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系列11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系列11篇)

今天让我们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主要介绍与“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相关的内容。在每个学期正式上课之前,老师们需要精心制作教案和课件,以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内容。教案和课件的制作,应该具有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展现他们的专业水平。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长期不读书会带来的影响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1)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讲评材料

JX小学:ZHP 2012年11月9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讲评材料

教学内容:

中考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练习的整体情况

我们进行了期中测试,我们班的整体情况是这样的:最高分96分,90分以上有12人,80—89分的有13人,60—79分的有5人,测试完了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的,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自我分析试卷

1、首先由自己去订正一下错题,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

(学生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的错题)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三、典型错题讲评

1、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形近字组词

惕()淌()恋()

踢()倘()峦()

2、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3、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4、讲评第九题:按要求改写句子。

(1)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主要是做题不认真,有少写字、写错字现象)

(2)在试卷上自行订正这道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四、习作讲评

1、分析习作的要求

2、指出要求:

(1)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如老师、同学、叔叔、阿姨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出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3)语句要连续通顺,叙述要有条理,中心要明确。

3、分析本次作文的不足:有些同学并不是写人,而是些事;有些同学写了爸爸关心自己的两件事,但两件事之间没写好过渡语……,写作文前先认真审题,再下笔习作。

五、谈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试卷分析说说你的收获吧!

2、请考的最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考试经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4)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课前延伸】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1)用湿布在镜子上擦一下,观察镜子上的水有什么变化?

(2)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温度的变化。

(3)观察湿衣服是怎样变干的?要让湿衣服尽快的干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做小实验: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大家好”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注意:写“大家”时用水量要少,写“好”时用水量要多)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水飞散到空气中看不见了,因为它变成了水蒸气。板书:水水蒸气 师:今天老师写“好”字时用水太多,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必须让水尽快的蒸发,我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嘴吹;用手摊开;用电吹风吹;用酒精灯烤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蒸发、蒸发时有什么变化以及怎样加快蒸发。刚才同学们是从视觉上观察了蒸发,那么蒸发时还有什么变化?下面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一起探究一下。

[评析]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会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关键。玩是孩子最常干,并且是最乐意

干的事情,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最集中,印象最深刻。所以教会孩子在玩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课件出示活动内容:用手指蘸水,涂抹在胳膊上,仔细观察、感受。(1)你发现胳膊上的水有什么变化?(2)对着胳膊上的水轻轻吹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并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评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有部分孩子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积极思考,只是看别人做实验,致使个体很难得到发展,合作没有效果。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完成的探究实验或课堂训练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把水涂在胳膊上轻轻吹一下,水蒸发的同时胳膊会感觉到凉。为什么会感觉到凉呢?(教师停顿,等学生回答)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酒精来探究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活动内容:活动

(二)取一支温度计,记录下此时的温度。然后把温度计的液泡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温度的变化,并记录数据。)记录次数 温度(℃)

1(蘸酒精前)(从酒精中取出后)(从酒精中取出后)(从酒精中取出后)

根据活动内容,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规律。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完成,并记录了实验结果,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温度下降的结论。

师:仅凭一组实验数据就得出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科学不是偶然,至少要有三组数据,才能下结论。下面再请两组同学汇报结果。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依然表示温度是下降的。

师:三组实验都证明了,液泡上的酒精蒸发时,温度是下降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呢?

生:因为酒精蒸发吸收了温度计液泡的热量。

教师板书:蒸发水水蒸气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蒸发吸热,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或感受到哪些蒸发吸热的事例?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评析]“蒸发吸热”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蒸发吸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本节课的初步合作探究。实验利用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直观的展示出蒸发吸热的本质。课本设计的是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来观察示数的变化,但是水的蒸发比较慢,使探究活动的时间变长,阻碍了下面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把水改为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为实验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蒸发及蒸发吸热,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加快蒸发?

教师再现课前设置的情景:让黑板上的水尽快蒸发的方法。教师板书:吹烤摊开

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水的表面积 师:现在猜想一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加快水的蒸发? 生: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水的表面积

师:我们不能都到黑板上来做实验,我们用胶头滴管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想办法让这滴水蒸发变快?实验前我们要先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找出实验注意事项。下面我们看着学案。教师根据学案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准备。(因为实验比较多,教师控制每三组验证同一个因素)

学生合作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我们向一滴水吹气,发现吹气的水滴比不吹气的水滴蒸发的快。二组:我们把一块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水,在蒸发皿上滴等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发现加热的蒸发快。

三组:我们把一滴水在玻璃片上摊开,发现摊开的水滴比不摊开的蒸发快。

教师在学生汇报完后引导学生说出蒸发快慢跟温度、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并随机板书: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液体表面积

[评析]液体蒸发快慢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该实验既

用到对比实验法又用到控制变量法。为更好的控制水量做对比实验,教师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领悟到科学的严谨性。本环节教师先让学生从解决晾衣服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有所依据,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师: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请同学说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蒸发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海边晒盐”、“狗唾液蒸发散热”、“新疆的坎儿井”、“喷灌”四幅图片来拓展孩子视野,教育孩子节约用水,保护地球。

3、精讲点拨

教师对蒸发、蒸发吸热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作概括性小结,并鼓励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实践。

4、巩固检测:梳理知识 再生疑问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疑问,课下可以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实验探究方法,利用你身边的生活物品来继续探究你的疑问,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评析]课堂是问题的生发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场。探究实验是可以利用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来探究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特定器材。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本环节教学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这一理念。

5、课后拓展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蒸发,蒸发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是因为有了蒸发现象的存在,才使地球上有了美丽的彩虹、晶莹的露珠;又是因为蒸发现象的存在,使人类饱受旱涝之苦。所以蒸发现象既有有利一面,又有不利一面。课下请同学们以“水的蒸发与我 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做一个调查,可以制成手抄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

[评析]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把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1)把课本上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改为蘸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2)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很好的控制了对比实验的水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6)

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八、教学后记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八、教学后记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2.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2.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八、教学后记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第()小组

检测日期:

****年**月**日

开始时的

水温

5分钟时的水温

10分钟时的水温

15分钟时的水温

20分钟时的水温

效果及原因

改进措施及设计图

八、教学后记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

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尹伟

第一课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

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

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

学生解释

(2)

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

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三课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

(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43(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第五课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计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计

第七课

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

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八课

设计小赛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

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业已颁布实施。对照试用版大纲(以下简称旧大纲),会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新大纲篇幅大幅度精简,可是关乎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的认识、将全面影响教学实践的教学目的,文字却增加了将近一半。同时,旧大纲中出现8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出现9次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训练或读写训练,在新大纲中踪影全无。于是,人们对语文课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产生动摇:语文教学到底干什么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语文老师。因此,准确理解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正确对待并科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成了一个很紧迫的问题。

一、变未离本学习母语是语文教学不变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作为指导性文献的教学大纲更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前进的脚步。修订后的语文教学目的是: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两段共有三句话,分别表明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一是出发点或终极目的,二是特定目的,三是各门学科的共同目的。终极目的是新大纲新增的内容,共同目的的内容也比旧大纲更加具体、全面,凸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与此同时,关于特定目的,则增加了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丰富语言的积累的内容,强调要在思想情感的培养上,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或者说学习母语,突出语言积累在学习语言文字中的重要性;理解、积累、运用,指明学习语言文字的正确途径。因此,新大纲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提法,实际上一点也没有削弱学习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准确把握三者的关系,对实践意义重大,从中也可以找到变化中不变的因素。其一,引导学生学习母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造能力,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即特定目的和共同目的,必须服务、服从终极目的。新大纲所以对识字量提高了要求,把语言积累、培养创造能力、启蒙思想方法写进教学目的,等等,都是因为凡此种种关乎学生的终身、关乎学生长远的发展。相反,降低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解释词语的要求,那是因为它们对提高语文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无大用,对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和未来的发展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却引发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这种做法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一时的考试,而不是着眼于长远。其二,特定目的与共同目的同样重要,不可或缺,但同样重要不等于同样主要。一个教练员培养运动员,教会做人和训练技术孰轻孰重显然前者为重,但这并不意味教练员的工作主要是教育运动员如何做人。不久前,福建电视台制作、播放了院士福建行的节目,当一位院士谈到哲学思想对进行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有位大学生问,今后,大学生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学习哲学这位院士答道,哲学思想确实重要,但与主攻方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大意)。早在1925年,朱自清先生就指出: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共同目的为各门学科所共有,不独语文教学为然;只有特定目的,才是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才是构筑语文的个性,成为语文本体的核心和支柱。特定目的与共同目的,不是平分秋色、跑在两条轨道上的马车。共同目的必须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实现特定目的来实现,而不是相反。诚如新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实现共同目的,进行人文教育,不能靠机械灌输,不能超脱于特定目的之外,只能自然地交融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

不必心虚气短,无须犹抱琵琶,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地说:学习母语是语文教学不变的目的,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寻真求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新大纲精神不悖

这里所谓的语言文字不是语言学里狭义的语言和文字,它指的是广义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我们可以从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中找到佐证。那么,训练又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田本娜老师解释道:训是教导、教诲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说、读、指点、教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教师必要的基本知识传授也包含在训之中。那么,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掌握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符合语文的本来要义,又赋予语文新的内涵:第一,学习语言文字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但更要着力于培养技能,即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三,训与练辨证联结,指明语文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等于主张进行孤立机械的字词句的操作和演练,并不违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言文字是工具,但有别于普通工具。它熔铸思想,蕴涵情感,也承载形象,与人文精神是一体两面,只要得法,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就是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过程,也就是进行了人文教育的过程。何况,学好语言文字,掌握交际本领,对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能(而不是灌输对于提高能力意义不大的僵死的知识)本身就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对人生的关怀,不也充满人文精神吗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没有冲突,与新大纲的精神也不相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其重心部分阅读教学中重内容轻语言积弊太深,其惯性作用不可低估。总体上,忽视语言文字学习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主体部分阅读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接触了大量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这一判断是他们的共识。只要有机会到小学听课,经常翻阅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崔峦老师在评价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时认为语言文字训练有所加强,陈先云老师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综述中认为,今后要继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也就说明目前的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够到位。也是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并未得到大的改变的主要原因。因此,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坚定不移。

