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近代史观后感 >

近代史观后感十三篇

近代史观后感十三篇

【#作文# #近代史观后感十三篇#】这片“近代史观后感”是趣祝福小编费尽心思搜集整理而来的,我们如何避免写出一个千篇一律的观后感呢?电影作品是生活的镜子,我们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感悟,肯定会有很多心灵上的收获。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深入剖析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并通过阅读本文您将学到很多新知识。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

近代史观后感 篇1

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和《开放中国》。它一步一步的讲述了中国在党十八大以来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激动人心的记录一点一点的刺激了我的内心,燃起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对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十分的自豪与幸福。

一开篇,我就见到了一艘大船——振华30。它是中国自主建造,全世界最大的起重船。它成功地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的任务。要知道最终接头是一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重6000吨,我到现在都无法想象,振华30是如何承受住这样一个重力的,无法想象背后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方案的成功所付出的艰辛。还记得林鸣,这位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说过一句话:"过去干工程是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的方案,你今天看我们港珠澳(大桥工程),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制造一些专门的东西能够干成。"说出这句话的他是自豪,是幸福的,而对正在接受国家教育的我来说是十分钦佩的。虽然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干这么伟大的事,但我知道只要我努力学习,不断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同样也能为日后自己所处的行业做一分贡献,也能为辉煌的中国增添一点星光。

如果说第一集是波澜壮阔之感,那第二集就是亲切温暖之情。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美好的年代,在这个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的生活都变得十分多彩,十分方便。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出门几乎都不用带现金,移动支付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包围了,而作为新生代的我们都难以想象没有网络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是啊,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无论你想干什么,只要你有需求,互联网几乎都能满足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一个渴望发展,渴望取得更大进步的我国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因此中国的战略抉择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对于我们来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就是对自己,对国家的最大支持。因此我也准备报名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赛,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出最好的未来。

近代史观后感 篇2

时间曾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近代史观后感 篇3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这套书入手有7年了,终于读完了。对于一个历史知识**于中学课本,又回到历史教师手中的人来说,这套书清晰地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起点和转折点,让我如沐春风般还原现代历史

原著是用英文写的,英文版原名叫the rise of moden china,我觉得更能表现本书的精髓,一个现代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文名太过中庸,可能因此会失去一些读者。

作者徐中约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从1600年到2002年四百多年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国内官方史学没有简单粗暴的意识形态论争,也摆脱了西方汉学的阴影。它一出版就获奖,并逐渐成为中西读者学习现代中国的必读历史书,成为美国一些大学的经典教科书。

这套书是从香港带回来的,在中国引进,但对于一些历史碎片,他们被阉割得很糟糕:作者:jia nan

近代史观后感 篇4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近代史观后感 篇5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抹不掉的耻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来反对的话;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话;如果那个时候多一些有认识的人话。那么中国就不会承受一系列的耻辱。但是,当时的领导者与人民,统统都不知道,我们的衰败,反而在那里安享荣华富贵。

不过,在李鸿章领导的时代中,还有三年光明,但是,在三年之后,慈禧太后与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软禁”了,并且杀掉了一些有志之士,不过,还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国外,例如康有为。

之后,国民党的建立人孙中山先生,也是逃亡国外的爱国人士。他几次组织发起大反攻,但还是因为有人把秘密外泄,没有成功。不过,在之后的一次大反击当中,创造了杰出的功勋。

在大反攻,刚攻下一个省城时,立马有十三个省相应,纷纷发出话来:“我们省不再属于清政府管辖内。”犹于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彻底瓦解,在没有人归他管理了。

在战斗结束后,人民推举,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但是,当时日本又选出了一位“傀儡”,他就是袁世凯。在以后,日本就极力拥护袁世凯,以至后来袁世凯挤兑掉了孙中山先生,无论谁当,当时的时局,已经四分五裂了……

