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三国鼎立课件 >

三国鼎立课件14篇

三国鼎立课件14篇

【#范文大全# #三国鼎立课件14篇#】经过深思熟虑趣祝福选取了一篇十分有用的“三国鼎立课件”,相信一下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排忧解难。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形成切实可行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三国鼎立课件(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

上午(下午)好!很荣幸在此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三国鼎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和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 说重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 说学情和教法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

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约5分钟)

根据导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2—107页,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新课(约25分钟)

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使本课内容变为三个部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样做使本课内容条理性更强,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

(一)三国鼎立的背景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教师讲解,东汉末年,军阀林立,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但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统一,必须要经过战争,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两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1、官渡之战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作用及特点,并重点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重视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归纳。曹操胜利后,在班师的途中,写下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我提问: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为统一全国,曹操发动了什么战争,由此导入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也易于理解,可分三步来设计,一、自行寻找并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特别要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二、请同学们讲解“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增强其课堂的趣味性;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

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

(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所学,能力提升

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承前启后,留下悬念,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进入到练习阶段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 说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蜀

刘备 吴

联合抗曹

孙权

三国鼎立课件(篇2)

课 程 标 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 谋士甲 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 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 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国鼎立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20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三国鼎立课件(篇4)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教学后记】略

三国鼎立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三国鼎立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师:曹操是不是大白脸,一脸奸相?诸葛亮是不是会呼风唤雨,能借东风,火烧战船?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二)、魏、蜀、吴的建立

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城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南京)

三国鼎立课件(篇7)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三国鼎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说一说,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二)、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一、官渡之战

1、出示官渡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①学生找出作战时间、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②学生讨论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 3 GB3 ③出示《龟虽寿》中句子,点出曹操具有雄心斗志:统一天下,引入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出示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①交代背景,学生介绍刘备、诸葛亮、孙权的情况。

②学生找出作战双方、结果、特点、结果、影响。

= 3 GB3 ③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 4 GB3 ④出示赤壁之战前后形势变化图

= 5 GB3 ⑤学生讨论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课件(篇9)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三国鼎立课件(篇10)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

p106材料一:

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

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的问题。还有,曹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

而袁绍这方面我们一起来分析p106材料二:

我们看到曹操自恃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见正确意见。

设疑:终于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那么这场战役胜利的作用是什么?(看官渡之战示意图)

师:从课本上我们就找得到了(引导、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xx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曹操的“壮心”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但他要统一全国,就要挥师南下,才能统一南北。不过,他的壮心却遇到了两股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他苦心经营江南,经济有所发展,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统治日益巩固;二是西南的刘备,当时他只是一个依附别人篱下的小军阀,公元2xx年曹操统一北方时,他毫无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他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

【想一想】我们再来看下右下角的杜甫诗: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诗中又有哪一个成语故事?

生回答略。

师: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并且接受诸葛亮提出的闻名天下的“隆中对策”,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同学们在课本上黄色小字部分找找什么是隆重对策?

生回答略。

师:回答得很好,并且在课本上划下来。从此刘备就以此为指战略方针,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公元2xx年,孙刘联军与挥师南下的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生回答略。

师:(引导学生浏览黄色p104小字,了解赤壁之战概况)

设疑:公元2xx年这场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少。同学试着找找看,曹操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略。

师:(总结并归纳)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铁锁连船,战术不当;再加上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反过来说,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战术弱点,制定火攻计划,运用诈降计,趁着东南风,黄盖成功地火烧赤壁,曹操最终败走华容道,狼狈逃回北方。

而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日益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刘备则占据四川和汉中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即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那么,三国鼎立局面什么时候才正式形成呢?

生回答略。

师:公元2xx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那么三国是哪三国呢?它们分别是如何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公元200年曹操病死,草皮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建业,;公元2xx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蜀汉或西蜀,找找课本上的注释划下来。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想一想】特别注意下: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呢?如何评价曹操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他统一了北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评价曹操,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小结】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在《三国演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课后反思】

板书不够清楚,可再细分点;课本上的地图可作为补充材料充分利用;

初一年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应少讲一些下结论性的文字,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给学生。

三国鼎立课件(篇11)

教 材 分 析

1、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这节课主要介绍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的统一”作出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 情 分 析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差,几乎没有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④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学习历史使人获得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三国鼎立课件(篇12)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教学后记】略

三国鼎立课件(篇13)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策略选择: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三国鼎立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

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编辑推荐

三国鼎立的教案


在下文中您将学习到有关“三国鼎立的教案”的全面知识,我相信这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对您非常有用。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详实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1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

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自主学习(或预习)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

三、三国鼎立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2刘备成都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国名经济发展

魏国

蜀国

吴国

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形成是220年曹丕建魏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是222年孙权建吴

拓展提升成语典故与人物

1、人物连线

曹操诸葛亮

刘备许攸

孙权周瑜

2、东汉末—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空城计等等

课后小结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4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教学后记】略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5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国演义》的典型故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利用三国历史教学挂图,并剪贴三国简图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史实。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了解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间约5分钟)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由此歌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问:《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历史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使学生明确文学

作品不是历史。

(设计意图:由歌曲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进入三国

历史中)

2、调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诗词歌赋),老师指导筛选材料,选择可以用在本课的材料。

(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查阅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擂主组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学生分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时间约10分钟)

老师在下面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为擂主,四个小组为攻擂组

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探究问题,并把准备好的材料融合在所准备的问题中。

①两个擂主小组选本组问题,分工协作,做讲问题准备

②四个攻擂主全面阅读教材,并把教材内容编成问题,准备攻擂)

(意图: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主讲,老师查缺补漏(时间约20分钟)

1、学生擂主小组讲问题,攻擂主提出问题,擂主学生回答问题,师查缺补漏

学生应讲清的知识点

①“携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取得优势

曹操统一条件 ②招贤纳士

③实行屯田

北方 官渡之战: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归纳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使用课后的材料阅读,并能说明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学生讲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

鼎立前形势魏(曹丕)

国赤壁208年蜀(刘备)

目的

鼎之曹操——孙刘联军吴(孙权222)

立战结果:孙刘联军获胜

学生讲述过程中可以补充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蒋干中计、借东风、苦肉计、火烧连营等,诗词《念奴娇赤璧怀古》《七步诗》等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段

(意图:擂主小组的.同学完全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所准备的材料讲述这一段历史,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自已对知识的理解用

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攻擂小组的同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把知识变成问题来难为擂主的同学,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攻擂守擂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知识在争论中也被学生掌握。选播电视剧是为了制造一种气氛,对赤壁之战起烘托作用)

2、指导学生划三国鼎立简图

国家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曹丕洛阳

蜀221刘备成都

吴222孙权建业

(意图: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动手动口,灵活应用(约5分钟)

1、剪贴三国简图(地图册P27)

2、列举三国英雄谱

曹操——曹丕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黄盖

3、讨论你怎样认识曹操这个人物?

(意图:用剪贴地图让学生体会三国在祖国版图上的具体位置,曹操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

五、教师,学生自我(5分钟)

1、教师围绕重难点

2、学生作课后自我测题

3、学生小组自我

(意图:巩固知识,学生客观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擂主小组根据守擂情况,攻擂小组根据提问题情况,包括课前查资料情况、课上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动手情况四项,每项各占二分,最佳擂主小组、最佳攻擂小组再加二分)

附:板书设计

2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8

曹操统一三国鼎立

北方局面形成

曹——袁绍曹——孙刘联军

附:“攻擂法”教学方法简介

借鉴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模式,把竞争引入课堂

具体方法:1、根据班级人数,把距离近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参与攻擂比赛。

2、根据每课内容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问题的擂主小组(可采用自愿请战的方式,,也可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小组长要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分工协作,把本组所分的问题分析透彻,讲给全班同学。攻擂小组同学把教材的内容变成问题提问擂主小组的同学,擂主小主同学如有两个问题答不上就会被赶下擂台。

3、根据具体攻守情况加以。

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6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作战

时间作战

双方战役

特点战斗

结果原因

分析意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步曹操统一南方面临的对手是谁呢?

知识重点2——赤壁之战

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根本原因)

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

知识点3——三国鼎立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4——三国经济

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

新授第三步:话说曹操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新授第四步:梳理巩固

1。梳理板书

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

2。课堂抢答

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三)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1。以古启今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2。以今寻史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陆与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

五、优化思考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我在尝试“以一根主轴串联所有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所有知识点”的模式,于是本课的设计我从“评价曹操”切入;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凸显了“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借此机会想和专家们商榷的是: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

请多多指教,谢谢!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7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8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

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10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步曹操统一南方面临的对手是谁呢?

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

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陆与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我在尝试 “以一根主轴串联所有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所有知识点”的模式,于是本课的设计我从“评价曹操”切入;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凸显了“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借此机会想和专家们商榷的是: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

请多多指教,谢谢!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11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策略选择: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 难 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三国鼎立的教案 篇12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

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美国的独立课件15篇


趣祝福编辑强烈推荐阅读题为“美国的独立课件”的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一看。教案课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必须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严谨的教学课件能够促进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1)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美国历史,也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该主题展开,从战争原因、主要战役、战争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并感受其历史厚度和现实意义。

一、战争原因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不平等经济制度

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制度十分不平等,许多贸易、税收政策对美国殖民地极不利。例如,美国殖民地必须向英国出售原材料,购买英国制成品,同时还要缴纳高额的税费。这种经济制度不仅限制了美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财政紧张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政治权利不公

美国殖民地的人民没有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无法参与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活动。英国议会的法律和政策对美国殖民地没有任何约束力,也没有代表美国殖民地利益的代表机构。这种政治权利的不公使得美国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感到被剥夺了自由和平等两个基本权利。

3.文化差异和民族认同

英国和美国殖民地在文化和民族认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美国殖民地的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追求的生活方式和政治体制与英国大相径庭。各地殖民地的领导人极力宣扬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认同,呼吁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团结起来。

二、主要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历时长达8年,共计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这些战役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战役:

1.波士顿茶党事件

1773年12月16日,美国殖民地波士顿发生了著名的茶党事件。由于胡德税并未撤销,波士顿殖民地的一批爱国者放弃抵制思路,以行动表示抗议。他们决定把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茶叶全部扔入波士顿港口,表达对英国政府压制的抵制行动。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一次重要事件,极大地激发了美国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预示。

2.萨拉托加战役

1777年9月19日至10月7日,美国殖民地的军队在萨拉托加地区击败了英国军队,获得了关键的胜利。萨拉托加战役被认为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之一,它确立了美国军队的信心和战斗力,并令法国入侵北美作战支持美国,最终扭转了整个战争的态势。

3.约克镇战役

1781年9月28日至10月19日,美国殖民地与法国联军在约克镇击败了英国军队,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约克镇战役体现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和英国军队的疲软,同时给英国君主乔治三世带来了极大的耻辱。战役的胜利让美国独立的前景更加明朗,也确定了美国殖民地与法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三、战争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独立和民主化

美国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为美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提供了参照。作为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治的国家,美国吸引了全球的注目,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民主化运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改变全球世界秩序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舞台上的一股强大力量,也是现代世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了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范本和榜样,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世界各地。

3.权利和自由保障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产生重要作用的一方面是,确立了“自由国度”的基础,这为今后美国社会推进和发展民主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保障了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在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殖民地如何通过自强不息、团结抗争,最终追求独立、民主和自由的目标。同时,这场战争也唤醒了世界对于独立和权利的重视和追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属北美的社会经济状况,认识美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了解美国建立中的重大事件,认识其建立过程,理解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有关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必胜;北美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终于赢得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独立战争的起因;过程。

教学难点:

战争的双重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有谁知道国旗上红白宽条和星星代表什么含义吗?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教师讲述: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航路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在英属13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什么人呢?(欧洲移民,英国人、法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语成为通用语言,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形成。

(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英国对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高压政策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上——英国欲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总之: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反抗和斗争,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12月)

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代表共有55名,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主。

2.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4月18日)

3.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组建军队,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富兰克林等人润色。(7月4日为美国国庆节)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宣言》节选部分。指出《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在解放之中。

6.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此战役美国俘虏6名英国将军,30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美国从此扭转了不利局面。

7.合约:1783年英国终于承认美国独立。

“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英、美在巴黎签署《英美合约》1783.9.3

8.表格展示:英、美对比

思考与讨论:弱小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提示:正义性;美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长期斗争,领袖人物华盛顿发挥重要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教师过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

目标导学三:1787年美国宪法

1.教师讲述:1787年5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2)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

(4)《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活动探究:

三、课堂总结

当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美国举世无双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时,很难想象到独立战争初期的美国,真可谓小国寡民,势单力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都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发展的,从来没有天生的大国、强国。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斗争、百折不挠的结果。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3)

1、教材地位:

本节"美国的建立和拉美独立运动"是本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单元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上看,它处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次高潮。这次高潮以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经法国大革命到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它与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组成的第一次高潮以及19世纪中期发生于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组成的第三次高潮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努力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的纵向体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条件,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独立,拉美独立运动内容。

(2)思想教育目标:

殖民统治终将被摧毁,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

(3)能力目标:

A.归纳分析两运动的异同点,提高学生归纳、比较和概括能力。

B.正确认识美国宪法的进步性和保守性,培养学生历史地分析评价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两场运动的历史背景,只有深入分析这两场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基础以及外部条件等),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条件,探寻共同的规律,揭示这两场运动的性质。

(2)难点:

"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要求学生具有把历史现象放在持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学会历史地辨证地看问题。

"对这两场运动性质的分析",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民族独立)看本质(资产阶级革命)的能力。

这两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教好掌握基础知识,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难点来处理。

4、学情分析:

1、现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过尼德兰、英国等革命的内容,学习此节内容可进行有关知识的迁移。

2、学习动力:

(1)从整体上看,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上高一教材与初三教材内容重合较多,因此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2)但多数同学对高中教材的新要求较明确,学习目的更明确。

3、学习能力:

(1)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基本能分清教材中的理论和事实材料。

(2)高一学生培养起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大体回答教材中的练习题。

5、教学方法选择和学生方法指导:

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1)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主要运用阅读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并将它们有机结合。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2)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根据学生学情

(1)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答案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6、教学程序设计:

1、教学总体构思:

讲解本节内容的一个基本构想是:整合教材,建立起知识结构,通过表格设计使课本内容以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又增加了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学主要环节:

(导入):(复习)从提问"西欧国家在美洲的早期殖民活动"入手,复习巩固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

(新授课):

(1)"背景"部分--教学的重点。

对两场运动的背景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程序)教师先以板书表格要点(如经济、政治、民族、思想)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提示)看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尝试性归纳概括出其中的要点,随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战争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或内因、外因等),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斑竹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作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订正,补充和总结。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中我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机统一。

(3)"过程"部分:

