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校史馆观后感 >

2024校史馆观后感(必备13篇)

2024校史馆观后感(必备13篇)

【#作文# #2024校史馆观后感(必备13篇)#】每当我们观看一部新的电影时,在欣赏时,我们都会与作品产生一些共鸣。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观后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呢?如果您需要“校史馆观后感”相关的推荐请参考下面的建议,不防你参考一下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校史馆观后感【篇1】

2013年11月16日,曲阜阳光明媚。在老师的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走到图书馆旁边的曲阜师范大学校史馆。在学生评论员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参观学校历史博物馆。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曲阜师范大学是当时十分有声望的著名学府,毕业生学识丰富,在社会上倍受重用。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

因为摆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著名大学诞生的全部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曲阜师范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曲师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曲师大的辉煌与不凡!

曲阜师范大学位于孔子故里的圣城曲阜,在日照有一个新校区。创建于1955年,是1981年就宣布的重点大学,“国培计划”大学、鲁版“211工程大学”、“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有权不经考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它是中国最早拥有公费留学生资格的大学之一

1、 首批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和副教授自考权的高校。它创建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文化奠基人孔子的故乡曲阜。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有一个新校园。杏坛伟业结硕果,学校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形成了“勤奋,朴实,团结,进取”的优良校风,被社会赞誉“曲师大出省长”、“山东教育的脊梁”,为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曲阜师范大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处于全省高校的前列。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是山东省首批获得“优秀”等级的高校;[2]在山东省高校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中,获得全省本科师范院校第一名,专家组评价“校风纯,教风正,学风好”。[3]

2012年在山东省高校学科专业评估中,占曲阜师范大学总专业数的近30%,总成绩位居省属院校前列。

在儒家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孔子文化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立的孔子研究专门机构,学院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多项,办有 《儒学研究动态》,每年出版《孔子儒学研究文丛》,多次举办国内外儒学学术会议,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学术联系。学院拥有以孔子儒学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流动站,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播人才。

2000年5月15日,学校依托山东省文化孔子学院和儒学研究基地,与中国孔子学院和海外投资者共同创办了中外合作孔子学院。2008年,经国家汉办批准,该校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合作成立了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

此外,曲师大是一所非常重视科研的大学,该项目的所有科技成果都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曲师大人的骄傲,是曲师大人的荣耀。正是他们给曲师大带来了辉煌,也给曲师大披上了美丽的光环。

同时,曲师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技生产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脑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社会和国家。

从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也可以看出,曲师大非常重视学术节目的出版和与国外一些大学的交流。从数字上看,曲师大每年都会发表许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自己的科研成果。此外,曲师大注重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促进了科技大学的进步与发展,使曲师大真正成为名校。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曲师大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用我们的热血与智慧,谱写科大新的篇章。

40分钟的访问使我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先辈们的伟大艰辛历程,体会到了作为曲师大师的骄傲和自豪,体会到了肩上的沉重负担。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曲阜师范大学的佼佼者们,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为把曲师大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生。

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百年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我们为学校的过去感到骄傲,为学校的现状感到高兴,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首要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一步步走向共同未来,为曲师大的历史墙增添浓墨重彩。

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校史馆观后感【篇2】

秋意正浓,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初一年级一起参观了校史馆。排队走进校史馆,一阵浓重的书香扑鼻而来。一幅幅布满历史印记的书法作品使我感叹不已,流连忘返。这里,展示了明德的`百年历史,明德的风采,明德的伟大……我望向窗外,心底回响着一句话:“我是明德人,我为明德自豪。”

“戌戌政变,陈宝箴走,谭嗣同死,梁启超逃,熊希龄革掉翰林,康圣人的着书,一大堆在小吴门外校场坪聚烧了。于是而时务学堂倒了。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这便是毛泽东主席在来访明德时留下的对明德的赞誉。“止于至善”、“成德达材”、“坚苦真诚”,一走进校史馆,我便被这一幅幅书法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多么令人折服的字啊!”我不禁感叹。这一个个字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都呈奇异狂怪之态。让我感受到一种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提到“坚苦真诚”,这正是我们明德的校训,字字用意深远,有着独特的内涵:

坚:即坚毅、坚贞、坚韧。我们明德学子必将担负社会重任,必须有坚强不屈的毅力,坚定不移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

苦:即苦口、苦身、苦心。良药苦口,可以治病;勤劳苦身,可以磨砺意志;志士苦心,可以坚定操守。

真:即纯真、真实、真挚。真是道义之所在,是为人之根本。要求我们内心纯真,正气浩然。不作伪、不矫饰,踏踏实实地学习,实实在在地做人。

诚:即诚心、诚意、诚身。这是立身处世之准则,它要求我们为人敦厚,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有始无终。待人诚信,做事虔诚。

走出校史馆,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我很庆幸自己能进入明德这所学校,走近它,了解它,我明白,明德的重任将担在我们的肩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上,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事情虽小,但却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和谐。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做治国安帮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正是明德110年来的磨血育人,才造就了一批批卓越精英。我们光荣,我们是明德的一员,我们骄傲,我们要做一个坚苦真诚的明德人!今天我以明德为荣,明天明德以我为荣!

衡岳峩峩湘流浩浩,神秀启文明;莲溪通书,船山思问,湘学夙扬名。法前贤兮迪后进,厥任在诸生;贯中西兮穷术业,遗粕而咀精。愿毋忘坚苦真诚,期相与修齐治平。愿毋忘坚苦真诚,期相与修齐治平,沦灵明兮新教化,崇令德兮蜚英声,继自今腾实恢宏,振绪滋荣……

校史馆观后感【篇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参观河南理工大学校史馆感想

在三会一课学***,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进了母校的校史馆。庄严的党旗受到崇敬,头顶的红色五星闪耀着动人的光环。

在评论员的指导下,我们静静地看着墙上的宣传展板,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一步一步地感觉到我们学校的脚印。其中经历过的风雨,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我们学校发展的不容易。

河南工业大学创建于1909年,是中国第一所矿业大学,也是河南省最早的矿业大学。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现为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人民**与****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并于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年弦歌不辍,世纪薪火相传。

河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根据办学过程的阶段和特点,校史馆由四个展厅组成。序厅展示的是党和**领导对学校的殷切关怀与寄托;第一展厅展示的是从学校初创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的创建和发展;第二展厅展示的是建国后至20世纪末,社会主义行业工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第三展厅展示的是新世纪至今,新世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明德任责”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也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它既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理念的深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重要任务,始终胸怀世界,报效祖国。

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手书的。“好学力行”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校风。这四个字是我国著名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学校名誉校董蔡元培先生于1934年亲笔写给学校的题词,勉励学子学行合

1、 知行合一,是对学校风气的精彩概括和真实写照。校训、校风是学校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学核心价值理念,与校歌共同构成学校重要的精神文化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学校的文化血脉,激励着历**工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快速实现率先建设新校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办学规模、学科结构和办学层次实现重大跨越,隆重举行百年校庆盛典、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河南理工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实现省部共建,学校发展步入新的历史起点。

迎着21世纪的曙光,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里,学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的方针,通过新校区建设实现办学空间的迅速拓展;通过学科与内涵建设实现多科性办学格局和办学层次的重大跨越;通过迎评促建、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事业不断步入新的历史起点。展览馆集重展示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内涵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和亮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李**一位工程师创作了无数首诗。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河南全体科学工作者决心不辱使命,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继续谱写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新篇章!