近代史观后感 篇6

原创: 丛之力

历史是天子的游戏。普通人觉得历史无用,不过是受限于自身角度太低、视野太窄罢了。

李世民曾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曾经走过许多弯路,他们把这些经验教训辅以文字解释,以诫世人。

对于我,母亲曾在《全球通史》的扉页上为我题跋“知史明志”四个字,至今已六年有余,慈祥之声仍绕耳不绝。

现把我的所感所想一并写下,你我共勉。

费正清道:“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这句话,就是对蒋廷黻先生所着的《中国近代史》的评价;蒋廷黻先生所着的《中国近代史》堪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着”,也许书中的内容并不如其他书一般详细,可以称为简明,但是其书中透出的观点却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先进。

蒋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着名的历史学家与外交家,1923年带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史学教授,与梁启超称为南开大学的史学奠基人;1935年受蒋介石赏识担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被誉为国民党“最知外交者”;1965年溘然长逝,享年70岁。

回到蒋廷黻这本“皇皇着作”,我们可以首先发觉本书围绕的中心是“近代化进步救国”,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从书中,蒋廷黻先生虽为明说,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书中表达的“近代化”却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近代化,然而还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学手段与工具的近代化,从书中的历史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这样催化近代化历程,中国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以中英订立“邦交”为开端,从鸦片战争到国家自我复兴的尝试;蒋廷黻对那个屈辱岁月的思考也同时带动起来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前途与出路的集体思考,并且也影响了相当一代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思考与尝试;并且,书中蒋廷黻先生对于中国近代的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也同时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识。

一.“**上国,无奇不有”

书中的开篇,蒋廷黻先生就讲述了关于中英两国订立“建交”的历史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中,从英国皇室派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企图与中国建立国际关系,一直到最后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制打开中国闭塞多年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受到明朝与前清的影响所**在心的“**上国”的顽固思想导致了对自己的高估与对西方各国的蔑视,并且也同时限制了中国在近代开端的工业发展。

以书中1973年,英国皇室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希望订立邦交的事件为例。当马嘎尔尼勋爵带着贡礼见到在西方素有“模范的开明君主”乾隆皇帝并表明了自己到来的目的后,乾隆皇帝却因自己对于国家“**上国”的自大顽固,拒绝了英帝国送出的贡礼,并责令其出京回国。这是中英外交关系的首次失败。

从这次建交我们可以看出:,最后才会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从大英帝国到列强瓜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的这近二十年时间来,恰恰是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国家的国家生产力、工业实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发展了起来,最终导致了英国等国的经济指数的快速增长;这也激起了欧洲国家开拓国外市场的愿望,而疆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国就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而与大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样使大清王朝无动于衷。中国的闭塞腐败面对英国的空前强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中国市场和**的巨大潜力,纷纷想到进攻中国。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上国”的固执中无法自拔,没有意识到在中国之外的国家都陷入在工业革命进步的水深火热中。

近代史观后感 篇7

以史为鉴,走自强之路——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上近代史纲要课的时候,虽然不是每分钟都听得细致入微,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勇老师讲课的影响,只要涉及喜欢的历史,讲到感兴趣的地方也会回去上网弄个详尽。作为一个文科学生,我总是喜欢历史。

在课堂上结合老师上课的内容,东拼西凑地了解了一些或野或正的史料,发现原来“新政”也不是一无是处,袁世凯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五四运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最近正在读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让我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书书名中的前两个字:重说,为什么说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与叙史方法和我们以为读过的教条正史稍有不同。

比如书中讲到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船开进港口时,有中国的老百姓提着茶叶蛋的篮子上去卖;洪秀全故意丑化孔子,引起士人极大愤怒;义和团运动不仅杀害了许多外国人,而且杀害了更多的中国人;袁世凯时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辛亥革命时,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当**合适,而不是孙中山……作者着于事实,述说严谨,讲了许多寻常不得见的细节与故事,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有胡说、猜测之嫌,反而让人从细微中更深刻认识了中国近代史。

