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确定位置课件 >

确定位置课件合集7篇

确定位置课件合集7篇

趣祝福反复推敲“确定位置课件”被确定为精品文章之一,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提高教案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益。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山公园应急预案

确定位置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数对”的表示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座号卡片,方格纸,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激趣导入

1、找朋友,引起争论

老师很高兴能认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想和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成为好朋友。首先我想先认识一下我们班坐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的同学,他是谁呢?

(1)同学们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a:(大家都同意)那好,这节课就按同学们的意思把这一行作为第1组。

b:(有不同意见)同于同学们的分组情况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有个标准才行,这节课我们就把这一行作为第一组。

2、认识第几组

第一组的同学请全体起立。

第五组的同学请举手。

第八组的同学请向这边的同学笑一笑,打个招呼——(嗨!你好)。

3、认识第几个

现在“组”同学们已经清楚了,那“个”呢?

请每组的第1个同学全体起立。

请每组的第3个同学拍拍手。

请每组的第5个同学向前面的同学挥挥手,

4、认识第一组第一个

看来,“个”同学们也弄清楚了,今天谁坐在教室里的第1组第1个的位置上呢?

揭示课题:像这样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就可以确定一个的`位置,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共同来学习“确定位置”。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1、唤醒旧知,发现问题

1、现在谁能说出你的准确位置了?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坐在第几组第几个位置上。

2、同学们都能就出自己的准确位置了,现在老师临时给同学们调一下座位(拿出座号卡片:多数为第×组第×几的形式)想一想你的新位置在哪,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如果遇到问题了,先研究研究,解决不了的讨论后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认识“数对”

(师将三种形式的座号各拿出两个贴在黑板上)

(1)第3组第6个 第8组第2个

这种形式座号的同学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

(2)(8,4) (7,2)形式的数对。

还有谁手中座号形式的这个座号是一样的,你能说说你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吗?

数对:它是第几组第几个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由于它是用一对数来表示一个人、一个建筑或其它事物的位置,所以叫数对。

黑板上第2组第5个这一位置用数对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把括号里的2和5调换一下位置行不行?

表示方法:通常第一个数都表示横向的数,第二个数都表示竖着数第几个,前后位置是不能随意颠倒的。

把你的座号用数对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座号的同学可以帮你的同桌写。写好之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3)(2, ) ( ,4)形式的数对

黑板上还有两名同学的新座号,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吗?(“数对”是通过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只有一个数是无法确定位置的,这两名同学的问题老师暂也无法解决,你们两个先到老师这来等一下吧!其它同学拿着你的学习用具快速地到你的新位置上坐好。)

找好位置的同学现在看一看你的新同桌是谁呀?他到底是不是你的新同桌,检查一下它的座号。如果确定他就是你的新同桌,就握握手吧,希望你们能友好相处。

没找到位置的同学,你觉得哪个位置才是你的呢?你怎么想的?

3、用“数对”确定在教室中的位置

终于都找到看书的新位置了,也该关心一下自己的好朋友了,他们都换到哪个位置上去了呢?请你用数对的形式来说一说。

(1)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让同学说出他的位置。

(2)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4、用“数对”确定方格纸上的位置

1新位置同学们又能很快地找准了,教师现在又把同学们的新位置反映到了一幅图上

(边说边用课件演示介绍位置图)

2、教室里(1,1)这个位置反映在图上应该是哪呢?

3、现在老师所指的这个位置应该是哪呢?(任意指出一个位置)

4、你能在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游乐场

1、看,这是游乐场的平面图,你都看到哪些游乐项目了,这些项目你都喜欢吗?

2、游乐场的地形你已经熟悉了,老师想聘你当小导游,带我在游乐场里逛一圈,怎么样?要求:①从(4,2)这个位置出发,最后到溜冰场。②一边带我游玩一边向我介绍游玩的项目,以及它的位置。③游玩结束后,要说明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条导游线路。

3、老师现在突然有点急事要到溜冰场,选择哪条线路最近呢?

动物园

1、咦?动物园里有点奇怪,怎么一只小动物也没有呀?原来今天动物园搬家了,小动物们都迷路了,我们帮帮它们吧!

2、你来说说哪只小动物的家是你帮它找到的,怎么找的?

猜秘密点

其实,老师现在也在动物园里看动物,你来猜一猜老师在哪?你有三次机会,猜错了我可以给你提示。

四、自我评价,情知交融

结合你这节课的表现,你觉得你能摘到哪颗星,想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确定位置课件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65-66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经历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等具体的活动,体会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平面示意图表示事物和用方向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资源与利用:ppt课件量角器、直尺等

高端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动物园是大家最喜欢的去处,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准备领大家到动物园去。这不,老师提前找来了动物园几个场馆的平面分布图。想看看吗?

(出示主题情境图)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喷泉广场。

看示意图,你都看到了哪些场馆?指名说

你想去那个场馆?自由说,答案多样。

想知道老师最先想去的是那个场馆吗?

猜一猜:黑毛亮,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爱,攀的高,爬得快,嫩笋竹叶当饭菜。

熊猫馆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去动物园的情景,先让学生说出最想去的场馆,再通过猜谜活动适时地引导学生快乐、自愿地走进熊猫馆。]

二、探究新知。

(一)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方向?

1.独立思考,指名回答。(东北、东偏北)

2.引导学生质疑:狮虎山也在东北或东偏北的方向上,怎样区分它两的位置?

3.引导学生指出:可以加上角度

4.同桌合作:找角、量角

5.指名汇报:请用规范的语言描述他们的准确方向。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述来汇报。

(如: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东20度方向;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东偏北70度方向;但指南针上只有南、北两个方向,所以我们在描述时尽量地选择和使用第一种表述方法:北偏东20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质疑引发认知冲突,增添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得出:加上角度会让我们的表述更准确。有水到渠成之效。]

(二)大象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位置?

1.猜谜引出问题。

找准了熊猫馆的位置,接下来你最想去哪个场馆?学生自由说。

再猜猜老师的想法:两耳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弯又长,比手还能干。(大象)

恭喜你,答对了!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

2.解决问题:大象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位置?

(1)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大象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方向)

(2)假设引冲突。

假如你正在大象馆参观,你朋友要来找你,你觉得这样告诉他的话,他保准能万无一失地快速、准确地找到你吗?

(很有可能会找到长颈鹿馆。)

(3)出示“直接”问题:

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方向上,如何区分他们的位置呢?

(4)引入距离。

(5)同桌交流,准确描述。

(6)指名汇报。

大象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方向1000米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假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很容易地引出了“直接”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要确定位置除了方向与角度这两个因素外还必须要加上距离。]

(三)参观斑马场后,同学们想去猴山,说说他们的行走路线。

1.温馨提示:刚才的观测点都在哪里?(喷泉广场)

现在的观测点在哪里?(斑马场)

2.小组交流、讨论行走路线。

3.展示、汇报。

4.评价交流汇报情况。(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找准观测点是确定位置的关键和前提,通过小组合作对行走路线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再进行展示汇报,最后分别由学生和老师对各组的交流讨论过程和汇报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正确引领、多元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大显身手,看看谁学得好。

课件出示:

1.基础练习:

书66页练一练第1题

2.提高练习:

书66页练一练第2题

3.拓展延伸:

书66页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分层练习,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对自己的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梳理,也能起到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不容忽视;问困惑,让学生就本知识点提出疑惑,从而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探究兴趣。课堂上有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课结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五、作业布置

1.书66页练一练第3题;

2.练册本课1、2、3题。

六、板书设计

熊猫馆北偏东20度

在喷泉广场

大象馆北偏西60度1000米

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确定位置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板书设计:

实际测量

测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测绳、标杆

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的方法:

确定位置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4到8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楼房图、一张电影票、每两人一迷宫信封,6颗星星。电影院单号门双号门。1到7排排号四份,1到8座位号7份。课件。长教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今年十月份我国有一件关于航天事业大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对!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我们来看几张图片。

(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宇航员拍摄到的地球的样子----飞船返回地面,准确地降落在预定的位置上)

师:从火箭发射到飞船返回,确定位置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全校每个班的教室都有指定的位置,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也有指定的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新授:

1、做操图。

师:现在就让我们到动物学校去看一看,小动物们在学习生活中是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的?

出示课件

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小猴灵灵,欢迎你们来到动物学校。你们看,这些都是我的同学,每天早晨,我们都要排着整齐的队伍做广播体操。

师:你们看,这些小动物排得多整齐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4排第2个,你们知道它是谁?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学生直接上台指出,老师圈出。)

师:你是怎样数的?哪里是第一排?哪里是第几个?(2位同学发言)

师: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1个,为什么几位同学找到的不一样呢?

师:有的小朋友是把横行作为一排,有的是把竖行作为一排,有的是从左数起的,有的是从右数起的,(有的是从前往后数的,有的是从后往前数的)。因此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他们自己是怎样数的。

猴:“我在第1排第1个。”

熊:“我在第2排第3个。”

师: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排?

师:对!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排(演示:这是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

师:又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个的呢?

师:对!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个,这是第1个,这是第几个?第3个、第4个、第5个(学生齐数)

师:现在你能确定我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了吗?(小兔)

指名学生指一指

猴:你还喜欢我们班的哪个同学,你能说出她的位置吗?

指名说(2人)同桌互相说,

师: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让我们来猜猜它是什么?(2人)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猜一猜。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都是用哪一句话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的?

生:第几排第几个。(板书)

师:刚才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板书:第几排第几个)说出了小动物的位置。

师:平时我们在教室里都是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一个小朋友所坐的位置。

板书:第几组第几个

师:现在我们从右往左数确定第几组,这是第1组,这是第2组,这是(跳1组数)……,想一想你在第几组,

师:请第4组的小朋友起立,第8组的小朋友起立。

师: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个,这是第1个,这是第2个,这是(跳1个数)想一想,你是第几个。请第每组第2个小朋友起立,每组第4个小朋友起立。

师:你的座位在第几组第几个?(2个)

师:看一看想一想,你的好朋友在第几组第几个,谁来说说,你的好朋友在第几组第几个,让我们猜猜他是谁?(2个)

师:(好朋友起立)她前面一个小朋友在第几组第几个?后面一个小朋友呢?

师:(另一个好朋友起立)她左边一个小朋友在第几组第几个?右边一个小朋友呢?

师:下面我们继续参观动物学校。

2、书架图。

猴:再来看看我们班的读书角吧。每天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都会到读书角来借书。

猴:我最喜欢《新华字典》了,它在第一层第2本。

师:你知道小猴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层的吗?又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本呢?

猴:我还喜欢《数学家的故事》你知道它在第几层第几本吗?

师:高老师最喜欢的一本书在第3层,是什么书?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

师:我们不仅要知道第几层还要知道第几本,才能确定书架上一本书的位置。

板书:第几层第几本

师:我喜欢的这本书在第3层第4本,它是……

师:你还喜欢什么书,说说它在第几层第几本,让我们猜一猜。(2人)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猜一猜。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是从下往上数确定书架上的第几层的,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电梯里的数字、一幢大楼里的门牌号码,双层汽车,列车)

师:动物学校里也有楼房,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3、楼房图。

猴:我们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都住在学校,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们都回到宿舍,快来看看我们的宿舍楼吧!

猴:我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你们看见我了吗?

师:根据小猴的的话,你知道它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层的,又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号房间的?

猴:你们看,我的同学都回来了,你能找到住在第3层第2号的是哪只小动物吗?

生:小熊欢欢。

猴:说对啦,是我的好朋友欢欢。你能找到住在第4层第1号的是哪只小动物吗?

生:(齐说)是小老鼠。

猴:又说对啦,你们真聪明。你还喜欢哪只小动物,说说它住在第几层第几号,再让我们来猜一猜?(2人)

师: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猜一猜。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哪一句话,确定小动物住的房间位置的。

生:第几层第几号。(板书)

师:我们班有很多小朋友的家也住在楼房里,想一想,我们人类的楼房是怎样给每一套房子编号的,谁能说一说你们家的门牌号吗?

生:几零几室(用数字编号)

师:谁能用几零几室的方法给小猴住的房间编一个号码?

生:203室。

师:2表示什么?

生:他住在第2层。

师:03表示什么?

生:03表示3号房间。

猴:这个方法真好,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给我们宿舍每层楼的房间都编一个号码呢?

师: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动物吗?我请第5组的小朋友做代表,给小动物的房间编号。

学生活动 汇报

猴: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谢谢你们,下次只要说出几零几室,就能找到我们的房间了,这样真方便。

4、电影院。

猴:小朋友,你们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吗?我们也有电影院,是刚建成的,听说跟你们人类的电影院布置得一样呢。

猴: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去看电影,我们可高兴啦!

猴:从我们的宿舍楼到电影院要通过一个迷宫,小朋友,你们愿意跟我们一快儿去吗?

师:这里有一个迷宫(屏幕出示),要按照指定的位置贴上星星,才能根据星星指引的路线走出迷宫,找到电影票。现在两人合作,左边的同学在迷宫图上根据要求找位置,小手指一指,右边的同学相应的位置贴上星星,比比哪两位同学合作得最好。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找?

师:准备好了吗?

猴:第1排第1格。

猴:第2排第3格。

猴:第4排第5格。

猴:第3排第4格。

猴:第2排第2格。

猴:第5排第5格。

师:看一看,你贴对了吗?

课件出示一条路线

猴:小朋友们,你们都走出了迷宫,把出口处的奖章花撕开,你们就能拿到电影票了。

师:请女生把奖章花撕开,拿出两张电影票,给男生一张。

师:现在我们就跟着小动物们一起去电影院。

(出示电影票:2排3座和2排4座。)

师:小猴灵灵和小熊欢欢来到电影院的门口都愣住了,电影院的入口处有两个门,他们该从哪个门进去呢?

生:小猴的票是2排3座,3座是单号,应该从单号门进,小熊的票是2排4座,4座是双号,应该从双号门进。

师:看一张票是单号还是双号,是看排数,还是看座位号?

生:座位号。

师:座位号是单数的,就进单号门,座位号是双数的就进双号们。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电影院里的座位号有什么秘密?

师:两只小动物分别走进单号门和双号门,来到了电影院的前面,仔细看一看,电影院里的座位号有什么秘密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师:电影院里的座位从前往后数分别是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

师:座位号中间最小,往左右两边越来越大,从中间分开,左边是2、4、6、8都是双号,右边是1、3、5、7都是单号。

师:现在,谁知道,单号票从单号门进,双号票从双号门进,这样有什么好处?

