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直角三角形课件 >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4篇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4篇

【#范文大全#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4篇#】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纵向发展,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我们提供了一些与“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相关的实用信息供您参考,如果你有朋友需要这个信息欢迎把它分享给他们!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说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他们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会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2、经历解直角三角形中作高的过程,懂得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2、难点:如何添作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是“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一种教法,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作业,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程序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做好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1、如图,Rt⊿ABC中,你知道∠A的哪几种锐角三角函数?能给出定义吗?

2、填表:锐角α三角函数

3、已知:从热气球A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α为30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β为600,若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m,求这栋高楼有多高?

4、如图:AB=200m,在A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300的方向上,在B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600的方向上,你能求出C到AB的距离吗?

5、如图:梯形ABCD中,BC∥AD,AB=13,且tan∠BAE=,求BE的长。

(二)课堂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的交流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并由学生代表展示。

2、新知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

1、如图:要在木里县某林场东西方向的两地之间修一条公路MN。已知点C周围200米范围内为原始森林保护区,在MN上的点A处测得C在A的北偏东450方向上,从A向东走600米到达B处,测得C在点B的北偏西600方向上。问:MN是否穿过原始森林保护区?为什么?

追问:你还能求出其他问题吗?若提不出问题,可给出问题:若修路工程顺利进行,要使修路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需将原定的工作效率提高25%,则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2)出示问题

2、如图,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沿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300方向,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在B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600方向。当轮船到达灯塔C的正东方向D处时,求此时轮船与灯塔C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追问:如果改变若干条件,你能设计出其他问题吗?

(3)出示问题

3、气象台发布的卫星云图显示,代号为W的台风在某海岛(设为点O)的南偏东450方向的B点生成,测得OB=km,台风中心从B点以40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经5h后到达海面上的点C处,因受气旋影响,台风中心从点C开始以30km/h的速度向北偏西600方向继续移动。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如:(1)台风中心生成点B的坐标为,台风中心转折点C的坐标为(结果保留根号)。

(2)已知距台风中心20km的范围内均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如果某城市(设为点A)位于O的正北方向且处于台风中心的移动路线上,那么台风从生成到最初侵袭该城要经过多长时间?

3、巩固练习

飞机在高空中的A处测得地面C的俯角为450,水平飞行2km,再测其俯角为300,求飞机飞行的高度。(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1.73)

4、课堂小结

请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1)解直角三角形有哪些基本模型?

(2)本节课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

(3)你觉得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

复习第29章《投影与视图》具体见试卷

6、课堂检测

1、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水平距离。

2、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上方P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45°,求飞机的高度PO。

3、如图所示,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AD=2.5m,坝高4m,背水坡AB的坡度是1︰1,迎水坡CD的坡度1︰1.5,求坝底宽BC。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预习作业中3、4、5三个问题,引出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说明了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体现了学习直角三角形应用知识的必要性。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2)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会根据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执教的这一课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中《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这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能辨别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兴趣,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能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并知道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辨别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二、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由引入、新授、练习和总结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从生活中引入三角形,让学生介绍和观察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感受到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此引出课题。新授部分主要是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第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判断教师给出的6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并填写表格。这里不仅要学生把表格填写完整,还要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的方法,首先用眼睛观察,如果明显比直角大或比直角小的就马上能够判断了,如果跟直角很接近或者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才要用直角量具去验证。填写表格不单单是记录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数形结合对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初步有所感知。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刚才填写的表格来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这6个三角形中,每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一个直角,最多有一个钝角。并且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带来的三角形,得出所有的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

第三个环节是根据刚才找到的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来给三角形分类。并且总结出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三类。然后通过学生对刚才自己带来的三角形和老师出示的三角形进行判断,巩固三类三角形的定义,并总结出判断三角形属于什么三角形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就是通过三角板和三角尺的比较,和改变三角板摆放的位置,让学生发现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只跟三角形角的特点有关,跟三角形的大小和它摆放的位置没有关系。最后的练习部分有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给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给出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时学生很容易就判断出来,但是给出一个锐角的时候,由于前面学习的负迁移,学生很容易脱口而出是锐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际的演示、谜底的揭晓,让学生认识到判断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必须要知道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给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的。第二个练习其实是这节课的一个综合运用,学生不仅是要知道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方法,还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判断,也就是一开始讲的,明显比直角大或者小的角用眼睛就可以判断,比较像直角或者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一定要用直角量具去测量。最后总结的时候,还让学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跟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整个一堂课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和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类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

4.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的本领。

教学重点:

能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并知道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辨别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尺、彩纸、卡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阶段

(1)师:指出下面各是什么角?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

(2)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看作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那你能告诉老师,这些在三角形里的角分别是什么角吗?(PPT边演示,边提问)

(3)同学们说得真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进一步学习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

二、探究阶段

(1)老师请你们动手在小卡片上任意的画一个三角形,画完后标一标你画的那个三角形内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2)老师请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他画的作品。

(3)观察黑板上你们画的三角形,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分分类呢?可以怎么分?(小组内讨论一下)

(4)师: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小组的发现和讨论出的分类结果。

设疑:这样的分类能把我们所画的三角形全分完吗?有没有第四类?看看你手中画的三角形,有没有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有没有两处都可以放的三角形?如果没有,请几位同学也将自己画的三角形展示在黑板上,并归类,你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吗?

(5)就像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你能给每一类的三角形取一个名字吗?理由?(直角是这类三角形与其它两类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你能给其余两类三角形取个名字吗?名字可以任意取,但是要求取的名字要能反映出该类三角形的主要特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6)补充课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7)定义

师:那谁能根据我们前面分类时的标准尝试着定义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呢?

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8)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只能将其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种。

(9)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成三类,那就好像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展示在黑板上)每种三角形就是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10)判断三角形(ppt):生活中的三角形

(11)开放性练习:

①游戏:如果只让你看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你能迅速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这些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老师手拿小信封,遮去部分,露一个角)

结果:(1)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

(2)一个钝角钝角三角形

(3)一个锐角(三种都可能)

师小结:我们在判断时不能盲目的去猜,而应运用概念去思考,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出示一个直角梯形,只允许剪一刀,你能剪成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请你动手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老师媒体演示。

三、全课总结,谈收获。

你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编推荐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通用5篇)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1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2)三边之间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知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287.4,∠B=42°6′,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2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4.巩固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并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abcAB

1√√

2√√

3√b=acotA√

4√b=atanB√

5√√

6a=btanA√√

7a=bcotB√√

8a=csinAb=ccosA√√

9a=ccosBb=csinB√√

10不可求不可求不可求√√

注:上表中“√”表示已知。

四、布置作业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3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会根据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斜边

45

直角边

认识各部分名称和各个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说。

边说边课件演示。

45

90

接着让学生指着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桌

直角边

互相说各部分名称和每个角的度数。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5

一、 教材简析:

本章内容属于三角学,它的主要内容是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教材先从测量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最后是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前两节内容是基础,后者是重点。这主要是因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有较多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中,主要是用来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教科书中的应用题,内容比较广泛,具有综合技术教育价值,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运算,但三角中的运算和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运算,常需要先选择公式并进行变换,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课题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或根据文字语言中的某些条件画出适合它们的图形,总之,解三角形的应用题与课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解直角三角形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另外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可分解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组合,从而也能用本章的知识加以处理。以后学生学习斜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也要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熟练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1、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会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问题。

2、正确选择边与角的关系以简便的解法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即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尽量把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联系,减少单纯解三角形的习题。而要在实际问题中,要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所要用的边角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知道30、

45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的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探索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形成深刻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靠,对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直角三角形,先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所以这节课内容学生可以接受。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图形和器具的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转化过程,真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解三角形课件推荐九篇


解三角形课件 篇1

一,设计理念

利用课本例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根据习题间的联系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经历探究,思索的过程,诱导他们正确解题,运用多种方法解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为了完成这个设计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诱导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要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得到进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间的互相探讨,启发,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完全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六节。其教学内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它是对图形进一步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级数学《证明(二)》《证明(三)》中用以研究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八年级下最后一节新课的内容,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2,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从而使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3,创新性目标:

在体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五,学情分析与学法选择

1,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大部分为郊区的孩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家庭的学习氛围更有限,我要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在短暂的课堂45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学会融汇贯通。到了讲述本节课内容的时候,也已临近期末,他们此时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解题的方式方法,注意归纳总结,以点带面,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课的内容,更能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的知识,保持知识的连贯性。

2,学法选择:

(1)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拓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2)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联系点,从而达到灵活应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7分钟)

1,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外角,并由图形中的∠1与∠2让学生识别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并判断哪个角是三角形的外角。此时进一步问:

(1)为讲述三角形外角的概念铺平道路。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比,使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有几种关系(相邻,不相邻)

3,课本例题P212及改造

(1)∠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它与图中的其它角有什么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2)∠ACD大于∠ACB吗为什么

(3)∠ACD=∠B+∠ACB吗为什么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两种关系:与相邻的内角互补,与不相邻的内角满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推论一: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在讲述外角知识时层层递进,为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扫清障碍。

(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33分钟)

1,已知:∠B=50°,∠CFD=80°,

∠D=20°

求:∠A的度数。(8分钟)

(1)利用上一题的图形,添加一条线段DE,即:过点D作线段DE与AB,AC分别交于E,F。

(2)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及推论1。

(3)本题可采用一题多解。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下,利用△ABC,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BDE,△CDF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进行多种方法求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观察图形,回答问题:(10分钟)

(1)∠AED是的外角

∠ACD是的外角

(2)∠AED=+

∠ACD=+

(3)∠AED>

∠ACD>

(4)∠AFD是的外角

(5)∠AFD=+

(6)∠AFD>

(7)∠AFD=++

(1)利用上一题的图形,连结AD。

(2)在本题中抛出一连串的小问题,请学生轮流回答,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提问面广。

(3)题目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相当于提供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第(7)题的结论,此结论又为下一题作铺垫。

(4)反复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强化学生对推论的记忆与应用。

A

F

BD

教学过程设计

(1)为了使学生将要回落的学习热情得以提高,去掉上一题图形中的线段EF,FC,使之成为课本P215的习题3。

设计意图

3,回答下列问题:(与上一题作对比,聪明的你有什么发现)(15分钟)

(1)求证:∠AFD=∠B+∠BAF+∠BDF。

(2)若∠B=65°,AF平分∠BAD,DF平分∠BDA,求∠AFD的大小。

(3)若∠B=n°,其他条件与(2)相同,求∠AFD的大小。

(2)在第(2)题的条件中给出两条角平分线AF与DF,启发学生与上一题进行比较思考,也可利用辅助线解题。

(3)第(3)题是对第(2)题的拓展,在完成这道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任意设定一个∠B的值,由教师快速回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培养他们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三)课后思考题:课本P215试一试

(2分钟)A

F

BD

如图,求证:

(1)∠AFD>∠B

(2)∠AFD=∠B+∠BAF+∠BDF。

(3)如果点F在线段AD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

教学过程设计

(1)把上一题图形中的线段AD去掉,演变为课本中的试一试。

(2)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第(1)(2)题可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第(3)题考查到四边形内角和,起到对知识的延伸作用。

设计意图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本节课主要研究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2,这两个推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应用

再次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自己作总结,学会把握课堂的重难点,达到对知识的综合整理和灵活应用。

七,板书设计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一,三角形的外角四,课堂练习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五,课后思考题

推论1

推论2

三,例题六,课堂总结

八,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提高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设计成点点深入,题题相扣,对课本的教学顺序进行重组,从课本的例题出发,利用线段的增减对题目进行改造变型,最后又回归到课本习题。学生在解题的同时接触三角形的外角知识,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学生体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过程中,既强化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增加课容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猜测,探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探讨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学生答题后给予正面的恰当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进步,调动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课堂上的数学问题,获得成就感,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

解三角形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知道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师生、生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表达,使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获得充分训练,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德育目标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度量角的方法及角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角的度量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小黑板、大板纸、量角器

五、学具准备:

纸板、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我们今天你去施工工地参观好吗?这是一幅施工工地忙碌的图片,想欣赏吗?(出示情境图)

二、新授内容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能够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铲车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小组讨论,并用准备的活动角演示,集体交流并演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角,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角。

谁能够告诉大家(1)是锐角,(2)是直角,(3)是钝角,(4)和(5)是什么角?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平角和周角并用活动角进行演示。

(2)总结: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如图(1)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

(3)师出画出两个角1和2大家观察两个角,谁大谁小?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回答。角2比角1大多少?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

备注: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3.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和1的角

教师:同学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直尺和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米、厘米等。同样,度量角的大小也要用到一种工具,那就是量角器。(学生看一下量角器)常用的计量角大小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板书:度)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大家知道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的,这个半圆的中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它是一个点。同学们试着找一下量角器的中心,找出0刻度线,大家想一想在量角器上怎样找到1的角?(小组讨论并交流,是总结):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了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个小格,记作1

(2)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小

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度的角。师演示。

4、角的分类

量一量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然后今集体交流,是总结:直角是90,平角是180,周角是360,锐角小于90,钝角小于180,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做自主练习的第1、3、4、5、10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拓展练习:做练习的第9、13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

一个平角=两个直角

一个周角=四个直角

角的度量和分类

1、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角的画法: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3、角和表示:用符号表示。

4、角的度量:计量单位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量角器上有内刻度和外刻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找出这样的规律:如果角的顶点在左边用内刻度,在右边用完刻度;在量的过程中遇到了角的边短从量角器上没有办法看到是多少度,学生能够想到把角的边延长这种方法量出角的大小,我进行了表扬,这时我们班的李伟涛举起手了说:老师我还有个办法,比这个更简单,就是用三角板对准角的边可以直接从量角器上读出角的度数。我感到很吃惊,因为他平时学习并不太好,可是能够想到怎么好的办法,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这以后上课比较喜欢发言,学习比以前也有了进步。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考。

