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10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10篇)

【#作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10篇)#】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欣赏水平,要想写作品名的观后感从哪个角度切入描写比较好呢?大家好趣祝福的编辑今天要介绍一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可以借鉴一下说不定会有灵感呢!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看银幕,我觉得我住在充满烟雾的南京。我为眼前人民的痛苦所伤;我为日军的卑劣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南京的勇敢战士所感动。

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现在,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交错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尖叫声和枪声。

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和最亲爱的家人。与此同时,一批来自秦淮河的妓女也在教堂避难。

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

妓女们站出来代替十三名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责任,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后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后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只有死。

妓女的地位很低。据说他们冷酷无情,但她们所做的是有义义的。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南京危难之时,正是这个谦卑的人给了他力量。

看电影时,我一次又一次地哭。我真的很想哭。我的心是如次的沉重和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

我真为日军官兵受到的思想教育而深感痛心。我也为中国的腐败而哭泣。如果当时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己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由勇敢的战是勇鲜血赢得的。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决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鲜血的革命先烈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2

从这种艺术效果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历史之外的数字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电影之外的艺术,此时的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去欣赏的艺术品,它的精髓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扬,这也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之一,即:艺术。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南京大灾难的理解更有可能展开。战争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战争的记忆仍然是我们不断回首的。在当下我们时刻强调的“不要忘记”其实说明了我们对于记忆被时间湮没的不安,也喻示着我们对于新的时空中对过去的剧烈的擦抹的警觉。

我们强化记忆的要求提醒我们战争的历史随着时间而变得遥远,对于从未经历战争的几代人,召唤记忆其实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真实的强调,而是对于鲜活记忆的召唤,对于历史的“活的意义”的召唤。我们并不试图将战争的经验变成书本中的记载,这种记载和研究的工作是不可能中断的,而我们的忧虑在于记忆会变得无足轻重,有责任担心过去被他人刻意地篡改和我们自己的下一代的遗忘。所以,纪念、伤悼和不断的提醒的意义在于把过去变成今天和明天的内在的动力。

记忆的功能是把今天的合法性纳入历史记忆。历史赋予了我们面对未来的丰富的可能。这里其实展开了中国所具有的价值的高度。

可以说,这是对全球化时代中国苦难史的重新表述,通过这一表述,中国和世界再次获得了对生命命运和价值的重新质疑和思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11122725 翟碧薇

——可歌可泣的妓女救赎史

很早就看过这部大名鼎鼎的影片。从理性看,我认为张导的一些细节尚欠考虑(下文详述);从感性看,着实被人性的光辉打动了,片尾不禁黯然泪落。

这次在考虑选择哪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时,确实破费踌躇。抗日战争时期,凶神恶煞的鬼子,凄惨哭号的平民,奋勇捐躯的士兵,由这些个元素拼凑出来的电影汗牛充栋。结局不过是中国人民凭借勇气和智慧的失败。当然,必须有受害者在前面激励主角。

这样的电影看两部确实感动,无奈乎拍滥了就落了俗套。之所以选择《金》这部争议太多的影片,是因为它是继《让子弹飞》之后我认为最有革新精神的国产影片,而且其中的爱国情怀是由一群妓女(争议最多)所完美演绎的。

《金》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同是1937年惨烈无寰的南京,张导却将故事缩小到十三名(注意数字,很重要)教会里的女学生和十四名市井中的商女身上。至于假牧师和假男孩,他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剧情比较简单。李教官率领的一支军队救出了被困的女学生们,却因此不敌日军壮烈牺牲;女学生们逃进温彻斯特教堂,同行的还有前来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miller;商女们为避难强行闯入了教堂,这两个阶级的女子不断对立冲突。期间商女头领玉墨与miller谈判,希望借其美国身份让众女逃出南京。

后来日军来犯,女学生因将地窖借与商女无处藏身而情势危急,miller伪装神父试图感化日军却不见效,一名女孩惨死。还有两名商女为取琴弦被发现而惨死。后来日军以“聆听赞歌”为由派车来接女学生们,十二名商女们和男孩自愿替换她们(十三名),壮美地踏上了不归路。

《金》最大的亮点是将商女——一群为社会鄙弃的边缘人物——所映射的人性光辉的完美展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妓女是任何人都可以鄙夷唾弃的,卑微到最底层。她们在灯红酒绿中也练出了泼辣粗俗的世态。