猴:小朋友,你能告诉我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师: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生:先找到第几排,再找到第几号座位。

猴:原来电影院里的座位号还有这么多学问呢,谢谢小朋友。

猴:请你们也拿出电影票,跟我们一块儿看电影吧。

师:课前,老师就把我们的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电影院,每个小朋友的坐椅的靠背上都贴着座位号,单号在哪一边,小手举起来,我们把单号门放在这边,双号在哪一边,小手举起来,我们把双号们放在这边。生活中一般进电影院门都在后面,因为今天场地的原因,所以我们把门都放在前面。两边的坐椅侧面还贴有排数,从前往后数,分别是第一排,第二排,……一直到第5排。下面先请小朋友拿着你的票,走出座位,站在前面排成4排。想一想你的票是单号还是双号,应该进哪个门,想好了吗,你应该进哪个门,就在哪个门边排好队,现在我们就走进电影院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请同学帮忙,也可以 请老师帮忙。

三、结尾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电影吧。

录像:太空船的空中之旅。

师:你知道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是怎么确定位置的吗?他们返回地球时又是怎么确定降落位置的呢?远在太空的星星对我们地球上的人确定位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可以试着说一说)

师:这些问题留给小朋友们课后去寻找答案。

师:小朋友,今天在动物学校的参观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师:你知道了生活中除了到电影院要确定自己的位置,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自己的位置?

师:最后,听一听小猴灵灵要对我们说什么?

猴: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欢迎你们下次再到动物学校来参观,小朋友们,再见!

确定位置课件 篇5

确定位置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来自泰兴市蒋华镇中心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确定位置》第1课时,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动一动。

课前我以游戏导入,规则是:老师面对着大家从左起,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数,请你记好你是第几列?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数,请你记好自己是第几排?

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

(师:) 请二、三、四排的同学拍拍手!请一、三、五列的同学拍拍肩!请六、七、八排的同学摸摸头!请二、四、七列的同学向后面的老师挥挥手,大声问“我快乐”!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说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

条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学!猜是谁?(无法确定,坐下,接着继续听条件。)

条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学!猜猜是谁?

然后,让站了两次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紧接着,我导入新课:其实,确定位置也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级座位图”的场景图。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板书: 3列2排

第3组第2个 (3,2)

第2排第3个 三2

3—2

… …

然后,师生一起来优化方法: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对“数对”初步产生感知,让学生看书上的导学语:其实,小青在“第3组第2个”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板书;数对)来表示,“数对”是数学上统一用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我进行板书:

(板书:)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台:数对(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这里我设计的小小辩论台,是让学生通过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辩论中展示个性。课堂的情境做到了动静结合,让学生加深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促学生成功学习。]

最后,我以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根据学生的辩论过程小结:原来(3,2)表示的是第3组的第2个,而(2,3)表示的是第2组的第3个。所以说,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整个环节的设计呈现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一道是用“数对”表示,第二道是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是对数对的基本理解、运用。

第五个环节,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请看练习三的题目。

首先,我们看第1题。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然后,导入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出示第2题,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组完成。

最后,让学生在第2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

[这些练习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到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第六个环节,学一学

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这些科学研究中也要用到。如神舟五号返回仓就是应用了蕴含着“数对”原理的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再如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在蜘蛛拉丝的启示下,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希望大家向这些科研人员学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能再次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拓展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动一动——猜一猜——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学一学”这6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板书: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存在很多问题,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确定位置课件 篇6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第4列第3行。提问:所有表示形式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2)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数对中4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

提问: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确定位置课件 篇7

一、情景引入

1.出示例题插图,请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请学生指出平面图的八个方向,并说一说每个景点的相对位置。

(2)出示小明游览的景点,请学生看图说一说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

①小组内说,互相评议、纠错。

②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2.指出:利用上节课刚刚认识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这节课我们还可以用它们来描述我们在游玩、行走的线路。

二、教学试一试

1.第1题。

(1)用课件将小芳游览的景点依次闪亮起来,请学生思考:该如何描述小芳游览行走的路线。

(2)指名说一说,并相应地出示路线。

2.一分钟时间准备;说一说自己准备游览哪几个景,准备怎样行走。指名说一说。

组织讨论:公园里有这么多景点,怎样走才可以不走重复的路又把所有景点全部游览一遍呢?(可以先用箭头在图上画一画所要走的路线,再口头叙述。)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请学生们说说小红上学的.路线,要求正确使用“向东、向东北、向西北”等词语。

(2)指名说一说,大家予以评价。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这里是几只小动物家的地图。

(2)请学生们说一说从小兔家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能说出几条,就说几条)

(3)请学生们比较一下: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4)想一想:用今天刚刚掌握的本领,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公交路线图,说明:这是城市交通图的一小部分,其中黑色的折线表示l路公共汽车行走的路线,绿色的折线表示2路公共汽车的行走路线。

(2)请学生逐个回答下面3个问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和插图,说明市内“环行车”的含义。

(2)指导学生看懂站牌:站牌左上方的④表示是l0路公共汽车车站;用红色字写的就是这个站的名称;在最下面还有一个箭头,这个箭头表示汽车开往的方向。

提问:两个站牌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3)思考:如果在体育场要去少年宫,应在哪个站牌下等车?为什么?

提问:如果在体育场要去东门,应在哪个站牌下等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城市平面图,引导学生看懂示意图,了解每条路的走向和标有红点的各单位的相对位置。

(2)请学生依次回答下面每个问题。

四、课外作业

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6题。

精选阅读

五年级位置课件十四篇


以下内容是我们特地为您准备“五年级位置课件”。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敬请您花时间仔细阅读此文!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1】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应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并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设计中通过操作,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再通过“两个杯子哪一个装水多”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容器容纳物体有多有少”,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和“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

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操作是为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对比思考,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多少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2)如果把石子从水里拿出来还占空间吗?放在桌子上呢?手上呢?

2.引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有的物体都占有空间,像这个土豆和红薯(出示实物),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关于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知识――体积与容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关于“水面上升”的数学思考,既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体积的生活经验,又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实验观察,建立体积的概念。

(1)启发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哪一个占的空间小呢?能不能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呢?

(2)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①用两个同样大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

②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土豆和红薯都要完全浸没在水中,哪一个水面上升得高,哪一个占的空间就大。

(3)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4)讨论实验结果。

②②号烧杯中的水面比①号烧杯上升得高,说明了什么?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3】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进行理解、发现、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师: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转了一圈,大家都准确地找到了各个场馆的位置。请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们首先要确定好要参观的场馆,然后利用场馆分布图以现在的位置为观测点,确定方向(或角度),再根据距离就能准确找到要去的场馆了。

师:回答得真好。乐乐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营的位置,你能帮他找到大本营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作铺垫。

1.出示大鸣山风景区的平面图。

(1)认真观察平面图,找一找,标出乐乐现在的位置(大鸣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1:需要知道搜救原点是大鸣山,还要知道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认为不仅要知道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上,还要知道大鸣山和大本营之间的距离。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能更准确地找到乐乐的位置。

(3)想一想,画一画,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并测量出距离。

生展示成果,师小结:大本营在大鸣山北偏东45°方向,距离大鸣山大约560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确定两地具体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下图是数学迷画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师:观察数学迷画的图,说一说与自己所画的有什么异同?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多样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材68页1题,然后小组交流。

2.完成教材68页2题。(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及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后我们出去游玩时要注意什么事项?

(2)从观测点引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并把观测点和被观测点连起来;

(3)标出连线与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夹角;

(4)标出连线的长度。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位置

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

(第几组第几排……)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举例……)

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

(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

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这2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C、归纳: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

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

(6)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是哪个同学的位置。

2、教学例2

(1)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师: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那么你们看这个动物园示意图时又要怎样确定位置呢?【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2)、(3)后老师再来明确说明和例1的区别】

观察示意图,说一说这张图分成了几列几行?

师讲解:横着数0~6表示从左往右数有6列,竖着数0~6表示从下往上数有6行,0表示原点。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4)练习

A:第21页第3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B:第22页第5题

(1)观察棋盘,与第3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车”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第23页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第21页“做一做”。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5】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

1、出示例题插图:你知道哪里是北方吗?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地方?一边说一边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

小结:在图上我们一般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请学生指一指超市的位置:说明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请学生指一指公园的位置:说明公园在学校的东南面。

3、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挢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说一说方位及判断的理由。

4、现在你又知道了哪些方位?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学试一试。

(1)说明这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

(2)请学生们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它的方向。

(3)说一说自已在班级中的位置,以及自已的前、后、左、右、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要想帮这4个小动物找到各自的家,先要确定什么方向?确定的北面以后,我们可的确定哪几个方位?

请学生自已找一找四个小动物所在的.方位,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小游戏,跳棋比赛。

老师说,学生移动棋子,进行练习。

每四人一组,进行比赛。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请学生明确图中的八个方位。

在地图中找到自已所在省市,说一说自已居住的地方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你最想去哪个城市玩,它在我们城市的哪个方向?

教学后记:参照物不同,因此方位名称也不同,部分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不是太好。如:刘屹、林佳楠、吴体均等。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课代表坐在哪里?你能用数介绍他的位置。

生可能出现:

A第3排第4个

B第4组第3个

(2)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课代表的位置呢?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课代表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中队长坐在哪里?(板书)

2.抽象座位表,认识数对

(1)如果用下面这样的图表示同学们的座位,你能找到课代表的位置吗?

第7行○○○○○○○○

第6行○○○○○○○○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师:第4列第3行,还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4,3),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板书)

(2)中队长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吗?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同桌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7】

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常常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二年级教材中的“确定位置”的数学原形在生活中就很常见,教室中的座位,电影院中的座位,乘坐火车、飞机,超市中物品的摆放等都需要确定位置。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从一幅幅场景图中获得直观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为高年级再学习“确定位置”奠定基础。

教学时我将“第几排第几个”作为教学重点,后面的“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还有“第几组第几个”都与“第几排第几个”有相似之处。只要第一个环节教学到位,后面的内容我就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现教学的梯度和层次性。其中在楼房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生活中门牌号,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书柜书的摆放时,将重点放在《少年百科全书》在第3层倒数第3本的突破上,让学生自由说说,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说“第3层第12本”,但也有孩子会想到用“第3层倒数第3本”,这是我让大家说说:“你喜欢哪种说法?为什么?”我刚一问完,有一学生就这样回答:“我觉得第3层倒数第3本,数起来简单。”这时就可以很顺利地引出“像这样,在最后几个的,我们也可以直接说成是倒数第几,最后第几。只要让大家一听就知道指的是哪一本书就可以了。”强调了说法的多样化。在电影院中找座位我让学生在【三排6座】【三排7座】【三排8座】三张电影票中寻找两张能挨着坐在一起的电影票,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电影院座位号排列的区别,让学生知道有的电影院座位是连号的.,有的电影院是分单双号的,最后,我设计了画图形的操作活动,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直角坐标系的雏形,既巩固了新授的知识,也为下节课学习“认识方向”作了铺垫。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8】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4)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1,1)(2,1)(3,1)(4,1)(5,1)(6,1)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不过,老师还有个本领:只说一个数对,就可能让一排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要不咱试试?

示(4,某)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某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某某)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某、某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某=1、2、3、4、5时,看来(某某)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力。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到过军营吗?战士们的飒爽英姿一定让你羡慕。下面大家请看屏幕,让我们走进军营,领略军营的风采,同学们看他们的队伍站的多整齐啊,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小强站在什么位置吗?(生答)

师:同一个位置,可能有多种说法,怎样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确定位置。

二、合作探索

(一)探索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

1、师讲明含义:我们通常是这样规定的

行: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依次是一、二、三。.....。

列:竖排叫做列,从观察者角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依次是一、二、三。.....

2、应用中巩固、理解数对:同学们你能用列与行表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吗?

3、抽象出数学符号

我们现在用圆圈来表示每一个同学,大家说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呢?

(1)在这幅图上你能说出小强的位置吗?小强在第三列第二行,可以用数对(3,2)表示,通常情况下,数对前面的数表示第几列,后面的数表示第几行。

(2)指出第四列、第三行是哪位同学呢?

(3)谁能说出小芳的位置?小青、小亮、小明、小华各在哪?

(4)小军和小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分别是(1,1)和(5,4),你能在图中标出他们的位置吗?

4、小结升华:明确数对的含义

师总结:可以写成(3,2)这种形式叫做数对,列写在前,行在后。

三、自主练习

1、巩固练习

(1)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小亮的位置,注意要写清名字〉如:小亮(4,3)

(2)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要求:第一行写出自己的姓名,第二行写出数对。

投影出示数对,大家猜猜是谁写的。

四、合作探索

探索如何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

1、认识方格图。

同学们动作很快,说明大家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数对的知识。现在我们在看屏幕;连点成方格图,在比较和圆点图有什么不同?(标出行、列,横为行,竖为列。行与列的起点用0表示)那谁能到黑板上找到数对(1,2)和数对(5,4)

2、探索根据数对找位置的方法

现在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标出小强的位置,并写上小强的名字。然后再找到小亮的位置,写出名字。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同桌检查你找的对吗?

五、自主练习

1、巩固练习

(1)你能找出数对(4,5)的村庄吗?大家集体回答。

(2)在你的方格纸上标出营地的位置(7,6)

(3)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快速的用数对表示ABCDEF的位置。

(4)出示数对A(2,5)B(2,1)C(8,1)D(8,5)

2、智慧宝库:经线与纬线

3、谁发明了数对:认识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10】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体味情感,并能在合作与探究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

2.初步理解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的写法。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1、教师提问引导: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请学生们结合文本找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相应段落。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共用了2个自然段,议花生用了13个自然段,借以引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略学,“议花生”详学。(情景引入:一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夜晚)

2、教师提问:从这段对话中知道了花生的哪些好处?(榨油、味美、价钱便宜)

进一步提问:除了这些大家知道生活中花生还有什么好处?学生畅谈自己了解的花生的好处,营造课堂自由讨论氛围

父亲第一次谈论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件出示花生和其它果实的图片并完成表格,请学生画出写花生及其它果实特点的词语,教师在对比讲解中让学生明确花生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4、学生再读父亲的话,体味父亲的话。要求学生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并分角色读出他们的不同生长特点。

5、随机提问:他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呢?(激发学生兴趣,畅谈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由交流想法,思考父亲的话的深意。

2、师生探讨“落”的好处。(落到土里才结果,更能体现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

3、学生齐读父亲第二次议花生部分并交流作者听了父亲的话后的感受。 请学生说出对父亲话的理解,并用相应的句式来表现: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愿意做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能选择呢? (启发学生思考花生的价值,进一步懂得做一个有内在的人的重要性)

2、师引导,生举例:生活中的落花生,由课文走进生活,进一步教育孩子要做有用的人,学习花生的品质。

4、略讲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适当举例。

1、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即“深深的印在心里”

2、出示作者简介,引出许地山的一句话,做有用的人。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3、练习:

写一写你身边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的故事。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列、行的含义,能用数对正确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正确运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补充题、视频展示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用数对可以很方便地表示一个同学的座位、一块瓷砖的位置、一张平面图上某个地点的位置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基本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1)出示第5题,学生用数对表示各年级二班所在的位置,然后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练习情况。

追问:用数对表示这些班级的位置时有什么共同点?

(2)提问: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x,5),可能是哪个班?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想法,教师及时评价。

(3)提问: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5,y),可能是哪个班?

