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慢教育读后感 >

慢教育读后感(汇总十一篇)

慢教育读后感(汇总十一篇)

【#作文# #慢教育读后感(汇总十一篇)#】欢迎来到本文,今天我们要详细介绍的是关于“慢教育读后感”。请您耐心阅读下去,相信您在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会在心中涌现出很多想法。

读后感是我们对所读书籍内容进行综合思考和理解之后得出的结果。那么,要如何写一篇打动人心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入手,抓住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接着,我们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如书中给我带来的思考、启发,或者是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身边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看法。最后,可以以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来结束读后感,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再次感谢您的光临,希望您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慢教育读后感【篇1】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慢教育读后感【篇2】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三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

推荐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二)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三)

张文质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起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学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慢教育读后感【篇3】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不要急于教育,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

不管教育是一门慢艺术还是一门快艺术,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自己慢的观点。当然,他说的是慢,不是慢,不是不作为。

他提倡的是在教育上要细心、耐心、爱护,甚至要慢做婆婆、唠叨;与慢相对,就是快、急、躁,他反对在教育中动不动就训斥和惩罚,反对在教育中操之过急,反对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谨慎和耐心。也许大多数老师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小心和耐心。当一个小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表现不突出时,你是否有耐心去帮助他?

如果他小学六年不出类拔萃,你会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很穷,你会耐心等待他工作后成为天才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主张,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从不放弃,总是努力工作

《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介绍了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以至于他的教导主任一度认为他是白痴,教导主任失去了对这样“白痴”类孩子教育、培养、帮助的耐心。其实爱因斯坦的成长恰恰告诉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的耐心仅仅有一天是不够的,一年也是不够的,甚至几年也是不够的,需要抱有十几年的耐心。谈到十几年的耐心,教师中赞成并能做到的人还有多少呢?

爱因斯坦两岁多了,仍然不会说话。他的父母渐渐失去了信心,认为他是个哑巴。他7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在大声说出整句话之前,总要先低声默念一遍,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小学教师们的耐心丧失了,认为他患有某种形式的少年诵读困难症。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因而在1894年15岁时他遭到了学校的退学处分,中学教师们的耐心也最终丧失了。

在第一次高考失败后,爱因斯坦又回到了高中一年,后来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失范学院学习物理。大学4年,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以至于他在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在伯尔尼找到了联邦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从学业经历上看,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成功者,但就是这位不成功者,利用闲暇继续自修理论物理,在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爱因斯坦的成长史,我们又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快3岁时,他在观察刚刚出生的妹妹以后,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很长的话:“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她的轮子在哪儿呢?

没轮子我怎么玩啊?”这反映出他超常的观察能力。3岁时,他陶醉在母亲的钢琴**中,向**展示了他早期的智慧;4岁时,他被袖珍罗盘迷住了;五岁时,他喜欢在学校独自思考;6岁时,他要求拉小提琴;10岁时,他已经是暴力政权的反对者;12岁时,他独立地证明了数学定理;14岁时他能登台演奏小提琴。

当然,爱因斯坦的这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潜能很难被当时学校的考试制度认可,如果他没有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些经历也很难被以后的人们认可。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从不放弃,总是努力工作。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耐心的考验

爱因斯坦的学校经历尚且如此,那些在学校中占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多少老师能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耐心的考验。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毅力,但我们可以期望每一个教师都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做学生信心的支持者。

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成功的人。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可以让你对学生的爱更加持久,耐心可以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加持久,耐心可以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加持久。

耐心是你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长远而有效的祝福,有着光明的未来。耐心也许不能使每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它能使学生成功。孩子成功的背后,教师需要长期的耐心。

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很多教师愿意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形容育人,推崇的也是潜移默化,慢工出细活。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权修》一篇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后来这句话发展成为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古人就认为,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要作长远打算,教育是一项细活,是一项不能立竿见影的工程。

张文质是一位活跃在一线的教育研究者,他每年要旁听150多节课,对教育现状有深刻的体会,了解教育工作者的许多无奈,他也知道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需要时间。我以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的意义就在于,当大家都浮躁于教育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时,有人大胆地和你谈“慢”,颇有些振聋发聩的味道。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没有空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一切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只有循序渐进。细细品味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深有感触。

慢是一种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事业。慢是一把尺子,它反映了耐心和爱。毕竟精英和尖子生都是少数,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地对待大多数普通学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老师们最好经常问自己,我今天对学生有耐心吗?