教师利用教材中有关地图,采取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在看图识图的过程中了解、掌握基础知识。例如,教师讲述过程中,知道学生在图中相应地点,标出时间、有关人物,使史实与地图相结合。

(4)"结果"部分:

教材难点"1787年美国宪法"可以做如下处理:

A.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教材"宪法条文",要求学生概括出主要内容。

B.设计出针对性强的问题,如"如何客观评价宪法?""如何看待宪法与《独立宣言》之间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培养思维能力。

C.在对此范例解剖,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同类现象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比如,"比较美国1787年宪法与法国宪法"。这样,针对教材中这一难点,运用概括、分析、评价、比较等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突破。

3、"意义"部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加以归纳概括。

4、巩固总结:(片段教学--异同点)

5、检查目标:

提问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先让学生回答,让其他的同学评价前面的发言观点。通过这种评价,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并对该问题进行总结性讲解。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4)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建国的基石。该战争始于1775年,结束于1783年,是美国大陆殖民地对英国的反抗和争取独立的斗争。这场战争不仅创造了一个新国家,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文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背景

在18世纪,美国大陆成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并成为英国贸易的一个调配站,英国政府大力发展经济,采取了多种经济手段,譬如设立了一系列的贸易法规,对美国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制。这种控制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殖民地人民的怨气日益加剧。此外,18世纪的欧洲各国都处于殖民扩张的时期,各国对殖民地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自主发展和独立成为了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原因

美国独立战争起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英国政府的压迫和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自17世纪后期以来,英国政府一直在对美国殖民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并设立了一系列的贸易法规,对美国经济进行精细的调配和控制。这样的控制使得美国经济无法逐步地发展壮大,殖民地人民的怨气也日益加剧。另外,美国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欧洲各国都处于殖民扩张的时期,像美国一样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独立和自主。因此,美国人民的独立思想也被激发起来,他们积极在自己的领地内寻求独立,最终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独立战争。

三、过程

独立战争之初,美国人民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并失去了许多领土。然而,美国群众齐心协力,政治人物也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为战争的胜利及独立奋斗。同时,美国利用了大量的帮助,在军事上虽然吃了苦头,但也多省下力气和时间,为事战争立下了许多功劳。在战争的最后一年,由于英国军队撤走及法国和西班牙的援助,美国军队逐渐上升优势,并在1781年于瓦金顿围城战中获胜,最终在1783年安排独立条约,并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

四、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美国独立建国,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政治上,美国首先宣布独立宣言,然后制定出了美国宪法,并成立了联邦政府。在经济上,美国通过自由贸易、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战争结束后,美国也终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总之,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建国的基石。这场战争不仅创造了一个新国家,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历史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重要性,也为美国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5)

美国独立战争是18世纪末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文将围绕美国独立战争展开讨论,探索其意义和影响,以及一些新颖的见解。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民主意识的崛起

美国的独立战争燃起了民主的火花,为独立、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长期的斗争中,美国民众逐渐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权利,以及希望他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和支配自己的能力。这个意识从那时开始不断发展,以至于它在 Today's America 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2.政治体制的建立

美国的独立战争也是一个国家建立的诞生过程。它标志着美国从英国殖民地转变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独立宣言奏效,美国政府获得了实际的拨款和批准,这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理念得到确认。

3.启发其他独立运动

美国的独立战争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独立运动燃起的一个特别的例子。

美国第一个成功的独立运动鼓舞了其他国家寻求独立的权利。这可以从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独立运动中看到。这种影响已经震动了世界,并且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上仍然是有影响力的。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1.美国社会的变化

美国的独立战争改变了美国社会,并为今日美国人的生活建立了奠基。我国的政治文化、法律框架、社会结构等都因此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1777年美国大陆军中的女性克里斯汀·邓恩成为了美国生涯第一位十六炮女炮手,这标志着女性权利的一大进步。

它的最大影响是为美国的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这个事件孕育出了顶层设计,最终创造了美国的宪法。

2. 政治风格的改变

美国人最初的战争是对抗英国政府的一个起义。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性的、共和制的战争。这标志着政治风格的重大转变。

美国的独立战争结束时,一种新的政治文化逐渐建立起来,它突显了个人自由和人权在制度中的重要性。美国成为了第一个成功的民主制度,并且为其他国家独立运动提供了模板。

3.改变对英国的态度

美国对英国的背叛以及最终的独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美国和英国关系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并没有短暂的结束,而是持续了一百多年,并进一步引导了全球性的政治事件,如美国内战。

结论

美国独立战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奠定了我们今天所认知美国的基础。它以其民主和自由的理想,以及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学习这个事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以及今天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6)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8世纪末,是美国人民为获得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最终,美国人民打败了英国军队,取得了独立和自由,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这标志着美国正式踏上了独立自由的康庄大道。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它主要是由于英国殖民者对美洲殖民地进行的控制和压迫。英国政府对美国殖民地实行了严格的贸易政策,限制了美国人的自由和发展,并强迫他们接受英国的统治。这使得美国人民很不满,开始反抗。在美国开展了一系列反英斗争,并最终在1775年发动了革命战争。

革命战争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是美国人民毫不气馁,在华盛顿等名将的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抵抗。1776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英国,成立独立的政治实体。经过多年的战争,美国人民终于在1783年取得了胜利,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签订了《巴黎和约》,这标志着美国取得了独立和自由。

美国独立战争对于美国、英国以及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人权、民主和自由等理念的传播,激励了世界各国人民进行独立自由的斗争。它也成为了美国国家的象征,激励了美国人民坚守独立、自由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充满荣耀和灿烂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美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值得纪念的事件。它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人们对勇气、坚强和自由的永恒怀念。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7)

一、三维目标

1.知识方面: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联邦政府的建立。

2.能力方面: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德育方面:让学生感受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独立宣言》:

2、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三、确立的依据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规定: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2、学情要求:

初三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实际:

我校实行“段位”教学模式已经好几年了,学生对于预习、展示都已经轻车熟路了,对于活动的设计,材料的组织也有了很强的能力,所以可以把课堂放心的还给学生。

重点确立的依据:因为《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

难点确立的依据:因为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学生不易理解。

四、达标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法:我采用“三段位”教学模式,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的习惯、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意选用课本中插图、为主题服务的视频,来突出主题。

(二)学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整个事件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流程

1、课前:播放《昨日重现》。

设计意图:优美的旋律是学生心情愉悦。

2、导入: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就在200多年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还在为建立独立的国家而浴血奋战,那么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呢?那位历史人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美国的独立战争》。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流程

(一)、预习成果展示

展示内容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

学生展示图片,北美殖民地物产分布图,问题:你知道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了解学生的预习、对战争的起因的掌握情况,也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展示内容二:战争经过

播放视频《莱克星顿枪声》、华盛顿图片、《独立宣言》的发表的视频,学生结合课件展示出战争经过: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的标志—莱克星顿轻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国---《独立宣言》的发表;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英军投降—约克镇战役;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最后有图例的形式把战争的结果展示出来。小组讨论:为什么弱小的美国能够打败强大的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图例等,把战争的经过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美国人民坚强的意志,争取自由、团结奋进的精神,通过对美国胜利的原因等问题的归纳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示内容三、1、历史意义?2、联邦政府建立.

战争的性质是本课的难点,设置了七嘴八舍环节,引导学生讨论以集体的力量突破难点;取得的成就、图例三权分立说明美国通过联邦宪法确立起的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政体;利用教材中的“畅想天地”评价华盛顿。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通过评价华盛顿,培养学生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质。实现德育目标的落实。

(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并打出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三)、当堂检测:我设置了梯度习题用多媒体打出

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目的是达到堂堂清。

(四)、反思与收获: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及时反思,以利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展示为主,以课文为载体,使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有了整体感知,在感知中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通过对华盛顿的了解,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质的对人发展的重要,这样的情感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实行了历史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实行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战争前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能力。

2.通过图片及视频,了解战争对美国和拉丁美洲产生的不同影响,提高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本课,理解美国和拉丁美洲多元文化的内涵,锻炼历史解释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战争前后,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

【难点】

美国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拉丁舞视频,提问:视频中是什么舞蹈?来自于哪里?

学生回答:拉丁舞,来自拉丁美洲

教师进一步引导:拉丁舞形成在什么时期呢?美丽的舞姿之下又蕴藏着拉丁美洲怎样的社会状况呢?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教师展示《1763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示意图并提问:独立战争前,来自欧洲的移民白人、被贩卖为奴的黑人、原住民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殖民地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教师补充:美国文化深受英国清教文化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因素,美利坚民族形成但是存在种族歧视。

教师展示《独立宣言》节选并提问:独立战争对美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史料,回答问题: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利坚文化的形成。美国文化在政治上崇尚人生而平等,人民主与权力制衡,精神上追求自由,但是在发展种植园经济的过程中保留奴隶制,与主流文化相悖。

教师补充: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并且受清教因素的影响,因为强烈的宗教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形成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师展示拉丁舞图片和拉丁美洲殖民等级示意图,并提问: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活动,拉美文化呈现怎样的特点?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活动,拉丁美洲融合欧洲、非洲和本土文化,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文化,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教师补充:拉丁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跳拉丁舞时,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因此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重要的文化符号。

教师提问: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兴起了独立战争,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战后拉美建立了15个共和国,各国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制,但是种族压迫和歧视仍然存在,另外,战争也促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教师总结: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俱特色的多元性。

(三)美国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及及本课所学知识,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五分钟时间讨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学生回答:两者形成的背景相同,以欧洲文化为主,受黑人贸易影响,压迫和奴役印第安人;两者的构成因素相同,都是多元文化,文化融合;两者的缺陷也相同,都实行大庄园黑人奴隶制,种族歧视现象严重。两者在种族和血统上存在差异,美国种族融合较少,不是混血社会,而拉美与之相反;两者在政治文化上存在差异,美国实行权力制衡,在政治上呈现出民主、法制的特点,而拉美考迪罗个人独裁主义盛行。

教师总结:美国和拉丁美洲的文化因独立战争而产生变化和发展,他们都共同呈现出文化融合的多元性,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2.作业:请学生课下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制作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手抄报。

四、板书设计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9)

美国独立战争——发源、演变与结局

美国独立战争是18世纪美国革命的重要篇章,标志着美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本篇文章将从发源、演变与结局三大方面详细阐述该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一、发源

在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政策一直在对美国施行统治,使得当时的美国民众普遍感到不满。英国在美国的政策迫使美国殖民者不得不采取行动,反对英国殖民政策。

1765年,英国议会通过“印花税法”,要求美国人购买一系列被印上印花税的文件和商品。这个法案导致美国各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抵制运动。当时的美国人们认为,这个法案违反了“没有代表就不纳税”的原则,并对英国政府的统治权威形成了强烈的挑战。

这次抵制成功后,美国人集体掀起了一股反殖民主义的浪潮。掀起这股浪潮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做萨姆·亚当斯的民主人士。

萨姆·亚当斯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鼓舞下,当时的美国人民抵制了英国的殖民政策,并开始了对英国王室的反叛之路。

二、演变

经过了数年的酝酿,美国开始响应萨姆·亚当斯的号召,开始进行自己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慢慢演变成了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美国殖民地爆发了自第三次安息日战争以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英国军队试图驱逐美国军队和当地民兵,却遭到了持续的抵抗。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双方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呈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首先,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政策。其次,这场战争是美国一次反叛的斗争。最后,这场战争是美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一次战争。

三、结局

1781年,在约克城驻军的英军最终被击败之后,英国王室认为继续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时,两国官员开始协商和谈。

1783年,双方签署了《巴黎和约》,正式宣布美国获得了独立国家的地位。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直接造成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一页。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产生了“人民革命”这一概念,成为了后来世界上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及其时代思想演进的基础。

结语

通过上述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发源、演变与结局的剖析,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正是美国人民坚定的反殖民主义精神和抗议,让美国独立战争得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也揭示出了美国的独特价值观和事业,这些价值观与事业在今天的美国仍然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传统和支柱。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10)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让美国获得了自由和独立,也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础。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没有灭顶之灾的厮杀和恶性对抗,而是充满着人性化的交流和明智的思考,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历史事件。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与背景

在18世纪,美国殖民地的经济繁荣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却逐渐变得残酷和压迫。英国殖民当局想方设法挖掘美国殖民地的财富,收取重税,压制美国人民的意志,并且将大量兵力驻扎在美国殖民地。这些因素都使得美国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殖民地的人民开始慢慢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侵犯。他们开始呼吁获得更多的自治权,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原有的税收政策,并开始寻求一种完全独立的国家体系。这种呼声日益高涨,导致了美国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从1775年开始,直到1783年结束,历时8年。这场战争被认为是非常漫长和残酷的,同时也非常复杂。战争的过程中,双方都有过胜利和失败,而整个过程中不仅有正面战斗,还有很多游击战和军事行动。由于美国军队比英国军队弱小,他们必须依靠游击战争和防御战,最终才能战胜强大的英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他们为自己身为新生国家而战,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和权利。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美国人民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场战争,美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同时,美国人民也获得了自由和民主,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政府和统治方式。

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逐渐崛起为全球强国。他们经济强大,并采取了先进的政治体制。美国的成功案例激励了其他国家推行尊重人民自由权利和产权的国家管理方案。

结语: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了解这次战争,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人性和历史的细节。我们能够在这场历史事件中感受到美国人民的顽强和勇气,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最终,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美国和全球政治发展。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过程;

(2)了解华盛顿的主要事迹并能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3)掌握《独立宣言》的内容及意义、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评价;

(4)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影响。

教学重难点:

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意义;理解伟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xx年初,美国国会冲击事件之后,首都华盛顿恢复了表面的平静,而大选的闹剧却远未谢幕,美国“民主灯塔”形象正变得黯淡无光,美国为什么会成为西方世界的“民主灯塔”,这一切,要从美国的独立开始了解这个国家。

【讲授新课】

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展示材料:

1.北美的开发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人纷纷移民美洲,其中英国人最多。他们被称为“半岛上来的人”。

2.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英国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各殖民地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人民的文化思想与风俗习惯逐渐融合,从而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是北美的主人,开始不满英国的殖民统治了。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英国实行高压政策为了弥补战争损失,英国对北美人民进行殖民压迫、掠夺,滥收苛捐杂税。

小组合作探究,了解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请你回答: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抗英国的统治?为何能联合起来斗争?

思考概括: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4-86,完成独立战争的时间轴。

2.阅读课本完成《独立宣言》的相关问题。

(1)《独立宣言》颁布时间、机构、起草人?

(2)《独立宣言》体现了北美人民追求哪些权利?

(3)《独立宣言》体现了北美民众的哪些诉求?

(4)《独立宣言》的发布标着着什么(意义)?

