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电影是长久时光长河里不可缺少的艺术之一,在观看的同时,我们自身会有许多感悟。观后感是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的交流和互动的结果,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电影中的结构。对于“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下面栏目小编为您讲解,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1

在1980年代的中国关中地区的某个农村,一个笑话引发了一场刑事案件,随后受害人的家属秋菊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引发了整个村落对于秋菊的公愤和鄙视,虽然最后她赢了官司但是却彻底的输了人情,她被看作一个另类的人。

秋菊的丈夫因为嘲笑村长媳妇只会生女孩子,结果遭到村长的拳打脚踢,被踢到了命根子。故事开始了,秋菊(巩俐饰演)带着家人一起给丈夫诊断,结果发现伤势严重。秋菊回村后马上找到村长要求道歉和赔偿。村长认为自己是村长,又是长辈对于胡言乱语的后辈有权用拳打脚踢来教育一番,拒绝赔偿更拒绝道歉。秋菊于是开始第一次申张公义的上访,他来到了乡派出所的李干事,李干事在问明了情况后马上找到了村长,对双方的事情进行了调解处理,要求村长赔偿200元。秋菊去拿钱却遭到了村长的无理对待,村长从长辈角度让秋菊给自己道歉。秋菊愤怒开始第二次的奔波,他到了县里公安局,县公安局作出的行政处理和乡公安局一样,并同时让李干事转达,李干事为了息事宁人大事化了,自己购置了礼品谎称是村长对于秋菊的赔礼道歉,结果被秋菊识破,秋菊不服开始了再一次的投诉,市公安局的领导亲自接见了秋菊,并进行了处理,结果和前两次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办事人员疏忽,直接把给秋菊的处理结果寄发到了村长家里,秋菊怀疑并且不服。这个时候市公安局领导告诉她要找律师开始打官司,直接对市公安局提起行政诉讼。秋菊却因为被告方是对自己有恩的市公安局领导而不愿意对簿公堂。律师和公安局长一起说服了她,案件审理的结果是败诉,维持了市公安局的判决。

秋菊仍然不服,直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二审申请,二审法院经过调查认定公安局的处理决定是对于事实的定性不清,村长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轻微伤害,撤销公安局的处理决定并建议对村长作出行政拘留的决定。

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秋菊难产,整个村子又是穷乡僻壤离县医院很远,村里的人又计划全部去看秦腔。这个时候村长不计前嫌的出马了,顶风冒雪把秋菊送到了医院,秋菊产下了一个男孩子。

秋菊一家诚挚的邀请村长做客孩子的满月筵席。两家也希望以此消除不愉快,但是这个时候公安局的警车来了,带走了村长。秋菊惊愕了,她也想不到这个结果,她其实认为自己所要的不过是让村长给自己道歉而已,她一路追着警车,一路的迷惑。

秋菊的困扰在于告还是不告?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息诉的主流主张要求她不撕破脸皮不得罪村长不得罪政府官差不能不听丈夫大事华了的意见不能不顾自己付出的强大的成本不能不顾整个村子对她家的嘲笑。

另一方面秋菊本身对于公正的追求正符合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法律的精神。秋菊主张权利保护,法律体系立即会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公民要求惩处恶霸,那么法治的要求必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

秋菊赢了官司,秋菊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

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是西方的法治文明。这就是这个影片也许是无意但却深刻触及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冲突。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2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在社会现实中,秋菊打官司可能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反映人情关系与法制文明冲突的现象。

影片讲的是,秋菊的丈夫讥笑村长没有男孩子,村长把其丈夫踢成重伤,秋菊为得到村长的道歉逐级上告,其间村长却因送难产的秋菊去医院感动秋菊。最后村长被公安局带走,秋菊很迷茫。原先只是想:我要一个说法。现在,秋菊的困扰在于告还是不告?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息诉的主流主张要求她不撕破脸皮不得罪村长,不得罪政府官差,不能不听丈夫大事化小的意见,不能不顾自己付出的强大的成本,不能不顾整个村子对她家的嘲笑。另一方面秋菊本身对于公正的追求正符合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法律的精神。秋菊主张权利保护,法律体系立即会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公民要求惩处恶霸,那么法治的要求必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

秋菊虽然赢了官司,但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是西方的法治文明。这就是这个影片也许是无意但却深刻触及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冲突。总的说来,这无疑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这无疑是一部深刻到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作品。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无疑也是一部让中国法律群体思索最多的电影。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无疑是中国演员塑造的最朴素但是最为成功的角色群体,朴素到好像是在演自己。

这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因为中国社会所处的由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艰难转型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中国同时代的电影,曾经着力模仿香港电影,反映侦破案件的影片不少。这种电影绝对不敢模仿香港的黑白两道的大火拼,因为政治因素的考虑。可是即使这类和法制息息相关的电影也从来是以破案警察的神勇无比作为中心思想的,从而起到一个震慑犯罪的教育作用。没有什么导演能够而且敢于拍摄出反映法治进步和法治困境的电影,因为从来没有人对于中国的法制有个深入的了解。这个时期似是而非的电影顶多是可以称作糟糕的警匪悬疑片。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蒸蒸日上,也不必有人来关心法治的信仰和法制的建设中遇到的民族内心抵抗的问题,所以西方的电影也没有产生这中现实主义强烈的普法电影。不是不能而是不必!这是一部反映民族文化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除了反映了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最为朴素的乡土气息,更加深刻揭示了中国作为人情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看到在这个电影影片反映的人情社会。

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尊重长辈的权威,在乎别人对自己在群体中的评价,互帮互助等等等等。可以说这样一个小社会几乎完全的是靠着传统的人情在维持着。大家生活的人情味很浓的小村落里,突然出现了一件法律事件,打破了这个人情社会的平静。那就是秋菊打官司。在以和为贵的中国社会里打官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破脸事件。大家普遍的认为打官司是一种极其失和气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很是奇怪并以很另类的眼光看秋菊。