读《重》让我对愚昧无知、闭关锁国的危害深感切肤之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涉及领事裁判权,我们一直以为是帝国主义依靠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清**的结果,可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披露这一条款是清**主动送给英国的,这让我感动意外,原因是这样的,那时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谁审理,怎么审理等一系列问题,清**不胜其扰,就想着把这麻烦给英国人处理得了,我翻阅网上的资料时发现,《南京条约》地7款,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划定为“英商归英国自理”,我想,英国人本来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当时英国只是口头协议答应,后来想既然你送了,我就拿着吧。这样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可当时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也不知司法主权为何物,还自以为是少了麻烦,能杜绝后患。一个大国的领事管辖权很容易交给别人,这真是愚蠢。

中国近代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无知和傲慢,特别是盲目的傲慢,真是致命的。大清臣民对西方人的认识总是:你们的人是蛮夷,你们的物是淫器。

现在想想觉得好笑又无奈,明明仗都打不过别人,可还是瞧不起人家。我想这些心理的形成与汉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有关,主要是东方,大家能感受到的世界里汉人的文化一直是最发达的,很多少数民族还要改革汉化,全面学习汉文化,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汉人是老大的心理优越感,所以西方文化刚过来时,大家根本就瞧不起。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学习,多了解外面的事界,少犯错误。

读《重》让我对国强民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但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割地、赔款、和给予领事裁判权,而让大清子民无地自容,感到奇耻大辱的是对外国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设置领事馆和外国人携带女眷居住,在外交活动中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这些条文刺激了大清子民心中“**上国”的权威与尊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国不强,民不富,单守着“**上国”的毫无益处的。

“**上国”的心理,只能说明当时国人的胸襟不够大,不能接受外面的事物,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抛弃自大与自满的心理,虚心接受他人,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向他国、他族、他人学习,去恶留善,去弊存利,这样国家、民族、个人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读《重》让我更坚定了对日本的一些看法。日本与中国的渊源很深,早在明朝万历时就与中国在朝鲜有过激战,起因是日本想要侵占整个东亚。书中提到19世纪时,有日本大臣上奏天皇,占领中国东北,然后全国移民过去,虽说此事已不知真假,但我相信日本一直有这个想法,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且很不安全的国家,日本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比较重,日本拍过一部电影《日本沉没》,也能说明他有危机意识,所以日本人想移民也很正常,问题是已经没有地方给他移民了,那就只有去占别人的地了,所以日本经常打中国的主意,就以占中国的土地为主。

我认为日本永远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只要他还在那个岛上,我很赞同李鸿章的话:“英美惧不足畏,华夏永远之大敌小日本也!”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然而中国近代史却是中国最耻辱、最落后、最封闭的时期,国家羸弱不堪,人民贫不聊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被压迫、反抗和探索进步道路的艰苦历史。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进入之下,中国人也一直不断的寻求自强之路,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无一不是如此,在经历国民革命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最终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真正的走向了独立富强之路。

依然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毋庸置疑,我们只有不断地以史为鉴,不断地奋发图强,才能保持民族的独立与自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近代史观后感 篇8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阅读历史从来不是简单地了解过去,而是对未来的一种更好的憧憬。过去过不去,未来如何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热泪盈眶的成长史:先受屈辱,后觉醒。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两次,第一次读只当是看个新鲜读读故事,而最近第二次读,却有了更深的一层体会。

从来都说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关系千丝万缕。其实不仅因为民族和个人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关系,除此之外,个人的成长是与一个民族的成长多么相似:在无知的襁褓中成长,没见过真狼的犀利,还觉得自己养的哈士奇挺霸气。

未经过枪火血肉模糊的洗礼,还以为刀枪武功依旧天下无敌。经历过成长带来血肉模糊的残酷撕扯,疼痛中爬起来发现,原来拼爹靠妈和所谓有好往来的朋友都不能成为靠山,自己才是自己坚实的后盾,最后不再天真的强大起来。

