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父母读后感 >

父母读后感(经典8篇)

父母读后感(经典8篇)

趣祝福作文(编辑 神秘剑客)你懂得撰写读后感吗?每个人都从作品中吸收到很多东西。读后感的写作是用来记录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编辑经过认真筛选,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父母读后感”,请注意,文中信息仅供参考查看!

父母读后感 篇1

《父母的觉醒》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观照父母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关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真相,指引我们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作为成年人,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将另外一个生命带到人间,并且将他养育**。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把这项任务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

我们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教养理念又是什么?在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怎么体现这些理念?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绝大多数人确实做得不错,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爱。我们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爱他们,而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缺乏觉醒的意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同孩子之间的互动规律;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规律是固有地存在着的。

我们中很少有人愿意反省我们是否觉醒了;相反,我们与这个概念相冲突。我们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反弹。正因为如此,要重新设计与儿童的互动,首先要正视和关注这个问题。

父母缺乏觉醒,为此,孩子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溺爱、过度的关注,都会导致很多孩子不快乐。这是因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身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

这种情绪代代相传,可能会奴役孩子,削弱他们的能力;如果潜意识不彻底清理,就会一代又一代渗透下去。

只有觉醒的力量才能阻止这种痛苦的循环在家庭中回荡。付学民

父母读后感 篇2

人生的功课读后感

《人生的功课》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论述生命和生活的第一本书。她和戴维?凯斯勒通过实践与精神的功课引导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处于充盈的状态。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两位作者对这些生命的必修课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处世、失落、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

关于真实。一个人永远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所以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实在的,不必伪装,无须隐藏。戴维也说,“真我不但是爱的最纯净状态,同时也是完美的最伟大境界”,没有人喜欢那些将自我藏在虚伪的美丽表层下的人,如果做不到直率,就做到坦诚,如果做不到坦诚,那就做到不要刻意掩饰就好了。

关于爱。“如果以索取来衡量爱,我们将永远感受不到被爱,因为那种欲求不满的感觉始终充斥我们的心灵”,欲求不满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但我并不赞同索取来衡量爱。但爱被附上条件时,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不堪重负,我们也必会感觉身心疲惫、伤痕累累。爱情应该是彼此两个人,惺惺相惜,共同朝着一个方向积极进取。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应该是,我很好,但因为他或她,我想变得更好,并一直为此努力着。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你爱上谁,何时爱上,爱了多久,这些都不重要,去爱就好了。”其实,人生须臾,稍纵即逝,所以遇上了,就好好珍惜,不要错过。

关于处世。“在每段关系中,你所赋予的态度――积极或消极、希望或憎恶都会影响你对其他关系的判断。”其实我不懂得什么是最好的处世方式,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很多事情上,与人方便也是自己方便。我们应该积极进取而非消极过活。因为“如果你自己的船都浮不起来,那就别指望有人能陪你横穿大洋”。与其寻找可爱之人,倒不如让自己值得被爱。

关于失落。很多人都是因为欲求不满,所以失落,其实失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经历失落的我们也不会成长,所以我们要正视失落,但不能因为失落而失落,在失落中爬起来然后不停的战斗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们应当学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关于力量。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关于愧疚。没有人是完美的,也就意味着只要是人,就不免会犯错,所以愧疚这件事情也是无可厚非的。愧疚有时候会成为一部指南,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做得有些过了。其实我觉得在尽量避免愧疚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和践行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学七字箴言――“作为人,何为正确?”

