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实现和反馈,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我们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好文章,我们会持续更新我们的网站欢迎您收藏它并关注我们的动态!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大学个人介绍信四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

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探索二:为地球制作一张主题海报

1.过渡: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十分特别,因为地球上有生命,有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要做一张有关地球的海报,应该用什么主题颜色呢?(预设:可以用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

2.活动: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引导学生阅读。

3.提问: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资料?(预设:用电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并记录;向长辈求助……)

4.讲解:收集资料的方式比较多样,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提示:出示教科书P59的提示卡,引导学生关注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要点。)

5.活动: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教学提示:收集资料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活动。)

6.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试着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主题海报进一步巩固、总结本单元内容,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到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2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观察蜗牛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

(1)学生课前捉到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3)供学生实验用的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特制的纸盒(里边涂黑,盖子上开个长条孔)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时大家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让大家猜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板书:蜗牛)

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说说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

二、观察蜗牛

1、发给学生放大镜,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放大镜)你能用它来干什么?(观察蜗牛)(板书:观察)

2、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蜗牛,并把它画下来,你可以给你的蜗牛起个名字。

3、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画的蜗牛。

三、研究蜗牛

1、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方面?

2、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你们想了解的问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

3、根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提供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等实验用品。

4、提出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前能不能给你们的实验结果先做一个预测?各小组的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研究记录。

5、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点拨)

6、汇报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

四、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对蜗牛的研究,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对蜗牛的了解,给你捉到的蜗牛设计一个家,饲养它,让它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第2课、观察蚂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2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干净的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喷水壶等。教学过程:

一、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

二、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 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② 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四、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

五、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

六、研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

1、学生讨论自己研究的项目。

1、教师重点指导有难度的小组。

2、学生自主研究。

七、教师课堂小结。第3课、观察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观察记录鱼。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3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知识与技能:

知道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探究鱼的特征方面的兴趣。2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看法。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槽、回形针、直尺、记录纸 学生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罐、直尺、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并描述鱼的特征。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观察要求、并描述观察到的鱼把观察到的鱼画下来。

2、学生自主观察。(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把鱼捞出水来)

3、学生汇报观察情况,4、指导学生对他们的发现进行猜测、推测。

二、研讨感兴趣的问题并分组。

1、指导学生讨论:关于鱼,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师生讨论。(教师板书问题)可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① 鱼听得见声音吗? ② 鱼知道饥饱吗? ③ 鱼怎样运动的?

④ 研究鱼鳞花纹的年轮。⑤ 鱼怎样睡觉? ⑥ 于是怎样呼吸的?

……

3、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把学生按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

5、指导小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方案。

6、全班讨论、研究、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研究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分组自主研究(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或者巡视各组研究的情况)

四、交流研究成果。

1、各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如:描述、画、数据等)小组汇报时有组长主要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请这个小组回答。这样共同研讨,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简要小结。

五、教师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观察鱼 鱼听得见声音吗? 鱼知道饥饱吗? 鱼怎样运动的?

研究鱼鳞花纹的年轮。

……

第4课、动物-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动物的认识。知识与技能:

*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

*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稀动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要保护它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珍爱动物朋友。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珍稀野生动物的录像带、挂图、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朋友。

1、指导学生阅读。

2、讨论:“为什么说动物使人类的朋友 ”。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结交的动物朋友多,认识了解的动物朋友多。)

4、讨论:你最喜欢的动物,并说一说理由。

二、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

1、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阅读资料、看书。

2、研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观点。

3、大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三、认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一些野生动物的方法。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所示内容是否正确,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请学生设想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其他措施。

3、总结概括。

四、调查了解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

2、指导学生制作海报等形式汇报。

3、对学生进行评比。

五、教师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啄木鸟 人类的朋友——动物 牛 小白鼠„„ 第二单元

土壤与生命 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亲近土壤。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第2课、落叶变成了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能够经历成肥的全过程。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成的。*知道在成肥过程中蚯蚓的作用。*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第3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能够独立地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了解不同土壤里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观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子、黏土和腐殖土若干,一堆新鲜的当地土壤。

学生准备:每两个学生一组,每组学生准备:沙子、黏土、腐殖土、3只塑料汤匙、3张白纸、木棒、研钵一套、报纸、抹布、一小桶水、搅拌棒、纸和盘子。3只塑料杯子、两只放大镜、两根木筷、一只硬纸板盘子、过滤装置一套、表格若干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 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1、用沉淀法认识土壤中的三种成分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观察、记录。(3)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结: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水面上飘浮着一些东西,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再细看一下水中的土块,你会发现它在水中明显地分成两层:上面一层颗粒较细,是黏土;下面一层颗粒较粗,是沙。

2、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质的特征(1)拿出准备的土壤放在桌上仔细观察:

① 摸:感觉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潮湿程度。② 看: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颜色深浅。③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及土壤的粗糙程度。④ 握、搓:感觉土壤的黏性。⑤ 嗅:感觉土壤的气味。

⑥ 摇:听听干土壤的发出的声音。⑦ 涂抹:感觉土壤在纸上留下的痕迹。(2)学生自主研究,小组交流。

(3)小结:含沙多的土壤 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

3、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渗水性

(1)在渗水装置中放入同样多的这三种物质,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等它们停止渗水时观察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

(2)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3)交流:它们为什么渗出的水不一样多?谁渗出的水多?谁保留的水多?说明什么问题?

