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礼记读后感 >

礼记读后感精华13篇

礼记读后感精华13篇

【#作文# #礼记读后感精华13篇#】读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阅读完作者创作的作品,内心都会产生独特的体悟。阅后感可以说是对阅读书籍或听书所产生的感想。笔者整理了关于“礼记读后感”的一些必要信息,如果您希望与身边的人分享这个知识,敬请务必将其传递给他们!

礼记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认识《礼记》来源于初中老师所教的对“四书五经”的认识,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和《春秋》。这里的《礼》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四书五经”是古人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的必考科目,因而那个时候对于《礼记》的认识无非就是古代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迂腐的社会礼仪制度罢了。

今天,真正读《礼记》方才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体来说,《礼记》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上至国君诸侯,下至庶民百姓的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典章制度、仪式和各种繁文缛节。

但是,何为“礼”?“礼”究竟是什么呢?

“礼”是华夏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几千年来,礼制一直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在古代中国,从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大到国家典制,小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礼制对人们的影响俨然已经内化为了一种习惯。

陈明远和金岷彬在《陶器时代:“礼”的起源和发展》中认为:“礼”最初表现为:(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际关系出现的等级观念。而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人对于礼的理解:

“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

——章太炎《检论礼隆杀论》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上》

根据以上文献,我认为“礼”的原始意义可以解释为(1)敬神祈福的仪式,这是一种祭祀祖先的需要,诸如《礼记祭义》中记载的“致齐(祭祀)于内,散齐于外”;(2)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必须要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诸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的“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3)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形成的规范,诸如《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无苟免”以及“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等。

具体而言,我认为古代的“礼”主要指的就是一套完整严密的等级制度,小到见面、穿着、丧葬等日常生活,大到政治、法律等,它包含着古人对于“神权”的敬畏,以及对于皇权的服从。即便是对人们日常交往中、对人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一些言论,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的尊严。

时代发展到今天,“礼”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五四运动使得传统的“礼”文化中落后、糟粕的一面大多被剔除。今天的“礼”指的主要是符合社会道德、审美、有序的行为规范,其基本的原则是真诚、简易、克己和适度。

礼记读后感 篇2

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礼记读后感 篇3

土木1504 王楚婷

《礼记·曲礼》是《礼记》的第一篇。曲,是委曲的意思,“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曲礼》上篇开篇即写:

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

文章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懂礼的人,就不要做不恭敬的事,举止要端庄严肃若有所思,言辞要安静和气从容不迫,这样才能安抚人民成为榜样。傲慢不可

成长,欲望不能放纵,野心不能自满,享乐主义不能达到极致。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尊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你爱的人,你需要了解他的缺点。对于你讨厌的人,你需要看到他的优点。

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

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坐,要坐得端正;站,要站得恭敬。礼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是否混淆相似,分辨物类的大同小异,明确礼制运用正确与否。

不要讨人喜欢,不要说你做不到的事。于礼要行为不越轨,不侵犯侮慢别人,不随便与人装作亲热。注重自我修养,践行诺言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追求言行一致是礼仪的本质。

我只听说礼是要人主动取法的,没听说主动登门传授的;只听说主动来学的,没听说登门教授的。道德仁义这四种美德,没有礼制约束就得不到发扬;教化训导扶正民俗,失去礼制就不会完备;纠正曲直明辨是非,少了礼制就不会分清。所以有德的人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晓礼的大义。

对于现实的我们来说,礼,讲求放下自己的位置而尊敬别人。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曲礼》上说:

君子不要做不恭敬的事,举止要端庄严肃,言辞要安静和气,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宁。这篇简洁的开场白蕴含着一种博大精深的修养。朱子说:

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

“毋不敬”是内在的修养,敬畏天地万物和客观规律,恭敬对待父母长辈君王,更要恭敬对待自己。始终保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心,恭敬地待人处世,则为政者能使天下太平、万物安宁,而为民者,则安居乐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俨若思,安定辞”是外在修持,通过严正严肃的自我管理来修炼自身的举止和言辞。保持行为自尊自重,神态雍容祥和,言辞从容不迫又具有说服力。这是长期一致的自我要求的最终外在表现,也是一种宝贵的生活标准和道德修养。

