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荆棘鸟读后感 >

荆棘鸟读后感(优选9篇)

荆棘鸟读后感(优选9篇)

本文聚焦于“荆棘鸟读后感”的应用和实践希望对您有所启示,在阅读完作品之后,我们才能发现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时候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写出来了,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有新意的呢?请查看本文中的相关信息!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精彩的开幕式作文

荆棘鸟读后感【篇1】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窠臼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蛮荒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只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聆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演绎着绝世的爱情,是一本言情小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你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吗?你觉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吗?你愿意抛弃一切只爱上帝一个吗?该作以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与其说是三代人的故事,我倒觉得写克利里家三代女性的爱情婚姻更为合适,讲述了在那个时期澳大利亚女性进步的一个过程,也是整个世界女性进步过程的一个缩影。

第一代菲

菲本是阿姆斯特家族的小姐,在一次社交中认识了一个有妇之夫,便坠入爱河,但两个人是不会有结果的,她的父亲为了不坏了家族的名声就悄悄把已有身孕她嫁给了剪羊毛的帕西。她生下了弗兰克、杰克、休吉和梅吉。可她只偏爱弗兰克一人,大概是因为他是所爱之人的孩子吧。她每天郁郁寡欢,在家里忙来忙去,就像个行尸走肉一般,把生活当做了一种工作,没有目标,没有信仰,没有追求,这一切在他们到了德罗海达弗兰克被捕入狱后变得更加严重,她忽略了所有人,忽略了梅吉,忽略了帕迪,忽略了双生子帕西和詹斯。而当帕迪在一次雷雨天气中被雷劈中去世后,她才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早已爱上了那个敦厚、老实、包容她一切的帕迪,世事就是这个样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我们往往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什么最珍贵,终在德罗海达度过余生,管理着牧羊场。

第二代梅吉

只是在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便难以忘掉你容颜。爱情这种东西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们一辈子大概会爱上许多人,但最爱的只有一个;会爱上不该爱的人,最爱的可能就是这个不该爱的人。当梅吉还是个小姑娘,随着全家从新泽西搬到德罗海达时,她与拉尔夫神父第一次见面,就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她错把这种感觉当崇拜,拉尔夫错把这种感觉当做对小孩子的怜爱。随着朝夕相处,拉尔夫越来越喜欢梅吉,这一切都被梅吉那个富有而乖戾的老姑妈看在眼里。当卡尔森姑妈去世时留给拉尔夫教士下了遗嘱,如果他公开这份遗嘱所有财产都将属于他,他将会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财富、权利,而梅吉一家只能得到农场的使用权,但这意味着他也将离梅吉越来越远。如果不公开这份遗嘱,他将永远只能是德罗海达这个地方的一个小教士。在欲望与梅吉之间他选择了欲望,他离开之前梅吉向她袒露心声,而他以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为由就离开了。梅吉饱受相思之苦,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贴切:或许我能遇见更好的人,但现在你就挡在我面前,像从天倒挂的瀑布,三百六十度的震耳欲聋,除了你我什么都看不见。身边有许多人追求梅吉都被她拒绝了。直到有一天一个酷似拉尔夫神父的卢克出现在梅吉的生活中,他很风趣、幽默,然后梅吉就嫁给了他,其实她嫁的不是卢克这个人,只是像拉尔夫的感觉罢了。虽然有些人注定不能留在身边,但我们会把他留在心里,他是一个秘密,我们的秘密,然后瞒着其他人又爱了很久,很辛酸,可至少这样心里不会空荡荡的。梅吉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卢克。可她并不幸福,我觉得是因为三观不同,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卢克一个人出去工作,把梅吉丢给了安妮夫妇。梅吉怀孕了,就在梅吉生产的那一天,拉尔夫找到了她,梅吉把这些年的想念全部化作了愤怒,拉尔夫又离开了。梅吉生下的女儿叫做朱丝婷,她对这个孩子并没有什么爱,大概就像她的母亲对她一样。卢克对梅吉的不闻不问让她伤透了心。在安妮的好心安排下她前去度假,拉尔夫神父在去罗马前找到了她。"在我是一个神父之前我是一个男人,是我错了,我不该一直用看待女孩的眼光看你,你是一个女人。"然后他们愉快的度过了几天。拉尔夫离开了,梅吉也要离开了,她要离开卢克会德罗海达,此时她已怀有身孕,是拉尔夫的孩子,她要以另一种形式留住拉尔夫。孩子叫做戴恩,与拉尔夫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上帝怎么会允许你从他那里窃取东西呢。在戴恩8岁的时候他想要当个教士,也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命运弄人啊,此时拉尔夫已经当上了红衣主教,他并不知道戴恩就是自己的儿子,只是像爱梅吉的儿子一样去爱他。更糟糕的是在戴恩26岁时,上帝永远夺走了他,因为救别人溺水而亡。直到最后一刻,梅吉才把戴恩的身份告诉拉尔夫,几个月后拉尔夫也去世了,结束了他与梅吉这一辈子的爱恨情仇。你不过是先走,深爱是让不舍离开的人好好走,这一次挥手,再也无法问候。

第三代朱丝婷

朱丝婷,脸上有着雀斑的小女生,她是克利里家族的最后一个女性,天生叛逆,与她祖母和母亲不同,她厌烦德罗海达牧场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想在那个小岛上度过一生。她前去伦敦学习表演,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女演员,她经历了行为的叛逆与内心潜在的脆弱之间的挣扎,进而追求独立的人格、成功的事业、平等和谐的爱情与婚姻。在经历了丧失弟弟的痛苦与内疚的长期的挣扎之后,她嫁给了雷恩,那个愿意等她的男人。真正的爱人是值得等待的。而帕迪的其他儿子们都终身未娶,一生都献给了德罗海达那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其实整本书中三个女人的故事经历就是女人们的成长史,菲的对生活的妥协,梅吉对有一点点的反抗,但在儿子去世后又信服了上帝,朱丝婷的顽强抵抗以及不将就,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前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现在交通发达,通讯方便,爱过很多人,可最爱的还是那一个。我们都是荆棘鸟,都在努力寻找着荆棘树,有的人找到了,展开了歌喉后"曲终命竭",有的人还在寻找,在找到前绝不歇脚,美好的东西总是要用深痛巨创来换取。人这一辈子啊,总要有一个人,深深地留在心底里,活在告别里。你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有人想念也是一种幸福。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仍要快活。长大之后多了些责任,少了些奋不顾身,就让那些留恋的放在回忆里,往前走。

