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通分教案 >

通分约分教案

通分约分教案

通分约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73-74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分数大小比较的意义,会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自主探究运用新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导入新课

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中,有着无数的星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什么呀?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可是,有人认为,地球其实应该叫水球。看看这样两组数据,我们就明白了。(出示课件)“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

(设计意图;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兴趣,引发思考,有效地为学习新知最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分数大小比较

(1)学生思考并判断,回答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问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的策略)。

⑵汇报、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师板书两个分数并填出符号比较大小)

⑶相机进行两个练习。3/13()4/135/9()2/9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准确,观察一下,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是怎么判断它们大小的?跟同桌交流一下。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课件展示)

(4)尝试练习。(师出示课件,学生用手势回答)

(5)师出示课件,这组分数怎么比大小?3/8()3/7(学生思考后回答,师课件展示后顺势再呈现两组分子相同的分数))

(6)提问并让学生观察后自主归纳: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生: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课件展示)

(7)尝试练习。

2、探索通分的意义

(1)出示2/5和1/4的大小比较。提问: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这样的分数分子与分母都不相同,比较起来有一定困难。下面我请大家独立思考,找出比较他们大小的方法,写在练习卡上。比一比谁解决问题的策略多。

(2)展示交流学生的策略。(大家把我们碰到的新问题转化为过去学过的知识,非常好)

(3)说明:大家都解决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课本74页例5,比较黄豆和蚕豆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出示课件),你现在判断谁的蛋白质含量高?

(3)自学课本。刚才大家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一种运用了通分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是通分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4页有关通分的知识,把通分的概念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你认为概念里那个词语最关键?(谁来汇报,究竟什么是通分,教师顺势板书通分的定义)

3.尝试通分。(学生在练习单上练习通分5/6和7/83/7和2/94/9和7/18)(1)说明:通分時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提问: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3)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4)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4.体会通分的作用。

(生回答)

25.总结一下刚才通分的过程,你认为通分的步骤是怎样的?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汇报:

(1)寻找公分母;

(2)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用公分母作分母的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体现它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教材的编排,将通分的教学置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情境中,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且还通过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探索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先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在探索通分的方法之知,为了能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发挥,采用了先放后收的方法:先允许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总是可以有多样的方法解决,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又将学生的思维收回来,重点研究转化成同分母的方法,从而引出通分。在研究通分的方法时,采用了逐步建立概念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通分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几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怎样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公分母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通分的方法,最后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后“做一做”(必做)。

2.练习十八第6题、11题(选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练习十八2、4、5题)。

通分约分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分析】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在具体问题中的一种实际应用,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这节课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必须熟之又熟,要做到灵活掌握。

除此之外,分数的意义作为分数的根基,必须牢牢植根于分数的每一部分知识教学之中,通分当然也不例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剖析出通分的本质和学习它的价值。

另外,由于知识的内部联系,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和通分之间也有着很深的联系,也是本节课很重要的知识基础。

通分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对比用最小公倍数和不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通分的区别,从而认识到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更为简便,应该选用。但一定向学生说明:选用不是最小公倍数的公倍数做公分母也是通分,只不过因为数字大计算不方便而不选用。

教材上的情境很好,但由于4月23日至5月2日在顺义新国展真的举办了一次汽车博览会,我就把情境就改为这件事情,这样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学情分析】

由于刚刚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做了大量变式联系,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很好,不存在问题。

分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之初就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练习让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所以这部分知识学生也不存在问题。

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是三年级学过的知识,由于已经过了两年,学生会有些遗忘,所以在课前应该带领学生做适当的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认识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认识到通分不仅可以用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可以应用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许多领域。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格式。

2、难点:理解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汽车博览会的情境引出数学信息,让学生觉得熟悉,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能应用于生活。

谈话引入:4月23日至5月2日在顺义新国展举办了一次汽车博览会,老师在车展上搜集到了这样一些信息。

投影出示情景:车展上有400辆汽车,红色汽车占3/10,蓝色汽车占1/8,黑色汽车占3/8,白色汽车占1/5。

二、新授

1、请一个学生朗读一下题目。

2、“红色汽车占3/10”中的3/10是什么意思?

生:把400辆汽车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红色汽车是这样的3份,红色汽车就是单位“1”的3/10。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创造性。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蓝色汽车和白色汽车谁多谁少?

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红色汽车和白色汽车谁多谁少?

这四种颜色的汽车谁最多?

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几分之几?

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几分之几?

黑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几分之几?

红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几分之几?

4、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共有三大类,今天主要解决第一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5、师:观察第一类问题,哪些问题是最好解决的?

生: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3/8,1/8,黑色汽车多。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

生:白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1/5,1/8,白色汽车多。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分子相同,父母小的数大。

师小结: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数就大。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反而大,分母大的反而小。

设计意图: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从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还能感受出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6、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1)师:观察这个问题,它可不像刚才的两个问题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它到底难在哪呢?

生:分子不同,分母也不相同。

师:还能不能根据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大小?

生:不能。

(2)师:像这样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板书:异分母分数)

师:大家想一想,分母相同的分数可以叫做什么?

生:同分母分数。

(板书: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思维的又一次发散。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条直线,不应是我教教,你练练;应该是从原点散发出多条线,有直线,有曲线,有的会互相碰撞,有的会互相交叉。虽然有些线可能走不到终点,但只有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才真正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3)师: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我们还没学过,不过我相信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先独立思考,把想到的解题策略写在纸上,然后小组交流,我们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的解题策略多。

师:那组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组想到的策略?

方法一:(实际比较法)

400辆的3/10是120辆,

400辆的1/8是50辆,

120辆,50辆,

红色汽车多。

方法二:(化小数)

3/10=3÷10=0.3

1/8=1÷8=0.125

0.3>0.125

3/10>1/8

红色汽车多。

方法三:(通分子)

1/8=1×3/8×3=3/24

3/10>3/24

3/10>1/8

红色汽车多。

方法四:(通分)

3/10=3×4/10×4=12/40

1/8=1×5/8×5=5/40

12/40>5/40

3/10>1/8

红色汽车多。

(其中通分的方法让一个同学板眼在黑板上。)

(4)师:刚才我们用很多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中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通分”,谁来说说什么是通分?

生: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就是通分。

师:随随便便把分母变成一样就行了?

生:分数大小还不能变。

师:怎样才能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呢?

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化。

师:谁能总结一下?

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和原来分数相等

板书: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7、还有的同学是这样解答这道题的

3/10=3×8/10×8=24/80

1/8=1×10/8×10=10/80

24/80>10/80

3/10>1/8

红色汽车多。

师:是通分吗?

生:是通分。

师:这两种方法你选择哪个?为什么?

生:第一种,简单。

师小结:通分时一般要用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8、运用我们新学到知识来解决下一个问题好吗?

投影:

1/5=1×2/5×2=2/10

2/10

1/5

红色汽车多。

师:这道题怎么这么简单呀?

生:10正好是5和10的最小公倍数,3/10不用变了。

师:以后这种题就这样做。

9、最后一道题比较难,你有信心做好它吗?

投影:

3/10=3×4/10×4=12/40

1/8=1×5/8×5=5/40

3/8=3×5/8×5=15/40

1/5=1×8/5×8=8/40

15/40〉12/40〉8/40〉5/40

3/8〉3/10〉1/5〉1/8

黑色汽车最多。

10、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习了通分,今后能进行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了。

设计意图:跳一跳,吃果子。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吃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比不费力气从别人手里拿来的果子吃的香甜。

11、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你能尝试解答吗?

生:3/8+1/8=4/8=1/2

答: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1/2。

3/10+1/8=12/40+5/40=17/40

答: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17/40。

3/8-1/8=2/8=1/4

答:黑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1/4。

3/10-1/8=12/40-5/40=7/40

答:红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7/40。

12、你已经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了以后要学习的知识了。

三、板书

通分

和原来分数相等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黑3/8>蓝1/8 黑、蓝一共 黑比蓝多多少

蓝1/8

红3/10>蓝1/8 3/10=3×4/10×4=12/40

红3/10>白1/5 1/8=1×5/8×5=5/40

四种颜色的汽车谁最多? 12/40〉5/40

黑色 3/10〉1/8

红色汽车多。

通分约分教案 篇3

一,习旧引新,揭示矛盾

1,求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课件1]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2,口答.[课件2]

3/4=( )/8 3/4=9/( ) 3/4=( )/24 3/4=( )/20

3,把1/3和1/5化成分母都是15的分数.[课件3]

习后提问:A,说一说该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B,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是什么关系

C,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什么来实现的

4,揭示课题:通分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1)教学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 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 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 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

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

③ 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④ 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课件4]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2,教学通分的方法.

