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课件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优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优选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梦幻星辰)你是否正在寻找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文章?趣祝福小编特意为您推荐了这篇。老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的老师需要认真对待。注重创造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我们提供的模板只是供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修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

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像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白话文★√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扩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优选十二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例1、小蜗牛找倍数(找出3的倍数)。

练习3、5的倍数有哪些?7的倍数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 ),( )的倍数。

用字母表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a x b = c (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a、b都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说一说:在0、3、4、7、15、16、77、31、62中择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的倍数?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的倍数?

3、判断:1.2÷0.2=6我们能说0.2和6是1.2的因数;1.2是0.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吗?为什么?

1. 填空:

(1)3×7=21,( )和( )是( )的因数,( )是( )和( )的倍数。

(2)72的因数是( ),最小倍数是( ),最小因数是( )。

(3)一个数(0除外),它的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 )。

(2)因为8÷0.8=10,所以8是0.8和10的倍数,0.8和10是8的因数。 ( )

(4)甲数比乙数大,甲因数的个数比乙数多。

把( )平均分成( )份,这样的( )份用( )表示。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单位“1”。

每个茶杯是(这套茶杯)的( )分之( )。

每袋粽子是( )的( )分之( )。

每种颜色的跳棋是( )的( )分之( )。

阴影的方格是( )的( )分之(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例如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1、把三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3、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小?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1。

这些分数比 1 大,还是比 1 小?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 1 或等于 1。

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为什么如此重要,以至于需要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学生进入总复习的前期准备。更关键的是,在这一年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即学生经过四年的不断学习,对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来说,非常有可能会产生疲劳感,进而开始放松、懈怠,而五年级处在进入总复习的前一年,因而学生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在这一年可以充分放松,然后以充沛的精力来面对六年级的总复习。

就像已经升入高三的学生,总是以为自己在最后一届秋季运动会之前都可以放松,运动会过后就立即投入到学习当中。然而,不要忘记一点,放松的时间过长,或者使自己保持在一种不紧张的状态,再想紧张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可能要克服的障碍比想象的多得多。所以在这里反复强调,学生一定不要异想天开觉得自己可以在五年级放松懈怠、平稳过渡,反而应该比之前更加努力学习,为下一年的升学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足够重视五年级的学习后,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该学期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从一年级的数字分类到四年级的各种图形等,都要有所复习。学生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回顾。

(1)粗放式复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复习从前所学知识的大框,可以翻阅教材,着重看教材的目录,梳理所学知识的前后顺序,将知识串联起来,同时要思考,为什么某些知识要在另一些知识之后或之前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以在心中构建起一个比较模糊、初具形态的知识框架,重复进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越发清晰,非常有系统性,对于学生日后复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2)精细复习。主要是通过做习题的途径来进行,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做综合题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忘记的或已经生疏的知识,在做完题之后,就从这些遗忘了的知识点入手,翻看教材的讲解部分,加之自己曾经做过笔记等,把这个知识点重新学精学透。此外,由这个知识点所延伸出的其他知识点,也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学习,就像树枝一样逐渐扩散开来,这样复习也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使学生在将知识点复习通透的同时又兼顾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连续性,这对于学生科学地复习是非常关键的。以上两种复习所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自行选择,也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好。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中心与着力点是“方法”的体会与感悟,计算面积不是刚学,不是重点,但不能忽视,可以加大力度;还要指导学生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方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

本节课还得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做好提前准备,这样到课堂上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灵活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能力目标 :

1、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和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创新的意识学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能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2、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团结友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会求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了?请回忆下面积计算公式。

2、看黑板上一些正六边形(六边相等、六角相等),你有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那要求它的面积,怎么办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的广泛性,渗透转化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二、探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1、割

那你能想办法用学过的方法来求正六边形的面积吗? 请上来画一画说一说。

这些同学的方法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割。就是把一个没学过的图形割成学过的图形,然后利用面积公式算出每一块面积,再求出整个图形的面积。且方法千变万化,只要你有目标,就一定能成功。

[设计意思:拓展思维,一题多解,感受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兴趣。]

2、补、大面积-小面积

出示一个组合图形

(1)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方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生介绍,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演示不同的方法。

师:这几种方法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呢?

