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大学中庸读后感 >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

趣祝福作文你会不会写作品读后感?在阅读作品之后,内心的感动是久久难以平静的。 透过写读书笔记,提高自己的阅读品味,经过精心制作“大学中庸读后感”应该能够达到您的要求了,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作为一个参考吧!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1】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自制工艺品的消费情况,我们于2004年3月22日下午在校园内进行了快速抽样调查。据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50人,并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分析如下:

读大学中庸有感

目前,上海创业培训中心已开设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招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62人。《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真的,我这么多年没有认真学习中国传统作品,不是因为我没有特别的兴趣,就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

但是当读完《大学》和《中庸》时,方知古人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与此同时,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对大学生创业采取了政策倾斜: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但此项优惠不适用于建筑、娱乐和广告等行业。《大学》的核心是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

所谓修身,我认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修身的最好境界有三,一是“识事务”;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识事务”即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生而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不卑不亢,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准确地识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事理”就是说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有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

“明事理”的前提就是要让自己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所以学***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兴事业”,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抱负,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人生在世,总需要有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成就感,活得有价值,至少让自己过得充实自在。

《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感恩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对于给过你帮助的人,要铭记于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心怀天下。如果人人都能够记得别人的恩惠,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么社会的文明必将更进一步。

要勤学,荀子曰“学不止境”,有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个时间段接收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有有限的,而且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每时每刻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停止学习,不努力接收新事物,就会很快被这个社会淘汰。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自制工艺品的消费情况,我们于2004年3月22日下午在校园内进行了快速抽样调查。据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50人,并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分析如下: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我想现在很多人误解了中庸的意思。他们认为中庸之道是保持中立,和奶奶做生意,不得罪任何人。事实上,它不是。

通读全文以后,我觉得中庸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公平公正,落地不悔。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重视任何一方,不重视人,以理性说服人。所谓落地不悔就是不能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旦做了决定,就照此执行,而不是朝令夕改,前怕狼后怕虎,迟疑不决,以至于最后一事无成。

据了解,百分之八十的饰品店都推出“diy饰品”来吸引顾客,一方面顺应了年轻一代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心理;另一方面,自制饰品**相对较低,可以随时更新换代,也满足了年轻人“喜新厌旧”的需要,因而很受欢迎。《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

这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跟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的意思很一致。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按照这两句话去做,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于别人,相互比较,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就会避免很多矛盾,生活就会更简单。

《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中都讲“诚”,《大学》讲“诚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种自然而内在真实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统一状态。“惟天下至诚,为能尽物之性”,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的主旨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世界上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这句话肯定了“诚”的重要地位。《大学》和《中庸》对“诚”虽然表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讲求人的最初的本心,或者说是本性。

2、你大部分的零用钱用于何处?

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我们也应该有责任感,对公司、员工和投资者负责。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诚然,在当今社会,“诚”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然而在这个物欲纵流的社会,“诚”又似乎是缺失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商人之间在商言商,重利轻义,根本不是以诚为先,于是很多合作关系也不能长久。有的甚至朋友之间也不坦诚,人情凉薄。

有时候,人们会为自己找借口,说不是因为自己不诚实,而是因为别人先不诚实,我们应该这样抱怨吗?如果大家都这样下去,不是恶性循环吗?有时候,我们会说,不是自己不愿意去相信别人,实在是被别人欺骗多了,害怕了,所以开始自我保护,我想这又是另外一个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冠冕堂皇,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4) 创新能力薄弱其实,“诚”不只是对别人而言的,很多时候是要对得起自己,《大学》《中庸》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祖祖辈辈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真理,没有人愿意活在谎言和欺骗当中,我们对别人真诚就是对自己真诚,既是为了与人更好地相处,也是为了让自己心情舒畅。如果我们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以诚待人,社会风气一定会有所改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中华盛世也不会只是传说;以诚待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性,才能够珍惜万物,达到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大学》《中庸》,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服装、书房、食品、休闲娱乐、小饰品

(五)diy手工艺品的“**弹性化”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2】

读完《大学》《中庸》,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我,受益匪浅。《大学》一书主要**了两件事情,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学问。《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在当前社会不断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如何、如何去适应我们新时代的要求?人之为人,何谓正确?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如何才能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能有一个梦想,一个追求,一个脚踏实地的职业,并为自己的职业奋斗一生?集团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1531年的发展规划,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当我们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时,我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有一个奋斗的方向。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这样,自己的人生才充满着意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

看看各国的高层****,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

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读书学习,提高自我修养,承担起以德治国的责任。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

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3】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4】

《大学》是一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线,分别叙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则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很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有点汗颜。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才能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不知道其中的内涵,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

由平天下必先治理国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作者给那些尚在启蒙以及胸怀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条“有理有据”的成功之路,按照这样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终不能成功,但是人们的道德、素质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统治管理者也将遇到更小的阻碍,无怪古今众多学者对它如此推崇。不仅仅满足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使得社会更加稳定,更让学术界在其中找到了灵感,完善了孔子的学说思想。“治国平天下”,其中强调的尊敬长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民如子、谨言慎行、以民为本等等,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普通群众在今时今日仍然是我们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则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本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阅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这里儒家所说的中庸并非是我们所想的“庸庸无为、窝囊终老”之意。中庸是一种不激进过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讲求凡事行之皆有“诚意”,根本必为“正心”,绝不极端,亦是一种修身之道。《中庸》开篇释义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称之为道,例举了君子在无人之处独处之时也要十分谨慎,这种观点与《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极其相像。而其后述说的“中和”则是一种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间符合自然常理、不违法度的状态。只要达到这种状态天地万物的运转,人类社会的演替就“和谐”了。万事合乎礼法,万民安于法度,万载传承盛世。其中回归天道,去除外界私欲从而使天性充实起来。我认为,这种思想教化比之《大学》中单纯为了统治阶级而“发明”的思想更具促进人类发展的意义,其中诸多思考更多出于百姓的角度考虑,而非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