我们的法制建设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现在看来,这部电影仍然是一步超越时代的作品。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影片,包括外国的影片可以反映如此深重的社会问题,能反映的如此现实。这部影片是对于中国社会人情和法治之间矛盾的杰出叙述。这是一部挑战整个中国人感性和惯性思维的影片。他是悲凉的,同时也是温热的。秋菊打官司打官司这一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陕西某农村的一农妇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打伤后,为了讨个说法而层层向上级行政机关要求行政复议,并在最终行政复议讨不到令自己满意的说法后,通过行政诉讼,通过打官司,得到了和原行政决议不同的法说。当我们看到秋菊带着迷茫和不解的眼神远远地眺望着带走村长的警车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这部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具有明显的民告官色彩。但与其说是其对行政诉讼法宣传有重要意义,还不如说是其在某全角度上反映出了中国行政法制建设所面临的情境。情境指的是政治所发生的环境。它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结构、人口因素以及历史经历所构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封建社会占了绝大部分时期,因此长期历史经历给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积淀了一种官本位、权本位及等级思想。中国缺少西方海洋文明那种平等、独立的契约精神,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进程远远比西方短,而且充满欺辱和斗争,所以虽然中国告别封建制度已经有了百来年,但封建的某些思想仍根深蒂固,在广大国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民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薄弱,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面临着一个极为不利的情境。这一点,我们从秋菊打官司中也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秋菊在讨个说法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是村长,他打两下,咱也没话说,可以他该往哪个地方踢呀,那可是个要命的地方。可见,在秋菊的眼中,村长(官)仍是要比民高一等,而不是平等的关系,之所以要讨个说法是因为村长打得太重了,而且事后没有道歉。此外,电影的其他方面,也能够充分说明秋菊等人的法律等素质不高的国情。

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要不断突破原先民族文化糟粕成分的樊篱,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为中国行政法制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就可以综合各方面多重因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3

过去的20年以来,甚至在未来的20年以内,秋菊打官司可能是我遇到的最能反映中国人情关系文化和外来西方法制文明冲突的影片。

机缘源于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很有名气的北大教授写的论文直接引用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作为法律案例。他的核心是这样的一句话:我就是要个说法。

在1980年代的中国关中地区的某个农村,一个笑话引发了一场刑事案件,随后受害人的家属秋菊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引发了整个村落对于秋菊的“公愤”和“鄙视”,虽然最后她赢了官司但是却彻底的输了人情,她被看作一个另类的人。

秋菊的丈夫因为嘲笑村长媳妇只会生女孩子,结果遭到村长的拳打脚踢,被踢到了命根子。故事开始了,秋菊(巩俐饰演)带着家人一起给丈夫诊断,结果发现伤势严重。秋菊回村后马上找到村长要求道歉和赔偿。村长认为自己是村长,又是长辈对于胡言乱语的后辈有权用拳打脚踢来教育一番,拒绝赔偿更拒绝道歉。秋菊于是开始第一次申张公义的上访,他来到了乡派出所的李干事,李干事在问明了情况后马上找到了村长,对双方的事情进行了调解处理,要求村长赔偿200元。秋菊去拿钱却遭到了村长的无理对待,村长从长辈角度让秋菊给自己道歉。秋菊愤怒开始第二次的奔波,他到了县里公安局,县公安局作出的行政处理和乡公安局一样,并同时让李干事转达,李干事为了息事宁人大事化了,自己购置了礼品谎称是村长对于秋菊的赔礼道歉,结果被秋菊识破,秋菊不服开始了再一次的投诉,市公安局的领导亲自接见了秋菊,并进行了处理,结果和前两次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办事人员疏忽,直接把给秋菊的处理结果寄发到了村长家里,秋菊怀疑并且不服。这个时候市公安局领导告诉她要找律师开始打官司,直接对市公安局提起行政诉讼。秋菊却因为被告方是对自己有恩的市公安局领导而不愿意对簿公堂。律师和公安局长一起说服了她,案件审理的结果是败诉,维持了市公安局的判决。

秋菊仍然不服,直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二审申请,二审法院经过调查认定公安局的处理决定是对于事实的定性不清,村长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轻微伤害,撤销公安局的处理决定并建议对村长作出行政拘留的决定。

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秋菊难产,整个村子又是穷乡僻壤离县医院很远,村里的人又计划全部去看秦腔。这个时候村长不计前嫌的出马了,顶风冒雪把秋菊送到了医院,秋菊产下了一个男孩子。

秋菊一家诚挚的邀请村长做客孩子的满月筵席。两家也希望以此消除不愉快,但是这个时候公安局的警车来了,带走了村长。秋菊惊愕了,她也想不到这个结果,她其实认为自己所要的不过是让村长给自己道歉而已,她一路追着警车,一路的迷惑。

秋菊的困扰在于告还是不告?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息诉的主流主张要求她不撕破脸皮不得罪村长不得罪政府“官差”不能不听丈夫大事华了的意见不能不顾自己付出的强大的成本不能不顾整个村子对她家的嘲笑。

另一方面秋菊本身对于公正的追求正符合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法律的精神。秋菊主张权利保护,法律体系立即会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公民要求惩处恶霸,那么法治的要求必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

秋菊赢了官司,秋菊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

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是西方的法治文明。这就是这个影片也许是无意但却深刻触及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冲突。

人是观念的动物。

秋菊的观念导致了秋菊的故事。但是秋菊打官司的反映的困境是那么的普遍以至于这部电影制片方本身也遭到了起诉。这就是这部电影以外的案子。

贾桂花本身是一个卖棉花糖的普通妇女,但是制片方在电影中采取的实录的方式使得她在周围人的怒目相向中苦恼不已。周围的人这么嘲笑她:长的这么丑也去拍电影。她认为自己的没有面子的原因不是嘲笑她的人而是来自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影片,于是她起诉了这部影片制片方和导演。这个案件也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败诉了,但是其对于肖像权该不该在这类电影中受到保护的争议,甚至引发隐私权的争议在中国法制进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总的说来,这无疑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 这无疑是一部深刻到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作品。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无疑也是一部让中国法律群体思索最多的电影。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无疑是中国演员塑造的最朴素但是最为成功的角色群体,朴素到好像是在演自己。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一部超越时代的电影。因为中国社会所处的由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艰难转型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中国同时代的电影,曾经着力模仿香港电影,反映侦破案件的影片不少。这种电影绝对不敢模仿香港的黑白两道的大火拼,因为政治因素的考虑。可是即使这类和法制息息相关的电影也从来是以破案警察的神勇无比作为中心思想的,从而起到一个震慑犯罪的教育作用。没有什么导演能够而且敢于拍摄出反映法治进步和法治困境的电影,因为从来没有人对于中国的法制有个深入的了解。这个时期似是而非的电影顶多是可以称作糟糕的警匪悬疑片。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蒸蒸日上,也不必有人来关心法治的信仰和法制的建设中遇到的民族内心抵抗的问题,所以西方的电影也没有产生这中现实主义强烈的普法电影。不是不能而是不必!

