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泰山课件 >

泰山课件(通用11篇)

泰山课件(通用11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藉由閱讀「泰山课件」,您或許能對此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僅供參考。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所負責的首要任務是準備教案與課件,教案的撰寫是每位老師必須要做的事情。編寫教案需要注意將情感教育與智育教育相結合。

泰山课件(篇1)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泰山课件(篇2)

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

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工具:

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

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

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小结: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登山和观景,作者通过所感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风雪中的泰山特点。

2.再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思考:

①本文从登山到观景一共有几天的游程?

明确:两天。依据一:运用天干地支和书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两天的具体日期。

依据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顶后所观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写“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们在山顶宿了一晚,而且极有兴致。

②登山路线如何?(展示登山线路)

明确:有两条。一条是作者与友人从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45里);一条是古人登山路径既从泰安——东谷——天门(山巅)

四、具体研读

㈠分析第二段

1.请一生读,师生评价。

2.此段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确: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险峻的。依据是:第一,作者不畏风雪不远万里不放弃机会,可见倾慕泰山已久,足见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级,有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沿途有名胜就知其古老闻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其次,泰山是雄奇高远的。石级“七千有余”已显其高,全程45里,其远不言而喻;山顶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收眼底,好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怎不神奇?

㈡赏读第三段

1.大家放开声音读,老师巡视。

2.泰山日出景象,提问: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学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经过)

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

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聚焦云色变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兼绘日色云状)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小结过渡:此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写到此,泰山的详景应该已经见到了,那么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㈢分析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从图中进一步体会泰山冬景特点)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

第五段写自然景观更见作者功力。这一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更显得庄严肃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给了泰山一种晶莹凝固静穆的美;“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则写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迹罕至和安静神秘。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此段并非只为体现桐城派的考据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不可缺少。

总结过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积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积雪中的泰山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㈣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确: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的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总结: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笔巧妙,貌似闲笔却无一处闲笔;详写处浓墨重彩生动形象,略写处一笔带过却又紧扣事物特征,这是本文的写作艺术之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领会本文语言特色,掌握基础知识

导语:

这篇山水游记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放映与文中有关的泰山景观)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巧妙而严谨的行文已有所见识,而有人说登泰山记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优秀散文,达到了晶莹澄澈明润无暇的境界。那么你的观点呢?

一、请说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作赏析

㈠句子:

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话就清楚地交代了一长段复杂的旅途生活。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四个动词用得更是形象传神:风雪言“乘”,好像作者驾驭风雪,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且准确生动,富于变化,写出了作者千里迢迢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⑵“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用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语新颖、传神,形象、生动。

⑶“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设喻形象。“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使人感到一种宁静气息;“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⑷“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烘托出日观峰的雄伟气势凌驾于群峰之上。

㈡段落:

⑴山顶所观极有层次——由上而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从远到近——“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⑵日出过程描绘按时间顺序极有层次(略讲)

二、总结写法特点:

1.写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传神

小结: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用现代散文的笔法描绘出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夕阳晚照图或日观亭上所见的旭日东升图。时间:10分钟。字数:300字左右。(10分钟后交流)

(对照网上下载的文章做评价)

四、课后作业:阅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上网查找今天泰山有关景观的文字报道,比较后思考:泰山的生态环境有何变化?

五、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C )

A.汶( wén )水南麓( lù )

B.樗( cū )蒲石磴( dèng )

C.瀑( pù )水石罅(xià )徂( cú )徕须叟(yú )

2、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极天云一线异色( A )

A.尽B.尽力C.至多D.非常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 )

A.成分不纯B .辨正是非C.不允其议D.颜色错杂

(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 )

A .不正B .偏僻C.冷僻D.僻静

3、下列各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1)最高日观以西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A.(1)(2)是山峰名,(3)(4)是亭名B.(1)(3)指山峰,(2)(4)指亭

C.(1)(3)(4)是山峰名,(2)指亭

D.(1)(4)指山峰(2)(3)是亭名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D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泰山课件(篇3)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

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

色彩/情态

侧面烘托

拓展意境

泰山课件(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三)德育渗透点

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反复朗读,说出游记的顺序;整体理解,熟读成诵、

难点:

(1)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2)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解决办法:介绍泰山风貌,指导诵读;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义,老师适当点拨,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壮、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了解有关泰山的知识、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

3、整体把握,熟读成诵、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槐提出“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范读课文并正音、

磴dèng徂徕cúlái戊wù樗蒲chūpú罅xià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提出疑问、

(1)第一段

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第二段

自京师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今所经中岭山巅——和、

既上——到、

晚日照城郭——远看、

余循以人——开始、

(3)第三段

戊申———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逐渐、渐渐、

曰——有人、

得日——有的、

(4)第四段

——模糊或缺失、

皆不往——来得及、

(5)第五、六段

生——石缝、

3、归纳小结、

(1)通假

①成五(“采”通“彩”,彩色)

②其级七千余(“有”通“又”)

③少(“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2)词类活用

①汶水流,济水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②明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③山石,土;多平方,少圜;杂树,松(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很少有”)

(3)归纳“以”的用法

余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在,介词)

余始循人(同“而”,连词)

回视日观西峰(和“上”“下”“东”“西”“来”等字连用,表时间、方位或范围,为现代汉语所沿用,不必译)

(4)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①关于“阴”“阳”、

②关于“朔”“晦”“望”“既望”、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个月的十六日、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三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1)[提问]指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明确]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人济、

日观峰的位置:当其南北分者,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提问]简叙作者登山经过、

[明确]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

(3)[提问]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登上山巅,眺望远方,座座山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阳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

(4)[提问]文章通过景物的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的、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稍见:云中白若持捕数十立者,山也、

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提问]作者还写了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自然景观:多石,少土;少杂树,多松;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好处: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5、[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2)叙事简练,语言形象、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的历程,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其中“乘”“历”“穿”“越”四个动词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又如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3)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各具特点、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写青山背负着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又如“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6、学生齐读全文、

(四)总结、扩展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了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第一题、

2、以“观日出”为题

写一篇短文,把观看的经历和感受描绘一下、

泰山课件(篇5)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ù) 无餍(àn ) 醒豁(hu)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 层累(lěi) 蜿蜒(

泰山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登泰山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望岳》引出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教学后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泰山课件(篇7)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思路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中谷登山:

1、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六)送客(作业):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四、创意反思

1.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

为泰山作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本,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泰山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 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 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 居十日

D 居庙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长城之限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时月

E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师乘风雪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岭

B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 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第 二 课 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 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 尽:全

8.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 极天云一线异色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 初极狭,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 南极潇湘

F 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E

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泰山课件(篇9)

一、 设计目的:

1、 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 教学思路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1、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 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四、 创意说明

1、 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 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

为泰山作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

泰山课件(篇10)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3、学法:

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渐进分化式,提出问题,逐层展开,分层次教学。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完全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控制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二)教法:

1、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自身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明确研究方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2、成果展示法:将小组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3、检测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巩固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六、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解读。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汇总交流。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间合作,达成共识,形成集中性意见,同学通过学习完成建构,达不成统一意见的,课后可以进一步引申思考,在讨论板中表述自己观点。这样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宽度和持久性,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九、登泰山记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奇山异水,它们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1、课前认真预习这篇课内自读课文。

2、每一位学生打开《登泰山记》专题网站,浏览教学目标。

3、点击“泰山介绍”后,再点击“泰山图片”欣赏泰山的图片,然后再点击“影片欣赏”,欣赏一段泰山风光片。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专题网站。

(二)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

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检测反馈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大家打开检测反馈,迅速完成检测。教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鼓励表扬。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检测。然后对照正确答案,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师的表扬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

1、研读课文。

教师:

(1)请同学们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积极思考,每一段分别由一位学生简要概括它的内容要点。最后请同学口述登山线路。

2、接着细细品味文章中多处描写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随后一名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利用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加以鼓励、评价、表扬学生,提高其积极性。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成功教育。

(四)创设问题情景。

师:

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

(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

(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求。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网上学习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查找本专题网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桐城派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六)小组汇总交流。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学习的特点,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自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总结:

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全文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

2、文中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南北西东,方位距离,无不显示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都完全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相结合的散文理论。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创作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他们的指导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内容甚至是反动的。

(八)作业。

教师:对论文加以点评。推荐优秀论文争取发表。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鉴赏《登泰山记》的小论文。

泰山课件(篇11)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背景视窗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重点梳理】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整体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

【文本赏析】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2.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3.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2.少圜()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限: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

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

有:1.其级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

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4.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7.复循西谷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B.不可胜数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D.形状顿异顿:立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倚天而滨海B.忽为风所遏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D.会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湫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

登泰山记答案:

1.示例: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

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

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4.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1.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1.B(尽)3.C(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从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

延伸阅读

上学了课件(通用11篇)


上学了课件【篇1】

上课了

教学目标

1.能看图意(或人物动作),把上课前师生的一系列活动用一段话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连贯。

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熟悉的生活良好习惯,及尊师守纪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看懂图中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训练说一段话。

教学难点:

把观察到一幅图中的现象怎样合理地进行前后联系想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要上好几节课,你是否留心观察过上课前,老师是怎样站在门口等候的,当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起立致敬的,老师又是怎样亲切地问候大家的。今天这堂课,就是要把上课前的情景写下来,看谁写得好。

2.引导看图,思考问题。

(1)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书上问题,并把几个问题答案连起来自己说一说。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共同表演,边演边说。

(1)摹拟演示:教师手捧课本和一叠作业本站在教室门口,面带笑容地看着同学们做着上课前的准备。“铃铃铃……”随着一声铃响,老师快步走进教室,随手轻轻地关上门,走上讲台,放下手中的课本和作业本,亲切地向学同学们问好。(教师的动作演示尽量要将动作、表情外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到。)

(2)说话练习。(按下列提示说话)

①老师是怎样站在门口等候上课的?(动作、神态)

②同学们是怎样等候老师上课的?(做什么?表情又怎样?)

③老师走进教室时怎么做的?老师和同学是怎么互相问候的?

④老师、同学互相问候后,老师又说了做了什么?(按要求自己说一说,再集体讨论,并连贯地说一说)

4.写作练习。

(1)提出目标:优等生要求把过程写具体,特别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具体描写;一般同学要求把过程能较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练习,教师巡查。

5.讲评。

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根据巡查时发现的情况,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评讲。例如:①某一动作描写写得精彩的;②神态描写较为入神的;③语言、对话写得好的等。特别要鼓励有困难的学生,师生帮助他完成。

6.小结:要写好作文,必须注意观察,观察越细致,写起来就越具体。写作时,要把事情过程写明白,写连贯。(表场达到写作要求的、有进步的学生,激发其写作兴趣)

7.课后巩固练习。

让学生回家观察,写一个生活片断。

以下三题自选1题,或自己确定写作题材。

(1)妈妈看电视。

(2)奶奶洗碗。

(3)爸爸上班去。

板书设计:

上课了

老师:手捧看着微笑问好告诉

同学:坐好等待起立问好

写一段话通顺连贯

上学了课件【篇2】

我上学了

设计说明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本课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游戏引入、图片欣赏、学唱歌曲、动手操作、讲解示范、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和校园,产生对祖国、学校、老师、学习生活的热爱。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收集我国各民族服饰的资料、图片等制成课件。(教师)

2.准备长城、天安门的宣传资料片、《爱我中华》和《上学歌》的歌曲。(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生间增进了解

1.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板书:我上学了)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现在上的科目是语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出它的名

字——语文。

2.你们喜欢上学吗?今天来到学校后,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3.互动活动:你们愿意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吗?请你们走到同学面前,相互握手,然后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减少课堂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活跃起来,为交流奠定自由、轻松的情感基调。

二、观察插图,进行爱祖国教育

1.认识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民族自豪感。

(1)播放天安门的宣传片,学生欣赏后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建筑物?

学生指出认识的建筑物,教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及文字,引导学生认读。

交流:你去过天安门吗?说一说你当时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自由交流:

来到天安门,我看到____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小结: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清晨时分,国旗徐徐升起;每天日落时分,国旗缓缓降落,这些都是十分庄严的仪式。

2.了解各个民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学生自主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画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利用图片介绍少数民族的服装、饮食、节日等。

(3)互动交流:同学们,你们都是什么民族的人?请少数民族同学在台前进行自我介绍。

(4)体验活动: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全班同学相互拥抱。

(5)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连心的兄弟姐妹,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

3.引读句子,抒发爱国情感。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长城和天安门举世闻名,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2)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有好看的衣服,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漂亮的校园,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启迪和教育不能只依靠口号,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借助图片,借助生活体验,借助教师语言,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图文结合,进行爱上学教育

1.引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高兴吗?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读一

读——我是小学生。(板书)

2.课件出示插图,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他们还高兴地诵读着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教师范读,然后领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1)“不迟到”的“迟”要读准翘舌音。

(2)“早,早,早”的“早”为平舌音。

(3)“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这句话要正确断句。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小朋友们是什么心情?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太阳”和“花儿”露出笑脸,要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句。

(2)小朋友们背上小书包可神气了,小鸟看见了也忍不住要问问,问什么呢?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二句。

(3)同学们这么早就背着小书包,他们要去哪里呀?快来回答小鸟。(教师趁机讲学校规定的上学时间和放学时间)

(4)小结:“不迟到”是小学生一定要遵守的纪律,只有遵守纪律,你们才会在学校里有更大的收获。

(5)语言交流:在学校里学习能让我们快乐、健康地长大,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呀?

(6)介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7)小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能为祖国立功劳。

5.齐读整首儿歌。播放《上学歌》,学生学唱。

设计意图:一首《上学歌》将学生带入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图文结合,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初步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从而乐于表达,乐于诵读。

四、讲解示范,进行读写养成教育

1.出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花猫,它哭得很伤心,老师就把它带来了。(出示小花猫手指玩偶,讲故事)

师:小朋友,我以前和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时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老鼠;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在我眼前跑,我也看不清,天天饿肚子。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朋友是怎样读书、写字的。

3.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读书姿势: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写字姿势: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1)“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小朋友来说,差不多三个手指并拢那么宽。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另外,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面。

(2)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和你的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3)胸离课桌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设计意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视力需要正确的读写姿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动作纠正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五、交流展示,进行热爱语文教育

1.师:书就是知识的海洋,乐趣的天堂。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回想一下。

2.小组内互讲故事,然后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针对同学的表现相机提出要求:讲故事时要尽量把故事内容说清楚,声音要洪亮,让同学听清楚。听故事的同学要专心,听清楚故事内容,看看同学哪里讲得好,向他学习。

4.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和家长一起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动学习的效果,教师的点评既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愿望,又能促使学生成长。一年级语文上册《上学了》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上学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和同学的教育。

2.借助图中人物对话组织同学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对学生渗透尊师和文明礼貌教育。

3.指导学生在看图过程中认读汉字“学丁冬年级班老师”。

教学重点、难点:认读汉字

教具准备:《上学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就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唱首歌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吧!跟录音齐唱《上学歌》。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观察图

1.按照顺序观察校门口有谁在干什么?校园里有谁在干什么?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话

3.指名汇报

活动二:练习口语交际

1.丁丁和冬冬在说什么?

2.他们是怎样进行自我介绍的?

3.指两名同学到前面进行自我介绍

4.同桌两个同学练习自我介绍

活动三:认字

1.出示主题图中的字

2.认识哪些字?大声读出来

3.请认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教师给予鼓励。

4.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

5.指名读同桌互读

课中休息

活动四:巩固

1.读字开火车

2.做举字卡游戏

活动五:

通过观察图我们了解了第三小学,谁知道我们学校叫什么名字?教师教认校名。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我们学校看到了什么。发现校园里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比比谁认字多,认字快。

三、堂清检测:

开火车跳读生字:老师书包学班年级丁冬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周教案:《上学了》

语文教案

一年级第一周教案(9月1日—9月4日)

一、周学习内容:《上学了》

二、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六个生字。

2.积累:(1)、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主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生活。(2)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孩子能在自然的心态下进行口语交际。

三、周学科融合:学唱〈〈上学歌〉〉。

四、周学情分析: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孩子,比较兴奋,也有些紧张,应有目的的让学生放松下来。

课题〈〈上学了〉〉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分析

本课是教材正式学习内容的准备课,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熟悉老师、同学,树立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和自信心。

学法

教师导法

放录音领朗读摆卡认字

学生学法

自我介绍自由讨论学唱歌曲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的与陌生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

2.积累目标:

(1)、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主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生活。

(2)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孩子能在自然的心态下进行口语交际。

3.生字目标:

进行渗透性识字:学、班、丁、冬、老、师、语、文、包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听录音,齐朗读。

2.细读感悟点:(1)、自主认识学校。(2)、自主交流。(3)、学习生字。(4)抽读字卡。

3.能力训练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4.拓展延伸点:放学后自豪的带领爸爸、妈妈参观我们的学校,在校园中找到我们认识的字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上学了

欢迎新同学我在一年级一班

来到新校园我爱实验小学

课后反思

我上学了

我上学了

教学目标:

1、激发一年级学生爱上学的情趣,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2、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想用你最洪亮的声音向大家介绍自己和你的家庭吗?看看谁的声音最洪亮,谁的胆子最大?(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姓名、家中有几口人,都有谁,在哪住,都干什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说一说:

1、今天是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你是怎样来到学校,能大声地告诉大家吗?(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来到学校的?)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上学的特别。

2、同学们,当你们与家长分别时,你对父母或是父母对你都说了些什么?你愿意告诉我们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3、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动物朋友们也来了,你们谁能帮助这只可爱的小猫,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它想说些什么吗?