(4)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课后研究:

1、调查家乡的土壤

制定出计划,按计划实施并做好记录。

2、这些植物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中?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4课、土壤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讨论。

*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

*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1课、种子里面有什么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认真观察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

1、能够做种子前发实验。

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3、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画下来。知道种子里有“胚” 教学重点:

1、知道种子的构造。教学难点:

1、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

二、课前准备 教师:

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学生:

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第二课、种油菜

一、教材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植油菜的乐趣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把油菜最初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来。了解油菜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会用图画文字记录实验日记。教学难点:

持之以恒种植与管理。

二、课前准备 教师:

大花盆l~2个。或校园内选一块种植地

学生:油菜种子(或别的短生长期草本植物种子)、小花盆。牙签、小铲、水、纸巾。学具袋里提供的油菜种子需要经过“春化处理”,教师可集中处理,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延伸导入

种子里的胚,有何作用? 汇报 回答积极

二、观察油菜籽,种植油菜

油菜籽中有没有胚?你怎么认为? 我们来种油菜,研究?

1、讨论回答

2、看29页图学生讨论种植注意点;

3、按步骤种植 讨论积极 小组和作好

三、种好我们的油菜

谈话:油菜籽我们一种到土壤中了!是不是万事大吉了?怎样才能种好油菜,使它也快乐的生长?

学生讨论、汇报,如何管理,观察、记录

汇报积极,有好的建议,并呈现对种植好油菜强烈的兴趣,并能持续的管理种植油菜。

四、深入研究

你能在种植油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吗?比如用对比实验,研究油菜对光、水、土壤、肥料不同的要求!学生积极讨论;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汇报

能有自己组的研究课题,会设计实验,并能去做。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第三课、油菜开花了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会到种植的辛苦,意识到要爱惜油菜花。

1、会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将它解剖并制成标本。

2、记录花蕾的形状和颜色。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镊子解剖油菜花,观察记录

二、课前准备 教师:

一朵油菜花、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台纸。(每人一套)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谈我的油菜

请你根据你的种植记录,描述油菜的生长,到花开过程 学生汇报,并补充发表自己不同的发现 汇报积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

二、解剖油菜花,观察

教师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

1、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2、学生进行解剖油菜花的实验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能提出疑问困难,实验认真细致

三、制作油菜花标本

1、指导看图34页

2、为什么要做标本?

3、标本制作注意点讨论

1、讨论怎样做;

2、动手做一做;

3、完成标本、保护方法 小组合作协调,互相帮助。

四、课后延伸

观察更多的花,了解它们的构造,或做标本,鼓励学生好好做 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1、说出自己想要观察的花

2、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去做

对课后研究有热情,更有自己的研究打算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第4课、谁给花传粉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油菜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继续照料好它的信心。

1、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1、认识蜜蜂在传播花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蜜蜂与花的关系。

2、知道干蜜蜂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为“昆虫”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教学重点: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课前准备

教师:油菜花、棉签、干蜜蜂(没有计学具、工具箱的学校可以选择别的昆虫)、小塑料袋、放大镜。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导入

在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标本的时候,我们不小心碰掉下来的花粉。也许只知道它是生长在雄蕊顶端的一种粉末状的东西。

学生汇报:没有想到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会与它有关。

二、观察花粉 找一找花粉在花的什么地方。(2)说说传粉是怎么回事。

1、学生观察花粉;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指沾一点儿花粉捻一捻,说一说花粉是什么样的一种物体。说说花粉的形态

2、讨论传粉的意义 认真观察,积极汇报

三、探究蜜蜂粘花粉本领的特点

1、察蜜蜂的身上脚上,你发现什么?

2、有什么作用吗?

3、怎样证明蜜蜂的这种构造和传粉有关?

4、比实验设计意图、实验注意点

1、学生观察汇报

2、讨论汇报蜜蜂特点可能的作用

3、学生设计实验

4、根据36页提示,实验分析,汇报 讨论热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设计实验 观察认真细致

四、花和蜜蜂的关系,讨论:蜜蜂与花的关系

探究传粉后与花那部分有关,指导学生实验方法!学生汇报,说说实验的方法:

传粉后摘去:1花瓣,2花萼,花蕊,分别用塑料袋罩(可以选择做不同的实验)敢于假设,设计实验

五、作业与延伸

1、查阅资料或观察发现: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蜜蜂蝴蝶传粉,2、观察其他传粉昆虫的特点

3、了解植物其它传粉方式,记录在活动记录本中

1、学生讨论

2、选题研究

对课后研究兴趣浓,能简单说出自己研究的设想和方法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第5课、收获和播种 第四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1课、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训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四)小结本课。第3课、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分组实验材料: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物体