是不是有些急躁?心中应该有一个原则——教育是慢艺术!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谨慎和耐心。也许大多数老师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小心和耐心。当一个小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表现不突出时,你是否有耐心去帮助他?

如果他小学六年不出类拔萃,你会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很穷,你会耐心等待他工作后成为天才吗?《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爱因斯坦10岁还不会讲话,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著名作家、大文豪钱钟书,他高考数学是0分;吴晗,历史学家,数学考0分,考北大没考上,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数学从来考不及格,但老师对他非常宽容,他上数学课时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好了”。看到这些,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反思。

我们在教育孩子身上不能“立竿见影”,要慢慢来。因为每个孩子的发育都不一样,就像吃的快吃的慢一样。有些人二三十岁就成才,有些人四五十岁就成才,这很正常。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对待一些同学个别科考得不好的同学是不是应该给予机会,不能一棒打死。教育需要合理地处理学生的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都充满了跌落和攀爬。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

错误是一种体验,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知的延迟,错误是一种简历的成长资源。学习使用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教师发展慢艺术。

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成功的人。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可以让你对学生的爱更加持久,耐心可以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加持久,耐心可以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加持久。

耐心是你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长远而有效的祝福,有着光明的未来。耐心也许不能使每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它能使学生成功。孩子成功的背后,教师需要长期的耐心。

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每一堂课后经常有困难学生,心里很清楚,也很着急,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尽力做到面向全体。想到他们在快速行进的课堂上非常被动的跟随着,吃力地跟着,看到的是紧张、被动,我们的心也揪着,难受极了,我们在快慢中矛盾着,唯一能做的是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轻抚的动作,一次及时的辅导,一次触及心灵的鼓励,“**有鼓励,**就有起点,教育从来都意味着师生间的情谊相通、精神共融。”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另一种解释吧。

我习惯课结束小结时这样和孩子们说,今天你们特别聪明,这句话说的多了,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这么贫乏,但是我还是经常说。我们是最棒的班级,让孩子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树立起班级自信心,树立起个体自信心,一次大型活动,一次班级活动,哪怕一个细节,哪怕一句话,我们都得及时抓住机会,这样的机会真的是时不再来。让我们的孩子个个都能愉快地走进教育,愉快地表现自己,有一种勇气,更有一种胆识,那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灵气的课堂,这种个人魅力就体现在你的课堂教学中。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时时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有时需要忘记自己的年龄。要知道“我们每天跟这些善良、纯洁的孩子在一起,这是上帝对我们的馈赠,我们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职业能够和那么多善良的人在一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习:1。学会宽容,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一个精神力量成长和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有等待的心。3、学会倾听。

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四。学会欣赏,即使孩子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它。5、学会赞美。

老师应该对孩子们说出他们的肯定和赞扬。6、学会参与。参与学生的生活,并真正与他们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一个课堂的成功都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8、学会表现。

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你的学生来成就你自己。我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

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张文质语)和大家一同共勉吧!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求平衡

读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题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想等一辈子让她从容地绑住蝴蝶,并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今年暑假,在教科室推荐的书目中我选择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读后真的感觉受益匪浅,他的很多理念真的也是我所期待的——他对教育的理解与信赖: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致力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长期坚持这种信念

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所提到的“慢”绝对不是“怠慢”。而是要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老师应该有一些独特的理解和发现。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一门慢艺术。 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并打算慢慢做。这种缓慢意味着孩子们能够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缓慢决不是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和耐心,减少教育的轻浮和功利。这就是张文质先生所说的慢教育。暑期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和妻子就存在一定分歧,看到城里的孩子幼儿园开始学钢琴、学古筝,我也想利用暑期让女儿接受些熏陶——学毛笔字,本想自己每天练写毛笔字给她一种暗示,然后握她的手尝试写。

