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南京日记 >

2024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7篇)

2024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7篇)

趣祝福作文(编辑 智慧星)开始写作品名的观后感之前,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为了保留心里那份感动,我们应当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增加我们对影片的印象,以后方便我们自由运用,趣祝福小编觉得“南京南京观后感”是一个值得您关注的话题不妨一读,确保方便访问请将本页添加到书签夹!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

南京博物馆观后感一

今天我们参观了位于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馆,那里的文物让我们眼花缭乱。

走进南京博物院大门,印入我眼帘的是两个仿古的古典式建筑,门楣的大匾上镶嵌着金字“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

进入“物华天宝”大厅,共有上下两层,电子屏幕介绍有漆器、瓷器、陶器、云锦、青铜器……一共有12各不同的展区。

我们先参观了玉器陈列馆。这里展示的玉器可都是我国古代的杰出作品啊,象征着我国古代的繁荣昌盛和制造玉器的高超水平。每件玉器都巧夺天工。其中有一个很像闻名遐迩的和氏璧。它扁平圆形,中钻圆孔。壁正背两面遍饰美丽的花纹,花纹分内、外圈,外圈为变形龙凤纹,内圈是谷纹,排列密布齐整,真是美轮美奂。还有一件银缕玉衣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它是有无数个许许多多的如同麻将似的玉牌做的“战袍”,而连接真玉牌的线是一根根银光闪闪的银丝,真是精品啊!同学门密密麻麻的围在展台边,鼻子都贴在玻璃上了,久久不肯离去。

一进云锦陈列厅,就被精美的云锦惊呆了。威严富贵的龙袍最抢眼。龙袍宽大而又大气,中间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仿佛金龙在保护龙袍。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参观完南京博物院,我们被祖先的聪明才智、高超技艺、勤劳勇敢所震撼,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为而骄傲。

南京博物馆观后感二

很早以前就听闻过南京博物院的大名,这次终于有幸进去参观一番。

在去博物院之前我对它也小小的了解了一番,现今以博物院命名的单位只有两家,一家是故宫博物院,还有一家就死我们南京博物院了。经二期扩建以后的南博形成“一院六馆”的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怀着对历史的敬仰,对文物的欣赏我们仔细的参观了这几个馆。其中我对历史馆和民国馆的感触最深,走在其中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历史一般,看到那些出土的文物,看到古人用的瓦罐,看到古代妃子用的金饰,看到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被其吸引。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应该就是镇院之宝乾隆的瓶子和奢华尊贵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这些镇院之宝代表了我国文化历史的最高水平,让人钦佩。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多了一些对历史的认识,历史的理解,历史的感悟,对我们国家五千年璀璨文化的赞叹。

南京博物馆观后感三

南京博物馆位于中山门旁,远远望去,它古色古香。当我迈进南京博物馆大门时,仿佛置身于五百年前。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还未进入南京博物馆时,我的目光就被门前的石雕牢牢吸引住了,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石马微抬前蹄,从它的眼神中流露出对自由奔腾的`渴望。我抬头看了看珍藏着悠久历史文物的南京博物馆,不禁十分迫切地向往进去参观。

进门后,玉器馆、青铜馆、云锦馆、瓷器馆中精美的工艺品令我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心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竟富有如此大的创造力,真令人难以置信。

我走进了金雕馆,一边走一边看,忽然,我在一个名叫“金蝉玉叶”的金雕前放慢了脚步。这是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息在碧绿的玉叶上。被玉叶托举的金蝉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象在奏鸣。它那两颗圆溜溜的大眼睛紧盯着远方,仿佛在寻找自己的伙伴。我看着这只妙趣横生的金蝉,心想:原来古人也有这么一份“童趣”埃如果没有那玻璃保护层,我早就伸手去摸摸这个可爱的小家伙了。

走着走着,我的好奇心突然又被一个名叫“金兽”的宝物吸引住了。它就像一块磁铁,让我的目光无法从它的身上转移。它曲腰团身,伏在地上,张牙露齿,神态警觉,眼睛炯炯有神。我闭上眼睛,在想象中见她两眼射出寒光,吼声震天,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不仅仅刻画出了它的模样,而且还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它的灵魂!

