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短歌行教案 >

短歌行教案精品

短歌行教案精品

关于“短歌行教案”我们为您整理出以下的知识点,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 周全的教学教案课件有利于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口腔科医生上半年个人总结通用5篇

短歌行教案【篇1】

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3.了解“建安文学”的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一.课堂导入

导入语:酒和中国的古代诗人都有着不解之缘,高兴的时候喝酒可以助兴,忧愁的时候喝酒可以遣怀,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有关酒的诗句呢?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讨论,提问)

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曹操喝酒是所为何事?他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思考: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初印象和对曹操的初印象。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气外露、疑心很重、白脸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①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②慷慨悲歌、气势磅礴③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心想天下④气吞山河的气魄。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人的原始认知以及对诗歌的原生态阅读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学生的原始理解是设计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音频

2.互动探究

提问: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出来吗?

明确:忧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提问: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明确:人生苦短、贤才难得。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训练学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挖掘。

四.品读诗歌,分层鉴赏

思考: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文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诗经》入手,揣摩诗意,体会曹操对人才的渴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情境入手,理解诗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情境入手,揣摩诗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从意象入手,理解曹操对贤才的忧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意象、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设计意图:魏晋诗歌距离现代比较久远。创设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深读悟情,总结归纳

思考: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提问:那么,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最有可能令你感动并且促使你决定进入曹操麾下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变的特点。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碎片化的感受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探讨文本价值。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提升自我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六.知人论世,悟“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思考:他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仅仅是抒发他礼贤下士的情感吗?对比我们之前对曹操的印象,我们对《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介绍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武王驾崩之后,辅佐成王7年后归政成王却遭谗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与学生课前对曹操的印象做对比,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诗歌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就扩大了,思维的品质就提高了。

七.课堂总结

1.再读文本,个性化朗读

2.作业

选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句话进行续写,阐述再读《短歌行》的感悟

字数200左右。

周丽颖

短歌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2.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

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一: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写作背景二: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朗读全诗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

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B.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短歌行教案【篇3】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

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诗人。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运用了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短歌行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曹操其人其诗

2、理解曹操在诗中流露出的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曹操深沉复杂之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教学设想:

1、通过简介诗人(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差异),进而解读本诗;

2、以“忧”字为切入点,结合当时史实、本诗创作背景及诗歌本身加深学生对曹操的情感的理解;

3、反复诵读,以诵读增进学生对诗歌之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比如说古代的秦始皇、成吉思汗,近代有李鸿章、康有为等,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曹操了。

二、解题:

1、关于曹操:

①由学生先说他们心目中之曹操

②教师补充介绍(结合课件,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短歌行》走近曹操,体会他深沉的感情。

2、短歌行: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投影展示)

三、全诗整体赏析:

1、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字词,了解大意,不懂的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2、学生谈对本诗的初步体会,互相交流,然后发言。

重点理解

教师(提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投影展示)

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及史实进行简析(不再单独介绍创作背景,把它融入到诗歌的理解中去):

关于「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及创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歌当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统一事业受到严重的障碍,因此,他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感慨。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2、结合课件具体赏析: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情感。

四、:

全诗以“忧”字贯穿始终,人生苦短之感慨、人生忧多乐少之喟叹:曹操之忧,亦是永恒、普遍之忧;渴求贤才、功业未建之忧:曹操作为政治家个人之忧。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五、延伸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短歌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4、再听示范朗读。感受诗歌寄寓的情感意蕴。

5、学生自由诵读5分钟,将诗歌读顺读熟。

二、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2.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师:作者在此感叹什么?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师:仅仅是在悲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

明确:言外之意为“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早建功立业吧。只要来投靠于我,我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那么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补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贤士们呀,即使我不去寻访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能主动给我个音讯呢?”)

明确: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来归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求的明主,不要再犹豫徘徊了,赶紧来投奔于我,我助你们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助我实现统一大业”。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师:作者渴望人才,渴望实现统一大业,那么人才来归了吗?统一的愿望得偿了吗?

明确:没有。

师:那么,由此观之,作者还忧什么?

明确:功业未就。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三、作业:

背诵默写此诗。

短歌行教案【篇7】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深入开拓。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短歌行教案【篇8】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诗经>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设置问题,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短歌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大家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经常见到他。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四、合作探究,诗句解析:

你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

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此感叹什么?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③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不是的。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也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你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典故。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呦呦四句出自《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诗人将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存,看望,问候。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曹操。契阔:久别重逢。旧恩:老交情,老朋友。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仍是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畅快交谈的情景。

第三层写出了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人才的欣喜。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总结:作者忧的是什么?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求;三忧功业未就。

五、小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文。

总结: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短歌行教案【篇10】

一、学习目标: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原文: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是曹氏有限公司明明白白的人才招聘广告,《短歌行》就是一份含蓄委婉的古诗版本的人才招聘广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愿意投奔曹操吗?曹操在这份古诗版人才招聘广告中开出了怎样的诱人条件来吸引人才呢?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板书)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板书)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板书)

7.总结: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曹操自比周公,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疾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其间,所以此诗又读来慷慨激昂。“悲凉慷慨”是此诗风格,又恰恰正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同学们来听听《短歌行》演唱,来感受一下这份悲凉慷慨的情怀。(解释版本问题)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教学设计]

编辑推荐

短歌行教案集合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充分准备教案课件,老师才能打造成一个生动的学堂。趣祝福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短歌行教案”的精彩文章,如果你正在寻求解决办法请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短歌行教案【篇1】

【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你所知道,所了解的曹操。

点评: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切入,谈到了自己所了解得曹操,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也注意到了同学们或贬曹,或褒曹的感情倾向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其实小说或戏剧不一定能客观地反映曹操的真实性格,也许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像小说、戏剧、或大家所想的那样,奸邪,狡诈。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幻灯片,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作者曹操(展示幻灯片):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曹操,一个令人评说不尽的历史人物。

短歌行:古乐曲的名称,属于汉乐府旧题,运用乐府旧题来补做新词的诗歌,就是“拟乐府”。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在正式赏析本诗歌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众文武,饮酒至兴,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问:进一步思考:大家能不能在诗中找出感情色彩最浓厚的字眼。

(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

那我是不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生短暂!!(板书):人生短暂!!

问:作者在这里是如何形容人生苦短,用到哪种修辞手法?

虽然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今往来涉及酒的诗篇不胜枚举。

但是,我们需强调,

所以在这里你别看曹操就被邀明月,欲与尔同销万古愁,到最后,他的忧愁真正得到排解了吗?

没有!正如李白所说“抽刀……,举杯。”忧愁没有排解。那么曹操还忧愁什么?

短歌行教案【篇2】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2.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透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透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资料、表达技巧来鉴赏。

4.鉴赏第一节: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是否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群众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④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思考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用心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那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情绪.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构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6.鉴赏留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资料,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能够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板书》)

③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能够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持续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持续联系之意.那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那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必须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好处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就应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空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够摘取呢?”那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状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之后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那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内含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期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述。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述。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情绪,然而作者不仅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情绪和对人才的尊重.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到达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必须的进步好处,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短歌行》

思想资料表达技巧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比喻(形象生动)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用典(典雅耐读)慷慨

短歌行教案(二):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能够说,曹操的功绩是十分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此刻明白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这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倡和,构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能够明白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此刻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样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明白的曹操。(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情绪。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用心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资料、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贤士就应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资料,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好处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用心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用心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透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情绪。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取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证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情绪。那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盼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阿,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短歌行教案(三):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歌。

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

以前我们还学过曹操的哪些诗歌?大家一齐来回顾一下吧。(《龟虽寿》《观沧海》《长歌行》)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师: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资料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透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透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建安文学与建安诗人

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曹操诗风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

建安诗人以“三曹”“七子”和蔡琰yǎn为代表。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gàn、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3.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感受和鉴赏诗歌

1.齐读诗歌。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参考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板书:四节诗歌的主要资料: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P15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空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够摘取呢?”那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状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之后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所以曹操在那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内含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期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述。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述。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情绪,然而作者不仅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情绪和对人才的尊重.

4.找出你《短歌行》中最欣赏的一句诗,并说明原因。○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有的是因为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

师:“对酒当歌”时大家是否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群众发言)

教师明确:“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酒入愁肠子,化作相思泪”还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浊酒一杯家万里”“琵琶美酒夜光杯”“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等等,正象《三国演义》主题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明我国的酒文化是源远流长,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感情,欢乐,悲伤等等…

师: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赏析: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那里,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原因,我一向沉默到此刻.爱你在心口难开!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那里则具有了广泛的好处: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能够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赏析: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澡的时候曾三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那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必须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好处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就应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5、把握诗歌情感。

○1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一个字概括)忧-诗眼○2如何理解他这种情感?(诗人为何而忧?)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忧贤才难求

霸业未成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情绪.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取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情绪.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四、自主探究。

1、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带给参考:

曹操其人

十分之人,超世之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王者之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向为后人传诵不衰。对曹操而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够说: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五、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但是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自古诗人多忧愁。

他们因爱生愁,他们因壮志难酬而忧。

但他们不因此沉溺其中,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光辉灿烂流传千古的诗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短歌行》,默写在语文作业纸上。

2、熟读《归园田居》,字词正音,预习相关资料。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3、思考: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短歌行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潜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用心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这天就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能够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应对美酒就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那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应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不见,仿佛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那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十分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那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们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决定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明白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决定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够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之后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那里来,我是必须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透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到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能够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能够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透过学习这首诗,大家必须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用心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教案(五):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透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期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带给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就应透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资料),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之后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齐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能够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明白的曹操。(能够是对曹操的评价,也能够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能够是你明白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透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四、归纳:参见学习提示

五、作业:练习五

短歌行教案(六):

短歌行教案原创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这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情绪!