在生活中,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一句坚定冷静的话,总能自然而然地调整周围的环境,在逆境中稳定人心,给人以坚强的力量和信心。那些临危不乱,面对伤害仍能宽厚以对的人,总是散发着融融暖意,让人如沐春风。

要实现上述内外道德修养,就要从遵守礼仪和规矩做起。礼,是用来判定人际亲疏关系、解决事情混淆误会、区别事情物类的同异、辨明是非的准则。依“礼”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不可说做不到的话;做事不得超过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地与人套近乎。

注重修养并实践诺言,才是善意的行为;追求言行一致,才是“礼”的本质。

不管是学***的管理,还是感情关系的维护,抑或人情世故的来往,“礼”是基础,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也是人格修养的起点。“礼”所包含的谦恭精神和中和之美,能指导我们的外在行为,让我们趋向善良、谦和,也能帮助我们时常观照内心、挣脱固有的习气,从而获得从容不迫的情怀;“礼”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的相处有了正向的能量交换,形成令社会健康发展的滋养系统,国家和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现代社会,循规蹈矩的人常常被看作呆滞刻板和因循守旧,那些忽视了规章制度而能谋取利益的人常常被称赞为灵活聪明。事实上,前者的“呆萌”,正是得益于“礼”的蒙养,其内心的平和喜悦所带来的幸福感会是更为长久的。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遵循“礼”的约束。所谓礼节,是用来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技巧。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礼貌待人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养。但现阶段,我们的礼仪修养不容乐观:

校园内各种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做一个有道德的大学生。

礼记读后感 篇4

《礼记大学》读后感

《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儒家著作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五卷组成,以学习为主题,阐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完人的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的人生走向提供了新的启示。

《礼记大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书中指出,学习不仅是个体能力的培养,更是人格修养的根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真理,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礼记大学》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此外,书中还提到,一个人要有清廉谦恭的涵养,宽容待人,勤奋努力,追求真理。对于家庭来说,一个人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对于国家来说,一个人要有公德心和爱党爱国的情怀,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读《礼记大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儒家思想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忽视了自身修养和责任。而《礼记大学》的理念正可以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为之作出积极的贡献。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只有为家庭的和谐付出努力,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只有为社会的进步努力奋斗,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个人的努力和奉献,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礼记大学》对儒家教育方法也进行了阐述。书中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人,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人在身体、智力、道德、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它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自我调适和修养,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礼记大学》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深远的影响力,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同时也对儒家的教育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运用儒家思想的智慧,将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就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

礼记读后感 篇5

读《礼记学记》和《劝学》有感

隆昌地区中学孟昭勇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礼记学记》和《劝学》,其中:“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一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可以说感触颇多。

这不禁使我想起平日里学生考试后,当课代表把批好的试卷发下去时,发到试卷的同学脸上却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好象各个都得满分似的,而且都忙着在打听、比较其他同学的成绩。当时,我想:他们为什么不先查查失分的原因。

难道考试的目的是求个分数?试卷分析课是为了让他们相互比较分数的高低?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试卷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否如同学所理解的呢?

我们知道,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那么,什么是“教”呢?只有弄清“教”的目的,我们才能明白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考试”的目的以及“分析试卷”的目的。

《礼记学记》中对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者,长善而救其失也”。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说出了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主轴——“长善+救失”。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保持学生的良好习惯;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的不良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作为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考试”,它的本质和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它决不是为让学子们争个你高我低,比个我强你弱。

但通过考试了解我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学习方法是否正确?还有什么坏习惯和方法影响你的学习。“分析试卷”的目的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而是清楚:

在这次考试中,我得成绩部分是因为我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便继续保持-长善;失分的地方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以便及时纠正——挽回损失。如果我们教师选择错了“分析试卷”和每次考试的目的,那么,可能是事倍功半,——老师辛辛苦苦改出试卷,学生拿到试卷后无所谓;甚至老师忙着在讲台上说答案,台下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考完试之后学会首先做到:长“对的同学的善”,救“错的同学的失”。

