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战争电影观后感 >

战争电影观后感收藏十四篇

战争电影观后感收藏十四篇

【#作文# #战争电影观后感收藏十四篇#】不知如何下笔来写作文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写作文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文笔。多读优秀作文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你对优质的作文了解多少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战争电影观后感收藏十四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1

我虽然不是什么行家,看不出剧情和武器有什么bug,不过看到了有些军迷的吐槽也觉得这电影的情节安排并不是很用心,是啊仔细想想我也不知道我军被美军空袭之后怎么就开始主动进攻了呢……更别说我看不出来的和史实的出入还有多少了。

而《集结号》有点就做得很好,战争场面不多但镜头处理让人舒服,大场面有利于观众对战争情况的把握,不会一脸懵逼看着炸弹子弹手榴弹爆来爆去飞来飞去,却不知道谁该赢谁要输了23333~而且《集结》战争情节紧张揪心,一波一波的跟植物大战僵尸似的,结构很清晰and磨人and刺激,然而更讽刺的是人家的重点不是在这!!后面大篇幅的表现战后的情感才是重点好么。

《我战》叙事不如《集结号》清晰,主题没有《集结号》深刻,太过传统和主旋律,呈现的方式不够有新意……事实证明电影质量不够情怀来凑的做法如今观众已经不买单了。(我真不是来给《集结》打广告的,只是爱上战争片就是从它开始的……

但刘烨演技好评,影片色调好评,电影中间还是有两次戳中我的泪点,有些动+静的安排还是不错。bt只是导演刻意煽情,哭完之后还是无感(其实更理性的观众是连哭都不会哭吧。而《集结号》虽然没有刻意让观众哭,但观众心里受到的震撼和触动却能持续很久(比如我……不过《我战》这战争片就算拍成这样我也觉得比某些情怀小清新好看多了~~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2

中秋节那天,受台风影响,从早到晚一直在下雨,雨越下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卢米尔南京弘阳广场电影院。

说起看电影,那还要追溯到xx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独自一人闲暇之时,到曹杨电影院看了一场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电影描写了911恐怖袭击中纽约消防局的消防队员参加世贸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灾难片中宣扬美国人性和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实的谎言》历来的美国大片一样,影片推崇的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结,当时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国历史上在抵御倭寇的战争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也有那么多英雄,怎么现在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美国英雄”。

这就是我时隔10年后,今天特地走出家门,冒雨走进影城观影的原因,因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我的战争》全国首映,因为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我十年没有看电影了。

因为知识储备有限,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量的匮乏,我是不擅长写专业性影评的,充其量写这篇小文只能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发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近年来,为了追求电影市场的商业利益,为了追求票房竞争的第一目标,国内电影观众和票房往往不如美国大片,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多年。看《我的战争》我是有了思想准备的,不为观众的多少动摇我的观影决心,也不会因争议纷乱影响我的观影心情。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战争场面更加震撼、惨烈,可见如今的电影拍摄技术借助于电脑特技已经日新月异了。

影片从志愿军九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义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中生死与共的经历,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五义亭峡谷为炸毁美军坦克牺牲的大斧子、小镇突围中掩护战友牺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争夺战牺牲的老梆子、连长孙北川,还有在江面大桥遇袭、小镇突围、537高地争夺战中倒下去的没有名字的志愿军战士。还有那些在战斗中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在营救战场上痛苦不堪的伤员,那些残废而复活的战士,哪一个不是最可爱的人,哪一个不是共和国的英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为正义而战是神圣的,国家的英雄是可敬的。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颂本国的英雄。每个国家都有或着或牺牲的英雄,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美国大片中更是不断向全世界推崇他们在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中的英雄,不断推崇在灾难来临之时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不断推销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观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感到奇怪和诧异。

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族荣誉和自豪感,都有自己的民族尊严和自豪感,都有自己的英雄情结。纵观各国不计其数的无名烈士纪念碑和无名英雄陵墓,这些国家的人们并没有谈论在自己的国家参加或发动战争的正义。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在北京为人民英雄建立了一座宏伟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在共产党上台后安放的。

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国都在歌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没有人过多追问英雄产生的那场战争正义与否,不知道《我的战争》与别的战争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对《我的战争》这么敏感。

其实,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知道和平的价值,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痛恨战争。全世界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各国人民都不愿意置身战争,但发动战争是国家行为,是统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参与战争,所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不是哪个人书写的,而是由历史定论的,看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换柱,不能把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等同而论。记得当年有句经典的话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因此,我认为评论战争的立场决定了对战争历史的态度和对战争背景的审视。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中外影片并无多少不同,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战争片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种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改变中国颜色的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样理解这场因影片和宣传片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战争》最后,在537高地争夺战中身负重伤的孙北川和张洛东躺在阵地上有句经典台词对话:张洛东问连长孙北川“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以后的人是不是还会记得”,孙北川回答道:“会记得的”。

听了这样的话,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时隔数十年,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忘记这些用血肉之躯换来几十年和平的英雄吗?我们还记得这些英雄吗?我们还在喋喋不休的为影片名称争论吗?

影片《我的战争》和影片《英雄儿女》都取材于巴金先生的作品《团圆》,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的英雄颂歌。我觉得,有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结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让我们在尊重自己国家英雄的同时!

不要忘记“我的战争”中我们的英雄!

向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致敬!

