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西江月课件 >

西江月课件收藏七篇

西江月课件收藏七篇

【#范文大全# #西江月课件收藏七篇#】本文聚焦于“西江月课件”的应用和实践希望对您有所启示。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写好教案课件,避免重点内容漏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发你的思考建议你把它保存下来!

西江月课件 篇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下面是课文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1、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大家有信心回答 吗? 听好老师的问题: 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有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有这么一位词人,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 , 以豪放为主 , 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他就是 ——( 板书:辛弃疾)

2、你能背背他的词吗?

3、真厉害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 八百 多年前的 南宋 , 与辛弃疾同行吧!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介绍由来,解诗题。

1、板书:《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名 “夜”是时间 “黄沙道”是地点)

2、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课前查找资料进行预习,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谢谢你为大家推荐了这样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进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三)初读,感悟诗情。

1. 大家自由读词, 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有 节奏。读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 自由读,开始。

2. 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3. 读的时候,你觉得哪 个 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你怎么知道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读xian呢?这个字还有哪句诗里也这样读?(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字在古代有“显现”的意思。 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

4.再请一位同学读。

5.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好 。 这首 词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6.老师 对 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觉, 我 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走进那个山野夏夜 。

7.同学们,睁开眼睛 。在老师读的过程中, 你 们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很好,诗中的景物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这些景物中去了。那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 表达诗人 的 内心感情 吗? 对了, “ 喜 ”。(板书:喜) 我们遍观全 词 , 其中 有“喜”字,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 词 人心中的喜悦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再次品读课文, 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喜”的词句。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创设情境,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四) 品读,

你从哪里读出词人的“喜”?

1、(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谁来说说第一句 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树枝、乌鹊、清风、鸣蝉)

2、月是什么样的月?风是什么样的风?

多么晴朗的夏夜啊! 此 时 ,你就是辛弃疾。 炎热的夏夜 ,你 漫 步 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 , 遥望渐渐升高的明月,你会发现“明月 ———— ”(引读:“别枝惊鹊”)“别枝惊鹊”是说喜鹊怎么样?(明月升起来,月光惊动了乌鹊。)喜鹊被惊动会怎么样呢?(扇动翅膀离开树枝惊叫)“明月 ———— ”(引读:“别枝惊鹊”)不写“啼”而啼自现,这真是“此句无声胜有声啊!月光惊醒了睡梦中的喜鹊,使它离开树枝,那么这里的“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 “别”呢?好一个依依不舍的“别”啊!“明月 ———— ”(引读:“别枝惊鹊”)好一幅有景、有声,更有情的画面啊!

3、辛弃疾除了听到乌鹊受惊拍打翅膀的声音和不安的惊叫,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徐徐凉风伴着这种叫声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真是恬静的山野夏夜啊!看到这明月渐升、喜鹊翻飞,听到蝉唱声声,怎么不让夜行山道的词人为这份恬静优美心喜呢?让我们读出词人的行在美景中的喜吧!(齐读一、二句。)

4、听着蝉叫虫唱,感受迎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啊! 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闻到了什么?(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自由读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稻子扬花飘香。很多青蛙都在叫。 快要丰收了。)稻花飘香,丰收在望,这真是让人心喜的事儿啊!谁能来读出这种丰收的喜悦?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在对谁说丰年?)出示:说话训练。指名完成对话。读这两句。人人都展望着丰收,都流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6、读读三四句。

辛弃疾走上幽静的山路上,任明月相伴,感微风清凉,闻稻花飘香,听蛙鸣丰年,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夏夜山路行啊!让我们齐读上阕,读出词人的一喜再喜吧!(齐读上阕。)

7、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瞧,天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怎么变了?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现在却只有“七八个星”,说明什么?(飞来几片乌云遮住了天空,星少了,天气变化快。)是啊,夏天的乌云飘到哪儿,哪儿就很快地会下暴雨。那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呢?

8、天要下大雨了,正在山路上的辛弃疾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应该怎么办?(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从这两句中知道了什么?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还用担心淋雨吗?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来读这两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的情景,体会黄沙岭的夜晚是寂静中的热闹。)

( 五 )指导吟诵。

1.同学们,《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无边的欢乐,那么你们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2.听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 恬美幽静 的意境之中了,你们的思绪也随着那 皎皎 的 月光飞 到了 迷人的黄沙道 中了。

西江月课件 篇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课件 篇3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西江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六、写作指导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诗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诗人。(配乐)

推荐同学们上台表演。(我们班谁创作现代诗最厉害?有请黄怡昕同学边说边演。

你们想编吗?现在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提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走着走着,忽然……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诗人忍不住挥笔写了《》:……

温馨提醒: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词句,可诗人的动作、语言、心情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七、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把这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延伸阅读

西江月课件(优选十三篇)


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现在是教师开始撰写教案和准备课件的时候了。教学课堂的成功离不开经过精心设计的教案。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提供了关于“西江月课件”的最新信息,希望这些资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

西江月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词的意思

3、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吟诵全词

2、品味词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学而不忘真是个好习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

二、读

1、首先看看我们的题目,西江月应该是这首词的?(学以致用真好)夜行黄沙道中才是题目,让我们来好好的读读题目,根据我的要求来

(1)重读夜(生读)(如知时间)

(2)重读行(生读)(如闻事件)

(3)重读黄沙(生读)(如晓地点)

那题目的意思就是?

2、好,千古美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读这篇词,首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生读)

3、古人常说,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既然是一首词,我们也可以手舞足蹈一番,体会其节奏美。请伸出你的手把上阙手舞一番。

不仅可以手舞,还可以足蹈,可以踏歌,让我们一起来踏歌下阙。

把整首词手舞足蹈一番

4、我们的诗歌也好,词也好,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音韵美。请大家打开你的书,划出节奏,(生划好后)看看你们的节奏划得是否和老师一样呢?现在我们根据节奏来读读这首词,要做到音断气连(师试读一句,生再自读,再抽生读)

5、现在观看我们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押韵,这些字叫韵脚)现在我们把韵脚拉长读一读,把这些含有韵脚的词语读一读。最后再连起来读,做到音断起连,韵脚拉长

三、想

1、词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夜行的道中,词人“遇”到了些什么?

(明月,阙,清风,蝉,稻花,蛙,星,桥)

2、读着这首词,说说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喜鹊被惊飞到了其他的树枝上,蝉此起彼伏的叫着,微风吹来很是惬意,稻田里飘来阵阵芳香,青蛙们聚在一起讨论丰收的场景,几颗星星挂在天边,几点雨落在我身上,我猜想大雨快来了,急忙想到找地方躲雨。以前熟悉的茅店好像就在土地庙旁边,怎么没看见了,转过溪桥,哦,原来它就在这里)

四、品

1、这些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对此赋予了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惊)

2、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推敲这词中的哪些地方,饱含了“惊”。

(1)“惊”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什么被惊动了?鹊,是什么惊动了它?月,月亮太迷人,惊动了熟睡的喜鹊,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见这月亮可真有魅力,所以我们惊叹月亮。鹊出来,谁也跟着来赏月了?蝉,好像也被月亮迷住了,不停地唱着歌儿。)

过渡:惊有惊叹的意思,还可以是惊动或者是惊讶

(2)“惊”声

月亮惊动了哪些声音啊?

鹊声,蝉声,蛙声还可能有人声,我们也惊讶词人在夜晚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那是不是说夜晚很热闹呀?这些声音其实是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以动衬静)

其实这首词里不久有声音,它还感官齐聚,说说还有哪些?(嗅觉、触觉、视觉)

过渡:这样美好的夜晚,让词人沉醉其间。可天公不作美,说变就变,要下起雨来了,词人只好慌忙躲雨,忽见这时候词人的心情是惊喜

(3)“惊”见

月亮太美是惊叹,它惊动了鹊和蝉,声音太多是惊讶,惊动了各种声音,那忽然出现的桥是惊喜,词人为什么会惊喜呢?(他太沉醉月色,忘记了身边的一切,连以前熟悉的茅店都找不到了,忽然找到自然惊喜,也不会淋雨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这两句里面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七八比较大,却是形容星星少,月明星稀,而两三点,数字比较小,却形容雨点大而稀。我们上阙的听取蛙声一片,这个一,数字最小,却感觉最大,满满的一大片全都是)

这样美好的夜晚,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呢?给它取个名字?(乡村月夜)

月色迷人,丰收在望,诗人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此情此景,自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安居乐业)

看到这“安居乐业”,你觉得词人最终向往的应该是什么呢?(看时间是否讲故事)

(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渴望国泰民安)

小结:真好,这才是词人月夜所想,“安居乐业”才是他追求的境界,是词人寄托的精神家园。此景,此情,此刻,惊叹月夜,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次吟诵起来吧!