(5)《独立宣言》的地位?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6)《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小组讨论】

思考:弱小的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领导力量、战争纲领、国际支持五个角度入手)

材料一:1778年2月6日,法国和美国临时政府的代表签署了《同盟条约》和《友好与商业条约》。在这些条约下,美国殖民者在独立战争期间获得了来自法国的物资、武器、弹药以及海军等全方位援助。——全球通史

材料二:独立战争时期,许多地方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抵抗英军的战斗。每当英军将至,他们就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抗挣,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

材料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华盛顿纪念馆中国人赠送的石碑刻文

三、独立战争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归纳美国的独立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材料一: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残余,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美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史学家帕尔戴评价美国独立战争时说:“美国革命成为那些希望摆脱殖民地地位和深受专制统治的民族所效法的榜样。”

四、1787年宪法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独立之初的美国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1781年,约克镇大溃英军的'捷报传来,国库竟然穷窘到连支付递报佳音的信差费用都捉襟见尉。与会诸公只好各自掏腰包,每人拿出一块钱才应付过去。……华盛顿将军大为愤慨:一个刚从一场晨苦战争中获胜的国家,竟然无法在和平时期维持秩序。-----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

材料二:邦联议会“并不是一个立法会议,也不是一个代议制议会,不过是一个外交大会而已”---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历程》2.制定宪法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

3.评价宪法

【方法指导】如何评价华盛顿?

提示:评价人物,必须结合人物的主要事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

【本课小结】

人类的历史就像是一部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对自由的追求从一开始就从未停止。面对英国的殖民压迫,北美人民为争取自由奋起反抗,在华盛顿的领导之下,在法国等国的援助之下,北美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这场正义之战的胜利,也激励更多的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有的时候选择战争并不是为了杀戮,而是因为剑是捍卫自由最后的手段。如果你为自由而战,那么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12)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反映了英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矛盾,以及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历程。本篇文章将围绕美国独立战争展开讨论,探究其主题。

一、美国独立战争背景

18世纪中叶,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政策越来越严厉,特别是通过“纽约纲领”(1765)、《印花税法》(1765)等法案,使美洲殖民地的贺斯特、梅森等爱国人士和广大被压迫的阶层,增加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而美洲独立战争的接近,则是由1763年结束的七年战争(法国-印度战争)所引起的。

二、美国独立战争进程

1775年,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由华盛顿率领13个殖民地军队,对抗英国。1776年7月,华盛顿领导美国大陆军在费城宣布成立独立的美国,随后英国派遣大军进攻,但被美国大陆军击退,经过八年的战争,英国在1783年被迫承认美国的独立。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1. 对世界民主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民主的重要历程。它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并对法国大革命、英国的工人运动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2.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成立的历史基础,也是美国民族意识、国家重心和主张独立自主的核心资源。它为美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美国独立、自由的象征。

3. 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对英国历史的影响也很大。它推动了英国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进程,并成为空前巨大的市场,派遣了大批的移民和资本,使之成为国际资本发展的先发地区。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全世界各国的民主进程在不断推进,美国独立战争对我们的启示是:只有民主和自由才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的源泉,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最根本的原则,只有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够维护自由和保证国家的繁荣。

在历史中,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发扬历史精神,以此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13)

美国独立战争课件

一、背景介绍

美国独立战争,也称美国革命,是指1775年至1783年美洲英国殖民地人民与英国进行的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主的战争。在欧洲的历史上,美国独立战争是第一个在殖民地爆发的反殖民战争,也是第一个反对封建和桎梏束缚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

二、战争原因

1. 经济因素:英国殖民地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令殖民地财富被英国掠夺,影响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其人们的利益。

2. 政治因素:英国殖民政策完全统治了新英格兰,限制了殖民地的自由,令殖民地贵族、商人和许多百姓感到不满。

3. 文化因素:新接触的新思想,启发了美国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对殖民地生活及其发展产生影响,正如新教徒传统争取身体和灵魂自由的情况一样。

4. 军事因素:英国殖民统治,主动落实了殖民地内战争的军队,维护英国利益并压制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三、战争过程

1. 1775年4月18日,马萨诸塞省的列星顿和康科德发生了英国军队和殖民地部队间的武装冲突,这成为了美国战争的开始。

2. 塞缪尔·亚当斯、约翰·亚当斯,约翰·汉考克等人成立第二次大陆会议,指挥统合反抗势力。

3.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且颁布独立草案。

4. 美国国内的战役有:吉尔福德联合、瓦克国际。

5. 1781年10月19日,战争的转折点发生在瓦克国际,英国投降,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胜利。

四、战争影响

1. 英国失去了对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2. 殖民地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并通过《美国宪法》确立了自己的国家制度。

3. 美国独立战争对欧洲大陆的内部改革影响深远,催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人民起义。

4. 美国的独立和成为世界强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例子。

五、总结

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代表着美洲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历史事件,从而奠定了美国的独立,同时也启示了其他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先例。它是人类民主、自由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之一,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14)

美国独立战争课件

美国独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威权政治,开创了民主自由的新时代。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以美国胜利告终,它不仅决定了美国的未来,也对世界政治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等角度来谈论这个话题。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有多方面,它主要是由于英国的经济和政治控制引起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所致。

(一)经济原因

英国在17世纪时期,为了寻找新的贸易市场,开始向美洲殖民地输出商品。在不久的时间里,英国与美洲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达成了繁荣。然而,英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对殖民地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如导航法、糖法等。这些限制导致美洲殖民地的经济活动受到重大影响,并且未得到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的经济控制引起了美洲殖民者的强烈不满,他们不断要求取消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

(二)政治原因

英国政府对美洲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是“准自治”式,即将美洲殖民地视为英国的附庸,要求其遵守英国法律和规定,但并没有直接进行控制。然而,官方乱收费用、滥用权力、以及奥德姆通牒(1765 年),有关议会对各种法律及财政法案的管辖权、执行官、红衣法官和军队在美洲的驻扎引起了美洲人更加强烈的不满和反抗。这些未曾被征得民意的行为,使美洲殖民者对英国政府的统治愈发缺乏信心,也让他们开始寻求独立的道路。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从落实罢商、罢吃、罢穿、罢买、罢纺等民间抵制行动开始,不断演化为武装斗争,并终于取得了胜利。

(一)抵制行动

在1764年之前,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民间的抗议行动。殖民者们发起了罢商、罢买、罢穿、罢纺等行动,抵制英国产品,寻求贸易独立,形成了依靠本地生产和出口的局面。此外,美洲殖民者还进行了书信、诗歌、演讲等宣传和组织行动,开展了大量反对英国专制统治的活动。

(二)武装斗争

176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林德谷议定书》(Stamp Act),规定所有在美国印刷和销售的文件都必须加盖英国政府的印章,要求美国的居民纳税。这一政策,引起了美国人民强烈反对,他们烧毁了税款监管局,杀死了几个税吏。此后,英国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性法令,以及镇压新的政治反抗运动,这无疑激起了更加激烈的反抗。1775年4月,美洲殖民地决定武装反抗,开始了历时八年的战争。

(三)取得胜利

在历时八年的战争中,美国民军面临了英军的优势,但其在华盛顿将军的领导下,坚持游击战的策略,并得到了法国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对英国的胜利。1783 年9月,美国代表宣布圣荷西条约正式签订,美国从此获得了独立地位和国际承认,结束了英国殖民的统治,走向了自由、民主和独立的新时代。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美洲殖民地取得独立,并打破了英国的殖民体系,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它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洲殖民地独立

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意味着美国从此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族。这不仅意味着美国成为了一个新生的国家,也意味着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打破英国的殖民体系

美洲殖民地的独立,彻底打破了英国的殖民体系。这不仅意味着美国的独立,也意味着世界上其他的殖民地也从英国的掌控之下得以独立。

(三)建立民主自由制度

美国的独立带来了民主自由的新时代。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实践民主自由制度的国家,其建立了新的宪法制度和代议制度,将自由、平等、人权等概念写入了法律,成为了自由主义的典范。

综上所述,美国独立战争是美洲历史上的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它不仅改变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进程,也对全球政治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时八年的战争,感动了世界,昭示了民族的尊严与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

美国的独立课件(篇15)

美国独立战争课件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为美国走向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未来发展。本篇文章将会围绕着美国独立战争展开探讨,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等内容。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

美国独立战争一般认为是指自1775年至1783年之间的一场战役,关键的战斗包括了萨拉托加战役、特伦顿战役、布兰迪港战役和约克城战役等。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那就需要回溯到美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时期。

当时的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政府一手掌控着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英国政府的税收政策也一直备受争议,因为这些政策严重削弱了殖民地居民的自由。比如,通过茶 Act,英国政府对进口的茶叶征税,但这些税款并非直接交给美国政府,而是缴纳给英国政府。美国殖民地的居民认为这是一种愚蠢而侵略性的政策,因为它让美国居民为英国政府买单。

此外,英国政府也对美国殖民地实行了其他“奇怪的”政策,比如“禁止殖民地居民移居西部地区”、“禁止殖民地居民制造特定商品”、“强迫殖民地居民接受英国宗教信仰”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使得美国殖民地的居民感到不满,他们渐渐开始有了反英情绪。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正是由于英国政府的政策先天不足,才使得美国殖民地的居民们开始起义。但是,美国独立战争背后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政治。还包括了以下因素:

1、经济因素

美国殖民地的居民们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控制自己的工作并获得比英国纸币更好的交换机制。由于英国政府的税收和贸易政策非常限制,这使得殖民地居民无法实现他们的经济目标。

2、文化因素

美国殖民地的居民们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及传统,并能够自由地去信仰和教育。但是,英国政府想要通过他们的殖民地来推广自己的文化及价值观,这使得许多美国殖民地居民感到愤怒。

3、政治因素

美国殖民地的居民都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政府和立法会,而不是被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议会神圣的支配。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权利去参与决策,并能够拥有自己的代表,而不是由英国政府来指派。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愈合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英国军队的初步入侵;第二个阶段则是遵循着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而服役。

第一个阶段:英国军队的初步入侵

1774年到1776年,英国政府采用了一些限制措施,并开始实施军事手段,来镇压美国殖民地的造反行为。这一开始的时期看似并没有太多的成果,美国殖民地的居民们也没有什么能够对付英国的势力。

但是,事情开始发生变化。美国殖民地的居民们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更加统一的行动,一个更加集中的领导。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组织自己的战斗。在1775年,他们开战了,同时也愈发团结。

第二个阶段:走向独立

1776年,美国殖民地的居民通过独立宣言宣布独立,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这样一来,美国才真正开始了他们的独立之路。

英国并没有轻易地放弃,于是他们派出了大规模的军队,试图镇压美国独立战争。然而,美国人的战斗精神非常强烈,他们总是敢于迎敌,攻击英军的营地和目标。

其中,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也是胜利的起点。在1777年,英军企图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美国,但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完全失败了。

最终,美国在1781年的约克城战役中打败了英军,并从英国这个庞大的帝国中成功独立。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不仅创造了一个独立的新国家,更注定美国的未来会有着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命运。

首先,美国反抗英国,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以民主和自由为基础的政治体系。美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为革命后的美国国民提供了强大的保护,保护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和普通人的尊严。

其次,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还颠覆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推动了自由和平等观念的传播。美国的独立对全球民主和自由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世界历史埋下了深厚的影响。

最后,美国的独立开创了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式民主”、“美式资本主义”等西方精神和文化,也飞速地扩散到了整个世界。

总之,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开启了美国的独立之路,也为世界民主和自由的发展做出了珍贵的贡献。

小学三年级课件14篇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小学三年级课件”文章。教案课件既关涉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欢迎阅读这篇文章,希望你会喜欢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A案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卡片。

2.老师准备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第一课时

欣赏作品,导入新课

(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小朋友,老师让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

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板书:戴嵩。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强调嵩与高读音的区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读通课文中每一句话。

2.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认读课文中生字、新词,结合正音。(朗读困难处,老师范读)

3.引导合作朗读。在小组内把自己读得最棒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互相评价。把自己读得还不够好的段落请同学帮一帮。

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2.学生交流。(老师适时引导,主要是正音)

3.口头填空:戴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戴嵩是唐朝一个著名的画家;戴嵩是一个非常虚心的画家)

朗读感悟,品味语言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2.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3.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a.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

◆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

◆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b.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

◆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称赞、夸赞、赞扬、绝妙等词语)

齐读全文,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

(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

布置作业

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激情导入,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1.老师有激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2.这些生字、词语你还在哪里见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3.在这篇课文中你又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并结合完成课后读读写写作业)

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2.观察字形特点,按结构、偏旁归类。(如兄呆都是上下结构,口字旁;抹挤拱批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它们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有关)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提示:商的同字框里不是古;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二字)

5.学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1.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2.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课外语文活动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B案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课文词语、句段、练习题)

第一课时

读题激趣,导入新课

1.仔细观察老师板书课题。

2.朗读课题三遍,低声议论对课题的理解。

3.交流对课题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自由读文,随机识字

1.第一遍: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并标上段落序号。

2.第二遍: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困难处多读几遍。

3.第三遍:同桌对读(逐段),针对音准句通相互评议纠正。

4.指名、集体认读生字新词。(屏幕或黑板出示)

戴嵩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

批评翘起驱赶牛蝇惭愧拱手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交流读后的感受。

字词检测,巩固认读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2.用生字扩词。

3.读带生字的词语,再指名从课文中找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写字练习,练中识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提出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课外作业

1.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2.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现在我们把课文再读一读,好吗?

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读词语,说句子

1.出示词语:购买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批评

和蔼翘起驱赶惭愧

2.用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3.学生自由选词语说句子。

自读感悟

1.自己默读或轻声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阅读感受。

预想反馈:

1.戴嵩画画本领高。

2.戴嵩十分谦虚。

3.牧童敢于批评大画家。(引导:坚持实事求是)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类板书。

小组合作,品读课文

1.根据自己理解,选定品读的语段,自由组合。

a.读懂戴嵩的画技。(课文第1~4自然段)

b.读懂戴嵩谦虚品质。(课文第5~6自然段)

c.读懂牧童坚持实事求是。(课文第5~6自然段)

2.合作阅读,小组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戴嵩画技高、为人谦虚和蔼,牧童敢于说真话、实事求是?

3.自选交流的方式,反馈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感悟。

感情朗读,运用积累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课文。

3.介绍自己搜集或了解到的画家优秀作品的图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用游戏形式巩固要求会认、写的字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指导儿童观察秋叶的形状、色彩,培养观察能力。

2、培养儿童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能用听到、学到的词句说一段完整的连贯的话。

3、从秋天的落叶认识秋天的特征,陶冶儿童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秋叶的外形。

2、有序地叙述自己的活动。

【课前准备】

1、带领学生野外观察各种秋叶,捡秋叶;

2、拍摄秋叶在枝头飘落的情景;

3、制作录音<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观察对象,激发喜爱之情。

1、我们小朋友都知道,当夏天过去,秋姑姑便来到人间。老师想问一问:哪些小朋友在秋天里吃上了新米?啊,这么多小朋友,你们说新米好吃吗?是呀,新米香喷喷的真好吃。老师想告诉你们,这香喷喷的新米就是秋姑姑带来的!

