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叩问课堂读后感 >

叩问课堂读后感九篇

叩问课堂读后感九篇

【#作文# #叩问课堂读后感九篇#】经过趣祝福编辑的反复推敲和打磨这篇“叩问课堂读后感”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如果想要写好读后感,不妨试试用简洁的话概括出自己总的感受,在闲暇时看作者写的作品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我们不妨利用闲暇时间写一篇读后感。我将为您提供一些全面的见解和建议供您参考!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1】

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为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我们应该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法。

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的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剧情,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如果当不上导演,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参与课堂,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她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问题在于,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他人的命根时,学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工具与手段。所以,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人,而非学生的命根,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们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课上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当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这本书,耐人寻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给我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2】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习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习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平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3】

最近认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颇深,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

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周教授在这本书中主要针对目前课堂上(以中学课堂为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判,并表达了自己对真实有效课堂的理解。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书从五个方面把课堂分析的淋漓尽致。

一、莫把课堂当秀场;

二、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

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进退之道;

四、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

五、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既找出了我们现在课堂中存在的弊端,也告诉我们课堂今后的发展,以及老师和学生应如何来面对课堂,如何理解课堂。在这本书中,周彬老师对于课堂的认识谈得非常透彻。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上大的环节到小的细节,读后都让我受益匪浅。当今的课堂如何教,周老师的一句“莫把课堂当秀场”,直接明了地指出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堂,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师爱是课堂的灵魂,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是课堂的血液。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周教授认为:真正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做起,让教师充满教学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里,这才是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4】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习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习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平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

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5】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叩问课堂》。几天的时间,将221页的文字读尽。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用笔勾勒出触动心弦的文字。

阅读后,作者兴奋不已,从一个远离课堂的旁观者的独特视角,解读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看完之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理性思考、简单的分析、生动生动的比喻以及他长期的关注&&

本书是周彬博士以再版为契机进行的系统调整。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教育得分与教育、课堂与课程、成就与成长。他打算全面系统地思考课堂,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

全文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尤其是作者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厌倦了教学,学生努力学习。

我们常常会遇到吃力不讨好的样子,觉得这些学生真的很傻。当我们责怪学生的愚蠢时,其实我们并没有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去照顾一下他们,课后也去和他们多交流,其实他们都是很想学好的,而且上进心很足的,只不过是心里绕不过一道坎常年被在身上的差生的标签,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是学生的帮手,但事际上我们不是一个好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

莫把课堂当秀场一节中很好地指出了,今天的公开课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表演课,不但备课内容要在组里共同商议,就连上课的环节与细节也都是备课组里事先敲定的,甚至教师为了保证公开课的成功,上课教师往往要在同一年级的班级巡回演出若干场,然后再挑选同一年级最好的班机进行正式表演,这样的过程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与此同时,使得公开课失去了日常性和真实性,学生毫无生机的配合着教师,学生会是课堂的主体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与学生分享我们的发现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兴奋和兴奋。学生是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思想,他们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思考,完善和丰富,让他们找到答案,总结结论。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因为课堂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生存的决定性力量。

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这张脸红润美丽。仅仅靠装饰是很难维持的。这取决于身体的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真正美是一种和谐美和一种回味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周斌先生把教室里的师生关系比作汽车和司机之间的关系。在汽车跑动的过程中,不管司机如何的驾轻就熟,但真正让学生移动的,永远是汽车的内动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教师是多么的敬业,也不管教师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如何的精到,真正改变学生自我的,永远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与行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课堂教学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看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它要求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拥有成功的经验和快乐。

首先,学生要乐于学习课堂中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愿意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和足够的教学智慧作为支撑。另外,如果老师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那么老师自己的笔墨也会影响学生。

第三,教师要与社会多接触,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摆脱终结性评价的束缚,抽出身来,回归大自然,回归社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传授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追求的成绩才会是学生的成长,这样的成绩才会是学生需要的成绩,这样的教师才会是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叩问我们的课堂,真正的体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的有多少,我们每天在叫喊着新课改,但是行动却很迟缓,这是学生不乐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何尝不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主阵地,是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主渠道,让我们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让我们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课堂观察课堂,去实现我们教育的双赢。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6】

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为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我们应该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法。

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的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剧情,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如果当不上导演,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参与课堂,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她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问题在于,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他人的命根时,学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工具与手段。所以,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人,而非学生的命根,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们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课上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当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这本书,耐人寻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给我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7】

