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热门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热门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这一话题。良好的书籍能够为我们扩展与他人沟通的话题,并从中读出作者的心声,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得到更多感悟。要真正理解这部作品,需要不断地感受阅读。希望这篇文章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启发!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这本书是我在一个朋友的打印店书架看到的,本来等待打印投标文件,无意间发现了本书,一看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36封书信及部分读者的反馈,我立刻来了兴趣,征求老板意见后带回,用一周的时间阅读完了本书,感觉有很多自己的影子。

本书的书信来往时间20xx年至20xx年,当时的安德烈是18岁到21岁,也就是成年后和母亲龙应台的心灵交流。内容看似简单,但里面有很多需要我深思的问题。我看到前几篇的时候就有一个冲动,我的儿子现在14岁为什么要等到18岁呢?我现在就可以和他进行书信交流,省得有正面的冲突,我当晚在自己的公众号就发表了近期的目标。随后给儿子写了第一封信,其实在这之前我也写了很多关于儿子的文章,我也不认为儿子这个年龄是多么的叛逆,唯独让我苦恼和不知所措的是儿子每周回来写作业的拖沓,为了这个问题我和爱人也沟通了多次,也和儿子沟通了多次,每次儿子都承诺,但每周都和之前一样到出家门的那一刻才完成。

老公对儿子也很无奈,我也不知道如该何处理这个难题,我想利用书信的形式和他沟通,是不是他更容易接受呢?我带着疑问还是动笔写了第一封信。内容也是我困惑的问题及我对他的期望,期待儿子每周能有两个小时和他独处的机会。

其是在儿子10岁—14岁我每年也专门给儿子写一篇我认为的人生哲理及祝福。上个月公司让每个部门上报1篇以上家书,有幸看到领导写给自己儿子的信,让我很是佩服,不论从文字还是语气都觉得自己写的太娄了,拿不上桌。

从20xx年12月18日写第一篇文章到现在我的文章超过300篇,已经足够出两本书了,我现在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10年后或者5年真的会出自己的书,不论有没有人读者,我都要坚持,毕竟是属于我自己阅历。我所写的东西是为了让自己释放压力,一种情绪的疏通。已经把写作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且每次书写完心情都特别的舒畅,内心得到的释放,我喜欢写作带给我的这个愉悦。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有很多我现在对儿子同样的做法,也有龙应台说到自己14岁因为从农村到城市上学第一次体育课扔铅球遭到老师嫌弃,同学的嘲笑。我也同样在14岁的时候从农村来到城市,上课第一天课堂上老师问问题的时候我用很土的老家话回答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从此我在课堂上再也不回答问题。我曾对自己的出身,在农村长大,不会说普通话等自卑,确切来说对自己本人自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压抑这种自卑,直到20xx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分享,我才从自卑中慢慢走出来,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是农村的经历才成就了现在的不认输,懂得坚持,知道终身学习才是最直接和有效得改变自己得方式。

通过本书让我领悟到另一个道理,孩子只是我身体的一个小分子,出生前我需要万般得呵护。出生后就要慢慢学会放手,从吃奶到现在的独自面对,他都能处理的很好,我没必要用我的生活的方式来要求他,他的人生他做主,他的世界他创造。当我做好自己就行了,如果需要关注他,我可以和他商量,用他喜欢的方式和他相处,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只要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一个肩膀依靠,其实父母就是孩子航行归来的彼岸。

我不知道我和儿子的通信能坚持多久,但只要我想和他沟通,我只管写就好,回不回信看孩子自己,毕竟手长在他的身上,我不能绑架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对儿子我决定放下,认可,接纳,用爱拥抱他。