而作为准修女的女学生们,整日诵《圣经》做祈祷,自觉与上帝距离最近,自视清高,更加瞧不起她们。这是两个阶级的对立。张希望通过最后的拯救展现人性之美和博爱之美——妓女拯救学生。

这一效果也确实达到了,虽然为了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张导不惜将女学生们塑造得“单纯的不谙世事”,对妓女则是“出自骨子的憎恨”;而真实情况应是:作为预备修女的女学生们比妓女们更应博爱宽容,心怀怜悯,决不是一派寻常女孩的俗态。这是第一点疏漏。

片中出现了很多感人的小细节,无一不推动着剧情,又贯穿着“人性”这根总体脉络。小蚊子为了救她的小猫差点送命;在教堂避难时一个军官送来了奄奄一息的男孩浦生,为给他弹奏《秦淮曲》两位商女在取弦时被抓惨死;原本懦弱的伪神父为救女学生们勇敢地站出来,将女孩们护在身后;商女们换上蓝布长袍的学生服,素颜短发的笑容如此纯真……

据说这些细节是为电影情节的需要而编造的,不实用。谁会傻到明知外面枪林弹雨还跑出去只为了一只猫或一卷弦?我却认为这样做才恰恰最符合实际。

妓女的职业、金钱和**易,表面上让她们哭笑不得,愤世嫉俗,但内心的空虚无法填补。因为她们和其他人一样,有一颗渴望爱的心,可以去爱。她们也许还保留着最初的那份单纯。

而猫,弦就是她们爱的寄托。换句话说,男人重命,女人重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自我批评的人不能理解她们的冒险。

第二点疏漏不能叫疏漏了,应是败笔。张导让女学生们决心以死明志以保清白,从而引出商女们慷慨替死的壮举(不能不说张导关注教会女学生们太少了,在她们身上漏洞百出)。然而,**信徒不能自杀,这于叛国罪并无不同。

就算真的要死,她们也不可能随随便便跳下去就完事,须得遵从教义一系列繁复的程序——就算从简,祈祷告解总不能少吧。然而,在另一个场景中,她们唱起了国歌,却忘了划十字。影片看完后我试图回想每位角色,却发现女学生们都面目模糊——即使是主角书娟也几无印象。

关于性格的刻画更加谈不上。倒是她们的齐耳短发、蓝布长袍和一般高的个头记忆清晰,也许张导就是为了将她们作为一个整体符号出现的吧。

相反地,十四位商女的形象都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她们柔媚正宗的南京声音,喜怒哀乐的样子,妩媚动人的旗袍,与历史相比,没有半点不同,而且非常真实。即使在日军即将攻城的关键时刻,她们的形象也令人心碎。

我相信张导是故意将商女——历来为人民所不耻的一群女子——表现得醒目而深刻,却将人人艳羡的女学生们尽可能忽略。拯救不仅是为了那些整天忏悔、祈祷的女学生,更是为了那些生活在底层、最卑微的妓女。他们也能拯救人类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的希望。她们同样可以高尚而伟大。

看完《金陵十三钗》之后不能不想到《羊脂球》和《悲惨世界》。同是妓女,羊脂球的故事荡气回肠,芳汀的故事却令人潸然泪下。包括14位女商人,她们都是诚实、善良、温柔、热爱生活、虔诚的。

可是命运却逼她们走上了那样的道路。她们或许悲愤过,逃亡过,却发现她们别无选择。即便命运如此不公,她们仍然有所爱,有所托,有着渺茫的希望支撑她们活下去的坚强。(289A.cOm 生日祝福语网)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们才没有堕落,在世人眼中她们是肮脏的,只有天使才知道她们的心像从前一样纯洁。

十三钗的命运令人扼腕。然而,这种无畏的救世精神只能由英勇的铁兵、英明的将军和爱国情怀、人道主义等正面人物来诠释,现在轮到她们了。历史的车轮终于停在她们面前,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人性之美与职业的优劣无关,我们的社会也会学会尊重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因为救赎,我看到了不同的笑容,绽放在妓女的脸上,没有魅力,褪去了含铅,纯洁美丽如13岁的芳华。因为救恩,我发现真善美的影子一直伴随着她们,只是因为她们在黑暗中。