假期里读了学校为大家推荐的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很多。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存在但没有思考过的,或者从没有用周彬教授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过,或是思考但没究其根本……所以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全新的启迪,也使我找到了很多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读此书让我时而豁然开朗,时而瞑目沉思,时而兴奋不已,时而产生共鸣……下面我就谈谈读后的几点体会:

一、换一种眼光看差生

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学***孩子和学***孩子,由此在教师的眼里也就出现了“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

当我读到书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时,让我深有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

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的表现质量在教师眼中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的学生表现不好,但头脑灵活,沟通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贫困生也可以成为优秀人才。

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学是班里捏泥板凳最差的孩子;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学生也是。我们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中还有段话特别令人深思,读出来与老师们共享: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专家的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笨蛋,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位天才,因为他们这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超越我们多年的知识积累。当我们用朋友的心态,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聪明的,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个笨蛋,因为他们居然和我们自己一样笨。

只是我们的笨,表现在无法教会这些笨蛋;而他们的笨,表现在无法领会我们给他们的“教”。换一种眼光看差生,给他们的是另一片天空,给自己的是一份豁然。

二、激发学生的学***

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这让老师很头疼。原因何在呢?周教授在“为什么学生就不愿意读书”一节中谈到:

从专业角度讲,这是因为学生没有阅读的动力。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愿意读书,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学习。因为学习的存在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没有学习,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做了阅读,阅读的效果也令人担忧。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电视中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遥远的大山里有一个状元村,那里的孩子人人发奋学习,先后出了几十个北大、清华生,当记者采访他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时,孩子们的回答让记者无言以对。他们说这是为了走出大山,每天喝甜水。

他们的动机不是很好,但却是如此真实!其实,这实在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来自他们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孩子有什么迫切需要?

这是自我实现!周教授还分析说,事实上,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在需求。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特别是通过阅读和学习。否则,学生会想方设法实现自我,比如淘气、不交作业等。可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身需求的舞台,是激励他们进步的有效途径。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自己将在这一方面多用心,多探索。

三、重新认识师爱

自步入教坛以来,一直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觉得付出爱就能换得学生对学***爱。也一直以此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读了《叩问课堂》后,觉得得重新认识师爱了。

周彬教授在书中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这才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真正前提。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此,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爱,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当然,获得爱的前提可能是给予爱,但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爱自己。

这不是自私,而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当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情感资源。因为学生不仅无法体会到你的爱,还可能将教师的行为从爱诠释为束缚甚至是纠错。

这种爱,老师付出的越多,学生的反感就越强烈,师生关系就越紧张。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也会逐步增加。因而我想,教师的爱大概不必润物无声,尽可以让学生看见,让学生听见,爱到学生的心坎里,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学生不再厌学,老师不再厌教。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8】

从教将近二十年了,对于‘课堂’这两个字眼,一直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习惯了每天在课堂的坚守,然后根据学校的管理方向和一些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课堂。随着周斌老师《叩问课堂》的引领,使我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止教师从课堂内去努力,更重要的还要从课外去努力;不止教师自己要努力,学校的管理者也要努力,还有社会的一些其他因素。作为一线教师,我还是比较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一个什么角色。

众所周知,课堂中总是少不了教师和学生。周斌老师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比喻成汽车与司机的关系。在汽车跑动的过程中,不管司机如何的驾轻就熟,但真正让学生移动的,永远是汽车的内动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教师是多么的敬业,也不管教师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如何的精到,真正改变学生自我的,永远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与行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就成了课堂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幸福感。首先,学生要乐于学习课堂中学习内容。要想是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足够的教学智慧作支撑。另外,教师要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这样老师自身的书香墨气才会影响学生。大家知道。薛瑞萍老师的学生喜欢读书,正是薛老师对于读书的挚爱,才引领了她的学生对于读书的热爱。

笔者还认为要诊治课堂的病因,还需要在课堂之外去实现。比如,教师上课时逻辑不清,即使教师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他下次上课就可以让自己逻辑更加清楚了吗?要纠正这个病根还需要教师课外进行足够的逻辑训练。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必须让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从课堂中抽身出来,为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为了优化课堂需要教师走出沉闷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健身房,回到自己的社会交际圈,这样教师才有时间、精力与就机会,去提高自己能力与完善自己的人格。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离周斌老师思想精髓还差深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不断深入的去思考,去领会。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9】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平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就是:

1、独特的视角,让我这样一个当局者由“迷”渐渐到“清”.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二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一个真实的课堂才逐渐浮现于我的眼前。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让人沉思:“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着。”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这也印证了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论又是最朴素的。”的道理。特别是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3、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以往读很多的教育理论类书总是觉得说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读后仍然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84271.html