作为河南理工大学的一员,我们为河南理工大学感到骄傲,我们钦佩和崇拜我们党和前人奋斗的历史。现在,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迫切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工业大学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2016年5月25日

电气学院党支部

校史馆观后感【篇4】

10月25日,厦门阳光明媚。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陈志全老师的组织下,在班长和组织委员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了创新创业园里的厦门理工学院校史馆。在班委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和了解。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鹭江大学,而作为理工学子,我们很荣幸的在第一年进入这所大学时,就迎来了母校的30周岁诞辰,这是无比激动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使我们在观看校史馆的时候,更有一种岁月的魅力之感。

今年是母校的30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进入校史馆,就看到了30周年的校史回顾展,偌大的30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使得校史馆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在里面。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许她还比不上国内的百年老校。但也正因为是30年,从另一角度诠释了,理工学院她很年轻,她在茁壮成长的,她有着现代的气息和矫捷的步伐去追赶新时代的潮流。转角过去,有着一大块白帆布搭成的版块,上面有着青葱的大树,象征了理工学院的勃勃生机。上面有着各系老师和同学的满满祝福。这一切,只是作为理工人对母校表达的爱意和感激之情。这一切,也只是理工人,真心的祝愿理工明天更辉煌!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中新型“亲产业”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厦门理工学院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厦门理工的辉煌和不凡!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创立于1981年,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根植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正逐步成长为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的新型“亲产业”大学。

学校现有20个系(院、部),45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在校生17427人(含软件学院3256),教职工1128人(含外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硕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2%。固定资产总值11.2亿元,图书馆藏书134.3万册,电子图书243.2万册,校园信息化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

致、特色,注重开放、改革、创新、兼容;在办学模式上,强调政产学研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在专业设置上,60个本科专业(方向)紧密对接海西(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等6条专业链,即将构建绿色能源、新材料专业链;在学科建设上,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在学生培养上,构建了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不拘一格、面向海内外和企业高起点引进领军人物和高级人才;在学历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正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图片和文字里可以看出,厦门理工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术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学校及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纯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并且,理工学院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大学,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福建人的骄傲,是福建人的荣耀。是他们给厦门带来了辉煌,也是他们给厦门戴上了美丽的光环。与此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校史馆观后感【篇5】

在学校历史博物馆,一张毕业照、一张校友录、一份纪念品,记录了淄博600年的光辉历程,引导一代又一代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大学校史馆观后感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学生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庄严肃穆,准备接受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上台阶,踩在比砖红色稍暗的木地板上。它开始吱吱作响,唱着时代的歌,缓慢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

百年的文化积淀使六中校园充满了学习的味道,有些涩,但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书法家舒同先生说:“你们是完全中学,也是钢铁中学”。不错,百年历程,岂会一路无阻,顺行至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尽管我不曾经历,却仍能想象出那时黑暗的云,昏暗的天,还有那些心灵流离的学者。但是,我们是钢铁中学,一个有钢铁意志的中学,一个有钢铁意志的人。当时,六中学生都知道,教育的发展应该方兴未艾。因此,六中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用他们无休止的行动和抱负诠释了六中百年校训:

“抱璞守真,奋斗超群”。他们的诚信,他们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六中的人,并将继续得到我们的弘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我们六中经历的诸多艰难困苦,仍涌现出一批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都有归功于六中始终恪守着的“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现在的六中,早已成为了德育为先,文体兼美的重点中学,秉持着“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六中精神,辛勤培育着祖国未来的栋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踏进六中大门,成为六中学***起,我便深深折服于六中的伟大。

大学校史馆观后感xx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在郝卫全先生的组织下,同学们来到图书馆一楼的西安科技大学校史馆。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

原来,我们学校有这么长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西安科技大学。培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万余人,为煤炭工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在我面前展示的是一所著名大学诞生的全部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西科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辉煌与不凡!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矿冶工程系。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根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陕西省委还多次考虑在西安设立学校,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未能实现。

195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决定将西北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系调整为交通大学,当时交通大学已由上海迁至西安。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

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在陕西省委、省人大、陕西煤炭局的领导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业学院旧址龙冲举行。

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

划转陕西省,实行“**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xx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xx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08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7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覆盖33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

现有教职工xx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硕士研究生教师90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百人计划”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学校还拥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包括8名院士。

“十一五”以来,该校承担科研项目423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以及国家社科**等国家级项目154项;科研经费总额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获准专利520项。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

我们科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西科大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作为传承西安科技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