2、老师还要问,我们哪些小朋友在秋天里吃到了又香又美的水果?知道吗?这也是谁带给我们的?对了,是秋姑姑为我们送来了好吃的水果,让我们吃得这样开心。

3、看,秋姑姑为我们带来了丰收和喜悦。小朋友你们爱秋姑姑吗?老师和你们一样喜爱秋姑姑,但是现在秋姑姑快要离开我们了,不过她为我们留下了她的影子,就是秋天的落叶。今天的观察说话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说quot;美丽的秋叶"。

(揭示课题:美丽的秋叶)

二、观察秋叶的色彩和飘飞的姿态

1、昨天,老师带小朋友来到长春公园。(播放画面)我们踩着落叶,走进小树林,发现树叶和春天、夏天不一样了。(画面停,学生观察)秋天的树叶怎么样了?

句式(1):秋天,我们走进小树林,看到______。

2、阵阵秋风吹拂着树叶,我们听到什么声音?在句式(1)后加:听到。

3、请小朋友连着说:秋天,我们走进小树林,看到______,听到______。

4、(继续看画面)我们还看到秋风中一片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在空中轻轻飞舞着,然后轻轻飘落大地。看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

句式(2)一阵秋风吹来,树叶【】地落下来。

5、在说话练习中,学会用"悄无声息"、"飘飘悠悠"。

6、(看树叶飘飞的慢动作)秋叶在空中飞舞着,姿态很美,就像什么?

在句式(2)后加:一阵秋风吹来,树叶【】地落下来,就像______。

三、拾秋叶,比一比谁的秋叶最美

1、秋叶从枝头纷纷飘落,(板书:飘)小朋友可高兴了。有位小朋友在林中拾了许多秋叶,把秋姑姑留在记忆里,他还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学过的阅读课文《把秋天留在窗前》。还记得吗,请全体女生背诵。

2、女同学背得很有感情,男同学听得很入神,看得出,你们也很喜爱秋叶,昨天,我们也在树下干什么?(板:拾)

请一位小朋友来做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拾秋叶的?

3、老师昨天也小朋友一道拾了许多秋叶,看,我将它们都带来了。(出示,秋叶描图)秋姑姑用神奇的画笔给片片秋叶描绘了动人的色彩,谁来说说看有哪些颜色?(板书:看)

4、秋叶不但有各种色彩,还有各种形状,它们有的是什么形矗炕褂械哪兀br5、多姿多彩的秋叶组成了一组组动人的图画。欣赏完了老师拾的秋叶,该让老师欣赏你们拾的秋叶了,请小朋友将夹在书中的秋叶轻轻取出,互相介绍介绍,说说它的形状和颜色。句式(3)这是一片美丽的秋叶,你瞧,它。

6、小朋友很喜爱秋叶,细细地看着看着,你觉得它像什么,正在干什么?

句式(4)我细细地看着看着,啊,它多像________。我把它轻轻收在______。(板:收)

7、小朋友说得很好,让我们和秋叶一同欢歌起舞吧。

(课中操)

四、了解秋叶为什么会落,赞美它的品格

1、美丽的秋叶如果永远挂在树梢该多好,可是除了松柏等常绿树,大部分秋叶都要在秋风中脱落,这是为什么?

听录音故事《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

2、现在小朋友明白秋叶为什么会落了吧,让我们再一次看看秋叶告别大树,无声无息飘向大地的情景,看画面,边看边想,秋叶和大树道别时他们会说些什么?

3、(画面放毕)小朋友听到秋叶与大树道别的话吗?请同学上讲台表演大树与树叶道别的情景。

4、为了让大树长得更美,为了使别人更幸福,秋叶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是多么可贵呀!

五、总结活动全程,完整、有序地描述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在长春公园拾秋叶的活动,谁能看着老师的板书完整地说一说。

六、小朋友说得很好,下一回老师将和小朋友一起用秋叶拼出图画,讲述一段秋叶的故事。

板书:美丽的秋叶

飘--拾--看--收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3

胖乎乎的小手》写的是家人都很喜欢兰兰画的一幅画。从爸爸、妈妈、奶奶说的三句话中,可以看出,兰兰是一个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孩子。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勤劳、孝敬长辈的品德正是他们所欠缺的。让学生有所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究课题

课题教学牵动课文教学,因此有必要对本课课题进行一些探究。可以借助书中的插图或放大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小手(不局限于书中的课题),让学生进行板书。随着学生对课文感悟的加深,再来理解课题,这在下面的设计有所体现。

二、感知整体

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课文的整体。这种感知应该是学生个体的感知,不要局限于标准答案或完整的答案。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兰兰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女孩?

请上来板书。

2、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兰兰是这样一个小女孩的?学生快速默读后,教师随面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

三、重点读悟

这篇课文的内容很简单,很形象,所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兰兰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品德。教学中可以抓住爸爸、妈妈、奶奶说的三句话,进行重点教学,以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划一划,划出大家喜欢这幅画的原因,学生反馈后,投影出示: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洗过手绢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让学生反复地读,说说自己的理解,说说从这向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把题目中的胖乎乎换成什么词?大家是喜欢兰兰的画还是喜欢兰兰的这双勤劳的手?

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一想,演一演。爸爸回家了,兰兰会怎么做,兰兰是怎样主动帮妈妈洗耳恭听手绢的,又是怎样帮奶奶挠痒痒的,大家是怎样表扬兰兰的,兰兰长大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知道兰兰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我们要向她学习什么。在读、演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教师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在读中感悟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语言文字训练。如体会替、给、帮的用法,可以设计以下练习(投影出示):

我会说:

我替爸爸()

我给妈妈()

我帮老师()

我为大家()

()

最后一句为弹性设计,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

四、延伸拓展

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小手(投影出示):

这双()的小手替()。

这双()的小手给()。

这双()的小手帮()。

这双()的小手为()。

这双()的小手能()。

这双()的小手会()。

说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书中的胖乎乎的小手,也不要局限于说是一双勤劳的手,可以是能干的,可爱的,灵巧的,等等。在学生说完后可进一步引导,谁觉得自己的手最漂亮,谁觉得自己的手能干,说一说,并把画贴在教室的墙上。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渗透了爱劳动,孝敬长辈的思想。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第一段,能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难点: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读

2、了解刘胡兰:抗日小英雄,山西人,10岁参加抗日救国儿童团,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毛主席亲自为他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听录音,听清课文中生字和多音字血的读法?

2、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反馈:

●字音: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指名说规律齐读

血(xuexie)

鲜血(xue)输血(xue)血淋淋(xie)流血(xie)xie多用于口语

●字形:形近字组词

叛()徒()牺()牲()挽()怒()

判()陡()洒()姓()搀()努()

●轮读课文,正音

●提出不懂得词语,互相解答威胁、挽词、铸成

●提出不懂得问题,评议提问质量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刘胡兰牺牲的时间、地点?她为什么会被敌人杀害?

2、反馈:指名答题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了,因为她坚决不肯说出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被敌人杀害。

3、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质疑问难:为什么要描写天气?

●找到有关句子,读

●理解把什么比作刀割一样,刀割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

●体会天气的阴冷,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感觉?这样的天气常会发生怎样的事?

(难受,压抑。)

师小结:这句话不但写了景(天气阴冷),还写了情,这天是刘胡兰遇害的日子,感到像刀割一样疼的不仅是人们的脸,更是人们的心。

3、怎样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齐读第一段。

五、复习、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收集有关刘胡兰的资料

板书: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血(xuexie)

鲜血(xue)输血(xue)血淋淋(xie)流血(xie)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学习提示,初步知道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

3、理解叛徒、出买的意思

4、体会刘胡兰对党无比忠诚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

难点:能有感情的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体会刘胡兰对党无比忠诚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读第一段

二、学习自学提示

1、读提示

2、思考:提示对我们朗读课文提出了什么要求?本单元主要学习那方面的朗读?

怎样才能有感情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情,读出说话的语气)

三、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反馈

●敌人要从刘胡兰那里得到什么?

●敌人用什么手段对付刘胡兰?圈出有关词语?(收买、威胁、毒打)

2、第一回合的斗争

●理解收买,敌人用什么收买刘胡兰?

●刘胡兰怎样回答?

●刘胡兰真的不知道吗?他为什么不说?

●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不知道其实是不告诉你们的意思,从大声说可以看出刘胡兰态度的明朗、坚决,没有丝毫犹豫;从不知道后的!也可以看出刘胡兰的坚决,毫不在乎。)

●有感情朗读重点;刘胡兰的话

3、第二回合的斗争

●理解威胁,敌人用什么威胁刘胡兰?

●刘胡兰怎样回答?

●比较刘胡兰的两次回答,有什么不同?

(多了愤怒、就是两个词,重复了一遍不知道。)

●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这次回答比前一次更坚定,语气更强烈,是斩钉截铁的。)

●有感情朗读重点;刘胡兰的话,感情比第一次更强烈

4、第三回合的斗争

●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鲜血直流说明敌人打刘胡兰打的很重,刘胡兰招受了巨大的痛苦。钢铁铸成、一点儿也不动摇说明刘胡兰英勇不屈,对党无比忠诚)

●有感情朗读重点;感情比第二次更强烈

5、齐读第二段,你认为刘胡兰是怎样的人?

四、作业

1、课作3、4

2、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板书:

敌人刘胡兰

收买我不知道坚定

威胁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更坚定

毒打一点儿也不动摇无比坚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愤怒、光荣造句

2、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2、说说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是怎样的英勇不屈?

(从三方面说:收买时、威胁时、毒打时)

二、学习第三段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划出有关句子

2、反馈:

●语言:她说这话时心情怎样?(要杀要砍由你们,看出她视死如归,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连死都不怕;怕死不当共产党,看出她在入党时就做好了为党献身的思想准备)

有感情朗读

●行动:迎、踏、走(特别是走,可以看出刘胡兰不等敌人动手,自己英勇赴死,这种英雄气概令人佩服。)

有感情朗读

3、有感情朗读第三段动词重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5、读2、3两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刘胡兰的英勇不屈(从四方面来说)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毛主席为什么亲笔写挽词?

3、体会才的意思(除了强调年纪小,还写出了人们悲痛惋惜的心情)

3、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四、作业

1、用愤怒、光荣造句

2、分角色表演课文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4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马拉松吗?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接读。

勃、腊、侵、抗、胜、翘、菲、晓、届、奥、匹、项测、确

(3)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野心勃勃、希腊、侵略、反抗、胜利、翘首以待、菲利、知晓、第一届、奥林匹克、项目、测量、确定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的马拉松是什么地方?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①指名接读14自然段。

②指名说说。

③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14自然段。

⑤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②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③指名汇报。

④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第6自然段。

①指明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②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课文。

(5)*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说说: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三、布置作业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1、通讯

马拉松坚持不懈,顽强拼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难点:

1、书写野、勃、腊、抗、胜、晓、届、奥、匹、克、项、确12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马拉松》。

2、出示14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勃、腊、侵、抗、胜、翘、菲、晓、届、奥、匹、测、确

3、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野心勃勃、希腊、侵略、反抗、胜利、翘首以待、

菲利、知晓、第一届、奥林匹克、项目、测量、确定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野、勃、腊、抗、胜、晓、届、奥、匹、克、项、确

2、学生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形近字区分:

侵()腊()即()翘()

浸()蜡()既()翅()

4、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反抗、胜利、确定、测量、野心勃勃、()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11、通讯

马拉松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爱他人,成为能献出爱心的人。

二、了解童话作品夸张、想象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爱好。

教学重点

一、爱心的神奇力量。

二、丰富的想象。

教学构想

奇思妙想旨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应该由教师去讲解,而应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自己去品味、感悟。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在发挥能力。《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没有文字障碍,一定在学生自己阅读、朗读的基础上,讨论童话的主题。

课时:一节

教学流程

讨论----朗读----想象----感悟

朗读设计

一、学生朗读

目的:初步感知、感受课文内容。

可以提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可以提的问题:感悟、认识小姑娘的爱心,学生可以考虑,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

三、学生朗读

目的: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喜欢的句子、文段。)

可以提的问题:认识小姑娘爱心的宝贵,争取做一个具有爱心的人。

朗读层次

1、浅显了解2、深入知道3、品味含义

目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小姑娘高尚的心灵和纯洁可爱的形象。

教学环节

导入: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的父亲、母亲,热爱自己的家人。比如关心爸爸妈妈下班累不累,爸爸妈妈下班后给他们倒一杯水,给他们拿拖鞋等等。

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讨论的内容1、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举例;2、作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

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则是陪伴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编织美丽的生活花环,给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那你们都听过那些童话呢?大家都熟悉安徒生和格林,熟悉他们的《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姑娘》等。展示学生绘画作品(作品都是学生心目中最美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按作品顺序依次说出喜欢的理由。

什么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通俗易懂、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一个与你们有着同样年龄的小姑娘她有着对妈妈的爱心、对所有人的爱心。(对作者的了解,请同学们看课文下的注解。《七颗钻石》这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主要作品有《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童话七颗钻石

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

目的: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分散朗读,四人一组,每人一节,一生读,其余三人听,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朗读。

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朗读前要求学生注意:1、在课本上注音。2、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准加字的音:干涸(h)水罐(gun)绊(bn)倒舔(tiǎn)净

一瞬(shn)间咽(yn)了一口唾(tu)沫(mo)

讨论,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补充: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两次让水的感人故事,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

教师范读

目的: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问题:为了认识小姑娘的爱心,学生考虑,自己认为这篇童话哪些地方写得好。

讨论,出示三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课文导读

1、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

2、发生了哪些变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3、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

提示: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给小狗喝、给过路人喝。三个情节比较得出爱心的主题。

板书:空木水罐----有水----端正地放着----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巨大的水流

想象

1、细读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情节,圈出感人的词来。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小姑娘找不到水,心情是怎样的?累的倒在地上,会做什么样的梦,好梦?恶梦?或联系自己口渴,要喝水,但到处找不到水最后渴醒了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3、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写出上帝的心理活动。

板书:夸张、想象

讨论:正因为上帝对小姑娘的考验不再犹豫了,所以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北斗七星。这是全文最让人振奋的情节。(大熊星座即北斗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的七颗亮星。用直线把勺形边上两颗星连接起来向勺口方向延长约5倍的距离,可找到北极星。故此两星又名指极星。北斗星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感悟

品味朗读,《七颗钻石》透过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寄托了一个道德期盼:要尽量为别人着想。引导学生阅读这篇作品时,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小姑娘纯洁可爱的形象;透过喜出望外真想但就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语,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同时,可以从题目上去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为什么不用一罐水而要用七颗钻石作标题钻石和星星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短文中,它们正是纯洁心灵的幻化物。全班齐读第四节,启发学生来参与片段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大熊星座真的是这样来的吗?作者为何要这样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

提示:爱心像北斗齐七星那样普照人间,愿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板书:爱心永恒普照人间

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爱心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作家奇妙的想象本领,其实,我们大家的想象也是很丰富的,接下来,让我们也来腾飞我们的想象。

当堂作文训练

1、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下去呢?试给故事续写一结尾。

2、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幸喜之景。

3、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讨论,承第三个题目转入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课文内容。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明白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学习,才能学好本领的道理。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了许多鸟,可是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鸟,它们搭的地方和窝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学《群鸟学艺》这篇课文,了解鸟儿们是怎样学本领。

2、质疑课题

(1)、什么是群鸟?