因为救恩,她们会唤醒许多困倦懦弱的人,用她们澎湃的鲜血和不屈的灵魂洗刷她们的耻辱,洗刷无知者懦弱的心灵防御。

是的,她们是一群慈悲的天使,降落在人间,向大地播撒真善美的甘霖;她们是美丽的妓女,壮美爱国的救赎者;她们是金陵十三钗。

注1: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见识浅薄还望谅解。全文原创,无一字引用抄袭,考虑不周之处欢迎指正。

注2:文中商女和妓女两词文意无差,只是前者较为尊重,后者略显不恭;如若此处有所困惑亦望谅解。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4

自从看完《金陵十三钗》已然一周,留连之余却迟迟没有动笔写点什么。其实早前业界媒体对该片的呼声一度飙高,自然让人满怀期许。笔者实在小家子气,甚至连坐在影院的当下都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双眼紧盯银幕目不斜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非但没有让人困乏,反而始终让人神经紧绷。不得不说,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还是那部风风火火的《让子弹飞》,时隔一年之久,更让人慨叹这佳片匮乏的大陆电影市场,免不了一番唏嘘。

从影片宣传之初《金陵十三钗》就不断与好莱坞主动靠拢,一方面让十三钗能够大摇大摆的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却让太多潜在暗示影响了观者的心绪。张艺谋数次失意饮恨奥斯卡,不管他本人在意与否,这种遗憾却已然把自己赶鸭子上架,处于尴尬的境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联手严歌苓的这部十三钗也必然要将申奥之事顺水推舟。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懂,奥斯卡的光环再耀眼,也不过仅仅一个公关游戏,得奖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绝不是靠水准就能搞定的事,更何况是涉及到国际话题的最佳外语片呢。

回归到电影本身来讲,片子固然不差。从张艺谋自身找标杆比对的话,确实远超“十面满城山楂树”之流,也算对得起票价,但若真想以经典论之却还是底气不足,言之尚早。对这看似在所难免的失望思考了良久,觉得很大程度上缘于过多的期待。归根结底,毕竟这早就不是《黄土地》那般“单纯”的年代,市场的介入让电影技术的渴求有了买单的对象,可与之俱来的还有让人无所适从的机械感,纵使有恢弘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却始终有种心生斥避的虚幻挥之不。

刘恒的操刀改编的确让严歌苓的故事更加张弛有度。删掉了原作中神父的角色,进而丰富了约翰的人物形象,而十三钗作为故事灵魂般的内核,玉墨、红菱、豆蔻、香兰、美花等十三个风情万种的妓女同样性格迥异,形象鲜明,能将相对庞杂的群戏控制得简而有序,实属不易。然而不同于一般影片的传统模式,影片后半段抛弃了大开大合的叙事走向,“女学生欲跳楼自尽,十三钗舍命代赴会”的重头戏之后,故事却在叙述者书娟的回想中戛然收尾,压抑的情绪无处宣泄,难免容易让人误解为高潮缺失,虎头蛇尾。但客观上讲,其开放性的结尾的确克制了相应的血腥与荒淫,也让故事的升华迎刃而解。

尽管如此,剧本中种种人物行为动机的处理还是显得刻板规整,为了使约翰的转变不突兀所以安排其亡女的情节,为了让玉墨的选择更具说服力于是交代她幼时被继父强奸的悲剧。诸多冲突的化解大多依靠台词陈述,生硬且不够讨巧。再如豆蔻如何逃出教堂,香兰缘何为一双耳环送命,这样关键情节的详略控制还是存在疏漏,以至于影片的戏剧性过于强烈,真实感大大降低。

当然,现在赘述所谓的缺点都更像鸡蛋里挑骨头,在我看来,《金陵十三钗》依旧瑕不掩瑜。特别是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色彩的运用上相比前作更加恰如其分。灰暗的南京城对比爆破中的绚丽彩布、扫射下的破碎琉璃,每一道色彩的运用都蕴含着深刻的隐喻。沉重的战争之殇并不能埋葬国民军的壮烈无畏以及女学生的纯真善良,片中的`每一个画面无不挥洒着国人面对残酷屠杀坚毅抗争的血性。更值得肯定的是,电影并没有流俗于刻意的煽情,配乐的浅淡以及镜头的克制让与悲恸随之而来的愤怒都点到为止,《金陵十三钗》无意利用民族软肋煽动政治仇恨,我感受到最多的,都是一个民族的自醒与自勉。