愿漂泊的人都有酒喝,愿孤独的人都会唱歌。愿相爱的人都有未来,愿等待的人都有回答。愿孤独的人不必永远逞强,愿逞强的人身边都有个肩膀,愿肩膀可以接住你的喜怒哀伤,愿你最爱的人也最爱你。

荆棘鸟读后感【篇2】

一个朋友的网名叫"荆棘鸟",我知道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但不知道这代表什么意义。这几天,在找工作的焦虑中终于把这本小说看完了。

荆棘鸟,用荆棘刺穿自己的身体,一直讴歌,直到死去。鸟儿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就好好唱歌就行?

可是看完书,我想我明白了。

菲爱着弗兰克的亲生父亲,尽管她的丈夫帕迪对她爱和尊重,依旧得不到她的一点笑容。对于菲来说,她对弗兰克的亲生父亲的爱情就是插在她心上的那根荆棘;而对帕迪来说,他对菲的爱就是插在他胸口的荆棘。

梅吉爱着拉尔夫,可她嫁给了和拉尔夫相貌相像的卢克,而对拉尔夫的爱是穿透她的心的荆棘。而对拉尔夫来说,扎在他胸膛的荆棘是他的梅吉和他的教会权力,对于这两个不能兼得的事物,不管他怎么选择,他都不能免于痛楚。

而朱思婷和戴恩呢?朱思婷的荆棘是她的'弟弟戴恩,她的演艺事业,或者雷恩,还是她自己?她的故事到最后也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这么早下判断扎在她心上的是什么。而很明显,戴恩的荆棘是他的教会事业,他就像梅吉所相信的那种因果报应,他要被还给上帝。

那刺穿自身的荆棘隐喻一个人的执念,执着于什么,什么就会刺穿他的心,让他痛。而他依旧不愿意放下,在这种痛的驱使下,带着执着的神情走向死亡。似乎,只有这种痛能证明他存在的意义。

假如没有了荆棘,菲快乐地和帕迪生活在一起,拉尔夫和梅吉顺利的在一起,戴恩做了个牧羊人。故事会像一碗糖水,多喝一口就会腻得慌。

这就是人的故事。人总不会把自己的人生弄成一碗糖水的,就算往里边撒一把尘土。

荆棘鸟读后感【篇3】

每个人都像荆棘鸟一样,一生不停地飞呀飞,只为了找到那一棵属于自己的荆棘,刺进自己身体那一刻的歌唱是如此的美丽动听,超脱尘俗。

仅仅在序言中,我们就可以隐隐约约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一个传说,说的是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上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那刻,它超脱了自身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谁不是一只荆棘鸟。

爱一个人,我们有时候不得已选择其他人;工作很好,有时候不得已要放弃。我们总是可以抛出这样一句话:我也没办法啊。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却只能选择这样忍受,并承受其结果,哪怕这结果是死亡。拉尔夫没办法放弃自己的职业道路,只能抛下梅吉;梅吉没办法,只能选择拉尔夫,瞒着他生孩子,菲不得已放弃弗兰克的爸爸,选择了克里利,玛丽不得已立下了那份带诅咒的遗嘱……每个人人都不得已的做出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让他们满身伤痕,心力交瘁。可在做选择的时候,她们明明知道就结局的,但是她们却义无反顾。我想,我们都是被一种力量深深攫住,不得已的走在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一边泣血,一边歌唱。可除了歌唱,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只能把我们的最后一程吟唱至死,才不枉我们当初的选择。难道要后悔吗?其实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到处都是荆棘,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选择一条自己最喜欢的荆棘路,选择一个最高的荆棘枝头,将我们心中的一切高声歌唱起来,让上帝都动容。

我们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荆棘刺进身体的一瞬间,我们没有意识到死之将至。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扎入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逐,很多人无形当中都做了那个荆棘鸟,虽然辛苦,虽然无奈,虽然追逐的过程中不容易,但只要有临死时刻的那一声美妙的歌声也算是值了,至此人生算是圆满了。

我不敢保证自己看懂了多少,总是揣摩不透那种厚重的心理,我姑且认为是自己的修行不够,无法承托文字的气场。我自认为自己是个敏感的人,但毕竟过于单纯,不经世事的磨砺也没有感情带来的蹉跎,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梅吉希望儿子死去,因为世间有远比死亡更值得痛苦的事。更具体的形容一下自己的心情,就好像在明净茶几上浮上了一层灰尘,总看得不那么过瘾和透彻,每每想为书中人物的绝望处境大声呼喊的时候偏偏嗓子里生痰,我想这确实是我没能真正体悟到那种痛彻心扉的感情吧。虽然与荆棘鸟结缘,可也许是一次有点早的邂逅了。