第二,在人类战争史上,无数将领以其卓越的领导和判断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他们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命令下,无数勇士赴汤蹈火,踏着战友和敌人的尸体拔下胜利的旗帜。

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想必就是这般场景。诚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的指挥者比骁勇的士兵更加珍贵。不过,在回忆猛将之勇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无论战役战术的指挥多么精妙到位,最终执行命令血肉相搏的,永远是基层士兵们。

《我的战争》这部电影就破天荒地淡化了决策层的运筹帷幄,而是借助普通士兵的双眼,将那段早已逝去的异国战史中的艰辛刻画得入木三分。虽然少了大手一挥之下十万大军齐头并进的豪迈,也难以看到一道电波决定了万人生死之别的大场面,但是剧中普通战士们亲历的跋涉与煎熬,却浓缩升华了那场战争的最根本意义——荣耀属于中国,光荣属于士兵。

这些战士不是“美国队长”一般的超人,也不是“兰博”一样挂满先进**的肌肉架子,更不是集所有英勇气概于一身的高大全形象。这些勇敢而胆小的人,这些对祖国充满爱的年轻人和恋人,为了在战争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经意间走到了一起,最终成为彼此的依靠。

戏里有粗人,食炮火硝烟而成长。他似乎为战争而生,从来不在意下一个瞬间自己会不会魂断他乡。然而,他似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战争,他感到了死亡的威胁,因为他的敌人比他想象的更凶猛。

在弹药耗尽、死而复生之后,他像当初那些单纯的士兵一样,用炽热的信念之火驱散恐惧和不安,再次走进**案。

戏里有女人,还是文艺工作干部。她喜欢勇士们的粗犷与豪迈,深爱着所谓“粗人”身上的英武之气。她虽然心直口快,虽然泼辣直爽,但是在战争的血肉横飞中,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作为女性的无限温情。

无论是朴实诚实的老油子,还是沉默寡言的孤兵,抑或是她心仪的爱人和妹妹,都给了她足够的理由去善良和关爱。

戏里甚至有天真的小姑娘和文弱书生,这些在以往的战争片中绝对不是什么正面角色的“弱者”却在无数的生死考验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位置。一个像温室里的花,另一个像花田里的草。他们本来不属于这个战场。他们本可以在月光下享受甜蜜的爱情。他们的心中有崇高的信仰?

我想未必,在他看来,自己的勇敢也许仅仅是为了不辜负她的期待。然而就是这样的期待,让一个书生化身为可怖的猛士。

影片中没有太多的大规模战斗,也没有太多的历史意义。在这些普通人眼里,这场战争——我的战争不是一部粗犷的史诗,只是一系列为生存而奋斗和坚持的小理想。片中大人物的映像很少,也不具备什么强大的号召力,而战争场面,也谈不上宏大血腥。

三电影《我的战争》选取了钢铁九连阻击、突围、攻坚三场战役,来再现抗美援朝这场保家卫国之战的悲壮与惨烈,体现以连长孙北川和全体九连战士为代表的“小我”,为了保卫祖国千千万万同胞这个“大我”而舍生取义的革命情怀。创作者通过强烈的画面对比、镜头语言的转换、现场感十足的战争特效等,深度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团圆、爱情等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再加上取材于巴金**《团圆》,并定在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这天公映,给这部战争大片赋予了更多对“远离战争、呼唤和平”这一命题的哲学思考。

由作家刘恒编剧的《我的战争》,几乎完全脱离了原**的故事和人物。影片取材于《团圆》,更多是为了取原**《团圆》的名字,其创作用意是以中华文化最看重的“团圆”二字反衬战争的残酷。战争意味着牺牲,牺牲意味着家庭团聚。

钢铁九连连长孙北川在牺牲的最后时刻,想的就是回家和妈妈团聚,最浪漫的是带着女朋友一起回家。这就道出了片名叫《我的战争》的深意——“我”的牺牲正是为了无数家庭的团圆,无数恋人的浪漫。该片塑造的小神仙这个角色,就是为了诠释团圆而设置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孙北川让他照顾文艺兵,其实是避免他的牺牲,父亲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是让他能活下来,在护送完文艺兵返回战场时,战友奋力推开他点燃炸药包和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是为了让他脱离险境,这一切都是为了影片结尾小神仙伤愈回国在站台上与孟三夏的那个相拥。这个拥抱,寄托着无数像孙北川一样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士对于团圆的渴望。从这个层面来讲,该片对于巴金《团圆》的改编用另一种方式做了很好的诠释,使得“团圆”一词在战争叙事中有了强烈的正义色彩。

观众带着今天团圆的幸福走进影院时,也多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影片一开始,从告别的站台上到行进的列车里,无论是美丽可爱的文艺兵,还是九连这些做梦都想回家娶媳妇的阳刚小伙儿,处处洋溢着充满生命律动的活力。刹那间,镜头一转,美军开始对运兵列车狂轰滥炸。凌厉且毫不拖泥带水的剪辑风格,瞬间将观众拉进残酷的战争现实。

即便是久经沙场的九连连长孙北川也无不感叹,美国人不好对付。此时的画面是炸塌的大桥,千疮百孔的列车,萧瑟寒冷的荒野,高地美军冰冷的机枪,还有那些还未来得及走上战场就牺牲负伤的战士……这种张力十足的镜头语言贯穿整部影片的战争场面。如果说前两场阻击、突围战役着力刻画了九连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事迹,凸显了英雄主义情怀,那么最后一场攻坚战的视角更加宏阔,从战前动员的慷慨激昂,到发起总攻时的万炮齐发,再到漫山遍野冲锋的战士和近距离坑道战,它全景式地展现了包括九连在内的集团部队攻占537高地那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就像孙北川所说,这场战斗,或许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分别之战。影片在惨烈的战争情景和鲜活的人物刻画中,传达着主创的情感诉求,契合了观众的情绪宣泄。

从影片九连战士和文工队女兵的人物设置上可以看出,该片战争叙事加爱情叙事的策略非常类型化。三场战役紧张激烈的战争戏是叙事主线,然后以九连连长和文工队队长之间的爱情叙事作为缓冲。孟三夏开始对同为四川老乡的孙北川有点讨厌,后来却逐渐爱上了这位耿直勇敢的军人。

这种情感转变,使这部贯穿战争惨烈基调的影片有了舒缓的余地和情节上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这些文艺战士寄托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九连战士对于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而影片通过鲜花般美丽的文艺女兵从胆怯的弱女子变身为意志坚定的战士,也表现了战争中女人的蜕变,她们手中一枚枚扔向敌军的手榴弹就是见证。

《我的战争》还描绘了战场上的父子之情、父女之情、战友之情。如果说,该片震撼观众的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那么打动人心的则是这些沉甸甸的情谊。

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一举奠定了新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大国地位,使我们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机遇期,每个中国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为祖国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这部影片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思想性及现实需要,都来得正是时候。正如影片所表现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我们不怕也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即使在和平时期,我们也要时刻不忘战争忧患,真的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赢。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3

鸦片战争电影观后感1

这个国庆节,应刘老师要求,我观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电影可精彩了,我经常情不自禁的在为那些中国的战士们加油、打气,为他们的勇敢感到自豪。