师:为什么?(引导学生选择分得最少的,计算又简洁的方法)

(2)这儿又有一种新方法,没有把组合图形分割,而是补上一块。(板演:补),算出补后的大面积,减去补上的那部分面积,便可得出原来图形的面积。(板演:大面积-小面积)

3、小结求组合图形面积常用的方法

割、补、大面积-小面积。

4、小试牛刀

课后第一题。

请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5、挑战

(1)独立思考

(2)讨论

(3)移、拼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常用方法]

3、回顾本节课所学,你有什么收获吗?在求组合图形面积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4、练习:课后2、3

板书:

长方形面积=长x宽 割

正方形面积=边长x边长 补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 拼

三角形面积=底x高÷2写 大面积-小面积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4、小结: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天马》是一篇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说明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想像状物抒情,把静态中的奔马描写得细致入微、形神兼备、苍劲有力。

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依照教参提示,以“为什么我们国家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这个问题为统领,在学生的阅读理解中不难归纳出艺术价值、外形特点、象征意义这几个因素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词。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前后呼应,文首说道:“1983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文末总结提升:“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那么就是说,正是这文中的第四部分——天马的象征意义才是它成为图形标记最重要的原因,因而,文章的其他部分也能发现天马的这种“神”:天马飞行时的瞬间健美生动,艺术价值极高的天马在外形上不愧是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它自由奔放,富有力量美。

于是,我着重引导学生朗读3、4段有关天马外形的描述,学生感受到天马的这种“神”之后,理解朗读时就更进一步了,在归结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朗读:3、4、1、7,学生体会颇深,他们从中汲取了腾飞的力量感,纷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学生用朗读体会,并总结出了天马的骄傲、健美、奔放、向往自由、豪放不羁……精彩纷呈。整体说来,我觉得达到了我的教学重点目标,那就是运用多朗读、谈体会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天马的神韵之美。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一、问好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数学组一号考生

二、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个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与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是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课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本篇说课《小数与乘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知识,通过小数与整数的乘法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习题,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后面小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小数与分数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

合理把握学情时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的了解。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与小数乘法,掌握小数与乘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举一反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默契。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小数与小数的学习和小数与整数的学习,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架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理解小数与小数的乘法,并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难点,激发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五、学情分析

德国大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掌握它们,结合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我将采用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教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首先导入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采用,问答法和自主探究法的方法,通过结合生活的实际来激发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兴趣,从而引出本堂课程的知识内容。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首先导入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采用,问答法和自主探究法的方法,通过结合生活的实际来激发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兴趣,从而引出本堂课程的知识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组织教学。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①,即欣欣文具店全景图。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如果你来买某种文具,怎样才能知道你该付多少钱呢?"旨在让学生明白要知道购物中需要付多少钱,必须知道物品的单价和所购的数量。待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出示课件②,即文具专柜。在学生观察中提问"你从这个文具柜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二是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从学生提的数学问题中,选择"买3支钢笔需要多少元?"让学生自主解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算式2×3表示什么意义?从而为后面小数乘法意义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明理获知

首先是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在学生回顾整数乘法意义之后,提问"买三块橡皮需要多少元?",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学生这时应该不难就能列出算式0.2×3,随即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初步感知0.2×3表示的意义。紧接着设问"0.2×3的结果是多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计算0.2×3的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小数加法和将小数转化整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随机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再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能用自己的话阐明小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揭示课题并板书。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闯关题。

第一关是试一试:

①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元?

②买两把直尺需要多少元?这关是模仿性练习,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关是涂一涂,即根据算式涂涂得出结果。

第三关是填一填,即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根据乘法算式写加法算式,这两关是提高性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第四关是想一想:0.2×3=0.6,3×0.2=?这关是深化性练习,一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二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也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通过这样闯关练习,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体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帮助学生整理,解决疑惑问题。

总之,本节课这样设计是基于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从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新知的获取,建立数学模型。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对"生成"和"开发"的关注如何,把握如何,调控如何。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各位考官辛苦了,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实际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较远的距离,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测量的?

2.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呢?