4、如果你们现在就是图中的人物,你们愿意演一演吗?

5、同学之间想一想应该怎样说、怎样做?(体现合作意识,发挥想象力。)

6、自愿演一演。(鼓励表现的同学。)

三、认识页码:

1、翻一翻,看一看,这本书中有你认识的字吗?那么你要怎么告诉大家准确地地方呢?看哪里?(学生自己读认识的字,并能发现书本右下角的页码。)

2、指导认识书本右下角的页码,讲解1—4页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要谈谈自己的学习成果,今天在学校都学到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孩子存在胆怯心理,不敢发言,个别生比较踊跃。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日月水火》教案(五)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日月水火》教案(五)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

2.学写“日”、“田”、“禾”“火”四个生字。

3.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历史,感知中国汉字的神奇魅力.

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以下几个问题: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已经学过了部分知识,在课堂上容易走神;而有些孩子因为零基础,入学后没多久就要开始写字还有很大难度。天性好动的孩子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力很难持久。基于此,我始终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手势动作等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迈出学语文的第一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八个字,会写四个字。

2.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汉字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赏画导入,初识“象形”

1.出示水墨画,学生观察交流所见。

2.解释象形字由来。

师:古代的水墨画美丽,古代的人们更是聪明,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依据很多事物的样子,造出了我们最早的汉字。这些汉字与物体的样子很像,我们叫它象形字。瞧,(出示象形字“日”)这就是一个象形字,猜猜这是个什么字?这个日字,经过悠悠几千年,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出示田字格中的日字)

由图片--象形字“日”--简化字“日”,初步感知象形字是形义结合,了解学法。

指名读“日”引导舌头卷一点。

揭示课题

师:汉字中还有很多像日字这样的象形字,我们都可以借助图画来认识。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识字4,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1面。(出示课题)

字理识字,认形知意

1.出示月亮图和“月”字,学生交流图片内容,了解字义,识记汉字。

引导:月字瘦瘦长长的,特别是这一撇,特别像月亮弯弯的一边。(出示月字)谁来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

2.出示水流图和“水”字,学生交流图片内容,了解字义,识记汉字。引导:这水字的样子特别像水流的模样。

指名读字,注意舌头往后卷一点。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小火车,往哪开?

3.出示月亮图和“月”字,学生交流图片内容,了解字义,识记汉字。引导:看看我们现在的火字,跟图画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是呀,上半部分像红红的火苗,下半部分像这里的柴火,字由画来,看图认字,方法多好呀!谁想读?全班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图,认识了四个字。一起来读一读。小火车,往哪开?小火车,继续往哪开?同学们都能大声准确地读出来,真了不起。

4.学法迁移。根据11页下面四幅图猜“日”“月”“水”“火”四个会是什么字?

指名交流。

(山、石头正音)

(说到田:(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如果有心,去郊外游玩,一定看过这样的地方,方方的田地,周围有一圈圈的田埂,农民们来往劳动,种植庄稼。就和我们的图一样)齐读

(说到禾:(出示图片)禾,就是我们常说的禾苗,瞧,禾苗慢慢生长,沉沉的稻穗压弯了枝,经过碾压、脱粒,就会成为大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哦!)齐读

5.读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6.字卡游戏。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好字卡。学生拿出后与老师举起相同的字卡并读出字音。

7.生活识字。出示带有生字的单位名称,交通指示牌,餐厅名称,甚食品包装。学生找学过的字。交流还在那些地方见过今天学的生字。

这么多字都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细心的小朋友以后可以多多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更多的生字哦!

规范写字,养成习惯

1.小老师按笔顺带领书空“日”“田”。

2.观察“日”“田”两个字的相同点

3.师范写(强调:日中间只有一横,田要先横后竖,两个字都是先里头后封口)

4.学生描红并独立书写。

5.学些笔画捺、点。(捺:从左上格起笔写一个短横,往右下方拉最后往右边推出去。点:从左上方往右下方加力,像画圆。)

6.小老师按笔顺带领书空“禾”“火”。

7.学生描红并独立书写。教师巡视,特别强调写字姿势。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

拓展猜字,学法延伸

1.出示猜字练习,说清要求,学生自主连线。

2.出示答案并指导

(恩,这弯弯的羊角真像羊字的两点;这鸟字的上半部分跟鸟头还真像,特别是这一点,像鸟的--眼睛;兔字的那一点像小兔的--尾巴,这交织的网线跟网字的两个撇点真像呀!这竹字的上半部分像图中的--竹叶)全连对的小朋友举手,这么多呀!表扬自己。

3.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新字,孩子们,要想认识更多字,我们除了看图识字,还可以多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识字,这样,我们会成为更棒识字高手!

上学了课件【篇3】

我上学了

设计说明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本课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游戏引入、图片欣赏、学唱歌曲、动手操作、讲解示范、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和校园,产生对祖国、学校、老师、学习生活的热爱。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收集我国各民族服饰的资料、图片等制成课件。(教师)

2.准备长城、天安门的宣传资料片、《爱我中华》和《上学歌》的歌曲。(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生间增进了解

1.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板书:我上学了)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现在上的科目是语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出它的名

字——语文。

2.你们喜欢上学吗?今天来到学校后,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3.互动活动:你们愿意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吗?请你们走到同学面前,相互握手,然后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减少课堂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活跃起来,为交流奠定自由、轻松的情感基调。

二、观察插图,进行爱祖国教育

1.认识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民族自豪感。

(1)播放天安门的宣传片,学生欣赏后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建筑物?

学生指出认识的建筑物,教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及文字,引导学生认读。

交流:你去过天安门吗?说一说你当时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自由交流:

来到天安门,我看到____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小结: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清晨时分,国旗徐徐升起;每天日落时分,国旗缓缓降落,这些都是十分庄严的仪式。

2.了解各个民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学生自主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画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利用图片介绍少数民族的服装、饮食、节日等。

(3)互动交流:同学们,你们都是什么民族的人?请少数民族同学在台前进行自我介绍。

(4)体验活动: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全班同学相互拥抱。

(5)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连心的兄弟姐妹,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

3.引读句子,抒发爱国情感。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长城和天安门举世闻名,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2)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有好看的衣服,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漂亮的校园,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启迪和教育不能只依靠口号,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借助图片,借助生活体验,借助教师语言,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图文结合,进行爱上学教育

1.引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高兴吗?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读一

读——我是小学生。(板书)

2.课件出示插图,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他们还高兴地诵读着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教师范读,然后领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1)“不迟到”的“迟”要读准翘舌音。

(2)“早,早,早”的“早”为平舌音。

(3)“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这句话要正确断句。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小朋友们是什么心情?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太阳”和“花儿”露出笑脸,要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句。

(2)小朋友们背上小书包可神气了,小鸟看见了也忍不住要问问,问什么呢?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二句。

(3)同学们这么早就背着小书包,他们要去哪里呀?快来回答小鸟。(教师趁机讲学校规定的上学时间和放学时间)

(4)小结:“不迟到”是小学生一定要遵守的纪律,只有遵守纪律,你们才会在学校里有更大的收获。

(5)语言交流:在学校里学习能让我们快乐、健康地长大,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呀?

(6)介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7)小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能为祖国立功劳。

5.齐读整首儿歌。播放《上学歌》,学生学唱。

设计意图:一首《上学歌》将学生带入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图文结合,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初步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从而乐于表达,乐于诵读。

四、讲解示范,进行读写养成教育

1.出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花猫,它哭得很伤心,老师就把它带来了。(出示小花猫手指玩偶,讲故事)

师:小朋友,我以前和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时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老鼠;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在我眼前跑,我也看不清,天天饿肚子。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朋友是怎样读书、写字的。

3.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读书姿势: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写字姿势: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1)“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小朋友来说,差不多三个手指并拢那么宽。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另外,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面。

(2)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和你的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3)胸离课桌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设计意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视力需要正确的读写姿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动作纠正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五、交流展示,进行热爱语文教育

1.师:书就是知识的海洋,乐趣的天堂。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回想一下。

2.小组内互讲故事,然后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针对同学的表现相机提出要求:讲故事时要尽量把故事内容说清楚,声音要洪亮,让同学听清楚。听故事的同学要专心,听清楚故事内容,看看同学哪里讲得好,向他学习。

4.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和家长一起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动学习的效果,教师的点评既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愿望,又能促使学生成长。一年级语文上册《上学了》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上学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和同学的教育。

2.借助图中人物对话组织同学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对学生渗透尊师和文明礼貌教育。

3.指导学生在看图过程中认读汉字“学丁冬年级班老师”。

教学重点、难点:认读汉字

教具准备:《上学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就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唱首歌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吧!跟录音齐唱《上学歌》。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观察图

1.按照顺序观察校门口有谁在干什么?校园里有谁在干什么?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话

3.指名汇报

活动二:练习口语交际

1.丁丁和冬冬在说什么?

2.他们是怎样进行自我介绍的?

3.指两名同学到前面进行自我介绍

4.同桌两个同学练习自我介绍

活动三:认字

1.出示主题图中的字

2.认识哪些字?大声读出来

3.请认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教师给予鼓励。

4.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

5.指名读同桌互读

课中休息

活动四:巩固

1.读字开火车

2.做举字卡游戏

活动五:

通过观察图我们了解了第三小学,谁知道我们学校叫什么名字?教师教认校名。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我们学校看到了什么。发现校园里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比比谁认字多,认字快。

三、堂清检测:

开火车跳读生字:老师书包学班年级丁冬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周教案:《上学了》

语文教案

一年级第一周教案(9月1日—9月4日)

一、周学习内容:《上学了》

二、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六个生字。

2.积累:(1)、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主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生活。(2)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孩子能在自然的心态下进行口语交际。

三、周学科融合:学唱〈〈上学歌〉〉。

四、周学情分析: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孩子,比较兴奋,也有些紧张,应有目的的让学生放松下来。

课题〈〈上学了〉〉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分析

本课是教材正式学习内容的准备课,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熟悉老师、同学,树立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和自信心。

学法

教师导法

放录音领朗读摆卡认字

学生学法

自我介绍自由讨论学唱歌曲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的与陌生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

2.积累目标:

(1)、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主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生活。

(2)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孩子能在自然的心态下进行口语交际。

3.生字目标:

进行渗透性识字:学、班、丁、冬、老、师、语、文、包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听录音,齐朗读。

2.细读感悟点:(1)、自主认识学校。(2)、自主交流。(3)、学习生字。(4)抽读字卡。

3.能力训练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4.拓展延伸点:放学后自豪的带领爸爸、妈妈参观我们的学校,在校园中找到我们认识的字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上学了

欢迎新同学我在一年级一班

来到新校园我爱实验小学

课后反思

我上学了

我上学了

教学目标:

1、激发一年级学生爱上学的情趣,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2、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想用你最洪亮的声音向大家介绍自己和你的家庭吗?看看谁的声音最洪亮,谁的胆子最大?(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姓名、家中有几口人,都有谁,在哪住,都干什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说一说:

1、今天是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你是怎样来到学校,能大声地告诉大家吗?(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来到学校的?)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上学的特别。

2、同学们,当你们与家长分别时,你对父母或是父母对你都说了些什么?你愿意告诉我们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3、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动物朋友们也来了,你们谁能帮助这只可爱的小猫,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它想说些什么吗?

4、如果你们现在就是图中的人物,你们愿意演一演吗?

5、同学之间想一想应该怎样说、怎样做?(体现合作意识,发挥想象力。)

6、自愿演一演。(鼓励表现的同学。)

三、认识页码:

1、翻一翻,看一看,这本书中有你认识的字吗?那么你要怎么告诉大家准确地地方呢?看哪里?(学生自己读认识的字,并能发现书本右下角的页码。)

2、指导认识书本右下角的页码,讲解1—4页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要谈谈自己的学习成果,今天在学校都学到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孩子存在胆怯心理,不敢发言,个别生比较踊跃。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耳目》教案(六)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耳目》教案(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运用看图识字方法让学生识字的课文。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观看花儿的场景,学习有关身体部分名称的5个字;第二部分则通过两个京剧人物形象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句俗语认识两个表示动作的字。图画展示的是儿童的生活,因此,看图识字的本质是利用已经熟悉的生活识字。这身体部分的5个字和两个表示动作的字,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常说的,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口、耳”等7个生字,其中“口耳目手足”借助插图认读。

2.会写“口、目”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口耳目足手”的功能,养成坐、立、行的规范,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

三、教学准备

“口”等7个生字字卡、词卡,课文插图ppT,有关视频,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口、耳”等7个生字,其中“口耳目手足”借助插图认读。

教学难点: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猜谜语。

课件出示: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答案(眼睛)。教师提问,眼睛可以用哪个汉字表示?(目)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积累运用

1.课件出示生字“目”,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指名读。

(2)请学生用“目”组词。(目光、目标、题目……)

课件出示(目光、目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教师小结:“目”和我们的眼睛有关,它的作用是看。

(板书:目--看)

2.课件出示生字“耳”和课文相关插图,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指名读。

(2)请学生用“耳”组词。(耳朵、耳机、耳环)

课件出示:耳朵、耳机、木耳,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教师提示学生指一指,拉一拉自己的小耳朵。

明白耳朵的作用--听。认真听老师讲,听同学讲,听家长讲

课件出示并板书:耳--认真听

3.课件出示生字“口”和课文相关插图,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指名读。

(2)请学生组词,其他学生跟读。

(3)指导书写。

请学生观察,“口”字像什么?(像人张开的大嘴)

观看书写提示,并学习新笔画“横折”,教师提示书写要领。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三)课中操《幸福拍手歌》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手呀,看那大家都一起拍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跺跺脚呀,看那大家都一起跺跺脚。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肩,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肩。

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肩呀,看那大家都一起拍拍肩。

(四)继续学习,识写巩固

1.学习生字“手”。

(1)歌曲过渡,歌词中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请同学拍拍手。

(2)出示课件插图中“手”的部分。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范读、跟读、指名读。

(4)交流“手”的词语和作用。

学生交流“手的词语”。

课件出示:手表、手机、双手

教师小结手的作用并板书(手--做、画、写)

2.课件出示生字“足”和课文相关插图,学生认读。

(1)出示卡片,学生范读,教师及时正音。齐读,指名读。

(2)交流组词,课件出示:足球、手足。

(3)小结“足”的作用并板书:足--走。

3.集中识字,完成课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指名读、排火车读。

(2)请同学端起书来,对照课本图片巩固认字,并说一说“口耳目足手”的作用。

4.学写生字“目”

观看书写提示,提示“目、口”中“横折”的不同写法。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领读小儿歌,回顾“口耳目手”的功能。

课件出示:

小眼睛,亮晶晶,

样样东西看得清。

小嘴巴,不乱讲,

唱歌答题我能行。

小耳朵,真是灵,

各种声音听得清。

小巧手,最能干,

写字画画样样行!

今天学习的“口、耳、目、手、足”都是我们身体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做

很多重要的事情,牢牢记住,好好使用。

2.布置作业

回家后,自己亲手做一件事情。明天到校后同桌两个讲一讲,听一听。

板书设计

3口耳目

口--说

耳--看

手--做、写、画

足--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再现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和词语,引导学生复习。认读、齐读、排火车读。

(口耳目手足)

2.听写上节课学的两个生字“口、目”,看看谁写得又好又对。

3.教师及时评价。

(二)课文学习,培养习惯

1.教师质疑:你会“站”和“坐”吗?学生自由做动作示范。

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小结,站要像松树一样直,坐要像大钟一样稳。

课件出示并板书:坐--钟站--松

2.出示图片,配图理解: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理解句子意思。

3.学生自己读,纠正自己的坐姿、站姿,教师指导。

(三)学写生字,完成作业

1.请学生观看书写提示,怎样写好“耳”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2.请学生观看书写提示,怎样写好“手”

注意第一笔“横撇”,“弯钩”的写法。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课本上描红仿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书写内容。

(四)阅读拓展,课堂总结

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人有两件宝》,再次感受“手”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在课堂作业本上认真书写“口、目、手、耳”四个生字。

2.课外作业

和家人一起读《耳朵》《猜字谜》

板书设计:

3口耳目

坐--钟站--松

行--风卧--弓

上学了课件【篇4】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教案(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初步培养观察能力和看图说话能力,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

2.了解学校生活,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3.通过看图、讨论、唱歌、听故事讲故事,增进对祖国、对学校、对语文学科的了解。

4.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语文学习,学会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校园生活,培养热爱学校、热爱语文学习的热情。

突破方法:将观察图画、听读儿歌与参观校园相结合。

难点: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突破方法:讲授法与实践法相结合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观察法、演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①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知道天安门和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标志,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了解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3.学习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初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启发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们是自己来的,还是家长送来的呢?你们来到学校门口时,看见了什么?