解三角形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首先引出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它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本课内容可以为今后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倍份关系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据。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课是通过探究推理得到定理的,所以通过本课教学,对探究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学习定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几何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原因在于补充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还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说教法

依据本书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尚需依赖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我选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计活动、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动愉快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同时,根据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动态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解题思路的蒙发。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猜想法、测量法、模仿法、自主学习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幻灯片)A、B两地被一建筑物隔开不能直接到达,要测量A、B两地的距离应如何测量?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来探究其中的学问。三角形中位线

借助多媒体演示引例,创设悬念——如何测算被建筑物隔开的A、B两地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概念教学:

直接认识概念

老师结合图形演示所做线段区别是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

明确: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是什么?一共几条?引导学生自己给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观察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

2、自学交流:

观察猜想:△ABC中,D为AB中点,E为AC中点,线段DE(△中位线)与BC有什么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他们自

己的猜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猜想。

做一做:

方法一(测量法)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

2、量出中位线和第三边的长度;

3、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给学生提供操作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推理检验自己猜想的合理性。教师参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学生说自己的证法(实物投影仪),最后由教师借助幻灯片演示完整的过程。

总结定理:(幻灯片)

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让学生总结定理,(教师强调)一个题设两个结论,(一个是位置关系,一个是数量关系,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结论)它提供了一种证明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的新方法,应用定理的关键是找出(或构造出)符合定理的基本条件,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定理应用:(幻灯片)为了进一步巩固定理,加深对定理用途的认识,我选择教科书上的'例题,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进行点拨。通过此题学会运用定理进行推理运算,发挥例题的示范,提高学习的效率与学生自学能力。

4.当堂检测

为检测学生对本课目标达成情况,加强对定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题其中探究1、2题是中位线定理的经典应用,巩固定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当堂检测题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有了前面的经验,相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能独立完成。教师只解决学生讨论探究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与能力。同时解决开头的生活链接,呼应悬念。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迁移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加强对定理的理解,突出重、难点。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怎样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给学生施展才智的机会。学生通过分组评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意识。多媒体的应用,无疑使这节课更加形象直观,帮助理解,增加了课堂容量

5、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谈收获,培养归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补充强调,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6、布置作业

教材68页2题巩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7、板书:

课题:22.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定理的证明:

线段叫三角形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

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通过板书呈现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解三角形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

红领巾、长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个长方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有什么不同?老师今天也配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 (把红领巾展开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⑵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上熟悉的红领巾实物,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1)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

(2)怎样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师:方法三中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与长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接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引发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哪么,剪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底等于原长方形的长,三角形的高是原长方形的宽,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直角三角形)

师:你想,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这样计算,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呢?今天我们一齐来探讨。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挂出课本84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发思考)

接着出示思考题:

(1)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在讲授公式来由之前,以动手把长方形平分成两份的实验,直接引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引导学生去猜想。再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操作、讨论,合作学习。

解三角形课件 篇5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猜想、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9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问、联。

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作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问问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然后及时切入新课。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强化重点。

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让学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式的形成进行了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式。

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教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在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

解三角形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图形的面积(一)探索活动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同时,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蕴含着转化和迁移的数学思想,本课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灌输迁移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三、说教学过程

1、旧知引入,激发思考: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条三角形红领巾,提问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大部分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时老师反问:为什么底×高÷2就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2、回忆旧知,引导迁移: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提问:我们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一样,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这一部分的设计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迁移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向学生灌输迁移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作好辅垫。)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看看三角形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一个更大的三角形,这时,教师作引导:三角形的面积暂时还不会计算,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而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到平行四边形上来。(把学生拼出的图形一一摆在黑板上)

4、学生汇报,归纳总结:首先,小组交流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来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三角形的底相等,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高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推导过程,得出各种推导的结论,结论一: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高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结论二:在高的一半的地方剪开,上半部分旋转一下,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它的高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S=ah÷2。

例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5、简单应用,突出重点:(1)验证结论:用公式计算法求出第一个环节中的三角形红领巾的面积。(2)巩固练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1、口算(熟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2、判断(理解意义,突破难点),3、选择(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4、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二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三个环节是开发性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6、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在知识方面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四、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例1 S=ah÷2

=100×33÷2

=1650(平方厘米)

解三角形课件 篇7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3、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数学学习应给学生带来快乐。数学其负载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它,掌握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它的快乐,感受它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解三角形课件 篇8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笔算除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讲授了三角形的特征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推导过程,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探究梯形的面积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做了铺垫。因为本节课的学习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并且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可以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进行求解。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此阶段的学生还具备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教学中我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升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本节课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为了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红领巾,展示红领巾并提问老师想要自己做一个一模一样的红领巾,想知道要用多大的布。通过分析问题学生不难想到实质是求红领巾面积的大小,但是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是不会计算的,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进而带着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通过展示红领巾,让学生帮助我计算红领巾大小的问题,不仅回归了教材情境图,同时将教材情境图转化为学生身边真实接触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趣。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新知探索环节。

因为三角形面积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讲授三角形面积探究前,我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想到将图形进行转化,进而我会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思考如何将图形进行转化,并对比转化前后的图形,我会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与看一个三角形,可以考虑看几个相同的三角形。同时我也会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对没有思路的小组我会及时给予提示。操作结束,找小组代表展示分享转化结果。

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在转化过程中需要用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将相同的边拼接,另外两条相同的边相对,即可拼接出平行四边形。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出矩形。

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在拼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时,能够有目的的分析拼接前后图形间的联系,即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对应相等,但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学生分析出前后关系之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给出字母表示形式。最后找学生分享结果即可。

我深知对于陌生事物的学习中,听到的不如自己探究得到的,同时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方面,我主要是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我之所以这样设置也是基于学生在此之前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因此在这里是可以自己探究得出的,学生不易想到的地方是用两个图形进行转化,因此在这里我会少许给出提示,在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结论的地方,我就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得出,最后找学生分享说明思考过程即可。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关键是在应用部分,这里我先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的数值,让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在知道数值之后直接代入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出面积的大小,设置的题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新知的应用意识,还体现了我本节课堂的完整性,解决了导入中留下的疑问。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已有经验较丰富,因此在探究过程会相对较为轻松,并且用时也会稍短,所以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再设置一个题目,给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及高的数值。

通过这样题目的设置是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反向应用,可以在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并且给出两个练习题目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四)小结作业

最后环节,我会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重点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探究方法。

对于课后作业,我设置了较为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动手测量出其底和高,利用今天学习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所找物体的面积。

这样的问题避开了单纯计算的形式,加入学生自己寻找计算自己喜欢的物体,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用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解三角形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2.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证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3.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以及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4、通过观察、实验、探索等数学生活,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外角的三个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线证明三角形外角性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三角形的外角与其相邻的内角是互补关系。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应注重渗透数学说理过程,从简单的问题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外角和它相邻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由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学一学:

自学课本47页长方形框上面的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ABC(如图)的外角,以及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角、不相邻的内角。

(2)外角与其相邻的内角之间的关系呢?

