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原子分子教案 >

原子和分子教案

原子和分子教案

原子分子教案。

我们提供了一些与“原子和分子教案”相关的实用信息供您参考,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给您提供一个客观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师教学表现的直接体现。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1)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2)

《分子和原子》教案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三、教学程序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工作总结之家 wWW.GZ85.com)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思考问题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板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运动→溶解扩散,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迁移运用四]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四、教学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1.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2.《分子和原子》学案附1:板书设计

 

 

 

 

 

 

 

 

 

 

 

 

 

 

 

 

 

 

 

附2:《分子和原子》学 案【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猜想: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发现:                                                。结论: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 原   子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3)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 烧杯(250毫升)、水、品红。

2 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6 在物理变化中,7 分子不8 变,9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断运动,12 有间隙,13 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概念: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所以对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是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但对其现象透析本质形成,想象表象形成概念,迁移引用,表达交流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讲述同学们喜欢吃的烤鸭。问:同学们有时我们走在街上没有看到烤鸭店为什么还能闻到烤鸭的香味呢?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老师通过展示课件讲述一些身边的类似现象从而引出科学家的设想: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分子。

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探究一: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并展示课件 学生观察并讨论完成课本表格

演示实验(由学生操作):把品红加到热水和冷水中,看扩散的速度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活动:请学生回答刚开始提出的3个问题 活动探究二:分组实验(由学生操作) 学生观察并讨论 投影展示

问:不同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学生实验 据此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问: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受什么条件的影响不? 教师:同学们通过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可以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所以物质有三种状态,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气态、液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问:水和酒精(液体和固体)是否都能燃烧?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液体酒精和固体酒精都是由酒精分子构成,都能燃烧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与酒精分子不同,说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基本性质: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课堂小结: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作业练习与布置:P51-52 1.(1) 2.(1)-(5) 板书设计: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反思;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 、本课题知识结构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方法的指导。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的感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分子的性质

【难点】

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我会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接下来进入我这节课的第三环节。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8)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26386.html

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