(2)、艺的意思是什么?

(3)、群鸟学的是什么本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三、读画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按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找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做上记号提出来。

(2)、你从哪句话中学到了什么?或懂得了什么时候请提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

(1)、有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

(2)、它们各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

3、过渡句:我们来看看小燕子怎样向凤凰学搭窝?

4、请一位同学朗读6--7自然段。

讨论:

(1)、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凤凰教小燕子搭窝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用标出。

(3)、能用上quot;先再然后这个并联词说一句话。

5、认为要学好搭窝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无论学什么,只要虚心好学,认认真真,有耐心就能学到本领?

四、读演结合,感悟中心: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推荐代表朗读,分角色带动作表演课文内容。

3、你们认为谁表演最精彩,为什么?

五、总结、扩展延伸;

1、指导看图编故事:

(1)、分小组讨论

(2)、本组组长讲故事

六、联系实际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9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这个故事十分有意义,学生不一定完全理解寓意,要引导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彼得最后说的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梦想。比如杨利伟叔叔从小梦想着能飞向太空,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杨利伟叔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能谈谈你的梦想吗?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

(2)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五、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

3、回答上面的问题。

4、再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里写了彼得一无所获?(1-2)哪里写了他找到真金?(7)

六、作业:

1、写字。

2、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板:22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4小节板:真金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4。

(1)轻声读读4,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出示4)

(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师描述:

同学们瞧,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5。

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5)

(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

(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

(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

(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

(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5、故事学完了,老师很受启发,你有启发吗?

四、畅谈梦想,愿梦想成真。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活到一百岁,在100岁的生日时你们都来祝我生日快乐。

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五、作业:

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愿意把自己的梦想告诉更多的人吗?那就请你用手中的笔把你的梦想写下来,好吗?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10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也比较遥远,故事内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学生对课文的掌握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要方法,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采用自读、同桌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读懂读通课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要融入到朗读课文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通过自己的感悟受到教育。

文章记叙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一件感人的故事。当年,身居美国的华罗庚从报纸上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带领妻子和孩子毅然登上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全文主要以对话为主,语言较浅显易懂又简练,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满腔的热忱尽显其中。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科学家华罗庚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科学家华罗庚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华罗庚的故事,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导语:今天,我要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华罗庚。(出示华罗庚肖像)板书:华罗庚

指导读多音字:华:做姓时读huà;还可以组词为"华山"。另一个读音是什么:huá中华,华丽

2,你知道华罗庚的故事吗?

先请搜集了华罗庚资料的同学讲一讲,老师补充。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46年,在美国当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华罗庚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二)初读感知

1,过渡:这篇课文又讲述了华罗庚的什么故事

2,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的生字,借助课后生字表里的拼音读准字音。

(三)识字学词

1,你们把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找出来了吗?你们找到的是哪些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2,同桌互帮互学,识记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3,汇报交流。指名认读,说说识记的方法。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认读。

5,给生字口头组词,进一步巩固认读。

6,本课的词语库中有哪些好词

解放、惊异、坚定、敬佩、价值、贫穷、落后

认读词语,说说反义词:惊异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运用成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戒骄戒躁,刻苦磨练。只有谦虚谨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学无止境,刻苦磨练的道理。只有谦虚谨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孟轲,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孟母教子

(1)领读课题(子,读zǐ)。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课题中的子是谁?(回答后板书:孟轲)

(2)谁能把这一课题解释一下?

(孟轲的母亲教育儿子)

2、简要介绍孟轲:我国古代,有一位与孔子齐名(人称孔孟)的思想家,名叫孟轲。母亲为了教育孟轲,曾经搬家三次。开始,他家离墓地不远,年幼的孟轲常常学做扫墓、筑坟的游戏。母亲见了,说:这里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就把家搬到了街市的附近。小孟轲又学商贩叫卖起东西来。母亲见了,说:这里也不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再搬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学宫附近,孟轲游戏的内容变成了学习人们文明的言行举止。母亲见了,说:我们家孟轲住在这里才对啊!于是,就在学宫旁住了下来。后来,孟轲终于成了大儒家。

二、初读指导

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练习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孟母教子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是什么?

(1)这篇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孟轲的母亲教育儿子的原因;

②孟母教育儿子的具体做法;

③孟母教育儿子的效果。

(2)重点写孟母教育儿子的具体做法。

3、课文可以分为哪三段?

(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到六自然段为一段)

4、分步理解生字词。

(1)第一自然段。

①朗读,提出生字词:

孟轲kē天资zī聪颖yīng长辈bi宠chǒng爱沾沾zhān自喜忧心忡忡chōng

②对照拼音,读准字音

③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词语的意思。侧重讲解:

天资聪颖:智商高,非常聪明。

宠爱:(上对下)喜爱。

沾沾自喜: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己以为得意的样子。

(2)第二、三自然段

①默读,提出生字词。

公孙sūn一旦dn樊fn笼lng

②认读后讲解:

公孙:和欧阳、司马一样,是复姓。

一旦:忽然有一天。

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地方。樊,关鸟兽的笼子。

(3)第四、五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弯弓搭dā箭jin嗖sōu獐zhāng呆dāi选xuǎn左zuǒ

②各自认读,提醒注意:嗖、左是平舌音;獐是翘舌音

③结合插图讲弯弓搭箭。让学生指左(左手、左边、左上方),讲选是挑选、拣的意思。

④讲解。

呆:发愣;

獐:一种动物,形状像鹿而较小,身体上面是黄褐色,腹部白色,毛较粗,没有角。

(4)第六、七自然段

默读,提出生字词:成绩。学生理解。

5、提示全课生字词,指名认读。

孟轲天资聪颖长辈嗖呆宠爱沾沾自喜忧心忡忡公孙一旦樊笼成绩獐选左弯弓搭箭

6、朗读课文,要求读通,结合正音。

7、用钢笔描红

资上面的次最后一笔是捺;下面的贝最后一笔是点。

宠、笼下面是龙,∕画要穿过竖弯钩的竖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这篇课文是怎么分段的?重点又是哪一段?(第二段)

今天,我们先共同学习第二段。

二、精读训练

1、第二自然段说孟母思来想去,终于有了办法,在这一自然段里有没有写办法呢?

(没有写具体的办法,只是说孟母兴致勃勃带着小孟轲去登山,同行的还有孟轲的外公公孙将军)

2、讨论:这里为什么不写?

(不写,我们读的人就会急于往下看个究竟,起到了吸引人阅读的作用)

3、妈妈用的是什么办法?请速读第三至六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办法。

(孟母带着孟轲看外公公孙将军射箭)

4、外公箭法高明,可以用两个成语来概括。大家默读第四、五自然段以后一定能找到?

学生: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板书)

5、请读一读写公孙将军百发百中的话,找出两个表明百发百中的词语。

(外公慢条斯里地弯弓搭箭无一逃脱。两个词语是应声倒地、无一逃脱)

6、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7、请讲一讲百步穿杨的具体情况?

(1)各自轻声读第六自然段,练习复述。

(2)简单地说:在一百步之外射箭,能射穿指定的杨树的叶子。

(3)具体地说:(与课文内容同)

(4)指名讲述

8、读第七自然段,思考;

(1)这一夜,小孟轲为什么没睡好?

(说明他想了很多:自己天资虽然比较聪颖,先生和长辈都喜欢我,但我不应沾沾自喜;外公的箭法高明,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可不是一日之功,是平时刻苦练习的结果。我可要刻苦学习,不能骄傲自满啊!母亲让我看外公射箭,用心良苦,是为了让我从中受到教育,有所长进,我可不能辜负她的一片心啊!)

(2)母亲让他明白了那么多道理,你们想想具体有哪些?

(外公的箭法好,是刻苦练习的结果;与外公相比,差得太远了。我可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继续前进,才会有出息)

9、如果要把第二段分为三层,该怎么分?

(第一层:第二、三自然段,写带小孟轲登山;第二层:第四、五自然段,写看外公射箭;第三层:第六自然段,写孟轲受到教育)

10、默读第二段,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学习第一自然段,孟轲的母亲怎么会想到带孟轲去看外公射箭的?

读课文回答,板书:沾沾自喜忧心忡忡

12、孟母教子的效果怎样?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2)说说这两个成语的含义

三、作业

1、联系课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沾沾自喜忧心忡忡百发百中四面八方兴致勃勃慢条斯理百步穿杨雨后春笋

2、熟读文中写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句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文中写外公百步穿杨的句子

(学生回答时,若把就这样左一箭右一箭,只射得那根柳条落叶纷纷也答上,可讨论:这句话要不要读?结论不用读)

2、读成语,正音

沾沾自喜忧心忡忡百发百中四面八方兴致勃勃慢条斯理百步穿杨雨后春笋

二、指导用成语造句

1、引导理解成语

(1)学生交流

(2)小结

忧心忡忡:心中忧虑不安。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百发百中:每次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文中指四周围。

兴致勃勃:形容很感兴趣。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讲孟轲进步快。

2、讨论:在选成语造句时节应注意什么?

(一定要考虑在一个什么适当的情况、场合下,用得上有关成语。比如:沾沾自喜要设想在某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或进步而暗暗高兴,这个词有一定程度的贬义)

3、自选两个练习造句

4、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补充

5、全班讨论,相机指导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12

训练要求

1、指导学生大体了解谚语的意思。诵读、背诵谚语,不断积累语言。

2、辅导学生自读,理解短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

3、辅导学生进行听、说、评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训练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完成总要求1、2。

训练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

(1)正确朗读下面的谚语。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火要空心,人要实心。--火心空,有氧气,才能烧得旺。人心实,信得过,才能办成事。

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人偶尔犯个小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悔过,小错不断,酿成大祸。

好事多做,恶事莫为。--好事要多做,坏事千万不要干。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树干直,做什么都能用得上,人正直,到哪里都能得到信任。

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茄子开的花,个个会结果,没有虚花。真诚的人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假话。

(这些都是谚语,内容上都是讲为人之道,教导人要正直、诚信,多做好事,改正错事,不做恶事。形式上音韵和谐,言语隽永深刻。)

4、学生朗读、背诵这些谚语。

三、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学生提问质疑,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财主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得到快乐了吗?为什么?(回答时要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他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所以一个朋友也没有、只好答应老人的条件及他找到泉水后所想、所说、所做。)

5、组织交流、讨论。

6、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完成总要求3。

训练准备制作《小摄影师》的朗读磁带。

训练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播放录音,回忆《小摄影师》的故事内容。

2、说一说你眼中的小男孩、高尔基分别是怎样的人?

(小男孩有礼貌,高尔基热爱儿童,关心祖国下一代。)

二、展开想象,设计情节

(1)假想结尾的几种可能

小男孩可能再来找高尔基爷爷,向他道歉并为他照相;也可能不好意思再来,通过其它途径找到照片,完成办墙报的任务;也可能观察了解高尔基的活动规律,在不耽误高尔基工作的情况下,完成照相任务。

(2)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续说。

要求:

A、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线索中思考,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想情节的变化,想出补救的办法。

B、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情节合理。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是哪里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石,并初步了解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及中国石的特点。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练习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练习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2.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驻(zh))守:部队驻扎某地(课文中指戈壁滩)进行防守。

戈(g5)壁滩:戈的本意是古代兵器,也指姓。词意见教案后资料。

积聚(j)):积累。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指人迟迟到来。课文中用来形容春雨延迟到初夏才下,表达战士们盼雨的心情。

洗润(r)n):润,湿润。课文中指戈壁滩被雨水冲洗得湿润起来。

大漠(m^):漠,沙石覆盖的地区。课文中指部队驻守的戈壁滩。

瑰(gu9)丽:瑰,珍奇。课文中形容戈壁滩雨后的朝霞异常美丽。

朝霞(xi2):霞,因受日光斜照而显出红、橙、黄等颜色的云。课文中指戈壁滩上日出时东方的云霞。

倾泻(xi8):泻,液体快流。课文中形容朝霞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

裸(lu%)露:裸,露出,没有遮盖。课文中指滩上的石头没有东西遮盖,极易看出它们的光彩。

俯(f()身:俯,头低下。课文中指低下身子选择可心的石头。

咚咚(d#ng):象声词,像敲鼓的声音。

勒勒(l8)车:一种由牛或骆驼拉的板车,草原和戈壁滩比较需要。

邀(y1o):邀请。课文中指赶车的小姑娘邀请我到珍珠泉洗石头。

昭(zh1o)君出塞(s4i):(见教案后资料)

饮(y!n)水:饮,喝。课文中指昭君出塞路过珍珠泉边喝水。

苦涩(s8):涩,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课文中形容水又苦又涩。

肖(xi4o)形石:肖,相似。课文中指像雄鸡形状的天然石。肖,这里不要读xi1o。的音。

版(b3n)图:版,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子。课文中指我国的领土。

不禁(j9n):禁,忍住。不要读成禁(j@n)止的禁的音。课文中指我看见肖形石像祖国版图,忍不住喊出应该叫中国石。

傲(4o)然:傲,骄傲和自豪。课文中形容像祖国版图的雄鸡,坚强不屈地挺立着。

不仅(j!n):连词,同不但,用在前一半句子,后一半句子里常用而且、还等呼应,表示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

皱痕(h6n):课文中指中国石表面皱起来的印儿跟祖国大陆的地貌相似。

祁(q0)连山:我国青海省南部,甘肃省西部山脉,海拔4000米。

吐鲁番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我国最低的地方。盛产棉花、葡萄、哈密瓜。

依偎(w5i):偎,紧挨着。课文中指台湾、海南两颗肖形石,紧靠祖国大陆。

岛屿(y():屿,小岛。岛的总称,课文中指台湾、海南等。

稀罕(h3n):罕,少见。课文中指中国石是大家希奇少见的事物。这里的罕读时要儿化。

盛誉(y)):誉,名誉,名声。课文中指中国石获得最佳宝石的极大荣誉。

奉(f8ng)为至宝:奉,尊重。课文中指把中国石尊重为最珍贵的宝物。

快慰(w8i):慰,安慰。课文中指战士夜里站岗放哨时,摸到中国石,心里就感到痛快和安慰。

3.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以下各字注意不要误读:

散(s4n)布和散(s3n)落的散读音不同;

像看稀罕似(sh@)的中的似,不要读成s@;

虽(su9)然的虽不要读成su0;

大伙的伙应读儿化韵。

(二)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似。

第8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最佳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致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致,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二段(第2~7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

3.议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需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7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二段?第8、9两个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三段?

