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经典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经典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下“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的相关信息,让您品尝这篇味道独特的文章。读书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通过阅读让自己感触颇多的作者写的作品后。在阅读时我们会产生很多的感悟,这时我们就要用读后感将其记录。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1)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了一部教育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

在教学研究和报告中,人们喜欢引用他的话,这不是一条金科玉律,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启示。他的书广为接受。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他的书可读性很强。直截了当的语言往往蕴含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你仔细理解它,你会有一个深刻的含义。

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的书的第四章是到德教育,共分七节论述到德教育,介绍他的到德教育实践。

在这里,我将从他的七小节标题开始。

1 、公民基 —— 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 、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 、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如何发展和巩固

四。社会取向是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5 、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

6 、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 、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尺度。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

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生于 1918 年,当时**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 , 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向我们传达了共产主义的信念,正如我们国家的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一样。

围绕社会主流,教育应该成为我们道德教育的标准。

二、公民教育。

除了作为自然人,在社会上,我们仍然是公民,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 、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别忘了你的每一个行为和愿望都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人。你需要知道你想做什么和你能做什么之间有一个界限。

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 、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三。生活中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

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树懒,寄生虫,就像一只勤劳的工蜂吞噬的蜂蜜。

学***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 、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

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 —— 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

5 、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向那些企图靠别人生活、伤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良好教育来提升。但学校教师不应气馁,而应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人性的真善美,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道的教育应该在儿童时期进行。他不靠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工作中体验快乐,然后因为有了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良好的品行,逐渐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

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时,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因此,榜样的力量,如春风,润物无声。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2)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里极其重视劳动教育,不管谈到德、智、体、美教育的哪个方面,无不强调劳动的教育作用。他认为“才能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劳动’一词应当包含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深刻的含义: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在此基础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而且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我们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把劳动排在最后一位,劳动在整个学校里,也是无足轻重的。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最大的劳动就是把自己的班级和“包干区”打扫干净,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劳技课。

而有时还被挪作他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现在的孩子“热爱”劳动的很少,有时甚至会因为多发练习本、多扫了一块地而发生口角。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在我们之前的理解中,劳动与教育无关。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

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劳动也是促进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力量。从这一点上看起来,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对于学校围墙的强调,拼命割裂开学校和生活的联系,应该来说这样的做法很是值得思考的。

我认为也是非常庸俗的做法。劳动在学生的智力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意识。但对于这些,我们在教育上似乎忽视了它们。

同样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她能够让学生知道生活和知识的联系,能够让学生知道并且能够深深体会到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但是在许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想这一点很是值得我们所借鉴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哲学中,我们非常重视与家长的接触。他在书中讲到:“什么都不可能取代家庭教育。

孩子在精神上不常与父母接触的教育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在我们的家长中又有多少人会经常和自己的孩子进行精神上的接触呢?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家教联系、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3)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这部教育经典名著,使我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

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更要重视文学艺术、关注生命、重视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等等。书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学校工作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深刻明了地阐述了作者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一致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

不愧为一部“活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孩子的心灵稚嫩而美好,作为教师我们应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平等的天空下健康茁壮成长。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这让我深感,爱是教育的本质!

只有老师给予真诚的爱,学生才能表现出一颗信任的心。有了信任,学生会更加自信,更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另一面。爱就像阳光、就像雨露,他会使学生的心灵闪光,会使学生更加勇敢地去面对一切困难,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奉献社会。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才华,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可以从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判断他们的素质,还可以判断孩子是否能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善于确定学生在什么领域具有创造力、具有潜能,及时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得到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教育。 无论他谈到到德,智力,体育和审美教育的哪个方面,他都强调劳动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才能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劳动’一词应当包含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深刻的含义: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在此基础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而且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 “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最深信不疑的教育信条。这不仅仅是劳动换劳动,更是教育的需要,是基于培养孩子智慧的崇高使命。

孩子应该从劳动中,在充实自己的知识中,在为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物质的精神财富中体验快乐。同时,劳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的论述、他对教育的见解和智慧,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独特的、无与伦比的。作为一名教育家,我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感,需要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懈努力。我很幸运能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杰作。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4)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第三章:关注健康与体育;第四章:德育;第五章:

智育;第六章:劳动教育;第七章:美育。

他的总体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显然,为创造这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就必须从时间安排上、组织形式上、活动内容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切实保证

一、特别注重阅读。阅读占课时量的12%。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说:“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在阅读时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是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集体得出结论

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xx个小时在默读上。教师为此要作好时间上的安排。”看来,帕夫雷什中学基本传承了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5)