可是她丝毫不感兴趣,刚学会握铅笔的她抓毛笔感到很累,我只好暂且作罢。还是妻子懂得女儿的心,买来《幼儿学画》,让孩子描摹涂色。女儿非常感兴趣,有时中午竟然不睡觉在涂鸦,还凑到我面前画上一个圆说是我的脑袋,接着画着她心目中的我的耳朵、鼻子、嘴……看来我真不敢说:

“知女莫若父”了。

慢教育读后感【篇4】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一”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次考试前,都会安排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程。考风考纪讲解,诚信签名。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我不知道我是不相信学生还是我自己。总之,我会感到紧张。尽管每次考试前我都动员起来,但我总是尽力讲一些他们以前没听过的故事。

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

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常了。但是,如果你出国,你会发现原来的民族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尊严。国有国格,人有人格。

面对这样的信贷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在每次考试中,我希望我们都能考虑到自己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今后,孩子们走向社会,会看到许多阴暗面,遇到许多挫折,遇到许多与学校教育价值观相冲突的事情。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

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他接手一个班时,他不自觉地投入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

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我慢慢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是一个无法控制和关心别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二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

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老实说,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的工作是艺术。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一位老教师看了一部电视剧,收到了一封几十年来他一个学生的来信和两张戏票,信中他邀请老师去看他的第一场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中尊敬的那个老师。虽然我离开老师很多年了,但我心里一直有老师陪伴。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

”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和听我的心也充满了幸福,因为我也是一个老师。

但是,我能成为孩子们的好向导吗?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好向导吗?我的等到老了才知道结果。

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很不理想的孩子。我该怎么对待他们?我很有责任给他们提供课外辅导。

但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提高我班的平均成绩。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

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你仔细想想,当我一遍又一遍地说的时候,我不生气也不着急?

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

“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

强迫孩子去理解,家长和老师不惜一切代价用灌输的方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

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

“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

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

”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

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但我的小学语文在他童年的时候有没有为他沉淀什么呢?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篇三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了1+1阅读俱乐部,推广1+1阅读理念。

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搭建自己的理解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

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种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都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门慢艺术。张先生显然是自己宣布的。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

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

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

教育作为一门慢艺术,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待,需要有一个慢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

”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

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慢教育读后感【篇5】

编辑时间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认真阅读了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对我感受颇深,是呀,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更显得明显,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看了这本书,我更清晰认识,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观察,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要有的放矢、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用人性的方式,不急于求成,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孩子,有足够的细致、耐心去教育对待他们。

本学期我带小班,和小班孩子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我觉得我很幸福,但带了小班孩子后,经常会发现幼儿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更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几次我发现瑶瑶小朋友在区角活动里玩耍时,经常和大家闹得不愉快,不是哭就是大闹一场,老师怎么调节他都不高兴,问了和她在一起玩区角活动的小朋友,他们告诉我说:“瑶瑶抢玩具,他不给我们玩,东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们大家都玩不到了。”还有一个最小的小家伙告诉我说:

“老师,我都喊她姐姐,她都不给我玩还打我呢。”听了孩子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是她把玩具都揽到自己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交流和沟通。这样小朋友都不敢接近她。

我看了看了坐在旁边小椅子上的瑶瑶,还在那里张着嘴巴大哭,我轻轻地走到他跟前,蹲下来问:“瑶瑶你看一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快乐吗?”(快乐)那你快乐吗?

(我不高兴,他们不想和我玩,他们想要我手里的玩具。)瑶瑶,看一看,你的朋友在那里干什么?她告诉我说:“在那里说话呀!

”他们有东西玩吗?没有(这时他低下头),看着自己口袋里的玩具很不高兴,我想请你把你口袋里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吗?她说得时候,自己还是低头。

这时我对着其它的小伙伴说: “瞧,瑶瑶现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们高兴吗?高兴!