2、练习三第6题。

(1)出示第6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明确要把鲜花和绿色植物都放在方格线的交点上。

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鲜花和植物画在方格图上。

(2)学生用数对表示鲜花和植物的位置,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互相评价。

(3)请几位学生在视频展示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数对表示一下。教师组织学生评价。

3、练习三第7题。

(1)出示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然后交流。(多给予学困生一些机会)

(2)学生在图中画出向右平移4格后的三角形,然后用数对表示并交流。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评价。

(3)提问学生有关旋转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画出三次旋转后的图形。

展示几位学生画的图形,教师及时讲评,学生集体订正。

(4)先指导学生用字母标出A点旋转后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再顺次连结四个点,看看是什么图形。

4、练习三第8题。

出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5、阅读你知道吗。

(1)学生先自主阅读并画出列数输入5,行数输入3的表格。

(2)讨论并交流:设计一张小组同学近几年来身高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列数和行数各应输入几?

三、全课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很方便、实用,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请你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有数对知识的运用。

《确定位置练习》授后小记

练习三第5题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x,5),可能是哪个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比较大。只有当学生明确数对中的第二个数表示的是行之后,学生才能体会到,只要是在第五行上的每一个班级都是有可能的。

课后反思:学生对这堂课很感兴趣,可能和实际比较贴近,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都比较的活跃而到位。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用数怎么来表示?

二、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位置

1、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的点

(1)下面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①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12345678910

②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③游戏:猜景点

Ⅰ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

Ⅱ全班交流。

Ⅲ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6),可能是哪里?

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③图上(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

④小强家的位置在(3,8),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9,4),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

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一张图纸上一个图形的具体位置。

三、完成练一练。

四、总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

完成练习三的第3、第4、第5第6题。

六、引申:

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5)游戏:下棋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13】

1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3、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对表示未知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一)问题导学

1、初步感知,明确列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板书:位置)

这是11班上课时的座位表,你能说说张亮同学坐在什么位置吗?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学情预测:1、用“第几组第几座”来描述;2、用谁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3、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

师:在数学中,我们有规范的说法。竖排称之为列,横排称之为行,列通常情况下从左往右数。请你指出第一列,第二列。行通常情况下从前往后数。指出第一行,第二行。

(在确定列时,就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了吗?

学生发现“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更简单明了。

师再指图中的两个学生,说说他的位置:巩固第几列,第几行。

师:第4列第3行是谁的位置?

活动2【讲授】点拨助学

(二)、点拨助学

1、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老师用(2,3)表示这位同学的位置。你能看懂其中的含义吗?

表示第2列,第3行(读法相同)。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她俩是不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数字相同,但先后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

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拓展延伸

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继续简化,用方格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师:说出这一列同学的位置:(生说师写)(3,1)(3,2)(3,3)(3,4)(3,5)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3,几)引导(3,a)表示。

那这一行的同学该怎么表示?(a,5)(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交流互学

(三)交流互学

1、明确观察点

师:现在我们回到教室,你能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吗?

预测:(2,5)(6,5)

生说各自的理由,师引导:要想看班长的位置,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面对面)请学生站到讲台上,说一说,第一列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指一生的位置说出数对。

2、说出数对,全班找到他。

3、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比如: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课件)

活动4【测试】检测悟学

(四)检测悟学

1、用数对(3,2)表示果盘的位置,那么樱桃的位置在(,),苹果的位置在(,),西瓜的位置在(,),香蕉的位置在(,)。

学生观察图示完成练习

2、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所在列就是楼房的单元,行就是楼房的层数。

出示: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

(1)如果用(2,5)表示王老师家所在的位置,则宣老师加在( ),马老师家在( ),张老师家在( )。

(2)姜老师家与马老师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又比王老师家高一个楼层,姜老师家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学生独立完成,做题中遇到困惑可以问老师或者同桌交流。做完后,课件出示答案,问:对那道题有困惑?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

五年级位置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1、出示例题插图:你知道哪里是北方吗?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地方?一边说一边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

3、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挢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说一说方位及判断的理由。

4、现在你又知道了哪些方位?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学试一试。

(1) 说明这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

(2) 请学生们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它的方向。

(3) 说一说自已在班级中的位置,以及自已的前、后、左、右、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要想帮这4个小动物找到各自的家,先要确定什么方向?确定的北面以后,我们可的确定哪几个方位?

请学生自已找一找四个小动物所在的方位,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小游戏,跳棋比赛。

老师说,学生移动棋子,进行练习。

每四人一组,进行比赛。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请学生明确图中的八个方位。

在地图中找到自已所在省市,说一说自已居住的地方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

你最想去哪个城市玩,它在我们城市的哪个方向?

教学后记:参照物不同,因此方位名称也不同,部分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不是太好。如:刘屹、林佳楠、吴体均等。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1) 出示例题图,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2) 请学手指出平面图的八个方位,并说一说每个景点和相对位置。

(3) 请学生看图说一说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小组内互说,互相评议,纠错。全班进行交流。

(4) 这节课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学过和八个方位来描述游玩、行走时的路线。

二、教学试一试。

1、第1题。

(1) 用课件将小芳游览的景点依次闪亮,请学生思考:该如何描述小芳游览行走的路线。

(2) 指名说一说,并相应地出示路线。

2、一分钟时间准备,说一说自已准备游览哪几个景点,准备怎样行走。

3、组织讨论:公园中这么多景点,怎样走才可以不走重复和路线,又把所有的景点都游览一次?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5题。

注意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独立完成。

四、课外作业。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1、出示校园情境图。

(2) 观察:图中出现了一个指南针,根据它的指示,哪边是北面?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需要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才确定哪一面是北面,而不能一概全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图中教学楼、花坛、电话亭、校门、乒乓球桌、篮球架、蘑菇亭、单杠等标志性物体在这些小朋友的哪一面。

1、分工。

(1) 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一人记录,两人测量。

(2) 由组长带组员找一个测量地点。

(3) 进行观察测量,做好记录。

2、开始活动。

三、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教这后记:大部分同学活动记录做得较好。可在考试中,发现部分学生会因为参照物的改变而找不到方向。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14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1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2

学科(版本)北京版数学章节第五单元《圆》学时1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

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研究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既要掌握画圆的方法,还要明白通过画出对称轴给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最后要探索当圆的大小位置各不相同时,对称轴的情况也不相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同学对于圆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真正做到根据对称轴的条数不同进行分类没有了解,尤其是对于三个圆的分析不清楚.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

2能够准确找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并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3能够从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拓展到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或是三个圆

4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图案

5能够利用圆形设计出美观的图案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1能够准确找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并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2能够从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拓展到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或是三个圆

3能够利用圆形设计出美观的图案技术准备

白板

教学流程图

通过观看图片发现生活中圆形物体的美----任意两个大小不同的圆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画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换成两个大小形同的圆进行分类----任意画三个圆要求只有一条对称轴----任意画三个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任意画三个圆要求有无数条对称轴----用圆形设计美观的图案

教学过程:

二思考

三分类

四绘图

五分类

六按要求画圆

七画圆设计图形出示生活中的圆,使同学们认识到圆组成生活中的美的各种图形.

白板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同桌间思考这两个圆会有哪些位置关系?

将两个圆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说清你分类的理由

画出每组圆的对称轴

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已经清楚了,你能按要求画出圆吗?

1画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

2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要求他们有无数条对称轴。

利用圆规画圆,设计出美丽的图形视频出示由生活中的圆组成的小动画,使学生们体会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圆的美.

白板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小组间讨论思考这两个圆会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找同学在白板上演示完成。

找两名同学说一说对不同位置关系的分类,说清分类的理由即可,最后引导根据对称轴条数的不同进行分类。

请2-3名同学画出每组圆的对称轴,并与圆进行组合。

请一名同学直接口头表达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有怎么的位置关系,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一起来回忆。边看视频边起名字。

那你能按要求画出下面的圆吗?

1画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

2画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要求他们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圆,你能用圆设计出美丽大方的图案吗?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认识到由圆组成的图形都很美观大方.

通过小组交流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同学白板演示,可以很清楚明了的认识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学生观察并分类,引导出最后的按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完成本节课的重点,找到不同位置的两个圆的对称轴。

更清楚分类结果,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巩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并给它们起不同的名字。拓展延伸,出示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有怎么的位置关系?大小不等的三个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认识圆的作用,利用圆画图。通过白板插入视频,播放.

通过截屏功能认识生活中的圆.

利用白板的拖动复制功能画出许多圆,利用屏幕录制功能将学生的分类记录下来。

通过组合功能将两个圆组合在一起。

通过组合功能将两个圆组合在一起。

视频

圆规画圆

圆规画圆

屏幕录制板书设计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了解圆的切线的概念。

3.掌握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性质。

(二)过程目标:

1.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让学生发现与探究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三)感情目标:

1.通过图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能力。

2.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有无进入暗礁区这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有一定难度,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日出是怎么样的?

屏幕上出现动态地模拟日出的情形。(把太阳看做圆,把海平线看做直线。)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希望学生说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这里,我可以直接问学生,你觉得直线与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直线与圆三种不同的位置图。(如图)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希望学生回答出有第一个图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第二个图有一个公共点,而第三个有两个公共点,如果没有学生没有发现到这里,我可以引导学生做答)

二、讨论知识,得出性质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时,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有什么关系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

让学生讨论之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时,dr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时,d=r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时,d

知识梳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d与r的大小关系

相离

没有r

相切一个d=r

相交两个d

三、做做练习,巩固知识

抢答,我能行活动:

1、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分别为

(1)d=4.5cm(2)d=6.5cm(3)d=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让个别学生答题)

师: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请大家思考后作答:

2、已知圆心和直线的距离为4cm,如果圆和直线的关系分别为以下情况,那么圆的半径应分别取怎样的值?

(1)相交;(2)相切;(3)相离。

师:前面两题中直接告诉了我们是直线的问题,而下面的这题是在三角形中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看题:

考考你

3.在Rt△ABC中,C=900,AC=3cm,BC=4cm。

(1)以A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以A为圆心,3.5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师:同样地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

(2)以C为圆心,半径r为何值时,⊙C与直线AB相切?相离?相交?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再请个别同学说出答案)

总结:作题时要找出d与r中哪些量在变化,而哪些没有变化的。

比如日出就是r没有变化而d发生了变化。不管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总之d,r和位置关系中,已经两个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四、联系现实,解决实际

在码头A的北偏东60方向有一个海岛,离该岛中心P的15海里范围内是一个暗礁区。货船从码头A由西向东方向航行,行驶了18海里到达B,这时岛中心P在北偏东30方向。若货船不改变航向,问货船会不会进入暗礁区?

让学生完整解答。

五、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师: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请个别学生回顾知识,教师再总结完整。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分层作业:

1.基础题:作业本(2)P21;

2.自选题:如图,一热带风暴中心O距A岛为2千米,风暴影响圈的半径为1千米。有一条船从A岛出发沿AB方向航行,问BAO的度数是多少时船就会进入风暴影响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2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在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位置关系相对性的重要性。

教法:启发式、演示法、讲解法

学法:分组合作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年--发生了--灾情,我们大家要为--的小朋友献出一份爱心,但是--在我们所居的位置的哪个方位呢?我们又在--哪个方位呢?通过今天所学的内容,同学们回家以后看看好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3

1、先出示地图在地图上找出上海和北京两地。

2、分小组同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说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

3、学生汇报(1)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的方向上。(2)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0方向上4、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的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结果:因为观测点不同,位置是相对的,方位也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强调:观测点不同,位置相对,方位相对。

三、反馈练习

小红家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重点掌握观测点不同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位是相对的。

五、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3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67千米。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0的方向上。

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0的方向上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5

第一课时2.1.1平面

教学要求:能够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中所说的“平面”;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理解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三条公理.

教学重点:理解三条公理,能用三种语言分别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三条公理

第二课时2.1.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掌握平行公理,掌握等角定理,掌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及垂直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公理与等角定理.

教学难点: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与所成角

第三课时2.1.3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直线在平面外的概念,了解平面与平面的两种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6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圆》这一章,是学生平面几何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在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直线型图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深刻领悟几何学的学科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圆》这一章的框架图: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8章的有关几何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几何直观,具有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有了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铺垫,学生对于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不会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2、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使用了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索归纳,得出结论;拓展运用,巩固新知;归纳小结,提高认知。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提前准备好的学案上,只有一个O,如右图,

按照相应要求作图:

1、作点P

2、过点P作直线

对于问题1的预案: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接下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对于问题2的预案:

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将上述所有的情况分类:

提问1:分成几类:

提问2: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可以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相交、相切、相离,板书相关概念。

(二)探索归纳,得出结论:

刚才是从几何的角度(交点个数)探究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阶段将从代数角度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化:

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圆具有轴对称性,直线也具有轴对称性,所以这个组合图形本身就具有轴对称性,其对称轴是过圆心垂直于该直线的,考虑到对称轴与直线的这种垂直关系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变性,所以我们在考虑用数量来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找的几何量一定是和这种垂直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就会被考虑,然后先让学生猜想,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加以严谨的证明验证猜想。

本章的研究主线就是圆的对称性,此环节的设计正符合这个研究逻辑,所以我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我的一个亮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已知圆的直径是13cm,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d

(1)若d=4。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3)若d=8cm,则直线与圆__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已知圆的半径为r,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d=r,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C、相离D、相切或相交

3、在中,,AB=5cm,AC=3cm,以C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三)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知识层面上: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2

1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dd =rd>r公共点名称交点切点无直线名称割线切线无方法层面上:经历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布置作业:学练优P59,60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7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的推证是以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依据的,因此,垂径定理既是圆的性质---轴对称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本节内容是本章基础,是圆的有关计算和圆的有关证明的一个重要工具。

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的能力。

由于明确了教学目标,因此在授课中,新知识的引入与使用过程显得更为流畅,学生也更加的投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垂径定理的本质:2个条件和2个结论,并能在垂径定理的基础上推出其推论。且能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1、在得出结论后,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对定理进行理解和记忆。致使一些中等以下的学生对定理的内容运用时不熟练。2、在训练中题目较容易,应适当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体会。不仅要把基础的东西训练牢固,还要适当提高题目的高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便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成绩也就容易了.

这几年我一直在探究复习课的上法。特别是我校开展了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究课题一来,怎样使复习课有趣有效,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探究重点。对于复习课,学生总会认为是自己学过的知识,学得没劲,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腻。效果往往不理想,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呢?