电影讲的是:在清朝的时候,鸦片泛滥。皇帝派林则徐去治理鸦片。当林则徐来到了广州后,他看到了许多人因吸鸦片而死去,心里非常难过。他马上派人去销毁鸦片。整整经过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把外国的嚣张气势卷进了咆哮的大海,郑重地向外国人宣布:我们中国人是一个不可欺辱的国家,你弄多少鸦片,我就烧多少,一定要打掉你的嚣张气势,看你还敢不敢再来骚扰我们!但贪婪的外国人不肯就此罢休,他们给了皇上写了一封信,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中国字,表示他们要占领我们国家的决心,很像一封战书,皇上很是头痛。

这时,一个名叫琦善的人,以林则徐销烟所谓的种种过错说服了皇上,以除掉林则徐,自己当上了“钦差大臣”。琦善可坏了,他登上宝座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皇上,去跟洋人讲和,并答应给洋人赠送美女、食物,但洋人的贪婪不但没有满足,反而继续发起战争。当时的清朝非常软弱,使得中国的香港变成了英国领地。不仅这样,还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大败。终于,皇上看清了琦善的真面目,他又让林则徐继续担当钦差大臣。

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想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时代,这是用多少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战士们为谁战斗呢?当然是为了中国而战斗,为了我们老百姓而战斗。电影中,虽然我听不懂洋人在讲什么,但我感觉,他们肯定是在侮辱我们中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就像现在钓-鱼-岛,被日本人占领着,还常常欺负我们的渔船。难道,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吗?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一定要强大起来,团结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抵抗外国人!!

鸦片战争电影观后感2

我一直都忘不了那一组镜头:虎门炮台的守将关天培在开战之前,先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让手下人带回祖坟,然后散尽全部家产,以鼓励战士们死战。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王朝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无法击沉敌人的舰船。将士们只坚持了五个时辰,炮台便失守了。士兵们全部战死沙场。浑身是血的关天培面对敌寇,微微一笑,毅然点燃炸药,英勇就义。

朋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是否被关天培的爱国精神所感染?是否会在脑海中产生“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等字眼?然而除此之外你是否也感觉到了关天培面对敌人坚船利炮的无奈与悲哀?是否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面对横冲直撞的英国战舰,手握大刀长矛的中国士兵尽管神勇无比,却仍然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据历史记载,在160多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定海守军4000人在城中军粮匮乏,士兵每天每人只有极少口粮(约200克)的情况下,仍然浴血奋战五昼夜,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在英国的现代工业面前,我们毕竟太落后了。

然而、比物质落后更可怕的则是精神的落后。

当时清朝那此熟读经书、善作八股的官僚十大夫们的御敌之策让人看了都不禁喷饭,他们认为洋人的腿直不能打弯,纷纷提出用木棍 “扫堂腿”就能让英军倒地不起。多数人还主张“火攻”,援引的依据竟是周瑜、诸葛亮火烧赤壁。这些荒诞落伍而不堪一试的奇谈,只能说明他们的军事思想与社会制度样停留在古代。在广州指挥防御的湖南提督杨芳,见英舰炮火猛烈准确就认为是妖术,便照民间污秽物可以避邪的传说,在全城收集猪羊血、妇人便桶摆在城墙上。惨败之后,昏聩的统治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畏敌如虎,视其长技如神物。这种洋奴思想,一直延续到现代。

中冈近代的历史充满了耻辱,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它不但记在历史中,更应永远铭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落后就要挨打”!

鸦片战争电影观后感3

1839年6月3日,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虎门销烟。

这件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道光皇帝颁发诏书,封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当时,英商正从港口往中国输送大量鸦片,让我们吸食之后,浑身无力,没劲儿劳动、打仗。林则徐到广州后,先惩治腐败,后又运用智谋,使广大官员和百姓团结一致,众志成诚,共同抵抗英国侵略者,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并焚毁了大量鸦片。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中。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看了《鸦片战争》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琦善这个“卖国贼”贪生怕死,做为和谈大使,他不仅不为我们中国人着想,还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赔偿白银六百万两。真是太令人气愤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历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2008年还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以后那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只有从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报效祖国!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4

即将在xx年“国庆档”重磅献映,由香港鬼才导演彭顺执导,金牌编剧刘恒操刀,刘烨、王珞丹、黄志忠、杨佑宁、叶青、王龙华等领衔主演的战争史诗巨制《我的战争》今日首次发布了幕后爆破特辑,**了影片拍摄期间惊心动魄的爆破场面,用最真实的拍摄手段还原了战场上的硝烟,刘烨、杨佑宁、王珞丹等主演纷纷表示,战争戏、动作戏拍摄起来虽然艰苦,但很过瘾。

电影中的爆破场景摒弃了以往战争片的特效制作,全部采用真实爆破。所有演员都感受到了战场的危险,在拍摄过程中难度极大,使影片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

导演彭顺坦言,影片中有很多**场面,涉及很多演员。如今,观众的要求很高。你不能简单地拍摄一个场景并获得效果。幕后需要很多的准备工作,才能完成一个很好的镜头。

所以导演的准备工作不仅是影片的拍摄背景和画面,还有爆破、枪战等。对彭顺来说,这场战争的主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不断与爆破员沟通,确保影片爆破的拍摄质量,同时确保人员安全是首要任务。导演彭顺则表示在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花时间尝试爆破效果,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爆破画面,剧组需要反复进行爆破,保证爆破画面的效果,演员们也需要多次近距离接触爆点,非常危险。

在每一个危险镜头结束时,导演将在第一时间确定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然后确定镜头形象的效果,从而尽可能保证演员的人身安全。

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战争残酷的一面。当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损失多么惨重,我们都必须奋起战斗到底。否则,我们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清末**时期,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苦难证明了这一点。

抗美援朝恰恰是在我国的****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刻打响的,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战。在朝鲜战场上,无数志愿军官兵带着满口的战机和坦克,以朴素**和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奋力反击谈判桌,使世界再次认识到新中国和人民军队。朝鲜战争雄辩地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能在东部海岸架起几门大炮才能占领一个国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仅从这一点上看,抗美援朝战争居功至伟。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完全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为了保卫共和国的和平和人民安宁的生活,无数像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一样的志愿军官兵舍生取义、壮烈牺牲,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伟大的精神。