其它几个孩子一起回答我。这时,他愿意和其它朋友分享他的玩具。

事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瑶瑶的这件事,把瑶瑶请到我的故事中,这样让瑶瑶在听故事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最后,小朋友知道瑶瑶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同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我问其它幼儿,你们愿意和瑶瑶一起做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瑶瑶的小脸蛋上也有了微笑,这时,我们一起唱了《找朋友》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动地去与洲洲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听,让孩子知道会分享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会得到大家的排斥。还运用了《找朋友》这首歌,让瑶瑶小朋友知道周围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爱心。当你孤独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时主动去鼓励孩子,与孩子进**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玩,这样对培养他们分享玩具时,有很大的好处。

在幼儿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遇到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思考,思考如何解决教育教学现象,而不是想当然地采取条件反应式行为,张文质先生告诉我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我们教师的教育方法、策略要考虑孩子的特点年龄、性格特点,使师幼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方矢。

我相信我们的思维会更快地成长,这样我们就能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因为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我们应该学会在慢反思中成熟。

慢教育读后感【篇6】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卷读后感: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卷读后感:慢养孩子,静待花开提要:由于现代的父母特别的母亲们,因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不知该怎么对孩子好,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卷读后感: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从前在某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慢养孩子,静待花开”。我感觉最深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宽容、耐心,是对深厚情感和希望的寄托。而宝贝就是像春天里的一株小树苗,经过春光的抚慰,经过夏阳的炙烤,经过风霜雨露,这个小花慢慢的长大,慢慢的开放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园丁来修剪枝桠,来给予关爱。

而家庭教育,就像是园丁来修剪枝桠的过程,小树长不长得成栋梁,能不能开出美丽的花,小朋友能不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家庭教育最为重要,

这本《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正是以一个教育家的角度,集合了重多的专家的意见,集结成书,做为我们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个方向指引。

首先,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给他爱的力量。

现代社会,家长们每天忙于工作,忙于种种应酬,家里往往很冷清,孩子感觉不到家的温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长大,最需要的就是爱,来自己父母和家人的关爱。这种爱的魅力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这种爱的氛围,可以让孩子更加的温情,更加的学会照顾家人和朋友,让小朋友成长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受社会欢迎的人。

第二,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好坏,都有原因。

正确看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别急着批评他们。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了解孩子犯错的心理。告诉他为什么这样的错的。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孩子们会接受的,因为孩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所以,请家长们,低调一点,和孩子们成为朋友。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由于现代的父母特别的母亲们,因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不知该怎么对孩子好,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此,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做事,不依赖别人。

具体来说,比如,孩子可以参与家务劳动,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当然,如果做得好,应该给于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更有成就感。以后更加的努力。

第四,道德品质的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老,当然有点夸张。但是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的。

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能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有责任心和责任感。而这种良好的性格感染着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慢教育读后感【篇7】

第一次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是20xx年。在此之前,我只是零零碎碎地读些单位推荐的需要交读后感的书。后来读书很多在教育界小有成就的好朋友告知我:你先要读两本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培养教育情怀;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会人理性对待教育。迅速买来两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真的很神奇,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也改变了我教育的行走方式。20xx年12月,叙事者共读的一本书,正好也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从书橱中翻出几年前读过的那本书,看着书页中圈圈画画的那些痕迹,倍感亲切。

尽管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时隔这么几年,真要说出具体的内容,也做不到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于是再次捧读,细细咀嚼。

世间的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是教育上呢?看看张老师书中的所思所悟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我们都会感叹:张老师描述的教育不良现象不就是现在所发生的吗?张老师发出的深切感悟不正是我们郁结心中想倾诉而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吗?没错,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过去那么多年依旧让人念念不忘以致于成为叙事者千人共读的书目的原因吧。虽说10多年过去了,但是正如书名"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样,要改变教育的积弊哪会那么容易呢?然而我始终觉得,当我们摆正心态,再平和地看待教育,并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们收获会更多。