一、有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给学生系统的将知识串一下,只是就题讲题,只是给学生了几条鱼,而没有给他们渔;所以首先应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复习课要把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一过程,就是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如果教师对复习问题面面俱到,学生会感到乏味,引不起兴趣,往往不能深入思考,张口就来,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老师感到累而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因此,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解决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取得效果较好。

二、其次要提炼方法形成知识结构,圆有哪些性质?三大性质定理学生首先要明确,以及各自适用的的题型。点与圆、线与圆、圆与圆的关系分别是什么?有关的题型又是什么?在讲课时通过典型的代表性的题目的讲练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提炼方法,形成知识结构,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应是坚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思维误区,总结方法为主,辅之以精讲。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对于解题思路的探讨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和复习效率。

三、再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一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切记不能为了赶课程而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成为“夹生饭”应让学生自己先整理一下知识点,上课教师再补充一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知识;老师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上复习课时间总是不够用。即使这样我们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消化吸收的时间,否则,老师的任务完成了,而学生大都在一片迷糊中,这样的课就没有什么效果了。圆这一部分的复习我是安排了四节课,相对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8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展示课件)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圆与圆之间也有着不同的位置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引入

师: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生:完成讲义中的表格。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公共点数目

公共点名称

直线名称

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师:在课件中展示答案

3.、探究新知

师:展示课件后说:两圆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师:看课件中的日食的形成过程,你能抽离出两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吗?

生思考,并完成表格:(1)、请认真观察两圆的运动过程,把你观察到的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画出来。并思考两圆的交点有几种情况?

(2)、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r1>r2),圆心距为d,在圆和圆的不同的位置关系中,d与r1、r2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个数d与r1、r2的关系

4.合作探究

师:紧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圆间的关系。让学生整体感知两圆的公共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每种情况的两圆间的图形,感受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师:刚才的课件或课前热身的操作中的两圆的位置关系,你都看清楚了吗?类似于我们所学过的直线与圆的关系,两圆有以下关系:(展示课件)

师:在相离这一类型中的两种图形一样吗?具体有什么不同?

生:不一样;其中一种图形中的两圆彼此都在各自的外部,而另一种图形中的小圆在大圆的内部。

师:对!所以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叫做外离和内含。类似地,在相切这一类型中的两个图形应分别叫什么呢?

生:外切和内切。

师:很好!因此,严格地说,两圆应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分别是什么?

生:五种,分别是:外离、内含、外切、内切、相交。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名称、公共点的个数。

师:重新操播课件,看一看在两圆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先后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动手操作)依次是: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师:想一想,在两圆的变化过程中,除了公共点在变化之外,还有什么也在发生变化?

生:两圆的圆心间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师:若把连接两圆的圆心的线段长叫做两圆的圆心距,在其变化过程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

师:讨论好之后,完成下列表格: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师:若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d分别等于9、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如何?

生: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是:外离、外切、相交、相交、内切、内含、内含(同心圆)。师:已知两圆相切,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求它们的圆心距?

生:圆心距为8或2;因为要分外切与内切这两种情况。

师:已知两圆内切,其中一圆的半径为5,圆心距为2,则另一圆的半径为多少?

生:另一圆的半径为3或7;因为已知的半径5可以是大圆的半径,也可以是小圆的半径,所以同样要分两种情况。

师明确: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特别要注意相切时的两种情况。

5.方法指引

⊙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如果d满足下列条件,⊙O1和⊙O2有什么位置关系?请完成表格。

r1r2d两圆的位置关系

438

437

435

431

430.5

方法小结: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再把它们。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用一个什么方法将两圆的关系找出来?

生:先完成,再小结方法: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d、(R+r)和(Rr)这三个量,再把它们进行大小比较。

三。例题学习

如图,⊙O的半径5cm,点P是⊙O外一点,OP=8cm,

(1)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外切,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内切呢?

师:同学们先动手画出这个圆的大概的位置,那么你就能求出这个圆的半径。

生先作,后说:是的,老师这个不难。

师:那第二问你们能试一试吗?

生:可以。

四。变式训练

1、如图,⊙O的半径为4cm,点P是⊙O外一点,OP=7cm,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则⊙P的半径是多少?

2、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内一点,且OP=2cm.

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P的半径是多少?

师:我将例题变条件,大家来尝试一下是否也能完成。

生思考,尝试做。

师:同学们做得不错。下面我们再将后面的课堂练习完成。

五。练一练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5cm,在下列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圆的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1)外离______;(2)外切_______;

(3)相交________;(4)内切_______;(5)内含________。

3、判断正误:

(1)、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圆外切。()

(2)、如果两圆没有交点,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

(3)、当O1O2=0时,两圆是同心圆。()

(4)若O1O2=1.5,r=1,R=3,O1O2

(5)、若O1O2=4,且r=7,R=3,则O1O2

4、两圆内切,其中一个圆的半径为5,两圆的圆心距为2,则另一个圆的半径为________.

5、已知⊙O1、⊙O2的半径为r1、r2,如果r1=5,r2=3,且⊙O1、⊙O2相切,那么圆心距d=______.

六。学习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同学又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抽离出圆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不错,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师接着布置作业。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9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这一节分为两个部分(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外接圆、外心),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通过圆的定义得到了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学生理解透彻,掌握较好。

反思教学方法:

反思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1:学生能够清楚的口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

目标2:通过动手探究,知道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但有十个同学因动手作图能力差,最后实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自学任务,还有三个同学竟然没有作图工具。

目标3:掌握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概念,都能准确的找见三角形的外心并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反思教学设计:

每个环节缺少相对应的练习题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因为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差,耗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没有设置相应的练习题。特别是在“探究1”环节,学生虽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较好,但在一般的习题中,多考查由“点到圆心的距离”推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反推得难度相对于顺推稍高,所以恐学生解决问题存有困难,且解题过程的书写存有问题,在课后辅导中要进行训练。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2.通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圆的五种位置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两圆位置关系及判定.

(一)复习、引出问题

1.复习: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是怎样定义的?

(教师主导,学生回忆、回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各种位置关系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

2.引出问题:平面内两个圆,它们作相对运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观察、分类,得出概念

1、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别得出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包括同心圆)这五种位置关系,准确给出描述性定义:

(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离.(图(1))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2))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图(3))

(4)内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4))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含(图(5)).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个特例.  (图(6))

2、归纳:

(1)两圆外离与内含时,两圆都无公共点.

(2)两圆外切和内切统称两圆相切,即外切和内切的共性是公共点的个数唯一

(3)两圆位置关系的五种情况也可归纳为三类:相离(外离和内含);相交;相切(外切和内切).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并进一步考虑:从两圆的公共点的个数考虑,无公共点则相离;有一个公共点则相切;有两个公共点则相交.除以上关系外,还有其它关系吗?可能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圆只存在以上五种位置关系.

(三)分析、研究

1、相切两圆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连心线与切点的关系,分析、研究,得到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这个性质由圆的轴对称性得到,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考虑如何对这一性质进行证明

2、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组织学生研究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r和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图形略)

两圆外切 d=R+r;

两圆内切 d=R-r (R>r);

两圆外离 d>R+r;

两圆内含 d<R-r(R>r);

两圆相交 R-r<d<R+r.

说明: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四)应用、练习

例1:  如图,⊙O的半径为5厘米,点P是⊙O外一点,OP=8厘米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解:(1)设⊙P与⊙O外切与点A,则

PA=PO-OA

∴PA=3cm.

(2)设⊙P与⊙O内切与点B,则

PB=PO+OB

∴PB=1 3cm.

例2:已知:如图,△ABC中,∠C=90°,AC=12,BC=8,以AC为直径作⊙O,以B为圆心,4为半径作.

求证:⊙O与⊙B相外切.

证明:连结BO,∵AC为⊙O的直径,AC=12,

∴⊙O的半径 ,且O是AC的中点

∴ ,∵∠C=90°且BC=8,

∴ ,

∵⊙O的半径 ,⊙B的半径 ,

∴BO= ,∴⊙O与⊙B相外切.

 练习(P138)

(五)小结

知识:①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②以及这五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和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

③两圆相切时切点在连心线上的性质.

能力:观察、分析、分类、数形结合等能力.

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教材P151中习题A组2,3,4题.第二课时 相交两圆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交两圆的性质定理;

2、掌握相交两圆问题中常添的辅助线的作法;

3、通过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相交两圆连心线性质教学向学生渗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相交两圆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轴对称来证明相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和准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活动设计

(一)图形的对称美

   

相切两圆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相交两圆具有什么性质呢?

(二)观察、猜想、证明

1、观察:同样相交两圆,也构成对称图形,它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猜想:“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

3、证明:

对A层学生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组织;对B、C层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已知:⊙O1和⊙O2相交于A,B.

求证:Q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分析:要证明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只要证明O1O2上的点和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于是想到连结O1A、O2A、O1B、O2B. 

证明:连结O1A、O1B、 O2A、O2B,∵O1A=O1B,

∴O1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O2A=O2B,∴点O2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因此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也可考虑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加以证明:

∵⊙Ol和⊙O2,是轴对称图形,∴直线O1O2是⊙Ol和⊙O2的对称轴.

∴⊙Ol和⊙O2的公共点A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即在⊙Ol上又在⊙O2上.

∴A点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只能是B点,

∴连心线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

注意:相交两圆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而不是相交两圆的公共弦垂直平分两圆的连心线.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两个等圆⊙Ol和⊙O2相交于A,B两点,⊙Ol经O2。

求∠OlAB的度数.

分析:由所学定理可知,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又⊙O1与⊙O2是两个等圆,因此连结O1O2和AO2,AO1,△O1AO2构成等边三角形,同时可以推证⊙O l和⊙O2构成的图形不仅是以O1O2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同时还是以AB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可由

∠OlAO2=60°,推得∠OlAB=30°.

解:⊙O1经过O2,⊙O1与⊙O2是两个等圆

∴OlA= O1O2= AO2

∴∠O1A O2=60°,

又AB⊥O1O2

∴∠OlAB =30°.

例2、已知,如图,A是⊙O l、⊙O2的一个交点,点P是O1O2的中点。过点A的直线MN垂直于PA,交⊙O l、⊙O2于M、N。

求证:AM=AN.

证明:过点Ol、O2分别作OlC⊥MN、O2D⊥MN,垂足为C、D,则OlC∥PA∥O2D,且AC=AM,AD=AN.

∵OlP= O2P ,∴AD=AM,∴AM=AN.

例3、已知:如图,⊙Ol与⊙O2相交于A、B两点,C为⊙Ol上一点,AC交⊙O2于D,过B作直线EF交⊙Ol、⊙O2于E、F.

求证:EC∥DF

证明:连结AB

∵在⊙O2中∠F=∠CAB,

在⊙Ol中∠CAB=∠E,

∴∠F=∠E,∴EC∥DF.

反思:在解有关相交两圆的问题时,常作出连心线、公共弦,或连结交点与圆心,从而把两圆半径,公共弦长的一半,圆心距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运用三角形有关知识来解,或者结合相交弦定理,圆周角定理综合分析求解.

(四)小结

知识:相交两圆的性质: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该定理可以作为证明两线垂直或证明线段相等的依据.

能力与方法:①在解决两圆相交的问题中常常需要作出两圆的公共弦作为辅助线,使两圆中的角或线段建立联系,为证题创造条件,起到了“桥梁”作用;②圆的对称性的应用.

(五)作业  教材P152习题A组7、8、9题;B组1题.

探究活动

问题1:已知AB是⊙O的直径,点O1、O2、…、On在线段AB上,分别以O1、O2、…、On为圆心作圆,使⊙O1与⊙O内切,⊙O2与⊙O1外切,⊙O3与⊙O2外切,…,⊙On与⊙On-1外切且与⊙O内切.设⊙O的周长等于C,⊙O1、⊙O2、…、⊙On的周长分别为C1、C2、…、Cn.

(1)当n=2时,判断Cl+C2与C的大小关系;

(2)当n=3时,判断Cl+C2+ C3与C的大小关系;

(3)当n取大于3的任一自然数时,Cl十C2十…十Cn与C的大小关系怎样?证明你的结论.

提示:假设⊙O、⊙O1、⊙O2、…、⊙On的半径分别为r、rl、r2、…、rn,通过周长计算,比较可得(1)Cl+C2=C;(2)Cl+C2+ C3=C;(3)Cl十C2十…十Cn=C.

问题2:有八个同等大小的圆形,其中七个有阴影的圆形都固定不动,第八个圆形,紧贴另外七个无滑动地滚动,当它绕完这些固定不动的圆形一周,本身将旋转了多少转?

提示:1、实验:用硬币作初步实验;结果硬币一共转了4转.

2、分析:当你把动圆无滑动地沿着 圆周长的直线上滚动时,这个动圆是转 转,但是,这个动圆是沿着弧线滚动,那么方才的说法就不正确了.在我们这个题目中,那动圆绕着相当于它的圆周长的 的弧线旋转的时候,一共走过的不是 转;而是 转,因此,它绕过六个这样的弧形的时,就转了 转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 的说课 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 属于 一个提高阶段 。而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 :它有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既是 对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 后面 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 的基础 。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 : 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以及相关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对圆有了一定 的 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加之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 注意力易分散 , 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 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 , 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 我将确定如下的 教学 目标:

(1) 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性质及判定。

(2) 通过观察、实验、合作 交流 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3) 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类比 的数学思想 ,

陪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 4 ) 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 , 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 成功的 喜悦 。

教 学 的重难点 :

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 用数量法刻画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突破难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 ,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及学生特点,本节课 主要 采用 “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 根据 维果斯基 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 整堂课紧紧围绕 “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展开 ,并充分发挥 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功能辅助教学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分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 。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朗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直线和圆) , 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 , 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 , 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要求。

(2) 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20分钟)

a.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位置关系 得出概念

美国学者说过: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能学会。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卡片,在纸上移动,再现日出的整个过程,并归纳其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 你能 由此 归纳出直线和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 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如何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 由于动手操作环节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能够从公共点个数的变化 情况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演示归纳,师生共同 得出 有关概念。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 相切中 “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b. 讲练结合—— 运用 定义法、引出数量法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 ,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直观简单,因此教材上没有相应的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练习中 让学生发现用定义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局限性, 当公共点个数不好判断时又该怎么办呢? 你能类比之前所学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吗? 从而引出用数量关系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c. 类比总结——探究第二种判定方法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类比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 再利用几何画板 重复演示 得出结论:①d>r,直线L和⊙O相离;②d=r,直线L和⊙O相切;③d<r,直线L和⊙O相交,也就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 并强调:既是性质也是判定 。

在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形成与给出过程中,在练习中发现定义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对数量法的学习,让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验证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加直接而自然 ,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0分钟)

为 得到及时的反馈情况, 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而这个时段的学生 因 疲劳,注意力 易 分散,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首先设计了 一 道填空题:看谁抢得快

1、 ( P96练习) 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

1)若d=4.5cm   ,则直线和圆          ,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3)若d=   8   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这 道 题 同时运用了数量法和定义法的判定 ,解题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 找出d与r并进行比较,从中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 、Rt△ABC中,∠C=90°,AC=3cm,BC= 4cm, 判断以点 C为圆心,下列r为半径的 ⊙ C与AB的位置关系 : (1)r =2cm ; (2)r =2.4cm ; (3)r =3cm 。 (P101 习题24.2第2题)

3 、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当圆C与线段AB相交时,r ;

(2)当圆C与线段AB相切时,r ;

(3)当圆C与线段AB相离时,r ;

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 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与联系,再进行求解。通过这两个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加强个别指导。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 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5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惑 ?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再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位置关系、两种判定方法、三种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3、2、3)

(5) 作业布置    课后延伸   (2分钟)

必做题: 1.阅读教材100-101

2.P112练习2

选做题:如图,已知∠AOB=β(β为锐角) ,M为OB上一点,且 OM=5cm,以M为圆心、以

2.5为半径作圆

(1)⊙M与直线OA的位置关系由         大小决定;

(2)若⊙M与直线OA相切,则β=           ;

(3)若⊙M与直线OA相交,则β的取值范围是        。

六、 板书设计:

直线 和 圆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投影仪区域

图形

公共点数

1

2

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d--r

d>r

d=r

d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章第2节的第3课时,是学生已掌握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是学生对圆的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今后到高中继续研究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确认等数学活动,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产生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课堂上本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并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再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改生硬的传授和呆板的讲课,着眼于直观感知和操作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化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

3、在课堂上赋予适当的教学说理,达到把知识由浅入深;从无规律到有规律;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合理推理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严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适当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6、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对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兴趣,由此引入到要研究的课题。(课件展示)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是通过公共点来刻画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按公共点分类能分成几类?