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暴力方式,用所谓“人性”去判读战争则是掩耳盗铃。正是这个始终把人性放在话语中的国家,发动了一系列不讲人性的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导致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现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恢复历史、揭露真相的旗号,用所谓史料质疑历史事件,用一些粗俗的笑话诋毁革命英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行径多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并善于玩弄偷换概念、模糊标准的手法,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根本不足以全面深入地剖析历史,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一个“毒瘤”。

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前的几年中也曾泛滥成灾,在西方势力和国内少数“精英”的里应外合下,苏共的历史被全盘否定,污点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人心涣散,苏联大厦轰然倒塌。对此,我们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反对一切诋毁革命英雄、取笑伟大历史的行为。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5

《我的战争》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战争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看完这部电影后就来看看小编整理的观后感吧。

篇1:《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一直关注与期待《我的战争》的上线。我曾看完过中、美、韩写的朝鲜战争的书籍,看过中国影片《英雄儿女》、韩国影片《太极旗飘扬》,当然期待史料版的朝鲜战争影片。

难以否认影片《我的战争》在战争场面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惜的是剧中情节难让人动容,好的场景也乏善可陈,一味战火渲染,剧情的散乱,而人性的苍白,使电影变的肤浅平庸,难比肩他国战争经典。

电影叙事时与史料相悖。如历史上的第一战役是中国军队悄悄入朝,神不知鬼不觉,运动中小遭遇战。到第二战役开打,美国人都不相信有中国正规军队进入。影片首部大戏,就呈现首批入朝参战的列车就遇有美机狂轰滥炸,大部队重武器阻击的江面大桥遭遇战。如在时间节点调整一下更符合历史。

影片呈现的中国军队进攻时的“人海”,犹如韩国的《太极旗飘扬》场景,战士地成批成批倒下。海外媒体常指责中国军队人海战术,漠视生命,这样情节易授人口实。

战争与爱情总是影片中不变的元素,用连长遇女老乡酒后失态引发感情戏似乎有情节略显粗糙,没法打动人。优秀的战争片,一定要有爱情戏吗?《拯救大兵瑞恩》没有男女感情线。《太极旗飘扬》里那个男一号有一个未婚妻,没出现在战场景中。这两部片子的情节一气呵成,更为流畅。

传闻影片被要求不出现美军形象,也想一看真假。片中笼统的敌人形象,火力强、坦克猛、飞机炸,仅有追赶文工团姑娘时美军喊“要抓活的”,感觉像抗日剧,只是三八大盖枪换了有窟窿的波波沙冲锋枪。

影片简介把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称为朝鲜四大战役,是在开玩笑了。小学试卷中也有区分“战争”、“战役”、“战斗”的选择题。而朝鲜战争五大战役中美韩资料都是有定论的。2000年杀青的30集连续剧《抗美援朝》已雪藏至今。拍摄的就是大规模的五大战役,动用10万人的部队参演,其中包括亚、欧、美、非等l7个国家的演员和群众演员上千人,力求还原真实。

《我的战争》宣传片引发争议,焦点是片中去韩旅行老艺术家向他们笑脸相迎的韩国小姑娘炫耀当年的入韩,让一些观众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战争永远充满了苦痛和灾难,好的战争影片应是有对生命的'尊崇和战争的反思,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会变的真挚动人。

篇2:《我的战争》观后感

中秋节下午去看的《我的战争》,网上买的票,15.8元,下午13:55分开始,影院排片 不多。散场的时候看了一下,上座率大概一半以上,估计40-50人,不算太多,不过凭 经验觉得也还可以,有些好莱坞大片在这个时段还不如呢。有些是全家来的,还有老 人。有熊孩子观影过程中大声说话,前排有人时不时打开手机发微博,影响观影效果。

主要观影感受如下:

1. 电影情节中规中矩,开始有些个笑点。但整体重点不突出,节奏不是很好,有些冗 长,中间犯困了。

2. 战斗场景中的具体战术表现,看看就行,估计也没找有实战经验的顾问。无非就是 飞溅的泥土,爆炸的汽油桶,没有什么突破;冲锋队形确实表现的太密集了;另外,美 国人的重机枪好像是马克沁,这个应该有问题。美军的火力很猛,志愿军不容易。

3. 就电影而言,本片的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都有当前中国电影的通病。导演努力想讲 些什么东西,但作为观众却不知道他到底要强调什么。电影看完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 地方并不多。导演们想学好莱坞战争大片里的人物表达方式,却只学得其表,反而丢了 自己的特点。这方面,以前的老电影虽然人物刻板,但却又让人感觉表现自然,而非现 在的过于做作。

4. 就电影本身而言,本片还有各种问题,跟《上甘岭》、《英雄儿女》等抗美援朝老 电影比,差距还是很大。但本片是近几十年来第一部真正公映的直接描述抗美援朝战争 的片子,希望能起到抛砖迎玉的作用。其实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的不错,《智取威虎 山》就挺好,不知道这方面,内地导演在干啥。

5. 导演是香港人,可能刻意淡化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九连里面至始至终只有连 长,没有指导员。当时部队里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是客观事实,刻意回避反而显得 不真实。大战前喊的口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窃以为当时实际喊的应该是中国人民 志愿军万岁。

6. 连长一口一个弟兄们,极少说同志,这也是近年来此类影视片的通病,包括《集结 号》。按我的理解,在那时的TG队伍里,更强调的是阶级友情,同志这个称呼应该是更常用的,这从老电影里可以看得出来。TG的军队是政治挂帅的,而从电影里让人感觉不 到这是共产党的队伍,看不到当时百战雄狮的精气神,更多的是一股匪气。现在此类战争影视作品,都喜欢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去代入那个年代的人物,而妄顾那时的实际物质、精神层面的东西,老瓶装新酒,因此拍出来的人物总让人感觉有点假,感觉脱离那时的生活,是穿越到过去的当代人。

7. 电影大战结束时,孙北川问小神仙,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做的事,小神仙回答,会的,一定会的。 我想,这也是本片主要要表达的东西之一。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联想到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对抗美援朝的否定,对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的污蔑,我们有责任坚决反击。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都没丧失自信力,何况现在?