为什么说这部作品是一部深入中华民族骨髓的文化作品。

因为这部作品除了反映了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最为朴素的乡土气息,更加深刻揭示了中国作为人情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看到在这个电影影片反映的人情社会。

在这样的一个村落里,大家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家同时也葆有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尊重长辈的权威,在乎别人对自己在群体中的评价,互帮互助等等等等。可以说这样一个小社会几乎完全的是靠着传统的人情在维持着。

大家生活的人情味很浓的小村落里,突然出现了一件法律事件,打破了这个人情社会的平静。那就是秋菊打官司。在以和为贵的中国社会里打官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破脸事件。大家普遍的认为打官司是一种极其失和气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很是奇怪并以很另类的眼光看秋菊。

现在看来,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仍然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大事件。现在看来,这部电影仍然是一步超越时代的作品。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影片,包括外国的影片可以反映如此深重的社会问题,能反映的如此现实。这部影片是对于中国社会人情和法治之间矛盾的杰出叙述。

这是一部挑战整个中国人感性和惯性思维的影片。他是悲凉的,同时也是温热的。“秋菊打官司”打官司这一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陕西某农村的一农妇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打伤后,为了“讨个说法”而层层向上级行政机关要求行政复议,并在最终行政复议讨不到令自己满意的说法后,通过行政诉讼,通过打官司,得到了和原行政决议不同的“法说”。当我们看到秋菊带着迷茫和不解的眼神远远地眺望着带走村长的警车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的背景是行政诉讼法开始实施不久,具有明显的民告官色彩。但与其说是其对行政诉讼法宣传有重要意义,还不如说是其在某全角度上反映出了中国行政法制建设所面临的情境。

情境指的是政治所发生的环境。它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结构、人口因素以及历史经历所构成。(《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罗飞、胡永浩等译 华夏出版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封建社会占了绝大部分时期,因此长期历史经历给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积淀了一种官本位、权本位及等级思想。中国缺少西方海洋文明那种平等、独立的契约精神,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进程远远比西方短,而且充满欺辱和斗争,所以虽然中国告别封建制度已经有了百来年,但封建的某些思想仍根深蒂固,在广大国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民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薄弱,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面临着一个极为不利的情境。这一点,我们从“秋菊打官司”中也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秋菊在讨“个说法”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是村长,他打两下,咱也没话说,可以他该往哪个地方踢呀,那可是个要命的地方……。可见,在秋菊的眼中,村长(官)仍是要比民高一等,而不是平等的关系,之所以要讨个“说法”是因为村长打得太重了,而且事后没有道歉。此外,电影的其他方面,也能够充分说明秋菊等人的法律等素质不高的国情,如秋菊丈夫说的话,对公务员的称谓等等。

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改善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的情境,为中国行政法制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对情境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情境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有些是长期形成的,非一时所能解决,但多数还是能够通过政府和社会一起努力而能得到改善的。以下笔者想结合“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简单的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为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行政法制建设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没有行政法制,也实际上谈政治民主也是不可能的。从另一个方面讲,单进行行政法制建设也是不行的,它需要融入到整个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需要政治民主化的其他方面相应的配套改革来支持。比如,加大民选官的范围和力度,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宣传力,加强对公务员的多方面、多渠道监督等。村长王善喜为什么会打人?仅仅是因为秋菊的丈夫骂了他吗?我相,其中实际包括着工作态度和理念的问题,如他所说,他是公家人,辛辛苦苦为公家干了几十年,公家不偏他还偏谁?可见,在村长的头脑里,他是在为公家服务而非为村民服务。这种态度和理念固然有其个人素质的因素,但与中国选官制度无不关系。试想,如果他是由村民自由选举出来的,又怎么能不考虑到村民的态度和意见呢?又怎会只知道上头文件,而漠视村民的利益和意见。当然,这不仅仅是选官制的问题,这与我们没有一个良好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有关的,试想,如果不是秋菊要坚持“讨个说法”,又有谁会指责王善喜呢?可见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制度,是我们进行行政法制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中,非常鲜明的体现出了行政相对人素质不高和法律意识薄弱的实情。即使是秋菊,她所谓的“讨个说法”也并不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村长行政行为的失当,更不是追求西方那种“契约”式的平等和人权,而仅仅是基于一种意识种的“不该”和“尊重”思想,即你不能往人要命的地方踢,只要你承认错误,表示对我们的尊重就行了。正是为了这种尊重,秋菊才坚持要个“说法”,而且她所要的“说法”也并非法律上的正义,而仅仅是争取中国传统的“一口气”而已。因此,我们有高兴中国农民有勇气告官时,也不能忽视中国农民素质不高这一点。

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行政相对人的素质。结合中国的国情,笔者对于提高行政相对人的素质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加大中国城镇化进程,减少中国农民的比重;

2、强化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3、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国家政策和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4、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5、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对行政的监督,和对行政不当行为的报道和评论等。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4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在社会现实中,秋菊打官司可能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反映人情关联与法制礼貌冲突的现象。

影片讲的是,秋菊的丈夫讥笑村长没有男孩子,村长把其丈夫踢成重伤,秋菊为得到村长的道歉逐级上告,其间村长却因送难产的秋菊去医院感动秋菊。最后村长被公安局带走,秋菊很迷茫。

原先只是想:我要一个说法。此刻,秋菊的困扰在于告还是不告?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息诉的主流主张要求她不撕破脸皮不得罪村长,不得罪政府“官差”,不能不听丈夫大事化小的意见,不能不顾自己付出的强大的成本,不能不顾整个村子对她家的嘲笑。另一方面秋菊本身对于公正的追求正贴合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法律的精神。秋菊主张权利保护,法律体系立即会自动启动保护功能。公民要求惩处恶霸,那么法治的要求必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

秋菊虽然赢了官司,但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是西方的法治礼貌。这就是这个影片也许是无意但却深刻触及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冲突。总的说来,这无疑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这无疑是一部深刻到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作品。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无疑也是一部让中国法律群体思索最多的电影。这部电影里的主角,无疑是中国演员塑造的最朴素但是最为成功的主角群体,朴素到好像是在演自己。

这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正因中国社会所处的由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艰难转型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中国同时代的电影,以前着力模仿香港电影,反映侦破案件的影片不少。这种电影绝对不敢模仿香港的黑白两道的大火拼,正因政治因素的思考。但是即使这类和法制息息相关的电影也从来是以破案警察的神勇无比作为中心思想的,从而起到一个震慑犯罪的教育作用。没有什么导演能够而且敢于拍摄出反映法治进步和法治困境的电影,正因从来没有人对于中国的法制有个深入的了解。这个时期似是而非的电影顶多是能够称作糟糕的警匪悬疑片。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蒸蒸日上,也不必有人来关心法治的信仰和法制的建设中遇到的民族内心抵抗的问题,因此西方的电影也没有产生这中现实主义强烈的普法电影。不是不能而是不必!