动手操作: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O1和⊙O2,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你能发现⊙O1和⊙O2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活动。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学会用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去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学以致用: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在图中有两圆的多种位置关系,请你找出还没有的位置关系是__

3、请你指出生活中图片蕴含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探究2:影响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那么影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什么?

探究2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中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探索出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d)和两圆的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观看课件动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能轻松的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的教学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填写下表: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设计意图: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通过表格很容易看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情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1:如图,⊙0的半径为5cm,点P是⊙0外一点,OP=8cm,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练习:圆O1和圆O2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下列情况下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

(1)O1O2=8厘米(2)O1O2=7厘米

(3)O1O2=5厘米(4)O1O2=1厘米

(5)O1O2=0。5厘米(6)O1和O2重合

设计意图:利用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我们懂得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布置作业:

A:课本习题14.3中第1、4、6题。

B:课余探索:和圆O1(半径为2)圆O2(半径为1)都相切且半径为3的圆共有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培养科学的认知习惯。作业布置注重了分层,让探究延伸到课外。

六、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运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同学们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得出结论。

2、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列出,既体现了分类思想,又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把知识由浅入深,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师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节,调整设计下节课或下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13

九年级数学教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3.6A)

第二张:(记作§3.6B)

第三张:(记作§3.6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还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相离、相切、相交.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三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是三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探讨.

Ⅱ.新课讲解

一、想一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两个圆的哪些位置关系呢?

[生]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间的位置关系;车轮轮胎的两个边界圆间的位置关系;用一只手拿住大小两个圆环时两个圆环间的位置关系等.

[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有关两个圆的位置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二、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投影片(§24.3A)

(1)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来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分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并且相离,相切

三、例题讲解

投影片(§24.3B)

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黏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点O,O'是圆心),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分析:因为两个圆大小相同,所以半径Op=O'p=OO',又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所以pT⊥Op,pN⊥O'p,即∠OpT=∠O'pN=90°,所以∠TpN等于360°减去∠OpT+∠O'pN+∠OpO'即可.

解:∵Op=OO'=pO',

∴△pO'O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OpO'=60°.

又∵Tp与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

∴∠TpO=∠NpO'=90°.

∴∠TpN=360°-2×90°-60°=120°.

四、想一想

如图(1),⊙O1与⊙O2外切,这个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O1与⊙O2内切呢?〔如图(2)〕

[师]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两个圆是否也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这就要看切点T是否在连接两个圆心的直线上,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反证法的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第二步是根据假设推出和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的结论;第三步是证明假设错误,则原来的结论成立.

证明:假设切点T不在O1O2上.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T关于O1O2的对称点T'也是两圆的公共点,这与已知条件⊙O1和⊙O2相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则T在O1O2上.

由此可知图(1)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切点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切点在对称轴上.

在图(2)中应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切点,图(1)和图(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们的连心线.

五、议一议

投影片(§24.3C)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师]如图,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在图(1)中,两圆相外切,切点是A.因为切点A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A+O2A=R+r,即d=R+r;反之,当d=R+r时,说明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O1、A、O2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1与⊙O2只有一个交点A,即⊙O1与⊙O2外切.

在图(2)中,⊙O1与⊙O2相内切,切点是B.因为切点B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B-O2B,即d=R-r;反之,当d=R-r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差,即O1O2=O1B-O2B,说明O1、O2、B在一条直线上,B既在⊙O1上,又在⊙O2上,所以⊙O1与⊙O2内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 篇14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

大家好!今天我 的说课 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 属于 一个提高阶段 。而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 :它有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既是 对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 后面 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 的基础 。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 : 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以及相关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对圆有了一定 的 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加之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 注意力易分散 , 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 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 , 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 我将确定如下的 教学 目标:

(1) 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性质及判定。

(2) 通过观察、实验、合作 交流 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3) 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类比 的数学思想 ,

陪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 ) 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 , 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 成功的 喜悦 。

突破难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 ,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及学生特点,本节课 主要 采用 “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 根据 维果斯基 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 整堂课紧紧围绕 “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展开 ,并充分发挥 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功能辅助教学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 。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朗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直线和圆) , 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 , 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 , 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要求。

美国学者说过: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能学会。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卡片,在纸上移动,再现日出的整个过程,并归纳其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 你能 由此 归纳出直线和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 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如何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 由于动手操作环节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能够从公共点个数的变化 情况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演示归纳,师生共同 得出 有关概念。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 相切中 “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 ,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直观简单,因此教材上没有相应的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练习中 让学生发现用定义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局限性, 当公共点个数不好判断时又该怎么办呢? 你能类比之前所学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吗? 从而引出用数量关系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类比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 再利用几何画板 重复演示 得出结论:

①d>r,直线L和⊙O相离;

②d=r,直线L和⊙O相切;

③d<r,直线L和⊙O相交,也就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 并强调:既是性质也是判定 。

在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形成与给出过程中,在练习中发现定义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对数量法的学习,让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验证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加直接而自然 ,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为 得到及时的反馈情况, 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而这个时段的学生 因 疲劳,注意力 易 分散,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首先设计了 一 道填空题:看谁抢得快

1、 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

1)若d=4、5cm ,则直线和圆 ,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3)若d= 8 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这 道 题 同时运用了数量法和定义法的判定 ,解题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 找出d与r并进行比较,从中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 、Rt△ABC中,∠C=90°,AC=3cm,BC= 4cm, 判断以点 C为圆心,下列r为半径的 ⊙ C与AB的位置关系 :

(1)r =2cm ;

(2)r =2、4cm ;

3 、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当圆C与线段AB相交时,r ;

(2)当圆C与线段AB相切时,r ;

(3)当圆C与线段AB相离时,r ;

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 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与联系,再进行求解。通过这两个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加强个别指导。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惑 ?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再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位置关系、两种判定方法、三种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3、2、3)

选做题:如图,已知∠AOB=β(β为锐角) ,M为OB上一点,且 OM=5cm,以M为圆心、以2.5为半径作圆

(1)⊙M与直线OA的位置关系由 大小决定;

(2)若⊙M与直线OA相切,则β= ;

(3)若⊙M与直线OA相交,则β的取值范围是 。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十四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2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在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位置关系相对性的重要性。

教法:启发式、演示法、讲解法

学法:分组合作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年--发生了--灾情,我们大家要为--的小朋友献出一份爱心,但是--在我们所居的位置的哪个方位呢?我们又在--哪个方位呢?通过今天所学的内容,同学们回家以后看看好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3

1、先出示地图在地图上找出上海和北京两地。

2、分小组同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说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

3、学生汇报(1)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的方向上。(2)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0方向上4、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的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结果:因为观测点不同,位置是相对的,方位也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强调:观测点不同,位置相对,方位相对。

三、反馈练习

小红家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重点掌握观测点不同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位是相对的。

五、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3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67千米。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0的方向上。

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0的方向上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2)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展示课件)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圆与圆之间也有着不同的位置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引入

师: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生:完成讲义中的表格。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公共点数目

公共点名称

直线名称

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师:在课件中展示答案

3.、探究新知

师:展示课件后说:两圆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师:看课件中的日食的形成过程,你能抽离出两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吗?

生思考,并完成表格:(1)、请认真观察两圆的运动过程,把你观察到的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画出来。并思考两圆的交点有几种情况?

(2)、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r1>r2),圆心距为d,在圆和圆的不同的位置关系中,d与r1、r2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个数d与r1、r2的关系

4.合作探究

师:紧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圆间的关系。让学生整体感知两圆的公共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每种情况的两圆间的图形,感受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师:刚才的课件或课前热身的操作中的两圆的位置关系,你都看清楚了吗?类似于我们所学过的直线与圆的关系,两圆有以下关系:(展示课件)

师:在相离这一类型中的两种图形一样吗?具体有什么不同?

生:不一样;其中一种图形中的两圆彼此都在各自的外部,而另一种图形中的小圆在大圆的内部。

师:对!所以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叫做外离和内含。类似地,在相切这一类型中的两个图形应分别叫什么呢?

生:外切和内切。

师:很好!因此,严格地说,两圆应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分别是什么?

生:五种,分别是:外离、内含、外切、内切、相交。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名称、公共点的个数。

师:重新操播课件,看一看在两圆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先后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动手操作)依次是: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师:想一想,在两圆的变化过程中,除了公共点在变化之外,还有什么也在发生变化?

生:两圆的圆心间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师:若把连接两圆的圆心的线段长叫做两圆的圆心距,在其变化过程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

师:讨论好之后,完成下列表格: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师:若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d分别等于9、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如何?

生: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是:外离、外切、相交、相交、内切、内含、内含(同心圆)。师:已知两圆相切,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求它们的圆心距?

生:圆心距为8或2;因为要分外切与内切这两种情况。

师:已知两圆内切,其中一圆的半径为5,圆心距为2,则另一圆的半径为多少?

生:另一圆的半径为3或7;因为已知的半径5可以是大圆的半径,也可以是小圆的半径,所以同样要分两种情况。

师明确: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特别要注意相切时的两种情况。

5.方法指引

⊙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如果d满足下列条件,⊙O1和⊙O2有什么位置关系?请完成表格。

r1r2d两圆的位置关系

438

437

435

431

430.5

方法小结: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再把它们。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用一个什么方法将两圆的关系找出来?

生:先完成,再小结方法: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d、(R+r)和(Rr)这三个量,再把它们进行大小比较。

三。例题学习

如图,⊙O的半径5cm,点P是⊙O外一点,OP=8cm,

(1)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外切,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内切呢?

师:同学们先动手画出这个圆的大概的位置,那么你就能求出这个圆的半径。

生先作,后说:是的,老师这个不难。

师:那第二问你们能试一试吗?

生:可以。

四。变式训练

1、如图,⊙O的半径为4cm,点P是⊙O外一点,OP=7cm,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则⊙P的半径是多少?

2、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内一点,且OP=2cm.

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P的半径是多少?

师:我将例题变条件,大家来尝试一下是否也能完成。

生思考,尝试做。

师:同学们做得不错。下面我们再将后面的课堂练习完成。

五。练一练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5cm,在下列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圆的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1)外离______;(2)外切_______;

(3)相交________;(4)内切_______;(5)内含________。

3、判断正误:

(1)、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圆外切。()

(2)、如果两圆没有交点,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

(3)、当O1O2=0时,两圆是同心圆。()

(4)若O1O2=1.5,r=1,R=3,O1O2

(5)、若O1O2=4,且r=7,R=3,则O1O2

4、两圆内切,其中一个圆的半径为5,两圆的圆心距为2,则另一个圆的半径为________.

5、已知⊙O1、⊙O2的半径为r1、r2,如果r1=5,r2=3,且⊙O1、⊙O2相切,那么圆心距d=______.

六。学习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同学又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抽离出圆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不错,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师接着布置作业。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3)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了解圆的切线的概念。

3.掌握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性质。

(二)过程目标:

1.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让学生发现与探究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三)感情目标:

1.通过图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能力。

2.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有无进入暗礁区这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有一定难度,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日出是怎么样的?

屏幕上出现动态地模拟日出的情形。(把太阳看做圆,把海平线看做直线。)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希望学生说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这里,我可以直接问学生,你觉得直线与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直线与圆三种不同的位置图。(如图)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希望学生回答出有第一个图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第二个图有一个公共点,而第三个有两个公共点,如果没有学生没有发现到这里,我可以引导学生做答)

二、讨论知识,得出性质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时,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有什么关系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

让学生讨论之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时,dr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时,d=r

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时,d

知识梳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d与r的大小关系

相离

没有r

相切一个d=r

相交两个d

三、做做练习,巩固知识

抢答,我能行活动:

1、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分别为

(1)d=4.5cm(2)d=6.5cm(3)d=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让个别学生答题)

师: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请大家思考后作答:

2、已知圆心和直线的距离为4cm,如果圆和直线的关系分别为以下情况,那么圆的半径应分别取怎样的值?

(1)相交;(2)相切;(3)相离。

师:前面两题中直接告诉了我们是直线的问题,而下面的这题是在三角形中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看题:

考考你

3.在Rt△ABC中,C=900,AC=3cm,BC=4cm。

(1)以A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以A为圆心,3.5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师:同样地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

(2)以C为圆心,半径r为何值时,⊙C与直线AB相切?相离?相交?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再请个别同学说出答案)

总结:作题时要找出d与r中哪些量在变化,而哪些没有变化的。

比如日出就是r没有变化而d发生了变化。不管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总之d,r和位置关系中,已经两个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四、联系现实,解决实际

在码头A的北偏东60方向有一个海岛,离该岛中心P的15海里范围内是一个暗礁区。货船从码头A由西向东方向航行,行驶了18海里到达B,这时岛中心P在北偏东30方向。若货船不改变航向,问货船会不会进入暗礁区?

让学生完整解答。

五、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师: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请个别学生回顾知识,教师再总结完整。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分层作业:

1.基础题:作业本(2)P21;

2.自选题:如图,一热带风暴中心O距A岛为2千米,风暴影响圈的半径为1千米。有一条船从A岛出发沿AB方向航行,问BAO的度数是多少时船就会进入风暴影响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5)

学科(版本)北京版数学章节第五单元《圆》学时1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

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研究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既要掌握画圆的方法,还要明白通过画出对称轴给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最后要探索当圆的大小位置各不相同时,对称轴的情况也不相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同学对于圆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真正做到根据对称轴的条数不同进行分类没有了解,尤其是对于三个圆的分析不清楚.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

2能够准确找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并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3能够从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拓展到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或是三个圆

4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图案

5能够利用圆形设计出美观的图案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1能够准确找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并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2能够从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拓展到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或是三个圆

3能够利用圆形设计出美观的图案技术准备

白板

教学流程图

通过观看图片发现生活中圆形物体的美----任意两个大小不同的圆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画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换成两个大小形同的圆进行分类----任意画三个圆要求只有一条对称轴----任意画三个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任意画三个圆要求有无数条对称轴----用圆形设计美观的图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一观察导入

二思考

三分类

四绘图

五分类

六按要求画圆

七画圆设计图形出示生活中的圆,使同学们认识到圆组成生活中的美的各种图形.