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西科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学校史馆观后感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人们梦寐的天堂,可事实上那天堂只属于上帝;神秘的爱琴海是人们渴望的地方,可事实上那童话也只是童话;颐和园的过往使人们追忆而神往,可追忆过后那还是残缺;北京的故宫金碧辉煌,可无论怎样终不是我们心灵的居所。

但,有个地方,虽不如天堂明亮,亦不让人渴望和神往,也不金碧辉煌,但足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居所。他没有巴黎圣母院那般让我们仿佛浸没在海水中的窒息感,亦不如爱琴海那般让人想呐喊、想跳跃。他平静却不死气沉沉,他庄严却又不失朝气,他有自己的韵味。

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可他的气息还是吸引着太多太多的人。他,我的学校,一个可爱的学校-----淄博第六中学。

115年的岁月,让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由光被中学到成为工厂接管的学校,再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他已从当时老师所期盼的“光被四表,润泽千秋”的光被成为了现在桃李芬芳,香飘天下的六中。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那时的十年内乱,是他的低谷,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学校消失、瓦解,而在那些将要瓦解的学校中,他挺了过来,度过了一劫,但那次的平安并不是好运,不是偶然,那是一所学校所仅剩的老师共同的努力与坚持,那是必然。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现在的惠泽百代,才俊辈出,才有了现在他钢铁般坚强的外表和一颗柔软的心。那十年,真不知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115岁的他,从当时的小学变成了现在的高中;115岁的他,从小济美楼变成了高高的教学楼;115岁的他,教化万千学生,使他们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不同时代的优秀学生们拥抱着自己的梦想,为祖国,为社会奉献。李振生在穗偃中找到了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而他曾是一个六中学子,也只是众六中学子中的一员罢了。

除他外,亦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的目标却都有一个“弦扬商博文化,传承鲁商精神。”老人们常说:“人不能忘本。

”而他们真正明白并学***话,亦是在六中。是六中不仅教授他们知识,亦美化他们心灵。让他们不至于空有一身本领,亦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

115年了,已经一个多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115年中,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带着青涩走进校园,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彩俊风华舞青春,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雄鹰展翅,高飞万里。115年来,他继往开来,吐故纳新,一层层攀登,一步步创造辉煌,一步步有辉煌走向更远的未来。

但过去已成为过去,过去已永远静止不动,时间也不会止步不前,此情只可成追忆,他未来的美好还要我们去追寻。

115年的包璞守贞,奋斗超群,115年的卓识远见,独立潮头,他用百年的沧桑岁月,描画了百年的辉煌篇章。

这个学校,是我们的学校!

校史馆观后感【篇6】

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同学们各个庄重严肃,准备着接受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我们小心迈上台阶,踏上颜色比砖红略深的木地板,它开始吱呀吱呀唱起时代的歌,慢悠悠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百年的文化积淀令得六中的校园满溢着学问的味道,有些涩,却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校史馆观后感【篇7】

参观学校校史馆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并对其展示的丰富内容、独特陈列方式和感人故事感到震撼和骄傲。校史馆的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历史渊源,感受到学校对教育的坚持和努力。

校史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它设计独特,气势恢弘。进入校史馆,迎面而来的是巨大的校徽,栩栩如生的校训浮雕以及庄严的校训:“明德博学,礼仪廉耻”。这座设计精美的大堂象征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文化的奠基。

校史馆的展示楼层分为多个主题区,每个区域都有详尽的解说和丰富的展品,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学校的起源和发展的那个年代。首先进入的是学校的创办时期展区,这里展示着学校的创办历程、奠基人的事迹以及当时的教学场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文字和模型,我仿佛能感受到创办者当时的决心与梦想,感受到了学校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接着,我来到了学校的发展成果展区,这里陈列着学校近年来的重要成就、师生事迹以及各类获奖证书和奖杯。这些鲜活的展示让我为学校的发展感到自豪,更增添了对未来的期待。

我最为震撼的是学校的特色教育展区。这里展示了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展板和多媒体展示,我了解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追求卓越。我被展示的学生创新成果深深地打动,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突破,而且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展现出出色的表现。这一切都彰显了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执着追求。