(3)外角与其不相邻的内角又会有什么关系呢?这将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学的形式,来掌握与本节课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并通过问题

(3)进行设疑,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三角形内角和课件四篇


三角形内角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5面——87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掌握简单的数学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学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嘹亮,老师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到很高兴,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请看,是什么?

生:三角形!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讲学过的三角形知识。

(学生叙述到部分主要内容即可)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已经非常熟悉了,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两个特殊的三角形,请看,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点击FLASH出示直角三角形实物图)

师:(师指第一个三角形)谁知道这个直角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吗?

师:答的真准确,(FLASH:生说完后师边说边点出度数)30度、60度、90度都在这个三角形的内部,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有谁知道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FLASH:生说完后师点击出第二个三角形,边说边点出度数)

[U1]试一试,看谁算得快。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U2]角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从结果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师:观察的真仔细!(点击课件,出示多种多样的三角形后提问)同学们,咱们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是这个样子的三角形,请看大屏幕,这些任意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度呢?

[回答可能有二]:

(一种全部说是:)

师:请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

师:看来,大家是通过这两个三角形猜想的,是吗?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一种有一部分同学说是,有一部分同学说不是:)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U3]

师:老师看你们有答案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生:我准备用量的方法。

师:然后呢?

生:然后把它们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起来,就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师:说的真不错,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生: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师鼓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一会儿用你的行动来验证你的猜想吧!)

生:……

(如生一时想不到,师可引导:他是把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在一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呢?)

师:好啦,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数学家,一定能找出更多的方法的,请你们在研究之前,也像老师一样,在三个内角上编上序号,角一、角二、角三,现在就请同学们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研究,看看它们的内角和各有什么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U4]开始吧!(学生研究,师巡回指导)预设时间:5分钟

师:老师看各小组已经研究好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交流一下?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研究的,最后发现了什么结果?

(预设:如果第一类同学说的是量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来研究的?

生:量角器。

师:那请你说一下你度量的结果好吗?

(生汇报度量结果)

师:刚才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80度,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79度,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82度,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结果都比较接近于多少?

生:180度。

师:那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还有哪位同学有其它的方法进行验证吗?

生:我是先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以后粘在一起,然后在量出它们三个角组成的度数。

师:他演示的真好,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把三角形按照三个内角撕成三块,先把角一放在右边,再把角二放在左边,最后把角三调个头,插在角一角二的中间,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角一的这条边,角二这条边看起来在一条直线上,那到底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量一下,师演示后问学生: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那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通过刚才拼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师:好极了,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用拼的方法得到XX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用了折的方法(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先找到两条边的中点,把它连起来,把角一沿着中间的这条线向对边对折,再把角二向里对折,使它的顶点与角一对齐,最后把角三也用同样的方法对折,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

生:是个平角。180度。

师:除了用了量、拼、折的方法来研究以外,刚才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还发现了一个同学用了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大家想知道吗?

师:请这位同学来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我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里面有四个直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360度,那么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刚才我们用量、拼、折、推理的方法都得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同学们,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刚才测量的不同结果是一个准确数还是一个近似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我们的方法再准确一些,那么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将是180度。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三角形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了一个相同的发现,这个发现就是?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板书)

师:把你们伟大的发现读一读吧!

(三)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师: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左边这个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度)右边呢(生:也是180度)

师:现在老师把它们拼在一起,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生答后师引导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形状大小无关,组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依然是180度。)

师:刚才我们在讨论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两个好朋友却争执了起来,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一个大一些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比你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另一个稍小的锐角三角形说:“是这样吗”?)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今天我们就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为它们解决解决吧!

师:真不错,你们当了一回小法官,帮助三角形兄弟解决了问题,它俩很感谢你们,三角形王国中还有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小博士们,你们愿意解答吗?

师:好,请看大屏幕!

(出示基础练习)在一个三角形中角一是140度,角三是25度,求角二的度数。

生答后,师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陈述后,师鼓励:说的真好!

出示自行车、等边三角形的路标牌、告诉顶角求底角的房顶、直角三角形的电线杆架进行练习。

(出示)小红的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师:看来啊,三角形的知识在咱们生活中还有着这么广泛的运用呢!昨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情,小明不小心将镜框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摔破了,(课件呈现情境)他想重新买一块玻璃安上,小明非常聪明,只带了其中的一块到玻璃店去,就配到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你知道他带的是哪一块吗?

(预设: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能求出下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把这个四边形分割成了二个三角形求出了它的内角和,你能像他一样棒求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嗯,真不错,你们知道吗?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在1635年他12岁时独自发现的,今天凭着同学们的聪明智慧也研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相信在你们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下,你们就是下一个“帕斯卡”!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内角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3、使学生有科学实验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

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三角形的争吵画面

锐角三角形:我的内角和度数最大。

直角三角形:不对,是我们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钝角三角形:你们别吵了,还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师:此时,你想对它们说点什么呢?

2、引出课题。

师:看来三角形里角一定藏有一些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什么是三角形内角(课件)

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标上∠1、∠2、∠3。

(2)三角形内角和(课件)

师: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2、看一看,算一算。

师:算一算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课件)

学生计算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预设)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如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4、学生汇报。

(1)教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师: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展示学生作品。

D、师展示。

(3)折拼

师: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

师: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拼和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拼,怎么折的(课件演示)。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断让每个学生自己参与,而且注重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像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师:此时,你想对争论的三个三角形说些什么呢?

5、小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解决相关问题

1、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后面画“√”(课件)

2、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课件)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他的顶角是多少度?(课件)

四、练习巩固

1、看图,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课件)

2、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课件)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内角和课件(篇3)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钝角、锐角、直角、平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学习的。

1.重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

在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整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中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在实践中感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入。(3分钟)

1.介绍帕斯卡:早在300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也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1.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帕斯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平角=( )°

直角=( )°

周角=(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一)量算法。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出示一副三角尺,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引导学生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组织学生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①引导学生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

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把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测量有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剪拼法。

1.组织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3.课件演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折拼法。

1.引导学生结合剪拼法尝试折拼法。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课件演示折拼法。

(一)1.(1)说出每个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①90°;60°;30°。

②90°;45°;45°。

(2)独立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3)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测:一种是内角和可能是180°,另一种是内角和一定是180°。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三角形种类

每个内角

的度数

三个内

角的和

锐角三角形

65°

46°

68°

179°

钝角三角形

110°

25°

46°

181°

等腰三角形

70°

55°

55°

180°

等边三角形

60°

60°

60°

180°

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听老师讲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小组内拼合。在拼合过程中要注意:顶点重合,三个角拼合。

