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虎门销烟课件 >

虎门销烟的课件热门

虎门销烟的课件热门

【#范文大全# #虎门销烟的课件热门#】跟着趣祝福编辑一起思考“虎门销烟的课件”,或许能给您带来独特的灵感,诚挚邀请您阅读本文供参考。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学年开始前必须准备的教学资料,每位教师都要全心全意地编写教案课件。学生的反应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课堂的优点和不足。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教学重点:

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爱祖国、拘外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的“烟”指什么吗?(没错,鸦片是一种危害生命极强的毒品。同学们请看,短短的几十年间,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的'鸦片从最初的4千箱递增到4万多箱,在当时,我国吸毒人数达到200多万,使得大量白银外流。这是多么令人气愤!)让我们永记这一天----1839年6月3日,(课件出示齐读)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这一天是怎样禁烟的。

二、赏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一)、品读“壮”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

生:伟大壮举。(板书)

过渡:在“壮”下加“△”,“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壮”在这儿是雄壮、气势盛大的意思。)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壮”,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什么?

2、生交流、汇报。

过渡:哪些句子体现了事件的“壮”,谁来说说。

生A: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写出虎门寨景色的壮丽,暗示今天这里气氛特别。

指导朗读

生B: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说得真好!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形容人多的词还有哪些?(人山人海人流如潮人如潮涌)

师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老百姓对此事十分关心,反映了销烟行动深得人心。

指导朗读

生C: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彩旗林立”说明场面壮观;前来观看的有老百姓,官员,外国商人,说明此次销烟的隆重意义非同寻常。

3、指导朗读

生D: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也说明场面壮观、隆重,同时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

4、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小组赛读

(3)齐读

总结:这些词句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二)、品读销烟的方法

1、哪些句子写销烟的经过。(指名读)

2、分几步销烟?

3、作者用哪些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

4、指导用“先……再……然后……”说话。

5、齐读第三自然段。

6、观看销烟的场景。

(三)品读人们的表现

1、老百姓有什么表现?

2、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3、出示课件,师总结:正因为这些鸦片,使多少中国家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正因为这些鸦片,给中华儿女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正因为这些鸦片,使我们由一个强国变为一个弱国。今天,我们将这罪恶的鸦片销毁了,怎能不叫人兴奋,怎能不叫人欢欣鼓舞呢?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语气自读第四段。

4、指导朗读

5、被毁的鸦片太多,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6、齐读最后一段。(读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气势。)

7、再齐读(师相机板书)

(二)观看影片,升华情感

过渡:多么振奋人心啊!人们将这辉煌的篇章记录下来,请看!

1、观看影片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

同学们,毒品是万恶之首,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保持了三十年“无毒国”的声誉。但是,如今毒品死而复燃,时时刻刻在侵蚀人民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毒品对人类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

值得纪念,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2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3)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④指导读课文。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这部分说话训练可在学习相应自然段时在老师指导下就完成,不必放入第3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思考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硝烟开始→百姓欢呼→硝烟结果→伟大意义

3、指导复述。

(1)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2)指名到讲台前复述。

1、出示幻灯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4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5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一些关于y片的资料,还有y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你愿意与大家一起交谈吗?

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畅所欲言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初步感知

师:的确,外来的y片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的事迹。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通过查字典解决。边读边注意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助识字。(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组内互相拼读生字,解决不懂的词语。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流利了,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汇报:

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意义。

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师:当你了解了虎门销烟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的重点应放在三和五自然段上,因为这两段充分的体现了林则徐销烟的决心和销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师:下面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书,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你的好朋友,如果你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

学生选择性的读,并试着背诵。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段落读一读或背一背。

四、书写生字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6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板书课题,解题。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1、“泄、侮”按笔顺描红。

抄写本课生字词。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简介人物,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这副图上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介绍林则徐。

4.探究: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 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记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学习生字 检查自学

1.出示第一组生词:销毁 历史 虎门寨 水泄不通 赤着双脚 盐巴 欺侮

林则徐 短斤缺两

教师指读(正音)——领读——齐读。注重翘舌音:寨、渣;前鼻音:盐、斤。 相机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3.出示第三组词语:壮丽 闻讯 应邀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脊梁 咆哮 健步

4.出示长句。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读准“着、朝、应”的读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

四、朗读课文 分清脉络

1.分节指读与齐读相结合,师生评议。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是怎样的?

2.理清文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2——5)具体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生动地描述了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三段(6)写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五、指导写字,掌握字形。

1.出示生字。朗读。

2.分析字形结构。弄清“史、赤、毁”的偏旁部首“口、赤”。

3.“寨、轰、抛”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抄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熟读课文,重点了解销烟的经过。

写出几个形容人多热闹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是怎么销烟的? 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 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3)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

2、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

追问: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读一读。

4、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什么那样的激动、兴奋,?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给鸦片害惨了。那时侯,鸦片如同一个恶魔,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许多中国人沉迷于鸦片中,中毒上瘾。)

虽然,他们的面容不一,却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鸦片!鸦片使得他们不思劳作,鸦片使得他们倾家荡产!

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白银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挣扎,又有多少年轻的妻子泪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军队中,许多士兵手拿两杆枪,一杆是作为武器的枪,锈迹斑斑;另一杆就是烟枪,油光锃 亮。当时的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见鸦片被销毁,怎能不激动不兴奋?!

他们会激动地叫什么?喊什么?

谁再读读第四节?

5、目睹这壮举的除了有受到鸦片残害的中国人,还有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林则徐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呢?

那,外国商人看到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如第6节所说的,他们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销烟前,外国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则徐会把鸦片全部销毁。此时,亲眼目睹销烟过程的外国商人在懊丧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当时,就有外国商人向林则徐脱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9

课题:8、虎门硝烟

一、教材解读: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强调了它在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第六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四、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小精灵儿童网站]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备注:

附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

水泄不通彩旗林立打击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表明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伟大壮举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透过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了解虎门销烟的背景。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虎门销烟时的壮观场面,初步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好处,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5、模仿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练写一个场面。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壮观场面。

2、仿写片断——场面描述。

1、(课件出示罂粟花)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幅图画。你觉得这些花长得怎样样你明白这是什么花吗

小结:这些花虽然有着美丽娇艳的外表,但它们的果实却能制成一种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毒品,那就是鸦片,俗称大烟。

2、这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有关鸦片的文章——《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人物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说。(理解“销烟”:销毁鸦片)

课题中的生字“销”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板书:消)因为“销”的本意是溶化金属,所以是金字旁,必须要记住。

4、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销烟相信你们透过预习已经明白了许多。谁来介绍一下

小结:(课件出示图片)自18世纪开始,英国就向中国超多走私鸦片赚取白银。到1838年已增至400万斤一年,中国流失白银达1亿两,造成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百姓极度贫困。士兵吸食鸦片后战斗力日渐减弱,做工种地的吸食鸦片后劳动潜力日益丧失,甚至失去生命。英国政府深知鸦片的危害,他们禁止本国人吸食鸦片,却别有用心地支持不法商人向中国超多倾销鸦片,无数的中国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出来一位民族禁烟英雄——林则徐,他被当时的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1、过渡:下面让我们一齐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十九世纪的虎门,去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

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的想法。

(1)自由读、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4、交流:

(1)2—5自然段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2)开头、结尾又写了什么呢指名读,分别找一个词概括:值得纪念、伟大壮举。(板书:伟大壮举)

(3)重点理解“伟大壮举”。(师:“举”是举动、行为的意思,那么什么是“伟大壮举”呢相信你弄懂了“壮”的意思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出示词条,选义项,释词。)(出示:给“壮”选取正确解释:a健壮有力;b伟大、有气魄;c增加勇气或力量;d中国少数民族。)

1、从哪里能够看出这是一次伟大壮举呢默读第2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壮”的词语或句子。

△“这一天……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1)天还是那样的天,海还是那样的海,树还是那样的树,为什么这天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格外美呢(不同往日,将要发生一件大事——销烟,令人高兴)(讲述:其实景物本身并没有变化,但它们却会因人们的情绪而显得与往日不同。风吹得小树哗哗地响,悲哀透顶的人会说“小树哭了”,情绪愉快的人会说“小树笑了”“小树在唱歌”,而遇到困难受到打击的人会说“小树啊小树,连你也来嘲笑我”。简简单单的一句环境描述也能揭示人们的情绪,这就是环境描述的魅力。)(板书:环境描述)

△“一大早从各地赶来的男男女女……挤得水泄不通。”

(1)哪里看出人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水泄不通”)(板书:人物描述)