这是一部反映民族文化的作品。正因这部作品除了反映了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最为朴素的乡土气息,更加深刻揭示了中国作为人情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看到在这个电影影片反映的人情社会。

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必须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尊重长辈的权威,在乎别人对自己在群体中的评价,互帮互助等等等等。能够说这样一个小社会几乎完全的是靠着传统的人情在维持着。大家生活的人情味很浓的小村落里,突然出现了一件法律事件,打破了这个人情社会的平静。那就是秋菊打官司。在以和为贵的中国社会里打官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破脸事件。大家普遍的认为打官司是一种极其失和气的事情,因此大家都很是个性并以很另类的眼光看秋菊。

我们的法制建设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此刻看来,这部电影仍然是一步超越时代的作品。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影片,包括外国的影片能够反映如此深重的社会问题,能反映的如此现实。这部影片是对于中国社会人情和法治之间矛盾的杰出叙述。这是一部挑战整个中国人感性和惯性思维的影片。他是悲凉的,同时也是温热的。“秋菊打官司”打官司这一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陕西某农村的一农妇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打伤后,为了“讨个说法”而层层向上级行政机关要求行政复议,并在最终行政复议讨不到令自己满意的说法后,透过行政诉讼,透过打官司,得到了和原行政决议不一样的“法说”。当我们看到秋菊带着迷茫和不解的眼神远远地眺望着带走村长的警车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这部作品反映了必须的时代特色,具有明显的民告官色彩。但与其说是其对行政诉讼法宣传有重要好处,还不如说是其在某全角度上反映出了中国行政法制建设所面临的情境。情境指的是政治所发生的环境。它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结构、人口因素以及历史经历所构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封建社会占了绝大部分时期,因此长期历史经历给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积淀了一种官本位、权本位及等级思想。中国缺少西方海洋礼貌那种平等、独立的契约精神,加入中国的近代礼貌进程远远比西方短,而且充满欺辱和斗争,因此虽然中国告别封建制度已经有了百来年,但封建的某些思想仍根深蒂固,在广大国民中存在着不一样程度的影响。个性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民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薄弱,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面临着一个极为不利的情境。这一点,我们从“秋菊打官司”中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秋菊在讨个说法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是村长,他打两下,咱也没话说,能够他该往哪个地方踢呀,那但是个要命的地方。可见,在秋菊的眼中,村长(官)仍是要比民高一等,而不是平等的关联,之因此要讨个说法是正因村长打得太重了,而且事后没有道歉。此外,电影的其他方面

,也能够充分说明秋菊等人的法律等素质不高的国情。

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要不断突破原先民族文化糟粕成分的樊篱,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个性为中国行政法制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这个好处来讲,我们就能够综合各方面多重因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到达我们理想的目标。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5

挺着肚子的秋菊一遍遍走在山里通向山外的老路上,步伐缓慢、艰难,但又执着、坚定。在她的生命里,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因为修房纠纷,村长踢伤了她的丈夫,而且还踢了那个“要命的地方”,秋菊从此开始了一段打官司、讨说法的人生经历。想想看,在秋菊的一生中,除了婚嫁生子,还能碰到几次这样的大事?

一根筋的秋菊心无旁骛,只想要村长给个说法、认个错。这在村里原有的秩序格局里面本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村长在村民的普遍观念里面,总归是一村之长,有点权威,甚至盛气凌人都是可以忍受的。秋菊自己也说,“他是村长嘛,打两下也没啥。”可是这次村长的行为似乎冒犯了更高的权威,即秋菊不断唠叨的“他不能随便往那要命的地方踢。”秋菊肚子里的娃还不知是男是女呢,要是真踢出个毛病,那计划生育不就把她提前计划了吗?看来生儿育女,有个真正传宗接代的后,才是村里人生命的全部尊严所系,睾丸永远比肋骨重要。

但这还不是我真正想说的问题。我更想表明,秋菊的一根筋其实与我们所谓的权利意识、法治没太大关系。她的行动并没有自觉到挑战现有制度及秩序格局的地步,所谓“村长打两下也没关系”的观念即是对这种关系的认同。在讨个说法的过程中,她所期望的是某种更高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是秋菊所主导的,而是秋菊所依赖的,用秋菊丈夫的话说就是,我就不信没有管他的地方。

所以,值得质疑的倒是,这种一根筋的精神能否导向法治?我不愿用“法盲”或“国家权力支配村庄生活”一类的概括来说明秋菊的行动,我更愿意用心体验秋菊本身的感受和渴望,虽然我们作为品评者的身份已经注定无法用同情的眼光看待秋菊。秋菊的行动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数千年来保护自己的最基本方式的缩影。可以想象,假如不是因为秋菊生了小孩,假如村长一直拒不认错,那么以秋菊一根筋式的执着,她完全可能把官司打到北京,打到北京的信访胡同。这不就是又一个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吗?虽然张艺谋对秋菊上访事件所给出的理由未免有些回避农村干群矛盾冲突之重点的意味——这当然是一向善于与制度妥协的他圆滑聪明的体现,但就秋菊这种上告之路来说,电影依然忠实描述了某种现实。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或隐约体会那些与秋菊同命运、甚至比秋菊悲惨得多的人们在真实世界是如何为了活着而走上漫漫上访之路的。他们就像电影中的秋菊一样,孤独、蹒跚,而又不得不走出这一步,因为正式的制度没有给他们想要的说法和出路。这样看来,秋菊的运气的确是好多了,她所遇见的那些“公家人”都是好人,公安局长还让她坐上了自己的小车,甚至建议她将自己告上法庭。张艺谋在这样的剧情安排中当然将自己的粉饰和矫情暴露无遗,但也不要一味指责他的虚伪,因为现实中毕竟也会出现上告者碰到清官、通过某个拍案而起的领导的批示而解决自己问题的情况。