(1)教学P116 .例 4: 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5/7 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 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课件5]

9/10和8/15 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 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1/4和2/3 2/3和5/6 3/8和5/6 5/12和5/48

2,P117 .1

3,P117 .3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

五,家作

P117 .2,4

板书设计: 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约分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四、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五、学法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的预设:

六、教学过程:

(一)再现导入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3学习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通过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内容。

(二)引导探索

1、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6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3、在教学例4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试一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我安排的是练习十二第2题,因为通分的关键是找准分数的公分母,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题的安排有利与巩固学生对公分母的确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

第二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二第1题,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通分。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二的第3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第四层次:我安排了竞赛题。把下面分数通分。三组题,男女生竞赛,每个小组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出正确答案,推举一个成员到前面抢答,目的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反馈总结

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是我对这部分内容初浅的理解也预设,不足指出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耐心倾听!

通分约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94的内容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比较。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8和9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3/4=( )/9=9/( )=( )/244/5=16/( )=( )/15=24/(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2/7○5/71/4○1/55/6○5/11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屏幕出示第93页例3“世界地图”

师谈话导入: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没有数据无法判断

②从图上可以估计,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师对学生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相机出示相关信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10

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引导学生比较3/10和7/10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的理由可能有

①如果把地球面积平均分成10份,陆地占3份,海洋占7份,海洋面积大。

②3/10是3个1/10,7/10是7个1/10,7/10比3/10大。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这一话题引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凸显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体会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出示

3/13○4/132/7○4/75/9○2/9

3/8○3/115/6○5/812/17○12/19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选择其中的两题(同分母、同分子类型)让学生说说理由

如3/8○3/11

师:观察这六组分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②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在尝试借助图形,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单位的多少等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

三、自主建构,解决问题

(1)屏幕出示,第94页例4情景图

(2)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3)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师:要比较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就应该比较2/5和1/4,看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说一说,你准备怎么比较?

学生交流自己想法,可能有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5=2÷5=0.4

1/4=1÷4=0.25所以2/5大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2/8所以2/5大

③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1/4=5/20,2/5=8/20,所以2/5大。

④1-2/5=3/5,1-1/4=3/4,3/5小于3/4,所以2/5比1/4大。

(4)揭示通分概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2/5和1/4的大小,解决“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这一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白:人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样比较方便。

联系1/4=5/20,2/5=8/20,板书“通分”,口述内容,要求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两点

①和原来相等②同分母

(设计意图: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在多种策略的比较中得出通分后比较分数的大小是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多样,在多样中优化,突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寻找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怎样通分?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通分呢?在交流中明确

①确定公分母(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②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为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理解了通分含义的基础上,设置“怎样通分?”这一问题,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对通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第9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板书“5/6和7/8”的通分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用什么做公分母最简便?

2、第9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交流发现,形成共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检查与反馈。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高了课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在通分练习中,教师指名板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一最优方法,使学生对通分的认识不断深化。)

通分约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2.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3至9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习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对冬奥会的关注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然后请学生单选或多选温哥华冬奥会上令你感动的画面。

【评析:体育最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这样的课前调查,既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由温哥华冬奥会的举办,引出调查的信息并出示信息。

师:同学们,20xx年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金牌榜首次进入世界前七!冬奥期间,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会激起我们的心灵震颤,(出示课件:王濛叩谢恩师李琰、周洋以一敌七摘取1500米桂冠、申赵18年圆梦登顶、中国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复得)。

2、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

【评析: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自己调查统计的结果,不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独立解决问题

【评析: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已解决的问题,或讨论有疑问的地方。

【评析: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互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3、汇报展示

⑴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总结方法;

② 练习巩固: ○ ○ ○

⑵ 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①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②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比较;

【评析:课堂中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习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4.教学通分。

⑴ 观察方法,揭示课题。

师指着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做法问: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追问:“转化后分数的大小变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揭示:像这位同学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书课题)。

⑵ 阅读教材,理解意义。

阅读课本93--94页,把你认为的重点或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标注一下。

⑶ 交流收获,掌握方法。

看书后,先解决有疑问的地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学习通分有什么作用等等。

【评析:这样做学生不仅触到新知的“脉”,还能寻到新知的“源”,不仅知道了学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三)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基本练习: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和 和

2、拓展提升。

同学们进行100米赛跑,丁丁用了 分,明明用了 分,谁的

成绩好一些?

3、随机练习黑板上的其余问题。

【评析:通过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虽不见得有冰雪健儿们那样的天赋及机会,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所激励,然后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去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金牌!

板书设计:

通 分

大 小 不 变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转 化 (公分母)

公倍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上,我最初的设计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上的指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可是,课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身为教师的我,都已经不能够将学习和教学的.关注点仅限于课本了。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不能够再默守陈规、按部就班的进行原定预设计划了。因此我决定走出教材、了解学生,真正实现“用教材”“备学生”这一高度上来设计这节课。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在课前进行了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而进行冬奥会深刻画面的调查,并将这一调查结果引入课堂,学生积极的进行观察、提问、思考、交流等各项活动,在情趣交融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堂上学生是兵教兵,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评】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求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独立尝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编推荐

解约合同分享


解约合同 篇1

甲方(出租方):

乙方(承租方):

1、押金不是违约金,提前解除合同不能直接扣除。

在房屋租赁合同中一般会涉及签订合同后房主预先收取几个月的租金为押金的问题,如果双方一旦发生什么争议,尤其是承租人提前解约,出租人往往会扣留押金做为违约金。实际上,押金并非是提前解约的违约金。

之所以出租人要收取押金,是因为出租人把自己的房子和相关附属物品交给承租人使用,为确保承租人在使用过程中给租赁物造成的损害能得到赔偿,才设定押金。

从这个角度讲,不管是正常结束租赁关系,还是一方提前解除租赁合同,只要租赁物没有受以损害,押金都应该退还。 除非双方在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一方违约解除合同,以押金为标准确定约定的违约金数额。

2、单方解除合同的违约金标准如何确定?

出租人或承租人在某一方提前解除合同时询问:

法律有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违约金数额标准?

这里告诉大家:

没有! 在合同法中对于违约金数额的确定主要就是一个原则: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以实际损失计。房屋租赁也没有特殊规定。

但是,房屋租赁合同解约时,如果没有约定的违约金,如何确定单方解除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

这很难准确认定。

3、出租人单方解除合同,承租人的损失如何认定?

承租人要另寻房子租住,花费的时间很难计算,除必要的搬家费等,不管找到还是没找到,都很难准确地认定实际损失数额。 承租人单方解除合同呢?

理由上似乎好找一些,可以说造成房屋空置产生损失,但是空置几个月的损失是合理的呢?

你总不能永远空着不找新的承租人吧?比如前面的案子中原告主张一年半的空置损失,最终法院只支持了四个月的。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违约金标准的不确定性和争议,律师建议在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时双方一定要把单方解除合同的违约金标准明确在书面合同中。比如明确约定几个月的房租为违约金,或者直接表述按押金的标准确定违约金的数额。

这样,一旦发生单方解除的情况,守约方主张违约责任简单方便;而违约方呢?

对自己的违约行为的后果也有所预期,可以事先准确判断后果,在是否违约时就会有一个得与失的客观衡量。对双方都有好处。

4、如何做到提前解约,而不承担违约责任?