从最初的好评如潮,到最近的负面新闻层出,舆论的陆续登陆让《金陵十三钗》的口碑喜忧参半,更准确的说,是两极分化。毫无疑问,这样敏感而特别的题材会引起太多爱国之士的义愤不耻,事实上,让我们自己来评断南京大屠杀本就是件不理智也不厚道的事。历史难以再现,质疑也无法控制,但无法容忍的是太多观者都带着可耻的有色眼镜评价这部电影。还原真实就难以避免流血暴力,戏剧表达也必然着力情节特性,主观客观都无力讨好,让金陵十三钗难逃某些孤芳自赏的偏执辱骂。

我相信张艺谋并无娱乐大众之意,特别是执掌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沉重而严肃的题材,选择用这样虚构的故事以“局”概全,以“恶”向善,是他的创作,更是他的胆魄。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不是每个人都敢成为英雄。并非每个人都拥有牺牲的勇气,《金陵十三钗》正是这样一个在战争中激发人性的故事。正因生命无分贵贱,才让十三钗的故事能撼动人们日益麻木的心,而人性本就复杂,太多存在永无好坏之分,“恶俗”二字就更像欲加之罪。所以,那些叫嚷着影片宣扬情色丑化国耻的人,我更想告诉你们,只有简单善良的人才能看见一个美好光明的世界。

电影的产生即因娱乐,但也精妙于其“因材施教”的魅力。倘若抱着重读历史的态度,那《金陵十三钗》绝不是最为合适的选择。但它本身并无错,错在太多轻佻的灵魂正缓缓偏向世界的堕落。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5

一部非常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希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6

看到《金陵十三钗》这个题目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那十二位不平凡,命运多舛的大家闺秀,隐隐中觉得金陵十三钗大抵也是如此,可我只猜中了一半。请原谅我得知十三钗只是十三位青楼女子时的不齿与诧异,在我的印象里千百年在乱世中兴风作浪、被人瞧不起的总是青楼女子。但唯独你和你的姐妹们,你们是乱世中的佳人,而你更是这其中不一样的存在。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迷人的莫过于人的骨气。那个二十六七岁的窑姐突然朝英格曼神甫跪了下来,头垂得很低,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得你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该死个干净利落。1937.12.12,当来到这座美国教堂避难时,你的十二个姐妹浑身解数,使尽花言巧语,并想用美色说服神甫.只有你选择了静静地跪下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你震撼,一个弱女子在危难前竟能有这般胸怀,谁能不为之动容!我也深深地记住了你,这一幕的迷人更甚于你的外貌,仿佛刻在了心里一般挥之不去。玉墨,外表上的美只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我震撼,而精神上的美却最能打动人,让人记忆永远。就像说起王昭君,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国家免受战乱而出塞的美丽,说起唐朝的文成公主,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祖国太平远嫁的美丽。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有一种勇敢叫弱者为弱者的挺身而出。好,有种你们就在这里藏到底,占人家地盘,吃人家口粮,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头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啊?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玉墨,说这段话的时候,你仿佛变成了一位能够保护小丫头的强者,可是你自己知道那只是坚强的伪装。被人抛弃的童年,被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卖笑时光,还有即将到来的耻辱蹂躏摧残。你和小丫头们都是弱者,又或者你比她们更加不幸。历史上无数的弱者,苦难者,一辈子哀叹自己的不幸,一辈子为所作为却渴望他人来改变自己的不幸,又或者一辈子以自己的不幸为借口报复社会,而勇敢的你,却选择了挺身而出。就算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弱者,你也要当一名对这个时代有一点儿用处的弱者。但你不知道,当你说出了那番话时,在我眼中,你便是金陵最强大的女子,你的勇敢值得百年后的每一个强者弱者铭记。你带着自己的姐妹们穿上教堂里数十三个小丫头唱诗的服装,走向教堂外那批垂涎欲滴的日本人,谁都知道,这一走或许再也回不来了,多半也被摧残地不成人样,可你勇敢如你,无怨无悔如你。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高贵蜕变自卑微。我的书娟姨妈远远看见了她的背影。还是很好的一个背影,没给糟蹋得不成形状。玉墨,但在我眼里这就是最美的背影,尽管它变得得丑陋苍老,可就是这个背影,它挽救了十三条少女的生命,它夜以继日地被沉重的耻辱挤压着,这耻辱足以折磨一个女人致死,但它为了能在胜利之日的审判庭上像一道血淋淋的证据一般立着,为了能够洗雪万千女性的耻辱,苦苦支撑着。玉墨,这一刻有谁还敢说她只不过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天生命贱!玉墨,就算卑贱,那也只数去,此刻的你背负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了,是一个高贵而又沉痛的存在!有多少人安于卑贱 ,自轻自贱,殊不知没有人的生命生来高贵,你为他人、集体、社会奉献着想的过程,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时代使然,它不一定会和百年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一样撕心裂肺,但它一定是痛的,当忍受住了这种剧痛,也许生命里才会有一丝高贵。