(第二段从第2~7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也就是第8、9两个自然段,写了大伙兴奋地观赏中国石,精心保管中国石和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4.小结。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的。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会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认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三)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注意自然段、特别是大段之间,停顿时间要长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依据思考练习第1题要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石的激动心情及为它命名为中国石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读,即第一段开头。说说上节课归纳的段意。

(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我也成了石头迷。)

2.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可以查工具书)举目、沙海的海、漫滩的漫和可心。

(举目是抬眼四处望无边的沙海。沙海的海,形容沙漠无边。漫滩的漫是到处都有石头。可心是指满意的石头。)

3.提问:读了文章的开头段,我们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也就是中心人物是谁?

(边防战士)

还了解到边防战士休息时常常做的一件什么事?

(拣石头)

还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什么地方?

(戈壁滩)

戈壁滩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教师根据教案资料(见后)再适当补充。)

4.在这样一个除了沙子就是石头的荒凉的环境中,边防战士为什么要拣可心的石头,还要举行赛石会?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暂不做解答,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会理解这个问题。

5.课文开头段交代了边防战士在戈壁滩上拣石头,还开赛石会。接下来第二、三段仍然写的是边防战士在戈壁滩上拣石头,开赛石会什么的。大家读了课文,感觉到重复吗?为什么这样写?如果不是重复,那么第二、三段内容跟开头段内容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议论后再回答。

(开头段的内容和第二、三段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开头段是为了整体说明情况,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突然的感觉。例如开头,首先介绍戈壁滩的荒漠;说战士们休息的时候常常拣石头,举行赛石会,说经过十几次比赛等,都说的是经常的事。可是第二、三段内容就不同了:说的是在一个初夏的早晨,雨后大漠,风清气爽的时候,我拣石头时发现了一块跟祖国版图相似的中国石,并精心爱护它的故事。

显然,开头段的内容是第二、三段内容的概括和铺垫;第二、三段内容是开头段的具体和深入。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常见的开头,总说一般情况,接着其他段落再分述个别具体事例的写法,表现我们的学习生活。)

(二)阅读学习第二段。

1.读,再分出层次。

提示:第二段写拣中国石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用了7个自然段。回头看看我们概括的自然段段意,这7个自然段在记述拣中国石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或者说发生了哪些情况?仍旧用自然段归并法划分。先自己划分,再小组议论。

(第二段共7个自然段,可以归并、划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2、3自然段):拣可心的石头。

第二层(第4~6自然段):到珍珠泉洗石头发现了中国石。

第三层(第7自然段):认真观赏中国石。)

2.再读第二段第一层(第2、3自然段)。从词语的恰当使用和生动的描写中,看看我是怎样拣可心的石头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问:

①用原句子的意思解释春雨姗姗来迟。为什么春雨洗润戈壁滩,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呢?

(本该春天的雨迟到初夏才下,流露出战士们盼雨的心情。经雨水清洗润湿之后的石头,色彩更加鲜明,纹理更加清晰,所以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②我背起挎包奔出营房拣石头时,看到雨后大漠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雨后的戈壁滩:微风送来清新凉爽的空气。给人以爽快的感觉。白杨是高高直立、繁密茂盛的。朝霞异常美丽,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经雨水冲洗过的石头,在朝霞映照下,显出珠宝的光芒,玉石的色彩。雨后大漠的风景这样美丽,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拣石头,我的心情是兴奋的,舒展的。)

③课文把这些显出珠宝光芒和玉石色彩的石头,称它们为小精灵,我把可心的一颗颗拣起来。小精灵是什么?把可心的石头称作小精灵,这表达了我的什么感情?

(精灵是指聪明机灵的人,加小又表示了小巧可爱。把戈壁石称作小精灵,是把石头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行为的人看待了。这充分表达了边防战士对戈壁滩和戈壁滩上的那些美丽的石头的一种喜爱感情。)

3.读第二段第二层(第4~6自然段),洗石头并发现中国石的一层。

①赶勒勒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的路上,讲了昭君出塞路过泉边饮水,把珍珠扔到泉水里,使水变甜并长流不尽的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跟边防战士守卫边防,拣可心的石头的故事,两件事有什么联系?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小组议论后再解答,教师可做补充)。

(1900年前,西汉王昭君出嫁到塞外,对汉族和匈奴的民族和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文点了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明:古人都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到塞外艰苦的地方去。何况今天我们的战士,更会以苦为乐地守卫边防,保卫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②来到珍珠泉,我和小姑娘舀水清洗拣来的石头时,小姑娘高兴什么,惊叫什么?

(高兴拣来的石头像这像那。惊叫是惊奇地喊起来,因为她发现了一块像雄鸡的石头。)

③当我接过来注视这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时,发现很像祖国版图的形状。(教师可指中国地形图以显示雄鸡形状)这时,不禁喊出来:这像中国,应该叫中国石!,不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喊出来?中国石?小姑娘为什么也吃惊地看着我呢?

(我不禁喊出来,是我不由自主地喊出这块石头像中国,应该叫中国石!这是由于我太熟悉中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了,所以看见了就没有思考,脱口而出,喊出来是表示太激动了。也进一步反映了战士们的心里总是装着祖国。至于小姑娘吃惊地看着我,也喊了一声中国石?是表明小姑娘对意外发现中国石感到非常惊奇,也感到十分喜悦。也同样表明了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接着,我又补充说老师常讲,我们祖国的版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雄鸡用傲然挺立形容,太恰当了。傲然是什么意思?挺立是什么意思?这里表现了雄鸡的一种什么气派?包含着我的一种什么感情?

(傲然是坚强不屈的意思,挺立是高高直立的样子。这里表现了祖国的版图像坚强不屈、高高直立着的雄鸡,不可动摇,不可侵犯。我这样说,包含着一种深深地赞美祖国、热爱祖国的感情。)4.朗读这一段最后一层(第7自然段)。

①这一小段共写了三句话,看看哪一句话是概括这一小段内容的。

(第一句话)

②这一小段写了我和小姑娘认真观看中国石。从中国石这块天然肖形石的哪几方面观看的呢?比如拳头大小是从它的体积上看的,其他从哪些方面看的?

(除了拳头大小是从体积上看的,还有黄白色是从颜色上看的,不仅整体酷似祖国版图是从形状上看的,连表面皱痕的起伏与大陆地貌相似是从表面上看的。)

③我和小姑娘是从中国石的体积、颜色、形状和表面四个方面观看的,说明他们既认真又全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非常喜爱这块中国石,觉得它太难得太珍贵了。所以看得很仔细,很全面。)

④整体酷似祖国版图,酷似怎么讲?

(酷似当非常像讲。就是中国石非常像祖国版图。)

⑤表面皱痕的起伏也与大陆地貌相似,地貌是什么?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也就是地形。)

大陆地貌是什么形态呢?看看中国地形图。

⑥小姑娘和我在中国石的表面找到了(教师边指地图,学生边说天山、祁连山、吐鲁番盆地、长江、黄河、大兴安岭。)紧接着,他们又做了什么工作?齐读最后一句话。又挑选了肖形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台湾、海南和祖国这三个词加了引号?

(三个词都是指肖形石,所以用引号。)

台湾、海南等岛屿,等岛屿除台湾和海南指哪些岛屿?

(还可能指西沙、南沙等岛屿。)

依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靠着、挨着什么的?

(依偎是亲热地靠着,比单用靠和挨要有感情。依偎表示台湾和海南以及其他一些岛屿,像祖国的儿女,紧紧地亲热地靠在祖国母亲的身上,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小结。

课文第二段,写了我拣到中国石的经过。从在风清气爽的雨后大漠愉快地拣石,到跟小姑娘在珍珠泉洗石,再到怀着兴奋的心情观赏中国石。全过程紧紧围绕热爱边疆,心怀祖国这个中心,写得层层深入,充满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三段,深入理解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奉为至宝,以表现战士们身在戈壁,以苦为乐,心怀祖国的崇高感情。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为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理解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并奉为至宝的事实,体会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读第三段(第8、9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赛石会上赢得了盛誉一层。

提问、思考并解答:

1.回到哨所,大伙像看稀罕似的抱着看中国石。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什么感情?哪几个词语突出了这种感情?

(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十分喜爱中国石的感情。稀罕是大家认为中国石是希奇、罕见的事物。抱着表现了大家争先恐后地看中国石的场面。)

2.既然大家这样喜爱中国石,那又怎样精心保管它呢?精心是什么意思?

(精心是特别用心的意思。)

课文有代表性地列举出几位战士精心保管中国石的举动。他们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战士的举动。

3.写三位战友的举动中,有几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精心,是哪几个词语?

(军功章、工工整整、金字、专门、嘱咐、一定和千万)

再议一议这几个词语为什么突出了精心的程度很深呢?

(军功章是军人立过战功所得的奖章。装这种奖章的盒子用来装中国石,可见它多么珍贵。工工整整、金字是形容文书非常重视盒子里新装进的珍品。专门腾出一个抽屉,也表示中国石不是一般物品。一定、千万也反映大家对中国石十分珍重,要万无一失地保管好。)

4.战士们把中国石奉为至宝,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读最后一小段中的两句话寂寞的时候,捧着它看一看,心理感到温暖;夜里站岗放哨感到孤独,暗地里摸一摸,心理感到快慰。寂寞和孤独是什么意思?

(寂寞是孤单冷清的意思;孤独当独自一个人讲。可以想象:边防战士身处茫茫戈壁,远离家乡亲人,心理上不免产生寂寞和孤独的感觉,这是可以理解的。)

5.值得思考的是:当战士寂寞和孤独的时候,中国石为什么会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快慰?议论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回答。

(边防战士驻守茫茫戈壁,环境艰苦,生活单调。但想着自己站岗巡逻,就是为了守卫边防,保卫祖国,是无比光荣的。因此,每次捧起中国石,摸一摸中国石,就觉得自己跟祖国紧紧地连结在一起。所以,再艰苦、再寂寞也感到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温暖,感到快慰。中国石寄托着战士们爱国之情啊!)

6.读课文结尾一句话。教师把这句话的结构改变一下(先果后因改成先因后果),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说法有什么不同:

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所以每逢假日,连里让我把它放在俱乐部里展览,战士们看了,都说戈壁滩虽然艰苦,可苦中有乐。

(两句话的意思没有变,但说法不同:原句先说事情的结果,后说事情的原因;老师改的句子正好相反:先说事情的原因,后说事情的结果,多用了一个所以。)

(二)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驻守戈壁滩的边防战士,拣到中国石,精心保管中国石和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的经过,抒发了边防战士身在边疆,以苦为乐,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三年级课件 篇14

教材分析:

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学情分析: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教学时打算通过让他们读好故事,把握好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感情。相信通过感情朗读,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李广神勇无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怀着对李广的敬爱之情朗读《塞下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读过《水浒传》吗?里面有个小李广花荣,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个李广,人称飞将军。板书课题,简介飞将军的由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飞将(jiang)军将(jiang)领平明(ming)绰(chuo)出没(mo)草丛(cong)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4.范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6.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过许许多多的古诗,你们知道哪些边塞诗?

指名背和小伙伴背小组背集体背

2、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卢纶就写了一首《塞下曲》,

出示古诗:塞下曲

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将李广,这首诗,就描写了关于李广的一个故事(李广射虎)

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齐读课题李广射虎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李广射虎》一课的导入,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比赛背诵边塞诗。情绪一下于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把诗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人物

1、这首《塞下曲》小朋友会读了吗?我们比一比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请三个学生读(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2、教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都会读这首诗了。李广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二节,看你能用一句话把李广介绍好吗?

学生可能说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师:还有人补充吗?

把他的美称也要说进去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飞将军。

他当时的责任是?镇守北方边境

再连起来说完整

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飞将军。

他曾经镇守过北方边境。

教师评价:真聪明,能把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起来介绍!

3、我们连起来把第三段读读

(1)有一个词语读得非常好,出示:神勇无比我们再来读一读。

(2)理解词语神勇无比

(初读诗歌,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1.自读古诗,教师检查,

2、用一句话来介绍李广(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的习惯和学会概括的能力的养成打基础。)

三、读懂诗句

1、师:唐代诗人卢纶写的这首《塞下曲》就写到李广神勇无比的一件事,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看你都能读懂吗?

(学生读诗)

2、师生交流能不能读懂。

师:二十字的一首小诗确实没有什么难懂的。不过,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学习贵在有疑问,有小的疑问就会取得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会有大的进步。我想只要大家潜下心去读这首小诗,不见得就都能读懂,有疑问在学习可是非常宝贵的呀!

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词和句?

(学生再次读诗)

3、质疑

(教师相机打上问号)

学生可能会问的林暗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夜引弓的引是什么意思?

石棱的棱指的是哪儿?

平明白羽

中国画课件十三篇


中国画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贝壳印画的方法,尝试在贝壳印画上组合、添画,变出各种形象。

2、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力。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观察各种贝壳的形状颜色。

2、教具准备:贝壳

3、学具准备:各种贝壳食物画纸画笔若干,《画而乐》5岁下册幼儿用书p11。

活动过程

1、欣赏贝壳印画作品,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有趣的绘画作品,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有些不一样,到底是哪里不一样呢?让我们看一看吧!(利用课件或图片,出示贝壳印画作品,让幼儿欣赏。)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这些画用什么画出来的?

2、出示贝壳,观察贝壳的外形特征。

(1)出示各种造型的贝壳实物,让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贝壳的外形特征。教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贝壳,你最喜欢那个贝壳?为什么?这个贝壳像什么?还像什么?哪里像?

3、说一说、画一画,讨论探索贝壳组合印画的方法。

教师:怎么把这些好看的贝壳画到纸上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语言描述,示范贝壳印画的方法,也可请能力强的幼儿上来示范贝壳印画的方法。)教师:一只美丽的贝壳印好了,可是这只贝壳不像蝴蝶呀?还需要怎么做?(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示范把贝壳添画成蝴蝶。)教师:蝴蝶最喜欢在哪里玩?(鼓励幼儿添画适当的背景。)

4、幼儿开始贝壳印画,先观察作业纸背面的步骤图,与同伴交流,探索贝壳印画的方法。

讨论:

(1)先画什么(把贝壳放在纸上,用笔勾勒外形。)?

(2)再画什么(可用多个贝壳进行组合,也可自由添画。)

(3)最后画什么(上色,添画适当的背景)?