经常碰到因为客观原因承租人或出租人想提前解除合同又不想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在解除时,双方协商一致解除而不承担违约责任,当然可以不承担。 可是谁能保证协商一致呢?能不能提前就做好这个工作?能!如果事先在合同中采取些变通措施,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双方可以在租赁合同中先明确约定,发生何种情况,合同自动解除,双方不须承担违约责任,比如房屋需要拆迁、承租人工作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等等,当然,如果有这些情况发生,也应该给另一方保留必要的准备时间才算合理。

再比如,从租赁双方的目的上看,承租方是为了使用特定的房屋,出租方是为了出租获利。所以,也可以从合同的目的入手避免双方的违约责任。

比如可以做类似如下的约定:

如果承租人想提前解除租赁合同,应该承担3个月的租金为违约金,但是,如果承租人在解除合同时能以不低于原租赁合同的条件,为出租人找到新的承租人,则承租人不承担上述违约责任; 如果出租人想提前解除租赁合同,应该承担3个月的租金为违约金,但是,如果出租人在解除合同时能在出租房屋所在的小区为承租人另外寻找到与原租赁房屋、租金标准相同的房屋供承租人使用,除必要的搬家费用外,出租人可以不承担违约责任。

其实,上述变通办法,即使提前没有约定,在某一方要单方解除时也不妨提出来与对方协商,但是如果提前没有约定,就算您的方案是合理的,对方也未必就要绝对接受,所以,可能的话,还是事先约定为好。

5、提前解除合同要有必要的书面手续。

前面我们讲过,合同正常到期解除,双方要有交房手续,要清点物品,退还剩余的租金和押金,上述过程应该有书面文件予以证明。

在提前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当然也少不了上述文件,另外,还要再多出一份,就是《解除租赁合同确认书》,在解除时双方应该就哪一方提出解除、另一方的态度是什么、是否承担违约责任、如何承担等问题在这份文件中明确。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个案例,尹某在搬离时到底与黄某是否忆达成了解除合同的一致,是否明确不追究违约责任?由于没有书面文件,根本无法确认。

所以,不管解合同是否协商一致,双方均应该注意保留必要的书面文件。协商一致解除,自然可以签订《解除租赁合同确认书》,协商不一致无法双方签订文件怎么办?守约方可以单方向对方发同相应催示函主张权利,并保留催示的证据,如果在合理时间内对方没有反应,应该及时到法院提起诉讼。

6、房屋租赁合同的解除而发生的纠纷也比较多。处理此类纠纷时,应注意:

①。当事人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则只能根据法律的规定解除房屋租赁合同,否则,将构成违约。

②。合同的解除,并非因符合解除条件而当然发生,而应以有解除权的一方行使为必要。

这里需要区分合同的解除与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因法定或约定的条件成就而享有形成权,其效力的发生以实际行使解除权为必要;后者则因约定(不可能是法定)条件成就,而当然发生合同消灭的效力。

行使解除权,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应以通知的方式。但亦不妨碍以诉讼的方式来行使,因为起诉本身可以视为一种通知。

③。要严格把握合同解除的条件。

当事人只有在符合约定或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解除合同;在不符合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发出解除通知,也不能产生合同被解除的法律效力,相反,构成违约。

相关知识:

出租人的解除权包括:

①承租人违反约定方式,或者不依租赁房屋的性质而对租赁房屋进行使用收益的。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承租人未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失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②承租人迟延支付租金,经出租人催告,仍不于催告期限内支付租金的。

《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者迟延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承租人逾期不支付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③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将租赁房屋转租于第三人的。

《合同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双方均有的解除权。不定期的房屋租赁合同,双方均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租赁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视为不定期租赁。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解约合同 篇2

复印机租赁合同解约通知

尊敬的(公司名):

您好!我是(个人/公司名字),我写信是要通知您,我希望解除我们之间的复印机租赁合同。经过仔细的考虑和评估,我决定在本合同规定的期限之前终止租赁协议。

首先,我想感谢您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向我们提供复印机租赁服务。与您合作期间,我们意识到复印服务对于我们公司的日常运营至关重要,确实使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由于目前业务需求的变化,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需的设备和资源,并进行调整。

在我公司所从事的行业中,技术更新和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后,我们发现购买一台新设备更加符合我们的需求,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未来的发展计划。由于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设备选择,我们需要终止租赁合同,以便更好地适应我们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尽管我们理解终止合同可能对您的运营造成一些不便,我们希望您能够理解我们这一决定是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能够以友好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并希望您能妥善处理我们的解约请求。我会尽快将复印机退还给您,并按照合同规定支付任何适用的费用。

在此,我再次表示对您在过去的合作中所提供的优质服务表示感谢。我们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次合作,并相信您的公司将会在复印机租赁服务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如果有任何我们可协助的事项,请随时与我联系。

我再次对我们的解约决定表示歉意,并希望您能够理解和接受。诚挚地期待您的回复,以便我们能够妥善解决合同终止的事宜。

祝好!

(个人/公司名字)

解约合同 篇3

出卖人: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买受人: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的《商品房(车位)买卖合同》(合同编号为:榕房购字第号),标的物座落于__________区________街道____________路______号_______________项目_______________座/幢______层_______单元,现因:

合同第______条(出卖人/买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甲方同意乙方退购上述房屋,双方经平等协商,一致同意解除上述《商品房买卖合同》,并自愿达成以下协议:

1、根据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乙方已付甲方购房款(包括定金等):(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元(小写)__________元(人民币,下同)。甲方同意退还乙方以下款项:

(1)购房款:(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元(小写)__________元

(2)其他款项:(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元(小写)__________元,合计:(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元(小写)__________元。乙方同意接受该款项作为退房的总价款。

甲方: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解约合同 篇4

卖方(下称甲方):_________

买方(下称乙方):_________

现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乙双方自愿解除上述商品房的买卖合同。

二、自双方签订本协议之日起,买卖合同即终止,双方之间就买卖合同的争议全部解决。甲方收回出售给乙方的上述商品房,该商品房的`产权即与乙方无关。

三、双方对退还已付房款办法已达成一致意见,具体如下:

1、此房价成交总价为:(人民币)_________元。

2、乙方已缴付楼款/首期款:(人民币)_________元。

3、双方退款事宜另行约定。

四、乙方应于本协议生效后的个工作日内提交办理解除

按揭贷款协议、解除买卖合同、注销抵押登记事宜所需要的全部资料,并配合甲方办妥上述事宜,若乙方不能按时提交相关资料或提交资料欠缺、不合格或拒绝配合办理的,甲方有权暂缓推还乙方所有款项。

五、办理解除合同产生的手续费由乙方承担。

六、双方同意,自本协议生效后,双方之间就买卖合同的争议全部解决。除本协议明确约定外,任何一方均不对另一方主张买卖合同项下的权利或与买卖合同相关的权利。

七、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为一式伍份,甲方执贰份,乙方执壹份,贰份留存政府相关部门,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解约合同 篇5

甲方:________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

经协商,因乙方存在违反"合同期内不能恋爱和结婚"的合同约定,双方愿意解除于20__年9月27日签订的《______________合同/协议》,并达成一致意见,为明确责任,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特签定本协议,条款如下:__________

一、乙方于 _____年 _____月 _____日前,将¥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元整)解除合同的违约金支付给甲方,如乙方不按时向甲方支付违约金的,每逾期一天,需向甲方支付人民币¥ _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人民币____________元整)逾期费用支付给甲方,逾期达 天,甲方有权向乙方收取双倍违约金,由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责任由乙方负责。

二、乙方必需于 _____年 _____月 _____日前与甲方办理完相应的解除一切雇佣/聘用/合作的手续。

三、甲方在收到乙方支付的因乙方违反《______________合同/协议》约定,而支付的¥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元整)违约金后,立刻配合乙方办理相应的解除雇佣/聘用/合作的手续。

四、双方再次证明,因乙方违反了《______________合同/协议》中约定的"合同期内不能恋爱和结婚"规定,双方因此解除该《______________合同/协议》,并由乙方向甲方支付解除合同的违约金¥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_元整),以防产生纠纷。

五、甲方在收到乙方支付的违约金后,应对乙方的身份信息和合同信息保密。

六、乙方在支付违约金,并且和甲方解除合同关系后,应对甲方相关信息和解除合同的内容保密,不得对外传播与《______________合同/协议》和该《解约协议》的任何内容。

七、甲乙双方在解除《______________合同/协议》同时,甲方会吊销乙方的模特证书,并取消乙方参加相关比赛的资格。

八、若甲方、乙方违反上述第五条、第六条,对对方造成了损害了,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九、自甲方收到乙方支付的违约金¥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元整),在此之前双方所签定的《______________合同/协议》终止作废。