二、解题

“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三国,与曹操对话。)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营造氛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鲍国安的吟唱,慷慨悲凉,扣人心弦。曹操当年是不是也是这么唱的?请大家注意,《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样个唱法已经失传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重新谱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区别,见幻灯片。)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无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诵读。学生齐读课文。

4、大家已经初步熟悉了课文,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

明确:

忧(板书)——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5、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难得(板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到诗作当中去,进一步和诗人对话,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的。)

五、分析鉴赏

㈠人生短暂

1、诗人是怎样表达“人生短暂”之忧?请同学们把相关的诗句大声读出来。

2、前四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人生短暂”的?

明确:比喻。朝露,太阳出来一晒就没有了,转瞬即逝。“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短暂,韶光易逝。

(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会发出“时间过得真快呀”的感慨。)

3、诗人在宴请文武众将时,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该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时间干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板书)

(播放《三国演义》片段)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我们能够看到,曹操击吕布,败袁术,灭袁绍,征乌桓,此刻又列阵长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此时,曹操已年过半百,统一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才会忧人生短暂。但他雄心不减,依然图谋大志。我们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我们能够这么说,曹操之忧,是用心进取的英雄之忧,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

明确:

当然不能。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此刻,我会向他推荐一首歌: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贤才难得

1、既然作者觉得人生不够用,那么他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此时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招揽人才。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讲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汉高祖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辅佐,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能够成为开国之君!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用原文回答,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3、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绪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⑴引用《诗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诗人不直接证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呦呦”是鹿的叫声,说是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苹草,就发出快乐的叫声,招呼同伴们都来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国君的口吻。他说,我这天要宴请你们大家,不但为你们准备了完美的宴席,还准备了完美的音乐。而曹操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来归附我,我也要为你们准备这样完美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们,共享君臣之乐。简而言之,礼遇贤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将贤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诗人的担忧从内心当中抒发出来,绵绵不断。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这几句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其中却有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这些有才干的人还在犹豫什么呢你们要找一个贤明的主人,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这儿来呢只有我那里才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曹操表示期望尽可能多的招揽人才。他海纳贤才的诚意,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期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而这正是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艺术的回答——投奔我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选取!同时,也是卒章显志,诗人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能够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板书:统一天下

(诗人委婉曲折地证明心迹。诗人引用《诗经》语句证明自己对贤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贤才难得,巧用典故说明自己要尽情地招揽贤才,并且像周公一样礼遇贤才。)

㈢小结:何以解忧?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而真正的忧在于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何以解忧?——唯有贤才!

六、朗读体悟(把握诗歌风格)

(幻灯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为什么会构成曹操这样的风格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幻灯片)东汉末年的战乱带来的饥荒和瘟疫,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历史上空前的。史书也多有记载,如《三国志》中记载说:“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语》:“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涕之哀……或举族而丧。”此时的人们似乎是第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古诗十九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这种哀叹并没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观主义。建安文学在此之后,它也发出人生无常的哀叹,但这哀叹已经同这社会灾难,以及如何结束这社会灾难,重新建立统一繁荣的国家的热望和努力结合在一齐。这首先鲜明的表此刻曹操的诗作中。

(曹操的一统天下抱负和这种抱负实现的艰难,构成了曹操诗文的慷慨悲凉的特色。也是那个时代英雄诗文共有的特色。曹操这首诗的风格就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体现。)

(幻灯片)

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

七、课堂小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必须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必须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期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我想能够这么说,《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期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习,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

八、巩固与训练

1、背诵并默写《短歌行》。

2、把《短歌行》与刘邦的《大风歌》作比较阅读,体会两词在资料上和风格上的异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人生短暂,人才

忧——贤才难得——————统一天下

功业未就,解忧

短歌行教案【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短歌行教案【篇4】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短歌行教案【篇5】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六、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八、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九、说板书设计

表达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或效果

运用了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艺术手法

用典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吏以言志或抒情

比兴形象生动

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思想情感

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教案【篇6】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短歌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诗歌意象。

2、 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 “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 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 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这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这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积极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 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面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好像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这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非常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这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这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美好,我多么想得到他们啊!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判断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知道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判断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 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 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 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板书设计

《短歌行》 人生苦短

渴望贤才

忧(抒情) 人才难得 言志

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短歌行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曹操其人其诗

2、理解曹操在诗中流露出的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曹操深沉复杂之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教学设想:

1、通过简介诗人(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差异),进而解读本诗;

2、以“忧”字为切入点,结合当时史实、本诗创作背景及诗歌本身加深学生对曹操的情感的理解;

3、反复诵读,以诵读增进学生对诗歌之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比如说古代的秦始皇、成吉思汗,近代有李鸿章、康有为等,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曹操了。

二、解题:

1、关于曹操:

①由学生先说他们心目中之曹操

②教师补充介绍(结合课件,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短歌行》走近曹操,体会他深沉的感情。

2、短歌行: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投影展示)

三、全诗整体赏析:

1、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字词,了解大意,不懂的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2、学生谈对本诗的初步体会,互相交流,然后发言。

重点理解

教师(提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投影展示)

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及史实进行简析(不再单独介绍创作背景,把它融入到诗歌的理解中去):

关于「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及创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歌当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统一事业受到严重的障碍,因此,他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感慨。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2、结合课件具体赏析: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情感。

四、:

全诗以“忧”字贯穿始终,人生苦短之感慨、人生忧多乐少之喟叹:曹操之忧,亦是永恒、普遍之忧;渴求贤才、功业未建之忧:曹操作为政治家个人之忧。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五、延伸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短歌行教案【篇9】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八课《诗三首》中的《短歌行》(说课题)

从今年开始,我们天津市的高中就开始全面进入了新课改,所以我们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用新教材,运用新方法,构建新课堂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说课标)

《短歌行》是一篇经典篇目,在以前的旧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众多语文教学的前辈在对这一课的研究揣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在新教材中它被当作一篇自读课文但我以为教材的使用是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这本身也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理解吧我把这一课的课型定位为探究型而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找资料,所以像《短歌行》这样资料丰富的诗文就非常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由此,我决定将第二单元的顺序重排,把《短歌行》放在了第一课,然后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歌《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诗经两首》、《孔雀东南飞》、《离骚》(说教材)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胜于知识系统的构建,不必按时间顺序安排诗歌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规律来组织教材

我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汉沽一中高一九班全体学生该班一共42名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尽量用保守一点的方法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各种学习模式的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已经初步了解并逐渐适应了新课程的特点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必修二中我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该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这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的学习,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说学生)

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辅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过程与方法)

2、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知识与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懂得珍惜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这种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确定研究的方向,学会找资料,学会选择和整理资料中的有用信息

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如何既不放松又不妨碍地参与其中(说目标、重点、难点)

探究课程是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一间教室的空间内完成的,学生须要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研究所以我把这一课的学习分为四个流程:

首先要确定学习的主题,我将高一九班的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结合这一课的具体情况,由刘学等几名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背景组,由王卓为等有朗诵基础的学生组成诵读指导小组在课前将这两个小组合并在一起,给他们提一个任务:就是将朗诵的过程与历史背景的介绍结合起来,编成一个短剧,同时提示学生这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写在赤壁大战前夕,有人认为是写在曹操晚年由两组学生讨论研究决定采取哪一种说法,到展示时作为课堂导入环节这样做改变了传统教师导入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来组织编演的短剧将背景与诵读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作为幕后的导演出现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时避免了该组学生任务简单化,活动程式化,使他们在准备背景的同时也能深入地研究分析文本的内容这样就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关于课文内容的探究,我把它分为四个探究模块,即:

这四个探究模块分别是着眼于诗歌的字面内容、艺术技巧、作者情感和读者体悟四个方面

短歌行教案【篇10】

一、学习目标: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原文: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是曹氏有限公司明明白白的人才招聘广告,《短歌行》就是一份含蓄委婉的古诗版本的人才招聘广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愿意投奔曹操吗?曹操在这份古诗版人才招聘广告中开出了怎样的诱人条件来吸引人才呢?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板书)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板书)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板书)

7.总结: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曹操自比周公,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疾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其间,所以此诗又读来慷慨激昂。“悲凉慷慨”是此诗风格,又恰恰正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同学们来听听《短歌行》演唱,来感受一下这份悲凉慷慨的情怀。(解释版本问题)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itA'R/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

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5、提问: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短歌行》属于哪一类内容?(第二类)

那么,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什么?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 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要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一起分析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中国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借着酒尽情挥洒着诗兴,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诗仙李白有着“莫使金樽空对月”“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浪漫;苏轼既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着“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古今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有着“沉醉不知归路”的欢乐与温馨,也有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沉哀凄苦饱经沧桑忧郁的诗圣杜甫也曾唱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心曲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齐读)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 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 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问: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齐读)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问: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艺术特色

⑴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七、布置作业: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3、课后练习三填在书上

短歌行教案【篇12】

《短歌行》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 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歌行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短歌行》教案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三、鉴赏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短歌行》教学反思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曹操《短歌行》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历史、文学方面的贡献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首先知人论世。接着,让学生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曹操举酒酾江横槊赋诗的视频,大气磅礴的音乐和画面把学生引入赤壁鏖战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然后听名家诵读录音,学生表演读,分组读,自由诵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既有一种海纳百川磅礴的大气,又有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包含其中。这可以说是在内容上对诗的初步理解。然后,强调字音,疏通疑难字词。在诗歌鉴赏环节,我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来解读诗词。1、诵读诗歌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请找出诗中流露忧愁之情的诗句,思考他忧的是什么?2、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思考诗歌的内容层次 。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在写作环节,要求学生阅读几则关于曹操的资料,并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当堂展示。最后请学生出示搜集的有关“立志、惜时”的名句,谈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珍惜时间,奋发图强,实现人生价值。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身心完全投入,体会到这首诗的、形象美、音乐美、情感美。

家族歌的教案精品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老师们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创造有趣的课堂氛围,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今天趣祝福给大家分享一下“家族歌的教案”,我们期待着您的再次光临同时也请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家族歌的教案 篇1

主题生成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中用某一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一个意思、一定的规则已成为了一种文明的倾向,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开展我们走进e时代之活动电脑里的标志时,我们发现小朋友对电脑里的各种小标志充满了好奇,有的主动请教班里的电脑小博士,有的自己操作点击小标志探个究竟;还有的自己翻看幼儿电脑书籍小朋友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探究标志的内在含义,同时对生活周围的各种标志产生了兴趣。维果斯基曾经说过:符号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中介因素,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标志这一特殊的符号可帮助幼儿积累和巩固学习经验,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我们借鉴了省中小学教研室编著的《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大班之《规则和标志》主题活动,结合本班幼儿学习的需要,开展了标志小家族这一主题活动,和孩子一起进入标志的世界。

主题目标:

1.从多元的角度让幼儿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标志、标记,并进行分类探索;从标志的颜色、图案、形状去理解他们的意思。

2.让幼儿在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领域游戏中,根据活动的需要,学会使用相关的标志进行游戏,让它们更好地为自己的活动服务。

3.根据班级、幼儿园的环境及活动的需要,尝试用简约化的形式设计标记,激发幼儿善于关注生活周围发生的事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意识和小主人意识,和孩子们一起认识和感受生活,尽情享受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主题生长树: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生活周围的各种标志、标记,让幼儿对他们有些初步的了解。

(幼儿标志记录表见附录)

你找到什么

样的标志?