白板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同桌间思考这两个圆会有哪些位置关系?

将两个圆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说清你分类的理由

画出每组圆的对称轴

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已经清楚了,你能按要求画出圆吗?

1画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

2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要求他们有无数条对称轴。

利用圆规画圆,设计出美丽的图形视频出示由生活中的圆组成的小动画,使学生们体会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圆的美.

白板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小组间讨论思考这两个圆会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找同学在白板上演示完成。

找两名同学说一说对不同位置关系的分类,说清分类的理由即可,最后引导根据对称轴条数的不同进行分类。

请2-3名同学画出每组圆的对称轴,并与圆进行组合。

请一名同学直接口头表达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有怎么的位置关系,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一起来回忆。边看视频边起名字。

那你能按要求画出下面的圆吗?

1画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

2画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要求他们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圆,你能用圆设计出美丽大方的图案吗?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认识到由圆组成的图形都很美观大方.

通过小组交流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同学白板演示,可以很清楚明了的认识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学生观察并分类,引导出最后的按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完成本节课的重点,找到不同位置的两个圆的对称轴。

更清楚分类结果,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巩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并给它们起不同的名字。拓展延伸,出示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有怎么的位置关系?大小不等的三个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认识圆的作用,利用圆画图。通过白板插入视频,播放.

通过截屏功能认识生活中的圆.

利用白板的拖动复制功能画出许多圆,利用屏幕录制功能将学生的分类记录下来。

通过组合功能将两个圆组合在一起。

通过组合功能将两个圆组合在一起。

视频

圆规画圆

圆规画圆

屏幕录制板书设计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6)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圆》这一章,是学生平面几何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在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直线型图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深刻领悟几何学的学科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圆》这一章的框架图: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8章的有关几何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几何直观,具有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有了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铺垫,学生对于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不会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2、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使用了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索归纳,得出结论;拓展运用,巩固新知;归纳小结,提高认知。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提前准备好的学案上,只有一个O,如右图,

按照相应要求作图:

1、作点P

2、过点P作直线

对于问题1的预案: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接下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对于问题2的预案:

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将上述所有的情况分类:

提问1:分成几类:

提问2: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可以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相交、相切、相离,板书相关概念。

(二)探索归纳,得出结论:

刚才是从几何的角度(交点个数)探究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阶段将从代数角度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化:

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圆具有轴对称性,直线也具有轴对称性,所以这个组合图形本身就具有轴对称性,其对称轴是过圆心垂直于该直线的,考虑到对称轴与直线的这种垂直关系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变性,所以我们在考虑用数量来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找的几何量一定是和这种垂直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就会被考虑,然后先让学生猜想,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加以严谨的证明验证猜想。

本章的研究主线就是圆的对称性,此环节的设计正符合这个研究逻辑,所以我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我的一个亮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已知圆的直径是13cm,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d

(1)若d=4。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3)若d=8cm,则直线与圆__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已知圆的半径为r,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d=r,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C、相离D、相切或相交

3、在中,,AB=5cm,AC=3cm,以C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三)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知识层面上: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2

1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dd =rd>r公共点名称交点切点无直线名称割线切线无方法层面上:经历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布置作业:学练优P59,60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7)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这一节分为两个部分(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外接圆、外心),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通过圆的定义得到了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学生理解透彻,掌握较好。

反思教学方法:

反思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1:学生能够清楚的口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

目标2:通过动手探究,知道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但有十个同学因动手作图能力差,最后实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自学任务,还有三个同学竟然没有作图工具。

目标3:掌握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概念,都能准确的找见三角形的外心并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反思教学设计:

每个环节缺少相对应的练习题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因为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差,耗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没有设置相应的练习题。特别是在“探究1”环节,学生虽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较好,但在一般的习题中,多考查由“点到圆心的距离”推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反推得难度相对于顺推稍高,所以恐学生解决问题存有困难,且解题过程的书写存有问题,在课后辅导中要进行训练。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8)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的推证是以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依据的,因此,垂径定理既是圆的性质---轴对称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本节内容是本章基础,是圆的有关计算和圆的有关证明的一个重要工具。

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的能力。

由于明确了教学目标,因此在授课中,新知识的引入与使用过程显得更为流畅,学生也更加的投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垂径定理的本质:2个条件和2个结论,并能在垂径定理的基础上推出其推论。且能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1、在得出结论后,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对定理进行理解和记忆。致使一些中等以下的学生对定理的内容运用时不熟练。2、在训练中题目较容易,应适当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体会。不仅要把基础的东西训练牢固,还要适当提高题目的高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便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成绩也就容易了.

这几年我一直在探究复习课的上法。特别是我校开展了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究课题一来,怎样使复习课有趣有效,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探究重点。对于复习课,学生总会认为是自己学过的知识,学得没劲,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腻。效果往往不理想,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呢?

一、有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给学生系统的将知识串一下,只是就题讲题,只是给学生了几条鱼,而没有给他们渔;所以首先应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复习课要把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一过程,就是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如果教师对复习问题面面俱到,学生会感到乏味,引不起兴趣,往往不能深入思考,张口就来,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老师感到累而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因此,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解决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取得效果较好。

二、其次要提炼方法形成知识结构,圆有哪些性质?三大性质定理学生首先要明确,以及各自适用的的题型。点与圆、线与圆、圆与圆的关系分别是什么?有关的题型又是什么?在讲课时通过典型的代表性的题目的讲练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提炼方法,形成知识结构,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应是坚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思维误区,总结方法为主,辅之以精讲。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对于解题思路的探讨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和复习效率。

三、再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一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切记不能为了赶课程而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成为“夹生饭”应让学生自己先整理一下知识点,上课教师再补充一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知识;老师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上复习课时间总是不够用。即使这样我们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消化吸收的时间,否则,老师的任务完成了,而学生大都在一片迷糊中,这样的课就没有什么效果了。圆这一部分的复习我是安排了四节课,相对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9)

九年级数学教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3.6A)

第二张:(记作§3.6B)

第三张:(记作§3.6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还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相离、相切、相交.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三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是三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探讨.

Ⅱ.新课讲解

一、想一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两个圆的哪些位置关系呢?

[生]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间的位置关系;车轮轮胎的两个边界圆间的位置关系;用一只手拿住大小两个圆环时两个圆环间的位置关系等.

[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有关两个圆的位置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二、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投影片(§24.3A)

(1)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来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分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并且相离,相切

三、例题讲解

投影片(§24.3B)

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黏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点O,O'是圆心),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分析:因为两个圆大小相同,所以半径Op=O'p=OO',又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所以pT⊥Op,pN⊥O'p,即∠OpT=∠O'pN=90°,所以∠TpN等于360°减去∠OpT+∠O'pN+∠OpO'即可.

解:∵Op=OO'=pO',

∴△pO'O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OpO'=60°.

又∵Tp与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

∴∠TpO=∠NpO'=90°.

∴∠TpN=360°-2×90°-60°=120°.

四、想一想

如图(1),⊙O1与⊙O2外切,这个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O1与⊙O2内切呢?〔如图(2)〕

[师]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两个圆是否也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这就要看切点T是否在连接两个圆心的直线上,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反证法的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第二步是根据假设推出和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的结论;第三步是证明假设错误,则原来的结论成立.

证明:假设切点T不在O1O2上.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T关于O1O2的对称点T'也是两圆的公共点,这与已知条件⊙O1和⊙O2相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则T在O1O2上.

由此可知图(1)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切点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切点在对称轴上.

在图(2)中应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切点,图(1)和图(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们的连心线.

五、议一议

投影片(§24.3C)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师]如图,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在图(1)中,两圆相外切,切点是A.因为切点A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A+O2A=R+r,即d=R+r;反之,当d=R+r时,说明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O1、A、O2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1与⊙O2只有一个交点A,即⊙O1与⊙O2外切.

在图(2)中,⊙O1与⊙O2相内切,切点是B.因为切点B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B-O2B,即d=R-r;反之,当d=R-r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差,即O1O2=O1B-O2B,说明O1、O2、B在一条直线上,B既在⊙O1上,又在⊙O2上,所以⊙O1与⊙O2内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章第2节的第3课时,是学生已掌握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是学生对圆的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今后到高中继续研究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确认等数学活动,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产生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课堂上本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并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再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改生硬的传授和呆板的讲课,着眼于直观感知和操作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化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

3、在课堂上赋予适当的教学说理,达到把知识由浅入深;从无规律到有规律;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合理推理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严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适当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6、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对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兴趣,由此引入到要研究的课题。(课件展示)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是通过公共点来刻画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按公共点分类能分成几类?

动手操作: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O1和⊙O2,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你能发现⊙O1和⊙O2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活动。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学会用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去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学以致用: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在图中有两圆的多种位置关系,请你找出还没有的位置关系是__

3、请你指出生活中图片蕴含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探究2:影响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那么影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什么?

探究2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中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探索出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d)和两圆的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观看课件动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能轻松的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的教学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填写下表: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设计意图: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通过表格很容易看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情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1:如图,⊙0的半径为5cm,点P是⊙0外一点,OP=8cm,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练习:圆O1和圆O2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下列情况下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

(1)O1O2=8厘米(2)O1O2=7厘米

(3)O1O2=5厘米(4)O1O2=1厘米

(5)O1O2=0。5厘米(6)O1和O2重合

设计意图:利用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我们懂得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布置作业:

A:课本习题14.3中第1、4、6题。

B:课余探索:和圆O1(半径为2)圆O2(半径为1)都相切且半径为3的圆共有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培养科学的认知习惯。作业布置注重了分层,让探究延伸到课外。

六、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运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同学们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得出结论。

2、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列出,既体现了分类思想,又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把知识由浅入深,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师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节,调整设计下节课或下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 的说课 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 属于 一个提高阶段 。而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 :它有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既是 对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 后面 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 的基础 。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 : 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以及相关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对圆有了一定 的 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加之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 注意力易分散 , 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 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 , 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 我将确定如下的 教学 目标:

(1) 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性质及判定。

(2) 通过观察、实验、合作 交流 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3) 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类比 的数学思想 ,

陪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 4 ) 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 , 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 成功的 喜悦 。

教 学 的重难点 :

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 用数量法刻画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突破难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 ,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及学生特点,本节课 主要 采用 “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 根据 维果斯基 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 整堂课紧紧围绕 “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展开 ,并充分发挥 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功能辅助教学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分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 。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朗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直线和圆) , 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 , 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 , 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要求。

(2) 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20分钟)

a.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位置关系 得出概念

美国学者说过: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能学会。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卡片,在纸上移动,再现日出的整个过程,并归纳其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 你能 由此 归纳出直线和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 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如何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 由于动手操作环节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能够从公共点个数的变化 情况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演示归纳,师生共同 得出 有关概念。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 相切中 “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b. 讲练结合—— 运用 定义法、引出数量法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 ,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直观简单,因此教材上没有相应的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练习中 让学生发现用定义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局限性, 当公共点个数不好判断时又该怎么办呢? 你能类比之前所学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吗? 从而引出用数量关系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c. 类比总结——探究第二种判定方法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类比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 再利用几何画板 重复演示 得出结论:①d>r,直线L和⊙O相离;②d=r,直线L和⊙O相切;③d<r,直线L和⊙O相交,也就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 并强调:既是性质也是判定 。

在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形成与给出过程中,在练习中发现定义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对数量法的学习,让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验证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加直接而自然 ,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0分钟)

为 得到及时的反馈情况, 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而这个时段的学生 因 疲劳,注意力 易 分散,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首先设计了 一 道填空题:看谁抢得快

1、 ( P96练习) 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

1)若d=4.5cm   ,则直线和圆          ,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3)若d=   8   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这 道 题 同时运用了数量法和定义法的判定 ,解题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 找出d与r并进行比较,从中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 、Rt△ABC中,∠C=90°,AC=3cm,BC= 4cm, 判断以点 C为圆心,下列r为半径的 ⊙ C与AB的位置关系 : (1)r =2cm ; (2)r =2.4cm ; (3)r =3cm 。 (P101 习题24.2第2题)

3 、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当圆C与线段AB相交时,r ;

(2)当圆C与线段AB相切时,r ;

(3)当圆C与线段AB相离时,r ;

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 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与联系,再进行求解。通过这两个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加强个别指导。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 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5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惑 ?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再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位置关系、两种判定方法、三种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3、2、3)

(5) 作业布置    课后延伸   (2分钟)

必做题: 1.阅读教材100-101

2.P112练习2

选做题:如图,已知∠AOB=β(β为锐角) ,M为OB上一点,且 OM=5cm,以M为圆心、以

2.5为半径作圆

(1)⊙M与直线OA的位置关系由         大小决定;

(2)若⊙M与直线OA相切,则β=           ;

(3)若⊙M与直线OA相交,则β的取值范围是        。

六、 板书设计:

直线 和 圆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投影仪区域

图形

公共点数

1

2

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d--r

d>r

d=r

d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又比较广泛,它是初中几何的综合运用,又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的一节课,在今后的解题及几何证明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的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知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b、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会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画出已知圆的切线。

c、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

(2)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图、列表、分析、对比,能找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关系。此外,通过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归纳的思想的认识。

(3)情感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观察素材入手,像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把它们抽象出几何图形,再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便于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把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也便于学生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变化。

3、教材的重点难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重点,本课的难点是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4、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

解决重点的方法主要是:

(1)由学生观察老师展示的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照片提出问题,能不能我们学过的知识把它们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展示出来(让学生尝试通过日出的情境画出几种情况),

(2)把直线在圆的上下移动,引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让他们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揭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归纳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什么?)。

在说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1)突破直线和圆不能有两个以上的公共点,让学生讨论,最后明确否定(因为直线和圆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公共点,那么这与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就可以作一个圆,相矛盾)。

(2)把直线在圆的上下移动,引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让他们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揭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归纳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突破直线和圆有唯一一个公共点是直线和圆相切(指直线与圆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它与有一个公共点的含义不同)。

(4)突破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如果圆O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1、直线l与圆 O相交 d3、直线l与圆 O相离 d>r式子的左边反映是两个图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右边是反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二、学情分析 根据初三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并且在初一,初二基础上初三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力,归纳力和根据他们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中结合问题结合本节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的一节课。通过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三、教法设计 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充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做到不懂就问。学生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1、学生观察日出照片,把观察到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抽象出几何图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产生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并能使学生更好的直观感受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强调公共点的唯一性。给出定义时,尽可能地有学生来概括和叙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掌握用定量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数量特征。5、通过直线到圆的距离d和半径r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很好的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较为复杂的问题能简单化。6、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四、学法指导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充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做到不懂就问。学生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授———————巩固练习—————学生质疑——————学生小结——————布置作业[提问] 通过观察、演示,你知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讨论] 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照片[新授] 给出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类比] 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它们的数量关系。通过类比,从而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及判定方法。[巩固练习] 例1,出示例题例1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1)r=2cm; (2)r=2。4cm; (3)r=3cm由学生填写下例表格。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公共点个数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关系公共点名称直线名称图形补充练习的答案由师生一起归纳填写教学小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老师在多媒体打出图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的思想方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思想,并且将新旧知识进行了类比、转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了角色。六,板书设计: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例1:三、课堂练习四、小结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3)

第一课时2.1.1平面

教学要求:能够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中所说的“平面”;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理解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三条公理.