8. 电影最后火车站的场景很唯美,也很感动,感觉模仿了苏联老片《雁南飞》的最后场景。本来前面有点犯困了,但到这一幕时,在音乐的衬托下,却让人鼻子发酸,幸福来之不易!

9. 演小神仙的应该是个台湾演员,一口台湾腔,演的是个闽西孤儿。前面容易让人出戏,到后面却还不错。最后在车站和孟二夏拥抱在一起,一边是感动,一边觉得最后让这小子捡便宜了。不过影片前信那一场景,应该暗示他对孟三夏有感情。

篇3:《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虽然不是什么行家,看不出剧情和武器有什么bug,不过看到了有些军迷的吐槽也觉得这电影的情节安排并不是很用心,是啊仔细想想我也不知道我军被美军空袭之后怎么就开始主动进攻了呢……更别说我看不出来的和史实的出入还有多少了。

而《集结号》有点就做得很好,战争场面不多但镜头处理让人舒服,大场面有利于观众对战争情况的把握,不会一脸懵逼看着炸弹子弹手榴弹爆来爆去飞来飞去,却不知道谁该赢谁要输了23333~而且《集结》战争情节紧张揪心,一波一波的跟植物大战僵尸似的,结构很清晰and磨人and刺激,然而更讽刺的是人家的重点不是在这!!后面大篇幅的表现战后的情感才是重点好么。

《我战》叙事不如《集结号》清晰,主题没有《集结号》深刻,太过传统和主旋律,呈现的方式不够有新意……事实证明电影质量不够情怀来凑的做法如今观众已经不买单了。(我真不是来给《集结》打广告的,只是爱上战争片就是从它开始的……)

但刘烨演技好评,影片色调好评,电影中间还是有两次戳中我的泪点,有些动+静的安排还是不错。bt只是导演刻意煽情,哭完之后还是无感(其实更理性的观众是连哭都不会哭吧)。而《集结号》虽然没有刻意让观众哭,但观众心里受到的震撼和触动却能持续很久(比如我)……不过《我战》这战争片就算拍成这样我也觉得比某些情怀小清新好看多了~~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6

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是这样美好,可你是否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吗?这些可都是战士们用他们的点点滴滴的鲜血换来的。

在这战争的文章里我们看到的`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争,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的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了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健儿们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麻雀战……是一向骄傲的日本特工陷入了敌后战争人民的汪洋的大海里面。一个个19路军队沉着冷静的对付敌人的大炮和烟雾弹,让敌人没有可乘之机。

虽然我军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经不起敌人的反复追击,及经不起敌人的炮弹和他们新研制的武器,让我们的八路军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是被毒气弹给毒死或熏死的。所以哪怕我们的八路军的军队在厉害,在精细,也斗不过敌人的炮弹和烟雾弹,只有我们的快速和敏捷,先把敌人的老窝给端了,才有可能打败侵略我们中国的敌人,把他们给赶出中国,永远不再让他们,不应该是永远不再给他们走进我们中国一步,,如果他们一定要进来的话,我们一定也会相反,让他们滚着出我们中国的土地。当那个时候,我们就胜利了。

同志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在振兴中华!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7

影片四段给我很深刻的感受。1、军官命令手下新兵杀死无辜老奶奶的时候。2、日本兵把还活着的细菌试验者装进麻袋活活烧死的时候3、男主角要杀日本学生时痛苦的回忆和激烈的思想斗争。4、男主角把枪口对着自己用枪把掉进沼泽的日本女大学生拉上来。

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两个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魂。

为什么会这样呢,值得我们深思。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主题,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

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8

看完《战争子午线》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就如那大海的波涛一般,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讲述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苦的1942年,一支由十二个红军中的孩子组成的特殊队伍,在一个叫“老兵”的孩子带领下,抬着腿受重伤的排长,按照一纸残缺不全的“沿着长城西进”命令在古长城上前进着,年轻的女护士也在同日寇的一次遭遇中走进了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女护士看着这群孩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丢下一个伤员,而在现实的战斗中,却一个个地倒下……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在梦想与现实的较量中,这群孩子义无反顾地为抗日战争默默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那个思念妈妈的孩子,在生死攸关之时,只留下了一声对妈妈的呼唤;那个饥渴难耐的孩子,在弹尽粮绝之时,把仅存的一点粮食给了别人,最后在幻梦中死去;那个被称为“老兵”的孩子,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已经有八年军龄了……他们在抗击敌寇的路上,一路昂首挺胸,坚强不屈,置生死之度外,丝毫没有恐惧害怕的神色。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是这样吧,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却没有好好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可不曾想过,在这群孩子的身上,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多么熠熠生辉;当我们在饭桌上挑三拣四的时候,可不曾想过,在那个年代吃上一次可口的饭菜是多么来之不易;当我们赌气和父母吵架时,可不曾想过,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沦落成了孤儿……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动于他们的热情,还有他们那颗炽热火红的心。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听到了英雄们在战争中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敌寇的.动人场面,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那可敬可爱的英雄人民,那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那至诚至厚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革命先辈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正是为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拥抱崭新的明天!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9

甲午战争士邓世昌率领的中**队与日本在海上的激烈战斗。

原来,我国的清**非常腐败,是一个弱者,只会求和,要不,就是在战场上举白旗或逃跑,在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勇气""胜利""坚强"······这几个词,清**里的人好多都是贪生怕死的人,他们给我们中国人抹了黑,丢了面子。

邓世昌是个满腔义愤的爱国使者,他愿意为百姓舍身取义,愿意为百姓付出的人。所以,邓世昌非常受百姓们爱戴,谁见了或听见了邓世昌他的名字,都悔扬眉吐气,夸赞连连。

邓世昌的脾气很"倔",做什么事都是如果不让他做,可他非要做知道上面同意之后再做,要不就是自作主张。

刚开始,邓世昌请求上面同意去与日本人打仗,可是,清**里的许多人都希望求和,不敢激怒外国人,怕他们来想来挑战。可邓世昌和他的"船员们"却希望和那些为非作歹的日本人好好地打一仗,不管自己是生是死,但他们都想为百姓、为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士们好好地打一仗。

邓世昌他们的战舰是"致远"舰,他们去打日本的"吉野"舰,邓世昌还不顾一切去保护"定远"舰,但在邓世昌的舰队里还有一个清**的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而且还不可饶恕,他杀死了一位宁死不屈开船的"将士",就是应为想调头船头,为了自己的心愿而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他是一个死在那种为非作歹的小人手里,他的兄弟们为他报仇,应为他是一个光顾自己,不顾别人生死的小人!