3.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新授(20分钟)

(一)步测法。

1.进行步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介绍方法: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着这条线段走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2.例如:沿着一条40.3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步走完,第二次用61步走完,第三次用63步走完。小明的平均步长是多少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

(62+61+63)3

=1863=62(步)

40.362=0.65(米)

答:小明的平均步长是0.65米。

3.试一试

李光的平均步长是0.64米,他从学校大门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步。李光的家与学校间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独立完成后交流。

(二)学习目测

师: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就是目测,目测就是通过眼睛观察,估测两点间的距离。

三、实践应用(10分钟)

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并做出记录。

沿一段50米长的线段走三次,记录每次的步数,第一次走了()补,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总结交流(5分钟)

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 ,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 “0” 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知识点一: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 保留两位为6.60

知识点二: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一个数,且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当某个数X大于0(即X>0)时,称为正数;反之,当X小于0(即X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2页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方面对本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组合图形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本课一开始,通过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礼物袋,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就会使学生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而复习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学生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请同学说说自己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引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出示主题图

由老师拼的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给出数据信息,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帮我算一算我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第二层次: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3)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4)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5)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或则其他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并提升方法的优化性。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通过“分割”和“添补”转化成基本图形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且让学生明确,在分割组合图形时,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知,突出本课的重点,我紧接着装修的问题情景,设计了给门刷油漆的这一练习,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不是每个问题都可以用分割法解决的,这样做很自然的就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接着为了巩固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从而提醒大家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环节: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我采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看书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本课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学习的脉络。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 转化基本图形 添补

以上,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明,我的说客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2) 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90-36)÷9=6(次)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分数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林向阳

第一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第34、35页

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第34、35页

学习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发展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导语:猜谜语:母子分两边,中间隔条线。(生答:分数)分数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发展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自学指导: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4页的内容,思考:①每次拿出铅笔总数的1/2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多?如果有10枝铅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铅笔呢? 观察上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②联系上面的解题方法思考“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写出你的理由③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的例子考考大家吗?(5分钟后,交流你的收获和有困惑的问题.)

二、学生自学.

自学明确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自学开始.比比谁看书最认真,自学效果好.

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师用目光巡视,学生自学.

三、交流探究.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同位交流一下认识.

1、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质疑.

师:现在展现自我的机会到了,谁有勇气把你的自学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找一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课堂随机生成)

师:谁还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四、考一考.

通过刚才的自学和汇报,不知同学们学得怎样.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找学生上台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2、下面各图形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做完的同学认真检查,并观察黑板上同学做的有什么不同.发现错误或方法不一样的上台更正.

讨论.

2、同桌互改:

讲述:请同学们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对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3.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当堂达标测试

做《配套练习》.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内容:分饼

学习目标

1、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导语:咱们班的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今天猪八戒遇到个难题,大家愿意帮助他吗?板书:分饼

示标:(见目标)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37-38页内容,重点看分饼方法及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思考:1、3张饼怎样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2、若是9张饼应如何分?3、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如果它们与“1”比较大小你有什么发现?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以举手问老师。

二、学生自学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老师巡视。

三、交流探究(说一说)

1、自读自悟37页内容,3张同样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该如何分?

每人吃多少?你理解淘气和笑笑的不同分法吗?

2、若是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该如何分?每人又得到多少饼?

你理解淘气和笑分法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质疑:3/3、4/4这些是什么分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4、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特点,你

能分别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吗?

四、考一考

独立完成P38题目。

填空: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 )个,其中最大的是( ),分母得6的假分数有( )个,其中最小的是( ), 里有( )个 ,再加上( )个 就是2。

五、议一议:更正讨论,同桌互改。

1、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的对,谁做的错呢?下面大家讨论一下。

(1)讨论第一题哪个对?为什么?(手指不同的做法)

①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

②这个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③师打“√”或“×”。

(2)按上面方法讨论其他题目。

(3)评价:师生评价结合,可从书写质量与解题规范进行评价。(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A、同桌交换作业本检查,对的打“√”,错的打“×”。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做错的学生说原因。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当堂练习,

1、判断:

(1)真分数都比1小。(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

2、分数 中,当a 和b在什么情况不是真分数,在什么情况下是假分数。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分数与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带分数、假分数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导语,咱们认识了分数,也学过除法,(师边说边板书“分数”、“除法”然后在中间再写上“与”字)如果用个“与”连接,看来它们之间还有着我们不知道的关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板书:分数与除法。

示标:(见目标)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39页内容,重点看三个小朋友分蛋糕的除法算式及“试一试”中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方法,思考:1、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2、如果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会吗?试试看。3、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如何互化?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看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二、自主学习。(看一看)

三、交流探究

1、观察想象,1块蛋糕分给2个人吃,每人吃几块,如果是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吃,每人分几块,如何用除法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来。

2、通过比较,你能指出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吗?你用字母表示出规律来。

3、探索发现 是如何化成 的, 是如何化成 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4、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地方吗?

