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声声慢读后感 >

声声慢读后感

声声慢读后感

声声慢读后感。

人们常常说,读书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起到了很大的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品是能够启迪人心的好书籍。在面对故事中的各种细节时,我们需要认真地挖掘与分析。现在趣祝福编辑准备了“声声慢读后感”,希望您能通过阅读下文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声声慢读后感 篇1

自从阅读了《康震评说李清照》之后,我对这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康震教授所讲,正值花季时期的李清照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她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和羞走的美丽娇羞。更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斑斓的色彩。透过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我更体会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朝气。

在康震教授的下一步讲解中,我知道了李清照幸福的成长道路已从平坦慢慢转向坎坷与曲折。夫君赵明诚不幸患病而死。李清照的心已是支离破碎,憔悴不堪的她忍着对赵明诚的不舍与夫君离世的悲痛,将剩下的文物转运。可是,国家正饱受金兵铁蹄的蹂躏,李清照担负起管理文物的责任。这瘦弱的女子从悲痛中站立起来,抬起头面对这一切的变化,誓死保卫丈夫的遗产与托付给她的遗愿。我看到了李清照身上透出的不屈精神。

之后的生活,李清照经历了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这是在当时社会中的惊世骇俗的举动,也表现出了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个性之独立。虽说生活暂时平稳了下来,可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使我更加体会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爱与不舍,和那日日夜夜的思念。

在我心中的李清照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她虽然受尽人世间的折磨,可她却一次次克服种种困难,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活了下来。我从她的身上明白了一个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

声声慢读后感 篇2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飞荡,看到他们,李清照便泛起了疑问:是为我和明诚之间捎过“锦书”的大雁吗?哎,现如今,已没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闲情逸致,也没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那还有寄托的深情相思。人约黄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楼空了——只有那已经无人理睬、满地堆积的飘零花瓣……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这首《声声慢》是她卓越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堪称是一曲千古绝唱。我曾经也写过一曲《声声慢》,不过比先生写的差远了。

声声慢·雨中杂感

拨弦落雨

舞剑飞花

风鸣散尽云霄

好似天公泼墨

莫言萧条

垂杨柳醉冷梦

卷春帘

簟凉悄悄

不止住

愈喧嚣

愈猛笑狂孤寥

吊挂青灵娇瑶

轻举伞

听尘世嘈杂声

袖盈泥香

裙袂为芳飘摇

忽晴霎云巧遇

去来兮

羽扇三摇

至静夜

入诗境

星水月桥

我虽然也是第一时间的感受、第一时间的记录,但是文字功底远不如先生。

我对先生的感情是说不出来的,或许她和我很像,有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还有可能是我们神交已久的缘故吧!所以,能理解先生——

声声慢唱,有唱不完的愁;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故情;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家国很。

这一声声,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悠悠慢慢中,我与先生一起追忆往日归来堂中,她与明诚的甜蜜生活以及溪亭日暮时,她与朋友们开怀大饮的沉醉……

李清照先生,请允许我喊您一声“清照”:清照,一路走好!

声声慢读后感 篇3

生活在地球这个共同的大家园里,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人们总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慨。但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深知其味。然而,如果把这些体会、感慨用笔尖摄下来,保持永久性的记录,它将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当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在我耳边萦绕时,我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李清照,这位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经历了国家从安定兴盛到战乱衰败的过程,自己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丈夫离她而去之后,她的生活,可以说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使她饱受了人世间的悲凉凄苦!她的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早期的轻快欢畅转向晚期的低沉忧郁。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妇人别无他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只能借词消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欣赏她的词句,使人渐染一种无名的惆怅,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女词人同一遭遇,同一命运。

一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图,看似冷峻,万类俱昏,白茫茫的一片,却又有梧桐的风华正茂;乍看似冷漠的秋雨图,却又给人以美的生机萌动,陡然间又有希望重生。在无形中似有形,用轻描淡写描绘出刻骨铭心的最真实的感受,李清照内心的郁闷在此表露得既形象又生动。所以这首词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久传不衰。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强劲的旋律,低沉的声调,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问自己: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里,过着丰衣足食的求学生活,又有什么不知足?便纵有数之不尽,无法言清的压抑和寂寞,比比李清照所经历的一切,我们的压抑和枯燥又算什么?唯一不知足的就是对诗词学习付诸的行动太少了!纵然也在生活中遇到那么多的困难和不尽人意,也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去克服。

《声声慢》早已朗读完了,但它的意境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中我了解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我甚至学会了怎样调节消极的情绪

声声慢读后感 篇4

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词,突发其想,写上几句,这是李清照晚年的词,是一首极度伤感的词。写词的时间是暮秋季节,是在思念心上的人,一般常理分析是在思念她因战乱分离的丈夫赵明诚,我想我们不应该去虚设立场,至少思念心上人是不会错。就词论词,全词分了四部分,每部分都贯穿着浓浓的秋寒。以秋寒的背景让人带入极度的伤感和忧愁。

