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呼兰河传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提交“呼兰河传读后感”的精华读物涵盖着重要的信息,大家基本都读过这本书,也有自己的感想。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表现出您对书籍的独特思考和全新理解,是否考虑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期望在此找到有益的信息!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他不屈服于生活,他说别人在呼兰河能扎下根能活得好好的,他也一定可以。他虽然也常常因为生活的辛酸而满含泪水,但他看到大儿子已经会拉着小驴到井边饮水了,小儿子也会笑了,会拍手了,他还是很欣慰的。

他当然是欣慰的。他战胜了自己。这让人不得不为他竖起大拇指。他是个内心强大的人,没有因为周围人施加给他的巨大声音和压力而屈服。他只做着他自己的事。他也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而绝望,反而牢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微笑着执行着他的使命。

冯歪嘴子显然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多少人能真正承受得住外界给他的不和谐的声音而依然心平气和。我们总是说“人言可畏”,“舆论可以杀死人”,事实上那是因为我们内心并不够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轻易受外界舆论影响的,他总是笃定的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做着正确的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再回头来审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独立的人?我的内心是否也是强大的呢?

薄薄的一本《呼兰河传》的确可以引发许多思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打开《呼兰河传》,灰暗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河城。

走进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们日复一日平静的生活着,春去,秋来,循环往复。唯一飘出笑声的地方,就是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后院。那里生机勃勃,鸟语花香,充满了作者向往的自由与快乐。“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句话用“愿意……就”句式突出强调了后园的自由,令人向往。

作者的童年生活快乐,却也寂寞,从祖父那里她获得了唯一的家庭温暖。祖父很爱逗小孩子,“就伸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的下边,有时放在袖口里头。”表现了祖父为人十分和蔼。

作者与祖父之间亲密无间。他们一起到后园里去玩,一起嬉闹,祖父还教作者背诗。“我一听到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表现了作者与祖父的感情深厚。

祖父很正直,富有同情心。他听说团圆媳妇被欺负后,没有去看热闹,心里在惋惜这个女孩的遭遇;他在流言满天飞时仍然选择将房子租给冯歪嘴子。

祖父对作者长大后的三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祖父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作者心底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正如作者所说,“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呼兰河是一个十分十分普通的小村庄,小小的地方,一条十字街与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几十户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家,就是整个村庄的基本样貌,与千千万万普通农村没什么差别。

全书的主人公是“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纯澈干净的双眼观察世界,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自我,让读者在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而感到悲惨的同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人世间所存在的最简单的善良与完美。

呼兰河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样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能够被长辈随便安排;在那里,人们用可悲的言语掩盖人的脆弱与无助;人们背离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不着边际的封建活动上,一边做着摧残人心灵与身体的事情,一边又可悲地将一切期望寄托于神灵。

呼兰河也有最简单的一面。世世代代的农民在呼兰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土地的敬仰造就了农民朴素的品质。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简单的欢乐源泉,对待事物有着最简单的看法与认识,与成人世界构成鲜明地比较,让读者在黑暗的格调中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孩童的一丝亮光,但孩子的一丝亮光往往会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杀,在感叹的同时也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兰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当时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只能将期望都寄托在神灵上,当时的人对大自然、神灵存在十分的敬畏,现代的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在历史发展史上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必须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摒弃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学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呼兰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无知也有期望与憧憬,是对这个小镇的最真实写照,值得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你知道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她出生于黑龙江省,1933年发布第一部作品《弃儿》,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名为呼兰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无情、迷信、虚假的人。

最大的悲剧就要数小团圆媳妇,年仅12岁的她被卖到了胡家当童养媳,单单因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来给她下马威,用嘴骂,用手掐,用鞭子抽接着团圆媳妇就被婆婆给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为了治好病,听了那些愚昧的人话,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洗澡水更是烫的让人无法想象,围观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就没人一个人上前阻拦,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凶手是那些迷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了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6】

在暑假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她那独特的文采描绘了呼兰河那个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一个平凡、灰暗的小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第一章中关于泥坑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们的自私与麻木,而所有的死猪肉都要说是泥坑里淹死的,又反映了当时们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样又是因为当时经济落后的无奈之举。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呀!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像我们现在的上学年龄的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想想那时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怜了。而我们现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们当宝贝,享受着科学文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落后时期的种种生活,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7】

某一天,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呼兰河传》这本书,便充满好奇的翻开来看看,这是由萧红写的一本小城故事。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纯真的。萧红笔下写的童年小城生活,她的童年是愚昧的,是平庸的,是苦难的,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她能平静的写出呼兰河城的童年,让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自己,那时候的我是无忧无虑的,农村的美景也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每天我穿梭在田间的小路上,和祖父祖母的玩闹,有时候去村头看看,有时候去村尾看看,有时候在别人的家里玩着,这段童年的时间是让我最无忧的。可萧红的童年是的那样的,她用自己的那颗包容的心将这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都包容了,因为她想珍惜这段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呼兰河人是消极的。他们逆来顺受,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会有。人生是无法判断,自己是无法控制的,但他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未来,人的一生是苦是乐,还得靠自己。当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已经精疲力尽之时,或许就该放手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8】

我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觉得乡村虽然比城市要破旧,但乡村却透着一股城市里没有的朴实。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小城风情的那部分。这部分萧红像绘画一样描写了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等风土人情,我觉得乡村很热闹。

现在的大都市都很繁华,有数不清的购物街、美食街,但没有呼兰河传的十字街的乡村气息;现在有许多剧院,但仍然没有野台子戏的朴实……

乡村就是这样,不华丽、不繁华,但是朴实、亲切。与大城市比起来,就好像一位小女孩,穿着朴实,但热情开放,充满活力,而另一位则珠光宝气,富裕、高傲、但冷漠。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清平乐 村居》。虽然《呼兰河传》不是作者想象的,但这两篇文章却有一些相似点,它们都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清平乐 村居》的老夫妇、小儿子是多无忧无虑呀!就像我的阿太,住在农村,没有金钱的烦恼,没有压力,整天晒着太阳,嘴角泛着微笑。

乡村虽然落后,但他也有自己的美。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57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