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位曾经在学校就读的老校友,他在讲解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珍贵的经验和看法。他告诉我,学校一直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他的话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参观学校校史馆让我更加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宗旨,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式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让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要珍惜这样一个优秀的学校,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用我们的行动去践行学校的使命和价值观。

回到教室后,我再次回顾了校史馆的参观体验,深思熟虑地写下了这篇观后感。我相信,通过校史馆的参观,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激发爱校之情,更好地投身到学校的发展中去,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的校史馆是一面永不停息的教育镜子,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也铭刻着我们承载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怀揣赤子之心,始终保持对学校的热爱,为学校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校史馆观后感【篇8】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并且收获颇多。校史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座藏满了历史的宝库。在校史馆里,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下面,我将就这次参观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走进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校训巨幅油画,画面中高大威严的字体让人印象深刻。这个校训就像一盏引路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紧接着是学校的发展历程,从创建的那一刻起,学校就义无反顾地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从一些建筑物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学校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烈日酷暑和严寒冰雪中,前辈们辛勤耕耘,把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教育的圣地。


校史馆里展示了学校的各项荣誉和成就,那些熠熠发光的奖杯和证书无不是学校历届师生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学校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突出表现,让我感到自豪和自信。学校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就不仅仅代表了自己的努力,更代表了整个学校的水平和实力。看到这些成就,我不禁产生了对学校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展示学校的成就,校史馆还设有一些互动体验区,让参观的人亲身感受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模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场景。进入这个区域,我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课堂上。教室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黑板上挂满了色彩鲜艳的画,桌上摆放着精心准备的教具。我坐在一张靠窗的位置上,感受着清风吹拂着脸颊,仿佛真的回到了学生时代。这个体验让我明白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也使我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参观校史馆,不仅是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更是一次良好的教育机会。校史馆的展示让我感触颇多,让我明白了自己作为学校的一员,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观校史馆后,我对学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是师生们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源泉。我会铭记学校的辉煌历史,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深体会到参观校史馆的重要性。校史馆让人们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有一个校史馆,让时刻铭记学校的辉煌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校史馆观后感【篇9】

第四阶段时间为1998年至2008年,展区的名称为“锐意进取,跨越发展”。1998年以来,辽宁大学各项事业成绩突出。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空间获得了双倍的拓展,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本科教学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科研成就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教师梯队建设基本形成,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实质性提升,后勤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

目前,学校现有24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6万人,专任教师1232人。经过五年的努力,辽宁大学提出了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在此基础上,经过五年的努力,辽宁大学实现了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在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在我心中烙印的痕迹不断加深。我深深感受到辽宁老一辈成年人创业的艰辛,也感受到辽宁大学走过的辉煌曲折、困难挑战的不平凡道路。今天,有着60多年光辉历史的辽宁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新一代辽大人,我们一定会铭记“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以史为鉴,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一代青年,为辽宁大学,为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校史馆观后感【篇10】

洒下一滴滴汗水,绽放出一簇簇绚丽的花朵。锦城学院坚持以诚信待人、以严格管理取信社会、以严谨学风著称、以优质教学回报社会的原则,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和公众向往。在全国318所独立学院中,锦城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特色学院”、“综合实力20强独立学院”、“公众满意度10强著名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等荣誉。

目前,这所新大学已成为未来培养工程师、会计师、管理人员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摇篮和沃土。锦城学院规划用十年时间办成西部第

一、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成为中国的知名大学。秉承"止于至善"校训的锦城学院人,正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以其独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新的辉煌。

文化:锦城学院新闻、锦城大讲堂、锦城青年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浪微博、锦城学院新闻新浪微博、锦城青年新浪微博、财会部聚缘农场、文化传播部锦丰农场

锦丰农场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文学与传媒系。根据农场发展情况,成立锦丰农场有限公司,全权委托锦丰农场经营管理,负责本部门劳务班的安排和学时的登记。种植大蒜、香菜、青菜、卷心菜、花椰菜、豌豆、豌豆、青笋、葱、芹菜、白萝卜等。

