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数学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锦集5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锦集5篇

【#范文大全# #七年级数学教案锦集5篇#】趣祝福的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数学教案”,我们将会持续更新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敬请期待。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2】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x 3×3可以记作x,读作xxx.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x 3×3×3可以记作x,读作xxx.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七色光》教案

教材分析 :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七色光,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包括分解阳光和混合色光)。

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先由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颜色和成因,引导学生制造彩虹光影——分解色光,再通过水棱镜的实验——混合色光,分析其中的光学原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颜色的排列顺序、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看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求观察与研究的结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并利用水棱镜对光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观察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2、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并观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使学生了解有关光的初步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过牛顿盘对光的混合实验,使学生对七种色光混合形成白光产生新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爱好、乐趣。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制造彩虹的实验及七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 2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太阳光是复色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4.知道七种颜色的光可以合成白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彩虹的形成过程,自然界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彩虹吗?(出示彩虹的图片) 2.提问:关于彩虹,你们有什么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准备

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水棱镜套材料一套、牛顿盘套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彩虹吗?(出示彩虹的图片) 2.提问:关于彩虹,你们有什么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4.将平面镜迎着电筒光放在浅水盆里,固定牢固,然后将白色卡纸斜放在镜 前方,调整水盆、镜子和卡纸的位置,直到卡纸上出现彩虹。

5.将三棱镜的一个面对着电筒光,让光线射入,然后调整角度,在另一面的墙上也会出现彩虹。

6.可以对着光观察光盘,也可以看到鲜艳的七色光。 7.学生分组活动。

8.阅读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并做七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 9.提问:是谁最早发现太阳光是由七色光构成的呢? 10.学生阅读牛顿的故事。

11.提问:牛顿的伟大发现为什么会遭到激烈的反对?怎样才能说服人们呢? 12.学生回答。

13.出示牛顿盘及制作方法,并解释怎样做这个观察实验。 14.学生在课后,利用牛顿盘进行研究并思考: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做相同的实验,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板书设计

白光-------七色光------白光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苏教版中学数学教案模板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收集数据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和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明白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数

2、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教学方法

实验——讲——练相结合

通过测量实验体会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和精确数,经过讲解和练习能将一个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教具准备

1、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制成标本

2、最小单位是厘米的刻度尺和最小单位是毫米的刻度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例如:

(1)小明班上有45人;

(2)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3)某次地震中,伤亡10万人;

(4)小红测得数学书的长度为21.0厘米

而这些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有些是精确的,而有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或无需要得到精确数据而取了近似数

凭你生活的经验,你能判断一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生]我认为第(1)个中的数据是精确的,而第(2)、(3)、(4)中的数据都是近似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做一个实验,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Ⅱ、引入新课,获得直观的体验

1、实验——测得树叶的长度

[师]同学们在下面收集了不少的树叶,把这些树叶制成标本的时候,要求必须在标本中注明每片树叶的长度,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一小组,用你准备好的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你收集到的树叶的长度,并读取数据

(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读取数据的方法,同时给予指导,让同学们体验到测量读取的数据是有误差的)

[师]在同学们测量的过程中,同桌的小明和小颖用最小单位不同的刻度尺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如图3-1所示:

图3-1

(1)根据小明的测量方法,你能知道他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什么吗?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

(2)谁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生]小明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厘米,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6.8厘米,其中6是精确的,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小颖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毫米,她测量的结果可以读成6.78厘米,其6和7都是精确的,而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

[生]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容易看出小颖测量的结果要比小明的更精确一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细,同桌的小明和小颖共收集了12片树叶,测得刚才那片树叶的长度的值分别约为6.8厘米和6.78厘米、在这一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呢?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12片树叶,这个数据是精确的,而测量的树叶的长度的值是近似的

[师]大家还可以用你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厚度,数学课本的长度、厚度,又可以读出一些数据,它们是精确的还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我的课桌的长度是80.5厘米,它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课桌的长度是80.45厘米,它也是近似数

[师]由此,我们可知测量得出的结果都是近似的,例如珠峰的高度是8848米,是测量得出的,它是近似数

在生活中,除了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数据也是近似的?

[生]有,例如方便面袋子上写着:总净含量110克,数据110克是近似的

[生]饮料桶标注的净含量是350 mL也是近似数

[生]天气预报中报到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8℃,“28℃”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咱们这本教科书字数是202千字,“202千字”这个数据也是近似的

[师]真棒,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这么多的近似数据,说明同学们平时很留心观察一些事物,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2、议一议

图3-2

(1)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生](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亿,人口总数为12.9533亿这个数据是近似数

[师]为什么呢?(Why?)

[生]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客观条件就决定了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的

[师]的确如此,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尽管现在科技的发展,有了更为精密的仪器、在人口普查中,由于客观条件等的限制,也难以或无法取到精确值

[生]第二幅图是精确值

[生]第三幅图中,年级共有97人是精确值,而买门票大约需要800元是近似值、

[师]回答正确、这里的“800元”也是近似值,但这个近似值不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要估算一下大约需多少钱,无需得到精确值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例子说明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吗?

[生]小明的身高是1.58米,体重40公斤,年龄14岁,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小明今天上了6节课,是精确的

[生]一条草鱼重2.854千克,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我们班有25个女生,这个数据是精确数

[师]我们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做一做

例1小明量得课桌长为1.025米,请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

(3)四舍五入到个位、

[分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看这一位后面一位的数够五不够五,来决定取舍,特别注意近似数1.0,末尾的0不能随意去掉、

解:(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为1.03米;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为1.0米;

(3)四舍五入到个位为1米

例2小丽与小明在讨论问题

小丽:如果你把7498近似到千位数,你就会得到7000

小明:不,我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首先,将7498近似到百位,得到7500,接着把7500近似到千位,就得到了8000

小丽:……

你怎样评价小丽和小明的说法呢?

[生]小丽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数近似到千位,要一次做完,看百位上的数决定四舍五入,而不能先近似到百位,再近似到千位

例3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596960千米2,美国和罗马尼亚的国土面积约为9364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千位)和240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万位)如果要将中国国土面积与它们相比较,那么中国国土面积分别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时,比较起来的误差可能会小些?

[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这样出现较大误差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解:当与美国的国土面积比较时,可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千位,得到9597000千米2,因为它们同时四舍五入到了千位,这样比较起来误差会小一些

类似地,当与罗马尼亚国土面积相比较时,可以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万位,得到9600000千米2、

Ⅲ、课时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呢?

[生]我们知道了测量所得的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生活中既有精确的数据,也有近似的数据,因此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生]能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不能随便将小数末尾的零去掉、例如2.03取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得到近似数2.0,不能把零去掉、

板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据——近似数和精确数

1、实验测量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的(测量树叶的长度)

2、议一议

二、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师生共析,由学生板演)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2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