关于时间。活在当下,“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完整地经历当下,这个短暂的瞬间包含所有的可能性――幸福的可能、爱情的可能”。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时间都可以称之为时间,每天碌碌无为慵懒的`人,他的时间只是生命长短的度量。合理安排时间,严谨持之,张弛有度的人,会活的很充实想必也会活的很骄傲,因为他们有理由有资格骄傲,对他们来说,时间人在,是我们在流逝。

关于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恐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失去了燃烧斗志的勇气。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对于生命来说,要么去无畏地冒险,要么就一无所获。”经历过恐惧的历练,我们的生活才会到达敬畏和新奇的新境界。

关于愤怒。气大伤身,何必?有时难免需要发泄,但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笑起来才是最帅的。

关于游戏。过于严肃看待生活,生活便会失去乐趣。游戏不是小孩子的专利,更是大人的调味剂。

关于耐心。“我们通常觉得只有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平静,但现实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我们才是最放松的。能让我们彻底平静下来的是耐心,它是一剂安抚心灵的良药。”

关于屈服。一提到屈服,很多人就会感觉很违和,很多人对屈服感到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放弃和退缩。其实屈服有时候也是对自然、生命、宇宙的敬畏之情,是一种自知和安慰。

关于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怀揣宽容之心,可容纳一片天空。

关于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事情的最终结果,也不依赖于周围的环境。()能决定幸福的唯一的关键因素就是自己。”所以,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是幸运的。“生活中不乏风暴,但风暴总会过去。风暴或黑夜不会一直持续,而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也是反复交替、来来去去的。所以活得幸不幸福,真的要看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很喜欢书中的这短话:记住,这样的生命只有一次,你也只能经历一次;父母、孩子、家庭以至于生活,你都只能拥有一次;朋友,你也只能拥有一次,所有大地上的这些奇观,你都只能经历一次。海洋、天空、繁星,或者你所爱的人,不要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枯竭之时才去赶去看这一切最后一眼。还等什么呢?不如现在就出发吧!

让我们出发吧,就现在。

父母读后感 篇3

想换父母的男孩?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标题给吸引住了。英雄所见略同啊!我有一个厉害的武松老妈,我一直都想换掉。我倒要看看这个小男孩是如何换父母的,我好学几招!

这本书介绍的是一个即将满十岁的男孩巴里,他对自己的父母非常不满,于是,他决定换父母!后来,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父母没有孩子,孩子可以从一家公司挑选想要的父母!对巴里来说,这个世界似乎是梦想成真了。但这些看似完美的家庭,却并没有那么简单。最后巴里发现,最好的、最爱他的父母,还是他自己的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的妈妈。如果我和爸爸都是老虎,那妈妈就是我家唯一的武松了!

每当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她就一直拿着打虎棍在一旁监督,否则我准会开小差!

武松老妈的打虎棍可是她的法宝,她还会很多棍法呢!第一棍法是打狗棍法。只要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开小差,妈妈就会使出打狗棍法,把我打成重伤!第二棍法是三节棍法。每当我偷偷玩电脑游戏被她发现的时候,她总会使出三节棍法,对着我的手臂、屁股、大腿三连打,揍得我跳来跳去,左躲右闪,逃避她的魔爪!

武松老妈不仅棍法高超,她还会七伤拳。记得有一次,我爸喝得醉醺醺的,跟个酒鬼似的回到家来,妈妈立马上前把老爸臭骂了一顿,还使出七伤拳,把他打得倒地不起。

不过现在我明白了,妈妈修炼这么多武功秘籍,那也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她的武功越高,正是她对我们的爱越深呀!我再也不想换父母了!

后记

我和巴里一样,再也不觉得别人的父母好了。明白了妈妈对我们家的付出与爱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她的十八般武艺,我心甘情愿当武松老妈手下那只被训的老虎!

家长感言

宋杰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正如他作文里写的一样,我对他很严格。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是男孩子,皮糙肉厚的,当他不乖的时候就会施展许多棍法在他身上。看到他能明白妈妈的爱,我觉得他真是长大了!