不一样的乱世佳人,不一样的你!

古往今来,很少有作家把青楼女子塑造成文学作品的正面形象,更不用说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了。当别的作家以残酷、激烈的实地作战警醒读者时,严歌苓奶奶却选择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择了在世人看来无比弱小的群体,选择为受尽了蹂躏的你们说话!玉墨,我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用那三个字来称呼你,尽管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但你们依旧是中国社会不怎么愿意提起的痛,人们对你们依旧只有无尽的惋惜、同情!但真的只是这样吗?你和你的姐妹们的一言一行让我所感受、体会、懂得的,是一种持续的、刻骨铭心的震撼、精神洗礼,是一种高贵,是一种勇敢。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7

震撼、悲壮、体贴、华丽在人性悲剧中一次次绽放

当这部电影盛嚣尘上时,我却丝毫提不起兴趣,看日战争题材的,又是残酷的南京大**,不是我厌倦了,而是我害怕了,我不敢看自己的同胞遭受蹂躏,我想逃避,逃避那血淋漓的历史。这样的一个下午,教研室人都**了,寝室人都**了,看不下去书,打开电脑,却不知道干什么,于是点开了**器,点到了这部电影,只是想打发时间,没想到结局却经历仇恨,之后的愤懑,紧张,再之后的泪流满面以及对人性光辉的深深折服。这部电影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中少有得一部真正的大片。真是一部大片!

影片开始便是战争的背景,接着是逃离,接着一个个角色陆续登场,他们在巨大的生存或是毁灭面前不得不一次次做出抉择,在日军的贪婪好毫无人性可言的魔鬼面前一次一次的做出抉择,完成了自己人性的一次又一次的转变,那种转变让人震撼,让我们这些八零九零后感觉到自己的卑微,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的沉重。

第一次人性的转身发生在那群撤离南京的国民党军身上,他们是一群逃兵战场中得战士,但他们依旧是战士,是男人,所以他们的转身时那样的悲壮,那样的刚烈,那样的迅速。他们本来就要逃离南京,可是在面对日军追抢女学生时,在长官的指挥下迅速的完成了血与火的蜕变,第一次本可以生存,可以选择逃避,然后谁也不说的安然度过余生,可是他们选择了毁灭,但他们毁灭的光荣,毁灭的震撼,毁灭的具有男人气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抵抗日军坦克,用自己的生命在电影的开头谱写了一首战士战斗的悲歌!

他们好样的,他们是男人,军人!即使面对民众的质疑,依然默默承受。

第二次转身时那个美国的假神父,只是为了去给神父安葬,只是想赚钱,只是想在战火中捞点油水的人,看中了教堂的床,开始是个只会调情的风流男子,当面对日军残酷的蹂躏学生时,他没有时间去思考,只能勇敢的站出来,充当神父,无论自己够不够资格,那一刻他站出来了,他是男人,但不是军人,所以在他的转身没有那么的刚烈,但却在显示那异样的光芒。选择一个人离开,还是选择保护那群学生?尤其是当他看到国外的家乡时,他有了最后一次离开的机会。

但他选择了面对,有时候,很容易逃脱,就像自杀异样。人容易死,但留下来勇敢地面对是很难的,但这么多人很难忍受。他做到了。

影片中主角最重要的出场方式是一群娇艳低俗的危难妓女。他们化着华丽的妆,在战争中还能再地窖里打麻将。各个衣冠不整,你不给他们进来,就挪着屁股,穿着旗袍,**进来,没有一丝的文雅。

她们的肮脏与受人鄙视可以从护院的乔治用木棍驱赶她们,可以从学生的鄙夷,以及进而远之中看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商品,出卖肉体的,没有自尊,千百年来受人鄙夷的一类人,他们中得一些人甚至是头发长见识短,可以为了一个耳坠,或者是一个猫,冒着生命危险。