荆棘鸟读后感【篇4】

袁华

传说中有那么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物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这是《荆棘鸟》书页的开端。当尚年幼对世界的认知还懵懵懂懂的我初次翻开这本厚厚的书的时候,就被荆棘鸟的传说所吸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了荆棘鸟的世界。作者考琳。麦卡洛用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从20世纪初叶到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广阔恢弘的画面,充斥着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曲折优美的情节发展,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都深深地把我带入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片美丽的土地。而到现在,当我重启记忆,当初的那份热情早已冷却,少了些稚气,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渐渐能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小说,最终发现的,也是犹如新大陆般丰盈的感受。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充满魅力和生命精华的书。 当然当初那个懵懂的孩子依旧是不能领会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或是菲奥娜的冷漠脆弱;无论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或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无论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面容次第出现,我却无法真正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恨纠缠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而我所最钟爱也是最迷恋的,只有麦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几乎让我肝肠寸断,情不自禁。 也许是女孩子对这样无奈又沉痛的爱情的无限憧憬,然而,在初次读着其中的每字每句的时候,我的情绪都是在时刻为麦吉和拉尔夫而波动起伏,为他们的相遇而欣喜,为他们的相知而温暖,为他们的相别而哀伤,为他们的相忆而唏嘘,直到最终的最终,拉尔夫在麦吉的怀中平静而安详地死去的时候,忍了许久的泪,终于落在了书页上。也许死亡并不是终结,生命依旧在延续,因此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深沉的爱恋也终究是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迹。亦如麦吉依旧活着,亦如拉尔夫依旧爱着。 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明白的,这份爱,无论多么铭记,也终究只会化为回忆里逐渐淡去的风景。就如初见的时候,10岁的麦吉和28岁的拉尔夫,距离的不仅仅是18年的长度,更是,一生的无法逾越。神父的身份注定了拉尔夫会走上对爱情来说是条一去不复回的无归之途,也注定了麦吉从少女成长初始就在悄然萌芽的依恋终会没有回报。因此,此后的分离、重逢、再次永别似的别离,直到,生死殊途。至始至终,麦吉和拉尔夫都是寂寞的,尽管他们之间的爱超越了距离,超越了世俗,甚至,超越是生死。但是,彼此的独自等待,无法相守,亦无法相见,还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情感挣扎,都在书里抹染得淋漓尽致,也是,让人痛彻心肺。正如小说结尾中写的那样:“当我们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白的。我们是了解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依然要把荆棘扎进胸膛。”是的,尽管清楚地懂得这份爱没有完美的终点,却矢志不渝;尽管清楚地懂得这份爱痛远远多于幸福,却至死不悔。荆棘鸟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觅自己生命的意义——歌唱,也是绝唱。虽然短暂,虽然逝去,但歌声犹在,但爱犹在。绚烂的的生命也从此不再苍白。 曾经听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浓缩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促却是倍加绚烂;枯叶蝶,把所有的生命铺垫在持久的宁静中,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缩短了生命,只为了瞬间灿烂;一个,放弃了华丽,只为了延长生命。大千世界就是这么奇特,一种生命所追求的,却恰恰是另一种生命所放弃的。然而,你又能说谁是谁非呢?你是愿意做一只追求最后绚丽的荆棘鸟,还是原因做一只追求永久淡泊的枯叶蝶?只是看你想要的是什么罢了。而这本书,正是说明了前者存在的意义。即使付出生命,即使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也要绚烂的终结,也要所梦想的一切爱,与美好。 重读小说的时候我就在想,麦吉,这个内向却倔强的女子,从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到饱经岁月风霜的女人,从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到对无望的爱恋依旧孤独坚定地守侯,她经历的究竟是多沉痛的挣扎,面临的究竟是多残酷的将来,但她依旧是挺过去了,并且坚持了她一直想坚持的爱。整本书从始至终几乎贯穿了麦吉的一生,作者在麦吉身上也是落笔最多也是最不留余力的。可以说,在麦吉飘摇浮荡的一生中,寄托了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坚定、执着、不顾一切,即使痛也要爱着,即使受伤也要孤独地走下去。麦吉,就是一只荆棘鸟,她穷尽一生,不过是为了守住那渺茫的爱情中曾经微弱的光芒。包括和拉尔夫的结晶丹尼死后,她最后的慰藉也终于坍塌。然而,她依旧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宽恕。()麦吉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她也是什么都得到了。像荆棘鸟一样,一旦走上了那难以想象的艰难而痛苦的道路,她从没有后悔,她也无从后悔。荆棘鸟始终都是遵循着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痛得愈深,也就爱得愈沉。 《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直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在终于重读完《荆棘鸟》后,我才豁然开朗。也许真的,经典都是随着自身的成长而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和从前初次被它吸摄的那个懵懂的孩子相比,现在的我,似乎懂得了更多,但也会在以后,懂得更多的更多。我期待着将来,《荆棘鸟》会给我更加迷人的答案。 合上最后一页,忽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不知怎么,却觉得格外地应景。荆棘鸟,是不是也正是梦想着那夏花般绚烂的歌唱呢。

荆棘鸟读后感【篇5】

在南半球,有一种鸟的歌声比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歌声都优美。然而,它只能在找到一种荆棘树,落在满是荆棘的树枝上,让荆棘刺入它的身体时才能歌唱。从它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寻找荆棘树,直到它能够找到布满荆棘的荆棘树。这个时候,它就落下来,而且要选择最尖、最锋利、扎进肉体最长的荆棘。

它的身体被锋利的荆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开始了让所有会歌唱的鸟自惭形秽的歌唱。一直把自己比作歌王的百灵鸟和夜莺,也在歌前黯然失色。很快,荆棘鸟的血耗尽了,最美的歌声结束了。

然而,全世界都在静静地听着,上帝在天空微笑。所有听到这首歌的人和鸟都在向荆棘鸟致以最后的敬意,因为我们都知道,最好的东西只有在深深的痛苦和巨大的创伤中才能交换。

女主人公梅吉生长在贫穷的牧工家庭,一出生就因为是女孩子而受母亲的冷遇和忽视,母亲对她唯一的期待就是长大后为自己分担一些家务。无论是在新西兰还是移民澳大利亚,她的生活环境都非常封闭,几乎与现代文明城市没有任何联系。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落后的教育和冷漠的母亲,以及同龄朋友的缺乏,使麦琪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

她只能凭内在的感受去领悟世界。同时,痛苦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她的成长。

**一开始,它描述了小麦琪心爱的生日礼物——艾格尼丝被男孩们残忍地摧毁,仿佛这表明了她不幸的一生。上学的第一天就被蟾姥侮辱和鞭打,童年时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朋友被父亲粗暴地赶走,疼爱自己的大哥离家出走,心爱的小弟弟去世。在没有朋友,没有母爱的环境中,拉尔夫虽然给她带来了很多安慰,但痛苦和磨难主要是她一个人承受的。

她和家人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后,他遇到了她们。他给予她父亲般的任慈和兄弟般的关怀。他带她去了市场。他教她骑马。他关心她的任何不快和担心。她第一次见到他时,才十岁。他陪她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女孩。她再也没有机会爱别人了,别人在他面前脸色苍白。

但他还是教士,他们永远不能结婚。他走了,她嫁给了一个她认为和她以样的男人,一个剪毛工。她跟着这个剪羊毛的工人到了另一个完全不能适应的国家,在那里,她即不能经常的见到自己的丈夫更不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她身上甚至连一分钱也没有。

但无论怎样艰难她都忍受了下来,她没有想过离开,虽然她的丈夫对她是这样的苛刻,但她还是以特有的坚韧坚持了下来。

但是拉尔夫来了,那疯狂的,甜蜜的,天堂般的生活改变了一切。麦琪离开了丈夫,带着从拉尔夫那里得到的一些东西回到了德罗赫达。那段时光对梅吉来说是幸福的,在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渴望做一个母亲,她的第一个孩.