请做对的几位同学展示答案,这样,一方面长养和肯定了他们解题的好的方法,同时也可弥补他们或许因总分不高而产生的自卑,有时甚至会增强他们学这门功课的自信;另一方面对于答错题的学生,他们通过借助对的同学的答案和思路,自己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达到了“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的效果,同时也加深了对此类题目解题方法的摸索和归纳。

其次,长“错误同学自己的善”,救“错误同学自己的失”。

在试卷分析中,往往发现相当一部分试题是由学生的不良习惯和解决方法不当造成的。对于此类学生“有心非”而造成的错误,若老师一味的满堂灌的强调解题方法,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和消化。我们不妨让他们自己先“长养自己的善”——我错的答案是依怎样的思路得出来的;后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失”。

因为即使答错了题目,但答错题目的过程中一定也有学生的“善”,不妨利用这一点,老师鼓励他们讲出错误答案的来由,达到“强而弗抑”的效果,让学生们借长养自己的“善”中去发现自己的“失”,以达到不断的完善自己,取长补短。

当然,无论是分析正确的问题还是分析错误的问题,我们都必须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参与讨论。因为这是分析学生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的都是学生自己的答题例子,就会最容易激发他们兴趣,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参与讨论的欲望,也最容易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长“教师自己”的善,救“教师自己”的失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精辟的讲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要以身作则。

因此,分析试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老师自己反省教学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的机会,通过试卷的分析衡量自己教学上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的标准,而不是将分析试卷课看作是又一次批评学生的机会和衡量学生好差的尺度。古语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若我们明白了“教”的目的、“教”的本质,那相信每一次的试卷分析课将是一道和谐的教学风景线。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他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当我们对试卷分析课程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相信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礼记读后感 篇6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 ,比肩于《孟子》 ,又远超于《荀子》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 ”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 文化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

礼记读后感 篇7

《射义》一文洋洋洒洒共有一千余字,从儒家的视角详尽地介绍了古代射礼的诸项仪节。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礼教”二字一直萦绕在脑边。确实,射箭作为古代中国的六艺之一,所谓“礼乐射、御书数”,正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规定、宣传下,走向修养内心品性,培养优良品德的方向。

这一篇《射义》,也是以“文射”这一个指导思想来贯穿全文的。

但是转念一想,礼记诞生于战国到秦汉这一段时间,这篇射义主要讲的也是周朝的射礼礼仪。这本是一个尚武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火纷争,群雄逐鹿,枕戈待旦。此时,武力已成为最具说服力的工具,武士精神受到各阶的尊重。

这个时候的射术本应该是以技术层面为主要考虑因素,是力量的象征,早前周天子也曾用“田猎”的形式来威慑诸侯,但到后来却变成了礼乐教化等各种仪式中,偏向道德礼仪的一场表演。这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呢?在本文中,我阅读并总结了以下原因。

首先常识上来讲,不乏生产力的提高,狩猎本源于原始时代,在这一时期,狩猎是最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狩猎为人类带来兽皮、兽肉,同时满足了衣和食两大基本生存条件,在此期间,射从工具与技术上也逐渐提高。而在后来《诗经》所反应的商周时期,农业已经取代了狩猎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射术在作战方面与美学上被赋予了更大的含义。一方面狩猎被称为集体“武功”,已有训练兵力之意;另一方面有身份的人外出围猎成为盛事,射技高超的人往往因为射姿优美被人称赞。

这两个方面也为以后的射箭奠定了基础,逐渐形成了礼仪的形式。狩猎更加仪式化,弓箭手被赋予了良好的精神寄托,这归功于仪式。

然后是周朝时期礼制的宗法特点。我们从《射义》原文“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

”中可以看出,射技的好坏关系到了诸侯的荣辱。同时文章开头的“君臣之义”、“长幼之序”等等也可以看出,射礼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是统治者为护宗法制度、稳定统治的工具。从本质上讲,它反应了上层建筑和统治者的一识。