你在什么地

方找到标志?

你知道标志

的意思吗?

2.老师请教大学有关教授了解标志、标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从属关系,便与教学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

①表明特征的记号②显示。

3.设置各种活动区域,提供相关的活动材料。

活动区域

游戏安排

展示区

在墙面上张贴各种各样的标志(见附录)

将幼儿收集的各种食品、服装、公益标志展示在丫丫论坛版里;

在活动室、寝室、卫生间里贴上一些所需提示的标志;

益智区

四驱赛车(遥控汽车、模拟跑道、各种交通标志);

分类游戏(分类板、各种图形、颜色、形状、大小标记);

电脑游戏我们来找错、幼儿绘画;

交通棋;

美工区

制作我的标志(卡纸、彩色笔);

泥塑;

运动区

快乐跳舞毯(按音乐的节奏踩四个标志)

表演区

小小宣传员

活动设计:

活动一:快乐大搜集各种各样的标志

目标:

1、幼儿互相合作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寻找的各种标志制作成标志图表,根据不同的角度对标志进行分类。

2、用连贯的语言大方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的标志及其含义。

准备:

幼儿已收集了生活中的各种标志、卡纸、彩色笔、胶水、

教师提供部分标志图表的背景图、

过程:

1、教师提出谈论话题,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师:我们小朋友最近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标志,非常的丰富。这么多的标志,大家在使用的时候确实很不方便,咱们还得想个好办法。(教师举例自己设计的标志图表,启发幼儿互相讨论)

小组讨论情况:

星星组:我们很多小朋友收集了马路上的标志,我们想一起设计交通标志图表;

太阳组:我们刚刚发现许多红色的标志都是一些提醒大家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想设计红色标志图表;

月亮组:我们这有几个小朋友都喜欢玩电脑,收集了很多电脑上的图标,大家决定一起用电脑制作电脑标志图表;

2、幼儿分组合作共同制作标志图表;

(幼儿可利用教师提供的图表背景图,也可自己根据标志的意思自行设计)

3、以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

评析:

从幼儿制作的标志图表来看(见附录),孩子们对这样的活动形式比较感兴趣,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对收集来的标志进行重新认识,有的根据它们的用途设计了交通、公益、食品、运动等标志图表,有的根据标志的颜色设计红色、蓝色、黄色标志图表,有的还根据标志的作用设计了生活中、游戏中、学习中的标志图表,老师感觉到孩子们观察和感受事物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变。在讲述过程中,他们都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制作的图表。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觉孩子们对于标志的了解出乎了老师的意料,那些似乎与他们认识范围较远的标志也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深刻地体验到只有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才能让幼儿真正地深入其中。

延伸:

1、将幼儿的标志图表张贴在展示区,让他们利用游戏时间相互交流;

2、继续观察、搜集生活周围的标志。

活动二:我和标记来游戏(系列活动)

目标:

1、让幼儿在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领域的游戏中,学会使用相关的标志开展游戏;

2、体验各种标记给我们的游戏活动带来的便利。

准备:

三次分类板、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图形、特征标记、模拟跑道、遥控赛车、各种交通标志、音乐模拟标记、体育游戏记录表、电脑。

过程:

一、幼儿自由结伴进行小组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都是大家平时收集的标志、标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和它们做游戏吧!

A、形娃娃找家:幼儿自由选择大小、颜色、形状标记,对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进行三次分类。

B、模拟赛车:教师小结,体验各种标志给我们的生活、学习、游戏带来的便利。

评析:

这一系列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各类游戏中接触不同的标志,学会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标记,感觉到标记时刻存在于他们的生活、学习、游戏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最后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以此看出孩子的观察力有明显的发展。其实活动中的几个游戏,我们从小班就开始和孩子们在不同的活动中开展过,只是没有特别强调标记的作用,这次系统地将他们集中起来,让幼儿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知。

延伸:启发幼儿根据活动的需要或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自己设计标记、规范、提醒自己和同伴。

活动三:我们的标志

目标:

1、启发幼儿根据幼儿园、活动室、寝室、卫生间环境和活动的需要,自由设计各种标志;

2、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关注周围事件的习惯。

准备:卡纸、彩色笔、封塑机

过程:

一、提出谈论话题,引发幼儿思考,为设计标志提供思路;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经常发生许多不愉快的、有麻烦的事情(教师举例)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幼儿自由谈论、进行设想)

幼儿讨论情况:

汤泽庭:我们班的卫生间门口经常有小朋友进进出出的,总是会相撞,我想设计一个标志,提醒大家从右边进去,从左边出来;

郑陈卓野:我想在午睡室设计请把小鞋放放好的标志,提醒小朋友每天睡觉前摆好自己的小鞋子;

潘恬恬:我们的塑胶操场上需要禁止穿高跟皮鞋的标志,提醒爸爸、妈妈们和我们一起爱护我们的操场;

祁宇轩:我想在桌子上设计三个一的标志,提醒大家在画画、写字的时候注意保护眼睛;

何佳成:我想设计四净的标志,提醒大家吃饭的时候要做到桌子、衣服、碗子、地上干净;

严笑杰:我想给玩具柜设计标志,这样大家就不会送错玩具了;

二、幼儿自由结伴商量、设计标志;

三、幼儿将自己设计的标志张贴在相应的位置。

评析:

一个标志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或美观大方、或生动活泼、或简洁明了。通过前一阶段时间幼儿接触、使用标记,真实地感受到它的造型美、色彩美。这一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如何把一件想表达的事情利用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同时引发幼儿关注周围的事件,培养独立能力的过程,促进其社会性的正确发展。我们发觉幼儿设计的标志非常有新异,还能根据所提醒的内容给它们设计相应的颜色,引起大家的关注。我班的幼儿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我觉得他们不但为园所内的环境设计志,还应标该向弟弟、妹妹们宣传它们,让大家共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让孩子们也体验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

延伸:请幼儿做小小宣传员向其他幼儿介绍他们设计的标志,提醒大家一起来关注。

活动四:开心标志

目标:

1、幼儿围绕开心标志这一话题进行自由谈论。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准备:幼儿利用业余时间认识、收集自己喜欢的标志

过程:

一、引出谈论话题,导入活动

师:我们一起认识、收集了许多的标志,这些标志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那其中肯定有你喜欢的,能告诉我们吗?还有你喜欢的理由啊!(幼儿自由谈论)

二、师生从形状、颜色、功能几个角度去评价喜欢的标志。

评析:

这一活动已进入了主题的尾声阶段,幼儿经过前一阶段的活动,认识、接触、使用和设计了很多的标志,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幼儿自由畅谈,从标志的作用、寓意、色彩、造型等不同角度谈论自己的见解,表现出独自审美的萌芽,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孩子的观察力、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创造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周围事物的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主题的思考和启发:

由一个小小的电脑标志引发了我们的这一主题活动,从预层到生成,我们在此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以班级、幼儿园、大社会这种小环境到大环境的教学导向,使幼儿从多元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各种各样的标志。在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游戏活动中,选择和使用标志,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真实地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标志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比老师平时的说教效果明显了许多。为此,老师也和孩子们一起融入其中,对标志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他们共同成长,一起进步!通过实践,我们发觉孩子们的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语言智能等多元智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真切地感受到:标志小家族这一主题活动确实是源自幼儿生活,致力于提升生活质量,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家族歌的教案 篇2

《神奇的玻璃家族》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本课把科教知识内容以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因此,针对略读课课型特点及本课体裁特点,我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重导轻教,强调细说自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文章大意,在读重点对话片段中,训练学生概括事物特点的能力,我的教学设计,让“读”贯穿于教学始终。

我利用谜语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

三个学习任务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把学习任务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针,力求使学生学习课文达到省时、简捷、高效的效果。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大脑思考后,当然有自己的心里话要与同学交流,彼此交换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的统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脑、动口、动手”。

我利用奖励机制,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学生勇于站起来展示,展现真正的自我,每个孩子都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补充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新型玻璃的愿望,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家族歌的教案 篇3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很爱玩水,对水很感兴趣,但家长却因怕脏怕湿不能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真正的去玩水。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结合电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动一动,玩一玩,试一试来感知水的特性,使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了解水及液体的特性。知道油,牛奶,颜料等都属于液体。

活动准备:

1.水,塑料袋,各种形状的瓶子若干。

2.餐洗剂,颜料,胶水。

3.电脑。

活动过程:

活动一:水的作用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朋友水。教师出示水,并请幼儿说出水有什么用途,(渴了要喝水,洗手要用水,做饭要用水)引出课题。

活动二:了解水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能流动。

1.请幼儿自己用瓶子,塑料袋等物装水,玩水,观察水的颜色,闻闻水的味道。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水,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

2.请幼儿用塑料来玩水,用手捧水。引导幼儿发现水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三:知道水是液体的一种。液体是无固定形状,可以流动的物质。

1.水就像小朋友一样,也有自己兄弟姐妹,比如:餐洗剂,颜料,油等等。他们同属于一个家族液体。出示餐洗剂,颜料,油等。引出液体这个词。

2.请幼儿观察水,餐洗剂,油,颜料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幼儿总结液体的特性:无固定形状,可以流动。

3.请幼儿上机,从电脑里了解液体家族里还有那些成员(牛奶,油,胶水,)。

4.小结:液体是无固定形状,能流动的物质。液体家族还有许多成员,如:油,油漆,牛奶,胶水,颜料

延伸活动:

请幼儿区分室内哪些物体是液体,哪些物体不是液体,为什么?