方 法(写或画)2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第6课、认识船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船的发展历程、船的种类、船的用途等方面来认识船,并通过设计未来的船加强对船的认识,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船的发展史。

2、知识与技能:通过网络浏览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船,知道它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一艘船,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并知道它们的用途,了解船的发展史。教学难点:设计一艘船。教学准备:网络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

出示船的图片,认识它们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船”。问:你知道这些船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认识的船的名称(帆船、客船、货轮、水翼艇、航空母舰„„)过程二:认识各种各样的船,了解船的发展史:20分 师: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还想认识更多的船吗?1分 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船的世界”,你将看到各种各样的船,看一看,说一说你认识船的名称并用简单的话说说它的特点。学生浏览网页5分

利用教学网络向大家交流汇报。5分(7——8个同学)

(你真聪明,不仅知道船的名称,还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真棒!)(恩,听了你的介绍,张老师也认识这种船了!)出示图片:(一边指:)张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船的图片,(一边问:)你们认识这些船吗?让我们一起说出它的名字吧!

(潜水艇、航空母舰、客船、摩托艇、木筏、消防船、捕鲸船)(巡洋舰、护卫舰、中国福船、破冰船、挖泥船)2分

师: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船的发展史”这一专栏主要介绍了着一知识。点击“船的发展顺序”可以了解船的发展历程并能对图片上的船按照发展顺序进行排序。

同学们可以四人为一小组,进入“船的发展史”进行研究,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留言与讨论”和大家交流或向老师提问。学生进行研究5分

请一生上来对船进行排序,问一问:为什么这么排?2分 过程

三、设计未来的船12分 在我们感叹船家族的庞大、船历史的悠久时,我们不禁要佩服船的设计者,他们在设计船时除了精心设计船的外形和构造,还要精心考虑船的材料、使用的动力以及船的用途!真是不简单!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注意考虑它的材料和用途。

学生设计未来的船8分

画笔中的通过教学网络进行展示并讲解4分(2——3个同学)

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的很高兴,你们构思的船新颖、独特、令人向往,相信你们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小船设计家!过程四:谈感受。5分

今天我们认识了船,想一想,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船的哪些知识?请大家将感受与问题写在“留言与讨论”上。第五单元

太阳和月亮的移动 第1课、太阳和影子 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3、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4、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5、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一、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二、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2课、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

*用太阳高度仪、温度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一天中影子和气温的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利用简单表格(或曲线图)整理有关数据。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在天空的(视)运行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气温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太阳高度仪(自制的)、指南针、温度计、手表、记录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什么早晨影子在西边,傍晚影子在东边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学生室外活动,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2)室内交流: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3)小结:太阳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来表示,先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位,再用拳头量一量太阳离地平线有多高。

2、用仪器观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将太阳高度测量仪平置于地面,指针指向太阳的方向,使阳光通过指针前端的圆孔,光斑落在指针后端“十”字的中央,此时针尖所示的角度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

(2)在阳光下,从物体顶端拉一根线到物体影子的顶端,用量角器量出地面和细线之间的夹角的度数,这也是当时太阳的高度。(3)学生室外活动。(4)室内交流。

三、总结应用

1、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2、如果同时记下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刻的太阳高度和气温情况,气温和太阳高度变 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把我们的发现记在活动记录卡上。

第3课、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尝试做一个沙漏。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第4课、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能够克服恐惧感。*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3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因素做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控制变量,明确不变量,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学会操作对比实验。【教学准备】

小车、纸板、皮尺、透明胶带(每组一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推动小车,小车向前运动。

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小车的运动。板书:小车的运动。

2、引入问题:刚才老师是用手推动小车,小车才向前运动的,你能想个办法让小车不需要外力也能运动吗?(从斜坡上滑下来)

二、探究过程

1、问题的提出

①、教师演示:小车从斜坡滑下。

②、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小车冲斜坡上滑下来,向前冲出去)③、你们认为小车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

2、进行预测

①、小组讨论可能影响到距离远近的因素。②、汇报交流。

③、筛选可行性研究项目。

3、设计实验,编制实验方案并交流讨论

以‚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这一预测,引领学生制定实验方 ①、设问引思: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可以肯定就是正确的答案吗?(不能肯定,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②、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刚才的假设是正确的呢?如果我们要证明‚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越远‛这一个假设,你准备怎样做?

③、学生讨论,辨析。(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辨析,直至明确实验思路。重点明确要研究‚冲出去的距离与‘哪个因素’有关,那么,那个‘要研究的因素’就需要改变,而其他的因素需要保持不变)。

④、交流汇报,及时板演。

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重量,斜坡的长短,坡面的光滑程度等 需要改变的是:坡度的大小。⑤、引深思考,强化关键

老师总觉得保持不变的因素太多了,一时半刻也想不周全,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么?(除了坡度大小以外,所有的条件都不改变)

⑥、加强实验记录意识,引导科学收集数据

大概怎么实验,我们都清楚了,但是如何将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告诉别人呢?怎样使别人相信你呢?空口无凭呀,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好实验记录)

你觉得每种坡度做几次实验好?一次行不行?