现有管理人员45人。锦丰农场采用“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相结合的三环管理模式,制定不同的学期目标,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认真执行每项生产目标,全方位评价成效,完善奖惩制度。锦丰农场有内部机构,包括管立组、办公室、生产部、项目部、销售部、新闻宣传部等。

制定人事规章制度,建立薪酬管理,奖惩制度,任免迁调制度,对每位团队成员进行职前培训,定取调整劳务制度,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锦丰农场的发展目标是在对2011年至2012年,建立一个绿色农场,以种植蔬菜为主,以学院市场为基础。我们将努力实行生产方向简单、栽培容易、种植容易的路线。我们的主要业务包括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花卉的零售。在这一基础生产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计划引进更经济、更易种植的新品种,使生产方向更加广泛。

在此基础上,锦丰农场成为周边高校农产品供需的主要市场,实现了业务的巩固和发展,资金稳定,生产技术更加熟练,生产产品更加多样化。锦丰农场施行以精神战略为核心的战略模式。激励大家艰苦劳作的精神,加强文化职能。

作好日常工作记录,作好一本书,两年后整理成一本书,记录农场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过程。

作为四川大学的战略延伸,四川大学百年的积淀为锦城学院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学院定位于教学型、应用型的综合性大学,秉承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投资企业广泛的社会资源,追求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力求把学院创办为创新型工程师、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和高素质管理者的培养基地。锦城学院依托四川大学百年办学,充分发挥地利、人文等优势,坚持为青年学生招聘优秀教师。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锦城学院既延揽了四川省优质高校的大批名师,又荟萃了众多行业精英,形成了一支知名学者和业内精英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全日制教师1038人,其中教授级165人,副教授级26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41.5%。

学院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144人,骨干教师732人,终身教授61人,客座教授15人,兼职教授27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近500人。学校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获得者34人。学校定位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锦城学院在类型定位上,文、工、经、管、艺专业都有,属于综合型学校,综合型学校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通识教育,有利于跨学科教学,交叉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功能定位上,锦城学院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校史馆观后感【篇11】

观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有感

满井边,一学堂,求实鼎新,熔基锻梁。诗韵若兰吐芬芳,年华无悔付寒窗;百炼成钢寄耳旁;汗水挥洒有余香。北方科技大学,我成长的摇篮,我有多少幻想和力量被引导!

《摇篮颂歌》诉说着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感激和敬仰,千言万语仍道不尽心中所想。北科是我们的母亲。她培养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我在校史馆,领略母亲的风采,母亲的伟大。蓟门巍巍,屹立着国家希望,满井苍苍,泽润钢铁脊梁。是她,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是她,奉科技以立校,育强国之栋梁。

母亲的六十三年里,一代代钢小伙、铁姑娘们从北科走出来,他们都在各行各业挥洒着激情与汗水,是新中国建设以及未来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因为北科而出彩,北科更因为他们而熠熠闪光。

如今,我已迈入北科之门,成为光荣的北科人,我从北科华章走来。当我走进精致而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学校历史博物馆时,一种崇敬感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时一种沉重的责任感。我于是自然而然,将目光投向了我自己。

我们前脚刚刚跨入了北科之门,却依旧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徘徊不定。我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以为到了大学就可以解放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回一张录取通知书,我们好似已经心满意足了,然而,这并不是你的人生轨迹的全部。

我们眼中所谓的解放,只是象牙塔给我们的第一道门槛。

何谓之大学?我在校史馆的历史长卷里,看到兢兢业业的老师们十年如一日地播撒知识、挥洒激情;我看到钢小伙、铁姑娘们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那颗热忱之心,用自己的智慧灌注着祖国钢铁的脊梁。黑白**中自信的脸庞、专注的眼神和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渗透进我的每一个细胞,点燃了我的激情,振奋了我的精神,给了我再次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同时,我也看到了——此时,教学楼、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长辈姐妹们正埋头沉思,眉头紧锁,顿时开悟后,慢慢抚平。在充满文字的稿纸上出现文艺情怀后,演绎推理的数学问题层出不穷,对金钱的深情,优秀的北科人从不让求真创新的精神枯竭。

所以,我——我是从北方科技华章来的,想尝尝当时的滋味。吾青年之盛志,如天光之正当,为中华之崛起,襄北科之华章!