第一部分突出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这八个字,一是说明秋天结束,冬天来临时候气候是突然变化的,作为我们普通人,天冷管天冷多穿些衣服也罢了,可是作为一个思念心上人的人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气候突然变化的时刻,更会去惦记自己心爱的人,而且最难将息,最难将息就是最难做到不去惦记他。前面用了许多叠音词,只是为后面“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作铺垫,突出了一个冷与愁。

第二部分用了二个物景,酒与雁,酒是消愁之物,又是驱寒之物,可是在这里作者却认为“怎敌它、晚来风急!”愁也解不了,寒也驱不了,更进一步渲染了伤感的气氛。接着写大雁,大雁是秋天的象征,秋天即将结束,大雁就要往南飞,到暖和的南方度过冬天。大雁又是书信往来寄托的象征,现在大雁要走了,好象是旧时相识,可是大雁无法带去我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此景此情,真不叫人伤心致极。伤感情绪的渲染再一步推进。

第三部分是用了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二个景物,满地黄花是写秋风扫落的菊花,以憔悴的黄花自喻,当自己容颜憔悴,残花败柳的时候,还有谁会来关心她呢?所以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命运只有走向孤独,走向寂寞,这样的景遇,即使是从早晨盼望到天黑,也只能独坐窗前,痴痴发呆。可是在秋风秋雨的时刻,特别触动人情感的是那梧桐更兼细雨,在黄昏时候,点点滴滴声音,实在让人伤感啊!读到这里,我不仅感叹世事的艰辛,更被作者真实环境的渲染而流泪长叹。

词的最后还是积极意义的,次第是层次意思,这次第就是作者写这词的一段一段层次,作者认为这层次无非是在写一个愁字,这是对词意的高度概括,可是,笔意一转,“怎一个愁字了得”仅仅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算是我的感叹吧!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还是个坚强的女性,她没有完全屈服于自己的悲惨命运。

声声慢读后感 篇5

在众多词人中,虽然很喜欢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也很喜欢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很喜欢李煜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悲凄;也都很喜欢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柔情。但是,最爱还是清照的水中芙蓉般的丽质。

她的词非常特别,缘于她是一位女性,更缘于她的一生的经历。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她都是那样敏锐捕捉外界事物,细腻的感受和悲凄的情感以清新淡雅的文字表述于词中。柔婉而不失素雅,凄清而不失清丽,平淡却不俗。无论是苦涩还是幽怨伤感写出来的词,清照的词仍是一种艺术上完美享受。

易安后期的作品更能代表她的文学地位。国破夫亡,飘荡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遭遇,易安的词满是凄凉,满是泪,满是愁。前已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飞江万点愁如海”。这些写“愁”的已经达到高锋,但是易安更胜一筹,甚至是无人能比。

《声声慢》中易安巧妙运用叠字将凄凉愁绪渲染得催人泪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更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比沉重。读罢,犹如“才下心头,却上心头”之感。

清照虽然一生坎坷,国亡家破夫死重婚,流离失所,飘荡在外,一生的坎坷和遭遇造成的心灵上的痛和怨,同时也成就了她的文学,哀怨离愁分别是她文学创作的魂。

晨露清流,银桦初引,多少绿色窗临。夏日梦舞诗词,更待明日之晴。

声声慢读后感 篇6

一点残红欲尽时,咋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搬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题记

抬头望云,疏疏落落;低头凝视,愁肠满结。

因为京城的繁华不在,他瘦得像西风中的落叶。狂风一卷,我的爱再没有停泊的彼岸。

我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失去这个寒冷的秋天。在我的生命中,有爱,有恨,有怒!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但我什么都没有。即使我很有天赋,即使我在九州很有名,那又怎样?离黍之悲,丧夫之痛,摧残了我的完美生活。我只能点起一支沉香,在雪浪笺上写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西风中,望着无情的肃杀,一阵寒意。

那雁阵惊寒,勾起了沉淀已久的记忆。曾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今,却只剩下一处闲愁,天地隔,今非昨,失落伤感又一秋,满地菊花灿烂了苍穹,却枯萎了自己。

我失望地空守着一簇残枝,静静的我望着窗外的远山,天空灰的像哭过。这无尽的星夜何时才能到来啊?好让我沉沉地睡去,在梦中一徜贪欢。

窗外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梧桐叶上一声声雨落,滴入我的心。明诚,在黄泉下,你会寂寞吗?