每种坡度做了三、四次实验,那这些数据怎么处理?(可以算平均数)

4、实验探究

①、分发实验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如胶带用来固定纸板底部;坡度大小如何调节;皮尺用厘米作为单位的一面测量;小车如果滑行转的弯比较大就重做一次等。

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论

指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及结论。

6、拓展思维,渗透科学的认识论

对于这个结论: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我们现在可以肯定了吗?老师却觉得未必这样,哪些同学有与我一样的观点?(再次设疑,引起思考)

(当坡度接近90度时,未必这样,超过90度时,根本冲不出去了)

三、应用方法,延伸探究

1、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坡度越小,冲出去的就越近。我们前面还进行了一些假设,下面请各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进行研究,(游戏活动,研究项目招标)

2、小组讨论,选择两组交流

3、分组实验

4、交流汇报

四、复习巩固,课外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受到什么启发?

2、小车从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果小车在平地上行驶,它的速度的快慢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玩滑梯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跷跷板

[教学目标]

科学学探究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3、愿意与人合作交流;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2、了解中的平衡现象。[教学准备] 铁架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放影像资料:芭蕾舞片段。

2、教师谈话:多么美的舞蹈,你能像芭蕾舞演员那样为大家表演吗?

3、学生活动:在座位周围模仿动作。

4、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脚尖站不稳。生2:东倒本歪的。生3:胳膊伸开比较好。

教师谈话:确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二、探究活动

(一)发现平衡现象

1、大家想一想,你是怎么玩跷跷板的?

2、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生1:有的跷跷板两边是平衡的。生2:跷跷板有的一头高、一头低。生3:小孩能把大人给跷起来? 生4:小孩怎么就能把大人跷起来? 生5:怎么样跷跷就平衡了。

生6:……

5、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这么多心中的疑问,原来跷跷板中还有这么多科学,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二)探索平衡的方法

6、到底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玩跷跷板时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先猜一猜。

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8、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生1:两端一样长时。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积极动脑,作出了这么种预测,那么这些假设对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做实验)

9、对呀!实践出真知,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选择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怎样来实验呢?制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10、学生分小组活动,制定方案。

11、组织学生交流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作出指导性评价,交流后各小组修改完善方案,并要作好记录。(出示记录方案表)

12、进行探究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各组活动,巡视指导。(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3、组织展示交流‚成果交流会‛你我到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14、学生交流发现,边讲解边演示,同组同学随时补充,同时向大家展示本小组的记录表。

15、引导学生归结平衡的规律:杠杆尺两端一样长,所挂东西一样重时,支点在中间就平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对不等臂平衡进行研究。

(三)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平衡现象到处可见(出示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图片资料)。

⑵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教师补充)

三、自由活动

1、教师谈话:通过刚才我们亲自探究知道了跷跷板中的平衡的现象,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组装‚蜡烛跷跷板‛并点燃,仔细观察,随着蜡烛的燃烧,跷跷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说说其中的规律。

2、学生自主发挥设计实验,指导学生用火安全。

3、组织交流。

4、活动评价:本节课你觉得表现如何呢?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并展示评价结果。

四、拓展活动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有关平衡的规律方面的知识,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制作一件平衡小玩具吗?

19、蚂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

没戴红领巾)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

双眼皮)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7、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

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学生制作,教师巡视。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20、它们都是鸟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鸟的特征

1、学生观察鸟: 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 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学生进行交流: 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学生进行比较归纳.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象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

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 保护我们的朋友-----鸟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 交流.3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自由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

3、展示作品 拓展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

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

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

(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讨论观察方法:

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

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

(5)教师小结:

(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

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

(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

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

②小组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

(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

(1)观察猫的行走

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

④教师小结:

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

(2)观察猫的奔跑

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

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

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

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

(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

(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

(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

(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

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

(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

(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

(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

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

22、多样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2.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很想就这样爱你一辈子,好好的在心里把我最真挚,最纯洁的感情都给你,让你的笑脸永远的灿烂,我很幸运可以遇到你,你就象一个天使,上帝派你来到人间,只是为了看我一眼,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牵挂给我。我庆幸过,因为我可以爱你,我忐忑过,因为我想爱你,我无奈过,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爱你,我痛苦过,却只因为你也爱我。也许我们可以永远的这样下去,在自己的心里为彼此留下最美丽的回忆,永远的用心珍藏。这是我期盼的。人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要求该多好,可是爱了要求的就多了,就有了苦恼,就有了心事。遇见了,我不否认这是缘分,爱了,是上辈子我们彼此的亏欠,我不愿放手,茫茫人海,一转身,我失去的也许是这一生最美丽的风景。

很想拥你入怀,任时光流逝,什么也不想,就静静的抱着你,听你的心跳。很想吻上你躲避的眼神,炙热的唇,任内心狂乱,什么也不想,就轻轻的感受你的温柔。只想告诉你,就算你是天使,请留下陪我一程,没有你,天是灰的,心是空的,没有怜悯,没有伴随,有的只是心跳,那醉人的旋律演奏着的只是三个字,我爱你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