生:(学生回答有自己来的,有家长送来的)我们看见很多和我们一样背着小书包来上学的小朋友。

师:那么,回想刚才你们到学校的场景,然后大致浏览一下教材第2~3页的图画,说说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背着小书包来上学的。

二、出示教学挂图,指导观察

1.出示教学挂图。师:(出示教学挂图)现在大家仔细地看看,从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导观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图上的小朋友们背着书包,身着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服饰,在我们美丽的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高兴地庆祝“我上学了”。

4.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介绍首都北京,介绍天安门,介绍五星红旗,介绍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5.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我是中国人”,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习《上学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诵《上学歌》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上学歌》,先请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跟唱。

3.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

师:首先,我们来分一下小组,一共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五名同学,一名同学扮演花儿一名同学扮演小鸟,剩下的三名同学扮演背着小书包正走在上学路上的小朋友学生按教师的分组要求站好,选出组长,并讨论谁扮演什么角色

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怎样表演。首先,大家一起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然后,扮演花儿的同学对着三名去上学的同学微笑;接着,扮演小鸟的同学就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三名扮演背书包去上学的同学就唱“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最后,大家一起唱“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学生分组开始进行表演,教师点评。

四、说话演练,学生体会情感

1.师:早晨,老师见到你们,会说“小朋友们早”,这时,你们应该怎样回答呢?平时,你们见到老师应该怎么说呢?放学了,你们怎么和老师、同学道别呢?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再推选一名学生说一说。

3.情境模拟

教师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表演。如:早晨去上学时,怎么和爸爸、妈妈道别?上学后见到老师、同学该说什么?教师鼓励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礼貌用语。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环境。

板书设计

我上学了

我是中国人

我是小学生

上学歌

上学了课件【篇5】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教案(八)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祖国有多少个民族。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快乐。

2.会唱《上学歌》,知道自己是小学生了,爱上学校。

3.爱上语文,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2.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祖国

1.教师出示长城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教师总结: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修筑而成的,是祖国的标志。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

二、播放国歌,激发情感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出示天安门广场。

2.每当天安门广场上国旗升起时,广场上会聚集很多来自祖国各地,各个民族的同胞们来观看升旗仪式。

3.图片展示不同民族的人民身着不同的民族服装,了解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人民都是中国人。

4.出示字:我是中国人。

5.引导学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6.出示图片“我上学了”。说一说你看见的这些小朋友要干什么去呢?

7.齐读:我上学了。

三、教唱歌曲,爱上学校

1.师:上学第一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唱一首儿歌,一起来听吧。

2.播放歌曲。

3.带领学生读歌词。学生交流:歌词中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上学时爸爸妈妈都交代过什么?

4.指导学生跟唱歌曲。

5.引导学生边唱边配上动作。

四、翻看课本,爱上语文

1.引导学生说说你知道我们上学一年级的同学要学哪些功课?拿出语文书,翻开课本第5页,观察图画。

2.说说第5页的三幅图中小朋友们在语文课上都干了什么。

3.这节课上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呢?举手发言。

五、小结

教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上学的第一天,我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们还学会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了解了语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越来越棒的。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的配套练习。

上学了课件【篇6】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日月水火》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认识本课8个象形字,并能口头运用。

2.认识“捺”和“点”两种笔画。

3.会写本课生字“日、田、禾、火”。

4.感知汉字的形象性,感悟祖国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以及对祖国汉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构字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教学准备】

1.生字卡。

2.有关识字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认识本课8个象形字,并能口头运用。

2.感知汉字的形象性,感悟祖国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以及对祖国汉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字义,积累词语。

(一)学习生字“日”。

1.结合图形想一想,“日”表示什么?

2.你能看着画面用“日”组个词吗?(红日、日光、日头、日出、日落)

3.在学生说到“日出、日落”时,让学生看图用“日出、日落”说句子,如:日出的时候,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发出淡淡的、柔柔的光。日落时,太阳落在山尖,落在树梢。

4.“日”还指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试着组词:日历、日子、生日、明日、日诵五车。(教师讲解“日诵五车”:古人用竹子、木简写字,书便是用简连缀成的,一部书用简量很大,搬动时需要用车装。日诵五车也就是一天看很多书的意思。希望同学们能够日诵一篇、日诵五篇。)

5.同桌读一读所组的词语。

(二)学习生字“田”。

1.你在田野里能看到什么?能感受到什么?

2.看着田野上这美丽的画面,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老师引导:

①田野是美丽的,更是丰收的,美丽的田野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

②田野里有茂盛的庄稼,这些庄稼能给人带来很多很多的粮食。

③田野里能种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三)学习生字“禾”。

1.我们在什么地方会看到禾苗?

2.禾苗是什么颜色的?

3.“禾”这个字还可以组怎样的词语?(禾苗、禾谷)

(四)学习生字“火”。

1.大屏幕上出现了这么多的“火”,你们都见过吗?快来说一说。着火、火焰、火炬、火车、火柴、打火机、火苗、烟火。

2.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看不见火苗的火呢?(发火、火冒三丈、火速)当学生说出词语时,引导学生说话,如:发火--你看到谁发火了?火冒三丈--谁火冒三丈?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火速--谁火速去干什么?

(五)结合插图,合作学习“月、水、山、石”。

1.现在我们和“日、田、禾、火”成为了好朋友。除了它们,本课中还有一些象形字朋友,比如:月、水、山、石。2.小组中每位同学轮流当一次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会“月、水、山、石”这4个生字。并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二、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1.“日、田、禾、火”4个生字,生读字音。

2.师:我们学习的这几个字是古人根据其形状创造的象形字。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就把弯曲的笔画拉直,成了今天我们学的字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样的字。老师又给你们请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喜欢吗?太阳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与我们学习的汉字又有什么联系呢?在很久以前,古人也非常喜欢太阳,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太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人就是用这个符号来记录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写成这样的字了。(出示“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你们觉得有意思吗?这一课还有几个生字也是从图形变化来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打开书去认识它们吧!

三、拓展延伸,留有余地。

1.在课下查找哪些词语里含有“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请你把它们记住,我们一起来交流。

2.读一读,认生字。

【板书设计】

4日月水火

日田禾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本课8个生字。

2.学写笔画“捺”和“点”,会写本课生字“日、田、禾、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卡片上的字。

2.“找朋友”游戏:一生拿生字,一生拿图片,找到相对应的朋友。

二、指导书写。

1.出示“日、田、禾、火”4个字,学生观察一下,怎么样才能把这4个字写好?

2.学写“日”字。

①认识新笔画“横折”。

②师指导:“日”的两竖要直。学生描红。(了解“日”的笔画、笔顺,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示范写。学生模仿写。

3.学写“田”字。

“田”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注意里面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两边不要写满,“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4.学写“禾”字。

①认识新笔画“捺”。

②师指导:第一笔撇要平,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后两笔的笔顺是先撇后捺。

③教师示范写,学生模仿写。

5.学写“火”字。

①认识新笔画“点”。

②师指导:中间的撇要写在竖中线上。

③教师示范写。学生模仿写。

6.小组选出好的作业进行展评。评选“小小书法家”。

三、总结提升。

师介绍:

曾经有位外国友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他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那个古老的国家就是中国,他的每一个字就是我们现在学习和将要学习的方方正正的汉字。希望同学们认真练字,从中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四、拓展练习。

象形字在汉字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很重要。请小朋友们回家读故事的时候,找一找还有哪些字是象形字。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4日月水火

日月水火

山石田禾

【教学反思】

示例:本课都是象形字,适当渗透些识字知识与识字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象形字的构字特点,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教,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认识并运用这些字,并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既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主动到生活中去识字,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想,去问,去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别看他们都是一年级的孩子,一样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相关链接】

儿歌

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闪闪。

山峰高高,石块扁扁,田地方方,禾苗茁壮。

【教学随笔】

上学了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成长的喜悦。

2、领会父母对自己当好小学生的期望。

3、知道自己所在小学的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初步熟悉学校的环境和设施。

4、初步知道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从而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条件。

重点难点:

熟悉学校环境,体会上学的快乐。

课前准备:

学校实景图、学生不同时期的两张照片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知道丁丁为什么这样高兴吗?

2、板书课题:1、我上学了齐读课题

3、听故事,听清爸爸妈妈对丁丁有什么希望?丁丁有什么想法?

4、上学前,你的爸爸妈妈对你有什么希望?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准备,演一演。

5、看图,想想开学第一天的情景,与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集体交流

6、师述:同学们,你们已经渐渐长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老师要祝贺你们,在学校里,你们将会认识许多新朋友,学到许多知识,你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可爱。

二、了解自己的变化:

1、出示两张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有什么不一样?

2、请你把自己进幼儿园是拍的照片和最近拍的照片分别贴在树上两个空框中,小组交流自己的变化。

3、师述:你们看,从幼儿到小学生,无论是你们的身体还是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令人感到兴奋。

三、释放自己的感情:

1、老师想起一首儿歌正好能抒发你们此时的心情。

板书:背上我的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

2、可是,老师把下面的几句给忘了,请你们帮老师接着编儿歌,看看谁的儿歌最顺口,最能表达你们现在的心情。小组准备。

3、谁来给我们表演一下儿歌的内容?学生评议。

4、师小结并板书,学生齐读板书。

5、过渡:小朋友,现在你们真的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学校。

四、初步认识我们的学校:

1、媒体出示校园实景图。

你知道这是哪一所小学吗?

2、出示树形标签:

学校

地址

邮编

电话

谁能说一说?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对说。

3、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的设施也是非常完善的,下面大家来欣赏一段我们学校的录像。你们有什么想法?

4、媒体出示学校实景图

结合书上快活林的图,找到了就在图下贴一朵花。组内交流。你能找到哪些地方?学生上台来指点。

5、这节课上,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的学校,回家后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好吗?怎么说呢,先小组讨论,待会儿给大家说说,或表演给大家看。

6、师述:现在你们知道怎么向爸爸妈妈说了吧,别忘了说完后请他们打个分。

五、了解各种各样的小学:

1、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小学,请看书上的这些小学,你认识吗?

2、有些地方的学校环境不如我们的城市小学,有谁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吗?你能说说影片中学校的环境吗?

3、那么,我们该怎样呢?

4、师述:是呀,我们应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背上我的小书包,

高高兴兴上学校。

......

上学了课件【篇8】

教学内容:1--2页

教学目标: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3、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问:九月一日是什麽日子?学生回答,板书(上学了)

今天,小朋友们上学了,老师先带小朋友一起参观校园,请小朋友门仔细的观察,我们的校园都有什麽?

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参观校园,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看见了一些什麽?

学生交流]

师:是啊,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乐园,宽阔的操场就是我们活动的天地,校园是我们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你喜欢自己的校园吗?

二、出示挂图

老师这里也有一所美丽的校园图,你们还想不想看看?

学生观察:这所校园有些什馍?同学们在干什麽?

观察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0]

小结:小朋友刚才观察的非常仔细,数的也非常认真,在校园里,我们找到了那些数呀?

学生说1--10,并齐读

三、那你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说说身边的事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小朋友们说的很好,原来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到处有数学。

四、谁知道我们这节课上的什麽课吗?你们喜欢数学可吗?

课后记:

上学了课件【篇9】

我上学了

设计说明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本课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游戏引入、图片欣赏、学唱歌曲、动手操作、讲解示范、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和校园,产生对祖国、学校、老师、学习生活的热爱。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收集我国各民族服饰的资料、图片等制成课件。(教师)

2.准备长城、天安门的宣传资料片、《爱我中华》和《上学歌》的歌曲。(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生间增进了解

1.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板书:我上学了)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现在上的科目是语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出它的名

字——语文。

2.你们喜欢上学吗?今天来到学校后,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3.互动活动:你们愿意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吗?请你们走到同学面前,相互握手,然后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减少课堂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活跃起来,为交流奠定自由、轻松的情感基调。

二、观察插图,进行爱祖国教育

1.认识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民族自豪感。

(1)播放天安门的宣传片,学生欣赏后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建筑物?

学生指出认识的建筑物,教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及文字,引导学生认读。

交流:你去过天安门吗?说一说你当时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自由交流:

来到天安门,我看到____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小结: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清晨时分,国旗徐徐升起;每天日落时分,国旗缓缓降落,这些都是十分庄严的仪式。

2.了解各个民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学生自主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画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利用图片介绍少数民族的服装、饮食、节日等。

(3)互动交流:同学们,你们都是什么民族的人?请少数民族同学在台前进行自我介绍。

(4)体验活动: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全班同学相互拥抱。

(5)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连心的兄弟姐妹,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

3.引读句子,抒发爱国情感。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长城和天安门举世闻名,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2)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有好看的衣服,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漂亮的校园,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启迪和教育不能只依靠口号,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借助图片,借助生活体验,借助教师语言,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图文结合,进行爱上学教育

1.引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高兴吗?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读一

读——我是小学生。(板书)

2.课件出示插图,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他们还高兴地诵读着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教师范读,然后领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1)“不迟到”的“迟”要读准翘舌音。

(2)“早,早,早”的“早”为平舌音。

(3)“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这句话要正确断句。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小朋友们是什么心情?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太阳”和“花儿”露出笑脸,要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句。

(2)小朋友们背上小书包可神气了,小鸟看见了也忍不住要问问,问什么呢?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二句。

(3)同学们这么早就背着小书包,他们要去哪里呀?快来回答小鸟。(教师趁机讲学校规定的上学时间和放学时间)

(4)小结:“不迟到”是小学生一定要遵守的纪律,只有遵守纪律,你们才会在学校里有更大的收获。

(5)语言交流:在学校里学习能让我们快乐、健康地长大,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呀?

(6)介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7)小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能为祖国立功劳。

5.齐读整首儿歌。播放《上学歌》,学生学唱。

设计意图:一首《上学歌》将学生带入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图文结合,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初步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从而乐于表达,乐于诵读。

四、讲解示范,进行读写养成教育

1.出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花猫,它哭得很伤心,老师就把它带来了。(出示小花猫手指玩偶,讲故事)

师:小朋友,我以前和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时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老鼠;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在我眼前跑,我也看不清,天天饿肚子。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朋友是怎样读书、写字的。

3.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读书姿势: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写字姿势: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1)“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小朋友来说,差不多三个手指并拢那么宽。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另外,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面。

(2)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和你的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3)胸离课桌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设计意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视力需要正确的读写姿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动作纠正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五、交流展示,进行热爱语文教育

1.师:书就是知识的海洋,乐趣的天堂。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回想一下。

2.小组内互讲故事,然后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针对同学的表现相机提出要求:讲故事时要尽量把故事内容说清楚,声音要洪亮,让同学听清楚。听故事的同学要专心,听清楚故事内容,看看同学哪里讲得好,向他学习。

4.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和家长一起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动学习的效果,教师的点评既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愿望,又能促使学生成长。一年级语文上册《上学了》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上学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和同学的教育。

2.借助图中人物对话组织同学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对学生渗透尊师和文明礼貌教育。

3.指导学生在看图过程中认读汉字“学丁冬年级班老师”。

教学重点、难点:认读汉字

教具准备:《上学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就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唱首歌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吧!跟录音齐唱《上学歌》。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观察图

1.按照顺序观察校门口有谁在干什么?校园里有谁在干什么?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话

3.指名汇报

活动二:练习口语交际

1.丁丁和冬冬在说什么?

2.他们是怎样进行自我介绍的?

3.指两名同学到前面进行自我介绍

4.同桌两个同学练习自我介绍

活动三:认字

1.出示主题图中的字

2.认识哪些字?大声读出来

3.请认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教师给予鼓励。

4.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

5.指名读同桌互读

课中休息

活动四:巩固

1.读字开火车

2.做举字卡游戏

活动五:

通过观察图我们了解了第三小学,谁知道我们学校叫什么名字?教师教认校名。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我们学校看到了什么。发现校园里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比比谁认字多,认字快。

三、堂清检测:

开火车跳读生字:老师书包学班年级丁冬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周教案:《上学了》

语文教案

一年级第一周教案(9月1日—9月4日)

一、周学习内容:《上学了》

二、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六个生字。

2.积累:(1)、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主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生活。(2)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孩子能在自然的心态下进行口语交际。

三、周学科融合:学唱〈〈上学歌〉〉。

四、周学情分析: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孩子,比较兴奋,也有些紧张,应有目的的让学生放松下来。

课题〈〈上学了〉〉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分析

本课是教材正式学习内容的准备课,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熟悉老师、同学,树立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和自信心。

学法

教师导法

放录音领朗读摆卡认字

学生学法

自我介绍自由讨论学唱歌曲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的与陌生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

2.积累目标:

(1)、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主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生活。

(2)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孩子能在自然的心态下进行口语交际。

3.生字目标:

进行渗透性识字:学、班、丁、冬、老、师、语、文、包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听录音,齐朗读。

2.细读感悟点:(1)、自主认识学校。(2)、自主交流。(3)、学习生字。(4)抽读字卡。

3.能力训练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4.拓展延伸点:放学后自豪的带领爸爸、妈妈参观我们的学校,在校园中找到我们认识的字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上学了

欢迎新同学我在一年级一班

来到新校园我爱实验小学

课后反思

我上学了

我上学了

教学目标:

1、激发一年级学生爱上学的情趣,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2、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悟到上学真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想用你最洪亮的声音向大家介绍自己和你的家庭吗?看看谁的声音最洪亮,谁的胆子最大?(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姓名、家中有几口人,都有谁,在哪住,都干什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说一说:

1、今天是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你是怎样来到学校,能大声地告诉大家吗?(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来到学校的?)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上学的特别。

2、同学们,当你们与家长分别时,你对父母或是父母对你都说了些什么?你愿意告诉我们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3、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动物朋友们也来了,你们谁能帮助这只可爱的小猫,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它想说些什么吗?