(2)你还有什么词能够用来形容人多的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万人空巷、门庭若市……)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外国商人。”

(1)“彩旗林立”、“身着朝服”、“文武官员”说明什么(事件重大,场面隆重)

交流:打击贩卖鸦片的不法商人,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我们就是要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3、小结:同学们,课文第2自然段用短短的三句话由远而近地为我们描绘了销烟现场的壮观场面。看似可有可无的环境描述却预示了有一件大事将要发生,一件令人高兴的大事将要发生,一件震惊全国震惊全世界的大事将要发生;而对于众多人物的描述,则直接揭示了饱受鸦片之害的中国人强烈的禁烟愿望和愉快的情绪;这庄严隆重的场面也在告诉那些外国不法商人和他们的政府,中国人禁烟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再一次感受一下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画面。

1、在我们的校园中,像这样许多人聚在一齐的热闹场面也有很多,你留心观察了吗(开学典礼、六一庆祝大会、元旦义卖活动……)

2、出示照片(元旦义卖),回忆当时的场景。

4、练写片断。

这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并初步学会了这种描述场面的方法。那么林则徐是怎样销烟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11

调整了心态以后,感觉真的很好。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虎门销烟》这一课,因为今天是英语早读,学生没有读课文,虽然也布置了预习,好象效果不好。

我由上一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导入,徐悲鸿用事实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有才能的,我们今天要学习另外一个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揭示课题:虎门销烟

接着提问:你们了解这个故事吗?学生无言。(要是前几天这样,我又会很失望,再叹口气),今天我笑着说:不知道啊,好,那我们想想,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呢?有学生问了:是什么烟?为什么要销呢?是谁要销烟呢?立刻有学生说了:是鸦片。有毒的。接着就开始谈起了鸦片,有的说用在医学上可用作麻醉剂,多食用对身体有害,引导学生谈它的危害,有的说士兵没有力气打仗,有的说人们没有力气干活,我再补充国民吸食鸦片使得大量的白银花花地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于是道光皇帝就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这样就发生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顺势又谈到了毒品,于是引导学生说出现在的毒品及危害。借机进行了教育,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毒品。

谈是谁销烟?再谈林则徐,有一个学生拿起了他抄的林则徐的简介读得结结巴巴的,我说:这位同学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你们知道吗?学生说他会收集资料。我立刻加以肯定,并说:不过我要向你提个意见,下次要说清楚说流畅,让大家听懂就更好了。大家都笑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

讨论:这篇课文给你什么感觉?

有学生说林则徐真了不起,他领导的这一事件给了外国侵略者沉重的打击。我问在哪儿呢?

我们开始读最后一节。先指名读,学生笑了,因为读得很温柔,再读,再小结,再改进。就这样师生边读边改进,其乐融融,就连一直都没有发过言的林訏也积极举手站起来读了。好高兴啊。

其实有时候给学生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今天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如果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定又上得大家都不高兴。重新给了学生一个了解的机会,就给了我一个跟学生共学共乐的机会。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虎门销烟的课件 篇1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好处,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2、这一天的虎门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词语,理解词语,体会那一天的热闹、场面的隆重,景色的壮丽。

4、小结段意:第二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1839年6月3日的虎门不寻常的场面,暗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将发生。接下来,我们该怎样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呢?

2、工人们是怎样销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画出描述销烟过程的语句

(2)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了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3)销烟分几步完成?哪三步?

4、请大家看看图画,再读读这句话,想想这些民工是怀着怎样的情绪来做这些动作的呢?

1、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在观看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2、你能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呢?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3、是啊!这些鸦片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平等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鸦片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想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和挣钱的机器。林则徐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

1、此刻,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应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1、找一些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来读一读,了解虎门销烟这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如鸦片战争等;认识林则徐,并对他及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2、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小编推荐

赤壁课件热门


本文主要探讨与“赤壁课件”有关的话题。为了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老师们需要不遗余力地准备教案和课件。在编写教案时,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以便能够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情境。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有帮助,请不要吝啬地与您的朋友分享哦!

赤壁课件【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四、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赤壁课件【篇2】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

二 说教法 、学法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这些词语来。)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夜游黄泥坂(平静之乐)——划然长啸,悄然而悲(激昂愤懑)——道士化鹤(人格升华,超然物外)

赤壁课件【篇3】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赤壁课件【篇4】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是《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带着感情诵读文章,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提高鉴赏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说明]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学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影视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

(二)、苏轼访谈录

1、走进苏轼

复习旧知:请学生简介苏轼生平事迹。

2、与苏轼面对面

(1).苏轼是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境下与我们面对面?当时苏轼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美景)

(三)、挖掘苏轼的内心世界

解读苏轼的内心世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客为何而悲?2.苏子是如何解劝他的?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辩论赛来开展教学。

主要问题:(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

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多媒体播放客的吟唱,将学生带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带进苏子悲凉的内心)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面对江月客人发出了怎么的感叹?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样面对江月,?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开展辩论赛。把学生分成三组:正方: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反方: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辩论赛,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

4.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5.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1).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2).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6.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1)、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3.请学生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找出与课文中相应的信息点。(用多媒体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再次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评价苏轼

你赞同苏轼这种面对不幸的态度吗?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五)、走出苏轼

听苏子一席言谈,我们心中对跨越苦难、不幸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我们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时,我们又会如何面对?

三.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2、补写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书:苏轼访谈录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与现实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附作业

2、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

赤壁课件【篇5】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赤壁赋》是苏轼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被作为讲读课文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难点(PPT显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的教法是:1.点拨法2.讨论法

采用的学法是:1.朗读法2.点评法3.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其词开一代豪放词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轼。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命运坎坷,屡次遭贬。他第一次被贬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让我们走近苏轼,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赋》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二)整体感知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是这篇赋描写的主景,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我们不妨先把课文朗读两遍,找出与江月相关的句子。

第一遍朗读,要求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并画出课文中描写江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读,要求找出课文中议论水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三)探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诗作赋,“一切景语皆情语”。《赤壁赋》这篇美文在写景的同时当然也会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苏轼在这篇赋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泛游赤壁时,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PPT显示:

2.课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PPT显示:

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赤壁赋》中记录了一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而《赤壁赋》歌词中的“美人”却在“天一方”,结合苏子此时的处境,不难体会诗人是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之情、政治苦闷之意。

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

客人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致“苏子愀然”,可见箫声之悲。

其三、来自历史人物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问历史,更是悲从中来!

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的幻灭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诋毁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所以,我们可以说《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遣怀之作。

3.课文中的悲情是怎样转化为乐情的?

主要是“苏子劝客”而“化悲为乐”。

以下是苏轼劝“客”的内容(PPT显示):

其一、“变”与“不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无尽也(我)

其二、“取”与“不取”(重点讲“取”)

“取”的是“清风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苏轼与“客”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客:事物是无穷的、不变的人生是须臾的、变化的(片面) (悲)

昆虫的课件热门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在这里趣祝福的编辑向大家推荐一篇很有价值的《昆虫的课件》文章,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对你有帮助祝你成功!

昆虫的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仔细倾听科学童话,了解内容,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3、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昆虫

2、趣味练习:正确地找出昆虫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昆虫

1、 PPT课件:昆虫

(蜘蛛、蚂蚁、螳螂、蚕、知了、蝈蝈、蜈蚣等)

提问:它们中那些是昆虫?

你觉得长得怎样的虫虫才是昆虫?

二、讲述:昆虫运动会,了解昆虫的判断特征。

1、教师:昆虫要开运动会,有哪些虫虫来参加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蜗牛、蜈蚣、蚯蚓和蜘蛛回去?

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3、出示毛毛虫

教师:毛毛虫来了,它能参加运动会吗?为什么?