教学重点:理解三条公理,能用三种语言分别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三条公理

第二课时2.1.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掌握平行公理,掌握等角定理,掌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及垂直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公理与等角定理.

教学难点: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与所成角

第三课时2.1.3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直线在平面外的概念,了解平面与平面的两种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2.通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圆的五种位置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两圆位置关系及判定.

(一)复习、引出问题

1.复习: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是怎样定义的?

(教师主导,学生回忆、回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各种位置关系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

2.引出问题:平面内两个圆,它们作相对运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观察、分类,得出概念

1、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别得出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包括同心圆)这五种位置关系,准确给出描述性定义:

(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离.(图(1))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外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2))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叫做这两个圆相交.(图(3))

(4)内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切.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图(4))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时,叫做这两个圆内含(图(5)).两圆同心是两圆内含的一个特例.  (图(6))

2、归纳:

(1)两圆外离与内含时,两圆都无公共点.

(2)两圆外切和内切统称两圆相切,即外切和内切的共性是公共点的个数唯一

(3)两圆位置关系的五种情况也可归纳为三类:相离(外离和内含);相交;相切(外切和内切).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并进一步考虑:从两圆的公共点的个数考虑,无公共点则相离;有一个公共点则相切;有两个公共点则相交.除以上关系外,还有其它关系吗?可能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圆只存在以上五种位置关系.

(三)分析、研究

1、相切两圆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连心线与切点的关系,分析、研究,得到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这个性质由圆的轴对称性得到,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考虑如何对这一性质进行证明

2、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组织学生研究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r和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图形略)

两圆外切 d=R+r;

两圆内切 d=R-r (R>r);

两圆外离 d>R+r;

两圆内含 d<R-r(R>r);

两圆相交 R-r<d<R+r.

说明: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四)应用、练习

例1:  如图,⊙O的半径为5厘米,点P是⊙O外一点,OP=8厘米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解:(1)设⊙P与⊙O外切与点A,则

PA=PO-OA

∴PA=3cm.

(2)设⊙P与⊙O内切与点B,则

PB=PO+OB

∴PB=1 3cm.

例2:已知:如图,△ABC中,∠C=90°,AC=12,BC=8,以AC为直径作⊙O,以B为圆心,4为半径作.

求证:⊙O与⊙B相外切.

证明:连结BO,∵AC为⊙O的直径,AC=12,

∴⊙O的半径 ,且O是AC的中点

∴ ,∵∠C=90°且BC=8,

∴ ,

∵⊙O的半径 ,⊙B的半径 ,

∴BO= ,∴⊙O与⊙B相外切.

 练习(P138)

(五)小结

知识:①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②以及这五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和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

③两圆相切时切点在连心线上的性质.

能力:观察、分析、分类、数形结合等能力.

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教材P151中习题A组2,3,4题.第二课时 相交两圆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交两圆的性质定理;

2、掌握相交两圆问题中常添的辅助线的作法;

3、通过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相交两圆连心线性质教学向学生渗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相交两圆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轴对称来证明相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和准确添加辅助线.

 教学活动设计

(一)图形的对称美

   

相切两圆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相交两圆具有什么性质呢?

(二)观察、猜想、证明

1、观察:同样相交两圆,也构成对称图形,它是以连心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猜想:“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

3、证明:

对A层学生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组织;对B、C层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已知:⊙O1和⊙O2相交于A,B.

求证:Q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分析:要证明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只要证明O1O2上的点和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于是想到连结O1A、O2A、O1B、O2B. 

证明:连结O1A、O1B、 O2A、O2B,∵O1A=O1B,

∴O1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O2A=O2B,∴点O2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因此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也可考虑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加以证明:

∵⊙Ol和⊙O2,是轴对称图形,∴直线O1O2是⊙Ol和⊙O2的对称轴.

∴⊙Ol和⊙O2的公共点A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即在⊙Ol上又在⊙O2上.

∴A点关于直线O1O2的对称点只能是B点,

∴连心线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

注意:相交两圆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而不是相交两圆的公共弦垂直平分两圆的连心线.

(三)应用、反思

例1、已知两个等圆⊙Ol和⊙O2相交于A,B两点,⊙Ol经O2。

求∠OlAB的度数.

分析:由所学定理可知,O1O2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又⊙O1与⊙O2是两个等圆,因此连结O1O2和AO2,AO1,△O1AO2构成等边三角形,同时可以推证⊙O l和⊙O2构成的图形不仅是以O1O2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同时还是以AB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可由

∠OlAO2=60°,推得∠OlAB=30°.

解:⊙O1经过O2,⊙O1与⊙O2是两个等圆

∴OlA= O1O2= AO2

∴∠O1A O2=60°,

又AB⊥O1O2

∴∠OlAB =30°.

例2、已知,如图,A是⊙O l、⊙O2的一个交点,点P是O1O2的中点。过点A的直线MN垂直于PA,交⊙O l、⊙O2于M、N。

求证:AM=AN.

证明:过点Ol、O2分别作OlC⊥MN、O2D⊥MN,垂足为C、D,则OlC∥PA∥O2D,且AC=AM,AD=AN.

∵OlP= O2P ,∴AD=AM,∴AM=AN.

例3、已知:如图,⊙Ol与⊙O2相交于A、B两点,C为⊙Ol上一点,AC交⊙O2于D,过B作直线EF交⊙Ol、⊙O2于E、F.

求证:EC∥DF

证明:连结AB

∵在⊙O2中∠F=∠CAB,

在⊙Ol中∠CAB=∠E,

∴∠F=∠E,∴EC∥DF.

反思:在解有关相交两圆的问题时,常作出连心线、公共弦,或连结交点与圆心,从而把两圆半径,公共弦长的一半,圆心距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运用三角形有关知识来解,或者结合相交弦定理,圆周角定理综合分析求解.

(四)小结

知识:相交两圆的性质: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该定理可以作为证明两线垂直或证明线段相等的依据.

能力与方法:①在解决两圆相交的问题中常常需要作出两圆的公共弦作为辅助线,使两圆中的角或线段建立联系,为证题创造条件,起到了“桥梁”作用;②圆的对称性的应用.

(五)作业  教材P152习题A组7、8、9题;B组1题.

探究活动

问题1:已知AB是⊙O的直径,点O1、O2、…、On在线段AB上,分别以O1、O2、…、On为圆心作圆,使⊙O1与⊙O内切,⊙O2与⊙O1外切,⊙O3与⊙O2外切,…,⊙On与⊙On-1外切且与⊙O内切.设⊙O的周长等于C,⊙O1、⊙O2、…、⊙On的周长分别为C1、C2、…、Cn.

(1)当n=2时,判断Cl+C2与C的大小关系;

(2)当n=3时,判断Cl+C2+ C3与C的大小关系;

(3)当n取大于3的任一自然数时,Cl十C2十…十Cn与C的大小关系怎样?证明你的结论.

提示:假设⊙O、⊙O1、⊙O2、…、⊙On的半径分别为r、rl、r2、…、rn,通过周长计算,比较可得(1)Cl+C2=C;(2)Cl+C2+ C3=C;(3)Cl十C2十…十Cn=C.

问题2:有八个同等大小的圆形,其中七个有阴影的圆形都固定不动,第八个圆形,紧贴另外七个无滑动地滚动,当它绕完这些固定不动的圆形一周,本身将旋转了多少转?

提示:1、实验:用硬币作初步实验;结果硬币一共转了4转.

2、分析:当你把动圆无滑动地沿着 圆周长的直线上滚动时,这个动圆是转 转,但是,这个动圆是沿着弧线滚动,那么方才的说法就不正确了.在我们这个题目中,那动圆绕着相当于它的圆周长的 的弧线旋转的时候,一共走过的不是 转;而是 转,因此,它绕过六个这样的弧形的时,就转了 转



最新国学课件(集合7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情感教育和智育教育的结合。跟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国学课件”的内容吧,我的建议可以帮助您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但仅供您参考!

国学课件【篇1】

班会目的:

1、通过这次的班会的准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主要是《弟子规》的内容。

2、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班级存在的问题,摘选《弟子规》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自查自身的行为。

3、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班会过程:

一、开场白主持人:

a:尊敬的各位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ab:大家上午好!

a: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逊礼貌的语言,一直是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明礼仪,讲礼貌,做最好的我。

b:一句文明用语、一个优雅的动作,体现了我们的文明程度,文明与优雅不是表演,而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

ab:让我们从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之风吹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咱同学们是怎样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

二、活动开始

第一小组: 1、诵读经典 解释经典 《入则孝》 2、 妈妈我想对您说 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b: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父亲和母亲

a:母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你的心;母爱像绵绵细雨,轻轻拍打着你的脸面,滋润着你的心田;母爱像冬天的火炉,给你在严冬中营造暖人心意的阳光

b:父爱是一杯浓茶,当你疲惫时,只消几口便神清气爽;父爱是一曲高山流水,当你浮躁时,使你如梦方醒;父爱是一根拐杖,为你找好重心,建立起希望的原野。

第二小组 1、诵读经典 解释经典《出则弟》 2、相声《讲礼貌》 b:第二小组的同学用相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讲礼貌,特别是礼貌用语

谢谢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第三小组 1、诵读经典 解释经典 《谨》 2、 视频《我们的生活》

a:同学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泰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校园文明的方方面面,希望我们能有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所用的同学,为创建文明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小组 1、诵读经典 解释经典 《信》 2、小品《诚信是金》

b:诚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生存的必备条件。在社会主义文明高度发展、人与人相处难见真情的今天,诚信品质尤为重要。一个诚信的人,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三、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我国在历史上,是世界公认的

“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是一直奉行“忠、孝、仁、义、理、智、信”等社会公德的国家。到了现代,在我们的身边,你也总会看见那些谈吐文雅,举止谦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在我们的班集体里,也有不少文明标兵。可是令人惋惜的是,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合格的中国公民,我们该怎样去做,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成为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的后代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从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从你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文明礼仪之花一定会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绽放。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言行,从今天这次班会活动做起吧!

四:结束

主持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文明之花在心中开放,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做21世纪文明人。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美好的未来,做文明的我。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国学课件【篇2】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

【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 文化的热爱之情

2.加强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的参与意识,在全校形成公共场合、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的风气

【活动准备】

古诗词朗诵

【活动过程】

一、开场词

经典使人生变得厚重与深刻,诵读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开发与启迪.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二、诵读经典

1.《迢迢牵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乐)

3.《陋室铭》《爱莲说》

4.苏轼的《水调歌头》

5.(师)刚才咱们欣赏了这么美的诗词,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咱们开展一个竞赛好不好?咱们四个组,每组要说一个我限定内容的诗句,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多最好。

第一个题目由第一组说:谁能说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诗来。

第二个题目由第二组说:谁能说出含有动植物字眼的诗来。

第三个题目由第三组说:谁能说出含有亲情意思的诗来。

第四个题目由第四组说:谁能说出含有离别意思的诗来。

三、 结束语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子孙代代无穷已,诵完经书唱诗词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

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文采,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诗意吧!

国学课件【篇3】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真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情互动,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感悟促进内化,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的真挚情感;

2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的确切含义,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以情互动,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以情互动,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不太平,战争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的含义,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拓展延伸:

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些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制止战争我也有责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放课件(战争的苦难场面)

1、学生谈感受: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导入,读题质疑

请大家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引导梳理问题。

二、整体感悟,移植情感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试着用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的句式表达)

2、雷利发出的呼声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交流汇报(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文章先写问候和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

三、认知生发,积淀情感

(一)设疑: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表达问候和谢意的部分,这部分除了表达问候和谢意,你还知道了什么?(父亲是一名维和战士,他已经在任务中牺牲).

(二)是的,雷利失去了亲爱的父亲,心情是怎样的呢?他的父亲又是个怎样的人呢?你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雷利沉痛的心情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大声地自由地读文章第24自然段(你可以独自体会,也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合作。)

(三)学生进行探究性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相机指导)

(四)学生汇报交流.(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1、维和部队的战士

2、爱妻子、爱儿子

3、热爱和平

4、知识广博

师小结:这是一位多么优秀的父亲,雷利将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自豪!可他却永远地走了,雷利沉痛的心情还体现在哪里呢?(父子约定、父亲归来、父亲的呼唤)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范读感染

2、激情朗读:亲爱的爸爸走了,永远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雷利,请大家把雷利又悲又恨地感情表达出来吧!(指名读)

3、读重点句子(课件出示)

(指名读,齐读)

是的,我们需要的是和平!

板书:和平

五、情境烘托,同情共鸣

1、为什么雷利的父亲会呼唤和平呢?请大家齐读。(课件,齐读)

2、感悟世界并不太平(课件),体会战争的残酷

3、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

(和平之花指的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指的是和平容易受破坏)

六、以读感悟,以情悟意

1、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这些令人心酸的图片,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是的,战争是多么可怕,所以,雷利要大声呼吁:---板书:和平

2、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呼吁吧:要和平不要战争!(齐读)

3、这是发自肺腑的呼声,是浸满泪水的呼声,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板书:和平!(引读)

让我们大声呼吁吧,让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听到我们的呼吁(齐读)

七、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同学们,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关于战争,你还知道些什么?

八、导向实践,加深感悟

同学们,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世界会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和平会永驻人间.让我们再次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作业:(任选一题)

1、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的同情和爱心;

(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2、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你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

3、以诗歌、散文或记叙文的形式表达你的心声。

国学课件【篇4】

国学培训教案:优秀国学经典课堂展示:《笠翁对韵》之《十二侵》

一、提问引入课题

师:“白对?”“红对?”(投影出课文内容)

生答:

二、揭示课题:

1、生读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打开书本

三、新授过程:

1、听朗读(看书听录音)用铅笔勾画不认识的生字。

2、重复一遍

3、学生自读不认识的生字。(生没明白意思,齐读了课文)

4、师拿出生字卡片,学生读,第二次重复,要求学每字读三遍。

5、生听录音小声跟读(可惜学生没跟上,全大声读,且读得差)

6、师教读(也不理想)

文中“卞和三献宝”学生读成“三献玉”,并提出来说是“玉”而不是“宝”,师由此讲“卞和三献宝”的故事。

7、一句一句读,读出对子的韵味(生读,读第一句)。

8、全班齐读第一句。(一字对)

9、读第二句(师范读,生学读)(二字对)

10、读第三句(三字对)

11、师由此讲欧阳修好学的故事,陶侃抓紧时间学习的故事。(勤三少,惜寸阴,茂树对平林)(个别读,齐读,男女分读)

12、听“光阴”的由来(日晷,……

13、讲杨震的故事(生读)

14、由北京的冷引出春的意景(读这一句)(青皇风暖催芳草,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由此想起《春晓》、《》,再读此句。

16、自由读下一句

国学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并能够恰当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注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3、初步感悟文中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的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能够初步了解赏析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引入课题: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今天我们再去荷兰去体验一下,看看那里的乡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

2、出示图片:你都看到了哪些荷兰的美景?