最后,邓世昌一次又一次地进攻敌人。邓世昌虽然最后死了,但他宁死不屈,希望人民过上好日子。他们都活在我们心中。

看完甲午战争,我将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10

《甲午中日战争》十分确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实力,异常是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诠释得相当深刻和到位。当时慈禧太后一心忙着万寿庆典,清政府腐败无能,整个政府和皇族穷奢极欲,国内民不聊生,军队同政府一样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军队毫无战斗力。而此时,日本明治天皇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苦心经营联合舰队,日本国民不分男女老幼,无不忠勇奋发,以战胜清国为己任,军国主义的理念深入日本社会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个日本人,在应对中国时都变成了残忍狠毒的凶手。

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虽有偶然,却又是必然的,落后的军备加上部队纪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设备精良的日兵的对手。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日两国最终走向了反面,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复深思。无可否认,战争中清兵中那些士卒们是勇敢的、爱国的,这是战争中最温馨动人的爱国心,也是最残酷的现实,以自我的身躯扑向日本人杀人不眨眼的洋枪火炮,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爱国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愿历史不再重演,愿国家繁荣富强。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11

今天下午,我们要去看电影。来到学校,我迫不急待地想,啥时出发呀?我都等的不耐烦了!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要出发了!我马不停蹄的赶往目的地——电影院。

到了电影院,我们陆续走进电影院的入口,找了个位置坐下。过了一会儿,电影院的灯都关了,荧幕上亮起来了,哇!原来题目是“鲁冰花”!开始了,台下鸦雀无声。首先我见到一位叫古阿明的小孩和他的姐姐茶妹在摘茶叶。哦,原来他们家穷,在打工赚钱。他们做完了,到茶场主人那交货取钱了。取了钱,就在一路笑声中回家了。在路上,他们见到了一位大叔叔在画画,由于那位小弟弟古阿明也喜欢画画,所以也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了……后来那叔叔把画送给了他,他高兴极了!古阿明还要他签名,那叔叔开了个玩笑,在画上签了“傻瓜”两个字,弄得全场同学哄堂大笑!

后来,大叔叔成了他们的美术老师。他很欣赏古阿明富有想象力的画,想让他参加画画比赛。但一些人都为权为利要让乡长的儿子参加,结果古阿明落选了!

最后,古阿明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生病了,家里穷,付不起医药费,而且他的梦想——参加比赛也落空了,因此十分悲痛,给他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

他死后,老师把他的画——《茶虫》寄到美国参加国际儿童画画比赛,得了世界第一,成为了天才儿童。每人都十分伤心,这么好的人怎么死了呢!而且古阿明的生命才短短!

啊!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古阿明这颗富有想象力的美术天才就这样陨落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同学都在檫着泪水,大家都在惋惜,都痛恨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们。。。。。。我真希望古阿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那样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这些热心的老师同学一定都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治好病,帮他实现梦想!这影片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能太死板,要大胆的展开富有想象力的翅膀!

含着眼泪看完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语,没有宏大的场景,用朴实的语言和朴素的镜头讲述了一个有绘画天分的小孩和从省城调来的郭云天老师之间的故事。

姐姐古茶妹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优秀,从小勤劳懂事;弟弟古阿明调皮捣蛋,成绩最后一名,但是画画特别好。妈妈在阿明小时候因为得了肝病没钱及时医治耽误治疗去世了,只留下姐弟两个和种茶树的爸爸相依为命,爸爸虽然疼爱儿子,但是脾气暴躁,常常因为阿明调皮而揍他一顿。

一天放学坐着竹排回家的姐弟两个在河边遇到了在河边写生的郭老师,一番交谈之后,得知阿明会画画,郭老师就让他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创作。阿明小小的人儿,但是观察很仔细,郭老师对他的评论深表赞许,还把自己的画儿题名傻瓜送给阿明。第二天在学校阿明才知道原来昨天叫做“傻瓜”的人,竟然是从省城调来的新美术老师。新来的郭老师并没有因为阿明冲撞他而像其他老师那样揍他,而是笑呵呵的让他离开。阿明觉得新来的老师好奇怪。

阿明参加了郭老师的美术班,每次画画都画得又快又好,郭老师特别赞许,准备推荐他参加县里的绘画比赛,但是其他老师因为惧怕乡长,一致推荐乡长的儿子参加比赛。而此时阿明也跟他妈妈一样患了肝病,得知自己无法参加比赛,气愤的把家里的画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画画了。参加比赛的乡长儿子得了个第二名,这在学校史上也是极大的荣耀,于是其他老师就开始嘲讽郭老师没有眼光,郭老师气不过,和老师们动手打了起来。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天气里,郭老师来到阿明家跟他们此行,还把自己的画纸和彩笔送给他,叮嘱他一定要坚持画画。临走之前,他还专门跟阿明要了他的一副签名作品《茶树虫》。

阿明去世了,带着他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郭老师带着他的画拿到国外展览,得了第一名……

老师一向被给予很多的光环,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孩子,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天分,给每一位孩子给予关注,给他一片自由的空间,这样每一位孩子都会成才。

在电一影里面,鲁冰花用来象征母一爱一,它开满乡间田野,就像一妈一妈一的一爱一一样虽然短暂,却无法忘怀。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地上的娃娃想一妈一妈一 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一妈一妈一的心呀鲁冰花 家乡的茶园开满花 一妈一妈一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一妈一妈一的话 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啊…啊… 夜夜想起一妈一妈一的话 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我喜欢古阿明和古茶妹唱的这首歌,天上的星星不说话,他们在黑夜中给了孩子母亲般的抚一慰,地上的娃娃想一妈一妈一,盼望着属于他们的幸福。听完后我觉得我好怀念我一妈一妈一了,离家在外才有想念一妈一妈一在家时却不知道多和一妈一妈一聊聊天没,每天只知道做自己的事,“世上只有一妈一妈一好。”把这首歌送给所有的一妈一妈一。