“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因为射礼是用来维护秩序的,所以射术已经不贵在技艺多么高超,而在乎的是一种义,一种规矩。

再就是周礼的“礼乐教化”特点。姜广辉先生曾经说过:“射礼所具有的道德内涵甚于它的技艺性,从而受到行礼者的重视。

”统治者发现,周礼不同于以前对神魔鬼怪的崇拜迷信,更多是对于个人内心行为的约束,道德品质的改善。在周朝的射礼当中,还要配以**,不同级别的人用的**不同,起到的教化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意在训诫诸侯士大夫尽到自己应该尽到的义务,遵循一定的法度,这也与宗法特点联系了起来。同时“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我们看出,在这样一个**加射礼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可以窥见君子的德行如何,因为在练习射礼的时候,也是君子内心道德品质自我约束、自我修炼的时候。

最后,儒家文化提倡箭术与道德的结合,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不是一个单独的**,它与前两个原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首先从射术本身来看,射术在练习的时候不强调合作或者是面对面的竞争,更注重的是个人内在技术、心境的提升。

这也就符合了儒家“内圣”的这一个说法。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希望通过恢复礼乐制度来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射礼”作为一种合适的外在形式被儒家所相中,他们把西周时期射礼中注重的礼乐仪式感发展到道义层面,将其与德行、与修身联系在一起。

比如“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孔子认为射箭也是在寻找自己的志向。从射箭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冷静,挺直身子,紧紧地握着弓箭,这样才能击中靶心。

但是每个人对靶心的定义是不同的。 父亲的靶心是一个好父亲,国王的靶心是一个好国王。每个人要射的“鹄”不一样,要实现的理想抱负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就能够在射箭之时,寻找到自己人生上的道德目标,从而不断进取。再比如“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这个例子,孔子说,没有德行的人是不能参加射礼的,将道德作为了一把衡量众人的尺子,体现他重德尚贤的思想。

又比如孔子说“射者,仁之道也。”,孔子认为“射不主皮”,也就是说射箭的时候不在乎你是否射中,更在乎的是修养的体现。如果你输了,你不应该责怪胜利者,而应该反思自己的原因。

这也成为一种道德引导的方式,一种从内部治理社会的方式。

尚武的时代,射术仍然一直存在着其军事上、力量上的意义,只是因为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继承、生产力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因素,它作为道德实践的作用也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射义》一文让我们看到了射礼作为一种产生于政治经济背景下,融合审美观、仪式感、道德修养、生产活动等多方面的现象所绽放的特殊的古代文化的光芒。

礼记读后感 篇8

今天我们来看《学记》中的一段话: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段话谈的是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即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教学按时令进行,在学校学习正式课业,而回家或放假时也有家庭作业。难能可贵的是,《学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看得很重要,而且两者密切相关。课外学习可以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也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巩固和强化。

比如,在课外自行练习操缦(弹奏杂乐),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弹琴;在课外学习博依(比喻修辞),课堂上就能很很顺利地学习《诗经》;在课外学习杂服(洒扫应对之事),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总而言之,课外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杂艺,既可发展自己的潜能,又可激发学习正业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学习。

对于这种教学思想,一般论家称之为藏息相辅原则。在学校,在课堂上,就要专心研修主业;在家里,在课堂外,就要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

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是一种很大气、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反思现在有些学校的监狱式生活,反思现在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数理化的现状,我们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我们已有各种社团30多个。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展开,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喜欢学校,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

礼记读后感 篇9

这篇是讲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讲小康的情况。开头孔子参加祭祀以后,走到宫阙上参观,叹息鲁国祭礼的不完备。他的弟子言偃问他为甚么,孔子说:

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那时候的官吏是: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来作事。个人修养是:讲求信义,和睦相处。对于社会,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儿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儿子。社会是:老年人有养老的地方,壮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长的地方,其它残废有病的人都有疗养的设备。工作:男的有职业,女的有家庭。生产货物,不必为己;尽力怍事,不必为己。这样一来,没有阴谋,没有强盗,小偷、乱徒、贼党,连大门都不必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后来大道不实行了,天下变成了私有的。大家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子。货物、力量只是为自己。天子和诸侯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作为防备。以礼义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把功劳当作自己的。以礼来断是非,赏罚人民。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从个人的修养作起,到家庭,到社会,以至全国、全世界。礼记大学篇的八条目是: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识达到极点),正心(心意真实无妄),诚意(意念真诚),修身(修养自身),齐家(家庭圆满),治国(国家富强康乐),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作去,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