三、学文立人加强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

这里的学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概括地说,要站在立人的高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是科学的训练。既要以学习语言为主攻方向,以培养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为着力点,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操、爱美情趣、个性品质、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熔铸其中,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完整、和谐的体现。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课文内容,抛却作者情感,放弃感悟涵泳,进行孤立机械的字词句训练,就不能通过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去领悟语言文字深处社会的繁荣昌盛,民族的荣辱辛酸,个人的悲欢离合。这是异化的、扭曲的、不符合学习语文规律的训练:其一,语言学习必须经历感受、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这种训练切断了学习的必经之路。其二,忽视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中介作用。其三,违背语言学习必须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而科学的训练则可以开创全新的局面,能大大提高语言文字学习的效益。请看学习《林海》林的部分教学片断设计:

1.用刚才学习岭的部分的学法继续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学习情况,并展开深入的训练。①绿句。先指名读,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中树木的绿颜色。②落叶松句。(出示课件)品词:海洋。朗读。③白桦句。(出示课件)品词:俏丽。朗读。④(出示课件)品词:银裙。朗读。

4.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景句式,先概括地说说大兴安岭的林总的特点,再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把它的特点具体化。

这是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表现在:

首先,正确处理语文教学的特定目的和共同目的的关系。执教者紧紧把语言文字的学习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同时并不忽视情感的熏染和爱美情趣的陶冶。在充分到位的朗读和品词析句中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语言,通过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这一环节不仅强化了积累,同时又使学生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绿色有了更具体的认识。通过对海洋、俏丽、银裙等词的品味以及对所在句子的赏读,不仅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而且充分感受到大兴安岭森林的波澜起伏、碧绿无边、色彩瑰丽、婀娜多姿。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森林的绿色,用学过的句式说大兴安岭森林的特点,强化了对语言的内化运用训练,但这种运用与披文悟意,披文入情熔为一炉,收到和谐共振之效。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一点也不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

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它是精神的凝结。(特级教师贺诚语)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就是民族意识精神的接受和培育的过程,就是认同或同化融于语言文字中的民族的美好情愫、价值取向和睿智哲理的过程,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落实培养思想文化素质的任务,完成语文教学的特定目的和共同目的,母语学习和人文教育达到和谐统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努力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大纲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理念。

把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语言学习作为特定目的,通过培养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来实现各门学科的共同目的,并归宿于人的造就和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

导入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老师出示两种材料,(简单介绍凡士林)任选一种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指名其中一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热在铜条中,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小编推荐

内科学课件系列五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如果您想读一篇好文章趣祝福的编辑建议您看看“内科学课件”,请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得到解决方案!

内科学课件 篇1

xx设计意图:

好奇心是小班儿童的典型特征,美丽鲜艳的色彩总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节活动《颜色变变变》就是结合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利用魔术、故事这些幼儿喜欢的方式,运用了启发提问法、直观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使幼儿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多端,知道红黄、黄蓝、红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就能变出橘红色、绿色、紫色的颜色常识。

一、活动内容: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理解。

2通过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并变成新颜色的现象。

三。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色彩变化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和经验准备:孩子们已经认识了红、黄、蓝等颜色,并对橘、绿、紫有了初步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师记录表。

(2) 有一个透明的瓶子,里面装了半瓶水。瓶盖涂有红、黄、蓝三色颜料。

四、指导过程:

(一)以“变魔术”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老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件东西。我们数数

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小结:水是无色的,透明的,不是白色的。

师:水宝宝是透明的。现在,要把瓶子里的水变漂亮,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老师:水宝宝变了颜色。现在请来做一个小魔术师。

(2) 这是第一次探索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从椅子下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老师:请从椅子上拿一个瓶子,用力摇动,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例摇一摇)

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内科学课件 篇2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篇1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有经验出发,通过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放科学课程,进一步改进评价激励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的小朋友,纪律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各班男女比例都是男生多于女生。男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课堂反应都明显高于、优于女生。

2、已有知识、经验: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平时注意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表现出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但课外书阅读贫乏,无法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部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陌然应。

3、儿童心理分析: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科学学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感受和体验科学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知道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珍爱动植物的生命,感受大自然的美,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能清晰表述自己的问题,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知道在探究过程中,要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懂得合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题。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篇2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担任科学教学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认可我。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六年级一个班和三学年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_专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篇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又要过去了。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研究工作,既有收获后的喜悦,又有令人遗憾的失落。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的指导方针

以学科素质发展为导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更好地进行科学教学,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二、目标的落实

(一)加强了新课改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本学期,我们教研组通过教研活动重新学习现代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掌握新教材,研究改革思路,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加强教研组职能,切实开展好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不断研究新课例,学习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身的业务素质,始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通过“备、说、上、评”活动,开展课例研究。4月2日上午,由刘红梅和王大雁老师分别执教同一节课,即三年级下册第22课《安全用电》,然后学片老师分别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课,大家首先肯定了这两节课的大家首先肯定了这两节课的成功之处,然后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诚恳的交流与剖析,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主题大家对两节课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整合,初步探讨出了“对于搜集整理资料的课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路子,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分析学生学情,课前布置搜集资料,课上整理、交流资料和课后评测学生学习结果上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使教师教学有效,学生学习有效。

4、新学期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学片教师积极按照教研室的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制作课件比赛,活动中,大家努力克服学校条件差,基础薄弱等困难,出主意,想办法,每位教师都参加了本次比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动态,复杂抽象的科学研究过程,激发课堂活力,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积极参加学区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每次学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我们都认真参加,并且在活动中积极发言,不断吸取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不足之处:本学期教研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存在着懈怠、积极性不高的情绪,教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还相对较少,有些观念还需慢慢转变,学无止境,我们会不懈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篇4

一、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对这学期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胀冷缩》、《岩石的科学》、《土壤与植物》、《光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园:地球》、《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热胀冷缩》单元主要让学生知道温度计的秘密,知道气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岩石的科学》单元主要让学生从身边有趣的石头这一熟悉的物体切入岩石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岩石中的奥秘,从而知道岩石的种类,学会如何制作岩石标本,学会从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了解各种岩石的信息,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岩石资源的利用,懂得保护岩石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土壤与植物》单元主要让学生知道土壤的结构是由沙、黏土、腐殖质组成;通过实验认识三类土壤的特点;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等教学内容。《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主要研究生活中的光现象。课与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先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再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主要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研究与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适时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精神。主要内容有:了解植树的过程;考察当地岩石种类。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气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使学生认识各种岩石,知道岩石的用途及岩石的风化。会制作岩石标本。

3、探究土壤的成份及特点(如:保水性)及与植物的关系。

4、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5、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的构成,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重力。

6、了解生物群落并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及相互间的联系。

7、通过探究、游戏、体验、播放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对实验的探究活动是本册的教学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五、教学基本措施:

1、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所教学的每个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4-6人,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每课进行探究的问题不能超过两个,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如视频、游戏等方法组织教学。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即不强制学生的学习,也不放任自流,用语言、情境、游戏等到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其它方法运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讲科学故事、观看视频等手段,这些手段有的让学生亲历过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强材料的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学期,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

3、向其它学科融合

科学有时向语文、音乐、美术融合,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科学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土壤,我计划让学生赞美土地,学习珍稀的动植物,我计划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即兴演讲,探究月球,我打算让学生畅想未来。

4、教会学生上网查资料、下载并保存文字、在网上观看科学视频等。

六、教学进度:

每课一课时,共23课时。机动2课时。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篇5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有经验出发,通过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男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课堂反应都明显高于、优于女生。

2、已有知识、经验: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平时注意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表现出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但课外书阅读贫乏,无法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部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陌然,无法适应。

3、儿童心理分析: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科学学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感受和体验科学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知道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珍爱动植物的生命,感受大自然的美,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知道在探究过程中,要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懂得合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四、教学措施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理论的学习,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和教法学法。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计篇6

一、基本情景分析

本学期任教五年级二个班的科学。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进取性较高。可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学生明白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等。《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明白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明白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认识磁铁的性质;明白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呼吸和血液循环》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及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的初浅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强健康及保护的意识。《解释与建立模型》和5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忙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进取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我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异常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我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我的假设。

4、坚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构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进取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异常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我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我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供给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我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忙、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我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我得出结论,并把自我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表

(略)

内科学课件 篇3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沉与浮》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石头,塑料瓶盖,回形针,稻草,纸等。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展示树叶和钥匙,引导孩子们讨论。

2孩子们的议论:这些东西放在水里以后,哪个沉哪个浮?

2、 引导孩子们探索水中不同材质物体的起伏,并记录结果。

1老师出示记录表并解示记录方法。

老师:老师,这是一张记录表。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等一下,小朋友们在能浮起来的物品打“↑”,在沉下去的物品打“↓”。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玻璃球、瓶盖、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孩子们可以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什么会下沉,什么会漂浮,并在记录表上做记录。

孩子们应将材料轻轻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都湿了,应及时用抹布擦拭。

三。孩子们分组探索原始的想法,鼓励孩子们玩各种各样的材料,观察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起伏并集录结果。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您自己的观察表与伴侣的观察表进行比较,以查看结果是否相同。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四、引出问题“如何帮石头宝宝浮到水面来?”,拓展知识。

师:刚才我们请能浮的物品帮助,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现在再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样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帮助,让这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呢?

5、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孩子判断物质沉浮,巩固知识。

活动反思:

科学现象与生命紧密相连。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体验中的需求,提取解决方案,并加以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内科学课件 篇4

一、我对课标及教材理解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二个对比实验,二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书和衣服对比,衣服能否产生热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毛衣和书一样不能产生热量。第二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对比,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已经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年级上册的“光”单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热的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冷热现象”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的猜想设计验证当中,思维不断地激活,过程不断地完善。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思维的技巧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我的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和学生握手,感觉手很凉,你们有哪些办法能让老师的手热起来?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使手热起来的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层次推进,再次思维碰撞。老师身体也很冷,你还能想些办法让我的身体热起来吗?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想起了生活中使身体变热的种种方法,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3、提出问题。师顺势引导,这些办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一一分析解释用热水袋、烤火、开暖气、晒太阳等是外界物质传递热量使身体热起来,吃热食物是食物吃进身体中产生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跑步、打羽毛球等运动是运动加快产生热量使身体热起来的,最后留下加穿衣服、盖被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身体热起来的呢?是衣服也可以产生热量吗?