五、唱

千年前的月夜,让我们惊叹,让我们惊讶,让我们惊喜,就让我们把这“月夜”吟唱出来吧!

西江月课件 篇2

尊敬的XXX: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辛弃疾的《西江月》。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正是辛弃疾光复故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从而把一腔忠愤转向词的世界,也就是这样,造就了南宋词坛上的一代大家。

《西江月》是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西江月》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写的是一次夜行的经历。辛弃疾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写了一副鲜明生动逼真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词人忘怀于大自然的快乐。抒发了词人的闲适的心情。

说学情:

本节课面临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告别迷恋动画片的时代,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节课能够让他们联想到动画片中的画面,所以讲课的时候把他们接触过的动画画面引入到课堂上来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在学习中感受宋词的魅力。

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读词,品词,悟词。从而了解词人的基本信息和词的有关常识。理解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体会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通读感知词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特殊句式,了解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达到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词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5、 体会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重点

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楚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既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学法:

教: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想象阅读法等组织教学。

学:学词,感悟古诗词,不在光要感悟句的字面意思,还要体会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我们要紧紧抓住“意象”来组织意境,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而感词人所感、想词人所想。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程序

一、 学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背诵宋词

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 引读:与学生对话( 不是直接用切入法,而是引导学生思考。)

1、南宋词人,你会想到谁呢? 从而引导到辛弃疾。从豪放词引导到农村词。

2、从辛弃疾在赣州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联想到《西江月》。

三、 初读:与文本对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己练读

3、指名朗读交流 (指出:“见”的读音)

解题初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四、品读——与作者对话

1、解决关键词,上片的● “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蛙声一片”;下片的 ● “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路转溪桥忽见”。

2、上片的意象是什么?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3、下片的意象是什么?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4、在词中找到特殊句式,是哪里?解读倒装用法的意义?

5、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词人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五、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介绍其它宋词,了解南宋背景下的其他词人。

六、 设计作业

1、展开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经历写下来。(扩写)

2、收集田园诗词,进行赏析比较。

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让学生们创作一首《西江月》,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从以上几个方面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引导学生,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与学生互动,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二、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西江月课件 篇3

[设计理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阅读既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阅读积累:《如梦令》(李清照),《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等。(可在课前完成)

(1)揭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新词,一起来读读看。(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2)知背景:这首词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对词人都有哪些了解?(附小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词就是词人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对于古诗词教学尤其如此。在教学伊始,力求通过阅读积累唤醒孩子们心中的古诗词积淀,让他们在阅读赏析《如梦令》、《清平乐村居》这些美好的情境中陶醉,并以此引发学生学习新的古诗词的内在激情。当学生面对文本,不急于理解与分析,而是仍以读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互读、展示读等形式,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构一种无声的对话,并真正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1、过渡,引入第二教学环节(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你能读懂它吗?)

2、自由分组,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自由分组,讨论讨论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组内交流,做好笔录。

4、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师引导: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鹊儿在动,从枝上飞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鹊儿没有霜满天的哀伤,它难道能关闭着歌咙?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觉得那是细语呢喃;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师引导: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师引导: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师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夜的雨飘零而下,作者不由地加快了脚下的步伐,这也许是大雨来临之前的先兆,他是否在急着寻找一个避雨地场所呢?可是这野岭之上,哪里有人家,哪里可以找到大雨来临时的避雨的港湾?他的心里是否着急了呢?嘿,走运了溪桥,路儿忽然一转,还是那家茅店,还是那座社庙,竟都还在,竟于心焦之时出现在作者的眼前,他内心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5、教师小结,范读。(是啊,多美的黄沙岭,多美的夜色!我也仿佛与诗人一样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设计意图:读懂词,不仅仅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1、提出要求:读透。(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3、听读。(请闭上眼睛,和着音乐,一起与诗人辛弃疾走进这美妙的夜色,听一听,你能从中听到什么?)

师:词中尽管写的是我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从这里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你能把词人这种喜悦与爱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换句话说,诗词读透了,也就等同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了。]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厌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 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西江月课件 篇4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西江月课件 篇5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有这些可喜之处:

1、我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

2、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3、读透诗词。这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学生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把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感觉每个学生对诗词都有了自己不同程度上的新的收获,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之处:

1、在本节课上学生基本上能对诗词读得入情入境,但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时,有一些同学能想象到,却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好。

2、教学时间显得紧张,总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探究,课上的时间又不能让我们面面俱到。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

西江月课件 篇6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1、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他曾经陶醉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他是谁?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

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 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提出质疑: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 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8、总结: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奇妙的经历啊!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农村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自由朗读这首词一遍,能背诵这首词吗?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 (稼轩) 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 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

3、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有一首词就表达了他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西江月课件 篇7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西江月课件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西江月课件 篇9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西江月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②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板书设计:

西江月路夜行黄沙道中

鸟惊蝉鸣蛙噪

星雨茅店溪桥

喜悦热爱

天净沙路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西江月课件 篇11

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高兴喜悦情感的,《天净沙·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才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

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学生阅读的自主权是此课设计成功的第一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先通过学习《西江月》来体会这种写法。老师把它也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师范读)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有没有在脑海中出现一副心旷神怡的画面,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师:稻香扑鼻,小溪潺潺、蛙鼓阵阵,一群人围在一起笑谈着丰收的年成。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悦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一次把这句诗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有诗意,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学们再看前面的诗句,作者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们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构思出一副美好的画面,然后像老师那样描述一下?试一试,看谁的语言组织得更好?

生静心思索后,分别有两生作答。

师:这两位同学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由此可见,想象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师: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它呢?是不是高昂?

师:前面我们读得那么舒缓,好象怕惊动了什么似的,为什么要读得那么那么轻、那么慢呢?

师:对,以动写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说。(简介了“推敲”的故事)

师:对,“两三点雨山前”,夏天天气说变就变,而且夏雨多是瓢泼大雨,改为“两三阵雨山前”好不好?

生:(议论纷纷)不行,“阵雨”太大了,让夜里散步的人狼狈之极,哪来喜悦?反而会让高兴之情一扫而空。

师:说得真好,就那么两三点“豆大”的雨,夜话的人可以不紧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悦悠闲自在之情不言自明。这不,接着往下读诗,诗人喜在──

师:对,想什么就来什么。为什么要特意说“旧时”?喜在旧时──

师: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喜悦的语气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齐读。

评: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语言中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源于语言品味,归于语言运用,学生同时收获的还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读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现了农村夏夜的静谧甜美、闲适宜人,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同学们再悉心揣摩、慢慢品咏,看那位同学读得最好。

全班自由朗读,后来有三个学生依次主动站起进行个人朗读。(师进行简单评说)

师:对,美在不染纤尘、美得令人心仪。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怎样去欣赏一首诗歌。

师:好。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还答得好,总结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总结归纳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讲读: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抓关键词,品味语言;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师:我们知道了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自己来欣赏《天静沙 秋思》。同学们对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题,组成学习伙伴,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到时,你们选出最强的选手代表你们出来发言,看那组说得最好?好,开始!

(出示投影: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师:“伤心欲绝”用得很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呢?

生(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说得真好,太美了。简直重新作了一首现代诗。希望这位同学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师: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师:还有那些景物与前一诗相类,却传达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惊鹊”、“鸣蝉”、“蛙声”与“昏鸦”就不同,同时乡村之景,喜与悲却不同。

乙:“明月下的别枝”与“枯藤老树”组合成的画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黄昏所表现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过,“小桥流水人家”好象很温馨,很感人,不是伤感的。

师:是呀,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生: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师:说得太妙了,比老师说得都要好。同学们把这首诗好好地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伤心的感觉,我看哪位同学读得更好。

依次有三位同学起来朗读,效果都不错。

师: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那么我们能否从《天净沙秋思》中抽出一句来和《西江月》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悠闲惬意的画面。你们说选那一句?

师:你们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是紧紧相通的,我还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跃跃欲试,讨论异常热烈。

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清风鸣蝉鼓蛙,山前村树稻花,明月高挂,丰收人在夜话。

异常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掌声,同学们真会鼓励人。你们说我这首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和马致远的《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所体现的感情同不同?