读《大学中庸》,文中字字珠玑,包罗万象,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真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5】

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职场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二、重物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了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因众人的是非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然后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领导往往欣赏的是有个性、有主见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才能独当一面,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在职场中,要想谋取一个更好的职位,你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好,只待时机一到,马上就能担当重任,而且还要做得很出色.“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种节奏很快.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按时“充电”.即使身处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也应该“居安思危”,考虑以后形势的变动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话,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6】

这本书的作者是邓球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一级教授(国家二级教授),北京创新研究院国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该书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全书共,33章,前11章是大学的内容,后面的22章是中庸的内容。

就中庸而言,中庸就是中国文学的精华,中庸是折中平常的意思,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时,心中是淡然平静的,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经过整饰,符合常理叫作庸,达到中庸的境地,天地正常运行,万物生长发育,国家也就太平了。对于中庸要有不易之心,所谓“不易”,说得是我们要认准一个方向,不能随便变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不易”。

可以说,我们坚持的不仅是圣贤的言辞,也不是权威的法令,而是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当然,在现代社会很难做到公正,但只要我们不追求太多,就没有大问题。我今天重点的是介绍大学。

《大学》原来只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共。在韩愈、李翱以前,《大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韩愈、李翱才开始将《大学》《中庸》看成与《论语》《孟子》一样重要的书。更准确地说,《大学》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教育路线和方针。

这一教育路线以道德教育为核心。这个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纲领、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措施和途径等内容,旨在培养合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

第一章是说大学之道,实质上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教育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三纲领”,“八条目”强调品德修养。这一节还提出了实现大学之道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即“只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在止于至善”。“修身”“亲民”的实质都是“明明德”, “明明德”的目的是“止于至善”。

第二章阐述了“明明德”的可能性、必然性、现实性和主体自觉性。第三章阐释了“在亲民”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指能日新其德的君子教化人民所达到的理想境界。第四章揭示了“止于至善”的具体内容,指明为什么,是什么。

因为“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第五章阐述了“明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的道理。

明明德是使民无讼的根本,“亲民”是使民无讼的措施。第六章是朱熹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行的编辑。明确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界限。

第七章**什么事真诚,如何真诚,为什么真诚。第八章对从心不正对于修身的危害性论证了“修身在正其心”的重要性。第九章说明了修身齐家的关系,提出了“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修身原则,并指出了修身过程中的两大障碍(贪婪和溺爱),因不能执行修身原则,出现的“亲爱而辟”等现象。

第十章论证了治国为什么要先齐家的道理。因为一个不能管理自己家庭的人是不可能去教育别人的。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齐家对国家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领导人的表率作用。最后引用《诗》文一说明修身治国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第十一章先论证了为什么“平天下在治其国”和怎样治国。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君子先慎乎德”的重要性。接着总结了朱昭王、晋文公、秦穆公在中国的经历,总结出秘密在于公正廉洁、德才兼备、能爱能恶。最后,它告诉人们要坚持以诚信为原则的大学之路。

絜矩之道处理“德与财”“义与利”的关系的基础上识别人才,实施“国不以利而立,以义为利”的治国方针,从而达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远大理想。

大学作为四书中的一本早已被人所熟知,它的首章令人印象深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很好的告诉我们做人的三要素,首先要做好自己,接着才能推己及人,最后是使自己在这个大千世界能不被外界所引诱。而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众所周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全书就是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三纲领是养德的要旨,八条目则是养德的方法。“格物”即指穷尽各事物之中的道理,用已知的关于事物的认识,深入研究下去,力求穷理, 才能“致知”,即明白知道事物之理。

这是一种学习态度,对我们很有用。因为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变化的考察中,不去问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太肤浅了?科研和学习需要严谨的态度。

浮躁妄动都不能成事。所以“诚意”与“正心”现在仍有其积极之处。 “诚意”即不自欺,有一种求实态度。

“正心”即不受情绪支配,不受外界影响,使心保持虚静不动。是纯客观的心理学观点,没有主观臆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颇有些豪情,总被人提起。

但是我认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和平,如果国家是兵荒马乱,经济不发达,那么国家拿什么东西支持教育,拿什么东西来说大话呢?想实现这些目标到现在看来都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也从中看到了伟人的智慧的超前性。虽然在那个时代它不可能成功,但它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宝贵意见。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我们虽然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心智却一点都不成熟,我们可能一部分人使生活白痴,我们太过依赖自己的父母,这使我们根本不能实现推己及人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像君主一样从自我做起,重视内在素质的培养,兼顾外在言行的规范,才可以达到有利于社会、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这是我从下面四个项目中读到的现代意义。

做为一个现代青年,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新世纪,对世纪末的晚钟中传统与现代的混音,应该更加冷静,更加清醒。我们应该存“正心”去反顾过去的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为现代社会所用,使那些古旧的思想,去陈存新,获得新的生命力。 “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定当为“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更好地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7】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8】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所以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5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