看着看着,我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脚步,用心去细细地观赏每一件工艺品。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但我却浑然不觉,当我参观过所有的古物后深吸一口气,不由自主地赞叹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凭着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了这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工艺品!”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既然古人都能做出这么多精妙绝伦的工艺品,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要在未知的“海洋”中不断求索,造福人类!

南京博物馆观后感四

昨天晚上,妈妈对我说星期天如果不下雨,就带我去南京博物院参观。我听了以后非常开心,因为听说那里有很多文物,还有恐龙化石。

星期天早上,我很早就起来了,看看外面,我跑到妈妈面前:“妈妈妈妈,今天是晴天,我们快去博物院吧。”就这样,妈妈和我出发了。

我和妈妈到了南京博物院,还没有进去,就被博物院高大宏伟的建筑吸引了,真壮观啊。

虽然我没有学习过中国历史,但是听了妈妈的讲解,我大概了解到我们祖国的五千年历史。南京博物院里展出的文物只是我们祖国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我们今天参观了六个馆,看到了上千个文物,我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但妈妈却对我说,我们不仅仅是来参观的,更是来学习的,所以我更加用心留意着每一段解说和每一个文物。原始社会石头工具的粗糙,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精美,汉朝石像的古朴,唐朝陶器的艳丽,宋朝瓷器的秀美,清代云锦的华丽,我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过程,还有中华文明的伟大。

我们新时代的儿童应该继承我们祖先的优秀传统,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知识,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2)

刚从电影院出来,那一幕幕还是挥之不去:枪击、火烧、活埋、刺杀、砍头、难民营、慰安所……影片展示给我们看的一幅幅画面,着实让人看得沉重的喘不过气来。看的人便如此。

曾经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同胞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透过影片的景象,我能想象他们曾有的极度害怕与恐惧,以及与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的痛苦与绝望。

陆川导演在《南京!南京!》中,不少镜头是从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军人角川的角度出发,这不同于以往战争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模式化表演。陆川说一个电影如果只在讨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问题的话,就相当片面了。我也明白战争不是纯粹就是说谁的错,日本有反战人士,中国也有汉奸之流。但我还是想从70年后的中日两国的角度说说,在对待“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上说,中国每年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用教科书、用记录片等教育我们勿忘国耻。但历史毕竟久远,没有切肤之痛的青少年只道:不要盲目去仇恨所有日本人,和平年代更应追求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日友好。道理固然没错,但少数青少年却过头了,极度崇拜日本文化,羡慕日本生活,“哈日族”日渐衍生繁荣,对日本人的谄媚到了无耻的地步,让人好生痛心。喜欢日本文化不是不可以,我本人就非常喜欢日本的动漫,但不要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否则这就是日本精神文化侵略的胜利了。

而日方似乎始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修改教科书对当代人隐瞒事实,不少退伍军人依旧以曾参与屠杀为荣,中方受害者的申述屡屡在日本败诉。套用一句网友的话:是哪个该死的家伙,决定不让日本人赔一分钱的,于情于理日本都该对中国受害者进行赔偿!

日本对战争反思的电影、电视少之又少,印象有的就如《萤火虫之墓》之流,那也是对日本普通百姓照成伤害的无声痛诉,并未对日本侵略过的国家人民有所忏悔之意。也许每个国家都会“护短”,但希望不要阻止每个人了解事实的权利。本青少年也应了解所谓战争的本质,本右翼思想依然存在,毫无悔改之意,让人实在气愤。

也许以上言论都是老生常谈,是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常探讨的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好在依然有清醒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让反战精神得以延传,让和平成为主流追求,让人们过去曾经麻木的眼、恐惧的脸成为不再有的历史。

?南京!南京!》从纯电影的角度来说并非十全十美,全黑白的拍摄也不新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的名单》等早已用过。但我不应该用电影的角度来衡量影片的意义,因为这是一段何其惨重的历史。电影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思考战争的意义,要好好活着,好好珍惜。

电影院里,我的身旁做着一位老爷爷和他的五、六岁的孙子,让这么小的孩子看如此血腥的画面有所不妥,老人家显然没有考虑到。爷爷看的如此投入,时而唉声叹气,时而无语哽咽;一旁的孩子拨玩着气球,似懂非懂的安静坐着。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孩子突然兴奋起来:“爷爷!爷爷!你看!蒲公英!”我望了他一眼,心想:真好,战争是不属于他的年代。

这不是为了煽情而写的结尾,而是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事。

但愿战争永远不再来!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3)