师:对,一个是欢快,一个是悲伤;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显,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学会借助景物描写来体现自己的心理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评:情感迥然不同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欣赏,寻找语言上的相通之处,教学设计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关键所在;而大胆地组合新诗,则是整个课堂设计的亮点所在、高潮之处!

师: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师: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西江月课件 篇12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惊鹊鸣蝉

社溪桥

文献摘录:

黄沙:地名,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较好。

西江月:词牌的一种名称,标明词的调子。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词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

教学反思:

西江月课件 篇13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有景啊,板书“景”。“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呵呵,就你嘴馋。”)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师: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可怜辛弃疾“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可又有几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头来只能白发生。

从词中我们了解了一位词人,洞察了一个时期。每一首宋词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唐诗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乌云阵雨景

喜声

丰年情

西瓜课件收藏6篇


有关“西瓜课件”的详细解释将在下面为您阐述。教案课件是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也是展示优质课程的重要前提。每位老师都需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这是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相信您在阅读完本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西瓜课件 篇1

目 的 要 求

1、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2、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准 备

已认识西瓜,知道西瓜的外形

内 容 与 指 导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西瓜的外型特征。

师:小朋友们!西瓜长的什么样子?

想一个什么好办法,让大家一起变成一个大西瓜?

2、手拉手变成大西瓜。

师:变成一个大西瓜。(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变成一个小西瓜。(幼儿手拉手,碎步朝圆心走,变成一个小圆圈)。

1、游戏:切西瓜幼儿围成一个圈,师幼共同有节奏的念儿歌:"切、切、切西瓜,我们的西瓜香又甜,要吃西瓜切开来。"同时教师边走边有节奏的在幼儿拉手处做切西瓜状,儿歌念完时,教师手停留在哪两位小朋友中间,这两位小朋友就把手放开,拉着其余小朋友的手往圆心跑,表示西瓜被切开了。大家做吃西瓜的状态,游戏继续开始。游戏进行若干次后,可由幼儿来切西瓜。

4、活动结束,教师总结

大班体育:切西瓜

活动目标:

1.能够按一定的方向绕圈快速奔跑

2.在活动中能集中注意力,反应灵活

3.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西瓜的图片

2.场地

活动过程

1.游戏前

教师展示图片(西瓜)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

幼:(西瓜)

师:嗯,对 。西瓜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幼:(圆圆的,绿色的……)

师:嗯,今天啊,我们想个办法,让大家变成一个大西瓜?我们把小手拉起来。变变变,变成一个大西瓜(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师:小西瓜宝宝们,首先呢,来和老师一起来念一首儿歌。

“切、切、切西瓜。我们的西瓜香又甜,要吃西瓜切开来。”

(根据幼儿念得水平进行多几遍的练习)

2.游戏讲解

(教师当切瓜人示范切西瓜的方法)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进行切西瓜的游戏,首先呢,老师来当一次切瓜人。小西瓜宝宝们,把小手拉起来哦。看老师是怎么来切西瓜的。小西瓜们,要看仔细哦。

(进行示范,边念儿歌边沿圈走,边按顺序在每个幼儿手拉手的地方一拍切一下)

师:切西瓜的人是怎么切西瓜的呀?

幼:…… 根据幼儿回答的状况,进行一定的补充

(我们呀,要一边走一边切,按照顺序来切。切在哪里呢?切在两个小朋友手拉着的这个地方)

师:那我们小西瓜切开之后,要干什么呢?被切到的两个小朋友啊,要往被切手的反方向跑步,跑一圈回到这个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先回来的小朋友啊,就来当下一个切瓜人。

师:小朋友们,听懂了吗?

现在,老师来请两个小西瓜说一下,如果老师这样切,他应该往哪个方向跑呢?

(请两个小朋友示范一下,如果还不是很理解,再详细的解释一遍,可以让小朋友做示范??)

3.进行游戏

(1)师: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开始正式游戏了哦。

第一次,由教师当切瓜人。边念儿歌,边切。当第一轮结束之后,根据幼儿游戏的状况,进行分析。适当的在提醒一下。

(2)进行第二轮游戏,有小朋友当切瓜人

活动拓展

可以根据幼儿想要切的水果进行游戏。(苹果、桔子、香蕉)

活动结束 进行一定的总结。

注意:提醒幼儿在跑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在进行这个游戏中,一开始时候需要小朋友拉起手来,但是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突发状况。当我要求小朋友拉手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好的拉手。但是当我要求小朋友把这个“西瓜”变得小一点的时候,小朋友发现他们可以拉手可以变大也变小,于是,小朋友就开始几个几个的玩起游戏来。对于我所讲的游戏规则和内容也注意了。而且,当我要求小朋友不需要再变大变小的时候,小朋友也没有很好的安静下来。后来,知道老师告诉我,可以对小朋友说,小树苗要在土里长得牢牢的类似的话来让小朋友站好。等我按照老师的方法实施后,发现小朋友相对于之前已经好了很多。不再是自己顾自己跑来跑去的了。但可能是由于是户外游戏活动,因此小朋友的秩序还是有些乱的。以后在游戏活动中要多考虑到这一点。

还有就是小朋友对游戏的规则的理解有些困难,因此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对于自己往哪个方向跑不是很明确,在跑的过程中总是会出错。在这点上应该给小朋友再详细一点的讲解,有利于游戏活动的进行。

在下次的游戏活动中要做好更多的准备。

小百科:西瓜为夏季之水果,果肉味甜,能降温去暑;种子含油,可作消遣食品;果皮药用,有清热、利尿、降血压之效。

西瓜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山林火灾事故的了解,知道发生山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防火自救的方法。

3、增强幼儿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山林火灾事故视频或图片

2、山林防火标志、山林防火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了解山林火灾事故。

1、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

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什么,你还在哪里看到这样惨不忍睹的场面?你看来有什么感受?

(二)参与讨论,了解发生山林火灾的原因。

1、为什么会发生森林火灾?

2、视频中有几种动物?他们有哪些不同的神情?

(三)怎样预防山林火灾

1、幼儿自由讨论讲述。

2、图片展示,提升经验。

上山游玩不带火种。

不在山上吸烟、烧东西吃。

上山祭祀不烧纸钱。

认识中国山林防火标志。

(四)如果发生山林火灾怎么办

1、小朋友发现山林火灾,先逃生再报警。

2、找到逃生出入口,找到水源,浸湿衣服裹住头逃出来。

教学反思:

西瓜是幼儿在夏季接触最多的水果,在生活中幼儿较熟悉、感兴趣,生活经验较丰富,在预设方案的基础上又生成了瓜瓤的不同种类,获得了新的学习经验。

西瓜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细致观察图片,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合理想象,创造性地排列图片。

2.能用连贯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画面内容,形成有发展情节的故事。

3.感受相互帮助,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细致观察图片,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合理想象,创造性地排列图片。

难点:能用连贯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画面内容,形成有发展情节的故事。

活动准备

1.教学用挂图6张;

2.每组一套图片(6张)和排序框。

活动过程

1.设计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入活动。

出示西瓜图片。

教师:小朋友们,西瓜我们都知道很好吃,那你知道西瓜皮可以做什么吗?

预设:帽子、碗、西瓜船…

教师:(有两只小老鼠,鼠小弟和鼠小妹,它们和你的想法一样也把西瓜皮做成了西瓜船。)有两只小老鼠,鼠小弟和鼠小妹,它们把西瓜皮做成了西瓜船。(出示西瓜船图片)它们昨天乘着这个西瓜船去旅行了,你想知道它们旅行时发生了什么事吗?我们可以看一下它们的照片。

可是,鼠妈妈洗照片的时候不小心把照片的顺序弄乱了,我们先一起看看照片,看能不能帮鼠妈妈把顺序排好。

2.观察图片,引导幼儿学习按事物发生的经过进行排序。(教师随机逐图出示挂图,请幼儿认真观察,师幼一起分析讲述,注意幼儿语言的准确性、优美性和逻辑讲述能力的培养。)

出示图,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描述画面的`内容,着重观察角色的动态。然后引导幼儿由画内向画外推想:

(1)第一幅图:

教师:这张照片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鼠小妹掉进河里心情怎么样?鼠小妹是怎么做的?(头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大声呼救)如果你是鼠小弟,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鼠小妹掉入河中,非常害怕,它仰着头,尽量让自己的嘴巴和鼻子露在水面外,并且拼命的喊“救命!救命!”鼠小弟看到鼠小妹掉入河中就用力的拉住鼠小妹的双手,把它拉上西瓜船。

注:及时提醒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图片内容。

(2)第二幅图:

教师:两只小老鼠怎么了?想一想它们可能遇上了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它们遇到了危险?谁能学一学遇到危险时两只小老鼠会怎么样?这时候,小老鼠们会想些什么?