家族歌的教案 篇4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螃蟹家族》

设计意图:

在大班的日常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讲故事很感兴趣,为满足幼儿的意愿,我们进行了本次课程。而《螃蟹家族》是幼儿自己定义的名称,通过简单的儿歌,展开幼儿对创编故事的兴趣,教师完全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多媒体、手偶剧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将"枯燥"活动内容变得生动、具有童话性,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为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环境。"并鼓励幼儿愿意当众表达,引导幼儿能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把握教育教学方向、目标、内容,做到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而努力。

一、教学名称:大班语言《螃蟹家族》

二、幼儿年龄:5--6岁三、教学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将儿歌内容创编成小故事,并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学会关心他人。

2、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故事续编结尾。

3、幼儿可根据故事内容为故事请名字。

四、1、活动重点:幼儿结合儿歌内容大胆的想象将其创编成故事

2、活动难点:续编故事结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手偶、螃蟹头饰若干、幕布一个、

六、教学课时:一节课

七、教学理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为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环境。"并鼓励幼儿愿意当众表达,引导幼儿能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八、教学流程:

活动导入:用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讨论分析:螃蟹的特征。

幼儿了解儿歌内容。

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创编故事,并理解儿歌含义。

续编部分:通过多媒体图片进一步了解儿歌内容,续编故事结尾。

情景剧表演。

分组讨论。

选出代表进行故事讲述。

结束本课。

九、教学过程:

1、活动导入:配班教师运用小兔子手偶在幕布后为幼儿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主班教师与幼儿参与"小兔子的活动",从而进行猜谜游戏引出本次课题--螃蟹

3、讨论分析:帮助幼儿了解螃蟹的特征。

提问:(1)"螃蟹是什么样子,它有几条腿?"提问:

(2)"螃蟹走路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朗诵儿歌内容,请幼儿仔细倾听儿歌。

5、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将儿歌创编成故事,从中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并学会关心他人。

6、续编部分:

(1)观看多媒体图片,当爸爸、妈妈、叔叔、娃娃在一起出现时,图片停止,引导幼儿针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续编。(提问:"在这时,爸爸、妈妈、叔叔、娃娃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

7、情景表演:出示道具--头饰,教师针对小朋友创编的故事引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1)观看图片后半部分,(提问:"当小螃蟹发生不愉快时,它们之后会怎样做的?"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结尾。)

(2)将幼儿进行分组,教师给予引导。

(3)请小组代表进行故事讲述,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8、教师小结,引导幼儿为自己喜欢的故事起名字。

9、听轻音乐,引导幼儿分组排队,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最棒。

十、教学反思:

我发现幼儿对讲故事很感兴趣,为满足幼儿的意愿,我们在班级进行了本次课程,本次课程是由一首儿歌展开的,在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幼儿展开想象进行对内容的创编及结尾的续编。

课上每位幼儿积极主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班级教师配合默契。

课程初期,教师运用小兔子手偶与幼儿互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猜谜游戏,引出本课的主题。通过描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螃蟹的特征,而这些都是为了续编和创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续编故事过程中,幼儿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为简单的儿歌增添丰富的内容,例如:"调皮的螃蟹要回妈家;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将简单的儿歌变得生动、活泼。为小朋友们接下来的表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孩子们在台上大胆的表演赢得了台下小观众的阵阵掌声,就连不爱回答问题的小朋友这次都勇敢的站在台前为大家进行表演。在编故事结尾时孩子们创意更是丰富多彩,有说:"可爱的小螃蟹排成队一个挨着一个走。"还有的说:"小螃蟹摔倒时,爸爸妈妈把它扶起来,它们不怕困难继续向前走……"各式各样的答案。

家族歌的教案 篇5

1.生字、词的幻灯片。

2.每个小组准备白纸一张,用于课后考虑题一。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多少种新型玻璃?等等)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a.同学自学生字,注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b.出示生字、词的幻灯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推荐、解答。

3.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作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4.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如:特殊(shū)、仍(rān)然、即(jí)使、调(tiáo)节、处(chǔ)理、奇迹(jì)

2.推荐:在全班推荐自身的读书体会。(课文共写了5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1.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窜进了陈设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盗窃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和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板书课题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默读第1自然段。考虑: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理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2.读课文,仿照第一自然段独立考虑其他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填在书上)

3.小组进行推荐。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格,组内同学互相推荐,一起设计表格、填写表格。

4.全班汇报,老师板书。

5.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我们把自身了解到的内容说一说,请你用自述的方法。(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就是自身介绍自身)。

小组互相说,全班推荐。

6.探读课文,归纳说明方法:

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1.现在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今天我们也来发明一种新型玻璃。请你仍然用“自述”的方法说一说。

想一想,你设计的新型玻璃可以用在哪?请你用上“可以……可以……也可以……”

2.分组推荐自身的设计方案。

3.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在全班汇报。

家族歌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感受音乐的结构变化。

2、迁移生活经验,启发幼儿随音乐创编出“螃蟹跳舞、吐泡泡、挠痒痒”的动作。

3、在做螃蟹横行、躲藏动作时不影响同伴。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5、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以及对歌词的理解。

2、录音机、磁带。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小朋友们欣赏。”

(1)请幼儿欣赏一遍音乐。

(3)请幼儿再欣赏一遍音乐。提问:音乐一共有几段?这几段音乐中你发现了什么?

(4)再次欣赏音乐,让幼儿找出正确的答案。

2、教师讲述音乐情节,让幼儿感受音乐。

(1)让幼儿听音乐看图片,教师讲述故事情节。

(2)通过图片,让幼儿分清A、B、C段音乐所表现的螃蟹跳舞、吐泡泡、挠痒痒的动作。

3、让幼儿逐段创编跳舞、吐泡泡、挠痒痒的动作。

(1)倾听尾声音乐,让幼儿猜测故事的结尾。

师:听了这段音乐,小朋友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2)师生共同讨论游戏方法。

(3)请教师扮演“捉蟹人”,加入活动中幼儿听音乐完整地进行表演。

提醒幼儿,在横行躲闪时不碰撞别人。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的流程比较清晰,幼儿也很感兴趣,选材适合中班年龄特点。活动的目标基本都能达到。活动中孩子尝试创编螃蟹横着走,吐泡泡、洗澡等动作时,有点乱,没有考虑到幼儿动起来的参与度强,如果分组进行创编效果可能会好些,最后游戏环节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适当的调整玩法。活动的内容太多,参杂的太多,如果以律动的形式贯穿整节活动会更好也更简单,孩子更容易学。

小百科:螃蟹(páng xiè)属软甲纲,十足目,是甲壳类动物,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与虾、龙虾、寄居蟹是同类动物。

家族歌的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分别介绍了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型、陈列、博物馆、急促、企图、犯罪、特殊、即使、打碎、改变、集中、对付”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抓住并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从小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1、谈话导入:玻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许多新型玻璃问世,它们在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几种新型玻璃。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到哪些知识?(新型玻璃的名字、特点和用途等)

1、你最喜欢那一种玻璃?

(课文中介绍的几种玻璃,彼此间内在联系不强。变序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把课文读通读懂。)

2、齐读最后一段,理解“奇迹”

四、精读课文,了解课文种五种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一)、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

2、集体交流:

教师总结: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他们各有所长,请以“推销员”的身份,把你最喜欢的玻璃推荐给大家。

1、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玻璃“自述”

教师:科技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把自己想设计的玻璃用一两段话写下来,说清楚它的特点和作用。

家族歌的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为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环境。”并鼓励幼儿愿意当众表达,引导幼儿能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把握教育教学方向、目标、内容,做到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而努力。

教学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将儿歌内容创编成小故事,并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学会关心他人。

2、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故事续编结尾。

3、幼儿可根据故事内容为故事请名字。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手偶、螃蟹头饰若干、幕布一个、

教学理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为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环境。”并鼓励幼儿愿意当众表达,引导幼儿能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教学流程:

幼儿了解儿歌内容。

续编部分:通过多媒体图片进一步了解儿歌内容,续编故事结尾。

分组讨论。

结束本课。

教学过程:

1、活动导入:配班教师运用小兔子手偶在幕布后为幼儿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主班教师与幼儿参与“小兔子的活动”,从而进行猜谜游戏引出本次课题――螃蟹

提问:(1)“螃蟹是什么样子,它有几条腿?”提问:

(2)“螃蟹走路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朗诵儿歌内容,请幼儿仔细倾听儿歌。

5、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将儿歌创编成故事,从中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并学会关心他人。

6、续编部分:

(1)观看多媒体图片,当爸爸、妈妈、叔叔、娃娃在一起出现时,图片停止,引导幼儿针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续编。(提问:“在这时,爸爸、妈妈、叔叔、娃娃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

7、情景表演:出示道具――头饰,教师针对小朋友创编的故事引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1)观看图片后半部分,(提问:“当小螃蟹发生不愉快时,它们之后会怎样做的?”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结尾。)

(2)将幼儿进行分组,教师给予引导。

(3)请小组代表进行故事讲述,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8、教师小结,引导幼儿为自己喜欢的故事起名字。

9、听轻音乐,引导幼儿分组排队,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最棒。

教学反思:

我发现幼儿对讲故事很感兴趣,为满足幼儿的意愿,我们在班级进行了本次课程,本次课程是由一首儿歌展开的,在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幼儿展开想象进行对内容的创编及结尾的续编。

课上每位幼儿积极主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班级教师配合默契。

课程初期,教师运用小兔子手偶与幼儿互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猜谜游戏,引出本课的主题。通过描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螃蟹的特征,而这些都是为了续编和创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续编故事过程中,幼儿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为简单的儿歌增添丰富的内容,例如:“调皮的螃蟹要回妈家;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将简单的儿歌变得生动、活泼。为小朋友们接下来的表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孩子们在台上大胆的表演赢得了台下小观众的阵阵掌声,就连不爱回答问题的小朋友这次都勇敢的站在台前为大家进行表演。在编故事结尾时孩子们创意更是丰富多彩,有说:“可爱的小螃蟹排成队一个挨着一个走。”还有的说:“小螃蟹摔倒时,爸爸妈妈把它扶起来,它们不怕困难继续向前走……”各式各样的答案。

琵琶行教案精品


这款经过精心挑选的“琵琶行教案”定能满足您的独特品味。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现在,您可以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课堂教案课件了。只有编写出精良的教案课件,所需花费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期待我们的网站能为您带来更多的回报和收益!