它出生在一个不受欢迎的状态,那是她丈夫的孩子,这是拉尔夫的孩子,一个几乎像拉尔夫的孩子。

她是那么高,强壮,优雅和善良。她怎么样了。带着这个孩子,甚至比

拉尔夫更.,但就是这样的孩.却走上了同自己父亲一样的路——他要去做一个教士。

她千方百计从上帝那里偷来的东西就这样回到了上帝手中,但不幸并不在此处结束,她的儿.死了,在他终于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学院生活而利用假期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麦琪五十三岁了,但她又一次忍受着痛苦,平静而理智地处理事情,只是为了找到她的孩子

的尸体时她不得不对拉尔夫说出曾经要发誓要保密的事情——那个儿.,也同时是你的。

荆棘鸟的最后一首歌是美丽的,但它是在最痛苦的时候唱的,而痛苦和歌唱的歌曲,使上帝微笑。这首歌真的很吸引人吗?或者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如果你不能忍受它,那么你就不能生活,同时生活还在继续。

年富力强的拉尔夫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偏偏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少女梅吉,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拉尔夫的矛盾、挣扎,让梅吉伤心却又如此的坚定。也许有人会批判他的虚伪、懦弱、势力。他的志向和全部的抱负也都给了教会,为了自己的事业不得不抛弃所有的欲望,他始终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因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起初,他在玛丽面前提到麦琪,说:“她是我永远得不到的孩子,是我生命中的一朵玫瑰。梅吉只是一个理想!"。

然而,所有的一切在梅吉嫁给卢克后,那本能的占有欲让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忌,也是他真正的正视自己内心的一次,他那时候才感觉到上帝是多么的残忍!在麦琪和上帝之间,我做了一个愚蠢的选择。他一直承受着内心的煎熬,在他还无法摆脱上帝和教会的阴影时,他始终用自己的方式静静的、温暖地爱着梅吉。

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片麦琪的净土,从来没有沾过灰尘。就算是那些所谓的教义戒律折磨着心灵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梅吉一直都是他心中的最爱。

老实说,我是很喜欢这个人物的,我喜欢压抑的感情,无奈的痛苦。拉尔夫.梅吉,但却不能说出来。

只能一遍遍的粉刷她的卧室,只能以一个父亲对女儿或者兄长对妹妹的方式表达,而随着梅吉的成长,他的这种痛苦更为加深,甚至当梅吉向他示爱时,他也要摇头拒绝。梅吉终于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嫁给了别人,而他得到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救赎,而是更大的痛苦,这痛苦又是自己亲手造成的。

书中最让我悲伤的情节是斯图和帕迪之死。斯图性情生来乖僻,总是独自一人放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男孩子中最像他妈妈菲的一个,对妈妈的爱绝不亚于帕迪和弗兰克,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家人,不夸张的说,他是最沉稳的一个人。而帕迪是使弗兰克出走的主导者,虽无心而为,还是多少给看似和睦的家庭带来了小小的阴影。

当无情的大火将帕迪团团围住、当**残暴的野猪把斯图闷压在烂泥中的时候,我都未曾想过他们的生命会因此而终结。死亡,意味着永远离开人世,我甚至在想,作者怎么舍得亲手创造出的两个和蔼善良的人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停止心跳和呼吸呢?

从本质说,成长是一种不断克服与超越的过程,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必须将突破生理、心理的旧有状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成长是一种生命质的飞跃。心灵的成长的轨道上有一个个成长的关节,每个关节都是心灵急速飞跃的成长阶段。

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和变故就是促使人成长的重要关节。这种变故和考验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自然与社会。它通过对意志、智力、情感、能力等的磨练,给予人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走出挫折感,经受住了挫折的考验,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成长的台阶上又跨越了一大步。

荆棘鸟的歌声,之所以如此美妙,或许不是因为那曲调真的就是无法比拟的悦耳动听。而是因为那是荆棘鸟用血和泪谱成的曲,用生命在歌唱。于是,那歌声就成了灵魂的绝唱,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也正是这样的歌声让它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鸟儿。乾

荆棘鸟读后感【篇6】

在5月24日我曾写过一篇《荆棘鸟》读后感。读这本书还是在十年前,当我重新想读起它的时候我的春春已老去。我用了五十天的时间重新回味了我心中的经典,读后的感觉较我在上篇文章所写的有了很大不同。经典不会变,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情,或许在很多年后再次读起的时候我会有更深刻地感受。

主人公拉尔夫神父被作者描述成完美男人的化身,他有着俊朗的外表、内敛的性格、善良的心灵,唯一遗憾地是他把自己献身给了教会,一个虔诚的人所遵循的是禁欲和没有爱情的终生。

然而,拉尔夫也是人,也是一个有激情、有血有肉的男人。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一个叫梅吉的小姑娘,随着梅吉的不断成长他的喜欢变成了爱,尽管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这份教会所不能容忍的爱情,但是爱情之火将他的心燃烧的焦灼和无奈。成年后的梅吉也爱上了拉尔夫,当她向神父表白时却遭到了拒绝。

梅吉的姑妈临终前将所有遗产给了拉尔夫,但遗嘱中注明拉尔夫必须终身追随上帝,如果把此笔可观的遗产交给教会拉尔夫就会被提拔重用,如果拉尔夫放弃遗产娶了梅吉,那么他就会违背自己的誓言与追求,艰难权衡之后的结果是拉尔夫最终选择了上帝,确切地说是选择了上帝赋予的至高无上的神权——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或许已经知道了结果,是的,拉尔夫得到了权利而失去了爱情,那种心痛折磨了他的一生。梅吉的爱情之花在初恋中枯萎,她选择了一位容貌酷似拉尔夫的工人做了丈夫,然而她错了,容貌的酷似不能替代心灵的相通,梅吉在经过一段悲惨生活后重新回到了她的家乡。