5、幼儿练习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6、与同伴一起交流分享。

中国画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画画、玩玩中,理解儿歌内容,激发幼儿大胆说话的愿望。

2、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并喜欢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3、丰富词汇:柳枝、翩翩。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课前带幼儿观察春景,积累粗浅的感性经验。

2、春天背景图一幅,咪咪笑的桃花、绿绿的柳枝、黑黑的燕子、花花的蝴蝶图片各一幅用报纸遮住一次排开贴在墙壁上。彩笔等。

3、歌曲《下春雨了》磁带一份。配乐诗歌朗诵《画春天》

活动过程:

1、律动《下春雨了》,感受春天雨露的亲切。

师:春天到了,调皮的小雨点也来了。

2、通过观察图片,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内容,能大胆地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雨停了,现在想不想跟我一起去看春天的景色?跟我走吧!

A、出示图片(红红的桃花咪咪笑,有笑脸的桃花)。

师:你看到了什么?她是什么颜色的?红红的桃花现在在干什么呢?你来学学它的样子。他还会在干什么?请你来学学它的样子。我门一起来试试。

B、出示绿绿的柳枝弯弯腰(拟人化,柳树手插腰)。

师:教师带幼儿到柳树前,你看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柳枝?柳枝在干什么?你来学学柳枝弯弯腰!我们一起来学学。

C、出示燕子高高飞

师:呀!它是谁呀?燕子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燕子在干什么?飞地高还是低啊?你会飞吗?表演给大家看看,我们一起飞吧!

D、出示花蝴蝶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别忘了还有我呢!是谁呀?它身上有很多种颜色我们叫它花蝴蝶。谁知道花蝴蝶有什么本领?花蝴蝶也会飞,花蝴蝶飞呀飞,像在干什么?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翩翩舞。学习词“翩翩舞”我们一起来学蝴蝶翩翩舞吧。(边飞边念翩翩舞。)

4、儿的回答做画,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并熟悉诗歌内容。

师:春天的景色美吗?春天春天真美好,让我们画张春天的画吧!

师:用什么画春天呢?好,就用这些彩笔吧,学习词“彩笔”,

师:刚刚在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桃花在干什么?听,录音机宝宝看到我们的画,想给我们念一首春天的诗歌。(红红的桃花咪咪笑)它是怎么说的?(多请几个幼儿学念,并及时鼓励念地好的幼儿)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柳枝在干什么?听,(绿绿的柳枝弯弯腰)它说了什么?(多请几个幼儿学念,并及时鼓励念地好的幼儿)

师:还有谁呢?继续听录音。黑黑的燕子在干什么?(多请几个幼儿说。)

师:咦?花蝴蝶哪儿去了?它在干什么?用一个好听的词叫翩翩舞。

师:春天美好吗?春天春天多美好!我们一起来夸夸春天吧!

5、完整欣赏诗歌两次

师:录音机宝宝把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你们听。

师:我也会了,让我也来试试。

6、幼儿表演诗歌数次

师:诗歌好听吗?让我们给这么美的诗歌配上好看的动作吧!已经学会诗歌的幼儿也可以边跳边念。

7、活动结束

师:春天的诗歌可真美,让我们变成翩翩舞的蝴蝶到外面去春游吧。

附诗歌:画春天

我用彩笔画春天,

红红的桃花咪咪笑,

绿绿的柳枝弯弯腰,

黑黑的燕子高高飞,

花花的蝴蝶翩翩舞,

春天春天多美好。

活动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材料准备充足、全面,教学难度适合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积极高涨。本节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中国画课件 篇3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 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

1五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思想上初步成熟,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我们就应该充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轻松的掌握知识.

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

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

交流。体验。合作。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首先,把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接下来看过作品后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国画哪些是油画,问一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

   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画面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呀?你都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呀?

例: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要把天空画成红色的,因为它向征着热情等等。

三.组织教学。体验发现。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中立的>这幅作品,我们通过这幅作品能想到什么呀?他的手里拿着饭要什么呀?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相互的交换一下意见。

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里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同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中国绘画的工具和分类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的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六、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在了解中国绘画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或家里找一些有关中国绘画的书籍,去总结其创作意图。

中国画课件 篇4

美术教案-中国画和油画

课时

周别

科 目

美术

课 题

教材分析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 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

学生分析

1五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思想上初步成熟,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我们就应该充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轻松的掌握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

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确定五点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空白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们自己理解。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

主要技术

交流。体验。合作。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    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首先,把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接下来看过作品后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国画哪些是油画,问一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

二、    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画面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呀?你都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呀?

例: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要把天空画成红色的,因为它向征着热情等等。

三.组织教学。体验发现。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中立的>这幅作品,我们通过这幅作品能想到什么呀?他的手里拿着饭要什么呀?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相互的交换一下意见。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里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同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中国绘画的工具和分类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的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六、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在了解中国绘画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或家里找一些有关中国绘画的书籍,去总结其创作意图。

板书设计:

中国画和油画

一.    中国画:

工具: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

分类:工笔、写意人物。动物。山水。花鸟

二.    油画:

工具广泛

中国画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2、发展观察、比较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

2、小朋友用书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二、幼儿分组操作。

1、玩雪花片:提供红、黄两色或其它的两种颜色的“雪花片”,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序。

2、围围墙:提供三种颜色拼搭玩具,让幼儿按玩具的颜色及节数等规律排序。

3、串彩珠:提供不同长短颜色的长条手工纸,让幼儿根据纸条各种特征串成彩链条。

三、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是按怎么规律排序的。

四、引导其他组的幼儿想出不同的排列方法,并请他们试一试。

五、教师强调排序的规律性,排序的方法有多种,可按形状颜色、数量多种特征排序。

六、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中国画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运用水粉画的形式勾画人物的脸部轮廓和发型特点。

2、学习正确的运用毛笔进行彩绘写生。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请幼儿互相观察好朋友的长相、发型等主要的外形特征。

2、颜料、毛笔、漱笔筒、调色盘、饭衣等作画工具。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今天活动之前我们先唱首歌吧!(师生共同唱《拉拉勾》)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长什么样子?”

“你喜欢你的好朋友吗,为什么?”通过引导幼儿讲述好朋友的好,加深幼儿对同伴、朋友之间的爱的理解。

老师小结:好朋友不仅陪你玩,还能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我们一起来画画我们的好朋友吧。

3、师生互动学习,画好朋友。

(1)先画一个大大的圆,这是什么?这是好朋友的脸。我们亲亲她,对好朋友说:我亲亲你的脸。好朋友的脸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好朋友脸部轮廓和色彩特征,学习用不同的颜色平涂。)脸上还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添画五官)

(2)好朋友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选择主要的颜色,添加少许其他颜色平涂。

(3)整个主体完成以后,要将背景完成。在绘制背景的时候要注意简练,美观。不可再琐碎繁杂,要与美丽丰富的主体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的美丽。

4、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1)运用水粉颜料画出好朋友的主要特征。

(2)帮助幼儿分析好朋友的脸部色彩有些什么变化和特点。

5、结束活动。

(1)幼儿作品展示,互相交流。

(2)将幼儿作品布置在主题墙上。

延伸活动:

可设计作品外框,做成照片形式并张贴于室内,让幼儿互相欣赏,学习。

中国画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梳子不仅可以梳头,还可以用来刷画。

2、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让幼儿学习用梳子刷画,体验用不同绘画工具绘画的乐趣。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感受色彩对比。

活动准备:

1、四幅范画:第一幅画:由蓝颜料自上而下刷的一幅画。第二幅画:由绿颜料刷一棵树。第三幅画:由黄颜料转圈刷成的半圆形。第四幅画:由大红色刷成的一幅画,上面是圆形,下面是半圆形(像人的背影,像火箭,像太阳等)。

2、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子,抹布,每组各一份;每人一个梳子,一张白纸。

3、音乐磁带《我有一双小小手》、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手拍拍》,引出今天绘画的工具。

1、教师带领幼儿做律动《小手拍拍》。

2、我们都有一双小小手,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小朋友们你们的小小手都能做什么呢?

小朋友讨论:刷牙、洗脸、梳头等。

小结:小朋友的小手很灵巧,能洗脸,能梳头,小朋友知道梳头使用什么工具吗?(用梳子)。梳子不但能梳头还能刷画。

二、出示范画,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漂亮的画,小朋友们看看,这些像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每幅画各像什么。

师:这些画上面一条条的线是用什么画的昵?

师:那么梳子是怎么画画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三、示范讲解:

1、第一幅画:我想画《蓝天》,应该先做什么?

引导幼儿说:先用小勺子舀上蓝颜料倒在纸上,再用梳子有齿的一面刷,就会出现一条条的线(横着刷)。我在蓝天的下面画草地,先用小勺子舀上绿颜料倒在纸上,然后用梳子竖着刷。我还想在草地上画上大树,同样先倒上褐色颜料竖着刷,然后倒上绿颜料用梳子斜着刷两下。小朋友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刷出不同的树,还可以在草地上刷出小花等。

2、教师小结:老师用梳子横着刷出了蓝天,竖着刷出了草地,斜着刷出了大树、小花,小朋友你想刷幅什么画呢?

四、动手刷画:

1、幼儿认识刷画用具:颜料盘、梳子、小勺子、白纸、抹布并了解其使用方法。

2、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刷画内容,有代表性地提问幼儿说说自己想要刷一幅什么画。

3、鼓励胆子小的幼儿大胆作画,教师可帮助其完成作品。

4、教师随时找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达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五、教师讲评:幼儿将作品贴到展板上,幼儿边贴边告诉老师作品的名字是什么,教师再次组织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找出颜色搭配的漂亮的画,给以鼓励。

2、教师引导幼儿找出画面安排得当的作品,给以表扬。

3、教师引导幼儿找出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以讲解。

师小结结束活动:今天小朋友们用梳子刷出了许多很漂亮的画,以后我们继续观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画出更漂亮的画。

下来我们把自己的梳子拿到水龙头去冲洗一下,让小梳子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为大家梳头,把小朋友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吗?然后带幼儿到室外洗小梳子。

课后反思

我是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幼儿学习用梳子刷画,体验用不同绘画工具绘画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问题主要出在我的身上。

总结如下:

1、范画的指向太过明确,导致幼儿盲目的跟从教师的做画方式,限制了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

2、对不同画的评价不够全面,这好象是我一贯犯的老毛病,叫做知错不改。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

3、结束活动这一环节比较仓促,感觉没有上次雪花的结束环节好。

中国画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在阳光下照照自己的影子,发挥想象,画成一幅有趣的画并命名。

1、幻灯机照手影在屏幕上,2、 让学生猜猜是什么。

3、学生自己上台来玩手影游戏。

光照人或物体上,影子形态读变换,

看看,小朋友在作品中的影子像什么?

1、这么好的阳光,你们也玩玩影子大王的游戏吗?

2、学生自由组合,与同学一起做影子大王的游戏。(可以一个人照,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照。)

3、用粉笔描一描阳光照射下的人或物的影子外形,看看想想说说,这些影子像什么?

教学目标:

用水瓶当笔,用水当线条在地上作画,.学习与同学合作, 体验绘画的快乐.

2.学生发言.

3.教师:平时我们用水瓶装水喝,今天我们把水瓶当作笔来画一幅画.

2.读课本上的一段话.想一想:

瓶盖上的钻的孔大,出水量多,画出的线条粗;孔小时,用力挤压瓶子或慢速移动,会怎样?

三.学生互相检查准备的作画工具.

1.教师带领孩子们到学校操场上作画.

和同学说一说,画的是什么。

邀请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

2.大家同心协力,用清水在篮球场上作一幅大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制作能力。

2、让学生养成大胆作画、大胆制作的作风。

3、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充分感受民间艺术的美。

4、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推介自己的能力。

1、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外貌特征。

2、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征。

(着重对脸形、五官及发型特征进行仔仔细细地观察,并用谈话的方法交流。)

欣赏课本中提供的自画像绘画作品,并说说他们画出了那些特点。

1、提示:可以默画也可以边看边画,可以从整体入手也可以从最具有特点的局部画起。

欣赏个人信息卡和名片,了解其内容和具有的独特功能、优势。

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

2、大胆运用色彩进行绘画表现。

3、运用多种方法用纸制作昆虫。

4、增强亲近生活的热烈感情。

1、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昆虫,他们为大自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生机,通过观察了解昆虫和画画、做做的活动,我们和大自然靠得更近。

1、看图片或者标本,观察昆虫的形态和花纹。

2、在作业纸上画画你喜欢的昆虫,并涂上美丽的颜色。

互相评一评、比一比,交流作画的感受和收获。

1、找出几张不同颜色漂亮的纸。

2、学老师用揉、搓、剪、贴等方法,用纸做做自己熟悉的昆虫。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一、故事导入,教师讲述《天国之鸟》的故事。

1、欣赏画家的作品《神鸟》,让学生感受作品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配置等方面的精妙之处。

启发学生想象,利用感受学习所得的知识进行自由地创造性的表现。

5、欣赏学生作业、重点感受绘画者的联想、创意。

尝试画一棵七彩树,也可以用彩色纸剪贴。

教学目标:

1、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听歌曲的感受。

2、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与绘画中的情感表达相匹配。

3、在学习中感悟音乐、文学与美术的联系。

1、用多媒体播放声音。

2、让学生听了声音后猜一猜,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试着把它画下来。

2、让学生随着音乐唱一唱、演一演、看一看,感受音乐旋律的律动起伏。

3、边听边想象歌词描绘的意境。

4、定格一个画面,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明白画面要与音乐匹配。

1、播放歌曲,学生先欣赏。

2、与同学交流感受。

3、把自己的感受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视觉与听觉的协调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动物的外型特征,以绘画形式想象表现。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想象表现有趣的结果。

3、养成关心他人,保护生态的意识。

1、教师出示乌龟和小刺猬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2、学生自由想象说话。

2、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故事的起因、经过。

3、了解小乌龟和小刺猬的特征。

小乌龟:背上有厚厚的硬壳,能把头和爪子、尾缩到身体里。

让学生大胆想象出有趣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结果。

1、欣赏书中的学生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

2、学生创作表现有趣的结果的画面。

3、学生作画后交流评价。

4、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并把《乌龟滚下坡》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乌龟滚下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教师出示两本小画册,一本为普通的画册,另一本为今天要学习的类型。

2、让学生对比欣赏,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鼓励学生质疑。

自由读短文,理解“荒唐”的意思。

小兔变个大灰狼,你说荒唐不荒唐。

1、自学教材中的步骤,尝试折剪制作画册。

2、教师讲述重点:可以剪一刀或根据自己的设计剪几刀,但不能剪断。

3、学生尝试添画。教师制作一些卡片,上面绘有半截动物或植物或人物的形象,鼓励学生添画出上半截或下半截的形象,为学生作画提供参考。

4、添画完毕后用胶水粘贴或用订书机装订。

1、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翻给同学看,并讲讲其中的故事。

2、自评、互评。

3、学生交流制作小画册的感受,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掌握折和粘的方法制作出“大嘴巴”的基本形,

2、学会把握剪贴装饰的基本要求。

3、培养细致、耐心和整洁的习惯。

1、教师出示学生自制的玩具“东南西北”。玩一玩。

2、教师出示另外一个玩具,并故意装出可笑的声音:“嗨!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大嘴巴。你想和我交朋友吗?”请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是你的好朋友,  快来和我说说话。

2、看图,小组交流讨论制作方法。

3、师生共同折叠。教师重点指导那些折叠有困难的孩子。

4、提醒学生注意保持环境清洁,纸屑不要随地乱扔,要集中处理。

1、欣赏范图,让学生说说它们美在哪里?让学生了解剪贴装饰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学生拿出准备的彩色纸和糨糊动手装饰“大嘴巴”。

3、教师指导帮助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孩子。

1、学生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作品,大家参与评论。

教学目标:

1、掌握排列组织和色彩搭配的简单方法。

2、锻炼纸工表现的折、剪技能。

3、发展创造思维,促进情感内化。

打开大门往里看,童话屋里故事藏。

1、出示一些城堡、房子、宫殿的图片。

2、讲一讲这些房子的形状和构造。

3、激发学生有趣的想象,“你还能设计哪些漂亮的童话屋?”