教师赏析

小作者拿到《想换父母的男孩》这本书,原本是打算学几招,好换掉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厉害的武松老妈。读完整本书后,他和主人公巴里产生了共鸣,更看到了武松老妈对自己家的付出和爱,明白了自己的父母才是世上最好的、最爱他的父母。

父母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借了三本类似的书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哪本书是我想看的,于是都借回来。当认真看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是本好书。

说它好,是因为我能看懂,能看到心里去。这本书,和我上次分享的那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点类似的形式,不会空洞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实例展开分析,指出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说到孩子心里,孩子才会认可。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真的个个人精,根本不听家长忽悠,如果只是画饼,或者只是哄骗,根本行不通。比如小伙,我就完全唬不住他,还经常就被他教育了。

与其斗智斗勇,还不如实诚些,真诚对待,用心沟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孩子们别看心眼多,但内心仍然是善良的,能够看出对方的真诚,当发现我们是真心的,自然会把我们当朋友了。

继续说这本书,每个案例感觉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自我安慰:自己没有书中那么严重吧!?没有那么差劲吧!?(请注意:先感叹号再问号,有点心虚。

但是,看着看着,心里开始打鼓,隐约觉得似乎每条都有接近的点。我,能够对号入座的,就是下面的图片,尤其第二条:父母也要自我成长。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替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当父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过度焦虑时,就应该自省:我是不是对自身有什么不满?这条就是在写我,没错,就是写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当年成绩不够好,觉得自己学历不高,才导致现在的各种不顺畅。所以,就要求闺女一定要成绩好,一定要上好大学,有高学历,以后可以不用,但是必须得有。于是,我的焦虑,成功转嫁。而闺女在这种焦虑的逼迫下,其实成绩受很大影响的,这个时候的我,不但没有给他提供帮助,反而高强度打压。

这种情况下,她怎么可能舒心?怎么可能有心学习?怎么可能成绩好呢?!还好,我现在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上次写出自己的焦虑来源,就已经释然了,孩子不是逼出来的,是靠孩子本身的自驱力,只有自己想做了,才能坚持,才能做好。

依然想跟小妞说:读书,真的是自己的事,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要等过去了再后悔,世界上真的没有后悔药@小妞。最近,我在学习儿童心理学,有经验有感触的亲们,欢迎沟通交流。我们共同分析,共同进步。放心,我会绝对保密。

父母读后感 篇5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看到这本书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能早几年看到此书……儿子今年二十三岁了,从小我对他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始终用传统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希望他学习好,希望他未来的生活衣食无忧,从事的工作受人尊重,以为这样就是尽

张楚然爸爸奋进10班

《父母的觉醒》当刚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看完目录第一感觉是美国的教育模式跟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有区别吧。然而,读了第一章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已经开始改变了。作者萨巴瑞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观照父母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关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真相,指引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旅程中,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作为成年人,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将另外一个生命带到人间,并且将他养育**。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完全没有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去做。

我们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教养理念又是什么?在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怎么体现这些理念?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绝大多数人确实做得不错,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爱。我们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爱他们,而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缺乏觉醒的意识。

我们中很少有人愿意反省我们是否觉醒了;相反,我们与这个概念相冲突。我们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正因为如此,要重新设计与儿童的互动,首先要正视和关注这个问题。

父母缺乏意识,所以孩子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溺爱、过度的关注,都会导致很多孩子不快乐。这种代代相传的情感,可能会奴役孩子,削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彻底清理潜意识,就会代代相传。

最后,我要感谢作者和老师让我知道这本书。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健康地成长!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二)

看到这本书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能早几年看到此书……儿子今年二十三岁了,从小我对他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始终用传统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希望他学习好,希望他未来的生活衣食无忧,从事的工作受人尊重,以为这样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就是一个好家长。为了成为一个好家长,我想我应该无所不知。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伟大人物。

但是,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压抑,使他自觉地“自卑”于我们,对他认识自己的能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世间**有什么完美?完美无暇才是个愚蠢的概念。

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很累很累。当孩子慢慢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开始反抗我的权威和控制。他开始不接受我的考研建议,毕业后也不留在我们当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一直很烦恼和纠结,但回头看看孩子对我说的话:

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们能给与孩子最有价值的教益莫过于,让他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让他有机会去经历,不管好与坏,让他的人生无憾。我应该做的是接受它,跟随潮流,审视我的期望。

我们父母应该醒来,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三)