对自己我也决定认可,接纳,用知识来滋养自己。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700字

陆陆续续的总算读完了给我的最大震慑是书中那些关于父亲母亲与后代的交流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我国孩子看来别致无比的教学且见地独特的方法,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过火,既睿智诙谐,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入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日子充满了趣味,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游览……,简直是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再来看看咱们学生时代的日子: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然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历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波折,母亲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咱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通常收获的是家长和教师的联合呵斥;安德烈成功时,母亲、弟弟和兄弟会为他送去诚心的恭喜,但咱们取得的成功却永久是理所当然,家常便饭,甚至在教师和家长双眼里永久是那样微乎其微,与他们的希望相距甚远。……这莫非即是东西方教学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概括出一个十分精辟的定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纪的,只需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号学生。可是,我国的家长和教师却通常疏忽孩子的年纪,而是故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论孩子是不是现已长大了,只需站在父亲、母亲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不能得到尊敬,永久只能挑选遵守。莫非在我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大家随身携带的物件?我国人之所以不愿敬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只是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不幸的体面吗?顺着菲力浦的遭受探求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即是我国的父亲母亲在夸奖孩子时老是对他的父亲母亲说:“你的儿子真凶猛!”,“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掠夺他的尽力和成果!“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历取得尊敬的人,也需求对等的对待,莫非所谓的“人人对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无穷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心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顺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关于高尚日子的神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晓得本来港大的学生也和咱们内地的学生有殊途同归的当地,英语看和读没问题,可是底子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端神往,神往每间咖啡馆的静寂,神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清闲的日子状况,和心里的安静,他们有更多的时刻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方艺术比方环境比方贫困比方真实的日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3】

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想的交锋,探讨规则与民主,探讨公平与正义,探讨自由与平等,探讨文化、生命与价值观等等,,佩服安德烈的真实与深刻,一个青年的思想。

其实,恐怕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的要复杂、要深刻得多。年轻人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和感受着这个社会,而成年人呢,很有可能锁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惯性思维中,凭着经验自以为是。所谓代沟莫不如此,你有你的理论,我有我的观点,两者不愿相融,两种文化不能对等,便越发隔阂。

其实,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来过,放空自己。“我们总要笨拙好久,才慢慢明白,成长就像慢火熬汤,需要足够的耐心,懂得再多道理,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只有亲身经历,切身感悟,许多错和错过,即使你谨小慎微,都无法避免”。

其实,我们来到人间,所经历的,都是一种馈赠,在路上总会遇到善恶美丑,就善待他们吧。人间冷暖,体验就是成长,修炼一颗平常心,平常便平静。

其实,“所有的妈妈一遇到自己孩子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会乱了方寸,各种焦虑和担心,不知所措,只因太过在乎”。

其实,很多甜美痛苦,很多手足无措,很多彷徨迷茫,我们自己都经历过。若把人生的镜头拉长来看,就不那么绝对和局促了。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所谓孩子,就是那执意自我,沉浸在秘密之中不断寻求肯定又不愿敞开心扉,想亲密又排斥亲密,是当下急于逃脱,未来又无限追悔的人吗?

所谓成长,就是经验的累积,是孤独的沉淀,是宁静透彻的观照,是痛苦的甜蜜吗?

母子一场,怎样的相欠与缘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4】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不被束缚。其中有一段对话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儿子与母亲之间乏味的对话。我们长大了,总认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父母,他们很爱我们,很希望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有效地沟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进我们的内心,可以更加了解我们。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黏着妈妈了,他长大了,也变的独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天下的妈妈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所以我不得不住校。离开了温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每天晚上的电话成了我和妈妈的必修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今天怎么样?”“挺好的。”“学校生活还适应吗?”“非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苍白无力。本来我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就是为了了解彼此,可是现在这样的简短对话,既还原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帮助,对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饭后的闲聊时间,恰巧妈妈和我谈及了相同的问题。原来,我们两个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妈妈因为捕捉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信息,而感到无助和不安;我也因为逃避问题,而过于敷衍,流于套路,没有真实勇敢地表达自己。

通过这次谈话,我也认识到我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下次和妈妈电话沟通时,我会如实说明我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便妈妈跟我谈些我不想说的事,我也会端正态度,耐心回答!妈妈也说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这次谈话,我们改变了沟通的策略。妈妈每次打电话会更加关注我的感受,开场白变成了:“今天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话,让我感觉很轻松,没有被逼迫,被随意评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妈妈讲一些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时候妈妈只是默默倾听,偶尔有一些问题,妈妈也会提供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虽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总会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通话时间也比以往长了许多。妈妈也会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诉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对话内容不再苍白无力,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也开始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我们在长大,他们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再年轻。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就是这样,龙应台母子俩敞开心扉!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谈话,我和妈妈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妈妈也会重新认识她人生里第一个十三岁的我,我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妈妈!这更会增进我们的感情和相互欣赏。因为爱就是沟通的理由!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5】

《亲爱的安德烈》: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唯爱最深!

