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九年级数学教案 >

九年级数学教案12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12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

对于“九年级数学教案”,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本页面内容有助于您。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老师需要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实际教学经验,还要结合教学理论。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1

系数化成1→解。

4.根与系数顶的关系: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 )⑷验根及方法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

⑸解方程及检验。

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4.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5.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2

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弧、弦等与圆有关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

难点

理解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圆的集合性定义.

活动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的物体.

2.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

活动2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让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我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吗?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

教师强调指出:位置由固定的一个端点决定,大小由固定端点到铅笔尖的细线的长度决定.

1.从以上圆的形成过程,总结概念: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小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问题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又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形成新概念.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的新概念: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一个图形看成是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必须符合两点:在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满足这个条件;满足这个条件的每个点,都在这个图形上.)

活动3学以致用,巩固概念

1.教材第81页练习第1题.

2.教材第80页例1.

多媒体展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四个点在同一圆上,实际是要证明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即四个点到O的距离相等.

活动4自学教材,辨析概念

1.自学教材第80页例1后面的内容,判断下列问题正确与否:

(1)直径是弦,弦是直径;半圆是弧,弧是半圆.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弧.

(3)在同圆中,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4)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教师强调:长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等弧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的弧.)

(5)大于半圆的弧是劣弧,小于半圆的弧是优弧.

2.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和弧.

活动5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教材第81页练习第2,3题.

活动6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弦、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要特别注意“直径和弦”“弧和半圆”以及“同圆、等圆”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等圆和等弧的概念是建立在“能够完全重合”这一前提条件下的,它将作为今后判断两圆或两弧相等的依据.

2.证明几点在同一圆上的方法.

3.集合思想.

作业布置

1.以定点O为圆心,作半径等于2厘米的圆.

2.如图,在Rt△ABC和Rt△ABD中,∠C=90°,∠D=90°,点O是AB的中点.

求证:A,B,C,D四个点在以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答案:1.略;2.证明OA=OB=OC=OD即可.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3

课 题 3.1a平行四边形(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它相关结论, 3.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探索证明过程,感悟归纳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回顾交流 问题提出: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条件?   3.如何运用公理和已有的定理证明它们?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学生证明。 拓展:由上面的证明过程,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拓展: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你证明它。 学生证明。 定理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2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性质有: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1 1、2       课 题 3.1b平行四边形(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3.感悟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思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二、小组合作、推理论证 1.的逆命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议一议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并与同伴交流。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2、3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涉及到平行四边形判定的问题,应注意灵活选择不同的判定方法。从边看:有三种判定方法: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看: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从对角线看:对角线互相平分。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2 1、2       课 题 3.1c平行四边形(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定理的结论。 3.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 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进行拼摆。并互相交流。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想一想 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学生根据提示证明猜想。 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拓展:利用这一定理,你能证明出分割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口述理由。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3 1、2、3、4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4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2.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1+(1+x)+(1+x)2=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六、布置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有幸参加初三复习课研讨,临听了张老师所做的《二次函数》一节复习示范课,听后收获颇多,反思很多,感动更多,收获的是她又把我带回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反思的是面对中考和课改两大压力,数学课究竟怎么教;同时也为有这样优良素质的教师和务实教研的风气而感动。

作为一名有十几年从事数学工作的教师,我很欣赏张老师的教学风格,语言规范、声音清脆、情感充沛、思路清晰;引导简洁、激励到位、点拨准确、归纳具体;启发性大、针对性强、逻辑合理。课堂中即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三种解析式、图像和性质等双基的落实,特别是借助“八字”形象记忆法帮助学生理解性质很贴切,也引导学生经历从解析式到图像再到性质的数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利用配方法进行函数解析式的演变,利用待定系数法结合所给条件,最佳选择方法求函数解析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特别是关注中考热点、难点问题,如判别曲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a、b、c的符号与图像的情况。三个二次的关系,动点问题。听后很解渴,是一节上层的复习课。

但是我认为此课也有不足:一是教学节奏过快,中等以下的学生不一定跟上,由于是一课时,涉及二次函数的所有内容都要串上来,教师不得已采用了加快节奏的策略,尖子生能跟并理解,对大部分学生不利。二是个别基础点应该用基础题型夯实,如定义(a≠0)的利用,一般式变顶点式,确定对称轴、顶点。已知三点确定解析式等,使学生基本题型分必得。三是要是一轮复习的话,一课时内容较多,特别是那些难点、热点仅凭教师、学生一说而过恐怕不行,必须一个个敲定。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6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九(二)(P.58《作业本》P.33,[3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求最大公约树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的求出两、三个树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12和186、3和5

3和2435和79、6和18

20和158和62、3和4

8和106和915、20和5

二、练习

求20、3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方法,和结果,哪个对,不对的错在哪里。

(1)102030155203015

323152463

2153233

211

[20,30,15]=103215=300[20,30,15]=523211=60

三、第9、12题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练习

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思考题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的应用题。

五、总结归纳

两数关系

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

互质数

1

相乘的积

倍数关系

小数

大数

一般关系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在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在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求最大公约数

求最小公倍数

选择除数

必须是三个数的公约数

还可以是两个数的公约数

最后除的数

不再有公约数

两两互质

连乘的数

除数连乘

除数与最后的两个商连乘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7

1. 不要钻偏题、怪题、过难题的牛角尖,根据自己平时做套卷时的感受,多练习以下几个

(1)初看没有思路,但分析后能顺利做出的。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练习,能够使我们对题目的考点和重点更熟悉,提高建立思路的速度和切入点的准确度,让我们能在考试中留出更多时间来处理后面难度高、阅读量大的综合题。