在阿明生前,只有郭云天老师说他是天才,现在都说他是天才也没用了,因为阿明永远不能作画了。”茶妹的话是那样哀怨,我们在惋惜的同时深深觉得世道的黑暗。 正是因为教育的死板,与社会上的不一良风气牵引着人们,当大家发现沙滩上有一颗珍珠时,它已被腐化了。

我相信有很多的小古阿明在某个角落,或许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他们,千里马在呼唤着伯乐呢。我们应不应该抹杀他们的兴趣一爱一好,让他们的才华埋没了呢?回答是:绝对不可以。让我们认真得对待他们吧,难道要出现多几个古阿明的消逝,我们才来后悔吗? 富有想象力的阿明被老师们说成是差生笨才,说他的画没有林志鸿好,他画什么看得懂吗?他的画在那些主任老师眼里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时是个功利的社会,阿明家里穷,村长儿子家里富有,老师们为了巴结村长,当然不会让古阿明参加美术比赛咯。教育的不公平真让人气愤。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同等的机会,为甚么不给他一个机会,或许阿明就不会…… “对于孩子的世界除了玩吃就是想象力了。”我觉得有想象力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想出很多东西来。

想像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增进自学能力,提高创造能力,所以对孩子的想像活动,要热情鼓励,不要轻易地以“想入非非”批评孩子。

《鲁冰花》是一部儿童电一影,主要讲一位具有绘画天赋、想象丰富的乡村穷苦男孩古阿明,因他的画法与传统的追求画要画得像格格不入,并不被老师们认同。而那位来自城市的美术老师郭云天就很欣赏他、支持他,还多次帮助他。可是命运弄人,古阿明在失去参加绘画比赛资格后,有因肝病的恶化,结果夭折了。老师不满古阿明失去资格,与另两位老师打架后走了,带走了古阿明的画,去向世界展示并得到肯定的故事。

影片开头就播放《鲁冰花》这首歌,我听着这首歌还以为这部影片是讲关于母一爱一的,可不是。古阿明从小丧母,他对母亲的印象也很模糊,在他想画母亲时,还要问姐姐母亲长什么样,但姐弟都还记得母亲唱过《鲁冰花》这首歌,他们也最喜欢这首歌。可以说这首歌是贯穿整部影片的,营造了一种悲伤与思念的氛围,触一动人心,在影片结尾处更是一颗强有力的催泪弹。

影片的镜头投向湖光山色的美景,影片中房屋是低矮的,古阿明可以看到辽阔的、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绿绿的森林,还有清澈的河水和灰色的水牛。这可能是他艺术想象的来源。他看到的世界很美、很大、很生动。而我们现在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看到的是无趣的高大的水泥钢筋所成的巨人,看到的月亮也会少一半,暗淡许多。听到太多的喧嚣声,心也浮躁许多。我们可能已不懂什么是美,可能以花花绿绿、色彩鲜艳为美。不知道如何享受宁静之美!

郭云天老师是由台北大城市调到台南水城小学担任美术教师,他在学校里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其他老师有明显的不同。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军事化、格式化,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有所规定。郭云天他就很不理解他们的教育,当他发言时学生毕恭毕敬地站着听,他总会说:“放松点,不用那么拘束。”他也多次强调美术课时学生可以自一由发挥,不要拘束于老师的教导。他应该是每个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因为他经常微笑,不主张体罚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一起玩游戏。即使是在听学生格式化演讲,他也不管,私自离开去与学生玩“一二三木头人”。我小时候就希望老师能更亲近学生,与学生玩耍,和学生成为朋友。可那都是幻想,我的老师都挺高高在上的,好点的老师就还会关心学生的,但没有让我觉得亲近!我那时常想我以后当老师一定要和学生一交一朋友,深入学生之中。我认为现在的有些老师不是不想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以前可能也有我小时候的想法,只是人在一江一湖身不由己,在体制内就按体制的规则办事,他们有时候可能真的很累!

因为郭云天老师自一由的教育理念,他才会发现绘画自一由、想象丰富的古阿明。郭云天欣赏阿明,还走访阿明的家,关怀他的家庭,带学生去帮他捉茶虫。他觉得阿明的画新颖特别、想象丰富,不是简单将事物原原本本地画下来,他就想推荐阿明去参加绘画比赛。可是,遭到其他老师的反对,理由是阿明的画没人能看懂,根本不像话。郭云天老师势单力薄,阿明最后没办法去参赛,老师愤怒地打了另两个老师,气愤而走。我相当佩服这位老师,他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没什么人支持他,即使他不会获得什么利益,即使会失去自己的工作。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选择随大流,不愿冒险,将自己压抑住,失去个一性一与主张,很少会爆发,常常选择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云天老师最后那两拳暴发了他对那里的制度与思想的不满与怒气!

影片有一句话很触一动我,是古阿明说的。他说:“好像有钱人家的小孩子什么都比较会。”小孩也开始认为钱可以将人分为两个等级:富贵聪明的人与贫穷愚蠢的人。有钱就是有用的标准。这太恐怖了,太悲哀了。在孩子童话般蓝色透彻天空也开始飘舞着纸币的云朵,开始被钱所困扰。那句话体现了古阿明的感伤与无奈,他也已一习一惯了他这种家境所遭到的不公平。大人世界的金钱观与地位观已渐渐残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抑制他们无限的可能与想象,可能以后孩子动不动就谈钱,甚至认为谈感情伤钱!担忧中!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听到这首歌,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直到现在才知道,在这动听的歌声背后,有着一个伤感的故事……

《鲁冰花》作者钟肇政,该书主要描绘了小男孩古阿明的形象,他家境贫穷,调皮捣蛋,成绩中下,可热爱画画,痴迷于色彩,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超高的绘画天赋,受到指导老师的青睐。然而,当学校推选代表参加画画比赛时,古阿明却遭到其他老师的竭力反对。无奈,他只能错过本次比赛。之后古阿明心灰意冷,好在指导老师郭云天的开导下,将他的画《茶虫世界》寄给了国际儿童画展,不久郭云天却被迫辞去教职。当阿明的作品得了特等奖的消息传回他的.家乡之时,他却在一个雨天为救吃了毒药的小猫而淋了雨,随着病情的耽误于几天后离开了人世!