不过仔细想来,这种柳暗花明的好运气实在是对传统制度的反讽。秋菊对上面领导所报的希望其实是最不可预期、最捉摸不定的希望。秋菊的不断上访本身已经意味着对这种自上而下制度的不信赖,她的行动已经表明这种体制本身是矛盾百出的,一方面她说,“我是老百姓,你们都是公家人,谁知道你们在底下是不是都商量好了。”另一方面,她其实也用行动表明这些属于制度的官方人之间并没有内在一致的行动,否则她就不会层层上告了。秋菊的层层上告说明,村长被警车带走时她所产生的那种面对法律的困惑并非她主动“打官司”的行动所导致的,也不是所谓法律没有满足她的期望的困惑,因为她的行动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法律行动,因为在她的视野里,压根就没有想到过法律,她自始想到的只是更高一级的层层说理的地方。秋菊的行动逻辑再次说明,“公家人”与“老百姓”的分野仍然是那种秩序状态下最根本的分野。她的希望在高处,而不在法律。只要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体系不变,秋菊离法治就还遥远。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过程中,法律的每一次介入都是那么突兀,生硬,比如她想不通作为好人的局长也会当被告,她也想不通村长怎么那么突然就警车带走。

法律的世界和秋菊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秋菊事件是这两个世界偶然碰撞的尴尬结果。单纯认同其中一个世界而排斥另一个世界的做法都是简单化的,事实上,在这个转型时期,这两个世界注定相遇,而且两个世界、两种秩序和制度形态对于秋菊们的生活都是那么重要,因此,我们所有法治建设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如何让这两个世界相遇,让秋菊们的代价和困惑更小一些。

可是,正因为世道在变,正因为两种秩序的交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我认为,电影中秋菊的困惑也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而秋菊对新的制度和秩序的接受能力或许比我们所设想的又要大得多,不要以为秋菊只是一根筋。村庄原有的秩序格局和现代的法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事实上,要命的地方不只一处,利益和尊严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并不是截然两分。现代法治对于轻重伤害的界定在传统秩序里面也是存在的,如果村长真把秋菊丈夫的肋骨踢断踢残,以秋菊的性格她照样会较真,所以生殖崇拜在电影里面多少是个回避现实冲突的夸张表现。现实中多少村民的上访可比秋菊要艰难得多,也要执着得多,对于他们来说,受到伤害的要命地方当然大都不仅是“那个地方”。另一方面,现代的那套法制并不就是违背村民的诉求和期望的。也许不是法律本身的规定错了,而是我们运送法律和正义给秋菊们的方式有问题,秋菊、包括村长本人,不见得对村长最终被拘留完全不理解,他们只是感觉这种解决方式的降临太突然,太陌生。

因此,即使我们的法律是平等的、尊重权利的、正义的,但我们运送法律的方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来去匆匆的,是动员、宣传、普及、是领导的意思。这种方式和秋菊上告的方式实质上没有根本区别。所以,阻碍现代法治的观念一定是这种普遍的认识,它不是秋菊所特有的,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如果说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倒不是因为我们在农村碰见了秋菊,而是因为我们都是秋菊。我们的观念和秋菊的观念同出一辙:这种观念不仅是秋菊身上——秋菊一直寄忘于更高的领导出面;也不仅在秋菊家人身上——她公公说,“县里定下的事,政府定下的事,我们没意见”;它还体现在村长身上——村长一直认为他是国家干部,“我是公家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上面都知道,他不给我撑腰,给谁撑腰?”;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还体现在那些城里的法官、局长身上——市中院的法官下来调查,对秋菊说, “你这个案子,领导很重视”,这当然不纯粹是说给秋菊听的理由,他们的确是奉领导之命才下乡调查这种“芝麻大的事”的。所以法治的障碍不仅是农村,而是整个社会。但如果我们相信社会走向法治不可抵挡,如果我们相信法治之路毕竟在进步,那么秋菊在这个事件之后对现代法治的困惑也会逐渐降低。这样说并不是排斥或掩饰那些因为某个具体事件而对法律丧失信心的情形,但我相信大多数那样的情况,不是法律本身错了,而是运送法律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仍然坚信,相比自上而下、层层上访,把希望寄托于某个清官和领导,法律对于千千万万的秋菊来说,更可靠一些,更可触摸一些。

秋菊困惑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的另一个理由是,就日常生活的秩序状态而言,秋菊所处的生活秩序对于她和村长、和村里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强的修复功能。我们看到,即使是秋菊到村长家去讨说法,她也照样和村长的家人寒暄、问寒问暖;村长家人也会盛情邀请她吃饭;村长的妻子甚至还不时插嘴帮秋菊说上两句好话(媳妇:“人家秋菊来了,你就看一下(医院证明)。”村长:“你懂个屁。”);而电影中秋菊生小孩,村长在风雪之夜叫人将秋菊送往医院的情节,更是说明这种村庄秩序的稳固,不会因为法律的介入而轻易被破坏。村长事后甚至还对秋菊丈夫说,我送村里的大肚子去医院也不是头一次,这和打官司是两码事。秋菊好后,她爱告还是告去。所以,村长的被抓并不意味着以后两家人的关系就会势如冰火。村庄的秩序状态就像一潭湖水,虽然不能称为死水微澜,但秋菊所经历的事件就好像是投在湖水中的一颗石子而已,在荡起一阵涟漪、甚至溅起一些浪花后(比如村长的被抓),又很快恢复平静。真正对法治秩序和村庄内部秩序造成双重破坏和阻碍的不是这种在任何地方都可见到的冲突,而是外在的征地、税收、交公粮,是修高速路,是修水电站,是在这些国家行动中暴露出来的制度不公与盘剥,那才是真正的危机。不要先问老百姓的秩序如何、素质如何、这种本土资源能否转变,而要问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到底为老百姓做过什么,并且是用什么方式在做。

所以,在现实社会的法律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冲突比秋菊所经历的实在要残酷得多,激烈得多。我们已经指出,张艺谋对“那个地方”的强调显然是一种艺术的夸大,是为了电影能通过审查,能占领市场。事实上,要说表现原始生命力的话,张艺谋已经在《红高粱》与《菊豆》中对原始欲望的崇拜、宣泄和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秋菊打官司》里面,真正的关注早已不在这里,“睾丸”不过是一种引子、托辞而已。作为对中国现实都有所了解的法律人,我们不能顺着导演给我们的路子像秋菊那样一根筋地钻下去。事实上,自从秋菊拒绝将村长丢在地上的钱一张张拣起的那一刻,她所维护的尊严就已经与“要命的地方”没有什么关系了,何况医院的诊断已经证明睾丸的伤害对今后的生育并不会造成影响。在这个时候,秋菊捍卫的已经是纯粹的尊严,这种尊严不仅包括那个要命地方,而且包括其它的任何地方,包括身体,也包括灵魂。