《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读后感    赵一军 在11月份我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后,我感受颇深,我明白了: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要多花时间在班级布置上。 1、美化教室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豪言壮语”, 或将下一学习阶段的奋斗目标贴在墙上,让学生深感自信心时刻伴随身边。 2、制定班规班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根据校纪校规,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由班干部牵头,经过全体同学的讨论之后制定和实施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并依照标准量化每位学生的日常表现,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还得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制度,赋予班级制度以文化色彩。 3、传递班级情感 班级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氛围,是学生对集体认同后产生的一种鱼水关系。而且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其中有关于归宿和爱的论述,指出人类在人际交往中有被关注、被爱、被理解的欲望和需求。一个班级应该满足班级成员在这方面的需求,使其感到班级的温暖如同家的温馨、找到一种归宿感,从而升华对班级的热爱。班主任可以登记好每一个同学的生日,每逢有学生过生日时为学生唱歌祝福,同学们可以给他送上一张小卡片、一小包花生、一个小笔记本,让悠悠的情谊在教室里流淌、让浓浓的爱在心灵间传递。同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更应该注重文化因素的介入。秋风起时,学生会在黑板上看到这样的童谣:秋风吹,白云飘,飘过山,飘过桥,飘上柳树梢, 挂住不动了。 我叫奶奶取下来,做件暖和的大棉袄。这种无声的却赋予了文化气息的交流收到了极高的教育效果。 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得益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班集体的积极情感。一个健康向上,而又充满个性的班级风气已经形成,一个舒适,充满爱心,能激发出人学习兴趣的“软文化”环境悄然筑起,学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当然,班级文化的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它是集体的结晶,它需要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进去。它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系统的,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要使班级文化作用最大化,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6)

新学期开始,聂校长便向我们推荐了很多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聂校长总是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所以他倡导每一位老师将阅读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何尝不是想要培养具有终身阅读能力的学生,书籍的力量对于老师而言更是不用质疑的。新学期全校的老师都捧起了一本《帕夫雷什中学》认真的阅读。

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熟悉很温馨,相同的封面,相同的画像,让我想起了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中的所汲取的精神财富。迫不及待的开始翻看着,在前言部分,作者阐述的两个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教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就是:为未来而工作。”在自己从事教育一年多以来,我发自内心的深深的热爱这份职业,是的,我们是在为未来而工作,而且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未加任何修饰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对他们进行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公民,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份职业是艰巨的,但同时它是幸福的、充实的。当我们看到因为自己的能力使孩子们发生改变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当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并且帮助他们找到他喜爱的活动柜并在这方面变成能手时,我们的内心又是多么的满足。第二,我们要将孩子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培养具有清醒的理智,高尚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人,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工作成员的,善于珍惜、爱护和尊重他人的劳动、精神尊严、智慧和优美之点的人。现在再也不能以学分来评价一个学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现在我教的是六年级,孩子们十一二岁了,他们开始从童年时期过渡到少年时期,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感受。他们再也不愿意任由任何人来安排他们的生活,来教他们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对的,此时我们老师必须转变身份,从老师变作是他们的朋友,一个可以推心置腹没有隔阂的朋友,我们得开始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思考我们必须得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六年级的日记课当中,我经常让孩子们自由的写些什么,尤其是写出你们的不快乐,我愿意去帮助你们,当看到孩子们的日记时,小小的年纪但他们的思想和忧愁却不亚于我们这些成年人,当看到孩子们在日记本中写道“老师,你不了解我们,你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时,心里很难过,一直以为自己做的很好,其实从未站在他们的立场为他们着想过。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是一份非常细致和需要耐心的工作。”今后自己要努力的还有很多,了解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给他们一生受用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7)

浏览《帕夫雷什中学》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作者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这几天阅读了《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的内容――《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更是对这个理念有了深刻的感受。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读,发现该校的物质环境有着这样的几个特点:

1、它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必然精神焕发,无形中受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熏陶,收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2、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着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着每个孩子的智慧,从而激发着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这本身就是富有成效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

3、该校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书籍世界”,这里的图书随手可得。形式上书籍是一种物质设备,实质上,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联系我们目前轰轰烈烈的校园文化建设、完美教室打造,其初衷不也是在给孩子创设适宜他们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的同时,塑造使其全面发展的精神环境吗?经过历史的验证,苏霍姆林斯基半个多世纪前研究的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的价值,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当初的教育思想是何等的前卫。

当然,我们现在为学生创设物质基础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模仿,而是结合我们国家、社会、区域的实际教育方针,融进我市、我校的办学思想,打造出符合匡小学子身心发展的乒乓文化环境,让他们沐浴其中,茁壮成长。相信,在校长们的引领和全校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的学校环境布置、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篇8)

读后感简单介绍本书,

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一。苏联70多年的教育为社会主义交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列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体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干部专家和数以亿计训练有素的劳动力。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实现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建国初期,我们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对我国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发生过生搬硬套的偏向,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