当我读到阿明无缘于那次绘画比赛的段落,我十分愤慨:为什么不推荐他去?他有夺得桂冠的实力啊!就因为他家境贫穷?!所以就推荐毫无灵气、可家中有钱有权有势的普通学生!这个社会,是否还处于人人不平等的阶段?我想是的。有钱不一定有才华,没钱不一定没才华!读着,心里渐渐郁闷起来。

古阿明的画独一无二,在色彩的搭配上也颇有个性,例如,他有时把树木涂成大红色,有时水牛被变成绿牛,有时涂黑天空,或涂上黄色、紫色。看了古阿明的画,老师们多半都皱着眉头,只有指导老师郭云天十分欣赏他的富有创造力的画。

这使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猪屁股带来的烦恼》一文,故事说一群学生去写生,画猪,其他人不谋而合都画猪头,只有男孩孟晶明蹲在一边,画猪屁股。结果,他被美术老师、班主任和家长狠狠批评。画还被藏起来不让参加展览。之后有一位喜欢画画的科学家来到学校,看了同学们的画皱着眉头说:“怎么都是千篇 一律?有没有另一个样子的?”孟晶明那张猪屁股朝前的画此时此刻才获得科学家的称赞,说他是个个性鲜明、不人云亦云、具有创造力的孩子。

我想,孟晶明和古阿明的情况相似,他们的画都是受到别人的否定和排斥,只有寥寥少数的几个知音,孟晶明是幸运的,而古阿明较之悲惨。这位画界小天才,还未在世上做出一番成就,就这样早逝了,他不知道,等着他的,是一张从南美一个陌生的国度寄来的奖状……

鲁冰花谢了,留下粒粒种子,明年又会开出一片黄色花朵点缀人间,在这一开一谢之间,使茶园得到养分。然而,人世间可贵的天才之花谢了,到底会留下一点什么呢?

轻轻合上书页,我想呐喊,呐喊命运对古阿明的不公!这个世界,真的太不公平了!耳畔仿佛又传来那首被世人传唱的经典歌曲《鲁冰花》: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12

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虚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但我们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必须要打掉日寇。”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这时船开得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大臣的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战火炮声在一个接一个地带走热血的战士时,皇宫里正在看大戏,这样的政府怎会胜利。可是我们还是有不少爱国的热血男儿,就是这场战争,使得他们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

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甲午大海战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可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13

影片《我的战争》中有一句令人深思的台词:“你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思考的问题!

影片从志愿军某部9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里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和生死与共的经历中,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

60多年过去了,那场要美国人做了几十年恶梦的抗美援朝战争,一举奠定了新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大国地位,使得我们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机遇期,每个中国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为祖国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这部影片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思想性及现实需要,都是一场‘’及时雨‘’。如影片所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我们不怕或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

即使在和平时期,我们也要时刻不忘战争忧患,真的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赢。

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14

自从CEPA签署以来,港片北上大势所趋,在内地审查和市场环境下,加上香港电影一直存在的浮躁创作习气,导致这成为港片逐渐迷失和下沉,香港电影最成熟的类型经常水土不服,成长于港岛本土的喜剧片、爱情片等为了迎合内地观众刻意夸张反而不伦不类,而警匪题材则需要加入新的类型元素,比如《窃听风云》系列加入窃听刑侦元素,而今年大火的《寒战》则是以警匪为名的政治惊悚片。而在动作类型上容易陷入古装题材的窠臼,而一涉及历史,香港电影人的历史观的局限导致影片捉襟见肘,而现代题材的基本只能在大陆以外打,那就是要么在香港打,要么到东南亚或者更远的欧美世界去打。

为了打出格局,对内地票房有野心的华语现代动作片基本都得打出国门,早已经扬名国际的成龙自然不会局限于香港,但又要在感情认同上尽量本土化,所以《十二生肖》是最合适的题材,而到欧美世界抢回国宝,则成了最合适的处理方式。所有电影的英雄都要有动机,《十二生肖》人物行为的动机很明显:爱国。这是香港出身的电影人最容易找到的价值观认同方式,也符合成龙一贯的价值表达。

在整个华语片视野中看成龙电影,成龙的贡献依然在类型片上,而不是龙、中国之类的精神图腾的代言人,《十二生肖》找到了处理人物动机和价值观最简便的方式,剩下的绝大部分还是成龙招牌式的打斗,而对完美动作表现不惜余力的追求才是成龙最值得尊敬的地方。在58岁的成龙身上,依然看到华语圈电影人罕见的勇气和创造力,商业类型片不仅不意味着简单粗暴,更是需要充足扎实的准备和追求巅峰的创造力,才能将电影人擅长的类型风格发挥到极致。成龙早期的动作喜剧主角都是正直单纯的小人物,身上有淳朴的亲和力和搏命精神,后来的成龙将自己的动作片所能冒险的领域无不追求极致,到了《十二生肖》依然如此,而当初那个动机单纯的小人物依然活在成龙电影里。片中的JC的动机转变也十分简单,但当年纯粹的热血正直被包装家国情怀太多,也未免遗憾。

近年来内地很多电影都在探索类型片,但对类型片的研究浅尝辄止,对类型本土化的更不知所谓,除非有黑马出现,《十二生肖》这类电影就是观众最值得信赖的,因为有清晰的预期,并能不断得到惊喜。看到《十二生肖》,我感到遗憾的并非影片里强行植入的生硬的民族主义价值观,而是成龙这么多年在他本应全力以赴的领域之外,浪费了太多精力。内地的环境之下,你想得到更多,就要做很多不情愿的事,如果成龙全心做好电影,他在观众那里其实可以得到更多。其实,与一个价值观不普世的集团谋皮太久,也会影响电影主题的表达。成龙得到了很多,但也付出了代价,其中重要代价之一,是浪费了最后能多拍几部好片子的机会。

但在《十二生肖》影片结束后,看到成龙惯有的NG镜头里亲身上阵的拼命劲儿,联想到片子里满堂华彩妙趣横生的动作场面,简直有觉得成龙近年的行为都可以原谅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0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