4、思维论证。让学生猜测。学生一种观点,多穿衣服就感觉热起来了,说明衣服可以产生热量。另一种观点,衣服不能生热,只起保温作用。师引导学生思维,假如衣服能增加热量,那衣橱里挂满了衣服,衣橱的温度会不断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温度后,衣橱里的衣服就会燃烧起来了,事实是这样的吗?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5、实验验证。衣服到底能不能给身体提供热量?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吗?让学生说实验方案,并进行猜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又能说明什么。根据学情分析,我预设了一个实验记录表:

让学生通过这两组对比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证明衣服不能生热,加穿衣服身体热起来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温作用,能阻止热量散发,防止冷气进入。

6、提出新的问题,促进思维。既然实验结果证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热量的,那为什么我们多穿衣服还是感觉更热了呢?让学生在弄明白一个问题的同时,又能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热爱科学的兴趣。

内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五年级课件11篇


趣祝福的编辑非常推荐一篇非常有价值的 " 小学五年级课件 " 给大家,希望能邀请您的朋友一起参与这个慈善项目,一同分享善良。老师在工作中的一部分就是要编写教案课件,但是教案课件不是可以随意写的。教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读书法。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质疑法。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思维。

3、讨论法。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提问法。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点拨法。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开始,我放映“闻鸡起舞”的动画短片然后顺势引入课文。点名朗读课文后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几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又为下面精读课文做铺垫。第二个步骤:研读课文,质疑解惑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要求学生为这几个故事取个简短的小标题。(①只身求学②划粥割齑③谢肴④闭门不出)再安排三个环节逐一研读:

环节一:学习第二段。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该段中能体现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的句子,发挥想象以“____了,就_____”的句式说说范仲淹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石二鸟。

环节二:学习第三段。在学习此段前,我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划粥割齑”的意思,并让学生用两个成语分别概括短尾最后两句话。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然后我顺势追问范仲淹对待这种清苦生活的态度,体会范仲淹的求学之勤。

环节三:学些第四至五段。

学生轻声读四至五段,小组合作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范仲淹仅仅是因为担心以后咽不下粗茶淡饭而不吃美味佳肴的么?

2、当听完范仲淹的回答后,猜想他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皇上出游轰动全城,为什么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学生回答后我稍加点拨,归纳总结。然后我扮演学生,学生扮演范仲淹分角色朗读第五段的对话。目的在于还原情境,加深理解。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已经理解这四个故事都是讲述范仲淹的勤奋好学。第三个步骤:体验情感,突破难点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六至七段,边读边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刻苦求学的?设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其次,评价范仲淹,并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从而突破难点。最后,讲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第四个步骤;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读后感,说说范仲淹哪些言行最打动你。然后我以“少年强则国强”为结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饱含感情齐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展示),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科学合理,一目了然。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扣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描写,让学生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情感,读中领悟写法,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2】

本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瑰丽流畅的语言,淋漓尽致的描绘了雨巷基隆的雨景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基隆港无限赞美之情。

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雨景之美和壮观,,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本课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雨景之美和壮观,,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本课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

通过汇报查找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基隆港理位置,以及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增加对基隆港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方法:品读,评读,选读,背读等,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习课文。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

在预习中同学们查找了基隆港的资料,你了解它的位置与交通情况吗?学生自由发言

二、细读课文

1、品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画下来,仔细品味这些词的好处。小组内交流

2、评读

一边读一边评议重点词句,或者段落的意思,从中体会基隆港的美丽景色。学生可以讲评写在书的旁边,已备交流。

3、选读

讲自己喜欢的内容找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其含义。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4、背读

将需要积累的的内容背下来。

三、质疑问难

对于本本科的学习你还首什么不懂得提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五、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第3、5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业设计;

仿照课文描写家乡的雨景。

板书设计

千变万化

雨港基隆形态、声音

美、壮丽、惊奇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入题,齐读课题。

二、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

(同学校正,老师适当选择段落泛读,指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钝”“沧”“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四、作业

1、读熟并理解课文。

2、写会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看课后思考与交流)

(1)思考与交流

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为目的练习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上内容供参考,学生能根据相关段落说出大意即可。

第2小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大家提供的是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它们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观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第(1)中,讲的是老先生扣分以后“我”的反应。首先“我”坦诚说明自己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菌素的学员,联系自己在高原生活的经历,觉得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完全的地方。因为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可是老先生没有这样做,反而给“我”扣了分,所以,“我”觉得冤枉。

第(2)是教务老师说的话,也是对老先生的介绍。“最著名”“首屈一指”“权威”等词语都说明老先生的学识之高。因此,教务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得都是有道理的,我们都信服。

第(3)是老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的是医生要把病情和病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只听导师的教导而忽视病情与病人。老先生在这里赞扬了“我”从病情和病人的角度出发,不盲目地迷信权威,同时也表现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医德。

第(4)是“我”在这件事情以后,在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以后,为自己确立的观念。这观念包含的就是爱自己,珍视他人生命,为保卫生命而努力!

(2)拓展与运用

本体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以“我”所见所闻的角度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位执教的老先生。文中没有写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场景,也没有说明老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道题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补白,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这位老先生。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现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相互补充。补白要合乎实际,不能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运用心理描写来写老先生的时候,要注意与课文中人物特点保持一致。

三、再读课文,读熟并听写课后积累。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积累,并用加点词语造句。

2、预习下一课。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4】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受到启示:只要留心观察自然,就可能发现规律,进而能有所发现、创造。

重难点、关键

读懂伽俐略如何从吊灯的不停摆动中得到启示和研制防御鲨鱼袭击器具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新课。

l.板书课题。读题。

2.吊灯是一种用具,鲨鱼是一种动物,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分别讲了关于吊灯和鲨鱼的什么故事?

(2)通过这两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区别发明和发现。

(3)检查自学思考题的情况。(可指导学生用现成的材料做实验,体会摆动的等时性的原理。)

三、总结全文。

l.联系实际说说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生活中的周期重演现象,并能举出一些例子。

2.学习文章写作特色。(前后呼应,总分总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习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3个词语造句.

2.会把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3.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4.学有余力的学生,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把课后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全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脉络,结合习题1中的(1),重点教学第二段。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揭题:两块银元。

提问:银元指什么

2.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怎样想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以两块银元为题两块银元与哪些人有关两块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划出新词

①按字的音、形、义的要求学会生字:

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新词。

2.根据塞银元一缝银元一还银元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注意读准:翘舌音;承(chng),平舌音:损sǔn);

辨别;沏一彻:损一捐:怨一怒。

2.你是怎样理解新词语的。(学生讨论,再提出不理解的)。

3.填空:课文可分段,是按的顺序分段的。(先填空,再讨论段落的起讫。)

四、讲读课文。

1.轻声自由地读第段。

(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想想第2句话的作用;(引出两块银元的故事)

老师简介背景: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自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两块银元》故事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

2.默读第二段。

思考讨论: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塞银元)

②为什么刘司令员、邓政委要赔孙老汉两块银元

a.用一一划出老汉打碎茶壶的句子(表情朗读时,注意体会老汉焦急,语速稍快。

b..圈出邓政委把银元塞给孙老汉的有关词语。

③投影显示(句子)。

刘伯承笑着说:老孙,这就不对了,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嘛。

茶壶是孙老汉打破的,为什么刘伯承要说你要帮助解放军遵守纪律呢(学生讨论)

④塞银元这件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划出有关句子。

投影显示(句子)。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

a.分别划出孙老汉所见所感所为的语句。

b.这句话表达了孙老汉对两位首长怎样的思想感情(敬佩与疼爱之情)

c.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位朴实农民对解放军首长的敬爱之情

d.仿说句子。

⑤感情朗读第二段,读出孙老汉对两位首长的敬爱之情和打碎茶壶焦急的心情以及体会两位首长严格要求,遵守纪律的精神。

⑥小结:这一段通过两位首长的言行,孙老汉所见所感,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本1、3题。

┌────┬───────┬─────┬─────┐

│谁│所见│所感│言或行│

├────┼───────┼─────┼─────┤

│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是敬佩又是│忙沏茶送过│

││操劳顾不上喝水│心疼│右│

├────┼───────┼─────┼─────┤

│军属大爷│见同学们擦窗拖│又高兴又心││

││地忙得满头大汗│疼││

├────┼───────┼─────┼─────┤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段,落实本课的训练点,把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过渡语,刘司令员、邓政委塞给老汉两块银元重新买一把茶壶,孙老汉是怎样做的)

1.默读第三段。

①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什么?

②用一划出老伴埋怨孙老汉不该拿两块银元的句子。(结合理解埋怨并读出埋怨的语气。)

③说说孙老汉是怎样送还银元的

④这下,两位老人才安心了,为什么这才安心?