2.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

(三)1.动手折一折、拼一拼。

2.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再次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算一算。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3.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后面画“√”。

(1)90°;20°;70°。 ( )

(2)100°;50°;50°。( )

(3)70°;70°;70°。( )

(4)80°;70°;30°。( )

4.猜一猜。

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请你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中∠1的度数。

(1)∠2=58° ∠3=48°

(2)∠2=∠3=70°

(3)∠1=∠2=∠3

三、巩固练习。(16分钟)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90° B.180° C.360°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则第三个角( )。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

小组合作,选一选,明确答案。

1.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讨论,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确定。

6.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2=30°,不计算,你知道∠1的度数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三角形内角和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第二学段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安排了量一量、算一算和剪一剪、拼一拼两个实验操作活动,意图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并形成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合理猜想,测量验证。

【教学难点】

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推理分析计算。运用推理,正确计算。

教法:质疑

【教学方法】

引导,演示讲解。

学法: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硬纸片,剪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俩天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能够分成几类三角形?

生:三类,分别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嗯,真好,那么对边的分类呢?

生:俩类,分别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学生动手操作)

师:再来一个可以吗?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俩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生:不能画,因为当俩个角是90度的时候,俩个顶点在一条线上,不能组成封闭图形。

师:回答的真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三角形中的角而引起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出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所在,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学习这节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昨天呢,老师让同学们一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请同学们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做的是什么样子的三角形。

生1:锐角三角形。

生2:直角三角形。

生3:钝角三角形。

师:嗯,我们在上个星期学习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谁能帮我告诉下同学们,角在哪里呢?

生:里面的三个角,可以用角1,角2,角3来表示。

师:嗯,这三个角我们也可以说成是三角形的内角,好了,今天我们既然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就是求成这三个角的度数和,你们猜一猜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呢?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一起用一些好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呢?

生1:我们可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这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再加在一起就可以求出三角形内角的和了。

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2:我们可以用剪子剪下三个角,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看看这三个角拼在一起之后能够呈现出什么样子的角。

生3:我可以用折的方法,把三个角的度数折在一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既然有这么多的方法,到底哪个方法好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把全班分成俩个小组,一队用量的方法,一队用拼的方法,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引导,突出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与价值。)

三.总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做适当练习。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一量锐角三角形:75度+48度+58度=181度

直角三角形:90度+45度+45度=180度

钝角三角形:120度+38度+22度=180度

拼一拼图形呈现

折一折图形呈现

相似三角形课件


经过精益求精小编为您呈现了“相似三角形课件”,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加有价值。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写好教案课件,避免重点内容被遗忘。

相似三角形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

2、会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来证明有关问题;

3、通过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类比得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

【重点和难点】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并能用其来解决有关问题

【教 具】

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怎么表示?

(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注意:三角形相似不一定限定在两个三角形之间,可以是两个以上,但不能是一个。)表示:如果?ABC与?DEF相似,则记作?ABC∽?DEF

ABACBC??用数学符号表示:∵∠A=∠D,∠B=∠E,∠C=∠F,且DEDFEF,∴?ABC∽?DEF. 注意: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类似,表示对应角的`字母顺序需要一样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个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定理,哪位同学能说说?

学生回答完之后投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AAEDADEBCB图(1)CD图(2)EB图(3)C

3、除了用定义和上面的定理来判定三角形相似外,还有什么方法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知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AAS”、“ASA”、“SAS”、“SSS”、“HL”等,那么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还有哪些方法?今天我们开始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你和同伴的三角尺,同样角度(30度与60度,或45度与45度)的三角尺,它们相似吗?

2、任意画两个三角形,使三对角分别对应相等,再量一量对应边,看看是否成比例。

3、师生共同总结

4、结论: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5、已知:如图(4)所示,在?ABC与?A'B'C'中,若∠A=∠A',∠B=∠B',试猜想:?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猜的结论。

三、拓展运用

图24.3.5

课本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P75 习题23.3 第1、5题。

相似三角形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3、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重点和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具体的图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并写出比例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重要方法: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它的相似比是1。

2、相似三角形中,利用对应角寻找对应边;反过来利用对应边寻找对应角。

3、书写相似三角形时,需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①国旗上的☆,②同一底片不同尺寸的照片。以上图形之间可以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

2、经过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与原像称为相似图形。那么将一个三角形作相似变换后所得的像与原像称为相似三角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合作学习

如图1,在方格纸内先任意画一个△ABC,然后画出△ABC经某一相似变换(如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后得到像△A ′B ′C ′(点A ′、B ′、C ′分别对应点A 、B 、C)。

问题讨论1:△A ′B ′C ′与△ABC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讨论2:△A ′B ′C ′与△ABC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比较得到结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由合作学习定义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1)相似三角形:一般地,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表示:相似用符号“∽”来表示,读作“相似于”

如△A ′B ′C ′与△ABC相似,记做“△A ′B ′C ′∽△ABC ” 。

注意:在表示三角形相似时,一般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定义的几何语言表述:

A B C A ′B ′C ′

相似三角形课件(篇3)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涉及概念:

①第四比例项

②比例中项

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

④黄金分割等。

第二套:

注意:

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平行相似(比例线段)平行。

二、相似三角形性质

1.对应线段

2.对应周长

3.对应面积。

三、相关作图

①作第四比例项;

②作比例中项。

四、证(解)题规律、辅助线

1.等积变比例,比例找相似。

2.找相似找不到,找中间比。方法:将等式左右两边的比表示出来

3.添加辅助平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4.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5.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五、 应用举例(略)

相似三角形课件(篇4)

今天,我的说课将分三大部分进行: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策略;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

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如图,ΔABC∽Δ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Δ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Δ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ΔDEF的周长为20,则Δ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ΔABC∽ΔDEF,相似比为k:1,且Δ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ΔABC与Δ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

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回归生活二:(以师生聊天的方式进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生:相似比的立方。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课内检测:

1.已知两上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面表格:

相似比2

对应高之比0.5

周长之比3 k

面积之比100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xx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已知,如图,Δ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最大值,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相似三角形课件(篇5)

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运用两角对应相等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进行三角形相似的探究的过程,从而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2、能利用添加辅助线将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图形转化为预备定理的基本图形。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动手、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2.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究运用两角对应相等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能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的证明。.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

2、我们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及各自的适用的范围:(定义及预备定理)

若使用预备定理,我们发现需要存在平行线截三角形两边的基本图形,而对于任意的两个三角形,我们只能运用定义去判定,我们需准备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那么是否存在识别三角形相似的简单方法呢?