教师小结:突然,刮起了大风,一个大浪翻过来,西瓜船摇来摇去,小老鼠们都很害怕,鼠小弟吓得捂住耳朵,鼠小妹吓得哇哇大哭。它们想:要是有人能来帮帮我们多好呀!

(3)第三幅图:

教师:这两只小老鼠在西瓜船里干什么?

它们会玩什么游戏呢?

教师小结:两只小老鼠在西瓜船里玩拍手的游戏,它们可高兴了。

(4)第四幅图:

教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推西瓜船?小老鼠们高兴吗?

教师小结:小青蛙推着西瓜船,小老鼠们很高兴。

(5)第五幅图:

教师:这张照片里有几只小老鼠?它现在在干什么?它准备去干什么?

教师小结:一只灰色的小老鼠坐在西瓜船里,它准备去旅行。

(6)第六幅图:

教师:小老鼠们在哪?小青蛙在哪?它们在干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

小青蛙为什么会坐在西瓜船里?西瓜船到底是谁的?

教师小结:鼠小弟和鼠小妹站在岸边,小青蛙坐在西瓜船里。鼠小弟说:“小青蛙,谢谢你刚才救了我们,西瓜船当礼物送给你吧!”小青蛙高兴地挥着手说:“谢谢你们,我们下次一起去旅行!”鼠小弟和鼠小妹与小青蛙告别后,快快乐乐的回家了。

注:教师及时提醒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图片内容。

3.鼓励幼儿根据图片的内容,大胆地想像合理的情节发展。

教师:看了这些照片,我都有些糊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几张照片应该怎么排呀?谁在前?谁在后呢?看来要想知道鼠小弟和鼠小妹在旅行时发生了什么事,还得请小朋友们把这些弄乱顺序的照片排列好才行。

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一想他们怎么会爬上西瓜船?为什么会在河里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先想一想这个故事发生的经过,然后按你想的故事顺序,把这些弄乱的照片排列好吧。

4.分小组,让幼儿合理设想进行完整地排序和故事讲述。尝试给故事起名字。

发放排序表和图卡(每组一套),讲解操作方法。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三个人一组,把鼠小弟和鼠小妹的经历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还可以给你的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

教师巡视幼儿,及时引导。

5.鼓励小朋友大胆的讲述故事。

教师: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小朋友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他排的故事?谁来试一试?

引导幼儿展示排列的顺序,并讲述故事。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小朋友的排序(简略解说顺序),这个小朋友故事讲的也很动听。

除了这样的排法,你们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排列?

幼儿展示。

6.把故事完整地再现一次。

教师:听了小朋友们的故事,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们分享一下老师想到的故事。

教师示范讲述一遍故事。讲述中展示排序。

7.结合故事经验,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老鼠,坐船的时候注意什么?

如果不小心掉进水里以该怎么办?

坐船时:抓好扶手;不跑、不跳、不打闹;如果是小船,最好穿救生衣。

落水时:保持冷静;头后仰、口向上,尽量使口鼻露出水面;大声呼救;抓住身边出现的任何物体,木棍、竹竿、树枝等。

8.延伸活动:制作图书

教师:请小朋友把这些图片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本故事书,并把这个好听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的方式用幼儿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西瓜来引出话题。出示图片,并交代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排序,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幼儿看到图片兴趣很高,利用图片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进行看图讲述时能够说出图片的内容和图片的排序,但是有些孩子的表达能力还是有些欠缺。在以后的授课中,我要多给语言表达能力有些欠缺的孩子多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会注意更细致地引导这些孩子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引导他们大胆说。

西瓜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有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 3/7 1/2 6/8 4/5 3/4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可能计算出结果:2/8+3/8= 5/8,也可能有个别学生只会列式,但不能肯定结果是多少。)

师: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评析设计这个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的乐趣,同时也是让学生试着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最终归纳出计算方法。 )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

(评析因为有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针对这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发现知识并理解掌握;同时让他们把所发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为下一步的学习树立信心。)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在汇报时,有可能出现分子分母都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学。)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列式1-5/8,也可能列式8/8-5/8。)

(学生汇报,全班围绕1-5/8该怎么样减进行讨论,如果有困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1=8/8,用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解决问题。)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评析在结束以上教学片段,转入下一个教学活动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整理思路和质疑的时间。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心情愉悦,尽情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评析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将题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评析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

3.一块饼爸爸吃了 2/6,妈妈吃了1/6。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 还剩下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吃西瓜》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也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有效的利用了有趣的情景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的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在以上的学习目标中我觉得我在本节课完成得较好。全班同学都能够掌握好这一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用1去减一个分数的时候,部分学生不明白1表示的是什么,导致学生不会减,通过学生们的自主交流互相帮助,理解了1表示的意义后,也能够很顺利的掌握计算的方法了。在上课快结束的时候我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如果分数的分母不一样的时候,还能这样计算吗?这说明本节课已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

西瓜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集体阅读、模仿绘本中的象声词回忆故事内容,进一步体会蚂蚁的情绪变化。

2、通过对重点画面的阅读与讨论,感受到小蚂蚁听从指挥团结向上、不怕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与态度。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画书《蚂蚁和西瓜》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集体阅读,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体会情绪变化。

鼓励幼儿跟随教师一起模仿故事中的感叹词。

引导幼儿跟随故事内容共同讨论感受蚂蚁的情绪变化。

3、阅读到P1时提问:

(1)刚发现西瓜时蚂蚁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4、阅读到P5时提问:

(2)搬不动时蚂蚁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它们发出了什么声音?

5、阅读P13、P15时提问:

(3)叫来了伙伴后它们都想了什么办法?它们搬动了吗?发出了什么声音?

(二)师生共同讨论,帮助幼儿了解蚂蚁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蚂蚁不怕困难的精神。

请幼儿观察、寻找绘本上蚂蚁不高兴的画面。

提问:

(1)小蚂蚁什么时候不高兴了?一共遇到了几次困难?

(2)每次遇到困难后,是什么表情?

(3)它们之后为什么又高兴了?它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与幼儿进行总结与梳理,小蚂蚁遇到困难后,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所以很高兴。

提问: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画中的蚂蚁队长,感受到蚂蚁队长的领导和其它蚂蚁的听从指挥,体会整个蚂蚁群体团结向上的精神。

幼儿观察画面,寻找一只与众不同的蚂蚁。

1、阅读P5时提问:

(1)蚂蚁蚁遇到第一次困难时,是谁先搬的西瓜?(带黑帽子的蚂蚁)

2、阅读P7时提问:

(1)是谁跑回蚂蚁穴叫同伴来搬西瓜的?(带黑帽子:的蚂蚁)

3、阅读P14时提问:

(1)大家一起搬西瓜时,是谁站在最前面?(带黑帽子的蚂蚁)

4、阅读P16时提问:

(1)用杠杆搬西瓜时是谁指挥大家?(戴黑帽子的蚂蚁)

5、阅读P18时提问:

(1)怎么搬也搬不动,是谁想出来用铲子铲西瓜瓤这个办法的?(戴黑帽子的蚂蚁)

与幼儿一同进行总结,戴黑帽子的蚂蚁队长,它不怕苦不怕累,事事冲在最前面,而其它蚂蚁也能够听从它的指挥,大家很团结,所以,才能够解决很多的困难。

(三)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内容,鼓励幼儿跟随教师一起讲述自己熟悉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语言课,由于多次改动故事情节,因此,上课时,PPT细节上面有点小问题,故事画面,情节都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上课时,有点紧张,因此,在有些语句方面,表现的不到位,未将本故事中的情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西瓜课件 篇6

背景:

民间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贯穿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民间游戏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有着很大的价值。我们充分挖掘“民间游戏”的价值和特点,教给孩子们。这些古老的民间游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点: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幼儿接受能力等的限制,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可以促进幼儿在体能、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案例:

活动在孩子们有序地一个跟着一个“开火车”开始,虽然,不时有个别孩子从后面向前面的队伍中“插队”,这也难免,小班的孩子嘛!基本部分开始了,我要求孩子们手拉手站在大圆圈上,刚刚拉住手的孩子还比较乖,拉好手静静地等待,等让这边拉好后,又去那边帮忙,刚才拉好的孩子等一会儿不耐烦了,开始了他们的游戏,一会儿拉手面向圆心跑,一会儿又向后退,他们自由开心地笑着,随意地跑着,老师心中那个固定的“大西瓜”在孩子们那儿变成了“流动、翻滚的浪花”。费了好大劲,才把“西瓜”基本拉成,虽然有些部位还在不停地“小动荡”。我开始示范了,孩子们稍稍安静下来。“切、切、切西瓜,我们的西瓜圆又大,想吃西瓜切开来”然后让被切开手的幼儿从两个方向跑,看谁先跑到原来的位置上,当第二个人跑回来时,让他重新开始切西瓜,游戏循环进行,这一遍由教师说儿歌做动作示范游戏的玩法。第二次示范由孩子来玩。可总有几个顽皮的孩子不守规则,经常要终止游戏说明规则。玩了好几次幼儿基本上都能遵守规则了,而且玩的也很开心。后来发现玩的时间久了,幼儿每次户外玩切西瓜都不能持续很久,然后我就换了个方式教幼儿玩,就是请个小朋友当切西瓜的人,当被切的没跑到原位上来的小朋友就要被那个切西瓜的小朋友作为西瓜吃掉,然后站在旁边等待,以此循环等到西瓜越来越小被切完再从新开始。

反思:

1.在兴趣游戏中产生主动性

兴趣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组织、创造的功能。兴趣对提高幼儿自主性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那几个顽皮的孩子要善于引导他们对活动发生浓厚兴趣,进而让他们产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创造主动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在本次活动中,既然幼儿还没做好准备拉圆圈,不妨先让他们玩一些四散跑的游戏,再来玩“切西瓜”.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游戏,以自己的方式游戏,心里会没有任何压力,他们不需要任何的”掩饰”与“伪装”。在放松的状态下,他们的行动和语言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最原始的“本我”。

3.尊重等待,让幼儿真正成为自由的人。

在组织游戏时,既要启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根据幼儿实际,为幼儿创造自主发展的条件,幼儿在主动游戏中特别重要的。有时,适时的等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附:

游戏玩法:

幼儿围成圆圈,选出1人当切西瓜的人,师幼共同有节奏地念儿歌:“切、切、切西瓜。我们的西瓜香又甜,要吃西瓜切开来。”与此同时,切西瓜的人边走边有节奏地在幼儿拉手处做切西瓜状。儿歌念完时,教师的手停留在哪两位小朋友中间,这两位小朋友就把手放开,沿圈向相反方向跑一圈后回到原位。谁没先到达即做切西瓜的人。

2024暮江吟课件(收藏8篇)


趣祝福小编为你准备的“暮江吟课件”类文章希望能够激发你的思想,欢迎你的到来愿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有所收获并请与你的家人分享。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教学手段的增强与创新。

暮江吟课件【篇1】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

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珍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

3、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珠 真珠

《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心得体会

游子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共15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共5篇)

暮江吟课件【篇2】

学习目标: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课件【篇3】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暮江吟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筝音乐、《暮江吟》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学习

1、知诗人,解课题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约是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地地吟咏,一笑一吟地流露,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1)“暮”是什么意思?(傍晚,日落西山)

(2)“暮”和“江”在这儿各交代了什么?(时间和地点)

(3)吟:作吟咏讲。

(4)释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在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范读全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音乐]

(2)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然后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照射

瑟瑟:碧绿的颜色

诗意:夕阳从地平线上照射水中,江水一半是碧绿色,一半是红色。[课件]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意: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露水像晶莹的珍珠,月亮如同悬挂在天空上的弯弓。[课件]

3、想意境,悟诗情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它呈现给读者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里不仅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而且还给人们亲切安闲的感觉。尤其是“铺”的运用。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课件]

4、诵佳句,背诗文

(1)朗诵这首诗时,注意下面的节拍。[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

“瑟”“红”要拉长语调;

“可怜九月初三夜,”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二、朗读欣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巩固练习[课件]

1、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 代诗人 的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2、辨字组词。

暮( ) 残( ) 瑟( ) 铺( )

慕( ) 浅( ) 碧( ) 哺( )

3、说说下列诗句意思,注意粗斜体字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课件【篇5】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习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一、导入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夜晚(),天上(),地上()。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③啊!()。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暮江吟课件【篇6】

教学要求: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景,领悟诗情。

能够有感情地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联想其意境。

掌握诗歌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的写法,学到一些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以小组合作方法,自学了解诗歌意思,意境,朗读提高诗歌品味力,培养学诗,作诗兴趣。

教学难点:

对"瑟"字的字型的纠错与提醒。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联想意境。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诗歌赛背,导入主题

出示"古诗",激情介绍中国"古诗":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多少往事不再,可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而,"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是人们吟诵不朽的话题。多少文人骚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激情豪迈在短短的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循着古人留下的文字,走进他们……

(相应出示古诗句)

小队赛诗会。

出示:十秒中内,你们小队能背出多少首古诗

出示:白居易

(1),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

(2),朗读相应的古诗。(草,白居易简介,江南好)

交代今天学习的诗《暮江吟》。

释题。

出示全诗,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要求:

(1),读准字词音,划记易错字。

(2),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诗句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上台讲诗。(组内可以补充,结合出示课件)

讲诗时引导学习:

(1),本首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易错字是哪个

(2),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体会"铺,可怜,露似,月似"等词;扩展联想:说说你想到了怎样的意境)

朗读悟情。

(1),交流:怎样才能读好一首诗——抑扬顿挫,轻重快慢的注意。

(2),小组合作读诗练习,互评。

(3),小组读诗对抗赛。

(4),抽背诗。

我们学写诗。

小组合作模仿本诗写一首写景诗。

评议1—2首诗。

读学生自创诗。

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学习,你对学习诗歌,了解了那些方法

2,你觉得这节课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环节是什么

暮江吟课件【篇7】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2.揭题: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歌,看看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3.思考:

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

(“暮”指的是傍晚)

题目的意思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与停顿。(按233的节奏读)

2.学生自主识字。

3.诗人为什么傍晚会站在江边吟诗?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他?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古诗。

三、熟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1.“铺”字能不能换成“映”?

(不能。“铺”字表明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夕阳)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时候的景象。

4.欣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请你试着描绘一下诗中夜晚的景色。

(2)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可爱

暮江吟课件【篇8】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读通。

(2)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身喜欢的诗句誊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誊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西游记课件收藏九篇


西游记课件 篇1

1、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明确:奇、妙、好等。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4、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教师点拨: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教师: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

明确:孙悟空

(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教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教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

明确: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5、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教师提问:(1)、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谈。

学生明确: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教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2)、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教师总结:景物的描写,一般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景物我们先品到这里。当然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读这样的句子真的是一种享受!

6、好了,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相关的情节和景物描写,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通过刚才的探讨,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明确: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

7、学生之间互相切磋,讨论。学生可以列举在阅读时遇到的难题。如:有学生问:如果没有唐僧,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让孙悟空一个人去取经就好了!

老师:这大概是很多人的一个困惑吧,谁能帮他解释?

生:不行,孙悟空他有时管不住自己,一会儿不知跑哪儿去了!

生:不行,这么写又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不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人物的性格也得不到展示。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孙悟空可是三性统一的形象,他的猴性需要一点约束。没有唐僧不太好吧?同时,就象西方小说《鲁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一样,《西游记》是一部人类战胜困难的战斗史,也是一曲战胜自然的凯歌,这么写也在于为这一主旨服务吧?