4、如果你们现在就是图中的人物,你们愿意演一演吗?

5、同学之间想一想应该怎样说、怎样做?(体现合作意识,发挥想象力。)

6、自愿演一演。(鼓励表现的同学。)

三、认识页码:

1、翻一翻,看一看,这本书中有你认识的字吗?那么你要怎么告诉大家准确地地方呢?看哪里?(学生自己读认识的字,并能发现书本右下角的页码。)

2、指导认识书本右下角的页码,讲解1—4页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要谈谈自己的学习成果,今天在学校都学到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孩子存在胆怯心理,不敢发言,个别生比较踊跃。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耳目》教案(四)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耳目》教案(四)

教学目标:

1.我能通过看图对照,认识5个生字,会写“口、耳、目、手”等4个生字,认识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2.认识“口、耳、目、手、足、”五种人体器官,了解其功能。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学会形象记忆生字。

教学难点:会写横折﹑撇﹑弯钩三种笔画。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和生字卡片,实物图画。

教学过程:

一、手指操导入新课

1.手指操

嘴巴嘴巴在哪里?嘴巴嘴巴在这里。

耳朵耳朵在哪里?耳朵耳朵在这里。

眼睛眼睛在哪里?眼睛眼睛在这里。

2.这些人体器官在古代有不同说法。嘴巴就是“口”,耳就是“耳”,眼睛就是“目”。出示课件口耳目演示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识字3口耳目。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和老师一起读课前准备儿歌。5齐读学习目标。

二、借助课件,学习生字。

1.出示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和大家说一说。

2.学习“口”字。

那位小女孩是用什么向身边的小朋友说话的?出示“口”的图片,古文字,简化字,演示“口”字的形成,引出象形字的概念。练习口头组词,指导书写。

3.学习“耳”字。

有个小男孩儿听到她们的谈话,也跑来了,你知道他又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听声音的?出示“耳”的图片,古文字,简化字,演示“耳”字的形成,引出象形字的概念。练习口头组词,指导书写。

4.学习“目”字。

我们都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观察事物?出示“目”的图片,古文字,简化字,演示“目”字的形成,引出象形字的概念。练习口头组词,指导书写。

5.学习“手”字。

那位小女孩一边用口说着,还一边……出示“手”的图片,古文字,简化字,演示“手”字的形成,引出象形字的概念。练习口头组词,指导书写。

6.学习“足”字。

另外那位小女孩听得十分认真,她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站立的?出示“足”的图片,古文字,简化字,演示“足”字的形成,引出象形字的概念。练习口头组词,指导书写。

三、游戏巩固,加深记忆

1.做摘苹果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2.出示男孩身体各部位器官图,同桌之间做你说我摸的游戏。

3.找一找游戏: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学生举出相对的生字卡片,并读出生字的读音。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什么呢?

出示儿歌

(1)大眼睛,亮晶晶。样样东西看得清。小嘴巴,真能干,能说话,会吃饭。小耳朵,真是灵,

样样声音听得清。

(2)我有一双小小手,小小左手和右手。一共十个手指头,有了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来会梳头,还能写字和画画。

(3)我有两只小小脚,小脚本领还真大。会走路,会跑步。会踢毽子和足球。

(4)齐读儿歌:人有五件宝,口耳目手足。学习和生活,天天离不了。

五、巩固练习:完成习题卡上的内容。

六、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五种人体器官和它们的作用。其实,识字不仅可以在学校和课堂,在电视上,商场里,车站等,只要留心看,用心记,就能认识很多生字宝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吧!

七、布置作业:

在虚宫格里按笔顺书写生字“口﹑耳﹑目﹑手”各一行。

八、板书设计:

3口耳目

花卉学课件(通用11篇)


每个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相信对于编写教案课件的要求,老师们都不会陌生。通过学生的反应,我们可以得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结论。栏目小编向大家推荐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标题为“花卉学课件”,如果需要更多相关工具,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花卉学课件(篇1)

活动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花卉。

2.感受美的花朵带给人们的享受。

3、能够说出花卉的名称、颜色等主要特征以及花卉代表的简单含义。

4.单词:peachblossomspringblossomYulanmonthlyblossom

句子:Whatabeautifulflowers!

Itisnice!Itislovely!Itlookspretty!

活动重点:幼儿说出花卉的名称、颜色等主要特征以及花卉代表的简单含义。

活动难点:幼儿能够和同伴分享花卉的主要特征和花卉代表的主要含义。

活动准备:花卉课件和花卉图片,小熊头饰,一位教师扮演园丁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小熊出去玩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故事《春天来了》吗?

幼:记得。

师: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可爱的动物,它胖乎乎的,它是第一个发现春天的信息的动物,猜猜它是谁啊?

幼:它是小熊。

师:好,现在让我们跟着小熊出去玩。

幼:好,让我们走。

2、情景:小熊看到了美丽的花朵(一位教师扮演园丁)

师和幼:小熊,你去哪里呀?

小熊:我去看看春天来了,花园变得有多美丽。

师幼:我们可以和你一起去吗?

小熊:好的,我们一起去。

小熊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花园,遇见了园丁。

园丁:我能帮你什么吗?

小熊和孩子们:这是什么花儿?

园丁:这是桃花,看看这花儿有几个花瓣啊?

小熊和孩子们:五个花瓣。让我们闻一闻,真香啊!

(小熊又看见了月季花,迎春花,和玉兰花,园丁介绍不同的特征)

3、出示图片,回顾认识的花卉

师:这是什么花儿呢?它是什么颜色的?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种花儿呢?

幼:是粉色的,我见过。。。

师:粉色的花儿是纯洁的颜色,是女孩子最喜欢的花儿。。。

4、游戏:什么花儿不见了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什么花儿不见了?然后你告诉你的伙伴们这是什么花儿不见了,说一说这种花儿的特征。

幼:好的。

5.教师小结今天活动。

附:不同花儿的不同含义

百合花代表着:顺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贵..........

月季花代表着:爱情和勇气

康乃馨:健康、快乐、顺利

红玫瑰:美丽的爱情、美好常在

花卉学课件(篇2)

花卉装饰画

教材分析:

《花卉装饰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教版)第14册第3课,本课的设计以“花”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通过大胆畅想和表现的方法,采用概括、归纳和夸张的手法,设计绘制出美丽的花卉装饰画。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多角度认识和变形生活中的事物,美化生活空间。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一方面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本质特征有一定认识。能够独立思维和完成一定的任务。

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花卉幻灯片,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以视频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花卉装饰画的特点和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花卉装饰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知道花卉装饰画的一些基本手法,例如:概括、归纳和夸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自己设计、绘制的装饰画,美化生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畅想和表现,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运用装饰画的基本手法对花卉进行取舍、夸张和变形。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手法设计花卉装饰画 课

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花卉图案

学具准备:铅笔、水粉颜色、水粉笔等色彩用具、花纸

教学过程:

伴随音乐,播放一组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幻灯片。美丽的花卉装饰画点缀了我们的环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一下花卉装饰画。

1.让同学们认识到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通过 2.探究装饰画的特点,观察分析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更理解花卉的变形

3.讨论装饰画通过变形,组合,黏贴,绘画等形式呈现。运用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通过回绘制,拼贴而成的图画,欣赏讨论和发言。4试着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装饰画。

5.学生到台前展示作品,口述创作过程和作品内涵,教师及时鼓励的有创意的作品,适时提出建议。

课堂总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制造美得双手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留心观察,大胆想象,用我们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创造更美的作品装饰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

作为老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更进一步的拓展课本内容,把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叫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欣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作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我还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叫学生了解,发现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在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的凌驾于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材的一种人文精神。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过比较深入地挖掘生活中与花卉有关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花卉学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计以“花”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通过大胆畅想和表现的方法,采用概括、归纳和夸张的手法,设计绘制出美丽的花卉装饰画。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多角度认识和变形生活中的事物,美化生活空间。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一方面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本质特征有一定认识,能够独立思维和完成一定的任务。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花卉幻灯片,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以视频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花卉装饰画的特点和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花卉装饰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知道花卉装饰画的一些基本手法,例如:概括、归纳和夸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自己设计、绘制的装饰画,美化生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畅想和表现,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运用装饰画的基本手法对花卉进行取舍、夸张和变形。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手法设计花卉装饰画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花卉图案

学具准备:铅笔、水粉颜色、水粉笔等色彩用具、花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问好,欣赏导入。

伴随音乐,播放一组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幻灯片。引领学生进入新课《花卉装饰画》。

板书:花卉装饰画

教师:这些画好看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是做什么用的呢?(都是以花为主题的装饰画)学生:都是花、好看、美

教师:这些都是花卉装饰画,美丽的花卉装饰画点缀了我们的环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大家想不想要一幅美丽的装饰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花卉装饰画。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装饰画:具有装饰意义的绘画,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不强调很强的艺术性,而却有很好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与周围的环境又十分恰当的协调美,满足人们的装饰需求。

花卉装饰画的概念:

1、以花卉原样为基础

2、经过艺术加工、设计

3、用于美化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认识到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教师:播放PPT,提问:这些画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有什么关联?(装饰画由照片经过夸张,变形,组合得来的)学生:欣赏花朵图片和及装饰画,思考回答问题。

板书:装饰画的特点教师:这么精美漂亮的装饰画,我们能不能试着制作一幅呢?又该从何下手?步骤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讨论装饰画的制作方法,欣赏讨论和发言。请学生上台试一试。制作方法:

1、通过变形、拼贴、黏贴、组合、绘画等形式呈现

2、运用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 制作步骤:

1、先在拷贝纸上画好图形(铅笔打形)

2、绘制到正稿上(勾线)

3、填色(注意冷暖对比,颜色的饱和度)

4、完善润色

(设计意图:探究装饰画的特点,观察分析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更理解花卉的变形。)

三、教师示范,并介绍制作步骤。观察—构图—打形—勾画—上色—完善

四、练一练

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装饰画。

五、评一评

学生到台前展示作品,口述创作过程和作品内涵,教师及时鼓励的有创意的作品,适时提出建议。课堂总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制造美的双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留心观察,大胆想象,用我们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创造更美的作品装饰我们的生活。布置作业:

复习学过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作品。上网查阅资料,欣赏更多优秀的花卉装饰画。教学反思:

花卉学课件(篇4)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卉与生活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即将为大家展示的是我和我校的六年一班学生共同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整合课————《花卉与生活》活动中的一节课。

从活动过程的设计来看,本次活动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正是引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才能设计这么繁重的任务。

下面就课堂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具体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课的激趣导入中,我先是把搜集的'美观的花卉图片作成幻灯片,然后在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学生说说他们的认识或得到一种怎样的感官享受。这些色彩艳丽、搭配和谐,造型富于艺术美的花卉图和动听悦耳的音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整合结合起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的欲望激发了出来,他们的创造潜力和想象的空间已经越过了书本的界限,计算机这个工具也真正地体现了一种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师的示范指导化抽象为形象

在本节课上,教师查找,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过程演示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学生一边看教师操作,结合教师的讲解,对老师所传授的要点积极接受。计算机提供了这一便捷的平台。

三.信息网络拓宽了学生们知识的来源

在“花卉与生活”这节活动课中,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各种花卉图片和文字资料,知识面的拓宽,眼界的开阔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中,教师先让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再编辑汇报出来。在编辑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制作各种新颖的幻灯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2.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多姿多彩的鲜花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幽雅,一分宁静,一份热烈,一分执着。徜徉花的海洋,品位花的芬芳,感受花的文化,鲜花正以他独特的魅力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

本学期我们首先确立了《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主题,并把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归纳了五个子课题。花卉与养生,花卉与欣赏,花卉与食,花卉与药物,花卉与礼仪。

老师想听听大家已经了解了多少知识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

(老师出示一组幻灯片)

师:老师的这些图片大家喜欢吗?老师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平台。

二.明确任务

师:本节课仍然按小组进行活动,各小组先明确下小组任务。

(各小组出代表发言)

三.方法指导

师: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活动技能和方法。

(教师演示资料搜集过程)

四.学生自由活动,教师随即指导。

五.学生成果展示

六.交流评价

七.总结:

整合课(花卉与生活)说课+设计+反思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快捷的平台。我们应把计算机的技能掌握更全面,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与学科整合“不自然”

也就是说计算机与学科整合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上课的过程还比较蒙胧,现在在探索阶段,所以上课的尺度不能很好把握,不知道这个主题的学习需要几课时,虽说自己可以放宽,但总不能看到学生没全部学好,又多一课时,这样下来,其他的主题就不能进行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就不能把所有主题学完。怎样分配这个尺度,一个学期制定几个主题比较合适?还得继续尝试。

二、软件资源的贫乏

有些好的主题,硬件虽有但软件资源没有,无法进行教学,这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有现在最常用的软件就是office2000,flash等等这些软件太成人化,给小朋友用头几次可能还有点新鲜感,慢慢兴趣全被抹杀了,没有好的软件去吸引他们。

三、主题单元的制定受限止

上面也提到,由于软件资源的贫乏,所以主题单元确定受到很大的限止,一些好的想法,好的观点难于去实现,只能根据现有的几个软件去套主题的内容,不具操作性的主题制定得再好也没用。主题内容操作的单调性也与软件有关。

虽然问题还存在,但我们已经看到可喜的一面,通过整合,学生的观点已经慢慢在改变,而且学生确实学到很多东西,知识点非常丰富,还不能用“沉迷”一词,用“开心快乐”一词来形容学生学习一个个有趣的主题的心情,已经理所当然了。

主题学习的千变万化,确实能抓住儿童的好奇心。

花卉学课件(篇5)

花卉学课件


花卉学课件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对花卉学的基本理论、种植技巧、养护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呈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花卉的分类、栽培和繁衍等知识。本篇文章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花卉学课件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其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课件内容


1. 花卉学基础知识


花卉学课件首先会介绍花卉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花卉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动画演示等方式,将这些抽象而繁杂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花卉的栽培技术


花卉的栽培技术是花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花卉学课件会详细介绍不同花卉的种植条件、土壤要求、水肥管理等。通过实景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花卉的生长习性和种植要点。


3. 花卉的繁殖与病虫害防治


课件还会介绍花卉的繁殖方法,包括种子繁殖、嫁接等。同时,也会对常见的花卉病虫害进行重点阐述,并介绍相应的预防和防治方法。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花卉养护过程中的各种困扰和问题。


4. 花卉艺术彩绘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花卉学课件会增设花卉艺术彩绘的内容。通过示范和教学辅助资料,学生可以学习到花卉图案的构图与表现技巧,同时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培养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法


1. 配套教学实验


花卉学课件通常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实际操作,了解花卉栽培的过程和技术要点。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2. 互动式教学


花卉学课件中通常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比如选择题、填空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设置讨论环节或小组合作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实地考察


课件内容讲述完毕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花卉的实际生长环境和养护需求。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花卉栽培的实际操作过程,加深对花卉学的理解和记忆。


三、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提高教学质量


花卉学课件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用图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花卉学课件不仅注重技术与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花卉艺术彩绘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会欣赏花卉的美,也能够创造自己的花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3. 促进产学研结合


花卉学课件通常会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当前花卉产业的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通过与实际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更多的花卉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人才。



花卉学课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系统、全面地呈现花卉学的基础理论、种植技巧、养护管理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在现代教学中,花卉学课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花卉学课件(篇6)

主讲科目:花卉学

主要内容 :1,花坛的概念和类型 2,花坛设计的原则 3,花坛植物类型和特点 教学目的: 1,了解花坛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花坛设计的原则 3,熟悉花坛植物的类型 教学重点:花坛设计原则 教学难点:花坛设计

教学过程

引言(1分钟)上节课我们讲了花卉中花镜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了花镜的特点,花镜中适宜使用哪类植物,以及花镜的一些应用。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花坛的一些基本知识,看看花坛和花镜究竟有哪些不同?