荆棘鸟读后感【篇7】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不信,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xx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感觉不太像一篇读后感。总而言之,《荆棘鸟》将是一本我会再三拜读的书,不仅仅是由于其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

荆棘鸟读后感【篇8】

梅吉的悲剧性

麦琪一生只爱过一个人,拉尔夫·德布里克萨。自从拉尔夫在基里车站遇见克利里夫妇以来,他们的命运就一直联系在一起。拉尔夫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喜欢小梅吉,在神父府邸给她装修卧室、教她在草原上骑马、帮她消除烦恼……他对她呵护备至,甚至因此激怒了梅吉的姑姑玛丽·卡森。

梅吉还认为拉尔夫是最可靠和最依赖的人,既是朋友又是长者。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地度过了几年。当麦琪长大了,拉尔夫再也不能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她时,他们开始感到疼痛。

是的,爱情悄悄地萌发了。可拉尔夫是个神父,他只属于上帝。而且他是多么出色的一个人啊,他的志向绝不是仅在德罗海达做一个教士。

所以当他接受玛丽·卡森的遗嘱时,他的爱就失去了自私。他说他“出卖”了梅吉。可是梅吉根本不在乎那些钱,依然深爱着他,为他的离开忧伤不已。

但离开和升职是拉尔夫的选择,麦琪也没办法。没有拉尔夫很难。她总是盼望着再见到拉尔夫。有一次麦琪和爸爸帕迪在大草原上骑马聊天。拉尔夫没来看她,麦琪很难过。

帕迪告诉她,梦想着一个教士是不应该的。麦琪却不这么认为。她非常爱拉尔夫,所以她一直对他抱有希望。拉尔夫的确是爱她的。

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拉尔夫神父正在宣判一名年轻的牧师死于暴力。这给了他很多感觉。如果是他和麦琪呢?他痛苦地不停地沉思,心里喊着麦琪的名字。

他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所以当他和主教和使节们谈话时,他很沉默,失去了理智。这决不是他这样的优秀外交家可能出现的失误。这两种情况几乎同时发生。作者故意把它们同时呈现给读者。

当读者知道麦琪正在遭受爱情的折磨时,他们意识到拉尔夫作为一个牧师,不能和麦琪在一起的孤独和痛苦。当梅吉的爸爸和一个哥哥不幸意外去世后,梅吉悲痛万分。拉尔夫碰巧回来看她,他给了麦琪最好的安慰。

但是拉尔夫又一次拒绝了麦琪,只带着麦琪送给他的一朵玫瑰走了。

美琪,一头漂亮的金发,是个迷人的女孩,还有很多牧场主的儿子都暗恋着她。但麦琪喜欢和卢克在一起,卢克是个长得像拉尔夫的牧羊人。我刚和卢克相处时,麦琪总是把他比作拉尔夫。

后来梅吉觉得自己是爱卢克的,而且她想尝试那种正正当当的爱情。所以她嫁给了卢克,并且像个赌气的孩子似的拒绝家人把这事告诉拉尔夫。可梅吉很快发现,她不爱卢克。

而卢克也是为了她的钱才千方百计和她结婚的。他是一个守财奴,只知道干活、存钱,不想要孩子、不想要家庭。麦琪和她的孩子永远住在德罗赫达的是后,他给她写了两封信。

可那会儿梅吉还是想和卢克好好在一起生活的,履行“奥尼尔太太”的职责,就像她操劳的妈妈那样做。

当拉尔夫神父回到德罗赫达找不到麦琪时,他非常惊讶。直到那时,他才真正明白麦琪对他有多重要,他有多爱她,但她再也不属于他了。他伤心欲绝、魂不守舍。

可他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许多年后,麦琪的母亲菲说,麦琪嫁给卢克是最明智的选择。后来拉尔夫去北昆士兰州找梅吉。

没过几个月,当他得知梅吉去麦特劳克岛度假时,他终于没法再克制作为凡人而有的感情去那找她。他冒充是奥尼尔先生,梅吉的丈夫。在那个没有人的小岛上,他们幸福地呆在一起。

如果他们以前是恋人而不是恋人,那时候他们就成了真正的恋人,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休息。拉尔夫说他“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或者说,从来没有这样不幸过”。因为没有障碍-拉尔夫是奥尼尔先生,不是禁欲主义牧师。

他教士的身份一辈子都阻碍着他和梅吉的爱情,让他们痛苦不已,唯独那几天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麦琪和上帝竞争男人,她成功了。从此以后梅吉别无他求,毅然离开了卢克,带着她的女儿跟尚未出世的拉尔夫的儿子回到了德罗海达,回到了爱她的亲人身边。

梅吉和拉尔夫的儿子戴恩,除了头发的颜色外长得完全像达尔夫,梅吉爱他爱得心发疼。但拉尔夫却一点都没看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幻想这要是他的儿子该多好,如果他不是教士,这也应该是他的儿子。他不止一次为此感到难过,但他不认为那是他的儿子。

当最后戴恩在海边因救人而牺牲了,梅吉告诉拉尔夫这是他的儿子时,他失声恸哭。作者用“一个灵魂穿过地狱入口时发出的声音”来形容。在为亲爱的儿子主持葬礼时,他的心好痛,他彻底认识到自己错了,因为曾经的自负、野心勃勃、某种程度的不道德,为了红衣主教的称号和那枚象征着权力的戒指,他抛弃了这一生所有的人类最温暖、最美好的情感。

是的,他错了,他一直都是在欺骗自己。他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他的心越跳越慢。他掉进麦琪的怀里,看着她的眼睛。在最后一刻,他忘记了麦琪

梅吉一生都是不幸的。她先失去了可爱的弟弟哈尔,后来爸爸和一个哥哥又意外去世了。她深爱着拉尔夫,拉尔夫同样爱她,但两人却永远不能在一起。

后来她嫁了一个丈夫,他却是个守财奴,不能给她一个家。到了晚年,她最爱的儿子死了,拉尔夫也死了。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不公。