首先,我对这本书作一个总体评价:蒋老的中国近现代史写作客观公正、简明扼要、直接明了。大部分地方都是以主体为中心,学术思想与我们平时接触的历史教科书完全不同,集中在中国人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最终归结为三民主义救国。

可能由于范老留洋的背景,所以对外国列强的侵华事件则着墨较少,因而感情上也不够充沛。但理性和感性的总和实际上是守恒的,理性多感性少。在牺牲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为陈述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客观公正。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界定,讨论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便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全书分为两条叙述线索:一是第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二是近代中华民族各阶层的自救。

现代化是当时中国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但十有八九,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但中国近代时的进程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蒋廷黻想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似乎也无法得出答案,但他依旧看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正中下怀,命中要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的当初便立马走上维新亦或是大刀阔斧的革命之路。

所以作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救国方案,他十分看重“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范着眼于剖析它们成败的原因、得失和可取之处,从汲取的教训中,反思国家前途命运,未来的大体走向。正如文章开头所说,阅读历史从来不是简单地了解过去,而是更好地了解未来。

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第一个现代化建设项目。

作为一个在天津读书的学生,尤其是天大的学子,洋务运动的历史是不可不知的。比如,我从来没有吃过猪肉,至少我见过猪跑,我从来没有见过猪跑,至少我听到过猪哭。当我身处历史某个转折点的诞生地时,我必须对它略知一二,才能说三四个。第一个方案里,我最感兴趣的人莫过于曾国藩。

曾国藩的外事成就在于帮助李鸿章在上海建立江南机械制造局。该厂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厂。

对于曾国藩来说,除了这些艰苦的成就,他的待人处事方式更具吸引力。比如天津教案,是中国从接受外来宗教到排斥外来宗教的过程,实际上是中西国力的变化,也是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神权文化根本冲突的反映。这是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

曾国藩在处理天津宗教案件的过程中,宁肯得罪家人,也不愿侵略法国人。其中的思想是什么呢?是避战求和,委曲求全。

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他用汉唐时期礼遇外国的方式来面对欧美工业化强国。但很明显,他并没有完全看清世界的大势,他的旧技术瞬间失去了表现力。

在世界强弱的形势下,曾国藩反对学者认为清朝会很快杀死他们的观点。在津门谈话中,他还明确表示不支持李鸿章的外交痞子手段。他认为只有以和为贵,暂保大局,暗自谋求自强。

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争当民族英雄。为争当民族英雄,坏大局,导致更严重的主权损害,这样的民族英雄也只是逞匹夫之勇涂有其光环而已。一个家庭里的男人最尴尬的便是婆媳关系的两难。

曾国藩面临着历史上看不到的困境。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确定。

总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个方案并不成功。治标不治本,注定失败。

之后还有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的第三个近代方案等等,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所以引出了范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在当今看来的确欠合理,但以当时的视角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充满勇气的突破性尝试?

对历史的重组和对一些传统人物从全新的正反结合角度进行了平息。例如,义和团起义和太平天国几乎都是历史教科书中的正面形象。范对他们先提出了正面性评说:

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还包含有愚昧的起因:“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于林则徐、丁汝昌等传统人物,也从辩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丁汝昌,历史课本里将他定性这次海战中的英雄。但蒋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引用原话说:

“当时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

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 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

历史从来都不只是简单寥寥几句便可陈述的。

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范对林则徐的评说,这位1840年最早的鸦片战争英雄:虎门销烟,师夷长技,“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林则徐进行了虎门硝烟,买了大炮,做了一些外国刊物的翻译,但范肯定之后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颠覆评说:

“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也就是在范看来,林更重自己日后万古流芳的名誉,而非真正充满大无畏的去救国救民。因而功过参半。

这本更多充斥着理性的历史读本,更符合我对历史探寻的胃口,并且相对于百家讲坛里的说说故事,我更喜欢蒋先生对历史引申到对未来的探寻。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

曲折的道路,必然是走了弯路。

现代化,近代化是什么?现代的人未必都能明白,不是有了高科技工厂,有了这这那那就是现代化了。现代化的社会,意味着现代化思想的人合现代化的制度,这些是树根,而工厂,汽车,飞机等等,这些是结果。