(板书)花坛

讲述新课(16分钟)一 花坛发展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花坛发展的历史,花坛源于古罗马时代的文人园林,16世纪在意大利园林中广泛应用,17世纪在法国凡尔赛宫达到了高潮,那时大量使用的是模纹花坛。早期的花坛具有固定地点,几何形植床边缘用砖或石头镶嵌,形成花坛的周界。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坛的形式在发生变化,从平面----斜面---立体等多种形式。二 花坛的特点

1.具有规则性的外部轮廓,属规则式种植 2主要表现群体装饰图案 3.多一季性;

4.多设计在广场、道路的中央或道路两侧等人流较多的地带。

三、花坛的作用

1.美化环境:增加色彩,打破建筑物造成的沉闷感;

2.基础性装饰:可设置在建筑墙基及喷泉、水池的边缘或四周,以及雕塑、孤赏山石、广告牌等基座周围,使主题建筑醒目,富有生气; 3.渲染气氛:形成热烈和欢快的气氛;

4.引导交通:具有分隔空间、分道行驶和组织行人路线的作用。

四、花坛的类型

1、盛花花坛(花丛式花坛)

以色彩美为其表现主题。其特点是图案简单、轮廓鲜明、对比度强。植物种类主要有草本观花植物组成,要求花期一致、花期较长、高矮一致、开花整齐、色彩 艳丽。

如三色堇、金鱼草、金盏菊等。花卉之间界限明显,要求花卉种类间色彩对比强烈。缺点是观赏期短,经常需更换花草,经营管理费工。2.模纹花坛

以精细的图案为表现主题,又称图案式花坛、毛毡花坛、镶嵌式花坛等。

由于要求精细的图案,植物材料要求植株低 矮,株丛紧密、生长缓慢、耐修剪等。

五、花坛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一)花坛环境调查与分析

首先必须从周围的整体环境来考虑所要表现的花坛主题、位置、形式、色彩组合等。应服从园林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花坛的大小应与所处的空间相协调,一般不超过广场面积的1/3,不小于广场面积的1/10;出入口设置花坛,不妨碍游人路线和视线为原则。观赏轴线不宜超过10米。

(二)花坛的图案纹样设计

花坛外部轮廓主要为几何形,内部图案要简洁;作为主景的花坛一般采用辐射对称、四面观赏的外形,而作为建筑的陪衬物则可采用左右对称、单面观赏的轮廓。

六 花坛中植物类型及特点

模纹花坛 内部纹样不可过于窄细,一般不可窄于5cm,一般草本花卉以能栽植2株为限。设计条纹过窄则难于表现图案,纹样粗宽色彩才会鲜明,使图案清晰。色彩应与园林风格相适应,热烈的气氛中采用鲜艳的色彩,严肃的环境下准确展示纹样。设计的图案严格符合比例,要逼真生动。

盛花花坛主要是考虑对花坛进行装饰和避免游人践踏,一般设有装缘石和矮栏杆,其高度一般为10-15cm,不超过30cm,有些花坛边缘用盆花或低矮草本花卉装饰,如葱兰、麦冬、吉祥草、地肤等。

结尾(2分钟)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草花花同种花色的不同色系。

颜色 花 材

红色 一串红 红色牵牛 鸡冠花 红色百日草 黄色 万寿菊 孔雀草 金盏菊 黄色金鱼草 白色 银叶菊 白色矮牵牛 白色翠菊 三色堇 粉色 粉色矮牵牛 粉色翠菊

蓝色 串蓝 藿香蓟 蓝色翠菊 蓝色矢车菊 风信子 其他色 地肤 三色堇 福禄考 天竺葵

布置作业(1分钟)1,自己设计一个花坛,要求要有自己的主题和特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下课

花卉学课件(篇7)

花卉课件

引言:

花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装饰品还是植物的一部分,花卉都能带给我们美丽和愉悦的感受。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花卉的世界,我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而花卉课件则是一种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花卉的有效工具。本文将详细阐述有关花卉课件的各个方面,以期帮助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花卉课件的定义

花卉课件是一种以电子形式呈现的教学工具,旨在通过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要素,向学习者传达关于花卉的知识。它不仅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用于个人的学习和了解花卉。花卉课件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和目的的,从基础概念的介绍到深入的专业知识,都可以通过花卉课件来学习。

二、花卉课件的制作过程

制作一份高质量的花卉课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学习目标:在开始制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课件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教授基础的植物分类知识,还是为了展示不同种类的花卉。

2. 收集素材: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以及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文字内容。这些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和实地拍摄等方式获取。

3. 规划课件结构:根据学习目标和收集到的素材,规划课件的结构。可以采用目录、章节和导航等方式,使课件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

4. 制作课件内容:运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或Adobe Captivate等,将素材嵌入到课件中。确保课件内容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5. 添加互动元素:为了增加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兴趣,可以在课件中添加互动元素,如小测验、交互式图表和游戏等。

6. 优化课件效果:在制作完成后,对课件进行审查和修改,确保课件的流畅性和表达清晰。

三、花卉课件的优势

花卉课件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多媒体呈现:花卉课件能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呈现更加生动的画面和声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互动性强:花卉课件可以添加互动元素,使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可以通过点击、拖拽和选择等方式与课件互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 灵活性:花卉课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自由选择所学习的内容。

4. 提供丰富的资源:花卉课件可以集成大量的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学习者可以通过点击相关链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花卉领域。

四、花卉课件的应用领域

花卉课件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

1. 学校教育:花卉课件可以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方式。

2. 花卉培训:花卉课件可以用于花艺师和园艺工作者的培训和进修课程,帮助他们学习和了解更多关于花卉的知识。

3. 花卉展览:花卉课件可以用于花卉展览的解说和介绍,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欣赏花卉的机会。

结论:

花卉课件是一种非常有用和有效的学习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花卉的世界。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花卉课件能够生动地展示花卉的美丽和复杂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中,花卉课件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花卉课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花卉学课件(篇8)

自然变形

交互式变形工具很擅长快速模拟自然或有组织的路径效果,在下面的例子中,你将看到它是如何完成那些手工难以绘制的效果的。

让我们从创建一个花朵对象开始,再来慢慢研究相关的变化。

1.首先,用椭圆工具在绘图页面上绘制一个直径大约3英寸左右的椭圆。在绘图时按下Ctrl键,强制椭圆为正圆形。完成这个圆形,在它处于被选择的状态下,按下属性栏中的Convert to Curves(转换为曲线)按钮,将圆形转换为曲线状态,消除对象的椭圆属性。使用挑选工具,右键点击并将这个对象拖动到一旁,创建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将作为后面变形时的参照模板。

2.选择圆形曲线的原件,下面我们要用一种自定义的径向渐变对它填充颜色。当然,你可以使用交互式填充工具,但要快速有效的填充,按F11打开填充对话框是个更好的选择。在填充类型中选择Radial,将颜色调和由默认的双色改变为自定义模式,接着改变自定义填充的选项:将位置为0的颜色设为白色,位置为100的颜色设为100%洋红。然后在65%的位置上双击新增一个颜色标签,将颜色也改为100%洋红。确定应用填充后,移除所有的对象轮廓属性。(图01)

图01

3.选择交互式变形工具,在属性栏中选择Zipper(拉链变形)模式。将振幅和频率分别设为17和4,点击Smooth Distortion(平滑变形)按钮用以上设置进行平滑变形。这会在圆形的边缘上增加一点轻微的波浪效果。(图02)

图02

4.对那些同心的花瓣,我们可以创建中心相同的对象副本。为快速创建第一个副本,选择挑选工具,稍稍向对象中心拖动任一个角控点的同时按下Shift键,点击鼠标右键就可以创建副本。在这里,Shift键的作用时保证按比例缩放对象。重复这个过程来创建足够的副本,填满花朵中心区域(在我们的例子中差不多有13个副本)。然后随机地轻微旋转一些对象副本来偏移它们(如图03中黑色轮廓所示)。使用挑选工具可快速旋转任何对象,你可以双击任何选择对象进入旋转、拉伸模式,拖动任意角旋转手柄来旋转对象。(图03)

图03

5.接下来,我们要对刚才建立的圆形模板依次进行一系列的变形。使用交互式变形工具,选择拉链变形模式,点击随机变形按钮,将振幅和频率分别设为30和5,按下回车键进行变形,如图04左边所示。然后选择推拉变形模式,将变形振幅值设为20,确定,完成变形。圆形模板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所需要的形状了,如图05右边所示。(图04)

图04

6.随即切换到挑选工具,拖动鼠标用选取框选择花瓣造型中的所有对象。再次选择交互式变形工具,点击属性栏中的Copy Distortion Properties(复制变形属性)按钮,在标示指针出现后,点击变形处理后的圆形模板。变形效果会复制到每个被选择的花瓣对象上,现在你的图像会呈现出简单的花朵形状了。(图05,06)

图05

令人惊讶的变化

通过改变对象变形的数值,你可以快速创建更多种类的花朵样式。下面的这个例子我们会使用同一个对象来创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效果,来体验这个工具真正的实力。我们将在上个例子的基础上继续。

1.使用交互式变形工具,选择圆形模板,点击属性栏中的Clear Distortion(清除变形)按钮两次,清除对象上当前的变形效果。使用推拉变形模式,将振幅设为5,然后应用拉链变形,点击随机和平滑按钮,将振幅设为100,频率设为20。现在的圆形模板形状为不规则的波浪形。(图07)

图07

2.使用挑选工具以选取框选择所有花瓣对象,按F11打开填充对话框,改变自定义填充选项如下:位置为0的颜色为红色,位置在100的颜色为黄色,原来在65的洋红色位置改为40,颜色改为黄色,确定后关闭对话框。(图08)

图08

(注:图中设定值均为参考,你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3.在花瓣对象被全部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交互式变形工具,点击一次清除变形按钮,使对象恢复到变形前的波浪形状。使用复制变形属性按钮,用标示指针点击第一步中所制的圆形模板,随后会出现一个警告框,提醒你变形很复杂可能需要几分钟时间,是否要继续。点击确定后等待程序处理过程。(图09)

图09

4.如果有的话,移除所有的对象轮廓属性,这样我们所要的效果就完成了。像下图所示的那样,这个例子中的花朵有着穗状的花瓣和复杂的外形。(图10)

图10

结合变形和调和

你还可以将一种调和效果和变形效果结合在一起,对花朵造型创造出其它变化。这个例子步骤可能有些简短,但效果却不会令人失望。制作过程包括了对圆形曲线第一次变形和与缩小的副本进行调和,下面是具体步骤:

1.首先,使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直径大约为3英寸的圆形(按住Ctrl键强制椭圆为正圆形),将圆形转换为曲线(Ctrl+Q)。选择形状工具,按下Shift+Ctrl键,点击圆形曲线上4个节点中的任何一个,以选择曲线上全部节点。然后,按下数字键盘上的“+”,增加4个节点,新增的节点位于现有两个节点的正中间;再一次按下“+”,在曲线上增加更多的节点(这一次增加的数量为8个)。这样以来,原有的4个节点加上新增的12个节点将圆形曲线平均分为16段,如图11所示。(图11)

图11

2.选择交互式变形工具,选择推拉变形模式,并将振幅设为-50(注意是一个负值),用100%黄填充对象,去除轮廓属性。对象变为花朵形状。使用挑选工具,按下Shift键,向内拖动形状的任一个角控点,直至轮廓为原形状大小的10%左右,点击鼠标右键,创建一个对象副本。保持选择状态,用红色填充副本对象,和原件加以区别。(图12)

图12

3.切换到交互式调和工具,在黄色的花瓣和红色花蕊两个对象间拖动鼠标,创建默认的调和效果。使用属性栏选项,将调和步数设为20,点击应用按钮,这个效果就完成了。(图13)

图13

创建多样化的绿叶

很难想象没有绿叶衬托的花园会是个什么样子。这些叶子上的复杂叶脉是对CorelDRAW变形工具能力的另一个考验。为了模拟叶片形状的锯齿边缘,要经过以下步骤:

1.使用椭圆工具,创建一个长约3英寸、宽约半英寸的细长椭圆形,并将它转换为曲线(Ctrl+Q)。下面我们需要将曲线上半段的两条曲线转换为直线。使用形状工具,选择曲线顶部的节点,点击属性栏中的Convert Curve to Line(转换曲线为直线)按钮,将这个节点连接的左边曲线转换为直线;如图15所示选择第二个节点,用同样的方法将顶点右边的曲线转换为直线。这样,椭圆曲线转换为水滴状对象。(图14)

图14

2.在对象被选择的状态下,将对象填充为一种深绿色。选择交互式填充工具,从对象的底部向顶部拖动鼠标,应用默认的线性渐变设置。点击选择填充顶部的颜色标识,应用一种较浅的绿色。默认情况下,你可以用右键点击调色板顶部的“无色”来去除对象的轮廓颜色。(图15)

图15

(你可以在交互式填充工具的属性栏或对象属性泊坞窗中改变填充颜色。)

3.选择交互式变形工具,并选择Zipper(拉链)变形模式。将变形的振幅和频率分别设为50和30,创建第一次的变形效果。为了控制叶片边缘锯齿的方向,将交互式的菱形方块由对象中部移动到顶部,这样绝大部分锯齿都会向上。(图16)

图16

这些步骤在叶片基本形状上制造了一种变化。你可以通过更改变形的振幅和频率选项,或是调节对象的高度和宽度,迅速创建更多变化的叶片。(图17)

图17

最后,使用一组调和路径,我们就可以轻易地创造出植物的茎。我们先来创建一条路径并应用较粗的轮廓宽度(如8pt),轮廓色设为深绿色。按下数字键盘上的“+”,复制一个副本,改变这条副本路径的轮廓宽度(如极细线)并将线条颜色设为较浅的绿色。用挑选工具选择这两条路径,选择Window > Dockers > Blend(窗口>泊坞窗>调和),将步长值设为5,点击应用按钮创建调和效果。这样,植物茎部的明暗效果就出来了。(图18)

图18

最后,将花朵和茎叶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副简单别致的卡通图像。(图图blossom

blossom)

花卉学课件(篇9)

教材分析: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它们香气芬芳,颜色多彩炫目,使人赏心悦目,给人带来快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欣赏花卉,把学生带进花的海洋,学生通过用基本的纸雕方法来设计制作花卉,鼓励学生运用各种纸张制造各种不同的花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下,能主动探索纸雕花卉的制作方法,本节课我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表现纸雕花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纸雕花卉,让学生了解纸材的特征和性能,运用综合技法,设计制作一件或一组纸雕花卉。

2、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感受立体造型的魅力所在。

3、通过欣赏体验、设计制作,体验纸雕花卉制作的趣味,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卡纸和彩纸的特点,运用剪、折、卷、粘等综合技法,设计制作一件或一组纸雕花卉。

教学难点:

在具体纸花制作的过程中,如何把纸花做的漂亮有神韵,注意花的大小,颜色搭配、加工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不同造型、品种花朵的图片以及各种纸雕花卉的图片,教师作品以及范画,制作工具,各种纸张,课件。

2、学生:卡纸及彩纸,废旧挂历纸,剪刀、镊子、圆规、双面胶或海绵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束鲜花,你们说这些花漂亮吗?(漂亮)在大自然中,最美丽的就是花朵,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花园来欣赏花朵的魅力吧!(课件出示花卉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来引导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朵,自然界中的花卉随着四季的变化,花开花谢,就像老师花瓶里的鲜花一样,不可能永远留在我们的视觉中,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留住她们美丽的身影呢?

生:拍照、绘画等

师:你们看老师是怎么把她们的美丽留住的呢?

生:画的,彩纸做的

师:那你们看这几幅作品和我们平时用彩纸做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鼓起来了、变立体了

师:这种方法让花朵看起来更逼真,更漂亮了,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制作方法《纸雕花卉》(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交流,来引出课题,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纸雕花卉的制作,让学生感受到纸雕花卉的美。

二、欣赏纸雕花卉作品,探究制作方法。

师:纸雕花卉有很多制作方法:有平面制作法、折线制作法、曲面制作法等。如这朵花就是平面制作法,这幅作品上的叶子就是利用折线法制作的,那今天我们就主要来学习用曲面制作法制作的花朵。

1、首先将花瓣的基本形画在彩纸上并剪下来,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把彩纸折叠在一起,把其他的花瓣一起剪下。

2、其次选择一条宽约4厘米长约20厘米较薄或较软的纸对折,在开口一端剪成均匀的条状,注意千万不要剪断,剪好后就是这样,然后把它卷起来。

3、接下来我们把剪好的花瓣组合起来,再将做好的花蕊粘在中央。要想使花瓣更逼真,我们把铅笔放在花瓣的下面,大拇指放在花瓣的上面,轻轻一刮,这样就很自然的形成了弯曲状态。

4、最后我们还可以适当添加花茎和蝴蝶等。

师:这样一幅漂亮的纸雕花卉就完成了,那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老师是怎么完成这幅作品的呢?

生:1、剪花瓣

2、剪花蕊

3、组合

4、添加

(板书出示步骤)

师:看来同学们对制作过程已经很了解了,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好多纸雕花卉的作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对纸花制作过程的直观演示,为学生的设计、表现做了铺垫,为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生设计、表现花卉

同学们已经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下面我们就赶快动手制作一幅纸雕花卉的作品吧!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自己制作,我们比一比,看看谁做的最快最漂亮。

四、展示、评价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草地上,使它成为一个大花园。谁能说说这个大花园里你最喜欢的花,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五、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课后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纸雕花卉作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你能说说怎样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拓展、引导纸雕花卉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用这些作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花卉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花卉的情感。

2、要求幼儿在较长时间观察春季花卉的基础上,用语言描述花的名称、颜色及特征,培养幼儿口语表达力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习用圆形纸、折叠粘贴的方法、创作美丽的花朵,共同布置“春季花卉”图,进一步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1、利用散步时间带领幼儿观察春天的花,认识它们的名称及特征,并用彩笔画下来。

2、各色彩纸、彩笔、剪刀、胶水、大小不同的瓶盖等圆形物;范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教师启发谈话。

师:“前几天我们在幼儿园里欣赏了许多春天开放的花,还把它们画了下来,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画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看,并互相交流:你找到了春天的什么花?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有香味吗?