可梅吉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有这一切她竟然都承受住了。在失去了儿子即失去一切之后,她觉得,“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的追悔。”是的,为了追寻真爱,人们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且无论这个代价是什么,最后我们都要接受。

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

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荆棘鸟读后感【篇9】

传说中有一只鸟一生只唱一次歌。当它离开巢穴时,它永远不会停止寻找世界上最长的刺。当它找到时,就会将自己的胸膛朝着最长最尖的刺撞去,在最深最刻苦的痛中,引吭高歌。而这样的歌声超越了它自身的痛楚……这一段话,我们把他归结在梅吉的生命里,有着无比的悲伤。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故事以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时间跨度与主人公的生命一样长。我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爱情悲剧**,是一位大学在读女研究生推荐给我看这部电影的,《荆棘鸟》电影是黑白片,看完之后,我们展开了对故事情节的讨论。

拉尔夫神父碰巧认识克利里家的小女孩玛吉,于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纠纷从澳大利亚广袤的田野中蔓延开来。悲剧呈现的色彩是丰富的。

拉尔夫知道梅吉(麦琪)最终要嫁给别人(梅吉后来嫁给一个在克利里家梅吉家>雇用的剪羊毛工、相貌酷似拉尔夫神父,一个粗俗并不爱梅吉的人)。拉尔夫只有选择安心做神父来获得解脱,事实上他本来就是神父,应该是只有把黑袍脱下来换成红袍来填补空缺的灵魂才正确。拉尔夫在梅吉与上帝之间来回奔跑。

神父——就是给陷入苦难的人准备的一个职业。

看完半截《荆棘鸟》,我开始信手“涂鸭”写影评(更像书评)。这个举动让我想到了旧时代讲武堂出来的年轻军官,他们一边看《三国演义》一边学了书里的诡计用来与敌人作战,结果都失败了。我写评论时出错了,因为我更关注人物的爱情世界。

至于电影,它是另一种艺术。电影应该是关于人物的表现、摄影、编剧等许多方面的。它属于视听艺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是爱情与宗教。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紧紧地揣着一个自己编织的远比生命都珍贵的梦——就是电影里拉尔夫和麦琪都做过的梦。

生活中我们以影视反映的价值观来对照自己去体味人生的是与非,常常觉得那么贴切。那些艺术化的构想确实能影响人的感观并驻留到心里。我想,我们被热情的故事情节鼓动着,甚至想跳进去改编一下剧情的发展方向。

一个背负着社会责任的人更容易被锻炼成一个有些“理想”化的人。后来我们都沿着这条路遵循了大多数人的通俗观点,让局部的骚动最后冷却,隐隐地一同凉下来。

荆棘鸟——凄艳里绽放的美丽。以前,不知道它的存在,是的,没有另一出戏,更能恰如其分地解释我一路因“信仰”所生的爱憎与困惑和所有的过去和未来。我想再过几天,会有一群教会的兄弟姐妹,然后我们可以一起分享圣经,交换礼物。

那种安静能安抚一颗安静燃烧的心。

我以为《荆棘鸟》会让人感叹后能找到一首带着一束明亮的歌声,而事实上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到处都能找到,又到处无影无踪。在不知道有《荆棘鸟》这个电影之前,我甚至不会写“棘”这个字,原以为“棘”是由两个“束”并列排在那里的一个字。因为我不能用五个笔画打这个字,我只好用拼音代替。

这于生活相似,似乎我们不得不绕道去寻找它的存在。有些事物有着惊人的雷同,像《荆棘鸟》这样的故事确实要知道它的存在并读过它才行,才能被它实实在在的教训并感慨,才能接受它踏踏实实地管理,才能体味它凄美的歌声!你“鼓励”我看这样一部“砸碎花瓶”的作品,还是没有能让我的情绪对调过来。

也可以这么认为:原本恬静、安闲的梅吉情不自禁地展开一场必然悲情的与上帝争夺拉尔夫的命运。

我认为作者科林·麦卡洛在创作拉尔夫的时候也毁了天主教。玛丽卡森在《荆棘鸟》中,一出场时就已经老迈到只剩下当皇帝还不算老的年龄了。拉尔夫出现后,玛丽卡森爱上了寒冷而美丽的澳大利亚,这是一片祈祷后神奇的荒原。

开始,玛丽卡森幻想嫁给神父拉尔夫,虽然她的年龄实在有些大了。没有把自己的年龄从窗口抛出去三十岁,如果真能抛出去三十岁,拉尔夫虚伪的皮就被剥开了。作者把梅吉填充进来让作品产生了活力。

拉夫尔神父。

当牧师的心破碎时,它可以被上帝充满。我们谁也不能。上帝到底会单独和神父说些什么话,我们谁也不知道。个体的生命怎样存在,我们不再关心它了。

有些事,不一定都照着书上说的去做。然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书中的故事,书成为人们在阴阳之间捏手指的参照物。在现实生活中,多年来没有固定的程序。梦中编织的东西往往会冒犯现实,使人不快乐。

这大概就是说的个体冲动,我的冲动可能没有歌声,也不是为了歌声,是为了说不出来的心声。当然,生活永远不会让一切事情都兑现。

现实的力量是跌跌撞撞的,这实的人类心灵的小事显得微不足道。也许我们没有必要为心里的那一点残存的愿望留下一片空地,并为之守候,但有些事是由不得人的,这时候,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组织。

如此无缘无由盛放出的爱与热情,怕又是中了鲁迅的“悲剧即是将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对荆棘的爱如此亲密;如此悲伤;如此心痛。深沉、哀伤、深切,击中了我们的懦弱,于是我们冲动!

但使我们看到的生活已经让我们不再相信鲜红的爱,它是不完整的-我们想补救它。我们想要祈求还是想要补救?什么样的感觉驱使我们去做心理平衡?