为什么毛毛虫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再次完整欣赏故事,提示幼儿注意倾听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4、通过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

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

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

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

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昆虫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无论是……还是……都……”

2、分析感受文中优美词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并能读出感情;

3、学会筛选搜集到的课外资料;

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体会“口袋装满昆虫”是出于对昆虫的迷恋。

师:如果你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学生预设:贪吃);看见同学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学生预设:好玩),可是这会有一个的口袋里居然装满昆虫,你说奇怪不奇怪?(人物简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事起头难,课堂伊始,我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了解主人翁并学习文章的好奇心,以求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课内感悟及语句运用训练:

1、体会“迷恋”和关联词“无论是……还是……都……”,并能说一句话,说出自己或别人的兴趣,从而感受法布尔对昆虫无限的迷恋。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分析感受并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中年级学生对优美语句的理解和工具化训练仍然重要,本课力求体现语文工具和人文统一。

三、课外拓展,丰富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课外搜集的关于法布尔的资料,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全班听,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不应只在课内兜圈圈,应该围绕主题有的放矢地拓展延伸,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从课外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对众多材料进行筛选的能力,达到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四、口语交际:对法布尔雕像说心里话,表情达意。

昆虫的课件(篇3)

《昆虫世界》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昆虫,乐于搜集整理昆虫的相关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

3、结合课文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词语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教学难点:搜集整理有关昆虫的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3、教师总结图意:在这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蜻蜓在空中快活地飞来飞去,蚕津津有味地吃着桑叶,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采花蜜,苍蝇和蚊子嗡嗡地到处乱飞,萤火虫好像有点累了,趴在树叶上休息。还有蝗虫,蟋蟀等等他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4、揭题:那老师告诉大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昆虫。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习“昆”,学生记字。昆字表示众多的意思,所以昆虫就表示虫的种类和数量很多。世界上有一百多万中昆虫呢?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昆虫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

二、认读词语

2、昆虫世界里有这么多成员,那他们的名字你都能读准吗?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32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小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逐一出示。

三、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全部词语)

过渡:同学们看,这些词语中有的是红色的字,这些红色字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认识的生字宝宝,现在,这些生字宝宝也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和我们交朋友了,你们看(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找一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些生字。

“蚕”字编字谜:一只小虫天下住。蚕蛾引出飞蛾,学习“蛾”:飞蛾扑火。区别“蝇”和“萤”,蝇字的虫在左,萤字的虫在下,萤可以记成“一虫爬下方,夜间能发光。”苍:组词,白发苍苍,苍松翠柏蜜:组词,甜言蜜语,引出“蜂”

4、总结规律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虫字旁的字,你还认识哪些带有虫字旁的字?

四、儿歌同学们,这些小昆虫们都飞到了一首小儿歌里,我们来读一读好吗?

蜜蜂蜻蜓花间忙,蚕儿睡在桑叶旁。 蚜虫蝗虫和蟑螂,它们常把坏蛋当。 苍蝇蚊子加飞蛾,人们眼前逃得慌。 蟋蟀夜晚叫得响,萤火虫提灯照四方。

五、写字指导这些生字中还有8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你们看:

出示课件的

七、读儿歌蜜蜂蜻蜓花间忙,蚕儿睡在桑叶旁。

蚜虫蝗虫和蟑螂,它们常把坏蛋当。苍蝇蚊子加飞蛾,人们眼前逃得慌。蟋蟀夜晚叫得响,萤火虫提灯照四方。昆虫世界真奇妙,那里令人真向往。八、课外延伸。

总结升华结束语:同学们,昆虫世界很大很大,这节课我们只认识了11种小昆虫。还有更多的昆虫也等着我们去探索,去观察呢?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有一部著作叫《昆虫记》,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它将带给你一个无比奇妙的昆虫世界。

昆虫的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常见昆虫不同本领的基础上理解儿歌并学念儿歌。

2、发挥想象愿意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

准备:

运动进行曲 文字:动物运动会 摔跤、飞机、大刀、长枪 、跳高、举重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了,可真热闹。开运动会有些什么比赛呢?

:原来运动会中有摔跤、跑步、游泳、举重、跳高、击剑、长枪等等许多的比赛项目。

2、今天的运动会有点特别,不是大人来比赛也不是小朋友,是一些昆虫来比赛是一场昆虫运动会,你们猜猜会有哪些昆虫来比赛呢?

二、讨论交流

1、幼儿自由的讲述。

2、教师出示蜻蜓:"看看有哪只昆虫来比赛了呀?"

3、蜻蜓会参加比赛呢?为什么?

:原来蜻蜓有一对大大的翅膀可以飞得很快,所以蜻蜓要参加开飞机的比赛呢。(出示飞机图片)

4、"蛐蛐蛐蛐,谁来了?"(蛐蛐也叫蟋蟀)蟋蟀又有什么本领他会参加什么比赛呢?

:原来蟋蟀平时有摔跤的本领,我们有时候看到斗蛐蛐的,它们就要参加摔跤比赛。(出示摔跤的图片)

5、"嗡嗡嗡,谁来了?小蜜蜂它说,我想参加游泳比赛你们觉得合适吗?为什么?":小蜜蜂的尾巴上有一根尖尖的刺,裁判建议它参加长枪比赛。(出示长枪的图片)

6、"我们也要参加比赛,我们也要参加比赛,看看还有谁来了?"(出示螳螂、蚂蚁、蚱蜢)它们会参加什么比赛呢?为什么?

:原来,螳螂舞大刀,蚂蚁练举重,蚱蜢学跳高,昆虫运动会,大火劲头高。

7、现在有几只昆虫来参加运动会了?它们参加什么比赛?(教师念儿歌)

8、好,现在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运动员入场(放进行曲将昆虫拉进场)

9、昆虫进场了,可是它们把自己要参加的比赛项目忘记了,谁来告诉它们?(请幼儿将不同的图片贴在相应的动物旁边贴教师边念)

10、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我先叫昆虫的名字你们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1、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这次你们先叫昆虫的名字我来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2、我来问问这些运动员:"你们高清楚了吗自己比赛什么?它们说高清楚了。"那好,运动员到各自的场地比赛。(放进行曲)

昆虫的课件(篇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而在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儿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儿童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师应把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两者的联系和发展。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提问、游戏等手段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考虑如何在儿童前概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发现,使儿童逐步掌握科学概念。

实施策略:

昆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幼儿充满好奇,但对昆虫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较少,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感知动物生存的奇妙,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收集资料、操作调查表的形式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然后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判断,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来“猜测”,并通过观看课件、视频验证猜测结果,从中整合认知经验、激发思维活力。最后,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昆虫小侦探”,让幼儿在看一看、藏一藏、找一找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昆虫的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地痴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请看大屏幕,(出示词语:

(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殿堂;

(训斥、迷恋、好奇

(这些词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2、那课文是通过哪些地方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

能交流一下阅读的收获吗?同一段,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应段落)

a、“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师:于是他高兴地激动地兴奋地对妈妈说——引读(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b:(

(为什么这么读?我想你一定有你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哪些词我们还要特别关注?)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谁能试着读读。读得轻一些,慢一些,别惊跑了昆虫。这回他读的时候,老师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让我们用心灵朗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齐读)

c:“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了……珍珠一般的宝贝”

这段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法布尔的这种心情?请你圈画出。(根据孩子的回答品词“小心翼翼”“欣赏”“珍珠一般的宝贝”)

(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谁能用上小心翼翼说一句话?

爸爸是怎样训斥他的呢?谁来读一读?

辛辛苦苦得来的、这珍珠一般的宝贝呢?快来做做法布尔的代言人吧!劝劝爸爸,把这只可爱的甲虫留下来吧。如果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书中的语句就更好了。

6、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驱散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

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你从他们身上都学到了什么?如果让你们来为他们设计雕像,你会怎样设计?(生自由说,注意引导孩子说出设计的理由)

4、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呢?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法布尔一样,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后,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孜孜不倦,永不放弃。

昆虫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3个字,理解“受难、收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

3、通过学习,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渗透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体会、理解安妮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们喜欢昆虫吗?喜欢哪些昆虫?看到它们你会怎么做?

3、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小安妮有多喜爱这些昆虫。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分自然段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齐读文中的生字。

5、再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说说生字书写的难点。

2、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小安妮很喜欢昆虫,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看看对这些小动物,她究竟有多喜爱?

二、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

2)指名说。

3)那你会怎么爱护它们呢?

2、学习2——5自然段。

过渡:是呀,安妮也和你们一样,因为她非常的喜欢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

1)仔细读读第2——5自然段,安妮喜欢昆虫,你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2)小组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每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4)指导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出安妮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3、你认为安妮是个怎样的孩子?

4、那么,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呢?

5、齐读课文。你们和安妮一样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孩子。我们把这篇课文再很有感情地读一读好吗?读出你们的感情。

三、作业布置

任选其一,有兴趣的可以多做。

1、收集有关昆虫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办一份报纸,如《昆虫世界》。

2、制作昆虫标本。

昆虫的课件(篇8)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昆虫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孩子爱观察,有好奇心,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和互助合作。

二、活动准备:

1、收集昆虫标本、图片等资料,师生共同布置“昆虫王国”区域角。

2、对一些常见昆虫的名称,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3、‘朋朋“的图片,昆虫及其它动物卡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一份招聘启事》:朋朋收到昆虫王国的国王的一封信,国王有一件事想请他帮忙!朋朋收到这封信感到有点为难了,因为他看不明白这封信的意思,所以想请你们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写了什么!