(二)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春天的花。

1、让幼儿互相交换看画,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

2、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描述花的名称、颜色及特征,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用上好听的词(如:散发淡淡的清香等)。

(三)个别讲述。

1、请个别幼儿示范讲述:展示自己的画,并对大家说说自己找到了春天的什么花?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闻起来有什么感觉?

2、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较完整地讲述。

(四)请幼儿给自己的画上彩,并剪下。

花卉学课件(篇11)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一课是湘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五个环节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把花卉纹样的设计运用作为教学内容,考虑花卉纹样的文化内涵及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教材围绕花卉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展开,让学生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在内容上,从花卉的写生,到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手法,从单独纹样的形式,到连续纹样的组合变化,循序渐进并强调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形式上,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为某件生活用品设计一个对称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活动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花卉,为某件物品设计一个连续纹样,由表及里,由简到难,都注重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今天我们主要针对活动一开展学习和设计。课标要求,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学生要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让学生了解掌握图案设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生活用品加以装饰,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依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借鉴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花卉纹样。

过程与方法:了解花卉从写生到变形的完整过程,学会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一定的组织方法,为生活用品进行装饰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传统纹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了解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进而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学习过《黑白世界》一课,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的组合变化制作出黑白不同的灰色层次,为本节课中利用点、线、面的综合表现来装饰纹样,奠定了基础,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思维上,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认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教学法:学生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让学生融入到花的世界中,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观察、对比法:这是我在本课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有六个问题是采用这个方法解决的',(1)大自然中的花与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2)纹样变形的过程。(3)纹样装饰利用哪些不同的元素。(4)元素相同,但形状、大小、粗细、排列方式有哪些不同。(5)适合纹样和单独纹样的不同。(6)均衡式和对称式在结构上的不同。对比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3、直观演示法:这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运用直观演示代替单纯的说教和凭空想象,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总结变形和装饰的方式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上述教学设想,我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欣赏花,融入到花的世界中,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对比大自然中的花和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对比中总结出纹样的定义。然后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纹样的变形,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再运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形等手法完成的。二是纹样的装饰,利用点线面,以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进行装饰。

3、让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出什么是适合纹样,什么是单独纹样,然后借助骨式对比发现单独纹样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学生是否了解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其次,评价学生是否做到了勤于观察、善于借鉴、精于制作、学以致用。第三,评价学生的作业,看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一个对称的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

望天门山的课件11篇


必须看的“望天门山的课件”选文章现在立即推荐。每一位老师在开学之前都需要精心准备好他们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一个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重要工具,应该由老师精心设计。我们热烈欢迎您的阅读,并希望您能够将其保留起来!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版块古诗《望天门山》,一谈到古诗教学,我们就可能会感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是古的语言,我们也只能通过诗来对那个时代,那种情景,那个人进行遥想。因为古诗需要讲的多,而课时却很少。可一旦什么都讲了,诗的意境就荡然无存了。在我们一般的古诗课上介绍一下作者,解释一下诗意,抄一抄诗句,就算完成任务。可是,我想一首好诗,经岁月的洗涤,文化的积淀,如同浓缩的精华,是应该值得细细品味的,下面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课来说一说我对古诗教学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根据这一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的时候,我以吟唱的方式来引出这首诗,既渲染了古诗的韵律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在教会学生怎样去读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我注重了抓关键字词去理解诗句,教会学生怎样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而且还相机进行了板画,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内容。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古诗教学最难讲的就是意境,诗以情而发。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诗,除了理解诗句外,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真正内涵,体会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以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顺势导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气势,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反复进行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中,走进这首诗的意境当中。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

为了加强这种意境体会,我又出示了李白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让学生感受。

最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画,抓关键字词进行了背诵。

我想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认真品味这精辟的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窦桂梅老师曾说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内容:“语文教改在何处,就在古诗吟诵处!”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2)

微课名称

古诗“望天门山”

视频长度

5分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知识点描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认识生字词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情背景。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片头

内容:古诗背景,标题和作者。

5秒

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朗读古诗,显现诗中情景。

23秒

第二部分内容:古诗背景介绍理解字词,讲解诗句

128秒

第三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朗古诗

22秒

结尾

再见

3秒

自我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的教学新课标要求: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和诗句及全诗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常年在低年级任教,能有微课进行教学,这不但能减轻老师负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视频上传到资源平台上,学生课后还能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学生掌握情况比传统学习方法好多了。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3)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一首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情,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基础,据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技能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教学重点,难点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更加爱祖国,以此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做尝试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材设计说明

这首诗有景有情,诗中有画,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拓展阅读”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在本诗教学中,我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本次教学中,我适时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读,背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情感得到升华。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断”、“开”、“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感悟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读通诗歌,初悟诗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三、激发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坐车的时候,是不是发现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情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五、赏析拓展,总结全诗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六、指导书写:(依据时间)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 “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七、板书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天门 雄伟

楚江 汹涌

孤帆

八、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诗歌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歌就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诗歌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教材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我就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展开教学: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

学习前两句诗时,高大的天门山、汹涌奔腾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长江边,学生眼前出现了长江,心中有了长江,口中更是呈现出了长江,一切水到渠成。

后两句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人的欣喜豪迈之情。

与此同时,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读的要求,在读中感受诗的魅力,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

因此,学完全诗,欣赏长江的风采时,在这气势磅礴的长江边,学生边尽情的抒发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惊叹、赞美之情。

三、加强课内外的整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通过这种课外阅读的延伸,既可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又能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个别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的读、背诵。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6)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⑵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⑶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

⑷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⑸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②停顿恰当;③有表情地朗读;④有画面地朗读。

⑹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评价)

㈡我能说,

⑺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⑻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⑽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②画一个片段;③画连环场景。

⑾作品展示。

⑿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8)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5、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巩固延伸

1、书写生字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

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系列11篇)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

二、托尔斯泰简介:

展示媒体资源中的`PPT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并了解他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三、作者简介:

同样是利用媒体资源中的PPT课件,展示作者茨威格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作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学生交流、巩固。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胡髭(zī)长髯(r2n) 鬈(qu2n)发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禁锢(ɡù)轩(xu1n)昂 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尴尬(ɡ1nɡ4) 锃(zènɡ)亮 甲胄(zhu) 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2、播放媒体资源中课文朗读的部分,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读课文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读课文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

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②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达出来。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③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3、研读与赏析。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②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2

知识与技能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重点)

2.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一、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提问1:本文前后对托尔斯泰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后文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提问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示例:描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3: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提问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提问5: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提问6: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提问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明确: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三、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灵魂

丑陋 犀利 高贵

普通 丰富 博大

矮小 威力 深邃

(丑) (美) 崇敬赞美

(形) (神) 欲扬先抑

可取之处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人物的思想内涵十分深邃。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足之处 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紧扣关键语句品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但因为远离那个时代,而且是外国的社会背景,学生体会不够深刻。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nian3)繁衍(yan3)迁徙(xi3)觅食(mi)惭愧(kui4)譬如(pi4)栖息(qi1)小憩(qi4)遨游(ao2)花团锦簇(cu4)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xx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ao4()无垠an4()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八.课后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xx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xx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课后记录: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4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位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安妮莎莉文,并且了解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这节课我们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生活,去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

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一是海伦凯勒的学习。那么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解决:莎莉文老师用了哪些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教育这个特殊的残疾儿童海伦凯勒的?海伦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地狱走向天堂的呢?

下面我们先看看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讨论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配问题]

【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我识字?哪些词语反映出我学会拼写单词的过程和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的§6—§7,划出写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句子,逐句分析并板书)

2.当我“杯”“水”不分时,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我认识水的?当时我的感受如何?(指导学生看课文的§8—§13,明确:带我到井房让我亲身感受水,我的感受从书中划出关键词并板书)

3.莎莉文老师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请概述这件事,从此我对大自然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指导学生看课文的§14—§21,明确: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我自己感受到了自然的真实面目,它有美好,也有残酷。板书]

这一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也看不见,却能感受到如此美的世界呢?

[明确:心中有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心去感受我们看到的世界。]

4.在第三段中找出作者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明确:艰辛而美妙]文中有几处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含义。[明确:§27和§38,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到她带来的甜蜜。]

【板书】: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敬爱与感激海伦凯勒

游戏中教单词兴趣、模仿拼写、自豪

井房中让我感受水恍然大悟、理解奥秘、唤醒灵魂、启发新思想

带我走进大自然感到自然美好和残酷

引导我懂得“爱”艰辛、感觉到爱在穿梭

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并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海伦一步一步从黑暗沉寂的世界里解救出来。小海伦也是一个好学、聪颖、敏锐、坚强的儿童,她克服自身的困难,不畏艰辛地学习,最终告别了黑暗,获得了心灵的光明。

三、下面还有两道附加的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文题“再塑生命”有什么丰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谁再塑了谁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指:

(1)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感悟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用此为题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析课文,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作者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用心去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把自己的感受写成500字的读后感。

++++++++++++++++++++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繁衍迁徙觅食惭愧譬如栖息小憩遨游花团锦簇冥思遐想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塑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第二周星期四)

五、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六、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七、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搜集身边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的事迹,你准备向他们学习什么?

课后记:学生对人物的命运感受比较深。但是对残疾人的生活了解不多,感受不深,虽然老师用小游戏来加深理解,但是还是有待提高。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5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浏览课文,自主发现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肤浅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

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全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

明确:议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

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第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第三,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

第四,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我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了解传记特点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另一方面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把把握人物外貌特点、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作为三大重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自读课课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文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自主构建;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在关键处加以点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把文本盘活了,实现了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维互动,实现了文本的价值,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方法有待加强引导,特别是目标意识与问题意识,自读不能变成被动接受,更不能变成漫无目的。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

滞(zhì)留禁锢(gù)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

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炙(zhì)热

(2)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7

1、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 教学课时:3课时

4、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8

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观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一)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刻薄”;后者属于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四、板书设计

须发: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抑

表情:蒙昧阴沉、抑郁寡欢、丑陋可憎

目光:犀利、深邃扬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将通过我简短的说课,同大家一起感受一位伟人,他就是是列夫托尔斯泰。我说课的内容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板书:课题、作者)。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均是大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列夫托尔斯泰》是本单元的第四篇文章,作者用他有力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悉心品味,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面对世界级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3)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综合考虑,我认为1、2两项更适合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任务3侧重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更适合作为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4的确立,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我认为它更适合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然,目标在完成时是难易不同,各有侧重的,因此,我又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二) 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1)教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灵活运用,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感悟法等教法。(2)学法指导,为了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以读为线索,通过初读、理读、析读、品读以及作业设计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 首先,初读。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二个环节,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让学生带着兴趣?) ,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析读品析读真情(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第二第三环节的学习主要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第四个环节,品读深层感悟品内涵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深思其思想内涵,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会做出总结 。最后,是作业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课下求知的自觉性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1.学习本文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描写一位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200字左右。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托尔斯泰》,有计划地阅读托翁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我期望通过这样的作业,密切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篇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主要是从本文的行文思路入手,力图清晰直观、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10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xx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己重新取了一个名字,以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他同他的姐姐道别,和女儿会合,并随同女儿一道离开,想去荣誉够不到他的地方。

但这没有成为一次惬意、自在的旅行,接下来,课文第4、5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逃离过程中发生的事——他被发现了。首先是同行的路人认出了这个伟大的作家,然后,警察、所有的公职人员、家人、记者们追踪上了他,鲜花、掌声、逃不掉的荣誉追上了他。然后,疾病也追上了他,死亡也追上了他。

课文第6、7段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托尔斯泰去世前的情景。死前,他终于达到了自己追求的境界——荣誉和物质都不能靠近的生活。在穷困的阿斯塔波瓦车站,记者、好奇者、密探和警察及宪兵、神父、官员等再也无法进入这个追求自由的伟人的生活。他向自己的女儿传达了自己最后的思考,将所有人拒之门外。

至此,行文线索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离家出走—和姐姐道别—被行人发现—被众人包围—在阿斯塔波瓦车站病倒——离去。

第8~10段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作者通过描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将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集中而完整地展示出来,展示了一个令全人类骄傲的作家孤寂而伟大的灵魂。这样一个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舍弃常人难以舍弃的东西——荣誉、优渥的物质生活,他正视生命的本质并努力地克服人类固有的局限,从而走向至善的境界。

二、领会传记散文的写作特色

1.紧扣中心,以小见大

在写作名人传记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材料太多,无法选择。太多的材料容易淹没观点,使得人物形象反而不容易突出。则严格选材,紧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能展现托尔斯泰精神风貌的事件被着重叙述,比如特别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时带的东西——日记和笔,而闲杂人等则一笔带过。作为一个“人类的人”,在他最后的日子,一定还有一些更有意义的大事,但是作者抛弃了其他材料,集中讲述托尔斯泰如何远离人群的过程,以小见大,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使托尔斯泰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而且很具有精神的感染力。

2.主观色彩浓厚,感情充沛

虽为名人传记,但实则“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者实际是借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人生和荣誉的看法。因此和一般追求客观实际不敢稍加点评的名人传记不同,感情非常充沛,甚至可以说,作者写作的时候其实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融进了这一伟人的生命中。比如作者说:“两个苍老衰弱的人一起坐在宽厚的僧侣们中间,因安宁和孤独而具有幸福的表情。”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欣慰之情。当写到“他已经被包围了,他已经被围住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时,我们能读出作者的心痛和愤怒。富于感情的语言也是感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3.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深奥而富于哲理

作为传记散文,叙事性非常强。作者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将一件普通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以第1、2段为例,这两段讲述的是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前因后果,文章没有从“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开始,而是细致、生动地描述托尔斯泰离开家时神秘而惹人怀疑的情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才交代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导火线——妻子翻查他的文件。相对于生动的叙事,文章的议论对学生而言有些深奥,在理解上要稍微予以点拨。深奥的议论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的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崇高的话题:摆脱人类固有的局限,做一个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人,做一个自由的人。

三、重点语句分析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

理解了托尔斯泰为什么是“小偷”,就能理解托尔斯泰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因为在自己的家里,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同时,“像一个小偷一样”也说明托尔斯泰非常小心谨慎,一定要保证行动的成功。“生活的监狱”也是这个意思,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世人所给的荣誉禁锢了他的生活,所以他只能选择离开,这样才能回到自己,而不是众人眼中顶礼膜拜的托尔斯泰。

2.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最后的有生之日。

离家出走不是“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但是正因为年事已高,所以他不愿意再在众人的崇拜中生活,世俗所尊奉的一切,荣誉、鲜花、掌声,对他而言,远比不上依照自己内心意愿生活来得重要。他喜欢的不是孤独和平静,而是孤独和平静所意味的生活:安静,不被人打扰,不被荣誉左右。

3.列夫·托尔斯泰,他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托尔斯泰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

名字也和他的钱、房子、荣誉一样,是属于公众的东西,这个名字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代表着成功、荣誉和掌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光环,在光环的笼罩下托尔斯泰已经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所以他决定抛弃这个名字,也就是重新做自己,不再在公众的注视下生活。

4.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有霉味,充满了污浊的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

只有贫乏的物质生活可以将他与那个被顶礼膜拜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区分开,这个低矮、贫穷的小房间可以实现托尔斯泰的理想: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回到自己。

5.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

“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托尔斯泰是人类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是相对大多数普通人,托尔斯泰摆脱了人类自身所固有的局限,追求本真的自己,所以是“人类的人”。

6.他的生活成为人类一种崇高的传奇,而他的斗争违反本意地成为我们的和每个世代的一个榜样。

托尔斯泰对荣誉的舍弃、对自由的捍卫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所以说他的生活是一种“崇高的传奇”。托尔斯泰斗争的本意是希望安静、不被打扰地生活,不希望做任何人、任何时代的榜样,不希望被顶礼膜拜,不希望被荣誉所困,但是他的斗争更凸显了他伟大的人格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所以违反他的本意成为世人敬仰的目标。

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钝()锢()尴()

带()纯()涸()滥()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you3()黑xuan1()昂xi1()利

侏ru2()酒si4()chi4()热

can4()然长ran2()han4()首低眉

广mao4()无垠an4()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他作品还有、、、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xx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xx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山村的课件(实用14篇)


山村的课件【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由3部分组成:一是以古诗《山村》为识字材料,通过引导学生熟读这首诗来进行识字;二是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三是组词练习,插图中导读小伙伴龙龙和文文正在进行组词练习。这些材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本设计侧重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熟、读通、读透《山村》这首古诗的前提下识字,使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初步培养在阅读中识字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四、五、六、七、十”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谁知道谜底是什么?(手)对,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手”。两只小手共有几个手指头?大家赶快数一数。(学生边数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1、2、3、4、5、6、7、8、9、10”10个数字。)

2、这10个数字还可以分别用10个汉字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10个汉字,怎么样?(板书课题,并领读)

(学生对新知的构建是在新知与已有经验和现有认识水平的碰撞中实现的。为促进新知的构建,教师先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新课,把“1~10”与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联系起来,提前渗透文本内容,实现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新知的有机结合,可增强学习兴趣,减缓学习坡度。)

二、学习古诗,认读生字

1、我国宋代有个叫邵雍的诗人,把这10个汉字都写在一首诗里面,想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请大家翻开课本第42页看“识字(1)”——《山村》。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首小诗,然后在诗中找出“一至十”这10个汉字,并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文)

2、谁想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想要解决自己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通过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生字,到投影前指着文中的生字领着大家读一读好吗?