3、回忆并叙述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由一个条件到多个条件,逐个按边、角及其组合的顺序去寻找)。

二、新课探究、巩固新知:

本节课,我们将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探究方法来进行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究:

教师给出题目:

(1)在上面的网格中,已知△ABC,至少需要保证几个角对应相等才能确定出△DEF,使得△ABC∽△DEF;

(2)利用网格自己作出图形,并用刻度尺和量角器验证作出的图形与原图形相似;

(3)小组选派代表准备展示本组的成果:图形与判定三角形相似的猜想。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的结果点评,并适时引导学生小结猜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师适时引导:借助辅助线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构造出预备定理的基本图形即可(强调作辅助线思想:平移小三角形到大三角形内部,但语言叙述应为:作线段或角等)。

教师板书判定定理1的符号语言:

在△ABC和△DEF中,

∵∠A=∠A`;∠B=∠B`(已知)

∴△ABC∽△DEF(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

教师引导学生与三角形全等进行类比: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ASA、AAS、SAS,至少有一组边相等;而判定相似只需两角对应相等即可。

2、证明三角形全等需要准备3个条件,而证明三角形相似需要2个条件即可。

例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任意等边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有一角对应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3)顶角对应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4)任意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5)有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练习1:独立编写出一个能运用判定定理1来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的题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练习2:(1)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一边BA延长线上一点,CE交AD于点F,请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在Rt△ABC中,CD是斜边上的高,请找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教师巡视,并辅导重点学生。

解答完题目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小结基本图形。

例2、已知△ABC和△DEF均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请找出一个与△DBE相似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教师适时点拨:由△DBE的角的特点入手,先由特殊角600作为突破口,通过观察确定方向(寻找另外的一组角相等即可),再去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例2的证明思路:当存在一组角相等时,我们需寻找另外一组角相等,从而证明三角形相似。

三、小结提升:

谈谈自己的收获:

1、知识点方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定义、预备定理、定理1);

基本图形:双垂直;A字型、八字型。

2、学习方法:类比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回忆知识点;

结合教师给出的探究题目学生小组合作,大胆进行

尝试。

派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结合图形,学生口述该命题的已知与求证,并思考命题的证明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口述证明过程。

思考:运用角的条件判定全等与相似的区别。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

学生自编题目练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

学生独立解决后,组内交流。

体会双垂直的基本图形,小结结论。

独立分析此题目,大胆尝试此证明过程。

学生回忆本节课教学内容,归纳提升。培养学生及时小结知识点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探究相似铺垫思路。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归纳能力。

运用网格既可以准确作出图形,又可以为后面两个判定打好基础。

由于证明过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渗透转化的意识。

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训练;

要求:正确的题目需结合定理1简单叙述理由,错误的题目需举出反例

加强对判定定理1的巩固。

自编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图形巩固判定定理1

对于比例线段的结论由学生课下完成。

总结基本图形为学生解决较复杂题目打基础。

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

(投影)判定方法:(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例2、

相似三角形课件(篇6)

今天,我的说课将分三大部分进行: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策略;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

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如图,ΔABC∽Δ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Δ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Δ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ΔDEF的周长为20,则Δ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ΔABC∽ΔDEF,相似比为k:1,且Δ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ΔABC与Δ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

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回归生活二:(以师生聊天的方式进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生:相似比的立方。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课内检测:

1.已知两上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面表格:

相似比2

对应高之比0.5

周长之比3 k

面积之比100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xx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已知,如图,Δ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最大值,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相似三角形课件(篇7)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定理,还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以及向量的线性运算。

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对应高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诱导学生们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抢着猜,大多数同学猜对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可对面积的比有争议,有的说等于相似比,有的说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我又及时诱导:猜想并不能代替证明,它只是一个推理,一个假设,你们应该再进一步深入,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去证明,看到底是谁的对,让它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马上开始证明,这一节课掌握的很好。而且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得到的正确结论。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没有放得开,搞的学生也被带得紧张兮兮的,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与我的初衷相悖。可能如果在平时,气氛会更加自然轻松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多下点工夫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使语言和教态更加生动上。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有序,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或激情飞扬,每一种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我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三角形全等课件


寻找好的文章,本趣祝福编辑向您推荐“三角形全等课件”,此文可供您参考并收藏。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基础部分,现在正是撰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教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此外,通过把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思。

[引导性材料]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模一样的图形,比如同一版面的记念邮票,同一版面的人民币、用两张纸叠在一起剪出的两张窗花等,请大家举出这类图形的'例子。

说明:让学生在举出实际例子以及对所举例子的辨析中获得对全等图形尽可能多的精确的感知。

[教学设计]

问题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

(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全等三解形的表示方法。)

操作和观察(学生用两块透明塑料片叠合在一起,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复合投影片演示。)

(1)将重合的两块全等三角形塑料片中的一个沿着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有哪几种不同位置?画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

(2)图3。4—1是上述移动过程中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将重合的两块三角形塑料片,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翻折180,请你画出翻折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4)将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塑料片拼合成如图3。4—2中的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小结]

1。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它们的对应顶点。

2。用全等三变换的方法观察图形,有助于正确、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作业]

课本3。2A组第2、3、4题。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2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四、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剪刀,直尺,硬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方面

从复习全等图形方面入手,展示一些直观的图形,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翻新一个旧的三角形的纸样让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尝试,从而发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画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通过以上的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环节约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解方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动画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先展示动画)。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此环节学生约用2分钟进行讨论分析)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以动画的形式,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此环节约用时7分钟)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介绍全等符号,说明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此环节用时约2分钟)

4、议一议

方法:(1)小组活动,展示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

(2)动画展示解决方案

(3)知识点的扩充:动画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识别中对应边,对应角的查找。

以上环节主要趋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认识团队的力量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此环节约用时8分钟)

(三)课堂练习(此环节约用时18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练习题目,让学生一一解答。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此环节约用时2分钟)

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步骤中,我准备利用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和归纳。

(五)作业布置(约用时1分钟)

(六)板书设置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教育大全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教育大全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4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分析、推理,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思考、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开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后的一节课、將中间的边变为角探讨、学生一定能理解,根据之前的学情、学好这一节课有把握。

课前准备 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师]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

[生]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

[师]很好,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

(一)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内角,那么它有几种可能情况?

[生]两种.

1.两边及其夹角.

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师]按照上节方法,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二)探究1: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 A/B/、AC=A/C/、∠A=∠A/(即保证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三角形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探究2: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A/B/C/,使AB= A/B/、AC= A/C/、∠B=∠B/(即保证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ABC与△A/B/C/,将△A/B/C/剪下,与△ABC重叠,比较结果.

2.作好图后,与同伴交流作图心得,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教师活动:

教师可学生作完图后,由一个学生口述作图方法,教师进行多媒体播放画图过程,再次体会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

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

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结B/C/.

将△A/B/C/剪下,发现△ABC与△A/B/C/全等.这就是说: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小结 :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和“SAS”.