很长时间里我都是一个害怕孩子的人,我知道小宝宝、小孩子有可爱的地方,看到长得可爱的小家伙也想去抱抱摸摸,但是说自己生孩子、养孩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自己总结,这种恐惧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我是被“管”大的那种孩子,爸妈都比较严厉,其他小伙伴都在玩耍的时候我在看书背书,成绩更是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考试结果直接决定课余时间的自由度。我觉得当孩子一点也不快乐。我甚至觉得生活是痛苦的很长一段时间。由此也就衍生出害怕孩子的第二个原因,我觉得他们生下来就是吃苦受罪,为了别人定下的目标拼死拼活,毫无意义。

随着自己阅历丰富,交了更多朋友,看了更多书,开始明白人生其实可以过得很丰富,我开始相信孩子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新的恐惧到来——我成了“父母皆祸害”的信徒。我不知道怎么做父母。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我几乎做不到。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跟我同样的童年,可是我也害怕自己培养出那种人嫌狗不爱的“熊孩子”。我恨我父母管教我的错误方法,但我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我悲观地想,即使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如何才能养育孩子?

后来朋友推荐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有勇气研究双方的关系。事实上,亲子关系并不完全正确。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本教导父母和未来父母调整心态面对孩子的书。

此处的“觉醒”跟大部分身心灵书籍中提到的“觉醒”是相同的,是读者自身修养的提升。利用育儿过程中获得的精神和情感上的益处,我们可以提高自我修养,最终使我们成为更有效率和能力的父母。在启迪智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张开双臂,包容我们的不完美。我们相信不完美只是一个改进的利器。

书中总结的“觉醒”,大概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控制欲”的觉醒。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的、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这样的家长会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一定按照他们的模式“复制”生活。

作者指出,事实上,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我能……”,而不是“这不是……”、“我不能……”。他们具有的是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计划。他们很早就开始接触自我的本质,意识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蓝图,而不是为他们制定蓝图。

很多不醒的父母会被强烈的控制欲所操纵,并把自己的计划强加给孩子。他们不懂得,培养孩子不是培养一个“迷你版”的家长,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只有做父母的觉醒了,才能把自己同孩子区分开来,不把孩子当成一件所有物。

当家长们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满足的时候,就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就能够帮助孩子塑造起同他们本质相协调、相适应的人格。

父母读后感 篇6

客厅里三个小男孩尽情玩耍打闹,妈妈斯蒂芬妮的警告声完全被孩子们的叫喊声淹没,没有人在意妈妈的话,直到台灯被推倒,孩子们打作一团,斯蒂芬妮情绪爆发,冲过去打了最大的孩子一巴掌,吼道“你这个坏孩子!我要关你禁闭!”

这样的场景是否感到很熟悉?很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这个妈妈是在教育孩子吗,并不是,她只是在发泄情绪。除了让孩子感觉到害怕,妈妈的情绪爆发没有任何意义。

从根源来说,那一刻,曾经无助的情绪控制了身为妈妈的斯蒂芬妮,她的行为,被过去的情绪所控制。

正如书中所说,过去会给当下的我们留下无可磨灭的影响,却又会荒谬的遮盖朴素的真相。因此,想要处理好眼下的问题,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经历很多事情,这种重合的经历让父母有机会看到过去的自己,拥抱曾经那个需要爱的小孩。

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留下的限制。

与子女的冲突是父母内心的一种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在爆发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这件事情为什么会让我有如此激烈的反应?真的是孩子的表现吗?还是说是父母自己心中那个看不见的敌人?冲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真实的内心。

父母尝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足与不完美,这样的生活态度也会让孩子学会坦然接受自己,从容地表现出真实的样子。

父母读后感 篇7

小小虎的兔麻麻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说:“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付出会收获什么,但是你无所事事的话,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如果宝宝还不到三岁,特备推荐读一下。

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开始学习的不是后天的学习,而是3岁前父母给的3000万字。

因为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对父母早期教育的一种考验。

这本书以大量的实例阐述了三千万字对读者的重要性。也以具体的情境,在语言与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为读者给予了指导,其“3t原则”一直贯穿始终。