总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

这部作品人美、景美、情节美,正因如此它成为了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杰作之一。今天我们只欣赏了它最生动的几个情节,最主要的四个人物,最美的几处景致,它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

西游记课件 篇2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我的眼睛很有特点,你们知道吗?我的眼睛一只大,一只眼睛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妈妈说,我刚出生的时候总是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很好笑吧!我的嘴很甜,每当看见了熟悉的人都会叫他们一声,这些老爷爷和老奶奶都夸我说“这孩子真听话。”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的爱好是跳绳、打羽毛球、但我最爱的还是跳舞。因为有一次看电视,我看见许多小朋友们在跳舞,他们跳的舞姿很美,我十分羡慕。有的时候我做梦都在跳舞。所以奶奶给我报了一个舞蹈班,是拉丁舞。现在我每周的双休日都去青少年宫学舞蹈。现在每当那些爷爷奶奶看见我都说我现在身体挺直了,手脚灵活了,下腰、下叉都毫不费力。我觉得舞蹈对我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西游记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感受体验孙悟空的特点。

2、运用形体动作表现孙悟空的角色特征。

活动准备:

1、音乐:《小石猴》

2、孙悟空头套、金箍棒道具。

活动过程:

1、教师运用形体动作及道具,表演音乐《小石猴》的情景。

2、请幼儿回想:哪里出现一块很特别的大石头、大石头里蹦出什么东西、小石猴有什么超强能力、小石猴靠什么东西飞上天、小石猴有什么武器。

3、进行我变变变的体能游戏:

按照指令我变、我变、我变(猴子、蛇、青蛙、石头、妖怪等),请幼儿变出某种身体造型,并做出动作变化(如猴子抓耳挠腮、蛇爬行、青蛙跳、石头静止不动等)

4、可换幼儿主持,进行活动。

5、问幼儿有谁会学猴子转动金箍棒的动作,请幼儿出来示范。教师可以请幼儿参考幼儿用书本,鼓励幼儿尝试。

6、以《小石猴》乐曲作为活动尾声的曲子。

7、可到文具店购买伸缩指挥棒,也可以用报纸卷成粗细不同的长纸轴,将细的套入粗的轴筒内,一拉到接逢处就犹如金箍棒变长了。

活动延伸:

在每天点名时进行我变变变的游戏,凡点到名字的幼儿就可以变出一种身体造型。

猴哥(音乐)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感受体验孙悟空的特点。

2、运用形体动作表现孙悟空的角色特征。

3、教幼儿演唱这首歌,理解歌曲中所唱的内容。

活动准备:

1、音乐:《猴哥》

活动过程:

1、欣赏《猴哥》的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所表现的情感。

2、请幼儿观看MTV《猴哥》,简单讲述歌曲中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

3、学习演唱和朗诵,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4、请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创编动作。

5、问幼儿有谁会学猴子转动金箍棒的动作,请幼儿出来示范。教师可以请幼儿参考幼儿用书本,鼓励幼儿尝试。

6、以《猴哥》乐曲作为活动尾声的曲子。

活动延伸:

将幼儿编好的《猴哥》韵律活动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西游记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能综合运用搓长、团圆、连接和捏塑等技能表现《西游记》中的人物形态特征。

2、比较探索人物的不同特征,能对细节加以塑造、表现。

3、提高立体塑形能力,体验陶艺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欣赏《西游记》片段,引导幼儿感受、观察、比较人物特征。

2、《西游记》人物范例或图片。

3、百宝箱:内装牙签、火柴棒、蜡光纸等。

4、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直接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用泥巴来做《西游记》中的人物。你想制作谁?怎么做? (幼儿讨论)

2、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孙悟空等人物的特征。

(1)教师:孙悟空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怎么做?猪八戒呢?唐僧和沙和尚呢?

(2)根据幼儿的讨论进行小结:孙悟空的脸凹凹的,中间像爱心,有两个黑黑的小眼珠,头上戴着紧箍咒;猪八戒胖胖的,大耳朵像扇子,鼻子和嘴巴大大的,翘翘的,肚子特别大;唐僧戴帽子,穿袈裟。沙和尚挑着担子,脖子上带着一串大大的佛珠……

3、教师重点示范孙悟空的脸和猪八戒的嘴的泥塑做法。

4、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捏塑。

(1)教师:请你自己试着做做看。如果想把他们做得更神气,可以到老师的百宝箱里来找一些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教师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创作对象,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创作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善构思。

(2)鼓励幼儿多创作几个人物,并尽量创作出不同人物的形态特征。

5、评价作品:说说自己的《西游记》故事。

2、大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京剧脸谱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京剧脸谱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脸谱的艺术美,尝试用对称的方法夸张表现脸谱特征。

2.感受浮雕脸谱的立体感,能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体面具。

活动准备:

1.用京剧脸谱图、幼儿绘画作品“京剧脸谱”、京剧脸谱面具等布置陶艺室。

2.刻画工具、旧报纸、竹箩筐、瓷盘等若干。

3.陶泥人手一份,泥拍子人手一个。

4.京剧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交流京剧脸谱的.特征。

(1)教师:看,我们的陶艺室周围挂了什么呀?

(2)教师:关于脸谱,你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脸谱是一种神奇的化妆艺术,它与我们的脸一样,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左右是对称的,只是它用了许多的线条和色块使五官变形了,有的眉毛竖起来,很凶恶,有的眼睛弯弯的,很滑稽。

●前期的知识沉淀,丰富了幼儿的文化知识,激起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丰满的环境创设都来自孩子们自己的手笔,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习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

2.欣赏立体面具,激发幼儿联想创作。

(1)出示立体的京剧脸谱,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与平面脸谱的不同。

教师:脸谱确实非常漂亮,一些艺术家把它做成脸谱面具挂在家里。瞧!我这儿就有一个呢!仔细看看,它与画的脸谱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观察、交流)

●利用比较观察法,引导幼儿发现平面与立体的区别。

(2)教师:今天请你们也来当艺术家,设计一个漂亮的脸谱面具。你们会用什么方法使脸谱凸起来呢? (幼儿想象)

(3)师幼共同付论、探索,教师示范使脸谱变立体的方法。

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创作。

(1)教师:我们周围也有一些材料,你能不能借助这些材料使脸谱凸起来呢?

●辅助材料的添加,使幼儿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

(2)教师:是不是很想动手试一试呢?先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准备设计、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脸谱?想好了就开始吧!

(3)幼儿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装饰的时候要仔细,注意左右对称。看一看,脸谱的五官变了吗?看上去怎么样?

●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有创意的地方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能力稍弱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先完成制作的幼儿欣赏同伴作品,促进生生互动。

4.评价作品。

(1)幼儿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

(2)教师带领幼儿欣赏作品,请幼儿说说:你喜欢哪一个脸谱面具?为什么?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为京剧脸谱涂上漂亮的颜色,使作品更加完美。

☆区角活动①表演区“京剧脸谱秀”:提供各种脸谱,让幼儿进行表演。②美术区:收集各种脸谱图片,供幼儿欣赏;提供各种纸、毛线或泥巴,让幼儿创作脸谱。

☆环境创设收集各种脸谱布置活动室。

西游记课件 篇5

活动1:健康、社会、语言:取经四人行

1、体验同心协力的同伴关系。

2、理解有情节的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调的形式特点。

3、学习合作竞走。

儿歌、人物玩偶

1、展示《西游记》人物玩偶来念儿歌。

2、请幼儿说说这首儿歌念起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请幼儿分组接龙念儿歌。

4、介绍取经的由来及人物的背景。

5、游戏:取经。

6、小结,让幼儿说说活动中的感受。

活动2:语言、健康:孙悟空大战金、银角大王

1、学习用手指偶讲故事的形式。

2、在游戏中促进身体反应的敏捷度。

幼儿用书、纸偶

1、利用纸偶,讲故事。

2、幼儿交流听了故事的感想。

3、进行孙悟空大战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集体游戏。

4、让幼儿交流活动中的趣事。

活动3:科学:神奇妙妙瓶

1、培养敢于假设和乐于实验和科学态度。

2、初步观察热胀冷缩的现象。

幼儿用书、瓶子、

1、教师请幼儿说说: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玉净瓶、红葫芦可以将敌人吸到瓶子里,我们真实的生活里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2、展示瓶子和蛋,请幼儿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蛋完整地放进瓶子里?。

3、请幼儿分组实验,。动手试一试。

4、请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成功的做法。

5、请幼儿看《幼儿用书》吸蛋入瓶的内容,请幼儿看图推测用的是什么方法,和你做的方法一样吗?。

6、让没有成功的幼儿利用区域活动时间再试试看。

活动4:艺术:捏面人真好玩

1、运用面团捏塑造型,体验捏面团的触感。

2、用语言描述多种途径感知面团的感觉。

面团、面人

1、用面团捏出简单造型,引发幼儿说出《西游记》角色

2、请幼儿闻一闻,揉一揉,按一按,说说面团感觉如何?

3、教师示范《西游记》中角色的捏面造型做法。

4、幼儿按图示捏面团。

5、交流捏面团感觉。

西游记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

(1)、思路:

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

(3)、活动:

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

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这节

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远望《西游》

1.整体感知:

过渡语: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1一百回。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

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

师结:奇、妙

、好等。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

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

师结:(情节

人物

环境)

(二)走进《西游》

1.西游故事会

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请看大屏幕!