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探索二:为地球制作一张主题海报

1.过渡: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十分特别,因为地球上有生命,有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要做一张有关地球的海报,应该用什么主题颜色呢?(预设:可以用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

2.活动: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引导学生阅读。

3.提问: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资料?(预设:用电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并记录;向长辈求助……)

4.讲解:收集资料的方式比较多样,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提示:出示教科书P59的提示卡,引导学生关注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要点。)

5.活动: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教学提示:收集资料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活动。)

6.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试着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主题海报进一步巩固、总结本单元内容,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到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知道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4.知道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动物,体会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

难点: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狗的一生”视频、“动物特殊行为”视频、“蚕和狗的特点”维恩图、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蚕在各生长阶段的图片。)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预设:卵、蚁蚕、蚕宝宝、蚕蛹、蚕蛾。)

2.讲解: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根据身体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动物的图片。)其他动物的一生又会经历哪些过程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描述或介绍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励学生踊跃表达。)

4.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几种动物的一生。(板书:动物的一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结合生活中发现的现象和真实事例提出假设,激发学生对其他动物的一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鸡的一生

1.过渡:出示蚕和鸡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2.提问:鸡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相同之处是鸡和蚕都是从卵开始它们的生命历程的,不同之处是鸡要孵卵,鸡不经历蛹的阶段,没有变态的过程,而且鸡的寿命比较长。)

3.讲解:母鸡孵蛋时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用自己的体温保持鸡蛋温度相对恒定。21天左右,小鸡破壳而出。刚出壳的小鸡身上长满绒毛,1个月左右绒毛褪去,换上羽毛。6个月左右,小鸡长成成年鸡,母鸡开始产卵繁殖后代。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鸟类的一生的图片。)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预设:都是卵生,身上都长有羽毛和翅膀。)

5.小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的一生会经历“卵(蛋)→幼年(雏鸟)→成年(成鸟)”三个主要阶段,幼年期生长较快,成年期开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1.活动:播放“狗的一生”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2.提问:和鸡相比,狗的一生有什么不同?(预设:小狗是胎生的;刚生出的小狗眼睛闭着,耳朵听不见;小狗需要吃狗妈妈的奶长大;狗活的时间比较长;……)

3.讲解:狗是胎生动物,母狗怀胎2个月左右会生出小狗。刚出生的小狗闭着眼睛,耳朵听不到声音;2~3周后,小狗眼睛睁开,靠吃妈妈的奶获取营养;6个月左右,小狗长出恒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个月,小狗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后代。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动物的一生的图片。)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预设: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长毛,都是吃妈妈乳汁长大的。)

5.小结: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出生后都会经历“幼仔→成年”的生命过程。

探索三:了解我们的一生

1.过渡:我们了解了鸡和狗的一生,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命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一组不同年龄的人的图片。)

2.活动:指导学生整理这些图片,并按照年龄排序,然后说明理由。

3.小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胎儿,出生后我们会经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几个主要阶段。人从出生到年老,除了身体长高长大,外部形态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

4.提问:如果人生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你们会对不同年龄段的自己说些什么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探索四:对动物做出判断

1.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作生物。你们认为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教学提示:出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2.布置任务:请大家分组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达成一致后将结论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3.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蚕和狗的特点”维恩图。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鸡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鸟类的共同特点;通过了解狗的一生,引导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开展资料整理活动,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会经历的几个阶段,感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整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巩固学生对动物的认识。这个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讨汇报

羽毛:被覆在体表,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具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鸟类:体均被羽,恒温,卵生,前肢成翼,有时退化,多营飞翔生活。

拓展与小结

1.拓展: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动物身体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如变色龙;有的动物行为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教学提示:播放“动物特殊行为”视频。)

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了解更多动物,收集动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个科学小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了解更多动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从这个角度出发,做一个主题明确、内容丰满的科学小报,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教学反思

本课由“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程”引出“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的问题,这是由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推广到对普遍现象的关注,是提出问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据生活经验和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种类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课依然以蚕为切入点,与前几节课相呼应,引导学生回顾蚕的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搜集证据和交流的方式总结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锻炼。最后把研究的对象转为人类的生命历程,又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观点的建构。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7

第二单元

了解空气

干窑镇中心小学戴文卫

教学目标:

⒈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⒉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谜语导入

二、感觉空气塑料袋、气球⒈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⒉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⒊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⒈收集空气。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⒉感觉空气。⒊交流对空气的感觉。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⒋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猜谜语学生提出问题⒈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⒉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激发兴趣导入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⒍课外活动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⒈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⒉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⒊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⒈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⒉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⒊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⒈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引入。⒈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⒉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学生思考。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瓶里的空气。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⒈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⒉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⒋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

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称称空气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⒈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⒉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⒊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猜测并讨论。学生猜测并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科学文件夹⒈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⒉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⒊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⒋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附:科学文件夹