如图,在△ABC和△DEF中,

对于探究2:

学生画出的图形各式各样,有的说全等,有的说不全等.教师在此可引导学生总结画图方法:

1.画∠DB/E=∠B;

2.在射线B/D上截取B/A/=BA;

3.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此时只要∠C≠90°,弧线一定和射线B/E交于两点C/、F,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满足条件,而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同时和△ABC全等的.

也就是说: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所以它不能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归纳总结:

“两边及一内角”中的两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师生共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和△DEC中,AC=DC、BC=EC.要是再有∠1=∠2,那么△ABC与△DEC就全等了.而∠1和∠2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

所以AB=DE.

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已知:AB=AC、AD=AE、∠1=∠2(图4).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必做题:课本P43——44页习题12.2中的第3,选做题:第4题题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三角形全等复习课内容》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本套教材把三角形全等看作是三角形相似的特殊情况,同时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与命题与证明,尺规作图几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紧密,尤其是尺规作图中作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解释依赖于全等知识。本章中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的给出都通过学生画图、讨论、交流、比较得出,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内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摆拼全等三角形和探求全等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图形全等与平移、旋转、对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基本形式,在探求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角平分线为对称轴来画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会辨、会找、会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识别方法的复习,让学生体会辨别、探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方法,体会主动实验,探究新知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及运用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寻三角形以及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你认为它应保留哪一块?(教师用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意见

生:…………

师:上述问题实质是判断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复习全等三角形。(引出课题)。

师:识别三角形及等的方法有哪些?

生:SAS 、 SSS、 ASA、 AAS 、 HL。

复习回顾:练习1、将两根钢条AA/、BB/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绕着点O自由转动,做成一个测量工具,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判定△OAB≌△OA/B/现由( )

练习2、已知AB//DE,且AB=DE,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2)添加条件后,证明△ABC≌△DEF?

[根据不同的添加条件,要求学生能够叙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全等的现由,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述意见]

二、探求新知:

师:请同学们将两张纸叠起来,剪下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将叠合的两个三角形纸片放在桌面上,从平移、旋转、对称几个方面进行摆放,看看两个三角形有一些怎样的特殊位置关系?

请同组合作,交流,并把有代表性的摆放进行投影。

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式,为探求全等三角形打下基础,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学生的摆放形式很多,包括那些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1、一张矩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ABC、DEF,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右图的形式,使点B、F、C、D处在同一条直线上,P、M、N为其他直线的交点。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师:图3中AB与E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同学生猜想一下结果。

生甲:AB垂直ED

师:为什么?可以从几方面来考虑?

生乙:可以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来考虑

生丙:可以考虑全等在已知条件下,显然有△ABC≌△DEF,故∠A=∠D,又∠ANP=∠DNC,所以,∠APN=∠DCN=900,即AB⊥ED。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演)

师:若PB=BC,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看看谁能找得最快?

生丁:△PBD≌△CBA(ASA)

师:板演,由AB⊥ED,可得到∠BPD=900,∠BPD=∠CBA,∠A=∠D,PB=BC,故有△PBD≌△CBA(ASA)。

师:还有其他三角形全等吗?

生:有,我连接BN,由勾股定理得PN=CN,就不难得到△APN≌△DCN。

(在错综复杂的图形中寻找全等三角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努力探求,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的错误,训练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例2、(动手画)(1)已知OP为∠AOB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AOB和直线OP,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生总结:想要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只要在射线OA、OB上找到一对关于OP对称的点就可以了。

(2)利用上图作全等三角形方法,在△ABC中,∠B=600,∠ABC是直角,AD、CE是∠BAC,∠D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F,请判断FE与FD间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尺和量角器准确画出此图,然后量出EF、FD的长度,看看EF与FD长度

关系如何?

生:基本相等。

生:长度相等。

师:如何来证明他们相等?注意审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等到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在AC上取点H,使AH=AE,则△AEF≌△AHF则EF=FH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要证明线段相等要考虑三角形全等,而EF、FD所在两个三角形显然不全等,又AD是平分线,在AC上找出E关于AD有对称点H得到△AEF≌△AHF。

师:这样只能得到EF=FH。

生:再证明△FHC≌△FDC。

生:先求出AD、CE是角平分线∠APC=1200,则∠DPC=∠EPA=∠APH=600,所以∠HPC=

∠DPC=600,PC=PC,∠3=∠4,因为△HCP≌△DCP(ASA)所以PD=PH。

(看清题意,猜想结果是解决探究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和交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

师生共同小结:

1、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态,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2、在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能够寻找全等三角形。

3、利用角平分线的对称性构造三角形全等,并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质解决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

4、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作业:

1、在例2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能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书本课后复习题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常规的鼓励就大胆思考,积极发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测试、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活跃,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教师从对完全更改,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创新

3、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全等三角形是几何部分内容说明书,有较强逻辑性,教师板演,以及在学生叙述中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之一,同时学生学习习惯多方面的,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6

设计理念

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宽松的良好氛围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注意点拨引导,发挥学生“一帮一”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简单说理的方法,为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作了准备。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个别学生在理解、应用上还须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也会有所收获。对于一小部分基础薄弱、自学能力稍差的学生要提供赏识性评价教学策略,给予个别关照以及适当的精神激励,让他们逐步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知识分析

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简单说理的方法,为本节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特别是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是运用全等形的概念得出来的,从而起到巩固新概念的作用。另一方面,掌握这一结论,对学生的某些情况下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有帮助。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能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建构过程,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寻找对应变和对应角的方法。

2、在图形变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集合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究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的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以“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之直观演示、讨论交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心关注。

学法指导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本课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

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展示。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重叠在一起能重合吗?

(2)如果把这些图形叠合起来,会怎样呢?

(说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形)

(3)把全等图形用线连起来: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1)结合学生回答及章前图引出本章内容,板书课题。

2、出示问题(2)和(3),在学生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并板书节课题。

3、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注意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活动】

1、按照要求依次进行观察猜想、操作确认。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评价。

【设计意图】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图形全等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的欲望。

【媒体运用】

依次出示三个问题;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节时增效

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1、全等三角形概念教学

自学课本2-3页思考2以上的内容,(自学时间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请举例说明

(2)用硬纸板检验下列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如果全等,试用符号语言表示。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3)把两个全等三角形叠放在一起,xx叫对应顶点,xxx叫对应边,xx叫对应角。

(4)如图1,若△ABC≌△DEF,则AB的对应边是 .AC的对应边是 .BC的对应边是 ;∠A的对应角是 .∠B的对应角是 .∠C的对应角是 .