(2)自己经常出错的中档题。中档题在中考中每年的考查内容都差不多,题目位置也相对固定,属于解决了一个板块就能得到相应版块分数的类型。在中档题的某个题型经常出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理解不到位。通过练习,多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把不稳定的得分变成到手的分数。中档题难度一般不会太高,所以对于自己薄弱的中档题进行突击练习一般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3)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也应该做一些常考的题目类型。比如圆的切线的判定以及与圆相关的线段计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二元一次方程整数根问题等,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熟练度。

大部分学生都有错题本,在复习时看错题本,巩固自己的错误是不错的复习方式,但在看错题时一定要杜绝连题目带答案一起顺着看下来的方式。尽量能够将答案挡住,自己再尝试做一遍,如果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看答案,并做好标注,过两天再试做一遍,争取能在期末考试前将之前的错题整体过两到三遍、加深印象。

做题时,我们心中要对相应题目所对应的考点有所了解,比如填空题中如果出现几何问题,主要是对图形基本性质和面积的考察,而很少考到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尺规作图写依据除外),所以我们在填空题中看到几何问题,就不用从全等方面找突破口,而是更多地注重图形的基本性质。比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

很多同学在复习时不喜欢动笔,觉得自己看明白了就行,但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不去实际操作只是看一遍题目,对题目解法和思路的印象其实是很低的。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能锻炼我们的计算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许多同学在写证明题时很不熟练,逻辑不顺畅,也是由于平时对书写的不重视,应该趁着期末考试前的时间,多练练书写。

数学解题中往往会用到很多公式和结论,比如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等,对这些公式还不熟练的同学,一定要在考试之前认真复习巩固这些公式,做到熟练掌握。另外,对于直线的平移、对称的规律、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和翻折等的做法也要烂熟于心。

期末考试中除了选择、填空之外、还有一些直接写出结论的题目,这些题目我们在解决时都可以利用图像或一些特殊的值和位置、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不用按部就班的证明和运算。在做的时候要胆大加心细。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2、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3、课内练习一-----第1、2题。

4、课外作业: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5、《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6章26、1的内容。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二次函数是基本的初等函数,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在学习了一次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本节提出了两个求实际问题中变量最大值的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照函数的概念判断它们是否是函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函数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形式。通过归纳具体函数的共同特点来定义二次函数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九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多加以引导,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概括归纳二次函数的概念。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了解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二次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A.y=2x+1 B.y=(x-1)2-x2 C.y=2x2-7 D.y=-1x2

3.已知圆柱的高为14 cm,则圆柱的体积V(cm3)与底面半径r(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

A.V=14r2 B.r=14πV C.V=14πr2 D.r=V14π

4.某厂今年一月份新产品的研发资金为a元,以后每月新产品的研发资金与上月相比增长率都是x,则该厂今年三月份新产品的研发资金y(元)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为( )

A.y=(1+x2) B.y=a(1+x) C.y=a(1+x2) D.y=a(1+x)2

5.用一根长为10 m的木条,做一个长方形的窗框,若长为x m,则该窗户的面积y(m2)与x(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

6.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21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经过调查发现,若每件商品售价为x元,可卖出(350-10x)件商品.则所获得的利润y(元)与售价x(元)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

①y=x2+1;②y=1x2+1;

③y=(2x-3)(3x-2)-6x2;

④y=x2+x-1+1;

⑤y=x2+1;

⑥y=(x-1)(x+4).

9.如图,在△ABC中,∠BAC=90°,AB=AC=1,点D是BC上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在AC上取一点E,使∠ADE=45°.设BD=x,AE=y,则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为 .(不要求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0.已知二次函数y=x2-bx-2,当x=2时,y=-2,求当函数值y=1时,x的值.

11.已知两个变量x,y之间的表达式为y=(m+2)xm2+m-2x-2.

(1)当m为何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2)当m为何值时,此函数是一次函数.

12.如图,某矩形相框长26 cm,宽20 cm,其四周相框边(图中阴影部分)的宽度相同,都是x cm,相框内部的面积(指图中较小矩形的面积)为y cm2.

(1)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2)若相框内部的面积为280 cm2,求相框边的宽度.

13.某商人如果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每天可销售100件.现在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提高1元,其销售量就要减少10件.若他将售价定为x元,每天所赚利润为y元.

(1)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当利润等于360元时,求每件商品的售价.

14.如图,一面利用12 m的住房墙,另外三面利用22 m的建筑材料建成一个矩形花圃,其中有两个1 m宽的小门,设花圃的宽AB为x m,面积为S m2.

(1)求S与x的函数表达式及x的取值范围;

(2)如果要建成面积为45 m2的花圃,AB的长为多少米?

13. 解:(1)x=-10x2+280x-1600(10≤x≤20) (2) 14元

14. 解:(1)S=-3x2+24x(4≤x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56+45=

101-56=

101-45=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7页,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九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

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

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

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

提问:

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

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

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

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

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

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

化简:

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

P12 练习1、(3)、(4)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具体办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化简的具体方法可用于计算。

七、作业

P14页习题22.2 2(3)、3(3)

教学后记: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4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