文法学院法学1501 王婷

****:187********

校史馆观后感【篇12】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 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再进去,看到的一扇很有当代西方文明特色的拱门,据说现在在第四宿舍仍留有。 在一幅描绘学校过去规模的宏图上,可以看到众多如今仍留有的古老建筑,像第五舍,第二餐厅,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以及校办思晏堂等等。学校的很大部分建筑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保护建筑群。一位原住第五舍的同学笑着说:"原来我还住过这么老的建筑啊。"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感慨,学校走过百年历史,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确实不容易,那是多少代人,多少校友,多少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陆陆续续的参观了其他的展厅。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时的发出不同的感慨,有的情不自禁的说;"我们学校的历史好悠久啊,"有的充满了作为上海理工学生的荣誉感跟自豪感,有的心中暗暗定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母校……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们读到的一个共同的表情就是对学校由衷的热爱。

参观校史馆在陈设有学校模型图的大厅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从先前的一个校区, 先后在向南北拓宽,去年又收购了原水产大学作为如今的南校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断的扩大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定位高远。百年沧桑,华夏巨变;兴衰存之,与国同运;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爱国敬业,培育英才。

最后,就在结束整个活动之前,全班同学在大厅里合影留念这次意义深远的校史馆之旅。【WWW.jzd365.com 迷你句子网】

校史馆观后感【篇13】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人们梦寐的天堂,可事实上那天堂只属于上帝;神秘的爱琴海是人们渴望的地方,可事实上那童话也只是童话;颐和园的过往使人们追忆而神往,可追忆过后那还是残缺;北京的故宫金碧辉煌,可无论怎样终不是我们心灵的居所。

但,有个地方,虽不如天堂明亮,亦不让人渴望和神往,也不金碧辉煌,但足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居所。他没有巴黎圣母院那般让我们仿佛浸没在海水中的窒息感,亦不如爱琴海那般让人想呐喊、想跳跃。他平静却不死气沉沉,他庄严却又不失朝气,他有自己的韵味。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可他的气息还是吸引着太多太多的人。他,我的学校,一个可爱的学校——淄博第六中学。

115年的岁月,让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由光被中学到成为工厂接管的学校,再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他已从当时老师所期盼的“光被四表,润泽千秋”的光被成为了现在桃李芬芳,香飘天下的六中。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那时的十年内乱,是他的低谷,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学校消失、瓦解,而在那些将要瓦解的学校中,他挺了过来,度过了一劫,但那次的平安并不是好运,不是偶然,那是一所学校所仅剩的老师共同的努力与坚持,那是必然。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现在的惠泽百代,才俊辈出,才有了现在他钢铁般坚强的外表和一颗柔软的心。那十年,真不知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115岁的他,从当时的小学变成了现在的高中;115岁的他,从小济美楼变成了高高的教学楼;115岁的他,教化万千学生,使他们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不同时代的优秀学生们拥抱着自己的梦想,为祖国,为社会奉献。李振生在穗偃中找到了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而他曾是一个六中学子,也只是众六中学子中的一员罢了。除他外,亦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的目标却都有一个“弦扬商博文化,传承鲁商精神。”老人们常说:“人不能忘本。”而他们真正明白并学习这句话,亦是在六中。是六中不仅教授他们知识,亦美化他们心灵。让他们不至于空有一身本领,亦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

115年了,已经一个多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115年中,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带着青涩走进校园,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彩俊风华舞青春,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雄鹰展翅,高飞万里。115年来,他继往开来,吐故纳新,一层层攀登,一步步创造辉煌,一步步有辉煌走向更远的未来。

但过去已成为过去,过去已永远静止不动,时间也不会止步不前,此情只可成追忆,他未来的美好还要我们去追寻。

115年的包璞守贞,奋斗超群,115年的卓识远见,独立潮头,他用百年的沧桑岁月,描画了百年的辉煌篇章。

这个学校,是我们的学校!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5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