声声慢读后感 篇7

古诗词具有精炼的语言、独特的意境及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考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常常采用“初读感知——再读释义——三读感悟”的固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披文入情。在如今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大背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黄静老师《声声慢》一课无疑是成功的,她运用情景教学,使自己的课堂灵动起来。

黄老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情景创设:

一是介绍作品背景。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文化底蕴、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由于古今时代及文化差异,使得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较远,因此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有一定难度,此时若能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背景有足够地认识,便能为学生理解作品铺垫好基础。这一环节对于多数老师来说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老师在课前几乎都会走这一步,然而黄老师却与这大部分老师相异。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要么自己把作品背景介绍给学生,要么多媒体显示出来,而黄老师是把这个机会也还给学生,当学生说的不完整时,她没有立即去主动介绍,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学生答道“永嘉南渡……”黄老师追问“南渡”之意。这个追问很好,很多学生搞不清这一时代现象,黄老师提出来,让了解的学生为大家释疑,最后自己再把几位学生的答案整合起来,勾勒出作者完整的生活经历及作品创作背景,并且告诉大家,“国破家亡夫丧,使得李清照晚年时的作品显得比较哀婉凄怨,今天要学的《声声慢》也是她晚年时和着心血泪水写下的千古绝唱”。这一情境的设置,完全把表现的机会交给学生,唤起了学生对李清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李清照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李清照晚年作品风格有所了解,为学好此开了好头。

二是配乐再现画面。黄老师的课精心选择了《二泉映月》作为诗歌配乐。古诗词具有音乐美,在教授古典诗歌时,选取适合的音乐,能够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黄老师还精心设计了《声声慢》幻灯片。别林斯基说“诗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好的形象之争。”一首优秀的诗篇,哪怕是富有哲理的诗歌,也是思想包盈在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运用音乐及图画来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等方法将抽象的诗词变换为形象的视听之感,从而体会诗歌高妙的意境。黄老师在“运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在悲戚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徐徐展开一幅《声声慢》的画卷,让学生调整心绪,慢慢进入诗歌情境,而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黄老师充分的铺垫之下,学生对画面的想象描述、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适切充分。举个例子,一个女生把自己看到的画面描述为:“伴随着音乐,我的脑中浮现出一个画面,黄昏时分,一个柔弱又漂亮的女子坐于窗前,看着天空,大雁飞过,突然乌云密布,下起绵绵细雨,她在那里哽咽、哭泣,她的眼前浮现一幅夏天的画面,她和丈夫很快乐地在田园间游玩,我听到了他们的笑声,我看到那个柔弱的女子再次哭泣,她拿起了酒杯,一杯杯地喝下去,可是她却越喝越愁……”诗歌与音乐、诗歌与画面的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扩大思维空间,飞到作者身边,设身处地地进入情境,很好地把握了诗情。

三是教师真情朗读。诗词言情传志,能够情感充沛地根据诗意诗情诗境朗读诗词,会有一种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更有立体感,更有震撼人心之力。若是教师亲身声情并茂地范读文本,效果会更佳,并且还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敬之心。黄老师朗读本诗歌时,或激越,或清缓,或伤感,把诗中寄寓的作者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掌声便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黄老师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特定问题及教师的语言描绘等,本文只选取较经典的三种展开论述。对于古诗词,情境教学是较有效的教学途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充分、深层次地品味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声声慢读后感 篇8

高二读后感:生生漫,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题记

我独见,那幽帘,香残剪秋,恨不知所起。

记也不是,忘也不是,笑也不是,泪也不是,问天,天不语。

家乡不再,彝族不再,华笺不再,旧梦不再,但问,**是深情?

“繁华落,是非空,这离愁,似一首忧伤的琵琶曲,弹尽千年的孤寂,独自叹息。”

寻寻觅觅,寻一位故人,我还记着,记着他的脸,确认过眼神,他是对的人。觅几许苍怨,我还记着,他的音容笑颜。画笔凌乱,总是脑海中一次次浮现,手中执笔却画不出相识的那眼。

一眼忘川,情慕彼岸,是你,我憔悴了容颜。

凄凄惨惨戚戚。彼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叶永不相见。在古城脚下,古老的槐树覆盖着天空,像记忆一样蔓延开来。

红尘似海,前尘隔梦,半梦半醒间,流光依然。我仍隐约听到马蹄声,只剩下黄沙漫天。穷尽心间爱,缘分却犹如夏花般媲美不了一眼万年的悠远。

花前。月下。一坛饮恨。

双目氤氲着雾气,连星星都模糊了眼睛。一步一步走不出去,是你圈下的牢狱;一眼看不透,是我前世的怨恨。我举杯,对月吟,风吹,鬓纷飞。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你的话在耳边碎落,海誓山盟转眼便烟云成空,要我如何淡然。

爱像断线纸鸢,怨逃不出蓝天,只怪情深缘浅。一个人寂寞飘飘,没有人为我分享,谁能理解我的抱怨。手捧落花,断不了牵挂,心里全是你的话,房里全是你的画,园里全是你的花。

轮回几载,才换回一世姻缘,许是为了完成一个夙愿,便弃了那些流年。但彩带很容易抛人,红樱桃、绿香蕉,我们的纪忆,都在那一天失去了。

轻抚瑶琴,朱弦断。生生漫,日堪年。

凉亭初见,若能解甲归田,可别忘了,声声慢。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3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