中国的革命历程,就是一部在外敌的压迫下,社会通过血腥竞争淘汰,不断进步的过程。

理性分析历史来龙去脉,不逃避,不抗拒,看时代来袭。总有弯路走,总有血要流。人,民族,国家,世界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伤痛。

读史学史分析历史,过去过得去,未来才会来,而且,会是个更好的未来。

近代史观后感 篇9

《民族英雄邓世昌》

读书心得

专业:13级电子信息(1)班

姓名:马金福

学号:p131813785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一句爱国名言深入人心。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为救国、爱国、保国而牺牲的人就不计其数。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牺牲,一直是许多英雄和英雄的志向。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保护中国的每一寸热土。

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屈辱和战斗勇气的体现。邓世昌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积极抵抗、为民族牺牲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如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为什么会选到这个人物来写读后感呢?去年暑假主要是去定远舰游览。当时,对于定远舰,在近代史课之前,我只知道它是清末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被日本击沉的一艘中国海军舰艇。中国民族英雄邓世昌好像就在这艘军舰上英勇就义的。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这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在国外定制的更先进的战舰。但是,洋务运动时期是短暂的。很快,随着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彻底歼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越来越深陷黑暗和贫穷的深渊!

在被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慑的同时,也为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感到不可调解的愤怒和惋惜。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图书馆借了《英雄邓世昌》一书,了解一下邓世昌的生平轶事誓为海军,此生无憾

邓世昌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邓焕庄是一名茶商。他到广州、上海等地做生意,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当时卖茶的利润相当可观,所以邓世昌家比较富裕,也比较富裕。在与外国人做生意的过程中,他们当时思想比较开放,这也直接影响了邓世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少年时邓世昌随父移居上海,目睹外国舰船与日俱增,在黄浦江上横行霸道,催生其忧患意识,发出:“中西互市久远,西人日驭风涛,稔知我国厄塞,若我国不以西法练海军,一旦强邻肇衅,何以御之!”的慨叹,于是逐渐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邓世昌放弃了进士及第的光景,也放弃了从商致富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挽救民族危亡,采取了求实而非功利的原则和目标,从长计议,“留意经世之学”,潜心学习在当时被贬为“夷技”、“蛮夷之语”的西方技术和语言,并最终考入福州船政学堂这所新式海军学堂,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近代海军事业。

邓世昌放弃了学习文学、经商的机会,却把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忧国忧民,选择了一条不同于普通人的道路。明知前路荆棘遍布,邓世昌却无畏将要面对的重重艰难,决心拯救被挨打任由宰割的中国。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

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

如果我在海上遇到日本船,遇到危险,我就会沉下去!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邓世昌“执事惟谨”,“治事精勤”。他可以刻苦学习海军战略战术理论,关注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队伍中去实践。

在北洋水师服役期间,邓世昌通过考察学习,深深意识到发展海军,必须认真学习西方海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所以极力主张向外购置舰只,用西法练兵。邓世昌除了敢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外,更能坚持学以致用,靠自己说服后人。

“致远舰”在他精心训练下,“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在军事管理方面,邓世昌不仅重视锻炼和训练,而且重视思想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点,实为可贵。

作为民族英雄,邓世昌最著名的英雄事迹是100多年前中日甲午黄海之战。

战斗中,邓世昌沉着镇静,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主动迎战日主力舰。在“致远”舰体严重受伤后,他毫不退缩,激励官兵: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近日之事,有死而已!”为此,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面对这一气壮山河的举动,敌人恐惧万分,纷纷跳海逃命,但“致远”不幸中雷,战舰没入黄海,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坠入茫茫大海。

在这生死关头,邓世昌上演了一出感人的英雄悲剧。随从刘忠抛给他一个救生物,但邓世昌“阉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与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那场景非一句“轰轰烈烈”可评述。自古以来,战死沙场是军人的最高荣誉,邓世昌用“义不独生”的举动,践行了其作为一个军人的不朽军魂。