礼记读后感 篇10

“礼”本来是先圣明王采用自然地法则,来规范人类生活行为的成果。我们人是自然地产物,只有适合了这些法则,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礼”具体到现实中来,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在读了这本《礼记》之后,我所理解到的“礼”就是时常怀着谦恭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指导我们外在的行为,让我们一天一天的趋向善良,远离罪恶。“礼”所包含的仁义道德和常怀感恩之心,怀抱这样的精神,能让我们处事的事理行为顺畅起来,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增进,我们会觉得温暖,也会给公司和社会带来人情的温暖。

越是细小的动作,越能看得出我们是否受到了“礼”的教育感化和指导。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让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时刻处于备战状态,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姿态,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对待顾客要时刻面带微笑,不能松散的面无表情,更加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精神抖擞的工作状态,神采奕奕,作为员工要从干好本职工作开始,身体力行的营造企业“知耻”文化。所谓“人无耻则无敌”,在工作上坚决杜绝“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思想作风,带头干好本职工作。保持良好优雅的态度去工作去学习,态度恭和的去做人做事。

而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养成端庄恭敬的习惯。我们这样年龄的青年已经应该要尽心尽意的去孝敬我们的长辈了。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孟子说过:“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可以看出古代的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老人们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并且多帮助老人,为老人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我们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促进家庭的和谐温暖。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每个家庭的温暖能促进我们的社会团结,怀着这样的习惯,到了社会上我们自然就会懂得端正姿态,尊重长官,尊重长者。

像这样需要我们自己注意的细节实在太多太多了,说不尽也道不完。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着这样一颗恭敬好学的态度,自然能使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处变不惊。看了这本书后至少对于我来说提醒了我要多加一份思考,避免失礼。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然而却足以督促我凡事多加一颗有“礼”的心,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这些礼节,小则足以个人事业成就的必备条件,大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表现。

《礼记》这本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我一定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这些良好的传统,带入到我的生活之中,争取做到“礼义以为干橹”。

礼记读后感 篇11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都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四书五经’是古人必读的书。‘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许多的书,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现在这些书也在影响着我们。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应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知道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礼记读后感 篇12

礼记学记读后感1《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有20492章,引文为主,叙述为辅。它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更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与人打交道时,不要心胸狭窄,要宽宏大量,要宽容。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礼记学记读后感2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

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在课堂学习中,除了完成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外,我们还特意开始思考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并产生了很多感触。我们将分几个部分讨论。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所以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

首先,我们对教育不够重视。我们只把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过程和接受教育的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而是倒退,这才是教育的悲哀。

礼记学记读后感3《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敩学半。

”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

相反,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然普遍存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不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个原因值得许多人深思。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的弊端,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促进个性的发展。

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礼记学记读后感4《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制定教育政策以来,中国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在历史上长期没有改变。汉武帝在各个学派中都选择了儒家教学思想作为国民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教我们普通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仔细思考、辨别和实践。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

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一棵参天大树也由你,我和他栽培。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大家,依靠大家。在生活中,不向别人吐痰或扔纸是可耻的。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礼记学记读后感5《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庭职业背景,找到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启发他的智慧。

所以我想,也许我们可以在他的家庭关系上找到突破。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家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平时对待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于鼓励和赞赏,于是,他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些多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

根据这个孩子的性格,我想从他的纪律开始。只要他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得到认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会成为问题。

9月下旬,我在班会课上郑重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强调职责同时提醒他,作为纪律委员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文明用语,上课认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态,保证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纪律委员。

任命之后没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假期之后学堂孩子们去黄山游学,我特别与陪伴游学的老师们交流,留意并适当引导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