4、学生在纸上勾画出童话屋的概略外形。

2、把折好的纸条剪成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小纸片,在勾画的或剪贴的房屋外形的基础上,按照横列成行的组织方式。粘贴成一种马赛克的效果。

3、在大致完成房屋主体的情况下,根据个人的喜好,适当添画背景,增添画面的情意氛围。

4、学生可以单独贴画也可以与同学合作贴画。

1、小组间进行赏析评议。

2、按照自己的童话屋,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说说童话屋里发生的事情。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摇滚玩具。

2、在游戏中感受平衡的观念,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

3、培养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1、教师把课前自制的摇滚玩具拿出来给同学们欣赏,并给学生玩一玩。

2、欣赏图片中的摇滚玩具。

3、激趣:各式各样的摇滚玩具真有趣。你想做一个摇一摇、转一转、滚一滚吗?

观察发现,做摇滚玩具可以用哪些材料?

纸条、木头、易拉罐、塑料瓶盖等。

三、学习做“摇滚青蛙”

1、看图了解步骤:

①剪切纸条。注意纸条不能太窄,太软。

②卷贴成形。注意胶合面不要太窄,要胶牢固。卷成圆形。

③剪、画青蛙的形象。注意青蛙不要剪得太大,要比圆稍小。          ④粘贴完成。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游戏:把摇滚青蛙的玩具放在桌上,用嘴吹一吹,让它滚动。

4、比一比,看谁的玩具滚得最远。

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摇滚玩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晓其颜色、形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能运用描绘、游戏等形式大胆地表现通过交叉路口的情形。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有意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学生社会体验的经验,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

亲爱的同学们,有人曾经说过,动荡的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交通事故。

二、与思品课结合起来,复习:

1、交流信息,说一说你认识的交通标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种标志?

1、看书中的图片认识:禁令标志:禁止机动车通行       警告标志:注意危险     指示标志:步行      指示标志:人行横道等

1、欣赏学生作品,并读一读儿歌,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说一说:画中的小朋友做得怎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些什么?

①走天桥过马路。②绿灯时过马路。③在交警叔叔的指挥下手牵手过马路。④过马路左右看。

3、小结:生活中经常有一些细小的隐患,常见的易出危险的现象,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具有安全意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就会避免事故的发生。

1、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2、说说自己的画,谈谈自己的想法。

3、大家一起玩一个“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把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为一本交通安全手册。

今天、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一起设计了一本交通安全手册,老师将他挂在教室里,希望大家常来看看,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动物的基本形态,培养立体造型的能力。

2、掌握捏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1、教师出示以前学生的手工泥捏作品,让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讨论这些手工作品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1、读儿歌,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2、观看几种常见动物,讨论它们的形状特点。

2、学习揉、搓、捏、粘接的基本功。

让学生揉搓一些简单的形象。

3、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制作一只小鸡,并告诉学生在小动物身上刻画些花纹。

4、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多种方式捏自己喜爱的动物,并适当进行添加装饰。

把学生制作的小动物放在一起,学生自编有趣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欣赏了解儿童画的特点、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2、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能表现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

3、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出示自己从儿童读物、报刊等上找来的儿童画,小组中互相欣赏。

2、学生说说喜欢这些画的理由,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画。

1、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一些作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感受和体会。

《斑马》形态各异,以黑白两色为主,表现了三口之家生活的场景,用红色作底更突出了画面的形象,画得虽然稚拙,但可以感受到小作者的内心世界。

对以上作品,学生能作出正确有见地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其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述,说明理由。

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画。

中国画课件 篇9

美术电教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五课《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报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运用线、形、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自主设计一份音乐海报。 过程与方法 1、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艺术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2、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3、用心设计、动手绘画,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用心去装点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海报包括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难点:理解美术与音乐的美,领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学法指导 1、欣赏名作,理解内容,激发创作欲望。 2、音乐对比,想象画面,领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 3、综合研究,掌握方法,自主设计音乐会海报。 教学准备 幻灯片:作品图片。音乐:协奏曲、小步舞曲等。 课件:海报制作步骤与方法;海报范作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感受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开一个音乐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愿意)可要献上自己最喜爱的音乐作品哟。下面我们先看一幅画。 2、欣赏。(1)课件A。《协奏曲》(油画) (2)读画。思考交流:①这幅画的作者是谁?②从这幅画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从线形色等方面交流)③面对此画,你耳边好像响起了什么音乐?(让学生自由哼唱) (3)课件播放:《协奏曲》片段。 3、小结。同学们,读康定斯基的画,似乎在聆听色彩的欢歌,沉浸于音乐与美术的交流中。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来吧,参加这个音乐会,进行心灵的交融吧! 二、了解法则。领悟美术语言与音乐旋律之意境。 1、课件B。线条的起伏  音乐的旋律 展示:两条线。 对应播放两段音乐。平缓与跳跃 学生谈体会。小结。平缓之曲线,跳跃之折线。 板书:线条起伏――旋律起伏 2、课件C。形的排列  音乐的节奏 出示:两组基本形构成的画面,同时播放慢与快的两段音乐,学生谈感受。小结。排列稀疏之形,表现音乐节奏慢;排列密集之形,表现音乐节奏快。 板书:形的排列  节奏的快慢 3、课件D。美术色彩  音乐意境 分别播放《小夜曲》和《斗牛士之歌》片段。 学生听后谈感受。小结。色彩的搭配,表达音乐的意境。 4、课件E。思考与交流:猜猜这四幅电脑绘画表达了哪些乐曲的感受。  (1)流行歌曲  (2)乡村音乐  (3)独奏《汉宫秋月》  (4)狂想曲  (展示四幅画) 5、引导学生小结。表现形式:线、形、色相结合。 三、即兴创作。培养学生听觉与想象音乐画面的能力。 1、课件F。展示:名画、师画。 2、播放音乐。《小步舞曲》。 3、学生边聆听边想象边绘画。 4、教师巡视指导。 四、设计海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件G。展示名画、师画和学生画。(音乐会海报) 2、欣赏思考:海报包括哪些元素?(课件H) 3、设问:如何制作一份完整美观的音乐会海报呢? 学生交流。出示课件:制作方法与要求。 4、学生继续作业。教师指导。 五、展评总结。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培养热爱艺术之兴趣。 1、学生自由交流创作作品。 2、师生评价。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聆听了美妙的音乐,而且画出了音乐一般流动的绘画作品。我十分欣慰,愿我们都热爱艺术,让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吧! 学生作业:设计并绘画一份音乐会好报。 板书设计:      

中国画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演示,直观感知。

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操作,亲身体验。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1、认识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2、能大胆画出各种线条。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画好各种线条做以备示范,黑笔和画纸。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漂亮的线条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1、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3、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

展示幼儿作品,说说自己画了哪些线条。

将幼儿作品布置在我是小画家一栏。

小百科: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直线是面的组成成分,并继而组成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长度无法度量。直线是轴对称图形。

中国画课件 篇11

第1课 请到绿色商店来 第一课时 谈话导人 1.观察和收集街边、建筑物或商场里的广告设计,你们能谈一谈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一个设计吗?(学生回答、讨论) 2.展示精美广告设计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广告的奇妙世界,了解广告画的组成要素――图形、色彩、文字。 3.引入课题――广告设计。 课件展示:各种精彩广 告设计,并配有广告语 的声音。 展示:课题――广告设计 深人感知 1.提问思考: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小结:创意新奇,精美别致,视觉冲击力强。起到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2.欣赏分析,了解广告设计的组成要素。 (1)商品的图形精美,有代表性。 (2)精彩的广告语,要求: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 (3)色彩视觉冲击力强,感染力充分。 3.制作过程 (1)构思: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4.游戏,启发思维。由一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你看到了某某,想到了某某,同教材示意图。 展现广告设计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 展示:制作步骤。 尝试作业 第二课时 反馈指导 1.尝试制作构思草图。 2.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3.教师小结:广告版面的图形应与文字相巨配合、对比协调、形式均衡。 4.欣赏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及相对应的版式结构示意图。 创造表现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评析交流 延伸应用 1.讨论评议 互评: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师评: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渗透环保意识,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3.鼓励学生布置绿色商店,进行模拟交易 学生作业。 第2课 城市灵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欣赏导人 1.欣赏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影视片段。问: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画面定格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教师做简单介绍: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人课题。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板书课题。 课件1:香港和上海城市景色的录像片段。 课件2:图片显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课件3:以艺术字形式出示课题《城市灵光》。 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时 2.交流欣赏。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提升。 课件4:展示学生所搜集到的标志性建筑的图片 资料。 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 构想。 2.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5:播放轻音乐。 展示评价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作业展示板。 第3课 俯瞰山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情景导入 1.师生看课件(飞机起飞的情景),体验从地面飞向高空,视角急剧变换的特殊感受。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2.看雪景视频,加深俯瞰的视觉感受。播放两段视频 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第二课时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多媒体展示欣赏图片。 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和课件,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第4课 画坛巨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分析、探讨在过程中渗透的相关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赏画导人 课件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揭示课题:画坛巨匠――毕加索 课件:代表作品 交流、讨论 (交流收集的信 息;了解画家生平故事、艺术风格特点。) 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l. 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 课件:相关图片、解说 欣赏、描述 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课件:《格尔尼卡》作品及作品局部 赏析、评述 1.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进行分析评述。 第二课时 提问: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什么?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课件:《格尔尼卡》作品及作品局部 模仿、体验 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相关范画数张 学习评价 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第5课 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艺术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学会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方法,设计一张音乐会海报。 ◆运用纸筒或纸片组合进行立体造型,体现节奏与韵律的美感。 ◆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难点: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录音机播放乐曲。 方法指导 1.教师示范 (1)基本形的制作: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 (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3)黏结要牢固。 视频展示台呈现。 拓展思路 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 (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第二课时 3.小结: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视频展示台呈现。 观赏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分小组讨 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 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再次作业 1.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

中国画课件 篇12

活动名称:

观察画《画水果》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由前到后、由下到上的方法画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果。

2、能画出水果间的遮挡关系,并能用两种以上的渐变色为水果涂色。

3、提高用色的丰富性,学会细致的观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建议:

1、准备水果若干、桌布1块、大果盘1个、蜡笔或水彩笔等绘画工具若干。

2、启发幼儿将水果在桌布上或盘中摆出各种造型,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自身角度观察水果之间的前后关系和颜色,大小的变化,并将看到的各种遮挡关系说出来。

3、让幼儿了解水果写生的基本方法。如:可由前到后、由下到上一边观察一边绘画,遇到有遮挡关系的要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挡住的部分不用画出来。画好大致轮廓后,再为水果涂色。

4、在幼儿作画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从自身角度仔细地观察,大胆的根据水果本身的颜色选用多种渐变色涂色。

中国画课件 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画家吴冠中作品《榕树》、《小鸟的天堂》,感受画浓淡相间、虚实相应的表现方法。

2、通过观察、想象、交流、表现等多种形式,充分感受画面的律动和意境。

3、尝试使用水墨画的创作风格进行模仿创作,喜欢画。

活动准备

1、背景音乐《天籁森林》;毛笔、宣纸、国画颜料;Ppx课件。

2、吴冠中水墨作品《榕树》、《小鸟的天堂》。

活动过程

一、欣赏榕树图片,知道榕树外形特征。

1、来看一看。

展示Ppx榕树远景图片,幼儿观察。

师指:在公园里有一棵大榕树,我们一起

大榕树是什么样子的?大树的形状有点像什么?

2、展示Ppx榕树近景图片,幼儿观察。

师指:我们再看到大树的下面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树干、枝条是什么样子的?

树干长在什么地方?

师:大榕树啊从树枝上又生长出一些树干,直直的垂到地上,伸进了泥土里。

二、欣赏作品之一《榕树》,分层次欣赏。

师指:有一个画家爷爷给这棵大树啊画了一张画。

《榕树》分解图一:

师指:树干是用什么样的线条画出来的呢?(粗粗的、黑黑的、弯弯曲曲的线条)

《榕树》分解图二:

师指:这些细细的,黑黑的,弯弯曲曲的线会是大榕树的什么呢?

《榕树》分解图三:

师指:淡淡的黑色向下垂落的线条可能是什么?画面里线条的黑颜色一样吗?除了黑色,画面里面还有哪些颜色?

《榕树》分解图四:

师指:有人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听到鸟叫的声音了吗?你看见小鸟了吗?小鸟在哪里呢?快!我们把手拍一拍,一只小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三、欣赏作品之二《小鸟天堂》,感受热闹、欢快的气氛。

1、观察、想象画面中的律动和意境。

师指:在小鸟的天堂里小鸟们很开心,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2、了解画的名称,画家及创作材料,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激发创作愿望。

师指: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好听的名字吧!刚才小朋友起的名字真好听,画这幅画的画家爷爷叫吴冠中,他给这幅画起的名字叫《小鸟的天堂》。

四、幼儿创作活动,师巡回指导。

1、介绍水墨画工具材料,重点介绍宣纸。

2、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水墨工具画出粗、细、弯弯曲曲以及浓淡层次不同的线条,感受水墨比例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3、鼓励幼儿模仿水墨画风格,运用水墨创作《榕树》。

师指: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吴冠中爷爷画一画漂亮的大榕树吧!

4、幼儿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指导要点:关注幼儿工具材料的运用,鼓励幼儿尝试水墨浓淡的变化等。

五、幼儿经验分享及作品展示、欣赏。

1、分享对宣纸的感受及体验,进一步了解宣纸特性。

2、幼儿介绍自己作品。

六、教师,结束活动。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2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