读着张老师的书,品味着"教育是慢的艺术",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当语文老师时,看到下课时孩子们总喜欢扯着喉咙说话,以致于教室里总显得很嘈杂,那时要在教室里喊个人或者说说话,很难。于是我要求他们说话时做到轻声慢语,这样即使课间,整个教室也是安静有序的。一次上课,一个孩子总是开小差,无论我用眼光还是用语言暗示,都没用。于是我提高嗓音冷不丁叫了那孩子的名字,还真管用,那孩子的思绪一下子拉了回来,但是也把一些胆小的孩子吓了一跳。平时比较有个性的小周嘟哝了一句:"老师就不用轻声慢语吗?"我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

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

其实谨记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定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翻看以前的日志,一则故事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新学年开始了,孩子们的"好书推介"十分精彩地进行着,前一个孩子结束后,怎么没人了?大家都在东张西望,等待着下一个同学的上台。还是没有人。我问:"刚才进行到几号了?""13号!""14号谁?快接下去!"我接着刚才同学的回答就说。说完,我才意识到,14号是朱晨远。

这可是个特别的孩子!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不了解情况,请朱晨远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死活不肯开口。后来班中学生告诉我,一到三年级,朱晨远从不回答问题,老师也从不去叫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呢?教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碰到。我意识到这孩子有点问题!他并不笨,作业都能很好完成,考试成绩也不算差,但是他是不合群,平时下课从来就是独自一个人活动,也不见他跟其他同学讲话。这样不行,一定得设法帮助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找朱晨远谈话,并且和他有了个"约定".(以前的日志中也写过这个"约定")慢慢地,朱晨远上课敢于回答问题了,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主动招呼我了。他还在自己的作文中讲到了我跟他的那个约定。虽然,他仍旧没有大多数人那么活泼,但是能有这样的进步真的很不错了。所以后来,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学生,也没再过多关注他。

过了一个年,朱晨远又怎么啦?我走到朱晨远身边,看见他的稿子写得挺长的,书写也很端正,于是我俯下身子轻声对他说:"上去吧!没关系的!"没有任何动静,他依然坐在课桌上。看来我无法说动他,于是我让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上讲台,还说掌声要等朱晨远上讲台才能结束。孩子们可真听话,掌声不停,可朱晨远还是不上去。没辙了,于是,我轻轻地扶了一把,这下,他终于拿着写有稿子的本子站了起来,并且慢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走上讲台的那几步,我感觉他特别沉重。在讲台边站定,他低下头,就是不出声。我提醒他:"朱晨远,你可以照着读了,大家都等着呢!"不领情!继续无声!怎么办呢?要是以往,我的声音早就高了八度,火气早就升腾了起来。但是,那时候真的想起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且这是个特殊的孩子,必须特殊对待。但是这样僵持下去总不是问题啊!我灵机一动,让朱晨远选一个同学替他读稿子,这下朱晨远的眼睛略抬起了一点,他望着前面几排同学,但目光并没有固定在某位同学身上,也没有开口叫某位同学。等了片刻,我知道这招还是失败,于是我问同学们:"谁愿意帮朱晨远来读他写的稿子啊!"张云漪第一个举手,而且手举得特别高,我想让朱晨远亲自叫张云漪上去替他读,但是转念一想,恐怕朱晨远也做不到。于是直接叫张云漪上去读了朱晨远的稿子。

朱晨远的稿子写得非常出色,也是前面所有同学中写得最长的。张云漪读完,下面没有反应,我做了个鼓掌的姿势,大家掌声才响起来。我说:"这掌声一是送给——""张云漪的!"大家毫不犹豫地说,"二是送给——"没有人接话,我知道大家对于朱晨远的行为很是不解,前面在一次次催他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已经在议论纷纷了,上学期刚转入的龚广辉甚至有点打抱不平地嘟囔着:"我还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人呢!"孩子们不说,自然是我说,"这掌声二是送给朱晨远的。"话音还没落,教室里又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说,"虽然由于胆小,朱晨远不敢讲,但是刚才你们都听见了,他的稿子是写得很精彩的,而且写得又那么长!"这时有几个女生开始点头了。我继续说:"希望朱晨远能够大胆一些,以前几学期你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说完,我朝朱晨远看了一眼,虽然他还是不敢大胆直视大家,但是脸上胆怯的表情已经被略微的红晕替代了。下课后,龚广辉在走廊上追上我,还是那句话:"毛老师,我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呢!"语气之中似乎在为我抱不平。我笑了笑说:"老师也很少见到,但是他很胆小,我们都理解他吧!"龚广辉对于我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摇着头离开了。