原创20xx-12-28大陆四毛四毛读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其实这也是作者的一种特别教育方式,他可以通过书信来和儿子沟通有无,可以通过文字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一的《亲爱的安德烈》,在我看来更像是二个多年未见的人,然后在彼此的文字中找到熟悉的味道。

这本书也比较特别,它不是龙应台一个人的作品,它是她和自己的儿子安德烈一起完成的作品,更像是亲子游戏,只不过这一次没有任何道具,有的只是那些温暖人心的文字。

整本书由36封书信组成,有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也有安德烈写给母亲的。这里有讨论文化,讨论成长,讨论如何在社会生活等。

其实龙应台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母亲,一个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的母亲!

当安德烈长到18岁的时候,正是青春期的叛逆期,龙应台发现自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她开始用爱去感化自己的孩子,这一次爱幻化成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浓浓的爱。而安德烈也慢慢的理解了母亲的苦衷,也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表达对于母亲的爱。

龙应台通过书写自己的成长环境,那个时代的贫穷,历练了她内心的强大。物质的贫穷并不能打垮对于精神的追求。以此来告诉孩子,需要做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论物质如何,告诉孩子,要努力提升自己。

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相差30岁,她们是两代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差异。但是她们又是母子,她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于是有了分歧,于是也就有了彼此的倾诉和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见证了母亲和孩子在生活态度、文化背景、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他们之间存在的所有问题,其实也是代表着许多家庭存在的问题。但是作为母亲可以去改变,然后去和孩子沟通,这不仅是爱,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读书,还要读好书。从小到大,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读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父母较劲,有时干脆利落的不读,于是没有了成绩,于是也就有了辍学回家的孩子。

不理解父母的孩子,总是会有情绪,也就不怎么用功,或者根本就是自己骗自己。父母费尽心思要给孩子补课,可是孩子还是自我逃避,不认真,更谈不上喜欢学习了。

很多时候,父母只是一味的强制,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也就导致了一万个不愿意。如果每个父母可以和孩子深入的去讨论,深入的沟通以后,可能会有好的结果,让孩子懂得学习,让孩子可以快乐的学习,其实也是不错的事情。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现实中很多的家庭正是作者所说的那样,虽然同处一室,却形同陌路。不是因为不爱,其实是因为不知如何去爱。父母总是用他那所谓的长者身份,用他那所谓的道理去约束自己的孩子,去命令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沟通只会增加孩子对于父母的厌恶,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当然他们需要父母去正确的引导。

龙应台在书中写道: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作为成人的安德烈,龙应台在告诉自己的孩子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一定要是深思熟虑,并且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

也许这是提醒,向那些离开父母,单独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要记住在理想和现实面前,如何去做出选择,如何生活!这都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经历,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你自己去思考人生方向,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远方。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提到过的。父母总是在不断的目送自己的子女,直到目送自己老去的那天。

可伶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成才。只是有时过于心急,过于去干预孩子的成长。

放手有时也是一种爱,不需要过于去约束孩子的成长,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别是成年以后。父母给予的更多应该是理解和宽容,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自由的思想沟通。

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父母的再一次成长,因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啊。我们的父母其实都很善良,只是用错了地方,我们的父母都很有爱,只是爱的不是时候,有时变成了溺爱!

学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榜样,我们作为父母可能还要做很多,关键就是如何可以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可以快乐有爱,让孩子可以学有所成,不去强制,不去打压。

教育孩子其实学问太大,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耐心,更多的技巧,更多的爱。

看了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和安德烈之间总是可以找到共鸣,这种共鸣其实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亲情。

作者和安德烈之间就像两个朋友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诉说着,在彼此的交流中,安德烈理解了母亲的苦心,龙应台也认识到儿子有自己的看法。她们之间原本的沟壑被一座叫“爱”的桥梁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龙应台不擅长煽情,她的文字读起来温暖,读起来真挚。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是作为母亲的深深爱,每个文字都是作为子女的深深爱!细细品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收获的不仅是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体会到沟通可以改变一切!

《亲爱的安德烈》是家书,更是一本有意义的家庭教育书!

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来一次心灵沟通,来一次人生交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在身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6】

这本书我很喜欢,真的很喜欢。

看这本书时,让我很轻松,很愉悦,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此刻的我渴望能像书中的安德烈和龙应台一样,能和自己的父母交心地畅谈一番。

我的父母是很朴实的,地道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虽然偶尔他们会跟上潮流,转变一些观念,但是骨子里却透露着浓浓地中国式的教育理念,有着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我很庆幸我是我爸妈的孩子,但是同时我也难以避免讨厌这样的自己。我不埋怨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时代下,可我却不能接受一个被世俗化的自己!