破译招聘启事:出示图夹文的招聘启事,让幼儿讨论猜测(原文:森林里要成立一支昆虫保安大队,希望昆虫前来报名)。给幼儿分组讨论(2分钟)

“请孩子们看看招聘启事上面说了些什么?”请各组幼儿回答讨论。

“朋朋把招聘启事出去之后,有很多小动物来报名了。我们来看看谁来报名了!”出示“报名者”让幼儿认识昆虫及其它动物的名称。“这么多的小动物来报名,朋朋又发愁了,到底谁符合这个招聘条件?”

(二)区分昆虫与非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的特征。

1、揭开第一个条件,让幼儿猜测。‘我们这个招聘是要招什么啊?希望谁来应聘啊?(昆虫)。那这些来报名的小动物里谁是昆虫啊?

2、出示昆虫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你们见过哪些昆虫?请幼儿回答。到底你们说这些小动物是不是昆虫呢?前几天我们都看过骏骏带来的一本书《朋朋昆虫王国历险记》,朋朋在昆虫王国里遇到的哪些昆虫啊?(蚂蚁、蚁狮、蚜虫、蝗虫、蝴蝶、屎壳郎、螳螂)。这些都是昆虫,现在请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地是长得一样的呢?(2分钟),然后请幼儿回答。

3、请幼儿讨论并做分工合作作记录,并向幼儿讲解怎么样作记录。

4、教师小结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一对触角,头胸腹,分三段,六条腿。

(三)成立昆虫保安大队。

“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符合这个条件!”宣布昆虫保安大队的名单,并以开庆祝会的形式结束。

秋思的课件热门


秋思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通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

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秋思的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学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秋思的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③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一首别样的小诗《天净沙 秋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的思:

(1)做动词为平声,如:思考、思索。

(2)做名词为去声,如:思维、思绪。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

(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

(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此小结再次强调了古典诗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秋思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二、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三、整体回顾。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四、改写古诗。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为什么说 “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附学生的习作:

浓浓思乡情

——改写《秋思》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的课件 篇6

一、新课导入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二、解题

曲:元代新兴的一种体裁,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标题一般由曲牌名和题目构成。相似的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忆江南》(唐﹒白居易)《渔歌子》(唐﹒张志和)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三、朗读指导

1、生个读

2、老师指导及示范读(字音、语速、节奏、情感)

3、生个读(两个)

4、生齐读

四、赏景品情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2、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3、文章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五、课内巩固

(一)、背诵

(二)、习题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4、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读写拓展

改写《天净沙·秋思》

(一)、改写指导

1、反复诵读原诗,把握诗意。

2、把原诗先译成白话文,再运用适当的关联词连接。

3、必须展开合理想象。

4、适当运用口语化语言。

5、适当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让内容丰厚起来。

(二)、范文

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闷,我骑上了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见过不少的灵山秀水,但是我惆怅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变,我眼中见到的是破败、凄惨,黄昏的时候,我与老马来到了一个垂垂老已的大树下。遥想当年,它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条粗粗的藤挂在它身上,已经枯萎了,当初,藤靠着树成长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树也因为有了藤的缠绕而美丽异常,可是今天当树老去的时候,这藤也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枯了。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唯有黄昏归宿的乌鸦的叫声显出一点生机,但是单调难听。

告别老树、枯藤、昏鸦,我骑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座小桥旁,河中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声音是那样的动听,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桥,听到流水,我心有种淡淡的释然,更何况小桥不远处有户人家呢,在这蒙蒙的黄昏中,正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的炊烟,我想这户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他们一家人在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那是多么温馨啊,但是,温暖、幸福、温馨是他们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袭来,我只能牵着我那匹老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边,一轮如血的红日正在慢慢西坠,半边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绚丽。看着这美丽的景象,我只能发出感叹: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紧紧围绕“短文长教”通用方法和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精妙的课堂结构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问题设计具有指引性。

但整堂课下来,发现对学情预估过高,教学内容设计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学生不能主动自如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跟得较为吃力。

今后教学应充分把握学情,有的放矢。且在预习上多加于指导,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预习、有效预习。

秋思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 、说。

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的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当堂检测:

秋思的课件 篇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应怎么教,古诗教学应把握什么?应带给学生什么?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接着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时间的掌握,诗中的挖掘都还欠火候,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秋思的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和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是: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三)品词析句求深入。

(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论世探根源。

(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具体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

2、情景设置法。

3、知人论世法。

4、化诗入文法。

5、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积累法

2、情感体验法。

3、朗读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联想想象法。

6、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 (课件:课文内容)

2、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3、师生挑战赛。

4、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二) 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读课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三) 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课件:《寿阳曲》、《四块玉》)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赏歌曲《游子吟》。

2、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课堂结语。

五、说板书。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作诗情画意的板书。

天安门课件(热门10篇)


编辑为您收集了一些与“天安门课件”相关的重要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可期。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天安门课件 篇1

一、创设情境自由表达

1、自由读

2、出示图片

3、组织交流

4、为什么“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

5、创设:你们看,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6、组织齐读。

二、合理想象自主学习

1、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

2、师板书:花、灯、礼花、人们

3、每一个成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划了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或说给大家听。

4、出示黑板

5、齐读

6、根据成语引背

三、表达心声自然总结

1、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的同学,一定有许多的感受。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一定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

3、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思索: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

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

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

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天安门课件 篇2

尊敬的备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说教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天安门广场》的学习是在前面学生通过观察《节日礼物》,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着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卟I建筑物的儡立置禾口形状,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闺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牛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口标

l.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和方位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牛透视二维的厕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o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通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获得观察经验,提升空间观念,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韦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空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式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 评价质疑问难, 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o

说过程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五个环节完成。

一一、创设情境(5分钟)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牛观看天安门广场的组照片,然后提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口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薰、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 评价质疑问难(15分)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o

L师: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止面、左面、有而看到的天安门厂场的样子。

教师出水鲍页下面的四副图片口

4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于卜么位置看到的。

丘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n

6评价学生的问答,生评或教师评。

7.验证猜想二禾口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止具体现“做数学”的理念o

三、拓展应用达标(10分)

L课本S9页的第一题o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q

3游戏:出示学校照片让学生说出是从什么方位拍摄的。

四、梳理总结,课外延伸(S分钟)

五、 总结概括升华。 (S分钟)

L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o

l板书上课题o 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天安门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 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2 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3 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请幼儿说说去天安门参观的体会,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重要用途。

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让幼儿对天安门城楼的外观进行描述和绘画。

二、看录相,让幼儿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国旗每天从这里升起。

1、幼儿参观时对天安门广场看的比较仔细,要求教师为他们留影。

2、了解并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并了解相关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

3、幼儿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渴望有更多的了解。

5、绘画天安门。

6、幼儿基本上能对天安门的外观进行描述。

幼儿通过组织活动,每周一升旗的时候幼儿都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神圣自豪感。

教师能有重点的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介绍。幼儿都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重点指导幼儿在绘画天安门时表现的天安门顶盖是金黄色的琉璃瓦,有红色的城墙,城墙上五个城门。

天安门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体会“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至七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十月一日,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升旗仪式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字词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动笔画下来。

三、检查初读情况,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纠正易错字读音:摄 冉 冈 焰

重点识记生字:肃

3.理解词语

说一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的意思。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肃:恭敬。

冉冉升起:慢慢地向上升。冉冉,慢慢地。

彻夜不息:整夜不灭。彻,通。

四、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升旗仪式全过程。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哪些内容?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五、质疑

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对于易于理解的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即时回答。涉及文章更深意思的问题,写在书边,留在深入读书时共同讨论。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八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升旗仪式?

2.深入读书,抓住重点语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升旗仪式中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认真读书,动笔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A“只见一队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城楼下走出,踏过金水桥……”说明武警战士动作一致,步伐整齐有力,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他们充分表现了国威、军威。想一想,这段话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B重点理解“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直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我”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指名读第八自然段,思考: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出示:“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升旗的全过程,有条理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五、练习

背诵文章第五——七自然段。

六、小结

天安门课件 篇5

1、尝试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看图形谱和节奏谱,并为歌曲进行伴奏。

2、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啊,那你们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广场吗?现在让我们坐上节奏火车向客人老师介绍伟大的天安门广场好吗?

价值点:用节奏火车的方式让幼儿回忆之前的经验,并且有节奏的说说他们眼中的天安门广场,用这种方式既能让幼儿有节奏的回答,又能激发起幼儿对祖国的热爱。

1、你们介绍的真棒!原来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伟大的、最能代表首都北京的建筑之一,它是那么的雄伟和壮观。

2、孩子们,还记得那首歌吗?(我爱北京天安门)。现在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把这首好听的歌唱给客人老师听好吗?