4、现在,有几个淘气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生字卡片:山、村、台、九、枝。指名认读、抢读。)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识字课,在教学时应该适当降低难度,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然后让他们自主阅读与其他多种方式阅读相结合,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诗读熟,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准确,通顺。)

三、指导朗读,探究方法

1、这首诗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路走去二三里,不远处有个小山村,村里有四五户人家升起了炊烟,六七座亭台掩映在绿树丛中,鲜花簇簇,一片恬静美丽的景象。(教师边用语言描绘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诗中描述的美景。)大家看(指板画),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这首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想听吗?

(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范读和评价老师的朗读,意识到读古诗不但声音要响亮,还要注意节奏的抑扬顿挫。)

3、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之后由其他同学评一评,再指几生读一读,评一评。)

4、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读古诗的窍门,你们有信心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读一读看看。(生同桌间互读互听。)

5、谁能试着把它背下来?

(学生自由背诵,同桌检查背诵,指名背诵。)

6、同学们背得真好!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引导学生把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背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写字

1、这节课我们不但诵读了古诗,还认识了这几个生字(出示:四、五、六、七、十)可是,这5个生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老师问问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写好啊?

2、首先我们来学写"四"字,大家看一看这个字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四”字的第2笔是“横折”,第4笔叫“竖弯”,探究"四"字的书写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师先范写,然后要求生练习写3~5个。生写时师巡视检查指导,注意搜集典型进行评议。)

3、现在我们再来学写“五”字。(注意:要给学生讲清楚各个笔画,特别要提示“横折”为一笔,规则为:从上到下。)

4、学写"六"字。(板书:六。指名说一说写“六”字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六”字的撇不能写成竖或点,点不能写成竖或捺。)

5、学写"七"。(指名到黑板上田字格中书写“七”,注意“七”字中的横要略斜。)

6、学习书写“十”。

(引导学生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写在横中线上,“|”写在竖中线上,学生自己练习写,反馈、评议。)

7、请同学们把每个字再写一写,写完了请同桌评一评。

(认识生字、写生字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观察、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指导学生书写时,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笔顺和书写规则,注意间架结构。)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什么啦?(引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在这首古诗中,作者把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词语也用到了这些数字。(出示卡片:四面八方)你能试一试用今天学过的字组成一些词语吗?

(利用本课所学的'字进行扩词练习,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同学们也可以回家试给这首诗配上画,并在上面写一写今天学到的生字,让爸爸妈妈也来分享一下这首古诗中的美好意境,好吗?

山村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

难点: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谁愿意也来试着读这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读这一段的一起读(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4、再读课文,解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再细细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默读课文)

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样,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

课件对比句子:

想盖房,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砍下来。

(很多树木被砍了)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窗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了。

还有一个句子也写了许多树木被砍了,是哪一句?生读

你从哪儿看出很多很多树木被砍?(一栋栋、各式各样、大量)

找到这个句子的一起读一读。

(3)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在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色?(体会裸露)

(动物越来越少;生:空气越来越差;生:到处都光秃秃的)

齐读!

(4)小结

无数的树木被村民砍掉了,就连小树苗也不放过,这种砍伐是多么可怕啊。

郁郁葱葱的树木消失、小山坡裸露,村民们靠什么富起来,小山村为何最终却消失了?

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指名说

把树木变成生活所需品,让日子富起来的是谁?把树木都砍掉,最终导致小山坡裸露,让小山村消失的又是谁?

(板书:人类)

三、延伸扩展(感悟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人类!是啊,人们在把树木变成自己的所需品时,确实是让自己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如果这种砍伐是无节制的砍伐那么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变得一无所有。(课件展示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画面)

你还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听。

看着、听着这些,你除了难过、担心,此时你的心情更多的是什么呢?

这时候你最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的话是什么?

总结:感谢你们,老师代表这美丽的小山村感谢你们!!你们倒出了许许多多小山村的心声,你们是它们的知己,是它们朋友!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吧,告诉人们要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告诉所有的人都来爱护树木,都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山村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都没有了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

分重要。

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谁愿意也来试着读这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读这一段的一起读(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4.再读课文,解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再细细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默读课文)

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样,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

课件对比句子:

想盖房,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砍下来。

(很多树木被砍了)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窗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了。

还有一个句子也写了许多树木被砍了,是哪一句?生读

你从哪儿看出很多很多树木被砍?(一栋栋、各式各样、大量)

找到这个句子的一起读一读。

(3)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在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色?(体会裸露)

(动物越来越少;生:空气越来越差;生:到处都光秃秃的)

齐读!

(4)小结

无数的树木被村民砍掉了,就连小树苗也不放过,这种砍伐是多么可怕啊。

郁郁葱葱的树木消失、小山坡裸露,村民们靠什么富起来,小山村为何最终却消失了?

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指名说

把树木变成生活所需品,让日子富起来的是谁?把树木都砍掉,最终导致小山坡裸露,让小山村消失的又是谁?

(板书:人类)

三、延伸扩展(感悟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人类!是啊,人们在把树木变成自己的所需品时,确实是让自己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如果这种砍伐是无节制的砍伐那么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变得一无所有。(课件展示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画面)

你还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听。

看着、听着这些,你除了难过、担心,此时你的心情更多的是什么呢?

这时候你最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的话是什么?

山村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村的早晨》,(教师板书课题)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下晨字的写法,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写这个字。

2.齐读课题。

3.在你的心目中,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简要说自己心中对早晨的印象)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山村的早晨。(播放课件,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来欣赏美丽的山村画面。)

5.山村的早晨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再来读一遍课题。

6.当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古代诗人邵雍曾经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山村》,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7.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评析:教师在开课伊始,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字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形体美。教师两次引导学生读课题,第一次是在学生没有情感体验的情况下读的,第二次则是在学生欣赏完美丽的山村画面之后读的,情感的体验在逐步的加深,再结合古诗的适时引入,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山村的画面美,古诗的音韵美。整个导入过程自然流畅,贴近学生实际)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3.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山村的早晨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说说你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美丽的、宁静的、睡眼惺忪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4.你们刚读了一遍课文,就有这么多的体会,真了不起!还想读吗(想)

(评析: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让学生领略山村早晨的特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并且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你们真爱读书!读书就像品茶一样,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品,越品越有味道。待会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建议大家采用这样一种读书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当你读课文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出现画面,还可以让这些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动起来。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试着读读课文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前三个小节,边读边想象。

(评析: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教方法时,又是以一种建议的口吻说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民主平等的思想。)

2.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可以抓住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谈谈你在读的过程中眼前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小溪带走夜的鼾声,

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山村从甜梦中醒来,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重点体会:露珠打湿美的黎明;

晨风给她揉着眼睛。

(2)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晶莹的露珠,感受一下那温柔的晨风。(播放课件)

(3)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相机引导:这里的黎明是美丽的,是宁静的,露珠落在花瓣上、落在小草上、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摇摇欲坠。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师评价:我看到了露珠滚落;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我看到了露珠正在花瓣上跳跃。)

(2)缤纷的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歌声嘤嘤;

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

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

教师引导学生与下面的段对比体会。

彩蝶舞姿轻盈,

采花的蜂儿唱着歌儿;

小河舒展着腰肢,

炊烟袅袅地上升。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缤纷、歌声嘤嘤、欢快、轻巧

(4)同学们说的真好,既然诗中的句子这么好,那你们赶紧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吧!(当学生读不出来时,教师可以对比读,或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小结:同学们,你们读的各不相同,这就是读书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早晨像刚睡醒的女孩儿,

美丽、宁静、睡眼惺忪(xīngsōng);

噢(ō),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描绘(miohu)出这幅水墨m丹青。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水墨丹青是什么意思这幅水墨mo丹青指的是哪一幅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画的内容展现出来。(大自然给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小节。

(评析:通过学生轻声的读书,边读边想象,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对比,体会,欣赏画面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读书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的朗读,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书,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也为后面的个性化读书做了铺垫,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6)同学们,大自然为我们展现的水墨丹青仅仅是这些内容吗画里面还有什么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为我们描绘这幅水墨丹青的

(7)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几小节,把你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内容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有表情地读,也可以加上动作读等,在你们读的过程中,我也在读,我要读你们,我要从你们的表情上,甚至动作上来分享你们读书的喜悦。

(8)展示汇报。(为节省时间,每个小组只读一节。)

师:大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水墨丹青,大家清楚了吗让我们通过读来体现一下她的美丽!(师生合作读课文。)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读书的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等来辅助朗读,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只有真正地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而读书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样的阅读必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3.引导想象,读写结合。

(1)同学们,大自然这个多才的画家为我们描绘的水墨丹青仅仅是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吗不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山村的早晨,边听边想象大自然到还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播放音乐,想象。在听的过程中,心中的喜悦可以通过表情展现给大家。

(2)请同学们从美丽的山村早晨再回到我们的课堂之中。谁能当一次小诗人,把你想象到的美丽的景象写成诗句。(每人发一张小纸片)

(3)出示句式,学生练写:

的进画里来了。

(4)交流展示,品味评议。

例:美丽的小鸟飞进画里来了,

欢快的歌声在树梢上荡漾。

柔嫩的小草钻进画里来了,

大地捧出一块块碧绿的毛毯。

勤劳的农民伯伯走进画里来了,

他们扛着锄头去开垦希望的土地。

(5)同学们,你们就是一个个的小作家,小诗人。山村的早晨是美丽宁静的,是生机勃勃的,更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抓紧时间,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6)学生背课文。

(评析: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之美,早晨之美时,他们的情感已经深深地陶醉其中了,让他们及时表达,创设由内化一一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的方法,这是提高语丈能力的有效的途径,学生这时的写作也一定会下笔有神,精彩纷呈。)

4.拓展知识,回归整体。

(1)山村的早晨是令人陶醉的,让人留恋忘返的。其他地方的早晨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教师通过解说引导学生欣赏其它地方的早晨景象。

(2)同学们,不同的地方,早晨的景象各不相同。但是,常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同之计在于晨。早晨永远是美丽的,是充满希望的,是生机勃勃的!让我们一起张开双臂去拥抱早晨,拥抱自然,拥抱美好的生活吧!

(评析: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本延伸到自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所生成的情感能够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增强。)

三、布置作业:

学完这首小诗,你想完成什么作业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作业内容,并相机指导。)

山村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略读精读研读结合,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结合。

一、导读。

1、新课导入: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二、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2、自读检测

(1)字词积累: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鼠麴草(qū)孑然一身(jié)赭色(zhě)靛蓝(diàn)

悚然(sǒng)嗥叫(háo)麂子(jǐ)诡计(guǐ)

②辨析字形

清冽liè泉香酒洌liè

采撷xié仓颉jié

茸毛róng修葺qì

③词语积累

孑然一身: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赭色: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

萧疏: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叫: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④词义辨析

消逝消失消释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

消逝:随时间过去而不复存在(声音、云雾等)。

消释:疑虑、嫌隙、痛苦、恐惧等消失解除。

泄露泄漏

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也作泄漏。

泄漏:液体、气体等漏出。同泄露。

泄漏的含义较泄露广,并涵盖了泄露所能表达出的意义。通俗的讲,凡是可以用“泄露”的地方,均可以“泄漏”代替。

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俯拾皆是”,弯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多,很容易得到。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示例: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3、分角色朗读:5个同学朗读课文(1人第1-3段,1人第4-6段,1人第7-9段,1人第10-11段),其他同学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有的可以在课文中标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4、课堂讨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句子: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鹿子。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4.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三、研读

1、文章主体部分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我们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那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2、示范分析第五节。

这一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3、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探究一节,按照示例写每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4、组展示:小组集体朗读该节,然后1人展示鉴赏性文字。

鉴赏示例:

第六节: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的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第七节: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地灿烂之美。

第八节: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的渺小。

第九节: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第十节: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现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情感。

5、小结:自然风物特点内涵。

小溪清冽、养人人类声息相通。

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点缀、滋养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速长、最高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死亡的可怕。

四、赏读。

1、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督导一切。

(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3)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如鼠麹草一般谦虚、纯洁、美好而坚强,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默默担负着一个大宇宙的全部秘密。

(4)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者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5)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6)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2、小结: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五、拓读。

1、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2、按照示例,选择课文内容(或者其他内容)仿写句子

示例:诗是王维空山的新雨洗去俗世的尘埃与喧哗后留下的那份禅意,诗是杜甫浣花溪边的那阵秋风卷走层层茅草后袒露的那份情怀,。

诗是李白桃花潭边的离别/在历经繁华后/咂摸出的那份情义

诗是苏轼赤壁下的巨浪/在淘尽千古风流后/沉淀的那份感喟

诗是陶潜东篱下的秋菊/在繁花尽凋后/绽放的那份悠然

诗是冯至山脚下的泉水/在不分昼夜流淌后/感悟到的的那份亲切

3、课堂总结:

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4、作业: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

山村的课件【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讲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这里的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这一单元的课文集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愿望。

训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网址:更多说课]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美丽的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技能目标:

②、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山村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分析: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整堂课我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件资源,图文结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和洪水肆虐冲走小村庄的情景。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四、学情、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的学习与训练。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增多,他们的求知欲更强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学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取多读多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以画导入,激活情感

上课伊始,我以多媒体呈现小山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回忆旧知。然后娓娓道来:看到山坡上茂密的树林,看到清清的小河,同学们一定想到了昨天我们读过的一篇课文,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步,图文结合,对比质疑

多媒体能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让学生回忆小山村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后,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么美的山村,想不想去看看?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个小山村。接着,出示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加深感悟、理解,让他们在画面和朗读中感受到小村庄的美丽。

人们对美的东西都有无限向往之情。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山村的美后,我再次挑起他们的胃口:这么美的小山村,想不想去住几天,去看一看?(我猜想学生会说想去!)然后我话锋一转:可是没有机会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被洪水冲走了。让学生观看洪水肆虐冲走小山村的短片,并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为小山村的消失感到难过、惋惜。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课文重组,力求通过强烈的对比,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让小山村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学生带来震撼心灵的感觉。把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调动起来,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寻求小山村变化的原因,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课的重点。

第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弄清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我抛出问题:如此美丽的小山村就这样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永远的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和同桌交流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2、3自然段。

最后,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句子,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抓住重点词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一年年,一代代等组织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到小山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再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本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层层提高,加深后再读,再体验,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

第四步,升华情感,明白道理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学生充

分理解了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其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要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第五步,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针对现在存在的一些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怎样做,再倡导学生写一条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的广告词,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如下)

美丽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乱砍滥伐

消失

这一板书方式在于抓住小山村的变化,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山村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重点指导“果”字和“条”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淳朴、可爱,并且热爱小山村。

4.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理解课文,体会小山村的美丽、可爱和它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背诵了近40首古诗,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学生大声背诵。)是呀,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每当逢年过节,放假休息,大家都会回到故乡看望自己的亲人,看看家乡的变化。秦老师的老家就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如今那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看一看,感受小山村独有的那份淳朴、美丽与可爱。(范读课文并放课件,音乐响起。)

点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感染熏陶,给学生们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读起课文,一定是被什么吸引了、打动了。能和老师说说吗?(学生:我觉得小山村太美了,秦老师读得声音洪亮,而且特别有语气,我愿意向您学习。)你说得真好,听得又认真,一会儿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学生:谢谢老师!)

点评: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朗读课文,或者用小手指着看看课文,思考:课文中写了小山村的哪些景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边说,老师边画简笔画。)

点评: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同时,注重了人文关怀。利用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也体现出老师的语文基本功。

二、看课文,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集体识字。(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选出难学难记的生字,缩小生字范围。)要求:齐读生字卡,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举手示意老师。把这些字帖在黑板上简笔画的相应位置。)

点评:教师用测读的方式学生字,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已知情况,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经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

1.同学互相帮助学习。要求:找小伙伴一起学生字。先一起读读课文,再一起找到记字的好方法记这个生字,都掌握后互相用生字卡检查检查。最后再一起读读课文。

点评:低年级同学的自主学习有一个培养过程,老师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先让学生随文识字,再用好方法记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为今后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2.同学们自己再选出难字:脚、望、底。(请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这几个字,帮助加深记忆。方法:带读这个字,让大家说说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组组词,说说谜语,说说自己编的顺口溜等等都可以,小老师能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评价。)

点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出示了一些识字方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生字教学,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真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同时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生字的积极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3.全班读读词(投影)

小山村、山坡、果树林、山脚下、漂亮、清澈见底、时间、抬头、远望、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

4.生字返回课文中认读。(投影:生字变红。)

5.识字火车开起来,每个同学单独识字。

点评:引入识字游戏——“开火车”,调动学生积极性,快速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巩固识字效果。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你们喜欢这个小山村吗?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表达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我们四人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什么方式呢?

1.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点评: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画自己心中的小山村。

点评:创设想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力。

3.上网查资料。

4.唱歌表达。

小组学完后汇报。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点评: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看到别人的优点与不足,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接受同学指出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5.全班配合读课文(投影配合)全班读1、6自然段,女生读2、4段,男生读3、5段。要求:正确、流利、表达出热爱小山村的情感。

点评: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的信息增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的进行学习。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先出示耳刀旁,问问同学:谁知道它的名字?教给大家。

(投影:书写“那”这个字。)板书范写。

2.范写“果”和“条”两个字,请同学们比较着记忆。再提醒大家应该注意的笔画。(果:竖要通到最上面,最后两笔是撇和捺。条:第二笔是折文,最后两笔是左点和右点。)

3.书写纸上练习书写。大声地自信地读读纸上的字:我能写得好!