十、甲方指定收款账户:_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同具法律效力。

签署时间:___________年 _____月 _____日

甲方(盖章):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

解约合同 篇6

企业名称(甲方):________

职工姓名(乙方):________

甲乙双方于年月日订立了为期________年的劳动合同,现经________方提出,并双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解约书。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保税区劳动人事局留存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或委托代理人):________

年月日年月日我是xx9月上夜班期间在公司工作岗位上负的工伤。当时公司陪我到嘉定中心医院救治。到十一月底合同到期的时候,公司不再与我签定劳动用工合同。赔了一个月工资。至此我一共在公司上班两年2个月。解除劳动合同后我9月负的工伤也没有给我做工伤认定及鉴定。我不同意在解除合同上签字,公司方面承诺给我做工伤劳动认定及鉴定。在我不知道他们这一解决办法是否违法的情况下在解除劳动合同书上签了字。至此和公司解除了关系。我就回家了,因为马上就是年末。过了年后今年我过来没有工作,问公司解决工伤的事情,公司就给我350元钱让我自己去做工伤认定及鉴定。事情全是我一个人跑的,包括交通费,误工费(这中间我找了一家公司,往嘉定跑我工伤的事情难免要与新的公司请假)全部是我一个人承担。我想咨询一下专业律师,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有没有违法的地方?现在我的工伤已经跑到鉴定结果出来的阶段,报告已经拿到,为十级。理赔方面的事情我也想咨询一下谢谢!

甲方签章:日期:

乙方签章:日期:

解约申请书02-10

解约合同 篇7

甲方: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邮箱: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邮箱: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签订了,合同有效期自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现双方经协商一致,就提前解除原协议、终止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之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一致确认,提前解除双方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签订的《________》(以下称原协议)。自本解约协议书生效之日起,原协议同时解除。

2.原协议执行期间,甲、乙双方各项权利义务均已履行完毕,双方互无后续任何形式的义务,亦无任何争议及债权债务。

3.原协议提前解除后,原协议约定的知识产权保护、保密条款及争议解决条款继续有效,双方仍需严格遵照执行。

4.甲、乙双方保证已均充分知悉本协议与原协议之全部内容,并自愿签订本协议。

5.本协议的签订、有效性、履行、解释、执行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因本协议及原协议相关的任何争议,双方应争取以友好协商的方式迅速解决,若经协商仍未能解决,双方均应甲方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争议。

6.本协议壹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各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签字: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签字: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

解约合同 篇8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就终止于________年____月签订的位于_____________的《房屋租赁合同》(以下简称合同)的相关事宜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一致同意,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解除双方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

二、依据本合同第七十三条约定,本合同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事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不能履行时,合同可以解除,双方互不负担责任。

三、乙方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前(含该日)将租赁的从未使用的.房屋交付甲方。交付时,甲、乙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四、双方约定:双方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进行房屋交接。

五、《房屋租赁合同》终止后,甲、乙双方均不得单方面就双方解约一事对外发布不利于对方商誉的负面报道的消息,同时任何一方不再因该租赁合同追究对方任何事项。

六、本协议一式肆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解约合同 篇9

甲方(出卖方):_________

乙方(买受方):_________

丙方(居间方):_________

在丙方居间介绍下,就乙方购买甲方所有的_____区_____路弄号室(下称“该房地产”)相关事宜,甲、乙、丙三方于年__月__日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居间协议》(下称“居间协议”),且甲方已收受乙方支付的定金计人民币元整(RMB)。经甲、乙、丙三方协商,合意解除居间协议,现就解除居间协议的相关事宜达成如下意见:

一、甲、乙、丙三方同意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解除居间协议。

二、甲方应当于本解约协议签订后日内,返还乙方已支付的定金计人民币____元整(RMB________)。

三、若甲方未按本协议约定期限返还乙方定金计人民币____元整(RMB),应当向乙方支付滞纳金,滞纳金按甲方逾期未返还日千分之五计算,滞纳金自本协议应返还定金期限届满次日起算至实际返还之日止。

四、甲、乙双方应当于在本解约协议签订后日内,分别支付丙方违约金计人民币____元整(RMB________),共计人民币_______元整(RMB______)。

五、甲、乙双方确认:本解约协议签署后,若甲、乙双方或其代理人、代表人、承办人等有关联的人再行达成买卖交易的,视为丙方居间成功,甲、乙双方应当分别按照居间协议约定成交价格的1%向丙方支付居间服务费。

六、待各方履行完毕本协议上述事项之后,甲、乙、丙三方就该房地产买卖事项再无其他争议,且互不追究其他任何法律责任。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经甲、乙、丙三方签章后生效,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丙方:_________

代理人:_________代理人:_________代理人: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解约合同 篇10

甲方(卖方):

乙方(买方):

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守。

第一条甲方同意按本合同约定的时间及条件与乙方处理相关事宜,依该合同的约定,甲方应向乙方返还双倍定金、已付房价款及相应利息共计人民币(大写)

元,除尚未归还之银行贷款外,甲方需向乙方实际支付人民币元。银行贷款部分款项共计人民币(大写)元由甲方年月

日直接返还给贷款银行,并向乙方提供银行的收据,作为乙方与银行解除借款合同的依据。

第二条双方同意甲方按照下列期限,分期将除银行贷款部分外的购房款直接支付给乙方:(1)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之前,甲方向乙方支付_______%计_______元。(2)__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之前,甲方向乙方支付_______%计_______元。(3)__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之前,甲方向乙方支付款项计人民币_______元,以及交付返还全部银行贷款后银行所提供的收据。

第三条乙方如系以银行抵押贷款方式支付部分房价款的,自本合同签署之日起至该合同正式注销之日,每月应向贷款银行支付的抵押贷款月均还款(下称“月均还款”)由甲方支付,乙方给予必要的配合,且乙方无须再向甲方归还。

第四条甲方按本合同约定执行完毕后,双方另行签订解约合同解除该合同。自该合同解除后,乙方不再对该合同项下的房屋及其相关建筑享有任何权利,甲方有权另行处置该合同项下房产。在该合同解除之前,如果乙方不再要求退房、解约的,可与甲方另行协商。

第五条甲方向乙方支付全款计人民币

元之后,并且双方签订解除该合同的文件生效后,乙方应授权甲方至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下称“房地局”)办理该合同注销登记手续之全部所需文件(包括签署递交房地局的解约合同、返还甲方开具的付款票据和合同等)。

第六条甲乙双方同意该合同之注销登记手续于甲方向乙方支付完毕全部款项后日内办理。

第七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后甲方向乙方所支付首批还款计人民币元到达乙方账户开始生效,本合同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持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联系人:联系人:

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签订时间:签订时间:

地址:地址:

签订地点:签订地点:

解约合同 篇11

甲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邮编:

乙方:

身份证号:

地址:

电话:

邮编:

鉴于:

1、甲乙双方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签订了《____________合同》,对__________________事项做出了约定,该合同已生效。

2、现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致使甲乙双方在《____________合同》项下的目的不能实现,甲乙双方经平等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解除《____________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对解除《____________合同》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同解除

甲乙双方同意自本协议书生效之日起,解除《____________合同》。

二、合同权利义务

双方同意自本协议书生效之日起,各方依据《____________合同》应该履行而尚未履行之义务不再继续履行。

三、合同解除后的权益安排

双方同意自本协议书生效之日起,各方依据《____________合同》从对方取得的权益作如下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确认,截止本协议书生效之日,除本协议书另有约定外,甲乙双方不存在任何未结算、未支付的.款项或者债权债务关系;除本协议书另有约定外,双方均不得依据《____________合同》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

五、纠纷解决方式

本合同执行过程中,若双方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合同任何一方均可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合同生效及份数

1、本协议书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

2、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签章):

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乙方(签章):

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毫米分米教案分享


毫米分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一棵大树高10() 一张床长2() 教室长10()

桌子高90() 操场长200() 一个杯子高10() 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启发引导法、示范法、教授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具、投影、情境图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活动二:

1、1毫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尺,你有什么发现?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想象1米的长度,联想1千米。

学生回答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活动三:

自主练习:

1、第1题:用手势表示长度。

2、第2题: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题:填一填

4、第4题: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5、第6题:简单计算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活动四:

课外实践: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五: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毫米分米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毫米分米教案(篇4)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节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自我体验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师:相信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里面猴哥孙悟空有一样非常厉害的法宝,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教师:对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变长,还可以变短。现在猴哥一声令下:“变长!”,就变成了1米,1米=100厘米。猴哥说:“变短!”这是多长啊?金箍棒变短,变成1厘米。

金箍棒再变短,变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还没到1厘米,这究竟是多长呢?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毫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介绍毫米: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表示。字母表示为:mm

教师: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绍我找的身份证的厚度,内存卡的厚度,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1理解毫米的长度单位。

2、故事:小狗弄断了尺子,没有0刻度时,应该怎样测量呢?