四、考一考

1、填空:5÷6= ( )( ) 58 =( )÷( )

127 =( )÷( )

2、把下面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74 138 2 34 313

你能独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

2.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3.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4.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

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和-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20℃的?

导学要点:

1.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2.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

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全班交流:

+8844.4米和-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

【基本练习】

1.第2页练一练。

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练习一的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5℃与-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2表示()。

①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

1.《课课练》第页。

2.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十五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已经认识了分数,已经具备了有知识和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代表月饼,通过学生分月饼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下一步教学做了铺垫。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

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

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2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

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天平教具。

【情景导入】

在下面算式的○里填上“>”、“<”或“=”。

3×6○19 7○1.8+5.2

2.5÷5○2×0.25 24+11○11+24

3.9-3○4÷5 15×8+2○120+2

小结:像7=1.8+5.2,2.5÷5=2×0.25,24+11=11+24,15×8+2=120+2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等式的问题。

【新课讲授】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游乐场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多媒体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画面)如果两端的小朋友重量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平衡。

2.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

出示简易天平、砝码。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怎样用天平来称物品的重量呢?

师:这是一台天平,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天平的左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就是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体的重量。

(2)实验演示,引出方程。

师: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

演示实验一: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提问:天平平衡了吗?这说明一只空杯子重多少克?

板书:一只空杯子=100克

演示实验二: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显示)。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100+x>100

演示实验三:增加100克砝码。

提问: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板书:100+x>200

演示实验四: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提问:现在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100+x<300

演示实验五:把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是平衡的吗?

板书:100+x=250

(3)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出示多幅天平图。

提问:这些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板书:40+x=100,2x+50<180,80+70=100+50,3x=180,65+30>80,100+2x=50×3。

教师指出:像2x+50<180,65+30>80这样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像40+x=100,80+70=100+50这样用等号连接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相等,就叫做等式。

师:观察以上有几个是等式,你能不能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80+70=100+50。

第二类:40+x=1003x=180100+2x=50×3

讲解:像第二类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老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如:

20+80=100 3×78=234 13-8=5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方程有什么特点?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说。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

板书: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63页的“做一做”。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X”)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方程。()

(2)4m-9=0不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方程和等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只要等号两边数值相等即可,所以等式包括方程,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同时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做了铺垫。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那我们一起到风筝小店去选一选自己喜欢的风筝吧!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让学生说说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出示例1。每个蝴蝶风筝3。5元,买3个要多少钱?

我让学生说说例1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算出结果,并记录自己计算的过程。

我发现有些学生用3。5+3。5+3。5的方法,还有些学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5角乘以3元,得出结果再把角换成元,还有些学生用35角乘以3,最后把结果再换成元,更有些学生用3。5乘3的竖式进行计算。我让这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

接着我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知道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再展示学生列竖式中不同的对位方式,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要先按整数乘法来计算,所以列竖式时是末尾对齐。再让学生运用乘法竖式计算做一做的题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我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差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而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引发学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了,你又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得到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并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3。5×3的积是一位小数,0。72×5的积是两位小数?从而得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最后再让学生与同桌说说小数乘整数列竖式时应该怎样去做?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在思考中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反复的思考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中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

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提高题。

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

《练习一》第2、3题。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难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能清晰的再现教学过程。

【说小结】

本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的内容和练习十八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方法、等式的基本性质,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2.通过对用列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3.提高学生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更加系统完整地掌握本单元知识,进一步提高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梳理】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课题)

2.整理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归纳这部分内容后,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板书:

【复习提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提问:

(1)回忆一下,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关系等等。)

(2)用字母表示数时有哪些简写的规定?

(3)用含有字母的计算公式求值时,应注意什么?

跟踪训练:

(1)用字母表示下面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城区修一条长a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天,每天修b千米,剩下的要c天完成。

①15b表示()

②a-15b表示()

③15+c表示()

④(a-15b)÷c表示()

(3)算一算。

当a=3,b=5.8,x=1.5时,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40x+a②ab÷0.48

答案:(2)①15天修的长度②剩下没修的长度③修完公路所用的总天数④剩下的每天要修的长度

(3)①40x+a=40×1.5+3=63②ab÷0.48=3×5.8÷0.48=36.25

2.复习解方程。

(1)方程的意义。

师:这个单元我们还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什么叫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不是方程?