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两位老人热爱解放军的真诚情感)。

⑤小结过渡,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衣领,当刘司令员发现此事后是怎样做的

2.学习第四段。

轻声自由读文

①当刘司令发现衣领的银元时,是怎样嘱咐警卫员的,用~~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结合理解再三一词,体会两位首长模范严守纪律的品质。

②孙老汉手棒两块银元,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句话的热泪盈眶什么意思什么使他如此感动为什么使老人感动之极读读有关句子,品赏、体会:两位首长心里想的全是老百姓,这反映了我军的纪律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表情朗读,体会军民的鱼水情谊。

三、揭示学习提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全文,回答课后习题1中的问题(先说后写:作业本第5题)。

2.修改每一问题的答案,把答案连起来。

3.揭示学习提示的重点训练(指名读提示)。

a.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b.训练的方法怎样

c.把自己归纳的内容与揭示中的进行比较。{意思基本完整即可)。(同桌说、指名说)

四、小结(填空练习)。

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再把答案()是归纳课文的(),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的方法是,先(),再(),最后(),如《两块银元》这篇课文就是这样根据课后习题l的三个问题,先(),再(),最后(),归纳主要内容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巩固重点训练,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同桌互查、订正。师抽查)。

2.轻声读学习提示。

二、自读全文,总结填空练习。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是()的方法归纳的。课文按()的顺序,写了两块银元的故事,抓住人物的(),反映了()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军民()。

三、复述课文(学有余力的学生)。

1.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可以简要复述)。

2.结合板书,各自复述,同桌互述。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四、朗读课文(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五、作业:完成课后1、2、4题。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愉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积极参与这首歌曲的表演。能主动参与即兴接唱的音乐创遍活动。

2、能认真听赏电子音乐《森林晨光》,并能用语言描述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3、能用欢快,明亮的音乐跟唱《绿色的歌谣》。体验歌曲中的情感;能主动搜集与环保相关的资料并参与课堂交流。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

怎样指导学生创遍歌词、歌曲是本节课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讲述《小鸟的故事》

二、导入

播放音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听了这首曲子后你想到了什么?结合你看到的一些现象来说一说。

三、导学

1、范唱

播放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即兴接歌词

用响板击拍节奏:

2 xx xx |xx x| 4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学生按此节奏接着说:这里 。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生:这里 森林 长成 排。

这里 草地 像绿 海。

这里 鲜花 为你 载。

这里 清泉 为你 开。

听老师弹奏四段曲子,想一想:这四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3、排列旋律

(1) 听旋律(1~4句);

(2) 说联系,组合旋律;

(3) 唱旋律。

四、组装词曲

将首先接歌词的内容添到旋律里,大家唱一唱。

五、学唱歌曲

1、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对比一下,这首歌曲有那些地方和我们创作的歌曲不同呢?

2、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1)用小鸟展翅的动作解决八分休止音的节奏问题。

(2)用“啦”轻唱旋律。

(3)跟琴模唱第二乐段。

3、全班齐唱歌曲

第二课时

一、表现创作

1、情感处理

(1)第一乐段;

①学生轻声唱一遍,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②分析讨论:小鸟们渐渐地飞回来了,飞来了。力度?情绪

(2)第二乐段:

①轻唱一遍,感受、体验;

②分析讨论:小鸟多自由吧!多快活呀!小朋友高兴地呼唤着小鸟快回来。这里力度?情绪?

③老师总结:

很好,这一段我们应该唱得跳跃一些,用明亮的声音表现小鸟那种自由飞翔,

自由歌唱,愉快生活的情景。

六、表现歌曲

(1) 全班随乐轻唱歌曲;

(2) 分角色演唱;

(3) 用身势动作为歌曲配节奏。

七、交流体会,升华美感

1、和小鸟做游戏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8】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

(二)同学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示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解决方法

1、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以“这篇课文表示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

(二)同学活动设计

课前,同学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起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课后,同学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知,深化中心。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同学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同学预习情况

1、要让同学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同学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身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同学发言,教师让同学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同学自身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同学针对自身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局部来读,从而展示出自身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考虑:为了学懂这篇课文,俺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身考虑,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同学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同学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一起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示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一起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身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沛表示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身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沛认知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同学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四)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布置?

(可引导同学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劳累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同学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资料详写,反之,简写。)

(五)课外延伸

让同学拿出自身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身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9】

一、习作教材分析

这次看图作文要求有顺序地观察画面,把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写出来。习作提示有两点:

第1点提示观察方法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这可采用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秋游____》中的定点观察(看图)的方法按方位记叙图上的内容。

第2点重点在想象要合理,由观察而想象是本次作文新的知识、能力点。想象合理指在观察人时,根据人的动作、神态,还有穿戴,想象是怎样的人,可能会怎样说,怎样做,把语言和动作写出来;观察物,根据物的形状、色彩,还有多少等,想象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看图作文能不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关键,这是本次作文指导的重点、难点。

二、习作训练目标

⒈学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画面,写出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⒉初步学会根据观察展开合理想象。

⒊初步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兴旺。

三、习作训练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突破教学难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2课时:学生完成作文,对部分作文想象是否合理进行评议。

四、课前准备:

相应教学挂图和市场录像资料。

五、习作指导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次看图,总写繁荣。

⒈(贴图)看图,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板书:农贸市场

你到过农贸市场吗?看看图,并想一想平时到过的农贸市场,用一句话说说市场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农贸市场真繁荣啊!)板书:繁荣

⒉看图,你从哪几方面感受到繁荣的?

(录像补空)图上画的只是农贸市场的一角。昨天老师特意到农贸市场拍摄了一些镜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从哪几方面感受到市场的繁荣。(播放录像一:来来往往的人群;各种摊位上丰富的物品;人们之间的买卖。)

边交流,边要求用几个词来说明或用一句话来说。板书: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

3、了解农家小朋友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学课文,解答问题

(简介鲁迅)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怎么钓虾?

(1)找出书上的答案

(2)看图说话。

(3)鲁迅与小朋友们怎么钓虾?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如何?

(4)从这件事你觉得农村小朋友怎么样?

2、怎么放牛?

(1)找出书上相应的部分。

(2)师范读,生闭眼想象:怎么放牛?

(3)感情朗读。

(4)说说从这件事中你看出农村小朋友的哪些特点?

3、思考:

(1)课文写了谁与谁的友情?他们为什么能相处得这么好呢?

(2)从哪里看出农家小朋友的真诚无私呢?

(钓来的虾全归他吃,十分干脆地讲了钓虾的方法,鲁迅要求立刻试试农家小朋友没有一个不拍手赞同。一个劲儿去钓虾。)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第二段)

(4)鲁迅又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守信用,不摆架子,虚心好学)

4、说说你要向农家小朋友和鲁迅学习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了解农家小朋友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给课文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感情朗读。

(二、三两段)

二、给课文分段。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应该怎样分段?

3、讨论:10、15自然段应不应该独立成段?为什么?

4、概括二、三两段的段落大意。

(第二段:农家小朋友教鲁迅钓虾,鲁迅教农家小朋友识字。

第三段:农家小朋友胆子大,放牛的本领高,鲁迅决心向他们学习。

三、学习第一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鲁迅为什么喜欢去外婆家?

(1)无穷无尽什么意思?有哪些新鲜事呢?

农村小朋友们的天真活泼、聪明大胆表现在哪里?

你喜欢他们的哪些特点?

(2)说说第1自然段的段意。

(3)用无穷无尽造句。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鲁迅受到怎样格外的优待?

(3)第2自然段的段意怎样概括?

3、概括第一段段意。

四、朗读全文

1、分角色朗读。

2、自由读、齐读。

五、课堂作业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B案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小学一年级课件系列


趣祝福编辑特意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一年级课件”的相关样例文章供大家参考。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认真准备的,因此需要老师自行安排时间去制作。教案是教师调整和提升教学方法的重要工具。我们鼓励您经常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更新!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1、师:我们班有多少小朋友是天天做校车上下学的,请举手。(学生示意)平时坐校车时还记得应该注意什么么?学生回答。(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遵守乘车秩序,还不能把头伸到车窗外,要注意乘车安全……)

2、请大家仔细看一段视频(公共汽车上)人员上下车的情况。

3、指名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车上的人员在发生变化)

4、同学们知道么: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校车或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去动物园。一路美丽的风景,动物园里面精彩的动物比赛,都吸引着他们,让我们也随着他们去看看,喜欢吗?

2、瞧!淘气和笑笑2人坐着公共汽车来接小朋友啦(课件演示图1),三家店到了,先上了3个人,还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等等我。”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都上了车。

3、谁能将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生:原来车上有2人,到三家店后,先上了3人,又上2人,现在车上有7人。

(在学生叙述时,板书:2,3,2,7四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大多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乘客?

师:(指着黑板上各数)你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说出:2+3+2=7(师板书)。

师:同学们,那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

老师边讲边板书:2+3+2=7

5、谁能借助学具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板前演示。

小朋友真聪明。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它有两个加号,有3个数相加等。)

6、小结: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叫“连加”。

七里庄站到了,同学们请注意:课件出示图2。

1、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谁愿意说说?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

2、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九棵树站到了,小朋友们请注意:课件出示图3。

1、车上的人数又发生了变化,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你看懂了吗?

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也就是乘客的人数,该怎样表示?

板书:9—5+1=5

9+1—5=5

师: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引导学生:两个算式都是先算前面两个数,再和后一个数算。

3、设疑: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小组讨论交流)说出:先加上上车的人再减去下车的人和先减去下车的人再加上上车的人。(给学生鼓励的掌声。)

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有加号和减号。

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计算。

4、总结运算顺序

我们来看这几道题,有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你在算这几道题时,都是按什么顺序算的呢?

生:我算时,加法在前,就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就先算减法。

生:我发现,这些题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教师总结: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试题里,我们应该按照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拓展新知

动物园到了请小朋友下车,要注意安全。

1、师:这一路我们学习了许多与乘车有关的数学知识。大家还想再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么?让我们走进动物园去看看吧!

2、动物园里好热闹啊!小动物们正唱着迎宾歌在欢迎我们呢!老师现在有问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么?课件出示图:

说一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想一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师、这么热闹的动物园,原来正在举行运动会,大家想参加么?

3、小猴摘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小兔子采蘑菇。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4、全家总动员。说一说,算一算。

5、谁游得快。

6、齐心协力,团结胜利。

四、全课总结:

1、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看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的确不少,看小动物们还给你们写了四封信呢!想知道信里写了什么吗?那你得帮老师算一算,这9张邮票如果每封信上贴2张,还剩下几张?最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团结合作。

五、作业:47页5,6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用贴星星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高的感受。

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用欢快的动作表演集体舞,体验欢快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在演唱中感受音的强弱

唱准2/4的强弱

教具准备

录音、星星卡片(

教学过程

一、表演《闪烁的小星》

1、 老师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看到过的晴朗的夜空是什么样子的?

2、 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边听边随音乐拍节拍。

4、 学生随音乐练习歌曲的演唱。

5、 提示:在晴朗的夜空,你演唱的声音应是怎样的?