测量时,如果始端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3、测量薄荷糖盒的长度。

四、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测量时,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毫米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微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毫米分米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

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毫米分米教案(篇6)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分米教案(篇7)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一)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猜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测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们的数学书用哪个作单位比较合适?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数学书的长是( ),宽是( ),f是( )。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较准确的测量,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一毫米,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4)观察会员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出示视频)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健康教育教案分享


为了让大家受益,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优秀的教案课件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辅助材料,因此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对待这些教案课件要非常认真。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框架,它起到了指导和规划课堂教学的作用。希望大家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关于这个项目的详细信息!

健康教育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睡眠时要注意的事项(不蒙头、不蹬被子、不趴着睡、不放东西到嘴巴里等)。

2.培养按时睡觉和使用正确睡姿睡觉的好习惯。

3.培养孩子的尝试精神。

4.孩子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摇篮曲音乐。

2.孩子用书。

3.“娃娃家”游戏玩具若干组。

教学过程:

1、教师带领孩子在摇篮曲的音乐声中做动作进入活动。

(1)教师:听,宝宝要睡觉了,让我们抱着宝宝轻轻摇一摇吧!

(2)孩子抱着娃娃跟着教师一起做摇宝宝睡觉的动作。

2、与孩子谈论睡觉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教师:宝宝睡着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照顾宝宝呢?

(2)孩子开始讨论,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教师可以提示孩子:宝宝蒙着头睡觉好吗?宝宝一边吃东西,一边睡觉好吗?

(3)教师:为什么蒙头睡觉、边吃东西边睡觉都是不好的睡姿呢?

(4)教师引导孩子知道这些不良。睡眠姿势带来的坏处:睡觉时j蹬被子会使身体受凉;蒙头睡觉和趴着睡会使呼吸不通畅;一边吃东西,一边睡觉会呛到自己。所以小朋友在睡觉时一定要注意哦!

3、孩子看书,带领孩子朗读并学习儿歌。

(1)教师:书上有一首儿歌,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2)教师朗读儿歌后,就书中的内容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提问。

(3)师生一起朗读儿歌,并鼓励孩子自己念一念。

(4)教师:这首儿歌告诉我僻保持正确睡眠姿势的重要性。其实,按时睡觉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小朋友晚上要在9:00以前睡觉,这样第二天才会有精神。

4、孩子玩“娃娃家”的游戏,在照顾娃娃的过程中加深对正确睡姿的印象。

(1)教师:现在我们来玩“娃娃家”游戏吧!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家的娃娃被照顾的最好。

(2)教师组织孩子分成若干组玩“娃娃家”游戏,并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游戏进行指导。

小百科:睡觉,一般是指人类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

目标:

1.欣赏儿歌,学习富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在对比观察画面、学习儿歌的过程中,理解儿歌静溢的意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3.根据原儿歌的结构进行简单替换。

准备:

1.安静海面图、树林图、蓝天图与之相反意境的图各一幅(共六幅)。

2.自编情境一个。

3.可移动的风、浪、船、树、鸟、云宝宝图片各一或三张。

过程:

1.故事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师:大自然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故事,今天又有什么故事呢?今天啊,大自然真热闹,看——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人在活动啊?

2.在对比中观察画面,理解静溢的意境,体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A①出示图:热闹的`海面,孩子观察并回答。

教师出示张大嘴吹的图“风”,演示浪花在海面上翻滚,小船在猛烈地摇。

孩子观察并回答画面场景,帮助孩子总结:风在吹,浪很高,船在摇。

②出示图二:热闹的树林

老师出示“风在吹”,演示树在摇,小鸟在飞,老师嘴里模仿鸟叫,请孩子观察并讲述场景内容。总结:风在吹,树在摇,鸟在飞在叫。

③教师出示图三:热闹的蓝天

教师出示“风在吹”,演示云在飘,蓝色的天空。

请孩子观察讲述场景内容,总结:风在吹,云在飘……

B教师进行情境转变,以神秘的语气公布:“突然,大自然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了,看——

而后依次出示安静的海面图、树林图、蓝天图,请孩子观察并讲述,教师进行提炼。(每幅图上的物体根据儿歌内容,设计为静止的。宝宝睡觉卡片最后出示摆上去。)

①提问:现在的风怎样?浪怎样?船儿怎样?

后两幅依次类推。

重点学习:轻轻摇,不飞也不叫,静悄悄等词语,辅以动作的学习。

②提问:现在的大自然还热闹吗?变得怎样了?为什么要变得这么安静?

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进行肯定。最后出示并贴上小宝宝睡觉图,启发孩子说出:原来小宝宝啊要睡觉。为什么大家要安静呢?这说明大自然对小宝宝怎样?

③移情:你睡觉时怎样?别人睡觉是你是怎么做的?

3.学习儿歌

①听一听,欣赏儿歌

A师:大自然安静下来让小朋友听——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小宝宝要睡觉》提问儿歌的题目。

B倾听第二遍,提问:老师用什么样的声音朗诵儿歌的?为什么要这样?

②学一学,朗诵儿歌

教师手指三幅图,与孩子一起看着图学一学。两遍。

根据孩子朗诵情况逐步提出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诵。

集体朗诵两遍,分组朗诵一遍。

4.替换儿歌中的船、大海、树林、蓝天里的小鸟。

师:大自然真是了不起,除了船、小鸟、云不想吵醒宝宝,还有谁也不想吵醒宝宝呢?

根据孩子的回答,分别画出简单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名称编入儿歌,教师示范朗诵,孩子集体朗诵。

5.游戏“小宝宝,要睡觉“

①分别请孩子分组扮演朗诵者,活动:风、浪、船、树、云等。

师:宝宝啊,要睡觉。

教师说到哪一句,相应那一句的形象就静止或做轻微的动物,如船。

②每个形象请个别孩子扮演,其他大多数孩子与老师一起朗诵。

活动结束。

健康教育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事可以向朋友或老师倾诉,把不高兴的事情闷在心里是会生病的。

2.了解倾诉是一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方法,是一种使人快乐的方法。

3.乐意将自己的事情向别人倾诉并乐意做一个倾听者。

活动准备

图片:小朋友哭了

活动过程

一、了解遇到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情等各种情况都可以向别人倾诉。

1.幼儿迁移自己的经验,为哭泣的幼儿想解决办法。

(1)出示图片

提问:这张图片上有谁?她怎么了?

(2)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她不哭呢?”

(3)引导幼儿讨论,想出多种方法去帮助图片上的小朋友。

2.让幼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情感体验,知道把不高兴的事情放在心里是很难过的,

而且还容易生病。

(1)了解倾诉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倾诉的人也可以是不同的。

(2)教师小结:大家可以把自己高兴的、不高兴的、难过的、愉快的等等很多很多事情告诉别人。

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朋友、老师,告诉你想告诉的一切人。

这样大家可以了解你、帮助你,还可以分享你的快乐或者帮你解决问题。

二、尝试向同伴倾诉,体验倾诉和倾听的感受。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找一个朋友,也可以是老师,互相说一件你想说的事情。

让幼儿两两尝试倾诉,体验与人交流的愉快。

2.教师:现在你有什么感觉呢?

说的人有什么感觉,听的人有什么感觉呢?