①x÷b=3②2x-7>9③0.2x+4=6④3b+2b=2.5⑤12x-9x=8.7⑥2.7+4.8=x÷2

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

板书:

小结: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3)解方程。

0.2x+4=6 12x-9x=8.7 3(x+2.1)=10.5

①想一想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②举例:怎样验证0.2x+4=6,x=10是方程的解?

③什么叫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跟踪训练:

(1)完成课本第83页的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的第1题。

答案:(1)x=2.4 x=9.7 x=3.2

x=5 x=1.4 x=2.9

(2)X X√√

3.复习实际问题与方程。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1)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理解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题中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案。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有何区别?

跟踪训练:

1.找相等关系的练习。

A:长方形的周长为30m,长10m,宽多少米?

小结:策略一: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公式找相等关系。

B:明明运动后的心跳比运动前快了55下。

师:能找到相等关系吗?还能找到不一样的相等关系吗?

小结:策略二:读懂关键句子,分析相等关系。

2.分析相等关系的练习。

妈妈去超市买了2箱方便面付给营业员100元,找回28元,设每箱方便面x元,下面()是错误的。

A.100-2x=28 B.2x+28=100

C.2x-100=28 D.2x=100-28

3.完成课本第83页的第2题。

4.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的第3、6题。

答案:1.A.(长+宽)×2=周长

B.运动后的心跳-运动前的心跳=55

运动前的心跳+55=运动后的心跳

运动后的心跳-55=运动前的心跳

2.C

3.(1)解:设两个月前他的体重是x千克。

x-3=93 x=96

答:两个月前他的体重是96千克。

(2)解:设这条街一共有x盏路灯。

5x=140 x=28

答:这条街一共有28盏路灯。

(3)解:设梅花鹿的高度为x米,则长颈鹿的高度为(x+3.65)米。

3.5x=x+3.65 x=1.46

1.46+3.65=5.11(m)

4.第3题:75次

第6题:长:0.6m,宽:0.3m,面积:0.18m

【课堂小结】

提问:学习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学习了这节课,我更加系统完整地掌握了本章知识,进一步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十八的第1~2,4~5,7~9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第五课时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2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4、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用手势理解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述能力。

四、教学流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模拟情景,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四)反思学法,总结升华第一个环节,首先出示3道复习题

1.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320千米,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行320千米要多少小时?

分别让学生列式并写出三个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所熟悉行程问题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1 .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读题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2.你知道“相向而行”“何时”“相遇”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相向而行”就是面对面走来;“何时”就是什么时候;“相遇”就是碰到。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题意】

3.活动:学生用手势模拟两人骑车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4、画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设计意图:画线段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题题意,并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5、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也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设哪一个量为x】 6、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7、对比两种不同的解法,评价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互相合作与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乐趣,理解课堂质疑的必要性,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三环节

1、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让学生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2、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求相

遇时间问题上,还可以求速度】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知识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六、教学反思这节课反思如下:

1、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相向而行掌握的很好,是因为课前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比较到位,使知识形成明显的链接。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有足够时间理解题意,因此列方程解决此类行程问题中学生很好找出等量关系式,突出了难点

3、通过练习可以感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很好,不足之处感觉最后拓展练习中个别学生解方程过程有点困难,这个问题准备个别辅导。

让学生学会求知,永远是我数学课堂的追求!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永远是我作为教师的人生目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谁来了?

生:阿凡提

师:同学们对阿凡提都很熟悉,下面我们侃侃他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2、师: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那么同学们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是阿凡提得到金币,也可能是吝啬的大财主得到金币。

师: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结果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我们把它叫做可能性。

3、师:元旦快要到了老师让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节目分别有唱歌、跳舞,等等,那么如果让你抽的话,你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呢?