游览科技的世界

——观科技馆有感

就在本周五,我们以班为单位,步行去了科技馆。我们从学校出发,穿过了安大,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很快我们就到了。在科技馆面前,映入眼帘的是科技馆主展厅,它外表酷似一艘巨轮,在科技的海洋中随心荡漾,而主展厅东侧的是球形展厅——全省唯一的天象及穹幕影院,外表酷似一只巨大飞碟,代表了科技的无穷奥妙。

走入主展厅,一楼中我们并没有游览太多,只是看了看其中的水世界。水世界中似乎无处不充斥着水,其中多处运用到了我们最近就学到的物理知识——液体的压强。在二楼我们看到了数学、力学与机械展区,有着一个有许多齿轮与传送带组成的一个小型机械,它通过齿轮与传送带的滚动来使小球不断的移动。其中最引我注目的是一个名为液态万千的物理实验,通过外形为球体的外壳转动,带动里面的蓝色液体一起转动,当外壳突然停下时,里面的蓝色液体没有在第一时间停下,而是呈圈状向外扩散,逐渐才停下来。这种奇特的现象是因为离心力与液体自身的粘合力有关,在外壳转动时,液体同样在转动,在外壳停下时,里面的液体由于离心力与自身的粘合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外扩散,形成了如此神奇的现象。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名为自己拉自己的实验,你坐在一个椅子上,椅子系着一条绳子,挂在上面的滑轮,然后垂下,你坐在椅子上,拉动那条绳子,你会发现自己会慢慢上升,一共有三个椅子,每个椅子拉动自己所需要的力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滑轮的效果了,具体怎样,我还并不明白,再等几个星期物理学到这里就会明白了。上在三层,是人体奥秘展区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展区,这一层为我们揭示了人体自身的奥秘,包括自身各个部位的透析图。四层是信息技术展区,这里十分有意思,一切的一切都又电脑来支配,在这里的一切都是科技的产物。五楼也是最后一楼了,它是现代交通展区与声光电磁展区,告诉我们车辆在城市中行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由声光电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里看到了科技的世界,虽然这只是冰山一角,单单如此,我们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领略到科技的伟大与浩荡,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还很少,唯有继续努力、研究,才能了解到世界的真相。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4)

所谓立意,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内在含义,立意高下,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高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兵的眼中来观察这个战争,通过战争的表现,去挖掘战争的实质:一个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溃,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从一个受难者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是不是会被悲情所缠绕,被屈辱所充满,忘却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过表现施暴者的痛苦、绝望、崩溃,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极度痛苦和灾难。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无寸铁的人,会有紧张和不适,当看到尸横遍野,习以为常以后,神经麻木了,杀人变成了一种习惯。但总有醒来的人,总有麻木后醒来的时候,看到人如此轻易的被杀死,对人生存的意义便会开始怀疑,这个人类固有的道德力量虽然弱小,但尚未泯灭。

“活着比死难受”角川自杀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话,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机器的驱动下,草菅人命后对生命的反思。

如果说,它仅仅是掀开陈年的伤疤,仅仅是在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仅仅停留在展现三十年代末中国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电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现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现翘楚,令人回味,将这部悲情作品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俯瞰了这个历史的剧痛:我们不再停留在控诉和仇恨的层面,我们不再胶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们从人性的内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类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人类的道德的力量虽然弱小,却始终活着,并希望有一天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5)

春意正浓的三月,一个细雨蒙蒙的早上,我们横山桥初中九十多名《常州日报》的小记者,集体乘车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采风,一路上,同学们议论纷纷,想象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雄伟壮观。

初识

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门口,放眼望去,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壮观。进入纪念馆后,就见到了它大致的样貌:和平大钟,铜板路,还有一幢大楼。就是在这大楼里真实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困苦,荒凉,纪念墙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遇难的同胞名字,悲愤之情不由得涌上心头。而铜板路是一些幸存者留下来的脚印,整个纪念馆的气氛显得肃穆,寂静,大家一声不吭地看着。