6、 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7、 感受音乐的高低:跟着老师唱唱名,并用表示出音的高低。

8、 用小星星片卡贴出音高,感受音高的区别。

9、 表演歌曲,老师提示几个动作,以学生的即兴创作为主。

二、感受音的强弱

1、 请学生听两个强弱不同的鼓声,分辩并感受音的强弱。

2、 请学生自己例举听到达的强弱不同的声音。

3、 利用身边的物品,敲击出强弱不同声音给大家听。

4、 师生利用节奏感受声音的强弱

①相同力度拍 ②相反力度拍

三、 集体舞《星光恰恰恰》

1、 初步听乐曲,感受这段音乐的情绪。

3、 老师讲授基本动作,进行练习。

舞蹈感受活泼轻快的情绪。

四、 课堂小结: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小结本单元的主题。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吧、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在有史以来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1、听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1、同学们听到这些声音,知道了什么?(板书:下雨了)

2、下雨了,自然界有变化,那么下雨前,自然界又有什么变化呢?学习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更多的自然常识。补上课题:要下雨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用圆圈画出来。

2、同桌同学互查生字读音。

3、分段接读,纠正字音。

(三)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1、小白兔是怎样知道要下雨了呢?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2、燕子、小鱼、蚂蚁都说了什么?分别请扮演这些角色的同学来朗读。

1、大家替他们想一想,这时候燕子什么心情?读读说说。

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正忙着()!

2、小鱼、蚂蚁什么心情?请其他的扮演者再读课文。

3、通过听读,大家讨论一下,要下雨了,你知道什么啦?

4、小白兔知道了吗?他是什么做的?怎么说的?齐读最后一段。

5、小白兔的想法前后一致吗?下雨前,小白兔自己有什么感觉呢?

6、请学生再分角色朗读。

7、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解释一下,要下雨了,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

8、你们还知道下雨前有什么现象吗?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同学们,要下雨了自然界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晴天了自然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去读课外书,找一找答案。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实践作业

1、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

(2)要下雨了,小鱼()。

(3)要下雨了,蚂蚁()。

(4)要下雨了,天气()。

2、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预报下雨:还可观察其他事物,每次都要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思考

1、同学们,我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可以说你们已经长大了,你们说对吗?那么作为大孩子,遇到事情要怎么办呢?

请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个办法好》就是有关这样的事情的课文。板书课题

2、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中等生提问

教师把各类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然后用投影出示问题。

二、范读课文:放课文录音

听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自己能够把黑板上的哪个问题解决?

三、学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读两遍课文,找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词语:出示投影

毛泽东伙伴放牛砍柴捡果子分组

喂牛饱饱的满筐几份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的什么故事,你对这个人了解有多少?(小组讨论)

4、毛泽东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后进生)

5、指名读课文第一、二段。

6、齐读第三段。

7、想一想,毛泽东想出的这个好办法行吗?你认为他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吗?(同位互相交流,再发言)

8、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

过渡:

毛泽东想出的办法到底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就会知道了。

9、指名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你认为毛泽东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优等生回答)

10、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

11、你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怎样做的?

四、课堂小结

我们遇到事情一定不要着急或很快的就去做,一定要善于动脑筋,用最好的办法把事情完成的最好。

作业:

必作题:朗读课文,并能够熟练掌握本课要认识的13个字。

选作题:你还能运用什么方法把毛泽东放牛、砍柴、捡果子这几件事情更好的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毛泽东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二、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优等生)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从中划出自己不认识或掌握不熟练容易忘掉的字。

三、识字写字教学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轮读3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突出重、难点)

候:注意笔顺的指导。不要漏掉一条竖

常:注意这个字上面是党字头,不要写成学字头。

捡:这个字的右半部分比较难写,要注意给学生进行指导。

背:这个字上面是北,下面是月(这个偏旁是个肉)。

3、指导写字。

这八个字每个都有几笔?这些笔画是这么搭在一起的?笔顺是什么?(同位交流)

比较:候、常、放、牛、组、捡、背、份几个字的笔画?哪个字应该写的瘦些?哪个字应该写的胖些?背的月有什么变化?(全班进行)

4、学生写字。教师指导。

四、把学生写的字进行点评。并让学生总结自己字写的好的经验。

作业:

必做:会写本课的生字。

选做:想一想,一年来你有哪些进步,你长大了吗?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5)

标题:《世界多美呀》案例设计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一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几张大自然的风景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读题)世界多美呀。

这个故事是从蛋壳里的小鸡说起的。瞧,它们正在母鸡怀里睡觉呢!(播放第二自然段配音、配乐及动画)

2.蛋壳里的世界是黄乎乎的,小鸡又会怎么想(蛋壳外面是不是也黄乎乎的蛋壳外的世界又是怎么样的)

二、情境朗读,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

(1)(播放啄壳动画及啄壳声)

随机出示: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

仔细看。(播放蛋壳裂缝动画)

师述并出示: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播放啄出洞眼的动画,并引出下句)才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

请小朋友自己轻轻把这段话读上两遍,看谁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小鸡啄洞的样子

谁来大胆地读给大家听(评议:你们听出了小鸡是怎么啄洞的了吗为什么)

小鸡的确是用了很多力气、很多时间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小鸡从这个小小的洞眼里看到了什么呢(映示插图,仔细观察)

谁来说说(指名说,随机显示: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出示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我们和小鸡一起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色。愿意读这句话的小朋友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但要想想你这样读的理由。]

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评一评:大家听到的这景色美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再一起读上一遍。

小鸡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既高兴又惊奇,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一起美美地来读一读。

(3)(出示小鸡想的两句话)师:小鸡在蛋壳里的时候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从小洞眼里一看,才明白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这时小鸡又会怎么想呢(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定更美丽)

2.第三自然段。

(1)小鸡和大家想的一样,急着要出来啦!快看(播放小鸡出壳的动画)

出示句子: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儿撑破了。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

(2)现在你就是那只急着要出壳的小鸡了,跟你的好朋友们一起演演看,是怎么钻出壳的

指名一人上台演。(钻出来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生演,老师念。小朋友边演边念。

(3)过渡:钻出了壳,小鸡还会怎么想(四处走走看看)

3.第四自然段。

(播放动画)师:看,小鸡多快乐呀!它走呀,看呀,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

(出示齐说)世界多美呀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

三、小组合作,拓展说话

1.小鸡往前一看,田野里更美了!(看图说话)

(出示)太阳油菜花山坡

师:叽叽,叽叽,小鸡是在说

生:世界多美呀红艳艳的,黄灿灿的,绿油油的。

2.小鸡还想环游世界呢!它会到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巡视了解、指导)交流。(花园里、动物园里、草原、校园、旅游景点)

(随机奖给学生大自然风景图)

3.小鸡来不及看,我们来不及帮它说呀!因为小鸡看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引说)红彤彤的、黄灿灿的、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紫微微的、红艳艳的让我们和小鸡一起从心底里说世界多美呀!

四、指导书写,把字写美

1.过渡:课文读美了,我们还要把字写美。

2.看笔顺表,自学字的笔顺。

3.电脑显示笔顺,再说一说。

4.小组学习交流、汇报。

5.按正确笔顺在书上描红。

6.在《写字本》上描红、临写。(播放轻柔的写字音乐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选择练习

1.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听。

2.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3.写话:小鸡来到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____。

小鸡来到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鸡来到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叽叽,叽叽,小鸡说:世界多美呀!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六、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新词。

二、小组内互学本课生字。

如:我记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来就是分,分开的分。

三、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角、对、分、着、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或分解、组合来识记。

例如:拿:合手

四、指导书写。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之,捺要长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笔要比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丷上下对齐。

五、作业。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zcs3个声母和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

2.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zcs。

3.练习拼读音节。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二、教学准备

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图意。

1.你知道图上画了些什么吗?

2.图上人物穿的衣服跟我们一样吗?你知道是哪个少数民族吗?

(二)读短文,引出zcs。

1.师带读。

2.结合藏族、草原、寿庙等词语,引出zcs。

(三)声母读音教学。1.师带读,生跟读。

2.生自由读,互读,开火车读,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3.讲解:zcs是平舌音。

(四)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1.讲解:zicisi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读,所以叫整体认读音节。

2.告诉学生把zcs的音发得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学生读。

3.带上四声让学生练习。

(五)拼读练习。

1.板书:zacasa

zecese

zucusu

zuocuosuo

(声母,韵母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重点读好三拼音节。

3.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2.师配乐朗读短文。

(二)感悟短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圈出带有zcs或zicisi的音节。

2.自由读短文,点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3.小组内合作学习:互教不认识的字,互读短文。

4.指名学生大声读短文,感悟短文内容。(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叶老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在本单元的所有感知课文环节,均为学生制定了比较稳定的课堂学习指引,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三)认读生字。

1.游戏认读:摘苹果。(你认识哪个字就摘下写有这个字的苹果,告诉大家怎样记住它)

2.学生没认识完的字,老师指导认识。

3.巩固所学汉字:卡片抽读;游戏:找朋友,猜谜语。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学生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学习小英雄王二小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2.学习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理解图意。

3.了解王二小对敌斗争的经过,知道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日本鬼子而光荣牺牲的小英雄。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5.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练习用常常、帮助各写一句话。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儿童团员、放哨、扫荡、顺从、埋伏圈。

2.帮助、英雄几个字笔画较多,易错地方要多强调。

3.教给学生怎样造句。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不要背诵课文)

2.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课文有一定困难。

在学本课之前,老师要讲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故事。

教具准备四幅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干尽了坏事。他们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中国人民的血流成河。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和日本鬼子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人民群众也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

第24课讲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英雄的故事,他的名字叫王二小。(板书课题)

二、看图:

老师把四幅图都贴在黑板上,图上的这个小朋友就是王二小。那个挎着战刀端着枪的是日本鬼子。最后一幅图上穿着军装的是八路军。先让学生把四幅图都看看,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每幅图的意思。(一图: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二图:日本鬼子让王二小带路去扫荡。三图: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四图:八路军从山坡上冲下来,消灭了敌人。)

通过看图你知道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了吗?(机智勇敢,不怕敌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王二小的这种精神。

三、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要听准字音。

2.学生自己小声读,然后标出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3.四个同学每人读一段,大家想:课文主要说了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却光荣地牺牲了。)

(二)学习第1段,自己小声读,这段告诉我们王二小是干什么的?(是儿童团员,是放牛的孩子。)