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西游》人物辩论会

过渡语: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师引导: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师引导: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可以评一评论一论。(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请用下列格式整合自己想说的话:

“-------本来是--------,后来-------------我认为他(她)是个------------------又------------------的人,能从-------------------中看出。”

孙悟空

师引导:(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师引导:(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师引导:(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过渡语: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师结:《西游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即是成功地创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另一个人物----------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个性美。人物完人金无足赤,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生答)

师结: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3.《西游》美景旅行社

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总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请先把这种感受用歌声传达出来吧!

附:(一)知识竞赛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大闹天宫

5、《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

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主观题)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9、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主观题)

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1、《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5、“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

16、《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7、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齐天大圣,西天归来后,接受如来授职为斗战圣佛。

(二)环境描写欣赏:

西游记环境描写之三打白骨精

主要内容:唐僧师徒到了南山脚下,白骨精变成一个小姑娘,拿着篮子,第一次,悟空打了她一棒,没死,第二次,变做老太太,假装找女儿,悟空第二棒的时候,还没死,第三次,悟空叫来几个神仙看着,终于魂归西天了。

环境描写: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棚,睁眼观看,不见有人烟。看了多时,只见正南山上有一坐高山,那山向阳处,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便驾云直奔南山。

我的感受:既然没人烟,肯定有妖精,这种情况,妖精肯定变化多端,“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有可能就是妖精杀了百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在,唐僧恐怕就要被吃了。

西游记课件 篇7

《西游记》内容简介:

《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 —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加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2、通过读原文练习说话,欣赏电视片段,体会原著的精妙,学生学会精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片段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的信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理解人物品质,感受语言魅力。

教学课时:

(3+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课文《猴王出世》导入。

老师吟诵:“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段描写选自我们刚刚学习的课文——生答(《猴王出世》。)这个石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答(孙悟空),同学们对机智、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了《西游记》这本原著。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游记》!

二、读书汇报。

据老师课前调查,我们班有42位同学读完了《西游记》,真不简单,这本书有八十万字呢!请读完这部书的同学起立,扬起手中的《西游记》通读证书,为自己欢呼!也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还没读完的同学可要加油哦!无论是读完的还是没读完的,相信同学们对《西游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老师想出题考考大家,看谁的>知识最丰富,有没有信心?好,请看题:

(一)选择题:

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B、玄明C、唐三藏

2、猪八戒原本是天上的——

A、弼马温B、天蓬元帅C、卷帘将

3、《西游记》一书共有——

A、八十回B、九十回C、一百回

4、唐僧的坐骑小白马原本是——

A、东海龙王的儿子B、西海龙王的儿子C、南海龙王的儿子

5、《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是指——

A、孙悟空、猪八戒、小龙马B、孙悟空、哪吒、沙和尚

C、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6、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

A、十万八千里B、十万三千里C、十万里

7、沙和尚的法号是——

A、沙悟净B、沙悟能C、猪刚鬃

8、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指——

A、《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

B、《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C、《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

(二)我来考考你

刚才老师出的题没有难倒大家,现在你们自己出题,来考考大家,行不行?谁来出题?

(三)趣人妙事我来说。

1、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可真不少,大家读书可真仔细,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西游记》,羡慕那些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神仙;惊叹那些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些情节至今想来还觉得趣味盎然。请看看老师记忆中的趣人妙事——(播放精彩片段)

2、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说说其中的趣人妙事了。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吧。

3、学生代表发言。

三、指导名著整书阅读的方法。

1、故事有趣,同学们讲得更精彩,老师也佩服大家。要把这么厚的小说看完,实属不易,更何况是文言版的呢?读的时候顺利吗?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你解决没有?你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还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推荐给大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控,分层提问)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并适时板书。(整本原著——通读:浏览、跳读,把握大意)

①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③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④遇到不懂的打个问号,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也可以请教别人。

四、引导读经典内容的方法。

1、大家介绍了很多通读《西游记》的方法,现在老师出示《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祖打赌,被压下五行山”的片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能运用刚才提到的一些方法读懂这片断,如果还不懂的可请教同学、老师,然后再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段的内容具体说一说。

出示原文:

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宵宫尽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

选自《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2、四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要说一次,而是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把这段故事说得生动有趣。可以选一个代表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内容,也可从表情、动作等方面提供一些意见。

3、谁来说一说?

4、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老师追问:你是怎样读懂这故事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经典片断————细读:解疑,想象,理解品味

5、刚才大家在读懂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扩充了故事内容,丰满了人物形象,这正是读经典片断的一种方法。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和演员六小龄童也和大家刚才一样,认真读懂原著,结合实际发挥想象,也拍成了大家喜闻乐看的《西游记》,下面我们来欣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如来佛祖打赌,被压下五行山”的片断,经历导演与演员想象的过程。

6、刚才大家所讲的片断和导演所拍的电视片断,多么详尽,多么精彩,然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仅仅用了239个字,多么的精炼呀!下面请再回到原文中,好好品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7、传神的描写,精炼的语言,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想象,怪不得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对《西游记》作了这样的评价:(齐读)

《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五、总结拓展(1分钟)

1、是呀,《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几百年来,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许多经典故事人人口耳相传,老师希望还没读完《西游记》的同学继续读下去,获得通读证书的同学不妨再多读几遍,或许每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有关通读整本原著,细读经典片断的方法,走进名著,走进我们下一个系列——走进《三国演义》!

2、同学们在阅读《西游记》的同时,还收集了和《西游记》有关的歇后语,把它制成了精美的书签。我想,这个学期结束后,同学们就要升上中学了,那时,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为了我们的友谊,也为了让书香伴随同学们成长,我们就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书签送给好朋友吧。

六、板书设计:

整本原著——通读:浏览、跳读,把握大意

经典片断————细读:理解,想象,反复品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二、明确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懂得对名著进行情感体验,结合名著谈感受。

三、自主学习:

1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小组讨论

2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四、合作探究:

1、分析主要情节

同学们可以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比如:。原因是。学生可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

(1)我认为"大闹天宫"好。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我认为"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三借芭蕉扇"精彩。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2、重点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1)请学生在小组内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①大闹天宫②智调芭蕉扇③智擒红孩儿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⑥真假美猴王⑦三借芭蕉扇

(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

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3、了解其他人物形象: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

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其它人物还有:

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等。(让学生课外自由讨论)

五、训练提升:

书中描写如何传神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试举一个例子说明)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孙悟空听师父开讲大道时,其他人只是坐听,而独:“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悟空的聪颖悟性足以见之。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大闹天宫:“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过锤、钺斧金爪、旄镰月铲,来得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一般,滴溜溜在那垓心里飞舞。”大圣的勇猛好战、本领高强、无所惧色令人叹服。

与如来对话中有言:“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面对最高统治者能有如此豪言,试问人间能有几人?

六、达标检测:

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名著谈谈自己的看法。

A:人物评价:

孙悟空:

(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如: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

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师父"。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猪八戒:

(1)我喜欢。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2)、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唐僧:

(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沙僧:

(1)、喜欢,他老实本份,任劳任怨等等。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评价人物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B:总体评价:

(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2)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

(3)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4)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

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七、反馈矫正

八、总结拓展:

读一部名著就像和一位伟人对话。经典名著的价值不仅在于经典动人的语言,还在于精彩的故事,传神的人物,更在于其深刻的主题。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既深刻又绵远。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世界,愉悦了人生。

希望大家能透过这部作品,更多的从古今中外的文学海洋中去汲取知识的精神,更丰富和充实我们的人生,从这些作品中去撷取日月的精华,天地的灵气。

九、布置作业:

回去之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二、新授.

(一)《西游》美景旅行社

1、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吗?《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2、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什么地方的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什么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

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3、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4、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5、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凝思《西游》

1、明主题

过渡语:(1)好了,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相关的情节和景物描写,大家说得非常好。可常说文学是表达作者对某种生活的认识,吴承恩写《西游记》跟他所处的明朝社会有什么联系呢?为何不直接写现实生活呢?师引导:《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即是明朝社会的投影。塑造孙悟空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反映人民的愿望;妖魔代表了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皇帝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过渡语:(2)那么我们通过刚才的探讨,结合我们现在的实践来谈一下,读《西游记》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师结: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目标。 2、析手法

师引导:作者为了巧妙地表达这一主题意义,才描写了一个虚幻的神魔世界,你从《西游记》里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阅读名著应从哪几个方面去把握?