琵琶行教案 篇1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

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骚》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发情感的。

问6:古代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

——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易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当然不例外。

问6: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今读来是不是仅仅读出他们两人感伤身世?你对这句诗又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天下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二)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

问1:“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

——“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

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

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问3:诗人在写琵琶女和写琵琶声时是做到声情并茂的,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二者紧密结合的?

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感受“声中之情”

学生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对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且想象和联想能力不强。

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解到诗歌中一共描写了三次音乐的演奏,你发现哪一次的音乐写得最为精彩的吗?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要求:学生先在课堂上用练习本,独立自主完成,再给时间让学生交换答案,互相讨论和交流,教师提问和总结放最后。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明确:“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明确: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高超,体会人物以曲传情的情怀。对诗中运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拓展训练中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教案 篇3

【目标预设】

1、鉴赏诗歌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2、分析琵琶女形象。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

活动一:走近文本。

1、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白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罪恶的政治讽喻诗。代表作《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

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2、《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活动二:诗歌鉴赏。

一、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句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句式:),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句式:)。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句式:),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二、赏“景”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别时茫茫江浸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绕船明月江水寒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三、品“声”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有三处描写音乐: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一)一闻琵琶邀相见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总结:【第一曲:悲凉、伤感】

思考: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二)再闻琵琶诉沦落

【琵琶女出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总结:【第二曲:雄浑、激昂、大气】

赏析1:作者是如何描绘音乐的?歌女的琵琶曲为何感人?

赏析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三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同情和感激诗人:设问侧面表现感伤之深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问:我们能否从琵琶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问: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

问:为何作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呢?他们“同”在何处?

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总结:【第三曲:凄凉、悲伤】

思考: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

琵琶行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思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3,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

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

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八、家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琵琶行教案 篇5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

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请别小看这几个普通的符号,当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化,并以一定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请不要忽视这几个小小的符号,当他们以不同的运力统领不同质地的乐器时,乐器就会发出美妙奇特的声音。

在艺术的不同门类中,音乐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不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尽管它有时涓细如泉流,有时雄壮如号角,但它总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之中。“四面楚歌”离散楚霸王的士兵,《松花江上》激发我们同仇敌忾的斗志;《命运交响曲》激励人与命运抗争。这些都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内蕴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内蕴力和凝聚力正是由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领悟来体现的。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紧密、最能激发和表达情感的。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发生变化,处处都影响着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音乐也正是去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和人的生活、情感有联系的、能引起人的感觉和意识的东西,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产生共鸣。

音乐艺术所以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感情艺术,主要对人的感情发生作用,从感情上影响人的精神境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有一句名言:“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人民创造了音乐,创造了万花筒般的音乐世界,并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音乐对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造福于社会,而不是单纯供人欣赏。从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柏拉图,都十分强调音乐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等道德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投身于音乐事业的人,会在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

音乐是人类思维的特殊表达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切音乐活动无不与思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音乐常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音乐艺术特别富于形象性,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组合,产生有助问题解决的直觉和灵感。”爱因斯但不是音乐家,但非常喜爱音乐,他很珍惜时间,但却毫不吝啬在音乐上花费时间,不断地从音乐中产生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想法”,如“广义相对论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音乐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力,有助于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领域里,任何乐音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丰富的联想,这些音经过组合变化而形成的不论是一个粗旷、猛烈的音合团,或是一个温馨、柔和的和弦,还是一个最简单的乐句,所带给人们的遐想都会奇妙无比的。中国民间吹打乐《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在给人们带来音乐美感的同时,不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时空联想吗?此一功能对人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任何门类的文化样式不能与之比拟的。

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

贝多芬认为,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力量,谁能领悟音乐的真谛,谁便能超越常人难以自拔的苦难。

当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时,我们一定会受到作品中那种悲哀、压抑和绝望情绪的感染,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抒发了他心中的焦虑和悲怆之情,而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他心灵深处强烈的颠动。

当我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其中那纯朴真挚的爱情主题所感动。优美悦耳的旋律时而温和轻柔,时而热情洋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又朦胧飘逸。音乐传达的这种甜美的情感始终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引导我们去领略深蕴于整个作品里的更为深刻和动人的意境。

而当我们欣赏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时,一股清新乐观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使人非常自然地联想起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欧亨利在他的短篇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中叙述了这样上下故事:主人公苏比本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冬季降临的时候,曾产生过种种犯罪的动机。但是,当他听到教堂里钢琴弹奏的赞美诗之后,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跟坎坷的命运奋斗。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中暴发了一场革命,净化了他的灵魂,使他幡然悔悟,决心重新做人。这虽然是一个艺术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震慑于音乐的伟力而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又何止千人万人!故事片《少年犯》中的一曲主题歌“心声”唤醒了多少迷蒙的心灵。难怪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仅仅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在音乐演奏及欣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苏东坡之所以能写出许许多多不朽诗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他们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球落玉盘”的形象诗句,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天地,使我们领悟到音乐的魅力。而苏东坡也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高深的体验,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苏东坡一生坎坷,音乐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但是,音乐改变了苏东坡的心境,铸就了他的璀璨的诗篇。还有达芬奇之所以能画出《蒙娜丽莎》,爱因斯但之所以能提出“相对论”,似乎都与音乐有关,借助于音乐的力量。音乐成了他们的人生伴侣,促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可见,造就一个科学家,不能光造实验室,还需要发展象艺术那样丰富多彩的联想能力。

《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

设计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模式是先逐句逐段剖析,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设计拟突破此种模式,以独特的视点和角度切入,由点观面,设置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设计提要:体现本诗鉴赏教学整体性有三个切入角度。即:1、谁解琵琶语;2、司马青衫泪;3、“文”与“题”的矛盾。一曲琵琶语,尽诉喜怒哀乐情;一行青衫泪,解得曲中语。曲泪相辉映,道尽天涯沦落恨。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和名句;2、学习通感、衬托等描写方法;3、根据音乐的表现力把握琵琶女的思想感情;4、了解诗人的遭遇,体会音乐的感染力

三、背景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生于772年,和刘禹锡同年出生,比韩愈小4岁(768),刘宗元大1岁(773),当时王维去世(761),李白去世(762),高适去世7年(765),杜甫去世2年(770)。卒于840年。少时避战乱移居江南,后一度去长安谋出路,未获结果。父亲去世后,家境窘迫。一家亲人散寄各地,自己也往来奔走,居无定所。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助于他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不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为应考再次进京,中第四名进士。投秘书省校书郎,改今陕西周至县县尉。任县尉期间,他进一步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写出《观刈麦》这样真切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著名长诗《长恨歌》,也是在这时写成的。

元和二年(807)冬,应召回朝仕翰林学士、左拾遗。诗人本来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将补救时政们缺失当作自己的'责任。此时就以谏官身价连连上书,揭露政治上的弊病,陈述改革的建议。他还努力实践中教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了许多诗歌揭露官僚势力虐害人民的罪行,使豪门权贵大为恼怒。

元和十年(815)六月,朝中发主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琵琶行》一诗,通过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倡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从此,意志逐渐消沉,走上“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

以后,他还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在地方官任内,也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如在杭州西湖上增筑堤防(就是现在西湖的白堤),蓄水灌溉,使沿湖一千多项民田免于干旱。晚年定居洛阳,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生前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包括文在内)。

1、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

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顺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在这种“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白居易都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

(一)根据主人公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就像刻画人物一样,给音乐来个肖像描写;就像了解一个人似的,领略音乐的全貌。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琵》中则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酝酿准备阶段,虽不是正式的演出阶段,然而描摹得当,却可起到“妙引”的作用,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融入读者的心扉,尽早地产生出心灵的共鸣。

这个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

《琵》中写道:“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便将弹奏时的神态与自如的动作、灵活多变的指法,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读者。虽未写乐声,读者也会有“音乐从指缝中溢出”之感。

在《琵》中,则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之时,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

都是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古人论诗文,最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干净利落的戛然而止,正体现了“豹尾”的特点。

3、运用通感,赋形于声,把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通感,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

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运用了通感来描摹乐声:

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

《琵》中,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徐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尾时的声音。多以可见知不见,以常闻知难以言表,烛幽显微,形象感人。这种以所见知所不见,以视觉写听觉的方法,极值一学。

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运用通感手法,体现音乐、演唱的无尽妙处。以通感写感受,可对主要人物起到“天上星星参北斗”的烘托作用。

在《琵》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所不见——感人的琵琶声。

总之,以先分阶段,然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法使读者对音乐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再辅以通感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效果。