法律如何规定身体,如何施加处罚,主要是一个具体技术的问题。而支撑这个技术的应该是对身体本身的尊重和维护。而我们的许多讨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讨论法律对什么行为和事件进行调整,法律应不应该调整,而是在于我们一说到调整就用那些时髦的学术语词认为法律就是一种支配和控制,是一种外在强加的支配和控制的技术,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法律的技术根源于人类维护自身尊严的内在原因。在作出“法律乃支配和控制”这一判断的时候,我们无形中就把制定法律的活生生的人和处于法律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硬分为两种群体,立法者是主体,其他老百姓都是客体,我们还是认为立法者比其他人更有话语权。如果这样,现代法治和几千年的传统秩序就毫无差别,这才是一种忽略现实法律复杂性的宏大叙事,那我们所有的分析和建设法治的努力都是虚无的、无意义的。如果真是这样,秋菊就永远没有新的希望。这种态度其实是对秋菊居高临下傲慢和对强权卑躬屈膝顺从的结合体。好在我们还知道秋菊、我们大家都是要为追求基本的平等、自由、幸福而奋斗的,好在我们还能知道某种现代制度能为我们实现这些追求提供一种空间和可能。

村长被警车带走,至少会让秋菊和村长以后都知道,村长将别的地方打两下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即使我们承认那个地方在秋菊看来更加重要。但如果村长连别的地方都不能打,也就更不应该打要命的地方了。相信在村长放回来后,我们的领导和上级的有力说服工作会让村长和秋菊都不再为这种法律的突如其来而困惑,会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这种论证似乎已经远远脱离剧情了。但本文的写作目标就是要尽量实现影像和现实之间的自由穿梭。我希望用现实中的一些真实来填充电影留下的缝隙,并从而证明,现实中秋菊的说法也许更为丰富,秋菊的需要也许更加广泛。正因为如此,一个正义的现代法律并不是和农村秩序相冲突的法律。法律要重视生命,而且要以谦卑的姿态来重视生命。只有这样,秋菊的生活才有新的希望。秋菊的上访才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它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挺着肚子走在路上的秋菊走到了乡里、县里、市里,走进了乡政府、公安局、法院的大门。她属于那些在沉寂中敲响法律大门的人,这些人包括孙志刚,包括千千万万上访者,包括所有有意无意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生命的人们。他们付出的代价应该是以后的制度建设中我们需要避免的代价,我们能做到吗?

我们不能夸大了现代法制和村庄传统秩序之间的对立,不要以为法律只要渗入村庄就意味着侵犯。村里的一个个平常的日子的确没有法律也能维系很好,但这在城里也一样。法律需要一个个具体事件的触动。潜藏的法律永远是在场的,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动,农村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围绕法律所发生在村民身上的事件也将越来越多。但法律的最高境界依然是不干预、不作为,法律是保护而不是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我们可以用“轻轻敲响沉睡的心灵”来说明法律的发展状态。我们也期望着法律在某一刻的介入足以唤醒千年的沉睡。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多享受到法律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困惑、挣扎当然也是永恒的变奏。秋菊用她的一遍又一遍的打官司的行动来表达自己,而我们将如何来表达秋菊?当听到电影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秦腔时,我倒更愿意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看待秋菊的处境与希望。也许今后秋菊的日子还是那样一年一年地过,但她的观念已经有所不同。世道在变,制度在变,人的心灵也在变。

对,我已经决定了,就这一次,我一定要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秋菊那实在的生活,这种诗意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与浪漫,它毋宁是要在现实中注入某种希望,只要我们明白,我们都是秋菊,我们的命运和秋菊的命运没有本质的差别。

对这部电影有种特别的好感,也许是来自它记录片风格中井然有序的生活质感,很多镜头是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

我喜欢那些看似没经过提纯的画面,真正的美应该是不会留下雕琢的痕迹,但产生的反响远比故意设计过的要深远得多。有时候,这种效果的产生是需要灵光一现的。《秋菊打官司》则做得更彻底,就像欣赏维米尔的油画,你会觉得拍摄者很客观,没有过于沉迷其中,当然也不会带着贬低的偏见。

再说故事。刚开始我对这件案子非常愤慨,想你村长打了人本身就是不对,竟然还在第一次调解后把钱扔在地上来侮辱秋菊。我是坚决站在秋菊一边的,私心是希望态度不好的“坏人”得到报应。

但随着秋菊一次次告下来结果都大同小异,连我也渐渐软了,开始感到无可奈何想要放弃。其实踢也踢了,赔也赔了,再到哪也就这样了,一般人都会这么安慰自己。

可秋菊就是认为村长应该“给个说法”,具体的说法无非是赔礼道歉,脸面上过得去。

问题就出在此。“脸面”这种东西,不当吃不当穿的,却是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东西!尤其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小山村,大家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家发生什么事马上全村就传遍了。脸面比命重要,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秋菊是个在个人权利上有所觉醒的女子,而且从她看待金钱上能发现她价值观比较健康,但毕竟她受的教育不多,思考问题能力很浅薄。她跑了那么大一圈要说法,却越跑越迷惑这说法到底意味何物了。

所以才有了电影结尾最戏剧化的一幕:即便“公家”最终真的有了动作(把村长抓了),却也和她的初衷(让村长道歉)相去甚远。这个结果,搁谁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开始就错了。

说到底,还是情与法的相对性造成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无法分清黑白的状况,尤其是在它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的时候。倘若在公车上被踩了脚,对方道声对不起就完了,即便他不吭一声你又能怎么样?更有甚者,他不仅没有歉意反而瞪你一眼,明显侮辱了你的人格,这时候该怎么办?