师结:(丰富奇特的想象)(诙谐幽默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鲜活典型的形象)(优美独特的环境)(冰糖葫芦式的结构)(鲜明深刻的主题)等。 3、质解疑

过渡语:(1)大家现在可以说说读《西游记》时的问题了,互相切磋,讨论。

师引导:如,有学生问:“如果没有唐僧,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让孙悟空一个人去取经就好了!”师:这大概是很多人的一个困惑吧,谁能帮他解释?生:不行,孙悟空他有时管不住自己,一会儿不知跑哪儿去了!生:不行,这么写又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不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人物的性格也得不到展示。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孙悟空可是三性统一的形象,他的“猴性”需要一点约束。没有唐僧不太好吧?同时,就像西方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一样,《西游记》是一部人类战胜困难的战斗史,也是一曲战胜自然的凯歌,这么写也在于为这一主旨服务吧?

4、练兵场

过渡语: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问题,大家有没有兴趣来试一试读书效果?请看大屏幕选题!

总结: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

《西游记》阅读检测题

1、《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 》,《西游记》全书共()回,《孙悟空大闹天宫》主要人物有()。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大闹()、真假()、三借()。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5、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

6、你认为《西游记》中哪一章节写得最为精彩?为什么?

答案:1、西游记一百回美猴王2、孙悟空猪八戒沙僧3、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4、孙悟空大闹天宫5、齐天大圣6、略

西游记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西游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阅读准备:

1、学生自带《西游记》。

2、课件一套。

三、阅读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老师吟诵:“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段描写选自我们刚刚学习的课文——生答(《猴王出世》。)这个石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答(孙悟空),同学们对机智、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了《西游记》这本原著。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游记》!

2、关于这部著作,专家评价:

《西游记》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奇书。如果没有《西游记》,古代神魔小说将黯然失色。

(二)指导略读,整体感知

1、学生展示手中的《西游记》,说说是什么版本?这本书由几个部分组成?(前言、简介、目录、正文,后记)

2、指导略读前言或简介,想想作者吴承恩在什么情况下写《西游记》?书主要内容是什么?《西游记》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3、快速略读书的目录,说说你最想读其中的哪个故事或你读过哪个故事情节?

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可真不少,大家读书可真仔细,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西游记》,羡慕那些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神仙;惊叹那些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些情节至今想来还觉得趣味盎然。请看看老师记忆中的趣人妙事——

4、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说说其中的趣人妙事了。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吧.。四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要说一次,而是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把这段故事说得生动有趣。可以选一个代表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内容,也可从表情、动作等方面提供一些意见。

5、学生代表发言。

(三)精读片段贯穿全书

1、指导精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彩片段,抓题眼产生疑问读懂其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

⑴交流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穿插介绍原著的精彩描写,体会原著的精彩,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⑵交流描写孙悟空“三打”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体会情节描写精彩的特点。

2、体会全书反复叙事的写法。引导可用精读的方法读《西游记》中其它精彩故事。

四、鼓励探究拓展延伸

1、讨论:唐僧师徒各有特点,你欣赏谁的什么特点?为什么?

结合理解三藏做事有恒心的特点。

出示原著中描写猪八戒的句子,鼓励课后探究阅读。

2、师小结

是呀,《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几百年来,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许多经典故事人人口耳相传,老师希望还没读完《西游记》的同学继续读下去,获得通读证书的同学不妨再多读几遍,或许每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有关通读整本原著,细读经典片断的方法,走进名著!

西游记课件 篇9

活动背景

生活中的广告无处不在,我们时常会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着广告中的语句,模仿着广告中人物的动作,可见广告对幼儿有着强烈的渗透性。随着我园《童话剧课程中的差异性关怀》课题的深入实施,全园都开展了相应的童话剧主题活动。结合我们大班正在开展的《广告时间》主题课程,以孩子积极的兴趣点和深切的体验感为立足,生成了这一美术活动《我为做广告》。

活动目标

1.对广告产生兴趣,了解广告的不同类别及多种宣传方式。

2.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大胆设计并展示西游记的广告宣传。

3.乐意参与广告的宣传活动,体验展示的快乐和自信。

活动准备

1.完成亲子作业《我喜欢的广告》。

2.《麦兜响当当》视频和海报。

3.广告分类的图标、广告多种宣传方式的ppT。

4.西游记人物图片、书籍、道具,蜡笔,画纸,广告牌,剪刀,双面胶,各色彩纸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收集的广告,引出谈话内容。

1.幼儿相互交流。

师:前两天,我们讨论了生活中的各种广告,今天大家都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广告,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广告是什么?

2.了解广告的类别。

师:谁愿意上来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广告,为什么?

]幼1:我最喜欢的是脑白金广告,因为吃了身体好,爸爸妈妈一直要送给爷爷奶奶吃的。

师:脑白金是一种保健品,它属于保健品广告。(标志:保健品。)

幼2:我喜欢高露洁的广告,因为用了它,就没有蛀牙的。

师:那牙膏是属于什么类的广告呢?(标志:日用品。)

幼3:我喜欢看介绍动画片的广告。

师:还有专门介绍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的影视广告。(标志:影视。)

师:这里就有一段影视广告,我们来看看。(观看麦兜响当当视频。)

师:这段广告是宣传什么的呀?它是怎么宣传的呢?

新片放映时间、地点、名称;广告语;情节(以ppT形式截出相应画面)。

小结:原来一则影视广告要介绍这些方面,这样才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这部新片,吸引大家来观看。

(评析:通过前期的经验准备、资源分享,激起了他们对不同类别广告的极大兴趣,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到广告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广告归类,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收集了各种广告,有保健品类、日用品类、影视类等等。下面请你仔细看看你的广告属于哪一类,然后根据标识贴在相应的地方。(幼儿归类。)

小结:(师幼互相检查)真棒!这些都是我们小朋友收集的自己最喜欢的广告。

(评析:在经验分享的基础上,提供机会,让幼儿对收集的各种类的广告进行概念性的分类和重组,并予以检查,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多类别的广告。)

二、了解广告的多种宣传方式。

(1)师:你们知道的这些广告,都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呀?(结合ppT观察交流。)

幼1:我在电视里看见广告。

幼2:我在小区门口的墙上看见过动画片的广告。

师:那是海报广告。用海报来做广告,上面该有哪些内容呢?(出示《麦兜响当当》海报。)

A:麦兜响当当和妈妈

师:为什么要在海报上画麦兜响当当和他妈妈?(这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师:为什么要画的这么大?(醒目,一目了然,引起别人的注意。)

B:为什么要写麦兜响当当四个字?(这是节目名称。)

C:海报还需要告诉别人哪些信息?(时间、地点等等。)

师:原来一份完整的海报要包括这么多重要内容,这样才能让人清晰、快速地了解广告信息。

幼3:看见别人举着广告牌在路上走着宣传的。

幼4:在扇子上看到学跆拳道的广告。那扇子是送给我的。

幼5:还有杂志、搅纸、收音机等。

小结:原来广告可以通过这么多的宣传方式让大家了解。

(评析: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借助ppJ回忆了解广告的多种宣传方式,并结合海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从而掌握海报广告的宣传要素,为幼儿设计制作做好铺垫。)

三、准备《西游记》广告: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创作的快乐。

1.师:我们大六班梦想剧场要举行一场《西游记》的演出。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今天我们就来为《西游记》进行广告宣传,你们说好吗?

你想为《西游记》设计什么广告语呢?

幼1:梦幻西游,闪亮登场!

幼2:西游西游,精彩不断!

2.师介绍各设计区,幼儿自由选择。

(1)影视广告设计区;(2)海报广告设计区;(3)广告牌设计区;(4)礼物广告设计区。

如果还有其他创意的,可以到五号设计区。制作时需要写文字的可以请老师帮忙哦!

(评析: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共同为《西游记》做广告设计,体验参与设计的乐趣,最后通过交流分享,使活动达到高潮。)

四、展示《西游记》广告:分享创作成果。

师:请各区域幼儿逐一上台展示并介绍,你们是怎样为《西游记》做广告宣传的?

1.海报组:海报上的演出信息都清楚标明了吗?广告语是什么?一起响亮地告诉大家。

2.广告牌组:你们的广告牌设计得真漂亮!你们想去哪里宣传呢?宣传时可要神气哦!

3.礼物组:你们是把广告设计在气球上送给别人,那宣传时,你会怎么对别人说呢?

4.最后我们有请影视组小演员带来他们设计的《西游记》广告,大家欢迎!

小结:我们大六班的小朋友真爱动脑筋,为我们《西游记》设计了不同的宣传方式。今天我们班还来了很多客人老师,现在我们就大胆地向她们去宣传吧!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2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