回顾这场历史长空中的海战,它带给中国的是一场耻辱的悲剧,但耻辱却让人觉醒,让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这场海战也成为中国的新起点。

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带来的启示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发展中保持足够的清醒,坚持改革开放,大力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增强国力。

100多年后的今天,中日乃至全世界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但是,中日战争的历史教训不仅会被两国人民遗忘,而且会越来越深刻。

邓世昌以爱国热情唤起官兵的爱国情怀。正是在这样的军事管理理念下,在中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全体官兵献身于与敌舰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场悲壮的爱国主义运动。

在辉煌的古代中国,汉、秦、唐是全能的帝国。在这一时期,只有其他国家来中国学习经验,平等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如果他们侵略中国,那时候的王朝会给他们造成重大损失。匈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近代中国,却只有被别人欺负的分。

一个国家,如果长期的处于繁荣昌盛的局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祖国面临危难之际,还不是有许许多多的进步人士,为了民族的兴亡而舍生忘死。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说能为祖国做出多大贡献,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力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这是我对现阶段大学生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近代史观后感 篇10

在中国,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这段大约七十年的历史,与其他时段的历史颇不相同。虽名曰史,其实被加载了太多太重的意识形态负荷。它被建构成一段中国遭到列强欺负的屈辱史,同时又是一段延绵不绝的革命史。

这种“列强欺负中国人—中国人奋起革命”的叙事逻辑,是中国公众从小开始受教育就习惯了的,许多人都深信不疑。在此基础上,对于许多由这种叙述逻辑衍生出来的陈述,也都深信不疑。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渐渐有学者发现,即使自己在感情上仍然愿意相信这样的叙事,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却似乎与自己原先接受的一些论断越来越有出入了。这自然会让人产生“重说”这段历史的冲动。

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就是将这种冲动付诸实施的成果之一。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当然并没有打算颠覆“列强欺负中国人—中国人奋起革命”的基本框架,但是他颠覆了许多由这种叙事逻辑派生出来的论断。

在书的开篇,他一上来就对读者说,中国人在晚清七十年这段历史上,有极要不得的“三妇”心态,必须立即摆脱。

第一曰“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就是觉得你们总欺负我们,你们从头到尾都欺负我们,我们冤得要死,我们苦大仇深,比窦娥还冤。”这种怨妇心态,或者说怨妇情结,使得我们直到今天还可能无法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西方列强。

第二曰“泼妇心态” :“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

”张鸣认为有些关于中国人反抗胜利的神话(比如所谓的“三元里抗英大捷”)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催生出来的。

第三曰“**心态”:“它跟前面两种心态正相反,在它看来,殖民历史也是好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但被殖民的过程实际上是耻辱的,无论在哪个国家。

尤其是这个国家的精英。如果这些精英受到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会感到更加悲哀。但是**心态把这一层抹掉了——就觉得殖民是好事,能看到它给被殖**家带来文明,却看不到殖民本身的掠夺和奴役。

”在一个脚注中,张鸣甚至将这种心态和心理学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联系起来——受害人对施害者产生了依恋和感情的**心理。

“三妇”心态实际是国人对待近代史比较常见的心态。除去 “三妇”心态,张鸣以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和正确的思维逻辑为基,通过“三常”——常识、常理、常情来重新解读历史。这“三常”本应是每个人都具有并遵循的,只是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经常会扭曲人们的“三常”,得出一些荒谬的论断。

例如,我们以往教科书上解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标准的说法是“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成熟”,但这时“常识”引导张鸣问道:“中国当时有谁是资产阶级,康有为和梁启超吗?”他认为当时参与变法的人中,谁都不是资产阶级,也都跟资产阶级没什么瓜葛,当时的资产阶级没有任何声音。