3.教师小结:大家认真地说,认真地听,与同伴讲述自己心中的事情。

你们以后心中有什么事情就可以想小朋友说,可以对老师说说。

健康教育教案【篇3】

设计意图: ●《纲要》精神的引领新《纲要》也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为此,我们根据大班上学期体育活动目标要求:熟练掌握跳跃动作,起跳有力、落地轻稳、姿态优美。以牛皮筋为运动器械载体,设计了大班健康活动《好玩的皮筋》,放手让幼儿来探索玩双脚屈膝蹦跳玩皮筋的游戏,并且在规则变化下逐层给幼儿以新的挑战,发展幼儿的蹦跳能力。

●民间文化的传承跳皮筋是一种适宜儿童的民间游戏,参加者一般3人以上,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60年代以来,跳皮筋的动作花样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集体跳的形式和图案,从跳直线发展到跳两三根皮筋组成的多边形、波浪形、扇面形等,跳的时间和强度可因人而异,还可加上节奏鲜明的传统歌谣进行跳,非常好玩。而家长们对民间传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为此我们请来了个别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跳皮筋,家园携手共同实现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幼小衔接的需求我们大班的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孩子们课间十分钟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更加丰富呢?何不尝试着进行跳皮筋?因为跳皮筋运动具有较强的经济性、适应性和实效性,随处可玩,随时可玩。因此,此活动的展开无形中丰富了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课间十分钟游戏。

活动目标:

1、学习原地双脚蹦跳过多个高度约30-35CM的垂直障碍。

2、尝试按同一方向沿着皮筋玩游戏,发展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3、体验用民间材料合作玩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玩过双人蹦皮筋,自由跳皮筋的经验;认识梯形、长方形、能辨别图形的大小。

2、物质准备:皮筋8跟、图形颜色标记、音乐《火车过隧道》等。邀一位妈妈参加活动。

3、空间准备:场地上贴有红、黄、蓝、绿颜色围城的正方形的停车线,白色梯形和长方形标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热身

●伴随音乐《火车过隧道》幼儿开车去玩指导语:小朋友,云云老师今天带你们开着汽车去玩游戏啦,前面有个山洞,让我们弯下身钻过去吧,出山洞啦,前面有山坡,让我们上山坡吧,下山坡啦。

指导语:我们的小汽车到站了,请每个小朋友找一根停车线停好。

●师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

(评析:在活动的导入部分,设计了开汽车的游戏,幼儿排好队、小手举起做方向盘,在音乐的伴随下,玩开着汽车钻山洞(矮人走),上山坡(高人走)等,汽车到站后停在围城正方形的停车线上一起做热身活动,起到了快乐热身的作用,为下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此环节运用了情景创设法,游戏性情景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而且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基本部分--玩法探索

1、三人自由组合玩--探索双脚屈膝蹦跳的方法和绷皮筋的方法

●幼儿自由组合、初步尝试指导语:今天云云老师带来了皮筋,你们想玩吗?可是老师要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小脚和皮筋玩,请你们三个人一组找个空地方和一根皮筋来玩,去找两个好朋友一起玩吧。

●幼儿示范指导语:绷的小朋友绷在膝盖上,摸一摸膝盖在哪?绷的小朋友要坚持住,不要动。跳的时候怎么跳的?请你来跳一下,她是先屈膝,然后用力蹦跳过去的。这样没有碰到皮筋,双脚蹦跳过去真棒!

●师示范指导语:先屈膝,然后用力蹦跳过去,前脚掌轻轻着地。

●集体学一学(评析:在此环节先让幼儿三人一组,自由组合顽皮筋,再幼儿玩了一会儿后,请幼儿观看一组幼儿双人在膝盖上绷皮筋,一人屈膝蹦跳过皮筋的正确方法,引出蹦跳先屈膝,再用力蹦跳过皮筋,前脚掌要轻轻的落地。在集体学一学。在此运用了榜样示范法,清晰易学。)

2、按颜色分组玩--探索顺着一个方向依次双脚跨障碍蹦跳

●按颜色分组指导语:今天云云老师给你们身上都贴了标记呢,标记能帮助我们找好朋友呢,我们互相看看身上的标记是什么样的?你说?

指导语:我们小朋友身上贴的标记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场地上有红黄蓝绿颜色的停车线,请小朋友根据身上的标记的`颜色迅速找到地上对应颜色的停车线。

指导语:现在贴相同颜色的小朋友为一组来和一根皮筋玩,现在云云老师说游戏方法啦:

1、请大图形的小朋友先来绷皮筋,小图形的小朋友先来跳,

2、绷皮筋的小朋友把皮筋绷在膝盖上,坚持住不要动哦,跳的小朋友每条边都要跳到。请身上贴大图形的小朋友举手,请身上贴小图形的小朋友举手。大家开始找个空位,大图形的小朋友先来绷皮筋。

●幼儿练习、发现问题

●幼儿示范、正确解惑

●集体练习指导语:其他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用这个好办法来玩一玩呢?请大图形的小朋友先来绷,绷在膝盖的位置,小图形的小朋友先来用排好队,顺着一个方向,一个接着一个每条边都来玩一玩,(玩了会,请幼儿交换)(评析:此环节是按颜色分组--探索顺着一个方向依次双脚跨障碍蹦跳。在幼儿探索的时候,教师采用观察指导法,当发现问题如:有的幼儿不能每条边都玩到,有的幼儿间会相互碰撞等等,就马上提出,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尝试来解决,将幼儿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一起试着再玩一玩,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有成功感,在此也巩固了幼儿双脚蹦跳过障碍的技能训练,突破了活动的重点。)

3、按形状分组玩--巩固沿同一方向玩皮筋的游戏

●按形状分组指导语:刚刚我们根据颜色找了好朋友玩,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身上的标记的形状来找好朋友玩了,请长方形的小朋友来这边快速排好队,(指地上的长方形标记)请梯形的小朋友来这边快速排好队。(指地上的梯形标记)

●集体用幼儿排队的方法玩,发现问题指导语:现在我们和更多好朋友一起玩啦,别忘了,大图形的小朋友先来绷皮筋,绷皮筋的小朋友绷在哪?跳的小朋友用刚刚排好队的方法,顺着一个方向玩。

健康教育教案【篇4】

教学内容:

甲型H1N1流感

教学目标:

1、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防护。

2、明确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的客观依据;消除惊慌恐惧心理。

3、掌握明确科学的防护措施,将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工作落到实处。

教学流程:

一、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

1、发热、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痛、身体痛、头痛、发冷、困倦无力;

2、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

3、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二、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甲型H1N1流感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等完成传播。

三、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

1、眼下暂无疫苗预防,但几个月后疫苗很快就会进入防疫领域发挥作用;

2、目前快速检测技术、手段已广泛用于医院、港口、机场、车站和出入境关卡监测、筛查、确诊。

3、清热解毒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与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必要的科学防护措施均可起到一定的有效作用。

四、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科学防护措施

1、五做到(核心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①做到睡眠充足;

②做到摄入足够、齐全、丰富的营养(肉、蛋、奶、米面与新鲜蔬菜水果);

③做到坚持合理锻炼身体;

④做到勤用肥皂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咳嗽、喷嚏后;

⑤做到远离或避开不加防护的咳嗽、喷嚏者,自己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等遮掩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等及时丢入垃圾箱桶,然后用肥皂清洗双手。

2、四知情

①国际甲型H1N1流感疫情;

②国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

③本地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

④学校(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

3、三避免:

①避免到人群拥挤场所扎堆;

②避免随意用手触摸鼻子、嘴巴和眼睛;

③避免密切接触流感样带症状者。

4、二及时

发现流感症状,及时报告、及时就医,同时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5、一稳定

情绪乐观,心理稳定,切忌惊慌。

健康教育教案【篇5】

活动来源:

生活是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教师应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生理现象,根据孩子的需要,生成丰富的教学活动。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缺乏,他们对于牙齿的保健常识知之甚少。同时,由于家长对孩子在保护牙齿方面的针对性指导十分少,有的还会出现指导不科学的状况,使得有些幼儿在最初换牙时有着害怕和担心的心理,遇到各种牙病也不愿意理解检查和治疗。其实,换牙是每个孩子务必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标志着小朋友的成长。针对这一现象,我生成了本次活动,帮忙幼儿正确认识这一生理现象,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使幼儿坦然应对换牙、护牙,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目标:

1、了解换牙的过程,明白换牙时要注意的问题。

2、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3、体会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受,并与大家分享换牙期所带来的成长喜悦和烦恼。

活动准备:

镜子;各种饼干;纸;笔;牙刷;牙膏;杯子。

活动过程:

一、了解牙齿的形状

1、猜谜语引入主题:“健康卫士穿白衣,上下两排真整齐。中午饭菜它磨碎,早晚用刷把澡洗。”

2、用小镜子照口腔,观察自己牙齿的形状,把它画下来。

3、展示牙齿形状,结合交流,认识门牙、尖牙、磨牙。

4、请幼儿品尝饼干,提问:你们是用什么牙咬的?用什么牙磨碎的?(感知不同形状和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

5、牙齿除了吃东西,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牙齿的形状是大大小小,有粗有细的,排列得很整齐,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牙齿除了能帮忙我们咀嚼食物,还能帮忙我们正确地发音,说话清楚。

二、交流换牙的感受

比较观察:

1、请换牙的和没换牙的幼儿张嘴,看看他们的牙齿有什么不一样,引出“换牙”的概念。

2、请换牙或牙齿松动的幼儿说一说换牙的感受。

讨论:为什么要换牙?换牙时该怎样办?