3、板书课题:牧场之国。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合作。我出示了相关的图片,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激发对新知识学习、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句段训练,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能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2、在文中自由识记生字。

3、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自由练习后指名领读。

镶嵌,骏马,牲畜,公爵,舒缓平稳,悠然自得,默默无言

膘肥体壮,仪态端庄,辽阔无垠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此环节中可以使各个水平的学生在读书方面落实到位。因此,在该环节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已学知识去初步理解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师生正音,并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概括每段段意。

3、课件出示。

4、小组合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难点,学生往往分不清复述课文与之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学生能够概括每段段意的基础上,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度相对便降低了。在三人小组合作过程中,也给予后进生说话的机会和模仿的范例,提升答案的正确度。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精读课文,细细体会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荷兰,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A、学生齐读,通过读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B、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作者是围绕着哪个方面来介绍荷兰的呢?

C、那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开头方式,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也为后文的理解做好铺垫。并且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为习作积累素材,打好基础。】

2、导学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A、出示自学提纲:

(1)、熟读课文第2、3、4、5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把原因标注在旁边。

(2)、练习朗读这些语句。

(3)、小组三人交流。

3、自由汇报,重点句子加以讲读。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4)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4、这些句子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哪些好处呢?

5、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A、个别读。

B、教师范读。

C、汇报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有所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指导,而且朗读对于中年级学生也是重要训练点,因此朗读训练呈阶梯式展开,使训练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动物们是自由的、荷兰的夜晚是宁静的)

7、教师板书。

8、你喜欢的句子中除了描写动物的,还有描写哪些方面的?(景色描写)

(五)、感悟写作特色、方法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总分)

2、每个自然段的结构特点呢?(有分、总还有总、分)

3、那我们在作文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4、指导学生学会选材,以及做到详略得当:荷兰的动物只有作者介绍的这几种吗?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几种动物呢?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是如何分配的?

5、是呀!这些动物只是荷兰的代表:

当作者看得到多色的花牛在自由自在生活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当作者看到那成群的骏马在原野上驰骋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当作者看到那成群的羊、猪、鸡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当作者感受到挤牛奶、运牛奶后宁静的夜晚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6、突破本课难点:思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7、为什么会出现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优美篇章进行写作指导,以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荷兰的乡间风光,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享受了安静的夜晚。同时也了解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希望我们也可以用笔记录下我们所见到迷人景色。

六、教学板书

22、牧场之国

多色的花牛

成群的骏马,自由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羊、猪、鸡群,安静

挤牛奶、运牛奶

国学课件【篇6】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读预习: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一、学生进行《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孟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学生自读预习:

1、自读正音:

数罟(gu)洿池(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B凶多吉少

C汉初匈奴凶黠

D甫闻凶讯

E缉拿元凶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 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师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孝悌(ti)饿莩(piao)

2、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庄稼收成不好

不吉利的事

凶恶,残暴

不幸,多指丧事

杀人的人

更加

施加

放上

增加

夸大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C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许 直

A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 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 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师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五、教师加以指点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

六、布置作业 :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请生解析: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五、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

板书设计 :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孟子有关常识:《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孟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

国学课件【篇7】

教材来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不少说明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突出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体会作者思维的清晰与严密,以学习阅读更加复杂的说明文。

学习目标

1.通过细读文本,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通过品味具体语句,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3.通过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法和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教师在关键处和难点要给予及时点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刚刚学习说明文,所以本文的学习贵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逐步体会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而不是教师强行灌输。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同时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重视总结提升。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几个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评价任务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有体会并能表述

3.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述常见的说明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石拱桥》,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大家能不看书说出这两座桥的样子吗?老师有几张石拱桥的照片,你们能从这些照片里面准确的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吗?如果能,请说说你是怎么找出的?

(PPT出示四张石拱桥的图片)

二、回顾衔接:

1.说明事物时,要抓住特点

(1)同学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依据。

(2)归纳概括两座桥外形上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1.重点研读4-5段,学生大声朗读后,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2)作者是怎么表现赵州桥的特点的?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学生默读6-8段:

(1)总结卢沟桥的特点

(2)总结提炼:赵州桥和卢沟桥有哪些相同特点?

全班讨论:

(1)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时,可以只举一座桥的例子吗?

(2)能先介绍卢沟桥再介绍赵州桥吗?

师生总结

选材时,要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材料

3.齐读第9段,了解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理清说明顺序

(2)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品味语言特点

学生品读第3段,思考: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1)“大约”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2)“可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有记载的”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以相同的方式合作研读4、5段,体会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教师总结

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语句,可以发现本文:

1.介绍事物时使用准确的数字;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或推测的数字;

2.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

3.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从时间,程度,范围等方面限制,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四、拓展延伸

介绍我国石拱桥在现当代突飞猛进的发展,感受桥梁事业的巨大成就。(PPT展示图片)

五、布置作业

课后:积累拓展五(引导学生体会叙述性语言同说明性语言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相比,说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2.材料(二)主要写的是什么?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学习说明文:

1.抓住特征

2.理清顺序

3.了解方法

4.揣摩语言

2024站小学课件(合集7篇)


每一名教师在课前都需要认真设计好教案和课件,现在正是教师开始准备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教师的教案密切相关。我们向您推荐几篇必读的“站小学课件”资讯文章,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希望您能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站小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人民币及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人民币的模型(课本附页1)、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买文具,需要人民币。

(1)观察人民币,交流辨认方法。

纸币:根据小写数字和“圆”、“角”字可以分别辨认“5元”、“2元”、“1元”、“5角”、“2角”、“1角”。注意大写数字“伍”“贰”“壹”的写法。

硬币:找出数字,看清元、角还是分,就能确定面值。

(2)师生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三个单位。

(3)兑换人民币,掌握单位关系。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兑换人民币、数一数的操作活动,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

1角=10分

(4)引出问题:

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一: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1.独立思考,寻找方法。

2.组织交流,多种付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1)付10张1角。

(2)付2张5角。

(3)付1张5角、1张2角、3张1角。

(4)付1张5角、2张2角、1张1角。

(5)付5张2角。

问题二: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1把尺子8角,要求从1元中减去8角,还剩下多少钱。

2.应用换算,简洁表达。

1元=10角

10-8=2(角)

答:应找回2角。

问题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正好”的意思是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刚好是1元,不多也不少。

2.巩固换算,交流买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买法。

(1)买2支铅笔:5+5=10(角)

(2)买1把尺子和1本练习本:8+2=10(角)

(3)买1把尺子和2个橡皮擦:8+1+1=10(角)

(4)买5本练习本:2+2+2+2+2=10(角)

3.教师小结:人民币上有国徽和祖国的秀丽山水,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换一换。

2.填一填。

注意:可以先把元和角分开算,再合起来。比如第3小题,3个1元是3元,5角+5角=1元,5角+1角=6角,所以3元+1元+6角=4元6角。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人民币去购物吗?

站小学课件 篇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情节曲折的方法“一波三折”,体会它的作用。

2、初步学习“一波三折”的构思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情节曲折的方法“一波三折”,体会它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一波三折”的构思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唐伯虎的《祝寿诗》,你在读这首诗时,心理有什么变化?

2、唐伯虎的这首诗不仅打动了当时的听众,也打动了所有读这首诗的人。

文学上,把这种构思叫做“一波三折”。

二、感悟《顶碗少年》的一波三折

1、出示学习提示:

(1)概括《顶碗少年》的故事情节;

(2)用折线图和文字来表示;

(3)设想:如果这场杂技表演一次就成功了,还会给读者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吗?

交流答案:

杂技表演第一次表演失误,观众惊呆

第二次表演失误,观众让让演下一个

第三次表演成功,响起雷鸣般掌声

2、在《顶碗少年》中,哪些情节的描写使你觉得文章更曲折?

教师出示:做事---失败----做事-----失败-----做事-----预期目标

三、感悟《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的一波三折

1、出示学习提示:

(1)概括《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的故事情节;

(2)用折线和文字表示故事情节;

(3)登广告后发生意外,让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

卡罗尔一直想要一只小猫。登广告,送来许多猫

免费送猫,一只也没了

伯洛跑出来

站小学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走进春天,了解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春天的常用色彩及春天的活动,利用各种方法表现春天。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春天的美,提高色彩感受能力和对色彩的识别能力,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的景色及人和动物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春天的色彩变化和各种人与动物的活动,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难点】

感受春天的色彩、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冬去春来,鸟语花香,春趣盎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春姑娘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春天的景色吧!顺势导入新课《走进春天》

环节二:感受春天,尝试发现

(一)感受春天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觉到春天来了? 新精神。

能力:尝试用手撕彩纸、用水彩笔、油画棒绘画以及剪刀和胶水等工具和材料,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自由、大胆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情感: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可以通过用撕贴和绘画的手法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天空剪贴画或绘画作品。

难点: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自由、大胆地把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彩色卡纸、范画。

学具准备:彩色卡纸、绘画工具、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大家插好自己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用心感受:就很快到达目的地。老师描述:我们身边有洁白的云朵在笑着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一行大雁嘎嘎的叫着在向我们告别,它们要去南方过冬了,同学们能猜到我们到了哪儿呢?(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天空)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飞向我们美丽的天空。(出示课题:美丽的天空)

二、教授新课

1、认识天空的色彩

根据季节、时间、天气的不同,天空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老师面前有一些色卡纸,请大家选一选,你见过的天空什么颜色的呢?引导:大家仔细想想,晴朗的天空—蓝色、夜晚的`天空—黑漆漆的、日出或者日落时的天空是一片金色……

(学生自由进行选择)确定几个颜色的卡纸贴在黑板上。

2、认识天空中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好朋友,美丽的天空也从来不寂寞,它的朋友可多了,瞧(鸟、白云、跳伞的人,太阳下山月亮出来了、焰火……)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小鸟、白云、热气球、太阳、等……

3、认识艺术中的天空

老师:同学们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看到了天空的很多朋友。让我们看看俄罗斯绘画大师康定斯基的《蓝天》,看看他是怎样用彩笔描绘美丽的天空的好吗?请大家打到课本第16页。

A、欣赏大师的作品:康定斯基《蓝天》

天空在生活中如此美丽,在大画家的艺术作品中就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看蓝天上漂浮着五彩缤纷的图形,有的像木马、飞鸟、乌龟……在画家的笔下,天空是多么的有趣和生动呀!

B、欣赏小画家的撕贴天空作品

刚才我们不但欣赏了非常棒的大画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我们的天空,一年级的同学们也不甘示弱,他们用灵巧的小手也完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天空图,请看第17页同学们的作品。

老师:这些小画家又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天空呢?

学生:撕纸(撕贴)和剪贴

三、学生实践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要快快完成啦,那请听要求:我们用画的方法每人来完成一幅《美丽的天空》好吗?

学生实践,老师巡视辅导,协助学生剪贴。

四、展示、评比

每小组选出好的作品请同学占到讲台上一起欣赏。

站小学课件 篇4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一共有多少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站小学课件 篇5

内容简析:

分数在生活化数学和形式化数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在学生对分数的生活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最初步的数学化的整理和概括。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比较。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才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观;更想寻求“生本”、“互动”、“生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明确学习起点

首先,直接告知学生本课要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然后抓住其中一些有关分数学习的

有效信息,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建构新知

(一)实践、建模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一个分数(如:1/2.1/4等)的产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2、动手平均分物体,把你心中的分数做出来,画出来。(折纸活动)

3、展示创作成果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4、讨论、建模

师:看,这些图形漂亮吧!其中蕴藏着许多分数的知识呢?

先判断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吗?在辨析中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再以这些学生自行“创作”的图形为材料,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其中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二层: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同样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会不同。

5、小结:像这些数就叫分数。

6、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7、规范读、写分数的方法。

(二)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第一层: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第二层:直接给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一、练一练

1、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2、用合适的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3、在○里填上“>”或“

二、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延伸

请你在自己创作的图形中,再涂上几份。想一想,这时候该用什么分数表示?

站小学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看谁涂得更好看》一课安排在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二课。“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活动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美术活动与游戏的共同特性。尝试以缤纷的色彩组成灵动的画面,也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方式之一。画笔和色彩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自幼儿时期,他们就喜欢在随意的涂抹之中体味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体味创造的成就感;体味快乐:这种体味是审美的摇篮。在本课学习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色彩,注意统一纠正某些颜色的不规范名称。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画笔,自由组织、涂色,以点、面、线、圈、刮等不同方法涂色,感受不同的画笔、不同的方法所带给画面的不同视觉感受,也使学生体会到色彩的搭配与组织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并且学习敢于大胆组织画面,为今后的学习与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了解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创新探究目标: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不同材料画画,,懂得敢于尝试,大胆展现自己的个性。

3、技能目标:能认识不同的色彩,了解油画棒与水彩笔画出来的效果有何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用不同笔触、不同画材组织画面。

难点: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素描作品、油画作品、水彩作品、水粉作品、版画作品、国画作品、炳稀画的衣服、以及相关的绘画材料,课件等常规用具。

教师快乐谈话:小朋友们,瞧,我把大家喜爱的机器猫请到我们的教室了,他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谁要啊?不过要想得到礼物的小朋友先得过我这一关,就是来做个辨识色彩游戏。

在学生体验好各种材料的不同感受之后,采用谈话法揭题。并且拿山事先准备好的课题,展示在黑板上。

3、了解绘画种类,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素描作品、油画作品、水彩作品、水粉作品、版画作品、国画作品、炳稀画作品等)

布置下节课带工具材料。

札记:新入学的学生好动,还不适应小学生活,40分钟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有些漫长,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轻松的环节至关重要。

1、课件欣赏大师作品(师生共同欣赏一组以线条与色块构成的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如:克利、米罗、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大师作品。)

“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或色彩?”

“你觉得画画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是很高兴?很恐怖?还是有点伤心?哪些笔触让你有这种感觉的?”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现场示范画一幅画。

根据学生不同喜好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1)临摹画一幅作品。

(2)自己想象创作一幅作品。

(3)自由组合共同完成一幅作品。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是否灵活地开动脑筋,结合线、色等造型因素进行组织创造:

鼓励学生回家后与父母家人共同装裱自己的作品,装饰自己可爱的家。

札记:

个别学生可能会忘记带绘画工具,教师要多准备儿童绘画用具。来保护孩子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要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站小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 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3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