书中的一些对话,时常勾起我的一些回忆。我在想象过去的自己和书中的安德烈,我们似乎有共通之处,但我却没有勇气去说,去做,去表达自我。我也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像龙应台这般开明,大度,知礼,懂礼,却不完全被礼所束缚!

出生的时代,出生的环境,出生的家庭,我们不能选择,也没有办法改变!所以我常常会安慰自己,何必要去做无谓地挣扎,活在当下,何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呢?为什么要去尝试未知,为什么要去挑战不可能呢?为什么要去突破自我呢……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所以我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压抑,选择了放弃。现在的我变了,也许变得越来越世俗了,越来越令人讨厌了,我在未知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犹如醍醐灌顶,字字珠玑。尽管身处两地,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书信的沟通,思想的交锋,却是母子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一种慢慢接受彼此的方式,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擦不掉,磨不灭的印记!

我相信我懂了,至于懂得了些什么,我说不出也道不明,放在心里就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7】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著名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书,共收录36封书信,龙应台与安德烈透过这些信件相互了解、彼此靠近。

此书的大意可概括为:在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因工作离开安德烈去了台湾,母子两个分离,等她回到儿子身边时,安德烈已经18岁了。他们不但是两代人,而且是两国人。龙应台女士发现,虽然儿子长大了,但母子之间却无形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隔断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对待同一问题,双方意见分歧;这堵墙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亲情,儿子不愿意向母亲倾诉,更不愿意听母亲倾诉。为了融化这块儿坚冰,母子两个用了三年时间,以书信的形式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和心灵,龙应台了解了18岁的儿子,儿子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非常羡慕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儿女也能敞开心扉,深入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倾听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书信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交流方式,运用书信交流没有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烦恼,甚至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他们改变或者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让我学习到了育儿知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想我会多一些方法,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聆听,少一些急躁。这真是一本好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做父母的朋友,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8】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9】

这是两代人思想的碰撞,但也是两代人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龙应台和安德烈,他们谈对政治、国际、民主的主张,谈品味、谈音乐、谈对KITSCH的理解。。。跟安德烈同样年纪的我,却无法说出自己的独立想法,深感惭愧。

“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父母亲,杜宇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他、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知识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只有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重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你说这次游行留给我什么印象?一,一小撮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钱就行);三,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四,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我发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假装聪明。”

“我像你的儿子一样,发现要找一条出路,就是要把自己和父母用手术刀分割开来。狠狠地把他们视作独立的别人,看清楚他们的优点缺点,把两代数十年的恩怨情仇稀释了,才能找回我自己,才能找回自己的真正情感世界。”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本书不仅仅在自我成长方面给予我营养,更在亲子教育方面给与我更多的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0】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1】

这本书还是我初中的时候读的,当时是我爷爷买给我的,因为我爷爷是个老教师,最喜欢让我看书,小时候觉得爷爷好烦啊,老是要我背古诗什么的,现在很感谢爷爷了,给我买了那么多书,很多书我其实没有怎么认真看,因为提不起兴趣,讲实话,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我全部都认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种,她,很吸引我。

《亲爱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当时书读的不多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往来,所以很真实很自然。当时的安德烈十八岁。我觉得她属实是一位很成功的母亲以及教育者。“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十八岁,十八岁的安德烈是个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满乐趣,他喝酒、聊天、开派对、旅行……身为母亲的龙应台,很想走进儿子的内心,去重新认识这样一个成年人。

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人生价值,谈爱情观,也会谈抽烟问题……有争论,有认同,有时会吵起来,我觉得有趣极了,我当时羡慕极了这样的母子关系。但是现在我不羡慕,因为现在我十八岁,我成年了我长大了,我回头去看我的成长历程,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极棒的母亲,从小到大给了我很大的尊重,给了我绝对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对我绝对严格。越长大越觉得母亲真不容易。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一段话,我深深地喜欢着。人生如果是铺满荆棘的曲折小道,充满了泥泞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们身上的安全绳,不论我们去往何处,都守在我们身边。看了这本书,当时年少,更多的是对安德烈的羡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亲,她很伟大,温柔似水,教会我太多温暖的东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2】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55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