小结:小朋友最初换牙时总感到害怕担心。其实,换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换牙的特殊经历,让你们真的长大了!

三、认识恒牙和乳牙

幼儿听故事《乳牙和恒牙的话》,透过故事了解乳牙和恒牙,了解换牙时的正确行为。

四、探究:刷牙

1、小实验:老师先请幼儿品尝饼干,然后请幼儿拿出镜子照照: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只吃了一小块饼干,牙齿上就留下了这么多残渣。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残渣对牙齿有什么影响呢?

3、请幼儿探讨正确的刷牙方法。教师请一名幼儿示范讲述正确的刷牙过程:用水杯接一杯水,先在牙刷上挤点牙膏,再喝一口清水漱口,然后开始刷牙,将牙膏泡沫吐出来,最后喝水将嘴漱干净。

4、带领幼儿到盥洗室亲历一次刷牙,教师注意指导方法不正确的幼儿。

小结:换牙时期是十分重要的,期望小朋友记住正确的刷牙方法,还期望你们每次刷牙后都用小镜子检查检查,让镜子成为你护牙的小帮手。

活动延伸:争做护牙小明星:请幼儿或爸爸妈妈按表记录幼儿每一天刷牙的状况,每做到一次就得一颗星。看看谁得的星最多,谁就会拥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成为健牙小明星。

健康教育教案【篇6】

教学主题:善于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1、让家长高度重视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

2、引导家长运用良好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式:演讲,示例。

教学重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教学时间:20xx年4月18日下午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导入

心理健康是学生一生人格健全的基石。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成才是很困难的。因此,家长既应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状况,也应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不仅学习好、身体好,而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在初中阶段,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孩子成长的过度时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十分必要

1、世界有关权威机构对“健康”的定义说明,健康包涵三个基本要素: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的。

2、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的健康状况,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终身发展。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

3、目前,我国初中生患心理疾病的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有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等等。据有关机构统计,现在全国有心理障碍和品德障碍的孩子多达5000多万。

4、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座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的同时,应特别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掌握一些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评定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可以从生理学标准、统计学标准、价值观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和机能水平标准等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在具体标准上,陈仲舜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儿童的10种表现:

(1)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之上;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捷,心境保持持久的轻松和愉快状态;

(4)行为符合社会群体的要求,与自己的身份、角色相称;

(5)人格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

(6)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

(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8)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感,而不是逆反状态;

(9)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主及定位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

(10)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学习效率高,质量好,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三)家长要善于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被广大家长称为“家教救星”的华方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方法,我们可学习借鉴:

1、教育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家长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名次,正确看待孩子的前途,不应对孩子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要求。要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引导孩子在做人的基础上,靠正确的奋斗来实现人生的理想。

2、引导孩子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相信自我。

要使孩子保持心理健康,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兴趣、能力、性格,更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要正视它们。否则,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坦然地接受自我,相信自我。既不自负,也不自卑,这样,孩子才会减少心理的冲突,保持心理健康。

3、引导孩子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健康稳定的、开朗豁达的心胸,活泼愉快的情感。

4、引导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认识现实,正视困难和逆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考试失利、成绩下降、同学间的矛盾、老师的责备等。对此,家长要注意引导,要帮助孩子培养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要教育孩子从小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劳动,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斤斤计较,不好高骛远。

5、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要注意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要坚持自立利人的原则,乐于与人交往。引导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6、引导孩子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一是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锻炼和休息的时间;二是要让孩子休息好,保证充足的睡眠;三是要鼓励孩子加强体育煅炼,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宽兴趣范围。这样,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紧有松,生活活泼,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三、家长交流

讨论:

1、初中阶段的孩子,心理教育重要不重要?

2、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各有哪些好方法。

四、教师小结

师:我们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孩子保持心理健康,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不仅学习好、身体好,而且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

健康教育教案【篇7】

一、说教材

《变变变》是我设计的大班综合活动。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在孩子的世界里,对大自然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兴趣。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动物,植物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综合活动《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青蛙,蝌蚪,种子是怎样变化的。生长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说幼儿

《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他人讲话。能根据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兴趣所在及他们的知识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的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的过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年龄特点,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听,看,说,想。全方位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三、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蝴蝶,青蛙,种子的神奇生长过程;

2、学会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3、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对语言的喜爱。

根据活动目标,活动重点定位于:了解蝴蝶,青蛙,种子的生长过程

难点为:幼儿学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四、活动准备

为了让活动进展的更顺利,我做了如下的活动准备:

青蛙,蝴蝶,种子生长变化的图谱,视频.

音乐《想变成一颗树》

五、说教法

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演示,让孩子了解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

谈话法:主要体现于观看视频后请幼儿说一说动物,植物是怎样生长的。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观察法:幼儿观看视频,充分理解生长的过程

六、说活动过程

1、以颜色的混合变化导课,激发幼儿兴趣

让幼儿通过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提问: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图谱展示,引发幼儿说的兴趣

图谱的展示,以生长的过程讲述,让幼儿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认知,感受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倾听能力。学会听他人说话。同时观看视频,进一步让幼儿了解的生长的过程。

3、谈话·续编

视频后,请幼儿自由的说一说,你所看到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大胆说,想说,愿意说!鼓励孩子们的主动交流,同时引申:茁壮成长,破茧成蝶!两个词语,让幼儿感受语言的魅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续编,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4、音乐结束:《想变成一颗树》

《想变成一颗树》是一首旋律十分优美,歌词充满美好心愿的童声歌曲。我整合了这首歌曲在这节活动中作为结束,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世界,自然是美丽的。相信大自然美丽的变化与孩子们纯净的心灵必然能点亮他们的爱心!

健康教育教案【篇8】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对即将到来的青春发育期作好充分心理准备,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二、教师讲2-3个青春期到来的男女生心理问题的个案;成长的烦恼,请2-3个同学发言并分析,并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他们自己的看法。

三、讲述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女生的变化;男生的变化1、自我意识增强。2、情感丰富多采。

四、讲述青春期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性格。

3、增进自我了解。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

五、作业:

怎样保持青春前期的心理健康?

教学后记:通过个案研究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学生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懂得青春期应怎样保持心理健康。青春前期的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对即将到来的青春发育期作好充分心理准备,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二、教师讲2-3个青春期到来的男女生心理问题的个案;成长的烦恼,请2-3个同学发言并分析,并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他们自己的看法。

三、讲述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女生的变化;男生的变化1、自我意识增强。2、情感丰富多采。

四、讲述青春期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性格。

3、增进自我了解。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

五、作业:

怎样保持青春前期的心理健康?