(5)你能结合以上练习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一般规律吗?

a.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b.有公共角,则公共角为对应角

(对顶角为对应角)

c.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2、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提问: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2)如图1,△ABC≌△DEF,请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教师活动】

1、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板书全等形的、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对应元素找寻规律

3、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答案。

【学生活动】

1、按照要求自学课本内容,解答相关问题。

2、同桌合作完成问题(2),动手操作并互相讨论、探索,感知对折、旋转、平移的两个三角形仍然全等。

3、独立完成问题(3)—(6),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口头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叠合过程,相机板书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演示过程,总结归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参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评价。

【设计意图】

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3、通过层层深入的设计问题,让学生一步步拨云见日,最终能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媒体运用】

出示自学提纲;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及结果。

【设计意图】学会符号语言,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媒体运用】

呈现性质的图形及符号表示形式,增强直观性

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一)选择填空

1、△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点,如果AB=5cm,BD=4cm,AD=6cm,那么BC的长是()

(A)6cm (B)5cm

(C)4cm (D)无法确定

2、 在上题中,∠CAB的对应角是( )

(A)∠DAB (B)∠DBA (C)∠DBC (D)∠CAD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解答下列各题

3、如右图,已知△ABC≌△DEC,B和E,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4、如图,△ABC≌△DEC,CA和CD,CB和CE是对应边,∠ACD和∠BCE相等吗?为什么?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教师活动】

1、课件呈现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组织相互评价、矫正,并呈现解答过程。

[课件展示]

1、依次展示问题。

2、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展示

巡视指导,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分析探索充分条件。

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安排了两个梯次练习,其中题组一为概念辨析,旨在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题组二是解答题,旨在检查学生能否从较为复杂的图形变换中检索出简单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媒体运用】

呈现问题及及部分答案,验证学生解答过程,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四、综合归纳,延展深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活动】

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小结: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在反思中提升。

【媒体运用】再现本节知识要点。

五、推荐作业,补充升华

必做题:

习题12.1 1,2,3;

选做题:

1、已知⊿ABC≌⊿DEF,且∠A=52,∠B=31,ED=10cm,∠F=∠C,求∠F的度数与AB的长;

2、已知⊿ABC≌⊿DEF,⊿DEF的周长32cm,DE=9cm,EF=12cm,且∠E=∠B,求AC的长;

3、尽量画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所拼接的图形,并尝试寻求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作业题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及时弥补

【设计意图】

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业层推荐、分类要求。

【媒体运用】PPT课件呈现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

(一)、概念

1、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

(二)、方法

1、全等三角形表示:⊿ABC≌⊿DEF

2、找对应元素的规律:

a.公共边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对应边

b.公共角 对应角(对顶角为对应角)

c.大边(角)对大边(角);小边(角)对小边(角)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讨论、引导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一幅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已知:如图,△ABC≌△DEF,请找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答:AB=DE,BC=EF,AC=DF,∠A=∠D,∠B=∠E,∠C=∠F。

3、若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如何画?

答:能,先量出这个三角形纸片的每边的长,各个角的度数,然后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每边长,每个角的度数分别等于已知三角形纸片的每边长,每个角,这样作出三角形一定与已知三角形纸片全等。

4、如上图,△ABC与△DEF满足上述六个条件的全部可以使△ABC与△DEF全等。如果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能保证△ABC与△DEF全等?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

这节课就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新课讲授

1、只给出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⑴、给出一个内角,一条边;⑵、给出两个内角;⑶、给出两条边。

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三角形一个内角为30°,⑵、三角形的两个内角⑶三角形的两条边

一条边为3cm;分别为30°和50°;分别为4cm,6cm。

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注解〕:若给出的条件能够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则班上所有同学所作的三角形都应该全等;若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只要按照同一要求作图,只要有两位同学作的三角形不全等,即可以说明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特别地,只要能举出相关的反例能说明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可以适当减少作图环节。

3、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⑴、都给角:给三个角;⑵、都给边:给三条边;

⑶、既给角,又给边:①给一条边,两个角;②给两条边,一个角。

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边边边公理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注意:三边对应相等是前提条件,三角形全等是结论。

5、由上面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如图,是用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所得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

三角形框架形状和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四边形框架形状是可以改变的。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投影片)

三、例题与练习

例1如图,当AB=CD,BC=DA时,图中的△ABC与△CDA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答:△ABC与△CDA是全等三角形。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例2变式题如图,当AB=CD,BC=DA时,你能说明AB与CD、AD与BC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答:能判定AB∥CD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3=∠4,∠1=∠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B∥CD,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1)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2)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五、作业

课本第160页,习题5.7数学理解第1、2题;问题解决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的第一节。这是全章的开篇,也是全等条件的基础。它是继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有关知识之后出现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抓联系、促迁移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形成概念,再通过平移、翻折、旋转说明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其性质。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移、翻折、旋转是考察两三角形全等的主要方法。

2。能准确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1。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索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良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说理,已初步具有对简单图形的分析和辨识能力,但八年级的学生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时期。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动画演示,来揭示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变换过程,以便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对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诸多方法之长,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最优组合。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9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1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2,4) B(-2,-4), (即A.B两点是

关于圆点对称的),将直角坐标系关于Y轴翻折,得A1,B1,然后分别

连接A,A1和B,B1后,证AA1O和BB1O两三角行全等!

2有一个正方形,分别连接它的对角,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3 一个等腰三角形,做这个三角形的高线后,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4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将此三角形向左平移6格,

求平移后的三角形和原料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5 有两个直三角形,其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为3,4,5,另一个三角形

6 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5cm,另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也是5cm,

角形CDA全等.

8等腰梯形ABCD对角相连求全等的三角形?

11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AB=FD,AC=FE,BC=DE,求全等(SSS)

12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C=∠E,AC=FE,∠A=∠F,求全等

AE垂直 BD,所以 角 EAC=角 DBA (为什么?因为角EAC+角BAE=90度,而角 BAE+角DBA=90度,所以 角 EAC=角 DBA )

∵∠DEC=50°

∴∠BEC=180°―∠EDC=180°―50°=130°

∴∠EBC=∠ECB=(180°―∠BEC)×(1/2)=25°

三角形全等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概念整合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问题1通过调查你对商品的标价、售价、进价和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清楚了吗?你能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学生板书写出三个基本关系式)

教师引导得出变形关系式:利润=进价 × 利润率.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使学生对商品销售过程所涉及的基本量、基本关系式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强化练习巩固概念

问题2运用基本关系式来做一组练习.

1.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超市按进价提高30%后标价,则标价是多少元?

2.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标价是每个150元,现7折优惠,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元?

3.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盈利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4.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亏损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三、实践应用合作交流

问题3解决调查编写的商品销售方面的有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交流和表现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四、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问题4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估算并简单说出估算的理由,估算对否不给予评判,告诉学生估算对不对还要进行计算. 如何计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一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此实际问题全部过程,其他同学在底下完成. 完成后同学间相互评价. 最后教师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等量关系,教师再进一步用估算方法分析亏损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学生基本掌握解决有关商品销售问题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目的是通过本题的讲解使学生灵活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题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问题5若某商品因库存积压,准备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的7.5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定价的9折出售将赚20元. 该商品定价是多少元?

(同学们思考后各自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判)设计意图本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设计反馈这一环节很有必要,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0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