3、幼儿演唱歌曲。

4、孩子们,唱啦啦啦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激动、自豪等),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把这种情绪唱到歌曲里去,觉得站在天安门广场唱歌是多么得自豪。好了,让我们再来一遍。

价值点:通过复习歌曲,让幼儿进一步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熟悉歌曲,为之后用乐器伴奏作好铺垫打好基础。

1、你们唱的真棒!听了你们的演唱我也很想去天安门走一走、看一看,目睹它的风采。

2、前2天啊,朱老师收到一份邀请函,今天我拿来了,神神秘秘的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你们猜猜看。

3、教师故作神秘状,拆开事先准备好的信件,上面写道:他们想邀请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组成一个乐队去北京天安门演出。

1、这是天大的好消息,那我们要行动起来咯。既然要组乐队,那必须要有什么?(乐器)

现在请你们喜欢谁就和谁做朋友。幼儿根据座位表拿取相应的乐器坐下。

2、教师依次出示铃鼓、小玲和响板的图谱。可以以集体、个别的方式在音乐伴奏中分别尝试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3、真不错。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个音乐团队,团队讲求的是合作精神,我呢是你们的总指挥,所以说从现在开始你们要听从我的指挥哦,看看哪一队排练的时候最认真。

4、刚才是分开演奏的,现在我们3种乐器合起来,一起来演奏(教师出示图谱)

1、刚才你们演奏的真棒!朱老师为《我爱天安门》这首歌配了个图形谱,你们能看懂吗?(出示图片)

2、先请幼儿讨论。现在请你们先自己试试看,这份图谱要注意哪些地方?演奏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演奏的更好?(讨论)

天安门课件 篇6

【教学思路】

在主题《我是中国人》中,咱们班的幼儿经由过程各种渠道相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文化,他们晓得了京剧脸谱是中国的国粹,蓝印花布是咱们的平易近间特色等知识,当然,中国的代表性修筑——天安门,同样成了孩子们原料采集的一部门,孩子们能够考试测验在区角中画画天安门。然而,从幼儿的画面中发现,孩子们默示的天安门特征其实不显然,欠缺细致察瞅,是以,为了帮忙能更好的默示天安门,并我预设了本次教学。教学的内容重要围绕“天安门前照张相”贯穿全部教学,在向导幼儿表达默示自己以及天安门的同时,激起幼儿爱祖国的情绪。

教学分为三个枢纽关头,第一枢纽关头是向导幼儿鉴赏、感知天安门的重要特征,并经由过程做一做、摆一摆的形式帮忙幼儿直不雅感知人物照像时不同的动态;第二枢纽关头幼儿绘画默示不同人物动态以及天安门的重要特征,表达自己以及祖国的意味修筑一块儿照像纪念的快乐情绪。第三枢纽关头鉴赏、交流中,选拔幼儿有关人物动态的阅历。

【教学目标】

一、斗胆勇敢默示人物在天安门前摄影的教学情景。

二、经由过程绘画,默示表达自己深嗜祖国的情绪。

【教学豫备】

纸、暗记笔、蜡笔、天安门图片

【教学入程】

一、鉴赏感知——经由过程鉴赏天安门的照片,向导幼儿重点相识天安门

1、出示幼儿在天安门前照的照片这是谁?他在那里拍的照片?以及谁一块儿拍的照片?

2、天安门是什么样子容貌像貌的,有几层,每一层有什么同样以及不同样之处?

3、请幼儿上来摆不同的姿势:

(1)往过天安门的孩子:说说在天安门前照像的感触传染,并摆不同在天安门前照像时的姿势。

(2)没有往过天安门的孩子:假定你往天安门你会拍一些若何如何样的照片。

4、重点树模手以及脚的行径,如:拍手、叉腰、抬腿等。

小结:天安门是咱们中国颇驰名的修筑,代表了咱们庞大大年夜的.祖国,不少人到了北京,都要往亲眼瞅瞅,并会在天安门前照像纪念,代表喜欢以及爱自己的祖国。

二、察瞅树模——经由过程察瞅,向导幼儿相识天安门以及人物的画法

1、创作要求:那克期咱们到天安门前拍张照片纪念吧!

2、幼儿作画,师诱导:

(1)你想在天安门前哪个地方照像呢?中间?照旧两边?你以及谁一块儿拍了照片?他是什么行径的?

(2)向导默示人物的不同特征以及动态,默示你最喜欢的手以及脚的行径。

(3)天安门是什么样子容貌像貌的呢,你画明白明确然吗?

小结:图画中,咱们人物在前面,所以画的大大年夜一点,然后再画违面的天安门。

三、鉴赏交流——经由过程鉴赏大大年夜师的作品,彼此入修大大年夜师的益处。

谁照像的时光行径最神态,他是什么行径的?谁以及他不同样?谁跟不少人一块儿拍了照片?天安门拍明白明确然吗?

小结:正本经由过程不同的曲线,可以表达手、脚以及身段的不同的行径。

天安门课件 篇7

《天安门广场》是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的课文。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了解,我购买了两张碟片,通过观看,我在其中看到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场面。我就实施了以下的教学:

1、观看清晨的升旗仪式的'场面课件:完了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普遍能回答此问题。接着问:“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就会去读文中的语句。这时就顺势处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意思。学生因为没有更深的体会,只能达到第一层次的理解:五星红旗每天和太阳一起升起来。至于五星红旗代表新中国,它是新中国的象征,学生就不会理解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四小节,关于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各族人们向往的地方的内容。

2、仍旧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相关内容,特别是毛主席的话,人们的群情沸腾的场面。在交流画面内容之后,

提问:“除了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还有什么象征新中国?“学生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五星红旗。再让学生读“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句子,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把握第二层含义:新中国与太阳一起升起,预示着新中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美好前景。

3、课件展示1999年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它非常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从广场的装扮,到战士们整齐的方队,都非常能体现文章第六小节的内容(节日里的天安门广场)。布置学生观看时,细心观察电视画面,体会节日里的广场像花园的特点。(适时进行朗读练习)

4、提问,刚才观看阅兵式时,画面从许多角度拍摄了天安门广场,你能完成课后第四题吗?(天安门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填空)

5、有困难就开展第二、三小节的教学,着重解决天安门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

6、总结:你现在觉得天安门广场怎么样?先学生自己说,最后教师说或者与学生一起说:“天安门广场是全世界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评析:以上的设计,我觉得上得很顺畅,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重点。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参与面很广,许多的启发,都在“于无声处“中完成。唯一遗憾的是,教室里没有窗帘,投影效果欠缺。

天安门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选择家乡有代表性的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具体介绍它的特 点,还可以加上想像,从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以阅读带动、促进写作,以写作丰富、内化阅读。

3、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情趣中习作,在评价和欣赏中感悟到“按顺序、写具体、有联想”这些表达方法的好处,并主动、自觉地加以运用,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学习《天安门广场》一课

2、参观体育馆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理清顺序

1、出示天安门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天安门)你知道这张照片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吗?(天安门前的广场上)

2、是啊,站在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就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用一段文字对眼前的这幅画面做了非常有条理的观察和描写。这就是书上的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文字)

(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丽。天安门前是金水河,河上横跨着五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金水桥。金水桥两旁有一对汉白玉华表,上面雕刻着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

3、指名学生朗读,思考: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列提纲: 交代地点

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

金水桥

华表

(课件演示观察点和观察到的景物位置)

4、作者还看到了很多景物呢(出示第三段文字)自由朗读,思考:作者站在哪个地点?看到了什么?根据刚才的方法将这段文字变成一个提纲。

(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5、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回答板书 交代观察地点

广场上的建筑物 纪念碑

纪念堂

博物馆和大会堂

(课件演示观察点和观察到的景物位置)

6、小结:同学们,这些文字、提纲、简易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观察点不同,事物也不同)(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描写了观察到的事物)(板书:按顺序)

二、师生互动,激情

1、过渡:天安门广场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在我们江阴小城,也有属于我们家乡的骄傲。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也拔地而起了。体育馆、大剧院、长江大桥……无一不是我们江阴的骄傲。天安门广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之一《卡罗纳》教学设计6走,我们去植树 教案2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搭石》导学案《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牧场之国说课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前不久,我们还专门去参观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馆呢。(出示体育馆图片)你们对那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学生自由交流

3、回忆一下,我们在哪几个地方进行了观察?(出示文字:正门口、台阶上、体育馆内)

4、站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你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哪个观察点看到了什么呢? 指名交流(结合交流课件图片展示)

5、同桌合作任选一个观察点列提纲,并指明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6、(课件演示观察点的变换)描写《天安门广场》的作者从天安门前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他的观察地点有两个,我们观察体育馆从正门到登上台阶再到走进体育馆里面,观察地点有三个。你可以模仿作者,任选2个观察点按顺序进行描写,会吗?