正是《荆棘鸟》呈现的残缺,才是真正产生美的主要旋律。苹果被咬后,人们会牢牢记住它。

阿里一家的故事是从繁茂的爱尔兰还是新西兰开始的?转换到澳大利亚尘土飞扬的荒原,澳大利亚有着饥渴的土黄色,这是一种荒凉的色调,足以衬托出一支孤艳的“玫瑰花”和一株暗淡狗尾草。于是这两个人物显现了——娇艳的梅吉,还有朝秦暮楚的神父拉尔夫。

身心的旅程和回归可以一路开始和结束。人的故事可以是张扬的也可以是沉默的。这和《山楂树》一样,不同的是,一个是悔恨的句号,而另一个的句号是一串泪珠。

最终粉碎的都是内心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精心地培育了一株盛开的花朵,然后又招来一场暴风雨,接下来又是说明一个隐含生活的法则,在这些人类自身拟定和撰写的法则里寻找添平伤痕的理由。宽容,社会和生活价值观,道德和理性,如果你在这些华丽的话语中找不到位置,那就去问上帝吧!

中国人通常说天定安排,也说“命里注定”。

在我的整个认识世界里,不喜欢用“波澜壮阔”、“痛不欲生”、“跌宕起伏”、“汹涌澎湃”、“悲痛欲绝”这样的大词,甚至觉得用这些词是失真的。但是,我觉得在心里曾经实际上真正的用到了某些大词。

我们不能说悲伤的事情都是链系在一起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只有几个关键步骤才能决定生活的幸福。也许我们的生命一直存在着更深层的疼痛,只是我们不去刻意揭示它,由此引起的失落可能会一点一点的接近那携刻在岁月里不可磨灭的伤痕,最后预示的荒凉,和故事里的贾斯汀一们注定远走一样。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德罗伊达总有一天会回复原来的沉默。

原野不属于我们,袋鼠和野兔才是真正的主人。幸福的真意被提示:荆棘鸟为了得到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一定要在浸透胸脯的血泊里婉转歌唱,而上帝会在那一刻微笑倾听 。

专注,生活在当下,礼赞上苍所赐予活着的难得机缘。看来上帝又做对了。

压根人们无从见到美丽,心里也便不会产生深入精髓的情节;在一个调式里固然凑不出丰富的**,不知道琴音之前,听着哨声就足够满足和幸福了。没有更多的见识与认知,某种意义上说是幸运的,幸运包含着简单的幸福;一朵花和一束花都可能制造美丽。幸福大致也是一样的:

单纯、知足、温良、平静,如暖阳下的湖面。不知不觉幸福一生。而另一面“总是把我生命中最好的带走”剩下一些无穷无尽的失落,其价值就在于失败 ,人生一旦注定了失败,就有了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像《荆棘鸟》和 《荆棘鸟》的翻版一样,特别能打动人。

看来,最有意义的失败终究都是与命运争夺爱人,并留下伤痕,在伤痛后挣扎,主人们无不是同拉尔夫一样在无穷无尽的期待中,一寸一寸丈量着光阴。一切与现实相左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跟既定的社会价值观争夺人生,终究是耗尽力气,至始至终寻找安宁和幸福,并为之唱歌!

社会现实与人生愿望是共生的,谁也无法为自己营造出一个恰当的时空来,并找到一处合适生长的环境,这是普通人的无奈。通向实现结果的过程是必须把一方的力量放大,权力是实现巅峰的阶梯,至少在中国的权贵独揽的社会里是这样的诠释。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宁愿微笑地死在上面。

追求爱就像饥渴时追求水一样,每个人都有人生追求的侧重——我们的主人公拉尔夫注定要在神一样的权力里面永远追逐直到孤老,最后的时刻,拉尔夫分辨出来的也只是:一生没有感受到生命的荒诞,到底应该在在梅吉(麦琪)纯洁的爱情里栖息还是执着教会无上的权力。

我觉得《红与黑》也是这样悄悄地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事情,于连在干什么?

很小的时候,我看不懂《红与黑》时,便以为是对爱情的追逐尊崇,其实,人到了能做红衣主教的岁月,就不再单纯了。我们尘封苦痛,事实上什么也说明不了。岁月总是要疏离了人们之间能够互相深切感受内容。

我简直不知怎么回复你的观后感。我的想法太过稚嫩浅薄,看过几遍《荆棘鸟》了,我所感悟的只是关于爱情,关于一种不能得到的美,远不像你可以从中思索人生与命运。我只是喜欢这个凄美的故事,甚至会自动过滤掉其他的人物,只记得拉尔夫与梅吉的命运牵扯。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是怨拉尔夫的,以我不够高尚的心,不能理解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上帝与理想抱负而辜负深爱自己的女子的行为。

诚然每个人难免以作品中的人物自居,拿自己与其人物一一对号入座。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不同又使他们在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体悟,如你和我。你或许能理解拉尔夫的信仰?

呵呵,我好像没什么信仰,故不能理解他。我喜欢梅吉,喜欢她的美丽,勇气,也羡慕她,纵然她的一生不能与他长相守,但她却拥有最盛大的爱情。她的一生是绽放的,为他。

他的一生虽献给了上帝,但他的心是属于她的。这样的爱情多美,即使是凄美的又有什么关系,我渴望得到这样的爱情。也正是得不到才更让人觉得美,想想吧,如果没有任何错忤便可得到,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得淡而寡味,又有什么意思。

生活是平淡的,而想念渴望是永恒的。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平淡的,没有如此盛大的爱。也正是鲁迅的那句:

悲剧是将美撕破给人看,所以偏爱悲剧,有余韵。你也试着喜欢悲剧,把悲剧看成是美,是别人无法拥有的幸运,至少我是无限渴望得到一场悲剧收场的爱情,那样便可怀恋终生,如那朵风干的玫瑰,而不必最终走向平淡,走向腐烂。

你总是带着深沉的悲哀,我感觉是这样。上帝给人的惩罚便是给他无穷无尽的思想。其实你说的那句很好“幸福的真意被提示:

荆棘鸟为了得到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一定要在浸透胸脯的血泊里婉转歌唱,而上帝会在那一刻微笑倾听 。专注,生活在当下,礼赞上苍所赐予活着的难得机缘”,活着能感悟世间的美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我是否可以拥有它。当然美可以给人快乐,也可给人伤感,正如人总是伤春的。