生: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有可能是其他的节目。

师;对于这件事情结果,我们同样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师:以上这些都是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都

属于可能性事件,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5、师课件演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巩固练习

(一)教学例题1

1、师: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1号盒子、2号盒子。

2、师: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盒子中球的颜色、数量。1号盒子中装有8个红球。2号盒子中装有2个红球,2个黄球,2个黑球,2个绿球。

3、问题

(1)师:从1号盒子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师: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生:一定是红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1号盒子里面装的全部是红球。

(3)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盒子,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师:同学们猜测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真聪明。

(4)师:从2号盒子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5)师: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生随机汇报。

(6)老师可根据盒子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二)小组合作,摸球游戏(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根据要求装不同颜色小球的游戏。

师出示条件

(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以放红、黄、黑色三种颜色的球,也可以放红、黄两种颜色球,还可以放红、绿色两种颜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2、生按照要求操作

3、师巡视指导

4、生操作完一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个别汇报,并说明为什么。

(三)教学例题2

1、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例如:明天可能下雪……(请学生举例几个)

2、生汇报

3、师演示例2图片

⑴看图判断

⑵说说为什么,并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语完整的表述。

图片5时,学生读题后,师展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

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

⑶汇报、讲评。

(四)考考你

1、师:刚才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2、师课件演示题目:

(1)太阳(

)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

)停止。

3、指导生认真读题,并分析说出为什么。

(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可能)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不可能)停止。

(五)连一连

1、师:从下面的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2、师指导生认真读题,分析过程

3、师课件演示结果,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

(六)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下面这些城市你们去过吗?

2、生汇报

3、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那些地方看看,他们那里的冬天会下雪吗?

4、师课件演示图片

5、通过刚才对资料了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一下呢?

6、生回答

7、师指导描述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2、师: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P108

2、3

五、教后反思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创设问题情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主体对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活动中的问题。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首先出示一面圆形镜子,问:同学们你们看着老师手中拿着的这面圆形镜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甲生说:圆形镜子的半径是多少?乙生说:圆形镜子的直径是多少?丙生说:圆形镜子的周长是多少?丁生说:圆形镜子的面积是多少?随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立即投入到思索与讨论之中。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的氛围,而不是去提供现成的知识或结论。通过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的研究,使我领悟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必须创设益于学生自主探

索的氛围;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创设自由、活泼、主动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才能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示自我,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数学广角一》。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时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自然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且他们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交流的方法,同时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电脑和上网条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上网查找资料,基于这些的条件,我们科组在研讨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检测、评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的感受,更好的理解自然数在生活中应用及编排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还要加强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说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1表示男生先起立接着坐下,2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换个规则再来,1表示全班学生起立后接着坐下,2仍然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数字“1”在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数字“1”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

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编号时要用到什么?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数字来编码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说一说?

课件展示几个例子。

3、看来这些数字编码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号码虽然由简单的数字、字母等组成,但代表着各种有用的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解开它们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探究了解身份征的编码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课件引导:

补充: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调查讨论和小组合作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信息。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5、小马虎的难题。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课件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 320623450607331

320623440101040 360102197209280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谢谢大家帮小马虎解决了这个难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为我们大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的这种品质感动。我先代表小马虎谢谢大家!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之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是我们每个同学将来都会拥有和面对的实际问题,我们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1).你长大后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2).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

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7、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二)、自主设计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比如校长说17号同学来一趟校长室,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

教师巡视。

2、成果大展示。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

二、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结构特点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发展。

四、说学法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等知识,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为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能理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待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

(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2、合作交流法.

课上设计同桌互说、集体汇报等交流活动,完善学生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习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_]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 1/5 3/20 1/4 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PPT出示书中插图)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平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平.

师:怎样设计才公平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平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2)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

(3)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师: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3.师: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描述小旗的运动。

出示一面小旗向右平移

6

格后的图形,请学生描述小旗是怎样运动的。

生1:小旗平移了6格(不完整)。

生2:小旗向右平移了6格。

2.尝试画出小旗向左平移

4

格后得到的图形。

(1)学生讨论怎样画。

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2)引导学生质疑。

师: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3)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引导总结。

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5)引导学生讨论。

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尝试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操作,展示交流。

(2)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生1: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生2:我先找出小旗的关键点,然后把这些关键点向上平移4格,最后连线。

(3)观察比较,汇报发现:

生1:平移运动前后,图形的大小没变。

生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

4.小船的平移。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

(2)巡视后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画法。

生1的画法:两次平移都是把原图平移。

生2的画法;第二次平移是把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平移。

(3)让生对比哪一种对?