渐识

从纪念馆门口开始走的一段路是水泥路,慢慢地变成了石子路,我们走过石子路来到了和平大钟前。钟体正面是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所写。反面还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字样。和平大钟高3米,寓意30多万同胞在南京大屠杀中遇害。总重量为6.6吨,表示此钟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6周年祭日铸建。蒲牢为醒狮造型。钟面上部纹饰为66朵浪花中映衬66个“和平”图文,撞击点为醒目的和平鸽造型。表达我国56个民族及滨江城市,南京人民勿忘国耻,爱好和平的心愿。下摆口径直径为1.937米,意为日本全面侵华及其南京大屠杀始发时间为1937年。

铜板路长40米,宽1.6米,铸有南京大屠杀部分幸存者的脚印,见证了这个历史。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块巨型雕塑前,这雕塑塑造的是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的形象,还有其它一些小雕塑,充分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无人性的野兽行为,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仿佛回到了71年前那混乱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恶行,心中就燃起了愤怒的火焰,多少人为此作出了牺牲,而我们,只能问自己,“你是不是中国人”,请站起来捍卫祖国的尊严。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6)

看电影这么多年了,今天这样的感觉还是第一次——就是影片如此之好,心里却盼望着它赶紧放完,越快越好!因为很多时候都没法再看下去了。这就是《南京》给我的感觉,我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有。

其实抛开感情因素,客观地从电影本身来讲,《南京》并非是一部完美的纪录片。我并不完全喜欢片中由专业演员来扮演历史人物进行口述的模式——虽然他们的台词都取自当时那些人物的日记、信件等原始文献——这种模式或许生动,但演员们抑制不住的表演技巧使得讲述有时变得夸张起来,使戏剧性干扰了历史的真实性。不过,这个问题可以忽略;影片中那些黑白镜头的力量实在过于强大,没有人能够在它们面前无动于衷。也许有人会“怀疑”,说那不是历史,没错,那些影像,还有老照片确实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一小部分。这已经足够了,其余的,恐怕你已无勇气再去想象。

资料始终是一个纪录片的核心。《南京》的震撼之一就是带来了许多以前很少为人所见的资料,或者说“证据”,比如和平人士约翰·马吉在南京国际安全区医院里拍摄的伤者,我毫不羞愧地承认,出于对自己心理底线的自知之明,我没敢多看。除了震撼,这些珍贵资料的作用还在于完善了历史的细节,使得谎言将无从立足。在一段应该是日军拍下的纪录片里,一个中国小男孩儿对着镜头,笑得无比开心——那时正是“皇军”所宣扬的南京的“和平时期”——可就在镜头正要从他面部移开时,小男孩儿的表情瞬间变了!换为遮掩不住的惊疑和恐惧。无需语言,一刹那,所有的美丽假象都崩溃了,侵略者完成了一次绝妙的自我讽刺。这是历史自己的'智慧,谁也想不到的。

我很赞同导演bill guttentag的话:这不是一部要宣扬某种情绪的电影,这是一部反战电影。在力求传达真相的同时,《南京》也在给人以最后的希望。它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最黑暗的年代里,良知与正义也决不会失去自己的使者,就像在死亡线上建立起安全区、拯救了近20万中国同胞的国际人士们:拉贝博士、明妮·华群小姐、乔治·菲奇、约翰·马吉,等等。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尽量忍住眼泪,以维护所谓男儿可笑的尊严。但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时,我觉得我足够有理由抛弃这“尊严”了——日军来到金陵女子学院,要求从聚在这里的女难民中挑出一些人,去充实“慰安所”。华群小姐表示她一个人也不会交出去!日军告诉她,如果给他们一些人,他们可以考虑不再来骚扰这里了。“这时,一些姑娘主动站了出来,很显然,她们是妓女。”我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人记下这群伟大的女性!她们是在用自己的牺牲来挽救其它无辜的姐妹。尽管侵略者的话未必可信(事实也如此),但是她们在那一刻的美丽光辉即使是在一句没有影像的旁白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伟大女性代表的就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命运:无论如何地被蹂躏,从来不会放弃我们固有的美德,并以最坚强的忍耐力战斗到胜利的最终来临。影片最后提到,拉贝博士,这位“中国人的辛德勒”在回到纳粹德国后饱受迫害,以至于战后穷困潦倒。驻德国的中国外交官带着一笔钱找到了他,帮助他走完人生的最后岁月。这笔钱,就是当年拉贝先生援救过的中国难民集资捐献的。善良,就是中国人最有力的武器——可能有些人对此会感到难以置信。