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重量能流动有一定的体积

石头

空气

被压缩的空气

惠民镇中心小学边疆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⒉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⒊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⒋压缩空气有弹性,⒌会产生弹力。

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材料准备:

按组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

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二)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三)日常运用

(四)整理器材小皮球注射器篮球两个、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空气枪⒈(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⒉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⒊你们组有哪些发现?(板书)⒋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为什么小皮球能被捏瘪?()手松开后为什么能弹回?()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⒌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板书)()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可能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⒈(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做好记录)⒉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⒊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⒉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观察、记录。⒊学生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⒌生讨论,⒍汇报,⒎交流。⒈分组探究,⒉记录,⒊上台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一生上台实验。⒈学生汇报、交流。玩空气枪。⒉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课题:流动的空气

范泾小学陆海飞

一、教学目标:⒈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

⒉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⒊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实物投影⒈出示谜语;⒉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讨论,猜谜;思考,回答。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⒈了解风⒈播放关于风的;⒉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观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

⒉游戏⒈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⒉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

⒊实验⑴烟的实验实物投影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⒉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

⑵制造风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三、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嘉善县下甸庙小学陆根生

一、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⒉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⒊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三、教学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材料准备

⒈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

⒉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⒊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导入复习,前面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哪些特点?师问: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师述: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师:今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学生回答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每人一张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游戏: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游戏:憋气比赛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学生完成游戏并做好记录。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出示:漫画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图片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填好《我的调查记录表》采用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四、举办展览图片展览组织举办展览会学生收集有关图片、事例和实物进行展览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延伸活动你学了本单元后,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我们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8

冷水与热水

教学目标:1.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试图以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2.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关物体的冷热的事实材料,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

中。引导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有关冷热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经历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材料准备:每组只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线绳、天平或自制小秤。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冷热不同的水二.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教学内容三.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四.小结教学媒体一壶热水,一壶冷水,几只杯子.小塑料袋,红墨水,冷水和热水教学媒体气球皮,试管,小秤,皮筋或线绳.教师行为.引入:今天感觉教室外边冷还是热?.准备.好热水与冷水.给热水分类4.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怎样避免烫伤?1.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教师行为研究吗?.提出目标.: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在这节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行为1.学生到教室外体验一下.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先猜后摸摸两种水.3.用一瓶热水和一壶冷水倒出版商杯冷热不同的水.描述和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课本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学生互相说说,.反馈.1.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装冷水学生行为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自己互相讨论,.实验..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放到热水中,.又发现了什么?教学思路1.初步感受冷热的变化.2.强调冷热是用触觉感受..具体感受惹热水热的的程度和冷水冷的程度.4.应用到实际..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冷水与热水的其他不同.教学思路点.对水的体积的变化的观察,认识到热水上浮的原因。学生互相说说。

教学反思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

天凝镇中心小学俞再华

教学目标: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知道一些水的热胀冷缩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红墨水(或用插细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另备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气球皮,橡皮筋、插管饮料纸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热胀冷缩的现象。⒈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⒉举证:试管装水用橡皮蒙紧,放入冷水或热水中。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吗?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讨论思考如何改进实验。给学生空间,尝试进行探究思考、学习。

二、实验观察水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⒈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掌握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⒉为什么要加红水?想一想:用一根细玻璃管有什么好处?

⒉提供热水,进行水的热胀实验⒈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热水。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⒉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⒊提供冷水,进行水的冷缩实验⒈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冷水。

⒉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⒊说说装水的平底烧瓶放进冷热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填空:水有____的性质。什么条件下水体积膨胀?什么条件下水体积缩小?进行实验总结。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趣味问答:(有条件可以配图)⒈由于太忙,⒉老师做好实验,⒊平底烧瓶放在实验室讲台上好几天没动有位同⒋学天天来看发现细玻璃管中的红色水柱早晨下降,⒌中午又上

升了,⒍天天如此。这位同⒎学想了好久才明白。你知道吗?⒏二个好朋友相约一起放风筝,⒐各带了满满的一瓶开水,⒑口渴时打开一看,⒈一瓶是满满的,⒉一瓶少了很多,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⒋小明家来了很多客人,⒌可高兴了,⒍忙放了满满一壶自来水,⒎准备⒏烧水给客人泡茶,⒐可妈妈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纳闷了,⒈这又是为什么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

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其它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提供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利用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验证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⒈水能热胀冷缩,⒉酒精、食油、醋、等液体,⒊也能热胀冷缩吗其它液体呢?⒋小组讨论,⒌你们准备⒍选择什么液体进行验证?⒎分领材料,⒏分组实验。学生讨论、猜想、实验验证。尽量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总结。说说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固体、气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热胀冷缩(第二教时)

天凝镇中心小学俞再华

教学目标:

继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观察探究气体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知道一些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和铜等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建议使用以上)、橡胶塞红墨水细玻璃管(或用口径相当的小气球封口代)小水槽;

自制固体教具(参阅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灯、火柴。

演示实验:固体线胀仪、酒精灯、火柴、小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新课。出示空平底烧瓶等。上节课我们用它做了什么实验?知道了什么?复习回顾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以旧引新,为知识正向迁移准备,也为学生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方法上奠定基础。

现在空瓶里装着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回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尝试改进实验。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做?需要解决几个新问题?空气会向四下里流动,流走怎么了办?无色无味看不见怎么办?