女人,就是女人!可是谁有能想到最华丽的人性转身,就发生在这群妓女身上呢?当玉墨说英语的时候,注定她们是不同的。

学生再次面临被恶魔欺负的局面。她们纯正,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当她们知道真相时,她们选择了中国最常见的抵抗方式,死亡!面对她们跳楼,妓女们再次面临着选择自己毁灭的命运。此时她们中的一些人表现出了果敢而智慧,一些人是迟疑,另有一些人可以说是被逼,女人的对抗方式就是和男人不同。

最后,当乔治准备用自己的人交换学生的生命时,这部电影达到了矛盾最尖锐的顶点,也达到了人性最光辉的顶点!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当她们化妆成女学生时,观众终于能够领悟到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贱胚子,她们的沦落似乎充满的悲剧,充满了不得已,她们也羡慕学生的纯洁,可是生活所迫,她们被逼入了火坑,进入社会的最底层。

影片值得称赞的地方太多,太多。从画面,到声音,再到背景**。尤其是地道的南京话,表达地道的南京姐,将是南京女人的表演!

我在南京学习。我本科有南京的女生,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她们的演技!同时从演员,到**制作,到语言,等等,汇集了很多日本人,很多美国人,这也让我深思,我们是应该保持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仇恨,还是应该的正确的面对历史,反思,然后以史为鉴呢?但大家的工识应该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以保护我的学生和我们的女同胞不受欺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8

题目自拟

上《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心中总是缠绕这样一个疑问:在如今这样美好的时代里,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的不断的去重复那一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全身上下都不能自在呢?如果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我们已经这样做了。

中国现在正风生水起,那段历史怕是永远都不会重来了。读完这本书,结合作者的观点,我想我也许能给自己一个答案。

逐字逐句的看完整本《金陵十三钗》,我立马把它塞在了其他书中,手中像是沾满了南京同胞的鲜血,让我的心中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疼痛感。我不能再做到,看一本小说像是在看台上欣赏他人的戏一样冷眼旁观,不动声色。因为历史给人的冲击就是声泪俱下。

故事的开头是书娟从一个单纯的女孩突然变成了一个女人。这样的开始也表明她即将见证这个世界的肮脏和残酷。背景就是在一个小小的教堂,像是一个密室故事,聚集了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想活下去,但是每个人活下去的可能性很小,在故事的前半段,我们只能零星的从副神甫和神甫的口中,以及间接的描写了解到教堂外面的断壁残垣,而教堂里面却进行着女学生和那些女人们的小打小闹。这样的场面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祥和的时代市井小民之间的矛盾,虽然针锋相对,尖酸刻薄,却是透露着一种生活的安定,因为只有安居乐业才有时间来勾心斗角。

看故事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当我进入到这个故事里的时候,渐渐的忘记了那个战争的背景,可是当那几个从死尸堆里出来的军人进入教堂之后,故事马上峰回路转。接下来的矛盾立即上升为个人与民族生存的问题,真正的残酷与残忍马上映入眼帘。关于战争的血腥与人性的赤裸裸显露无疑。

也许为了给读者一个更强烈的心里冲击,作者直接从性的角度反映人性的丑陋。行书至此,我想能够猜测最后每个人的结局走向了。想必前文将教堂里的祥和只是为了此事的铺垫,在教堂里面越不和,吵得越歇斯底里,结局才会让我们更感动。

我不懂她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难道仅仅是因为要解救这些不懂男女之事的清纯少女嘛,还是迫于无奈。因为单单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贞操这两个字在她们面前是根本不用掂量的,先前的极度自私与蛮横不讲理与之后的伟大反差实在是太大,我不能理解,我同样不能理解另一部文学作品,麦家的《暗算》那些间谍为什么这么的死心塌地,也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的不理解最后归结为,不可理解的事情总有他的道理,那就是人都是深不可测的伟大。

我也不能理解那个时代日本人的悲剧,更不能理解那些汉奸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绝望。当然,文学作品只能定义为对战争性质的破坏,不仅是对土地的破坏,更是对人性的破坏。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十三钗在生命最后的发光发亮。

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战场上血流成河的震撼,更不用说体会到国家毁灭和人类死亡的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无论感觉如何,我们只是一个局外人。但是我们从一个故事里深深的把自己带入就能真切体会到战争本质的残酷与生活的不容易,并且铭记久远。