又如,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张鸣说我们以前编造了两个神话,一个说洋人怕忠臣林则徐,而奸臣们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另一个说中国人民勇敢地抵抗了英**队。张鸣说,这两个都不是事实。实际上洋人并不怕林则徐;英**队的军纪比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好。中国人民愿意与英军进行**,并向英军提供物资。

所以当时到前线的中国**都非常恐慌,感觉遍地都是汉奸,而这实际上是因为清朝军队长期腐败军纪废弛造成的。在这里,张鸣所依据的,除了有关的史料记载,还有“常情 ”——他认为中国普通民众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实际上要到进入20世纪之后,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并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宣传之后,才开始建立起来;此外,民族意识并不完全等同于爱国主义。

再如,在八国联军入侵和义和团之乱的关系问题上,张鸣对义和团颇多揭露和批评,他说:“我们不是要挑边站,批评义和团,决不意味着就支持八国联军。但是八国联军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有必要放下民族主义情绪,先看问题。”义和团攻击使馆区,是完全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列强出兵,也不是毫无理由的。所以如果不说是义和团造成了八国集团联盟,至少义和团也为八国集团联盟的入侵提供了借口和理由。

更何况义和团本身充满了愚昧和欺诈,在我们以前编造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迷雾和神话消解之后,确实很难让人再对义和团产生同情。在这里,张鸣叙述时所依据的,也只需“三常”就够了。

张鸣以“三常”论史,也并非只是一味纠错,有时还有颇具创意的见解。

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1898年的改革。以往我们习惯的论断,是认为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这场改革,而张鸣却认为,推动变法的改革派如果肯找慈禧出来领衔变法,慈禧是会愿意的,这样变法就很可能成功。“要说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光绪靠边站,让西太后出来主持变”。

他认为慈禧不仅不是顽固派,相反,“依据后来新政的经验,也就只有她才能把改革推向前进”。这一观点,对于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

当代中国民众所习惯的慈禧形象,已经被塑造成百分之百的负面形象,而张鸣对慈禧相当宽容,甚至不无体恤之处。因为对于洋务运动,慈禧是支持的,后来清廷的“新政”也是她主持推行的,所以张鸣问道:“西太后怎么可能是顽固派呢?

”他甚至还为慈禧的玩弄权术找到了合乎常情的解释:“西太后不到三十岁就守寡了,她生活中的所有乐趣都是玩政治,她把她的生理需求全都升华到这儿来了。”

在当代中国公众眼中,另一个100%负面的人物袁世凯也得到了张鸣的同情甚至赞扬。他认为在称帝之前,袁世凯是中国最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人选,所以日本人用“二十一条”来打击他,这个阴谋是得逞了的。张鸣说,签署了“二十一条”之后,袁世凯声泪俱下,“我们不能说袁**就是不爱国,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他来说可能比一般的老百姓所想的更为息息相关。

”至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张鸣当然也同意这是一个错误,一个倒退,但是他更惋惜的是,袁世凯一死,中国**上突然间群龙无首,遂开启军阀割据的局面,使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遥遥路途上至少停滞了十几年。

研读历史,符合史料是最基本的标准,缜密的思维逻辑为辅,合乎 “三常”最重要。有人不禁发问:区区“三常”,为何能居于史料和逻辑之上呢?

因为极而言之,史料和逻辑其实可以包括在“常识”之内。但是我们论述历史,由于史料永远是不完备的,人的思想观念、学术素养等等因素又是永远在起作用的,所以不可能存在完全“客观”的历史。换句话说,在已有的史料基础和逻辑方法之外,我们永远需要依赖“常情”、“ 常理”来进行推测、假想、解释等等,我们永远需要依赖“三常”来帮助我们完成对历史的叙述。

由此看来,即便张鸣的论述推翻了中国公众以往习惯的论断,但这种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中国近代史。

近代史观后感 篇11

在其位,谋其政

——读《北洋大时代》有感

从小到大,在学校所学***识中对于北洋时代的描述都是“军阀割据”、“军阀混战”这样的词语,可是北洋大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难道两个词语就可以涵盖一切吗?读完这本书,我真的开始关注大师们和他们身后埋在历史尘埃里的细节。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说或许不是很恰当,可是那个时代的大师都不只看眼前。就像末代状元公张謇:

“考得状元官拜宰相”代表着封建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在他没有被统治者贬斥,相反倒十分推崇的时候,却选择毅然下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远见卓识,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深深的热爱。他选择了“实业救国”,他风风火火地兴办产业,在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他又想到了孩子;想到了教育,于是他开始兴办学校。

从政治、商业,到办学,一步一步,他脚踏实地,处处尽力而为。这样的大师,看得高,所以才走得远。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还记得《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杨荫榆吗?“三一八”事件后被妖魔化了的她只能逃回苏州老家,可就是在苏州,被批评的一无是处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不被日本兵**,多次到日本司令部进行谴责。

正因为如此,她遭受了来自日本的许多威胁,甚至死于日军的枪口下。就是这样一位民族勇士,被黑了上百年。没错,她是不应该开除学生自治会成员。

但是在她的职位上,这就是她的本职工作。为了缓和与日本的关系,她只能这样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次旅行是错误的,因为她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学生的民主热情。

可她在苏州为保护那些女学生的而被枪杀了的事情,又有哪些人记得呢?很少有人记得,甚至很少有人记得她。就算记得,也只记得她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坏人之一而已,她兴办女学、保护女学生的事情,却很少有人知道。

不管是学校校长还是私立学校的女老师,她都把工作做好了。可是我们就因为她做错的一件事情,来全盘否定她的人生,真的好吗?

殊途终难同归。北洋大学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鞠躬尽瘁,为自己理想的国家而奋斗。但每个人的方式和方法都大不相同。有人想建立君主立宪制,有人想建立民主共和国,然后就产生了共产党。

即使只是一个民主共和国,陈炯明和孙中山也有不同的想法,更别说这么多了。就像今天美国的两党制一样,即使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像一根外表看起来很正常的萝卜,可是它里面盘根错节,甚至空心了,那它还会好吃吗?

因此我认为,北洋大时代之所以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本质上是因为大家的思想不同。每个人都建自己的小房子,但他们毕竟不能建高楼。“在其位,谋其政。

”更应该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上使用。

“影视剧就是用来娱乐的。”这是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共识,可这绝不是正确的看法。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传播媒介,它有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当今时代“**风”盛行,影视剧也大行其道。可是随着书本越看越多,越发发现这些所谓历史剧中与历史相悖的内容实在太多。如果你真的不了解这段历史,很容易把影视剧的内容当成真的。

作为影视剧,对历史内容进行艺术加工本无可厚非,可过于篡改历史,未免太不把自己的责任当回事。当今时代,“**风”十分盛行,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剧”产生了。作为影视剧的制片人,要坚守岗位,合理制作新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绝不能任意篡改历史,误导群众。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有真正做实事的人才能被世人铭记。

“在其位,谋其政。”是应该被任何时候铭记的信条。

中国女子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

姓名丁甲第

学号***

院系文化传播学院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

近代史观后感 篇12

为什么历史上以往十分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为什么自从有了.....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供给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经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景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一样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虽然清政府极端愚昧腐朽,可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从反帝到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一向是主力军。无数次大大小小抗击外国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斗争,如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初,人民群众就与反动统治者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当封建统治者软弱妥协时,人民群众担负起了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神圣任务。

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挽救了民族的存亡,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历史充分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近代史观后感 篇13

6集虽短,但却全面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感受颇深,不由发出"我是中国人,我自豪。"的感叹。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每一集都能看到中国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但它却又是相同的,它在不断前进,正在努力创造辉煌。

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也是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资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脚步。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XX"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动力,由衷地敬佩那些创新人才,正是他们让百姓的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让中国的实力更加强大。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尖端技术,如同粮食,端自己的饭碗才会香甜。"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如此,主席也谈到:"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年要树立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大学生,理应为养育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5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