写的有点乱,文不达意,不知你是否可以明白。可能我们年龄经历的差异,理解的也不太相同。

祝快乐。

2012.7.28

社会是一个体系,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于体系之外;体系是需要研究的阐述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看透它。《荆棘鸟》的作者想让爱情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救出来,使宗教更贴近人情。我不怀疑作者的意图。

假如上帝要是兼顾了梅吉和拉夫尔的爱情——那该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当然作品的目的不是愿望,它是要打动人——只有深深地打动人心,之后才能有价值。

笼统地说,上帝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主观主义者。

上帝占据了社会的审美和价值尺度,这样的价值游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规范着人的灵魂——阿里利一家人在用餐前要向上帝祈祷,可见,宗教无处不在,深入骨髓;所有这一切都是上帝环境中人们言行举止的参照,是人们生活的指导,是心灵心灵惟一可以依靠的海港。这样,神父就显得异常光辉。按照上帝的旨意决择,是人们的意愿,是社会生活的标准。

在宗教国度,上帝统治着人们的精神。梵蒂冈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是天主教徒的圣城,她的国土面积相当于一个村庄大小,却有世界上最大的圣彼得大教堂,所有西方的礼节,文化,历史,人文,甚至价值观都来自**宗教。尤其是古老的天主教,她统治着所有天主教国家的精神世界。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上帝的力量,上帝是多么有力!在《荆棘鸟》里,上帝是横亘在拉尔夫和梅吉爱情头顶上的一条看不见的绞绳。它容纳爱情的场面和尺度是有限的。

富饶的上帝

上帝本来也是丰富的,他的哲理足以说服任何一人有思想的人;只要你读了上帝,他就把你束缚了,上帝紧紧地把你**在自己的身边。你的行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规范在他制定的规则里。在我们看来这是拉尔夫不能与梅吉相守,是爱情悲剧的根源。

从另一面说,拉尔夫本人应该没有悲伤的理由,因为他有了自己更爱的上帝,而上帝就与他在一起,或者拉尔夫与上帝手牵着手。只是在想到梅吉(麦琪)时才会松开一会儿紧握着上帝的那只手,脱离开一会儿上帝,他只是在上帝与梅吉两者取舍问题上产生纠结,所以说拉夫尔的一生是纠结的一生;是奔走在天堂与人间之间一个忙碌的人。

悲剧性还在于拉尔夫心中嵌套了上帝的思想,按神的旨意规范自己,这是他与上帝沟通过程中彼此建立的牢固信赖意识。在他的行为里,时刻要对照上帝的教诲进行检查,任何滋生在他思想里有悖于上帝意志的东西都会给他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与不安,拉尔夫恋恋不舍地松开了滚烫的爱情之手。神权还有着另外的**,它毕竟也是套在头上的光环。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画完圣母像后,自个拜倒在地,面对圣母,热泪盈眶!可见这都是宗教对上帝力量升华的重新泛起和树立。画家拉斐尔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这一深度至今也令人感叹;他在与上帝勾通中互相升华了对方,成就了彼此的光辉。

上帝在他的画笔下更显得光彩夺目,拉斐尔本人因为深刻地读出了上帝善良、纯全的表情而披上了肖像画家的光环。上帝是渗透到人们心里的。拉尔夫神父一定也具备画家拉斐尔画家的深刻与内涵。

在聪慧美丽的梅吉心里,拉尔夫有着深邃宽广的世界。人与人之间需要对等。静水明月与竹韵箫声才能相互映衬,爱情大概也是这样的吧。

拉尔夫具有了强大的爱的热切并能与上帝沟通的思想境界,才能具备梅吉对他产生爱的条件和动力。试想,一个肤浅的、阴阳不分、朝三暮四的神父能够吸引人心灵吗?不能。

在爱情轻舟上,任何一方心灵的贫瘠都不能体现深刻的感情世界,单方面的丰富只能让爱情塌陷,在这一点上,上帝表现出了具有的良性结构。我们可以断想:拉尔夫神父是一个丰富的人,是一个智慧与品行兼顾的人,是一个有磁力的人。

感情交流是需要对等的,感情萌发就是遇到了丰富的对方。梅吉是富饶的,她的富饶在于他有各种各样的美丽与聪慧。她对情感的专注并不是全然倾注在追求上,她能领悟自己的角色,能在这个角色里接受折磨,是开在墙角下的梅花;美丽的容貌后面配备着一面高尚的灵魂,在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望见她的洁净的花瓣,所有梅洁(麦琪)丰富的情感以及人性固有的情趣,这都需要有对等的人来读取,否则是空洞的。

梅吉的美被拉尔夫神父发现了(在偏僻的澳大利亚荒草地总算没被埋没,否则更是悲剧)。这样,共同富有的内心世界和心灵会集使他们对接相融。梅吉的美还在于她的爱不是平淡的,是超出了上帝允许的范围,冲破规则的爱情燃烧的火焰更为激烈。

但梅吉的爱情是悲剧,她的悲剧是自愿的也是不自愿的,自愿是她甘心接受后果,不自愿的是她无法阻挡拉尔夫对她的吸引。

当我们爱一个人时,几乎是情不自禁、不顾一切,有一心要跳下去的感觉。在这种激情的驱使下,爱情在社会大体系下就要找到一条铺垫和通架走向爱情的桥梁。没有铺开让爱情奔跑的原野,爱情具有的幸福就会大打折扣;大环境不能认同,爱情每走一步都是艰难的,苦涩的。

当两个人的灵魂铺平对接之后,接下来就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认同与否。拉尔夫与梅吉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帝营造下的社会环境,看上去尘土飞扬的澳大利亚荒野,也被上帝看管了,它是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思想的准则。

拉尔夫和梅吉的悲剧正是由社会宗教价值取向与个体的实现产生了冲突。这个多边形的世界造就了人们要面对一切纷纷绕绕 。

这样的上帝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里,在每一个社会体系里。把发生在澳大利亚的爱情移植到中国也是一样的。如果爱情侵犯了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就会反过来绞杀爱情。

爱情也要考虑现实,尽量保持在社会能够允许的最大限度里,否则就是悲剧,就是缠绵不断的痛苦与折磨;在失去的爱的世界里越是深刻丰富的人,体会到的痛苦越是深切与刻骨 。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7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