严歌苓对自己的创作初衷有这样的描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达观,不记仇。我想我还会写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边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

我想我现在应该能够解答自己的疑问了。在现实面前,我们是一定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为了要从中得到多少的教训,或者对另一个民族怀有多少的仇恨,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自己,就像是能够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现其实自己并不美丽,但是我并不对此在意,我能够从心底里接受,我不美丽但是我可以活的很美丽,这才是最重要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9

《金陵十三钗》以小见大,把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再配上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声效,真真切切地将国族最悲情的那段历史摆了出来,让中国观众直面那些在74年前声嘶力竭的严冬地狱里痛苦死去的同胞们,勾起人内心无限的悲哀和感慨!相信通过这部电影的热潮,更多的中国年轻人会对南京大学的历史和现状有更深的了解。当然,仅有一部《金陵十三钗》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这类能够警醒民族的史诗,能够充分展现人性善恶,还原昔日金陵痛史。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要掉了伤疤忘了痛,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际时事和他国对我们的态度,尤其是日本,一个不知自省的民族,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

“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毋庸置疑,历史已替我们验证。我们的今天,是当年那些无畏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记得在纪伯伦的《先知》里面看过这么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我想,她们,原来的金陵十三钗,现在也应当和女学生们,和上帝融为了一体。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啊。

让我来,唱一首秦淮景呀,细细呀。

道道来,唱给诸公听。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瞻园里,堂阔宇深。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0

导演张艺谋说:影片最基本的是人性、善良、救赎和爱。如果拍一部历史片立刻变成狭隘的民族仇恨,那么拍这样的电影是不对的。

我认为这是战争或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仍然同意这一点。

对比之前看过的诸多的经典电影,金陵十三钗依然通过另辟蹊径,用一群本来素不相识的人,在面对战争的硝烟中,走到一起,于是让故事充满张力。而用女性视角来审视战争,从而突显战争中人与人由开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见、贪欲、傲慢、逐步随着事件的推进,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积极、和对生命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这些人类最本源的美好,没有因为战争而泯灭,反而更加的无限的放大,让每一个观者无不动容,这里面没一个是英雄,却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钗别送上开往死亡的汽车的时候,变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同样的南京大**也是一个有历史背景的舞台。虽然这个故事是历史剧,没有多少创新的情节,但这次是对南京战争的完美诠释。心中的爱国主义情节不断中止。观影时,泪中带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感动…看后,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真的很揪心…总是太多的情愫让我无法平静,直到现在,脑海里还全是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触。

翻开历史,女人和孩子历代战争中就的战利品,所以,其他种族的男性对自己种族女性的侵犯会激起本族男性本能的反感和屈辱感。这样一部以女性在战争中的遭遇和表现为主题的电影,歌颂女性的伟大,更显示了男性的不堪重负。影片正式聚焦这一特点,唤醒当时中国人的历史记忆。

一曲软语温存的《秦淮景》,几多伤人愁。这是泪水中的玩笑、恐怖中的温柔,哪怕明知活在死神的候见室,生命也不至缩减到恐惧的单一维度,但这样的动人总是轻而易举被煽情给打断了。虽然影片没有从正面描写当时中**队面对日本军队太无力、丝毫不能保护本国的女人和小孩,可借助女人的悲哀还是将此刻画的更深入骨髓。

试想,如果数十万精英能浴血奋战,30万同胞怎能成为亡灵!数万万姐妹何以造受**!国度沦陷,不得一寸安稳之地!

当然,电影结尾的场景可能会很遗憾,因为少女书娟的虚幻画面太美而成为一种微弱的赞美。这反而让人更惦记**的结局:女孩们不知玉墨们的下落,她们学会了她们的强悍和泼辣,学会像她们那样应对生活的粗暴,用这样的方式记着她们,用一生的铭记来完成一点道德补偿——作为幸存者,无法歌颂牺牲,因为牺牲就是牺牲。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写下自己的看法:更何况,一个风尘女子!况我中华堂堂七尺男儿!

是否应为大中华重新崛起抛头颅、撒热血!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我们希望永远不会有这种无力感。否则,将是个人和国家悲剧中的悲剧。我想没人想让悲剧重演!

后记:在写感触时参考些博文,在此对有同样感触的人说声谢谢!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8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