儿童团员: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孩子们参加的一个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他们站岗放哨,为八路军传递情报,做了很多革命工作,涌现出许多小英雄,王二小就是其中的一个。

再读第1段,解释常常和一边一边的意思。板书:一边一边。看图: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常常:经常,不止一次。说明王二小常帮八路军做工作。

一边一边:指王二小同时做两件事,既不耽误放牛,又可借放牛做掩护,观察敌人动静,为八路军放哨。

(三)学习第2、3段。一个同学读。解释扫荡:敌人让王二小带路去干什么?(找八路军,抢粮食)这就是扫荡的意思。

看图:鬼子军官张着大嘴,可能对王二小说些什么(小孩,你的带路的干活,抓住八路,大大地有赏。)学鬼子说话要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去说,让学生到前面边表演边说。王二小怎么做的?说第3段。板书:装着顺从。王二小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明了什么(机智、勇敢。)

王二小带着一队日本鬼子走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问:什么叫埋伏圈?(八路军事先在四周埋伏好,就像一个口袋一样。敌人进来后就没法逃了。)

看第三幅图:王二小在干什么?(大声喊着:八路军叔叔!快开枪吧,鬼子进了埋伏圈了!)鬼子军官什么样?他知道自己上了这个小孩的当,气急败坏抽出指挥刀,大叫一声死了死了地!把战刀刺进王二小的胸膛,他高高地挑起了王二小,摔死在这块大石头上,鲜血把石头染成了红色。

自己小声读第4段,体会应用什么语气读。(前面要快,后面要读出悲痛的心情。声调要低沉)。再请一个同学读第4段,齐读。

(四)学习第5段,一人读。这段主要说什么?(八路军叔叔消灭了全部敌人。)全部就是一个不剩。八路军叔叔隐蔽在山上,亲眼看到鬼子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他们怀着满腔愤怒,从山上冲下来,他们高喊着什么?(冲啊,为王二小报仇!)把敌人全部消灭。为王二小报了仇。读这一段时要读出胜利的喜悦心情,全班齐读。

六、总结全文:

说说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他小小年纪就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抗日战争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称他为小英雄。王二小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七、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让一个同学读全文,其它同学边听边看图,进一步理解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经过。

(要读出语气。)八、两人一组讲故事,一个讲前半段,一个讲后半段。看谁讲得最生动。

板书设计:(书上的四幅彩图)

24.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小英雄

第二课时

一、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讲王二小的故事,要有语气,最好加些动作。

二、认识本课生字词。

(一)读生字组成的词:王二小、儿童团员、帮助、响声、起来、英雄。

(二)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

(三)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三遍:正读、倒读,打乱顺序读。

三、学习生字。本节课学两个词四个生字:帮助、英雄。这几个字笔画都比较复杂,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

(一)老师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自己分析一下这几个字是什么结构,什么部首?(帮:上下结构,巾是部首;助:左右结构,力是部首;英上下结构,艹是部首;雄:左右结构,隹,zhu是部首。)

(二)指导书写:

帮:上面又分左右结构。左边三横都要写在左上格里,第三横左边要长,竖撇要上下出头。阝的竖要贴着竖虚线右边写。下面的巾要写小一些。组词:帮忙、帮着、帮手。抄字头。

助:问:左边是目吗?(不是)且和目的区别是什么?老师用红笔写出提。要强调两边都出头。右边的力要写大些。组词:助人为乐、帮助。抄字头。

英:这个字的特点是什么?(上小下大)下半部分的笔顺是。大横要两边出头。撇也要上下出头。

雄:隹(zhu)字旁笔画较多,要强调笔顺:。左边要写得小些,第二笔要长,第三、四笔象个三角,写在横虚线下面。中间单人旁的竖要写长些。组词:英雄。抄英雄两个字。

三、读黑板上的生字词。

四、听写四个生字。

第三课时

一、读生字组成的词,把六个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读:王、童、团、员、响、起。

二、学习生字。

(一)按照学习生字的四个步骤说说这些生字怎么记。王不用说。

(二)点名让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老师边在黑板上写范字,边强调重点。

童:上下结构,部首是立。问:哪笔最长?看清横竖虚线上是哪些笔画。组词:童年、儿童。

团:全包围结构,部首是大口框,它和口字旁的区别是什么?(大小不一样,大口框有勾)笔顺是:。要先进人,后关门,里面的撇不要写成提。组词:团长、一团线、团结。

员:上下结构,部首是贝。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窄下宽,上面的口写扁些,下面的贝写长些,里面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组词:少先队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

响:一般和声音有关系的字都是口字旁。关键笔画是:口字旁要写在横虚线上。向的第一笔要从竖虚线上起笔。里面的口第二笔横要写在横虚线上。组词:真响、响声。

起: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走,走的笔顺是:。上边的竖和下边的竖要对齐。捺要写长些,写平些。捺上面托着己,不要写成已。组词:起来、坐起、起床。王:同学们都会写,但要看清中间的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的间距应一样大。

三、读黑板上的词语,抄字头。

四、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五、学习造句。

(一)读作业3。简单地说就是用常常和帮助这两个词造句。造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老师板书这两个词,要顶格写,破折号占两个格。

(二)读课文中的有关的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常常:经常,不止一次。和天天的意思要区别。帮助:帮别人做事。

(三)先听老师说范句,然后学生口头造句。用投影仪打出老师出的范句,让学生读。

常常爸爸妈妈常常带我到公园去玩。

帮助小明帮助王爷爷推(tu)车。

自己写完句子要认真检查,特别要看看句子里有没有要求用的词。还要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丢字错字现象最后看标点符号写上了没有。

学生口头造句时,老师要及时指导。

在造句本上造句。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能区分形近字。能认读由熟字组成的6个词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通过说和做,养成在学校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13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其中电车课文中没有出现,需要教师说明。

2、让学生看图写字。

3、反馈矫正,写错的改正。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让学生自己读读,想想有没有不懂的词。把不懂的词提出来。

2、重点学习走来走去和来来去去。走来走去可让一位学生演示。来来去去可以是人在走,也可以是车辆行驶。看30课的图,图上有许多车辆,有的来,有的去,可以说来来去去。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让学生自己认读、比较每组字,看看有什么不同。

2、指名口头组词。有的可多组几个。

3、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46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4题。

1、让学生自己读第一行拼音,然后在第二行中找到读这个音的字,连起来。

2、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自己订正。

二、指导练习第5题。

1、告诉学生有的字读音相近,我们要分清楚。

2、对比拼读每组拼音。指名拼读。

3、学生选择汉字填人相应的括号中,全班学生都做完后,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订正。

三、指导练习第6题。

1、说说每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图意是:升国旗时立正敬礼:按时到校不迟到;看见老师问好;上课专心听讲;下课时和同学一起玩。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声调。学会yi、wu、yu三个整体认读.

3.学会使用四线格。

重点

教会学生读准iuü三个单韵母的音。

难点

学会iuü的四声,读好二、三声。

前置性自学提纲

1、预习课文,观察课本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发挥想象力,课本上的三个韵母分别像什么?

3、按笔顺学习i、u、ü的写法,并制作卡片。

4、用毛线头动手摆一摆i、u、ü的形状。

5、你认识哪些字是读yi wu yu的音?如果不知道请你在课外书上找一找,试着认识几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复习单韵母a、o、e

出示卡片,齐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汉语拼音第2课

二、小组合作学习i、u、ü的读音及四声

1、师指导合作:

(1)分工: i、u、ü的读音及四声分别由三个学生承担,第四个学生说说这三个字母像什么。

组内谁不会读、说,你们互相教一教,看看谁是小组里的小老师。

(2)组内轮着说,不能插话,不能东张西望,要认真听,守纪律。

2、师参与到一个小组示范怎么合作。

3、学生组内合作

4、全班展示,师评价、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用线摆摆字母

2、找朋友:师问XXX在哪里?生边从卡里找到它,举起并说XXX在这里。

3、复习iuü的四声

开火车、抽读、齐读。

四、作业

把今天的学习进步告诉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i、u、ü

第二课时

*前置性自学提纲

1、预习三个单韵母,回忆应该怎么读?

2、试着写写他们

3、试着读一读四个不同的声调

4、做iuü的四声卡片。

一、复习导入

齐读iuü的卡片,指读iuü的四声。

二、小组合作学习iuü的笔顺,教师指导

1、合作内容:它们占格 书空笔顺

2、师范写,让学生再练习三遍i、u、ü

3、评价展示优秀作业

三、学习yi、wu、yu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指读,抽读、用四声分别组词。

四、总结

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的第二课,掌握了iuü三个单韵母的音、形及书写。

五、布置作业

1.将iuü的四声在家庭作业本书写一遍

2.朗读课后短文

板书设计

i、u、ü

yi wu yu (衣服 阿姨 依靠 容易 乌黑 乌云 乌鸦 小鱼 下雨 预习)

小学一年级课件(篇11)

一、对教材应有的认识:

准确体现课标的要求,突出情三维目标的整体优化,突出学习方法、习惯、评价呈现于教材。

二、对教参的认识:

拼盘式结构,自主取舍,为我所用。阐述了编写者的意图,有理论的诠释。利于教师理解使用教材,为教师留有自主创造的空间。

三、《教案》编写目的:

将教材的美好境界、编写者的初衷,转达给教者,学者(生);设计教学流程;开发课程资源;激发教师的创造精神。

四、体例要求和栏目设置:

每一组课文加入一个单元指要式的东西,(单元组成、主题特点、重点课文等),不必每课必说透,概括后的要点内容,突出重点课文(主课文)。理解编写者组成单元的意图。

基本版式和撰写要求:

课题

课前透视

与下面的栏目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是不同。分两个自然节书写(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要求:挖掘文中蕴含的培养学生三维的目标与因素。充分分析学生原的经验,阐释学生的兴趣及难点。描述性的语言。将教材的人文性开发,弘扬。引导教者充分认识教材。

教学目标:

(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和习惯;知识;能力。注意叙述角度。参照课标语言的叙述方式。是学生不是教师要

教学重点:

信息资料:教学具、挂图、搜集资料、磁带、光盘、课件等。可以分条。

教学时数:

切入举偶

设计出两种导入方式(切忌雷同)(谈话、道具、课件、活动、谜语、看图、讲故事)第二课时,以导入为起始。

对话平台

从一种导入进行衔接。以学习方式结构课堂,去掉交流,以两字小标题为环节展开设计,前面不标记任何符号。小标题以句号结束,在每个小标题后面附上一句话,内容是关于下面学习内容,目的意义、方法步骤的提示说明和概括。

如:诵读、背诵、识字、表演、评价、讨论、欣赏、绘画

每个环节的下面以1、2、3标记,后面可附上设计的理念和教学效果的预测等等。

设计理念要有高度,同时千万注意不能空沿套话,通俗,实用,从设计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教材中带有黄框的内容的教学流程。要有学习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学预测,指导说明,达到的目标等。

练习:要精当,简炼。

教学建议:要切中要害,指向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伴教锦囊:(增加教师储备,为教所用,开拓视野。)三类内容(也作小标题:词语解释、相关链接、阅读在线)有则有无则无,多则多少则少,务请标明出处。

语文园地:(自成课时)

一、我的发现:

写清识字方法的提要,教材编排意图

教学中应注意的方法、重点,难点,预设分析

过程建议

把黄框标注里的内容涉及进去,其内容是专题意图的渗透。

加一些扩展的同类相关的练习题,

二、日积月累(两个小栏目,突出重点)扎实、无须扩展。

三、口语交际:(详写)

1、交际准备:

2、过程:

组织程序方法的说明(怎么进行的布置)预设、指导说明,达到的目标,)

四、展示台(略写)

叙述式的方法介绍,说明过程组织。

五年级数学课件系列15篇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

一、复习

1、3.60.47.250.8板演

2、把240缩小10、100、1000、10000是()

同步口答追问指出: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添0补足。

3、评议追问算法随即揭题

二、新课

1、例30.360.24

试算集体评议比一比一样对吗?追问:为什么积的十分位上是0?

你能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吗?

结果怎样?说明什么?

2、例4小明体重35.5千克,爸爸体重是小明的1.8倍,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集体读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35.51.8表示什么意思?

估计积比35.5大还是小?为什么练习简评

3、香蕉买多少元?

每千克3.6元

师引出第一条规律,生说规律2、3。

一个大于0的数乘,积这个数

应用规律比较大小

3.20.8○3.2

0.561○0.56

0.631.1○0.63

0.92.7○2.7

三、练习

练一练1

练一练2

四、收获

五、作业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应用有关测量和面积计算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情况中合理、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教学

重难点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想想算算:

1、出示右图,要求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1)小组交流:你准备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15m

①可以看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②从一个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梯形

(3)任选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6m

2m

63m6

m2mm

2m

5m10m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三、画一画:(第27页画画算算)

学校准备建一个新的花圃,在方格纸上划出花圃的形状并计算出面积。

四、实地测量:(第27页量量算算)

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空地,参照上面画出的形状进行实地测量。

五、全课小结。

教学得与失: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你们知道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一个笼子里。

(媒体出示课本第80页的情景图)

师:请你猜一猜,图中大约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生1:我猜大约是7只,兔子5只鸡。

生2:不一定。因为有一棵树把鸡和兔子挡住了,所以我不知道各有几只。

(二)探求新知

师:如果告诉你: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脚,鸡、兔各多少?能求出几只兔子,几只鸡吗?(媒体出示题目的条件)

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想好了,可以写在作业纸上。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样。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列表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那么,这三种列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因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可以既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三)解决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下面两道题目,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媒体出示两道题

1、鸡兔同笼,有23个头,66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

2、老师带51名学生到公园划船。一条大船坐6人,一条小船坐4人,他们租了大船、小船各几条?

(学生练习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过程略)

(四)学习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4

P28-29页例1和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的1-5题。

教材简析: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2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元1分米=()米

2角=()元1厘米=()米

1分=()元1毫米=()米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0.05元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0.48元是4角8分或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学生回答: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

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三、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1、出示例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和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

提问:0.1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2、试一试:

在下面每个正方形中涂上颜色,分别表示、和,并把它们写成小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小数的意义。

3、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结论: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4、想一想:

写成小数是多少?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吗?

A、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是怎样思考的?

B、进一步体会读法:0.001读作:零点零零一

0.029读作:零点零二九

强调:小数部分的零要一个一个的读,不能只读一个零。

C、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么你知道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吗?

学生回答。

5、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五的1-5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练习,指名回答时要培养学生完整回答并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阐明观点的习惯与能力。

注意:练习的第3题,出现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读写应该不会有困难,但是在用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时,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造成困难,虽然题目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意义说明,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应该有初步的渗透。

家庭作业:

1、自己写几个小数,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

2、回顾学习过的十进制记数法,预习P32页例3。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81-8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1公顷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课前测量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小黑板

一、创设情景,引入公顷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5()。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24()。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2、欣赏一些图片,读一读文字。问:你有什么发现?你想知道什么?

3、揭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1)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2)找一找:1公顷有多大?(阅读书本)

(3)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我校的的操场长大约是60米,宽大约是40米,想一想:几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2)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体会一下1公顷有多大。

3、尝试单位换算

(1)填空

2.3公顷=()平方米3400平方米=()公顷

0.063公顷=()平方米45800平方米=()公顷

2.3公顷=()公顷()平方米

987000平方米=()公顷=()公顷()平方米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再集体评议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梯形果园,上底是500米,下底是800米,高是400米。这个果园占地多少公顷?

2、一个占地1.5公顷的三角形地,它的高是400米,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米?

(二)完成P84页1~4题

四、课堂小结,开展评价。

1.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学生开展评价。(教师评全班表现,学生评自我表现)

五、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或者走访,了解自己所在的镇(乡)、村(居委会)占地多少公顷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寻找活动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实例,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刺激圆的表象

二、对比活动

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图形,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9册教材第109_11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计算求两地的距离。

2、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电教课件。

教学难点重点:计算步长的方法,步测计算距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怎样就可以知道:从自己的教室走到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米?

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2、如果不用任何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段距离,可以有什么办法来知道?

学生说一说,教师提出步测

3、板书课题:步测。

4、解释步测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步测,然后教师再解释。

二、探究新知。

1、用步测的方法来测量教室到多媒体教室有多少米,想一想,准备怎样来做,要知道和准备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展示讨论:根据情况确定讨论形式。

3、汇总讨论结果(板书):

(知道)一步的长度――步长。(知道)走了多少步――步数。(计算)距离

4、形成计算方法。

5、讨论解决步长、步数。

(1)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步长?

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板书:自己走一步,量一量。

(电脑出示一步长)提示:一步是怎样量的?

教师提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

教师补问:这一步应怎样走?在走路的时候,你的步长与你量的步长是不是一样?

(2)用例1介绍测步长的方法。

出示例1。(电脑投影)

你从这道题中学到还可以怎样测自己的步长。

学生说说方法。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方法和过程。

(3)测一测自己的步长。

指导室外步测活动:

引导学生:让你用例1上介绍的方法测一测自己的步长,你准备怎样做?

介绍室外已量好的一段距离,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为一次。走三次,记录下每次走的步数,填表内。

电脑出示表格和书上的P111练一练第1题表格。

到室外进行步测活动。

室内计算和汇报(选高个子学生和矮个子学生各一人汇报)

6、学会步测和计算一段实际距离。

(1)出示例2。让学生试做。

(2)让学生说说从例2中学到什么?

(3)让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

7、小结例1、2的学习。

三、用学到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看看你会不会用步测计算距离。

1、(电脑出示练习题)

练习题:李华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他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米?照这样的步子,他沿学校大花坛走一圈,走了100步。沿这个大花坛走一圈有多少米?

2、学生独立练习。

3、汇报与核对。

4、让学生提出疑问。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实践。

1、用步测,计算从多媒体教室到自己教室的距离。

2、在校园内找一个花坛,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有关数据,算出花坛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P82-83小数乘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及使用说明

教学媒体的选择CAI课件

教学媒体的设计

1、出示现代小区的外景图,引出例题。

2、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图提问题,再引出例题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的计算,集体讲解时依次在课件上出示。

3、一组口算题练习。

4、教学试一试,出示例题的图。

5、出示书上几组习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课件)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组口算题,想不想试一试?

①指名读题,你想说哪一题?自己选择。指名口答。

②大家都能这么快的口算出结果,真了不起,老师想知道你是怎样很快口算出结果的?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小数,大家都能熟练的进行口算与判断,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下也要运用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默读题目。

②首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你是怎样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随堂本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9

复习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

根据这一册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很多知识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等特点,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听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对本册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妈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

4、空间与图形1课时

5、统计1课时

6、期末综合实力评价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因数和倍数

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做教材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因数和倍数

2、复习2、5、3的倍数

3、复习质数和合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1页第1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1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略)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书2-3页

教学目的:

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5、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

6、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数的世界。

2、呈现情境图。(略)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看一看:

1、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

(1)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指名汇报。

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

(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

3、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5=20(元))

(二)活动二:试一试:

1、看书自学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

(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个数。

(3)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

2、自学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

3、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三)活动三:说一说

1、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

(2)指名汇报

253=75146=84205=100

(四)活动四:找一找: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

14172577

(1)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

(2)生答:147=214是7的倍数

177=2......3,17不是7的倍数

(五)活动五:练一练:

1、你写我说:

452=9045和2是90的因数,

90是45和2的倍数。

(同桌2人,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倍数和因数。)

2、看谁找得快。

(1)24691218203048

师问: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

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

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请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

师:100以内6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不限制在100以内呢?

你发现6的最小的倍数是几呢?能找到最大的6的倍数吗?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世界

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45=20(元)

答:需要20元钱。

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4的倍数:4122048

6的倍数:6121830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1248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习题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 )

板书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课件1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一句话表示)

二、设疑引喻

出示课件2

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三、指导探索

1.出示图片1

2.组织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6.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3.提问:小数乘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提示:①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②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做法,交流这样做的依据。

4.出示课件3

提示:为什么要把325缩小10倍呢?

5.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四、质疑小结

1.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问:计算6.55时先算655,为什么算出的结果325还要缩小10倍呢?