如此小事,人人都能遇上,相信我们已然进化得能将它妥善处理。可试想一下,如果是秋菊那样的村妇,身处那种环境,遇到那一档子事,我们到底会如何?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体会到的就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秋菊身边的所有人,包括执法者都认为这是件拿钱就解决了的事情。村长打了人,赔了钱,该瞧不起她还是瞧不起,情面上的事公安局也管不着。

可偏偏人要的就是脸,于是秋菊上告。她甚至反复强调,打几下都无所谓不能往要害上踢,这充分说明上告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要个说法”。她的思路是正确的,可她恰恰没弄懂一个道理:法律管得了人的行为,却管不了人的思想观念。真正能够消解矛盾的实际上是互相理解,想办法化了心理的疙瘩。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6

昨晚看了电影《秋菊打官司》,这是一部很老的电影,几乎和我年龄一样大。这也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印象最深的还是以前在司法考试培训班上,行政法老师讲解行政复议程序时以秋菊的复议程序为例便于讲解,顺带还以陕西方言说了秋菊的经典台词,“我不是要钱,我就是图个说法”,当时班上同学都哄堂大笑。笑归笑,巩俐饰演的“秋菊”一角成功塑造了一个倔强不服输的农村妇女形象。

这部电影非常纪实,它以十分写实的视角,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的不同风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要比现在闭塞、落后的多,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居住条件,还是人的观念认识、精神风貌上。

秋菊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和时代背景中长成的村妇,她文化程度不高,只念到初中毕业,但她秉承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并且她为人耿直、能干、有主见。因此,家里的很多决断由她做主。

在那样一个农村的熟人社会里,维持秩序更多是依靠宗族权威、社会舆论以及儒家文化推崇的情和理。因此,在秋菊丈夫被村长踢伤后,秋菊反复提到,“要个说法”,她认为自己丈夫不能平白无故被踢下身,村长的行为站不住理。但在村长看来,他踢人是因为秋菊丈夫首先中伤他生不出儿子引起的,而且,作为村里的权威,他不可能向村民低头服软,最多只是在物质上赔偿下。

于是,两个犟人碰到了一块。

尽管在这个问题上,这两人的矛盾不可调和。但是,令人感到惊奇又温暖的是,他们没有像通常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样,这两户人家见了面一样的寒暄和嘘寒问暖,甚至可以做到该帮忙时一样的帮忙,帮忙之后还告诉对方,你要打官司就继续打,这和我帮你没关系。言外之意,就是一码归一码,帮你不是有其他意图。在胸襟上可谓非常开阔,做到了对事不对人,体现了西北人民的忠厚和实在。

在秋菊的观念里,其实她只是要个说法,类似于赔礼道歉的形式,她根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借助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她却借助于法律的手段,因此最后的结果超出了她的想象,影片最后以秋菊一个近镜头作为结尾,镜头中秋菊满脸的举足无措,简洁有力的刻画出了她的内心活动,也凸显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矛盾和尴尬。

法理和情理的矛盾并不鲜见,无论是执法者,还是当事人,二者在冲突时,在思想上可能都会些不知所措。在善良淳朴的秋菊心中,法律不是最重要的,物质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活得有尊严和骨气。某种程度上,我理解和认同秋菊的观点,法律是武器,是有力的工具,但千万不要认为法律是万能的,“手里握着这一锤子就把任何东西都看成是钉子”。其实,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碍于秋菊法律方面的认知水平,她虽然借助了法律这个工具,但她并不知道可能的结果,所以,最终她苦苦争取的结果变成了她并不想要的结果。

这部电影非常真实,它体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淳朴、向上、忠厚、老实,而真实的东西往往就是生命力本身,最能打动人心。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7

第5周上课,在王老师的推荐下,我回寝室观看了《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刚开始看着还觉得不是很起劲,像一般我们这种90后的小女生,不是喜爱那种有高大帅气男主角的韩剧,就是那种重口味爱看血淋淋的恐怖片,谁也不会主动去看这种特定年代的片子吧,换做是你,你会吗?我觉得也不会。但是随着农民妇女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的漫漫告状路途情节的发展,越看越觉得巩俐的装扮真的是十分贴切也十分的到位,把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但是此刻说实话,这部片子确实是有很多的看点的,比如乡村人民的耿直和淳朴,勤劳和不屈,甚至能够说农村经济的落后思想的单一法制观念的淡薄等等。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西北以为农村妇女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正因盖房子发生了争执,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对这个行为感到不满(ps:如果是我,我也会不满)。之后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忙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让我们措手不及。

这是一种尴尬的“胜利”,我觉得这就是《秋菊打官司》的最卓越的地方,戏剧的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它并非只讲一个足以引起百姓共鸣的“民告官”事件,而是从侧面地表现了“权力”与“权利”、“法理”与“情感”的辩证关联,不但抓住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关键要素作为创作根基,更是给予了最具中国味道的“人情”、“面子”以辩证的刻画。在这个影片中就是正因村长的不肯认错,秋菊的不依不饶,使得局面僵化,两个人互不相让。该影片中的亮点和高潮也是最激烈的时候,秋菊把村长告上中级人民法院,但是碰巧秋菊又难产,村长帮忙把秋菊送到医院,恰恰秋菊又生了个村长求之不得的男孩。在这个过程虽然在影片中显得很平淡,但紧张的气氛感觉都被冬天的寒冷给冻僵了。而人性的善良却仿佛是冬天的一把火给人的温暖,那里面没有激烈的心理斗争,也没有背后的暗斗,有的只是默默地行动。

而在此刻咱们农村,最大权力者是村长,民间舆论是评判行为的最主要力量,人情是维系人们的纽带,面子是人们追求的东西。村长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在官方秩序中,权利者是公安局、政府,法律评判行为,是国家强制机关,人们追求利益,这利益和面子则成了这两大秩序的核心。因此我们从村长的视角来看,刚开始正因面子问题不肯认错,但在与最后需要他的时候,村长根本不是思考着什么“以德报怨”的宽阔胸襟,而是想着作为一村之长的职责和一个人性的光辉,这也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而在最后切纠结在这些之间,因此构成了“尴尬”的胜利。

电影当中秋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泪水也有委屈,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联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在我们南方人普遍的观

点里,北方人性子直,拿得起,放得下,言出必行。这一切已经明明白白地从秋菊的言行之中发散出来了。秋菊不讲情面的层层上告,虽然有点过犟,但从好的方面或大的方面来说,这体现了她对真理的执著。虽然最后她官司成功了但她又觉得自己是失败了,她自己都觉得这是一种“尴尬”的胜利,她迷茫的眼神表达了她自己的疑惑与不解就像我们看不到中国法律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一样。