教学后记:通过个案研究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学生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懂得青春期应怎样保持心理健康。第2课:青春期的心理健康(2)教学目的:1.理解生活方式的概念,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并确立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2.让学生意识到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珍惜生存权利,产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应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篇用昂扬、引人怦然心跳的乐曲伴随着教师的开场白: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自己,珍惜生命,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健康、快乐相随呢?就要选择合适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能影响身体健康吗?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上述问题。(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表述交流 资源共享前后桌4人学习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组收集的资料教师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各组发言人的汇报给与积极的评价,并趁机引导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尝试分析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呢?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大多数学生初步认识到,可能是吸烟和被动吸烟、经常过多地食用一些高脂肪或高热量的食物等饮食习惯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疾病的发生。

三、分析讨论 解决问题讨论:在我们同学中间有没有因生活方式而影响健康的情况呢?你喜欢吃“洋快餐”吗?你喜欢吃蔬菜吗?当餐桌上有肉还有蔬菜,你同常会选择肉类食品还是蔬菜食品?你喜欢运动吗?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生活中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哪些方面呢?1.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培养健康,稳定的心理5.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四、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教师最后总结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组合给予表扬,带动全班级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最后教师以“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生存的权利,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健康、快乐的生活伴随永远。第3课 小学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青春期里的“想入非非”是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提前,受性激素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即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⑵、树立心理咨询意识,知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自我调节,减少烦恼。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表演、辩论等)认识“想入非非”不是错,了解自我,培养他们把握尺度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把握与异性交往的情感和行为尺度,使其获得积极、愉悦、健康的成长体验。小学青春期教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青春期里的“想入非非”是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提前,受性激素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即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⑵、树立心理咨询意识,知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自我调节,减少烦恼。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表演、辩论等)认识“想入非非”不是错,了解自我,培养他们把握尺度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把握与异性交往的情感和行为尺度,使其获得积极、愉悦、健康的成长体验。教学重点:认识“想入非非”不是错,培养他们正确把握好尺度的能力。教学难点: 树立对“性”的正确认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文字卡片若干;心理医生一名;有关个案、资料等。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十三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大家好趣祝福今天要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教案”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我们的官方网站!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3、 提问:

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7提问:

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

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

课件出示(―+-)×-=-×-+-×-

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

1提问:

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

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

3提问:

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1)、(42+35)×2=――――

(2)、27×12+43×12=――――

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72×(30+6)=□○□○□○□

(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

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

(3)提问:

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

4拓展题:

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这也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2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中的练习,学生自主完成。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3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施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买这些些服装,施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各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试探观察、理解发现、概括规律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通过教学,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初步简算的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与变式。

教学关键:

观察、比较具体问题不同解法的算式特征,从而发现、总结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02=245=322=363=504=6254=31258=

2、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跟乘法有关的规律。

生汇报师板书:ab=ba(ab)c=a(bc)

3、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和发现跟乘法有关的其他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现在老师可以把它变成一堵镶满瓷砖的墙。(师演示将方格纸贴到教室墙角)估计一下这两面墙大约有多少块正方形的瓷砖?(生估计)

2、那到底有多少块瓷砖呢?现在打开练习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瓷砖?

3、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4、汇报,师点拨板书。

(1)6+4=10(块)109=90(块)(3)(6+4)9=109=90(块)(2)69=54(块)49=36(块)54+36=90(块)(4)69+49=54+36=90(块)

5、同学们的方法真不少,这节课咱们重点完成这两个综合算式。(师擦去前两个算式)

既然这两个综合算式的结果相等,那谁能把它们变成一个横等式。(生汇报师板书:=同时擦掉其余部分,黑板上板书变为:(6+4)9=69+49)

6、仔细观察等式中的前后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

小结: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乘数相乘。

师:谁能用语言再描述一下刚才的发现。

7、有了刚才的发现,谁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生汇报师板书)

8、是不是等式两边的算式一定相等呢?下面咱们就亲自动手验证一下。(生分组验证)

9、如果用字母a、b、c分别来表示这三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这些算式。

(生汇报师板书:(ɑ+b)c=ɑc+bc)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的又一个规律乘法分配率(补充板书:分配律)

10、其实我们早已经开始使用乘法分配律了,只不过你们没有发现而以,还记得课前口算的363吗?谁能再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生汇报师板书

363

=(30+6)3

=303+63

=90+18

=108)

11、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为了让我们的有些计算更加地简便,那乘法分配律能否帮我们进行简算呢?

(引导完成第49页练一练第1题)

(10+7)6=_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乘法分配律中等式两边的算式是可以互逆的。(补充板书)

师:谁能口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生)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的观察,巧妙地去运用乘法分配律,相信我们的计算会更简便。

12、及时练习。(引导完成第49页试一试第1题)

(80+4)253472+3428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判断并说明错的原因。

(1)(4+7)5=45+7

(2)115+519=(11+19)(55)

(3)4599+45=45100+45

(4)(15+3)2=15232

(5)814+68=8(146)

(6)(14+25)43=144+253

2、第49页练一练第2题。

(20+4)253537+653732(200+3)

(二)专项练习

1、简算:254139101(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829+38(29+1中的1是从哪来的?)

2、第49页练一练第3题(实践应用)。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a99+a=□(99+□)

2、简算。

31697+2316+31645625-5025-625

四、全课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决定。(生口算。)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内含不一样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你是怎样明白的?你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明白的,我明白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潜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能够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透过验证,这道题确实能够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能够这样计算呢?透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样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方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能够这样计算?

……

师:由于时光关系,老师就写到那里,透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能够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方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明白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好处。)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能够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师:透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能够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能够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能够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能够应用这样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4、25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两三步运算的实际问题,以及加法减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学生日后将要学习的是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乃至方程。本课内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脉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抽象建模的活动经验,并形成了相应符号化的思想。

2.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所理解,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发现的运算规律。

教学重点:

发现、概括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从正反应用比较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清晰深刻地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师:(出示算式102×25)同学们,你们能一眼看出答案吗?姬老师一下就知道它的答案是2550,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咱们赶快来探索探索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又为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由此自然地过渡到主体环节的学习。

1.师:(播放视频)同学们,国庆前,学校刚刚举行的运动会,大家还记得吗?开幕式的团体操最后一个队形,需要在方队周围拉红色飘带。谁能来说一说图中的已知信息。

师: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需要多少米吗?只列算式不计算。

根据图中的信息,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

生1:先算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就是周长。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的眼睛已经看出了精彩的一幕,现在赶快在你们的练习本上验证一下。

师:左右答案相同,它们中间可以用“=”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里面指出建立模型首先要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抽象出数学问题,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是让学生回到自己现实的体育艺术节这样的一个情境当中去,然后抽象出我们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旧知“周长”出发,以旧引新,让新知不新。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请用你们明亮的双眼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你能发现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1:左边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师:为什么相等,你能从乘法的意义上来说一说吗?

生:左边12加9的和乘2是21个2,老师右边12个2加9个2,也是21个2,所以它们肯定相等。

3.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左边的式子是怎么变到右边的吗?右边的式子又是怎么变到左边的呢?咱们先不急着发言,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组内交流。

师与生共同总结:从左到右是括号内的加数都与括号外的“2”相乘,最后相加了,也就是(板书: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而从右边变到左边,是右边这个相同的因数“2”,到了左边乘了剩下两个因数的和,也就是(板书:一个相同的因数乘其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师:乘法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分配呢?分就是分别,配就是配对。也就是分别配对。在刚才的式子里,谁跟谁分开了?

(二)举例探索,掌握规律外形特征,灵活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你们还能再写一写吗?请自选3个数,尝试写一写。

找两个同学板书自己写的算式,并读一读。师讲解左右如何变化。

2.师:同学们,如果老师给你一天的时间来写这样的例子,你们能写完吗?一年呢?

师:这样的式子有很多,怎么也写不完,所以他们中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成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你们最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师选择比较典型的答案写到副板书上。可再选择其中一个式子,引导学生从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上来解释。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师引导规范学生的说法,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4.师:同学们,你们能像咱们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样用字母abc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5.创设语境,加深记忆。

师:同学们,咱们把a和b看成是爸爸和妈妈,c看成我。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妈妈分别爱我。那么反过来,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等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所以,a乘b的积加a乘c的积肯定等于a加b的和乘c。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师:同学们,这个规律,我们是第一次和它见面吗?

出示ppt:1.两位数乘两位数2.周长3.组合图形求面积。

设计意图:在用旧知验证新知的过程中,加深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27×(16+30)=——×——+——×——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的运用模型去完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定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能辨析各种常见错误。

(1)102×2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算导入时的式子,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分配律。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4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