20实际60年代以后,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庆节,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但苏联的教育思想一直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苏联的教育工作者中,有一位非常引人注目。他是b。a。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的工作岗位岁平凡无奇——一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他的座位却超群出众,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成绩卓越。

与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紧密联系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学”。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正是“根据苏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人校长工作的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这是苏联乌克兰的一所十年制普通农村学校。苏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以这里为基地,时间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这里为取材源泉,抒写他那生动感人的窘阿姨诗篇。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这里的“教育劳动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结果,他把这所偏远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也成为了一个可以让远方的游客们向他索取**和宝藏的地方。

与中国当代教育的现实相比较,我认为他的教育思想最值得学习的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和体育。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就提到了“关注健康与体育”。他非常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苏极为重视学生的健康,他认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同时,苏根据20年来的教育经验得出结论:学生中有85%的人学业落后,只是贫乏,课题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合格以及留级,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有什么毛病,而且往往是医生所无法察觉,只有在父母、医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弄清的。

他的许多关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他要求学生“夏季完全睡在屋外”、“学龄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一律打赤脚。”并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而且在早操之后立即着手学习,而不白白学浪费时间,”,这些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了一套关于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教育理论。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歧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对每一位学生,他都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倾注满腔的爱心,采取不同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正是这种持久不懈的耐心和恒心,使他在35年内共转化了107个智力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后来他们都成了有教养的人,其中13人还接受了高等教育。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健康现状和中国的健康教育。

2005年7月《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公布了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2004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

这些隐患不仅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精神也越来越紧张。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减少和人际关系的淡漠,从而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和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为何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

况下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人们的健康意识薄弱。原国家体委一位负责人带领有关人员到中国科学院进行调查,发现部分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很低。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很弱,其它人可以想象。事实上,许多疾病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

即便得了,只要注意**保健就不会影响事业。但这些人就连这点也做不到,怕耽误时间。这种透支生活,其实是缺乏科学精神,也是保健意识淡薄的表现。

其次,是整个社会忽视身体锻炼

生活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是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保证健康长寿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的“文明病”越来越多。有关研究部门曾提供这样一组数据:

我国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每周只锻炼一天或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达62.9%;中国农村学校中有50%以上未设置体育课;1993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只有15%的人身体状况良好;从北京、辽宁、广东、四川、河南五省市1993年高考体检抽样体检结果看,体检合格率仅占15%,近85%的学生因健康原因导致报考专业受限。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忽视体育锻炼的程度及其严重后果。

再次,心理的健康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心态,识自己的心态处于良好的状态,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

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主要是学业上的

忧虑、人际关系的苦恼、经济上的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在恋爱上产生的心理困扰。天津市某高校,有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时是受人宠爱的“数学尖子”,进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因试题偏难考试未能及格,心理上无法承受,竟跳楼身亡;还有一位来自边远农村、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入学后看到周围许多同学生活条件比自己好,由羡慕到自悲,发展成抑郁型精神病休学。

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健康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第一”的新概念,其本质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

康、社会适应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健康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树立现代健康观,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新的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二)提高健康和体育教师的素质。虽然体育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生理、解剖学或保健知识,但对体育教师来说,健康教育课程可能是一门陌生的课程,远远不够依赖。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上述知识,还要掌握青少年心理、营养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医疗等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开发和建设“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初中阶段,健康教育目前尚无统一的教材。

甚至,某些地区某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健康教育的课程,这真是教育上的失败。

(四)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培养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仅仅课堂上的健康教育教学对学生健康知识的增长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一是组织指导学生选择和参与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己特点的健身项目,二是课内课外多组织一

些教学比赛或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在集体活动中实现自我超越,体现自身价值。平时要注意利用学校的橱窗或黑板等形式,或是经常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加强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

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享受体育,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或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教育学生怎样面对现实,如何控制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与应急能力等。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

担与精神压力能得到减轻与解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

(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加强对学生身体的监测与评价。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包括课程的评价和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当前我们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总在追求量化评价,强调所谓的科学性。

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则强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测试和“百分制”的“四合一”赋值方法,体质的增强就成了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就是确立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健身统一性和“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健身系统性,克服对肌肉力量、筋骨强壮和意志磨炼的片面追求;强调对身体健康与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改变单纯因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同时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来全面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

体育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生物改造,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六)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沟通的渠道。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多与学生沟通,应密切关注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心理压力要及时引导和尽力解决,对一些体育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学校

领导汇报,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的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七)以身作则,营造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氛围。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字经也记载有“昔孟母,择邻处”的古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育人的影响。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环

境。如果学校的教师在校园内经常是嘴里叼着香烟,或者醉熏熏到处闲逛,或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不注意个人卫生,不爱护环境,不难想象学生会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所以,体育教师更要以身作则,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氛围。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68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