二、实验观察空气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滴瓶。(或平底烧瓶和小气球)进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⒈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掌握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⒉为什么要用小气球封住平底烧瓶的中?

⒈你准备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⒉你现在能独立做实验,来观察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了?

⒊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⒉提供空气热胀冷缩的生活实例与应用。⒈夏天,停在太阳下的摩托车轮胎突然爆裂,这是为什么?⒉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么第二天又瘪了?⒊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办法?认识思考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发展学生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观察固体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趣味过度:(有条件可以配图)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什么热胀冷缩?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你能证明吗?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进行固体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演示自制教具,说明要点与酒精灯的用法,分组实验。

想一想: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五、总结,说说哪些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自制教具:(原文转录)

自制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向被列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以下现象:①由于铜球体积较大,所以在铜球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②在铜球加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学生探究心理的发展。为此我们改进了实验的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用直径为长为的护套线,剥去一端塑料护套,长约,把铜丝按玻璃弹子大小围成一个圆,扎紧固定,圆与塑料护套距离。学生做实验时可先用铜环套一套玻璃弹珠(通不过),在洒精灯上加热铜铜环受热膨胀铜环再套一下玻璃弹珠(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教师制作方便,学生能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兴趣高,缩短的实验所需的时间,实验效果好。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

朱卫东

××年月日

温度和温度计

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吴斌杰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

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同学的研讨发现温度计的构造,尝试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⒊通过比较发现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⒋在比较中发现正确读、写摄氏温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三、材料准备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红色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干湿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热胀冷缩实验装置、温度计模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引入。⒉观察几种温度计。⒊了解温度计的原理。⒋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⒍课外延伸。实物实物投影片或课件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再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引出课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出示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分发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大家的观察结果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再一次仔细观察来解决你们的不同意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的个)”,提示学生:这个问题你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讨论: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分发几种不同的温度计,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出个题目考考你:“℃”,你会读吗?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摄氏度”怎么写?“零下摄氏度”怎么写?观察温度计上的液面,每人各自记下自己观察到的读数。交流一下: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会不同呢?出示三种从不同角度看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认为正确的一种并说说理由。小组讨论概括正确认读温度计的方法。回家找个温度计,尝试测量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带来交流。猜测。思考,验证。猜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学生交流。通过再次观察解决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学生实验,观察。学生讨论。学生观察,交流。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试读。学生回忆。写一写。读一读。学生观察,记录。学生思考,交流。学生选择,说理由。学生讨论概括。学生课外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活动。通过猜测冷热和验证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作一次强化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温度计的兴趣。重视学生对温度的读写感受。引发学生对不同认读结果的思考。及时给予必要的材料辅助。将活动引向课外,为下一次活动作准备。

测量物体的温度

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吴斌杰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测量液体(水)、气体(空气)、固体(沙子)的温度的过程。

⒉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⒊尝试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分工和合作,尝试小组内相互评价。

⒋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对温度测量的深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测量空气时的耐心等待。开水的测量。

三、材料准备

选择供学生练习测定气温的场地。

小组用:温度计只、开水、热水、温水、冷水,各种装水的器皿。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引入。⒉测量水的温度。⒊测量空气的温度。⒋测量沙子的温度。⒌阅读材料,课外延伸。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温度计,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尝试测量了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说一说:你在测量时得到爸爸妈妈的哪些帮助?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空气和沙子的温度。下面我们分别来测量四种温度不同的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测量的数据更准确一些呢?出示“测量水温的方法”提示学生,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哪些地方应该值得注意?要求学生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开始测量。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测量开水,引导学生注意安全。水的温度会测量了。空气的温度会不会测量呢?猜测一下:测量空气和测量水会有什么不同?我们每个小组要测量个地点的温度,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呢?讨论一下。分组测量,记录。交流数据:有什么发现?沙子与液体的水、气体的空气不同。我们怎样测量沙子的温度泥?可能会遇到哪些新情况?小组讨论一下。按讨论的方法尝试测量沙子的温度,记录下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改进测量的方法?再测量。再交流:什么地方改进了?和测量水、测量空气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用的温度数据”和“测量人体温度的体温记”,想一想:能像我们今天那样去测量这些温度吗?在测量这些温度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哪一项测量我可以课外去做来验证一下?课外查一查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及时了解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给予高度有关注,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学生回忆课前的测量活动情况。学生阅读并讨论注意的地方。学生测量,记录数据。学生猜测。学生讨论分工。学生测量,交流,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尝试测量。记录。交流,讨论。再测量。再交流。学生猜测,讨论。查阅有关资料。课外开展活动。引起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复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有危险的测量活动应事前考虑周到。尝试讨论分工,学习分式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关注和分析。教育学生尝试前作一些必要的估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即使错了,也可以通过改进再尝试,再改进,再,再尝试。重要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敢于通过细致的思考加以改进。学生课外不断地开展研究活动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9

1、认识固体

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固体?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固体。

二、合作探究,引导解疑:

1、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看看书上30页下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让学生认识到因为不同的需要要把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要把固体混合或者分离的例子吗?学生说不出时,教师可引导或补充。

学生回答:炒菜时把不同的菜和作料混合起来,把糖放进水里,把沙子从米里捡出来等……

(3)学生讨论、交流经验。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

(1)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

(2)提问:把这些固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重量会怎么样?

