。

爱孩子的老师,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的老师,才能真正融入孩子,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如果你想收获,你必须先付出代价。如果你想收获你孩子的心,你必须先把它给他。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而孩子们的欢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阐述明白了意义,我们还要懂得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表达你的爱,微笑鼓励,适当表扬,一个得心应手的帮助就能让你的孩子体会到你的热情和爱。当孩子从教师这里得到了关怀和呵护,他就会展现出友好和合作。

如果孩子从小就被老师的真善美所养育,他们就会变得善良而睿智。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生活和世界的真善美,因为他有一个高尚、丰富和精致的生活。他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促使他在孩子心灵中种下这些真善美的种子,并且引导他们发育壮大。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心——老师的心。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

由于个人性格原因,我很喜欢孩子,喜欢和孩子玩耍,所以很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问自己,我真的能问心无愧地说,我有没有把我的全部心血献给孩子们?有时候是不是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呢?

又是不是对某些漂亮聪明的孩子偏爱呢?在我责怪小时候那个不理我的老师的时候,我是不是想想某些被我无意中冷落的孩子呢?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某个不知名的角落,某个不确定的时候,我们伤害了一个孩子幼小的心而不知道。

也许他或她买了一支最喜欢的铅笔,向老师炫耀,但他或她却被想担心的老师忽略了,或者她或她把自己最喜欢的糖果和老师分享,但老师说这并不好吃。一句赞美,一句夸奖就能换来孩子们的快乐,也许有时候,我们太吝啬到狠心了。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而不动爱的方法,也是失败的。只要我们能不断地发现和挖掘我们孩子的心灵,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非常聪明和美丽的。

学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唤醒孩子的心灵,教育工作不再是脱离了它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的。让我们全心全意,感染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被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彼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铐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师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1)

爱的奉献

宏升中心学校刘欣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此次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摘抄了一些经典语录,认真研究个中案例,从中窥见我在教育中的不足,并借鉴大师的一些做法,以便我能更好地为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能更好地做一名老师。同时,我也被这位教育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中书,大师用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他如何在思想、身体、劳动、学习等方面教育与他一起生活了五年的31位孩子成长的教育札记。他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是让孩子在教室外上课,把大自然当成课本,有自己的童话室、幻想角,能赤脚远足于田间山河,能夜宿自己的帐篷徜徉于漫无边际的星空童话……虽然他的做法对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模式来说,是有一点望尘莫及,但他的理念,把他的31位来自非常复杂的家庭背景的孩子当**来教育,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31位孩子的角度出发,我想,这样的理念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都是应该极为重视的,而这一点,却可能是我以及很多教育者最容易忽视的教育理念。所以整卷书给我心灵最大冲击便是要把每个孩子当**来教育。

只有把每个孩子当**来教育,你便会放宽眼界,从关注孩子的学习到关注孩子的健康、品质、心理,才会把你的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需要你的孩子。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教育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我们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未来的回答。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当学生似乎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欣赏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比如,我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性格内向,学习热情不高,上课习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发现这样的问题后,下课后和他谈谈,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听。孩子的回答让我很诧异,他说“老师,我啥也不会,听不懂,记不住,老师,您不要管我了”。

我对他说“谁告诉你,你什么都不会,老师认为你很聪明,只要你认为你会,你就一定能会”。几次交谈后,孩子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开始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经常在这个时候,我会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可见,我们爱学生,欣赏学生,用善良和真诚去爱他们。孩子们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我们反馈。

第三,要尊重孩子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有的孩子家庭环境复杂,导致他们的内心是敏感脆弱的,我的一个学生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少了父母的关爱,孩子的眼神总是躲躲藏藏,不敢与他人对视。知道这个情况后,每次上课我都会主动提问她,并鼓励她,激励她,课后看到她一个人时候就会找她说说话,谈谈心。现在她比以前更开朗了,课间休息时她会和同学们一起玩。

看到她的变化,真心为她高兴。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带给我的知识和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很多真实。作为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力去爱我教的所有孩子,让这种爱在我教的学生身上延续下去。

我认为这是爱的价值,这是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2)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儿童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

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说教,而在于教化,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思想。

一个孩子最终能否成为一术品,取决于雕刻家的素质。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69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