静待花开也许有点难,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不断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也用这个理念在不断践行。

教育从来就是复杂、丰富、沉重和感人的,那么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教育大环境改变也许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好书的的引领下改变自己,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正如张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遏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作者 简介

毛家英,叙事者望亭团队成员,现任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如今,在叙事者团队的引领下,她和学校一群年轻老师一起读书,一起叙事,收获颇丰。

慢教育读后感【篇8】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说不清,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

慢,是对教育和信任的理解,而我过去从教学生涯中经常忽略这个关键词,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学会宽容。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禀赋,受不同家庭的影响来上学。不同的个体在不同领域有巨大差异,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用同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禀赋的人,这本身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我们加强该标准的实施,那可能是不公平的。有的孩子天生记忆力差,但他也许绘画很好,有的孩子数学不好,但也许他对语言的感觉非常好,我们要宽容、尊重这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育人的多样性。我过去也经常会说勤能补拙,不错,但有时候再勤也补不了天生的“拙”,就像我训练一辈子也不可能像姚明那样打篮球。

所以,生活中,我也许更应该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扬长胜于补短,引导学生把优势项目发挥到最好的程度,远远胜于在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我经常感慨,要是全班学生都像某某(优等生)那样该多好呀!现在,我认为有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人,而最赚钱的教育群体应该是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我们要帮助广大普通学生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学习生存和生活的技能,才能有能力承担起教师的称号。

要学会等待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先生说,慢是一种教育艺术。事实上,我认为慢是一门科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张文质老师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出成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读完这些话,我陷入了深思: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在这种情况下,我有时会变得不耐烦,打断学生的话,给他们一个暗示。现在我想来。我应该给他们一些时间思考吗?

我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这都违背了教育规律。我曾经出去听课,发现有的老师业务水平很高,上的课从欣赏的角度看堪称完美,但教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上课速度过快,他等不及学生的思考和反馈,教师成了课堂里唯一的知识输出者,没有挑战,没有临场的智慧,一切是那么顺利,但一切又过于顺利,教师教得好,孩子到底学好了吗?我不禁想到教育就像教孩子走路。

对待学生的成长,我们不应该有一点急躁,也不需要侵占别人。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因此,教育作为一门慢艺术,需要留出足够的等待空间和时间,需要有一个慢节奏。频率高、节奏快、梯度大,不利于学生的有序生长发育。

要学会倾听

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即使我们不满和愤怒,我们也应该克制自己。

冷静下来和孩子们交流,敞开心扉。也许,老师一句温暖的话,改变的师一个人的一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

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其实,孩子不需要太担心,但需要多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

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倾听。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

孩子不需要给他太多希望,因为他是希望。

要学会关注。

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对他父母、对他自己都是独一无二和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得到更多关注的话,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教育要从关注每一个同学开始。我们能否关注大环境中的每一个具体生命?也就是说能不能对每一个个人有更多的生命关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遗传不会改变,但是不要让遗传变成决定性的东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就是价值引导。教师只有关注每一个个体,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分量,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情感。

张文质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我们教师就拥有这样的位置,我们依然要珍视内心的声音,依然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自己过的更好,让孩子们过的更好。

让我们努力学习,让教育真正打开学生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永远保持对教育的激情,让教育永远以我们原来的心情,让我们用平凡永远追求和超越我们的梦想。

慢教育读后感【篇9】

张文质的《慢教育》一书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幽雅,细节”这些关键词。实质上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慢,需要平和;慢,需要细致;慢,需要耐心;慢,需要宽容。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但是,我对书中的这段话兴趣较大,它谈到:“我们所以迷惘,是由于我们不会思考了;我们所以不会思考,是由于我们储存的‘知识’不足以解决或更好的解决问题了。最有效的办法,是重拾书本,更新自己,与时俱进。”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能帮助教师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而且更有利于指导者更新思维,向外了解世界,向内了解自己。21 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