当我从学习之旅回来时,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发现孩子显然不像以前那么喜欢骂人,偶尔也会说一两次,但只要老师提醒我一点,他就会立即承认错误。一天又一天,我发现他不再说不恰当的语言,他在课堂上的坐姿也特别正确。他的家庭作业和各各科目的课堂反馈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在一次班会上,我当众表扬了这个孩子,并奖励他一本课外书。他特别开心,也许很少真正获得过正面的鼓励,并且被作为榜样效仿,他的自信度和个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心结打开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并愿意学***极帮助他人,在接下来的全校一日礼仪学***中被评为优秀。

除此之外,班级卫生每次轮到他打扫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仅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黑板擦得一尘不染,窗户干净明亮,而且主动细心地将桌椅下面、教室的门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

我又利用班会课赞赏他,并且激励他:“老师觉得你不仅可以在清洁卫生方面做榜样,还可以在学业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语单词听写和阅读,只要你花精力,你一定会做得更好,老师相信你,加油!

”我在单词听写测试的前一天特别提醒他:“明天听写好好准备,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第二天测试中,10个单词听写他居然对了6个,在自然拼读课上,如果学了20个词,我不引导,他居然也能自己试着拼出10个以上,如果我给一些帮助,他能够全部拼读出来,我真的特别感动。

现在孩子每天都有进步和变化,这让我找到了一种作为老师的成就感。我特别感谢学堂带给我们的《礼记·学记》的研修,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无限潜能的,作为老师需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质并适时引导和鼓励;一个孩子只有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才能保持对大千世界浓厚的探索兴趣,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好好善护孩子们最本真的东西。

礼记读后感 篇13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一)

仪式最初是第一位圣王采用自然法则来规范人类生活的结果。我们人类是自然财产。只有我们适应了这些法律,我们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礼具体到现实中来,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

在读了这本《礼记》之后,我所理解到的礼就是时常怀着谦恭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指导我们外在的行为,让我们一天一天的趋向善良,远离罪恶。礼所包含的仁义道德和常怀感恩之心,怀抱这样的精神,能让我们处事的事理行为顺畅起来,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增进,我们会觉得温暖,也会给公司和社会带来人情的温暖。

动作越小,就越能看出我们是否受到了礼教的影响和引导。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让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时刻处于备战状态,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姿态,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对待顾客要时刻面带微笑,不能松散的面无表情,更加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精神抖擞的工作状态,神采奕奕,作为员工要从干好本职工作开始,身体力行的营造企业知耻文化。所谓无耻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在工作中坚决杜绝思想作风上的思猪不怕开水,带头做好本职工作。保持良好优雅的工作态度,学习,礼貌的做事态度。

而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就是养成端庄恭敬的习惯。我们这样年龄的青年已经应该要尽心尽意的去孝敬我们的长辈了。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

孟子曰:尊老爱德,俊杰在任,有庆。可见,古代传统礼仪对和谐社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老人们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座位,帮助他们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我们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促进家庭的和谐温暖。

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每个家庭的温暖能促进我们的社会团结,怀着这样的习惯,到了社会上我们自然就会懂得端正姿态,尊重长官,尊重长者。

像这样需要我们自己注意的细节实在太多太多了,说不尽也道不完。但只要我们保持这样一种尊重和勤奋的态度,我们自然能够应付各种情况。读完这本书,至少对我来说,它提醒我多思考,避免不尊重。

虽然这些都是细节,但足以促使我在每件事上都加上一颗礼貌的心,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这些礼仪,小到足以达到个人事业的必要条件,大到是我们民族礼仪的表现。

《礼记》这本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我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这些优良传统带进我的生活,努力做到彬彬有礼、义正词严。

礼记读后感(二)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也告诉了我很多关于生活的事情。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

他博学多才,有很强的记忆力,仍然谦虚,为人们做过很多好事,而且仍然不懈怠。 只有这样,他才能被称为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是:克服自己的错误,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问别人。这样,如果一个人有缺点和错误,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是:喜欢学习的人接近聪明。知道羞耻的人离勇敢不远。我的理解是:只有喜欢学习,才懂得羞耻;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67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