1、谁解琵琶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描写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

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

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悲愤的曲调塑造了一被侮辱、被玩弄的悲剧琵琶女形象,令普天下伤心人同声一哭 。

2、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3、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琵琶弹奏,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自己送别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这岂不有“文”不对“题”之弊?你如何认识这一矛盾?试说明之。

这不是“文”不对“题”,恰是构思之妙。写送别之凄凉衬托了月夜曲的可贵;写出场之难,衬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妙,这叫铺垫蓄势、欲扬先抑;写琵琶弹奏的哀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渲染气氛;写遭遇互诉又反过来成为曲奏描写的张本,是曲奏描写的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

诗文构思,贵在精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此之谓。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繁杂无绪,“文”不对“题”,实则步步映衬,互相支持,突现主旨。

琵琶行教案 篇6

一.文本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

能在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过程中运用诵读体会的方法。

能在积累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教学重点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四.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倾诉内心、表达情感的必备手段,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一段音乐,曾经触动了你敏感的内心,让你为之潸然泪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弹出了一位大诗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朗读本文,参考文中的注释,借助手头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对文中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本,触摸情感

扫除字词障碍后,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长诗,所叙何事?请你用简介的话概括出来。(参考: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

说一说你从文章中初步感知的诗歌情感基调。(参考:凄凉、悲伤、凄惨、苍凉等)

课文的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要,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再读课文,走近人物

1.整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来反映文章所叙之事的发展脉络。(参考: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2.捕捉人物形象,走近人物内心

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彼此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者的共同点用课文原文回答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在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参考:侧面渲染,渲染悲伤的出场环境;正面描摹,描写怕怕女的神态动作及高潮的弹奏技巧;前后对比,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对比。)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你心目中琵琶女的形象。(参考:曾经名噪京都、青春欢笑、色艺双绝、红极一时,如今却老大沦落、年老色衰、“独守空船”,飘泊江湖,这是一个被遗忘,被命运所抛弃的悲惨形象,但她仍旧保有她女性的端庄和矜持,手执琵琶,款款低诉)

(四)品读课文,分析情感

1.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一形象?(参考: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作者为什么会对琵琶女如此关注,两个人到底有哪些共同点呢?分小组讨论。(参考: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2.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作者才会被琵琶女的音乐所感染,才会把琵琶女的弹奏写得如此的精彩。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具体描摹音乐句子,说一说哪一句诗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参考:(1)运用精彩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运用叠音词:嘈嘈切切

3.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你能从这一段音乐的描写中看到琵琶女怎样的内心世界?(参考: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由欢乐,到沉思,再到悲愤,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五)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1.回顾诗歌,探究深意

请大家重读课文,想一想,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朗读全诗,小结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无尽的美感,请大家在课后搜集并整理。

燕歌行教案集合


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即使老师还没有开始准备,现在也是来得及的。只有教案和课件设计得好,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期望我的“燕歌行教案”能成为您的首选,我相信这篇文章能让您度过愉快的一段时间!

燕歌行教案【篇1】

姓名:

一. 默写《七步诗》,写出句子意思,根据课文填空。

诗句 句意

这首诗的作者是( )时期的( )。曹植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诗中用“豆”比喻( ),用“萁”比喻兄长( ),“同根生”指( ),“相煎”指( ),全诗表达了对曹丕( )的不满,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 )的残酷现实。

二.默写《长歌行》,写出句子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诗句 句意

《长歌行》出自( ),“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 )。诗的一至四句写了春天的( ),五六句写了秋天的( ),用季节的变换作( ),说明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是( ),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是( )时期。七至十句用江河不能西流作( ),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 ),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三.默写《出塞》,写出句子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诗句 句意

本诗的作者是()代的( )。一、二句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 ),对出征的将士们的( )。三、四句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 ),对驻守将领无能的( )。全诗表达诗人对国家对人民( )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阅读同学习作,回答问题。

风筝

青岛唐山路小学四年级二班 王昭君

春天来了,草青了,柳绿了,桃花开了。这几天下午放学回家我路过村头,总看见一些人在放风筝。(写春天的环境,烘托自己心情,为下文写风筝作铺垫。)

啊!是孙悟空!你看他头戴黄帽,身穿黄衣,白袜.黑靴,左手提着金箍棒,右手举到额头前,打着眼罩,看着我。(写外貌抓住了特点,描写顺序也合理)“老朋友,又见面了!你好吗?”我大声问候他。孙悟空眨眨眼,不说话,只是抵着嘴笑,又一蹦一蹿升上了云头。(在外貌动作描写基础上,写自己的想象,极有情趣)再往周围看看,蝴蝶、八卦、老鹰、燕子……许许多多,花花绿绿,十分好看!(从“面”上略写这些风筝,全文有详有略,处理恰当。)

我要亲手做一个风筝,把它送上天空。打定了主意,我匆匆地往家赶。(写自己的打算结束全文,有余味。)

简评:描述生动、传神,既有“面”的描写,又有 “点”的描写,条理清楚。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减轻,给了孩子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时间和和空间,本文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 (指导教师:朱维山)

本文获青岛市当代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

1. 本文写了哪些风筝?

2. 文中写哪一种风筝最具体?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本文写风筝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六.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通过描写景物、描写生活画面或叙述事情表达出你的感情或对某事理的感悟。

《长歌行》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

chàng gē cháng gē xíng dà hǎi nǔ lì shāng bēi dōng biān

xī biān shào nián lǎo dà lì qì shāng rén kě bēi gē qǔ

dōng hǎi hǎi shuǐ xià hǎi yòng lì sì chuān bǎi chuān

ér gē shàng hǎi dà lì shì shāng xīn dōng xī xíng zǒu

二、填空:(背诵古诗)

题目: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

何 时 复 ___ 归 。

___ 壮 ___ ___ ___ ,

___ ___ 徒 ___ ___ .

三、先组词再造句:

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了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知道写时间的古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歌行教案【篇2】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题目是在品味《长歌行》所表现的意境基础上,运用吟诗、画诗、唱诗、改诗、舞诗、演诗等形式,进行创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探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从艺术的角度表现这首诗的情感。

二、要求

1、揣摩《长歌行》的情感,有感情地吟诵,探讨在声调上的表现力,可以集体或个人各种形式吟诵。

2、根据《长歌行》的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力作画,可以是单幅,也可以画成多幅。

3、选用熟知的乐曲为《长歌行》配乐,演唱这首诗。

4、根据《长歌行》的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力,改写成记叙文、童话等其他体裁文章。

5、编排舞蹈动作,表现《长歌行》的意境。

6、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融入表演中,进行《长歌行》的表演。

7、确定活动的组织形式,每小组几人,再按任务分派任务,每组完成1-6项的数项内容,也可共同创编所有作品。分组创编,再合成。

课堂实录:

一、导入,揭示活动主题。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祖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古诗就是我国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长歌行》。

多种形式朗读这首古诗

师:先人常常为诗配画表现诗的意境,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用更多,更新颖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这首诗,你们有信心做好吗?

生:有(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各个神情激动)

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今天这节课的任务。(分发任务条,小组了解有哪些任务,交流)这些形式中有我们做过的,也有没有做过的演诗、唱诗,你们要开动脑筋好好准备呦!最后展示之后,老师要为各组打分,评选出明日的“希望之星”。有问题吗?

生:没有!

二、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决定选择几种表现形式来准备展示。小组同学讨论用什么曲调来演唱这首诗,由谁来进行表演编排等等,开始了积极地排练。教师做巡回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三、活动展示

师:刚才老师看到了大家都在积极地准备,相信大家的展示一定很精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生:是的,老师我们组先来展示。(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师:这一组的同学都在举手,让她们先来吧!

生: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总是老套路,今天我们进行了改革。这里有歌有舞,真是一片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学生用黄梅戏的曲调来唱这首诗,也别有一番风味。

表演的情境是古人好友三人一起吟诗,发现露珠易逝等自然现象,对出这首《长歌行》。

吟诗的同学模仿古人吟诗的样子,踱步吟诗,深深理解诗中的含义,不禁长叹一声。

师:你觉得刚才的同学表现得怎么样啊?

生:老师,我觉得刚才他们模仿诗人吟诗的样子很好,就像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古人吟诗一样呢!

生:是啊,老师,他们吟的是挺好的,但是我还觉得他们改用黄梅戏的曲调演唱这首诗,想法很好啊。我只想到了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唱,他们比我想得好。

师:确实都是很棒的,老师迫不及待地想欣赏其他组同学的展示呢!