请相信母语的力量,它是世界上免费的重要资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一。移情:移情于你的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观察,理解,行动。

2、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抱着孩子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逐步培养脱离语境的语言,

3、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2、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四。鼓励孩子超越自己的行为,发展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并训练他们不要感情用事;

5、言传身教;

6、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

7、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说实话,从看完这本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讲的是,作者是怎样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脑外科专家,但是因为惧怕给病人做开颅手术,所以专门研究显微镜下的人工耳蜗,并为大量失聪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作为术后效果的后续观察,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有了一个神奇的发现,孩子智力、阅读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并不取决于家庭的贫富,而是取决于父母的语言。

在育儿书籍方面我很喜欢看美国人写的书,作为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在我们中国人还在想着怎么解决温饱、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足够闲的时间和金钱,支持他们去开展各类实证研究。我喜欢看实证研究的书,真是的故事读起来不费力,真实的数据也更加让人震撼和信服。

当然,数据是真实的,但分析逻辑是主观的。作为研究者,难免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过于自豪。我们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部分借鉴为好。比如说,书中提出父母多输入数学词汇,孩子将来的数学天赋将被更好的开发,而多语言中多加入方位词,孩子的空间感会变得很出色……我到是觉得,每个家长说的语言都不可能是无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很肯能侧重某一方面的词汇,而其它方面的词汇,就会相对少些。

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这些,只要能够积极的回复,多多与孩子聊天这就足够了。

最后一段是关于作者的丈夫,唐纳德刘,一个儿科医生,他在2012年为了救两个卷入海浪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爱。对他来说,站在岸边看到两个孩子在挣扎,没有必要马上争吵和犹豫帮忙。

他是个儿科外科医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帮助,他需要帮助。这不仅仅是一个规则,而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动会害死他,他也不会站在岸边看着孩子们挣扎。

父母读后感 篇8

读了《父母的反省》一书,简直是使我受益匪浅。实际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不仅仅是学生、子女的必修课,同时也更是教师、父母的发展动力。时代变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应该随之更新!

只有家长不断学习、反思、接受新的理念,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下一代!

读了《父母的反省》,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父母们都必做的家庭作业。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反省,然后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教学!

《父母的反省》一书,不仅观点新颖,同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有大量的实证案例,既能引导每一位家长反思,又能教会每一位家长科学教学。

《父母的反省》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观点,尤其是充分论证了一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错误的观点。中国有句老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

”,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出现:“孩子还小,打他干吗?他又不懂!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然而在教育中,“棍棒”教育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家庭教育模式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个不争的道理,但在现代中国,这种传统观念被颠覆了,现代年轻父母由于经济、文化的提升,环境的改变,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渐渐转化到另一种进步,是文明的体现。但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幼儿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是非观,性格的关键期,通过讲道理,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

到了少儿期,通过讲道理,正确引导是重要手段,不轻易“惩罚”。到了青少年期,则以讲道理沟通为主,不应动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则孩子会越打越叛逆,适得其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棍棒”教育应随之减少。

另一种“孩子还小,打他干吗?……”的教育方式则是一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多数出现在“爷爷,奶奶”一辈人身上,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隔代的亲情、宠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加上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以至于丧失了对孩子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对孩子的教育是百害而无以利的。

因此,以本人观点,孩子教育应结合中西方各长处,特点施以“管教”,而且年轻父母应尽自己所能,亲子教育孩子,不应托管给老人。随着孩子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是人生中一堂精彩而重要的课。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做合格的父母,要把生育、养育、教育子女三者融为一体。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最长的老师,家长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担。《父母的反省》书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观点,非常值得父母们牢记于心——

好父母一定要学会反省;

好父母是可以学出来的;

好孩子完全是教出来的;

好习惯都是培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助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倾听出来的。

培养和教育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做为父母的光荣任务和责任。事实上,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是不断学习和反思的结果。

《父母的反省》这本书,堪称家庭教育方面的权威著作,致力于为社会缔造更多的优秀父母!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在二十一世纪,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不断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真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会有科学的保障!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