指名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选择:(1)正门口→台阶上;(2)台阶上→体育馆内;(3)正门口→体育馆内

三、动笔习作,表情

1、 提出习作要求: 有适当的心理感受

有描述性语言,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五星级习作

四星级习作

有描述性语言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三星级习作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2、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共享,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其习作,比较评议

2、我来当评委,请学生评星级,并说出理由

3、小结:第一篇达到了我们今天的习作基本要求,他过关了,可以获得三星级作文,恭喜他!第二篇不仅达到了这次习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他还能写得比较具体,更可贵的是他展开了一定的联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说具体、有联想)他的习作可以获得五星级习作的称号!

五、布置作业

修改习作,邀请好朋友当评委,然后全班评比

天安门课件 篇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学生对空间想象的难度。

1、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上课伊始,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将语文学科融入到数学当中,学生会感到新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第2课时只出示一组连续拍摄的照片,没有提供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让学生推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这样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缺少的必要条件,知道这些条件对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那么在学习新课时就会留意观察,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对于本课时的内容,更适合动手操作加想象。学生用学具代替图中的建筑物摆一摆、走一走,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把自己当成坐船游览的人,这样多方面结合,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容易一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用的各种实物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景物照片若干张照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课文录音,谈感受。

师: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语文也密不可分,请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录音播放课文《画杨桃》)

(1)引导学生说一说“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形状,“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结合实际举例。

你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3、引入新课。

小玉假期到天安门广场去参观,她分别站在4个不同的位置进行拍摄,我们来看一下她都拍到了哪些景物。(板书课题:天安门广场)

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数学学习中,能够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了解物体的形状与观察角度有关,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上面的大图。

提问:这幅图上有哪些建筑物?小玉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

请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增进对天安门广场的了解,同时明确拍摄的位置。

2、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中间的两幅图。

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你是怎么区分的?

(学生观察,与同伴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第一幅图是从位置①拍摄的,因为这幅图拍到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

生2:第二幅图拍到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和右面,是从位置④拍摄的。

小结:只要抓住照片中主要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能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

3、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下面的两幅图。

提问:哪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

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再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在位置②和位置③都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和左面及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但在位置③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范围要小一些,且看不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左面。因此,左边这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

小结:抓住图中主要景物的距离不同来确定拍摄位置。

4、想一想,从位置③拍摄,可以拍到什么?拍不到什么?

学生用学具代替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进行模拟拍照。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来进行充分的空间想象,进行判断或排序,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互动是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同时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天安门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诗歌,理解并学习有关的词,如:向往,雄伟壮丽。

2、进一步认识首都北京,增强对祖国的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天安门图片一张。

2、认识过首都,对天安门有所了解。

3、绘画用纸、笔,配合使用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谁去过北京天安门?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呢?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边看图。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天安门城楼上的特征,学习“琉璃瓦”、“雄伟”、“壮丽”等词。

二、学习诗歌。

1、教师示范朗诵诗歌两遍。

2、幼儿跟念诗歌2~3遍。

3、幼儿学习朗诵。重点提示幼儿吐字清楚,发音正确。

三、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天安门的认识。

1、请能力强的幼儿在集体面前示范,增强幼儿绘画的兴趣。

2、幼儿集体作画。(使用幼儿用书)

3、展览幼儿作品。

四、边念诗歌边欣赏绘画作品。

活动评价

1、能响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表达出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能结合诗歌内容大胆作画,表现出天安门城楼的主要特征。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紧紧围绕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展开了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很顺利,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氛围较活跃。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

课件方案热门


课件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通晓、犒赏、呢喃、应验”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鸟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视听导入

看看画面,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矫健的身姿,爱听他们的歌声和软语,于是动笔写写下了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想想:课文写了,“我”和哪几种鸟对话?

2、学习字词:

通晓

犒赏

呢喃

疏忽

软语

翩翩飞翔

倍感亲切

搏击风雨

(1)重点理解:犒赏呢喃软语通晓

你不理解哪些词?请工具书帮忙——课文中找找——课件演示理解“呢喃软语”

(2)了解“公冶长”

3、学习二、三小节。男生读2节,女生读第三节。

4、听到了什么,自读4—10节。用笔划划。

三、重点理解

(一)布谷鸟:

1、预设:布谷鸟会催促块块出工。

2、听布谷鸟叫声,体会鸟语。它好象在说什么?

3、指导朗读,练习对话。

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男女生对话

4、引读第8节: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

(过渡:人们把布谷鸟的语言当作一种激励啊!孩子们——

5、理解句子: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懈怠!

(1)指名读

(2)说话训练:声声催促仿佛在说——

过渡:布谷鸟能催我奋进。这是我们和它的对话中感受到的。那么,从喜鹊的叫声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二)喜鹊

1、学生交流。“喳喳喳喳……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2、联系课文指导朗读:“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

3、引读

4、理解句子:

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1)齐读。

(2)联系前文理解:虽然……但……

(3)指导朗读。

(4)引读第10节(听鸟叫,编对话。)

你听!画眉在叫,黄莺在叫,百灵在叫,还有这写鸟儿也在叫。发挥你的想象,听听鸟语,编编对话!

5、语言训练,自编对话.

四、深化感受

1、引读11节。

2、说话训练:从————那里,我————————。

五、总结全文

鸟语让你遐想,鸟语让你快乐;感谢大自然,让我们找到了又一个“知音”,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满怀深情地再读最后一节: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板书:

布谷鸟

喜鹊

催人奋进

画眉

增添乐趣

鸟语

黄莺

百灵

课件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搜集有关鲸、白鲸的图片、文字资料,选取几段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鲸、白鲸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录像入手,引导自读自悟。

(1)出示课件,看白鲸洄游录像,引导学生交流所见所感。

(2)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引导读批注,学批注。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写法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五、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12 白鲸 夏季旅行家(洄游)总

声音变化多端

口技专家

嬉耍游玩

优雅聪明

擦身蜕皮

极爱干净分

(抓特点表喜爱之情)

课件方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欣赏由鞋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

2、引导学生将鞋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碰撞产生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鞋的联想图片,从中了解鞋的联想方法。

难点:根据鞋的特点进行巧妙联想并创作。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摄像机、鞋子实物、范作、小奖品若干。

学具:水彩笔或蜡笔,勾线笔一支,画纸。

四、教学过程:

动画欣赏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呀?(学生语:想) 师: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欣赏视频。

师:耐克换了几次衣服?

师:大家看,老师把耐克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是耐克吗?(学生回答并说说原因)

师:耐克知道要来我们这做客,特意请设计师乔装打扮了一番,所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大家觉得可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鞋的联想。

讲授新课:

1、说一说:

同学们说说你脚上的鞋子吧!

2、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还收集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鞋,你们想看吗?好,那请你们带着问题来欣赏。

设计师是根据哪些部位进行联想的?

1)鞋跟 2)鞋帮 3)鞋底

设计师在设计鞋的时候都用了那些方法?

1)添加法 2)夸张法 3)变形法 4)组合法

3、找一找:

老师这有些鞋子走丢了,你们帮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主人吧!

自由想像,强化思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就是一双鞋子,跟着老师飞上蓝天,你能想到什么? 又穿过森林

走上马路?