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画法。我认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先”,另一个是“再”,这两个关键字说明第二次平移是在第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平移,这里有一个先后的过程。

5.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认真分析判断,第二次平移是把谁平移,这是关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1

题。

独立操作,展示交流。并和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2

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4题。

学生初步辨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作出相应的平移的动作。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说一说,初步描述平移,从不完整到完整。

学生总结图形平移的方法与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老师概括。

板书设计

平移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不足之处:对平移几格,有些学生判定方法不对,错误地认为是两图之间的空格。

教学建议: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一、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脳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脳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续页)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2.05×6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道练习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请大家迅速的将2.05×6在你的练习本上完成。

(1)请一名同学汇报答案。

(2)通过练习,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小数乘整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准备。】

二、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

(4)指名学生口答,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汇报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请学生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生: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中的小数位数。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课后小结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用方程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难点:

找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

出示主题图

提出疑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讨论:

算术法

方程法

师:我们可以用列方程解决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怎样用方程解决应用题呢?

(三)重难点精讲

教学例4

出示主题图:

有25只丹顶鹤,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白鹭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白鹭的只数+9=丹顶鹤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白鹭有x只。

x+9=25

x+9–9=25–9

x=16

答:白鹭有16只

生讨论:白鹭有16只。结果对吗?怎样来验算呢?

学生汇报:

(1)用算术法再计算一遍。

(2)利用等量关系来验证。

讲解代入法:

x+9=25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小结: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有60只白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4倍,黑天鹅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黑天鹅的只数×4=白天鹅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黑天鹅有x只。

4x=60

4x÷4=60÷4

x=15

答:黑天鹅有15只

生:验算

讨论:想一想,怎样用列方程解决问题呢?

学生汇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四)新知应用 巩固深化

看图写出等量关系,并解答。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点呢?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六、随堂检测

列方程解下面各题。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

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八、作业布置:

59页5题

九、教学反思

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需要加强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5)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数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学生在之前的教学中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

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

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

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是目标:3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转方法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来,是否强调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当时我就很困惑,我寻求到辉煌老师的门下,在辉煌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细读教材,进一步明白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且把这部分知识渗透在开篇和学生演示蜻蜓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经典八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为图案欣赏和绘制图案两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通过欣赏教材和生活中的一些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在学生绘制好美丽的图案后,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老师的总结性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老师收集到了一些图案,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图案)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欣赏与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美丽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美丽图案的兴趣,唤起学生制作美丽图案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分析图案。

(课件出示教材27页上面的三幅图)

师:观察这三幅图,想一想这三幅图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请学生仔细观察,与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

2.全班交流。

预设

生1:图①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它是利用轴对称得到的。

生2:图②是由左上角的那个小图案经过向右和向下的逐步平移得到的。

生3:我认为图②也可以看作由左面一排或上面一排的小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

生4:我认为图③可以看作一个左右或上下对称的轴对称图形。

生5:我认为图③运用了轴对称和平移。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制作的图案,往往都是由一个基本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进一步明确图案制作的方法,感受轴对称、平移等方法在图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3.自主动手,操作实践。

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课件出示教材27页中间例题)

师:先观察第二个图形是由第一个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接下来你想怎样画?

通过观察可以明确:制作这幅图需要用平移的方法,请学生尝试制作,小组展示。

4.激发想象,自主创造。

请你运用轴对称或平移的方法,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出示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图案,注重培养学生想象与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1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

2、通过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情分析

我对五年级6班的25人进行了前测: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的情况。

调研题目:请你用纸条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它的结果,并说明你测量的过程。

调研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会表示结果但没有人能够说明测量过程。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度量的意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会表示结果,会利用 表示,而不是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用单位测量的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1、回忆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用什么作单位?

2、如果用1米长的纸条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行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用尺子测量长度为切入点,有刻度可以准确测量,没有刻度能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创造三分之一

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文件袋的长,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固定性,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使其更具实用性。)

(二)活动二:创造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 ……分数单位

小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上三条边的长度,完成小组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测量要求:

(1)请把选取的单位涂上颜色。

(2)利用你找到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交流。

整理本组测量结果。

如何找到测量单位?如何利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

3、全班交流汇报。

4、像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动脑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白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数单位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5、完善“分数墙”。