3.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答疑)

五、反馈调节

1.完成P4第1题注意学生叙述意义时的不同说法

2.完成第1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鼓励学生能勇敢地说一说自己错在哪儿?教师注意行间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节。

3.完成第4页第2题。

集体订正。

提问:观察上面的习题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P4第4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根据14923=3427填结果。

14.923=()1.4923=()

1490.23=()1492.3=()

()()=3.427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P61页例2

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学生交流结果。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

352=17(组)......1(块)余下的1块为正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四、综合练习:

练习十第4-7题

第4题: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

第5题:

明确:信号灯亮的顺序依次是红灯、绿灯、黄灯;从10时到10时15分,信号灯一共亮了42次。

每3个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和一个黄灯。

423=14(组)

所以红灯、绿灯和黄灯各亮了14次。

第6题:

提示:通常把7天看作一组,11月份共有30天。

每7天为一组,每组中为2天休息、5天工作。

307=4(组)......2(天)余下的2天为休息日。

休息:24+2=10(天)

工作:54=20(天)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2: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试一试:203=6(组)......2(只)

灰兔:16=6(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白兔:26=12(只)。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学习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分数知识的理解。

难点:灵活解题。

教学准备

概念

复习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谈话,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唤起学生记忆,复习分数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练习作准备。

1.提问: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2.板书学生回答: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约分与通分

3.提问:能根据2/3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4.谈话:下面我们就边练习边复习分数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交流并反溃

学生在小组中说说上面的知识点各是哪些内容。

通过有条理的复习与专项练习,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表现积极,效果较好。

应用

练习

通过练习,通过对对3/4所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回忆和整理分数单位,约分,假分数与整数的互化法,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进一步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以及最简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不同情况的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会根据数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知识在其中的应用,并使学生明确用分数表示单位换算结果时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1.完成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组织汇报交流并追问:3/4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6是8的几分之几?

2.完成第8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教师组织汇报,追问:1/9是8/9的什么?也就是8/9里有几个分数单位?12/16等于几个1/4?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约分?你是怎样进行约分的?4是怎样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的?怎样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4/20是分数,210是除法,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是怎样得到的?

3.指导完成第9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并追问:你分成了哪两类?你是怎样想的?

继续追问: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什么样的分数是假分数?

你会把这些分数约分吗?约分后是假分数的化成带分数。

完成化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约分,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指导完成第10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呢?

教师对学生的比较方法加以指导,重点指导5/8,3/7和0。5的比较方法。

5.完成第11题。

组织汇报,进行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第12题。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分析:知道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意思吗?观察一下,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加以指导。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5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39-40页数的整除、约数和倍数、练一练,选用练习七的第4题和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第二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今天吴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算式的知识,好吗?你能在你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贴上黑板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2、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这些除法算式来分一分类吗?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3、(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分类)汇报交流:你们认为他这样分类有道理吗?为什么?其他同学是怎么分类的?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整除。

1、观察特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3组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2、揭示概念。

①提问:第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小结: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整数,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同时指出:当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算式。

②追问:整除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设疑:整除的算式太多了,能想个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启发:请字母来帮帮忙。如果被除数用a表示,除数用b表示,商用c表示,可以怎么表示这个整除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c,追问:在这个整除算式中a、b、c有什么特点?

③揭示:当a、b、c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的算式,我们就可以说: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板书:ab=c(b0)]

举例说说。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系列九篇)


如果你对“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有疑问,请查阅下面的资料以获取答案。开学前,老师们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仔细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只有充分准备好前期的教案和课件设计,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分享是一种无私的行为,通过与周围的人分享,可以创造美好的回忆和体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水果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过关游戏,想玩吗?(想)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关:小眼睛,看一看。

师:下面这些题你会填吗?(多媒体呈现)

( )×4=12 2×( )=6

( )×5=10 ( )×2=12

3×( )=18 ( )×4=20

( )×6=24 5×( )=15

( )×4=8 ( )×7=14

4×( )=16 ( )×6=12

师:(多媒体呈现)下面这个更厉害啦,谁能说出图中表示几个几,并求出图中有多少个水果?

师:求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创设情境——感知“倍” 进入第二关:小嘴巴,说一说。

师:小兔子最爱出萝卜。(出示图片)

图中有几个圆萝卜?

胡萝卜有几个,是怎么摆的?3个2

我们说胡萝卜的根数是圆萝卜的3倍。

圈一圈:白萝卜有( )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圆萝卜的( )倍。(用图片表示)

(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圆萝卜的( 2 )倍)

(2)自主探索——理解“倍”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新朋友。

师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扫地的有7人,擦桌子的是扫地的2倍,擦桌子的有多少人?

练习:1.看图说一说。

2.摆一摆

3.画一画

(3)实际应用——巩固“倍”: 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看来第二关也难不了同学们!有信心闯第三关吗?第三关:小脑袋,想一想。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第四关里,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上就是把它转化成求几个这样的数相加,用乘法计算。

三、生活应用,拓展新知。

完成书上练习十一部分题目。

四、全课小结,情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们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倍”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结果用今天学的“倍”说句话,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2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引入“吨”。

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机械或机器的力量。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33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2》,

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页第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2)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谈话: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经常用吨作单位,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练习后,组织全班交流。

3.谈话:下面是小明同学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读一读。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20克的苹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自由读上面的一段话,在小组里交流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4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情感目标:

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学习方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习。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同学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

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

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师板书1000千克,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

2.感知“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坦克)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呢,(出示)谁知道有关蓝鲸的知识?

师:你知道的真多,就象这位同学说的,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习乐园去看看好吗?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

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

师:下面凭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比1吨重,哪些比1吨轻。如果比一吨重你就站起来,如果比一吨轻你坐着不动,好吗?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1、一位小朋友在学习了吨的一课后,回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早晨我吃了2个100吨的肉包子,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路上看见一辆载满约4千克的卡车。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像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记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教材分析:

《有趣的推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内容。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把“对现象的推理”作为教学内容还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也是学生正是接触逻辑推理的开始。教材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发展水平,选取了难度不大,但又相对独立的两个素材,力图让学生亲历有趣的推理活动过程,形成一种明确的推理意识,学会借助表格,运用分类、排除等策略进行推理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为后续解决复杂的推理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展示与分享,他们对符号、分类和列表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运用。在生活中积累了合情推理的经验,具备简单的推理能力。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逻辑表达能力不强。所以,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借助表格有序的进行推理便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现象进行推理的过程,理清推理顺序,学会表格法、排除法等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

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能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1、和学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戏。

猜兴趣爱好。

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课外兴趣活动是什么。

师:“不喜欢”是否定表述,“喜欢”是肯定表述,这两种说法都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今天我们就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猜朋友。

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和大家一起学习,是他们中的一位。

2、导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的提示就是尝试猜测时所必须的信息。

根据信息,利用排除的方法缩小范围,得出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推理”。

【设计意图】:

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由按照个人想法的“盲目猜”到利用信息提示进行“有根据的猜”,凸显推理活动中信息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了解推理的主要方法是排除法。

二、合作探索,体验推理。

1、读懂问题,明确要求。

课件逐一出示信息。

学校有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参加了其中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淘气:我不是电脑小组的;笑笑:我不喜欢踢足球;奇思:我喜欢航模。

2、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3、现场收集信息,展示推理过程和结果。

4、小结回顾,优化方法。

小结:用文字说的很清楚,只是记录有些麻烦;连线法简单明了,结果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展示思考过程,表格法巧妙的运用了数学符号,只用了“√”和“×”就能清楚地记录推理过程和结果。

回顾推理过程,先确定谁?由这个“√”可以排除几项?

5、活学活用,小试牛刀。

出示问题:有语文、数学和美术3本书,他们三人各拿了一本。

他们分别拿了什么书?

作业要求:试着利用表格将你的推理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吧!

【设计意图】:

挖掘生本内化资源,开放生本创造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在获取推理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巩固拓展,再探推理。

师:我们依据关键信息,利用表格进行梳理,得到了结论。当遇到信息更多、难度更大的推理问题时,你还敢接受挑战吗?

1、获取信息。

奇思的航模小组有6个飞机模型,现在按要求把它们摆放在展柜里,你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吗?

出示:淘气号和乐乐号都放在柜子的左侧,淘气号在乐乐号的上面。

教练号在最上面一层的左侧。

妙想号不在最上面,也不在最下面。

奇思号没有放在教练号的旁边。

2、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结:针对信息较多的推理,先进行分类,可以简化推理的过程,

比较容易找到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巩固和内化推理知识,引导学生在遇到复杂推理时可借助分类活动化繁为简,转变成简单的三项推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小结,运用推理。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李老师和小军、小明、小林、小兵、小海在操场上做游戏。李老师的两边是小明和小军,小林正好在李老师的对面,小兵在小林的左边,小兵的后面是小明。请在图中标出他们的名字。

3、宝盒探宝。

这是一个宝盒,打开盒子需要找到正确的密码。

·出示:密码是1、2、3、4、5、6、7、8中的一个;它比4大;它是7的邻居;它不在7的右边。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8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2、3,练习第1、2、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填空

1米=()厘米300厘米=()米2米40厘米=()厘米

二、教学新课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认识毫米

①师:今天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老师们最喜爱的八佰教育网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察这些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较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现,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交流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三、课堂小节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我们生活中的1分硬币,电话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内容:四边形(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 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面)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35页,看,这页上有许多的图形(如下图)

(2)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 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老师指定一,两个学生在老师给的纸上涂色)

(3)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师展示一学生的作品)

(4)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板书 四边形 其他图形)

2,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 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讨论,汇报)

(2)师:对,像这样由四条直直的边围成的,有四个角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板书:

(3)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学生举例)

(4)我也请你们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多媒体显示实物,实景)

3,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请你把桌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两人合作完成)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并说说分类标准.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对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要加以肯定)

4,围四边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长方形,观察其特点并汇报.)

板书: 长方形

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2)你能把长方形的边变得相等吗 同上汇报正方形的特点.

板书: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3)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叫特殊的四边形.)

(4)你能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吗 .

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3.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 (集体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 (课件演示)

四,(机动)拓展应用

1.谁来帮帮我.

是一个( )形,也是一个( )边形.

是( )边形,有( )角,其中有( )个直角.

图中有( )个四边形.

2. 自己拿出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学得开心吗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3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