师:看了这么多充满智慧和联想的鞋,老师不禁感叹这些设计师的想像力实在是太丰富了,鞋子耐克今天要请大家帮他完成一个心愿,大家看!师出示多媒体。请生读读他的愿望。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师:(媒体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想像,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作品,教师参与生创作活动,并给予肯定)

六、展示与评价:

师:这些充满想像力的鞋子已经挂满了黑板,我估计鞋子都不认识自己了,这个舞会你觉得谁会是最亮眼的?说说原因。(学生评价,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怎样联想的,一个是用了什么方法)

七、总结与拓展:

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联想是杰出的艺术本领,任何一个无聊的想象都要比模仿好的多,想象是艺术飞翔最美的翅膀”。

生活中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耳朵去倾听,这就是联想。课后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制作出别具一格,千姿百态的圣诞礼物吧。

课件方案(篇4)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铁罐却被氧化,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而不软弱。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罐”字入手,揭示课题

1、出示“罐”字卡片,让学生齐读。

2、教师:罐是一种用来盛东西的器皿。你们都知道哪些罐子?(陶罐、铁罐、木罐、玻璃罐)

4、教师小结:不同的罐子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它们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作家黄瑞云,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有趣的童话。这个童话的题目就是——《陶罐和铁罐》。(教师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1)课件内容:

(加拼音):争辩恼怒御厨羞耻懦弱陶罐奚落轻蔑掘开朴素流逝宫殿相提并论和睦相处(去掉拼音):争辩恼怒御厨羞耻懦弱陶罐奚落轻蔑掘开朴素流逝宫殿相提并论和睦相处(学生齐读、一生领读、同桌互查。)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选词填空)

出示课件:铁罐常常()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而铁罐却()了。

(奚落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

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

三、焦急对话,品读感悟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9自然段,想一想这8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指名反馈。(主要写的是人物的对话。)

3、教师小结:的确,这8个自然段,大多数都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分别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然后大声地读一读。

4、集体交流、反馈。

5、初步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建议男女分角色朗读。男生扮演铁罐,女生扮演陶罐。)

6、教师:在刚才的角色朗读中,女生们,你们听出了一个怎样的铁罐?(女生反馈,不要求单一的答案: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没有礼貌、恼怒等)男生们,你们听出了一个怎样的陶罐?(男生反馈,不要求单一的答案:谦虚、很有礼貌、不懦弱、敢据理力争等。)

7、教师:的确如此,铁罐最大的特点就是傲慢无理,陶罐最大的特点就是谦虚有礼,却不懦弱。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语言,把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旁边。(板书:傲慢无理谦虚有礼,不懦弱)

8、集体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理?(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陶罐的谦虚有礼,却不懦弱?)

(2)指导读出陶罐的谦虚有礼或铁罐的傲慢无理。

(3)激励学生补充自己的感想。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9、抓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指导分角色朗读。

(1)出示填空练习。

(2)分别指导学生抓住所填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语句。铁罐(傲慢)地问:“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傲慢的语气该怎么读?听老师读,我把这个句子读两遍,听完了回答哪遍好。(老师读)好在哪儿?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读得慢?(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读出了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淡的态度。)说得真好!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面对如此傲慢的铁罐,陶罐的表现是怎样的?让我们来读读谦虚的陶罐说的话。(出示陶罐的话)

陶罐(谦虚)地回答:“不敢,铁罐兄弟。”

师:铁罐不止一次地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那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同桌交换读,读时注意揭示语,读出语气,然后大家评一评。

师: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谁读一读?这一句还用傲慢的语气吗?(不用,应该用“轻蔑”的语气读。)

师:铁罐就是这样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铁罐只看到自己很坚硬,而陶罐很容易碎,所以瞧不起陶罐。)真能干!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这是它的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这是它的短处,它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的人短处。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怎样回答?请同桌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要读出不同语气。(读书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指名读)

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那时候铁罐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轻蔑,打出提示语)轻蔑是一种怎样的神态?(瞧不起、看不起人的样子;找近义词:轻视)谁能作个轻蔑的样子给大家看看?(让一个学生表演)

师:好一副轻蔑的样子,你带着这个轻蔑的表情来读读铁罐的这句话。师:请同学们学着刚才那个同学的表情和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陶罐(争辩)说:“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师:那同学们觉得陶罐真得懦弱吗?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陶罐并不是懦弱的?(陶罐自己的话和“争辩”这个词中体会到)(出示句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争辩?陶罐是怎么争辩的?(朗读陶罐的

话)那么傲慢的铁罐允许陶罐继续争辩吗?(不允许。)在铁罐眼里如此懦弱的陶罐竟然知道争辩,那时候铁罐的心情是如何的呢?(恼怒)谁能做个恼怒的表情给大家看看?(好一副恼怒的表情),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恼怒的语气和表情来读读铁罐这时说的话。(生朗读)?铁罐(恼怒)地说:“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师:面对如此恼怒的铁罐,陶罐又是如何说的呢?(指导读陶罐的话)

陶罐(友善)地说:“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陶罐的什么呢?(和善、友好、谦让、彬彬有礼)面对这样友善的陶罐,铁罐又作何反映?出示第四次对话:

铁罐(蛮不讲理)地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师:铁罐是如此无理取闹,到这时陶罐——不再理会铁罐。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师:对啊,遇到谁,谁都不会无止境地去理会无理又傲慢的人。

(3)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1)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戴上头饰表演。

(4)生字教学: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喜欢谦虚的陶罐呢?还是傲慢的铁罐?都喜欢谦虚的陶罐,那我们现在就把“谦虚”这两个字学会了。(指导书写)

10、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不光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物说的话读好,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以及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今后,同学们要多关注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理解。

11、用一段或一句话,夸一夸陶罐,劝一劝铁罐。(指名反馈)

四、课堂总结

教师指着黑板,小结:今天我们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学习,

认识了一个(学生:傲慢无理)的铁罐,认识了一个(学生:谦虚有礼,不懦弱)的陶罐。故事到这里还未结束,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它们最后命运如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陶罐和铁罐》。

五、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傲慢无理谦虚有礼,不懦弱奚落

据理力争

坚硬易碎

易氧化不会被氧化

课件方案(篇5)

一、活动目的

1 激发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的自觉性,保护自然环境,维生态平衡。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时间

一课时

三、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活动准备:

拟定调查提纲,确定调查时间和地点,选择设计调查方案。

五、活动内容:

1、问卷调查当前农村环保中所存在的问题。

2、针对调查到的情况,班级展开讨论交流。

3、共同制定环保方案。

六、活动过程: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以小记者的形式开展问卷调查,对环境破坏的地点及范围进行统计,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如:一张纸,一个塑料袋,一节废电池,一个可乐罐,还有乱砍滥伐,水污染等开展调查。

如;高子璇同学采访诊所医生两个问题;

1、你注射完的针头,药瓶如何处理?

2、你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看法?

医生说;“我把注射完的针头及药水罐运到远处或没有人去的地方进行深埋,有时还用火焚烧,这样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效果。”关于对周围环境保护的看法,我向你回答两点;

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把纸张,塑料袋乱扔。

2、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整改。治理环境。贺郁婕同学采访了市场管理员一个问题,现在集市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每当散集市完了,垃圾到处乱扔,特别是在水果腐烂时气味呛人,对人的身体有害,既破坏了水资源,又污染了空气,象这种现象怎样处理?管理员是这样回答;“近几年我们对垃圾问题有做处理,但处理没有到位,按照我们的规定,收场后必须把垃圾处理好,可是经商者并没有把这件事处理好?今后我们会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一定把这件事处理好连易华同学采访村干部两个问题;

1、现在上级部门都在处理垃圾这件事。每所学校乡村都创建了一个垃圾池,可是池装满了垃圾到处都是,不是照样污染了环境吗?象这样的情况如何处理?

2、现在我们周围的树木都砍光了,破坏了生态环境,象这样的问题你身为一个村干部如何处理这件事?针对这两个问题,村干部作了详细的回答:他说:“我们村干部会加大治理垃圾的力度,垃圾池满了我们会想办法解决。关于砍伐树木这件事,我们会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对滥砍乱伐树木者要进行严厉的处罚。

莫欣雅同学采访了村民一个问题;我们今天通过环境调查发现我们这的小河里堆着很多垃圾,这种现象既破坏了环境,又污染了水,象这样的问题怎样处理?村民说:“通过你们的采访我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现在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把垃圾倒入河里,保持水的清洁。

全班同学经过调查,掌握了当前农村环保中所存在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采访了社会中的不同人物,发现了农村环保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并呼吁人们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课堂汇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环保调查实践活动,你们一定受益非浅吧!

师:今天我们深入农村开展了一次周边环境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你们一定有成功的一面,或许也有失败的一面。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向全班同学交流交流吧。

生:我虽然长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但对农村环保存在一些问题我真是一一不知。通过这节周边环境调查活动课我才明白,原来农村确实存在一些环保问题,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

生;我认为作为一名“小记者”很不容易,何况是他们新闻记者更不容易。首先我在与他们沟通时没有共同的语言,尽管我是用和蔼的话语和他们交谈,他们还是把问题简要的说一说,我问了村民一个普通的问题,你们现在垃圾如何处理?村民说;“把它倒进河里。”我接着又问:除了倒进河里就没有其它办法吗?