观察分数单位,发现并完善“分数墙”。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数单位与“1”之间,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可能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是一个新增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且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虽然在小学的教材中,内容占的不是很多,但它却是为小学生步入中学学习概率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分数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证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学习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在于:充分经历、体验“可能性相等”的过程。验证抛硬币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教学的关键是理解等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可能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它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学生仍然会感到有些陌生,需要教师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打算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问题——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猜想验证,探究新知——实践深化,发展能力——联系生活,思维拓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从而向学生直接出示了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一环节的教学,很自然的揭示了课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弄懂游戏公平性的数学含义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等可能性”分三步走:

第一步,出示主题图,猜测游戏是否公平。

在这一环节,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三年级打下的基础,通过简单的推理,可以得出:硬币只有两个面,抛一次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正面朝上,另一种是反面朝上,用分数表示每一个面的可能性是1/2,所以都会说游戏公平。而这个结论只是停留在表层,在这里大多数学生把“公平”理解为绝对的公平。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公平”的数学含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梯形的面积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

生:不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师在横式后面板书:24.333…】

师:那这个商应该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0.854…】

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

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24.3333333…

师:其实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谁爬的快些吗?【蜘蛛要爬得快一些。】

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学到了像24.3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9.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1÷2= 1÷3 = 1÷5= 1÷7 =

(二)第二关: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141 5926 5358…是循环小数。()

2. 0.282828是循环小数。()

3. 9.0526526…是循环小数。()接下去一位是()。

(四)第四关:刚才我们观看了动物们爬比赛,海里的动物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呢!出示:

1、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第五关拓展:

1.2.8.236236 …小数部分第8位上是数字几?第50位上是数字几?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

73÷3=24.333···(米)9.4÷11=0.85454···(米)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除得尽吗》是新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循环小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并求出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情境贯穿始终,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思如下: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新课标倡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手、动脑从生活中感知体会理解,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比赛引人,结合书中的情境,创设了两只小昆虫在网上晒自己的爬行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以比赛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开课你喜欢看比赛吗?设疑引入,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自主交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教研专题。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这节课我没有直接呈现教材的情境图,而是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四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之后,提供时间列式,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在提供时间尝试计算,计算中发现规律。

3.本节课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时教师及时引导,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训练学生讲题,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也体现了我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提问,可以说一举多得。

⒋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本节课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认真审题及书写要规范等多方面的习惯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书写姿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⒌练习设计形式比较多样,由易到难,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⒈这节课预设不到位,没有备好学生,估计不足。

⒉课堂上教师有反馈,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着急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不够,反馈做得不是很到位。

3.由于重视学生讲题,导致练习没有完成。

改进:

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⒋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关注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⒌关注学困生,课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做好个别辅导。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画对称轴,深刻理解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两点:

1、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总结出画法,加深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中让学生先想象已知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及整体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还记得照镜子的游戏吗?我们来玩玩照镜子的游戏吧!

两人一组,一名同学做动作,另一名同学与之面对面,扮演镜子里的人,做出方向相反的动作。

引导学生回答出镜子里和镜子外面所形成的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以“照镜子游戏”引入,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①。

师:看这幅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的一半。

预设生:它是一座房子的一半。

师: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整座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②)这是淘气根据轴对称的知识画出的房子,他画得对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生1:淘气画出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得不对。

生2: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所以他画得不对。

3、补全轴对称图形。

(1)尝试画图。

那么怎样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已有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呢?请同学们在下图(教材23页中间例题情境图)中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画图、讨论,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交流方法。

将学生画好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请画得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4、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一是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

二是根据对称轴画出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三是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5、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下面例题)

(1)独立解决,先与同伴说说自己的画法,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出每条线段的端点,画出所有端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2)思考: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师小结:这两个问题画图的方法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再学以致用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巩固所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24页“练一练”1、2题。

⊙课堂总结

轴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课后要多观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布置作业

教材24页“练一练”3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我开始时,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 “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具有普遍特点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黄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

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跟老师一起画一个图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兴趣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黄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组织学生从自己制作的七巧板图形中找出2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黄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自由拼凑图形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家里楼房挑梁的侧面面积,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黄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黄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黄老师能否在以下几方面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评价作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才会产生心理共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因为学生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伴对自己的肯定。本节课中我感觉在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点。

2、我觉得学生的练习偏少了一点,是否需要增加。(可能由于课件出现了问题,黄老师临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后,造成了时间紧张,才减少了练习)。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3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