要求:写字前首先做到三个一,再写一写。描一个写一个。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40分钟,我们一起走进小山村,感受着它的富饶与美丽,淳朴与可爱,变化与发展。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真诚,更加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希望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能做得更好。

山村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生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1、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2、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山村的课件【篇9】

主要内容:辅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读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一、 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早晨吗?

(教师板书课题)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下“晨”字的写法,可以跟着我一起来写这个字。

2、在你的心目中,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简要说自己心中对早晨的印象)齐读课题。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山村的早晨。(播放课件,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来欣赏美丽的山村画面。)

4、当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古代诗人邵雍曾经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山村》,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6、揭示课题,山村的早晨是美丽的,迷蒙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13、山村的早晨

7、山村的早晨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再来读一遍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提出要求,感知语言。

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读中画出生字,标出各小节序号。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了解文章意思,。

3、指名朗读文章。(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4、把课文读通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山村早晨的那些景物与特点?

三、 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2、引导学生按字形结构分类,注意不同结构字的特点,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左右结构的字重点指导“妆、缤、幅、影、梳”,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展、盈、拳、羞”。

先示范书写,再让学生练习写。(注意笔画正确,注意各部分的搭配)

3、组织交流学习生字的记忆方法。

四、再读课文,达到熟练。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

2、同桌协作,互查生字读音,互相订正。

3、指名朗读文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3、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山村的早晨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说说你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美丽的、宁静的、睡眼惺忪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六、小结

课文描绘了山村美丽的早晨,这是一副美丽的画,是大自然的杰作。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受再来读一遍课文吧!

七、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组词

山村的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谣的音韵美,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背古诗。

师: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那么你们想不想再学一首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邵雍写的童谣《山村》。

齐读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谁知道山村什么样?

生自己说。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看看山村到底什么样?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生1:画上有一些花;

生2:画上有山;

生3:画上有房子;

生4:画上有亭子;

生5:画上有一些草;

师:我也想描述一下行吗?师背《山村》

师:其实刚才我描述的就是山村这首小童谣,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小童谣?

要求:边用手指指着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师:现在,我来和同学们一起读,老师大点声,同学们小声跟读。

师:这一次,是不是又多认识了一些字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童谣。可是,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我问老师。

生2:我问小组内的同学。

生3:我问同桌。

生4:猜一猜或者到认字表、查字表中找

学生自由学习。

再指名读童谣。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生互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踊跃,我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用手指指着童谣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能像刚才一样,给我也说一说,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和我们读得不一样,老师你是怎么读的呀?

师:我呀,先把字音读准,然后想象着眼前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就在小山村里,读得就有感情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也想象我这样边想象边有感情的读吗?

生:想。

师:可是,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要先把字音读准。那么现在就请小组长们该上场上场了,这周轮到哪些同学做组长了?

师:这些字你们小组的同学是不是都认识了呢?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办法检查?

组长1:我打算让我们组的同学一个人一个人的读。

组长2:我想大家一起读。

组长3:我想大家一起读,然后抽生字,让他们抢答。

师:好,那现在就请小组长带领组员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练到。

小组学习两分钟。

三、游戏巩固识字

(1)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师:为了庆祝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所有的生字,让我们到果园里去摘一些果子吧!可是这些果子却不是随便摘得到的,得读出果子后面的字或回答出问题才能摘下果子。还想摘吗?

生:想。

师:有困难也不怕?

生:不怕。

师:你们真是好样的。

出示果树,上面挂满果子,果子后面是字或者词或者一句话,或者是一个问题。

生读或回答。

(2)找朋友。

师:没有摘到苹果的同学别着急,地上呀,还有一些已经熟了的苹果,你们愿意把这些苹果也捡回去吗?

生:愿意。

学生到前面捡苹果,并且做找朋友的游戏。

四、课间活动:表演《数鸭子》

门口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咕嘎咕嘎,真呀真漂亮,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

五、再读课文,初步掌握小童谣的读法。

师:生字已经能够读准了,那么谁能像老师一样边想象边读童谣?

指名读。4人

师:你们这么积极,又一次感染了我,我想再读一次,行吗?

生:行。

师:不过,这一次可有一个比较难的要求:我读的时候哇,请你用铅笔在我停顿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做上记号。

师:谁能说说,我都在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生:去的后面;村的后面;台的后面;九的后面。

师:你们也能这样的试着读一读吗?自由练习。

师:谁想来试一试?

师:现在来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吧,也可以找在座的老师大朋友读。谁先来?

生读完。

试着背诵童谣,其他同学可以看书跟着一起有感情的读。

山村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会本课“曾、郁、葱”等生字。

2.通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对比小山村被毁的结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大自然。

3.指导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感受小山村的美丽。

2、通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对比小山村被毁的结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大声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同桌互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展示以前美丽的小山村(课件)

同学们,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见了小鸟在歌唱。(你真会观察)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2:我看到了有许多小鱼。(把话说完整)

(2)那你能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小山村吗?

生:漂亮、美丽……

(对,这个有山、有水的小山村真是美丽!)

2、展示现在的小山村(课件)

然而,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一场灾难降临了,请看!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呢?

生:小山村被洪水冲走了,我很难过。

(是的,老师跟你们一样,为着小山村的消失而难过。)

3、出示课题

小山村它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27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来,齐读一次课题)(用响亮的声音读课题)

二、检查课文字词,初读感知课文

1、出示阅读要求。(5分钟)

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23页,大声自由地读课文。利用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画出来的字词跟你的同桌读一读。开始吧。(出示全屏)

生自读,师巡视。

(不少同学都划好了,别忘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2、检查自学情况

都读好了吗?(生:好了)请坐好来。(大家的坐姿真美!/老师喜欢你,因为你的坐姿真美!/老师是喜欢你的,但不喜欢现在的你。)

(1)读词语(个别读行,全班读行,全班再读全词(6分钟))

刚才,我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现在就来考考你,谁会认这些词语。你来/我想请一个上课最认真的……(此时针对学生的反馈给予纠音)①个别带拼音读全班读②小组开火车读全班读

③去掉拼音全班读

(2)出示例句,读句子,(2分钟)

真了不起!词语会读了,那我们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你还会读吗。(请你。)(读得可真好!)

纠音:请再读一遍。)

三、随文识字、以读入境

1.品第1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词语也会读了、句子也能读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这小山村。现在请你拿起课本,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美丽)

(1)理解第一句

山脚下,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出示)

①来,请你美美地来读一读这一句。(还不够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小山村美丽,你能向他那样读一读吗?来,全班一起来读。(你们读得真好!我发现原来你们是着重读了“美丽”这个词)②小山村是美丽的,那小山村一直都这么美丽的吗?(不是!)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曾经)③出示“曾经”

。师:

跟老师读ceng曾(出示“曾”)上下结构“日”字底。组词“曾经”“曾经”有“以前、过去”的意思。

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那我们要着重读哪个词?(曾经)谁能读出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个别、想读的同学来读一读,)

③:所以,同样一句话,抓住的关键词不一样,读出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全班一起读,读出小山村曾经是美丽。)

(2)理解第二句,并指导朗读。

①书上是怎么介绍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的?请你用波浪线划出来。(都划好了吗?)划的是哪一句?你很会读书!大家都很会读书,都找对了。来,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话:1、……2、……你认为哪句写得好?(第二句)来,说说你的看法。

对比句子:

②课件对比句子

山上是树林,村边是小河。

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1:因为用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那你从郁郁葱葱,清澈见底的读懂了什么?)

生2:因为写得具体详细、生动。(那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郁郁葱葱,清澈见底的读懂了什么?)

生3:郁郁葱葱写出了树木很茂密。(那你见过茂密的树吗?你见过的茂密的树都是什么样?(枝多、叶多,树长得很茂密)枝多、叶多那就是茂密。郁郁葱葱就是茂密的意思。

③出示生字“郁”“葱”。

“郁郁葱葱”这个词是我们今天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跟老师念:郁郁葱葱。(开小火车读)那形容树木长得很茂密就叫郁郁葱葱。

④你发现了“郁郁葱葱”这个词有什么特点?(AABB)

像这样的四字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你积累的词语真多!)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词语,平时呀多多积累。

见过清澈见底的小河吗?(见过)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干净、透亮,澄清)(清得可以小鱼,沙石)说明这河水很干净,透亮,这就叫清澈见底。

谁能好好地读一读这一句。读出这是一个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个别,很好,你是抓住郁郁葱葱、清澈见底这两个词来读的)

(来,全班一起读)

(3)理解第三句

真的太美了,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然而,此刻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马上飞到这小山村去,看看这里的人们过得怎么样。

漂亮的女孩读一读。帅气的男孩也来读一读。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了?(快乐)说说看。(因为人们每天都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人们每天……)婉转在这里就是动听的意思。你真棒。(人们每天都能听见鸟儿优美、动听的歌声,看到小鱼自由自的游玩,心里自然舒畅。)

你能用“快乐”的心情去读一读吗?全班读,起。

感悟

假如你就是生活在这郁郁葱葱的林子里的一只小鸟,或者是这小河中的一只鱼儿,你的心情怎样?(开心、幸福)(

(现在让我们带着开心、幸福的心情全班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指导背诵、词语练习。

①方法

作者只用了三句话就把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知道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吗?(第一句)对,作者围绕第一句话在具体的写了(课件)先写山上是……再写村边是……,接着写听见的……最后写看到的……

②像这样的写法就是先概括地说,后具体地写,以后我们在中也要这种方法。现在请你试着按照作者的这个思路,赶紧去背背第一自然段。看谁背得最快。(检查结果你们都很棒)

五、指导书写

①课文学到这,我们刚刚学过的这三个生字你还认识它们吗?来,读给我听听。(真棒!)②那这三个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或者这些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生说)③那今天我们就重点写一写这个“葱”字(范写: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草字头”写在……“匆”写在……,特别是这一点要落在……最后写“心”部,则要写得扁一些。)④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田字格写一写这三个字,要看准了它们在田字格的位置。(大家把笔暂时先停下来)(反馈:你们要向他们学习)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曾经的小山村很美丽,然而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山村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八个字,认识并书写,横,掌握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会写汉字一。

2.巩固常用量词和数词的搭配。

3.背诵《小山村》。

4.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渗透识字。

5.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一起把昨天学的《数字歌》作为见面礼,送给客人们,好吗?(生齐背《数字歌》)

2.多么动听的歌谣呀,你们看,连丁丁、冬冬都不由自主的吸引来了。我们跟他们打打招呼吧!

3.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大家庭里来了很多的客人,冬冬: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刚才背的歌谣真好听,今天,我和丁丁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古诗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好吗?这首古诗的名字叫《山村》。(师板书课题)谁记住了诗的题目?

二、熟读,背诵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邵雍,杨老师很喜欢这首诗,想读给大家听,可以吗?(师范读,生指课文听)

2.老师读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忍不住也小声的跟着读起来,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要求:自己小声的用手指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悄悄的请教同学或老师。

3.同桌互相练习指读,小组比赛指读。

4.师分男女生比赛读,请后面的客人当裁判。

5.出示远景图。小朋友们,我们再前行二三里就到了诗中描写的小山村,让我们踏着诗歌到小山村里去看一看吧。(生看图朗诵)

6.你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画笔把小山村的美景图画完。(生补充图)

7.和着优美的音乐,一副美丽的山村图即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这美丽的画卷中,一起美美的背诵这首诗。(生背诵、多种形式抽背)

三、识字、写字

1.小朋友们背的真好,连我们的字娃娃都坐不住了,你们看,他们跳到了黑板上,你还认识他们吗?(抽生当小老师教读)

2.巩固识字。(老师指读、开火车读、游戏:摘苹果)

认读词语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十枝花

3.游戏:找家

生字娃娃玩累了,,他们该排队回家了,可是他们忘了自己的位置,哎呀,这可怎么办?你么谁来帮帮他们呢?(师出示空生字的诗歌)

齐读检查。

4.写字。

认识新笔画横,书空并掌握笔顺规则:从左到右。

生观察田字格的范写,师指导书写。

生自己连写一

山村的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小村庄前后情景的的对比,揭示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小村庄吗?再一次回到这个小村庄以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词语。

1、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抽读

二、初读(自由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

(一)原来的村庄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村庄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

2、品读句子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自由读、指名读)

(1)品读,读出小村庄的美丽。教师相机板书:美丽、森林、村前、天空、空气。

(2)闭上眼睛想象:这么美丽的除了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外,还会有什么?(青草、白云、小鱼、白云等等)

(3)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呼吸到了清新甜润的空气。

(二)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1、就是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生1: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走了。

生2: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2、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没有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

(三)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1、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没有了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读2-4自然段,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最后形成本组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

2、品读2-4自然段(汇报交流)

(1)村民是怎么对待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的?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自由读句,问: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人们想砍树就去砍了,很随便。)

②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拎”:

a)如学生直接讲明原因,则:你抓住了这个“拎”字,体会得多么细腻!

B)如学生未能讲到“拎”:则教师引导: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拿、抓、捡”等等)

C)这么多词都可以,为什么偏偏作者要用一个“拎”呢?

d)“拎”起斧头更能说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e)指名读。

B、“谁……谁”:你能给这些“谁”取取名字吗?(指导品读,加深体会:不论是谁都可以上山砍树,而且砍树的数量不限)

a)村东头的王叔要建房,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b)隔壁的张大伯想造犁,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老李头的小儿子结婚要做家具,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一棵一棵”:指名读(师:是啊,抓住重点的词语去理解句子,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我们品读句子的一种好方法,你这“一棵一棵”仿佛砍在老师的心上!)

(2)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懂了“砍掉了许多树”或者“多”,从哪里看出来?

③“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指名读

④这“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都是些什么呢?(桌子、椅子、斧头、犁)

⑤这么多的东西,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和柴烟,还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变成了……)

(学生可能回答:变成了木桥、小船、等等)

让我们最后来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3)大量的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大量的树木被村民手中锋利的斧头砍伐,山坡变成了什么样子?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指名读,生评: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可能为“一年年一代代”、“不断”、“裸露”等)

a从两个“不断”中你体会到什么?“树木随着时间不停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停地扩大”。

②师: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里的变化就只有这些么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孩子们,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原来村庄的美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树木不再郁郁葱葱,变得越来越少;河水不再是清澈见底,变得混浊变黑;天空不再湛蓝深远,变成茫茫一片;空气不再清新甜润,不断被污染……教师相机擦去黑板上的板书:森林、村前、天空、空气、美丽)

③师:在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斧头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绿色的树木做衣裳,裸露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

(4)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那个雨水奇多的八月,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小村庄。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①问:“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你能把“没喘气的大雨”读出来吗?

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一刻也没停。 “……下了五天五夜……”

②读了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可能回答:人们呼救的,婴儿啼哭的,洪水冲击的咆哮声……)

(5)一场洪水过后,小村庄怎么啦?

①“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呢?(出示:__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_没有了……的句式,指名说)(从课内的到课外的)

②师: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优美的环境(没有了),眼前不错的生活(没有了),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就连许多鲜活的生命也(没有了),什么都_____(没有了)。

③学到这里,孩子们,你们的心情是怎样呢?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最后一段。

④是啊,我们感到心情沉重的同时也会感到惋惜,假如你遇到灾后余生的小村庄的人们,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请以下面的格式写写你的感受:假如我遇到灾后余生的小村庄的人们,我会对他们说:

⑤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如果(人们)不是乱砍滥伐,原本可以为村民们带来财富和幸福的生活。

(老师觉得你真了不起,你还知道,只有过度的砍伐才会造成灾难!)

早知道这样,你们就不该乱砍乱伐。

(我听出了你对他们表示惋惜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谴责。)

你们应该边砍边种,砍得少种得多,就不会被洪水冲走了。

(多有远见呀!多好的建议啊!请你一定要把这个建议告诉幸存下来的村民!

你们要吸取教训,一定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再次回来!

(我相信经过你们一年年一代代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再见到那个美丽的小村庄!)

(世界上多几个你这样的环保专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山村的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教具: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一个地方,那里特别美,你们想去感 受一下吗? 马上打开语文书90页,让我们走进课文当中去感受这个地方 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借助音节把字音读准确,不丢字、不加字,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检查所标自然段的.序号是否正确。

(3)指名分段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别人问你住在哪儿,你怎样回答?

2、自由读2、3、4、自然段,用“——”画出小山村里有什么?什么样子?你最喜欢什么,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说出你知道小山村里有什么?

出示填空:山坡上有( );山脚下有( );村前有( );河里有( )。

4、出示投影:比较辨析,指导朗读。

树上有苹果,梨。 树上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村前有一条小河,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小鸭。你喜欢哪句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5、啊,多美的图画,多美的小山村,你怎样读课文呢?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四、归纳总结:

小山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读出来。

五、指导书写“村”。

说一说你是怎样记得?观察田字格中的写法。 指导熟字加偏旁,左右结构,注意左右避让。

六、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85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