他说:“没有。”我又便问:村子中间创建的垃圾池是装什么的?他说:“装垃圾的。”对呀!既然是装垃圾的,你就应把它装进池里。不要倒进河里,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不会把水污染,岂不是一举两得吗?现在我们全国上下都在治理水的污染和环境保护,你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师:是呀!作为一名“小记者”真不容易啊,遇到困难我们要勇敢的去面对,去克服。要保持周围环境卫生,特别要重视垃圾的处理,除了自己不要乱扔垃圾外,还要劝告别人不要乱扔垃圾,有可能的话,要进行垃圾分类,以便于环卫工人处理。

生:在调查时我采访一位村干部,我看到现在山中树木伐光,到处光秃秃,如何治理这种现象不在发生,这样无限制的砍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这些问题村干部严肃地给我表态,他说:“我们一定坚决禁止滥砍乱伐,对砍伐者严重处罚,现在我们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管理,一定要保护生态的平衡,如果不禁止,后果不堪设想,一定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师: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爱护山林绿地生态环境,树林有助于水土保护,还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生:目前农村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塑料袋满地飘,“零食袋”到处是,有的村民又不注意饮食卫生。在采访的过程中我问了村民象这种情况怎样处理,他没有详细回答。

师: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关心环境,积极参加环境公益活动,为保护地球母亲,为人类千秋万代的生存和发展,奉献我们一颗赤诚的心。

七、活动总结:

我们今天开展了环境调查,种种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我们要呼吁社会各士,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课件方案(篇6)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⑴ 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1、 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2、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3、 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4、 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⑴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⑵ 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1、 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2、 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读《生命生命》有感。

【点评】

此教案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齐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目标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三个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有序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青岛市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三板块、五环节”教学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导、学、练”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五环节的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体感悟又将学生带入了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中,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是对主题的升华和灵魂的深化,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灵活多样”。听读、齐读、竞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意在教会学生读书。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课件方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

2、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教学准备】

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学过程】

一、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

1、了解学生对花生的认识:

⑴ 出示一捧花生。

⑵ 教师:

花生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在生活中花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⑶ 组织学生畅谈交流。

2、认识文中花生的特点:

⑴ 教师:

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花生的认识,课文的第二段也是在写谈论花生,读读这一段,读后你觉得文中描写的花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⑵ 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⑶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第七自然段:花生的味美。

第八自然段:花生可以榨油。

第九自然段:花生的价钱便宜。

第十自然段:花生不炫耀自己。

估计学生对于概括花生的这一特点存在困难,可作如下设计:

① 教师:

这段话中除了写花生还写到了苹果、桃子、石榴,请大家把写这些水果的句子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的这些水果给你的感觉怎样?

(炫耀自己,夸耀自己。)

② 教师:

再请大家读读写花生的句子,与这些水果相比,花生又给你什么感觉?

(不炫耀自己。)

③ 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特别要读读出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的对比反差。

④ 教师:

刚才大家通过读课文对花生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不能用一组关联词把文中花生给你的印象说出来。

(虽然花生好处很多,但是从不炫耀自己。)

二、读、悟父亲教育我们的话

1、整体感知:

⑴ 教师:

父亲在县城做官,平时公务繁忙,抽空来过收获节,难道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吗?显然不是。那么,父亲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放开声音朗读12~14自然段,你读懂了就举手。

⑵ 组织学生交流。

2、自读感悟:

⑴ 教师:

在父亲教育我们的这几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读了以后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做上记号并写下你读了这写句子后的体会。

⑵ 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⑶ 教师:

现在,请大家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在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分清“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相异之处。)

3、深化认同:

教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想,老师读了以后,也有很多话想说,我把它写成了一首诗献给大家。

(配乐诗朗诵。)

我愿……

我愿,我愿是一支粉笔,用我洁白的身躯,

去谱写生命的乐章。

我愿,我愿是一支蜡烛,在黑暗中默默地,

燃烧,用我的光和热。

引着孩子们走向光明。

也许,一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相伴,

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坚信,

人生的价值,

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4、积累语言:

⑴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2~14自然段。

⑵ 学生自由背诵12~14自然段。

⑶ 学生默写所背的话。

三、结课

教师:父亲在百忙之中,抽身前来过收获节,正是想通过谈论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牢记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再次有感情到读读第二段。

【板书】

落花生 好处很多 不炫耀自己

做人 做个有用的人 不要只讲体面

课件方案(篇8)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重点)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难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基础较差,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生课后错误较高。因此我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最高位(或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重点)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难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看数位顺序表

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 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 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 位还可以知道从 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 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 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 28页第5题。 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学生写数汇报

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 关注学习过程和 方法,使学生感受 到学习的乐趣。 复习旧知识,为学 习新知识做准备

让学生写数

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

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

28页第5题。

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学生写数汇报

使学生掌握把整 万的数改写成以 万为单位的数的 方法 巩固改写的方法

练习

观察图,了解红白细胞的作用

每人读数

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

小组讨论

尝试把整万的数改写

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独立完成后交流改写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用四 舍五入省略“万” 后面的尾数求近 似数的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改 写和省略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近似 数的含义和在实 际生活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会把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理解改写与省略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经历探索方法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例5 :红细胞:5000000个=500万个 白细胞:10000个=1万个

例6: 12756≈10000 1389000≈1390000

=1万 =139万

课件方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军河队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

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他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么?(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平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平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她在唱自己的歌,她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学生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坎坷

干涩

乳汁

哺育

崇高

浇灌

寂寞

嘴唇

播种

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生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男鞋、易错的字。如哺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时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

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

他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

指名同学读,然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

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

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那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小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可能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他作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

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的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物,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么?你有过寂寞的时候么?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唯一)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快乐的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得要命的小动物见到了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习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习诗歌时都用了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小节。

(1)自己画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渡: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他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他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他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他不知疲倦,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齐读最后一小结,说说你们是怎么样理解奔跑的?

是啊!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

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课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执著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和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

看了辽河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啊!辽河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河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将来有一天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

课件方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动 脑筋的孩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一个聪明又机智的少年郎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咱们一(6)班,他就是司马光。咱们一起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吧。(齐读课题)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司马光姓什么?司马光姓司马,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这样的姓叫做复姓。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名人,他们的姓是复姓。比如:上官婉儿,诸葛亮。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因为司马光要带领咱班同学攀登智慧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闯过读文关、识字关、写字关,就可以到达最高峰,人人获得小勇士的称号,大家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二、 读文关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光小时候见义勇为的一件事。请大家打开语文书85页。

1、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2、司马光特别想听一听6班的孩子读课文,大家自己借助拼音宝宝,把课文读一读。要求:1级音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是朗读小达人。

(恭喜大家闯过第一关:读文关)

三、 识字

司马光把词语宝宝请到了大屏幕上,让词语宝宝和我们来一场对抗赛呢!

带拼音读:

1、1级音量同桌互读

2、小老师读(奖励最佳小听众)

去拼音齐读

1、齐读,读出温度

2、开火车读识字

司马光来到了现代,有许多汉字都不认识了,需要我们的帮助。苏老师先来抛砖引玉,我来讲解救字,求加反文旁就是救,当有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就要伸出援助之手。救的偏旁是反文旁,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反文旁的字了,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反文旁的前世今生。反文旁由攴字旁演变过来,在金文中,它就是木棍的样子,因此,带有反文旁的字都与棍仗或鞭打有关。你能想到哪些带有反文旁的字(放、牧、收、救)

花园里的花开了,但是,你把生字宝宝介绍一下,让同学们记住,它们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司 吓 慌 块 劲

指名让学生上台讲解,做种花朵的游戏。

司马光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哥呢!

四、 回文

朗读接力赛

1、面对突发事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3、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4、司马光夸咱班的孩子真机智!

我们都非常喜欢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有人把它编成了歌曲,咱们邀请司马光来跳跳舞吧。

五、 写字

讲解,组词,观察,书空,描红,写字。

六、 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司马光奖励大家做一做手指操呢。

课件方案(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决。

2、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顺课文。

3、回忆《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以由回顾单元提示中的本文与前两课的不同入手。

二、检查预习

1、字词认读强调:(1)部首的字:髻、鬟、鬣。[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3、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 鹄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恶 堕三、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

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齐读熟悉。

三、译读:

1、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2、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3、齐读巩固

4、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当堂作业

强化记忆生字词第二课时

五、赏读

1、导入

会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等,中间两度告归。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以上两点可以由有参考资料的学生讲解。教师导入语:《西湖游记》中描写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光如绫,温风如酒(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回忆)。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景偏重表现自然之美,《满井游记》也有这样的特色。

2、默读课文:要求:(1)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2)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3、探究(1)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确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②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③生动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4、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主题探寻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三、基训巩固

作业

设计:

见知识盘点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