顺便说一下,《南京》并未使我产生某种令我们某个邻居所“担忧”的“极端情绪”,我可以说,我不恨他们。我只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人能够迷茫到这样一种地步:心安理得地活在自我欺骗之中?当然,这种奇怪,并不只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的时候,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反省。历史对所有人的监督,是一视同仁的。

《南京》其实可以视为一部“励志片”,至少它就令我有那么一会儿,对现实和未来不怎么绝望了。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7)

我喜欢这样一个诗人,因为他有男人的血统,他把领土比作他心爱的女人。没有一个血性的男人愿意和别人分享或抛弃他心爱的女人。 她是完整的,决不允许人动她一根头发。

就是死,也要捍卫她的纯洁!有这样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爱自己的女人多好,能有这样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爱着我们祖国的疆土多好!疆土,一寸土都不能让!

南京的国民**的首府子民百万,而在国民党的眼睛里就像是一枚棋子,丢就丢了,丢车可以保帅。所以,南京连同无数中国子民就成为了一座弃城。唉,历史上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毁旧颐和园时,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嫔们选择了放弃。放弃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自有自己的选择。结果清朝覆灭了,国民党夹着尾巴逃跑了。

日本鬼子,从一个弹丸之地爬上岸堤。鬼魂燃烧,杀害,**和掠夺。在南京,血流成河,尸体遍地都是向井敏,你杀了多少中国人? 一百零六。

野岩田,你杀了多少中国人?一百零五。是谁先杀到一百?

杀得痛快,早已忘记!这次不分胜负,明天开始重新比赛!看谁先杀满一百五十名中国人!

南京,紫金山脚下是两个日本鬼子的对话。杀人就像除草。它们收割中国人的头。它们毫无顾忌地杀人。他们,是日本的英雄。可耻的笑容至今留在报纸上。

笑容,又是笑容。你看,那个提着中国人头颅的鬼子,也露出魔鬼一样的笑容,这笑容映照着遍地尸骨;这笑容,来自一个没有人性的野兽心脏。万千死状,累累白骨,白得如白纸一样,写满弹孔、乱刀砍戮以及煤油焚烧的痕迹。

一根白骨,一条生命,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在寂静中闪现。魔鬼狂笑,挥舞着一把血迹斑斑的刺刀,机关枪密集**,是中国人凄惨的尖叫。那些悲惨的死亡是对人性的一次又一次的破坏

我看到了中国人是如何被活埋的。黑白在沉默中淹没在痛苦的表情中。一把黄土从四面八方来到我和我的家人面前,从膝盖开始,一点一点地铺在我的头上。黑暗没有尽头。我的鼻孔里全是泥。我挣扎,即使毫无意义的反抗,我愿意,把一双手留在人间。

这双手是挣扎,是无声的抗诉,控诉这惨绝人寰的杀戮。

国际安全区并不安全,就像一把门锁锁不住强盗的犯罪之手一样。对于那些已经疯了的野生动物来说,什么样的国际条约不过是文字而已。什么善待俘虏,拉出去就是一条死路。

一个老汉说,在安全区,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5000难民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然后用机枪射杀咔、咔 、咔、咔、咔…… 几十挺机枪从上白天一直响到黑夜,我们中国人一排排倒下,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在鲜血和死亡的笼罩下,南京无法呼吸,直到午夜才停止杀戮。伴着鬼子的狂笑,是一些少女的惨叫……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 ,无异禽兽,不,连禽兽也感到可耻,所以鬼子***息,从记者手中夺过胶卷。

因为,它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胶卷可以撕毁,但历史的真实谁也无法撼动。“不许可” 在残杀中国人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三个大字像一只遮羞的手意图遮住罪恶的嘴脸,更像一只血红的手印,抽打在鬼子的脸上。

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不许可!残杀俘虏的伤残士兵,不许可!活埋手无寸铁的百姓,不许可!

不许可!不许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中国人!

1937年12月13日,历史定格越来越清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刻都是遥远的,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是遥远的。但唯一不变的是被**的历史。30万名遇难者已经沉入地球,并在未来仰望天空。

在铁证面前至今日本人还不承认还在叫嚷着“那不真实”。 “那不真实”—— 不管你认不认它,历史事实就在那里。

昔日的一幕幕已经过去,但历史我们必须铭记。300000人,则是多少生命,我们中国人民的生命。所以勿忘国耻,让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年轻人,为我们的祖国竭尽全力吧!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1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