古今中外,关于“阅读”留下了不少佳句。中国谚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谚语说明,只有在书籍之中才能获得尊贵。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重要的建议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总之,读书,有千万个理由。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中,教师们疲于应付琐碎的教育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在逐步减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成了摆设;即使是读书,也仅仅是教学用书、考试辅导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试问,教师如果不读书,还能去“教书“吗?因此,每一位教师要想真正成为有思想的教师,那就去读书。如果作为一名领导者或中层干部或是带教的指导教师,要想对其他老师或徒弟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必须是高屋建瓴,用阅读的方式来拓展思路,更应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树立榜样的作用。

慢教育读后感【篇10】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王九琳

暑假期间翻阅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对“以学生为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仔细品味他的观点 ,对照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反思自己的一天天的教育教学状况,感触深刻,不禁联想自己在组内开过的一堂研讨课,我从“孩子需要什么”这一点入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反观自己的教育:“关注学生了吗?

”下面是我上“book 5 (三起)module7 unit1 he can’t see.”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孩子需要肯定。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进步和成功。开课前我就发愁:这堂课我该怎么评价孩子们呢?

根据学生的表现,老师在课堂行进中不断地说“one point. two points…”?------我舍不得浪费说“one point.

two points…”的宝贵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我总是给小组加错分,这让孩子们说我不公平。

……想一想,我最好拿出我精美的贴纸!不曾想,孩子们一看到我放在讲台上的stickers,立马围拢了过来,这个伸手摸摸,那个用手撕下一张又贴回去,还七嘴八舌:“ms wang,你怎么好久都没给们分stickers了呢?

今天是不是表现好就有啊?以后每天都要带stickers哦……”我的天!我震动不小:

原来我的孩子们非常关心老师对他们的肯定。他们需要激励和评价哦!果然,因为有了stickers和我适时的“good boy!

clever girl! you’re fantastic! so good!

……”,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格外地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看到的是举起的一双双小手,听到的是“let me try. let me try….”想跃跃欲试的急切声音。

反思二:孩子需要游戏。

谁说高中的孩子不需要游戏?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read and do(木头人游戏)”,“hip has nails(屁股长钉游戏)”。瞧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开心和专注,他们在认真地读出每一个短语并用丰富的bodylanguage表达出词的意思;他们又是那么用心地竖起耳朵听,目不转睛地看着文本内容,一旦听到错误的地方就立刻站起来(屁股长钉了)并听到齐刷刷订正错误的声音,“no….

”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游戏氛围中复习巩固了旧知,更进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这样,我让枯燥乏味的“read the phrases ”和“check answers中单调的 ‘yes. / no.

’”环节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乐学、爱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三:孩子需要情感教育。

本堂课的重点是用“he can’t see.”这类目标语句表达某人没有的能力。

我设计了这样的pair work环节:“tell your partner at least three things that you can’t do .and try to remember what your partner can’t do.

”全班交流后顺势引入这样一段话:“you can’t do many…things . i can’t do many…things, either.

but it doesn’t matter. we can live and learn. we can help each other.

i can help you. you can help me. ”please remember:

“be ready to help others. you will be happy.”以此让孩子们感到互相帮助的温暖,同时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能帮助别人。

同时我把“help”这个词始终贯穿于整课,每完成一项学习活动,我总对动作快的孩子说:“please stand up and help others, they need your help.”好一幅互帮互学的情景。

我很高兴这种情感态度教育渗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是的,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不仅应该教英语,而且还要注意孩子的需要。 我们应该在教育上考虑周到。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平时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测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用“慢的艺术”,熏陶自己的心灵;用“慢的艺术”,陶冶每个学生的情操。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改变消极思维,积极主动,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做他们生命的保护人和精神的范本。

慢教育读后感【篇11】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二)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三)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5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