生:我用线条勾勒出了这首诗的意境,选择的是用四幅图,第一幅展现了朝露易逝,第二幅表现的是树木到了秋天就枯萎了,第三幅表现的是百川归海,第四幅是诗人看到、想到这些容易流逝的事物,不禁深有感触。在颜色搭配上我才用灰色调,这样更能将诗人那种对时间易逝,要好好地珍惜光阴的心情表达出来。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充分肯定了这组同学的.绘画。

师:这一组同学真是表现得不错,同学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组展示:第二组选择的是他们认为最好的一项——唱诗作为展示的内容。他们选用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获得了成功,而且站好了队形,分为了男女两个声部进行演唱。

第三组有四个小组进行了综合汇编,他们表演组的同学的表演迎来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将诗改为了课本剧:一个小男孩不好好学习,整天玩玩乐乐荒废了学业,几十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了,可是他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千。他突然患上了绝症,在临死之前教育子女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要像他一般后悔莫及。虽然他没有说完,但是子女们为他补充上了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四、总结、评价

师:看到大家的表演,我真是很激动。大家真是各个有才华。张笑这一组同学不仅会唱,还会跳,不仅会吟,还会演,让我们为他们送上一颗“明日之星”。第二组同学的展示内容经过他们的精心准备,也同样精彩,也让我们为他们送上一颗“明日之星”。表演组的同学表演得真是太好了,他们用更新的形式演绎这首诗,让我们送他们每一个同学一颗“希望之星”。

师给各组打分

师:今天,我们用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诠释着这首《长歌行》,每一位同学的才华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其实,我们不必墨守成规,不必循规蹈矩,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这种创新精神,永远跳动着智慧的火花,托起明天的太阳。

燕歌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时间的宝贵。

2、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前几天老师布置小朋友回家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大家将收集的句子大声读出来。

2、生展示句子并大声朗读。

3、师: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并能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诗人也正是告诉小朋友要学会珍惜时间。

4、板书课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

5、齐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长和乐都是多音字。)

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十个字,但在这五十个字里初次和大家见面的生字可不少,而且有几个是老师平时也很少见到的。大家自己先读一读,找找哪些生字最难读准。

2、投影出示生字,请学生正音。

指名读、学生带读、开火车读。

重点强调朝(多音字)字的读音和衰字念古音。

3、投影出示诗中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园中葵德泽光辉伤悲

4、学生自由读全诗,师巡视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5、那么多的生字娃娃全被你们读准了,真不错!现在大家再看看大屏幕上的生字,找找看哪些字你在什么地方曾经见过。

提醒学生德字在《品德与生活》一书的封面见过。

华字在许多招牌中、电视广告中见过。

6、选择自己见或者听到过的字组词。

葵(向日葵)华(中华)复(复习)

悲(悲伤)辉(光辉)泽(光泽)

7、说说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会认字的字形。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识字。)

交流识字方法:

德: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双立人,一条心,十四岁,当标兵)

葵:用字谜帮助记忆(头戴小草帽,双辫左右翘;脸儿仰向天,朝着太阳笑。)

泽:比较记忆(日照水面现光泽,把手伸出在选择。)

复:会意字,人们(表示上面的人字头)每天(指中间的日字)抬脚(指下面的折文儿)走出耕作,日落又用脚走回来休息。

8、慧眼大考验。

为了考考同学们的眼力,老师把这些生字的上边或下边,左边或右边分别蒙住了一小部分,你们能猜出来吗?

指名让学生猜。

三、朗读全诗,读通读顺。

1、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师生合作朗读。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你们欢迎吗?

4、生生合作朗读。

咱们合作得真愉快!下面请同桌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5、齐读全诗。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投影出示6个要求会写字,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说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哪些字最难写。

2、学生交流,老师适时重点指导。

华:笔画虽少,但要安排好上下两部分的位置,使比例适中。

德:右边笔画较多,左松右紧。

努:下面的力字要字得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3、生自由练习书写。

4、反馈纠正,集体评议。

5、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两个。

6、展示作业。

寻找自己的书法小老师,向他请教。

第二课时

一、理解古诗意思。

1、请读一读全诗,有哪些词比较难理解?

投影出示:

葵指一种蔬菜。

华叶草木。

衰枯萎。

2、理解第一、二句。

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老师先用一段话来说出一句诗的意思,你们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几句诗,找到后大声读出来。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

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这眼前的一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呢?

生自由读。

指名读,学生点评。

3、理解第三、四句。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猜

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为什么?

指名读。师生评议。

4、理解最后一句。

二、体会古诗感情。

1、师:时间从诗人身边一天天过去,看着花儿即将枯萎,春天也将过去,诗人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间,可时间能回头吗?

2、你有没有特别想抓住时间的时候呢?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来谈,如:学生们总是觉得快乐的时间过得特别快、如果昨天的没完成的事不及时完成,今天来做又会耽误更多的时间

3、是呀,时间总是无情而又不等人的。大家和诗人想到一块去了,一个人只有好好利用时间,珍惜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小时候不努力而等到长大了再来白白地伤心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4、现在请大家说说你此时心中的感受。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呢?

三、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大家刚才在理解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看图找诗句的游戏。

2、课件播放画面:春天百花盛开、阳光灿烂;秋天草木枯萎,河水向东奔腾;一个小小孩在家中埋头苦读的画面。请你为每一个画面配上相应的诗句朗诵。

3、你读大家评。

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出自己的体会到的感情,其他同学点评他读得好不好。

指名读,集体评议。

4、古诗学到这儿,你们能背诵了吗?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甚至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

5、学生自由背诵,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6、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四、作业。

从你课前准备的名人名言中挑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送给你的朋友。

燕歌行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诵读,继续引领掌握诵读古诗文方法,了解大意并体会意境。

2、积累经典名句,受到“惜时”教育。

2、适度拓展,引发诵读古诗兴趣,扩大积累。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引入——调动积累引趣诵读

读本中的目,会背哪?背一背或读一读。

二、 诵读新目——方法指导诵读

(一)以难度挑战激趣独立诵读

1、调研:希望自己独立读正确还是希望和小伙伴一起读好这首诗?

2、自主读正确、通顺

3、交流互助正确、流利诵读[请你们推荐1一2位读书比较好的人,说推荐理由。]

4、范读引领,难点指导[师生交互诵读]

(二)通过了解内容赏读品趣

1、了解古诗文大意的方法指导:

1)看看书中有关资料,说说你从诗中明白了些什么?

2)一般读古诗或古文,可以通过“看注释”的方法,了解大概意思。

出示本课“注释”,同桌互助,了解大意——你又明白了什么?

全班交流,进一步准确了解大致内容——直译古诗并增加师生个人的理解

2、古诗欣赏式诵读指导:

1)自由读一读,看看哪句诗最有画面感,可以让你眼前出现一幅生动的画面?划“曲线”。

2)想象画面,眼睛放得远一些——体会着诵读或背诵。

3)指名读,闭目感受是中的画面和意境。

3、名句积累式阅读法指导

1)请再次自由美读古诗,把你最像记住的句子划“双横线”并背下来。

2)交流积累的著名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三、扩大积累——学用结合,拓展诵读

1、你最想把你背下来的名句告诉谁呢?准备怎样说?[读-背-说]

2、看看这课的一组诗,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谁知道?[板书:惜时]

3、自由读一读后边的诗———指明读一遍到两边。

4、你还知道哪些劝人珍惜时间的名句吗?[后一课;生活中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等]

布置:诵读《长歌行》读好《明日歌》《惜时》

燕歌行教案【篇5】

一、教学设计的说明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

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

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们后世人对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吗?我看未必,作为后世人,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人们对他的三个评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在创造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由此,呈现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说明:本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

5、鉴赏评价,把握感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诗,我将该诗划分为四个小节,再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小节,让学生动起来,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引导学生,目的是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问1、请每组同学找出他们最欣赏的诗句,并用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三组同学答:我们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句。因为曹操把对贤才的渴望即一将难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用最短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我们认为是“忧之至极”。

问2、很好,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刚才第三组同学找到的曹操的“忧”外,还有哪些语句反映出曹操的“忧”了?

它们又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第一组同学答:第一节诗中还有两个“忧”字,通过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

问3、你们找的很准确,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那么在这两句诗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吗?如果不是,那又展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第二组同学抢答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问4、在第二节诗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将《诗经》中的诗句信手拈来有什么意图呢?

第四组同学答:《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们都到我这里来吧!

问5、第四组的同学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有这样一则材料:曹操平定北方后,几次下《求贤令》,打破了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作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为贤,网罗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这样大“喜”的局面,曹操还“忧”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答: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在我们对“忧“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贤才难得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曹操“忧”的就是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

问6、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没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组同学问:我们没有想透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几句诗?又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结尾?

师答:好,这个问题同学们问的非常好,因为这四句诗很有探讨价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也可以说,在这里曹操向贤才们表达了诚心和自己的广阔胸襟,这句话等于曹操拍着胸脯向人才保证: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请放心我一定不会“才”满为患,快来投奔我吧,让我们一起来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但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天下归心”。曹操最终的梦想是要一统天下,万民归心,这就等于为天下贤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动的宏伟蓝图。

问7、同学们体会到这四句诗运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吗?

学生甲:是化用典故。诗句都有出处啊!

问8、好的,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其他的手法吗?

师背诵:《关雎》一诗的前四句,让同学们对比感受。

学生乙:是比兴的手法。

总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疑发问,教者点拨后,自主生成的。实际上,就是学生“悟”出来的。

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强化理解,迁移训练

⑴显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诗,试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此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其次结合练习题,深入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说明:《观沧海》一诗中的“碣石”景观就在葫芦岛市绥中县。)

⑵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应解决好“两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个体。相互联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其共同的目的。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相互独立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独立的个体,思维、习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如何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并且趋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在一节语文课上,相对而言,知识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通过这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另外,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当然,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

就我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学生基本上在我的调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既有的教学思路下,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曹操“忧”的含义的理解。因为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横向的和曹操《观沧海》一诗的对比,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学形式上,思维的张力还不够,形式还不够灵活。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应关注生活。远离了鲜活的生活世界,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作为一位教师,我应适时地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学生对知识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燕歌行教案【篇6】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重点:揣摩诗中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导语设计:

“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分别写出了曹操的博大和慷慨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名作《短歌行》。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整体感知诗歌:

1.播放录音,整体把握该诗的语调,体味其中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2.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六.课文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确,人生苦短,光阴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2.阅读《三国演义》,把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和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进行对比,做出自己的评价。

艺术手法        内容                       思想感情

比兴        明明如月;乌鹊南飞。

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家宾,鼓瑟吹笙。

......

燕歌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燕歌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葵”,掌握字形、字音、字意。

2、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诗人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激情创境,引入诗题。

(1)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古诗就像一朵独具馨香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位诗人?什么朝代的?

(3)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课件出示)

二、初读诗文,感知韵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大家评价。

3、课件出示诗,齐读。

4、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

三、自读诗文,感悟意境。

1、这首诗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是哪一句?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直奔中心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领略出诗的主题)

2、出示“自学向导”,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目的: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按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向导”引路,让学生自学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学交流,理解诗意。)

学习向导:

(1)读一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首诗?

(2)结合上下文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假如请你为这首诗画幅画,你会画些什么?