(3)学生猜测。

预设:

1、他们的形状不会变化。

2、他们的重量不会发生变化。、……

(4)提问:怎样才能证明它们的重量在混合前后没有变化?

(5)说明使用天平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2.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是否变化。

(1)提问:把各100毫升的物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

它们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3)说明要使用量筒来测出体积。

(4)实验,并说明体积变化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1.布置任务:在1分钟内将混合后的黄豆、面粉、大米分离。

2.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

3.介绍工具筛子。

4.发筛子,实验。

提示:考虑固体的大小选用不同大小筛孔的筛子。提醒学生保持桌面清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固体。

2.回家自己继续研究有关固体的性质方面的知识。

五、限时作业:

一、课题:

2、把固体放到水里总第16课时

二、教学内容:教材32——34页

三、教学目标: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它的轻重。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五、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会沉、浮的固体(泡沫、橡皮、铅笔等)水槽(每组1 个)糖、比较洁净的沙子(每组各1份)、学生小组准备:各种固体,半个土豆,一个土豆、一支蜡烛、蜡烛头、乒乓球、玻璃球、瓶盖、泡沫、沙子等。

六、预习活动设计: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请看大屏幕,他叫潘冬子,在解放前,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急中生智,把盐倒入水中,再把盐水倒在棉袄上,偷偷地运到了山上,红军得到了盐,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听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如“红军是怎样从棉袄中得到盐的?”)

2、今天学习了把固体放到水里,我们就能解开其中的谜团了!(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材料,自由猜想

1、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材料,大家都带来了吗?谁来介绍一下?谁来补充一下?它们都属于什么物体?(固体)

2、大家猜测一下,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浮,有的沉、有的既浮也沉)(师板书:浮、沉)

3、谁来继续猜测?你们是怎么想的?别的同学对此有什么看法?下面同学们把桌上的材料按浮的、沉的、既浮也沉的分成三类,排整齐。

4、排完了吗?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

(我们小组这样分的,浮有的„„、沉的有„„、既浮也沉的有„„)

三、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怎样来证明?(做实验)那在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各小组自由发言:安全、卫生、小组合作、认真观察等)

2、说说大家的实验情况吧!你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

3、大家同意它们小组的发现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哪个小组有意外发现?是吗?怎么会这样吧!请你们组到操作台来演示一下。

4、师表扬:这可是个重大发现,同一个物体,它的沉浮性质可以改变,那其他物体的沉浮性质能改变吗?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把刚才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让浮上来的物体沉下去。

(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5、哪个小组成功了,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橡皮泥轻轻铺开放在上面是浮着的,捏成球形就下沉)

6、还有哪组说说。

7、教师出示课件图片:死海不死之谜死海是一个内陆盐湖,最深处400米。死海位于沙漠中,降雨极少且不规则。死海水含盐量极高,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千分之35,死海的含盐量达到千分之230到250左右,在表层水中每公升的盐分达到227至250克,据估计死海的总含盐量约有130亿吨,由于盐水浓度高,游泳者极易浮起。在这样的水中,鱼儿难以生存,岸边没有花草,所以人们称之为死海。

8、研究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一颗小石子会沉入水底,而一艘轮船却浮在水面上?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沉浮不是物体的轻重决定的,与其形状有关。)

四、深度探究溶解与分离

1、请看:今天老师还带来这样两种材料,猜猜这是什么?(面粉和高猛酸钾)

2、假如放在水中会怎样?(学生自由猜测)师做一起观察,这是老师课前放入水中的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

(2)学生观察。

(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4)像这样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像刚才的整杯水变成紫红色,实际上是高锰酸钾在慢慢的溶解。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面粉、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说明这些固体在水中不溶解。(板书:不溶解)

3、讨论如何把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

(小组讨论后交流:可以采用过滤、沉淀、蒸发的方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分离现象,如利用太阳光晒盐等。

五、总结结课,制作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

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

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1)学到这里,你知不知道宋爷爷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他们回用什么方法得到盐呢?

2)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可行,那我们来看看潘冬子是怎么来解决这件事的。(继续观看电影)。原来他们是用火烧的方法使水分蒸发掉得到盐的。

3、制作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它美吗?它是利用了固体能在热水中溶解,降温后又能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一枝美丽的树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来制作的。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树枝的方法。

(3)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4)这一美丽的树枝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们用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好吗?

六、限时作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0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 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第五课、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1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第七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0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