在影片中张艺谋导演把秋菊坚强、倔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秋菊讨要说法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再之后秋菊去法院提起诉讼,也是“民告官”案子的一个典型提现,而在这过程中,也深深的体现出了秋菊法律知识的欠缺,之后村长被拘留与秋菊讨要说法的初衷大相径庭,也说明了秋菊并不懂法律,并且法律规定与自己的小农朴实思想相矛盾。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有时候只是因一时刻的冲动或许可能仅仅只是面子上的事而造成的,记得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一休哥》里面有个故事叫“解铃还须系铃人”,讲的没错,一切的恩怨都只能用人性中最精华的部分来化解,这最精华的部分即是善良。换句话说,虽然在大多数状况下,法能够给我们一个公道,但它不能给我们一个说法,更不能给我们一股互相谅解的温暖气息,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那才是更重要的东西。我们生活中,真正有的东西不是法能解决的,就像钱不能解决有些事情一样。

回归到现实,我国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一过程离不开广大公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而此刻,我们就应加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我们不能光顾着为发展农村经济而给多少多少的资金,也要注重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像影片中秋菊压根不知道起诉为何物,虽然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离我们的法制国家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就是要发奋的提高官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此刻我们国家的官员能找到象影片中市公安局局长那样的不多了。

虽说秋菊的时代离我们有点远了,这部片子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东西,同样对我们有启示好处。张艺谋导演确实是一个看到了我国社会发展不足和缺陷的优秀导演,让更多的人幡然醒悟。也深深的震撼了我自己。

作为中国的新一代大学生,我深深领悟到学法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崇拜学法的人,当然,这不是一种盲目崇拜,只是一种感觉。

而我们国家务必要加强国家的农村建设,要将法律有机的结合在农村实施。要在农村普及法律意识的学习,建立法律援助机构等等。我坚信,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潮流下,中国的法制化仍然会沿着顺利的轨道继续前进!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8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主要是讲述了秋菊的丈夫王庆来被村长踢伤,而村长不愿意道歉,使得秋菊为了讨一个说法,先让乡政府来调解,但秋菊对乡政府的调解不满意,而接着向县政府申请复议,对县政府的复议不满继而向市政府申诉,最后秋菊把市政府告上了法庭,但秋菊败诉了,在除夕夜里发生了转折,秋菊因为难产而村长送她去了医院,及时挽救了秋菊和小孩,秋菊对此心怀感激,而村长却在小孩满月酒的时候被警察以故意伤人罪抓走了,秋菊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她只是想要说法,却并不希望村长被走。

在这个影片中到处都充满着乡土的气息,但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老百姓对法律知识的匮乏,正如秋菊在找了律师之后说的一句话,只要找律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之前干的不都白忙活啦。该影片主要反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百姓不大了解法律,产生了纠纷不懂得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纠纷产生的时候,只知道找比对方大的官来解决纠纷。秋菊只知道走行政这一条道路,与村长发生纠纷就不断地找他的上级领导,而且行政复议这条路不好走,来来回回不断地折腾,导致行政相对人的花费巨大,到最后也没有把问题解决。

行政复议存在着缺陷,行政诉讼程序有缺陷。市政府的复议书直接到达村长的手里,而不是到达秋菊的手里,显然这个程序是不合法的,反映出行政人员随心所欲,把法律置于枉然,使得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不利于国家机关的公信力的保障。同时在秋菊告市政府的官司中,秋菊是不适合的原告,原告应当是秋菊的丈夫王庆来。行政诉讼的原告应当是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的相对人,而秋菊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显然反映出行政诉讼的程序存在着问题。

在农村,当纠纷发生时,百姓寻找的救济途径单一,往往是通过政府的调解结案。纠纷产生的时候,秋菊仅想到向乡上、县上、市上去反映问题,而没有想到别的途径,而国家基层的国家工作人员也没有告诉秋菊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例如可以打民事官司。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在农村很多人不愿意打官司,这涉及到法与情的问题。发生纠纷的时候,农村的老百姓往往是希望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毕竟双方都是认识的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旦双方通过打官司来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伤害到双方的感情,不利于邻里之间的感情的交往。

而且在该影片中也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行政人员只管调解而不管执行,这也是导致秋菊不断地向上复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何一开始李警员做好调解就监督村长执行,那么就没有后面那么复杂的问题了。所以,行政人员在解决老百姓的纠纷的时候,特别是老百姓和当官的人的纠纷的时候,更应该监督调解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定纷止争。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篇9

秋菊的丈夫因为嘲笑村长媳妇只会生女孩子,结果遭到村长的拳打脚踢,被踢到了命根子。故事开始了,秋菊带着家人一起给丈夫诊断,结果发现伤势严重。秋菊回村后马上找到村长要求道歉和赔偿。村长认为自己是村长,又是长辈对于胡言乱语的后辈有权用拳打脚踢来教育一番,拒绝赔偿更拒绝道歉。秋菊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上诉,最后的到得判决基本相似,她认为,这个事情任然没有给她一个合理的说法,最后用了法律途径——上诉。

在整个故事里秋菊主张权利保护,她要求惩处恶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适用,不论你是不是村长是不是“公家的人”是不是长辈。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秋菊难产,整个村子又是穷乡僻壤离县医院很远,村里的人又计划全部去看秦腔。这个时候村长不计前嫌的出马了,顶风冒雪把秋菊送到了医院,秋菊产下了一个男孩子。

秋菊一家诚挚的邀请村长做客孩子的满月筵席。两家也希望以此消除不愉快,但是这个时候公安局的警车来了,带走了村长。秋菊惊愕了,她也想不到这个结果,她其实认为自己所要的不过是让村长给自己道歉而已,她一路追着警车,一路的迷惑。

秋菊赢了官司,秋菊失去了对于她而言整个世界的人情世故的支持。

从这个电影中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作为普适意义上的法律是具体的运作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次法律的运作并没有带来好的效果.因为不仅没有保护好农村的乡邻之间的那种风俗习惯和固有关系,以及农民要求的保护形式,反而以一种强硬的姿态把象征国家权力的法律强势的渗入进来,最终破坏了本来可以修复的农村的那种关系.当然,我不是不否定法律的整体意义,只是这种处理方式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村长和秋菊的矛盾,在农村来说就是邻里之间的摩擦,对这些矛盾摩擦村民们都有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请村里长者调解,或者对方道歉就可以了,真的没有必要让法律渗透近来.秋菊要的”说法”也仅是让村长道歉,不是为了钱.因为从剧中看出,秋菊讨说法的成本是很高的,一年收获的辣子应该是全家一年的柴米油盐钱的,就这么耗费在讨说法上而一点不心疼。这时候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这种民间自力调解为主的民风相抵触的.

当然,我也认同秋菊为了讨“讨说法”坚持不懈的这种精神,只是秋菊的做法太过火了。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51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