(4)选择你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3、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自学。

4、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5、交流反馈,相机指导。并抓住重点进行考察。(课件出示“练一练”)

(1)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

(3)诗人为什么害怕秋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根据诗意,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6、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再朗读一下诗歌。

(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在读中体会、领悟诗意。)

四、研读诗文,想象意境。

1、和诗文对话。

(1)诗人由“园中葵”时光的易逝,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听!春天的`凌晨,菜园里“葵”和“露珠”妹妹在说着悄悄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替它们说出心里话。

①小组讨论,和文本对话。

②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③还可任选两种事物,进行对话。

(2)如果你是“朝露”,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2、和诗人对话。

诗人还看到了哪些景物?由此产生了哪些联想?用了什么作比喻,说明怎样的道理?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3、此时此刻,我们大家一定有不少感想,请大家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名人志士,都用诗句表达这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的有哪些?

2、学生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

(一方面多角度感受时间的宝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3、课件出示朱熹的《偶成》

总结: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古人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希望我们大家从今以后: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

六、唱诗

过渡:乐府诗是可以和着音律唱的,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配上你熟悉的音律唱一唱,再一次领略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试着唱诗。

2、请小组为大家表演唱诗。

3、放《青青河边草》配乐,师生齐唱。

(此环节以唱的方式,增强古诗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学科间的整合。)

总结:同学们的歌声感染了我,老师也想放声唱一曲。“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唱)可是有一样东西却是一去不复返――时间,让我们牢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从小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1、比一比。看谁读的有感情。

2、画一画。展示自己根据诗意画的画。

燕歌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 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 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课前播放由李清照《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引出词人的“愁”)

好,歌曲听完了,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对了,是李清照。词作当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子呢?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就是说,这首词传达的是词人怎样的情感--愁,而且是相思之愁。初中时候,我们学过李清照一首词,也是写相思之愁的--《醉花阴》。一起把它背一下。李清照的相当多作品都涉及到了“愁”,那么,她的愁是不是都是相思之愁呢?她又是不是由始至终都是以愁的形象来出现在世人面前呢?要知道这一些,我们就要了解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作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人论世。接下来,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他所认识的李清照。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生齐读《声声慢》;

2、 请两三位学生个别朗读;

3、 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并结合以下内容品味词作情感--

A、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B、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C、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在情感上,与《醉花阴》相同,词人表达的是一种“愁”绪。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以及她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拨: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详析首句:“寻寻觅觅”写词人的神情、动作,反映了她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别的什么。“冷冷清清”写的是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这般的寻觅不仅没找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减轻词人内心的伤痛,反而让她在这冷清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感来,“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反映出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这七组叠字的使用虽后有来者,却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使用叠字,一方面可使词作读来琅琅上口,增加作品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也使词人的悲凄感情进一步增强。

(学生找出词中主要意象,师详析一二,余者由学生自行分析,当作业处理)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曾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但这种功业难就的苦痛并不是几杯酒可以消融的,以致于“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也正如“斗酒而出百篇”的“诗仙”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所以说是淡酒,则更突出了词人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B、雁--象征“离愁”

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在《一剪梅》中,词人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赵明诚生前,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而此时,斯人已逝,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苦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也不再铺垫、渲染或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具神韵。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1、分析“淡酒”、“过雁”以外的其他意象;

2、以“初识愁滋味”为主题,搜集古人写愁的名句。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生字“葵”、“衰”,新词“华叶衰”、“待日晞”、“布德泽”。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具:

flash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1、播放歌曲《长歌行》,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课题: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查阅并出示相关资料: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二、学习古诗

1、老师范读,学生自读。

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意指导以下字词:

葵:冬葵、冬寒菜,古代的一种蔬菜。

衰:从强到弱,在文中衰败,枯萎的意思。

华:同“花”。花和叶子都变黄了,然后衰败凋谢了。

待日晞:很快要被太阳晒干。

布德泽:给予恩泽,恩惠。

3、出示:

学习向导:

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⑵绘画法:从诗中圈出美好的诗词并作画,照图解说。

⑶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4、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受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12、让学生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

把古诗读正确,读准确。

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

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三、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想一想。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出示: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莫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同学们的收获很多。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3、出示:

作业:

抄写并背诵古诗。

找劝学勤学的词句诗篇积累。

设计成劝诫人们及早努力的公益广告建议在我们的校园里能挂上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汉乐府

长歌行

珍惜时间

短歌行课件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经过深入研读“短歌行课件”实属精品之作不容错过,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短歌行课件【篇1】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六、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八、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九、说板书设计

表达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或效果

运用了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艺术手法

用典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吏以言志或抒情

比兴形象生动

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思想情感

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课件【篇2】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

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诗人。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运用了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将这两部分板示给学生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的印象表达格式的归纳是对知识上升为技巧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课件【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八课《诗三首》中的《短歌行》(说课题)

从今年开始,我们天津市的高中就开始全面进入了新课改,所以我们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用新教材,运用新方法,构建新课堂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说课标)

《短歌行》是一篇经典篇目,在以前的旧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众多语文教学的前辈在对这一课的研究揣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在新教材中它被当作一篇自读课文但我以为教材的使用是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这本身也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理解吧我把这一课的课型定位为探究型而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找资料,所以像《短歌行》这样资料丰富的诗文就非常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由此,我决定将第二单元的顺序重排,把《短歌行》放在了第一课,然后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歌《归园田居》、《涉江采芙蓉》、《诗经两首》、《孔雀东南飞》、《离骚》(说教材)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胜于知识系统的构建,不必按时间顺序安排诗歌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规律来组织教材

我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汉沽一中高一九班全体学生该班一共42名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尽量用保守一点的方法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各种学习模式的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已经初步了解并逐渐适应了新课程的特点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必修二中我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该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这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的学习,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说学生)

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辅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过程与方法)

2、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知识与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懂得珍惜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这种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确定研究的方向,学会找资料,学会选择和整理资料中的有用信息

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如何既不放松又不妨碍地参与其中(说目标、重点、难点)

探究课程是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一间教室的空间内完成的,学生须要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研究所以我把这一课的学习分为四个流程:

首先要确定学习的主题,我将高一九班的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结合这一课的具体情况,由刘学等几名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背景组,由王卓为等有朗诵基础的学生组成诵读指导小组在课前将这两个小组合并在一起,给他们提一个任务:就是将朗诵的过程与历史背景的介绍结合起来,编成一个短剧,同时提示学生这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写在赤壁大战前夕,有人认为是写在曹操晚年由两组学生讨论研究决定采取哪一种说法,到展示时作为课堂导入环节这样做改变了传统教师导入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来组织编演的短剧将背景与诵读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作为幕后的导演出现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时避免了该组学生任务简单化,活动程式化,使他们在准备背景的同时也能深入地研究分析文本的内容这样就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关于课文内容的探究,我把它分为四个探究模块,即:

这四个探究模块分别是着眼于诗歌的字面内容、艺术技巧、作者情感和读者体悟四个方面

短歌行课件【篇4】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4.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读

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课件【篇5】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诗经>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课堂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的语文课堂是充分开放性的,让学生可以以课堂为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

首先,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文化。

其次,学习思维是开放性的,不局限于引导学生获取有限的、固定的知识,而更多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开拓思路,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做准备。

最后,教学形式是开放性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但不片面追求形式,而是从实效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和形式。

对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审美都是一个读者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应该剥夺学生的再创造权力,把阅读异化成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而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各个对话主体(教师、学生、作品)创造合适的对话情境,使他们实现较充分的对话,从而使教学产生意义。结合本课内容,教学可以针对以下几点做努力:

(1)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此诗的“诗眼,”领悟诗的感情基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思”贯穿全诗,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与曹操对话:首先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把握曹操的思想感情;接着分析诗作,把握曹操的“忧”,从诗歌中直接感受他因何而忧,从而进一步探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师生共同对话:在充分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阅读者间进一步对话,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对作品的阅读产生现实意义。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简单地评说曹操,探讨曹操独特的“忧”,说说曹操的求贤观给现代生活的启示。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短歌行课件【篇6】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

1、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歌,同学评点。

1、(1)三分钟时间,同学结合课文底下注释,梳理诗歌大意,学生质疑,同学帮助解疑,最后老师再适当点拨。

(2)诗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找出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

(1)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2)渴求人才:多处,引《诗经》、周公典故――渴求贤才 (用典)

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 ,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3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当时,曹操在赤壁失败后,采取措施稳定内部,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大力招揽人才,惟才是举。

总结 :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一)将学生分析到的几处用典及比喻名句做一总结: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4、“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全诗以“忧”字贯穿始终,人生苦短之感慨、人生忧多乐少之喟叹:曹操之忧,亦是永恒、普遍之忧;渴求贤才、功业未建之忧:曹操作为政治家个人之忧。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课件【篇7】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短歌行课件【篇8】

一、学习目标: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孙权靠父兄基业坐断江东,刘备凭皇叔身份、仁义情怀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曹操又凭什么一统北方呢?同学们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四、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五、品读诗句,理解内涵。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 (点击幻灯片链接) (板书)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小结: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功业未成,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写解忧,必须求得贤才。《短歌行》实质上就是一首“求贤歌”。我们心目中的曹操嫉贤妒能,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求贤若渴。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点击幻灯片

原文: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是曹氏有限公司明明白白的人才招聘广告,《短歌行》就是一份含蓄委婉的古诗版本的人才招聘广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愿意投奔曹操吗?曹操在这份古诗版人才招聘广告中开出了怎样的诱人条件来吸引人才呢?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板书)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板书)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板书)

7.总结: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曹操自比周公,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疾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其间,所以此诗又读来慷慨激昂。“悲凉慷慨”是此诗风格,又恰恰正是“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同学们来听听《短歌行》演唱,来感受一下这份悲凉慷慨的情怀。(解释版本问题)

六、拓展延伸:

1.经典永远是经典,《短歌行》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你从中悟到一些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七、课堂总结: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教学设计]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3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